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我山之石——易中天再谈先秦诸子 思想全面升华

作者:易中天 字数:10885 更新:2023-10-09 11:47:43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我山之石 作者:易中天壹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世界(1)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当时的“救市大辩论”  □ 最近,你大讲先秦诸子,是不是想“救市”啊?  ■ 救市?救什么市?股市?楼市?奶市?哈!怕是管不了吧?远水不救近火嘛!再说人家又不是救火车、消防队。  □ 不是吗?孔夫子怎么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又何必多管闲事”。反过来,意思也很清楚——如果社会出了问题,我孔丘就不能不管。那么,孔子管了吗?管了。这就至少说明两点。第一,当时世道不好;第二,孔子挺身而出。这不就是“救市”吗?  ■ 倒也是。不过不是“救市”,是“救世”。当然,打个引号,说是“救市”,也行。  □ 其他人,也都这样吧?  ■ 应该说,最早是孔子发表了他的“救市主张”,比如以德治国、克己复礼、让世界充满爱等等,然后就有人出来支持或者反对他。先是墨家反对,后是道家反对,最后是法家反对。儒家自己这边,孟子和荀子支持。不过孟子和荀子,观点也不完全相同,也有争论。  □ 对不起,先打断一下。你说“孔子最先发表救市主张”,难道老子不在前面?  ■ 恐怕有两个“老子”,或者至少有两个。孔子曾经问礼的那个,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写《道德经》(《老子》)一书的,我想应该在孔子之后。这个问题,只要比较一下《老子》和《论语》两书的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简单地说,《论语》只是自说自话,基本上没有对立面;《老子》却是多处批判儒家,以儒家为靶子。批判者总是在被批判者之后,这是常理。如果要深究,建议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和李零先生的《人往低处走》,我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也有说明。  □ 这样一说,就清楚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下子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恐怕就因为当时“天下无道”,社会出了问题,得有人来“救”,来发表“救市”的主张。这就有了先秦诸子。但如何救,救什么,问题出在哪,观点不同,说法不同,方案也不同。这就有了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就是当时的“救市大辩论”。是不是这样?  ■ 也是也不是。天下无道,需要“救市”,只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原因,不是全部原因。他们讨论的问题,也不全是这个。不过,救市,确实是焦点。  □ 核心就是“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世界”?  ■ 也不光是“拿什么来救”和“怎么救”的问题,还包括“救不救”。实际上,也有主张“不救”,或认为“没救”的。  □ 为什么?  ■ 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坏透了,烂透了,根本就不可救药。  □ 这是什么人的观点?  ■ 孔子时代的隐士。他们是“道家之前的道家”,简称“前道家”。孔子为什么会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因为有个隐士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谁能改变,你们又和谁一起去改变?你们与其像孔子那样“避人”,还不如像我们这样“避世”。避人,就是拒绝与那些坏人合作;避世,则是拒绝与整个社会合作。为什么拒绝与社会合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个社会根本就没救嘛!  □ 天下无药可救,又怎么样呢?  ■ 能拯救的也就是自己。  □ 这又是谁的观点?  ■ 墨子时代的杨朱。杨朱是先秦道家第一人,第二是老子,第三是庄子。这三个人,观点并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拯救天下,先得拯救自己。不能拯救自己的,也不能拯救天下。相反,如果每个人都能拯救自己,天下也就不需要拯救了。  □ 这可以说是“要救市,先救己”,对吧?  ■ 可以这么说。而且,杨朱、老子、庄子都认为,现在社会之所以出问题,就因为很多人自己都管不了,却去管别人,自己都救不了,却想救世界。结果自然是管事的壹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世界(2)  越多,事也越多,越想救市,越救不了。如果人人都管别人,人人都来救市,势必天下大乱。他们的结论也很简单:别救。  □ 不救怎么行呢?不救又怎么办呢?  ■ 所以儒家、墨家、法家都主张“救市”。其实道家也不当真“见死不救”,而是认为不能像儒家、墨家他们那样救。在道家看来,那不是“救市”,反倒是“添乱”。因此,要紧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甚至“什么都不做”。不做,反倒有救。  □ 不救之救?  ■ 是的。  □ 不救之救也是救吧?  ■ 当然。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急功近利(1)  □ 那么,先秦诸子,不就可以说是“救市者”;他们留下的思想,不就可以说是“救市者的遗产”吗?  ■ 马马虎虎也可以这么说吧!不过要讲清楚,先秦诸子争论的问题很多,范围很广,留下的遗产也极其丰富,绝不仅仅是一个“救市”问题。不讲清楚这一点,那些吹毛求疵故意找茬的,又要来骂我们“不严谨”、“伪学术”了。  □ 也不必如此小心吧!  ■ 倒也不完全是怕挨骂,而是不希望我们的读者太急功近利。继承思想文化遗产,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把先秦诸子和当前的金融风暴直接联系起来,也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就会庸俗化。因此,如果硬要说先秦诸子留下的是“救市者的遗产”,我必须说清楚三点。  □ 哪三点?  ■ 第一点,先秦诸子救不了咱们当前这个“市”。别以为读一下《论语》、《老子》什么的,这金融风暴就挺过去了,就化险为夷了。更别以为先秦诸子的那些“语录”、“格言”,拿过来用就能立竿见影。没有的事!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一种典型的巫术思维。你见过以前经常贴在电线杆上的那些字条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有那么灵的事吗?  □ 第二点呢?  ■ 第二就是当前这场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迟早会过去。人类社会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脆弱,不会顶不住的,读不读先秦诸子都一样。读,会过去。不读,也会过去。  □ 哪又何必要读?  ■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尽管当前这场危机可以渡过,这场风暴也会过去,但还会有下一轮的风暴,下一轮的危机。我们人类,命中注定只能在一种悲剧性的历史进程中前行。有前进,就会有后退;有胜利,就会有失败;有成功,就会有挫折;有辉煌,就会有暗淡。危机永远存在,风暴还会再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有思想准备比没有思想准备好,有思想武器比没有思想武器强。  □ 我们中国的先秦诸子,就提供了这样的思想武器?  ■ 提供了。因此,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候,我主张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先秦诸子。将来,世界风平浪静,重归太平,我更主张这样做。  □ 为什么这样说?  ■ 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先秦诸子留下的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应对变革的思想方法。有了这些思想方法,我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至少,也有一个“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比方说,我们可以看看,他们当时是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的世界的。  □ 应该是些很管用的办法吧?我也很想知道呢,能不能讲讲?  ■ 又急功近利了不是?别老想着有什么屡试不爽的办法,拿过来就能用。实话实说,我们现在之所以弄得问题多多,原因之一,就是太浮躁,太急功近利。不管讲什么,都要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职务升迁等等挂钩,不挂钩没人听。周易禅宗,先秦诸子,《水浒》、《三国》、《红楼梦》,都看出“职场三十六计”来了,还美其名曰“国学”。其实八竿子打不着,也未必管用。告诉你吧,那都是些“披着羊皮的黄鼠狼”,至多是一些“术”。先秦诸子留下的,可不是那样的东西。  □ 那你说他们留下了什么?  ■ 道。他们留下的是“道”,用来拯救当时世界的,也是“道”。天下无道,则唯道可以救之。所以就连最实用主义的法家,也留下了“道”。当然,法家也讲“术”。儒、墨、道、法四家当中,法家是最喜欢讲“术”的。但法家是讲“术”也讲“道”。他们留下的遗产当中,最宝贵的也是那些“道”。实际上,先秦诸子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争鸣虽由“救市”而起,他们的思考却超越了这个话题,想得更深刻、更长远。  □ 怎么深刻,怎么长远?  ■ 面对当时必须拯救的世界,先秦诸子至少考虑了这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急功近利(2)  样一些问题。比方说,我们到底应该要一种怎样的社会?我们到底应该要一种怎样的制度?我们到底应该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我们到底应该要一种怎样的文化?还有,我们到底应该要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念?这就是他们的反思。也就是说,面对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对那四处着火的混乱局面,先秦诸子并不是急吼吼地端着一盆水就去救。他们还要想,好端端的世界,为什么会起火?火势为什么会蔓延?怎样才能真正扑灭?扑灭以后又该怎么办?国家究竟能不能长治久安?人民究竟能不能世代幸福?这才是他们真正要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才是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成王败寇(1)  □ 那么,先秦诸子又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 事情既然因“救市”而起,当然首先得弄清楚这个“市”为什么要“救”,社会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也就是“为什么会起火”和“火势为什么会蔓延”,等等。  □ 问题出在哪里呢?  ■ 也有不同看法。道家的观点,是根本就不该有“市”。没有“市”,也就不必“救市”。  □ 这个你前面说了。  ■ 以后也还要再说。  □ 道家以外呢?  ■ 道家以外,大体上是儒家认为问题出在人心,法家认为问题出在制度,墨家认为问题既出在制度,也出在人心。  □ 那他们的“救市方案”也不相同吧?  ■ 当然。儒家认为问题出在人心,因此主张“安心”;法家认为问题出在制度,因此主张“改制”;墨家认为问题既出在制度,也出在人心,因此既主张“改制”,也主张“安心”。  □ 墨家好像全面一点。  ■ 也很深刻。制度的问题在哪,人心的问题在哪,墨家都说到了点子上,很到位。但同时,先秦诸子中,最不成功的也是墨家。  □ 墨家为什么最不成功?  ■ 因为他们的办法最不管用,也最用不得。  □ 这就怪了,怎么会这样?  ■ 这只能以后再说,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吧!你喜欢读侦探小说吗?侦探小说里面的那些大侦探,都是这么说话的。  □ 最成功的是谁?  ■ 法家。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就是法家设计的。  □ 为什么法家会成功?  ■ 因为法家的办法最管用。秦王国最后能一家独大,秦始皇最后能兼并天下,靠的就是法家的主张。我们知道,当时最迫切的需要是“救市”。谁的办法能解决问题,谁就吃香。所以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就将法家的学说钦定为国家意识形态。  □ 但是汉武帝以后,国家意识形态是儒家的学说呀!  ■ 实际上是两家“共同执政”。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法家是暗中的“执政党”。  □ 这么说,儒家学说也是管用的?  ■ 不管用。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一样,也救不了“市”。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诸侯,荀子著书立说,然而谁都不听他们的。为什么?不管用嘛!有趣的是,在后世,儒家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 当时不香后世香?  ■ 正是。  □ 奇怪!这又是怎么回事?  ■ 这是一个“秘密”,也只能以后再说。  □ 道家呢?  ■ 秦始皇之后,汉武帝之前,曾经一度是“执政党”。之后,就成为“在野党”,不过是“合法”的“在野党”,所以有时候也成为“参政党”。他们的影响,仅次于儒家。  □ 道家的办法管用吗?  ■ 也不怎么管用。道家根本就反对“救市”,岂能管用?不过当真“崩盘”以后,就用得上了。比如西汉初年,统治者“贵黄老,尚无为”,便造就了“文景之治”。但如果要“救急”,也是不管用的。  □ 墨家呢,也是“参政党”吗?  ■ 墨家最惨,变成“地下党”了,影响也是最小的。  □ 如此说来,墨家最差?  ■ 怎么能这样说?事实上,墨子对当时社会病症的描述最准确,诊断也最到位。而且,他的“救市方案”中蕴含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都非常可贵,甚至极其宝贵。他的理想,也是最美好的。相反,最成功的法家,反倒问题最多。  □ 你这样讲,我真是听不懂。  ■ 怎么听不懂?  □ 墨家的诊断最到位,方案却最不可行;理想最美好,影响却最小。儒家的办法同样不管用,影响却最大。道家的办法有时候管用,影响却次于儒家。法家的办法最管用,也最成功,却又是问题最多的,影响也没儒家大。这都是一笔什么乱七八糟的“狗肉账”?  ■ 按照某些人习惯了的那种思维方式,是听不懂。许多媒体都问我,你讲先秦诸子,最喜欢哪一家,最赞成哪一家,哪一家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成王败寇(2)  对我们今天最有意义?我回答说,根本就不能这么问!讲先秦诸子,最忌讳的是三条,一是急功近利,二是非此即彼,三是一家独大。最成功的不一定就最正确,不管用的也不见得没影响。同样,变成“地下党”,也不等于没道理。继承思想文化遗产,绝不能搞“成王败寇”那一套。  □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 是其是,非其非,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先弄清楚他们的思想,然后再把其中可以继承也应该继承的东西,都继承下来。  □ 那你打算从何说起?  ■ 直接的起因既然是“救市”,那就先说当时的社会怎么出问题了吧!贰 “资产重组”之痛 (1)  礼坏乐崩,就是“政治链条”断了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 关于这一点,最好看看墨子的描述。  □ 墨子怎么说?  ■ 九个字:“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国相攻,就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侵略;家相篡,就是家与家之间相互掠夺;人相贼,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总之,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国际关系也出了问题。  □ 那时也有国际关系吗?  ■ 有啊!我们现在叫做“中国”的地方,当时叫做“天下”。天下就是“天底下”,也就是“全世界”。这个“全世界”,或者说“天底下”,由许多国家组成,比如齐国,比如楚国。他们都是独立或半独立国家。西周的时候半独立,战国的时候全独立。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主权、军队和元首。他们的元首叫国君,也叫诸侯,所以他们的国家也叫诸侯国。所谓“国相攻”,就是这些诸侯国家互相侵略,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可不就是国际关系出了问题?  □ 所谓“家相篡”呢?  ■ 这个问题讲起来要麻烦一点。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那个时候的“家”,和我们现在的“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说的“家”,是社会学的概念,也就是“家庭”。那时的“家”,却是政治学的概念,指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具体地说,就是大夫的领地。  □ 大夫的领地?  ■ 对。那时的大夫,与秦汉以后的大夫,也不是同一个概念。秦汉以后的大夫,是官员。秦汉以前的大夫,是领主。既然是领主,就有领地。大夫的领地,就叫“家”。大夫是“家”这个特殊政治实体的君主,叫“家君”。他对“家”里的土地,有独立(或半独立)的产权;对“家”里的人民,有独立(或半独立)的治权。  □ 你的意思是说,诸侯和大夫,都是领主,都有领地。诸侯的领地叫“国”,大夫的领地叫“家”。诸侯和大夫,也都是君主,都有臣民。诸侯是国的君主,叫“国君”。大夫是家的君主,叫“家君”。诸侯也好,大夫也好,对自己领地的土地和人民,都有独立(或半独立)的产权和治权。国与家,都是政治实体。是不是这样?  ■ 正是如此。  □ 那么,国与家,或者说诸侯与大夫,又是什么关系?  ■ 君臣关系。诸侯是君,大夫是臣。国是家的上级单位,诸侯是大夫的上级领导。  □ 一个天下,有两级政治实体?  ■ 三级。因为诸侯之上还有天子,也叫“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是天下土地的领主,也是天下人民的君主,叫“天下共主”。他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领导人。至少,在名义上是。  □ 世界之王?  ■ 可以这么说。  □ 这个“世界之王”(天子)与“各国元首”(诸侯),是什么关系?  ■ 也是君臣关系。天子是君,诸侯是臣。诸侯的“国”,至少在名义上隶属于“天下”,正如大夫的“家”隶属于诸侯的“国”。  □ 这样一种关系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 封建。这里说的“封建”,是动词,封和建都是。封,就是划定范围;建,就是指定领导。具体地说,就是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领地,这就是“国”。每个“国”都指定一个世袭的君主,这就是“诸侯”,也就是“国君”。这就叫“封土建国”,简称“封建”。诸侯得到“国”以后,又再次封建,把“国”也分成若干领地,这就是“家”。每个“家”,也都指定一个世袭的君主,这就是“大夫”,也就是“家君”。这就叫“封土立家”,也简称“封建”。  □ 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封建大夫?  ■ 对。天子、诸侯、大夫,三级分权。这样一种制度,就叫“邦国制度”。  □ 明白了。打个比方,天下是总公司,国是分公司,家是子公司,是不是这样?  ■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可以这样比喻,当然也只是比喻了。正如总公司贰 “资产重组”之痛 (2)  、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有资金链条或者经济链条连着;天下、国、家之间,也有链条,只不过不是“经济链条”,是“政治链条”。这个“链条”一断,社会就会出问题。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可是相当于“全世界”呀!  □ 那链条断了吗?  ■ 断了。而且,这事在当时还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叫“礼坏乐崩”。  □ 礼坏乐崩,就是“政治链条”断了?  ■ 正是。链条一断,天下大乱。天下大乱,是因为要“资产重组”(1)  □ 那么,当时的“政治链条”为什么会断呢?  ■ 这就说来话长了,只能以后慢慢再说。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当时的天下、国、家,与现在的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并不完全一样。天下那个“总公司”是虚的,天子也只向“分公司”象征性地收一点“管理费”。国与家,却是实体,有土地,有人民,有财税,有军队,有君主。也就是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还都有自己的法人代表。国的法人代表就是诸侯,往往叫“某某公”,比如齐桓公、晋文公。家的法人代表则是大夫,一般叫“某某氏”,比如宁氏(卫国)、季氏(鲁国)。但无论是国,还是家,法人都是世袭的。  □ 家族公司呀?  ■ 是。不过,“国”同时也是“股份公司”。国君是大股东,大夫是中股东或小股东。  □ 这些中小股东(大夫)是什么人?  ■ 原则上是国君的兄弟、子侄、族人。家族公司嘛!所以,大夫也参加“分公司”的管理,担任副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这是大夫最后会由领主变成官员的原因之一。变成官员以后,大夫就没有股份了,同时也不再有“子公司”。这样的大夫,可以由外姓人担任。  □ 这就是说,按照当时的制度,大夫既是“分公司”的股东和干部,又是“子公司”的老板和经理?  ■ 正是这样。而且,大夫在“分公司”的股份,是和他“子公司”的资产相一致的。换句话说,“子公司”的资产越多,大夫在“分公司”的股份就越多,同时他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就越大。所以,如果大夫的资产和股份,竟然比国君还多,这个“公司”就会出大问题了。  □ 有这种事吗?  ■ 有啊!比如孔子生活的那个鲁国,股权就掌握在三家大夫手里。季孙氏是最大的股东,差不多占了一半的股份;叔孙氏和孟孙氏,差不多各占四分之一。鲁国的国君,反倒变成了最小的股东。结果怎么样呢?季孙氏执政呗!  □ 怎么会这样?  ■ 怎么不会!没错,“分公司”刚刚组建的时候,国君的股份肯定是最多的,大夫往往只能做小股东。但是你要知道,大夫的“子公司”,可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完全可能“做大做强”。做大做强也不难。好一点,自力更生;坏一点,以权谋私。毕竟,大夫同时还是“分公司”的“高管”嘛!做些手脚,有什么困难?  □ 请问怎样做手脚?  ■ 两个办法。一是损公肥私,鲸吞“国有资产”,也就是把国君的土地、人民和军队设法变成自己的。鲁国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就这么干过。二是损人利己,掠夺“他人财产”,也就是吃掉其他大夫的“子公司”。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晋国,就发生了大夫之间的战争,最后大股东由六家变成了三家。  □ 看来,这就是墨子说的“家相篡”了。那么,“国相攻”呢?  ■ 就是“分公司”要做大做强。不过,诸侯不能照搬大夫的办法,因为天下这个“总公司”是虚的,没什么资产可以鲸吞。因此,诸侯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别国的土地和人民,甚至吃掉别人。  □ 所以,国与国,家与家,就掐起来了?  ■ 对。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挤兑、兼并、争夺市场。不过“家相篡”是国内矛盾,“国相攻”是国际冲突。  □ 天子那个“世界之王”就不管吗?  ■ 管不了啦!被架空了。他本来就是虚的嘛!  □ 那么谁来管呢?  ■ 超级大国。“国相攻”的结果,必定是产生“超级大国”。他们的国君,就是“霸主”,也就是称霸世界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这就是“春秋五霸”。到战国时期,小国都灭亡了,只剩下不到十个大国,这就是“战国七雄”。  □ 周天子呢?  ■ 先是沦落为小国的国君,后来也被灭了。  □ 总公司解散,分公司做大做天下大乱,是因为要“资产重组”(2)  强,是这样吧?  ■ 也有“子公司”做大做强,灭了“分公司”的。比如“三家分晋”,就是三个“子公司”(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又把自己升格为“分公司”。他们后来也成为“独立产权的大公司”,称起王来,这就是赵、魏、韩。  □ 哈呀,这不是“资产重组”吗?  ■ 是啊,天下大乱,就因为当时的社会要“资产重组”啊!变革总要付出代价,问题是大小(1)  □ 那么,“资产重组”的结果又是什么?  ■ “垄断经营”。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是“争当老大”,结果是有了“春秋五霸”。然后是“实施兼并”,结果是有了“战国七雄”。最后,是齐国、楚国等等也都被灭了,只剩下一家“公司”,这就是秦帝国,或者说秦王朝。  □ 如此说来,秦的一统天下,是兼并的结果?  ■ 正是。所以我从来就不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只说他“兼并天下”。实际上,“秦兼天下”也是古人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科学说法。  □ 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当时也有“反垄断法”?  ■ 当然没有“反垄断法”,秦的“兼并天下”也是历史的必然。秦和秦始皇不来兼并,也会有别的国家别的人来。而且,百代皆行秦政。秦以后,历朝历代,差不多都是“垄断经营”。普天之下,原则上只允许“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政权,一个政府”。请注意,我说的是“原则上”,不是“事实上”。分裂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要算是“例外”。其实就连某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是“总公司”之下不再设“分公司”和“子公司”,只有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比如省、府、郡、县。总之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样一种制度,就叫“帝国制度”。  □ 这样好吗?  ■ 难讲,大约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再谈论。但不论这种制度是好是坏,反正它在中华大地上实行了两千多年。从秦兼天下,到辛亥革命,我们民族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这就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这么说,当时之所以“天下大乱”,是因为社会正处于变革期?  ■ 没错。我们知道,处于变革时期的社会,总难免会有一些“病状”。春秋战国也一样。所以,当时的“社会病”,也可以说是“变革病”。  □ 就像青春期脸上长痘痘?  ■ 事情如果这么简单,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 比“长痘痘”严重?  ■ 严重多了。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首先是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因为那些“公司”之间的兼并,主要是靠战争。谁的枪多拳头硬,谁就当老大。这就一要征兵,二要加税,三要死人。于是每年都有大批的民众,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战争。这可比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严重多了。其实就连统治阶级,日子也未必都好过。  □ 他们的日子,为什么也不好过?  ■ 因为“资产重组”的结果,是“公司”越变越少。隔三岔五,就有“公司”破产,就有“企业”倒闭,谁能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现在的公司垮了,老板只要不涉嫌经济犯罪,顶多也就是变成穷光蛋。那时“企业倒闭”,诸侯和大夫可是国破家亡,人头落地。  □ 不是还有赢家吗?  ■ 赢家少,输家多。  □ 那会怎么样?  ■ 有的提心吊胆,有的蠢蠢欲动,但都心狠手辣,阴险歹毒,无所不用其极。  □ 为什么?  ■ 因为当时社会的“资产重组”,或者说政治实体之间的“重新洗牌”,包括那些“超级大国”的做大做强,主要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完成的。为了巧取豪夺,只能不择手段。比如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对手,送到吴国的谷种都是煮熟了的。最后倒霉的是谁?还不是吴国的老百姓!哼!幸亏勾践不卖奶粉。否则我敢肯定,那里面一定有三聚氰胺,没准还会有砒霜!其实也不光是勾践。干诸如此类缺德事的,多了去了。既然大家都唯利是图,必然是各国的君主、大夫,都越来越不讲道德,也越来越不讲诚信。  □ 能举个例子吗?  ■ 能。比如楚国,原本是与齐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可是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荀子诞生的那一年,楚怀王却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联秦反齐。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秦国的国相张仪私下跟他讲,只要你们跟齐国翻脸,我们秦国就给你六百里地。楚怀变革总要付出代价,问题是大小(2)  王想,这事合算呀,就当真与齐国断交。  □ 结果呢?  ■ 结果等到楚国去要土地,张仪却耍赖说,我们只答应了六里,没什么六百里。楚怀王勃然大怒,发兵攻秦,却被打得落花流水。韩国和魏国听说,也发兵袭击楚国,想趁机捞一把。哈!怀王是见利忘义,张仪是坑蒙拐骗,韩、魏则是趁火打劫,都不讲道德和道义,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 统统黑了心,难怪“人相贼”了。  ■ 这正是又一个沉重的代价——从春秋到战国,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誉,没有信任,没有信念,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前景,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大家都觉得,怎么这样混乱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 这就需要有人来“救市”?  ■ 是。先秦诸子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他们自以为是这样的人。  □ 那么,先秦诸子打算怎样“救市”呢?  ■ 这正是我们下次要讨论的。叁 急病撞着慢郎中(1)  孔子是第一个“救市者”,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 现在可以讨论诸子的“救市方案”了吧?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