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3

作者:张港 字数:19646 更新:2023-10-09 11:43:19

熊大缜虽然决心已定,但是还得听老师的意见。他向叶企孙老师讲出冀中根据地要开展地雷战,急需科技工作者,但没有说出自己的决心。叶企孙老师听说抗日需要制造地雷的专家,又从学生的话语中听出熊大缜的想法,毫不犹豫地说:"国难当头,国事为重。"支持熊大缜到战斗前线去。  虽然说得轻松,但话说出后,叶企孙心中沉重异常。自己的得力助手,刚刚25岁的熊大缜,是自己这么多年才发现的一个好苗子,这个熊大缜如果深造,将来在学术上的成就不可限量,对国家的贡献难以预测。可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能说了。不但让学生上前线,叶企孙还暗暗下决心有一天自己也去抗日战争第一线的决心。  在叶企孙的鼓励、帮助下,熊大缜决心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去。熊大缜的行动带动了一大批北平爱国热血青年学子,好多人跟熊大缜一起去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冀中根据地。请记住这些名字:  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汪德熙  清华大学机械系实验员胡达佛  清华大学物理系实验员阎裕昌(门本忠)  清华大学生物系实验员张瑞清  清华大学地学系学生李广信(李琳)  清华大学经济系学生祝懿德  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葛庭燧  清华大学物理系职员何国华  燕京大学物理系学生张方(李度)  北平大学电机系毕业生刘维  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林风  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生李猛(朱南华)  熊大缜通过北平地下党关系进入冀中军区根据地后,立刻受到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的赏识重用。不久之后,他被提升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着手筹建技术研究社,以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以及无线电研制工作。  吕正操将军的回忆录中写道:"熊大缜任职后通过关系和各种渠道,购买了几十部电台的原材料。将十二个炸药筒埋在铁轨下,在几百米外接上引爆器埋伏下来等待。一会儿,敌人先从沿铁路一侧的公路上开过一辆巡逻车探路,又从铁路上开过一辆压道车清道,然后才是满装军火的列车开过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火车头便飞上了天。接着是车上的军火接二连三的大爆炸,火光冲天,震耳欲聋。这次行动之后,他们又多次出动,炸火车,炸桥梁,炸碉堡,炸得敌人惊恐不安,交通线经常遭到破坏。"第43节:地雷战中的科学家(3)  技术研究社研究有了成果。  在熊大缜、汪德熙的领导下,冀中根据地的炸药厂也不断壮大,到后来竟建成了一座拥有2000多工人,能制造大批量地雷、手榴弹、复装子弹、掷弹筒弹,能修理各种枪械的大型兵工厂。  熊大缜、汪德熙多次受到吕正操司令的嘉奖。1938年底,在唐县北大悲村,聂荣臻司令员接见了熊大缜。对技研社和炸药厂大加赞赏,并嘱咐要尽力扩大规模,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到根据地参加工作。在一次反"扫荡"中,贺龙司令员带一支8000人的部队援助冀中。贺龙看到熊大缜的业绩很感兴趣,带了他的总供给部长亲自到技研社参观学习。  美国派观察组到冀中考察,看到熊大缜后惊叹地说:"你们真有本事呀!和美国的火箭一样呵!"吕正操回忆说:"他们在外国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他们美国的技术中国的晋察冀都有了。晋察冀这样搞,其他兄弟部队打电报要求支援。"  后来,汪德熙因工作需要离开根据地到昆明去,张方全面负责炸药厂的工作。张方把研制炸药的经验写成书面材料,散发到各抗日根据地。朱德总司令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也办起了子弹厂,但是造出来的火药不好用,子弹厂生产不出子弹。朱总司令亲自下令请张方到晋冀鲁豫根据地传授技术。张方到后一个月,子弹就可以源源不断供应了。张方原本只懂物理实验方法,对化学是门外汉,全靠汪德熙临走时留下的一大本英文《火药学》,自学成了火药专家。一次试验中,张方右手的三个指头都被炸断了。当时根据地生活艰苦,普通战士每月一元津贴,朱总最高也只是每月五元,而张方每月十二元。朱老总说:"张方为了炸药残疾了,得特殊照顾。"  八路军搞到一批氯酸钾,着手试制炸药,但是用的是传统的翻晒方式,在屋顶上干燥,曾出现过连人带屋顶都炸飞的事故。在当时的条件下,防止炸药自爆成了难题。熊大缜多次潜回到天津,请教老师叶企孙。叶企孙听说熊大缜领导的技术研究社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时,不顾身体不好,非要亲自到冀中根据地了解情况,由于弟子们的再三劝阻才没有成行。叶企孙对根据地造地雷的事放心不下,他马上让自己的实验员阎裕昌前往冀中。阎裕昌化名门本忠秘密进入冀中抗日根据地。  门本忠本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勤杂工,叶企孙见他对科学有特殊兴趣,又聪明能干,破格提他为实验员,做自己的助手。由于多年的教学实验,门本忠对炸药有丰富的知识。门本忠一到根据地,就解决了炸药自爆问题,还设计出根据地特定条件下可以生产的电雷管电路。  这时,叶企孙先生又派学生从天津冲破日军封锁线运来电表、白金丝等必要物资。汪德熙、林风、张瑞清、熊大缜、葛庭燧等人,也经常装扮成传教士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本封锁线,进入北平、天津,为冀中军区购买雷管、无线电元器件等紧缺军用物资。叶企孙设法筹集款项购买急需的军用物资运往冀中,为当地抗日事业解了燃眉之急。第44节:地雷战中的科学家(4)  熊大缜等人还与开滦矿务公司副经理王崇植联系,弄到了大批制造炸药所需的化学原料、铜壳和铂丝以及控制电雷管的电动起爆器。又通过王崇植弄到无线电器材,请到技术人员,在天津英租界清华同学会内装配无线电台,然后设法运入冀中。化学系毕业生林风在天津租界一家工厂内偷偷制造黄色炸药(TNT),伪装成条状肥皂秘密运入冀中。  有了地雷,冀中军民如虎添翼。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等神奇的战法,打得日本军日夜不宁、心惊胆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阜平县五丈湾村民兵李勇爆炸组,利用地雷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362人,炸毁汽车25辆。天井关之战,一种专炸坦克的地雷把日军第八联队的装甲车炸毁,日军报纸写"八路军有反坦克地雷",从此,不敢大摇大摆进入冀中了。日军的《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指导日军应付地雷战。美国著名记者哈里逊·福尔曼,起初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持悲观态度,当他看了冀中的地雷战后说:"围困日本人的一个常用方法,便是在据点附近安放成百上千个地雷。""一个人有相当大的勇气,才能面对敌人可怕的现代化武器想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抵抗方法。"  可是,就在冀中地雷战开展得有声有色时,大祸降临到科学家们的头上了。  当时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8年秋,国民政府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下令要吕正操让出冀中,向冀东发展。这样的要求吕正操当然不能接受,国共两支抗日武装面临的是摩擦甚至火拼。熊大缜表示应该求同存异,一致对敌,避免摩擦。这引起了一些政治嗅觉灵敏者的严重关注。加上他多次化装到敌占区采购军火,更引起一些人的怀疑。  1939年1月,鹿钟麟派一个考察团到冀中。有个叫方平的团员到供给部。熊大缜见方平是读书人,使试着用英语与之交谈。方平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双方一下子交流顺畅起来,他们越聊越投机。供给部政委王文波在一旁听不懂,又气又恼,将这事当成特务嫌疑上报。  1939年春天,共产党在各个根据地都成立了锄奸部,发起了一个旨在清洗汉奸、特务的锄奸运动,冀中军区也成立了锄奸部。锄奸部不能不干活,不能没成绩,于是就瞄准了知识分子成堆的供给部,技研社是重点,熊大缜是头子。  于是,军区锄奸部工作人员轻而易举地、干净利落地一网打尽,抓捕了熊大缜、门本忠、张方、李广信、刘维、李猛、胡达佛等技研社全部技术员。接着又把供给部、炸药厂、印刷所、卫生部、医院、电台、银行、学校、报社、商店、教会等机关中平津来的所有知识分子通通抓了起来,总共有100多人。锄奸部搞出了一起轰动一时的大特务汉奸案。第45节:地雷战中的科学家(5)  这些"坏蛋"是二分区参谋长张珍从城里弄来的,张珍成为"引狼入室"的罪魁祸首,受审次数最多。  受刑最重的自然是"首恶"熊大缜。解放后,在北京市安全局档案室所存的熊大缜档案材料就有32卷,仅口供就有81页。主要罪名是"国民党特务",主要罪证则是一封密信。密信是从天津送到冀中军区供给部的一批伪装成肥皂的TNT炸药夹带的。内容是:"你派来的人我们已经见了,你们需要的东西,已送了几批。急需的物资,最好在秋收之前,由河运较方便。"信尾署名是:"天津党政军联合办事处",锄奸部认为这是国民党在天津的特务机关。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而后来的调查证明,事实上它却是一个国共合作的统战组织。当时是国共合作,即使是真的与国民党联系也是正当的,这个组织帮助八路军,为抗日根据地运送炸药。这样一封密信却被当成了罪证!  当过东北军将领的吕正操司令员也在锄奸人员的怀疑之中,司令员明知被抓的是一群满腔热血、舍身为国的爱国者,却无力营救。  冀中抗日根据地一下子抓了这么多知识分子,远在延安的党中央震惊了,党中央派彭真和许建国等人到冀中复审。复审最后的结论是:逼供不足为凭,锄奸扩大化应予纠正。除熊大缜尚需进一步审查外,其余人员全部释放。  1939年夏天,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起了更为疯狂的大"扫荡",军区主力转移。审讯时被拷打受伤的熊大缜无法跟上队伍。锄奸部一名负责押解犯人的战士喝道:"快走,磨蹭什么?想逃跑啊?"  自尊自爱的熊大缜说:"别那么凶,好不好!"  锄奸部战士说:"对你这种汉奸特务,还用得着客气!"  熊大缜说:"我是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你手里的枪和子弹就是我造的。我怎么是汉奸特务?"  两个人吵了起来。战士说:"就是汉奸特务!走,再不走,毙了你!"  一生坚持真理的熊大缜不肯,他就站住了。那个战士真的拉开枪栓,推上子弹,枪口黑洞洞地对上了供给部部长熊大缜的脑袋,勾上了扳机。  就在这一刹那,熊大缜说话了,他说:"造一粒子弹不容易,留着打鬼子吧!你要真的想弄死我,就用石头!"  这个人,真的放下了枪,真的举起了石头。  年仅26岁的清华才子熊大缜,造出无数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地雷的熊大缜,死在石头之下--最有价值的脑袋也没有硬过石头。  叶企孙老师最好的学生死了,几十年后,余下的学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造出了、氢弹、人造卫星。  爆破专家门本忠也死了,死得也很惨,但他很愿意这样的死,因为没有熊大缜那样的遗恨。第46节:地雷战中的科学家(6)  患有严重肺结核的门本忠,穿农民的褂子,头上包着白手巾,一村一村地走,手把手地将拿锄头的庄稼汉们教成会造雷、会玩雷的地雷高手。在冀中根据地,大人孩子没有不认识地雷大王门本忠的。  1942年5月8日,河北省安平县武莫村突然被鬼子包围。鬼子将全村老百姓用刺刀圈在一起,逼问谁是八路军,谁是造地雷的门本忠。百姓将门本忠护在身后,就是一言不发。  鬼子拉出一个砍了头,又要拉一个。门本忠从人群中冲了出来,说:"我是门本忠!不许再杀人!"  鬼子恨死了门本忠,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拖着在大街上转。科学家门本忠高喊口号,痛骂不绝。日寇用刀割他的舌头,最后又用小刀一刀一刀削下门本忠的肉。  壮士门本忠牺牲时46岁,留下艰难度日的老少六口。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给这些为民族解放战斗、牺牲的科技工作者献上鲜花;讲述地雷战的故事时,也应该讲一讲这些已经被遗忘的不拿枪的战士。  存活下来的冀中根据地科学家,后来成为祖国科学事业的栋梁。  熊大缜屈死时,他的导师叶企孙正在昆明西南联大,他知道的只是熊大缜被捕,便多方营救,还为此事专程到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他哪里晓得,学生熊大缜早已是石下冤鬼。解放后,叶企孙顶着被株连的危险继续多方呼吁,一直要求为熊大缜平反。虽然没有结果,但也并没有引雷劈身。  一声惊雷,"文化大革命"来了。先是吕正操受到审查,因为熊大缜是吕正操赏识的人,熊大缜特务案又被重新提出。"革命者"用了这样的推理:因为熊大缜是特务,而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所以叶企孙也是特务。因为熊大缜是特务,而叶企孙是熊大缜的导师,那么,叶企孙必是特务头子。  1967年6月,叶企孙被北大学生揪斗、关押、抄家。恨不得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党、献给祖国的叶企孙成了特务,风声、雨声、雷电声,声声入耳,他精神崩溃了。这个中国物理学最优秀的导师,身形枯槁,面色憔悴,吟着谁也听不明白的歌,踯躅在首都街头。遇到熟悉的学生便说:"有钱吗?给我几个!"  1968年,叶企孙被正式逮捕下狱。关了一年多后,被放回北大,"敌我矛盾,人民内部处理"。叶企孙继续是特务,但也可以是人民。1977年1月13日,飒飒的风,冷冷的家,孤零零的叶企孙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他热爱的中国,他热爱的学生。  叶企孙一生未婚,视学生为子女。1986年,清华学生联名写信要求为叶企孙平反。1987年,叶企孙死后10年得到平反。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校园,一代名师叶企孙的铜像立了起来,清华大学又有了叶企孙。第47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申地房子战斗(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申地房子战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签字仪式,但是有部分日本军人并没有停止作战,所以1945年8月15日,只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底哪一天停止的,仍然是有争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发生在黑龙江省虎林县的虎头要塞,虎头要塞一直到1945年8月26日才被苏军攻克。而黑龙江省的东宁要塞被攻克时间则迟至1945年8月28日。对虎头、东宁两个要塞的战斗,已经有过许多报道,并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斗终点。其实,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1945年9月25日在齐齐哈尔南一个叫申地房子的小村子,苏联红军与日本军队又发生了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可以说是目前所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战斗。  昂昂溪火车站后面有一片树林,树林中矗立着一座纪念碑。这片树林就是苏联红军烈士陵园,这碑就是为申地房子战斗牺牲的苏联红军而树立的。昂昂溪苏联红军烈士陵园是中国安葬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最多的陵园。  昂昂溪南嫩江西岸有个村庄叫蒙古三家子屯,当时属景星县头站区(现属内蒙古自治区札赉特旗)。日本宣布投降后,一天,几个日本兵闯进了三家子屯,他们声称没有饭吃了,要用两支步枪和三百发子弹换些钱。村民给了他们钱后,日本兵却只交出了枪,说什么也不给子弹。于是,双方发生了冲突。冲突中,几个日本兵被打死,两个日本兵逃走了。这两个日本兵正好遇上了从王爷庙(内蒙古乌兰浩特)来的近四百个没有完全解除武装的鬼子兵。于是,日本鬼子对三家子屯和隔江相望的申地房子,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两个村子共有160多人被杀,三家子屯仅有三人存命,申地房子仅存二人。  三家子屯的幸存者陶永富老人说:那天是阴历八月十九日下午3点多钟,鬼子害怕开枪暴露目标,从头到尾杀了83人,就开了一枪,剩下的全是用刀。  与三家子屯隔嫩江相对的是申地房子(现属黑龙江省泰来县,又称申家窑)。前几天,也有日本兵到这个屯子要吃的东西,老百姓没有给,并拒绝他们进村。鬼子记下了仇,血洗三家子屯后,他们就过了江,对申地房子也开始了大屠杀。麻荣春是申地房子屠杀的幸存者,他说,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晚上,听说三家子屯让日本鬼子血洗了,他们全村人准备天一亮就跑。没想到,后半夜,忽然听屯子乱了起来,从窗户一看,外面全是日本兵。  据事件亲历者86岁的王郁文老人回忆,当时王郁文的父亲去申家窑请医生,可是一去不返。已经听说日本人洗了申家窑,王郁文去申家窑找父亲,途中遇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身上已经中了数刀。申家窑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鸡也不叫,狗也不叫。王郁文进屯一看,到处是死人,一座大房子里,死人堆得有一米多高。王老先生回忆,他父亲遇难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九日,当时正在收割高粱。第48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申地房子战斗(2)  三家子屯幸免于难的陶永富带着伤去邻屯找人救助。这时天已经亮了,远远看见有一队铁甲车开过来,他认出了这是苏联红军,就摘下帽子摇晃。红军将他扶上车,给他包扎,并问了屯子的情况。原来,这股日军是拒不缴械的死硬分子,这些红军正是追剿他们的,听到了一声枪响就向这个方向追来了。陶永富为红军领路到了嫩江边,这时日本强盗已经血洗了申地房子,苏联红军从望远镜里能看到这些鬼子,有的正抽烟,有的在擦刀,有的在休息。苏联红军官兵立即用无线电与上级联系,请求支援渡江设备,同时向日军开炮轰击。  中午,四辆卡车运送的一连苏联红军官兵,从西边朱家坎(今龙江县城)方向开来。红军开始渡江向嫩江对岸发起进攻。一阵炮击后,有约30名日军伪装投降。放松了戒备的苏军坦克开路,步兵跟着前进。行进至申地房子屯前大道时,忽然,大队日本鬼子忽的一下子从一道小土壕后面蹿了出来。原来,这些日本兵的子弹已经不多了,又害怕枪声暴露目标,他们是想等红军靠近了用刺刀展开白刃战。日本兵嗷嗷怪叫着,端着刺刀冲了上来,苏联红军猝不及防,重武器用不上,只能与日本兵肉搏。许多红军用的是冲锋枪,没有上刺刀,只能用枪托拼杀,有的就跟日本兵滚在一起。战斗十分惨烈。  不久大兴、富拉尔基、昂昂溪的红军援军赶到,将日本兵团团包围,才将这批日本兵消灭。此战,歼敌300多人,战斗中有二十几个日本兵冲出了包围圈,向东逃走,后来在泰康被消灭。  据陶永富、麻荣春、王郁文的回忆,申地房子战斗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八月二十日,也就是公历的9月25日,这时距日本宣布投降已经一个多月,距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也已经有20多天了,比苏军攻克东宁要塞的8月28日晚了将近一个月。  这次战斗,符·伊·茂林结滨、伊·斯尼卡诺夫、格·亚·耶先果夫、布·格斯克俩诺夫在内的少尉级以上军官13名,上士以下士兵111名,共124名苏联红军英勇牺牲,血染中国大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献出生命的一批反法西斯战士。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纪念这些为世界和平献出生命的苏联红军战士,1949年8月15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机关、苏联侨民、人民团体代表及昂昂溪各界群众5000多人对这些牺牲的苏联红军举行公祭,省政府主席于毅夫、市委书记丁秀等11人主祭。  苏联红军与日本军人的申地房子战斗,从战斗形式看,是由苏军的追击、日军溃逃演变成的日军伏击苏军攻击战。从规模上看,双方死伤共达500人,在整个远东战役中,日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死亡8?3万人,投降59?4万人;苏军伤亡3?2万人,且多为非战斗伤亡,这次苏军一次损失124人,日军损失300多人,已经达到战斗规模,而且是规模不小的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是从江桥抗战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战斗也应该认定发生在齐齐哈尔。更为巧合的是,申地房子战斗距离江桥战役主战场大兴不过十几公里。第49节:谢文东向摄影机投降  谢文东向摄影机投降  看过《林海雪原》的人都记得,其中有个谢文东谢司令。这谢文东可是个大人物,也是个极为复杂的人。他本是黑龙江省依兰县的大地主,日本侵占东北后,也侵犯了地主的利益,谢文东参加了依兰人民反抗日寇的土龙山暴动,被推举为领袖,举起了抗日的旗帜。后来他率部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他的队伍兵多粮足,成为东北抗联的重要力量。谢文东当过抗联第八军的军长,成了声名赫赫的抗日英雄。后来,他却投降了日本人,成了一个大汉奸。日本人投降,他又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当了土匪。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时,苏军有一个连驻在谢部附近。谢看中了苏军的先进武器装备,就令人将这些爱喝酒的苏联人灌得酩酊大醉,然后将这一百多名红军全扒光衣服活埋了。谢文东又接受蒋介石的委任,当上东北自卫军司令,与共产党为敌。至此,谢文东成为东北人民的敌人。  为了剿灭谢文东匪帮,解放军在林海雪原展开了艰苦的战斗。曾在南泥湾开荒而声名赫赫的三五九旅是剿灭谢文东的主力。经过几场恶战,谢匪主力被歼,只剩下谢文东及少数匪首逃入深山老林。为了宣传解放军剿匪的战斗过程,当时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徐肖冰同志,跟随三五九旅剿匪部队进入深山老林,准备制作一部名为《活捉谢文东》的纪录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摄影机竟然成了活捉谢文东的武器。  那是1946年的冬天,牡丹江一带正是冰封雪裹,气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徐肖冰同志扛着机器,跟着一个剿匪排艰难地行走在林海中搜索。中午,排长命令休息吃饭,大家就在一个避风的坡下生火,徐肖冰也把已经冻得不能转动的摄影机凑到火跟前。忽然,放哨的战士跑来报告,说在前面发现了几个人的脚印。在这样的天气,老百姓是绝不可能到山里来的,这脚印一定是土匪留下的。排长命令分散搜索。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看到有一个小庙,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人,其中一个胖子正跪在地上喃喃地祈祷。战士喝令他们举手缴械,可是这几个人不但不听,还向我战士开枪射击。经过一阵枪战,两个土匪被击倒,剩下一个胖子,以一棵大树为依托继续顽抗。战士们分几路包抄过去。徐肖冰也冒着飞射的枪弹,冲了上去。  徐肖冰将摄影机架好对准那个土匪,并打开机器。这个大胖子正靠着树射击,猛地看见一只大口径的"武器"已经瞄准了他。吓得他一哆嗦,枪就掉到雪里了。这个大胖子冲着摄影机不由自主地举起了双手。战士们上去将这人捆了个结实。一看,这人正是大土匪谢文东。  谢文东虽然是久经沙场的人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摄影机这种"先进武器",当时真的是吓破了胆。因为他是对着镜头投降的,这一场面也正好被摄入了镜头。第50节:去台湾前,蒋介石只当了几个月"总统"  去台湾前,蒋介石只当了几个月"总统"  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不管什么时间,都称蒋介石为"蒋总统",这可不对,因为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就当过几个月"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开始出现了"总统",但当时的名称不是"总统",而是"非常大总统"、"大总统"、"代理大总统"、"摄行大总统",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这里咱也不管了。咱单说说蒋介石这位"总统"。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南方各省逐渐脱离北洋政府。1925年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为了统一全中国,中国国民党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以汪精卫为主席。1926年11月,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史称"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委员制,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12人为政府委员,胡汉民为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2月3日至7日,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等议案,会议推谭延闿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政府设主席1人,委员10至12人,国民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国民政府于1938年迁都重庆,是为重庆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蒋介石被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于1946年11月15日下令召开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这次大会。12月25日"国民大会"闭幕,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  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选举总统、副总统,4月19日,国民大会正式举行总统选举。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总统。  这时候,解放军节节胜利,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反蒋呼声日高。1948年12月24日,白崇禧通电提出要求蒋介石下野,紧接着,李宗仁等又提出要蒋介石下野,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省相继通电响应。内外交困的蒋介石人人喊打。蒋介石无计可施,只得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当日,蒋介石乘飞机到杭州,次日到溪口。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11月,李宗仁因不堪当蒋介石的傀儡,也从南宁飞往香港,接着从香港"赴美就医"。蒋介石于1949年12月10日到了台湾。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以后,许多黄埔生称蒋介石为"校长"。  1932年3月6日,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在洛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直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多称"蒋委员长"。  1938年3月以后,蒋介石一直任国民党总裁,故又称他"总裁"。  蒋介石的"总统"、"校长"、"委员长"、"总裁",时间不同,对象身份不同,使用时不可乱来。第51节:"靓女",古已有之  诗词  "靓女",古已有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这个"静女",许多人解释为娴静的少女、安详的姑娘,这是误解。  诗中的话是一个小伙子的口吻,从诗中看,"静女"是很爱这小伙子的,对小伙子又是送礼物,又是约会的。可是,她明明跟人家约好了在"城隅"相见,到了时候她自己却躲了起来,让人家"爱而不见",弄得小伙子"搔首踟蹰",她却在一边儿角落里偷偷地笑。这么一看,这个姑娘哪有一点安静的样子,纯粹是个爱玩爱闹的疯丫头。这"静女"解释为安静的少女、幽静的姑娘,是不合诗意的,是不妥当的。  中国古代的那些约束妇女的"规矩",是随着历史一步一步形成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备"的。先是周代的"周礼",这主要是约束贵族的,对下层人不大管用,后来是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再往后是南宋朱熹的理学。到了南宋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才算是真正完善,所以不可以用朱熹以后的封建理学来解释整个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诗经》的时代,各种让女孩子安静的礼俗还没有形成,当时的社会也不见得需要女孩子安静,女孩子自己也用不着像后来的闺中之女那样以"静"为美约束自己。  《静女》本是一首充满了天然的活泼的极富动感的爱情诗,如果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安安静静的"静女",诗味就大减了。  解释《诗经》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最有影响、最权威的就是宋代朱熹的《诗集传》。朱熹的《诗集传》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前人的注释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但是同时,他也时时不忘通过解释《诗经》,阐发自己的理学思想。朱熹在解说这首诗时就说"静者,闲雅之意"。今天许多人对"静女"的解释就是源自这里的。  "静女"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靓女","靓"通"静",读jìng,意为美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用贾谊《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可是,到了《汉书·贾谊传》这句话就变成了"澹虚舟乎若深渊之靓","静"成了"靓",可见,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汉书·扬雄传》:"稍暗暗而靓深",颜师古注"靓,即静字"。《说文句读》:"靓者,静字之假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既然是有"琴瑟在御",应该是载歌载舞,怎么可以"静"?这个"静"也就是"靓",美好的意思。  "静女其姝"中"静"、"姝"是同义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若译成:一个安静的女孩约我在城外相见,那多没意思。应该恢复历史的真面目,应该将"静女"解释为"靓女",美貌的女子。  现在人很讲究"靓",以为"靓"是个很时尚的新词,其实在《诗经》的时代,就已经有"靓"了,就已经讲"靓"了。第52节:《诗经》中的"小说"(1)  《诗经》中的"小说"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是《诗经》最杰出的一首,这首诗产生在今陕西南部。  两千年来对这首诗已有许多解说,也有许多人翻译。可惜的是,这么多年,它让文人放了太多的添加剂,使原本自然、淳朴的民歌,失去了天然本色,现在,很少有人能看出它的天真、清新的本质了。  诗歌善于抒情,小说便于叙事,有的题材适用于诗歌,有的题材适用于小说,各得其所,各见其长。《诗经》的时代,当然还没有小说,但是若是将《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当成小说来读,就更能体会到这首诗的天然的活气、原始的魅力。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第一节是:"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这儿的"鸡鸣"和"昧旦"是古代的两个时段,鸡鸣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昧旦在鸡鸣后,相当于3点至5点。"子"是第二人称"您"。"兴"是起来的意思。"弋"是射的意思。这节诗本来是小两口儿床上亲热的谈话。变成小说就是,女人说:"才是鸡鸣时,天还早哩,咱俩再躺一会儿。"男的说:"不对吧,该是昧旦了。得起来了,趁天还没亮,我得去射凫射雁。"  女人说:"你瞎说!没到昧旦,才是鸡鸣。"男的说:"你才瞎说,是昧旦了。""那咱打赌!你看看外边,看看星星,看是谁对。"  小两口儿从热被窝出来,揭开窗帘一看,哇!外面星光灿烂。"你输,你输,你输了!"女的说,"咱们俩还能躺一会儿。别起来,再躺一会儿!"  于是两个人就安心躺下了,男的就对女人讲用绳箭射凫和雁的故事,女的就听男人讲用绳箭射凫和雁的故事。第53节:《诗经》中的"小说"(2)  第一节到这儿就完了,接着是第二节:"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第三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第二节和第三节是两个人从凫和雁,接着往下说,说的是:  "记不得啦?咱俩结婚那天。人家都说咱俩是天生的一对,我和你喝了酒,我还说了,和你白头到老不分手。就那天,琴瑟特别的好听,我觉着自己特别好看。你说,是不是呀?"(这应该是女的说的。)  "记得咱们刚认识的时候不?我送你的玉佩?其实呀,那天,我是早就知道你非得打那儿走,就在那里等着你的。你这个人啊,就是爱美,就是喜欢玉佩。我于是就弄来了玉佩,让你高兴。就这么的,你就和我好上了。"(这应该是男的说的。)  "你坏!你坏!你坏!"她捶她的男人,捏他的鼻子,给他"吃酸枣"。  "啊呀!糟了!不好,你看天,都大亮了。凫和雁都飞走了。"  《诗经》是古老的,但是,情感永远不会老。看,这是多么纯正的感情呀,这是多么实在的生活呀!《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普通日子的真实记录。  《诗经》是文艺还在童年时的作品,其中的《国风》,大部分是叙事之作,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那时候,还没有儒教,没有理学,人们的思想没有受到后来的种种桎梏的束缚。《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是没有受污染的、纯粹的、绿色的,它是诗,也是让人读后心醉的"小说"。第54节:"鸡鸣"不一定是鸡叫  "鸡鸣"不一定是鸡叫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有人解释这里的"鸡鸣"为"鸡叫";有的不加解释,那意思是这个"鸡鸣"就是一般的鸡叫,用不着再解释。这是不对的。"女曰鸡鸣",如果真的是鸡叫,人已经听得到了,就用不着"子兴视夜"爬起来撩窗帘看星星了。这个"鸡鸣"并不是真的鸡叫。  《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也不是真的鸡叫,而是古代计时法中的一个时段。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朱熹《诗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古代,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  地支计时名称十二时辰名称相当现在时间  子时夜半23时至1时  丑时鸡鸣1时至3时  寅时平旦3时至5时  卯时日出5时至7时  辰时早食7时至9时  巳时隅中、日禺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日跌、日央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日晡、夕食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日落、日沉、傍晚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名日夕、日暮、日晚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定昏21时至23时  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了。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早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第55节:《山鬼》说背景(1)  《山鬼》说背景  《九歌》是楚人祭祀的古曲,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屈原依原曲填了新词。《山鬼》是屈原的《九歌》十一首诗中的最摄人魂魄的一首。《山鬼》,写的是一个美丽而幽怨的女神,这个女神出自一个美丽凄婉的楚国传说。也就是说,《山鬼》这首诗,实际上是对一个传说人物的具体描写。  郭沫若、马茂元等人考证诗中的"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就是巫山,这山鬼就是巫山女神。(许多现在诗选将"於"简化成"于",不妥。)《宋玉集》、《洛神赋》、《山海经》都涉及了巫山女神的故事,可见,这是流传得极为久远的民间传说。  楚王最疼爱的小女儿,名叫瑶姬。瑶姬是个轻盈、美丽的姑娘。在楚王的呵护之下,瑶姬和同伴们,整天嬉戏于清秀明丽的楚山、楚水之间。这时候,她爱上了一个潇洒翩然的公子。两个人幸福地在山间追逐野鹿和雉鸡,到湖里采摘莲藕,用带丝绳的箭射凫和大雁。两个人的婚期已经定下了,他们就等待着那幸福的一刻。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少女瑶姬不幸死了。死后,她被封为巫山之神。待嫁而亡的姑娘,割舍不下美好的人间,割舍不下心中的公子。她就变成灵芝,让采食了灵芝的人,也都变得婀娜多姿;她采摘山间的薜荔和女萝装饰自己,她整日骑着赤豹和文狸在山中游走穿行,她时时眼望着山下,希望能透过云雾看到曾经属于过自己的那个公子。可是,她已经不再是有形有肉的人了,人们谁也没有能力看见她的身体。早晨山麓飘忽的红云,那就是她;黄昏谷中蒙蒙的细雨,那就是她。她日日望着山下的人间,可是这些,人们并不知道。  曾经说好不分手,每当到了两个人约会的时间,山鬼就用辛夷和桂枝装饰好车子,让赤豹拉着,车后跟随着文狸,自己身上又是石兰又是杜衡,希望公子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美好的自己。可是,公子是永远也不会来赴约的,虽然这样,她却怨自己来得晚了,没有一点对公子的怨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可这个女神依然相信自己的公子还是原来的那个公子。  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世的一个楚王,到山中游猎,山中须臾变化的云雨让他惊异不已。一个大白天,楚王睡着了,他做了个梦:一个美丽的女神,对楚王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梦醒后,楚王说出了这个奇怪的梦。博学的大臣想起了瑶姬的事,说:这是苦命瑶姬那个女娃,她在想念人间,她一个人游荡在山里,一定苦得不行。从此,楚人为女神立了个庙并时时祭祀她,让她依然能感受些许人世的温热。第56节:《山鬼》说背景(2)  屈原《山鬼》这首诗,实际就是祭祀巫山女神时楚人所唱出的祭歌。巍峨巫山让长江巨斧一样劈割为两段,造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又于岩壁上点缀了扭曲的松柏、哀鸣的啼猿。山峰奇险鬼神唏嘘,风光秀丽鸟兽驻足。巫山之雨,招手即来;巫山之云,挥之即去。这样的水,这样的石,这样的风,是发育神奇与畅想的最好土壤。  楚人之俗敬鬼,以鬼为神,他们歌颂的鬼,又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虽然为鬼,却总是"即含睇兮又宜笑",虽然远离了人间却"思公子兮徒离忧",虽然谁也看不到这个山鬼,可是她仍然要采集石兰、杜衡、桂枝,使自己在别人眼中更加美丽。有一个人可以真爱,那样的人生是美丽的,身已经无形,仍然扳岩抱石,从云隙守望那个人的影子,这是美的极致。为一个人所爱,那样的人生是美丽的。公子坐于楚宫鼓着桐琴,竟有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这个公子也得到了极致的幸福。  这个美丽多情的巫山之鬼,这山鬼之歌,实际就是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美真爱真正人生的求索。当时,山鬼的故事一定还有许多神奇美好的内容,可惜因为年代久远,我们不可能知其全貌了。  女神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渴望幸福的人,屈原之后,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都有瑶姬的影子。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巫山云雨"、"神女应无恙"就包括着对女神的遥想。第57节:"辽东鹤"是辽东人  "辽东鹤"是辽东人  "辽东鹤"又作"辽鹤"、"辽城鹤",是古代诗词中很常见的词。  有人以为"辽东鹤"就是从辽东那地方飞来的鹤,这实在是对"辽东鹤"的误解。  其实"辽东鹤"是一个典故,并不是说鹤产自辽东。  陶潜《搜神后记》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原来,鹤不是辽东的,是辽东人变成了鹤。  此后,文人称丹顶鹤为辽东鹤,以"辽东鹤"抒发物是人非,思念故土之情。  著名的有周邦彦《点绛唇·辽鹤归来》:"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还有刘克庄的《沁园春》:"辽鹤重来,不见繁华,只见凋残。甚都无人诵,何郎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张孝祥的《浣溪沙》:"我是临川旧史君。而今欲作岭南人。重来辽鹤事犹新。去路政长仍酷暑,主公交契更情亲。横秋阁上晚风匀。"杜甫的《卜居》:"归羡辽东鹤,吟同楚执珪。"欧阳修《采桑子》:"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金代诗人王若虚《还家》:"伤心何啻辽东鹤,不但人非物亦非。"王维《送张道士归山》:"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李贺《嘲雪》:"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罗隐《期徐道者不至》:"辽鹤虚空语,冥鸿未易亲。"  丁令威的故事,又演化成辽城鹤化、辽东白鹤、辽东归鹤、辽东化鹤、辽东老鹤、辽鹤归来、辽鹤重来、辽天孤鹤、辽天归鹤、辽阳鹤返等成语。  自然界的丹顶鹤是候鸟,一年南南北北过着"流浪"生活,但它还是有家的,出生的地方就是它的家。现在,齐齐哈尔扎龙自古是丹顶鹤生儿育女的地方,这里是它当然的家。冬天食物短缺,丹顶鹤就到江苏盐城一带越冬,春天渐次北飞,辽宁盘锦湿地是它们的路经地之一,但毕竟是一走一过,鹤的家并不是那里。  怎么"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是我国古代民歌的最杰出代表。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眼,是最可爱的地方,是百读不厌之处。多数人认为,这句诗是写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高得都遮掩了牛羊。其实,这是缺乏生活经历造成的误解。  草原上的牧草,是不会高得能够淹没牛羊的。正常情况下,草原上没有这样高的草。人骑在马上或走在草原上,并不能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现象。我国北方草原的草,一种是"五花草",这是以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的杂草;另一种是"羊草",这是以"小叶樟"为主的禾本科植物。所有的这些草都不可能长到淹没牛羊的高度。如果草真的长到了这么高的话,马也就跑不起来了,牛羊也要经常丢失。大家注意一下电视、电影的画面,就知道草原的草是什么样子了。高得超过牛羊的草,绝不是好牧草,那样高的草长得多了,草原也就不再是草原了。能高过牛羊的草,是那些蒿草、灰菜等牛羊不吃的恶草,说实在的,牧民最怕的正是这类东西。  草原之草本身并不能高得淹没牛羊,可是,诗中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我们为什么还觉得它美呢?  我们再看一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与城市不同,在草原上,只要抬抬头,看到的就是蓝天白云,可是若真得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天是完整的半球状的,而通常人的眼睛前视的视角只能是前方的一百多度。通过诗本身,我们可以推测,诗人作诗的时候,应该是躺在草地上休息的。躺草地上,仰视天空,就很容易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了。也正是因为作者是躺在草地上的,他的位置很低,角度很小,才见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牲畜在草中时隐时现的现象。  牛羊自由自在地散布在草地上吃草,悠闲的牧人躺在草丛中仰视苍穹,品味着草原的宁静与单纯,当他照顾自己的牛羊时,发现它们在风吹动的草中一隐一现。这真是一幅恬静美丽的图。第58节:"更上一层楼",诗人在几层  "更上一层楼",诗人在几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据考证,这首诗是王之涣赶考时路经山西蒲州(现在山西永济市)鹳雀楼时写下的,年轻的诗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正是想干一番事业、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诗,完全是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