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有着高深莫测的天文历法知识。公元1519年,他们的日历上被称为“一根芦苇”。那一年,天空中出现彗星;威齐洛波奇特利神庙失火;而且,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这一年,那位传说中的国王羽蛇神奎扎科特尔,将从东方回来。当国王得知有白皮肤蓄胡须的陌生人出现在东部沿海时,他认为其中大概就有羽蛇神本人。实际上这些是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的、有着500士兵组成的西班牙征服者。尽管阿兹特克国王也心存疑惑,但还是接待了这些西班牙人。不久双方交战,阿兹特克人坚守了10个星期,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沦陷,随即被西班牙人灭亡,变成了一片废墟。后来的墨西哥城就建造在这片废墟的原址上。第二期为新西班牙墨西哥城(1521~1810年)。墨西哥城被西班牙人占领后,城市遭到严重破坏,西班牙人甚至纵火烧毁了这座城市,然后又在它那冒有余烟的废墟上、在阿兹特克人中心祭坛上建立了宪法广场,1535年,被定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的首府。墨西哥大教堂是墨西哥最大的和最主要的天主教堂,它位于墨西哥城市中心宪法广场的北侧,始建于1573年,1823年以后才正式完工,历时250年。墨西哥大教堂为巴洛克式建筑,由黑色玄武岩砌成。其石墙很厚,并用很粗的铁链加固,以达到增加抗震强度的目的。教堂呈传统的拉丁式十字形布局,有一个中殿和两个侧殿。与中殿呈十字形交叉的侧殿中,设有许多小祭坛和7个小教堂。1523年,西班牙人又在广场东侧建造了一座宫殿,其正面门廊宽达200米。中门上悬挂一口巨大的自由钟。目前,这座建筑的北东西三面墙上绘有长达300多米的壁画,是著名画家迪戈。里维拉的杰作。壁画内容再现了墨西哥各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在距宪法广场不远处,是著名的“三种文化广场”。在这个广场上,荟萃了阿兹特克时期、西班牙殖民时期和现代的不同特色的三种建筑。坐落在广场中心的阿兹特克大祭坛遗址,共有7个用红褐色石块砌成的平台,东西走向排列。广场东侧是特拉尔特洛尔科大教堂,建于1524年。墨西哥城较著名的建筑还有,圣弗朗西斯科、圣奥古斯汀、圣弗利普修道院、圣地亚哥加利马亚宫(现为城市博物馆)和圣伊德丰索学院等建筑,它们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西班牙建筑风格。第三期为独立后的墨西哥城(1810年起)。1821年,墨西哥城正式成为国都。在墨西哥城革命大街的街心广场上,屹立着一座高耸入霄的墨西哥独立纪念碑。它是1910年9月16日,为纪念墨西哥独立100周年而建造的。碑身呈圆柱形,底座四角形。碑身圆柱高36米,顶部兀立着一尊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镀金铜像。在女神脚下面竖立着莫雷洛斯、格雷罗、木纳和布拉沃4位为争取墨西哥独立而献身的民族英雄的塑像,中间的雕像是“墨西哥独立之父”伊达尔戈。20世纪60年代以来,墨西哥城市规模急剧扩展,大量的现代建筑和新修的公路将古城中心和市郊连成一片,仅霍奇米尔科少数地区还保留着过去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霍奇米尔科位于霍奇米尔科湖畔,包括一片与外界隔绝的土地和湖田,在湖田里发现有殖民时期之前的重要文物。1978年2月21日,墨西哥城一个普通的电力工人,在挖掘电缆通道时,突然发现了一块很大的圆盘石雕,石雕用玄武岩制成,雕刻精美但图案吓人,上面雕刻的是一位女神被大切八块的情景。她是谁?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位被截肢了的女神,当“她”被深深埋在地下600多年又重见天日之后,竟成为墨西哥城就是建立在原阿兹特克人首都原址之上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人。令人惊讶的是,墨西哥的考古学家,在弄清楚“她”的来龙去脉后,在其“引导”下,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神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2.阿兹特克人究竟从何而来?阿兹特克人究竟从何而来?他们的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还有,所有关于阿兹特克这个民族的起源,都只能明确追溯到13世纪初,他们可能自墨西哥北部迁移而来。那么,它究竟起源于北方的哪个地方呢?13世纪之前他们又来自哪里呢?这些问题对考古学家来说,是至今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本篇开头我们曾提到,在墨西哥发现的古抄本中,阿兹特克人记载了自己的历史:很久以前,他们在一个叫做“阿兹特兰”或“鹭之地”的神秘地方居无定所、四处游牧,然后,经过长期漫游,而到达墨西哥谷地的特斯科科湖定居地。在这个古抄本中,记载有具体的日期、地点和一切重要事件。古抄本的第一幅插图中,出现了第一批来自一座小岛的阿兹特克人形象,他们正在横渡大湖。有人认为,这个叫做“阿兹特兰”的神秘地方位于今墨西哥的墨斯卡系蒂坦岛。一位研究中美洲历史的学者指出,13世纪初,在阿兹特克国家开始形成的时期,属于同一个种族系统的部落集团相互征战的混乱年代,但是,所有这些集团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地,据一个神话传说,这个起源地叫做 “奇科莫斯托克”,意思是“七洞穴”或“母亲之地”。它位于库卢亚坎,或库卢亚人之地。据推测,该地位于今墨西哥的尤里里亚、瓜纳华托附近。而墨西哥的一位考古学家则认为,“阿兹特兰”地区是阿兹特克人的起源地,但是它不在今墨西哥境内,而是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或新墨西哥,或佛罗里达,甚至可能在亚洲。上述两种说法都是根据神话传说来推测阿兹特克人可能的起源地的,所以至今人们还不能完全确定其实际的地点。在阿兹特克人中还有这样一种传说,13世纪初,他们离开家乡时,其首领是维特兹洛波奇特利(后来,维特兹洛波奇特利变成了一尊神像——太阳神兼战神),阿兹特克人在这位神的启示下,去寻找“爪抓长蛇栖于仙人掌之上的鹰”,并在发现地定居下来。有关这位神灵,也极具传奇色彩。据说,他的母亲为女祭司,有个女儿叫科约尔哈乌基。有一天,她母亲去打扫神庙,一团羽毛从天而降,使她怀上了维特兹洛波奇特利,这个维特兹洛波奇特利出生就是个力大无比的勇士,他用一条火蛇,刺穿了他姐姐科约尔哈乌基,然后砍下了她的头。后来,维特兹洛波奇特利杀死了一个敌人的首领,将这个敌人的心脏扔进了湖边的沼泽地里,并在这个心脏落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大神庙和特诺奇蒂特兰城。那么,也许人们会问,关于阿兹特克人起源地问题,为什么会众说纷纭,却至今无法定论呢?这是因为,在现存的各种历史文献中,关于阿兹特克人迁移出“阿兹特兰”,到他们抵达图拉这一历史阶段的事件和日期的记叙与解释都非常模糊,因此,人们就难以断定其起源地的确凿地点。 而在西班牙征服之前,定居在墨西哥谷地的许多印第安部落集团,都是从北方的“契契梅克”地区迁移南下的;他们属游牧部民族,行踪飘忽不定。还有的就是,在记叙阿兹特克人起源的不少文献中,往往把历史事实和神话传说混杂或交错在一起,这就造成事物的真实性和虚幻性难以分辨。结果,关于阿兹特克人起源地问题,始终扑朔迷离。那么,阿兹特克人的神灵维特兹洛波奇特利杀死了他的姐姐,又砍下其头,后来又在杀死的一个敌人的心脏落下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大神庙和特诺奇蒂特兰城,这也是神话传说吗?这个传说到底有多大的可信程度呢?3.阿兹特克石盘——外星人留下的天文历书?1978年2月,一位墨西哥城的电工偶然发现了一块直径3.25米的圆盘形石雕,石雕上描绘的竟是个被大切八块的女神,其场面令人触目惊心。这个浮雕上的女神是谁呢?于是,他们又想到了阿兹特克人关于一个祭祀圣地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阿兹特克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建造了一座神庙,神庙中有两个圣殿,它们都建在层级金字塔的平台上,分别供奉维特兹洛波奇特利和特拉洛克神。于是,有人认为,这块位于台阶底边的浮雕,表现的正是阿兹特克族的月亮女神被砍下双手双脚的形象。也就是说,这是维特兹洛波奇特利杀死他姐姐之后,又将其大切八块后的情景,看来,传说中的故事似乎和浮雕中所描绘的恰巧吻合。那么,这个发现石雕的地方到底隐藏有什么秘密呢?墨西哥政府为了彻底揭开围绕在特诺奇蒂特兰城的谜团,决定在此地展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之前,他们拆除了墨西哥城中心5000平方米范围内的7座建筑物。1982年,一座雄伟的塔形神庙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大神庙为方形,基座边长90米,高55米,最早时可能总共为7层。特拉洛克神庙在北边,维特兹洛波奇特利神庙位于南部。在墨西哥古代的建筑遗址中,最为雄伟宏大的,当属阿兹特克人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建造的大神庙。神庙的主殿坐东朝西,建在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基座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分别通往两个殿堂的两道阶梯。南边殿堂供奉战争保护神维特兹洛波奇特利,北边的殿堂则供奉雨、水和丰产之神特拉洛克。考古学家从大神庙中发掘出六层台子。年代最早的遗迹出自第二层台子,人们据此推断,塔的第一层始建于1325年,可能是在为特诺奇蒂特兰城奠基时而建筑的,落成于1390年。第二层的年代大约在1390年,有着保存状况最好的圣殿,但塔顶原有的神庙现已不复存在。以后每一位国王都在前一位国王所建层级上再增建一层,以表示他们对神的虔诚。第三层台子大约建于1437年,有8个真人大小的石像被发现于通向维特兹洛波奇特利神殿的台阶上。第四层台子的浮雕极为精美细致,其雕刻板上所载年代为1454年和1469年。这层台子装饰着巨大的石蛇和火盆。第五层台子已经所剩无几。第六层则包括神庙及大厅的一侧,还残留着一些大理石地板。第七层台子上除了地基的痕迹外,没有留下任何大神庙的遗迹。令人疑惑的是,考古学家在特拉洛克庙门前,竟也发现了查克穆尔,在玛雅古城奇琴伊察遗址中,它曾以半躺半坐的姿态出现,而当地的托尔特克人,就是把祭祀时活人的心脏摆在这个被称为查克穆尔的石头人像上。而在维特兹洛波奇特利神庙前方,有一块楔形石头。有人猜测,它被用来将人或牲畜的胸腔压挤成拱形,假如果真如此,那么这惨不忍睹的石头,也许说明古代的阿兹特克人曾在这座神庙前举行过祭祀仪式。果然,在后来的发掘中,人们在大神庙的里面和周围的地下室中发现了一百多个贮藏室,不但发掘出土文物6000余件,包括雕刻精美的有角神像、翎毛装饰的石雕蟒蛇像、陶器、珠宝饰物,还发掘出了一些畸形的头盖骨、祭神的人畜骸骨等,这些骸骨令人毛骨悚然,使人不由得联想到了阿兹特克石盘和他们那鲜血淋淋的祭祀,那么,当初的阿兹特克人为了庆祝这座大神庙的落成,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庆祝仪式呢?考古发现,自从阿兹特克人建造的这座大神庙落成,以后的每一位国王都在前一位国王所建层级上再增建一层,以表示他们对神的虔诚。据历史记载,大约公元1487年,阿兹特克王国的一位国王为了庆祝他所增建的大神庙的新工程竣工,便召集来全国的囚犯,命令他们排成四行,捆绑着从祭司面前走过,祭司们大开杀戒,界,花了4天4夜的时间才把这些囚犯全部杀死。据统计,仅是这一场祭祀仪式,有好几万名囚犯被杀,其中大概用了两万颗人的心脏祭神。阿兹特克人以勇猛好战嗜血而闻名,战争对阿兹特克人来说,不仅是扩充领土、增加财富的手段,也是他们俘虏祭品,以人血、人心祭神的途径。在战场上,阿兹特克战士用浸过盐水的棉衣当盔甲,头戴羽毛头饰,手持兽皮包裹的柳编盾牌,显得十分坚挺、威武。虽然他们没有常规军,但在遇到战争时,所有男子都必须要弃农参战。阿兹特克人的武器大多是木制的,他们没有铁器,但是他们用一种名为黑曜岩的光滑的火山岩制成枪头和刀片,他们也使用投石器、弓箭和用木制投射器发射的梭镖等。有人认为,当时的阿兹特克人打仗时,每当攻陷一座城市,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擒获成千上万的俘虏。为此,在他们的士兵中,还有两种特殊的战士——雄鹰武士和美洲豹武士。他们分别身穿由该动物皮毛制成的战服,头戴鹰喙或豹爪头饰。这两种人在打仗时,肩负特殊的使命,其主要任务不是杀死敌人,而是尽可能多的包围并活捉敌人,多擒获一些战俘,并把那些战俘运到特诺奇蒂特兰城,以作为祭祀备用。那么,阿兹特克人为什么如此好战嗜血,他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个谜的要点,也许能在他们的石盘中得到答案。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重25吨、直径3.7米的用一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的“历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兹特克石盘。石盘上雕刻着一系列同心圆,每一个圆圈都蕴含着繁复的象征含义。阿兹特克人相信,宇宙是以“大循环”的方式运转。他们认为,自从创世纪以来,宇宙已经历过四个这样的循环周期,每个周期就是一个“太阳纪”。根据他们的说法,西班牙人入侵之时,正值人类进入“第五太阳纪”。而为什么第五纪又被称之为“动荡的年代”呢?因为“这个时期大地会移动,造成无数生灵死亡”。阿兹特克人相信,太阳也会死的,为了延缓太阳的衰老和让它不断地发光,必须每天给它喂食,它只有不断地吃人的心脏和人的血液,才能保持神奇的威力,因此,他们总是把活人的心脏放入一个供奉用的罐子里,把它点燃后举向天空。他们相信这时会有一个精灵从天空降下,抓住那颗心脏的灵魂,送给太阳吃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世界末日的来临。那么,这场“动荡”什么时候会发生呢?按照阿兹特克文献,第一太阳纪为4008年,第二为4010年,第三为4081年,第四为5026年。他们认为,第五太阳纪已经非常古老,它的周期已面临结束,但又无法确定末日何时来临。所以不得不以近乎疯狂的方式举行杀人祭神的仪式,延缓这场即将来临的灾祸。不知是否算是一种巧合,在阿兹特克帝国兴盛时期,其版图横跨辽阔的美洲大陆,人口达到近1000万。16世纪初,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和野蛮残杀,再加上他们带来的天花、霍乱、麻疹等疾病,如此强大的阿兹特克帝国,在此后的十几年之内,竟很快地结束了他们的盛世,人口由1000万锐减到不足200万人。有人认为,从阿兹特克石盘提供的信息来看,可以说它蕴含了极高的对地球和人类发展历史的认识水平。虽然它仅仅是一件平面的石刻,但它对世界的认识远比近代科学兴起之前其他民族对世界的认识要深刻得多,但也正是它这种极度的“超前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比如,在第二个太阳纪人类被转化为猴子;第三个太阳纪的天火;第四个太阳纪的大洪水。这里描绘的人类和猴子的转化、火、大洪水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事件,没有对整个人类进化历程的深刻观察,就无法得出这样的认识,而阿兹特克人又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呢?有人认为,阿兹特克石盘对地球和人类历史的描述,是一双从太古洪荒的时代起就注视着地球和人类的眼睛所看到的,是一个站在人类进化过程之外的高级智慧生命记录下来的。因此,有人推测,阿兹特克人虽是这一石盘历书的制造者,但绝不可能是石盘历法中蕴含的思想的创造者,那么,这个阿兹特克石盘的创造者到底是谁呢,难道它是外星人留下的天文历书吗?美国-梅萨沃德印第安遗址国 名:美利坚合众国国 旗:星条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主体由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组成。13道宽条代表最早发动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的13个州,50颗五角星代表美利坚合众国的州数。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国旗上的红白宽条固定为13道,五角星数目应与合众国州数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国旗上就增加一颗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后的第二年7月4日执行。至今国旗上已增至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国 徽:主体为一只胸前带有盾形图案的白头海雕(秃鹰)。白头海雕是美国的国鸟,它是力量、勇气、自由和不朽的象征。鹰之上的顶冠象征在世界的主权国家中又诞生一个新的独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顶冠内有13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最初的13个州。鹰的两爪分别抓着橄榄枝和箭,象征和平和武力。鹰嘴叼着的黄色绶带上用拉丁文写着“合众为一”,意为美利坚合众国由很多州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自然地理: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和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首 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梅萨沃德印第安遗址——安纳萨吉人为何迁移?所属国:美国英文名:Mesa Verde梅萨沃德印第安遗址,坐落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境内的科罗拉多高原之上,海拔2600米,占地面积为210.74平方千米。为美国主要基于考古价值而开辟的最早的一座国家公园。园内保存了美洲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美印第安人文化的遗址。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美国西南部科罗拉多州的梅萨峡谷,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还是一个荒无人烟、不长寸草的地方。然而就在这峡谷里,举世闻名的“悬崖宫”就坐落在这渺无人烟的悬崖峭壁之中。整座“悬崖宫”就像一座壮丽辉煌的城堡,一幢幢石筑的多层建筑物星散在城堡里,顶天立地般矗立于峡谷中央,四周被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包围着,犹如屏障把它与外界隔绝起来。在6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座巨大的建筑默默湮没于尘世,鲜为人知,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发现,从此以原墨西哥北部古代印第安人一个分支安纳萨吉人的史前文化摇篮而盛名于世。梅萨沃德也可以称为“悬崖村”,可以说它是一座由农业聚落向手工业商业聚落过渡的居住地,因为它不同于现代城市,没有相连的街道,没有集中的作坊和商店,没有象征统治的政权机构,只是一个成簇房屋的聚落。但在占地210平方公里的悬崖上,集中如此多的村落房舍,就有了手工业和物物交换的商业活动;几万人聚集在一起生活,从事农业手工业活动,对付共同的敌人。目前,尚存比较完整的聚落有300多处,每处均以土砖墙围护,内有成套的住宅。其中最大的聚落中心,即“悬崖宫”。悬崖宫内有220个房间和23个大地穴,最大的地穴有7间房间之大,据称是居民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长屋北边有座“杯子房”,内藏430个杯子、盒子、饭碗和缸瓮,可能是祭器贮藏室。“悬崖宫”被发现之后,遭到了一些冒险家和寻宝者的挖掘,大批珍贵文物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保护悬崖遗址的法令,把这块土地严密看管起来,建立了名为“梅萨沃德”的国家公园。梅萨沃德四周都是悬崖绝壁,天生自然,野兽都难以攀登上去。壁面凿出一个个小洞,仅可容手指和脚趾插入。普韦布洛人仅靠这些洞上下进出城寨。显然,这是为了对付外族和野兽的入侵。在中美洲、南美洲,人们不断发现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的印第安文化遗址。但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似乎是个空白区。梅萨沃德遗址的发现,证明北美印第安人也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然而,安纳萨吉人为什么要在深山峡谷中建造起“悬崖宫”?如此荒芜之地,他们又是怎么建造如此卓绝的建筑,靠什么来养活那么多人口的呢?公元前12世纪中叶,安纳萨吉人开始放弃祖辈生活的地方,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放弃花费如此巨大工夫才建成的村落和崖屋而突然迁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从天而降的自然灾害降临到梅萨沃德的头上。公元1276~1299年,这里发生了连续24年的大旱灾,食水断绝,人们开始向东逃荒,到水源充足的地方重建家园,悬崖城从此被湮没。也有人认为,是社会问题迫使人们远离。这些学者指出,是人们对内乱、战争和暴力的恐惧,使他们放弃了建造于悬崖峭壁之中的家园,去寻找更加安全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在13世纪的前10年间,那里的气候异常寒冷,严重缩短了植物的生长季节,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导致环境恶化,民众开始挨饿、生病和死亡。而根据普韦布洛人自己口头传说,其观点与所有人相反,他们认为,那只是普韦布洛人历史上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迁移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当时人们的迁移怀有各种各样的目的。美国-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查科为何突然消失?所属国:美国英文名:Chaco Cultur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查科文化国家历史公园位于新墨西哥州西北部。查科峡谷是公元850年到公元1250年期间的一个古印第安文化主要中心,也是史前四角地区的行政中心。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查科文化因为它的纪念性、仪式性建筑和它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它包括了大量的公元1020年至1110年间查科文化达到鼎盛时期的遗址,已具备了城市系统结构,周围拥有许多村庄和纵横交错的道路。查科遗址是美国最大的考古废墟遗址,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考古遗址。根据几百年后第一批发现遗址的人记载,他们当时看到这个村落时,感觉当年村民们搬迁的决定似乎作出得很突然,就像是刚刚被人遗弃的一样,房间里的一切犹如古代居民在前一天刚刚离去。木石结构的屋子安然无恙,屋子里还有保存完好的用丝兰植物做成的便鞋和工艺精湛的漆器,有的漆罐中还装满了玉米。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6世纪,北美西南部诸民族就在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犹他州的南部和科罗拉多等地生息。虽然这一地区大部分都是沙漠,但少数局部地区的降水量却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这些诸民族以种植玉米为中心,并逐步发展为三种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即霍霍坎人、莫戈伦人和安纳萨吉人。在公元700年到1200年期间,这三种文化都繁荣兴旺起来而且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整个地区都处于一个雨量充沛的时期。然而到了14世纪,他们却遗弃了大部分村镇,他们创造的史前文化从此消失了。霍霍坎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第一次出现在亚利桑那州南部的索尔特河和基拉河流域。早期的霍霍坎人居住在泥涂篱笆墙的房屋里。建造这种房屋就是把枝条叉起来,上面涂抹上泥巴,为了保持凉爽把房屋建筑再掘进沙地的浅穴里。因为沙漠非常干燥,他们挖掘了沟渠,从河里引水灌溉自己的庄稼。他们还猎取野兽并且采集野生植物来获取额外的食物。霍霍坎人的扩展在公元500年到1100年期间,有人认为,他们在此期间同墨西哥建立起联系。佐证这一史实的是发现了球场以及像是用天然二氧化铁制作的镜子和贝壳。在公元1100年到1400年期间,霍霍坎人开始把安纳萨吉人某些风格融入自己的建筑艺术中。他们建造起密集的居住地,四周环之以很厚的石头、黏土和沙子制成的砖墙。这些建筑群当中有宽阔的、多层的居民共同住房。霍霍坎人的主要居住地斯内克顿占地110多公顷。当霍霍坎人最后遗弃了这些河流谷地的时候,他们留下了一套复杂的灌渠网,确凿地证明了他们的工程技术;单单在索尔特河河谷一地,灌渠竟长达240多公里。莫戈伦文化在公元前200年前后出现在亚利桑那的莫戈伦山脉和新墨西哥(在霍霍坎人以东)。像霍霍坎人一样,莫戈伦人也居住在由挖地穴建成的房屋组成的小村落中。不过,他们不用沟渠来灌溉农田,靠的是天上降雨和河流泛滥来浇灌自己的庄稼。在本地区之内的各个民族中,他们首创了制作陶器的先例,可能是从墨西哥引进的工艺。他们制作的第一批陶罐是单一的土黄色。在公元700年以后,莫戈伦人着手用石头建造长方形的、地下有分散单间的地窖式住房。在公元1050年前后,安纳萨吉人来到了这个地区,开始同莫戈伦人和平地毗邻而居。不久,莫戈伦人开始欣赏安纳萨吉人那多层的套房,因此废弃了自己的地窖式的住房。以位于现代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和犹他四州交界处的“四角”地带为依托,安纳萨吉人(也被称之为“古人”)是北美西南部三种史前文化中最先进的。考古学家把安纳萨吉文化从公元100年直至现在分成了几个时期。他们的历史开始于格兰德河河谷的“古人”(公元100年至500年)。当时,他们都居住在洞穴和篱笆遮棚里。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安纳萨吉人居住开始稳定,地下的贮藏坑窖变成了低于地表的住房,有相互连接的房间和举行仪式的厅堂。安纳萨吉人从“古人”到普韦布洛人的文化变迁大概完成于公元700年前后,在这一时期,石头建筑物开始替代篱笆遮棚,房屋建造在地面以上而且也比较宽敞了。农业兴旺起来,不断增加的人口很快向外扩展,进入了犹他、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这些普韦布洛人居住在以大约100人组成的小村庄里。他们开始同墨西哥进行交易,用绿松石来交换贝壳、金刚鹦鹉羽毛和铜铃。考古发现,安纳萨吉人在查科峡谷里,创建了辉煌的查科文明。安纳萨吉人既经历了查科文化的顶峰,也经历了它的衰败。它的建筑技术、社会组织和群体生活反映出了高度复杂的人类文明。在四角地带25万平方英里的广袤土地上,安纳萨吉人建立了数以10万计的村落群。村落群有三大分支,其中首推查科峡谷区的村落遗址最有名气。查科峡谷的普韦布洛人统辖着150个安纳萨吉人村庄。这些村庄构成了南北绵延400公里的网络。这个网络很重要,因为查科峡谷能够生产的粮食只够供养其人口的一半,所以必须进口大量的粮食。查科峡谷地区较小的文物遗址至少还有2400多个,从几千年前猎户篝火遗迹到近期延伸的安纳萨吉峡谷村落和崖屋,多不胜数。这些区域的村落中,最宏大的,当属波尼托村落。波尼托村落的修建前后大约持续了200多年左右,但在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它时,有的建筑已经崩塌了。从现存的废墟上考古学家们也能勾画出它当初极盛时期的模样:波尼托村落是查科普韦布洛人最大的镇子,可能也是他们的行政和宗教的中心。这是一片建在地面上的半圆形建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有砂岩城墙围绕,是一座4层建筑,其直立的后背朝向峡谷的峭壁。它有3层台地,中间有相互通连的将近800个房间和40所会堂,都围绕着一个宽大的中心广场排列成半圆形。每一层的房顶和屋内地上各开一个洞口,供做饭和做手工之用。 房间一般呈圆形,房顶为蜂箱形。安纳萨吉人把房顶的洞口作为通向外面人间世界的进出口,靠梯子进出。这座建筑朝南有开口部,包括有大小不同的36座地穴。有人认为,地下的洞口则是安纳萨吉人死后灵魂飘向阴间世界的进口处。没有什么大门入口,所以进入房间要爬梯子穿过房顶。这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石屋,每座屋子都用上万块石头堆砌而成,仅仅做横梁的松树木、针枞木就多达2万多根。在那牲畜和轮子等运输工具尚未在美洲出现的年代,要从40多公里外的采石场和伐木场将巨石和大树运到险峻陡峭的山谷,确是一件令人赞叹不已的惊天动地的伟事。有人猜测,这多达千间的石屋,花半个世纪才能建成。查科地区最使人困惑不解的特征之一是它的“道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数百条宽9米多的硬面路,条条路都直通悬崖顶,绵延长达320多公里,而且每隔12~16公里就建有一座村镇,这些村镇的遗址至今还残存着。在悬崖峭壁上刻凿着一些至今不得其解的图画。种种迹象都说明,这里曾经是安纳萨吉人(北美印第安人的后裔)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估计那时大约有5000多人口。安纳萨吉人这段空前绝后的创造力突发期,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查科文化从12世纪开始很快衰落,到了公元1150年就崩溃了,以至于到了1300年,查科峡谷的村落群里已经没人居住了。因为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所以,有关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这一历史之谜,至今众说纷纭。尽管科学家没有找到任何战争和瘟疫的痕迹,但是查科树木的年轮却告诉我们在一段时间的降雨之后,查科峡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威胁。据有关人员考证,发生于12世纪和13世纪的一系列旱灾使得那里居民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安纳萨吉人似乎再也无法在此生存。大约到了1200年,当地人砍光了那一地区所有的树木,这种大规模的毁林不仅使他们宝贵的农田迅速地沙化,而且也进一步导致了干旱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恶化,粮食和水源的短缺让他们彻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有人认为,他们遭遇了外敌的入侵。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考古学家会揭开这个谜底。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