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2

作者:白落梅 字数:9542 更新:2023-10-09 11:40:16

防铩!巴プ畲ツ康谋闶锹胪飞衔Я凶诺木扌凸愀媾疲斓模俸斓模酆斓模褂吃诼逃陀偷暮K铮惶跆酰荒ù碳ば缘姆赋宓纳兀苌下湎拢谒紫仑松钡靡斐H饶帧!?尽管看惯了海市蜃楼的她,早已对繁华风景不屑一顾,但张爱玲固执地相信,每座城都会有它不可言说的美妙和故事。她知道这座城能留住她的,也只是刹那韶光。纵算她从来都相信,自己是一个绝尘女子,但她期待的,也只是简约生活。张爱玲背井离乡求学,担忧她的人就是母亲和姑姑了。她们安排了一个叫李开第的人在码头等候。李开第是姑姑张茂渊的初恋情人,二人曾在英国的轮船上邂逅,一见钟情。但他们并没有结成连理,李开第后来另有所爱,有了家室。而张茂渊独守空闺五十年,或许命定情缘,他们在黄昏之龄再度重逢,喜结并蒂,携手共度夕阳。香港大学,坐落于半山腰的一座法国修道院内。山路两旁盛开着如火如荼的野花,火红的颜色像被点燃一般。后来这里所遇见的许多景致,都成了张爱玲小说里的背景。如果说张爱玲在中学时代,如她所说是灰色。那么在大学时期,应该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色彩。港大的学生多来自东南亚,是华侨富商的女子。就算是本地的学生,也是家境十分优越。这些阔小姐,挥金如土,社交活动多如午夜繁星。她们英文都非常好,而中文不过是识字水平。张爱玲因为靠母亲养活,与她们的贵气相比,就显得很清贫。《小团圆》里写过,“在这橡胶大王子女进的学校里,只有她没有自来水笔(只能用蘸水笔),总是一瓶墨水带来带去,非常触目”。为了节约开支,张爱玲不敢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在香港求学三年,她连跳舞都没学会,因为她没有多余的钱来置办跳舞的裙子。入校不久,张爱玲就遇到一件令她很尴尬的事。宿舍有个叫周妙儿的女生,父亲是巨富,花钱买下整座离岛,盖了富丽堂皇的别墅。她邀请全宿舍的同学去游玩一天,去那里要自租小轮船,来回每人需要摊派十几块船钱。张爱玲舍不得这份额外的支出,便向修女请求不去。修女追根问底,张爱玲无奈只好说出实情。 港岛岁月(2)父母离异,她被迫出走。母亲为数不多的收入,供养她读大学已经很不易,所以她没有多余的钱去参加那些繁复的社交活动。说这些的时候,张爱玲自觉十分地羞窘。倘若不是迫不得已,她宁愿希望这种种遭遇,今生不再对任何人提起。偏生这修女做不了主,又将此事请示给修道院长,最后闹到众所周知的境地。贫穷不是错,可贫穷却在无形之中成了一种耻辱。因为那些娇生惯养的女生,根本无法深刻体会生活的艰辛。她们认为,穷让人丢失颜面,甚至丧失尊严。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在人前荣贵,方不负这锦绣华年。只是一个人的贵贱,又岂是你能选择?张爱玲算是簪缨世族,豪门之后,可短短数十载,所有的荣华被一场风吹得荡然无存。人生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稳,困境之中,唯有自救,方能解脱。张爱玲救赎的方式,就是发奋苦读,洗去贫穷的羞辱。她努力学习英文,最后可以背下弥尔顿整本的《失乐园》。三年里,她给母亲和姑姑都是用英文写信。晚年在美国时,曾有教授说她英文写作比美国人多,并更有文采。她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每门功课都取得第一。第二年,她独自拿下了港大文科二年级的两个奖学金。有一位英国籍教授为此惊叹:“教书十几年,从未有人考过这么高的分数!”因为她的出众,学费、膳宿费全免,据说毕业后还可以免费保送到牛津大学去深造。渐渐地,同学们忘记了她的贫穷,取而代之的是欣赏和赞叹。但这里终究不是圣玛利亚女校,那些年少的心灵单纯而洁净。这些华侨子女带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恣意放任自己的人生,如同那些一路燃烧的野火花。她们无法真正走进这个半是古典、半是时尚的女子,更无法读懂她文字背后那份高贵的骄傲与深刻的内蕴。这些情窦初开的女生,似长在春天枝头的美丽蓓蕾,含苞待放。她们需要和赏花之人,一起相聚在这场青春的盛宴上。张爱玲在《小团圆》里有写过:“夏夜,男生成群的上山散步,距她们宿舍不远处便打住了。互挽着手臂排成长排,在马路上来回走,合唱流行歌。有时候也叫她们宿舍里女生的名字,叫一声,一阵杂乱的笑声”。尽管,色彩斑斓的港大生活给张爱玲也曾带来喜悦,可那来来往往的赏花之人,总是寻不到她想要的那一个。张爱玲晚年回忆道:“我是孤独惯了的,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他们听不懂我在说些什么,但我也不在乎。”不是她抗拒绽放,而是还遇不到一个她值得为之灿烂的人。她看似薄弱的身段,带着一种无言的坚韧。没有人,敢轻易敲叩她的心门。内心的梦想始终不能圆满,她只好在缺憾中简洁度日。整个校园,乃至整座城,都蔓延着那似火的繁花。而她的世界,梨花胜雪,洁如初生。当别人都在尽情释放自己青春的时候,张爱玲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她将感情寄存在这里,忘记自己是多么孤独。图书馆里有着幽静的空气,泛着书卷的冷香,让她情不自禁地喜爱。书架上,摆放着那些大臣的奏章、象牙签、锦套子里装着的清代礼服的五色图版,给了她一种久违的熟悉。置身图书馆,犹如坐落在历史的殿堂,可以往返于各个朝代,收获许多莫名的惊喜。悠长的岁月,在这里缓慢地流淌,真实又虚幻。偶尔抬眉看着窗外,雾雨和青山,她的心,是那么安静,静到连尘埃都不忍下落。原来,一个人只要内心沉静,无论你处身于怎样的繁华闹市,亦可以清明简然。没有一段人生,不是风雨相携,也许做不到敬畏,却要尊重。但我们还是要走下去,按照俗世的规律,走下去,不偏不倚,不惊不扰。我相信,香港这座城,带给张爱玲的,绝对不只是这么多。 天才梦想(1)【张爱玲语录】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邂逅几段或深或浅的缘分。只是时光长短,萍聚云散,由不得你我做主。穿行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缘分会指引你,找到那个与你心意相通的人。或许这世间没有谁,能够陪你真正走到终点,但我们依然要感恩那些深刻的相逢。生命是一场漫长不可预知的远行,晓风冷月,杨柳落英,都只是刹那风景。那些结伴同行的,不只是爱情,还有不可缺少的亲情和友情。不管有一天会不会成为漠然转身的路人,但任何一桩缘分,我们都要珍爱。原以为张爱玲这般孤傲的女子,应该只和文字做了知己,和寂寞有了偎依。其实我们都明白,一个爱上文字的女子,情感应该比寻常人深邃。张爱玲是那种会将万千柔情隐藏的女子,可以让她为之心动的人,确实不多。她时而冷若寒梅,时而媚似海棠;时而深似烟霞,时而淡如清风。读过她文字的人都该知道,她这一生邂逅的不仅是两个刻骨相恋的男子,还有风雨相携的朋友。在港大,这座花团锦簇的校园,张爱玲时常被莫名的孤独砸伤。除了刻苦学习,去图书馆阅读文学书,她的日子甚为简洁。然而有这么一个女孩,在不经意间走进她的生活,让紧紧相随的孤独,渐行渐远。她叫炎樱,是个混血儿。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为了那段跨国婚姻,和家里决裂,断绝来往。炎樱皮肤黑,身材娇小丰满,五官轮廓分明。她为人爽朗,说话语速快,又十分野蛮有趣。正是这个热情如火的女同学,改变了张爱玲的冷淡和忧郁,让她在港大的生活多了欢笑与趣味。如今还可以看到一张炎樱和张爱玲,在炎樱家屋顶阳台上的合影。因为时光久远,原本黑白的照片更加模糊不清。岁月尽管在照片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穿着裙裾的年轻女孩脸上灿烂的笑容。看过张爱玲的诸多相片,能够如此会心微笑的又有几张?后来,炎樱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成了张爱玲一生最重要的知己。也许炎樱不是张爱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但她的存在却有如雾霭迷蒙的晨晓,添了一缕绚丽的云霞。张爱玲本是冷情女子,对于炎樱,她却无法做到淡漠。张爱玲写过一篇《炎樱语录》,讲述了这个乐观女孩的一些生活逸事,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读懂这个平凡女孩的人格魅力。炎樱在报摊上翻阅画报,统统翻遍之后,却一本也不买。报贩讽刺地说:“谢谢你!”炎樱答道:“不要客气。”炎樱买东西,付账的时候总要抹掉一些零头。即使在犹太人的商店里,她亦这样做。她把皮包的内容兜底掏出来,说:“你看,没有了,真的,全在这儿了……”如此可爱有趣的女孩,让店老板都为她的孩子气所感动。炎樱聪慧灵敏,亦颇有文学天赋。张爱玲说她也有过当作家的想法,还曾积极学习华文,甚至说过一句诗意且富有哲理的话。“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读了这句话,似乎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张爱玲之所以喜欢和炎樱交往,不仅是可以感染她的快乐气息,很多时候,她亦可以看到张爱玲内心深处的柔软和孤独。 天才梦想(2)她们有着相同的宿命论,相信前世今生,相信因缘际遇,不是巧合,是注定。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张爱玲初次来到香港,与她同船共渡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炎樱。只是那时候她们还未曾结缘,但真正有缘的人,哪怕转过水复山重,也会相遇。炎樱有幸,做了张爱玲亲密朋友中的一个。又或许说张爱玲有幸,在她寂寥孤僻时,得遇这样一位热情开朗的女孩。在香港求学期间,和张爱玲一起看电影、逛街、买零食的人,是炎樱。和张爱玲漫步校园,说心事的人,也是炎樱。炎樱知道,沉默孤傲的张爱玲,其实内心精致含蓄。所以,她对张爱玲不仅是珍惜,还有许多的怜惜。而张爱玲对炎樱的友情,亦是非同寻常。都说多情女子爱流泪,但张爱玲却很少哭。她后来说过,平生就大哭过两回,其中有一次为的是炎樱。据说有一次放暑假,炎樱原本答应留下来在香港陪张爱玲,但不知为何,不辞而别提前走了。张爱玲为此悲伤不已,大声哭泣,想来是因为她太孤独了。她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绘画。张爱玲自小喜好绘画,而炎樱也恰好有这方面的天赋。在后来香港沦陷时,为了消磨光阴,她们经常在一起作画。一个勾图,另一个上色,可谓珠联璧合。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封面,两次都是炎樱所设计,她新巧又灵动的构思,深得张爱玲喜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张爱玲和炎樱的友情虽然深厚,却也一直保持着距离。香港分别后,她们在圣约翰校园有缘再聚。而后,天涯离散,几经浮沉,亦有过重逢。在一起时,她们惺惺相惜。不在一起时,她们淡淡怀念。在港大,除了和炎樱的这段友谊,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在张爱玲写作史上至关重要。在港大,她唯一一次用中文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她早期作品里最著名、最出色的一篇——《我的天才梦》。相信只要提起张爱玲,都忘不了她的名句。“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这篇《我的天才梦》,是为了参加《西风》杂志创刊三周年的征文比赛而作。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张爱玲只有十九岁。然而她斐然的才情令人惊叹,独特别致的文采以及惊世骇俗的结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更让人回味无穷。最后征文结集出版,她的题目《天才梦》被录用。但张爱玲对《西风》评奖的结果极为不满,并在有生之年多次提及此事。七十年代她编《张看》时,在《天才梦》的末尾加了一段附记:“《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征文限定字数,所以这篇文字极力压缩,刚在这数目内,但是第一名长好几倍。并不是我几十年后还在斤斤较量,不过因为影响这篇东西的内容与可信性,不得不提一声。”据张爱玲回忆,征文寄出后不久,《西风》杂志社通知她“得了首奖,就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谁知等到收到正式公布的“全部得奖名单,首奖题作《我的妻》,作者姓名我不记得了。我排在末尾,仿佛名义是‘特别奖’,也就等于西风所谓‘有荣誉地提及’”。张爱玲还说:“《西风》从来没有片纸只字向我解释。我不过是个大学生。”时过境迁,关于那次征文评奖活动,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早已没有人再去翻寻。张爱玲之所以耿耿于怀,是因为她重视自己的文字。其实她并不是一个张扬的人,她的内心如莲静谧,如此计较,是为珍爱。但作为一个真正喜爱她文字的读者,不会在意她是否获过什么奖,而在意其书卷里散发出的无穷韵味。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对于一个天才,世人会给予更多的仁慈与宽容。所以,她的乖僻,她的孤冷,以及她与这个世间的疏离,都值得原谅,值得尊重。倘若我们用寻常的眼目来看她,来要求她,那么张爱玲就不是粉黛春秋里的一个传奇了。或许张爱玲从来就不是一个向往唯美的女子,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人生是用来宰割,用来修剪的。所以她从来都不惧怕破碎,春水东流,秋月残缺,多少温情故事会被榨干。岁月给得起旺盛的记忆,也同样可以掏空一切。当我们披着华美的旗袍,在镜前打量柔美的身段,自以为风姿万种的时候,张爱玲却在远处,冷冷地看着。也许有过短暂的沉默,但那句她不忍心说的话,终究还是说了出来。说得那么响亮,那么清脆,那么彻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乱世风烟(1)【张爱玲语录】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乱世里的人,真的是身不由己。仿佛要把所有的硝烟过尽,才可以换来片刻安宁。其实,人类自身的摧残,远不及大自然的锐利。乱世中,洁净的雪地上,遍布鸿爪。而太平盛世,连黑夜都是神秘多情的。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香港沦陷。战火中的城市,纷乱到连疼痛都忘记。多少人无檐遮身,生不得安宁,死不得安身。风霜过后,如雨打残荷般冷落,所有的华采都灭了。但时间会修复所有的伤痕,这座城,有一天会更加芳华绝代。张爱玲似乎从来都知道,没有谁可以顺应自己预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所以当命运的风雨再次来袭,她虽有抱怨之心,却也有种司空见惯的平静。在她港大生涯的第三个年头,一场战火,将她天才梦想的校园,以及通往牛津大学之路,全部粉碎。其实,所谓的“港战”,也就短短的十八天。但是这十八天,却让张爱玲看到了乱世里波澜壮阔的荒凉。战争来临的时候,或许让人觉得是灾难。可走的时候,却觉得只是一场意外。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磨难,平凡的百姓并不能采取任何措施。尤其是港大的女生们,面临炮火的轰炸,似乎连恐慌都忘记了。张爱玲在《烬余录》写道:“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完没了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大家深居简出,把自己藏在认为安全的地方,不肯露面。轰炸期间,炎樱表现得很无所畏惧似的,她冒死进城看电影,独自回宿舍楼上洗澡。张爱玲说:“她的不在乎仿佛是对众人恐怖的一种讽嘲。”因为战争,港大停止了办公,本地的学生归家,异乡的同学只好参加守城工作,方能解决吃住。张爱玲只好去报名,做了一名临时的防空团员。在炮火声中,张爱玲担心会死在那些陌生人之间。在战火硝烟下,只觉得生命真的好虚无,个人的生死荣辱,是那么微不足道。十八天的围城历险,总算那样熬过去了,漫长得恍如一个世纪。张爱玲在《烬余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夕。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但真正过去了,又让人觉得很不习惯,仿佛一颗悬着的心始终找不到踏实的落脚点。张爱玲也曾这么说:“到底仗打完了。乍一停,很有一点弄不惯,和平反而使人心乱,像喝醉酒似的。看见青天上的飞机,知道我们尽管仰着脸欣赏它而不至于有炸弹落在头上,单为这一点便觉得它很可爱……”灾难一结束,大家霎时解脱,便有了狂欢的场面。仿佛再不及时行乐,就没有机会了似的。张爱玲也参与了,但她心里清醒地明白,这是堕落。但是战乱之后,得以苟且,谁还顾得了那许多。张爱玲看着那些生生死死,心里生出抵触和冷漠。不是因为她自私,而是她知道,生死本寻常,没有谁可以逆转。坐在时代的车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乱世风烟(2)一场战争,结束了许多人的生命,也让许多人如获初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哪一次收复河山不是踏着千万人的尸骨,从古至今,不曾改变。这一年,女作家萧红病死在香港医院,死时三十一岁,但人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她。她临终时有遗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无论你是名将,还是白骨,有一天,都会被历史的烟尘给淹没。港大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有些仓促,有些始料未及。三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而那个孤傲的少女,似乎被历史改变得更加冷漠。或许,改变的不只是她,还有那些同样被战火洗礼过的人们。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是崇高的,还是卑贱的,都成了过往。匆匆,诀别。没有圣玛利亚女校毕业时那般浪漫,那般清纯。这年夏天,张爱玲和炎樱一起离开香港,来到上海,算是风雨归来。上海,一如既往,岁月没有让这座城老去一点点沧桑。三年,亦不会将一个女孩的容颜更改。但是在姑姑张茂渊还有弟弟张子静眼里,张爱玲确实改变了不少。她长发披肩,显得更加高挑清瘦,衣着时尚,文雅而飘逸。但人事却在我们来不及思索,不曾参透的时候,悄悄转换,一切都似乎那么理所应当。张爱玲不知道,上海这座城,于她将意味着什么,等待她的又会是什么。母亲去了新加坡,张爱玲在上海的落脚处,便是姑姑租住的赫德路爱丁顿公寓。张爱玲其实喜欢公寓的生活,她说:“公寓是最理想的逃世地方”。这间屋子的装饰,是姑姑自己设计的。客厅的壁炉,还有落地灯,典雅的沙发,让人舒适得都要忘记年光。站在阳台上,可以鸟瞰全城。不远处,有百乐门舞厅,夜半时候,还能隐约听得到那些天涯歌女,不厌其烦地唱着《夜来香》。那怀旧风情的音乐,至今还令人沉沦。而那时候,它却是粉饰太平的靡靡之音。张爱玲对这里的一切,似乎很满足。和姑姑在一起的日子,有种细水长流的安逸。张爱玲在《私语》里写道:“现在我寄住在旧梦里,在旧梦里做着新的梦。阳台上看见毛毛的黄月亮。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现在有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托’——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那时候姑姑手头有些拮据,她们过得很清淡。因为港大没有毕业,张爱玲回到上海便想转到圣约翰大学,把学业读完,拿一纸文凭,也算是对这个漫长的学习生涯有了交代。弟弟张子静原本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却因太平洋战争,复旦停课而作罢。听完张爱玲的想法,他也决定考圣约翰大学。可读书的学费从何而来?弟弟回去找了父亲商议张爱玲学费之事,张廷重心里尽管无法忘记女儿的背叛,但他亦对自己当年的做法甚为后悔,再者张爱玲的才情也确实将他打动。总之,张廷重答应了,尽管那时候的他早已不再富裕。几年前,他就从那座宽敞的老宅搬了出去,换了一座小巧的洋房。为了学费,张爱玲终究还是低了头,去了父亲那个陌生的家。后母知道她要来,有意避开。父女交谈不过几分钟,一切都是淡淡的,彼此神色冷漠,无有笑容。据后来弟弟张子静说:“那是姊姊最后一次走进家门,也是最后一次离开。此后,她和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仿佛他们都问心无愧地,让这段亲情随缘灭去。如此决绝,不知道谁比谁更无情?好在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成为烟云。时光依旧美丽,尽管我们早已忘记当年星空。日子是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但终有生生不息的风景,供你我赏阅。在圣约翰校园里,张爱玲又和好友炎樱相聚,她们一同考入了这所学校。那段珍贵的情谊,得以再续。有些人,无需寻找,依旧在灯火阑珊处。有些人,想要留住,但轻舟已过万重山。张爱玲和炎樱的感情还是那么好,如港大时那般,一起携手看电影、逛街、买零食。有时相聚在姑姑家,几个女人,醉心于服装打扮。张爱玲自中学以来,她的衣着就和别人不同。她是个随意创新的女孩,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味道。从香港回来,张爱玲的风格更为独特。那时候的她,成了圣约翰校园里一道飘渺难捉的风景。也许那时候的她,还不够惊艳,不够灿烂,但足以让人心醉。在这庸俗的世间,在这风云的上海滩,张爱玲的遇合不仅仅是这么几段。她真正的风华还不曾开始,只是有些承诺,还不能提前透支。那么就交付给时光吧,时光会告诉我们,关于她的许多,许多。 风华绝代【张爱玲语录】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褪去夜色的华装,清晨的上海滩,有种洗尽铅华的美丽。黄浦江的水,似乎淘尽了悲欢,此刻流淌得那般从容。那些在睡梦中刚刚醒来的人,依旧有些微醉。他们又将在新的一天里,继续那场漫长的旅程,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走下去。哪怕穷尽一生,也要走到终点,那时候,天地明朗,水滴石穿。后来才知道,张爱玲最终选定走文字这条路,不仅是因为她的天才梦,也是她在尘世赖以生存的方式。我们都是岁月大河里的一粒沙石,尽管渺小,但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到整个世界。张爱玲知道出名要趁早,她不喜欢迟暮的感觉——那种萎谢到连信仰都忘记的年岁。所以,她从来不去质疑自己的梦。因为她明白,只要给梦一双翅膀,有一天终会扶摇万里。在圣约翰大学读书,张爱玲经常囊中羞涩,她不想给姑姑带来负担,更不愿再向父亲乞讨。于是她萌生了卖文为生的念头,开始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影评和剧评。张爱玲学生时代不仅爱读小说,亦爱看电影。上海的电影市场为东方之最。那些国外影片,国内大片,张爱玲是一部都不肯疏漏,那个时代的著名演员都跟她有过神交。不仅如此。张爱玲受父亲影响,对传统戏剧亦有极大的兴致。京剧、越剧、评剧,无一不喜好。有了这些影片和戏剧的积累,张爱玲落笔从容自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表了诸多剧评、影评,如《婆媳之间》、《鸦片战争》、《秋歌》、《乌云盖月》、《万紫千红》、《燕迎春》、《借银灯》等。用英文写作,以影剧评论为开端,让张爱玲从此真正踏上文学之路。并且,她在起步之时,非常成功。那时候的文坛非常寂寞,上海沦陷好几年,像茅盾、巴金、老舍、张恨水那些有成就的大作家,在文化的长河里,渐渐地隐身匿迹。多年后,有个叫李碧华的女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柯灵先生后来说:“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无论是机遇还是巧合,总之张爱玲的文字确实被时代认可。这个文坛新手,似一朵奇葩,绽放在乱世的上海滩。接着,她为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主编梅涅特对她出手不凡的长文所震撼,惊为天人,声言“她有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并夸张爱玲是“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突如其来的巨大收获,是那样的始料未及,令她欣喜难言,尽管在这繁华背后,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后来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说:“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写作是一种漫长的煎熬过程,唯有不断地经历春种秋耕,才能收获一场文字的盛宴。就像一场戏,许多人只看到锣鼓喧天的繁闹,不知道剧幕后面,那些伶人的倾心付出。写作从此成了张爱玲的职业。这份职业伴随了一生;这份职业叫做寂寞,因为无需与人周旋;这份职业可以如她所愿,一个人在安静的灯影下,默默书写。张爱玲决意的事,不会改变。她辍学了,不想要那一纸单薄的文凭。事实上,以张爱玲超脱的悟性,她对这人世间的一切,早就有了深邃的解读。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