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说, 处在高位而不务实际、光务虚名的人,一定表现为傲慢奢侈,祸患也就跟着来了。 士人无名无誉,反是无所烦恼,无所争执,却不遭灾害。所以说,一个人的贵与不贵并不能由他的身份来决定,只要他不去空想,不心黑弄奸,他便安然无咎,没有惨痛的祸患。 至此,齐宣王全无怨怪之色,他惭愧地对颜斶说: 听你一言,让我看清了小人的行径,令我顿开茅塞。你是当世高贤,若不深察事理,焉能有这般见识?请先生收我为学生,我要经常向你讨教。尊者礼之 尊贵之人有着极强的个性和虚荣心,冒犯他们,不管有何正当理由,难得其宽容。对尊贵之人劝诫,礼敬的态度必不可少,否则,不仅劝诫无功,而且自己还会为其所厌。劝诫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充分维护他人的自尊。尊贵之人的权威要用礼敬来保全,在此一定要特别在意。 谋国事触龙巧进谏 赵孝成王元年(前266年),秦国攻打赵国,连下三座城池。孝成王新立为君,大权掌握在太后手中,太后派人向齐国求救,不想齐国却说: 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深受太后宠爱,若能以他作为人质来到齐国,我们才相信赵国的诚意。否则,齐国是不会出兵的。 秦国攻势猛烈,朝廷上下一片慌乱。赵太后虽心急如焚,但她舍不得长安君,于是坚决拒绝了齐国的要求。 国家危难,大臣们纷纷劝谏太后以大局为重,有的竟长跪不起,哭谏说: 秦兵长驱直入,杀人无数,志在灭赵。如此危急,太后竟置国家于不顾,溺爱长安君,这于国于家都是大不智之举。臣等深受国恩,今冒死进谏,恳求太后回心转意。 赵太后明知理亏,自不愿和大臣争辩。她冷冷地对众臣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现在执掌朝政,岂能和你们纠缠不休?齐国欺我太甚,我不答应自有道理,这是朝廷大事,还容你们说三道四吗?再有敢谏者,我老太婆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触龙勃然变色,斥之道: 这无疑是犯上作乱,断不可行。如果我们此时不智,赵国当无药可救了。 左师触龙求见太后。 太后猜知触龙必为长安君之事而来,一脸怒气地等着他。触龙慢吞吞地走上前来,口中却说: 臣有脚病,走路也快不了了。很长时间不见太后,真不知太后贵体如何,所以特来向太后问候。 太后脸色一缓,叹道: 你如此忠心,真难为你了。我现在也只能靠车辇代步了。 触龙不入正题,仍是说着闲话: 闲着不活动,对身体并无好处。我坚持走路,每天都走三四里,累了也能吃东西了,身体也强健一些。 太后放下了戒心,遂和他聊了起来。聊着聊着,触龙把话题引到了儿女上面,他动情地说: 我老了,可我的儿子舒祺还小,又不成器,这才是最让我担心的。我疼爱他,只好求太后开恩,让他补个卫士缺额,保卫王宫,我在这里先谢太后。 太后一笑,马上答应下来。她问舒祺多大年纪,触龙说: 十五岁了,虽然他年纪还小,可我得及早替他谋划。 太后又笑,再问: 你们男人也疼爱儿子吗? 触龙重声说: 比女人还疼爱啊! 太后不以为然,说: 还是女人爱儿子深。 触龙趁此说到了长安君,他道: 臣以为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超过长安君很多了。 太后否认,触龙遂就此说: 父母爱子女,一定要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当初燕后出嫁,太后哭成泪人。燕后身在异国,太后虽然思念,却日夜祈祷她平安,并不希望燕国把她送回来。太后所思所想,乃是希望她的子孙个个成王,这才是太后的长远打算啊!如今长安君虽然尊贵,太后又不惜重赏厚赐,可一旦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没有大功于国,他那时何以立足呢?太后现在就该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啊!太后既是不愿不想,所以我说太后爱他不如燕后了。 太后沉吟多时,终于让长安君去了齐国。齐国的援军随后便至。 有人向触龙求教此中学问,触龙感叹说: 上位者威严所在,下位者若是不用心维护,只能自讨苦吃。上独贤离 封建专制时代,面对暴虐无道的上司,选择离去不失为明智的应变之法。上司无道,他们听不进直言,容不下贤良,追随他们就是愚忠,只会受到伤害。应变要有果敢之举,不忍舍弃眼下的利益,心存妄念,一个人就不能作出良好的决断。劝谏不了上司改邪归正,下属便要寻求避祸了。 宋义远走避大祸 秦朝末年,项梁和项羽起兵造反,打了许多胜仗,项梁于是就不把秦兵放在眼里,表现得很骄傲,他说: 亡秦乃是天意,我们替天行道,岂有不胜之理?现在我军可大胆进攻,一定要讲求速胜。 曾任楚国令尹的宋义认为项梁轻敌,劝告他说: 秦军曾横扫天下,今虽屡败,但仍不可小视。而我军连胜必骄,这是兵家大忌,将军务必在意。 项梁对宋义存有偏见,他私下对侄子项羽说: 宋义从前贵为令尹,今日他一定不甘屈居你我之下。他明里是好心,谁知他是否暗怀鬼胎。他不是我们的人,对他既不能重用,也不能轻信。 项梁对宋义表面上尊重,实际上对他的进言一律拒绝。宋义多次碰壁之后,渐渐醒悟过来,他对自己的好友说: 项氏叔侄名义上是恢复楚国,实质是培养他们自己的势力。我这个楚国旧臣不是他们的亲信,难怪他们对我如此冷淡。 宋义的好友说: 大人已知他们不能容人,何不早早离开呢? 宋义叹气道: 不为信任,便为异己,项氏叔侄岂能让我轻松离去?恐怕我此念一生,他们便会除掉我了。 项梁打下城阳之后,为了震慑天下,下令屠城。宋义闻知大惊,他对项梁说: 暴秦之暴,百姓早已受够,这才会天下反叛,将军难道不知吗?得天下当以仁德聚拢民心,望将军收回成命。 项梁怀疑宋义别有用心,对他的苦劝非但不听,还挖苦道: 我想杀人,大人百般阻拦,世人若知此事,定会颂扬大人的仁德。不过此事必行,就让天下骂我这个恶人吧! 城阳全城被屠,死人甚众,宋义伤心之余,哭着说: 可恨我如今卑微,有心救人却无能为力,这不是我的过错啊! 宋义从此再不对项梁直言,反极力夸他用兵如神。宋义的好友感到奇怪,问他道: 你和从前判若两人,事事都不争辩进言,太不负责任了。 宋义反问好友道: 我无职无权,何责之有?项氏叔侄刚愎自用,他们是死是活与我何干呢? 一次,项梁假意征求宋义的意见,当着众人的面说: 大人曾为楚国令尹,德高望重,见识不凡,不知大人有何赐教? 宋义陪笑道: 往日之事不可再提,何况我只是个亡国的令尹,我有罪啊!将军大智大勇,乱世雄起,大楚复兴有望,全在将军,将军才是真正的英杰,我听从将军的号令好了。 项梁心里暗笑,点头道: 大人抬爱,项梁受之有愧了。 见到宋义媚言,项羽也感到突然,他对叔父说: 宋义这个人一向孤傲,他怎会当众自贬呢? 项梁肯定地说: 宋义是个聪明人,他现在是想通了。今非昔比,他还敢和我们作对吗? 宋义见项梁对他解除了戒备,于是专心筹划离开他,他对好友说: 项氏叔侄只谋私利,排斥异己,他们终会败亡的,在他们身边太危险了。一有机会,我便要远走,你也要趁早准备。 不久,项梁有事要联络友军,宋义主动请缨,借此离开了他。很快,项氏军队在定陶被秦军打得大败,项梁也死于此役。识高不轻 一个人见识的高低,反映在他能否正确地看人识人上。不会识人,对他人心存轻视,这种人是不会有远大前程的。晋身需要早下功夫,需要识别 明主 ,临时抱佛脚不会有效。 明主 未遇之时,如能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将来的回报当十分丰厚。 萧何识英雄于未遇 萧何在沛县做县令的下属小吏时,并不富裕,他常常因为钱财的事发愁。 萧何和刘邦结识时,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几次交往过后,萧何认为刘邦谈吐不凡,胸有大志,于是全力帮助他。 有人见萧何和刘邦交往甚密,私下告诉他说: 刘邦既穷且刁,有人称他是个无赖,这样的人值得你为他出力吗?当心有一天他会连累你啊! 萧何生气道: 这只是你的看法,我却不这样认为。刘邦虽穷,可他与我志趣相投,为什么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呢?再说,我也不比他强多少,我没有理由瞧不起他。 刘邦担任亭长后,萧何第一个向他表示祝贺。刘邦感激地对萧何说: 我一介草民,承蒙你不弃已是我的荣幸了,难得你如此关爱我啊! 萧何连连摆手道: 我这个小吏一文不值,你千万不要自贬,我们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二人饮酒畅谈,一直到深夜。说到将来的打算,刘邦茫然道: 我无才无能,填饱肚子尚且不易,这辈子是没有指望了。 萧何大声道: 天下英雄绝不是那些只会读书之辈,似你这样敢想敢干之人,在我眼里最有可能成为天下英雄。 刘邦眼中含泪,哽咽道: 能瞧得起我刘邦的,你可算是第一人了。能交下你这个朋友,我死而无憾。 萧何略带醉意地说: 你成为天下英雄,我也不会只是个小吏了,我们就共勉吧。 一次,刘邦带人到咸阳服徭役,因为盘缠不足,十分苦恼。刘邦四处向人借钱,很少有人帮助他,最多的也只借他300钱。 萧何听说这件事后,急忙拿出500钱想要送给刘邦,他的同僚说: 你自顾不暇,没有必要帮助与你非亲非故的刘邦。你这个人不去讨好上司,反而交结穷汉,不是明显的吃亏吗? 萧何认真地说: 刘邦是我的穷朋友,我帮他是真心实意,这不是吃不吃亏的事。 刘邦得萧何相助,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拉着萧何的手说: 大恩不言谢,我刘邦若有发达之日,定要报答于你。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委任萧何为相。虽对萧何有过猜疑,但他念及旧情,始终不肯加害于他。萧何辅佐刘邦,成了一代名相。战不轻启 没有必胜的把握,轻易发动战事只会损毁成业;战事为凶,不到最后时刻就不能以此作为守成之术。倘若自身不强,更要极力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守成不在于敢打敢拼,而在于舍弃好斗之心,力保安定的局面。一时的荣辱无关紧要,只要能实现守成的目标,人们就要努力求和。 议和亲娄敬出奇计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想定都洛阳。齐人娄敬面见刘邦,进谏说: 当年成王、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是因为当时天下太平,周室仁德无比,并不倚重地形险要而巩固政权。如今天下虽定,但隐患甚多,一旦天下有变,洛阳无险可守。由此看来,陛下还是入都关中的好。 刘邦就此询问群臣,张良道: 娄敬之议甚好,他不主张定都洛阳,是担心刺激起有野心之人的造反欲望,陛下不可大意。 刘邦于是决定定都关中,封赏娄敬。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反叛,刘邦亲征。大军走到晋阳时,刘邦听说韩王信要与匈奴联手,便想和匈奴开战。娄敬在军中随行,他对刘邦说: 韩王信造反,我军尚未平定,如果陛下不忍,与匈奴为敌,那么我军的胜算就不大了。陛下当集中全力对付韩王信,暂且把匈奴放下不问。 刘邦派娄敬出使匈奴,探查虚实。匈奴为了蒙蔽汉朝,把青壮男子和肥健牛马藏起,只让老弱病残的人马在外走动。 娄敬识破了匈奴的计策,对刘邦说: 匈奴故意隐瞒实力,是想让我们上当啊,陛下不能与匈奴交战。 其他出使匈奴的使者却说: 匈奴欺我太甚,陛下怎能受番邦的侮辱呢?我朝兵强马壮,一战必可大胜匈奴,望陛下不要怯战。 刘邦心高气傲,他认为娄敬动摇军心,竟给他加上刑具,押在广武。 娄敬忧心如焚,痛哭流涕道: 皇上不忍小辱,却与强敌死拼,不知有多少将士要赔上性命了。 汉军走到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七日七夜才脱困。刘邦回到广武,赦免了娄敬,致歉道: 先生金玉良言,可惜朕未听从,以致蒙受大辱,损兵折将,愧对先生啊!先生有什么话要对朕说吗? 娄敬谢过刘邦,耐心地说: 陛下既受屈辱,更应记取教训,不可轻易复仇言战了。匈奴实力强大,只要陛下巧于应付,不用力敌,我朝便无大的劫难。 韩王信逃入匈奴境内,匈奴人屡屡骚扰汉朝边境。面对时时报来的边关急报,刘邦又不能忍受了,他对群臣说: 大敌当前,终不免一战啊!朕想倾全国之力,与匈奴决战。 群臣意见不一,各言利弊,只有娄敬提出了新的建议,他说: 武力讨伐不可,仁义游说也会无功,臣有一计可制服匈奴,使之暂停对我朝的进攻,对我们最是有利。 刘邦急忙追问道: 既是好计,先生也无需忌讳,快快讲来吧。 娄敬面有难色,他恳求说: 若施此计,陛下当忍下小辱,臣请陛下万勿生怒。 刘邦一口答应,娄敬于是说: 匈奴强大,只可智取,不可强攻。陛下若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并赠送嫁资,将来公主所生的儿子便是匈奴的太子,日后则是匈奴的单于。这样一来,他日单于将是陛下的外孙,他自不能与外公为敌,匈奴之患不是从此消减了吗? 刘邦听过无言,后道: 公主下嫁,确是羞辱,不过安抚匈奴,根绝大患,这确是妙着啊! 刘邦不忍亲生女儿鲁元公主出塞,另选女子假充公主嫁给了单于。和亲之后,匈奴对汉朝的攻击一度停止,新生的汉朝得到了喘息之机。明者求谋 灾难需要智者来化解,如果缺少智慧,那么求取计谋就是明智之人最关心的事了。好的计谋能消除灾难,坏的计谋会加剧险情,在此,人们不可自视过高,不肯求人。向智者求援可以减少失误,保有胜算,这是不能有所顾虑的。化解灾难最为重要,任何人都要诚恳求之。 张良奇计固太子 刘邦称帝后,立他和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见刘盈性格柔弱,心有不喜。 刘邦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聪颖乖巧,很像年少时的刘邦;再加上戚夫人日益得宠,她又每每恳求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刘邦就有了废太子的打算。 一次,刘邦召集群臣,讨论废太子的事,他说: 刘盈软弱,将来恐怕难当大任。赵王如意甚得我心,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群臣深知此事关系非常,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四下无声。 御史大夫周昌心中有气,暗怪刘邦受戚夫人怂恿,他忍耐不住,首先开口道: 太子废立,关乎国体,陛下怎会如此轻率呢?太子无罪而废,理有不该,人有不服,此事绝不可行! 周昌言罢,群臣这才纷纷劝谏刘邦,反对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见无人赞成,一时只好免议此事,想日后再谋他法。 眼见儿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吕后万分着急,十分惧怕。她为此和刘邦大吵大闹,又试着用其他方法劝刘邦回心转意,无奈刘邦心系如意,吕后的所有努力都不见成效。 万般无奈,吕后找到张良,请他出面劝说刘邦。 张良拒绝了,他说: 我已隐退在家,自是不能过问政事,何况皇上态度有变,已非一日,我又怎能劝得了皇上呢? 吕后见张良不肯,失望已极,她哭着对张良说: 戚夫人恃宠而骄,倘若如意又当上太子,我们母子就凶多吉少了。盈儿是你的学生,你真的忍心不救吗? 张良长叹一声道: 我不便出面,皇后请恕老臣之罪。不过,此事并非无解,我就出个主意吧! 吕后顿时喜上眉梢。张良多谋,他若有心相帮,此事定有转机。 张良让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出面,请 商山四皓 扶保太子,他为此强调说: 商山四皓乃世外高人,皇上曾请他们出山,他们都婉言谢绝了。皇上对他们十分尊敬,若有他们替太子说话,太子的地位就无人能撼动了。 吕后依计而行。 有一次刘邦召集会议时,发现 商山四皓 跟着太子,见他们不请自来,刘邦又惊又喜,不料 商山四皓 却对刘邦说: 皇上向来轻视士大夫,所以我们才违命不至。如今太子仁孝,威名远播,我们愿扶保太子。 刘邦心中惊讶,自度刘盈羽翼已然丰满,打消了废太子之念,刘盈的地位终得保全。功高莫进 封建专制时代,立有大功虽为幸事,但也为人所忌,诱发灾难。有大功的人并不意味着幸运终生,他们若不解除当权者的猜疑,功劳再高也救不了自己。再进一步是许多人的追求,可对功高者来说,这也许就接近灾祸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当权者对功高之人的 进取 都是不放心的。 周勃雄心受奇挫 周勃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追随刘邦,屡立战功,被封为绛侯。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朝面临严重的危机。周勃此时担任太尉之职,虽握有兵权,却被吕氏架空,不得施为。他不自气馁,暗里始终为铲除吕氏而精心筹划。 吕后死后,周勃见时机已到,便毅然起事。他来到军营,对军士说: 先帝密诏,清除逆党。我受先帝重托,望各位助我除奸。忠于刘氏者袒露左臂,忠于吕氏者袒露右臂! 周勃德高望众,有此一呼,军士们无不响应。周勃于是率领这支军队清除了诸吕,迎立了刘邦第五个儿子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如此功勋,不想却招来了汉文帝的猜忌之心。他自知没有周勃,自己决然当不上皇帝;可周勃有这等能耐,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 汉文帝表面上给周勃加官进爵,背地里却一脸忧郁,寝食不安。 周勃的一位家人私下向周勃进言说: 大人铲除逆党,居功至伟,皇上感激之余,疑心便会产生了。大人何不主动请退,以安其心呢? 周勃一笑置之,说: 皇上宅心仁厚,不比常人。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很可笑吗? 周勃雄心不减,一心想为汉室江山再立新功。他的举动,更令汉文帝不可忍受,汉文帝索性以被封侯的人都该回到自己的封地为由,把周勃赶出了朝廷。 至此,周勃方知皇上对他怀有戒心。他大为恐惧,以至朝廷来人,他都吓得穿上盔甲,以防不测。有人告他谋反,汉文帝不由他分辩,便将他逮捕入狱,欲治其死罪。 周勃几近绝望,于是重金贿赂狱吏。狱吏为他出了一策,周勃如梦方醒,连连称谢。 原来,狱吏只在一副竹简的背面写了六个字: 请以公主为证。 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大儿媳妇。 周勃按计行事。公主于是求老太后出面,文帝碍于母亲情面,这才不得不放了周勃。 事后,周勃亲自向那个狱吏致谢,那个狱吏说: 大人实在太幸运了,我看管的这个狱门,凡被告以谋反的,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去过。 周勃万分感慨,连连摇头说: 我自以为位高权重,却不及你通晓人情世故。我先前不听家人相劝,终有此祸。今用你策,方解大难。这其中的教训太深刻了,我能不死,真是万幸啊!顺天讨逆 不得民心就是正道人心中的叛逆,他们不管窃据多高的权位,都是人们心中的死敌。顺应天道,人就要和叛逆对抗;避开灾祸,人就不能和叛逆勾结。 借机行事灌婴平诸吕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去。当时,诸吕专权,想篡夺刘氏江山已很久了。 齐王刘襄看出了诸吕的野心,一待吕后安葬,便召集心腹手下说: 奸人当道,国将危矣。我想起兵讨逆,还望你们为国出力。 心腹手下没有异议,刘襄立即写信给刘氏诸侯王,控诉诸吕的罪行,并亲自率兵攻打吕氏诸王。 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师,相国吕产十分惊慌,他对吕禄说: 刘襄乃汉室宗亲,他带头闹事,恐怕其他刘氏诸王也不安稳,这件事该如何应对呢? 吕禄说: 我们掌握朝政,执掌南军、北军,不用怕刘襄。以我之见,我们应该即刻发兵讨伐,消灭刘襄,以绝其他刘氏诸王之念。 元老重臣灌婴被委任为讨伐刘襄的主帅,吕产、吕禄还当面对灌婴许诺说: 你德高望重,战无不克,朝廷命你出征,相信一定能灭掉逆贼。回师之日,朝廷会更加倚重于你,决不食言。 灌婴领命,心中闷闷不乐。有人劝他不要挂帅,说: 刘襄乃高祖之后,他看不惯诸吕所为,怎能算逆贼呢?你此去无论成败,都将背上助纣为虐之名,应当力辞不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