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非常智

作者:马树全 字数:9533 更新:2023-10-09 11:32:58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非常智 作者:马树全前言(1)  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是由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存在于历朝历代。他们高风亮节、忍辱负重、为民请命,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有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巩固提供了制度保障,士大夫阶层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参与国家政治,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华煌煌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成果,基本上都是经由这个群体的人记录、创造、发展而来的。  孔子是士大夫,他怀抱天下大治的理想,周游列国讲学论道,成为万世师表;杜甫是士大夫,他忧国忧民,有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范仲淹是士大夫,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不拘小我之私;文天祥是士大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慷慨之词震烁古今;曾国藩是士大夫,他位及人臣,权倾朝野,却谨小慎微,克己修身,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的人生境界传唱至今 他们并不是印在历史书上的冰冷名字,他们都曾经在属于他们的时空里鲜活地存在过。  儒家思想是士大夫血液中的一部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他们的共同理想。我们从史料典籍中挖掘出中国历代士大夫的人生思考和处世法则,以及他们的道德操守、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人生追求,汇集成《非常智:名臣贤相的处世之道》一书。本书作者马树全先生曾在政府部门任职多年,因痴迷古籍整理与曾国藩研究而放弃仕途。他对人生进退的智慧已然洞若观火。本书汲纳54位士大夫的官场故事,他们的处世智慧不仅仅在于他们面对危机、困境或人生选择时的应变之法,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追求的人生信仰和支持他们选择的价值取向。  本书特别以清末中兴名臣、士大夫典范曾国藩躬行践履所得警句作典引。始觉前人所行、今人所倚皆是曾侯所鉴。  放眼当今社会,如此多的政府官员因为权力、金钱、美色而走上不归路,这是在中国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智识阶层的群体迷失。今日我们处处可见 痛苦的人 ,他们心理失衡、精神空虚、焦虑抓狂 还不如贩夫走卒活得踏实随性。可见当代知识分子 新时代的 士大夫 阶层需要解决精神危机之迫切。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必须拥有明确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取向,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一旦缺失,其苦痛将远甚于物质匮乏的折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飞速发展,精神世界却一片贫脊。于是,我们开始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中国传统文化千年传承,万古沿袭,它已将中国人精神中最宝贵的品质淬炼成型,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就是 士大夫精神 胸怀天下、安贫乐道、通达生死 找回我们丢失的珍宝,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当下最急迫最重要的课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2009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专门对几百位来自全国的官员们谈读书学习,讲话非常精彩。他强调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非常智:名臣贤相的处世之道》一书恰好响应了这一倡议,可谓 生逢其时 。今天的政府官员是中国新型士大夫的代表,治国理政、为人民谋福利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与古代的士大夫没有区别。摒弃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历史局限性, 士大夫精神 仍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北京同道新文图书公司从2005年开始,就在关注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趋势,《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文化断裂》、《人生至理的追寻:梁漱溟读书心得》等图书都是关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探问,均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应。看得出,国民对于前言(2)  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是很迫切的。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西方文化并未完全植入的状况确实容易产生精神危机,具有粘连性的传统文化支离破碎地在现代人身上若隐若现,被代表着时尚与潮流的西方文化所裹挟。我们希望, 士大夫精神 的回归能为扫除当下人们心灵的迷茫起到作用。如此,本书也算尽到了一点微薄之力。  如果您希望与作者、编者交流本书内容或畅谈您关于 士大夫文化 的认知,请联系我们:  电话:(010)84992180  邮箱:ttodonews@m  编者  2009年6月2日察人无误  对人考察有误,是一个领导者失败的重要原因。不会察人识人,所做的一切便没有了成功的保障,这是守成的致命隐患。守成需要用人无失,如果不能识别忠奸,就会以奸为忠,以忠为奸。察人不可轻下断言,更不可为其言表所惑,一旦认定其人居心不良,就要采取果断措施。  识破奸人晏婴陈实情  春秋时期,晏婴在齐国为官。齐庄公三年(前551年),晋国大夫栾盈逃到齐国,庄公盛情款待了他,并对群臣说:  栾盈在晋颇有地位,他弃国来投,可见齐之威力已震慑天下。我善待他,就是让天下士人知晓我礼贤之名,助我成就霸业。  晏婴和栾盈先已见面交谈过,他对庄公说:  栾盈此人工于谄媚,他和臣交谈时臣已感受到了这一点。我见他对主公极尽奉承,无一句真心话,这样的人主公怎能轻信呢?他如此行事,乃用心不轨,其意非善,主公还是应有所戒备啊!  庄公不听,对栾盈宠信不减。栾盈在齐交结大夫,遍行贿赂,极力巴结,以至许多人都为其拉拢,力言其好。晏婴反复上谏庄公,请他提防栾盈,庄公烦不胜烦,竟出语大骂晏婴说:  你不知好歹,难道栾盈和你有仇?你天天在我的面前说他的坏话,我看所谓的奸人就是你这样的人!  晏婴毫不畏惧,说:  主公喜爱甜言蜜语,栾盈便投其所好,不遗余力。如果说这样的人为忠,那么这样的话谁不会说呢?我问心无愧,以之为耻,只有奸恶之人才会这样不以为然。  一年过后,栾盈为晋国内奸的实情败露,庄公不自加反省,却仍指责晏婴对他说话无理,有犯上之罪。  齐庄公六年,庄公被权臣崔杼杀死,无人敢去吊唁。晏婴毫不畏惧,趴在庄公尸体上大哭。  崔杼对晏婴说:  主公荒淫无道,他对你并不重用,为何你如此悲伤呢?  晏婴正色道:  忠不谄媚,奸不言真。我身为人臣,自当尽忠,又岂能指责主公的错失,而不顾大义呢?  有人劝崔杼把晏婴杀掉,崔杼说:  他不畏死,杀他何益?而且他众望所归,放过他可收取民心。  齐景公继位后,晏婴见他宠信梁丘据,对梁丘据的谄媚之言全然接受,十分心忧。  一次,晏婴陪齐景公在湍台打猎,见梁丘据又胡言奉承齐景公,立时心生厌恶。齐景公对众臣说梁丘据和他最为和谐,晏婴就此上前道:  臣看不是这样啊!梁丘据分明是无端奉承主公,全无根据,这只是谄媚之言罢了。他和主公保持一致,你们之间只是 同 ,而不是 和 ,这岂是和的真意呢?  齐景公脸上无光,问道:  这有什么分别吗?  晏婴直言道:  当然不同了,相差远矣!和谐就像做羹汤一般,用水、火、醋、肉酱、盐、梅来烹调鱼肉,先用火烧煮,再由厨师搅拌,使味道适中,淡则加料,浓则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该如此,君主正确的,臣子应极力拥护;君主不对的地方,臣子也该指出来,以正过失。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没有失误。  齐景公听之茫然,晏婴随即又说:  梁丘据之人,为取主公欢心,不问好坏,只是顺从主公行事出言,对主公没有益处。相反,无端地吹捧却会助长主公的骄傲之心。听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又有什么味道呢?这也好比琴瑟,只弹一个声音,没有人会去听它。  齐景公听罢方悟,久思过后,不禁称好。他对众臣说:  早闻晏婴勇气过人,忠义可嘉,今日我终于亲眼见到了。他不怕惹我生怒,敢言人之不敢言,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智高者怯  智谋高深者对世事认识深刻,他们的 胆怯 是处世谨慎的表现。相反,思想单纯的人不知世事的复杂和凶险,他们的胆大妄为只会导致头破血流。创业要谨慎行事,考虑不周就要吞下苦果。对创业的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在创业方略上要有详实的筹划和多种预案,这才是最有希望的。  孙武谨慎初战得胜  春秋时期,孙武在吴国以 客卿 身份参与军政大事。  吴王阖闾急于扩张,他对群臣说:  人生实在短促,如不及早建立霸业,就会永远遗憾。我准备伐楚已很长时间,不能再等了。  群臣附和阖闾的主张,只有孙武表示反对,他劝谏说:  兵乃凶事,岂可妄动干戈?人都是喜欢建功立业的,如果任性而为,就会适得其反。大王应耐住性子,苦修战备,日后再战不迟。  阖闾于是说:  先生说得有道理,可寡人心急如火,又该如何排解呢?  孙武指点道:  大王不能只图一时兴起所带来的快乐,更要想到其后的结果。如果因大王之失而使将士枉送性命,那么大王就只能饮恨了。大王若能想到这些,便会抑制自己了。  阖闾听过释然,心里不再躁动。  过了一段时间,阖闾又对孙武说:  现在士卒训练有成,粮草皆已齐备,可以伐楚了吗?  孙武摇头道:  不可。  阖闾疑惑地说:  士卒用命,粮草充足,这些都是胜利的保障,为何不可呢?  孙武解释道:  打仗必须有必胜的把握,决不可有侥幸心理。如今我军准备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瓦解敌人的军心,促其内乱,这样方能一战而胜。  阖闾皱眉道:  你说得不错,可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敌军怎会听从我们的摆布呢?如是坐待,寡人绝无此耐心。  孙武规劝道:  大王这么急躁,是用兵的大忌。我军重在取胜,何必急于一时?我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敌军自有变化。  孙武的建言令阖闾不快,有人趁机讨好阖闾说:  大王的主张不会有错,我军气势正盛,当马上出兵,否则就失去战机了。孙武过于谨慎,这种人不敢冒险,焉能用兵?  阖闾于是宣布马上伐楚,孙武再行规劝,阖闾不再听。  情急之下,孙武跪地不起,颤声道:  伐楚势在必行,只是稍待时日而已。大王如果执意率性而为,我只有辞官。  孙武的这番举动终使阖闾改变了主意,把伐楚计划延后。  万事俱备之后,孙武这才建议阖闾伐楚,他献计说:  楚国有不少附庸国,伐楚必须先要震慑住这些小国,以防他们抱成一团,和我们死拼。吴楚边境的舒地,驻有吴国的叛逆掩余、烛庸,大王可先攻舒地,一来可杀叛逆,二来可威吓楚国的附庸国,一举两得。  阖闾采纳了孙武的计策,命他带兵攻打舒地。  孙武带兵出发后,缓缓而行,并对将士们说:  驻守舒地的吴兵为奸人挟制,他们的处境十分可怜,只要他们不与我军为敌,我们就放还他们回到故里。如果他们能在我军破城时立功,我一定要重赏他们。  孙武的部将对此不解,说道: 将军不领兵疾进,反而事先说出宽恕反叛吴兵的话,这会影响攻城的。  孙武说: 打仗不能心急,要考虑各种情况,我这样做是有深意的。  到了舒地,孙武驻扎城外,并不急于进攻。  两天之后,城中发生内斗,反叛的吴兵纷纷从城中逃出来,投奔孙武。孙武趁乱进兵,不伤一兵一卒便夺取了舒城。智者避祸  任何救难之法都比不上事先主动躲避灾祸。料难于先,是智者的最过人之处,他们深通福祸之道,勇于舍弃权位和富贵,把灾难消除在萌芽之中。能给自己带来荣耀和实惠的东西,往往是灾难的根源,对它贪恋不止,不愿割舍,事情就会发生变化。风平浪静之时,人们就要采取行动。  为避祸范蠡辞勾践  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辅佐勾践二十多年,灭掉吴国后却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  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  你遍历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这一天吗?现在你功高职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他只对家人说:  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这样的君主岂能轻信?  他的家人不想逃难,也不相信范蠡的判断,说:  以你的功劳以及跟大王的交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不可失啊!  范蠡自信无失,他长叹说:  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祉。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悔之不及了。何况远离官场,无争无斗,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归宿,又有什么不好呢?  他于是不辞而别,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波,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头脑聪明,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不长时间,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  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忽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  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再不会有什么好事了。  他退回了相印,又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道:  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此乃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道:  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恃富不仁,财多就无好处可言了,何不放弃呢?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最珍贵的宝物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不顾家人埋怨,自觉无比快乐。时间一长,范蠡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心有怨气地说:  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却言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言此事?钱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  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认为陶邑位于天下中心,四通八达,正是交易的好地方。他于是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  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 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 的方法,买贱卖贵,有进有止,遵循 积贮之理 ,没用多久就成了当地首富,号称 陶朱公 。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他说:  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先立后强  人生在世,不能自立是令人鄙视的,也是毫无智慧的。自立才可赢得尊严和地位,这是人们的真正依靠,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置身事外。创业要挖掘自身的潜力,决不可把希望都寄托在外部力量上。相信自己,才不会有依赖之念;谋求自立,才不会有受制于人之忧。  李悝革弊自主创业  公元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大夫联合起来,消灭了智伯。其后,三家又瓜分了晋国,各自独立建国。  一日,魏文侯把大臣李悝召来,忧心忡忡地对他说:  我国新立,国力微弱,图存乃是头等大事。我想派人出使楚国,倾心交好,有楚可依,我就不愁了。  李悝见魏文侯心意已决,于是没有直言可否,他说:  臣有一故事,大王愿听吗?  魏文侯点头应允,李悝便说:  臣少时遇难,只想投亲靠友,所以并不害怕。那时臣心怀此念,遍求亲友,万不想皆遭白眼,有的还出恶语呵斥。臣伤心大哭,自觉人世凄凉,了无生趣。当时有一老者劝我说, 人生在世,当自强自立,怎可依靠别人呢?你有这个想法便已大错,为之伤心绝望就不可原谅了。你身在难处别人都视而不见,你纵是死了,难道会有人为你伤心吗?你还是自求解脱之道吧。 有了那个老者的当头棒喝,臣才振作起来,自强不息。并不是臣有何能,实是臣勤于用事,方能有今日的小小成就。  魏文侯听出了弦外之音,连忙说:  你有何策,尽可直言。  李悝于是说:  臣的故事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求助他人并不可靠,关键是要有自立的精神。为人如此,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如果大王不思自强,只把希望放在大国身上,终不能自保无虞。如此失去尊严不说,也丧失了发展良机,此议实不足取。  魏文侯感叹不止,连道有理。  李悝为了坚定其信心,又给他算了一笔细账:  魏国的土地,除了山河、湖泊、荒原之外,可耕种的就有600万亩之多。如果奖励耕种,百姓勤勉,每亩增收3斗粮食并不为难,这样一季下来,全国就可增产粮食180万石。倘若政策不当,百姓不勤,田地荒废,减产180万石也很容易,如此一反一正,便有360万石之差,这对国家的影响就十分大了。所以说自强之道,首在鼓励农耕,若能减轻劳役和赋税,多垦荒田,国家的财力便可日渐富足。一旦富足,国强兵壮,我们还需求助何人呢?  魏文侯站了起来,大声说:  你的建议太好了,孤决意马上实行,劝农多耕。  几年过后,魏国粮食增加,国力渐强。  李悝又把目光投在革除弊端之上。他针对朝廷世卿世禄制度,向魏文侯进言说:  钱财足用,衣食无缺,仍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朝廷弊政不除,用人失策,就会才无所用,浪费宝贵的人力。其实我国并不缺乏各种人才,只是世卿世禄制度使庸人占据高位,人才无从显现。  魏文侯沉默多时,后问李悝说:  此政若废,世家大族必反对怨恨,该当何解?  早有谋划的李悝遂应声说:  有病不早下决心,剪手自除,他日必病重难治。此乃大王国运大事,世家大族的一点私利私怨自不可顾及了。臣冒众怨之祸进献此策,就是为了国家大计着想啊,大王不该有所动摇。  魏文侯感其忠贞,遂命李悝主持改革大事。李悝很快拿出方案,魏文侯诏命实行。其主要内容为:不论贵族和平民,只要有治国安邦之能,都可以在朝廷做官;无论何人,一律按其本领高低和功劳大小授予官职;官员各司其职,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凡无功而又作威作福者,即使是贵族,也必须取消其爵位和俸禄  除此之外,李悝又在魏文侯支持之下,起草实行了多项法律,全方位革除了弊端,消除了魏国自身的隐患。这般运作之下,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初年最富朝气的国家。卑者激之  地位低下的人最易失去进取之心,他们一旦侥幸有成,便会丧志了。教育他们不能助长其惰性,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令其有所作为。激励地位低下之人,不可让他们心存依赖,一时的帮助是必要的,却不是促其自立自强的良策。使人知荣知辱,他们的雄心就会立长。  设巧计苏秦激张仪  苏秦在赵国为相时,进言赵王联络诸侯合纵抗秦。他说了许多合纵的好处,赵王却担心地说:  我们倡导合纵,秦国必会大怒。秦国若是大军来攻,诸侯又不来救助,赵国岂不自招大祸?此事勿要着急,容日后再议。  苏秦自念赵王所说有理,于是勉强地说:  合纵之势,乃抗秦妙法,不应有疑。大王所虑,乃是设法稳住秦国,不让它早早来攻,以坏我大计。我定当竭力找寻能控制秦国之人,以去大王之忧。  苏秦回转府第,闷闷不乐。其心腹手下小心动问,苏秦长叹说:  能控制秦国之人,当有绝世之才,我想来想去,实在难觅啊!  他说了事情的原委,不想心腹眼中一亮,提醒苏秦说:  大人平日常说起你的好友张仪,夸他才高聪慧,让他去秦国如何?  苏秦跺足一叹说:  此事非他莫属,都怪我一时糊涂,竟把他给忘了。  心腹又劝苏秦亲自求请张仪,以示郑重,苏秦思忖多时,连声说:  不可以这样啊。  心腹不解道:  此事非比寻常,张仪又是当世奇才,大人何不放下身份以求大成呢?你们本是好友,别人是不会妄加非议的。  苏秦却道:  富贵荣誉若骤然加身,人还会有进取之心吗?我现在让张仪有头有脸不难,却怕他因此裹足不前,再不肯赴秦了。这样岂不弄巧成拙?  他于是吩咐心腹前去面见张仪,却不许说出这是他的意思。心腹心存狐疑,只好照办。  心腹找到张仪,自称同情他怀才不遇,并暗示他说:  听人说你和苏秦原为密友,苏秦现在贵为赵国之相,权力极大,你何不拜访于他,以求提携呢?  张仪听闻此讯,激动不已,欢喜地说:  我们交情深厚,想不到他竟飞黄腾达至此!我去寻他,他必会厚待于我。  张仪兴冲冲地来到赵国,递上名帖求见苏秦。苏秦暗嘱门人不要给张仪通报,又不放他走,张仪心有凉意,苦苦等待。  几天以后,苏秦才出面召见张仪,态度十分冷淡。张仪心中有气,强自忍耐。  不久,饭食上来,张仪待见那是仆人之食时,不禁怒火攻心,后悔不迭。他有心痛骂苏秦无义,却不想苏秦当众责备他说:  你的才干不在我之下,谁知竟混到今天这般田地,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我现在身份悬殊,高下有别,收留你只会让天下人笑话于我,让我自贬身价。我说句话让你富贵不难,可我是不会说的,你就死了这份心吧!  张仪按捺不住,痛斥苏秦是势利小人,苏秦也不和他分辩,命人把他赶出门去。  受此羞辱,张仪恼怒异常,他雄心立长,发誓报仇,于是前去秦国游说。不巧,途中张仪又遇苏秦的心腹,他们便结伴同行。  到了秦国,苏秦的心腹和张仪同吃同住,说要全力帮他谋取富贵,张仪十分感激。在此期间,张仪所需全由那人供给,花费再大那人也毫不吝啬。张仪多次问他情由,那人只推托说:  你只要谋取了权位,我也就有利可图了。现在我帮你,将来我也就有了依靠,你不要再多问了。  最后,秦惠王任命张仪为客卿,对他十分信任。此刻,苏秦的心腹却向张仪辞行,并向张仪说明了真相:  苏先生担心秦国伐赵破坏合纵大计,他认为非你不能控制秦国,所以才故意激怒你,令你增加进取之心。他暗中派我资助你钱财,这一切都是苏先生的安排。如今你已取权位,请助苏先生一臂之力吧!  张仪感激不已,他答应了苏秦的请求,自叹学识和才能都不及他。王者不霸  专横霸道不仅是性格之事,也是成败之事,有了这种性格,人们就要靠加强修养来弥补不足,改变自己。身处高位更要谦逊平和,如果恃权滥施淫威,不敬贤士,那么很快就会荣光全无。权位不是致人专横霸道的必然原因,势利小人才会得意忘形,显弄威风。对权位诚惶诚恐,方能不染恶习。  察事理颜斶论大道  战国时期,齐国臣子颜斶富有才智,贤名广传。  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无理地招呼他道:  颜斶过来!  颜斶听过即道:  大王过来!  齐宣王脸上不悦,不待他出言相责,群臣已是交口指责颜斶大不敬了。颜斶似未听见,径直上前对齐宣王说:  大王出言不逊,我若应声上前,就是仰慕权势;大王若能屈尊上前,便是亲近贤士了。我想成全大王亲贤的美名,故有此语。  齐宣王脸色更加难看,他连声冷笑,厉声说:  我不听你狡辩,我只问你,是国君高贵,还是士人高贵?  颜斶不假思索,马上回道:  自然是士人高贵。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令不让人走到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之内打柴,否则处死。秦国还下令说,能斩得齐王头的,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黄金千镒。如此看来,活着的国君之头,却比不上死了的贤士之墓啊!  颜斶所言,招来群情激愤。  左右臣子声讨颜斶说:  大王为大国之主,身系天下安危,富有天下,四方皆服,而士人不过是个平民而已,一无所有,有的只能看守里巷,穷困潦倒。你竟颠倒黑白,胡说士人比大王高贵,还有比你更无耻的人吗?  颜斶神情不改,十分镇定,他向齐宣王一拜,朗声道:  愚人之见,总是目光短浅啊!我不屑和他们辩驳了。我有真言,大王肯听吗?  齐宣王强压怒气,闷哼一声。颜斶接着说:  古时大禹为主,万国来朝,而如今却只有二十多国。为人主者若能尊重贤士,至仁至善,就不会以吞并他国为能,遭天下痛骂。这样的人求名心切,以为得意,不想天理循环,等到自己身死国灭,连士人的看守里巷都远远不及,何谈高贵呢?所以说看事要长远,论事必触要害,不能说士人所求不得就是祸害,君王一时富贵就是福气。尧有九个助手,舜有七个诤友,禹有五个丞相,汤有三个贤佐,他们无人相助尚不能成事,何况别人呢?古之君王不以向贤士请教为耻,也不以向卑微的人学习为耻,这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啊!君王有君王的短处,贤士有贤士的长处,君王有此明见,才会取长补短,以去隐患。凡尊重贤士者都誉存后世,为天下人崇敬,这便足以说明士之可贵了。  齐宣王听得入神,颜斶又进一步进言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