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灵史-4

作者:张承志 字数:24554 更新:2023-10-09 11:07:06

马树邦 B    A:清官方文献提名凌迟杀害者    B:教内记忆被杀害者    C:十岁以下,当年监禁明年阉割者    D:其时,不在当地者    E:流放者  第12章 艾台依吐在大西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人应该习惯一种淡漠。无论是对无休无止的风沙,对传说中歉收和灾害的消息,对家人的衰病丧亡。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偶尔碰上什么人在动感情,或是读到几句酸诗,人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反感。因为那种动情决不会长久,因为那种动情同时对更大的应该动情的现实是冷漠的,甚至是残酷的。  走上黄土高原的人,心里都有一层细尘般的绝望。但是还要生活,还要送往迎来,因此人又是疲懒的、对什么都不太希望的。  在这种生存中繁衍,一代代的黄土高原居民便养成了一种朴实、开朗、平和,但是底气很硬的气质。抒情常常只是一瞬间地排排闷气,只是一眼看见平川或突然欲望冲动时,那发泄般的吼叫。  这种艺术早已成了格式套子。手法是比兴,一景色二心事。庄稼味黄土味便是得胜的法宝。  因此——在哲合忍耶这个回民教派中,如果流传着完全不同的、我觉得是强抒情的感伤艺术,那么应该说,它是与黄土高原格格不入的,它应该湮没得很快。  可是,像哲合忍耶的其它一切方面一样,这种抒情的异端偏偏就在这种单调的自然界里流传着。它带着阿拉伯——波斯文体的华美装饰,它带着一神教和苏菲主义的深奥哲理。  金积堡在十三太爷掌教时,甚至更早时,便有一种“小寺热依斯”。小寺,指的是修建在马姓穆勒什德家院附近的一座小清真寺——各部教史书,特别是曼苏尔的著作中屡屡提到它。主掌此寺的人物,实质上是代理穆勒什德的相当一部分事务,尤其是代理毛拉主持着哲合忍耶一系列尔麦里。  十三太爷马化龙时期,身边有几位教内地位相似于小寺热依斯的大阿訇。他们是:江南戴爷、山东金爷、洼上师傅、滩里爷。小寺先由戴爷主持。大约在同治初年,又有过狄道爷①、谭阿訇(生成)等人,参与小寺教务。据曼苏尔记载,戴爷、金爷、洼上师傅三人还曾各自有人拥护,争过小寺教权。战争期间,戴爷病了,十三太爷马化龙正式把小寺教务交给陇南张家川人、大名鼎鼎的洼上师傅。  洼上师傅,其名姓很难考究了。一九八九年我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内,偶然地看见了他的墓——虽然一如穆勒什德的拱北,只是不见有人看守。二十世纪末的张家川早已是沧桑几变,洼上师傅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人崇敬甚至崇拜了。  但是那座“师傅拱北”深刻地说明着他对哲合忍耶发展进程的作用。  我非常想细致地接近他,就像我在写作这部毕生之作的漫长日子里,不止一次地接近过另一个张家川人——阿布杜?尕底尔?关里爷一样。随着这种像尔麦里一般的写作,我一次又一次地与关里爷神交。我经常感到,我离那位握着一支竹笔的老人很近——我只熟悉中文,他只熟悉经文。我们无法对话,但我们能够默默地交流。我总有一种古怪的自信,觉得我理解他。关里爷是一位坚毅而善良的白须老者,永远手握一支竹笔,满腹阿拉伯和波斯词汇,一脸圣洁的苏莱提之光。  而洼上师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一直在苦苦地想。他们同在张家川一线,都是哲合忍耶的大阿訇。可以说,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各自使陇南的地理死角——张家川各镇——成为了哲合忍耶的水泊梁山。舔净伤口,喘息苟活,然后再走进茫茫的黄土高原。  历史全是秘密。偏执地追求历史而且企图追求心灵的历史,有时全靠心的直感、与古人的神交,以及超验的判断。  洼上师傅与关里爷不同,尽管他们都在哲合忍耶的南线。洼上师傅似乎不是如同关里爷那样的学者。我模糊地感到,尤其是在我年复一年地倘徉在各个哲合忍耶和其它教派地区、一个又一个地接触到一些虔诚至极的大阿訇的、流水一般的寻找过程中,我模糊地感到——洼上师傅是一种新人。  后来有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干脆称这种新人为大臣。哲合忍耶的古典时代已经随着血腥的同治十年终结了,这个心灵上伤痕累累的教派正挣扎着向现代踉跄前行。类似忠臣的一种新人正成批涌现,他们开始在这部秘史中发挥主要的作用。  我的心沉定了:我判断洼上师傅就是这种新型的人,忠臣一样的阿訇。  神经的某一处敏感地觉出了一些什么。但是我想,前定的都会实现,而实现了的都是前定。十三太爷马化龙壮烈而真实的伟大殉教,是应该赢得这—切的,就像他赢得了西府夫人那样的美人的崇拜一样。  同治十年前夕(各史料未注明具体是哪一年,估计在同治八、九年之间),冲动在金积堡小寺热依斯——堡内穆勒什德助手及代理——洼上师傅心里的,一定是一种痴狂的激动。  ——他的道友,也许常常与他分庭抗礼的山东河北热依斯金爷匆匆从北京城赶来,不远千里前来金积堡赴死。后来,金师傅被杀害于金积堡西门外一座小佛庙的门前。去年斋月,我心中暗暗想着我的山东故乡,顺着马莲渠找到了他的就义处。小佛庙已经塌尽,小山门被农民改装成院门。在偶像教的神圣场所残害一个一神教信徒,看来并不能获得佛的赞赏。  ——他的道友,同样与他地位相似的谭生成阿訇,父子三人陪着自己追随的穆勒什德马化龙,昂然走向凌迟大刑的架子,光荣地共享着哲合忍耶正月十三的大尔麦里。谭家是左宗棠屠夫进行残害时,唯一按十三太爷主要亲属例行凌迟处死的外姓。  ——他的战友、第二辈穆勒什德平凉太爷后人穆生花,与他又有着张家川南八营的乡亲邻里之谊——已于同治九年五月服毒自尽。  ——在此不久之前,也许仅—个月前,刚刚传来云南东沟全庄多斯达尼和热依斯马圣麟殉难的消息。云南人起义之初曾派人前来联络,来人就住在张家川。  洼上师傅的激动和不安,甚至屈辱羞愧都能够历历在目。正因此,曼苏尔《哲罕耶道统史传》详细描画了他不愿离开金积的情景:  灾难逼近的时候,毛拉对洼上师傅说:“你去七兰爷(?)家里干尔麦里。你走,你到南边立教门去!”洼上师傅哭着不愿离开。他说:“我走不动!”毛拉说:“一步一爬你也要去!”……他与莲花城的人在正月初六启程,到黄花川,后来又到了张家川。  相传:洼上师傅临行时,金积堡灭亡已在眉睫。洼上师傅向十三太爷马化龙道色俩目告别,不禁泪如雨下。他哭着问:“毛拉呀,什么时候才能再看见你呢?”  十三太爷答道:“《穆罕麦斯》念到‘我来了’的时候,我就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艾台依吐”故事;我作为一名小说家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更伟大的民间文学。“艾台依吐”的抒情是如此强烈,它使我一连多少年只要一想起它,就觉得心在抽搐,就觉得控制不住自己。  艾台依吐——意即“我来了”②。谁也无力猜测,在如此巨大的克拉麦提(奇迹)面前,在如此巨大的空间中,由如此众多的哲合忍耶共同创造的艺术面前,特别是在这一艺术今天仍在温习、今晚就在重复——面对着这一切,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弱小无力。  解释马上就会写出来,请允许我先叙述另一根线索:  十三太爷马化龙被清朝官家凌迟处死之后,首级曾遍示全国各地,一共长达十年。  据四旗梁子附近、当年凌迟行刑时围观的汉民后裔回忆,十三太爷临刑时,有人把他架上七层毡,绑在木架子上。三十六个刽子手每人割一刀,然后用凉水喷胸,乘势剖去心脏,拿走祭在刘松山灵牌前。正月十六,官军来人,割了首级。  这颗头,先被官家用火烤干,然后漆过油漆——据说就不腐烂不变形,然后开始示众。传说,示众一共十年,在全中国一切省份,凡回民聚居之处,均悬挂示众几天。  大约在光绪初年,此头示众全国一周,已无用处,官府把这颗头退回兰州——准确时间无法考究,但是那时张家川已经有了哲合忍耶的新道堂——“艾台依吐”的动人故事就要完成下篇,或者说,哲合忍耶教派最感人的克拉麦提,就要全美了。  十年,我总想走上中国广阔的大地,在东南西北的回民聚居区找到线索,找到每一个当地的记忆,复活那些呆滞地盯着一颗枯干头颅的戴白帽子的人的心情和感受。但是,这是一种徒劳的幻想。回族是一个复杂的人群共同体,有时它那么刚强激烈,有时它又冷漠自私至极。幻想让这样一个小商色彩浓厚的、虔诚信教但是不知缺乏着一种什么基础的民族记住十三太爷马化龙的头,是不可能的。可悲的是,全国能记住这颗头的,仍然只是它的哲合忍耶。  哲合忍耶是个穷人教派。它不善用笔,也不善言谈。关于十三太爷首级(百姓们有时喜欢称之“金面”,称四旗梁子埋的是“金体”),教内传说杂乱不堪。  我放弃了向全国回民征集十三太爷头颅示众细节的奢想,继而又必须放弃向哲合忍耶教内考据十三太爷头颅结局的初衷。历史就是秘密,这个真理我已经一再咀嚼过了。  我竭尽全力,把我认为可靠的材料编排于下:描述完这颗神奇头颅的故事,以求让它能与我坚信并崇拜的艺术——《艾台依吐》合拍。  十年示众结束,头被退回了兰州。  这颗头被放在兰州监狱里(一说挂在西稍门上,不可信),渐渐被人遗忘。有一个狱卒是广河县谢家庄子人氏,估计是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③,他发现了这颗头,便报告了谢家六阿訇。  谢家六阿訇有一个玉米面买卖——终日用驴驮苞谷到兰州卖,小有资本。他便决心盗走此头——用玉米面买卖的钱买通了狱卒头子,把十三太爷的首级装进苞谷面口袋里,出了兰州。有人问,便说走榆中,其实越七道梁直下广河谢家。在一个隐密地方,一说是在谢六阿訇自己墙上挖了个洞,一说是在某人家的柜里——藏了很久很久。  这颗头就这样悄悄回到了哲合忍耶手中。  其实,哲合忍耶一直盯着它——据兰州以南传说:十三太爷首级一共来过南部三次,第一次是示众,曾在张家川北川杨家沟停留过一下,然后走了,时在同治年间;第二次仍为示众,到过南张家川瓦泉沟,时在光绪年间。这一次是第三次,恐怖已经消散,机会来了——是广河谢家人抓住了机会,并使自己大名远扬。  ——而洼上师傅已经在降回李得仓的支持下,在张家川建立了哲合忍耶的复教基地。他洼上师傅的命,正在等待着这一天。  首级被谢家人获得后,先报知了当时权势赫赫的李大帅得仓。据说李得仓害怕,不敢处理此事。但是,哲合忍耶穆勒什德级人物全部两姓三家的幸存者——马明心道祖后代马元章、马化龙十三太爷后代马进西、穆宪章平凉太爷后人马舍师傅等,均已被李得仓秘密安置于张家川。  洼上师傅属于道祖后裔一派,当时在张家川宣化岗上。李得仓恐惧此头招祸,谢家人便上山送头颅。马元章、洼上师傅又喜又悲,马上把十三太爷的这颗头颅接了下来。  当晚,礼过虎夫坦(宵礼)之后,按老传统人们跪成打依尔,边念边翻开《穆罕麦斯》,用颊亲吻一下经页,然后看着今晚轮到的第一页,开始诵读。  洼上师傅突然痛哭起来!大家再也无法念下去了,悠扬的念诵刚刚开始就弱下来,停住了。洼上师傅泣不成声地指着摊开的《穆罕麦斯》:  ——今晚轮上的这五页,做五页之题的第一页第一个词,正是“艾台依吐”——“我来了”。  一个声音在黑暗的夜里,在不平的世道上空,静静地响着:“《穆罕麦斯》念到‘我来了’的时候;我就来了!……”  ——那一刻,十三太爷的饱经风霜痛楚的头颅,正在人们身旁,静静地,一动不动。好像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归宿。好像他此刻才是在真地告别。好像他自己正在宣告着。他宣告着往事结束了,战争结束了,繁华结束了,厮杀结束了。他同时预言了自己丰富多采的光阴和万恶的满清统治的结局。他不易觉察地暗示了哲合忍耶的古典时代——万众一心的团结和光彩夺目的束海达依主义的临近尾声。无论多斯达尼怎样地怀念它们、热爱它们、信仰它们——哲合忍耶若要生存,必须要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新路。十三太爷的大光阴,确确实实已在美丽的牺牲中,结束了。  洼上师傅一定勉强忍住悲哀,率领着多斯达尼高声念诵起来,那一夜的《穆罕麦斯》一定念得极美。  我也一次又一次地追随着哲合忍耶的夜礼,为着在那高昂的《穆罕麦斯》赞诗之中陶醉,为着理解阿拉伯文的那一段《艾台依吐》。  原哲合忍耶大阿訇、后来成为新疆穆斯林总教长的马良骏先生,曾把《穆罕麦斯》译成经堂语的汉文。赞诗采用七言,开辟了这一艰难的翻译道路。  原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生、我的山东故乡长者、北京大学东语系马金鹏教授,又把此经译成现代汉语,大有突破和进展。  但是《艾台依吐》需要更新更准,而且切合着十三太爷马化龙的预言,匹配于哲合忍耶教内传说艺术的译文。自一九八九年斋月至一九九○年斋月,我仰仗哲合忍耶东寺伊斯兰学校满拉杨万宝的阿文能力,两人切磋研究,反复讨论,为此门尾诗提出了我们的新译。  大光阴,以壮美的牺牲为结局,逝世了。  十三太爷马化龙身首异处。但身首两处拱北——四旗梁子拱北和宣化岗拱北——都当之无愧地列入人类信仰中的圣徒墓群里。  只要还有哲合忍耶,《艾台依吐》就会存在。只要还有真的艺术,如同艾台依吐故事一样的作品也就会存在。  我来了    思索着双关而有力的韵    也许是那韵在暗随着我  四顾茫茫的赞美之诗  上乘者都是双关的警句   我并不愿意    用如花的美文    像文人对君主  我只是希望我这一首深刻有力  在日暮途穷的时分    由它为我说情——我来了  哦,疾驰的坐骑,于我已经毫无用处  荒野里    有谁能给我避难的一隅  哦,首领,我该求救于谁  在那复活之日    人类中最威武的人啊    我唯有求你庇护——我来了  是你的主    使我登临了你高贵的门槛  是你的光荣    使我抵达了你终极的海岸  我渴望    你能够为着我    向主开口  你是主的使者啊    我惧怕——常以惩罚面目出现的爱  你的广阔并非不能容纳我    ——我来了  太阳对微粒从不吝惜光辉  心灵的眼睛    因为看见了你    才具有了明亮  内里的容颜    因你而润泽和美  是的,今生和后世都来源于你的慷慨  一切真知灼见    都源于对于你的认识    ——我来了  ①狄道爷,后率众进入新疆,传说曾击毙刘松山。  ②艾台依吐:是带第一人称领属附加成份的动词“来”的过去时形式。位于哲合忍耶每天宵礼后念诵五页的赞诗《穆罕麦斯》后面,某个五页的第一个单词位置上,习惯上这五页便称为“艾台依吐”。  ③哲合忍耶喜欢用“多斯达尼”这个复数形式称呼自己教友,而很少像其他回民那样称“多斯弟”。第01章 男孩出幼同治十年后来成了一种教内的代词,专指灾难的极限。由于时间、信仰和共同的一种宿命,原来在十八世纪曾只属于哲合忍耶派的殉教思想和受难思想,现在已经普及渗透于回民全体之中。哲合忍耶为中国回民提供了他们最宝贵的气质,也使各支回民都染上了深刻的悲观主义。同治十年是西北和西南各族民众反清战争大失败的象征。哲合忍耶在同治十年所遭遇过的一切惨剧,其实各地各派别的回民也大都承受过——只是,中国回民中没有任何一个集团能像哲合忍耶这样牢记历史。也许中国底层民众的任何一个民族或集团都不能像哲合忍耶这样牢记历史;所以,同治十年给予哲合忍耶的苦难才如此著名。  我至今也没有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宗教的神秘主义派别,居然这样顽固地强记着历史的一个细节。  如同背诵一样的强记——用伊斯兰的宗教干办“尔麦里”形式,用奥秘的《曼丹夜合》中的赞美诗,用中国调的阿拉伯语,年复一年,至今天仍没有半点松弛。  我惊异得不能作声——那些目不识丁的西海固赤贫山地的农民,那些远在新疆深在闭锁山沟里的农民,居然年年结伙成队,前往汴梁(他们不知道地名换了开封),找一处地点跪下,念起悼念的古兰断章——为着中国史上的一个微忽的细节。他们邀我同行;我望着他们脸上那满足的神情,心中更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他们的邀请慢慢显出了一种考验和审视的味道。我的心头上渐渐压上了一种沉重的责任——尤其在临近腊月二十九,听说河南省时值降雪的时候。  在这样的气氛中,在这样的人群中,历史被强制着,没有失传。  然而,哲合忍耶对于汴梁的感情是值得寻味的。我总觉得,无论是历史或是宗教。都不能揭示这种感情。哪一个哲合忍耶的汴梁拱北探望者都解释不清——他们举了圣洁的意来到这里,心底那复杂的感受究竟是什么。  按照回民习惯,男孩在十二岁年满之际,算是成为了必须承领天命的人。应该封斋、礼拜、行割礼、按穆斯林的教规约束和完美自己。在宗教术语中,大约是十二岁左右的年龄,被称为“出幼”。  而按照清朝刑律,恰恰也大约在这个年龄,男孩要承受酷刑之极——阉割。十一岁或十二岁的男孩事实上所犯的是他们父兄的死罪;公家只是制定了对性命网开一角、将残害加至身心的章程而已。左宗棠《审明叛逆眷属按律议拟折》中详细列明了同治十年对儿童的这种残害:  其马五十六系马耀邦之子;马五十九系马建邦之子;马树邦系马九之子;马彦邦系马三之子;马飞飞系马成龙之子;马由宗、马锁、马沙把、马七十子系马定邦之子;马继邦、马三和系马五龙之子——均年未成丁,讯明不知谋逆情事,应照反逆案内问拟凌迟之犯其子讯明实系不知谋逆情事者,无论已未成丁,均解交内务府阉割,发往新疆等处给官兵为奴例;——解交内务府办理。  马五十六、马五十九、马飞飞、马由宗、马锁、马沙把、马七十子、马三和;俱年在十岁以下,应照例牢固监禁,俟年十一岁时再解交内务府照例办理。  《左宗棠全集》,册七,同治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根据左宗棠向同治皇帝的这一道奏折,金积堡十三太爷马化龙家族中,有八个男孩因为年龄尚不满—十岁,当年没有遭到阉割。另外,仅仅依据这一纸奏折也可以判定:当时至少有二名男孩被阉割后充奴。  哲合忍耶教内并不记得这许许多多小男孩的悲惨出幼。“十三太爷把一家三百多口人举了古尔邦尼的乜贴了”一句话,概括了也简略了数不清的孩子的惨叫。可以肯定,前述八名当年不足十岁暂缓受刑的男孩中,有七名后来未能幸免;他们都被解差装进木笼,押到北京,在内务府遭受了残忍的阉割之后,又抛向天涯海角流放为奴——并消去了他们的踪迹和姓名。  只有一个孩子例外。哲合忍耶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姓名和一切,并且通过他记住了强权对人心的侮辱。第02章 瞬忽的弦月哲合忍耶沙沟派尊为第六辈导师的人,就是屠夫左宗棠奏折中写到的“马五十六”;他在清公家档案中,被查明为大忍爷马耀邦之子;而《哲罕耶道统史传》称他和他的弟弟马五十九均是四东家爷(十三太爷马化龙第四子)之子,后来他被大忍爷收养过继。  后来,他有了学名,叫马进城。但教徒们感于他的苦难,尊称他为汴梁太爷——他是在金积堡覆灭后大约四年被押赴北京内务府,受了阉割酷刑之后又发往汴梁为奴的。  他的经名起得令人战栗——阿拉伯文“西拉伦丁”指的是短暂的弦月,尽管它属于圣教。传说,当年金积堡一带的阿訇们都以为这个经名不吉祥,因为新月转瞬即逝,而且只要稍有云雾便隐显不明。有的人能看见他,有的人却看不见他。  在十三太爷马化龙五十六岁那一年,他降生于金积堡。按照西北习俗,以老人高龄为乳名,称作“五十六子”。  同治十年,他刚刚七岁。最初他被多斯达尼拥掩着,混在发配平凉安置的回民老弱中。他跟路举步,在风雪交加之中,随着一万多人的褴褛行列,走到了平凉。左宗棠在平凉安帐,要亲眼看一看这些与他血战多年的人的样子,同时对难民实行严厉的甄别。  金积八大家的七名(一说五名)女眷,就这样在平凉被查了出来。她们为了避辱,撕开发髻,吞下藏在头发中的大烟,集体自杀。后来被葬于平凉拱北,几座土冢至今犹存。  五十六子马进城也被甄别清查出队。传说,审问的官吏有意开脱他,一再问他究竟是不是马化龙的孙子,企图助他蒙混过关。但是,七岁的男孩一连三遍都大声回答:  是,我就是马化龙的孙子!——这时,突然大地震动,法庭上灰尘弥漫,那官吏慌了。  他先被关进西安监狱,年满后(也许就是左宗棠所说的十一岁)被押赴北京。残存的哲合忍耶教徒企图营救,但没有成功。  北京哲合忍耶教徒金月川(金抡元),是北京东城墙内诸大粮仓的负责官员,曾控制仓场公署,使回族贫民四方来投,卖苦力以求食。后来升任运河北段督运使,成了北京回民中有权势的大人物。金月川是如同张家川的李得仓一样的人,虽世事得意,但对哲合忍耶感情深重。这位虔诚的上层教徒在北京竭力周旋,但仍不能使西拉伦丁?马进城免受阉割苦刑。于是金月川处处贿赂,勉强使清廷决定充刑后的西拉伦丁?马进城到汴梁城,给一家姓温的满人小吏为奴——而不用再远充新疆等边远极地。  大约在光绪登基,清朝改元之际,残废的少年西拉伦丁?马进城进了汴梁城——我无法考据他的经名和学名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有的,我只是觉得一片无穷的伤感从他的资料中向我扑来。两个名字都那样地宿命,两个名字都那样深沉地折射着哲合忍耶的观点。我仿佛一下子同时走进了许多世代上下百年的各种各色的哲合忍耶的人群,我们不多诉说,似诵读似沉默,感叹中带着诚服和知感。我逐渐学会了,我不提问。  人心的主观就这样勾销了黑暗的历史。是的,左宗棠有什么理由认为他是胜家呢?一切都是伟大的前定。最生动和最有征服力的信仰就是前定论。  进城——每年都有从各处山沟里出来的哲合忍耶回民走。进开封(汴梁)城。拱北早巳荡然无存,地点也已经含混不清——在一个人声鼎沸的公园里,红男绿女们不会注意一些戴六角白帽的粗鲁农民。他们勉强找到了一个地方,跪下,脱了鞋,深深地致礼,点燃远道带来的安息香。然后,在游艺场的喧闹中,在稠密的人流中,他们开始诵经悼念。有一线不易觉察的弦月,悄然地高悬在晴空之上。  事情完了,主观的心情已经熨帖。他们站起身来,摘掉头上的六角白帽走进人群。汴梁城并没有察觉。莽莽尘世中根本没有他们的痕迹。他们体味了进城的苦涩,他们看见了瞬忽的弦月,然后他们就消失了。  这就是现代中国都市与哲合忍耶的关系。第03章 冷面的人哲合忍耶一直不去调查汴梁的那个满人官吏。正如他们一直传授的这部历史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这位姓氏不详的官吏叫做“温大人”。西拉伦丁?马进城受宫刑之后,身体虚弱,万念俱灰。北京城的哲合忍耶上层金月川无计可施,只得送他上路。  据《曼纳给布》记:  昌平州的吴乡老说,起身之际,金大人(设席)请了毛拉和狱卒。他在店里准备了一席饭,让他们一块吃了。但是,毛拉一句话也没有说。于是,毛拉就朝着汴梁起身了。  大概正因为这种歉疚,金月川和北京的哲合忍耶教徒特别记挂着汴梁。后来哲合忍耶又东山再起之后,传说北京教徒曾参与了为西拉伦丁?马进城迁葬。  关于这位残废的少年在汴梁城里的经历,哲合忍耶各种内部阿拉伯文抄本都记载很少。  哲合忍耶在这件大事上,仍然保持着与外族相宽容的习惯。传说,这位温大人待西拉伦丁?马进城很和气,由于这奴隶不吃主人家的饭食,总是每天给他一些麻钱,让他买东西吃。后来听多了此人出身非凡、冤屈太大的话,温家居然让他与子侄一块读书。直至他病危时,温家还问他:汴梁有无你家亲戚,你死后是否让我们按回民章程葬你。甚至传说温家为他缝了一件袍子送终,此袍后来被哲合忍耶获得,撕开缝了礼拜的六角帽。似乎,后来哲合忍耶的人和汴梁这家满人一直有着交往,曼苏尔?马学智说,他曾在一个斋月里去汴梁,温家的子侄告诉他说,西拉伦丁?马进城“夜间不睡觉,不知在作什么”。  夜间从来不睡——这个传说,我从许多哲合忍耶老人那里都听说过。一个衰弱的少年,一个病重的青年,白日里沉默而顺从地忙碌,到了夜间便一人独处,通宵达旦。  每当想象这样一个形象时,我便觉得心中一动。  光绪初,哲合忍耶死灰复燃后,曾经企图把西拉伦丁?马进城劫出汴梁城,出面者是大名鼎鼎的西府夫人白氏。  劫难后,西府夫人辗转避祸,后来藏在昌平哲合忍耶坊上。李得仓逐渐控制了张家川,并且悄悄在那里藏下哲合忍耶的火种以后,她又回到张家川山区。  西府夫人乘着一辆骡车,到了汴梁。她打发一名教徒去温家找西拉伦丁?马进城,自己半掀着轿帘等候。不久,西拉伦丁?马进城随着人来了,西府夫人一掀帘子,喊道:“走!咱走!谁受这个罪!”西拉伦丁?马进城一见是她突然一转身,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径直回了温家。西府夫人和随从都惊呆了,只能目送着那冷漠的背影。  ——他的行为,至今还在为人们猜测着。理解这样的行为,也许需要非常特殊的认识。拒绝自由、甘做罪人的行为所具备的强烈的宗教意味,最初曾经使哲合忍耶震动和不解。教徒们只觉得难过,只觉得无奈,只是顽固地在暗中围绕着他。  为着暗中保护这个受难者,哲合忍耶在汴梁温家邻近开了一个小店铺。每日,店主人坐在铺面上,盯着温家方向。  西拉伦丁?马进城出现在巷子尽头,缓缓朝铺子走来。店主人马上把一串铜钱叠放在案上,等着他走近。他走进店铺,漠然地看了一看,伸手拿起那叠铜钱,然后默不作声地走了,头也不回。  店主人也习惯了沉默着做这件事。以后只要看见西拉伦丁?马进城走来,店主人就把一叠铜钱放在案子上。他有时只取几枚,有时把一叠都拿走。日子就这样流逝着,双方彼此心领神会,但都沉默不语。  据教内老人回忆:有时候,我们的毛拉来了以后,坐在板凳上歇息一会,然后把钱拿走。店主人家都是汉民装束,腰带上插一根旱烟袋(回民不抽烟),见了毛拉,也不道色俩目。  就这样,过了几年。后来;有几天接连不见毛拉来临。店主去打听,问不到消息。再过了好久,他还是没有出现。店主人突然哭了起来,他知道,毛拉西拉伦丁?汴梁太爷马进城无常了。  曼苏尔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总结过:  汴梁太爷白天当奴隶,伺奉异教徒假主人;夜晚他则侍参真主。甚至,他把侍奉假主人与侍奉真主放到同等位置。他说:躲避卡费勒的统治,就是违抗安拉的命令。他整夜都不睡觉。无论什么时候叫他,人们都发现他在熬夜。  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西拉伦丁?穆罕默德?索迪格?马进城以二十五岁青年之身死于汴梁。温家后代对曼苏尔阿訇说:  我们请了医生给他看病。但是吃药没有用处。于是,我祖母说:吃药不成,你吃些大烟吧。他答道:我从来不吃那种东西。到了光绪十五年,病情险恶了。我祖母问他:在这儿有你家亲房吗?我们去请了来,照你们回教办法埋你。他答道:没有。我死后,若是有人来探望我的坟,你们就指给地点。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间,他闭上沉重的眼皮,不再言语。我祖母唤他,他睁开眼。祖母问:你认识我吗?他答道:你是老太太。他欠起身子向她道了别,再躺下,闭上了眼。我们守着他,深夜里他停止了喘息。我们给他穿上衣服,装进了棺材,三十日埋葬了他。  同治大起义的主帅、十三太爷马化龙的残存后裔马进城,就这样以汉民风俗入殓下葬,并结束了他自童年以来的全部受辱受难的生命。他死后被哲合忍耶教徒尊称为汴梁太爷,并被哲合忍耶沙沟派追认为第六辈穆勒什德。  没有人知道那种野蛮的腐刑日后究竟是否能痊愈。一切关于他的传说,都使人联想到那刑伤后来仍然长久地折磨过他。他的肉体被破坏了,整个人身变成了病灶。他的灵魂被彻底地侮辱了,全部精神和意识都从幼年便畸形而神秘地发展。他的拒绝,他的冷面,他的顺从都永久地留给了哲合忍耶。让他们代代领悟,让他们咀嚼品味。  他的坟茔在开封(汴梁)满城的城墙根。直至民国初年、温家人尚在时,那坟的位置还是肯定的。哲合忍耶曾经打算在坟前立一块碑,但不知为什么没有了下文。后来,哲合忍耶分成沙沟、板桥两派以后,关于这座圣徒墓的传说便含混不清了。有人说此坟已被搬迁;有人说其实并没有搬迁;有人说汴梁太爷后来葬在张家川北山宣化岗;又有人说最后葬在张家川南川——像哲合忍耶任何一辈导师的坟墓一样,毁坏迁徙都不可避免,被信仰激动的世界是不会容许安宁的。  ——因此,汴梁应当就是汴梁;就像兰州永远是创道者马明心的纪念地、四旗梁子永远是统帅马化龙的纪念地一样。由于岁月的淘涮,汴梁日益变成开封市——准确地找到那处老满城的城墙根,是愈来愈困难了,但是哲合忍耶的信徒仍然在涌向汴梁。准确地找到汴梁并不困难。准确地记住十九世纪那段受辱史并不困难,尤其每当岁历巡回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河南省普降大雪的时候。第04章 致统治者哲合忍耶把一位事实上并未掌教,而且终生受辱的刑余之人尊为自己的一辈宗教导师,这总使我沉思。也许,哲合忍耶只有走完了这样一步,才算完成了对自己信仰的抽象。像一个朴实的人,他怀着初衷而踏上了一条残酷的路,于是牺牲成了他追求的唯一通道。他的性格在这条血路上急剧地升华了、扭曲了,高贵而孤立。他热情地坚信着,他不能像世人一样无视古人的苦难。他虽然只是一个底层穷人,但他总是想向国家和强权宣判,如同一名早生的后世法官。血脖子教——这与世界上那些仅仅有一点模糊的宗教渴望的人们差距太大了,形式的完美恰恰使自己被冷漠和疏远。哲合忍耶需要一种补充,需要一种阴柔的、符合大多数人同情心的限度的、普遍的宗教形象,让中国的良心能够与自己的一切结合。这就是汴梁,那个无辜的罪人,那个被残酷侮辱的弱者,那个选择了忍受和顺从的受难者。  汴梁太爷马进城的事迹,使哲合忍耶在中国的超人光彩得到了收敛。由苏四十三的华林山起义、由张文庆的石峰堡起义烘托的伟大先行者马明心;还有由每天清晨五十六遍念辞温习的十三太爷进官营故事、由动人的《艾台依吐》描写的头颅故事渲染的伟大牺牲者马化龙——如今获得了一种平易近人、但是更使人悸然心动的陪伴。人很难达到马明心和马化龙的超人境界,但人会感到汴梁太爷马进城的一切似乎距离自己很近。  就像卡夫卡的《审判》蕴含的——无罪但总感到自己无限地处于被告境地的犹太人心情一样,在非宗教的中国文明之中,信教者回民永远也摆脱不了一种“无罪的罪人”的感觉。汴梁太爷——其实他仅仅二十五岁——马进城的故事抽象了这种被迫的罪人感,并且以自己冷冷的对自由的摒绝,向人们显示了哲合忍耶作为宗教的成熟和深刻。  我觉得自己无法抗拒这样的魅力。在这部长篇故事中,我的笔时时如一根刺,把自己的肌肤刺破。我确实是它的一个角色,断断续续地与主人公相遇。他不断地变幻着姓名,随着历史太激烈的潮汐,我如同一些碎片,我曾经以我的艺术追逐和揭破的一片一片,都轻轻地落在了他的身上。我也曾因为一次次形式的美化被孤立,我也曾因深藏的锐利选择了规避,哲合忍耶的血是如此强大地控制着我,反复冲突之后我只能更加皈依这强大的前定。  这一切认识——我知道它们离人们习惯的中国文学实在是太远了。  但是我相信这种文学的价值。  ——全部细节都是真实的,全部事实都是不可思议的,全部真理都是离群的。我企图用中文汉语营造一个人所不知的中国。我企图用考古般的真实来虚构一种几十万哲合忍耶人的直觉和心情。我总想变沉默为诉说。  汴梁,这个永远猜悟不完的地方,它似乎悄悄地平衡着我。它对我时时变得轻狂的艺术显出一副冷面。我觉察到了,那时我便获得了解脱,我感到它在用一种无限的平和重新塑造着我。我感到自己的心灵正在被一种艺术抚摩和灌溉。  哲合忍耶的先驱们都实现了艺术般的人生。  我只是把这种人生一字一字地抄写出来,并立誓说:我作证,我谨随同几十万哲合忍耶的淳朴人民说:我作证。不是一个信仰或理想主义的个体,是一个在中国奇迹般地存活着的世界在作证。  今天也许你漠不关心。  但是明天你将会被震撼。  我的艺术将被湮没。  但是它获得过真正的生命和价值。  曾经在第一个光阴,在苏四十三率领的撒拉族男儿走进华林山绝地时,就已经进入哲合忍耶血液的一种悲观主义,至此已经反复出现多次并达到了顶点。在被剿杀、被禁绝、被流放之后,哲合忍耶终于体验了被侮辱的滋味。  汴梁太爷西拉伦丁?马进城被辱的故事,深深刺伤了哲合忍耶的心,一种无法改变的悲观色彩,把这颗心染上了一层阴暗的底色。哲合忍耶与统治者、与强权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铁打的敌对关系,任朝改代换未稍有改变。同时,哲合忍耶的信仰由于这种太重的伤痛,也愈来愈走向简化——不求任何起码的解释,总渴望以死相拼,流传朴素的理论和观点。  哲合忍耶的历代作家们,从关里爷开始就摒除了过多的伤感倾诉。千里血流,往往换不来他们的一言半句。在他们的不让人读的阿拉伯文秘密著作中,实际上省略了一句他们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话——我们都要走这样的路,我们都要这样牺牲,我们从真主那里乞讨来的只是这样的命运。  这种悲剧感情笼罩着整个哲合忍耶教派。久而久之,它已经变成一种基因潜入了哲合忍耶的血统,这种潜入早就开始了。  这又像哲合忍耶集体的艺术一样,是一种几十万人共有的悲剧精神。它不像欧洲的同样精神往往由一些思想家来代表;它的途径是——由一位穆勒什德创造,然后全部多斯达尼仿效,一切都只靠行动而不靠语言。  可能,应当判断汴梁太爷西拉伦丁?马进城是这种悲剧感情和悲剧精神最后形成的门坎。的确,由于有了他,哲合忍耶便不仅有了血而且有了泪。由于他的悲剧,哲合忍耶终于完成了牺牲和受难两大宗教功课。由于他的哀婉故事,哲合忍耶不仅像火焰中的英雄而且更像每一个黑暗中的善良人。西拉伦丁,信仰的一线弯月,由于他悲怆的一瞬照耀,宗教终于在大西北和中国滚上了泥巴,变成了尘世最后的慰藉和冀望。  过去——全部古代的和近代的故事,在他逝世时都默默结束了。哲合忍耶作为一种苏菲主义在中国的移植已结束了,哲合忍耶作为中国文化之异端的时代也结束了。现代正迎面而来。  现代——当年在束海达依旗帜下前仆后继的撤拉人、东乡人和回民们那样向往过的后世,究竟是什么样呢?  那些背着背筴,为着追求正道而跋涉的老一辈人和他们埋骨的关川圣地,在现代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那些壮烈地牺牲在兰州、在金积堡的导师,那些悲惨地死在流放途中、倒在折磨迫害之中的导师,那些呕心沥血传播信仰的导师,他们的遗教和他们的圣徒墓,在未来的现代里会遭遇什么呢?  中国文化,这个深沉无比的大海,这个与纯粹宗教精神格格不入而又与一切宗教都能相渐相容的存在,会与哲合忍耶发生怎样的关系呢?  多斯达尼,中国人民的脊梁,永远不畏牺牲、永远追随着自己信仰的哲合忍耶信徒,在走向现代的路上,会创造出怎样的历史呢?  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会有前定。  应该坚信不疑。  我总是静静地等待着  自从告别孩提我便等待着  ——为我的镇定惊奇吧    为我的机密      没有被你看穿  我若是有一天被逮捕  我便在那一天起  ——与他永不分离  用这心灵的鲜红  在黑牢中写上他的姓名  一切都在那个遥远的夜里开始了  我用美丽的幻彩装饰  ——如今你懂得花纹的内里么  别让轻柔的和风  掀露出那匹白马和那把利剑  我放弃一切自由  放弃做为人的  ——每一项天权  我要走进他要我走进的门坎  我要响应他向我发出的召唤  别了,我的女人和孩子  别了,我的高贵与卑贱  别了,我的独自流淌的泪水  ——我只带着我长流如水的赞颂    直至你的内里消溶其中  别了,人的传说和习惯  别了,心的妄想和罪孽  别了,这不能疗救的痛苦第01章 十八鸟儿出云南轮番巡回着四季,巡回着奔波和写作。在今夜我的笔临近了终章,像游子临近了终旅。  放浪于哲合忍耶这片粗旷的大地,我迅速地蜕变着。先使人震撼再渐渐习惯,后来只觉得莫名的感动在涌漾——黄土高原的这一角像一片突然凝固、突然死于挣扎中的海洋。我是一片叶子,一只独木船,恋着这片旱荒不毛的死海。一年一年,不问西东,不存目的。  放浪如此魅人,景色如此酷烈,秘密如此漆黑。一分一毫的感受像以前啮咬过多斯达尼心灵一样,如今如触电的指尖如沉下的砂粒,控制了我的这颗心。  我不该是一个学者一个作家,这个词和哲合忍耶概念中的阿訇太密切了。  西海固不该这样赤贫千里荒凉至极,它和它的多斯达尼总使我错觉到一种责任感。  其实,我只适合写一首长长的抒情诗。  形式如魔症一样逼我答复。  ——它简单至极,但藏隐着。  一九八四年冬季我初进沙沟时,那心情是多么透明和单纯啊,那个大雪连连不断倾泻的冬季,是多么悲怆而纯粹,是怎样地启示和激励人心啊。  一九九○年的冬季近了。这个冬季里我的诗终于要享受它被目不识丁的知音诵读的时刻,而我的生命衰老了。每一个哲合忍耶的男子,当他洞知了一切之后他的成长便停止了——余生只是时刻准备着,迎着一片辉煌。朝闻道,夕死可也——是谁这样总结过?  我盼我的形式为他们赞许。  它背叛了小说也背叛了诗歌,它同时舍弃了容易的编造与放纵。它又背叛了汉籍史料也背叛了阿文钞本,它同时离开了传统的厚重与神秘。  就像南山北里的多斯达尼看到我只是一个哲合忍耶的儿子一样,人们会看到我的文学是朴素的。叙述合于衣衫褴褛的哲合忍耶农民和我们念了几天书念了几天经的孩子的口味;分寸里暗示着我们共同的心灵体验和我们心头承托的分量。  我在这样的写作中陶醉。  面对着自己的作品,我沉默了。  我曾经不断地陷入一种沉沉的冥想。我在那些神思的纵马飞奔之中,常常和一些人物相逢。我渴望着与他们交流一件件大小细节,我狂热地要和他们讨论,从理想、追求、信仰、宗教的原初本来,直至哲合忍耶湮没了的隐秘。几年来,我习惯了这种神交,甚至在困难时我痛恨时间隔开了我们。我悄无声息地脱离了学者的行列,脱离了排列着翁独健师和史学大家名字的阵营。我更大踏步地远离着作家的行列。远离着巴金、王蒙和青年作家朋友的队伍。我靠近着一个新鲜的世界,我听说了一些新的人名。对于我,他们才是值得尊敬的中国。关里爷,毡爷,曼苏尔……后来钞本像流水一样向我涌来,我无法列举这些在神圣的哲合忍耶中大名鼎鼎的人物。  我习惯了他们玄奥又粗直的文体。我沾染了他们的一种灵气。我领悟着他们的伏笔和晦涩,我判断着他们文字内里的事实,我触碰着他们刚烈的信仰和男性的恐惧,我和他们严肃地讨论着——在中国,只有在这里才有关于心灵和人道的学理。  但是,我一直盼望的那个人,我追求的这个行列中的那个人,却始终没有为我出现。他如同——个巨大的黑影;他有时清晰地让我听见他的喘息,有时他在雪野中留给我几个脚印,但是他永不显现。我久久凝视着黑暗;我确信他就在对面,但我没有视力看见他。  你是谁,我一连几年问着,你是谁?  你是阿布杜?尕底尔?关里爷么?  你是毡爷么?  你是那个用简练的古汉语夹杂秀丽的阿拉伯文引语译出文言文《热什哈尔》,又隐去了你译者姓名的老人么?  你是我的引路人、沙沟回民马志文么?  你是我的年轻的满拉弟弟么?  或者——你就是实践着隐遁伊玛目思想的那位师傅,你就是被哲合忍耶深沉怀念了五十年的那位英雄么?  你是我的哲合忍耶父亲么?              ※      ※      ※  前两门讲及十九世纪回民起义中,云南东沟一段——叛回马现(如龙)率领大军残酷灭绝了哲合忍耶大东沟热依斯道堂时,东沟人并没有全部遭难,余烬中还藏着一些火星。  据教门里古老而机密的传说:当年东沟寨子地下有一条七里长的地道。云南三太爷马圣麟——哲合忍耶创始领袖马明心的儿子、流放烟瘴客死他郎的马顺清的第三子,曾在东沟被围之际,有计划地实施子弟出围逃离云南。有一个钞本《恭挽马世恩文》中就讲过:  马如龙纠合夏毓秀、杨先知辈,裹围东沟,意欲灭此而后朝食。我村以数家之众挡数万之师,经年围困,斗志不衰。……被围年余,因节粮饷士,家室争先自尽。战士存者卅余人,然犹日夜防堵,百战不衰……同治十年腊月,议和围解。夏毓秀、马青云带兵驻防小东沟,常怀伺隙之意。我……窥其阴谋,先遣诸昆季陆续乘便,微服出亡。  文中的“诸昆季”,就是马圣麟身后名扬中外的马元章上人为首的儿子们。  马元章这个名字一经出现,便意昧着哲合忍耶的全部古代史已告结束。为叙述方便,谨请允许我使用此名——因为教内群众一律尊称他为沙沟太爷,像尊称以前六辈穆勒什德一样。  马元章率领着一行随从亲属,奇迹为他频频降临。他们离开东沟时,官军新从欧洲人处买来的炮弹正把东沟寨炸成一片火海——法国人E?罗舍就住在战场不远处,听着妇女自杀和马圣麟被炸死的种种血腥消息。东沟哲合忍耶除了少数绝望然后苟活——是他们今天又举起了哲合忍耶的旗帜——的残众,全部壮士都倒在炮火中了。而马元章一行不能回顾,只得仓皇赶路,腰带里插一支烟袋——个个都是汉族装束。  西北炮声动地,西北火光冲天。  出路只能是四川。  后日的马上人沙沟太爷马元章,肩挑步行,走上了崎岖蜀道。他的弟兄和追随者簇拥前后,心怀悲凉,身怀暗器,走出了云南。  这就是教内后来著名的故事——十八鸟儿出云南。  十八鸟儿,民间传说指十八人。据一行中的重要追随者——老何爷家史资料《恭挽马世恩文》,有名姓者约十人。也传说“十八鸟儿”指的是出云南时马元章年方十八岁,查数年表,恰恰相符。但还有人据马元章诗文中有“忆余别乡兮三七,光阴攸忽兮四九”一句,以为出云南并非十八岁而是二十一岁——这是好考古者对历史迷宫缺乏认识,刻意求精反而失了准确。马元章曾有一诗描述了东沟出逃过程:  五九年前曾被围,势处绝地无救星,  烈女尽节激义愤,义士拼命杀贼人。  王家山上开大战,前胜后败丧英雄,  从此不能再出阵,固守两月拚救兵。  无奈讲和企解围,敌人诡谋虎离山,  乘空攻寨施谲计,主圣护佑危而安。  血战七日只有死,我主救度绝逢生。  野猪丧胆夜偷走,传令撤队解重围,  虽系主圣其中助,亦是义士尽忠诚。  微服走蜀屡遭险,爬山涉水伍蛮夷。  度陇寻源会教友,重宣教化整旧业。  四十五载所际遇,午夜偶忆心胆寒。(民国五年九月廿日)这首诗回忆了云南这一支哲合忍耶残余幸存的人,出云南,经四川向甘肃寻找自己宗教源头和生机的生动情景。从这首诗落款计算,出云南时马元章正是十八岁,所谓“十八鸟儿出云南”讲的不是追随者的数目,而是新的导师本人。另一首诗中还有“若非斯人邪灭正,十八鸟儿出云南。他就是他光返照,前圣后圣其揆一”的句子,更说明“十八鸟儿”讲的就是十八岁云南逃脱的那个人,他就是他——哲合忍耶大覆灭之后的新导师新救星。  总之,十八鸟儿出云南,宣布着哲合忍耶克拉麦提(奇迹)的历史开始了新的篇章。全部壮烈牺牲的大东沟哲合忍耶之中,有一支人悄然潜逃成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从此之后,全国潜藏的哲合忍耶残众便注视着他。很久很久之后,甘宁新西北数省和云贵冀鲁的教众一直传诵着他的故事和奇迹。他深谙经汉两文,酷好题诗联句。后人竭力传抄他的诗文,从中重温着哲合忍耶悲壮的教史,也咀嚼着其中暗示的机密。  他扮成汉民,从四川渐渐靠近了陇南。他凭着丰富的教门知识和记忆力,跋山越水,一条线一条线地调查,在动作之前摸清了哲合忍耶幸存者的状况——十三太爷马化龙尚有两个幼孙等待受阉割之刑,很可能押在西安;十三太爷马化龙之妾西府夫人白氏已被赦免,或者陷于西安湘军营中或者住在张家川或北京昌平;哲合忍耶教内最关键的大阿訇大学者关里爷已死,但他的家乡应有教门的基础;十三太爷马化龙一族家眷中,有一对母女(洪乐府三太爷之妻及女儿、即后来著名的十四夫人)住在固原山区;张家川回军首领李得仓投降后,一直在张家川守着,既未为清廷征战,也未独自掌教传教……这一切分析,奠定了马元章的几项大业:  首先要紧之事,是营救殉教者的首领十三太爷马化龙的幸存亲属。其次,是坚信李得仓、金月川等上层哲合忍耶教徒的伊玛尼,依靠他们立足。  然后,恢复哲合忍耶道祖马明心曾有过的苏菲干办;借重穆勒提即大弟子、追随者的影响和能力,让宗教精神医治劫难后人民的伤痛。  他的目标,是政治和祸乱的死角,地理上的天然庇护所,李得仓以清朝武官(红顶花翎武翼都尉)掌握着八万南八营哲合忍耶旧部的张家川。  走向张家川的路也是凶险万象。  有一夜——  马元章领着一名他的穆勒提——此人信仰宗教不靠念经而靠武艺,姓何,人称老何爷——在这一夜搭了一条船赶水路。四川地方,口音不同于云南,两个船夫摇着橹闲聊,舱中客人困乏得已经熟睡了。  老何爷是个江湖客,没有人知道他能听懂各种南方土话,就像没有人知道他能一刀致人非命而且保证死者不哼出声一样。次日,年轻的马元章醒来,老何爷笑着对他说起云南土话:  ——人家要宰我两个哩。  ——真的?  马元章闻语大惊。老何爷笑着又说:  ——莫管它莫管它,你老睡好就是。  傍晚,老何爷向船家说:出门在外,水缓船慢,心里焦急哟。帮忙给我们搞些水酒,换一个醉消磨时光。  船家暗中窃喜:醉了,死得可就更爽快!  酒来了。老何爷拔下腰中旱烟袋,一面吹出烟雾,一面与年轻的主人“开怀畅饮”。中国回教徒酒烟均禁,因此每逢乱世扮装汉民的惯技就是腰插烟袋。然而老何爷本人,大半是个无论烟酒来者不拒的人物。  事毕,老何爷嘱咐年轻主人径自去睡;他自己则蜷卧在舱口,扯起响鼾。  相传:那开黑船的两个强人听着鼾声,哈哈大笑。他们用四川土话骂着,其中一人便取出一柄尖刀,走进舱来。传说中,那汉子刚刚朝老何爷俯下身来,一柄刀子已经从他的肋骨缝隙里笔直地扎进心脏——那人没有吭声便倒在舱里,摇槽的同伙还在继续把船摇向中流。  久了,外面的那一个来舱口探望,老何爷又把刀子准准地刺进他的心里。放好两具尸首之后,老何爷叫醒了马元章。  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是一个老人。讲到这里,他呵呵笑着说:“可是,他们俩都不会弄船,把一条船摇得在河心乱转!”  ——只要能够出云南,就无疑能够出四川。据老何爷后裔马辰的文章说,这一行难民扮成茶商,风餐露宿,最后进入张家川谷地。最先住进一个叫李家沟的小村,不久便与人称李大帅的李得仓取得了联系。  马元章一行无疑向李得仓宣布了自己的血统。李得仓的具体应答,今日无从查询。但是他对哲合忍耶的穆勒什德血统怀着无限崇敬,则是无疑的——张家川在同治十年大屠杀后窝藏了哲合忍耶全部两姓三家各支导师后裔;这一点在长久的时间淘涮以后,现在已经是一目了然了。李得仓的乌纱,是罪人们的遮盖——这种罕见的官出现在中国史上,非常耐人寻味。第02章 追随者描写现代就是百题挑一,就是追随灵感。  十八世纪好像是一种古典的象征。那种时代,追求正道和信仰自由,就像关川窑洞的遗迹一样,只能瞻仰而不能触及了。  现代——我很难从现代找出深具内在力量的例证,去说明现代人也敢那样舍命地追求。有不少模棱两可的人物,有不少受着解说限制的事件—一拥有永恒的正确和魅力的例子,多少年我其实并没有找到。  见惯了太多纸糊彩画的英雄,有时觉得活生生的奴隶反而更动人。  如鸦群的嘈杂灌入两耳,忍受了太久的虚假塑造和伪证,围困在文人名士貌似批评的颂歌之中,我一天天喑哑。  那时特别喜欢重读《史记?刺客列传》,我从中幻想和复原古代。在那里,无论是首领或是追随者,都那么合理,都一直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人生应当那样去追随,和泥泞孤旅上的形形色色为伴,在雄大的山脉和古渡口赶路,在旷野露宿中聆听。人敢如此追随便是洞彻了自己的蕴含和限度。人若能遭逢这样的导师,生命便不会虚度。  人生应当有人来追随,选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众为伍,给他们一次启迪和一种证据,求他们聚集温暖迸发勇气。人能获得如此追随便是成功者。人若能争得这样的理解,纵有九死也无遗恨。  这样的念头太偏执了,会积成心病。人诚挚持久会陶醉。就像苏菲主义的那些信者、那些狂热地追求接近主的人。  有时又觉得理太高命太短,有时会盼着客观证明自己的内心。因此,我在谨慎时也提醒过自己:也许你已经指小溪为江海,也许你已经走向黑暗,却满眼只见光明辉煌。但是——直觉是不愿被修正的。我牢牢地认准了我的路。一连多少年,一次次走进沙沟,再一次又走进了沙沟。            ※    ※    ※  后来的人们多没有注意到哲合忍耶教徒中的一类人:他们未必是从小念经,读通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阿訇;也不仅仅是村里坊上随众礼拜信主的教民。他们轻视劳作生计,不顾妻小家庭,只要认准了一位领袖,便不问天南地北追随着他。和平时,他们除了是虔诚的信徒外总是围绕着这位导师;一有危难,他们便挺身而出——无论是杀人越货,无论是承罪负责,无论是犯法违禁,对于他们都只是祈祷来的考验。  哲合忍耶教派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这种色彩变得浓烈了。关川殉道弟子的故事,朴素简明地为大屠杀后的幸存者指示着。一百年来总是被人屠杀、家里辈辈总是有人流血这种难猜的悲剧,使新生的一茬青壮年不能理解。他们的家史和教史血水交融。他们的心情和信仰毫无二致。苏菲主义关于追求中介——穆勒什德的学理,朴直地显现为他们对道祖马明心家族和十三太爷马化龙家族的追求。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两个殉教领袖家族更崇高的存在了,受难和牺牲再也找不到比这两个伟人更真切的象征了,如果凡人和真主之间有圣徒充当中介——那么他们的家史、村史和一切知识都可以作证,再也没有比哲合忍耶的穆勒什德更合乎圣徒称号的人了!  他们在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概念中,是刚硬的中核。  道祖马明心的传人、当时人称云南大师傅的马元章率领着这样一群追随者,从张家川的庇护地出发开始了他们的大业。  这些追随者中,留下了姓名的有杨騆武、老何爷一对传奇人物,金品才、马连龙、纳尚喜、穆云鸿、马骏武等。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有杨騆武、靠一把利刀闯路的何爷、北京金月川、昌平吴家、杭州陶茂春等人。  光绪初某年正月十三,干过悼念牺牲者的尔麦里后,大伙决心营救十三太爷马化龙被监禁的家属。是年五月,有消息传:幼童马进城(后尊称汴梁太爷)被押赴北京,杨云鹤、马树勋、马金玉便随行潜入北京,与北京哲合忍耶上层人物金月川取得联系。  同时,马元章亲自率领老何爷、金品才、穆云鸿、李发财、杨义兴等人,扮成皮货商,取道山西也潜入北京城。他们在京城秘密行动,首先找到了十三太爷马化龙的遗妾——西府夫人白氏,计划营救事宜。接着,金月川在官衙活动,其他人在陕西、河南安置店铺据点,只等一声令下。  金月川到北京周旋之后,马进城仍受阉割大刑,但得以发配汴梁。于是金月川和秀才穆云鸿悲愤出城,一路追随着刑后的马进城,一直来到汴梁。  马元章把云南带出的一点金子兑换成银钱,企图使人在汴梁捐官,以作暗中屏障,不知后果如何。穆云鸿扮成卖瓜子小贩,每天跟踪马进城消息。但是——身心都被摧残净尽的马进城决心忍受,不肯出逃,于是他们就在附近开了一爿小店,天天陪伴着自己苦苦追随的这位受难者。  马元章一行义士在汴梁一共守了十三年。十三年漫长的时光,是在他们坚定如铁的追随心愿支撑下度过的。这是一种奇异的追随:老何爷等既是追随他们的云南大师傅,又是追随着十三太爷马化龙的一株残苗;而云南大师傅马元章既是在聚集着自己的追随者,又是在忠贞地追随着马进城——这种义士古风,这种中国传统,在哲合忍耶成熟着的时代里,正在深深地进入到哲合忍耶的内里,使哲合忍耶从一种外来的伊斯兰教派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种精华。马元章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长诗中有“忆昔主仆同城处”的句子;可知他已将这种追随关系看得形同主仆了。……  惊闻东人在缧绁,微服徒步出四川。  光绪初元度陇右,故旧欢呼思遗言。  二年仓促奔燕山,三年季春始瞻颜;  穆金随侍往祥符,余折西安顾无息。  复回昌平赴开封,近水楼台先得月。  晋齐营州俱游遍,彷徨汴梁十三秋。  获罪于天无祈祷,圣远贤逝吾安归。  ……受难的象征、中国被侮辱民众的形象、哲合忍耶沙沟派尊称第六辈穆勒什德的马进城拒绝了追随者的营救。他们各自显示了宗教的一种内容和本质。  十三太爷马化龙家族至此仅有两名男孩尚未受宫刑。一名传说被西安监狱里的一位汉民狱卒救出,改姓刘,以后不再为教内记载于史。也有一说,称他被金积堡城门外一位王姓汉民救出,养为义子。另一名,即灵州系统哲合忍耶导师家族唯一的一名残存男孩,名叫马进西。  晚于他的哥哥一年,他也被押上去北京的大道。  马元章召集了他的穆勒提们。由于北京营救未能奏效,他动了怒,对老何爷、杨云鹤等吩咐道:若是这次再救不出来,你们各行其便,不要再回来见我!  哲合忍耶史上的暗杀和秘密行动,就这样开始了。  解差大致有十数人一行,均是骑马。拥着囚车一辆,一名车夫推车居中。取道山西,皇犯马进西在他十一岁那年仲夏离开了西安监狱。  老何爷、杨云鹤等人暗中尾随,过了黄河,又过了晋陕大山,没有下手的时机。  那一伙解差前簇后拥,大路上行人不断,入夜有人值更,白昼刀枪在手,劫道者心急如焚。行列缓缓前行,已经望得见汾河的太平川了。  庄稼正在旺季,此刻走到了洪洞县一个名叫张毛峡石的地方。大道两侧,青纱帐密密麻麻,尽是玉米高梁。  路过一处树荫,骑马的解差突然吆喊推车脚夫:“你们先慢慢走着,我们缓个一下!”说罢纷纷下马,苦夏酷暑,他们已经热得熬不住了。  机会来了。  老何爷、杨云鹤悄悄跟上了囚车。渐渐地那遮凉的树荫在后面远了,夹着车道的高梁庄稼如同两堵墙,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气。  两人扑了上去。  打死解差后,一个人拉出那可怜的孩子,背上就钻进了青纱帐。转眼之间——大功已经告成。另一人开始毁车灭迹,把木笼子囚车打得粉碎,疯狂地不问轮子车辕只顾朝庄稼深处甩去。就在这时,马蹄声突然传来,转瞬解差们已经出现。  那个人(传说就是老何爷)手足无措,情急生智,马上解衣假装解手。一个乘够了凉的解差在马上喝问:“看见笼子车了么?”  他连连用手指着路:“早走远了!早走了!”  一群解差纵马驰过,顺路追了下去。  他一扭身钻进了庄稼地。  两条大汉背着一个男孩,茫然地面对着一片中国大陆流浪。这个故事是哲合忍耶内部脍炙人口的一个故事。西海固的粗悍农民喜欢它,因为正中他们下怀;新疆和云贵的信徒喜欢它,因为它的主人公是他们的同乡;山东北京散居的游子喜欢它,因为它能够默默地给自己的心以鼓舞。这个故事的叛逆、违法、勇猛、简单,合成了一种古怪的魅力,第一次听到它我便被俘虏了。暗杀路劫尚在其次;令我震撼不已的是那面对大陆的流浪。莽莽太行山,两个壮汉背着一个男孩在丛山峻岭中闯荡,狼虫为伴。茅津渡,孟津渡,我总猜测着他们怎样跨过了黄河。茫茫中国如无边黑牢。但是在这片茫茫大地上,神秘地星罗棋布着一家家一户户哲合忍耶。两个大汉背着一个男孩——他永远可以相信自己是男孩了——如线穿珠,在这暗藏的一家家一户户哲合忍耶之中潜伏着,没有一个人知觉。  老何爷的家史中有“越太行山,昼伏夜行,艰险万状,始达汴梁。……由城外奔亳州上船,顺流扬州,又赴杭州”等句。据说,运河沿岸哲合忍耶各教坊,如济南、台儿庄、淮阴,东南大邑如上海、杭州,都曾伸出手臂,迎接这个脱险的孤儿。我的家乡济南,哲合忍耶的一座小清真寺就建在一个客栈之后,对外称金家店,内部则知道这是著名的关川大弟子金阿訇和奔赴金积堡殉死的金爷的家。店、寺、家都是宗教的避难所。又有杭州人名陶茂春,他从河南亳州渡口亲自迎接了孤儿马进西一行,一路向导,一直把这钦点的罪犯引到自己杭州的家里藏身。如果陶家的后代还记得这一切,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家族曾经怎样为中国史增添过勇敢,他们一定会永远自豪的。勇敢,就是这种东西,哲合忍耶向残民的中国秩序和法律勇敢地挑战,在心理上他们彻底地蔑视这种秩序的恐怖——一切都在人的追求中不可思议地实现了,一切宗教的和人道的火花都被他们击打出来了。第03章 西海固如果把哲合忍耶中的这些著名求道者家族整理出来,将会是一部真正的草莽英烈传。古典的和前卫的任何小说都将无法和它那黄土一样的沉重与朴实比美。  我无法再细致地描写那些英烈了。  他们的后裔中家家有人当满拉念经,立志成为光荣家史的一环。几年来我成了这些年轻人的朋友,我知道他们只是等待着自己的信心。会有很多部震撼人心的英烈传记在他们的笔下诞生。或者以神秘的经文,或者以明扬的汉语。  我愿我的作品如春天里的一声雁鸣。  飞起来吧,你们心里的神鸟。  自信吧,满拉弟弟们。  准备开始塑造一种崭新的作家吧,准备开始塑造一种未有过的学者吧——阿布杜?尕底尔?关里爷,人民心灵描写者的后代;  西海固土窝子村牛木头家族的后代;  毡爷和《曼纳给布》的后代;  青铜峡牛二爷——马继嗣的后代;  沙沟马彦村的孙子、我的挚友马志文的后代;我曾劝你们上学,但是我却在你们家毕业;  新疆那些把多斯达尼从遥远的俄属哈尔湖即kara-koi地方领回的中国人的后代;  那些目睹过清军怎样在一块木板上凌迟刘四总爷的回民的后代;  云南大东沟的坟山旁长大的孩子们;  贵州赶过十月十七金万照尔麦里的孩子们。他在那一天骑铜马炮烙身亡;  杨万宝,你这居然在战火中挑着水桶忙着浇灭官军从欧洲进口的炮弹的发明家的后人,你的双肩上已有千斤重担。字字珍重地译好那部《热什哈尔》,中国再也没有比它更真实的史书了;  我无法尽述,无法列出名册。哲合忍耶的英烈传埋在赤贫千里的黄土高原,它若出世一定会带着神秘的克拉麦提。我只是一名歌手。我只能用我的歌呼唤——在主显现奇迹的时候,中国和世界的读书界会大吃一惊的。那时,人们也许会想起我的作证。  就像《史记》中美丽的传记散文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一样,未诞生的一部部底层民众的英烈故事和家族史,将会成为来世的文学。我坚信,我为此而预先作了证词。我知道我这种结语式的写法,也许会使我的读者觉得困难。但是,你我都没有别的选择。我的读者——你必须具备一种追随者的私人体验,以及对信仰的渴求。              ※    ※    ※  马元章(愿后世他获得理解,愿唯一的主肯定他——请允许直呼其名以为行文简便)在搭救殉教者的首领、赛义德?束海达依?马化龙家族的幸存者同时,开始了艰辛的传教。  在哲合忍耶和西北其它苏菲派中,为一个个村子一户户人家主持尔麦里并宣扬信仰,称作“走坊”。  马元章的走坊,竭尽了大西北和西南传教士可能经受的艰难。  从出云南开始,他只是最初在张家川停顿了一下:为着获得一小块土地,挖几个窑洞,搭几间泥屋。  张家川由于地理上奇妙的闭塞特点,非常易于守密。“十八鸟儿出云南”之后,首先在张家川三镇之一张川镇的北山潜伏。几经周拆之后,终于买下了一小块山坡地,建立了哲合忍耶复教的据点。后来,这个由几间泥屋几孔土窑组成的定居点发展成了陇南名胜——宣化岗哲合忍耶道堂及拱北群,金碧辉煌名客云集;人们就很难想象它当年的简陋了。  有了一间泥屋落脚,大道便四通八达。  马元章以张家川北山的这一隅之地为依托,悄无声息地,但是在全国一切哲合忍耶旧地展开了秘密的复教活动。  传说:光绪八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是同治十年大屠杀和十三太爷马化龙牺牲满十年之后的一个新开始。传说,光绪八年,示众全国回民区一周的马化龙和他的阿訇谭生成、儿子大忍爷马耀邦和另一个据说是马成龙的四颗头颅,已经退回兰州,并被哲合忍耶在广河县谢家村的教众弄到了手。  同时,光绪八年据说也是马元章终于和十三太爷家族中的一个女子结婚——道祖马明心家族与十三太爷马化龙家族结为亲戚——的年头。由于当时这位后来尊称十四夫人的女子藏匿在海原县沙沟——因此,光绪八年更是马元章进入沙沟——这个继循化、关川、平凉、金积堡之后著名起来、今天已经变成哲合忍耶的代名词的重要教区——的年头。  据一些消息,李得仓看见河州人居然捧来了枯干漆过、刀疤密集的十三太爷马化龙的首级,心情复杂。可能如一些文章透露的一样,李得仓虽然愿意划一隅之地给马化龙族中的幸存者避难,但是他反对将这颗名声显赫的头埋在张家川——这些细节都无法证明了。总之,北山上秘密地理下了人头,北山上已经有了伟大起义英雄马化龙的英灵歇息之地。  我想,这座拱北一定也像哲合忍耶许多拱北的故事一样,先有过一段隐藏地下、人所不知的历史,然后又在哪个时刻庄严地显现公开。埋的时候一定非常隐秘,但是马元章兄弟、洼上师傅及一些追随的穆勒提一定在场。当时的墓只是一孔深洞,下面再分四个洞,分别安置几颗头颅——墓上无封土。或者仅有记号,但决未立碑标明十三太爷姓名。  洼上师傅是当时极为关键的人物。  李得仓的情况不得其详。  但是,张家川只是避难之地。志在成大业和高举道祖马明心大旗的马元章——他前定的发展方向在更加贫瘠的世界,只有在那种违反人类聚居规则的赤贫绝地,信仰和苏菲主义才能存活。也只有在那样的完全闭锁的荒山沟壑,官府的迫害才能真正减弱。  据沙沟里的老马阿訇——他后来光荣地看守着兰州道祖马明心拱北——说,金积堡败了以后,十三太爷的一个侄女来到了沙沟。  沙沟就这样出现了。  老马阿訇说:“老三太太是金积堡三太爷的夫人,领着她的闺女,她就是十四太太;逃到了固原硝口。先住一户李家,后来又走了沙沟,住桃堡杨家。她们住在门外小窑里,天天拾柴。庄里人都说是要饭的。后来,有一天北树坟老阿訇来桃堡,碰上她俩。这个老阿訇以前走过金积,认识,于是忙着下了驴,给老太太说色俩目。老太太说:别喊!也不要给别人说!可是知道的人还是悄悄来遇她老人家。来的多了,多斯达尼就把她俩接到了沙沟,盖了间小屋。我们的十四太太有病,常头痛,头发脱光了。后来,在沙沟,人们渐渐治好了她的病,传说是北树坟老阿訇用冰底下的凉水给她洗好的。后来太爷从云南上来啦,这一来欢乐和幸福也就来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