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你在为谁读书CEO给青少年的礼物第1节:问自己:我在为谁读书?谨以此书献给尚策、志洲,以及所有脑子聪明又不肯用功的人!前言"哎呀,下个星期就要期末考了,得赶快把书温一遍!""儿子,这次考试你要是能进前三,暑假我就带你去新加坡。""我一定要加油,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无味。读书,哪能跟小天王那激情四射、帅呆酷毙的双截棍相提并论?更没有争论你是"玉米"还是"笔迷"来得兴致勃勃、扣人心弦。其实,你大可不必费劲读书,只要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尽到了一个合格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头悬梁锥刺股干嘛呀?何苦跟自己的身体健康过不去呢?如果你真的这样想、这样做,也不违法。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就是不肯用功。是不是跟你很像?杨略也是这样。只是跟一般人比,作为富家子弟,他更有条件怀疑读书的意义,他不知道是在为谁读书,或者说他是简单地为读书而读书。当一件事情变成了被动完成的任务,就很难有趣味产生。于是,他沉迷于"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他致力于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他极力逃避即将来临的中考。直到忽然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寄信人不详的神之又神的来信;更神奇的是,神秘来信每个月初准时翩然而至,且对杨略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最神奇最可气的是,杨略,居然被来信"修理"得口服心服、五体投地,按照信中的"招式"修炼起来;超级神奇超级令人难以置信的则是,杨略,这个自诩叛逆的少年,修炼之后竟然成为了世俗人眼中的好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如果你想拥有同样精彩的灵魂之旅,那么,翻开这本书,挑战你的悟性!问问你自己:我在为谁读书?我们再来玩一个"对号入座"的游戏,看看十年后的你在社会这个金字塔中位于哪一层呢?这是本书作者,一位CEO,根据自己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对人世的深刻洞察,将芸芸众生大致分成的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卓越的人,即领袖。这种人具有主动性。主动性就是没有被人告知,却在做着恰当的事情。他是自动自发的,他的体内有一部发动机。除了完成他份内的事之外,一切有益的、合适的事,他都会孜孜不倦地去做,因为他有理想、有使命感、有顽强的意志和超凡的能力。这种人早晚都会成为卓越的人,他们永远都是领导、领袖的候选人。世界赋予了他巨大的褒奖,这种褒奖不仅有财富还有荣誉和地位。第二类是优秀的人。任务只需布置一次,他就会认真地做好,不论有什么困难险阻,不需要任何人再讲第二次,而且下次再做同类事情就不需要别人耳提面命了。这种人仅次于自动自发的人,他们是优秀的执行者,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罗文式人物,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他们永远不会失业,是社会上的白领,是公司里出色的部门经理。第三类是非常普通的人。这类人,事情要别人布置两到三次,提供相应的条件,他才会相应地去做好事。且做事情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这种人与荣誉和财富绝缘,他们只能做普通人,并且永远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日子。第四类是永远的"贫困者"。他们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这种人只有在饥寒交迫、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才会奋斗一把,要背后有人踹他一脚才会出门找食。这种人似乎一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却又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运气不佳,而老板又如何压榨,却不知道反省自身的问题。只有当他们被贫穷压迫得没有出路时,才会去做事。但一旦有了钱,懒病又会发作。这类人只会遭到漠视,收入当然十分微薄。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盼望幸运之神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以你现在的状态为基准,以此坐标系为参考,合上这本书,想像一下十年后的你,确认你的位置。然后问问你自己:我在为谁读书?第2节:我这是怎么了?第一章这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少年杨略却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他站在窗口,像是坐在一列火车上,看窗外许多光阴迎面而来,又倏然而逝,似乎卷走了他,又似乎独独留下了他。他惊讶了一下,眼前的景物忽然放慢脚步,让他看得分明。水泥马路上照例是焦干滚烫。汽车突突跑过,释放出更多的热量,空气里有种燃烧似的气息。路人很少,仅有的几个也是匆匆地走过,帽檐下眉头紧锁,像是被海浪冲击过的礁石。两边的行道树叶子晒得懒得动了,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蝉在枝叶间长鸣,将夏日的午后拉扯得格外焦灼漫长。一成未变的景物。可是真的未变吗?每到夏天,无论何处,都能听见蝉的鸣叫,都能看到树叶的飘摆。如果不刻意去想,我们会以为一直都是它们,处处追随着我们。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正如我们每天醒来,身体的细胞已经新陈代谢,更换了许多。那么我还是以前的我吗?他仰起头,云片洁白蓬松,轮廓分明,悠闲地浮在苍蓝的天上。这让杨略想起童年仰浮在水面上看到的天空。那是在乡下的奶奶家,村口就是一条小河,岸上柳丝低垂,河里水草随着水流柔摆。农人们都在家里休憩,放任田里的西瓜静静躺着,麦子静静站着。他和伙伴们破坏了小河的宁静,童年肆无忌惮的叫声、笑声,在乡村的田野悠悠回旋。那时的他,一定不知道时隔数年,会被自己从记忆深处捞出,细心回味,品咂再三。那么,再过若干年,在另一个漫长的午后,那时的我,会不会追忆此刻的自己呢?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这个午后的不同了。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看看室内,沙发、茶几、电视机、地毯、壁灯都呆呆站着,一如寻常。只有时钟的声音,咔嚓咔嚓,像一把无形的剪刀将时间剪成碎片,又撒落在不知名处。太安静了。忽然隔壁厨房那边似乎有点响动,吱吱咯咯,他很疑心那里潜伏着一个人。一阵战栗,很多恐怖片的场景在脑中驰过。愣了半晌,他终于壮着胆子,悄然走过去。一无所有,只见窗外的树枝轻轻触着玻璃。从窗口往下望,可以看见一个花园,百花正开得萎靡。他安了心,知道了自己还是一个人在家。这本是极平常的事情。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平时忙于业务,走南闯北,在家时间很少。妈妈是外科医生,突发手术很多,常常需要加班。他是独生子女,家境富裕,爸妈管得又少,难免会有些娇贵任性。而且,他与爸妈的缺乏交流,因此性格有些孤僻,眉宇间常常流露出一丝忧郁的神情。他今年十六岁,下学期就是初三学生了,却没有感觉到升学的压力,一如既往地浑浑噩噩。他面容清秀,身材修长而略显单薄,生性顽皮,活泼好动,对篮球十分痴迷,腿上臂上都是打篮球留下的疤痕。爸爸常说,你要是能把打篮球的劲头用一半在学习上,那重点高中就手到擒来了。确实,他成绩不尽如人意,时好时坏,与他的认真程度成正比,是个典型的脑子聪明而不愿用功的孩子。暑假里他每天呆在房间里,在空调下,每日除了玩电脑游戏,就是找同学玩耍,开始倒也悠闲,久了就觉无聊。课本已经束之高阁,很久没有去翻看,或许已经积了厚厚的灰尘了。今天自然也是一样。他走回房间,打开电脑,播放了周杰伦的歌《七里香》,歌声放荡懒散,咬字不清,如同梦呓,似乎真诚,又似乎玩世不恭。配乐像一道河水,水波粼粼起伏,却无大浪涌起。歌手乘一叶扁舟,随波逐流,并不思虑前方的险阻,也并不陶醉于此刻的光阴。周杰伦的歌都是这样,不煽情,不愤青,既不满意于现在,也不希冀有更好的未来。这种歌声倒与杨略的心境有些相符,因此摇头晃脑地应和,顺便也驱赶一下刚才的怯意。他又走到窗前,趴在窗口看风景,心潮逐渐平息,却觉得找不回刚才如梦似幻的感觉。窗外的景物在他的眼睛里,就像雁影偶尔印于湖水之中,浮光掠影,不留痕迹,再没有那种神魂飘荡的感觉。我这是怎么了?邮递员踩着墨绿的自行车过来了。他在楼下停住,取出一摞报纸信件。杨略心想,反正呆着也没事,去取份《体坛周报》看看也是好的。他和爸爸都喜欢篮球,《体坛周报》每期必看。而且,回想起来,看体育新闻似乎是他们父子交流的主要方式。父亲总是那样忙碌,回家也是神情严肃,不苟言笑,这让他有些害怕,所以常常躲着他。只有在看球时,一大一小坐在电视机旁,立即成了哥们,大呼小叫,常常忘情,关系异常亲密,分明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流着的是同一种鲜血,能够互相应和。不过球赛结束,则恢复了原状,开个玩笑也觉得尴尬。空气自是闷闷的。有时上街看到别人父子散步时亲密无间的情景,他就觉得十分羡慕。不过他想不出办法来改变现状。杨略匆匆跑下楼,打开信箱,将几份报纸取出,锁信箱的时候,从报纸间滑落出一封信,啪地落在地上。蓝色的信封,宽宽大大的。他捡起来一看,收信人一栏中,写着"蓝庭小区8幢三单元502杨略收",寄信人地址不明,只有一个陌生人的名字:倪甫清。从邮票上盖的邮戳看,是昨天从本市寄出的。这让他十分意外,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而他除了学校里定时寄来的成绩单和入学通知,几乎没有收到过任何信件。他有些好奇,掂量了一下,鼓鼓囊囊的,里面似乎有一沓纸张。该不会是宣传单吧?这年头,宣传单铺天盖地,他们家的信箱常常被塞满花里胡哨的印刷品。他不免有些泄气。他上了楼,顺手把门带上。将身体往沙发上随意一扔,顿时深深陷下去,而后轻轻弹了一下。他把报纸放在一边的茶几上,撕开信封,取出信瓤,是电脑打印的信,足足有十来张。方格字体,整齐精美,还飘出一股油墨香味,似乎是刚打印出来不久。信中的第一页字体很大,仅仅是几行字:年轻人,你年方十六,正是初升的太阳,充满着希望。你是要去高远的天空中放射光芒,给人间以无限的温暖;还是仅仅在地平线上优游,不思进取,浪费时光?他平静下来的心突然颤抖了一下,仿佛一道电流从手中穿过心脏。却又有种快意,似乎久等的物事忽然到来似的。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现在都做了些什么呢?他忽然又接上了那段童年的回忆。五六岁时,午后大家围坐树下乘凉,大人就问他长大要做什么。"科学家--"脆生生的童音,拖得老长老长。"略略真乖。"大人爱抚着他的头,一脸笑意。可现在呢?同学们似乎已经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了。记得一次道德修养课上,老师询问同学们的理想。没有人主动举手回答,最后老师只能点名。点到名的十分腼腆,忸怩半天,挤出几个字,或者是"画家",或是"医生"。第3节:理想是很老土的事情?而旁边的同学挤眉弄眼,表示不信,似乎谈论理想是很老土的事情。他的同学余振的回答最酷,他站起来说:"找一份好工作,娶一个爱我的老婆,了此残生。"满座哗然,余振也为自己卖弄了点文采而顾盼自雄,老师再三示意也不能止住。也许好多人真的是这种想法呢。可是我们真的不需要理想了吗?我真的甘心一事无成,了此残生吗?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在世界上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杨略觉得自己从漫长的睡眠当中苏醒过来,观看身边的事物,突然觉得有些不同。尽管沙发还是原来的沙发,茶几、电视机、地毯、壁灯,也还都是原来的样子。但是他却觉得其中有个神秘的暗示,丝丝缕缕的,浮浮荡荡的,牵着他的心灵。他突然悔恨起自己浪费的许多光阴来,心中一阵茫然。只有时钟的声音,咔擦咔嚓,又将许多时间剪成碎片。他突然想起了以前爸爸买给他的一本书--《苏菲的世界》。书中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里面有几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齐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问题。她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她用少女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世界这个大谜团。当时,他也是14岁,刚刚开始喜欢上看书。苏菲总是在花园中的一个密洞里看神秘的来信,而自己房前虽然也有花园,但草木稀疏,路人很多,根本没有灌木交缠的地方。但他有通往楼顶的钥匙。有一次他走到顶楼,看到是管理员一时疏忽,将钥匙留在门上。他兴冲冲地去配了一把,从此一有心情郁闷的时候,就独自来到楼顶。楼顶覆着青瓦,呈人字形,与奶奶家老屋相似,据说这样可防雨水渗漏,而且通风凉爽。青瓦前面还有一带水泥平地,宽约两米,通往楼顶一侧的水塔。顺着铁梯爬上水塔,塔上是窄窄的平地,杨略常常在上面扶着栏杆,俯瞰脚下的城市,看市民如蝼蚁般往来奔波。有时也枕着手臂躺下,遥望远山,遥望蓝天,心中平静,却无端端会产生一些怅惘。水塔下面也有遮阳处,风毫无阻拦地刮过来,即使夏天,也是个极清凉的去处,适合乘凉或看书。那天他坐在屋顶上,整整一个下午,他捧着那本书读得如饥似渴。尽管书中讲述的哲学内容,他未必都能全然明白,但却为苏菲的奇遇而神往不已。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看完一百页的时候,他略作休息,偶尔抬头,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沉了。晚风吹拂,天边的云朵一片醉红,或如奔马,或如雄狮,形态各异。他神情气爽,像是第一次看到世界。想到这里,他心中漾起一阵兴奋:难道我也有这种奇遇啦?胸口有一种快乐爆炸开来,溅到四处,到处都是明晃晃的,新崭崭的。他悄悄走到顶楼,躲在阴凉处取信来看。亲爱的杨略:见字如面。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意外。其实你无须惊讶。因为世界每天都给我们无数的启示,而我的信或许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多数人熟视无睹,匆匆地走自己的路,并且年纪越大,对这种启示越是麻木。等到年华老去,才发觉一事无成,于是后悔莫及。这是很值得悲哀的事情。有位哲人说过:"音乐只对真正具有音乐耳朵的人开放。"而我的信也只对有悟性的心灵开放。你拥有这样的心灵吗?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枯燥无聊,那么请你把信扔到一边,我也不会怪你,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有个老师在耳边聒噪。如果你觉得心灵受到了震撼,那么,请你接着往下读。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数十年前便印在我脑海之中,一直鞭策着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后生,逐渐成长为别人眼中的事业有成者。如今,我不经意间已经步入了中年,站在人生旅程的中途,重新来回味这句话,回首那些峥嵘岁月,不免有了更多的感触。杨略,如果你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你希望明白自己究竟在为谁读书,并且希望出类拔萃,在各方面成为同龄人的榜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出人头地,那么,趁着年轻,树立你远大的理想吧,因为它能带领你走出平庸,走向辉煌。赫伯脱说:"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可对许多人来说,比起选择随波逐流的游弋式生活,设定一个目标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们一直迷茫地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道路上。因为迷茫,他们感到了空虚,于是他们利用所有的时间来追求享乐,参加对己对人都无益的活动,在嘻笑怒骂中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们就像一群毛毛虫,不停地绕着同一个圈子,他们的结局并不比开初时好。漫无目的的游弋或许就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只能占用几天的假期,而不能用来耗尽整个人生。我国正处于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不少青年,不论是处于困境中的还是事业得到成功的,都感觉到前途渺茫,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曾经在贾樟柯执导的影片《任逍遥》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方19岁的少年,瘦削苍白,未老先衰,他没有工作,每日只是在山西一个小城中无聊地游荡。一天他面无表情地对同伴说:"人活到30岁就够了,活那么长干吗?"他的话令我震惊不已:如此大好年华,居然说出这样绝望的话来。这当然与残酷的现实分不开,可是有那么多人从这样的小城中出人头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他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上天永远庇佑那些自立的人。由此可见,理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对于十六岁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你们是一艘艘稚嫩的小船,刚刚驶出父母温暖的港湾,船上的水手都是初次出海。大风大浪也许不能让你们惊惧,因为风浪的磨练能赋予他们铁黑的肌腱、坚强的性格,但若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那么,生命的小船只能在浩淼无边的瀚海上彷徨回旋,找不到出路,终不免缺水断粮,甚至触礁沉没。可是在对一些初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初一学生的理想还处于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有近30%的学生还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20%的学生将考进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初二的学生中,把考入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数明显增加了,但这时的学生更多的是流于语言,在行动上有所作为的只占40%左右。初三时,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十六岁的时候,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更多的学生开始为理想的学校努力。这是个很好的状况,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真正有伟大志向的学生却是极个别的。当然,这是社会思潮决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自己引领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吗?请看毛泽东16岁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在东山小学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第4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是大家所熟知的,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令人振奋。由此可见,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正是因为他从小立下的志向,一直推动着他不甘心沉湎于庸俗。后来,他成功了。他的伟业永载史册。也许他的功过还要留给后人细细评说,但对于个人而言,他的人生是无比壮丽的。也许你会说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天赋异禀,才能超群,我们这些凡人如何与他相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杰出的,我们的大脑中都有150亿至200亿个智能细胞,它们是无比巨大的宝藏,只要充分发挥这些脑细胞的功能,将它们的潜能汇聚在一起,那它们将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多么辉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妄自菲薄,因为我们的未来都无可限量。可是为什么芸芸众生之中,成功者仅仅是1%,甚至不到1%呢?原因是大多数人只是在人世中沉浮,得过且过,将原本壮丽的生命消耗在"东家长,西家短,三条腿的蛤蟆跳得远"这类繁琐小事之中。王小波曾经说过:"生活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许多人为这句话而触动,满心愧疚却默默赞同。但我却要像北岛那样大声疾呼:"我-不-相-信!"我不相信生活是沼泽,我不相信生命旅途不能一路高歌!我不相信成长是堕落,我不相信双手握不紧执着的绳索!是的,没有人愿意碌碌无为,大家都想摆脱庸俗。那么,让我们好好利用理想这个生命的罗盘,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驶向辉煌的彼岸。杨略,你还在看吗?也许你该休息一下了。杨略看得心潮澎湃,哪里肯休息?他翻到了下面的一页: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杨略,通过上面的几页信纸,你应当认识到了理想的重要。可是这毕竟有些空泛,可能让你热血沸腾,觉得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些事情。可是等到冷静下来之后,却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那么别着急,我先给你讲个刘邦的故事。不过在讲刘邦之前,我们不妨先说说陈涉。陈涉就是陈胜吴广起义里的陈胜。他从小就是个农民,天天面朝黄土北朝天。秦朝那会儿,地主们才有资格去当官,而农民除非去当兵,不然绝对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陈涉不大服气,觉得地主有许多草包,而贱民中自有俊杰。他胸中深藏着远大的抱负。一次他受雇耕作,雇主催逼得很急。陈涉愤愤不平,休息时走到田塍上,对着一起劳作的兄弟们说:"如果我们当中有谁以后大富大贵,可不要把兄弟们忘记了!"兄弟们都笑话他:"你不过是雇农而已,哪来的富贵?"陈涉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啊,鸿鹄志向在于蓝天,岂是那些在矮树低墙之间扑腾,每天只求温饱的麻雀们所能理解?后来陈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虽然有天时地利之便,但若是没有年少时候的壮志,想来也不敢挺身而出的。当然,我最想说的还是汉高祖刘邦。为什么我要格外提他呢?因为陈涉做了楚王之后,目光短浅,没有什么更大的作为。而刘邦则不然,他少年时虽类似于一个无赖,后来当上亭长,官品低微,人品似乎也不为人所称道。可是随着理想的建立,他的思想境界日益提高。他人生理想的真正确立,是从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史记》中记载:"高祖尝游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就是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思想模式之中,"大丈夫"就等于是皇帝。这对于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惊人之语,狂妄之想了。但是,正是这个理想,让他不再满足于小小的亭长一职,他整个人焕然一新,开始了百折不挠的奋斗。"志高则品高,志下则品下。"在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南征北战中,他充分运用了自己的人格魅力,麾下会集了一大帮谋士勇将,屡败屡战,终于灭秦平楚,为解救黎民于秦朝的酷刑苛政、秦亡后纷飞的战火立下汗马功劳。而他开创的大汉朝,对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温饱,更是功勋卓越的。他的创业途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刘邦攻入咸阳后,在皇宫的温柔富贵乡之中陶然忘返。这时张良提醒他:"你的志向仅限于这些吗?"刘邦猛然惊醒:自己要是贪恋这里的富贵,那就很可能成为各路豪杰的众矢之的。于是他及时离开咸阳,驻军灞上,使自己脱离险境。这正验证了高尔基的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远大的理想,造就伟大的人物。试想当年刘邦若是继续满足于亭长的位置,每日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不多的公事,便是与贩夫走卒之徒吃酒赌钱,偶尔出公差还能去咸阳见识见识,回来给乡邻们炫耀一番自己的博大见闻。虽然这种生活未必不开心,很多人都是这样过一辈子的。但若是真的这样,他将和无数凡人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又被历史的巨风吹散,不留半点痕迹了。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成为那样的人。因为你有了理想,就会不自觉地向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向靠近。瞎子心中的世界局限于他的触觉,局限于他每日摸索过的狭小的空间;文盲的世界局限于他的点滴知识,局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对于一个伟人来说,他们的远见有多么卓越,他的世界就有多大。同样,你的心胸有多开阔,你的理想有多宏伟,那么,你的天地就相应有多开阔。一个人拥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要获得什么,用什么方法去获得。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体育课上跑步,当老师说今天测试800米。那么等我们跑出起点,开始时还觉得身轻如燕,等跑到700米的时候便觉得精疲力竭,下面一百米只能说是撑过去的。可今天若是1000米测试呢?我们的目光肯定是盯牢1000米的终点的,当我们跑过700米线的时候,肯定不会有精疲力竭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在这里,它在远处召唤着我们前往。第5节:把你的精神集中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将这种惰性尽可能多地驱逐出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我很喜欢这句话:"如果你的目标是月球,那么你就不会羡慕雄鹰。"是的,雄鹰在普通人眼中是令人艳羡的,因为它能展翅高翔,俯瞰世界。可是,当我们的目标是遥远的月球时,我们还会羡慕雄鹰这么点高度吗?况且,崇高的志向除了指明方向,增大潜能之外,还有很多附带的好处。第一,一个人的理想越是崇高,生活越是纯洁。初一看,这句话有些令人费解,可是仔细一琢磨,却觉得大有深意。因为当我们坚定了崇高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还会再为身边的烦琐小事情所困扰吗?我们还会对街头巷尾的传闻津津乐道?很多人走向堕落都是因为胸无大志,生活十分无聊,于是就去寻找刺激,最终慢慢步入歧途。艺术家们往往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乱发不理,长须不剃。这是因为他们醉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向着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境界奋力前进。可是偏有许多人认为乱发长须是艺术家的标志,于是东施效颦,不免贻笑大方了。因为他们只学了艺术家的形,而不知道艺术家的神--那颗崇高执著的心灵。同样在十六岁的年青人身上,他们往往对歌星、影星、球星等成功人士非常崇拜,但他们只是羡慕他们今日的成就,而并不了解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过程。如果让他们全面的了解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他崇拜的偶像,他们将会有很大的启发。第二,有崇高理想的人永远不会孤独。有的时候,当你有崇高的理想,但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你。这个人可能是你的至亲好友。他们认为你的理想一钱不值,你的努力也等于是白费。于是你会觉得众叛亲离、"曲高和寡"。但是此刻,你的理想在你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火,温暖着你,照耀着你。你也许是孤单的,但你绝不是孤独的。即使独自伴着孤灯,窗外虫鸣凄清,你也会觉得充实温暖,你能从黑暗中看到曙光的降临。苏秦游说秦国,结果提议不被采纳,一身破烂地回到家中。他的亲人们对他是那样的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个窝囊废,连他的妻子也鄙夷他。尽管尝到了世态炎凉,但苏秦并未丧失理想。做了短暂的休整,他重新踏上征程。这次,他的目标是六国。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以连横之策得到了六国的重用,一个人挂了六国相印,名重一时。当他衣锦还乡,他的家人终于信服他是一个奇才。第三,目标能赋予平常的生活更深远的意义。我认识一个学生,他是学文学的,不过他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尝试着各种工作。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不怕浪费时间吗?他回答说:"我现在准备写一篇小说,主要是描写身边的现实。所以我必须四处收集资料,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这样一来,什么工作都让我觉得意趣盎然。当我帮爸爸下地锄草,以前我觉得头顶烈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可现在我一边干活,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记录内心真实的感受,我觉得特别充实。从事其它工作也是一样。"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在吸引着他,所以他手头的工作也就显得更有意义。虽然我们未必都想写小说,但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你做的每件事情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添砖加瓦。当你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你难道不觉得自己的学习十分有趣,十分有意义吗?杨略,也许你刚才没有休息。不过现在你一定要休息一下了,毕竟,对于励志而言,心潮澎湃确实是很重要的。这就像点燃一根蜡烛,必须用火柴一下子将温度达到蜡的燃烧点以上;不过要想让蜡烛持续燃烧,就要把火柴移开,不然蜡烛会迅速融化。同样,你现在也需要冷静下来,用上面的人物事迹对照一下自己,找出自己的缺漏,这样才能得到进步。好了,你现在出去走走吧。到楼下的花园里去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顺便放松一下自己。要知道,持续激动,是很消耗体力的。杨略心里觉得有些奇怪,他怎么知道我的楼下有花园?他到底是谁呢?不过无论他是谁,都是值得信任的。于是杨略将信仔细地折好,放进信封里,携带着它走到楼下。这是两座楼之间的花园,四周是修剪整齐的黄杨树,像低矮的城墙一样护住一片草坪,中间有一条卵石小径蜿蜒地穿过。杨略沿着小径走进去,两边都是草地,一些不知名的花朵正在开放。草坪中央是个喷水池,边上有几株高大的雪松。池中有个小岛,上面有一座假山,栽着槭树和小松树,树与树之间流下洁白的泉水,淙淙地注入池中。池子里正开放着粉红的莲花,在碧绿的叶片间亭亭玉立。他坐在池边的长椅上,在一棵雪松的浓荫下,他觉得心里逐渐平静下来。他又抽出信纸,接着往下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十分钟内的距离杨略,欢迎回来。刚才我们谈到远大理想的好处,可是人生需要策略。光有一个远大理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如何实现它。我们越来越务实了,这很好。毕竟,成长不能靠口号,更需要脚踏实地地前进。歌德曾经说过:"向着某一天终能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太高的目标只能成为海市蜃楼。而且,真正远大的理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光远大的人应当把自己大理想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理想。然后是通过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进行自我激励,慢慢地走向成功。有的学生在阅读名人传记中受了触动,觉得不能平庸地度过一生,立志要有所作为,要成为作家、医学家之类的。开始几天还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是努力一段日子后,却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理想依旧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就渐渐觉得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是那块材料吗?懈怠的心理随之而来,觉得身边的同学上课不用心,下课聊聊电视,侃侃明星,日子平平淡淡,倒也滋润得很,我活得那么累又是何苦呢?于是,理想被丢弃在脑后,沉湎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有时看别人成绩突飞猛进,左右逢源,心中也不免有些酸溜溜,但随即又自嘲:"我不是那块材料……"第6节:他看出了自己的际遇我们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些人并不缺乏崇高的理想,也为崇高的理想作出过努力。可他最后还是沉沦于庸俗了,并没有获得成功。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没有制定自己向理想迈进的步骤。如果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地逐一实现,我们可以尝到成大事者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我们的生命需要有经常的滋润,就像机器需要经常添加润滑剂一样,我们在向理想努力的过程中,要经常让自己笑一笑。每一个阶段都胜利完成了,最后远大的理想也就实现了。小杨是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刚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理想远大,热情开朗,很得同事喜爱。可是他却不大注重平时的工作,每日只是空谈理想,抱怨自己手中的工作:"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与我的理想相去太远。"一心去成就实现自己的理想吧,又觉理想太大,没有什么把握。到后来,他渐渐丧失了锐气,不仅轻视自己的工作,甚至厌倦自己的生活。"什么理想啊,其实都是虚幻的。别人没有理想不也照样生活得滋润?"他这样想。于是每日不修边幅,工作上敷衍了事。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碰到大学里的江老师。在学校里,江老师很欣赏小杨的个性,曾不断地鼓励他。看他生活清苦,还时常从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周济他。两人关系非常之好。"很忙吗?"他问小杨。"唔……"小杨含糊地回答了他。他想他看出了自己的际遇。"今天是我的生日,跟我一同去我家好不好?""好的。我们坐什么车去?""走着去。"他笑着说。"可从这里到你家坐车也要半个多小时啊。""哪里,只要十分钟就走到了。""……",小杨不解,难道老师搬家了。"是的,我说的是建国路的工商银行。"这话有些答非所问。但小杨还是顺从地跟着他走了。他信任江老师。"现在,"到达工商银行时,江说,"只有十分钟了就到剧院了。那里海报做得十分漂亮。"不多一会,他们到了市剧院。……"现在,只有十分钟就到动物园了。"又走了二十分钟,他们在江老师家的楼前停了下来。奇怪得很,小杨虽然走了近一个小时,却并不觉得怎么疲惫。江老师给他解释为什么不疲惫的原因。"今天所走的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是生活艺术的一个教训。你与你的目标无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十分钟内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令你烦闷。"将"精神集中在十分钟内的距离",多么睿智的解释。然而这也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我们往往将目标着眼于大处,而常常忽略了小的问题。一座建筑是由一砖一瓦砌成的,每一砖一瓦本身显得并不怎么重要。但是缺少了它们,高楼如何建起?同样的道理,成功者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方面构成的。著名作家埃里克说:"当我放弃我的工作而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我从不让我过多地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涉及到的繁重劳动和巨大牺牲。我想的只是下一段,不是下一页,更不是下一章去如何写。整整6个月,我除了一段一段地开始外,我没有想过其他方法。结果,书写成了。"是啊,达到任何目标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成绩,每一篇课文,每一道习题,都是迈向成功的台阶。教师的每一节课,科学家的每一个试验,公司经理的每一个会议,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个机会。我们常常只看到很多明星的飞黄腾达,比如刘德华、梁朝伟等等,但是往往忽略他们成功途中的跋涉。仔细研究他们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扎扎实实走过来的,而绝不是一股盲目的热情所促成的。刘德华对事业的执著救能让每个认识他的人动容。当然,我们的社会中也会偶尔冒出几个平步青云的人,但是他们没有牢靠的基础,稍稍起些风浪,他们就会像以前轻易得到荣誉一样,轻易地失去手中的一切。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是一个机会频生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功的时代,要想在这个时代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在理想的召唤下,制定近期与长期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今天的信先写到这里。因为我自己的工作也比较忙,所以只能不定期地给你写信。不过我会尽量争取在每个月一号的下午,让你的信箱里出现我的信。希望我的信能对你的人生起到一定的作用。祝你学习进步。你的大朋友倪甫清7月30日杨略回到房间,又把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只觉全信热情洋溢,文字优美,似是智者站在他面前娓娓而谈,又像一位将军在阵前激励战士的士气。落款处的姓名"倪甫清",也透露出丰神飘洒、气度儒雅的韵味。他向窗外望了望,外面的夕阳又在渐渐下沉,像两年前的那个下午一样,天边一片通红,城市的楼房、街道、汽车,都闪烁着红光。他的心里同样亮堂堂的。这封信似乎在他心灵中注入了一种东西,让他觉得满满的,就像一个在沼泽地带的树林里走了很久的人,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林间空地在他面前展开。语言在此苍白无力,他只能满腔幸福地跑遍这片土地。他听见热血涌动的潮汐般的声响,对身边的动静充耳不闻,以至于敲门声持续了好久,他才听见。开门,妈妈站在外面。妈妈今年四十出头,不过保养得当,皮肤白净,穿着端庄,看上去只有三十岁。"略略,你在里面干什么?""没干什么。"他觉得应该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有意思。妈妈眼睛往房间里扫了一眼,电脑关着,床上也很整齐,与平时不大一样,眼睛中就流露出淡淡的疑惑。他怕自己的秘密被发现,就推着妈妈出去,口中说道:"妈妈,今天有什么好吃的?我都饿了。"最后一句倒是实情。第7节:每周学习计划表妈妈今天晚上没有加班,格外去菜市场买了些菜,准备给儿子做些好吃的。吃饭的时候,妈妈好像突然想了什么事,离开餐桌,从包里取出一件东西。"略略,这里还有一封你的信。"妈妈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大信封。杨略觉得奇怪,今天不是已经收到一封了吗?怎么还有?他接过信封,落款处也是"倪甫清"。心中一阵激动:他不是说一个月给我一封信的吗?妈妈问:"这个倪甫清是谁?"杨略回答:"是我的老师。"他确实把倪甫清当作老师了。妈妈没有多问什么,她向来给儿子足够的自由。晚上他顾不上看电视,洗完澡就到自己房间里去了。打开橘黄的台灯,于是温暖的光亮就充盈了整个房间。打开信封,里面有许多方框。杨略:我们又见面了。如果不出意外,你应该看完我给你的信了,如果你现在还觉得十分激动,这非常好。不过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初看时热血沸腾,事后一切平静如故。所以,我格外设计了一下几道训练题,让你巩固以上所学。趣味测试魔鬼训练之理想篇[训练题一]人生要有目标:理想要崇高,目标要远大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痛苦、沮丧……这些都是人生的障碍,这时候,我们就会很茫然,对生活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