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香冷金猊① ,被翻红浪②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③ !者回去也④ ,千万遍阳关⑤ ,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⑥ ,烟锁秦楼⑦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注释】①金猊:狮形的铜香炉。 ②红浪:锦被上的绣纹。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 ③休休:罢了罢了。 ④者:这。 ⑤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时盛唱,后借以指惜别曲。 ⑥武陵人:用陶潜《桃花源记》事,借指所思之人。 ⑦秦楼:是古诗《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之楼,借指自己的居处。或从词调名着眼,以为用秦穆公之女弄玉事,亦可通。【语译】金狮香炉已灰冷烟灭,红纹锦被胡乱地翻开在床上,我起来后,懒洋洋地也不梳头。任凭贵重的梳妆盒上积满灰尘,太阳已升得比帘钩还高。我真怕难忍离别的痛苦,有多少事,想要说出来,结果还是作罢。近来人变得十分消瘦了,并不是因为喝酒而得病,也不是因为感秋而兴悲。算了吧,算了吧!这次他回家是去定了的,就算你唱一千遍一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歌,也依然是挽留不住他的。我心想,他就像当年离别桃花源再难返回的武陵打鱼人一样,已走远了,而我只好如古代的秦罗敷独自留居在暮霭中的空楼里。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它该可怜我老是整天站在楼上凝神远望了。这凝神远望处,从今以后,又该增添一段新的愁绪了。【赏析】李清照婚后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只因丈夫仕途奔波及其他原因,夫妻曾多次离别。这样,抒写离愁别恨,便成了李清照前期词的重要主题,这首词便是如此。上阕分三层写离愁:(一)自发端至“日上帘钩”五句,先从行动举止、精神状态的慵懒恹倦来表现。炉中香冷,床上被乱,迟于起身,懒于梳头,任凭尘满妆盒,不管日上帘钩。真像《诗·卫风·伯兮》中所说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金猊”“红浪”“宝奁”“帘钩”,闺阁身份可知,居处环境可想;“冷”“翻”慵”“任”,又能准确表现人物情态。(二)“生怕”二句,已由表及里,揭出人物内心,点明“离怀别苦”主题。只用“多少事”三字一露,便又以“欲说还休”缩回,半吞半吐,欲言又止。似怕触及敏感话题,也表现其无精打采的心态,又留给人以不少想像余地。(三)“新来瘦”三句,转回来,又由里到外,从自己体态容颜的变化来说,人之消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是用排除方法来突出离愁是唯一折磨自己的原因。陈廷焯颇称赏此三句,云:“婉转曲折,煞是妙绝。”(《白雨斋词话》)换头“休休”二字,无可奈何的叹声,仿佛能听到。“者回去也”三句,可见出前此已曾有过多次离别,或者也偶有一二次因挽留劝说而未成行的也难说,此次则去意已决,知不可为矣。《阳关三叠》本送别之曲,因其词能以一片挚情打动行客,遂于此转而为挽留之辞。“念武陵”二句,说其人已去。用武陵人入桃源而又离去事,一是怕其一去不归,亦如捕鱼人;二是将前此的共同生活视作仙境;三是藉此表达自己内心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你如此急于离去,将来不后悔轻别吗?至于用“秦楼”指代自己的居处,在所用何事上有二说:有的主张是用弄玉事,有的则认为是用罗敷事。以俞平伯之说最为公允,他说:“这里秦楼,如用弄玉事,与篇题本意合;如用罗敷事,以作者身份来看,似较合适。词意总不过想念远人,两说似可并存。”(《唐宋词选释》)“唯有”二句,张祖望称:“痴语也。”(《古今词论》录《掞天词序》)多情之人欲诉心中之怨而无地,不得已,唯诉诸楼前之流水,转思无情流水若有情,也必怜念我之多情,如此委婉叙来,所以动人。末以“又添一段新愁”回应前之“新来瘦”,再次突出了词的主题。醉 花 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①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②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③ 。【注释】①瑞脑:又称“龙脑”,即冰片,一种香料。销:一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②纱厨:即纱帐,防蚊用。 ③比:一作“似”。【语译】在浓浓淡淡的云雾般的香烟中,我总愁白天太长,老是面对那个焚着瑞脑的兽形铜香炉。重阳佳节又到了,枕着玉枕睡在纱帐里,到半夜时已开始感觉到阵阵凉意了。天色黄昏后,我在菊圃的篱笆旁饮酒,暗暗闻到有一股香气飘来,沾满了我的衫袖。别说我心中不黯然感伤,卷帘西风吹来,你看我不比菊花更消瘦吗?【赏析】关于这首《醉花阴》,在《琅嬛记》中引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则故事,被许多书所引录,文字也有改易。有两点可疑:一、赵明诚是金石家,不以词章名,也未见有词作留世,“三日夜,得五十阕”,殆难置信;二、谓“明诚欲胜之”,亦必非事实,此已有学者指出。但如果事情尚非全部捏造的话,易安“函致明诚”一语,则可说明作此词时,他们夫妻正离别不在一起。词起头“薄雾浓云”四字,指室内兽炉所焚瑞脑香之烟,在次句中方补明。诗词中常常写到“秋夜长”,这里却说:“永昼”白天长,是为写愁人心态,愁闷无聊,才嫌白昼太长,这与其《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意思相同。“佳节又重阳”,不觉又到了倍思亲人的日子,思亲之意虽句中未写(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称“每逢佳节倍思亲”),然可从“又”字中细味而得,正如孤居寂寞之意,也只从夜卧纱帐,深夜觉凉中透露出来,措词十分深婉含蓄。作者被推为宋词中婉约派的代表,实非偶然。“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大家闺秀的起居生活,款款叙来,都可看出,非徒以词藻为饰也。换头说“东篱把酒”,此正重阳佳节事,却是欲消愁破闷、排遣寂寞的行为。“东篱”,暗写菊花,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先为下文布好局。“黄昏后”,正愁绪上心之时。“有暗香盈袖”,承上句地点时间而说,将通常用以写梅的“暗香”二字转用于写菊。当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本传)想易安居士此时亦效前贤之举,故曰“盈袖”;而“把菊”已使人比黄花成了现成语。最后几句之好处,人已屡屡提及,本毋烦多辞,唯“莫道不”从反面提起自己的黯然心情,自比正面述说更好。盖作者恐人误以为晚来赏菊饮酒,乃出于悠闲自得也。“帘卷西风”九字,自是神来之笔,其好处尤在恰好能为此时此地此女子作最艺术的自我写照。说愁、说瘦,而又能丝毫无损其形象之美感,所以绝妙。或亦正由于此,毛滂《感皇恩》之“人共博山烟瘦”、程垓《摊破江城子》之“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无名氏《如梦令》之“人与绿杨俱瘦”等等,虽亦新巧,然终不及易安佳句之能千古传诵也。声 声 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② ,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休息,保养。唐宋时俗语,今南方方言中仍有之。 ②这次第:这光景。【语译】东寻寻,西找找,不知在寻找什么,四周冷冷清清,境况凄凄惨惨,心中一阵阵悲戚。忽暖忽冷的季节,最难保养好身体了。喝上几杯淡酒,又怎能挡得住傍晚时猛烈的西风呢?天上大雁飞过,正教我伤心,它们都是我从前认识的老朋友啊!金黄色的菊花落瓣堆积得满地都是,花儿憔悴如此,现在还有什么可摘取的呢?我守着窗口,一个人怎么才能捱到天黑呢?梧桐叶落,再加上下着细雨,到黄昏时,滴滴答答地响个不停,这番光景,只用一个“愁”字怎能形容得了呢!【赏析】在李清照的全部词作中,最有名的大概无过于这首《声声慢》了。此词所表现的凄苦愁绪,已非入选的前两首词可比,其强烈的程度,几乎可谓是墨与泪俱,一片哀音。这种变化,实在是现实生活的改变所造成的。靖康之变,在使北宋王朝覆灭的同时,也给李清照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变,她的身心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故乡陷落,青州老家付之一炬。南渡后的次年,丈夫赵明诚又因病亡故,结束了伉俪恩爱的生活。继而金兵南下,她孤身一人流亡于浙南,所有藏书和财产也都在逃难中丢失了。经此浩劫,其凄苦悲愁的心境自不难想像,反映在词作中,便有了这首《声声慢》。词起头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令后人赞叹不绝,或谓“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或谓“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也有称之为“公孙大娘舞剑手”的(《贵耳集》);也有说“庶几苏、辛之亚”的(《历朝名媛诗词》)。又有作词拟句,纷纷刻意增多叠字而效颦的,如乔梦符之《天净沙》之类(今杭州孤山“西湖天下景”亭柱上“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对联亦属此类),弄姿作态,俗气逼人,无怪陈廷焯斥之为“丑态百出”(《白雨斋词话》)。李清照这三句虽亦有意为叠字,以合此慢调“声声”之名,但毕竟是在写她自己追思往事时的心理过程,且能把自己惘然若失的举止、寂寥处境的感受和悲从中来的心态,写得细腻生动、层次分明而又极其自然。因而与猎奇卖俏、只着眼于叠字表面效果者不可同日而语。接着先说忽冷忽热的季节容易生病,能使人感觉到她身体单薄,是多愁所致,心情恶劣,又总怨天气。借酒暖身,岂能敌晚风凛冽;见雁南归,又勾起往事无数。黄花委地,憔悴而不堪摘的,是花是人,已难分解。“有谁堪摘”的“谁”,是疑问副词。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云:“谁,犹何也;哪也;甚也。与指人者异义。”又举此为例云:“言无甚可摘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语同白话,却生龙活虎。张端义曰:“此‘黑’字不许第二人押。”(《贵耳集》)“梧桐”以下,愈出愈妙,一片神行。“点点滴滴”四字,与发端十四叠字相照应,更见字声之讲究,乃词调声情与内容文情的需要。吾师夏承焘(瞿禅)说此词用字的艺术特色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怅惘。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她这首《声声慢》词,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用双声叠韵、啮齿叮咛的音调,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这是从欧(阳修)、秦(观)诸大家以来所不曾见过的一首突出的代表作。”(《唐宋词欣赏》)念 奴 娇李清照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① ,扶头酒醒② ,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杆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 ,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注释】①险韵:做诗词用不常用或难押的字押韵叫用险韵。 ②扶头:头抬不起而须扶,指醉后状态。 ③“清露”二句:《世说新语·赏誉》:“(王)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引:生长。【语译】庭院里景物萧条,又加斜风细雨,重重门户不妨关闭。杨柳惹人爱怜,花儿千娇百媚。寒食节将近时,总会有种种令人可恨的天气。因难夸巧的险韵诗做成了,从扶着头的醉态中醒来了,却另有一番空荡荡的滋味。北飞的鸿雁都已过完,满腹心事却难以托雁儿捎去。楼上一连几天都觉春寒料峭,闺房四面的帘子全低垂着,我懒得去靠在玉栏杆上远眺。衾被已冷,炉香已消,新做的好梦也已醒来,不由我这怀愁的人不起身了。早晨的清露正在流滴,新植的梧桐开始生长,引起我去春游的愿望多少!待太阳升高,烟雾收敛,再看看今天天气是否晴好。【赏析】这首词从内容、风格来看,都无疑是南渡前,丈夫离家在外时,李清照写自己孤居生活和感受的作品。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其“写作的时间,大约是宣和三年(1121),也就是赵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李清照独处青州时”(《李清照词鉴赏》马兴荣文)。词在有的本子上还另有“春情”、“春思”、“春恨”、“春日闺情”一类的题目,显然都是后人所加。起三句,庭院景象。曰“萧条”、曰“又斜风细雨”,景中有愁人寂寞心情在。夫君在外,无所等候,故珍重芳姿,自闭重门。寒食清明,是易动思亲之念的时节,怨“恼人天气”,实则是闺中幽怨、烦躁的表现。“宠柳娇花”,着力写花柳美好,正见虚度春光之可惜。黄升云:“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出于《如梦令》)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句,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是赞她善于炼字组句,使所用词句新奇而极富于艺术表现力。好诗成而无人赏,酒醉了也无人管,此中滋味,唯自己知道。南唐李煜《相见欢》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闲滋味”句,正用其意。“征鸿”二句,借北归之鸿雁,点出怀人主题。“难寄”,不但指人远路遥,音信难通,更是写“万千心事”不知从何说起,也是表达深情蜜意的话。换头“几日春寒”,承前“斜风细雨”;“帘垂”“慵倚”,与“重门须闭”相呼应,总写落寞无趣。白天无聊,夜晚又如何呢?虽可与夫君相聚于“新梦”,但梦终须醒,“不许愁人不起”。至此,峰回路转,以下仿佛豁然开朗,以期盼天晴出去春游来表示要暂将自己心中的阴霾离愁驱散,或者还希望能等待到夫君不久回归的消息。黄蓼园云:“起处雨,结句晴,局法浑成。”(《蓼园词选》)其实,这结局的写法,或许也受到《楚辞·九歌》的启示,所谓“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其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二句,全用《世说新语》原句,要将前人成句移植在自己的作品中,使之成活,亦即自然地化为其中的有机部分,这并非易事。自曹操《短歌行》中毫无顾忌地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诗经》原句拿来,写入自己诗中,为我所用后,有这样胆识和笔力的作家也还不多,李清照的全用《世说》语,也因此受到了不少说词者的赞赏,如《词品》、《诗辨坻》、《论词随笔》、《词征》等,皆有褒语。永 遇 乐李清照元 宵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①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②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③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④ 。铺翠冠儿⑤ ,撚金雪柳⑥ ,簇带争济楚⑦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⑧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注释】①吹梅笛怨:因笛曲有《梅花落》,故谓。 ②次第:转眼,接着。与解作“情况,光景”不同。 ③中州盛日:指汴京盛时。中州,今河南省。 ④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用翡翠鸟的羽毛装饰的帽子,宋时妇女在元宵节常戴。 ⑥撚金雪柳:以金线撚丝制成的首饰,亦元宵时的装饰品。 ⑦簇带:即簇戴,插戴满头之意。济楚:齐整,美丽。宋时的方言。 ⑧怕见:怕着。韩偓《春闺》诗:“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语译】西下的太阳如一团镕化的黄金,傍晚的浮云合拢来像大块璧玉,而我如今又在哪里呢?柳色如染,烟濛濛地一片浓绿;笛声似怨,吹着《梅花落》的曲子,也不知带来了多少春意。正是元宵佳节,天气融融晴和,难道说就不会在转眼间起一场风雨?来邀请我出游的人,有的乘着华美的车子,有的骑着高贵的骏马,我却把这些喝酒的朋友和吟诗的伙伴都一概谢绝了。想当初汴京昌盛的日子,闺阁中女孩子们多的是空闲的时间,我还记得人们一年之中特别看重的,就要算元宵节了。到那天,我们有的戴着翡翠羽毛装饰起来的帽子,有的把金丝撚作线制成雪柳首饰,插戴得满头都是,大家纷纷上街争奇斗艳。如今我已人老憔悴,发鬟在风中松散,双鬓也覆盖着霜花,害怕在夜间再出去了。倒不如就躲在帘子后面,听听人家笑语喧哗。【赏析】刘辰翁曾“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以后“每闻此曲,辄不自堪”(见前同调词小序),还跟词友酬和(另同调词有“郑中甫适和易安词至”等题语)。可见这首词对宋末历经亡国之痛的词人,有相当大的艺术感染力。其实,与她年代相距不远的辛弃疾就写过效李易安体的词,刘过还曾仿此词的句法造过句(详后),都能说明李清照在南宋词坛的影响。此词在全部易安词中应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一)她将个人的不幸生活遭遇,置于北宋灭亡、世道变更的大环境中来写,因而具有时代社会意义;(二)艺术风格更趋成熟,在婉曲蕴蓄之中,显得十分沉着老练。是晚年风格的代表作。李清照在金兵南下、浙中大乱时,曾孤身避乱于金华(今浙江中部),后金兵受挫退却,江南得以相对的安定。有人以为她可能复回至临安,晚年则基本上在临安。此词大概就作于这一时期。上阕写眼前元夕,先从傍晚时分景色写起。“落日镕金”,描摹西下夕阳生动如见,是他人不曾说过的;与下四字组成工对,令人想起“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诗句。不过,接着“人在何处”的“人”,非指所思之人,乃作者自指,用法与“人比黄花瘦”同。“在何处”之问只是虚问,是感慨北宋沦亡、汴京难归、故乡隔绝、孤身漂泊江南的身世遭遇,先为下阕回忆“中州盛日”作铺垫。若谓是问已亡故之丈夫赵明诚在何处,反嫌“火气”过重,与前后语意、全词风格都不协调了,且人近晚年,非丧偶之初,没有必要时时提及。“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八字,精心琢句。烟,即柳之状,染,言其浓,谓望之柳色堪染;梅,即笛之曲,怨,状其吹,谓听之如怨如诉。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显然是仿效易安这两句的,还被杨慎将刘过误记作稼轩(见《词品》)。人间变化虽大,元宵之自然风景依然。“春意”不减,而又值“融和天气”,作者十分客观地写来,并不加渲染,只是在“次第岂无风雨”句中,才透露出饱受世事风风雨雨的作者的内心余悸,也因为有了这一句,才使这首词寄托了作者对南宋耽于苟安局面的担忧。上阕歇拍三句,说谢绝相召,写出自己游兴兰珊的精神状态,为下阕再说怕夜出张本。其中“香车宝马”四字,是判断其当时可能在临安的依据。换头推开另起。回忆“中州盛日”,是元夕自然会有的联想,也是为申明之所以谢客相邀的理由。下阕全从此目的出发而将往昔之青春欢愉与如今之憔悴避人作对比。“闺门多暇”,当指李清照出嫁前还是个姑娘时,在汴京居住的那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与她流离后内外都独自操劳的情况截然不同。两宋“偏重三五”的情况,书多有载,毋烦赘引。穿戴装饰以应时,纷纷夜出“争济楚”,自是小儿女们爱打扮、好玩乐情景。折到“如今憔悴”,怕出去抛头露面,用“风鬟霜鬓”四字,恰当至极,不但有风霜历尽的意思,且能暗示一副蓬头乱发的老态,如何能再效满头都插戴花花草草的小儿女模样行事呢?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淡语作结,反更显出其悲哀的深沉。此词与“声声慢”相比,别是一种艺术风格与表现方式。通篇无悲、愁、涕、泪等字样,也不事情景渲染,只平平叙来,“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张端义《贵耳集》),沉郁悲凉,庶几可入于大雅之林。作者小传徽宗皇帝(1082—1135) 名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北宋第八个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101—1125)。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年底,禅位与皇太子赵桓(钦宗),自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虏俘北去。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平生于诗文书画之外,亦工长短句。有晚清朱孝臧《彊村丛书》辑《徽宗词》一卷。钱惟演(977—1034) 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子。少补牙门将,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咸平三年(1000)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明道二年(1033),坐擅议宗庙,且与后家通婚,落职,以崇信军节度使归镇。卒谥思,改谥文僖。以诗名,常与杨亿、刘筠等十七人相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后人称之为“西昆体”。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仕至密枢副使参知政事,主张政治革新,为守旧派所阻。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数年,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西夏不敢来犯,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转徙邓州、荆南、杭州、青州。卒,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传世甚少,擅写边塞风光,风格苍劲明健。有近代《彊村丛书》辑刻《范文正公诗余》一卷,仅得六首,且《忆王孙》一首为误收李重元作。张 先(990—1078)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尝知吴江县。晏殊任京兆尹,辟为通判。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都官郎中致仕,退居乡间,以诗酒自娱。年八十九卒。词清丽工巧,小令、慢词兼擅,而慢词亦多用小令作法,评家常将其与柳永并论。有《安陆集》一卷。有后人辑《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一卷,存词一百八十余首。晏 殊(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真宗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荐,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监正字。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院使。为相务进贤才,当世名臣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皆蒙擢用。后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归京师。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词风蕴藉和婉,温润秀洁,为宋初第一大家。文集已佚,仅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及《珠玉词》存世。韩 缜(1019—1097) 字玉汝,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英宗朝历淮南转运使,神宗朝累知枢密院事,哲宗朝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出知颍昌府,以太子太保致仕。卒,赠司空、崇国公,谥庄敏。宋 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举进士,时号“二宋”,以大小别之。历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旋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文集已散佚,词有近人赵万里辑《宋景文公长短句》一卷,得词六首。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以散文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词承袭南唐余韵,婉丽深致。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篇》三种词集传世。柳 永(生卒年不详) 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一生潦倒落拓,只做过余杭令、盐场大使一类的小官,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称柳七。初名三变,字景庄。传说因其《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为仁宗所不喜,放榜时特黜落之,曰:“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益放纵酒楼倡馆间,无复检率,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后改名永,始得磨勘转官。在词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内容多描写都市风情和歌妓生活,尤以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见长,铺叙展衍,情景交融,音律谐婉,语言通俗,流传很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之说。有《乐章集》。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42)拜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厉行新法,裁抑豪强,为守旧派所抵制。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崇宁间追谥舒王。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改革家,诗文创作成就很高,有《临川集》传世。词作不多而风格高峻,有近代《彊村丛书》辑《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凡二十余首。王安国(1082—1074) 字平甫,临川(今属江西)人,王安石弟。熙宁初赐进士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官至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对王安石变法新政并不完全赞同,但在安石罢相后,还是被旧党吕惠卿挟私怨诬陷夺官,放归田里。有《王校理集》,今不传。晏幾道(生卒年不详)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天资聪颖过人,然真率无忌,不与世苟合,常被目为“才有余而德不足”(韩维语),因此妨碍了仕途。一生只做过监颍昌许田镇、开封府推官一类的闲杂佐职。词工于言情,感伤情绪较浓,是北宋“婉约”风格的代表。因是晏殊幼子,故后人将他们并称“二晏”,但其词学造诣和在词史的地位都超过乃父。有《小山词》。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除翰林学士,知登州、杭州,一度召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复出知颍州。绍圣初,坐讪谤先朝,贬谪惠州、儋州。徽宗立,赦还,提举玉局观,卒于常州。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文学天才,诗、文、书、画都取得极高成就。词以豪放雄奇风格见长,开拓了词的境界,成为北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有《东坡词》、《东坡乐府》。秦 观(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历定海主簿、蔡州教授,以苏轼荐,除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坐党籍,削秩,贬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再徙雷州。徽宗立,放还途中卒于藤州。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有“苏门四学士”之称,词作却以婉约见长,俊逸清丽,自成一家。有《淮海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晁端礼(1046?—1113) 一作元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人,徙家彭门(今江苏徐州)。熙宁六年(1073)进士,两为县令,都因忤犯上官而废职。徽宗政和三年(1113)应召赴京,以词作蒙徽宗赏识,除大晟府协律郎,未及就职而卒。有词集《闲斋琴趣》六卷。赵令畤(1051—1034) 初字景贶,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藏六居士,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六年(1091)签署颍州公事,与苏轼交好。因受牵连罚金,列入党籍。后官右朝请大夫,迁洪州观察使。南宋高宗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有笔记《侯鲭录》传世。词有近人赵万里辑《聊复集》一卷。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十七岁时随父端友宰杭州新城县,文章受到苏轼揄扬,由此知名。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中为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绍圣末,入党籍,贬监信州酒税。废居八年。起,知泗州,卒于官。“苏门四学士”之一,词风受苏轼影响较大,清人冯煦评其“所为诗余,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有《琴趣外篇》六卷。晁冲之(生卒年不详) 字叔用,一字用道,巨野(今属山东)人。补之从弟。举进士。绍圣中坐党籍,废居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下,号具茨先生。徽宗时以《汉宫春·咏梅》词受知于蔡京父子,得官大晟府丞。精于音律,擅词,惜作品传世不多。有近人赵万里辑《晁叔用词》一卷。舒 亶(1041—1103) 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试礼部第一。以陷害贤良起家,屡兴大狱,王安国、苏轼等皆受其害。神宗朝官至御史中丞,举劾唯私,气焰嚣张,见者侧目。坐罪废斥。徽宗朝复起,累除龙图阁待制。有近人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朱 服(1048—?) 字行中,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累官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转徙泉、婺、宁、卢、寿五州。哲宗朝,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徽宗朝,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坐前与苏轼游,黜知袁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毛 滂(1064—?) 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年间为杭州法曹,绍圣间改衢州推官,元符二年(1099)知武康县。曾受权臣曾布赏识,擢置馆阁。布败,改投蔡京门下,连进谀词十首以求升调。徽宗政和中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词风清丽。有《东堂词》二卷。陈 克(1081—1137?) 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人,一说天台(今均属浙江)人。绍兴中,为敕令所删定官。侨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曾入守帅吕祉幕府,辟为右承事郎。淮西事变,为叛将郦琼所害。工词,格韵绝高,清人陈廷焯称其词“婉雅闲丽,暗合温(庭筠)、韦(庄)之旨”,认为其成就远在晁补之、毛滂、万俟咏等人之上。有《赤城词》一卷。李元膺(生卒年不详) 东平(今属山东)人。曾任南京教官。哲宗绍圣间,李孝美作《墨谱法式》,元膺为序;又其《蓦山谿》词副题作“送蔡元长”(“元长”为蔡京字),由此知其为北宋后期人物。有近人赵万里辑《李元膺词》一卷,仅九首。时 彦(?—1107) 字邦美,开封(今属河南)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一。历兵部员外郎、秘阁校理、河东转运使、开封府尹等职,官至吏部尚书。李之仪(生卒年不详) 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奏其尝从苏轼幕府,不可以任京官,诏停。徽宗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州。政和七年(1117),以朝议大夫致仕,年八十而卒。能文,尤工尺牍。其《跋吴师道小词》,对词自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发展流变及名家词风均有评价。有《姑溪词》。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初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六年(1083),上《汴京赋》,洋洋七千言,名噪京师,由太学生一跃升为太学正。后历任地方官。徽宗朝,仕至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后又出知顺昌府,徙处州,秩满,以待制提举洞霄宫,晚居明州。邦彦妙通音律,能自度曲,尤擅长调,其词清正醇和,艺术造诣极高,历来被词家奉为“正宗”。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贺 铸(1052—1125) 字方回,晚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孝惠贺皇后族孙。娶宗女,授右班殿直。后改文职。元祐中以通直郎通判泗州,改太平州副长官。徽宗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退居苏州,以藏书自娱。宣和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博学能文,词作风格多样,肆口而成,不施藻彩。有《东山词》。张元幹(1091—1160以后) 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长乐(今属福建)人。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靖康元年(1126)李纲为亲征行营使抗金,元幹为其属官,官至将作监丞。秦桧当政,致仕家居。绍兴中胡铨主张抗金,为秦桧贬谪,元幹以词送之,遂获罪,被除名为民。词多慷慨豪迈之作。有《芦川归来集》。叶梦得(1077—1184) 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原籍吴县(今江苏苏州),迁居乌程(今浙江吴兴)已四世。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徽宗朝,累官龙图阁直学士。高宗朝,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积极致力于防务及军饷供应,主张抗金。晚年退居湖州弁山,卒赠检校少保。他在所著《石林诗话》中对苏轼颇有微词,但词作风格却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有《石林词》一卷。汪 藻(1079—1154) 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知湖州、徽州、宣州。以曾为蔡京、王黼门客,夺职,贬居永州卒。词在当时,人多传诵,惜后世留传甚少。《彊村丛书》辑有《浮溪词》,仅三首。刘一止(1079—1160) 字行简,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绍兴初,召试,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给事中,进敷文阁待制,致仕。有《苕溪乐章》一卷,以《喜迁莺·晓行》最有名,当时盛称于京师,人以“刘晓行”称之。韩 疁(生卒年不详) 字子耕,号萧闲,有《萧闲词》一卷,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得四首。李 邴(1085—1146) 字汉老,号云龛居士,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累官翰林学士。绍兴初,拜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寓泉州,卒谥文敏。南宋王应麟《小学绀珠》称李邴、汪藻、楼钥为“南渡三词人”,王灼《碧鸡漫志》评价其词“富丽而韵平平”。有《云龛草堂集》,不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居士,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唐时避乱入蜀,至其曾祖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第,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南渡后,历官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以疾辞归,卒于湖州。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诗歌方面,为江西诗派主将之一,词虽不多,但语意超绝。有《简斋诗集》,附《无住词》十八首。蔡 伸(1088—1156) 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之孙。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中,辟太学博士,历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官至左中大夫。有《友古词》一卷。周紫芝(1082—1155) 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登第,历官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晚年奉祠居庐山。词风清丽婉曲。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三卷)。李 甲(生卒年不详) 字景元,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约与苏轼同时。《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有李景元,元符(1095—1098)中为武康令,或系一人。画家,工山水花鸟。小令亦有闻于时。近人刘毓盘辑得词十四首,其中《忆王孙》四首乃误收李重元作。李重元(生卒年不详) 生平不详,约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工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录其《忆王孙》词四首。万俟咏(生卒年不详) 字雅言,自号大梁词隐,哲宗元祐间以诗赋驰名,因屡试不第,绝意仕进,以诗酒自娱。每出新作,一夜之间便传遍京城。徽宗政和初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高宗绍兴五年补下州文学。精通音律,应制之作较多。王灼《碧鸡漫志》称他与沈唐、李甲、孙夷、孙榘叔侄、晁元礼等六人词“源流从柳氏(永)来”,而“就中雅言又绝出”。有《大声集》五卷,失传已久,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各有辑本。徐 伸(生卒年不详) 字干臣,三衢(今属浙江)人。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有《青山乐府》,今不传。田 为(生卒年不详) 字不伐。徽宗政和末,充大晟府典乐。宣和元年(1119)罢典乐,为大晟府乐令。工乐府,擅琵琶。有近人赵万里辑《 呕集》。曹 组(生卒年不详) 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召试中书,仍给事殿中,以阁门宣赞舍人为睿思殿应制。因属近侍弄臣一类,故其词作多滑稽梯突,别成一调。天资敏捷,偶有清新脱俗之作。有《箕颍集》,久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各有辑本。李 玉 北宋末人,生平事迹失载。词仅一首,或题为潘汾作,见《阳春白雪》卷一。廖世美 北宋末人,生平事迹失载。吕滨老(生卒年不详) 一作渭老,字圣求,秀州(今浙江嘉兴)人。宣和、靖康年间大臣,有《圣求词》一卷。鲁逸仲 《兰畹曲会》作者自称鲁逸仲,实乃孔夷化名。夷字方平,自号滍皋渔父,汝州龙兴(今河南宝丰)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元祐中隐士,与侄孔榘(字处度)齐名。与李荐为诗酒侣,刘攽、韩维之畏友。《花庵词选》录有词三首。岳 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宣和四年(1122)应募从军,隶属名将宗泽,累立战功。南渡后,历官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屡败金兵。进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因力主抗金,不附和议,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后人辑有《岳忠武王文集》,词除《小重山》一首外,其《满江红》词,近人夏承焘著文辨其为后人所拟托。张 抡(生卒年不详) 字材甫,号莲社居士,南渡故老。孝宗淳熙五年(1178),为宁武军承宣使,知阁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毛晋《莲社词跋》称:“材甫好填词应制,极其华艳;每进一词,上即命宫人以丝竹写之。尝同曾觌、吴琚辈进《柳梢青》诸阕,上极欣赏,赐赍甚渥。”有《莲社词》一卷。程 垓(生卒年不详) 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轼中表兄弟程正辅之孙,约孝宗、光宗时在世。词风委婉绵丽。有《书舟词》。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第一。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徙荆南湖北路安抚使,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查礼语),风格豪放,开南宋爱国壮词之先。有《于湖词》(又名《于湖居士乐府》、《于湖先生长短句》)。韩元吉(1118—1187) 字无咎,号南涧翁,许昌(今属河南)人,一说雍丘(今河南开封)人,南渡后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饶)。隆兴间官吏部尚书,出守婺州、建宁,封颍川郡公。与张孝祥、范成大、陆游、辛弃疾等常以词唱和,词风亦与辛弃疾等相近。有《南涧诗余》一卷。袁去华(生卒年不详) 字宣卿,奉新(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善化、石首知县。有《宣卿词》一卷。陆 淞(生卒年不详) 字子逸,号雪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兄弟辈。曾官辰州守。晚以疾废,卜居山野间,不以荣辱为念。陆 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名臣陆佃之孙,以荫补承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进士第,因位列秦桧孙埙之前,忤怒秦桧,被除名。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通判建康府。入王炎、范成大幕府,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宁宗嘉泰初,诏同修国史,升宝章阁待制。晚年闲居故里。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近万首,词也颇有成就。有《渭南词》二卷(又名《放翁词》)。陈 亮(1143—1194) 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为人豪迈,富才气,喜谈兵。孝宗隆兴初,上《中兴五论》,反对与金议和。退学于家,力学著书十年,学者多归之。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到任而卒。理宗端平初年,追谥文毅。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词风豪放激越。有《龙川词》。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隆兴初,出使金国,全节而归。除四川制置使。累官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晚年退居家乡石湖。卒谥文穆。主要成就在诗,以田园题材最为擅长。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有《石湖词》、《石湖集》、《揽辔录》、《桂海虞衡集》等。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随耿京聚兵山东,起义反金,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奉表南下,次年初高宗召见,授承务郎,改江阴签判。历任建康通判、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后落职闲居信州(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宁宗朝,起用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被劾,卒于铅山。存词六百余首,为两宋词人之最。词以豪放为主而呈多样风格,艺术成就极高,与苏轼并称“苏辛”,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及《美芹十论》、《九议》等传世。姜 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小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吴兴),往来苏、杭间,与词客诗人多有交游。一生未仕,卒于临安。其词清空蕴蓄,格律严密,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尤精音律,有自注工尺旁谱的词十七首存世,为研究宋词乐谱的珍贵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等传世。章良能(生卒年不详) 字达之,丽水(今属浙江)人,居吴兴。淳熙五年(1178)进士,除著作佐郎。宁宗朝,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有《嘉林集》百卷,不传。存词一首。刘 过(1154—1206) 字改之,号龙州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平生以功业自许,却屡试不第,又数次上书,陈述政见,不纳,遂放浪湖海间,布衣终身。曾为韩侂胄宾客,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有交。词属豪放一派。清人刘熙载《艺概》评其词“狂逸之中,自饶风致,而沈著不足”。有《龙州词》二卷。严 仁(生卒年不详) 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与严羽、严参并称“邵武三严”。有《清江欸乃集》,不传。宋人黄升评:“次山词极能道闺闱之趣。”俞国宝(生卒年不详) 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孝宗淳熙间太学生。有《醒庵遗珠集》,不传。存词五首。张 镃(1153—1221?) 字功甫,一字时可,号约斋,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徙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南宋大将张俊曾孙。历官奉议郎、直秘阁通判婺州、司农少卿。与史弥远谋杀韩侂胄,贬云溪,放还,又密谋反史弥远,坐动摇国本,除名象州编管,死于贬所。词以写景咏物见长,清丽明快。有《南湖诗余》(又名《玉照堂词》)一卷。史达祖(生卒年不详) 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宁宗时为权相韩侂胄堂吏,奉行文字,拟帖拟旨,俱出其手。侂胄败,被刺配充军,不知所终。词风尖巧柔媚,擅长咏物,工于炼句,是南宋“婉约”派名家。有《梅溪词》。刘克庄(1187—1269)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从学于理学家真德秀(西山),以荫入仕,尝官建阳令。以咏《落梅》诗得罪权臣,废居十年。起知袁州,迁广东运判、江东提刑。理宗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赐同进士出身,权工部尚书,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卒谥文定。克庄诗词兼擅。诗宗晚唐,为“江湖派”代表作家;词学辛弃疾,宏放粗犷,为辛派重要词人。有《后邨先生大全集》、《后邨别调》(又名《后邨长短句》)。庐祖皋(生卒年不详) 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楼钥之甥。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嘉定十一年(1218)主管刑部架阁文字,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将作少监、权直学士院。与“永嘉四灵”为诗友,彼此唱和,惜诗集不传。词擅短调,工整纤雅。词集有《蒲江词藁》。潘 牥(1205—1246) 字庭坚,号紫岩,闽富沙(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进士。以语直忤侍御史,调镇南军节度推官。历太学正,出通判潭州。有《紫岩集》和近人赵万里辑有《紫岩词》一卷。陆 叡(生卒年不详) 字景思,号云西,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淳祐中为沿江制置使参议,除礼部员外郎,崇政殿尚书。吴文英(1200?—1260?) 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本姓翁,入继吴氏。理宗绍定年间为苏州仓司幕僚,后又出入浙东安抚使吴潜和嗣荣王赵与芮之门。终生未仕,行踪不出江、浙。知音律,能自度曲,词师法周邦彦,运意深远,用笔幽深,艺术追求颇高,不免有时流于晦涩,《四库总目提要》称其为“词家之李商隐”。有《梦窗甲乙丙丁稿》四卷。黄孝迈(生卒年不详) 字德文,号雪舟,生平不详,有《雪舟长短句》,已佚。潘希白(生卒年不详) 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宝祐元年(1253)进士,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德祐初,以史馆检校召,不赴。朱嗣发(1234—1304) 字士荣,号雪崖,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居家专志奉亲。宋亡,举充提学学官,不赴。《阳春白雪》中录其词一首。刘辰翁(1232—1297) 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登陆九渊门,补太学生。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廷试对策,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濂溪书院山长。荐居史馆,又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隐居不仕。词多写亡国之痛,悲郁苍凉。有《须溪词》。周 密(1232—1298) 字公谨,号草窗,济南(今属山东)人。流寓吴兴(与浙江湖州),居弁山,又自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理宗淳祐年间任义乌县令。入元不仕,潜心著述,有《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皆存一代文献。词学周邦彦,律调谨严,独标清丽,当时与王沂孙、张炎齐名,又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有《 洲渔笛谱》(又名《草窗词》)。蒋 捷(生卒年不详) 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遁迹不仕。其词洗练缜密,语多创获。有《竹山词》。张 炎(1248—?) 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西秦(今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初年大将张俊后代,年轻时纵情诗酒之间,宋亡后家境败落,纵游江湖,尝北至燕、蓟间,旋即南归,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与周密、王沂孙交好,潦倒以终。其词属姜夔“清空”一派,重视技巧,追求典雅,宋亡后词风渐趋凄凉。有《词源》二卷、《山中白云词》(又名《玉田词》)八卷。王沂孙(生卒年不详) 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能文工词,广交游。入元,于至元年间(1264—1295)曾出仕庆元路(治所在今浙江鄞县)学正。词以咏物见长,间寓故国之感。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彭元逊(生卒年不详) 字巽吾,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二年(1261)中乡试。刘辰翁《须溪词》中屡有与他唱和之作。姚云文(生卒年不详) 字圣瑞,高安(今属江西)人。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邨遗稿》。僧 挥(生卒年不详) 俗姓张,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尝中进士,后弃家为僧,法名仲殊,曾驻无锡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等。与苏轼有交。徽宗崇宁(1102—1106)中,自缢死。其词自成一家,宋王灼《碧鸡漫志》曾将其与贺铸、周邦彦、晏幾道等并举,可见推崇。有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自幼好学,能诗工文,尤擅长词。父李格非、夫赵明诚皆当时著名学者。早年与夫居汴京,词多反映少女情怀与闺中生活,明快秀丽。南渡后,夫亡,只身流离辗转于兵荒马乱中,后卜居金华、临安,境况凄凉,词风遂渐趋低沉忧郁。擅长以白描手法抒情状物,艺术成就很高,成为婉约派大家。论词强调“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