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听琴声挑动而彼此心心相印,或像以玉佩相赠表深情的神仙般的幸福伴侣,一旦要离去,即使扯断罗衣,怕也挽留不住。奉劝你不要像独自保持清醒的先贤那样太认真了,还是在红巾翠袖群中喝个酩酊大醉,大概这是命中注定的罢!【赏析】词的主题也还是感叹往事如梦,欢乐短暂,恩情难久,劝人及时醉酒行乐。不过字里行间,颇有不满于现实的牢骚意味。先说繁华易过。“燕鸿过后莺归去”,是借季节改换,候鸟相继飞去,来说世事人情由盛至衰的变化。人经早年欢乐之后,渐入晚岁悲凉境地,这正好比过了青春、盛夏、接着而来的便是万物凋谢的秋冬季节。燕子、大雁、黄莺都归去了,留下来的只有对往事的回忆:“细算浮生千万绪”,经历过的事情倒是不少。但其中足使自己铭记在心的好事,也不过像一场春梦那样,十分短暂。而一经风流云散之后,无论事或人,要想再找回来,却是不可能的了。化用白居易诗成句,改易数字,变特定的比喻对象为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偶句仍工丽而多致。“春梦”比往昔事,“秋云”借眼前景,都不离首句所写。下片着重写人情,写男女间的恩爱,这也同样难以持久。“闻琴解佩神仙侣”,用的是熟典,但说得也相当灵活。因为无论是“闻琴”的卓文君,或“解佩”的湘水神女,都不曾有过“挽断罗衣”的事。这不过是词人用来强调“留不住”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但就表达两情不能持久的意思来说,用典却又是恰当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虽结为夫妻,但后来却有见异思迁事,故李白有诗说:“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作《白头吟》。”(《白头吟》)郑交甫虽有受江妃青睐、解佩相赠之幸运,但转眼却又失去了神女,连玉佩也保不住。由此看来,词人借以发恩情难久的牢骚也是有理由的。最后,词人作奉劝世人语,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有一种不满现实的愤激情绪。所谓“莫作独醒人”,言外之意,你若要学屈原那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生态度,那就只好去投河了。所以词人说,还不如“烂醉花间”就认命算了!由此看来,那些消极颓伤的话中,未必没有一点积极可取的思想内核在。木 兰 花晏 殊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① 。重头歌韵响琤琮② ,入破舞腰红乱旋③ 。 玉钩栏下香阶畔④ ,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⑤ ,点检如今无一半⑥ 。【注释】①玉真:玉人,称美丽的女子。真,神仙。 ②重头:曲家术语,词调中上下阕句式。声韵完全相同的叫重头。琤琮:玉的撞击声。 ③入破:曲家术语,乐曲至繁弦急响时,谓之入破。 ④玉钩:喻弦月。往往夕阳西下前,弦月已在天上,故“玉钩栏下”即新月悬挂的栏杆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东南楼,纤纤如玉钩。”又白居易《三月三日》诗:“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⑤赏花人:实指欣赏歌舞者,诗词中多以花喻舞妓歌女,用法与上一首中言“花间”同。 ⑥点检:犹言算来。【语译】池塘的水碧绿澄清,风吹来微暖惬意。初次见到佳人的情景我还记得:她叠唱曲子的歌喉,犹如玉声清脆,舞到繁音促节处,腰肢如一团红色的旋风。在纤月初上的栏杆下、芳香弥漫的台阶旁,我喝醉酒后,不知夕阳已将西沉。当时与我在一起赏玩歌舞美色的人中,如今还活着的,算来连一半也不到了。【赏析】此词亦写今昔之感。上片回想当年初识佳人,观赏其美妙歌舞的欢乐场景;下片慨叹如今旧友零落过半,自己唯借酒浇愁而已。先写环境,是人事发生的背景。“池塘水绿风微暖”,可知当时正是春天。写春天而不言桃杏燕莺、垂柳飞絮,却淡淡着笔,只说水绿风和,取景颇有考虑。作为记忆中初次与“玉真”见面的背景,已将这位妩媚的乐籍中女子烘托得如同凌波仙子一般。接着,正面描绘她歌喉宛转,舞姿翩跹。两句作骈偶,对仗工丽。刘攽曰:“‘重头’、‘入破’,管弦家语也。”(《贡父诗话》)这里用专门术语成对自好,它给人的感觉是:观赏者既是行家里手,则其赞技艺高超的话必可信。同时句中还运用双声叠韵词来增强表达效果:“琤琮”,喻歌声之悦耳,用双声词;“乱旋”,状舞腰之炫目,用叠韵词。都是着力描绘,故有声有色。如此反跌如今之寥落境况,自能形成较大的反差。下片写自己此时的行径心态。先说喝醉了酒,所以忘记了时间的早晚,以至不知不觉间已是新月在天、红日将沉。栏杆下、香阶畔,暗示本欲赏春景以解愁闷,谁知心有怨恨,酒不能消,反而醉倒其间。末了两句才说出醉酒的原因。“当时”“如今”也与上片之“记得”一样,所写之事是昔是今,交待得清清楚楚。“赏花”,如“注释”中所说明的,实即赏佳人、赏歌舞。这也补明上片所写的情景,是当时与许多朋友一道共赏的;可知是酒筵歌席上的事。往年的欢乐已难追寻自不必说,当时的旧友,如今竟也死了大半,这就难免不令人枨触万端,悲从中来;词人“烂醉花间”,良有以也。杜诗有“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之句(《赠卫八处士》),张宗 则曰:“东坡诗:‘尊前点检几人非’,与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过,不禁惘然。”(《词林纪事》)可知词写出了许多渐入晚境者所共有的感受。木 兰 花晏 殊绿杨芳草长亭路① ,年少抛人容易去② 。楼头残梦五更钟③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④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注释】①长亭路:送别的路。古代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白帖》)。 ②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③五更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④一寸:指心。千万缕:指相思愁绪。【语译】离别的路上已见杨柳青青、芳草萋萋。青春年华最容易抛人而去。好梦惊醒时,楼头正响起五更的钟声,三月的雨使花底落红点点,惹人离愁难禁。无情人不会像多情人那样痛苦,我一寸心竟化作相思愁绪千丝万缕。天涯地角虽然遥远,也终有到头的时候,只有这相思呵,竟无穷无尽、无时无处不在。【赏析】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前半先叙清因别离而相思的事;后半则专写离情之痛苦、相思之无穷。“绿杨”二句的意思是明白的:当时送别你、彼此分手的“长亭路”上,如今“绿杨芳草”,春意已浓;然而春草年年绿,行人归不归呢?要知道时光不待人,“年少抛人容易去”啊!“年少”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指人,“年少”即年轻人;(二)指年龄,“年少”即青年时期,犹言青春。这里是后一种用法。但也曾有人误解为前一种用法,大概是因为前面说“长亭路”,后面接“抛人容易去”,遂以为离去之人是一位少年郎,他轻率地走了,于是就将全词理解为“妇人语”了。(见赵与时《宾退录》)其实,“年少抛人容易去”就是人生易老的意思,是别后伤春的话,与离去者是男是女并没有什么关系。“楼头”二句是说自己别后的思念,选择了两种最能引发离愁的时刻和场景,用由名词连缀而成的无谓语句式组成对仗,如同律诗的中二联。(《木兰花》词调共八句,用整齐的七言,颇似七律;所不同者,词凡单句都平起,有对无黏;押仄声韵,只三、七句不押。)“楼头残梦”的梦,无疑是与意中人相会的好梦,因被“五更钟”惊破,故用“残”。唐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则离人怨恨五更钟矣。三月多风雨,花枝底下,必落红飘零,此正惹人愁思之时,如杜诗所谓“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也。黄蓼园曰:“‘楼头’二语,意致凄然,挈起‘多情苦’来。”(《蓼园词选》)也就是说,这两句开启了下片的抒情内容。下片在写法上与上片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所用的语言,由文变俗,都浅显明白;抒情也心口相应,直截了当。其次,四句三层意思,每一层都用两两比较的手法来表现“多情苦”这一主题。先说,“无情不似多情苦”,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反情况的比较。“无情”本来是不好的,但因为不会有思念的烦恼,现在反而教词人羡慕。这一比强调了苦情的难以忍受。其次是“一寸还成千万缕”,这是一种自身不同现象的比较。心称“寸心”,看起来很小,似乎容不下多少东西,想不到现在竟弄出千丝万缕的思绪来。这一比表现了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态。最后说:“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是相同情况的比较。“天涯地角”是广大遥远的空间;“相思”也是无边无际的,正有其相同之处。词人就用这两者来作比较,特抑彼(“有穷时”)而扬此(“无尽处”),把相思之苦推到了极点。李攀龙赞此词曰:“春景春情,句句逼真,当压倒白玉楼矣。”(《草堂诗余隽》)白玉楼是天上仙境,相传楼成曾邀文章高手李贺前往作记。赞语自难免过誉,但说此词写离愁之苦情真意切,倒是实在的。踏 莎 行晏 殊祖席离歌① ,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②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③ 。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④ 。【注释】①祖席:饯行的酒席。 ②香尘:因落花委地,尘土也带着香气。 ③棹:同“櫂”,船桨,指代船。 ④寻思:思索,想。【语译】长亭中设下饯行的酒宴,席上唱起离别的歌。离人已被飞扬着芳香的尘土隔开,还不时地转过脸来看上几眼。送行人的坐骑在丛林间悲鸣,远去人所乘的船随波逐流地消失了。画阁上黯然消魂,高楼上望断泪眼,唯见斜阳护送着浩渺烟波,直到遥远的天边。无穷无尽的只有离愁别恨,它带着我的浮想飞遍了天涯海角。【赏析】这又是一首离别相思词。用上下片相同的《踏莎行》来写,结构简单明了:上片写依依不舍的离别;下片写绵绵不尽的相思。上下片开头两句写法很相似:都是四个字的对偶句,用来分述同一件事:上片“祖席离歌,长亭别宴”,“祖席”亦即“别宴”,设于“长亭”将分手之地;席上唱的是“离歌”。下片“画阁魂消,高楼目断”,“画阁”即是“高楼”,也就是居人望行人之处;望到望不见,谓之“目断”;望而不得见,所以“魂消”。这种格调写法,正宜作倚声歌唱之词。可是,后三句的写法,上下片就不完全一样了。上片都用于描写分别一刹那间的情景。“香尘已隔犹回面”,虽未明言是谁,是我们不难猜到是指“行人”,写其留恋难舍情景;后两句分述送别的“居人”和离去的“行人”,用马嘶、掉转来描写离别的双方和烘托气氛。这在诗赋传统意象中是有过的。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蔡琰《悲愤诗》)、“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江淹《别赋》)等等。当然,词并非简单的模仿、袭用,如“去棹依波转”就不是写“凝滞”、“容与”,而是说船不停留,很快地随着流水远去、消失了。这使我想起《红楼梦》中的描写:宝玉在秦氏出殡途中,留情于村女“二丫头”,他们才聚即散,宝玉在车上“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都是以客观情势的无情来反衬人物的依恋心态。下片后三句只用一句来写高楼远望所见;末两句则用以直接抒写离愁之无尽。不过,“无穷无尽”、“天涯地角”等语,还是从远望所见景象中联想到的,也是望中之境的扩大。“斜阳只送平波远”一句,王世贞颇欣赏,以为是“淡语之有致者也”(《艺苑卮言》)。的确,“斜阳”,暗示其眺望是从早到晚的;“平波”,正呼应前面的“行人去棹”,望之“远”而波亦“平”;“只送”者,“只见”、“唯有”也,斜阳亦多情也,这句看似平平常常的话,却能借写景而生动地传达出望者的一片痴情、专注、失望、惆怅的情态,所以说它“有致”。踏 莎 行晏 殊小径红稀① ,芳郊绿遍② ,高台树色阴阴见③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注释】①红稀:花少。 ②绿遍:草多。 ③阴阴见:隐约显现。 ④游丝:春天里小虫所吐的飞扬在空中的细丝。【语译】小路旁,花已稀少;芳草绿遍了郊原;树丛中高台的身影,隐约可见。春风不懂得应该阻止柳絮的飞扬,让它白濛濛地向过路行人的脸上乱扑过来。黄莺深藏在绿叶中啼啭,燕子被隔在红色的帘外呢喃,香炉的烟袅袅上升,静静地随着飘荡的游丝旋转。我醉里愁中经历午梦一场,待到酒和梦都醒来时,落日的余晖已映照着深深的庭院。【赏析】这首词在其所描写的景物间是否另有寄托,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先不深求,只将它当作通常的伤春词来读。上片写外界的春景。头三句说春光渐老,以“红”“绿”指代花、草,说花逐渐稀少了,草已长满郊野;遣词造句,讲究色彩,作必要的修饰,恰到好处。树的枝叶茂密起来,所以远处绿树丛中的高台也只隐约显现。视线由近及远。柳絮本被风吹卷而起,现在反过来说“春风不解禁杨花”,倒像是杨柳的花絮太无情,自己要别枝而离去,春风也阻止不了它,说得颇有诗趣。“濛濛乱扑行人面”,这一句给人造成春光将去的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下片换作从室内角度来写春景。仿佛词人怕见到外界春残的景象而引起伤感,故独自闷坐房中饮酒遣愁。然而春将逝去的消息还是微微地透了进来,“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二句就含有这层意思;只是莺啼燕语隐隐约约,它们在诉说什么,听不真切而已。“炉香”句为静观所见,写出一种漠然无聊的精神状态。“游丝”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室内炉香细烟随游丝袅袅飘转,而一缕愁绪当亦于此时萦绕心头。写到最后才出“愁梦酒醒”字样,以明惜春伤怀主题。此时,正夕阳返照,院落深深,一片好景难留、黄昏将临景象。沈际飞曰:“结‘深深’妙,著不得实字。”(《草堂诗余正集》)这话说得不错,“深深院”三字,神理俱到,令人发悠然之遐想,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这首词以为另有寄托的词家颇多,如张惠言曰:“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张惠言《词选》)谭献曰:“刺词。‘高台树色阴阴见’,正与‘斜阳’相近。”(《谭评词辨》)黄蓼园更落实其所指曰:“首三句言花稀叶盛,喻君子少、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也。”(《蓼园词选》)如此等等。但微言大义,毕竟只是一种猜测和可能性,并非已有确切的佐证可以落实。求深固好,若致穿凿,也是解词所应该尽量避免的。蝶 恋 花晏 殊六曲栏杆偎碧树①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 。谁把钿筝移玉柱③ ?穿帘海燕双飞去④ 。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注释】①偎:紧贴;挨着。 ②黄金缕:喻新长嫩叶的柳条。 ③钿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移玉柱:即弹奏筝。 ④海燕:即燕子,古人因其春天自南方渡海而至,故谓;非今动物学上所说的筑巢于海滨悬崖上、形似燕子的另一种鸟。 ⑤一霎:很短的时间。【语译】六曲形的栏杆紧挨着碧玉似的绿树,风轻轻地吹,杨柳尽情舒展开它黄金般的丝缕。是谁抚弄着钿筝奏起一曲?惊动了梁上燕子双双穿帘飞去。眼前到处有游丝和飞絮在飘飏。红杏花开,正值清明,下了片刻的阵雨。午间熟睡醒过来时,只听得黄莺在四处乱叫,是它惊破了我的好梦,这梦中的一切再也无处寻找了!【赏析】诗词中常见有一首作品同列于几人名下的,如这首《蝶恋花》词,在冯延巳和欧阳修的词集中都有,也不知究竟该属于谁的。光从题材、风格上判断是不大靠得住的。因为一个词人的作品,可以彼此有一定的差异;而唐五代至北宋间,此类题材、风格相近的词作又太多,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存疑。我们还是来看看这首写春景的词的本身吧。景中有情,人所共知,但也应知不论通过景物所表现的是何种情,情之抒发成功与否,是写景成功与否之关键。此词上片所写,便能成功地传达出一种面对春天景象时所产生的愉悦畅快情绪。首句中的“碧树”,应该就是杨柳;贺知章《咏柳》绝句中就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六曲形的栏杆旁边,配上千万条金碧丝带在风中摇曳的垂柳,这画面多么瑰丽动人!“展尽黄金缕”,说的是柳叶全都舒展开了,而我们读着这样的词句,心神又何尝不为之舒展呢?这时,传来几声悦耳的筝声,随即便见有燕子双双穿帘而出,掠过眼前飞去。这一切组合得何等巧妙,而“谁”字尤问得好,它把词人当时惊喜兴奋的心态都活现于纸上。所用词句之意象,都是一般词作中所常见的,并无特别神奇之处,但一经写出,诗意便清新多致,这样的词,自非大手笔不能作。下片仍多姿多态。“满眼游丝兼落絮”,词人固然会因此而产生怜惜春光的感情,但并不是哀伤。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对景而呼奈何的心情,因而反加浓了春意。“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这是很受称道的佳句;季节、气候、景物,一一点清。“一霎”二字,把握准确;若久雨不止,便大煞风景,亦与前后描写不相称了。阵雨片时,忽然吹散,这景象人心中所有,亦平添多少诗情画意!昔人有以此二句题画者,可见其历来为人所喜爱。全词以莺语惊梦作结,但与“愁梦酒醒”自有不同。虽好梦难寻,不无遗憾,但毕竟觉来之时,所听到的只有莺声盈耳,仍归于一片大好春光。凤 箫 吟韩 缜锁离愁① 、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②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③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④ 。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⑤ 。恁时携素手⑥ ,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⑦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⑧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注释】①锁:谓结郁不散。 ②陌上初熏:“熏”同“薰”,香气。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③征轮:远行的车子。 ④王孙:词人藉以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⑤绿妒轻裙:意谓轻盈的绿罗裙连芳草也妒忌它漂亮的颜色。 ⑥恁时:那时。 ⑦香茵:芳草如茵。茵,褥子,毯子。 ⑧“向年年”句:到每年春天,芳草总能新生。向,到,临。【语译】挣脱不掉离别的愁恨,它连绵无际,恰似春草;当我来到陌上时,这草正初次散发出阵阵清香。闺阁绣帏中人想着我此次远行,偷偷地滴下露珠般的泪水,饮泣着送我的车子出发。车子总是往前走,又总是在她的眼睛里,直到完全消失,她还凝视着远处无边的水和孤云。从此,她只有倚在高楼上遥望,从早到晚,望断秋水,盼我归来。想来实在伤心,我还记得池塘畔与你别后相逢的情景,你走过的地方,春草都曾妒忌你轻盈的绿色罗裙。那时候,我拉着你洁白的小手,在乱花飞絮中,我们缓缓漫步在芬芳的绿茵上。谁知年轻的容貌白白地改变,而芳草却年年长新。还是乘酒兴、带醉眼将这美丽的绿色原野尽情地游赏个遍,别辜负了这短暂的青春。【赏析】关于这阕词,曾有传闻记载,今略综其事如下:神宗元丰初,与夏议地界,韩缜丞相奉命出使。将行,与爱妾刘氏剧饮通夕,刘氏作《蝶恋花》词送之曰:“香作风光浓着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韩亦作《凤箫吟》词咏芳草以留别。词传入内廷,神宗知之。翌日,帝命步军司遣兵为搬家追送韩缜。(见叶梦得《石林诗话》和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词既通过咏芳草来写离别,则叙事、抒情,时时处处都不离芳草。这是此词的一个特点。后来《凤箫吟》词调又别名《芳草》,即由此而起。此词上片写爱妾为其送行之事;下片则写自己难舍的心情。词一开头,就先抓住“离愁”二字,揭出全篇的主题。又用一“锁”字,形象地表现它在自己心头是再也驱遣不去、挣脱不掉的了。可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下接“连绵无际”,一语双关,既形容愁思之不尽,又关合传统意象上常用来比喻愁思不尽的连绵无际的芳草,与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同一手法。第三句用江淹《别赋》成句写草,巧妙地加上“来时”二字,顺便就交待了自己的远行。离家来至陌上,见一望无际的春草,更增加了离别的揪心的痛苦。江淹原句是“陌上草熏”,词中用时,却不说“草”,而改为“初”。这固然与此处应用平声字有关,但咏物诗词,虽句句与所咏之物相关,却不出现物名,是修辞上的一种讲究。此词亦如此,全篇找不到一个“草”字。下面再用三句交待送行。“绣帏人”,说清来送者的身份,是自己的妻妾。“珠露”,本可用“珠泪”,义显,且没有字声的问题,但为了与芳草有关连,才以露代泪,也就是把眼泪比作了草上的露珠。因而,这是人哭泣落泪,送走远行的车子,也是陌上的芳草,把露水洒在向前滚动的车轮上。词人之用心,宜细心体会。分手的时刻最为难忘,所以特写:“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这是说送者一直注目着离去的驿车,所以车子不断前进,又老是在她的眼中,直至完全看不见;看不见了还在看,心想着他一路不知还要经过多少阻隔,而此时能见到的就只有天边的“远水孤云”了。她最亲近的人也正好如此,不知将流往何处、飘向何方。想像送别情景,形象而富于动感。“长行长在眼”等句,又暗暗切合芳草之无处不有,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词)这之后,就想像佳人终日凭高望远,盼自己归来了。“但”是“只有”的意思,与“尽日”用在一起,表现绣帏人情意之真挚和期望之深切。“目断王孙”是“望王孙而目断”的意思;“王孙”,则是借出典中语以自指,与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用法同;都出《楚辞·招隐士》,为的是说春草。有李重元《忆王孙》词说:“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恰好是这几句的意境。过片“消魂”二字关合前后,承上启下,很巧妙:它既可作不见归人空断魂解说,又是欲说往事之前,先发出的不堪回首的喟叹。回忆昔游,叙别后重逢,提到“池塘”,倘以为是记实地,那就呆了。这样说主要还是为切芳草,实际有无池塘并不重要;那是因为谢灵运曾有“池塘生春草”的名句才这样说的。“曾行处、绿妒轻裙。”作者真善于措辞,以“绿”指代草而又拟人化,说它也妒忌“轻裙”,则女子所着的是绿罗裙,且艳丽动人,可想而知。裙犹如此,人不待言。那时,他们双双携手同行,在“乱花飞絮”之中,缓步于芳草铺成的绿绒毯上。这一幅充满着爱情幸福的美妙的春天图画,使回忆中昔日的情景,显得如同人间仙境一般。这样也就更深刻、更逼真地写出了自己与爱妾生别离的悲哀。从梦境回到现实,想想眼前和将来,不禁悲叹年华似水,容颜易衰,“朱颜空自改”,“空”是对仍须离别的怨恨。于是就羡慕芳草能年年转绿,生意长在长新。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王维诗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相送》)这些都是此词构思的依据。最后,作者唯有以醉酒赏景、及时行乐自勉自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虽说应“嬉游”以遣愁,但基调仍是伤感的;也只有这样,才首尾相应,与全篇情调一致。“遍绿野”,再紧扣芳草,并环顾发端“连绵无际”“陌上初熏”“莫负青春”,直承前“朱颜”几句意,又双关人与草,是莫负年华,也是莫负芳草如茵的春光。总之,作者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把抒离愁与咏芳草两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用典使事,都能得心应手,自然无痕。木 兰 花宋 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②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④ 。【注释】①縠皱:有皱褶的纱,喻波纹。 ②寒:一作“云”。 ③肯:岂肯。 ④“为君”二句:为花挽留夕阳。李商隐《写意》诗:“日向花间留晚照。”【语译】我觉得东城的春光已渐美好,水面绉纱似的波纹迎着客船往来。绿柳如烟,周围早晨的春寒已很轻微,红杏枝头上,只见一片灿烂春意喧闹。人生变化无定,我常恨欢乐太少,怎肯吝惜千金而看轻一笑呢?为了你,我举起酒杯奉劝夕阳,请将金色的余晖在花丛中多留些时间吧!【赏析】宋子京留存的词仅六首,但这首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子的《木兰花》词(别名《玉楼春》),却使他名噪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曰:“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乎。’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来论词者,也常喜欢并举这两人的警句为例,来说明用字对创造意境的作用。这首词劝人趁着大好春光,及时行乐。主题是最常见的;艺术上却有创造。风格是五代至宋初的那种在文字上很少修饰、雕琢、使事用典的,近乎信笔白描的写法。结构也比较简单:上片写景,说春光大好;下片抒情,说应该尽情欢乐。上片首句先揭示主题“风光好”。接写春水迎客舟。春来河水渐涨渐绿,波光潋滟,故以“縠皱波纹”来形容,说它可爱。春日游人往来增多,大都为赏花观景,找寻欢娱。这与下片所写有关,所以先在此点出“客棹”。虽说的是春水迎客,却暗示了献殷勤、卖歌笑者的一番忙碌。写景已为抒情伏笔。“绿杨”二句是写春景的主体,对仗秾丽。一则是远景,所以望之杨柳如烟;一则是近景,专为杏花枝头作特写。“晓寒轻”说气候宜人,也正写春意渐浓,自然引出下句来。“红杏”句为全篇之灵魂,我们在后面还要专门谈到。下片先说人生飘忽不定,常恨乐少苦多。这是应及时行乐的理由。结论是有歌当听,有酒当醉,我岂肯为吝惜千金而轻易放弃博得美人一笑的机会?用反问句以强调应轻视钱财而尽情去追求欢乐,享受人生。写到掷千金而买一笑,则趁春光明媚之时,召来舞姬歌女,奉酒陪饮,席间轻歌曼舞、嬉戏调笑等等,都不言而喻,同时也赋予了上片所写春景以特定的更具体的含义。词结尾借李义山诗句,化用其意,将“斜阳”拟人,“持酒”劝其且留无比美好的“晚照”于“花间”,亦即有着众多红巾翠袖的筵席之间。夕阳既不可留,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则劝语也就等于在劝人“行乐须及春”,不然的话,如俗话所说,“过了这个站,就没有这个店了”。词中流露的享乐主义思想,在封建时代甚为普通;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热爱,往往如此。此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蜚声千载。誉之者固多,毁之者也未尝没有;都争一个“闹”字。抨击它最凶的当数清代李笠翁,他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子京当日以此噪名,人不呼其姓名,竟以此作尚书美号,岂由‘尚书’二字起见耶?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近日词中争尚此字,皆子京一人之流毒也。”(《窥词管见》)李渔对诗词中用俗字的强烈反感,实在是一种非常陈腐、保守的观点;再说他也没有正确理解这句词的意思。说什么这是“红杏闹春”,硬将它与“桃李争春”作比较。桃李争春,岂能说成“桃李枝头春意争”?可见是曲解。其实,所谓“春意闹”,是指红杏盛开,争奇斗艳,似蒸霞喷火般的热闹及“蜂围蝶阵乱纷纷”景象。一个“闹”字写活了生机盎然、蓬蓬勃勃的春意。所以王国维称此“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采 桑 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① ,狼藉残红②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③ 。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 ,双燕归来细雨中。【注释】①西湖:指颍州的西湖。州的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湖在州城西北。 ②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阑干:纵横的样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瀚海阑干百丈冰。” ④帘栊:窗帘。栊,窗棂。【语译】百花凋谢以后,西湖依旧美好。飘落的红花遍地散乱,白濛濛的柳絮飞扬在空中,风把垂柳整天吹得纵横乱舞。笙箫歌声都已散去,游人也走了。我才感觉到春意已经消失。于是把窗帘放了下来。这时,只见一对燕子冒着细雨飞回家来了。【赏析】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地方官。到了晚年,已经六十五六岁了,又退居颍州。其时,他写了十首《采桑子》词,歌咏颍州的西湖。每一首的首句,都落到“西湖好”上,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等等,“十词无一重复之意”(夏敬观《评〈六一词〉》)。这一首是其中的第四首,很为后来选词者所重。因为作者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与传统习惯上在落花时节总写伤春词相反,他从残春的景象中能发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词上片所写种种,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地看去,从描写的景象,到用词造句,似乎都可以说与通常所见的伤春词并无二致。然而读此词时,我们的感受却又与读其他伤春词完全不同,引不起感伤情绪,倒会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感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谭献曰:“‘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谭评词辨》)他的意思“群芳过”是“扫”,是否定;“西湖好”是“生”,是肯定,一句之中,便有大转折。这话理解为欧阳修善翻前人的案,当然是对的。但就此词本身来说,并没有“扫”什么;这里所说的好,就是群芳过后的西湖,一句话七个字是完全统一的。而且就是这一句开头的话,为全词所展示的画面,作了明确的主观情绪倾向的引导。所以我们读来,只觉得遍地落红点点,空中浮动着白濛濛的飞絮,迎风飘舞着千万条垂柳的绿丝带。客观的景物,在词人的彩笔驱使下,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残春风景画。记不得谁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为说残春时的西湖依旧很不错,便一味作赞美语,怕是不会出好文章。欧阳修就不肯总作直笔,在这样的小词中也必要起一点波澜。他就用了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有意作无奈语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本来以为残景也相当美,并不觉得春意已经消失,直至笙歌消歇,游客散尽,热闹变为冷清,才感到春天真的好像已经过去了。就写残春美好来说,这是很大胆的一笔,因为这一写,景象气氛好像都已降到了低谷,似乎与“西湖好”全不相称。词的结尾,还把“始觉春空”再推进一步,就说“垂下帘栊”,更显得好像外界已意趣全无,不如独处室内倒好。谁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最后结一句“双燕归来细雨中”,在细雨濛濛(春天有代表性的天气)中,忽见燕子飞回家来,它们双双在梁间梳理羽毛,啾啾地鸣叫着,像是彼此在争说春天的故事,商量着未来如何生育哺养自己的雏燕。这景象带来一片温馨,给作者精神顿时平添了极大的欣慰,词意仍回到暮春的西湖依然美好的主题上来了。诉 衷 情欧阳修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①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② 。 思往事,惜流芳③ ,易成伤④ 。拟歌先敛⑤ ,欲笑还颦⑥ ,最断人肠。【注释】①呵手:手冷,呵气使暖。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其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三日洗之始落。宫女奇之,竞效其妆,后称梅花妆。 ②远山:喻女子的眉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③流芳:流逝的青春年华(称芳华)。 ④成伤:引起悲伤。 ⑤敛:指敛眉,皱眉。“敛”一作“咽”。 ⑥颦:蹙眉。【语译】清晨,卷起帘幕,室外已可见一层薄霜。她呵一口气在手上,暖一暖手指,就试着作梅花妆式样的打扮。都因为心里本存有离别的愁恨,所以把眉毛也画成长长的远山的样子。她回想往事,惋惜飞逝的青春年华,真容易引起悲伤。打算唱歌,未及开口,先锁双眉;想要笑一笑,结果还是皱起了眉头。这模样令人看了心里最难受。【赏析】这首词写一个歌女。从她的外表妆饰、情态,写到她内心的思想活动,揭示她的不幸与痛苦。此词在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除词牌外,还有个题目为他本略去不载,那就是《眉意》。细读全篇,作者确是主要通过对这位歌女的眉毛的描述来表达词的旨意的。上片间两句写歌女晨起梳妆。天寒指僵,固是说季节气候,但也可视作是歌女精神上冷落凄清的一种象征性写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亦理所当然。此所以虽天寒亦呵手而试妆也。“梅妆”,正为切合“眉意”之题而用;眉额相连,大概是在眉心上方画个五出花形。“帘幕卷轻霜”,句法跌宕洒脱,后来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之句,人所共和。三、四句就其画眉作远山状而带出“离恨”来。画眉用黛,恰如山色,而山远则望之细长,故为喻;又远山在诗词中常与思念别去的远方“行人”有关,如下一首中所述,故有“都缘自有离恨”云云。事实上歌女画眉作远山形,当然不会真从“离恨”想来;但作者不妨作如此解说,这才诙谐风趣,设想也出乎常人意表。女子虽以献技艺、卖歌笑为生,但也是人,也会情有所钟而爱上谁,而那个离去的男子多半是“青楼薄幸”,一去杳无音讯,这才使多情女子伤心不已。此词调上片末通常为五字句式,今多出一字,故疑“画”为衍字。下片先用三短句抒情,述明歌女内心所思所感。所谓“往事”,总不外乎当初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欢乐,甚至海誓山盟,约期后会。结果当然是好梦成空,青春虚度,所以“惜流芳”之难再。这样的遭遇必容易引起伤感,下接歌笑不成便很自然。三字三句,语短句促,节拍较频,正好用以表达一种不平静的情绪,声调与内容一致。“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敛”,一本作“咽”,当是后人所改。大概以为歌唱用喉头发声,既然心中伤悲,欲歌不成,不如用“咽”更显豁而合理,且可免与“颦”字意思重复。殊不知这一改就与“眉意”无关了;在艺术表达的分寸感上,也有过火之嫌。不如用“敛”,始终不离“眉意”,又写其内心之痛苦,欲借歌笑来掩饰、深藏,却又不能不微微透露出来,这才更令人怜惜。末句本应说此是歌女柔肠寸断之时,却说成“最断人肠”,令人为之而肠断,是深一层的写法,它写出了作者对歌女不幸命运的深深理解和同情。踏 莎 行欧阳修候馆梅残①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 。离愁渐远渐无穷③ ,迢迢不断如春水④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⑤ 。平芜尽处是春山⑥ ,行人更在春山外。【注释】①候馆:旅舍;客店。 ②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薰,草的香气。摇征辔:骑马远行。征,远行。辔,驭马的嚼子和缰绳。 ③“离愁”句:意谓因行人渐远而离愁渐无穷或离渐远而愁渐无穷。 ④迢迢:形容遥远。 ⑤危栏:高处的栏杆。 ⑥平芜:平旷的草原。【语译】旅舍中的梅花已经落去,溪桥边的杨柳细叶初生,和煦的春风阵阵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春草芳香的气息。此时,离别的人儿正骑着马出发远行。人渐渐去远了,送行者的离愁也渐渐地变得无穷无尽,就像那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遥远的地方。留在家里的人柔肠寸寸欲断,带着脂粉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还是不要在高楼上倚着栏杆远望吧,那平旷的草原的尽头,能看见的只是春山,而行人还远远地在春山之外呢!【赏析】这是一首离愁词,是从送别念远的女子角度写的。上片写郊野送别。“候馆”、“溪桥”点出送别和分手的地点。“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说明正是春光大好的季节;在这样的时候,与心上人离别,自然更多枨触伤感。古人多有折梅折柳以赠别事,故后来诗词中写到离别,也多及梅、柳。这里又用江淹《别赋》语写景,语如己出,突出了离别主题。“摇征辔”,虽义同骑马远行,但通过用词和所取动作细节,仍表现出离去的男子正趁此好时光而出门远游的愉悦自得情态。这又反衬了留居等待的女子内心的凄惋。故黄蓼园曰:“时物暄妍,征辔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离愁不断何?”(《蓼园词选》)离愁随着行人的渐去渐远而逐渐增长,以至于无穷;它好像一溪春水,不断地流向极遥远的地方。前已出“溪桥”,则“春水”为眼前景可知(远处应还有“春山”)。“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用水写愁,写不断的柔情,极恰。下片写闺中念远。形容相思之苦,只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八字两句,不用谓语,一内一外,其意自明。继“迢迢”之后,再用“寸寸”、“盈盈”,叠词在这里强化了连绵不绝的效果。又作内心独白,劝告自己“休去倚危栏”,是说不敢眺望也。为申述原因,结出最末两句望中所见:“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芜”照应前面的“草薰”;有溪必有山,目断平芜,又为春山所阻,而“摇征辔”之“行人”,已远在千里之外矣!语浅直而意深婉。卓人月说“不厌百回读”(《词统》),正指这些地方。蝶 恋 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① 。玉勒雕鞍游冶处② ,楼高不见章台路③ 。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释】①“杨柳”二句:谓杨柳如堆堆青烟,又如重重翠色帘幕。 ②玉勒雕鞍:用玉制成的马衔和雕花为饰的马鞍,指代贵族公子。游冶:游乐。 ③章台路:犹言烟花巷,妓女聚居处。汉代长安有章台,其下有章台街,后多为妓女所居。【语译】庭院多么深邃啊,它究竟有多少深呢?杨柳就像烟堆,形成了无数苍翠的帘幕。他骑着豪华的骏马在游乐的地方,那条通往温柔乡、销金窟的烟花巷,我的楼再高,也望它不见啊!雨横风狂中,三月将过,天已黄昏,我关上了门,总也想不出办法能把春天留住。我眼中充满泪水去问花儿,花儿也不说话,一阵风来,倒将它吹得落红散乱,纷纷飞过秋千而去。【赏析】这首词也见于五代冯延巳的集子中(后面“谁道闲情”、“几日行云”诸阕也如此)。但北宋末李清照《词序》曰:“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张惠言以为“易安去欧公未远,其言必非无据”(《词选》)。但今人王学初曰:“据欧阳修《近体乐府》罗泌校语,此词亦见《阳春录》,而崔公度跋《阳春录》,则谓皆延巳亲笔。(见《近体乐府》罗泌跋)冯延巳亲笔所书之词,必非欧作。后人或据清照此序以为此首必欧阳修作,盖未见崔公度跋也。”(《李清照集校注》第三十三页)则此词是冯是欧,尚无定论。又张惠言以为此词欧阳修有政治寄托,并一一附会之,王国维斥为“深文罗织”,以为此类词“皆兴到之作”(《人间词话》),是。它应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词。词的首句被用叠字最有本领的女词人李清照所激赏,还用于自己的词作之中,便很不简单。重叠三字于一句之中,非此词所独有。杨慎曾举出“夜夜夜深闻子规”“日日日斜空醉归”“更更更漏月明中”“树树树梢啼晓莺”等例句(见《词品》),虽也叠得稳妥,但都不及“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自然高超。在这里,用叠字来强调庭院之深邃与词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完全密合的。庭院之深,亦即闺阁之深,封建时代妇女受礼教束缚,深居幽闺,与外界隔绝,不能过问丈夫行为的不公平地位被写出来了。因而,庭院之深又可视作妇女内心苦闷之深的象征。她们精神上的痛苦与不幸,被深深地埋藏在这牢狱似的深院大宅之中而无人知晓。李清照是女子,又有孤居寂寞的生活体验,因而特别能深刻地领会。用问句起头,尤有情致。庭院之深是通过杨柳之多来表现的。柳如堆堆青烟,形成无数帘幕似的屏幛,所以才更显得楼阁深不可测;在高楼上眺望而不见丈夫游乐之处,也由于此。唐传奇许尧佐《柳氏传》中有诗说:“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又有答诗说:“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传诵甚广。此词特写杨柳而联想到章台,这“玉勒雕鞍游冶处”,又藉以寄自己的离恨,都是十分自然的。词句间,薄情丈夫的奢华逸乐与独居深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苦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全为写这位女子的怨恨和悲愁而设,常人难到之处在于词并不静止地说她肝肠寸断、愁怨无穷,或者她心里在想些什么,而是仍透过景物环境和人物情态的细节描绘来揭示其内心世界。“雨横风狂三月暮”,这是写暮春时节的天气,也象征自身的不幸遭遇,同时又表现了她面对冷酷无情的现实时,内心感情的激动和狂乱。她无可奈何,只能“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春天留不住,少女的青春年华留不住,往昔的恩爱缠绵和幸福欢乐也过去了,同样没有办法将它留住。“无计”二字,可见出她向往过幸福生活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结尾两句更见精彩,遭风雨摧残者是花,所以要写到花;而花又与人同命,故见花而落泪;泪为怜花惜花而落,也为自怜薄命而落。为什么要遭受如此之不幸呢?这问题无人能够回答,且也无人可问,只好去“问花”。“问花”是痴语,也是情语。花当然不能回答。它不但“不语”,连自身也保不住,一阵风来,就将它吹得乱红飞散了——这恐怕也算是一种无言的回答吧!这已是令人悲凄的情景,不料画面上又出现“秋千”这一能勾起她热恋新婚时期欢乐回忆的东西,让它形成一种强烈的今昔对照,仿佛只是信手拈来,却调动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打击力”,完成了全篇的最后一笔,真可谓是神来之笔。毛先舒有一段专谈这两句词的话,所见甚细,兹抄录于后,以资参考:“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此等一经拈出后,便当扫去。”(《古今词论》引)蝶 恋 花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