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巴人源流及其文化-8

作者:应骥 字数:21332 更新:2023-10-09 10:25:23

龙能上天播雨,入渊汲水,是古人心目中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司雨之神。直至近代,由于盛行所有水属的总头领——龙王能兴云布雨之说,于是雨师也就“下放”到龙王麾下,祭雨神也随之转移为祭龙王,凡属求雨,皆求助于龙王爷。大概是受孙悟空的影响吧,龙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低下,求雨如有不应,即拿出点颜色给它看,让它曝晒于酷日之下,备受烘烤之苦。从此万物之灵的人类,终于成了胆敢冒犯和控制龙王的真正上帝了。土家族也相信龙王行雨之说,他们也认为雨神实际上就是龙神。但雨神、水神之称并不因此而泯没,而是根据场合分别使用。其他南方民族以及日本人也莫不如此,如日本人以水神作为总称,再根据祭祀场所分别称做井神、河神、池神等。土家族对雨神的最隆重祭祀是祈雨活动。每逢春夏干旱,即由乡里的头面人物发起,号召村民捐钱捐粮,用米、面制作龙神、雷神,组织求雨大会。祭祀先前由土老师设坛,先请雷公电母,再请龙王雨神,接着将用竹篾、干草编扎成的“黄龙”抬到水势汹涌的洞口“打洞”求雨。此时锣鼓、唢呐、牛角齐鸣,身穿法衣,头戴法冠,披着五色旗的土老师左手摇刀右手执鞭,口吹牛角,进行调兵遣将,此时在洞口设有雨神牌位处,人们点火,并摆动草龙,使之口喷烟雾。土老师唱着、舞着脚踏“九州”,进行调兵(转一圈即表示调集一州兵马)。人们亦跟着呐喊助威,场面十分热闹。待各种招数使尽,仍无雨意时,则运用惩罚措施,兴巫术将龙神囚禁于牛角内,逼其下雨。直至下了雨,才解除巫术放回被囚龙神。关于惩处不尽职守的龙神,大理白族的做法是先由洞经会老人坐在用树枝、树叶搭成的凉棚里念经,向玉皇大帝和龙王上表祈雨。如不灵验,则由村民组织起来耍龙以娱神。先用竹篾编成龙架,糊上绘有鳞甲的白布,是为小白龙。也有用黑布、黄布制成大黑龙、小黄龙的。耍龙时一人持杨柳枝在龙前引路,全村男女老少全都尾随龙后,沿途要用水洒龙身,并喊:“旱魃走开,龙王下雨来啦!”到了龙王庙,主祭人上表祭祀,众人跟着虔诚叩首,然后在庙前空坝上耍龙娱神,祈求龙王降雨。一般要搞一天,也有连搞几天的。大理喜洲镇白族祈雨活动更为隆重,所有村寨都要祈雨三天,多者达七天,而且要求无论信仰何神何教均须参加。人们先用柳树枝扎成水龙,凡路经各家各户时,人们要在自家门前烧香、泼水向神祈雨。每到一寺庙都要上表、念经、焚香。游龙时有些村寨还踩高跷以娱神。如果连晴到夏至仍不见雨,则要请当地清真寺阿訇到苍山黄龙潭搅龙、赶龙,为的是把它搅醒,赶出来,使之行雨,做法是阿訇用木棒猛击潭水,斥责龙王不尽职守。如仍无效,就继续用木棒或棘条猛抽,最严重时可以杀条狗丢进水潭。据说此法屡屡奏效,但弄不好会暴雨成灾并引起山洪暴发,变旱为涝,故白族农民非到万不得已时,决不经易用此法。看来各民族的做法大体相似,即先讨好娱神,如不听从群众呼声,则采取惩罚措施逼其降雨。壮族也有这种做法,如广西武宣县壮族求雨时,先请师公用茅草将庙堂里的神公捆绑倒吊起来,让数人抬去串村游斗,仪仗队鸣锣击鼓开道,师公随后念咒语,喃之声不断,手执桃树枝抽打神爷,喝令它上天找雷王限期降雨救禾苗。每当游斗一村时便放下,让群众齐齐围观,或泼冷水,或烧香祈祷。下面说说日本民间的求雨做法。日本冈山县阿哲郡哲西町村民求雨的做法通常是先让大家去神社的龙王祠里,在钟鼓声中祈祷,一边口念:“龙王爷,求求您,快下雨吧!”一边把龙王祠的大门打开。据说只要这样做就会下雨。如果这一招不灵,那就得“烧千把火”。这需要几个村子共同搞才行。先采一千枝带叶的绿树枝,把它搬上山,在山顶点火焚烧。要是仍然不起作用,那下一步就是去(据说是伯耆大仙小儿子)名叫赤松的池沼里汲水解决。但若在取水归途中停下歇息,那么停哪儿雨就下在哪儿,以致前功尽弃。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得大家轮番交替运水,途中绝不能停。水取回后用细竹枝叶沾着水洒在地里当可奏效(群马县邑乐郡板仓町遇到天旱时,在当地的雷电神社也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汲水村民,甚至有相距超过百公里外特地驾车前来的取水者)。假若上述诸法全都不起作用,那么最后的杀手锏就是杀一只动物丢进这被视之为圣水的池中。这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犯罪行为,当然要触怒水神,招惹强降雨的厉惩。此法与大理白族杀狗丢进黄龙潭的做法如出一辙,可见都是东夷习俗的残留。土家族人每逢过年(春节)就要准备九龙灯,到正月逢到水日,开始耍龙灯敬雨神。多从正月初四一直耍到正月十五甚至二十。接龙、送龙也都要在水日进行,届时要敲锣打鼓送龙到江边,进行火化,象征龙归大海。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土家族人个个早起,换上新衣,备好祭品进行祭龙,这一天无论见到什么都得说个吉利话。农历四月二十是龙神相会之日,即所谓“四月二十龙相会,打湿龙袍四十天”,意思是说这一天不能下雨,否则就要连续下雨四十天。这时候家家翻箱倒柜晒衣晒被,俗称“晒龙袍”。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按传统习惯要进行龙舟竞赛,此习俗土家族也有。农历六月初六要晒龙衣龙被。此时每家又得晒衣晒被晒书籍。这一天是“天赦日”,经过曝晒可以避免生虫,据说这也是龙雨大神法力无边使然。土家族村寨多水井。有水井就有水井神,或称“井水神”、“水神”、“雨神”、“龙神”。(井水长流不息,这是居住在井里的水神施展法力的结果,故)逢年过节,人们要去井边拜谢水神。祭这种神由各个家庭单独进行祭祀。通常,祭水神的时间为农历年三十午后,此时要拿上酒、肉、香、纸等,到井边叩拜敬祭,并将打回来的叫做“神水”、“腊水”的井水,把家里的大小水缸、水钵、水坛全都灌满。旧历大年初一凌晨,人们争着早起去井边向水神“请早安”,要烧纸、放鞭炮迎接水神。接着就打井水,俗称“抢银水”或说“向水神买水”,这是“吉利水”,可以用来烧茶祭祖,祭土地神、四官神。再烧上一些供家人洗脸,用这种水洗脸,可以祛邪秽,求吉利。最后将剩余的“银水”倒在水缸、坛子里,并洒一些在房屋四周、祖先神龛下面。类似习俗也见于白族等甚至日本人。白族每年正月初一拂晓,男主人持(印有水井神像的)甲马纸去井边点香烧甲马纸,向水神祈求保佑全家老少身体健康无病无灾。祭祀完毕,即汲取井水(称“金银水”)供人畜饮用,据说饮用此水可以平安吉祥。土家族婴儿满月,一定要去祭拜井水神,舀些水给孩子喝,这叫“出月祭水”。孩子体弱多病,母亲要带上孩子,提着鸡去井边为孩子叫魂,求水神保佑孩子百病全消,易养易长。若遇孩子八字缺水,难以养活时,则要把孩子过继给井水神,请求水神收他为义子,并取个带“水”字的名字,使孩子容易成活。老人过世,要先去井边祭拜水神,舀出井水为老人沐浴,滴一些在死者口中,称做“取水”,以求死者洁身,早登仙界。外出躲难或侨居异地,返回家乡时也得先去祭水神,喝一口井水,以求井水神保佑,洗去风尘邪秽,俾使身体健康、长寿。日本人在元旦(古时为立春,但因已停止使用阴历,故悉以阳历为准)第一次打的水称做“若水”。山地居民多取溪水,平地居民则取泉水或井水。一般由男性负责汲取若水,但也有妇女汲若水的地方。据称,饮用若水可以清除一年来的邪秽厄运,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平安吉祥。关于水神形象,日本古代常把水神看做是女性神或认为它是带有男孩的母亲神。后来水神形象是成了蛇或鱼类,直到把龙或蟒蛇形象加在水神身上。他们认为,海底、江底有龙宫,龙就住在那里,它是支配所有水族的神,通常称之为“龙神”或“龙王”。即使形象、称呼皆变,其水神的性质仍无改变,故人们常将其视为祈雨对象,顶礼膜拜。由此观之,水神特别是龙神信仰及其做法,应属东夷文化中的濮文化和越文化残留,它又一次证实濮系、氐羌系民族先民原是东夷,住在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他们与日本大和民族先民是同源民族,故习俗多同。雷电神从上古时代起,雷神就一直受到人们的畏惧和崇敬。早在有天帝之前,雷神就是人们最重要的神之一。由于春雷过后,植物复苏、生长,秋天后,雷电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植物也随之枯萎凋零,于是就产生了雷神主宰植物生长的认识。雷电过后,往往伴随着雨水,这又使古人认为雷神是司雨之神,并进而认为雷神是农、牧业的保护神。到了后来,民间神日趋完备,天帝、雨神、田神、五谷神等的次第出现,司雨,司农、牧业职能的转变,雷神的地位也跟着下降到从属神地位,成了单纯的惩恶之神。所谓“天打五雷轰”、“遭雷劈”等咒语,正反映了它的主要职责与功能。最初,有一种叫“夔”的雷神。据说其形似牛,青色,头上不长角,只有一只脚,全身发光,其声犹如天崩地裂,每逢出没于大海时,就有狂风暴雨发生。夔住在东海中的流波山上。传说黄帝大战蚩尤时,九天玄女亦来助战。她来到东海流波山上,杀死了夔,剥其皮,制成八十面鼓,抽其骨,做成八十对鼓槌,供黄帝部下使用。战争开始后,黄帝下令齐擂战鼓,于是隆隆之声大作,雷电交加,蚩尤被震得瘫痪倒地,被黄帝砍死。又一说则称黄帝之母见电光绕斗权星,有感而生黄帝,因此黄帝就是雷神之子。还有的干脆称黄帝为雷神;道教甚至把黄帝封为三十六位雷神之首,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雷神住在雷泽,其形为龙身人首。打雷时鼓着肚子挥动两个大拳猛击其腹,于是震耳欲聋的雷声大作。此外,雷神还有龙、蛇、牛、猪、猴等形象。明清时代的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颌长而锐,足如鹰,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称曰雷公江天君”。在雷电交加时,往往先见闪电后闻雷鸣。于是,人们逐渐把雷与电区别开来,把它们看做是两个神。又由于雷与电总是形影相随,寸步不离,犹如夫妻,给了人们以雷公与电母相伴的联想,产生了“闪电娘娘”(或称“金光圣母”)这样一个神,并屡屡出现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元史舆服记》对电母的描述是:“画神人为女人形,董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于是电母形象成了双手左右开弓各持一镜(或说“二十一镜”),能射出万道金光,即所谓的“金光阵”,照住一切被照的鬼怪恶魔或人或仙,使之无法脱身并立即化做浓血的女神。虽说是夫妻神,但电母却没有资格与雷公平起平坐,而是与风伯、雨师等部将一起,侍立在雷公左右。土家族的雷电神是既能呼风唤雨,体恤众生,又能除暴惩恶主持公道的善神。由于雷公电母是夫妻,故常被一起祭祀。惊蛰是祭拜雷神的日子,向来有“惊蛰到,春雷动,蛇虫窜,万物生”之说,因此在惊蛰前一天,人们就忙着在住屋四周撒石灰,用石灰粉在堂屋院坝里画雷公锤、电母铲以及刀枪剑戟等,这是凭借雷公神威,震慑一切鬼怪,使之不敢轻易造次随便侵犯。惊蛰当天,要在室外设案,祭拜雷电神,献酒肉香纸,同时还要挖个坑烧纸,表示请雷电神动土,驱逐虫豸蛇蚁。若不这样做,日后将在耕作或居家时,遭受毒蛇虫蚁叮咬,人畜、器具受损受伤。祭毕,要用土将坑盖住。土老师(或称傩坛法师)做法请神捉鬼时,要请雷公电母协助,念“五雷咒(诀)”、“五雷诰”、“五雷油池咒”、“五百蛮雷咒(诀)”,以祛魔驱邪。“五雷诰”中用这样几句词语描述雷公神威:“拜请五方雷公,乓的一声下天空。天雷来时遍地响,地雷来时山前崩……打在鬼头上,凿爆鬼眼睛,人来看时花红柳绿,鬼来看时号啕大哭。”“五百蛮雷咒(诀)”称:“奉请五百蛮雷刀上走,霍闪娘娘刀上行。五百蛮雷刀上打邪鬼,霍闪娘娘刀上打邪精。”土老师还将雷神崇拜与火神崇拜结合起来,使雷神具有通天入地的无比神力。其符、篆均为“雷”字的变形。不过对邪祟火神,则采取制服的办法,即由土老师用大瓷罐盛清水,画符念咒,然后去各家,让人们从家中夹出一块烧红木炭,扔进水罐里,土老师加盖并画符予以镇压,再埋入土中。白族的雷电崇拜与土家族大体相似,他们认为雷公、电母是专管人间不平,惩罚邪恶,制裁忤逆不孝、欺老凌弱,侮辱妇女、图财害命、暴殄天物者,故对其甚为敬重。为禳解雷电、冰雹、恶风的骤然袭击,大理州鹤庆地区白族盛行“封白”习俗。所谓“封白”(又称“封山”),就是不准白色东西下坝,以防范雷电、冰雹、恶风危害。因冰雹呈白色,故要封白(忌白),以示不准任何白色物品(包括冰雹)进入该地。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三直至九月十三,能见到玉龙雪山时,方才停止封白活动。封白祭祀称“封山祭”,届时要到刻有文字的丈余条石前烧香礼拜,祈求免降冰雹,免刮恶风,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巴人有一定渊源关系的日本大和民族,同样有雷电神信仰。他们认为雷神是司雷电之神,雷能白天而降,带来灾难,因此关东地方农村中,遇到落雷现象,就用四根青竹,插在田地四角,并系上注连绳(即禁绳),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让落雷再返天上。雷神形象为男性,也有认为雷神有母亲,是母子神,或说雷神有妻室,是夫妻神等的不同见解。现在一般把雷神画成穿着虎皮裙,背着一串鼓的鬼怪,但古代并不如此。当时把雷神看做是少男或者是一条蛇,它有司水职能。至今日本各地的雷雹神社仍是人们的祈雨祭场,这正好说明雷神能行雨祛旱,是向人间布施雨水的善神。防治落雷的对策有多种,平安中期(约为公元900年至1000年)卫戍皇城的警卫人员,在宫内布下“雷鸣阵”,以确保宫廷之安全。看来雷电神为蛇形(即龙形),有司雨职能,因而成为人们祈雨对象以及雷电神为夫妻神等的认识,似应源自东夷文化中的濮文化。火神提起火神,人们就会不由得想起太古时期的燧人氏来。传说中的燧人氏是钻木取火的首创者。《史记三皇纪》曰:“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奉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为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燧人氏是怎么学会钻木取火的呢?据《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壬子年拾遗记》记载:“……目此树表,有鸟若鹗,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我国古代总是爱把某一项或几项发明归功于某一传说人物。很明显,燧人氏也是如此。取火用火本应是古人的一项划时代的集体创造,它实际上并不是燧人氏这一虚构人物所为。取火术的发明,大大推动了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甚至可以说人工造火术是使人类开始迈入文明社会的第一步。有的古籍则认为火种的采取、保管,是伏羲氏,是他教会人们“变茹腥之食”的。炎帝、祝融也是火神。炎帝之所以能成为火神,其实有赖于五行之说。《淮南子天文训》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说文》释“炎”字谓:“炎,火光上也,从重炎。”《论衡祭意篇》更为炎帝添了“灶神”这一称号:“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祝融本是炎帝的部下,也是一位火神兼灶神。其形象据《山海经海外南经》称:“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祝融,火神也。”在炎黄之战中,祝融辅佐炎帝曾用火攻对付黄帝,后虽失败,但他仍不断修炼,后来受命于唐尧,杀死鲧,夺得所盗之天国息壤,并送归原处。在成汤除桀、武王伐纣中,他都以火助战取得了辉煌战果。西南少数民族也都有火神信仰,且做法大体相似。说到火,最容易使人想起彝族的火把节。原来彝族除了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三要祭火,祈求它不制造火灾之外,农历六月二十四(有的是六月二十五或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也是一个祭火日,这一天是彝族古老祭火节,俗称“火把节”。到了夜晚,人们燃松木,先在家中各处照耀一番;然后手持火把,挨家挨户走一趟,并不断往火把上撒松香以驱邪;接着大家聚集到田头照田里的稻苗,占卜丰收和除虫(人们认为火能烧掉霉、虫等一切导致生物患病的因素),火烧得旺,预示来年收成好,若是相反,则预示粮食要减产或有病、虫、雹等自然灾害。最后将火把插在村中或村前后宽阔地带,各家取来酒、肉、饭、茶祭火。彝族撒尼人的火把节叫“火节”,又称“过大年”,时间是在农历正月二十五至二十七,共三天。具体做法是:过节头一天,让孩子们去各家募集柴火。第二天由本村“火头”带着大家去村后大山顶上扎大火把,待到黄昏日落时分,用“明子”(即“松明”)点燃火把。点明子的火,必须是用石头撞击火镰发出来的火花去点燃松明。大火把点着后,其周围的七堆篝火把也跟着点燃。大火把是“圣火”,又叫“母火”,所有火把都必须来此取火种。人们相信,火种是生命之源,它与生命相关联,一旦熄灭,生命亦将随之终止。故必须小心保护,防止熄灭。除大火把之外,各家门前还要竖中型火把,中型火把以高三四尺的松树做杆,外面捆竹片、棉絮、麦秸等,松枝上悬挂五色小纸旗和装有杂粮的小布袋。当大火把点燃时,各家门口的中火把也随之点燃。拴在火把上的小布袋因拴袋绳被烧断而纷纷坠地,这时,守在一旁的孩子们便一哄而上争着抢布袋,谁家抢到的布袋装哪种粮食,预示谁家这一年若种此粮可获丰收。云南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上山烧火塘的习俗做法颇有风趣。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当地鸡街乡有座“火把节山”,在农历六月二十五这一天,彝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少,各家都要上山用石头搭成火塘,白天在火塘上煮鸡、烧肉、做饭,到了晚上,回到山下打歌,但山上火塘里的火依然烧得很旺,满山坡的火塘发出闪烁火花,十分壮观,大片火光把整个天空映照得通红。此时山下的歌舞配以山上的点点“繁星”,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火塘里的火一直要烧到第二天天亮才逐渐熄灭。关于彝族的火把节,[明]杨升庵贬谪云南时,过西昌、泛邓海、宿泸山,当时恰逢火把节,杨先生作诗吟道:“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不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这是对火把节极其生动感人的描绘。日本人也有此习俗,不过后来有人把分散的火堆集中起来排列成文字,就成了有名的“京都大文字烧”(后面还将提及)。与彝族有密切渊源关系的白族人,也同样有他们自己的火把节。白族的火把节,也是在炎热的暑天,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五。早在过节的前几天,人们就紧张地为庆祝火把节而忙碌着:有的上山砍火把杆,有的三五成群的到各家收集柴草、麦秆、松明,然后是分头扎火把。火把有大、中、小之别,规格不同,用途各异。最常见的是可以拿在手中四处游走的小火把;还有立在各家门前或庭院里的中等火把;最大的火把高约一二十米,以松作杆,捆扎麦秆、松明,杆顶还插有一面旗帜,旗下有称之为“连升三级”的,用竹竿串联起来的三个纸篾扎制成的升斗,每个斗的四角插着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样的小纸旗,下面还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五色小彩旗之类的东西,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火把节这天的中午家家户户要去给祖先扫墓,祭奠,要点燃小火把,撒三把(崇尚“三”、“七”,凡事都要重复三次或七次是盛行于濮、氐羌系民族乃至日本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做法,它可能源自东夷文化)松香熏墓,一直等火燃着了把手之后才能回家。如果墓地太远,则可改在家里祭祀。这天傍晚,人们都忙着提前在太阳下山之前就把晚饭吃了,以便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骑马者必须先绕着火把跑上三圈,然后才能往远方驰骋;不骑马的就去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哪家扎得精美,哪家扎得大,扎得结实。在全村大火把被点燃之前,年轻的妈妈们背着新生儿,打着花伞,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祈求除邪得福,年年吉祥如意。夜幕降临时,村中年长者带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首礼拜。村里的乐队奏响白族谣曲,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大火把,然后把点燃的小火把传递给爬得最高的年轻人,由他点燃大火把顶部。转瞬间火光四射,腾空的烈焰映红了尚留有落日余晖的暗色天空。此时鼓乐声、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红红火火的火把节帷幕被徐徐拉开了。当火焰把升斗杆子烧断时,人们争先恐后地抢夺掉落下来的升斗。抢到手的人被认为是有福分的人,受到众人祝贺,人们簇拥着涌向他家,主人忙把烟、酒、茶等拿出来款待来客。明年的火把节,就该轮到升斗得主家负责承办。耍火把是火把节的高潮。白族青少年们人人手持小火把,见有人来,就从挎包里抓一把松香往火上一撒,“哄”的一声火苗冲往对方,这叫做“敬上一把”。被火燎烤者不仅不生气,相反还认为自己身上的一身“晦气”被燎掉而感到欣喜。人们互相燎耍,颇有几分傣族泼水节时的气氛,不同者只是一水一火而已。有些青年男女竟因耍火把而相识、相知、相恋,结成对对爱侣。农村青年们还要成群地举着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面,给谷物照穗,据说这样做能消除虫害,确保丰收。跳火把是火把节的扫尾活动。午夜前后,烧了大半夜的火把底部的柴火已差不多燃罄,人们就把它堆成一堆堆篝火,于是跳火把活动就这样在年轻人当中展开了。姑娘小伙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跳越三遍,以祈火神禳灾祛邪。有的还开展比赛,看谁跳得最高、最远,一直玩到尽兴方肯离去。火把节也随之落下了帷幕。日本大和民族的火祭,又称“松明祭”,实际上相当于彝族、白族的火节、祭火节,即火把节。日本的火祭大致每年有两次,而以农历七月十五前后这段时间的火祭较为隆重(改用公历后关西地区为8月15日,关东地区为7月15日)。因为在时间上与佛教的盂兰盆会重合,故火祭往往被误认为是盂兰盆节的活动内容。日本火祭的一些做法,有不少地方与我国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做法十分相似,如火把也分大、中、小三种,中号的要立在家门口,火祭之前也须先去祖茔祭扫;也有手持火把到田间地头来回映照庄稼;也有祭火之前骑马奔驰或纵马跳越火堆以及孩子们在火堆上蹦来跳去地嬉戏等做法。日本人认为,火祭是祖灵回家与子孙后代们团聚的节日,故届时必须去祭扫祖先墓地,清除坟头上的杂草,有的还要清除坟墓周围乃至从墓地到自己家的道路上的杂草、废物,为的是使祖灵能够不费力地顺利到家。在墓地,要点燃小火把,为祖先引路(有的则认为扫墓时祖灵已经被驮在祭扫人的背上)。家门口的中火把也是为给祖灵照路和作为自己家的标志,以便于识别而设的。大火把日语叫“柱松”,每村只有一个。京都府的“大文字烧”是在整座山坡上排列成“大”字的篝火堆,入夜时一齐点燃,山坡上立刻现出用火堆成的“大”字,这就是闻名的地道日本风情民俗活动。总之,以上这些做法之用意与目的,都是为了迎、送祖灵,为先人照亮来去的路径和易于识别自己家门而设,是引路标志,有些人为了想引起祖灵注意,还特地爬上高坡,不断地挥动特意扎制的大火把。晃动火把,的确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成了日本火把节特有的美妙夜景。上述种种若仅从其表面上看,有些现象好像并不值得过分关注,可就是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有的却能折射出各种不同习俗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演变轨迹等诸多信息。下面且先来说说火把节的目的与整个过程。火把节的目的大致是:(1)祭祖,火把可以为祖灵照亮回家的路径和做路标用。(2)祭火神,祈求酿成火灾和占卜农事丰歉吉凶。(3)驱邪逐魔,除虫灭害。整个过程是:(1)扫墓、除草、墓地祭拜。(2)点火把,用马(草马)接祖灵回家,迎祖灵进家门,与祖灵团聚。(3)烧纸、上供,点火把除虫,送祖灵返回原处。在具体做法上各民族虽各不相同,但不难窥见存在于其间的某些相互关联处。接下来试就白族与日本人的一些做法进行比较。(1)白族的做法:首先是扎大火把,火把节中午去祖茔祭奠、扫墓,点小火把回家。其次是赛马,点中火把,母亲背着孩子打着花伞看火把、祈福。再次是点大火把,抢升斗。最后是耍火把,跳火把(篝火)。下面就接送祖灵的一些具体做法作些补充。云南云龙旧州白族的做法:农历七月初一,备好木托盘一个,置祭品,全家去村外十字路口接祖灵。此时家属中的女眷们要哭着喊:“阿祖、阿奶、阿爹、阿妈……请你们回来过节,我们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一切,你们快回来吧!”到家后,把托盘放在神堂前桌子上,再祭拜一次。桌上还供有水果、糕点以及要烧的纸包(内放纸钱)。自此每天早晚都要祭。十四杀鸡、煮肉、舂新米做饭,请祖享用。然后烧包,每烧一包要念出名字:“老大人收用。”全部烧完,将灰包好,送至村外,边撒灰边念:“老大人收用”。最后道别:“阿祖、阿奶……你们回去吧,明年再来!”“请各地关津、渡口放行!”(2)日本民间做法及其与白族彝族做法中的某些相似之处:日本民间的做法首先是扎制草马(有的则用或黄瓜、茄子当马,只要插上小截筷子当四肢即可),然后带上它去墓地祭祖、扫墓、清除去墓地的路边杂草,便于祖灵回家(有的地方把除草范围扩大,甚至直到山顶)。草马的作用一是驮杂草;二是供祖灵骑着它回家(或说是供七夕神骑,或说是让田神骑上它去田间视察,商谈农事)。马做成后,一般先要把它摆放在家门口,然后再带着它去墓地。割草时要“喂”它吃草。回家后还要用红豆米饭祭它。最后把它扔进河里(有的还让它驮着七月十六献给先祖的供物一起“上路”,被丢弃河沟)让水冲走。另外,还有一种做法是背着脸使劲儿把草马抛上房顶遗弃。彝族也有用草和麻线扎草马的习俗,草马称做“草马像”,说是专门送给爱骑马的鬼骑的。日本有的地方迎祖灵要一边手持(未点火的)小火把往墓地跑,一边叫喊:“老祖宗、老祖宗,我们来接你们啦!”到了祖坟跟前,点燃迎祖火把,虔诚祭祖。接着取出蜡烛把火把的火引过来点燃它,以便于把火种携带回家。与此同时还要把先前喊过的接祖宗的话再喊上几遍。有些地方迎祖是在附近的河边进行的,这时要呼唤一代代父子、兄弟祖灵的俗名,并用(模型)船载他们回去。有的还要装出背祖灵的样子,背老祖宗回家。到了家里,再把祖宗从背上卸下来,并与之谈话,讲家里的情况和各种趣闻;待到祖灵返回时,还要再背上祖灵上路。有的地方是祖灵进了家门,要先煮上一碗元宵(日语叫“团子”),让祖先吃“定心团子”;有的则是在祖宗临行前供上一碗“欢送团子”,让祖先吃了好上路。有的在祖灵进屋之前就准备好一桶净水放在屋檐下,说那是给祖宗预备的洗脚水……做法五花八门,颇具人情味。用马接祖灵,背祖灵回家、到坟地和去坟地的路上呼唤祖宗请他们回家等做法,与彝、白等民族的做法十分相似。接下来要做的是点燃中火把、大火把。中火把一般立在家门口,作为祖灵回家时的标志;有的则把它竖在祭祖灵用的棚架旁。日本东北地方和秋田县等处是点着小火把迎祖的,这时已爬上山头或高处的人要不断挥动手中火把,大喊:“爷爷、奶奶,请快跟上这火把回家来吧!”点大火把都是由年轻人轮番朝大火把顶部的“火笼”(即“斗”)里投掷火炬作为竞赛。火把分大、中、小三种,各种火把的使用场合与功能、作用以及点大火把一般都由年轻人承担等,几个民族的认识、做法几乎完全相同,只是点大火把的方式方法有些不同。笔者认为,白族的做法很可能较原始;而日本是经过后世改进了的做法。最后要做的几桩事情是:赛马、骑马跳越篝火,围着火跳舞、年轻人跳篝火。七月半的赛马活动很可能源于上述用马接祖灵回家(后来以草马替代真马)古习。因赛马原本始于占卜,是一种原始宗教活动。据记载从前日本曾让不同毛色的几匹马一起赛跑(有时有的马不骑人),如果黑马获胜,兆一年当中多雨,白马获胜则多晴;再从每匹马的到达顺序上测出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气情况。这可能就是最初的赛马目的,但到了后来,这种神判意识逐渐淡化,转变为纯粹的赛事了。不过白族赛马要先绕火把跑三圈、日本人赛马须先跳越篝火等做法,却仍然保留着七月半赛马活动中的某些宗教色彩。据角川书店版的《年中行事辞典》第532页记载:日本自古就有绕着花伞转着圈跳盆舞的做法(不过花伞后来被花斗笠所取代,人们就头戴花斗笠跳盆舞了)。花伞是神将降临此伞的古老信仰。这一现象与前述白族妇女打着花伞、背着小孩在火把下转三圈祈福的做法,又一次不谋而合。人们若不作分析比较,除了在火把下转三圈做法具有原始宗教信仰色彩外,打不打花伞恐怕就很少有人会认为它与信仰有关。通过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其实打花伞、绕着花伞跳舞等也都是一种古老信仰做法。(3)彝族、白族用火把照稻苗、除虫和日本送虫祭。火把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人们手持火把到田间地头照稻苗的活动。这样做是为了占卜丰歉和杀虫。云南彝族有些地方有祭虫王活动。如昆明东部阿拉乡三瓦村西侧有祭虫山,半山腰建有虫王庙。虫王鸟首人身,嘴尖有喙,一望便知所谓虫王实乃害虫星——鸟神。彝族萨弥人每年夏天都要来此祭虫王。农历六月中旬,村人上山砍松明扎火把,孩子们手持火把绕着田边小径在自家田亩上来回巡视到处照,边照边念咒语:“大火把,烧起来,什么烧?灾星秽气烧;什么烧?螟虫土蚕烧、蚊虫跳蚤烧、三灾八难烧、不干不净烧……”最后把火把插在田埂上诱杀害虫。大人们则在家里举着火把照房舍、畜厩,房前屋后里里外外照了个遍,然后挖出各种害虫,并把它集中、收好,以便拿到祭虫山庙会上焚烧。七月初七,大家背上柴火、抱着鸡,汇集祭虫山。虫王庙前女巫师萨嫫为各家举行“献生”仪式,然后各户杀鸡、煮鸡、烧纸,为虫王准备祭馔。接着,萨嫫又为各户举行“荐熟”仪式,向虫王许愿,祈求“保留我们的庄稼,保护我们的松林!请你放出杜鹃鸟,把所有的松毛虫啄光,请你放出大鸟,去把所有的蝗虫吃光,请你肋生双翼,振翅高飞,把田边地角沟沟坎坎中的害虫全都杀光,使蝗无孑遗,让螟不为害……”然后各家各户将虫交付萨嫫,堆在庙内院坝上焚烧。冬(十一)月,萨弥人在萨嫫带领下,去虫王庙还愿。人们拿着用红布裹着的丰收五谷,供在虫王像前,感谢金翅神鸟保住了他们的庄稼,夺得了丰收。下面再把彝族撒尼人焚虫法事简述如下:在祭虫仪式的最后一天里,12个毕摩分头到各村去收虫。毕摩振铃前导,众乡亲尾随而进,孩童们扛一纸棺殿后,每到一家先诵《打醋炭经》,然后登堂入室。到了天井中央,再念《收虫经》,于是将家中收集起来的害虫、弃物悉数倾入纸棺。再由村中长老率众敲钟击鼓,举着火把将村中邪病恶疾全都逐之村外,将藏匿田间山壑的害虫、毒菌一一驱出村境。入夜,毕摩将收来的害虫聚集山坡放火焚烧,诵《虫王经》、《灭虫经》,然后将余烬倒进土坑浇以石灰水,压上三根桃木棍,烧符一道,震慑虫鬼,使之无法继续作祟。下面再来说说白族的七月祭虫。据《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白族卷》第707页记载称:“(昆明西山白族)七月七日,各村在自己的祭祀台祭虫。他们认为天神中有一个虫王,管理虫害,每年必须向它供祭,否则它会把害虫撒到地里吃尽禾苗。如果发生虫灾,则被认为是上天虫王惩罚世人,祭祀祈求虫王消灾禳祸,所以每年七月七日各村在祭祀台上杀猪祭虫王。虫王的形象是一个尖嘴青面獠牙的恶神。”值得注意的是,白族祭虫王的日期也是七月七,而且其虫王形象也同样是长着尖嘴的鸟神。除害虫活动日本也有,称做“送虫祭”。下面就日本茨城的送虫祭的一些做法作一简介:茨城县鹿岛郡大野村是在每年六月十五举行送虫祭。这时人们要号啕大哭,敲钲打鼓,在村子里边走边哭,故又称做“泣祭”。说是古代,一匹失足跌落深水田里的马,淹死后冤魂作祟,变成了看起来外观形状很像马脸的小虫子,危害作物。于是就兴起了祭马灵法事,这就是泣祭的起始。送虫祭的进行时间,方式各地不尽相同,一般的做法大致是:先扎草人,再点上火把,把草人和在送虫活动中烧死的虫尸送到村外,埋好垒成冢;或者用草船载虫流放河心,任其漂走。送虫时敲钲打鼓十分热闹。青年们还要举行赛跑,把送虫祭发展成了大型竞技运动。举行的时间不定,过去多在阴历五六月间,有的在插秧后三天,也有少数是在阳历十二月初八和二月初八进行的。从上面所说的情况看,彝族做法和日本民间做法尽管不同,但却有其共性,那就是:用纸棺(草船)载虫,以火灭虫,用土埋虫或流放江河,做法震慑,制止作祟,祈愿作物、林木不受虫害损失。以上这些民风民俗,不仅在做法上彼此相仿相同,并且对火的认识也大同小异,若是两个毫无渊源关系的相距万里之外的两地民族,岂能一东一西如此相像?笔者多次提及的彝、白、土家和倭人,即濮系、氐羌系民族和大和民族均源于东夷之说,决非妄言,而是有许多有力证据支持的推断,因此很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彝族同胞多住一进三间的土坯瓦房,中间的一间靠南山墙旁,有一四方形或六角形,周围用青砖砌成的火塘,火塘上面用藤条吊着土锅,用以烹煮食物或烧水。火塘靠南墙一侧,放有长条鹅卵石,这就是所谓的“种火老母”神位。逢年过节,新谷登场时,人们都要祭祀火神。火塘(即地炉)在我国中南及西南地区流传甚广,家家都有,火塘里的火终年不熄。中心火塘是全家生活和起居的中心,举凡祭祀、占卜、议事、接待来客等,均在此进行。彝族萨嫫(女巫)说“火是从天上来的,火种是天神的赐予”。萨嫫祭家堂火神时,要跪在火塘边,左手拿着一杯清酒,右手食指沾酒少许朝火塘弹去,表示献酒,接着念《祭神经》。家中的火塘是家神(善神)所在场所,不容亵渎。其实,“火就是神,神就是火”,老人们称火塘之火为“衣食火”。送鬼的火塘则是恶神盘踞之处。火塘之火不用时要用火塘的炭灰捂住,以保存火种,千万不能熄灭。儿孙们长大分家,要把火塘里的火炭平分成若干份,各家一份。火塘旁忌生霉长草,因为这是家道衰败之征候。严禁在火塘旁解大小便,说粗话、脏话,不准向火焰喷水,或泼脏水,不准撩拨火堆,更不许朝火塘吐痰、吐唾沫、擤鼻涕或烘烤鞋袜、鞋垫、裤衩之类的东西,不得从火塘上面跨过和脚踩铁三脚架。给火塘添柴火时,要从下面送,不能从四面八方往里乱塞,必须先烧枝头末梢部分,不能颠倒。支撑铁锅的三块锅庄石中,靠南的一块是“火神帝君”,其上方的一块是男人魂魄聚集神石,下方是妇女魂魄聚集神石。由于近代多以铁三脚架代替锅庄石,供“种火老母”卵石的习俗也逐渐改变为设神龛,立“南方火德星君”牌位。火塘既是家神的所在,也是已故先辈们亡魂的依附场所。除夕夜,如果火塘里的火焰旺盛,火星迸发,来年必定吉祥如意;若火苗时明时暗,或不时冒黑烟,则预示来年人事不顺,或牲畜不利。在火塘里燃烧青竹,若烧得“嘭”的一声火炭却不炸飞,为财源茂盛,好运不断之兆;若爆炸声大,且将木炭炸得四下乱溅,则为财运不佳,事难称心之征兆。彝族人认为火能消百病,因此当瘟疫流行,人畜染疾患病时,要采集松枝、侧柏叶、尖刀草、青皮刺、大桂刺、铁浅草、马桑枝等七种植物,堆在村中空地上烧,待火势渐弱时,人们便从火上跳越,已跳过去的人,要回队尾等候再跳,如此反复跳七次(对某一动作重复七次或三次,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做法)方能奏效。有病的牲口则要让它们从火堆上踏着火跨越,最先是母牛、母马,其次是公牛、公马,然后是中小型畜禽,如猪、羊、鸡等。完毕时,男人们还要捡几根没有烧完的余烬带回去,用它的烟熏畜厩、猎网等,以驱瘴气。火有净化功能,每当祭祀前,必须用柏枝、松枝烧一堆火,再将大茴香、天竺葵、芸香、皂角、薄荷等香料植物一一投入火中。将经堂熏一熏,以驱逐不洁之物,确保经堂洁净。每场法事,都要“打醋炭”。所谓打醋炭,就是将拾来的干净卵石放在火中烧红,再用火钳夹住投入醋罐,使之发出浓烈烟雾,以驱邪逐魔。先伸出双手在烟上熏一遍,再将经书、法器等在烟上绕七圈,所有供品也要拿到烟雾上去熏,这样方能使祭馔洁净,神灵才会前来享用。火还能烧鬼。彝族人认为只有把鬼送往火塘焚烧,才能震慑所有鬼怪。烧鬼用的火塘,是村中的专用火塘,一般居家火塘决不可取代。各村寨的“小鬼”,可在小火塘中烧;在几个村寨进行肆虐的“中鬼”,则要送到中火塘焚烧;在整个地区作祟的“大鬼”,必须把它赶到大火塘里煎熬,火化时还要念咒烧符。说到火神,就必然要提到火塘(即地炉),在我国中南及西南地区流传甚广,家家都有,火塘里的火终年不熄。中心火塘是全家生活和起居的中心,举凡祭祀、占卜、议事、接待来客等,均在此进行。土家族也是家家有火塘,而且十分重视火和火塘。土家族人认为火是神的旨意,祭火神,既能用到火,又可避免发生火灾。火塘上的三脚架是全家安居立业的象征,禁止随便移动或用脚踩,每年只有年三十才能挪动,平时动了不吉利。火塘昼夜有火,永不熄灭,象征家庭香烟不断后继有人,家业兴旺蒸蒸日上。睡前要把烧红的木炭埋在火塘的炭灰中,第二天早晨只要刨开炭灰,火就很快燃烧起来。除夕之夜,家家都要祭火神,上香上供、开光、放鞭炮、迎归(即迎祖灵回家)、祈求明年全家平安康乐。此时若火塘里熊熊大火,表示家庭日日兴、年年旺,反之则是家道衰败,凶多吉少,因此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使火旺起来,图个吉利。一家大小围火守岁,直到后半夜才睡。大年初一起床后,不准吹火,不准用火柴引火,以避免冒犯火神。只能轻轻刨开炭灰,添上柴,让自行燃烧。万一不行,也只能用火种引火。出外干活、办事,上山打猎、开荒时,家中的火不能熄,因为火能抵御凶邪鬼怪,带来吉祥如意。一年当中,凡属火日、金日,就必须祭祀火神。要以寨为单位,家家户户出钱捐米,购买酒肉香纸等祭品,请土老师做法禳灾。要找一个大瓷罐,装上称做“法水”的净水,让各家从自家火塘里夹出一块红炭,投入罐中,最后由土老师密封加印,并在盖上画符一道,念咒,然后将罐埋入土里,以镇压火鬼(或称“火怪”),消除火灾隐患。湘西土家族称火神为“火烟鬼”是邪神。其形象像竹扫帚,平日总是藏匿在屋檐上空,不停地数着房内所有家具,一旦数准确了家具数量,就要放火烧房子。火灾其实就是它在作祟所致。土家族人常在家中喂养竹鸡,用来防火。据说竹鸡的叫声很像在叫“有个怪!有个怪!”提醒人们警惕火烛,而火烟鬼却被这叫声吵得晕头转向,无法数清家具,也就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火灾。土家族祭火烟鬼时,要举行“抢火烟”仪式,即抬上纸糊大白船,到各家走上一趟,表示已将所有人家的火烟鬼赶走,不会再发生火灾了。其做法颇似送瘟神,也兴“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一做法是否受送瘟神习俗影响值得探讨。上述火崇拜习俗及其做法,有不少地方也见于日本农村,最为突出且普遍的,莫过于火塘。日本人对火塘的重视程度不亚于上述诸民族。日本火塘呈四方形,长约1.5~2米,四周围以0.17~0.2米宽的厚木料。火塘的位置、座次以及各种禁忌等,也有其本民族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严格规定。火塘上方系以能自由升降的钩(日语叫“自在钩”)与绳索,用以挂锅盖,作用相当于彝族火塘上方的藤条。日本人同样有火能辟邪除秽的宗教信仰意识,比如新娘初进婆家门时,门口要烧一堆火,进门时新娘必须由别人搀扶着从火堆上迈过去。树神土家族人认为,古树、庙树等经历了长时间日月光华的照射与磨炼,都具有灵气,是神树。凡是得了病,就到树前焚香烧纸许愿,乞求“灵药”治病。人们摘几片树叶,剥一些树皮,捣碎后冲服,有的还舀树洞里的积水当药水喝。有的人家小孩体弱多病,做父母的十分担心,于是找土老师推算,看有无必要拜神树为“寄父”,如有必要,就备上酒肉、香烛、纸钱等祭品,缝制鞋袜,带着孩子到神树前拜“寄父”,祈求它保佑孩子茁壮成长无病无灾。有些土家族人遇到不吉事情或不祥征兆,也常常祭祀树神以求祛邪消灾化凶为吉。有些地方的土家族把树神看成是具有能使妇人怀孕生子的神,如黔东北江口县梵净山鱼坳,有一棵“怀胎树”,被渝、湘、桂等省的香客称做“送子树神”,年年来此祈求子嗣的妇女络绎不绝。白族也有祭祀树神的信仰习俗,其做法也与土家族树崇拜大致相似。比如:(1)古树、大树,不论是什么树都是神树。像万年青、黄练头、柏树、柳树、樟树、杉树、冬青、核桃、栗树、梅树、漆树……都可以是神树。(2)祭祀树神的作用、目的,首先最多见的是乞药治病,消灾弭祸,确保全家平安。其次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寨平安家家吉祥。再次是祈求子嗣后裔、盼望人丁兴旺。最后是外出谋生者,祈望路途平安,万事如意。(3)信仰十分普遍,每个村寨都有一棵乃至几棵神树。(4)祭祀时间不一,有的在除夕,有的在正月初三,有的在腊月初八,有的在元月二十三,有的在立春、清明……除有固定日期的全村集体祭祀外,各家或个人出于某种原因,也可以随时祭拜。白族人认为,古树可以成神,也能成精。凡是枝繁叶茂,常有白鹤、鹭鸶栖息的大树,是吸收了天地正气、仙气的具有灵性的树,这就是树神;凡吸收天地间的邪气、浊气、毒气等的老树,则会变成树精,时常作祟害人。这里面既有大树成为鬼怪妖精的,也有妖精鬼怪变成大树的。对待树精,有两种对策,一是给树精上香上供,求它不要再兴妖作怪。二是采取强硬镇压的措施,如在树干上钉铜钉、铁钉、马掌铁皮等,或在其枝干上涂以狗血等秽物,使其妖术失效而无法施展。大理市海东乡海岛村白族人传言,从前金梭岛上有四棵古树,成了精,常常作祟害人生病,使人们腰部或手脚疼痛不已,药石无效。此时病者及其家属就要带上一块瓦,几颗钉子,一把刀,几个糯米团和一些糠壳末放在树下一边烧纸、烧糠壳末,一边把纸钱等物在病人面前幌几下,乞求树精手下留情,不要再折磨病人。如果病愈,定来还愿酬谢。祭祀时带钉子、刀之类的东西,分明向树精示威,你若不识相,那就给你来硬的,钉子、刀子就是为你准备的。如敢抗命,必定严惩不贷。云南省兰坪县维西乡的烟川、拉竹河、维登、妥洛等村村民,在固定的日子里手持铁斧、油炸糯米粑、香烛等祭品,到各自的核桃树林、漆树林里去祭树神。先用斧在树上砍一斧,然后将糯米粑塞进斧痕,把香插在粑上,念道:核桃树,你今年不结果,砍你一斧。接着砍第二斧,插香,并念:核桃树,明年你结果不多,砍你一斧。砍第三斧后则念:后年你不结满果,砍你一斧,希望你能年年多结果。看来神树确实通灵性,懂得什么是大棒加胡萝卜,于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听指挥,拼着命多结果结好果,既可免受斧钺之刑,又能换来主人的赞誉和少得可怜的一点祭品。岩神、石神土家族人认为“奇必灵”,相信奇岩异石是神灵,因此面对奇形峰、异状岩顶礼膜拜,求其护佑之举随处可见。贵州江口县的快场乡、怒溪乡有一由三块岩石形成的三角形岩石;官和乡的一座山,巅峰草木不生,唯有一石柱高耸该处,其面前有一株万年青松,远望犹如观音及其净瓶中的杨柳枝,因名观音岩;梵净山金顶,每年农历六月观音诞辰之日,各地来此朝山进香祭祀观音者人山人海,数以千计。岩石崇拜与其他自然崇拜一样,几乎各民族都有或曾经有过,与土家族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彝、白等民族,乃至日本人,自然都不会例外。彝族人认为,坚硬、奇怪的岩石,是石神的化身,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内,对其供奉酒、肉、茶、饭,焚纸点香,虔诚礼拜。石神,不仅可以是巨大的天然怪石、巨幅石壁,也可以是人工雕琢的人像、动物像等。彝族祭祀石神的目的,或为求子,或为治病,或为防盗。大理州云龙县团结村彝族人于大年初一早上要举行“请石神”活动,即由家中男性老人在天色未明时起床,先在家中祭祖,再出外捡回一块石头,偷偷地藏进堂屋门背后。这石头就是他请来的石神。石神到了家,众人才能起床。白族也同样认为各种大石和形状怪异的岩石有灵性,具有神奇的力量,是抗御邪魔恶鬼的神灵,人们可以得到它的庇护与帮助。因此有病罹灾时,即前往烧香叩首,求助于石神。巫师常以又宽又扁的光洁鹅卵石当法器使用。白族中流传着许多饶有趣味的关于石神的传说故事。其一:据传云南省剑川县沙溪乡西门村一老妪采菌归来,见有一玲珑剔透,洁净无瑕,闪烁红光之小石,甚为珍奇,遂拾石置于背篓中。殊料背篓陡重,老妇回首反顾所负,见小石已成大石,挪之不动,深感怪异,只身归宅,传言邻里。村人以为神,选壮丁数名将石抬回,供于山后小庙。闻讯前来观看进香,祈愿祭拜者,络绎不绝。灵石果不负众望,凡有所求无不应验,遇旱遇涝,一求灾消。村人崇之若神,尊之曰“红沙石村龙王”。某年,洱源县牛街等地旱情严重,素闻红沙巨石灵异,便遣人连夜窃回。沙溪西门村等八村民众,知情后立即尾随追去,窃石者见事已败露,乃以干牛粪焚石,促其变形,未果。又投石于湖,岂知怪石竟轻如竹木,入水不沉,俟沙溪乡八村居民抵达湖畔,即飘浮而趋。沙溪人见石,欣喜若狂,人人庆幸,旋抬石返村,仍置原地庙内供奉。为防再次被盗,特延请匠人雕琢龙王神像于巨石表面。龙王手持宝剑足踏蟾蜍,头顶盘一小龙,背有题记,时为正统六年。其二:剑川上兰乡大基村后山沟,有一青色大石,人称“咒蒙扣”,意为“石母”。据称,许久以前,一夜突然一火球自天而降,坠落在山麓,炸开深穴,钻入穴中,形成大洞,并引发熊熊烈焰。数日后,洞中涌出大水,将火浇熄,然而此水却昼夜不停流淌,将全村淹没,四周汪洋一片,人们被迫躲到山顶,但无济于事,生命危在旦夕!此时从水中钻出一女子,自称“石母”,能拯救被困众生。只见石母张开大口,将山上所有人畜全都吸入,变为巨石,自山巅急下,滚落在火球所砸之洞内,填满空隙,堵住流水。待水退净后,石母又张开大口,将吸入一切悉数吐出,人们获救,四散到坝内各处居住,重建家园。最后吐出之一男一女,自愿结为伉俪,定居在“咒蒙扣”旁,代代繁衍形成村落,是为大基村。为感激、崇敬石母,朝觐“咒蒙扣”者世世绵延,至今香火犹盛。上述石神表现虽异,但总脱离不了通人性、有感情,善于变幻,乐于助人等共同特点。这些都未能跳出古代神话模式,可以将它看做是神话的翻版或改编。日本也有石神崇拜。据《日本を知る事典》第540页介绍,日本人相信石有灵。诸如巨石、阴阳石、条纹石之类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奇特的石头多被当做石神崇拜。人们相信石神具有非凡的神力,尤其表现在对疾病的治疗上,认为祭祀石神,对止咳、治牙痛、消肿、(孕妇)平安生产等均有奇效。日本自古即有石神信仰习俗,古籍《土记》、《延喜式》等对此均有记载。《出云土记》的“楯缝郡”词条,有在山之西,有丈余石(神)及百余小石(神),人们对之祈雨,无有不应的记载。虽说石神本应是石头,但也有不少不用石头做神体的石神,同样,不是石神,却以石为神灵依附物的作法,也很寻常。最显着的如像道祖神(相当于我国的土地神)、惠比须、地藏菩萨等。有的石头则被看做是(神降临时当凳子用的)神坐。洞神我国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渝鄂湘黔交界一带同样多溶洞暗河,这些处在险恶地势的丘陵山地,不乏姿态怪异令人生畏的洞穴,这样的洞穴往往会被认为有灵,从而使人产生恐惧心理,一有病痛,就会被说成是失魂落魄,并判断出系撞上了某处某个洞穴鬼神,造成魂魄被摄,于是就有了洞神信仰。凡是遇到被洞神摄去魂魄的现象时,必须延请土老师做法,请神追魂,以求安康。这种法事,短则半天一天,长则几天几夜。招魂法事打洞府俗称“打锣鼓”。贵州省江口县打锣鼓一般为一通宵,从第一天晚饭后开始,直到第二天天亮。这一做法主要是请神,此外还有打宝卦、看病、请兵、差兵点将、收兵交魂、禳星翻案以及退神等仪式。打卦不顺,表示洞府鬼神拒绝交魂,还需要请土老师出山打洞。打洞时,土老师须先降童子,即一名未婚少年经作法后突然成了癫狂大力士,行动犹如鬼神附体。此时土老师要披上法衣,带着童子与一班执事人员,上山打入鬼神洞府,强令其交出摄走之魂。如果此招无效,说明鬼神仍然不肯交魂。这种情况往往被认为是凶多吉少,只能等死了。(四)梯玛、巫术梯玛土家语巫师称做“梯玛”,汉译“土老师”或“土老司”,是土家族原始宗教的神职人员。梯玛的含义主要有三种解释,一些人认为“梯”的原意是“女性生殖器”,“玛”即“马”,梯玛就是“马氏族之神女”。彭荣德等编《土家族仪式歌漫谈》第36~37页解释说:“古土家语称天上最受尊崇即最大的神叫麦(天)特巴,氏族最大的人叫洛(人)特巴,特巴便是对神、对人的最高称谓。特巴、梯玛都是土家语的汉语译音,二者发音极近,且同义,都引申为最大。天地间什么最大?生出人类的女性生殖器最大也。”“作为土家族巫师的称谓梯玛,本身就为我们储存了一个土家族巫师源于远古母系社会的极其宝贵的历史信息。”另一些人认为,梯玛是“领头人”的意思。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梯玛意为“敬神的人”。《中国土家族习俗》第235页是这样说的:“土家语中的梯,意为敬神,玛与卡(如毕兹卡、帕卡)一样,汉语为人或人们的意思。例如土家语称挖土人为里嘎玛,犁地人里要玛,读书人为此土玛,当干部的人为煞目玛等等。因而梯玛并非马氏族之神女或别的什么意思,而是土家族人对本民族中专门从事祭神活动者的特有称呼。”从梯玛是“最大”、“领头”的含义去分析,它的意思似应是“宗教领袖”。梯玛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以跳、唱、打、杀等形式出现。在古代,梯玛的权力很大,他既主持解钱、许生、求子、渡关、还愿等祭祀仪式,也主婚、丧以及调解民间纠纷。土司时期,舍巴、头人等地方小吏大都由梯玛出任。梯玛一般兼民间草医,懂得草药,会推拿术。跳摆手舞时,梯玛是领头人,要唱《摆手歌》,内容为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劳动生产和民间的占卜、算命、求雨等。祭祀时还要唱《梯玛神歌》。梯玛熟悉土家族的历史、神话和传说,因此他们对保存、流传古代土家族文化,起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梯玛做法时必须头戴凤冠(即莲花罩法帽,一种莲花瓣上画有神像的法帽),身披大红法衣,下系八幅罗裙,脚蹬马蹄鞋(或穿布袜、芒鞋),一手持镇邪驱鬼司刀,一手持八宝铜铃等法器。据称,土司统治时期,只有女梯玛没男梯玛,改土归流后才开始有男梯玛,并进而不准女性担任梯玛之职。不过男梯玛仍须严格按照当初女梯玛的服饰打扮穿着法衣。据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案州属多男巫,其女巫则谓之师娘子。”这段话证实古时梯玛系女性的说法是可靠的。梯玛分属两个教派,一是“娘娘教”(或称“原始皇后教”、“师娘教”),其梯玛法衣为圆襟,信仰三清大帝、王母娘娘、先锋小姐。作法时供品放在神坛右侧,在还愿合标法事中,其二十四标旗大将军称做“陈小姐”。娘娘教信奉者多为赵、刘、秦、杨、李、陈等姓土家族人。另一派叫“爷教”(又称“爷皇教”、“麻阳教”),梯玛法衣是高领襟,四摆开襟,信仰三清大帝、玉皇大帝以及工灵官、马元帅,作法时供品放在神坛左侧,在还愿合标法事中,其二十四标旗大将军为祝姓。爷教信奉者多张、王、谢、邓、严、熊、祝等土家族人。相传师娘教祖师为女性,后来传了男徒弟。但男徒作法,仍须用女祖师的腔调念经,据说,这样做才灵验。故称“师娘教”。梯玛崇拜傩神爷、傩神娘,即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它们是梯玛的保护神。上述现象与做法,进一步证实古代梯玛都是女性。它为人类社会先是母系社会后来才是父系社会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梯玛的服饰和法器大致有:凤冠即“莲花法帽”又称“五佛冠”、“三清札”,系用硬纸壳(或布壳)制作,下端与头接触部分平齐,上部呈现五(或七)个锯齿状(即“莲花瓣”),锯齿的突出部位下面画着神像,中间是三清仙师像,左右两侧各为一天将(或日、月)。法衣用大红布缝成,前短后长,镶黄边(或黑边),对胸开衩,胸、背各有一用黄布或黄线绣制的太极八卦,八卦下面绣云钩。胸肩(或领)上左边写“千千天(雄)兵”,右边写“万万神(猛)将”,左右背肩分别有“日”、“月”二字。下摆开衩,袖并不长,但袖口宽大。八幅罗裙系用红、橙、黄、绿、青、蓝、紫、白八种颜色的布拼接缝制(有的是八幅青色布拼接,裙边吊红布),长约一米多,裙下吊着八枚铜币。穿着时裙上部被法衣半掩,下部几乎挨着地面。旋转时裙口呈圆形,铜币随之发出清脆的叮当响声。八宝铜铃铜铃系用响铜制成鸡蛋大小的马口挂铃。所谓八宝铜铃就是拴在长约一尺至一尺二,宽近一寸的木制的两端拴有铜铃的手上。据称,原本有八个铜铃,故称“八宝铜铃”,后来因为给了“苗老师”(苗族巫师)两个,所以现在只剩下六个了。这六个铃分别拴在手柄的两端,每端三个。刻有马头,系着五色布条的为上,相反一侧为下,要头上尾下地拿,不可颠倒。八宝铜铃舞有喂马、上马、跨马、奔马、下马等动作,舞时梯玛身穿八幅罗裙,手摇八宝铜铃,口唱神曲,舞姿刚健有力,古朴典雅。梯玛还不时用铜铃撞击大腿,或用力摆动,使之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响声,令观者大饱眼福。司刀又做“师刀”,为一手指粗铁制或粗铁丝挽成的直径有数寸的圆环,环上串有九、十一或十三块钱币状大小可以相套的铁圈,还接有五寸长把手一个,把手上刻有“南斗七星”字样。作法时与铜铃搭配摇动,用以辟邪镇魔。使用时以右手握把,侧着摇晃,使之发出有节奏的“哂哂沙沙”响声。长刀铁制,长约二至三尺,有柄,柄上缠红绸或刀柄连一铁环,环上系五色布。为跳神时的道具,亦可用以占卜。牛角号水牛角制成,角尖装有木哨子,能发出“唔哩唔哩”的高亢声音。它本是战事中的号角,后来成为梯玛的神器。用于祭祀时呼唤鬼神,催促它们快去法堂听候调遣。牛角乐有“高音唔哩”、“低音唔哩”、“快唔哩”、“慢唔哩”等曲牌,一曲要两口气吹完。跳神时配合司刀,可用于调遣神将鬼卒,有“起堂”、“发兵”、“解邪”、“赏兵”等场面。吹牛角号需要有一定的气量和较熟练的技能,这样才能吹得雄壮森严、气势磅礴。竹挂挂又称“”,故竹挂又称“竹”,即竹兜卦。竹制,分大小两种,大者用长约七寸大竹兜,小者用长约五寸小竹兜,从中剖开成两半,经精心制作而成。有的还以白银片、黄铜片做花纹嵌饰十分美观。竹卦是占卜吉凶的主要法器,因响声清脆,故常被当做奏乐时压节奏的器具。梯玛用它占卜吉凶,一般先焚香烧纸口念经咒,然后拿起竹卦在香上绕三圈,再丢在地上,若两块全俯叫“扑”为“阴卦”,全仰则叫“翻”为“阳卦”,都属逆卦,兆凶,一仰一俯者叫“顺卦”即福卦,兆吉。竹挂可长期使用,有的甚至还传给后代梯玛。不用时裹以红绸,置于神案上。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