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到好处的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们。各地想要当官的财主们以及想要升官的官员们,必须打点宦官一笔“导行费”,才有机会把宝物呈献给皇帝。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宣布:“宦者可以为令。”这就意味着身处禁中的宦官们,可以合法和直接地参与到由士大夫们组成的政府管理机构之中。在此之前,宦官们必须通过影响皇帝的方式,间接地操控帝国的政府。 汉灵帝这些任性的举动,自然引起士大夫们一次又一次的抗议。不过,皇帝已经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随着宦官集团及其亲党势力的不断扩大,士大夫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痛心疾首之中,一些明哲保身的学者,例如郭泰、申屠蟠,毅然放弃了出仕的机会,归隐山林。 大量品行不端的人员通过财色公关的方式获取了政府机构中的各种职位。然而,皇帝并没有发觉事情的严重性。他甚至觉得周围讨好他的人多了起来,听话的人多了起来,他感到满心欢喜。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年,大汉王朝伟大的领导者光武帝说过,管理好一个国家的奥秘,在于上位者是否具有道德上的智慧,是否懂得用仁爱滋养老百姓的心灵,而不是培养一种唯利是图的风气;评价一个国家的管理水平,在于老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而不是经济学的绩效。他深深地知道,当老百姓安居乐业之时,国家的经济状况自然兴旺;而当上位者只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利益的时候,天下就会立即陷入迷惘、疯狂和动乱之中。 汉灵帝贪图钱财成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从此之后,人们爱慕钱财胜过爱慕道德,巧取豪夺的风气日益盛行。忠贞合格的官员被排挤了,贪官污吏和豪强恶霸开始横行天下。 及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当政,竟在西京长安城的郊区修建了一座坞堡形式的别墅,名为“眉阝坞”,其中储藏的粮食竟然够全家族的人食用30年,其他金银珠宝更是不计其数。坞堡高厚七丈,可与长安城比肩,具有坚固、周密的防御设施和功能。董卓说,“我有眉阝坞,此生无忧矣”。谁知说完这话之后没几天,董卓便死在他的干儿子吕布手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天,公孙瓒也在易京筑造了一座坞堡,主楼高达十丈,周围的壕沟深五六丈,规模宏大,不让眉阝坞。堡中积谷三百万斛。公孙瓒自与妻妾居于楼上,男人7岁以上不得入内,公文与生活饮食皆用吊篮传递。又吩咐女人们练习大嗓门叫唤,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他的命令。他自以为如此即可富足安全,谁知仅仅过了3年,袁绍挖地道进入坞堡,放火烧毁了它的望楼。公孙瓒自料必败,在杀掉自己的妻子、姐妹和儿女之后,引火自焚。 董卓修建眉阝坞的时候,曹操已经占领了兖州。他因此成为兖州刺史,派人去琅琊迎接父亲。曹操的父亲曹嵩,平生颇有积蓄,随行带着100多辆车的行李和金银财宝。当这支浩浩荡荡的车队经过泰山时,守备此地的张顿时起了歹念,袭击了曹嵩下榻的宾馆。曹嵩慌忙从后院挖墙洞逃跑,不想他的小妾身体太肥,堵在洞口进退两难。军士冲到后院,曹嵩当场被杀。同时丧命的,还有曹嵩的小儿子、曹操的弟弟曹德。 张是徐州刺史陶谦麾下的一名都尉。曹操找不到张,就一口咬定陶谦是杀父的仇人,兴起大军讨伐。历史学家黎东方说,曹操所攻之地,鸡犬无存,有5个城的男女老幼,几十万人口,都被他赶尽杀绝。曹军曾经在泗水岸边屠杀平民10万余人,泗水为之不流。 当园丁变成渔夫 我把管理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渔夫的管理学,或者猎人的管理学;另一种称为园丁的管理学。 渔夫的管理学意味着权谋,园丁的管理学却意味着爱。渔夫的管理学是为了获取和占有财富,园丁的管理学则是培育、创造和奉献财富的过程。获取和占有财富的过程,就像渔夫在恶浪中的拼搏。而创造财富的过程,却是园子里花儿们开放花朵的欢笑,果树们奉献果实 的欢笑。 人们愿意做园丁眼中的果树,因为果树的管理学意义象征着人间最美好的爱与感恩,也象征着生命的快乐成长与奉献。然而,,果树们却并不愿意变成鱼,而是变成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另一种渔夫。于是,渔夫与渔夫之间在孳生仇恨,在爆发战争。世界也不再像果园那样和谐、美丽,而是变得像滔天的恶浪一样惊心动魄。 汉文帝和光武帝是两位朴实无华的园丁,桓、灵二帝却是两个可耻的渔夫。自从桓、灵二帝之后,园丁式的管理学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渔夫式管理开始大行其道。曾经像果园一样枝繁叶茂的大汉王朝,顿时变成了一片滔天的恶浪。有着400年辉煌历史的大汉王朝,就这样陷入了权谋和暴力相结合的战争之中。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春天,饱受鱼肉之苦的国民们却无法享受春光的明媚。他们无法聊生,他们不堪忍受,他们要起而反抗。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智慧指向天堂,权谋指向地狱 大汉王朝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不必说文景之治,也不必说光武中兴。即使是汉灵帝出生的那一年,大汉王朝也依然是全球最强盛的国家,全国将近5 700万人口,称得上是人丁兴旺、市井繁华。然而,经过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灭绝,甚至连经济发达的洛阳和关中地区也一度沦为死寂的无人区。 曹操戎马一生,杀人无数,但也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 人肠。”这样悲惨的诗句。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当我骑着马经过原野的时候,到处都能看到皑皑的白骨。即使我走了一千里那样漫长的路,也听不到一声鸡鸣。因为战争造成的死亡和因为饥荒造成的吃人现象,许多人都丧失了他们的性命。大约只有1%的幸存者,想到这些就会让我痛苦得肝肠寸断。” 就像传说中的伊甸园一样,大汉王朝成了一个被毁坏的天堂公司。14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这个天堂公司被毁坏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 谁也不曾料到,曾经到处充满惊恐和饥饿的乱世,在经历了1 800多年沧海桑田之后,居然成了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战争游戏。《三国演义》被世界各国的人们看作一部空前绝后的军事文学,受到无与伦比的推崇。 我被人们看作是一位能够用管理学的语言来解构《三国演义》的专家,并因此被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后来,《哈佛商业评论》日文版也向我约稿,请我写一写《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 在人们眼里,《三国演义》中究竟有些什么管理智慧呢?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夏侯拔矢啖睛,周瑜的反间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难道这些都是管理智慧吗? 金圣叹先生有一句名言,曰:“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因为青少年看《水浒传》容易变得任性放荡,老年人看《三国演义》容易变得老奸巨滑。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宁静、快乐、仁慈的,而决不是任性放荡和老奸巨滑的。人们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那些所谓的智慧,其实大都是权谋。 智慧意味着爱。当人们热爱生活的时候,他们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于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天堂社会就在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得到了实现。我对日本的朋友们说:“如果你们真的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就应该好好去研究研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那些用唐诗宋词来吟诵的快乐生活,而不是这部攻城掠地、伏尸千里的《三国演义》。” 现代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们总是把智慧与权谋混为一谈。而事实上,智慧与权谋之间有如南辕北辙,智慧指向天堂,而权谋却指向了地狱。 某些国营机构的领导人犹如汉灵帝 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的相似。《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而今天的我们也刚好处在一个商业意义上的群雄争霸时期。我们把这些商业意义上的英雄,称之为企业家。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企业家。第一类企业家的情形与汉桓帝、汉灵帝颇为相似。第二类企业家的情形与董卓、曹操颇为相似。 这样的类比,也许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有许多国营企业,的确是被汉桓帝这样的领导人毁坏的。有许多国有资产,也的确是在汉灵帝这样的领导人手里流失的。而一大批像董卓、曹操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在趁机使用各种财色公关和资产转移的方法,到处攻城掠地,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势力。 汉桓帝、汉灵帝是一种类型的渔夫,他们在用贪污的方式占有财富。董卓、曹操是另一种类型的渔夫,他们在用掠夺的方式占有财富。这样的情形,与我们所身处的这个现实社会是何其相似乃尔。我实在不明白,从这些渔夫的故事和权谋中,究竟能够学到怎样的管理智慧? 只有爱,才是唯一正确的管理智慧,而权谋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爱可以创造财富,战争却只能掠夺和消耗财富。现代商业的可耻之处就在于,它把管理学定义为战争的学问。 正确的管理学是爱的学问。如果没有了爱,所有的战争都是可耻的。如果没有了爱,任何意义上的战争,无论是军事战争、政治战争,还是商业战争,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灾难,犹如《三国演义》似的灾难。 领导力的两种类型 管理学的最大难题 员工为什么会服从一个人的领导,并且愿意执行这个领导者所指定的任务呢?这当然与领导者的影响力有关,专家们喜欢把领导者的这种影响力定义为领导力。透过执行力,我们可以看到一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透过这支团队,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执行力的问题说到底是领导力的问题。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总是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们的执行力。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就是“强将手下无弱兵”。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将的故事 ,都可以作为研究执行力的案例。例如宋朝的岳飞,就曾经创造过“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执行力神话。 ,不在别处,主要在于领导者一人。所以,真正值得思考的管理学课题,就是下面打√的那一个: × 如何去训练一群有执行力的员工? √ 如何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当曹操成为现代商业社会所景仰的偶像时,有相当多的学者是很瞧不起刘备的。这些学者冷笑说,刘备有什么资格跟曹操相提并论呢?论军功、论谋略、论文章、论业绩,刘备哪一点比得上曹操? 不但现代商业社会瞧不起刘备,和刘备同时代的袁术也瞧不起他。袁术有一次写信给吕布说:“我有生以来,从来没听说过天下还有刘备这种角色。”看来,当今社会某些学者的见识,大约与1 800年前的袁术之流相当。 袁术非常自负,当过两年半的皇帝。可是,他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当皇帝的成本,准备去投奔他的堂兄袁绍。走到半路,听说刘备奉了曹操的军令在徐州附近拦截他,吓得他回头就跑,一路上耗尽了所有的兵力和粮食,在江亭这个地方陷入极度的困境,焦急得吐血而死。曾经那样狂妄无知的袁术,竟然被他瞧不起的刘备吓死了。 在袁术临死前不久,曹操有一段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佳话。酒至半酣,二人遥看天上变幻的风云,好像神话中传说的龙一样奇妙。曹操感叹地说:“龙这种东西,好比世上的英雄。使君啊,你来说说看,当今世上,有谁能够称得上英雄?” 刘备问:“袁术拥有淮南,兵广粮足,算得上英雄吗?” 曹操摇了摇头。 刘备又问:“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江东的孙策,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他们算得上英雄吗?” 曹操不停地摇头。 刘备又问:“袁术的堂兄袁绍,虎踞河北,麾下人才济济,应该算得上一个英雄吧?” 曹操说:“袁绍看上去厉害,其实胆子很小。虽然他有很多聪明的谋士,可他自己却欠缺一个领导人应有的决断能力。像他这种人啊,干起大事来总是不愿意付出,见到一点小利益却又不顾危险,不算是什么真英雄。” 那么,究竟谁能够称得上当世英雄呢?曹操用手指向刘备,然后又指指自己,说了一句令人莫名惊诧的话,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刘使君和我曹操两个人罢了。” 第一个将“使君与操”并论的人,其实就是曹操自己。 那时候各州的刺史、州牧,都被人们称为使君,并不是人们对刘备专用的尊称。刘备曾经代理过徐州的行政长官,后来曹操又以大汉王朝的名义,任命他为豫州牧。但这个豫州牧,好像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衔。曹操所称的使君,指的就是名为豫州牧的刘备。 曹操为什么会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呢?要知道,当时曹操与刘备在实力上的差距,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曹操名义上是大汉王朝的丞相,事实上却是大汉王朝的军委主席。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他的军事委员会已经彻底架空了汉献帝的中央政府;而刘备身边除了关羽、张飞两个兄弟之外,并没有任何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力量,有什么资格被称为英雄呢? 这是因为,尽管刘备只是一个空头的豫州牧,在他身上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领导力,以至于他总是能够赢得人们的好感、尊敬和追随。 获得领导力的六种方式 不同的专家对于领导力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所谓领导力,就是一个人基于他的政治地位和领导职责所行使的权力。也有人说,所谓领导力,就是领导者利用他的职位和人格去获得追随者的能力。还有人说,所谓领导力,就是领导者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并且带领他们全力以赴去完成公司营业目标的能力。看上去,这些专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我们还需要对领导力的形成做出更深层次的探索。 有六种方式获得领导力。它们依次是法定性的领导职位、强制性的力量、奖赏、专家性的意见、鼓舞人心的口才,以及令人信赖的人格。 □ 法定性的领导职位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担任某个法定性的领导职位来获得的。在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的组织结构中,总是需要一些人去负责某些工作领域的领导任务。这些负责领导任务的中高层职位,往往具有某种法定性的权力,以至于能够为组织内部的成员们接受和认可。当学校的校长、公司的总经理、军队的军官在行使他们各自的职权时,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没有超出他们的职务权限,那些教师、员工和士兵就会服从命令。担任领导职位是我们最常见的获得领导力的方式。 □ 强制性的力量 第二种获得领导力的方式,是通过某种强制性力量来获得的。虽然说领导者所行使的职权中,通常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力量,但是,许多领导者仍然喜欢用加大强制性力量的方式来强化他的权威。尤其是当他的下属们认为他的指令不合理,不愿意服从他的指令时,他就很有可能通过加大强制性力量来强迫下属们服从。 □ 奖赏 与使用强制性力量相反的一种方式,就是奖赏。人们之所以服从一个人的愿望和指令,是因为他提供了某种或某些具有诱惑性的好处。例如:工作绩效上的赞美性评价、金钱和物质上的奖励、职位上的晋升、能够得到某种好处的工作任务、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等。 □ 专家性的意见 专家往往在某个领域里有令人敬佩的专长,例如:丰富的知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某种特别的技能。出于对生活、工作和职业前途的考虑,人们也越来越需要一些专家性的建议。在治疗疾病方面,那些医生;在操作电脑方面,那些计算机专家;在办理纳税事宜方面,那些税务咨询师;在组织改革方面,那些管理学的教授;以及拥有某些稀缺资源的人……都因为他们的知识、见解和技能而受到人们的崇敬。他们也因此具备某种令人信服的领导力。 □ 鼓舞人心的口才 如果你既没有法定性的领导职位,也不是什么专家,那么,你该怎样去建立自己的领导力呢? 温情脉脉的语言能够赢得人缘,惊心动魄的演说能够鼓舞人心,一些聪明人喜欢借助语言的魅力来取悦于人们,并试图赢得他们的尊敬和追随。 □ 令人信赖的人格 令人信赖是建立领导力的基础。如果你无法令人信赖,即使你高高在上,即使你试图用强制性的力量,或者各种花言巧语的允诺,或者某种逻辑严密的理论,人们也只能对你将信将疑,从而让你的领导力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人们还有可能因为对你的极度不满和反感,而否定或者推翻你的领导。 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由于具备这种令人信赖的人格,尽管他并未掌握任何正式组织的领导职权,人们依然尊敬他、爱戴他,甚至愿意追随他。这样,在一个无形的社会区域中,他就拥有了某种神奇的领导力。 曹操的领导力 我把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有的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和控制财富;有的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所论及的一系列人物,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江东孙策,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辈,几乎全都是渔夫式的领导者。在这些渔夫 之中,曹操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个。直到今天,曹操仍然被人们看做是一个富有领导力的人。 他是一位军事谋略方面的专家。现代商业社会崇尚《孙子兵法》,而他则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孙子兵法》做注解的研究者。虽然跨越了1 800年的时空,但他与今天的人们却是如此所见略同。他长于用军事行动达成目标,以至于他曾经拥有过令人吃惊的财富和势力。今天的人们甚至把他当作了企业家的楷模。 应该说,曹操并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第一人,但他所挟持的汉献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苦难的天子。公元189年,大汉王朝中平六年九月甲戌日,汉献帝在董卓的操纵下登上皇帝的大位。从那一天起,他就成了大奸臣董卓摆布的傀儡。董卓失败之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可怜的汉献帝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军阀们追逐和玩弄的政治工具。 在所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阴谋者之中,曹操无疑是最成功的玩家。因为拥有了汉献帝这个政治工具,他获得了一个法定性的国家领导职位,即大汉王朝的丞相。与此同时,他把丞相府改造成了一个军事管理机构,并用这种军事管理的方式彻底架空了汉献帝的中央政府。 通过“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成功地掌握了大汉王朝的管理机器。他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占有国家的各种经济资源,用天子的名义任命各地的官员,用天子的名义惩罚那些不愿意顺从他的大臣和军阀。在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袁绍之后,他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他拥有法定性的领导职位和政治家们所特有的口才,他懂得如何使用强制性的力量来控制局势,他善于设计一些奖励人才的技巧,他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他获得了一种雄霸天下的领导力。可惜的是,由于他在道德上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他的领导力显得非常脆弱。由于长期的焦虑,他大约在40岁时就患有头风,并且在66岁那年死于头风。 我分析曹操的病情,似乎并不是头风那样简单。所谓头风,指的是脑部神经的疼痛症状。曹操的症状表现,并不只是头痛,还有极度的焦虑和惊恐不安。他常常在喝醉了酒,或者从梦中惊醒之后,因为怀疑有人谋害他而拔剑杀人。他可能患有很严重的抑郁症。 有意思的是,现代商业社会中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也常常出现抑郁症的疑似病情。 衣带诏事件 公元199年,汉献帝建安四年夏天,刘备奉了曹操的军令,率领一支人马在徐州附近阻击袁术。袁术既死,刘备趁机占领徐州,公开树起了反曹的大旗。 刘备为什么反抗曹操呢?现代学者似乎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喜欢想当然地理解成两位英雄之间的竞争,就好像两位创业者之间的竞争一样。然而,最初的情况并非如此。 应该说,曹操是很欣赏刘备的,尽管刘备帮助过徐州刺史陶谦。曹操曾经一口咬定陶谦是杀父的仇人,亲领大军攻打徐州,把徐州地面上的彭城、傅阳、取虑、雎陵、夏丘等五个城市杀得鸡犬不留。徐州保卫战结束之后不久,陶谦就一病不起,临死之前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后来,吕布阴谋夺取徐州,迫使刘备投奔曹操。曹操也不计前嫌,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他为豫州牧。汉献帝也很喜欢他,又拜他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刘备的远祖是汉景帝14个儿子之一的中山靖王刘胜。刘胜的小儿子陆城亭侯刘贞,因为贡献给皇帝的黄金成色不足,被汉武帝降为平民。虽然刘备也算是汉献帝远房的叔叔,但他的出身却相当卑微,加之他的父亲去世得早,以至于他从小就只能跟随母亲织席贩履。所以,跟出身富豪的曹操比起来,刘备并不是一个很贪婪的人。从一个小商贩到深得皇帝和丞相敬重的高官,刘备应该相当知足了。 与曹操不同的是,刘备是一个很看重道德的人。少年时期的刘备曾经在经学大师卢植门下求学两年,虽然不曾学会如何创作诗词歌赋,却颇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曹操是一个情操高尚的领导者,刘备一定会成为他的好朋友,就像刘备当年成为孔融和陶谦的好朋友一样。如此一来,刘备非但不会反抗曹操,反而会以自己的真诚与他肝胆相照。 然而,曹操并不是一个真诚和高尚的人。他满脑子想的,不是如何去做一个合格的丞相,而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权势去谋取个人的利益。所以,历史上评价曹操的时候,总是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更有甚者,曹操身为大汉王朝的丞相,却常常随意欺凌大汉王朝的皇帝。试想一下,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如果你有一位曹操这样的员工,你会做何感想呢?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你有一位曹操这样的同事,你又会怎么做呢?刘备就是这样一个有良知的人,他为曹操的卑鄙和残暴所震惊。 促使刘备决心反曹的,是建安四年春天发生的“”。有一天,汉献帝赐给车骑将军董承一条用白玉镶嵌的衣带。董承回到家,从衣带的衬里之中发现了一份用鲜血写成的诏书,悲愤的汉献帝在血诏中拜托他邀集一批忠义之士,设计殄灭曹操。从表面上看,刘备好像是曹操着意栽培的同党,事实上却正好是汉献帝理想中的忠义之士。当董承等人把血诏出示给刘备观看的时候,他立即表示愿意加入反曹的同盟。 在那样恐怖的环境中,反抗曹操意味着随时都可能丢掉脑袋。如果刘备不反曹操,他就可以在一个高级官员的职位上,轻松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或者,他也可以用讨好曹操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是怎样的力量让刘备毅然站到曹操的对立面,甚至不惜牺牲他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性命呢? 刘备在徐州宣布反曹的第二年春节,衣带诏的秘密就被曹操发现了。曹操立即杀害了车骑将军董承、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以及他们的家小。反曹同盟之中,只有刘备和西凉太守马腾幸免于难。 接着,怒气冲冲的曹操手持宝剑,率领武士入宫,当着汉献帝的面,用白练勒死了汉献帝钟爱的董贵妃。董贵妃当时怀有五个月身孕,是“”主谋董承的妹妹。 曹操的功过是非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尽管权势熏天,却一直承受着道德上的骂名。他为自己辩解说:“虽然我是汉贼,但如果没有我,天下还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后来,曹操的拥护者们也常常用这句话来肯定曹操的功绩。 这句话对不对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 如果没有曹操,很可能有很多人像袁术那样称王称帝。但是,曹操和袁术一样,都是自私自利的渔夫,无非就是曹操更懂得权谋一些。从人格上讲,曹操并不比袁术高尚。 2. 如果曹操是一个忠于职责的丞相,以他的能力而言,很快就会恢复人间的太平。天下仍然是大汉王朝的天下,各地的军阀自然应该罢兵休战。老百姓将得以休养生息,大汉王朝也能够得以复兴。 3. 正因为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身份特征,让某些军阀找到了不愿意归顺中央政府和拥兵割据的理由。他们真切地知道,一旦归顺,他们面对的并不是天子,而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 4. 尽管曹操用战争的方式扫除了一批像吕布、张绣、袁术这样的军阀,但他的不道德行为也激发了许多新的动乱。各地的反曹势力此消彼长,终于演变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5. 刘备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在那样恐怖的环境中,虽然并没有多少军事上的实力,也敢于反曹的决心和勇气。 在杀害董贵妃之后,曹操亲自率领五路大军,来取徐州。刘备在徐州立足未稳,作战能力非常有限,一交手就吃了个大败仗。刘备单骑逃脱,无奈投奔了袁绍。他的结义兄弟张飞杀出一条血路,往芒砀山落草去了。剩下刘备的家小和他的另一个结义兄弟关羽,都成了曹操的俘虏。 但是,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反曹的决心。那时的他,既没有任何法定性的领导职位,也没有什么财富,也并不擅长于军事谋略。他唯一的优点,就是那种令人爱戴的道德人品。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五月,关羽在得知了他的下落之后,毅然离开曹操,冒着极大的风险,千里走单骑,前来寻找他。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赵云相会于古城,然后一起来到汝南招兵买马。 就这样,刘备以他惊人的领导力重新扯起了反曹的大旗。 领导力的两种风格 曹操有一句名言。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二月的某天傍晚,他和陈宫投宿于吕伯奢的家中,误杀了吕家的八条人命。因为害怕事情败露,他索性又残忍地杀害了毫不知情的吕伯奢。吕伯奢是曹太公的结义兄弟,算起来也是曹操的叔叔。陈宫指责曹操心地狠毒,曹操脱口就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刘备也有一句名言。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病逝于白帝城, 临终前留有遗诏。在遗诏中,他告诫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两句名言,鲜明地反映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分别代表了。 曹操是一个渔夫。尽管他是一个杰出的渔夫,但无论他如何杰出,都不能改变渔夫自私自利的本性。 刘备是一个园丁。虽然他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园丁,但他身上却有着园丁惟贤惟德的情操。 他们曾经是坐在一起煮酒论英雄的朋友,但他们现在却成了水火不能相容的仇敌。在这场渔夫与园丁的对抗中,究竟会出现怎样的战况呢?两个管理风格迥然不同的对手,究竟谁更有领导力呢? 公元201年,汉献帝建安六年六月,刘备趁着曹操与袁绍交战于仓亭,许昌空虚,提兵前来营救汉献帝。仓亭之战其实是官渡大战的尾声,曹操用十面埋伏之计,彻底打垮了袁绍的战斗力量。等到刘备引军来到许昌附近的时候,曹操已经迅速回军防守,拒刘备于许昌西南方向的禳山。 刘备虽然兵力单薄,但他的麾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忠诚而有战斗力的大将,强敌在前,却并不胆怯。可惜的是,他在军事谋略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如曹操,被曹操用计将他和他的兄弟们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在苍茫夜色的掩护下,刘备和他的兄弟们只好率领几百名残兵,逃向荆州。 然而,这场战争的胜负对于曹操和刘备来说,都不是最终的结果。他们之间的较量,其实才刚刚开始。 刘备和他的团队 一支忠诚的团队 刘备在穷途末路之中,只好带着兄弟们投奔荆州的刘表。刘表很客气地接待他们,给他们补充了两千名士兵,让他们驻扎在新野县。新野县是荆州的战略防线,离许昌很近。刘表的意思,其实是让他们充当抵抗曹操的炮灰。 此时的曹操和刘备,在实力上完全不能对比。一个“挟天子而令诸侯”,手握千军万马,铁蹄所向,无人能撄其锋。一个寄人篱下,连吃饭都得看主人的脸色。我们不得不捏上一 把汗,刘备的反曹大旗还能打多久? 幸运的是,刘备重新拥有了他的团队。当他只身投奔袁绍的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多么孤单。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和他的兄弟们还有重逢的那一天。尤其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威名远扬的关羽,竟然也不远千里来到了他的身边。 那时,关羽是曹操最为赏识的人才之一。曹操是那样地爱惜他,让汉献帝破格提拔他为偏将军,封寿亭侯,又送给他一座大宅院、十位美女、若干金银布帛和一些生活用品。有一天,曹操竟然把一匹名贵的赤兔马也送给了他。 这匹赤兔马曾经是吕布的坐骑,能够日行千里。人们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语言来赞美英雄吕布和宝马赤兔的卓越表现。曹操剿灭了吕布,却把赤兔马赠送给关羽。谁知有一天,关羽把曹操给他的所有赏赐都留在了那座大宅院里,骑着这匹马离开了曹操,踏上了追寻刘备的旅途。 传说,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经历了许多险阻。事实上,关羽当年所冒的风险,远甚于过五关斩六将。他去投奔刘备,刘备此时尚在袁绍的大营之中。我们知道,关羽在此之前帮助曹操杀了袁绍的两位爱将,一位是颜良,一位是文丑。所以,当他只身前来,如同送死。袁绍很可能会杀了他,为两位爱将报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有这样的毅力和勇气呢? 关羽自己说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所谓忠义,用企业管理的话讲,就是员工的忠诚度。正是因为这种纯粹的忠诚度,让这群患难与共的兄弟们组成了当时最有凝聚力的一支团队。这支团队曾经被打散过,但现在它又奇迹般地复原了。 ,就是一支百折不挠的力量。只要那颗忠诚的心还跳动着,抗击曹操的旗帜就不会倒下。 关羽是一个好色忘义之徒吗? 曹操到死也不理解,关羽为什么忠诚于刘备?他给了关羽那样的崇高地位和荣华富贵的生活,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关羽宁可放弃一切,也要去追寻刘备的消息。 有些人说,当年刘备之所以离开曹操,是因为他自己想当老板。他们又说,关羽之所以离开曹操,是因为刘备可以给他股份。可是,那时刘备不过是袁绍帐前的幕宾,连自己的公司都没有,哪里来的股份呢? 也有学者说,关羽其实是一个好色忘义之徒,他是因为曹操夺走了他心爱的女人才愤然离开曹操的。曹操曾经答应过关羽,表示愿意成全关羽和那个女人的婚事。可是,等到他看到这个女人时,立即为她的美色所迷恋,甚至不惜违背他对关羽的承诺。后来,他送给关羽十位美女,大约也是为了对此做出补偿吧?没想到,直到关羽离开曹操,他连正眼也没瞧上这十位美女一眼。 我不知道这位学者为什么不去谴责曹操的出尔反尔和横刀夺爱,难道他是曹操的亲戚吗?关羽爱上一个女人是很正常的事,你可以说他好色,但绝不可以说他忘义。忘义的是曹操,以及跟曹操做亲戚的那些学者。 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懂得忠诚的意义。刘备是一个懂得忠诚的人,关羽也是一个懂得忠诚的人。正因为他们懂得忠诚,才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佳话。他们之间这种肝胆相照的友谊,岂是曹操之辈能够理解得了的? 与其说关羽忠诚于刘备,不如说他们彼此忠诚。他们是结义的好兄弟,结的是什么义呢?他们在桃园宣誓的时候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那时候,刘备24岁,关羽25岁,张飞22岁,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要为危难中的国家和人民做一番大贡献。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友谊 为什么关羽年长,反而让刘备做了兄长呢? 这要从刘备的发迹史说起。 我们知道,刘备从小跟着母亲织席贩履。及至稍长,有两位贩卖马匹的大商人,一位是张世平,一位是苏双,他们看上了刘备,聘请刘备代理涿县地区的商务。由于黄巾起义,马 匹在当时成了一种相当昂贵的商品。刘备很快挣到了第一桶金,等到当地政府出榜招募乡勇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来组建自己的军队。 有两个人前来应聘,一个是关羽,一个是张飞。《华阳国志》中说,刘备合众,河东关羽、同郡张飞并以壮烈为御侮。御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职务,置换成现代词汇,就是保镖、警卫的意思。 《三国志·关羽传》中说,刘备待关羽、张飞二人“恩若兄弟”;而关羽、张飞也常常在“稠人广坐”之中,侍立在刘备周围,“不避艰险”。这段话,一方面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友爱,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后来,人们常常在戏剧舞台上看到关羽、张飞肃立在刘备身后,以为是两个弟弟对大哥的尊敬,其实也是他们的职务所决定的。 简单地说,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其实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出于对刘备的尊敬,尽管关羽比较年长,人们依然把刘备称为大哥、关羽称为二哥、张飞称为三弟。两位兄弟跟随着刘备,从当初保镖级的武士,成长为后来闻名天下的将军。我们不得不感叹,原来老板和员工之间,竟然也能够建立起兄弟和骨肉一样亲密的友谊。 当然,刘备不仅仅是待关羽、张飞二人“恩若兄弟”,待赵云也同样如此,以至于某些说书先生也把赵云称为四弟。除了这些出生入死的战将之外,至于糜竺、孙乾、简雍等行政管理人员,也无一不是品德高尚和有奉献精神的员工。年轻的诸葛亮出山之后,更是用了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 三顾茅庐的故事 从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新野县一住就是7年。他活了大半辈子,什么时候这样安逸过?每天跟兄弟们喝喝酒,有空跟荆州的学者们聊聊天,还可以跟老婆一起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日子倒也过得悠闲自在。7年下来,连屁股也长肥了,老婆还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 那时曹操忙于北方的战争,还腾不出手来对付他。在遭受官渡大战的惨败之后,袁绍病 逝,但他的儿子们仍然拥有不可忽视的势力,占据着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等四个州的地盘(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当刘备在新野县享受太平生活的时候,曹操则在集中精力对付袁绍的儿子们,把这四个州尽数收入囊中,并顺手征服了乌桓和辽东。十分天下,曹操已经控制了其中的七分。 其实,那段时间刘备有很多机会对付曹操,但他没有足够的兵力。于是,他多次劝说刘表,趁着曹操在北方作战,袭击许昌,一方面可以营救汉献帝,另一方面也能够一举捣掉曹操的老巢。但刘表却始终惊疑不定,仅仅发动过一次小规模的进攻。 刘备常常为他七年来虚度的光阴感叹,但他并非一无所获。他深深地知道,他所拥有的这支忠诚的团队,存在着人才结构上的严重缺陷。他们需要一位懂得军事谋略的人才。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那段时间里,求贤若渴的刘备先后得到了两位优秀的人才,一位是徐庶,一位是诸葛亮。 当刘备三顾茅庐去聘请诸葛亮下山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这段经历而流芳百世。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人们对于刘备礼贤下士的胸怀,给予了最为热烈的赞美。如今,三顾茅庐已经成了一个经典的人力资源案例。然而,在1 800年之后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我们还有多少这样尊重人才的领导者呢? 有许多学者对说长道短。他们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许多想当然的猜测和批评。建立在猜测之上的批评意见无疑是荒谬的。这些猜测和批评无损于刘备和诸葛亮的伟大,只能反映出猜测和批评者自己的猥琐和故作聪明。 与之相反,那些道德淳朴的读者却会在故事中陷入沉思。他们往往会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 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2. 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 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诸葛亮成了人才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当诸葛亮在隆中晴耕雨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为很多人知晓的书生。 据说,他经常把自己比做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可是他的邻居们却总是不以为然地嗤笑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谓之为“时人莫之许也”。即使诸葛亮下山之后,也常常因为他的出身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呼为“诸葛村夫”。所谓“村夫”,就是“农民”的意思。现 代社会中有些人喜欢用“农民”这个词骂人,原来是从“村夫”演化而来的。 既然诸葛亮只是一个“时人莫之许也”的村夫,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顾茅庐去聘请他呢?换了你是刘备,或者你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你会不惜一切代价,跑到穷乡僻壤去聘请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农民吗? 现代企业招聘人才,不仅在乎学历,而且在乎你是否出身于名牌大学;不仅在乎你的专业,而且在乎你是否有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不仅在乎你的职业形象,而且看重你是否有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的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评鉴技术,比之刘备当年,似乎更为科学。可是,为什么我们却找不到像诸葛亮这样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呢? 中国古代也有大学。战国时期在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大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公元前124年,大汉王朝设立太学,实行博士生导师制度,在校的太学生曾经达到两万多人,相当于现在北京大学的规模。但是,诸葛亮却不是太学生,也没有任何学历。因为战争,那套完善的教育机制已经遭到彻底的毁坏。 年轻的诸葛亮也没有任何知名企业的从业经历。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的阳都县,4岁那年因为曹操血洗徐州,在兵荒马乱中沦为一个流浪的孤儿,跟随叔叔辗转来到荆州。叔叔去世之后,年仅16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来到隆中定居,靠种田来养活自己。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除了种田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 俗话说:“书生论武事,不过纸上谈兵;武士论文章,多属道听途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却没有任何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书生,日后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级管理人才。当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人还在用学历证书、工作经验和应聘技巧来评价人才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钦佩刘备那种穿透证书的识别能力。 更让我们钦佩的是刘备对待诸葛亮这种诚意。那一年,刘备48岁,诸葛亮27岁,从年龄上讲,刘备算得上是诸葛亮的父辈。可是,从三顾茅庐开始,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始终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诸葛亮。刘备之于诸葛亮的诚意,决不亚于当年周文王之于姜子牙。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尽管已经生命垂危,却特意提到了一个名叫马谡的年轻人。他对诸葛亮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请你千万要小心啊。”6年后,正是这个喜欢夸夸其谈的马谡,因为大意失街亭,使得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战略计划遭到挫败。 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 就像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一样,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后人如何臧否,诸葛亮的智慧已经成了他光照千秋的人格特征。人们在追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却偏偏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呢?甚至有人指责说,若不是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言下之意,诸葛亮的“ 拥刘反曹”似乎成了一种历史的罪过。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呢?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问。诸葛亮如果仅仅因为曹操势力强大就去投奔他,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而是一个道德君子。诸葛亮之所以“拥刘反曹”,也是因为他的道德信仰所决定的,难道他做错了吗? 刘姓代表的是当时的大汉王朝。有人说,既然大汉王朝的气数已尽,那么曹操甘愿承担“汉贼”的骂名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就值得歌颂。我却以为,大汉王朝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只是需要一个像汉文帝那样的好皇帝而已。桓、灵二帝不是好皇帝,当时的国民们早有公论。汉献帝是不是个好皇帝呢?现在已经很难评价。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皇帝呢?那又是另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并没有考虑怎样为国家选择一个好皇帝,他想自己做皇帝,并因此做出了很多无耻的事情。 他甚至不如张角。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是大义凛然地造反。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朝的皇室,暗地里却采取种种卑劣手段谋权篡位。论其人品,实在不及张角多矣。他的确是一个“汉贼”,像这样卑鄙的人,难道还值得人们歌颂吗? 如果没有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的确有可能统一中国。然而,曹操统一中国之后就一定能够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吗?秦始皇当年统一了中国,却让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暴君统治。如果真的让曹操统一中国,这个阴险狡诈的一代奸雄,比起秦始皇来,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永远不要让邪恶势力成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这是管理学的第一原则。因为,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像园丁那样有爱心的领导者,而不是用心险恶的屠夫。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园丁,也远比一个杰出的屠夫可贵。 如今,曹操已经成了一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历史人物,后人们的赞美也好、谴责也罢,对于他而言,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之所以热中于为曹操翻案,除了受“造反有理”的思潮影响之外,大约也与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有关。他们之所以为曹操辩护,其实是为他们自己可耻的道德观做辩护。换而言之,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曹操那样能够翻云覆雨的权力人物,而不是一个像刘备那样有爱心的人。他们像曹操那样热衷于权谋和暴力,却极端地怀疑刘备的道德追求,认为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与其说他们在怀疑刘备,不如说他们丧失了对正义的敏感。遥想当年,在那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管刘备只是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兵力单薄,又面临曹操的大军威胁,却依然能够有那么多人才爱戴他,支持他,忠诚地追随着他。关羽是其中的一位。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位。可是,今天的人们究竟是怎么啦?难道真的是人心不古了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刘备、关羽、诸葛亮那样,为了人间的道德与正义,勇于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追求呢? 长阪坡那个黑暗的早晨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征讨荆州的刘表。刘表被吓得吐血,在八月初病逝,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递交了投降书。曹操立即宣布接管荆州,着手荆州的机构编制和人事任命,并且秘密杀害了刘琮。 刘备在新野听说荆州方面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他简直被突如其来的厄运惊呆了。他明白,曹操的大军将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接管荆州全境。7年以来寄人篱下的安逸生 活结束了,他只能赶快收拾行李,带着兄弟们重新踏上逃亡的旅程。 跟他们一起逃亡的,还有许多新野县的老百姓。当他们经过樊城、襄阳、当阳等郡县的时候,也不断地有人拖男带女加入他们。最后,竟然形成了一支十余万人口的逃难大军。各种搭载家眷和行李的马车、板车多达数千辆,道路严重壅塞,以至于行军速度极为迟缓。 老百姓并非曹操的敌人,但他们却依然害怕曹操。曹操在徐州有过屠城的犯罪记录,还活埋过袁绍的8万多名降卒,手段之残忍,绝对不亚于1937年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在荆州有许多像诸葛亮这样的北方移民,因此,曹操虽然未曾到过荆州,可他早已成了一个恶名昭著的恶魔。 与曹操相反,刘备是一个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仁人君子。老百姓一路追随着他,他也不忍心离弃老百姓。可是,此时刘备手下只有数千名士兵,自身尚且难保,如何保护得了十余万人口的难民呢?最终的结果是,刘备并没有能力保护他们,反而为他们所累。 曹操的轻骑兵以一日三百里的速度追上了他们。当时大约是四更天的光景,他们正在当阳县景山脚下的长阪坡露宿,喊杀声、惨叫声突然惊醒了这个没有天亮的早晨。许多人都成了曹军铁蹄下的亡魂,刘备的老婆糜夫人也不幸遇难,两个女儿也成了曹军的俘虏。刘备在张飞的保护下逃得一条性命,英勇的赵云将军则从重重的包围中救出了许多同事,以及刘备的儿子阿斗。 同年10月,曹操率领百万雄师兵临长江。那时,刘备已经与失散的兄弟们会合,逃到了刘表的大儿子刘琦所管辖的江夏郡。曹操站在江边,他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消灭刘备的残余势力,而是要征服江南那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从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巨无霸对小蚂蚁的战役中,刘备和他的团队又会遭遇到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虔诚地祝愿,刘备的领导力和关羽、张飞、赵云的战斗力,能够与诸葛亮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绝处逢生的管理学奇迹。 曹操的大败局 大战之前的兵力对比 却说曹操兵临长江,威震江南。江南那边,乃是孙权所领导的东吴集团。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纷纷劝说孙权投降。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时任刘备幕宾的诸葛亮及时赶到了孙权的办公室。孙权那时大约27岁,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年轻气盛的光景。两个人在后堂谈得非常热烈,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曹的意向,并开始了赤壁大战的军事策划。 历史学家认为,曹操在赤壁大战中投入的兵力,并没有100万,也不是说书先生所说的8 0万,或者83万,而是24万人左右,其中包括荆州的8万多名降卒。即使如此,曹操依然占有绝对优势。更何况,他还有一个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粮草和兵员的大后方。以如此优越的实力,曹操当然有稳操胜券的自信。一旦他赢得了这场战役,就意味着他将以大汉王朝的名义占领整个中国。换而言之,整个国家都将成为他的战利品。 东吴大都督周瑜却不以为然。在他眼里,东吴完全可以用分庭抗礼的姿态,将这个国家一分为二。事实上,东吴的兵力只有3万人,加上内部有很多投降派,兵力上显然不容乐观。究竟是战是降,最初孙权也颇为犹豫,是周瑜的一番谈话让他坚定了信念。周瑜说得慷慨激昂,孙权听得热血沸腾。终于,孙权毅然站了起来,大声叫道:“曹操这个老贼,他想要篡夺大汉王朝的野心由来已久,无非是害怕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和我这几个雄霸一方的实力派不答应罢了。如今,那几位英雄都已经不在了,只有我还活着。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曹操和周瑜都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初出茅庐的诸葛亮,竟然使得中国突然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可能。那时,刘备像一只小蚂蚁似的,刚刚从曹操的手指缝里逃出生天,与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合兵一处,连1万人都不到。尽管曹操在8年前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这样的名言,但事实上他对刘备并不是那么在意。孙权似乎也没有把刘备看得有多么重要,当他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的时候,也许压根儿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刘备这只小蚂蚁会迅速长大,成为一条叱咤风云的神龙。 现在,孙权和刘备加在一起,不过曹操的一个零头。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的行动,显得那样滑稽可笑。可是,他们却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决心,以绝地反击的方式,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战争案例。 诸葛亮的“隆中对” 事实上,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为他做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历史上把它称为“隆中对”。隆中,就是诸葛亮种田所在的那个山村。 在那个山村的茅草屋里,他们一起回顾了自董卓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乱岁月。然后,刘备向年轻的诸葛亮诚恳地表达了自己“欲伸大义于天下”的人生使命。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战争环境中,刘备自己尚且朝不保夕,却依然像一支在风雨中飘摇的烛光,燃烧着对 这个苦难民族的爱。 有些人说,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所以,他的诚恳、他的眼泪都是值得怀疑的。真是奇怪,难道这些人像诸葛亮一样亲眼见过刘备吗?在事隔1 800年之后,他们凭什么怀疑刘备的真诚呢?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一句名言:“你可以短时间地欺骗所有人,也可以长时间地欺骗一个人,但绝不可能长时间地欺骗所有人。”如果刘备是一个伪君子,那么,他究竟是怎样长时间地欺骗那么多人的呢?关羽被他欺骗了一辈子?诸葛亮被他欺骗了一辈子?同时代的人都被他欺骗了一辈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性命,也要成就一个爱的谎言吗? 诸葛亮没有理由怀疑刘备的真诚,他被刘备深深地感动了。然后,他以同样的真诚,向刘备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说,自董卓以来,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军事竞争。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状态中,有两个人值得注意,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孙权。 诸葛亮说,曹操之所以能够在竞争中胜出,是因为他在皇帝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及时出现在皇帝面前,然后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力量,迅速地推动低成本扩张。这样的机遇,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吧?曹操的成功,靠的就是这样的天时,以及他阴险毒辣的权谋。 至于东吴集团的孙权,不仅占有当时物产最丰富、经济体系最发达的江南地区,而且有长江天险作为战略防线。经过孙坚、孙策的奋力打拼,东吴集团已经在那里建立了稳定的基础。孙权作为第三代领导人,虽然年轻,管理作风却相当稳健。 占有天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大汉王朝的国家机器,手中掌握的军事权力,可以调动百万大军。占有地利的孙权,经济基础雄厚,又有地理上的天然优势。对于当时客居在新野县的刘备而言,将不过三人,兵不过三千,怎样才能在群雄逐鹿的军事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优势呢?诸葛亮认为,刘备的优势在于“人和”。 孟子曾经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什么是“人和”?用企业管理的话讲,就是员工忠诚度。用市场营销的话讲,就是顾客忠诚度。用公共关系的话讲,就是人际忠诚度。刘备的优势,就在于他和他的员工们之间的那种兄弟一样互相爱护、彼此忠诚的友谊。 互相爱护、彼此忠诚的工作关系,正是创建一个伟大团队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计划,这个团队就能够得到快速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宏伟的战略计划。 这个计划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占据荆州,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第二步,进取四川的益州,三分天下,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积蓄足够的军事实力;第三步,从荆州、川渝两个方向发动对曹操的反攻,平定天下,最终实现大汉王朝的复兴。 刘表在世的时候,刘备始终不忍心谋图荆州。刘表去世以后,刘备也不忍心与他的儿子反目成仇。没想到,曹操在占据荆州之后,却意外遭遇到赤壁大战的惨败。这就为刘备趁机抢夺荆州,进而三分天下提供了战略上的机会,“隆中对”也因此有了实现的可能。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在赤壁大战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印证。人们不禁要问,麾下有战将千员、雄兵百万的曹操,为什么败得那样惨呢?我的意见是,与员工的忠诚度有关。曹操输在他的员工忠诚度,刘备赢在他的员工忠诚度。 13年来,曹操通过操纵汉献帝的中央政府,向全国各地的军阀发号施令,然后以兼并重组的方式,迅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他的发展壮大看起来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神 话,其实却并不奇怪。想想看,我们今天的某些权贵势力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通过国家的政治力量,以兼并重组的方式,迅速地形成了一个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集团。古代的曹操和今天的权贵,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什么两样。 让曹操感到苦恼的问题,并不是他的企业如何实现扩张。只要把皇帝捏在手里,就不怕那些军阀不听话。即使有一部分像袁术、袁绍和刘表这样不愿意顺从的军阀,他也可以用皇帝的名义讨伐之。只有一件事情让曹操始终想不明白,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总是得不到忠诚的员工。由于员工忠诚度的缺失,当他的组织机构越来越庞大时,他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脆弱。 刘备曾经投靠过他,他也给了刘备很高的待遇,没想到刘备竟那样毅然决然地成了他的敌对者。他也给了关羽很高的待遇,没想到关羽也同样毅然决然地离开他,成了刘备的同盟者。不仅仅是刘备和关羽,相当多的员工都在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总经理曹操的不满,其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不忠诚。于是,曹操只好用一双猜疑的眼睛,打量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人事管理格言,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然而,曹操却失望地发现,他实在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人。于是,他只好以一种且用且疑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员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曹操这种“”的态度,到了21世纪的今天,居然又成了企业界广为流传的管理理念。不信,你到网上去搜索,至少可以找到成百上千篇宣扬这种管理理念的网页。 恰恰是这种“”的管理理念导致了曹操的失败。当曹操与东吴隔江对峙的时候,他的特工蒋干先生从对岸带回了一件重要的证据。这件证据是时任水军都督的蔡瑁和张允写给东吴大都督周瑜的信,信中表明了他们准备谋反叛变的决心。蔡瑁和张允原本就是荆州的降将,被编组成水军的8万多名荆州降卒也经常与高层管理人员发生冲突,所以,他们一直都是被怀疑、监控的对象。当曹操看到那封信时,立即相信了它的真实性,并派遣大将徐晃和程昱袭击了水军的营寨。蔡瑁和张允死于乱军之中,而曹操在赤壁大战还没有开始之前,就白白地损失了两位最专业的水战指挥官。 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戌时(21∶00左右),周瑜的帐前先锋黄盖放火烧着了曹操的水寨。只见长江水面,火逐风飞,顿时映红了整个天空。借助火势,东吴水军兵分五路发动攻击,曹军在慌乱中被践踏、被火烧,以及落水而死的不计其数。貌似强大的曹操终于崩溃了,13年来战无不胜的战争纪录终于划上了句号。 赤壁大战,三分荆州 曹操慌忙上岸,向襄阳撤退。然后,他留下曹仁防守江陵,夏侯防守襄阳,张辽防守合淝(今合肥),自己则一溜烟地跑回了许昌。 按说,曹操完全可以在岸上收拾队伍,回头再战东吴。曹军虽然不善于水战,但在陆地上却有很多丰富的实战经验。虽然遭遇了一场大火,但他们却依然占有兵员上的优势。因此,如果曹操能够稳住阵脚,完全可以挽救败局。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曹操这种几乎是落荒而逃的500里大撤退呢?答案依然与员工的忠诚度有关。曹操对他那些员工的忠诚度实在没有多少信心。 首先,他从刘琮手中接管荆州还不到三个月,组织基础还很不稳定,不久前又袭击过被编组成水军的8万多名荆州降卒,他害怕荆州的降军和地主武装趁机叛乱,使得他陷入重围。因此,他不敢恋战,赶紧撤退,巩固后方。 其次,如果战败的消息传回许昌,汉献帝也会联络那些忠诚于大汉王朝的军官,趁机肃清曹操的势力。西北的马腾、韩遂,也会响应汉献帝的号召,率领大军南下。因此,他必须赶在情况还没有恶化之前回到许昌,稳定大本营的局势。 当然,他也必须面对撤退带来的耻辱。他只好死硬地对他的员工们说:“孤不羞走。”后来,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获此虚名。”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占领了江陵。刘备则收降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兵员也迅速增长到十几万人之多。荆州的7个郡,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曹操占有一个半郡:南阳郡和南郡的襄阳部分;孙权占有一个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部分;刘备占有4个郡。三分天下的故事,其实是从三分荆州开始的。 直到此时,刘备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以及与曹操抗衡的实力。 荀彧之死 直到曹操去世,他的员工忠诚度危机也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他对每个人都充满怀疑。在赤壁大战的4年之后,他甚至逼死了被人们称为天下仪表的荀彧。 荀,字文若,颍川(今属河南许昌)人,曾经担任过亢父县(今山东济宁市南部)的县令。公元189年,因为董卓当政,荀彧警觉到天下有变,便辞官回归故里,率领宗族投靠了袁绍。两年之后,荀彧离开袁绍,跳槽到时任奋武将军的曹操麾下。在以后刀光剑影的战争岁 月中,荀彧不仅多次挽救过曹操,而且为曹操的成长提供过许多谋略上的支持。他还为曹操物色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例如荀攸、郭嘉、钟繇、杜畿、司马懿等等。 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荀劝说曹操率领义兵救助落难的皇帝。不久,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通过“挟天子而令诸侯”,很快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化势力集团。荀也因此被封为万岁亭侯,并担任尚书令。 读者们可能会感到奇怪,荀彧既然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建言人,而且又是曹操的大恩人和大功臣,曹操为什么要逼死他呢? 事实上,荀彧当年的建议并非“挟天子而令诸侯”,而是“奉天子而令诸侯”。当年,京城洛阳在战乱中沦为一片废墟,汉献帝和所有的政府官员像难民一样露宿在残垣断壁之中。荀向曹操进言说:“天子蒙尘,将军诚当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他希望曹操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刻挺身而出,帮助汉献帝“修复汉室”(恢复正常的国家管理秩序)、“征讨不庭”(征讨那些不服从管理的军阀)。做一个“立德、立功”的大英雄。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毅然挺身而出,但他的目的不是为国家做贡献,而是为自己谋利益。他来到洛阳,遇见董昭,两人一合计,把汉献帝接回许昌,从此就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奉天子而令诸侯”与“挟天子而令诸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能够立即辨别出曹操的忠奸。可叹的是,荀彧却为此背上了助纣为虐的恶名。 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曹操想当魏国公,立即遭到荀彧的反对。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大功臣,也只是做了一个冠军侯。除此之外,只有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做过安汉公。曹操的意思莫非是想和王莽一样,做一个篡夺皇位的奸臣?所以,荀严肃地告诉他说:“丞相啊,我当初之所以劝你奉天子而令诸侯,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所以,你应该懂得做一个臣子的忠诚和谦退,而不是利用手中权势来谋取私人的利益。” 曹操此时何等自负,被荀彧一顿教训,不由得恼羞成怒。他再也没有办法信任荀,于是决计铲除之。不久,荀在家中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死时,年仅49岁。 荀彧的道德人品,其实并不亚于与他同时代的诸葛亮。关于他的思想,各位读者可以查阅《三国志·荀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引《别传》。他曾经多次与曹操谈论“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的管理哲学,他是那样向往太平盛世的美好生活,他也因此那样忠诚地辅佐他的老板曹操。可叹的是,他最终落得的是一个惨死的下场。 我常常想,如果曹操真的能够听从荀彧的话,平定天下的动乱,安抚苦难的百姓,致力于复兴大汉王朝,就不会有刘备的反曹,以及后来的三国鼎立,甚至也不会有后来魏、晋、南北朝长达360多年的乱世。曹操虽然没有正式篡位称帝,但其人其罪,却甚于王莽多矣。 曹操的大败局 诚如荀所言,曹操是一个不懂得忠诚的人。他不是大汉王朝的忠臣,相反,他却杀害了几乎所有忠诚于大汉王朝的官员。像这样一个不忠诚的人,他怎么能够理解忠诚的意义呢? 如果没有荀,曹操就会在张邈的兵变中沦为丧家之犬。如果没有荀,曹操也很可能在官渡之战中成为袁绍的阵前败将。以荀这样的忠诚,以荀这样的功勋,仅仅因为他指责了曹操的道德人品,就不得不撒手人寰。 许攸是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当初,许攸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之时,曹操高兴得光着脚出来迎接他。曹操跣足迎许攸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至今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根据许攸提供的情报和计谋,曹操袭击了袁绍设在乌巢的粮仓,一举扭转了相持不下的战争局势。等到官渡之战胜利,许攸却再也没有多大用处,遭到曹操的冷落。许攸因此心怀怨愤,说起话来轻狂无状,最终又遭到曹操的谋杀。 荀的侄子荀攸,曾经跟随曹操征讨张绣、吕布、袁绍,为曹操屡设奇谋,功勋卓著。荀去世两年之后,曹操有意晋位为魏王,时任中书令的荀攸却阻止说:“丞相已经是位极人臣的魏国公了,如今又想当魏王,于情于理,是说不过去的。”曹操听说了荀攸的话,恼羞成怒地骂道:“这个家伙是怎么啦?难道他是学荀吗?”不久之后,荀攸便莫名其妙地卧病而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曹操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他经常为此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惊恐不安。当他喝醉了酒,或者是睡觉的时候,他都会禁止任何人靠近他。他谋害过很多人,现在,他也害怕遭到别人的谋害。 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去世。临死前,因为害怕有人掘墓寻仇,他还特意吩咐设置了72处疑冢。同年8月,他的儿子曹丕终于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改国号为魏。昔日以荀为领袖的曹氏智囊团,至此仅剩下司马懿一人。 29年之后,司马懿父子三人一如曹操当年,控制了魏国的政权。再过1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又以曹丕篡夺大汉王朝的方式,篡夺了魏国,改国号为晋。曹操在九泉之下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三国鼎立,最先灭亡的竟然是他苦心经营了30多年的曹魏集团。他不是一个成功者,而是一个巨大的失败者。 魏,是高大的意思。晋,是更加高大的意思。晋国的司马氏祖孙之于魏国的曹氏父子,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可是,对于曹操、司马懿之流的管理者而言,无论他们怎样自高自大,员工的忠诚度却永远是一个不解的谜。 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才总是反对他们,而另一些人虽然表面上顺从,肚子里却装满了各种自私自利的阴谋诡计? 员工为什么效忠于企业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曾国藩说过:“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怎样才能多得助手呢?孟子早在2 300多年前就给出了一个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说,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会有很多人忠诚地支持你,帮助你,甚至连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随在你的身后;否则,就不会有多少人对你忠诚,甚至连夫妻这样的亲人都会与你同床异梦。 爱是唯一的管理之道。如果你能够懂得爱,你就能够深谙管理学的奥秘。所以,孟子又 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为一个企业家,你的强大,不是因为你的企业规模有多大,也不是因为你的产业有多么朝阳,甚至也不是因为你的市场营销有多么强势,而是因为员工们和顾客们对你认同、爱护与支持。当一个懂得爱的君子和一个不懂得爱的势利小人对弈的时候,就会因为这样的认同、爱护与支持,出现仁者无敌的文化现象。 孟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我不能说刘备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对,但作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反曹英雄,他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以赤壁大战这个案例而言,刘备和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了。 赤壁大战成就了孙权,成就了周瑜,也给刘备的事业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正是因为这次机会,才使得刘备从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迅速成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刘备并没有最终实现他复兴大汉王朝的梦想。公元223年,汉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为痢疾并发症,病逝于白帝城。 汉昭烈帝是刘备的谥号。为什么称他是汉昭烈帝呢?因为在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皇位之后,诸葛亮等人在成都拥立刘备继续做大汉王朝的皇帝。所以,汉献帝并非是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刘备的儿子刘禅才是。大汉王朝的历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应该是483年。 有人说,刘备只是汉献帝的远房亲戚,从血缘关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汉王朝的皇帝。我却以为不然,因为汉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有过和刘备一样的经历。刘秀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刘备也是从小就成了孤儿。刘秀在少年时代做过农民,刘备在少年时代做过小商贩。刘秀是前朝汉平帝和孺子婴的远房亲戚,刘备也是汉献帝的远房叔叔。刘秀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光武中兴”,如果刘备能够多活20年,谁说他不可以创造出大汉王朝的第二次中兴?虽然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诸葛亮,但他的领导力却足够与汉光武帝刘秀比肩。从这两位皇帝的谥号上讲,汉光武帝的“光武”与汉昭烈帝的“昭烈”几乎就是同一个意义。 只要大汉王朝的国号在继续沿用,以仁爱治理国家的施政纲领还在一脉相承,我们当然应该把蜀汉的历史看作大汉王朝的延续。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皇帝、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脉。 现代企业管理的司芬克斯之谜 曾经有一位老人向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传授兵法,曰:“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意思是说,主管的工作任务,就是要让那些有胜任能力的人才效忠于团队。 在赤壁大战这个案例中,刘备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支忠诚而有胜任能力的团队。曹操的失败,恰好也是因为他的员工忠诚度出现了危机。真可谓“成也员工忠诚度,败也员工忠诚度”。 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员工忠诚度就是企业管理中最值得关注的细节。2005年12月,《职场指南》杂志社做过一次员工忠诚度调查,结果如下: 《职场指南》杂志社的员工忠诚度调查 55%的受访者承认,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忠诚度正在下降; 36%的人表示这个问题“不好说”、“说不清”; 9%的受访者否认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有变化。 员工忠诚度下降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他们越来越频繁的跳槽,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其中最严重的三大困扰是: 1. 公司用于招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在不断上扬; 2. 公司为培养人才而付出的成本常常得不到回报,导致公司对人才的长期培养不感兴趣; 3. 频繁的人事变动给公司造成了许多难以预知的风险。 我在《渔夫与管理学》中问过:“为什么企业越大越脆弱?”答案就是,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员工忠诚度却越来越低,最后必然形成危若累卵的困境。 有些企业家把员工的忠诚度危机归咎于人才市场,因为人才市场为人们寻找新工作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以为,如果工作难找,人们就不会随便更换工作。但事实上,那些因为找不到新工作而不得不待在公司里的员工,却不一定忠诚。 如何建立员工忠诚度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中难以解答的“司芬克斯之谜”。我们的企业家如果解答不了这个谜题,他们将只能重蹈曹操当年的覆辙。 如何建立员工忠诚度呢?我听过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报告,他的意见是:在当今这个商业社会中,员工忠诚度也应该体现出它的价值。他说,企业家应该给予忠诚的员工更好的待遇、更高的报酬。他举例说,一位职业经理人同时面对两位雇主的挑选,一位雇主给出100万元年薪,另一位雇主给出120万元年薪,那么,这位职业经理人理所当然应该效忠于后者,因为后者给出的待遇更能体现忠诚的价值。 这位经济学家的意见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可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怎么能够商品化呢?当一位职业经理人试图把他的忠诚当作商品出卖的时候,他的忠诚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一种可以用来出卖和收买的忠诚,究竟是一种什么忠诚? 可以被收买的忠诚是可疑的。要理解真正的忠诚,就必须深入到人性中去探秘。在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员工忠诚度”这个技术性的课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另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员工为什么效忠于企业? 员工的薪酬 员工为什么效忠于企业呢?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论,是因为企业付给。在他们的理论中,每一位员工的忠诚度与他们各自得到的薪酬成正比。也就是说,当企业越能满足期望值,就越能得到和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企业付给员工的薪酬,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容构成:货币薪酬和非货币薪酬。其中,货币薪酬又可以分为直接货币薪酬和间接货币薪酬。 所谓直接货币薪酬,就是公司用货币形式付给员工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分红,以及股票和期权等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 所谓间接货币薪酬,就是公司用福利形式付给员工的薪酬,例如住房津贴、人寿保险、带薪假期、免费旅游、生活福利用品和公共福利等等。 至于非货币薪酬,专家们把它定义为一些非物质形态的激励因素,例如:充满激情的工作环境,令人兴奋的晋升机会,热情洋溢的公司表彰,以及工作和职位所带来的各种社会荣誉等等。他们说,使用金钱激励员工的方式,虽然往往能够立竿见影,但从激励的长期效果来看,是有很多缺陷的。而使用非物质形态的激励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不仅效果较为持久,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控制企业对货币薪酬的成本支出。 企业付给员工的薪酬 直接货公司用货币形式付给员工的报酬,包括工资、 币薪酬奖金、分红,以及股票和期权等可量化的货币 货币性价值 薪酬公司用福利形式付给员工的报酬,例如住房津 间接货贴、人寿保险、带薪假期、免费旅游、生活福 币薪酬利用品和公共福利等等 非货币…… …… 薪酬 我对这些专家的意见表示反对。按照他们这样的理解和解释,这种非货币薪酬并不是来自企业的真心付出,而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权谋。换而言之,非货币薪酬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薪酬,而是一种蛊惑。员工们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意义的薪酬,而是被蛊惑了。 可是,除了那些傻子,有谁愿意被永远蛊惑呢?当人们从这些蛊惑人心的权谋中惊醒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更深的怀疑和惊恐不安之中。他们将不再信任,也不再忠诚。蛊惑人心的权谋玷污了人类的美好情感。 他们为什么跳槽? 2000年以来,福建省泉州市的许多企业都曾经尝试用高薪的方式,来聘请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企业往往给出数十万元的年薪,甚至还奉送了汽车和住宅。有的企业则为这些高级管理人员分配了一定比例的股权。可是,如此丰厚的条件依然无法让他们安心工作。企业家们实在弄不懂,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几乎所有的求职者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个高薪的职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想了很多 办法。例如,攻读较高层次的学位,或者热门的专业,以提高自己的身价。2002年,一个拿到MBA学位证书的求职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可以找到6 000~15 000元的月薪。又例如,如果有知名企业的工作经历,也会让那些招聘人才的考官刮目相看。因此,如果能够设法到知名企业去“镀一层金”,出来后就会身价倍增。 一些职业指导专家告诉人们说,跳槽是拿到高薪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如果你太老实的话,就会像惰性气体一样,沉落在人才市场的最底层,与高薪无缘。我不知道这些专家究竟想干什么,为什么他们要鼓励那些求职者“惟高薪是图”,甚至不惜背弃忠诚的美德? 有一句老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流水不仅仅是兵,还有那些高层的将领。当将领们都在频繁跳槽的时候,铁打的营盘也会像豆腐渣一样垮掉的。有资料表明,98%以上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在一个企业工作的最高期限为两年。60%的职业经理人在一年中会更换一至两次工作。超过30%的职业经理人,从年头到年尾都在不断地跳槽,经常处于半工作半失业状态。跳槽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薪酬有关,一部分人跳槽是为了找到一份更高薪酬的新工作;一部分人跳槽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不得不放弃到手的高薪收入;一部分人跳槽则是因为雇主认为他们没有更多的利用价值而迫使他们离职。 这样频繁的跳槽现象,即使是微软公司也不能幸免。以微软(中国)公司总裁这个职位为例,先后有田本、杜家浜、吴士宏、高群耀、唐骏等人在这个职位上露脸,但没有一个人超过两年的任期。 1999年6月,吴士宏辞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一职,不久出版了她的职业自传《逆风飞扬》一书。4个多月后,她“逆风飞扬”来到TCL公司,担任TCL集团公司副总裁和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结果,又没有超过两年,吴士宏这只“逆风飞扬”的风筝就像断了线一样,从TCL的天空中消失了。 2002年3月,被人们认为有学识、性格好的唐骏成为微软(中国)公司的新总裁。就任之初,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打破职业经理人任期不超过两年的魔咒。谁知仅仅过了20个月,唐骏就离开了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宝座。与他的前任有所区别的是,为了表彰他在微软公司服务期间对公司所做的重要贡献,微软公司在2004年2月3日发表了一份声明,授予他“微软(中国)公司名誉总裁”的称号。这个称号,大约是微软公司付给唐骏的最后一笔所谓的非货币薪酬吧? 为什么高薪和各种名目的非货币薪酬,都买不来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忠诚呢?难道他们只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扮演匆忙赶路的过客吗? 走马灯似地跳槽,就跟不停地结婚、离婚一样,其实每一次的下场都差不了多少。但是,他们仍然在跳槽,好像穿了一双魔鞋似的无法停止。每一次跳槽,似乎都有许多无可奈何的苦衷,而人生也陷入了莫名其妙的迷惘和疲于奔命的倦怠之中。 高薪可以买到人才,但买不到忠诚 来自慧聪网2004年10月27日的一则报道说,美国渥克信息公司进行了一项员工忠诚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对当前所服务的公司表示满意,但只有30%的受访者对公司表示忠诚。超过80%的员工希望能够得到一份更有“钱”途的新工作,但有31%的雇员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只好待在目前的公司里混日子。 渥克信息公司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雇员是不忠诚的。即使是那些表示忠诚的员工,他 们的忠诚度也很值得怀疑。这项员工忠诚度调查充分说明,你可以用高薪买到人才,但却买不到忠诚。 为什么用高薪买不到忠诚呢?因为在这个信奉权谋的时代,忠诚似乎变成了傻瓜的同义词。漫画家朱德庸在《关于上班这件事》中调侃地说,所谓员工,可以分为傻瓜和才华横溢的傻瓜两种。曾经担任过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那几位职业经理人,大约就是朱德庸所谓的才华横溢的傻瓜吧。可是,有谁情愿做一个傻瓜呢?他们往往只是装傻,并非真的傻瓜。他们往往只是假装忠诚,并非真的忠诚。 当老板付出薪水利用员工的时候,员工也在付出时间利用老板。当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的时候,员工也在假装忠诚于企业。在这场相互利用、明争暗斗的职场游戏中,工作已经丧失了它应有的意义,变成了用人生换取钞票的交易。 令人惊喜的是,渥克信息公司也发现仍然有一些真正忠诚的员工。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常常能够近乎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甚至还会做一些不在他们职务范围内的有益的事情。在关键时刻,他们也会挺身而出制止某些同事的非道德行为。与此相反,那些不忠诚的员工往往显得漫不经心,他们只做职务范围内规定的任务,此外一概不管。为什么忠诚的员工与不忠诚的员工会这么大的差异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类员工全然不同的职业行为特征呢?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当初,曹操给了他那么高的职位(偏将军)、那么优厚的待遇(寿亭侯)。可是,他为什么宁可舍弃所有的荣华富贵,不惜过五关斩六将,甚至冒着被袁绍杀头的危险,也要去投奔他的前任老板刘备呢? 那时,刘备不过是袁绍帐前的一位宾客,连自己的公司也没有。既不可能给他显赫的职位,也不可能给他丰厚的薪水,甚至也没有赤兔马这样的礼物送给他。他究竟贪图的是刘备的什么东西呢? 如果说兄弟情谊是关羽忠诚于刘备的原因,为什么曹操不能在他和他的员工们之间建立起如此深厚的兄弟情谊呢? 鱼饵和花肥:薪酬背后的意义 姜子牙说过,钓鱼这件事体现了管理学的三种权谋。第一种权谋,利用鱼饵钓鱼,好比利用薪水招纳人才。第二种权谋,在芳香的鱼饵诱惑下,往往有鱼儿前来送死;在优厚的薪资吸引下,总是有人才前来卖命。第三种权谋,使用不同规格的鱼钩和鱼饵,能够钓到品种和大小不同的鱼儿;使用不同等级的职位和薪水,可以聘到专业和能力不同的人才。 可是,无论你钓到的鱼儿有多大,你都不可能让鱼儿忠诚于渔夫。同样地,你看中了一 个人才,给了他很高的职位、很高的薪水、很优厚的待遇,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他应该忠诚于你的理由。 你是一个渔夫,你付出了各种芳香的鱼饵,但你事实上你并不爱那些鱼儿,而是另有企图。你付出的高薪和各种名目的非货币薪酬,其实都不过是你为了钓鱼所付出的代价。 你是一个渔夫,员工们也有样学样,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渔夫。你在钓员工们的使用价值,员工们在钓你的薪水,你们在互相垂钓,彼此心怀叵测,哪有什么忠诚可言呢?就像富翁和美女之间的故事一样。富翁看中了美女的姿色,他可以用一掷千金的方式得到她的身体,却从来得不到她的心。她呢,除了向他伸手要钱,心中却只有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和怨恨。 渔夫得不到鱼儿的忠诚,园丁却能够分享花儿的快乐。同样地,渔夫式老板得不到员工的忠诚,园丁式老板却能够和他的员工相亲相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渔夫式老板付出的薪酬,与园丁式老板付出的薪酬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这些薪酬的背后,却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意义。渔夫式老板付出的薪酬是一种鱼饵,园丁式老板付出的薪酬却是一种花肥。鱼饵意味着渔夫的权谋,花肥却意味着园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