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我的价值观-3

作者:潘石屹 字数:31581 更新:2023-10-08 22:01:33

《觉悟》作者:倪伟第1章 走出心灵的迷宫(1)  某夜,暴风雨席卷了香港临山的一幢12层公寓。  公寓中的一名男孩,本已约了女友外出,出门时因风雨太大,就临时取消了约会而逗留家中。而公寓中另一位有孕在身、本已卧床休息的少妇,因想要吃点东西而独自驾车外出。当她冒着风雨驾车返回时,发现整幢公寓竟然在风雨中倒塌了……  包括那名男孩在内的公寓中的其他居民都丧身在倒塌的公寓与山泥之中,而孕妇却幸免于难。  这是香港作家倪匡笔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命运故事。一念之间,生死两重天,这到底只是作家的一种艺术创作,还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笔者一位朋友的真实经历同样很神奇。  九月的一天,时任某银行总行常务副行长的他,需去下属的纽约分行开会,为此秘书提前订好了去美国的机票。不知为何,为处理一些小事,他反常地取消了原订的航班。  为准备搭乘次日的航班,他在家一边整理行李,一边收看电视新闻。电视画面令他目瞪口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正在烈火中轰然倒塌……  这就是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而原本此时此刻,他应该正在世贸中心的宾馆内,与纽约分行的高管们一起用早餐。  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那么,这只是偶发事件,还是命运的必然?难道真有命运存在吗?如果有,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可以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  生命是一次艰难的旅程,其间充满着太多的无常。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痛苦不幸时常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角。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一切,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很少有能力预见、把握和应对它们,似乎只能别无选择地经历它们。  从出生之日起,我们就步入了一个只有唯一出口的巨大迷宫。一生中,必须找出正确的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走出迷宫,否则我们只能无奈地迷失在这个巨大的迷宫中。不管在你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要知道,现在你所遇到的每一个障碍或绝境,都来自过去的无知和妄行埋下的种子。对于已经发生的结果,我们无力改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停下探索的脚步。事实上,只要我们从无知中醒来,就一定能走出迷宫。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六祖慧能这位禅宗大师阐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能觉醒、觉悟,我们就是佛。  只要还在迷宫中,我们就会处处受到限制,甚至遭遇绝境,一辈子迷失其中。因为迷宫中有很多诱惑,如金钱、名利、爱情等,稍不留意,这些东西就会迫使我们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必须先改变意识,才能改变行为。一颗宁静和智慧的心可以引领我们走出任何困境,甚至绝境,它能帮助我们找到那扇唯一的门。  一个正信的宗教,其真正的目的是指引我们追求真理、获得正确的处事之道,并从烦恼困惑中解脱。神秘的并不是宗教,神秘的是我们的心。因为无知,我们盲从;因为自我,我们误解。只要生起智慧、拥有正见,就能认清我们的心,从而认识并掌握一切。其实一切真相就是我们的心。  现在,就跟随佛的大智慧,走向自由与觉悟之路。  你的心中深埋着一颗烦恼的种子  加拿大有一种生命力特别旺盛的蒲公英,即便你将它连根拔起,不久它还会从地下长出新的来。后来,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发现,它的根须特别长,竟然顽强地扎入地下八米的深处,并且须根的尽头有一粒种子,就算须根断了,蒲公英也照样会因这粒种子而再次破土重生。  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深埋着一颗种子。不知不觉间,这颗潜伏着的种子在不断地发芽开花,并结满了各式各样苦涩的果子。  虽然我们讨厌那些苦涩的果子,但由于并不知道它们究竟来自何方,所以就算用尽了各种方法,却总是失望地发现无法根除它。  因为,我们总是治标而不治本。就像人们只是铲除地上的蒲公英,或者虽然拔出了蒲公英的根须,却将那颗种子留在了地下一样。  若不将深埋于心中的那颗种子拔除,又怎能消除苦果?  那么,那颗种子在哪里?长什么样?怎样才能根除它?  心,是个越来越小的容器  深埋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颗种子叫“自我”,它是我们人生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源头。  我们的心,本来应该像虚空一样,可以容纳一切。一切都和我们没有对立,一切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一切。我们和整体没有分割。  当心中有了自我,就开始分割和比较,“我”从整体中独立了出来。接着,因着我们的喜好、经验,心的大小容量就显露出来了,我们的心不再可以容纳一切了。随着分割的东西越来越多,心的容量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小,再也容不下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当有一天,我们把一切都分割得清清楚楚时,心量就变得非常狭窄,于是什么都装不进去,也出不来了。自我变成了一道过滤外界事物的屏障,它将一切不喜欢的,讨厌的人、事、物都挡在了外面。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心变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容器。  自我,在慢慢长大  蒲公英的那颗种子在初生的时候,只是扎根在土壤的浅层。这时它还无力扎入深土之中,无法自主地把握一切,只能被动地等待机会。当它从地表吸收了足够的养分,从土壤中崭露头角时,种子里那股潜在的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  经过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它开始茁壮成长。它在地底下长出了须根,将当时那粒浅埋在土壤中的种子慢慢往更深层的土壤中推进——那里有更充足的养分,更安全,更宁静——不会因为一场突来的暴风雨而被夺走生命。须根日渐长大,在光合作用下,各种营养通过它输送到蒲公英的每一处,它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强。  自我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我们的“培育”下慢慢长大。  在两岁之前,我们还不能认出自己,这时还没有自我意识,只是靠本能的反应来维持新陈代谢和作出一些简单的身心反应。此时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将个体从整体中独立并分割出来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因而对外界事物作出的是本能反应——自然而没有分别,一如我们的眼神,天真而烂漫。一旦自我意识产生,那种漫无目的、天真烂漫的作用力也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有系统、有逻辑、有目的地与事物发生种种关联的意识行为,自我逐渐形成了。  有了执著,就有了烦恼和痛苦  当我们对事物的片面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依照自己独有的方向行进。随着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性或精神性的交互作用(能量转换),一个新的、突显的、可被识别的自我就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和强大。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此时,顽固不化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执著就开始了。这个执著会围绕“我”来做文章,一切事物都将跟这个“我”形成关联,一切好坏皆以“我”为中心来作出评判。接着,我们就慢慢执著于这个自我,经过一定阶段的熏习和积累,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成熟了——“我执(即自我执著)”形成了。  我们一系列内在的反应和外在的行为,形成了对内的感觉和对外的觉知,自我意识因此被唤醒,就这样人们慢慢地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和觉知能力。这种经验会带领人们走向文明,但也带来了相应的痛苦和烦恼,它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一系列的行为、语言、思想都会处处与这个自我产生相对作用,并开始以相对的是非、好恶等独特的方式来判断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因此就有了种种觉受,从而生起烦恼和痛苦。  “我执”会给人带来无形的束缚,我们很难摆脱这些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这时烦恼和痛苦就会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人生因此就成了一次别无选择的艰辛旅程。  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  那么有没有办法把这把双刃剑用好,只使其发挥有益的作用而不产生负面作用呢?能够避免自我负面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超越自我。  从根本上讲,自我的本质是“我执”,就是妄执人有一个实在的我的存在——有一个独立的身和心,于是便生起了与我的身心有关的一切觉受、生老病死等种种烦恼和痛苦。  在生命本体未显露时,我们通过观察,逐渐认识到这个能观察、能知道一切、能觉知自心的“那个”就是“我”,并随着日常作用的长久熏习,凝固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可以控制自心和作用的“我”的存在。有了“我”,“我执”就必然地产生了。但这个“我”并不是那个能作用一切的生命本体本身,而是由我们的妄想执著而暂时显现出的一种生命本体的附加产物,这个“我”并不能保持恒常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经历、作用的变化而产生无常变化的动态“我”。  自我一直在无常变化着。无论是这个“身”还是“心”,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或主宰存在。身体和心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细胞生生灭灭,所以不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可以主宰、控制身心及一切的主体——“我”,它只是个无常变化的假名。  超越自我,显露智慧  身体在变,心(意识活动)也在变,那么不变的是什么?  当我们进入全然、自在、宁静的状态,一切只是应机、自如地作用着,没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我”的概念存在,这就超越了自我。此时,纯粹的创造力会以最大限度显现出大智慧和人性的光芒,我们将因此而摆脱过失、疾病和烦恼,如此才能达成美满的人生。  有“我执”的这个概念存在时,就有受者、承担者、肇事者,就有狭义地区分好坏的标准和概念存在,就会在作用时产生矛盾和障碍。并且这个概念的标准是相对的、片面的、有局限性的,是自我主张性的,在作用时会处处受到自我的束缚,错误、过失等一系列负面的产物会油然而生。  没有“我执”这个概念存在时,就只是全然地、应机地在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情,没有将精力分散、浪费在其他无用的地方,没有受者、做者、自我对立和识别计较得失的作用存在,是忘我和超我的作用状态。没有包袱和束缚,没有得失心和欲念,这样反而能自在无碍、专心致志地超常发挥作用力。最后,身心会逐渐做到以下五步:  第一步,清净:没有了杂心妄念,暂时脱离了欲望、嫉妒、愚昧。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也没有烦恼,这就是身心清净的状态。  第二步,自在:身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束缚而通达无碍。  第三步,觉悟:远离一切迷妄,生命的本体——自性显现。过去我们内在的觉性被自我等各种无明遮盖,就像天空被云层(白云或乌云)遮盖住一样。这时,我们误以为天空是白色的或灰色的,错认了天空的真实面目。我们的心也一样,有时受种种烦恼、妄想覆盖,有时受各种快乐、幸福情绪牵引,有时又能清净、无执著。但正像白云和乌云都不是天空的本来面目一样,烦恼和妄想也都不是心的本来面目。当我们站在云层的上端直视天空时,才能亲见天空的本色。  第四步,大智慧显现:此时,破除了“我执”(执著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和“法执”(不但“我”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宰存在,万物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宰存在,而且心的一切作用力也是暂时的、变化的、虚幻不实的),自性自然显用,成为纯粹的创造力,如天空本色显现,没有任何白云或乌云的遮盖。  第五步,返本归源:达成无上的喜悦之道——大圆满、证悟。此时再也不会被欲望和妄心所迷,体证了真理,证悟了存在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  心,创造了你的命运  是我们的心创造了包括命运在内的一切事物和作用。在还未清晰地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们只能在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当了悟这一切,并能把握住心这个造作一切的源头时,就能走出心所创造的迷宫,从被动中脱离,成为一位真正自在无碍的智者——觉悟者。  你相信有命运存在吗?  如果人的一生都被命运左右,你会作何感想?  即便你是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在你自己或其他朋友身上也可能发生过一些“奇怪”的事,比如:算命、卜卦能了解过去或未来的一些信息;催眠可以了解过去的一些具体事件。  笔者有位同事,从不相信那些“迷信”的东西。一日他出差到北京,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师”帮他测了下生辰八字。大师说他某年家中人口发生变化,某年成婚,某年工作发生变动等。开始他很不以为然,稍后一想,就吃了一惊。其父正是大师所说的家中人口发生变化的那年过世的,而自己结婚、工作变动等时间竟也全部被其言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算命先生蒙人的把戏,还是生命的确有轨迹可循?  明朝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记载了一段与之相似的有趣的命运故事。  我童年时父亲早逝,母亲要我放弃学业改学医。后来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相貌非凡、一脸长须、飘然若仙的老人,老人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后来得知老人姓孔,云南人,得到宋朝著名卜士皇极数的真传。  我带老人回家,请其替我推算一些过去的事,结果非常灵验。  一次孔先生替我推算命数,说:“你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次年,果然三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身的吉凶祸福,说:哪一年考取第几名,哪一年应当补廪生,哪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没有儿子。  从此以后,凡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算定名次。唯独算我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哪知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了贡生。我私下就怀疑孔先生的推算。不料后来被另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才补了贡生,经过这番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于是我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后来袁了凡一直被大师所说的“命运”所困,直到其遇见云谷禅师指点以后才有所变化。当然,这是后话。  假设袁了凡所述属实,那么未来真的可以被预见?真有命运存在?真如佛家所说,人受自己业力所牵引,善者得善报,恶者得恶报,除非通过修行,用智慧断除无明,否则就被迫在六道中轮回受报?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佛家的这种说法,到底是迷信还是确有其道理呢?  过去,轮回说一直被视为迷信,但现今西方的很多科学家已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美国一些学者甚至已研究了数十年。有一部名叫《前世今生——轮回的故事》的纪录片,就真实地记录了几名孩子对轮回经验的记忆以及科学家们对此所作的跟踪研究。尽管科学家们还无法对此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但的确无法简单地否定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一些神奇的轮回迹象。  如果轮回的确存在,似乎命运就必然存在。也许你同袁了凡一样,也正苦恼于命运的束缚。  神秘的命运之手,你感觉到了吗?第2章 走出心灵的迷宫(2)  走老路并非代表正道或者捷径,而是被前人的成见所左右了。  意识到被命运所困,对你来说其实并非坏事。正因有命运存在,我们才可以通过研究了解它,更好地适应甚至改变它。因为命运存在,所以才能改变。如果命运不存在,那么人的一生就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了,这样反而非常可怕,我们会因失去一切经验性的支撑而迷失方向。通常必须找到病因才能治愈疾病。  一个智者的人生,随着其修行的深入,受命运束缚的程度会越来越小,命运的轨迹也会越来越浅。  通常当一个人前行时,只要有现成的路可走,哪怕它是坎坎坷坷、崎岖不平的,一般人总会习惯性地沿着这条现成的路走下去。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但如果前面只是一片森林,没有固定的路,人们反倒会各自设定好目标,然后径直朝最终目标前行。  在我们还没有真正觉悟时,人生就在走老路。我们的人生经验大部分来自前人、长辈、友人和书本等,而且这一系列经验也许都还只停留在知晓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深入地理解、实践和证实过。  所以,走老路并非代表正道或捷径,而是被前人的成见所左右。我们往往在不自觉地被这条路牵引着被动行进,而不是真正自觉、自在地前行和创造。  一个觉悟的人、真正的智勇双全者,会选择创造最佳的捷径前行。对于他而言,只有目标而没有既定的路线,所有的路都在他创造力的脚下,未走时没有路,走过了也依然没有路。  到今天为止,你是沿袭旧人的路,还是走在自己的路上?  改变惯性思维模式,失败变成功  农夫在地里栽下了两棵树苗。  第一棵决心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拼命吸收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最初几年,它没有结出任何果实,这让农夫很恼火。而另一棵树也拼命吸取养料,却打算早点开花结果。它做到了,这让农夫很是欣喜。  时光飞转,久不开花的树终于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过早开花的那棵,不但所结的果实苦涩难吃,还因此累弯了腰,终于被农夫砍倒,当柴烧了。  两棵相同的树,为什么命运却截然不同?  意识,决定了你的命运  尽人事,听天命:要顺应运势,也要主动改命。  命运给我们带来诸多烦恼,可它究竟是如何定义的?英国《宗教伦理百科全书》说:“命是一种势,那是我们人为的能力所不能抵抗的。常是一种机械的、物质的、无意识的势力。这种势力能管理全世界,便是人也在被管理之列。”果真如此吗?我们认为:  命运就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蓝图,它是人们(过去、现在的)意识活动轨迹的一种外在反映。  简单而言,命运是意识活动(心的作用)的外在反映。  若细分,“命”和“运”还有不同的含义:“命”是意识的活动轨迹,“运”是时间、空间、外界等其他因缘与意识活动轨迹的一种关联作用。  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调用自己的意识,与各种因缘(包括种种事物、现象、信息等)进行和合作用后所产生的不同结果的延续就是命运。任何生命和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性,人类也不例外。命运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规律,人类若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身的规律,就能更好地将自身的优势和特性发挥出来。  人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其中的“天命”就是指“运”或“大势”。“运”相对于“命”而言是硬件,其规律明显但不易改变,所以最好是顺应运势。“尽人事”就是调动自己的主观意识改“命”,所以要多在“命”——即自身意识的轨迹上着手。事实上,命运是人们的意识与外界时空环境结合与作用的产物,基本是由人主动创造的。因此,如果你的意识已成了定数,那么你的命运就基本定死了。  现在,为了找到病根,你需要先给自己做个测试。要尽量对自己诚实一些,才能得到真实有用的诊断。  面对命运,你是哪类人?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人听说一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了移山的绝活,所以,请其当众表演一下。  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下,摆出各种架势。见没有动静,就向前挪了几步,观众好奇地跟了上来。就这样,观众不知不觉间已随大师来到了山前。正当观众开始怀疑大师究竟能否移山时,却听大师说移山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  大师微微一笑道:“事实上,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  大师对待移山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对待命运的态度。通常,人们要么认为命运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的,要么认为命运是不能改变的。具体来说,人们对待命运的方式大致有五类,看看你属于哪一类。  不知不觉型:面对命运的折腾,你毫无办法  如果你从没想过命运是怎么回事,那么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苏醒,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过一天算一天,就像活在梦境中,被动地做着梦,完全受自己过去的业力、习惯、环境或情绪的驱使。因为你几乎放弃了创造、思考、判断的权利,受那个潜藏在主观意识背后的能量(潜意识)控制。这样,你几乎是100%的被动,100%的被命运所驱使。  今天还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天得过且过。他们被动地活着、被动地工作、被动地思考、被动地感受着快乐或悲伤……  听天由命型:你放弃改变,总是忍耐  如果你不是前一种人,那么你已有所进步,已思考过有关命运的问题。但也许你误认为人的命主要是由老天、神等决定的,因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很小。“人的命,天注定”往往是你的口头禅。如果“山不过来,我过去”是一个主动者的信仰,那么你会认为“山过来与否是天意”,“我过去也好,不过去也好,都是注定的”。  你冥冥中认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但不曾深刻地思考和分析过到底有什么东西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习惯把一切不可知但的确又有作用力的自然、超自然的现象和事件归结于天或神,认为这些都是某种神力所为。在你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服从于这样一种具有强大势力、不可抗拒的隐形主体——你的确相信有神存在,因为很多时候你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确无能为力,而不可测为这一切遮上了神秘的面纱,你将一切未知归结于神的存在。  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给自己内心中的恐惧和无知找了一帖安慰剂。他们告诉自己命运是不能改的,而不是自己改的方法不对或力度不够,于是放弃了可以去改变、去认识、去努力的权利。一旦把外部环境等提升到了是由神或其他主宰决定的层次,那你就已经屈服于命运,并走上了迷信的道路。  这样的人虽然还是屈服于命运,但已经开始花一部分时间来思考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已经开始有一点点觉知。由于受能力、学识等的限制,所以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借口,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否则过多的无知、疑惑、得不到、求不得和失败,会让人们感到无法继续活下去。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生活很苦,但又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人们一般按照自己的能力、根基和业力情况,尽量将自己调整到一个能够接受和忍受的压力范围。对他们而言,人生苦短,需要忍耐和自得其乐。  有所觉知型:你总是感到外界条件的束缚  也许你不信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已在主动掌控命运。因为还有一类人,认为命的一部分是由客观条件(但不是老天或神)决定的,还有一部分是人自己决定的,但对自己该如何决定却不是很清楚。对他们而言,“山不过来我想过去也过不去”,因为他们不清楚如何改变和超越。  他们不相信神或其他力量能主宰一切,但又弄不清究竟是什么在起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物质是构成命运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像电脑的硬件配置决定了电脑的性能。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智商、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等是构成命运的硬件。这类型的人认识到,这些比自己更强大的东西是不能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完全改变、调用或控制的,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或法则,这种法则在他们看来就是所谓的命运。比如人无法生活在天上,这是合情合理的规则,命运似乎就是一整套合理的、自然的生命法则。第3章 走出心灵的迷宫(3)  这类人认为命运就是由外界的一些因素组成的,不是神所创造的。他们与前两类人比,更客观。但他们还只仅仅考虑到了是物质性的硬件决定、影响了自己的命运,觉得是外在的条件束缚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软件——人们的意识是形成命运的主要原因。  自我做主型:你在自己身上下手,而且做得不错  假如你凡事都愿意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等待,那么你很可能属于自我做主型。这类人认为人的命主要是由自己的意识决定的,客观条件是次要的。他们信奉“山不会过来,只有我过去”,他们会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挑战、应对一切问题。  这些人决定在自己身上下手。他们认为是人本身的原因而不是外界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他们认为有些东西我们的确不能改,但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他们找到了影响命运的主因。  其实,影响命运最主要的就是人的意识。意识赋予了一切以意义。人类的一切作为(除自身物理和化学反应外)都离不开意识。只有改变我们自身的意识才有可能改变一切。事实上,外在其他的一切都是相对于“自我”而存在的。  超越自我型:真正获得大自在,改变了命运  这个类型的人,通常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他们能够根据整体的、全局的需要,自然随缘地作出恰当的选择并积极应对每一个当下。他们已无所谓“山来”或“人去”,他们没有任何执著,因而达到自在来去的境地。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真正做到超越命运的束缚。  如果说“自我做主型”的人已开始探索人生真理的话,那么“超越自我型”的人已经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这种理论的正确性。他们已感悟到没有来去,也没有谁来谁去,只是应机地、全然地做事,又没有一个做事的自我在,也没有某个对立个体的得与失。他们最终将会是大成就者、大修行者、得道者,并能真正获得大自在和创造力。  诚实的你,敢于面对自己所属的类型吗?  一个改变你未来的公式  1(过去)+2x(现在)=未知(未来)  找到了自己的病根,你是否已经跃跃欲试想要改变自己的未来呢?相信你一定想弄懂这个改变未来的公式。其实这个公式非常容易理解。  首先,如果以“当下”为时间界限,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段。过去人生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轨迹。现在和将来其实就是我们过去意识轨迹的一种延伸、改变或者复制的过程。  当下就是永远的现在,它是无限的。如果能时时把握当下,就能预见和把握未来。  很多人认为人一辈子的命运都是定数,于是就放弃去改变和创造自己的命运。对他们来说,现在和将来都只是过去的一种延续和复制,不会有什么改变,因此这辈子的命运就真的是定数了。  然而,如果说有定数的话,也只有已经过去的命运才能算是定数。所有将来未发生的一切,都可以被改变。  为什么这样说?  假如,1(过去)+2(现在)=3(未来),这是在没有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得出的。但是,现在我们在“2”上附加了很多东西,包括各种情绪等,所以就变成了:1(过去)+2x(现在)=未知(未来)。“x”代表未知变量,并且是无限的。  命运是有的,不管它以前对我们有多大影响,都没有关系,不需要害怕。过去并不能代表将来。当一个人拥有了智慧以后,就可以摆脱过去不正确的意识轨迹和不良结果对身心的影响,可以不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行事,我们的命也就会随之改变。  当你不再完全依赖过去的意识模式时,通过反复地思考研究和实践,你就可以慢慢挣脱命运的束缚,甚至可以在创造力作用的当下,创造出奇迹。  小心你的惯性思维模式  前面的未来公式中,变量x具体指哪些东西呢?这里将为你揭开谜底。  生活中,偶尔看到别人交到好运,你一定十分羡慕,而对于自己则常常抱怨时运不济。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每一个“运”(如集合天时地利、气候环境的存在等)都是由我们一系列的意识和行为参与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好运会使事件发展的方向与我们预想的好的结果接近,而厄运会使其违背人意。但行为却是受意识驱动的。由此可知,是意识决定了命运,决定了好运或厄运的发生。  每个人都有意识,不同的意识活动轨迹塑造了不同的惯性思维模式,也间接造就了命运。只要我们能改变内心的意识活动轨迹,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改变意识必须在意识作用的过程中进行,一旦意识作用的结果已经发生,我们就无法再改变它了,就像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一样。  意识作用的轨迹其实就是一种惯性思维模式,用公式表示即为:  a=|±n|×(±)t  其中:  a:情绪或行为;  n:各种信息,“+”、“﹣”分别表示正面的信息和负面的信息;  t:惯性思维,“+”、“﹣”分别表示积极和消极。  比如:  “好天气”的绝对值(|+n|)ד习惯性的消极思维模式”(—t)=习惯性的“消极悲观情绪或行为”  “坏天气”的绝对值(|—n|)ד习惯性的积极思维模式”(+t)=习惯性的“积极乐观情绪或行为”  由此可知,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并不重要,起决定作用的是惯性思维模式。  惯性思维模式一旦建立,就很难被自己察觉,要改变也就更难了。它像电脑中已被打开的程序一样,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动运作;又像我们给自己施了魔法一样,很难挣脱。只有彻底了解或熟悉思维形成的整个流程才能改变已成为惯性的意识轨迹,因而我们要先了解自己是如何感知、思考、言语和创造的,然后重新设计并改变自己的意识轨迹。否则,你今后的人生,就可以被轻易地预测出来。  三岁看老,说得没错  只要看你过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能看出你的将来。  随着科学常识的普及,相信算命的人越来越少。也许你从不相信命运可以预测,对算命先生的推算不屑一顾,但不能否认,算命自有它的原理,且并不复杂。古话说“三岁看老”,其意思是看你过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能大概知道你的将来。通常,人一生的思维模式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只要形成了既定的惯性思维模式,就可能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正如上面的公式一样,不管输入任何意识信息变量,在惯性思维模式的作用下,其结果是可预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预测的。  过去中国家庭在小孩一周岁生日时,会给他一些东西,诸如书、笔、算盘、钱币等一大堆让他选,然后从小孩选择什么东西来推测他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这其实也是希望从小孩的习性来推测他的将来。再比如,看一个小孩日常的行为,如是否贪吃,是否喜欢哭闹,是否见好必夺,是否神态自若等等,都能对他的将来进行一些推测。当然,这些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因为将来的变数很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凡能够影响其意识、思想的,就会影响他自身的习性和他的将来。  意识和命运完全是捆绑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看自己现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就知道自己的意识状态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大概会如何面对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件,因此也可推断其结果和成败。  很多“死”的物质性东西本来只是存在,没有相对具体的意义,人们通过意识去作用它们,或跟它们产生因缘之后就赋予了它们特殊的意义。一切事物存在的价值也都来自人们的意识,一切都是意识所赋予它们的。  比如古时两个进京赶考的人,都在途中遇见了棺材,一个赋予棺材“倒霉”的意义,因此情绪低落;而另一个赋予其“升官发财”的意义,因此情绪高涨。事物的存在本来没有什么相对的特殊概念和意义,是我们的意识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因此而影响我们的心态和种种行为。  虽然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切记别太依赖和相信这种预测。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可以对所有变化下预判或者结论,既然不能100%确定,那么变化就永远存在,而非定数。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隐藏在预测背后的人类的思维模式。  受种种能力、条件的限制,很多预测甚至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即便预测能力没有任何问题,能预测的内容也仅占存在的很小的一个比例,因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包括对人、人心的了解都是非常浅薄的;另外,过分相信预测会让你上当,特别是一些不好的预测结果会对你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太依赖预测,你可能会放弃头脑意识的决策权,这等于放弃了改命的权利,是非常不理智且危险的。第4章 拥抱你的幸福处方(1)  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可为什么有更多的不幸的人,其命运又如此不同?恐怕你也曾苦恼于自己的悲凉处境,感到无处诉求。本章,作为改变命运的准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命运密码。知道了命运形成的要素,从“因”上下手,改命就有了方向和针对性,就会事半功倍。  命运的形成有多种要素,每一种要素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发展趋势,每种趋势都会对命运形成一定的影响。形成命运的要素主要有业力、基因和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内外成长环境、世间法、因缘、自我意识等六个方面,但唯一能影响趋势变化方向的是我们的意识。只有意识能够使我们的生命从这些既定的趋势中摆脱出来。  下面将着重介绍业力、因缘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让我们一步步了解佛为你开的幸福处方。  无处不在的业力,让你幸福或不幸  “业力”一词你可能听过,但不一定清楚其含义。而要揭开命运的真相,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佛家的“业力”说。业力理论十分复杂,这里我们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方式对此作一深入浅出的探讨。  业力,就在你的潜意识里  佛家有言: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业力是佛教的一个术语,“业”有“造作”的意思,泛指我们的一切思想、行为。好的思想、行为叫做善业,反之叫做恶业。所有的业都会产生一种与行为者自身相关联的作用力,所以叫“业力”。善业有产生善果的作用力,恶业有产生恶果的作用力。佛家认为,一旦业力发生后,即便生命形式发生了改变(例如人转世再投胎了),业力仍会被携带,并延伸、贯穿在整个生命的各种转换形式中,直到它被完全释放为止。佛家有言:“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各种业力的信息储存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佛家叫第八识或阿赖耶识)。每个人所携带的业力,会在条件成熟时开始发作。  业力信息储存在人的潜意识中,就像文件资料储存在电脑中。  在某些宗教看来,人的肉体死亡时,他的意识体并没有毁灭掉,也没有换过,轮回投胎时只是换了一个肉身媒介而已,过去的意识能量会进入新的胚胎和肉体组织中。就像你的一台电脑硬件坏了,可以将它的所有程序与文件资料全部复制到另一台新的电脑上一样,再打开时,依然是“你的电脑”。  那么这是不是灵魂转世呢?从根本上说,佛家不承认有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一般所谓的灵魂是指永不消灭的精神体,而佛家认为,所谓的灵魂不过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是缘生缘灭的,并不是个永恒或不变的精神体。潜意识之所以能储存业力信息,是因为普通人有执著自我的“我执”,误认这个虚假的精神现象为独立存在的自我,导致轮回受报。一旦放弃执著自我,也就不再有轮回和受报。  业力的记录与储存:只需按一下保存键  业力从何而来?  人像电脑一样,有一个储存各种信息的载体——硬盘(更确切地说像虚拟硬盘,可通过互联网络无限扩展),佛家称之为阿赖耶识,现代心理学称之为“潜意识”(其实,现代心理学的“潜意识”相当于佛家所谓的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合称)。人们所有各种各样的业力信息就储存在这个可无限扩展的“虚拟硬盘”中。  人的任何主动行为都是通过意识活动来驱使的。人的意识就如电脑的windows操作系统,行为即各种程序,是通过操作系统这个平台得到指令后运行的。  在动作还没有开始发生之前,意识指令已经先动了,这就是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之前的发心或动机。就像电脑里面的信息存储方式一样,在每条信息前面都有一个标号,称为“索引代码”,比如是0001。信息条的中间就是信息流,即我们做整件事情的内容,当这件事情被做完以后会有一个“结束代码”和“起始代码”对应,说明这件事情已经结束,这段信息流就被单独储存了下来,不会和其他的信息混淆。所以你做了一件坏事就是坏事,不因为你做了很多好事就好像从来没有做过坏事一样。我们头脑当中所产生的信息,其实就像是在电脑中输入一篇文章一样。  任何信息(包括我们动的念头),只要你执著它了,就会被记录下来,就好像在电脑中按了保存键,它就被保存了下来。有意识执著的信息不但被保存了下来,还像一个取了特定索引代码的文件,被放在了特定的文件夹里,以后就很容易找到,甚至只要一开机它就会自己运行。而无意识执著的信息就被自动随机存在了临时文件夹里,这类信息就不容易被找到。一些没有被执著过的信息,比如你没有刻意留意过的路边风景等,就临时储存在你的大脑里,就像储存在电脑的内存中一样,很快就被新的信息覆盖了,然后被人忘记了。  什么是执著?  要不受任何业力的驱使和果报,唯有放弃“我执”和一切执著。那么到底什么是“我执”和执著呢?  所谓“我执”是指,认为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然后再让自我住在某件事情上。“住”的意思是将自我与该事物发生关联,并为此产生一系列的意识延伸活动,最终产生概念化信息存入心里。  执著的意思比较难把握,我们不妨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  你和两个朋友一起逛街,都看到了一套衣服。朋友a看到后想“这是一套衣服”;朋友b则想“如果我穿上这套衣服一定很漂亮”;而你自己却想“我一定要穿上这套漂亮的衣服”。  朋友a没有加入自我,也没有住在衣服上面,所以没有执著;朋友b虽然加入了自我,但没有产生希望自我与这套衣服发生关系的念头,也没有住在上面,所以没有执著。这两个人临时记录了事件的发生过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信息就会被释放掉,相当于信息从未保存过一样。而你不但加入了自我,而且还生起了要去实现的念头,住在了自我与这套衣服的关联上,所以就产生了执著。即便现在你没有条件实现这个念头,这依然是一种有意识的执著。这个信息就被保存了下来,还会随之产生一系列情绪和烦恼。  假设你后来想想不对,经自我教育后放弃了去实现的念头,此时等于将前面保存的文件又删除了。可见忏悔是删除不良信息的好办法,但前提条件是还没发生现实的结果。  要小心无意识的执著!  无意识的执著是某种执著养成了习惯,即上了瘾,如酗酒、抽烟等,此时就不需要刻意去分别和执著了,因为执著已自动发生。可见,我们更应该警惕自己的恶习——在不知不觉中已种下了许多不良的业力种子。当这些业力信息遇到因缘被激活时,你就会遭罪,而你自己却浑然不知原因何在。  因果法则:种下种子,就会结出果实  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前例中,你当时看中了那套衣服,因为没钱所以没买成。但过了几天等你有钱了,你还是会去买。这就是业力的因果法则。  凡是当时执著过的、未经释放的种子还在,那么执著就还在,并没有结束。在机缘成熟时还会做这件事,果报就产生了。  我们每一次的意识活动,即做某事时的具体发心或动机,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等到哪天信息被调用出来或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会按照我们当时做事的发心或动机来发挥作用力。  这就像种洋葱,种下种子后四个月就能收获,其中,种下种子是因,结了洋葱就是果。不会种的是洋葱的种子,而结的却是土豆。这就是佛家所谓的“因果法则”。  因果实际上是某一段作用力的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因”是种子,是能生各种各样“果”的能。中间发生的“缘”(即次要的因)也属于“因”的一部分(比如作为“因”的种子遇到作为“缘”的雨水和阳光)。“果”就是所得,由以上这些因和缘的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多种形态的现状(是一种阶段性的现状,还在变化、发展中)或最终结果(不再变化、发展了,比如种下一颗种子,不但长了树、开了花、结了果,最后果实坏了,树也死了,没有任何种子再留下来,这颗种子的作用力已经无法再被复制或延续了,已完全转化成另一种能量的形式,这段因果就结束了)。  业力的传递:什么是佛所讲的轮回  为什么佛家认为,前世或过去世所造的诸多业力会到今生或后世来报呢?  在佛家看来,轮回是个大尺度的概念,是一个很漫长的分段生死过程。当每一段的分段生死发生时,神识脱离肉体后,变成中阴身的状态,其携带的信息是不会被破坏掉的,它暂时还是一个整体。当神识脱离这个肉体的媒介,他的视、听、觉、思维等的功能还在,而且不受肉体束缚时,这些功能的作用力反而可以扩大很多倍。  佛家认为中阴身有小五通,它的见、闻、觉、知的能力会更强、更伶俐,是常人的几倍,能看得更远更清楚、听得更远更清楚。虽然能够见、闻、觉、知,但因为失去了肉体这个媒介,就失去了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力,即丧失了一种通过载体而去作用的能力(抓不住东西、摸不到物体、对物体没有作用力等等)。它现在没有了物质性的载体,像光(或磁场)一样存在着,但好像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束缚住了,没有办法摆脱。此时它还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办法和存在融为一体。虽然还是有见、闻、觉、知的权利,但是已经没有作用权了。它马上就会意识到另一种不了解、不习惯的恐惧,自己必须再进入一个媒介,来恢复原来有的能力(作用权)。这就是中阴身的意识想要攀缘再投胎的原因(而投到哪里,则要根据因缘,不是由它自己的意志所决定的)。  当它投胎进入母亲身体中已经受精的卵囊以后,会再次被新的媒介所束缚。因为胚胎需要一定时间和条件的发育,所以自己的意识还无法苏醒,会混沌九至十个月,原来的信息也暂时作用不出来了。当十月怀胎从母体中出生后,进入了新的可自行发育、成熟、完善的生命媒介后,肉体就又给了一种新的束缚。  你很可能会有疑问,如果真的有轮回投胎,为何记不得前世的信息呢?  这是因为上辈子的信息,用这辈子的电脑程序无法打开。一切条件都变化了,新的头脑在发育时会形成一套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崭新的思维模式(就像电脑重新安装了新的操作系统并自带了很多新的处理信息的软件),而以前的所有信息需要原来的专用程序和路径(神经系统)才能调用(这些程序是随着这些信息的不断输入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就像要打开电脑中的某些文件,如压缩文件等,需要一些专用的程序一样)。头脑在发育过程中建立了很多新的程序,过去旧格式的信息和数据可能损坏了,有的被代替了,有的丢失了。  当然,所有的信息其实还在,在一定条件(如通过催眠等形式)或特殊情况下,某些人可以记住前世的某些信息(某些人因特殊原因,如死亡时强烈的刺激等,其头脑中的一些特殊的文件也可用现在的系统打开)。但不管怎样,任何人在因缘成熟时,这些信息会主动发挥作用(就像电脑中的某些病毒程序在一定条件下会自动运行,而不需要你用主观意识命令它打开一样)。  业力的激活:在不知不觉之中  当你还是一个刚从母体中出生的婴儿时,你就开始本能地去实现身上所有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你开始慢慢被新的世间法(从出生到死亡所接触到的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所熏习和影响。  世界上一切的法则,不管是有文字的还是非文字的,是感觉形式的还是声音等其他形式的,小孩都会开始全方位地接收。这一段的业力,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熏习了。在小孩子的头脑意识还没有发育健全的时候,他前生的各种业力还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等到小孩慢慢长大,意识和心智慢慢成熟了,思维开始将他与过去的业力信息发生关联。比如当他遇到事情产生疑问时,就会自问自答,会用自己思考得到的答案回答自己的疑问;于是过去的信息就开始发挥作用,进行串联,原来的业力种子被激活,然后发芽、开花、结果,接着就会频频往上冒。  业力有自发型和被意识调用型两种形式。前一种是自己成熟后发出来的,后一种是外面的信息进入潜意识后被调用出来的。  业力就像电脑里储存的一个个程序,这些程序一个个已经安装在里面了,当不需要的时候和没有外界配套指令调用的时候,就不会被激活(并且它们是被隐藏的,你很难找到它们,所以无法删除)。如果一旦激活了它(就像用鼠标点击了某个程序,或像中了病毒一样),它就自动地运作了。如果你是处于无明(没有智慧,不明白真理或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状态,那么你就会随顺它的方向去走。有智慧的人,头脑意识会作出修正,或者拒绝它,或者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和删除它。第5章 拥抱你的幸福处方(2)  比如多生多世的抽烟、赌博的恶习养成以后,一碰到相应的场景时,念头一调上来就觉得非常熟悉,就喜欢这种感觉。你会在头脑中经常虚拟这种快感,然后就想反复实现,就是想抽烟、就是想赌博,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头脑一直被这些所占据着,除了这些,就是空虚。没有觉知(即没有正确的见地、自控能力和定力)的人,很容易沾染不良恶习。有觉知的人,即便是已有上瘾的习惯,头脑也会先判断一下。如抽烟,知道它有害身体健康,所以会起一个告诫自己的念头,但一两次可能还不行,要下决心坚持才可以克服。一开始会很痛苦,因为这个程序还是会因为外在环境或自身被反复调用而运行。若没有办法对抗它,让它爆发出来而不能实现会非常难受,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不做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戒“瘾”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力度的意志力及对抗时间来配合。  业力,在影响你每天的行为  业力的熏习是一个里应外合的过程。比如酗酒,一个曾经有喝酒习惯的人,潜意识里就很熟悉那种感觉。内在信息一旦有机会与外在信息接触,就会马上进行匹配,这时需求的强度就开始上升,就开始尝试性地喝酒,这个程序就被激活,然后慢慢就喜欢上,于是就上瘾了。这就是业力的熏习过程。  里面的业力信息会不时地促使你的意识和神经去关联、想象、感觉这件东西对你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果不实现这种感觉,它就持续地占据着你的整个头脑,那种感觉、味道就会一直提醒你,让你要去实现、达成那种感觉,如果你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话,你就会非常难受。于是你就想喝酒,想实现那种熟悉的快感,最后上了瘾,不喝就像少了什么似的,心烦意乱,空虚难受。  某种习惯或业力来了,基本上是通过一种直接的生理感觉来告知大脑的,并且持续而强烈。没有一个人天生要喝酒,都是以前的因和这一生的习惯造就的。如果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差,慢慢熏习也会如此,但主要还是潜意识冒出来的种子,那种莫名的认同感,使你不但不去拒绝而且很想实现这样的想法。  有人说:“我觉得酒太难喝了,就是让我接触到,我还是绝对不会喜欢上它的”。不是你绝对不会喜欢它,而是因为你的潜意识里面没有喜欢它、觉得它好喝的种子信息在,所以你不接受它,它也就不会成熟。一定要里应外合,你才会养成某一种强烈的习惯。  同样两个人,如果每天都要陪客人喝酒,一个人潜意识里有嗜好酒的种子,就会很快形成习惯,他会非常喜欢喝。而另外一个人没有这样的种子,即使喝了以后也依然是不喜欢,只不过是应付而已。那个马上就会上瘾的人,里应外合后种子的力量就会马上爆发出来,这个程序就开始运作了,头脑也无法控制。而那个潜意识里没有或者只有较少嗜酒种子的人,就会开始植入新的种子,可能将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养成这种习惯,但现在暂时还不会。因此,应当尽量少尝试不好的习惯。  释放善的因缘,给自己一个机遇  不要小看因缘  因缘是佛家的一个术语,简单讲就是事物产生的主因和助缘。因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复杂化的联系,它是由很多东西组合而成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碰到谁,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有太多的因素在里面,变幻莫测。我们无法察觉和控制它,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织得特别错综复杂。  因缘是由过去的因对现在所产生的作用而结的果,很多事情的因素在以前就已经决定了。比如我这一辈子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了(如果美国宪法维持现状的话),因为我的出生地不在美国。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当选美国总统必须具备在美国本土出生、年满35周岁、在美国住满14年的公民这3个条件。虽然后两个条件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达到,但对一个出生在中国的人而言,第一个条件已经是过去决定了的,是无法改变的。  对于现在而言,因缘则是一个机遇。善的因缘会在正面帮你一把,而恶的因缘就会反方向推你一下。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要造善缘,避免造恶缘。有的人一辈子很容易成功,在佛家看来可能是他过去做了很多布施,结了很多善缘的缘故。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创造好的因缘,因为因缘终究会到来,只是时间跨度大小的问题。  因缘的运作  不要指望现在创造的因缘马上就有所显现,因为因缘的运作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因缘,可能在很久以后,甚至隔了几世才能显现。比如你帮助一个人,有的马上就回来帮你,有的却要过十几年再来回报,甚至好像一直没有回报。  因缘其实就意味着或预示着一种机遇,是两个人或多方相对时的一种无需依靠各自意识思考而已经存在的彼此之间的一种正向或负向的承诺及默契的力量。  比如说你救了我的命,可能那个时候我非常弱,无以回报,只有感恩,或连感恩都没有,因为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在冥冥当中我会有一种承诺,在我的心中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息。也许有一天,我偶然遇到了你,此时,我就会生起感恩心,这就是一种因缘。因缘较深的人之间,即便很陌生,见面时也会倍感亲切,甚至彼此吸引。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一见钟情的原因。有报道,两名中国孤儿分别被两个美国家庭收养,后来两人偶然相遇,即亲如姐妹。基因检测发现,两人竟是失散的孪生姐妹。  因缘就是种下种子,当它开花、结果的时候,可以是自己收成,也可以是别人收成,总有人可以去享用它的果实。当然也总有人会咽下已结成的苦涩的果实,不管他想要还是不想要。  布施的哲学  看到乞讨的人,你会怎样做?佛家说布施、供养为福。  当我们布施帮助了别人,就结下了善缘。当接受布施者的内心出现一种承诺的时候,两个人就结了缘。但如果接受者没有把受施当一回事,他的内心没有生起感恩的心,也就是说没有生起要回报于他人的意识,那么因缘就可能不再延续,双方就等于没有结缘,或者结得不深。  有时布施的量虽小,但如果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还是会有较大作用力的。比如说,你布施给他人一块钱,假设给一块钱只是救人一命的百万分之一的作用力,但是如果你给100个人一块钱,其作用力就是100乘以百万分之一,就变成万分之一了,作用力就提高了100倍。  另外,布施的影响力是有差异的。比如你对老人布施,他就容易生起感恩心,一颗感恩的心能帮助人们净化心灵和解脱烦恼。如果他很饿很冷,真的很需要帮助的时候,哪怕布施的量不多,他也很容易产生感恩心。当他生起感恩心时,他会有承诺,会想回报他人(当然我们布施并不是要去执著于那个感恩)。就像你给我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当我遇到别人时,我也会像你一样去做,我会觉得那样很美、很让人喜悦,这样感恩的承诺就转移给他人,释放到其他人身上。这样,布施所产生的正面力量就开始传播开来。培养了一个人的感恩心会使一个人走上正道,这是有力量的布施。  其实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都是有感应的。当你真实地领略到对方是有真切需求时,你帮助了他,他会生起感恩心和责任心,等于你帮助他净化了心灵,这也是一种布施智慧的方法。  为什么佛家说法施(施人予法,传递智慧)有功德(精神上的回报)呢?  因为接受法施后人们会感觉到你给他们的这种东西可以一生受用,这个时候所激发出来的内在的感恩、勇气、力量一下子涌上心头。这种力量得到扩充以后,会对整个社会都有益(布施者当然也会受益),众人都可以享受和分享。其实就是你通过布施的方法点拨了某人一下,之后,此人身边所有的人都享受到了同样的作用力,所以这个功德是很大的。  布施其实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它来激发他人和谐与感恩的心。一个人心中产生正面的想法后,对社会、家庭、自己都会有帮助。  所以当你布施一个人钱的时候,不要傲慢地扔给他,而要轻轻地放下。不要有任何的鄙视和怜悯,不要让他生起自卑或憎恨的心。否则不但钱白给了,还伤害了他的自尊,他会将这一切怨恨最终报复给社会和他人。  因缘就像一个圆圈,起点和终点总会汇聚。但是有的时候这个圆圈非常大,因而会回来得慢一点,但最终是要回来的。所以不必要求做了好事马上就会得到好的回报,没有回报就气馁和抱怨。其实一个好因缘的回报的圆圈越大越好,因为一路上就会有更多的人蒙恩,而坏因缘却是要越快回来越好,这样一路上受到影响的人也就越少,也就能从快速反馈的结果看清楚自己的过失,以便及早地反省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控制自我意识,拥抱幸福  业力、因缘,都是意识创造的  前面所说的几个要素,都是影响人的命运的关键因素,而它们都是通过人们的意识产生作用的,是意识创造了业力、环境、世间法和各种善恶的因缘。所以意识是最重要的,是根源。可以说,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意识。  当你的意识方向不正确的时候,其他几项就全都变了样,也就造不出好业了,反而会产生一些坏的东西(如毒品、暴力游戏)和恶的因缘。  凡事三思,就容易达到最佳状态  做事前,你是否会三思而行?是否会判断一下此事是对是错?在思维和行为发生之前,意识的方向如果是善,那么人的思维、念头、策划、想象全部都会接近善,结果也至少会接近它。所以我们应该从利益他人、多赢、快乐、正义、大爱等出发,杜绝贪、嗔、痴。贪、嗔、痴等就是恶,会让人上瘾,当然善也有瘾。一旦上瘾,我们的思想、行为就都会向它靠拢。  意识相当于设计。人的一切行为是实现这个设计的整个过程。同样要做一件事情,我们的意识、发心、想法对这个事情的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几乎决定了大方向。在人的意识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因缘,它就会将这些因缘聚合起来,这时往什么方向走,是好的、积极的还是负面的,这个大方向已由意识决定了。意识在每一件事情中起了一个主导作用。所以三思而后行是个不错的方法。  比如造建筑物,我们可以将它设计、规划得很漂亮,也可以很丑陋,结果你都能造出这样的一个建筑物。一开始你就把它设计成一个美丽的建筑物时,将来出现的结果就会往这个方向走,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完美的,但是会接近这个方向。如果你把它设计成丑陋的样子,那么出来的结果也会接近丑陋。  同样是善缘,也可能被我们恶用。比如,有很好的人脉,但却用来骗人,利用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去坑害他人、坑害社会;有很好的本事,却用来犯罪;有很好的长相,却用于诱惑他人,欺骗他人的感情;有很好的福报、资产,却去熏染非常不好的习惯,如吸毒、仗势凌人等等。即便原来都没有这些恶习,只要去熏习,好的东西也会被我们反面利用。  当我们一切都往正面方向去想时,即便因缘不好,比如长得不是很漂亮、过去造了很多不好的业、自己的知识不是很丰富等,但只要我们尽力而为,就能将它发挥到最佳状态。越用越好,平均分就会提升。意识其实是起到了一个统筹的作用,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是总决策、总规划,是一种领导,是一位设计师。  意识觉悟了,人生就美满了  意识占到了对命运75%的影响力,其他的5个因素共占到了影响命运的25%。就算今后我们能改变基因或其他几个因素,这些影响人命运的比例还是在25%以内。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都取决于意识,它对命运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命运就是意识轨迹的呈现过程,要改变命运就要先从自己的意识下手。  意识所能调动的能量、所能决定事情成败的比例约占75%,其他约占25%。如果我们能将自己意识处理好的话,基本的方向就能够把握准,那么剩下的25%也就不能造成很大的不幸和痛苦了。  如果你的意识很清醒,即便有负面的业力,也照样可以不受制于它。比如,你可以戒掉吸烟的习惯,只要你真的想戒,就可以做到。就算是疾病,也可以通过意识让它减轻症状。人类身体内部75%的疾病,实际上都可以通过自身意识来进行治疗和调理。  有了正确的见地且已经基本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很大的情绪能打扰你了,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如果你控制意识的能力很差,这75%的作用力的地盘就会被其他5个方面占据。所以务必要从意识下手,控制好它,不要让其他不起眼的东西做了自己的主人,而自己却变成了奴隶!只有意识觉悟了,你才能拥有活生生的、快乐的生命,才能拥有真正美满的人生。第6章 改变你的心,改变命运(1)  宿命可以改变,福祸能够自求  这辈子就这样了吗?  无法改变固有意识,就等于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权利。  对于他们来说,明天永远只是昨天的翻版。  你信命吗?很多人认为,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包括一系列的思想、行为和结果,人们自己是无法改变这一切的。这就是所谓的宿命论。  如果做一个详细的解释就是,今天的果完全是由以前的因所导致的,而以前的因又完全是由再以前的因导致的,并且这些过去的因都是无法改变的,它们的综合作用力产生了今天的这个状态。今天的无数个无法改变的果又变成另外一个综合的因,决定了下一个果的发生,因此下一个果也是无法改变的。从这个角度看,命运是一环套一环的因与果,所以很多人推断出命运是定死的,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你也赞同以上说法,“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我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是给自己一个逃脱责任的借口。  首先,命运改得掉改不掉是一回事,哪怕你改一百次都没改掉,也不等于不能改,坚持不懈总有机会。但如果我们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是改不掉的,那么我们就永远没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因为改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哪怕是连续失败也不能在意识上放弃。否则,我们就会丧失去尝试和改变一切的机会和兴趣,同时放弃创造的机会和权利。  改变你的宿命  宿命就像我们手中的一杯盐开水。虽然水中有盐已是既定事实,但我们可以决定是继续加盐还是加水,还是什么也不做。当我们选择加入大量的开水时,这杯盐开水喝起来就不那么咸了。  其实,即便你信命,这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宿命论也并不成立。因为:  所有过去种下的种子(即因)若要生根发芽(即结果)都需要心(即意识)这块土壤去培育,如果心不去培育,就像种子没有了土壤,是无法生长的。  种子虽在,但永远不发芽,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而心是活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种子的去向:是让其发芽,还是继续沉睡(单纯的存在是自然的,并没有好坏)。  事实上,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也潜藏着各式各样的业力种子。但为何小孩都比较纯洁,在他们幼年时没有成年后的很多恶习?因为他们的头脑意识还没完全苏醒,即便里面的种子冒上来,没有头脑意识的接应和相应的事物或环境的匹配,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  比如,某人过去嗜酒如命,他的潜意识中已被种下了嗜酒的种子。在他生命轮回的过程中,可能年幼时由于头脑意识还未完全苏醒,即使潜意识中的这个种子冒上来(喝酒的那种快感会在体内反复地虚拟着,即不断产生愉快、舒服的感觉),驱使他去实现那种感受,而不是虚拟那种感受,但由于他的头脑意识还无法呼应(他连走路都还困难呢),所以就没有相应的行为发生。种子发芽需要身体和头脑意识的实践配合,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重新熏习。可见,意识在种子与结果间起了关键的作用。而相对于不变的种子,意识却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结果当然也是可以改变的。  实际上,过去的因a,只能决定今天的b1果,而今天的b2果是由今天的意识决定的。今天的b1、b2因也只能决定将来的c1果,将来的c2果是由将来的意识决定的。虽然b1是没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b2,这样就改变了c1。  就像今生我们获得了一杯盐开水,虽然没法改变水中有盐这一结果,但可以决定在这杯盐开水中是继续加盐还是继续加水,或者什么也不做。当选择加入大量的开水时,我们所饮下的这杯盐开水就不会那么咸了。  虽然将来是有轨迹可循的,但将来是没有定数的。过去的一切就是因和果,从当下的一刻开始到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有可能因为你的下一个念头和行为而被改变。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定数,如果有定数的话,生命就没有意义,我们就变成最早的某些事件的延续品或产物,人就和一块石头没什么两样了,生命中也就不存在“创造”这两个字了。创造就是超越定数,如果什么都已完完全全被注定的话,生命中最有魅力的创造力就不存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没有了。  当然,对于无法改变固有意识的人来讲,其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确实是没有什么改善,可能一辈子都是这样过日子,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宿命。因为假如你放弃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更不懂得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明天就永远只能是昨天的翻版。  禅师说,福祸都是自求  被命运所困扰的你,到底该怎么办?  本书一开始介绍的《了凡四训》中提到,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完命后,发现自己一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名高僧。  一日,在栖霞山,我拜见了一位高僧——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佛教经典里说:‘求富贵就得富贵,求儿女就得儿女,求长寿就得长寿。’”  我听后,问:“功名富贵,在我身外,要别人肯给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给,我要怎样才可以求到呢?”  云谷禅师说:“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因为有仁义道德的人,大家一定会喜欢他、敬重他的,所以功名富贵,不必去求,旁人自然就给他了。为人若不反躬自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则用尽心机,也只会内外皆空。”  云谷禅师说:“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刚刚出生;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就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就是要抢也是抢不去的,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我拜谢云谷禅师后,把从前所做的错事、所犯的罪恶,不论大小轻重,到佛前去,全部说出来;并且做了一篇文字,先祈求能得到功名,还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先生我的大恩大德。  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定得第三名,却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预言开始失灵了。到了秋季举人考试,也出乎孔先生的推算而考中了。然而冷静检讨,还是感觉修养勉强,譬如行善而不彻底,救人而心存疑虑,或身行善而口不择言,或平时操持守节而醉后放荡不羁,将功抵过形同虚度。因此从发愿到现在,历时十多年,才行毕三千善事。来年回乡后,即到佛堂回向,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结果仅经过一年,就生了一子,取名天启。  孔先生算的命,到五十三岁时,我应该有灾祸。我虽然没祈天求寿,五十三岁那年,竟然一点病痛都没有。我由此方知,凡是讲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这些话实在是圣贤人的话;若是说祸福,都是天所注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讲的。  也许你觉得这个故事有夸张的成分,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人可以如此精准地预测一个人的命运。但袁了凡的改命实践,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是还未发生的,就没有定数,就有改变的可能。  在我们的将来,所有的生命特性都要靠我们通过审视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地将它们展示出来。命运的轨迹是有的,所有生命特性的发挥都与我们的意识密切相关,一切行为都是由我们的意识所设计和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相关的具体方法。  用佛的修心术,扭转心态  如果不是为了改变命运,探讨有没有命运等问题就完全没有意义。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改变命运呢?  前面谈到,命运主要是由意识创造和支配的,只要能改变意识(心),就能改变命运。  你的惯性思维模式  一般来讲,决定你的喜怒哀乐的主要因素,就是你的惯性思维模式。当你接收到一个信息或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马上会产生一个判断:此事于己是好是坏?这一念快如闪电,一瞬间就有了答案。这种未经详细分析就会快速作出判断的思维模式就是惯性思维模式。比如,面对一大块肉,对素食主义者而言,无须思索就会心生厌恶;而对肉食主义者而言,就会心生欢喜。  乐观还是悲观,你选择哪一种?  悲观和乐观是两种最典型的思维模式,绝大多数人都是二者选其一,或往复于二者之间。想必你也很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  悲观,让你越来越糟  不管发生什么,总是习惯将事情往负面的方向思维、延伸,比如往失败、痛苦等悲观的方面去想。甚至有时是明明不可能发生这种坏的结果的,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然后越想越痛苦悲观,好像那些坏的事情真的已经发生了一样,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极度失落而不能自拔。  乐观,让你变得迷人  无论当下发生的结果是好是坏,由于这个结果总会和将来有一个延续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就总是把这个将要延伸的作用力推往乐观的方向,因而有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惯性思维模式就是我们内心的思维模式,也是我们解释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方式。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模式,只要看自己处事时大部分是处于乐观状态还是悲观状态,就能大概地作出判断。  乐观的思维模式与悲观的思维模式最大区别是,乐观的人认为不好是暂时的,而悲观的人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是一直不断的。悲观者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不是责怪自己便是责怪别人。  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地乐观,一个却非常悲观。父母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有一天,他们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父母走进悲观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泣。原来,他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正担心父母会责骂自己。  当父母走进乐观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母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后来做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当上了美国总统。  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和烦恼作各种各样斗争时说道:  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能使人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并去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发生。  我们做任何事情,包括对一切存在物赋予价值,都是由意识来完成的。如果你的意识是负面的,你就会给一切赋予负面的价值。如果你把存在赋予负面的价值,你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其实赋予事物负面价值的本身并没有意义。  只有当一个人走得太高、太快,而且得意忘形的时候,你要叫他小心点、稳一点,让他不要被冲昏了头脑,这时对他说些负面的东西才有意义,因为这样可以缓和一下他高涨的情绪。  也许你对自己的乐观感到自豪,或者羡慕别人乐天的性格,但其实还有一种,是可以超越所有这些模式的。  学会宁静,才能摆脱你的惯性  大部分时候,你并不清楚自己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的惯性思维模式在驱使着你。不管被判断的内容是什么,基本就两个倾向:要么是悲观消极的,要么是乐观积极的。如果你是消极型的,你要想办法将自己的这个惯性思维调整到正面来。处于极端乐观的人,也不要过头,要平衡一下,相对地稳定一些。如果你是很宁静的、稳定的,没有疯狂和得意忘形,那你就可以处于高端而无忧。但大部分人走向高端后都挺难把握住自己的心态,情绪和意识都会不太稳定,会兴奋过度或悲伤至极。一般人很难找到恰到好处的那种状态——宁静与和谐。  我们要学会宁静。宁静的状态其实就是不给自己任何暗示——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概念,就是纯粹地去做。精力在作用上,不浪费在无谓的投射、判断、犹豫和妄想上。唯有如此,我们的作用力才会最大化。  一切正面、负面的想法,都只是我们心里附加的一个概念。比如,“我感觉自己成功不了”这个信息就已经落到概念的框框里了,而这样的概念是一个附加的概念,是多余的。如果处于宁静、自在的状态,就算知道不能成功,也没有负面情绪,还是处于中性的状态,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这才是宁静——没有附加的概念性的是非、好坏、烦恼去污染当下和将来的作用力。  关于达到宁静的具体步骤,将在后文中进行介绍。  如何扭转你的消极心态  心情不好的时候,索性就去设想最坏的极点——100%负面的结果是什么。  一旦形成了惯性思维,你就会丧失正确的判断力,此时必须有人及时地给你指出问题所在。而当别人指出“你怎么这么悲观”时,你可能还会讲出一大堆理由,还觉察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一个人的意识已经成为惯性思维模式后,就很难改了。只有在他人及时、合理的提示下,才可能会察觉到一点,有点醒悟。但过一段时间又来了,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绪了。如果是这样,就说明你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性情绪。这时你该怎么办?  很好的一个改变方法是,当你想到负面的时候,索性就去设想最坏的极点——100%负面的结果是什么。然后你再反过来想,想一个100%正面的结果,前面想到多坏,现在就想到多好。这是个很好的调节自身心态的方法。能让你看到全局而不是对局部的偏见,你就知道一切都有可能。你用多少力量想有多坏就反过来想有多好,有负80的结果你就再想正80的结果,再把两者的力量抵消。一开始要强迫自己想,慢慢就会将自己不良的惯性思维模式改变过来。心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惯性地再往坏的方向去想了,会趋于平衡。  当你得出的结论是负面时(造成痛苦或感觉到痛苦时),要提醒自己往正面再想一想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并且要给正面结果予肯定。慢慢调整好比例,然后就会更倾向于正面一些,这样负面的情绪就不会继续下去。如果光往负面想,就会越想越恐怖,于是什么都做不成了,抹杀了勇气,也错失了良机,没有信任感,人就处于特别悲观的状态。第7章 改变你的心,改变命运(2)  如果你很狂妄,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悬崖可能已在脚下了。当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也要谨慎。成功是不容易的,要想到万一有个闪失,应急措施是什么,否则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导致一落千丈。所以要对现在、将来的形势作出预测,对可能会发生的事准备好对策。当你想完若干种可能性和应急计划后,你就没那么狂躁了,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因为至少你会觉得还是有未知的危险存在,还有很多东西要注意,要冷静、谨慎。  要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在平时没有大事时慢慢训练,并养成习惯。  要形成乐观的思维习惯,需要培养一个人独立控制情绪的能力。情绪波动会让你血压上升、头脑发热。那时脑子是不听使唤的,是不会理性思考的。要在平时没有太大事情冲击的时候慢慢训练,并养成习惯。一旦大波浪起来了,你就可以把握住一部分,慢慢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等情绪上来时,你就可以应对,等它下来时,你继续保持平静。平时要谨言慎行,多考虑,多反思,保持稳重。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容易兴奋,所以要在平时训练,否则,当事情袭来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于是遇到不同事情时就会乱了阵脚。这种经验需要靠平时慢慢熬出来。  当兵的都是在战前训练的,上战场就都是临场发挥了。如果平时不训练,等到打仗时再训练就来不及了。当然,遇事则是可以让你更上一个层次的训练,但平时是基础,没有基础就不能领悟到高一层的特性。  假设一件事情有十分的压力,你平时有七分的准备,遇到事情,你就有七分的把握。经过多次累积,你就能在实战中越来越有把握。正比如一根长线,在地上平稳地走了很长一段距离,即使突然将一头高高拉起,地上的那一长段还能保持平稳。如果线很短,突然拉高一头,全线就都被拉直了。  佛的心理学:从第一识到第八识  前文的治疗毕竟还在初级阶段,想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还需跟随佛的指引一步步深入你的意识。关于人的意识,科学上已有过不少研究。其中,现代心理学通常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显意识(上意识或主观意识,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和无意识(即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包括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另外,意识又可以分成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  其实,佛家的唯识宗对意识研究得更细、更透。  按照意识的功用,唯识宗将现代人所谓的意识分成八种:前五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五种识,前五识是与外界关联的信息接收器。第六识是意识,负责对一切来自内、外的信息进行判断,是指挥员。第七识也叫末那识,即传导识,是主观意识与第八识之间的联络员,起到调用和反映第八识信息的传导作用(具有对数据进行转换、翻译的功能,就像将人的语言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以便计算机存储、处理;或将计算机语言翻译成人能明白的语言,以便人决策、采取行动;两种模式所指向的含义是一致的)。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即藏识,含藏一切信息的种子田,是储存我们多生多世信息的数据库。  佛家有一首偈,很好地对八识作了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  弟兄八个一个痴,  其中一个最伶俐,  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往来传消息。  “兄弟八个”就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一个痴”就是阿赖耶识,它是含藏识,不管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最伶俐”的就是第六识,即主观意识,其势力最强,所有事情都由它来分别取舍。“往来传消息”的是第七识,即末那识,它是传导识。“五个门前做买卖”的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兄弟专门负责接收外界的一切信息。  现代心理学将佛家的第六识称为主观意识,而将佛家的第七识和第八识合称为潜意识。  与主观意识的信息库相比,潜意识的力量意外强大。  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多生多世以来所有外部的、内部的信息与经验。它不像主观意识那么容易被我们把握。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主观意识没有办法将潜意识的感觉或神经语言准确地翻译出来,以至于没办法调用潜意识中的巨大能量、智慧和丰富的信息资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决策和达成目标。  主观意识中只存有我们这一世从出生到现在的被处理过(主动与自身关联过)的信息,而且还会有很多损耗,这样的信息库是很有局限性的。当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如果只靠主观意识中的记忆来把握,准确度会很低。如能调用潜意识的力量,会有更出色的表现。因为潜意识的信息量很大、很全,我们的头脑甚至不可想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形成的多种形态的复杂信息都存在里面,而且并非只是我们个人的,也不只是这一生的。潜意识甚至能像互联网一样,通过连接读取到自身以外的关联信息,由潜意识协助作出的判断比主观意识单独作出的判断要绝妙得多。当然,潜意识中同样储存着大量扭曲的、错误的信息,所以主观意识不能放弃判断、校验的权利。  意识的决策机制:数据库较量  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两者是相对的,它们有时相互统一,有时又相互背离。  当一个外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主观意识就根据这一世的世间法和价值观先作出一个初步判断:这件事于我是好还是坏?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之后,潜意识调用更多的数据库信息,作一个判断:这件事于我是好还是坏?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潜意识的判断看上去也许没有任何理由,是纯感性的,若潜意识和主观意识的判断相一致,就会非常果断地作出判断,并马上行动。若两者不一致,当主观意识中信息的力量强过潜意识中的信息时,就会按主观意识作出的那个判断行动,否则就反之。若双方力量相当,无法得出结论性意见时,就会犹豫不定,反反复复。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一颗业力的种子从内心萌发时,潜意识就调用多生多世以来形成的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供主观意识先作一个判断。之后,主观意识根据这一世的世间法和价值观又作出一个判断。若两者一致,就会非常果断地作出判断并马上行动。若两者不一致,当潜意识中信息的力量强过主观意识中的信息时,就会按潜意识作出的那个判断行动,否则就反之。若双方力量相当,无法得出结论性意见时,就会犹豫不定。  如何知道何者是主观意识的信息,何者是潜意识的信息?  主观意识通过逻辑判断的形式传递信息,潜意识通过感觉、直觉的形式传递信息。因此,如果是“理智”告诉你如何做,那就是主观意识的反映,它是概念性的;如果是“感觉”告诉你如何做,那就是潜意识的反映。  这种两次判断模式,就好比是一种两权分立的监督机制,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有效减少我们犯错误的概率,提高预判能力。  主观意识与潜意识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信息,是因为两者的数据库与使用的数据都不同。主观意识调用的是你此生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记忆的数据,而潜意识调用的是多生多世以来的数据库,会更宏观(像有过丰富人生阅历的老者在思考),但并非所有经验都正确。两者力量的大小实际上是源自于两者数据量的大小和决定性的数据。如果你需要对a作出判断,假设a在潜意识信息库中有1万条信息,而在主观意识的信息库中只有100条信息,那么潜意识的力量就比主观意识强100倍,反之亦然。  通常潜意识数据库中的信息要远远多于主观意识数据库,但当某些事件只在今世出现而过去世中几乎没有时,主观意识的信息量就会多于潜意识。我们可以把潜意识看作是上了年纪的人,主观意识是年轻人。上了年纪的人通常会比年轻人固执,就是因为他们对生活阅历的信息积累比较多,所以在判断事物时就会比较决断和固执,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可靠。但有些新的知识,如电脑等新事物,上了年纪的人就无法与年轻人比,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两者综合一下。  一般人通常根据主观意识与潜意识数据库中信息量的对比来作出决策并实施行为(多数情况是按强大的潜意识的力量行事)。但事实上,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主观意识驱使的,所以最终的决策权可以掌握在主观意识手中。  比如,如果你养成了抽烟的习惯,看到香烟后,虽然主观意识和潜意识中有99%的信息是喜欢的,而只有1%的信息是“吸烟有害健康”,但你依然有权作出不吸的决策,并可阻止吸烟行为的发生。可惜的是,一般人放弃了这个主观意识最后把关的权利,也就等于任由过去的业力做主了。  这个自我监督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即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当你行恶时,总有一个善的声音在反对你,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虽然有时这个声音极为微弱,或者在瞬间就消失了)。因为一些重要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的两个数据库中基本都是有的,而且是一致的、大量存在的。比如关于偷盗,即便是多生多世以前也是认为偷盗是不应该的,在潜意识数据库中相关的信息一定会大量存在。因此,当你偷盗时,无论你当时的理由多么充分,自我监督机制中总有一个反对的信息存在。所以,在我们犯错时,要警觉和小心听取良知的声音(即便这个声音十分微弱),这也许是我们最后的一道防线。  你的意识处在哪种境界:认识你的第六识  意识的第四层境界:好比别人骂你一句,你听到了这句话,听得也很清楚,但没对心造成影响,心没有动,没有被打扰,作用过后事情就结束了。  虽然潜意识拥有强大的信息和能量,但在八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主观意识,即第六识。每个人的意识状态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的意识状态决定着我们能否作用好其他各识以及作用发挥的程度。所以,深入认识你的第六识,是继续前行的必要条件。  第六识通常有五种不同的状态,这里按境界的高低排列出来:  混沌:跟着感觉走  也许你认为是否吸烟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其实非也。  处于混沌无知状态的第六识,会使你昏昏沉沉,思想无法集中,无法思考,无法正确接收和处理前五识和第七、第八识(即来自身心)的信息。这种状态是麻木的,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改变。  很多人的意识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有时我们似乎觉得自己是清醒的,其实不然。很有可能是完全被潜意识中过去的信息所操控,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比如,有吸烟习惯的人,是否吸烟似乎是由其自己决定的,其实不是。在吸烟时,主观意识完全放弃了决策权,任由潜意识去做主。否则主观意识完全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行为,完全可以不理会第七、第八识的吸烟要求,完全可以做主不去伤害自己的身体。之所以人们还去吸烟,就是完全被潜意识中的“吸烟快乐”的信息种子操纵的缘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