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觉悟-2

作者:倪伟 字数:33556 更新:2023-10-08 22:01:42

感知:身体的痛,带来心里的苦  第六识处于清醒的状态,能较完整准确地接收到身心传来的信息,并对信息产生相应反应。此时感觉清晰,但会产生附加的概念和情绪等意识产物。比如在感受到痛时,除感受到生理因外界等刺激而产生的痛的感觉外,还产生了痛的概念及痛苦、难过等情绪。即在感觉外还产生了衍生的概念和情绪等,其实这些衍生物是多余的。  觉知:痛只是痛,而没有其他  第六识对身心的信息产生直接的反应,只有这个作用当下的觉受,没有作用以外的概念和情绪,没有附加产物。比如痛,只有痛当下的觉受,没有给这种觉受附加任何概念性的标签,更没有延伸出痛苦、难过等情绪。  观照:痛还是痛,但与自己无关  第六识如旁观者般观照当下的作用,但不受其影响。一切滋味很清楚,但如同发生在他人身上般,知晓但好像并不受其直接的作用,不把某种反应和自我联系起来,没有要追究和计较的念头。好比别人骂你一句,你听到了这句话,听得也很清楚,但没对心造成影响,心没有动,没有被打扰,作用过后事情就结束了。没有后续因被骂而生起任何概念和情绪。  空:痛不再是痛,而是空  第六识看清了一切作用的本质(无常),身心能完全脱离,第六识完全不受身心的束缚和影响。  无常变化的作用一直在发生和改变,但一切存在和作用本来就是性空的、虚幻不实的,没有必要再附加上情绪和痛苦。对一切存在的现象不再有什么烦恼和痛苦,看清了一切的本质,并以此原则处理和对待一切,没有任何例外。如痛,这种存在本质是无常,是一种不会永恒不变的暂时作用,你计较它没有用,计较它也不能消除,不去理睬它反而不受其束缚和影响。  以上第六识的五种不同状态,是从低到高,有次第的,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甚至可以达到空的状态。  可能你会说,能做到空当然好,但痛就是痛,怎么可能假装与己无关呢?  同样是吃川菜,有些人很喜欢,辣得过瘾,有些人却根本无法忍受。  这种差别该如何解释?  当痛发生时,绝大部分的人是处于第二种感知的状态,即除感受到生理因外界等刺激而产生的痛的感觉外,还产生了痛的概念及痛苦、难过等情绪。而第三种觉知的状态与第二种状态比,就是少了“痛的概念及痛苦、难过等情绪”这些衍生产品而已。而这只要稍作训练是可以做到的。就像同样是打一针,婴儿可能会哭得很伤心,儿童可能稍微掉点眼泪,而成年人就会完全无动于衷。这不是因为打针时痛的大小完全不一样,而是我们的意识所作的延伸作用完全不同造成的。  当痛发生时,到底是身体受不了痛,还是心受不了痛呢?  有些人很喜欢吃川菜,喜欢辣的感觉,而有的人却觉得辣会令他痛苦不堪。为何会不同?其实辣就是舌头上的细胞死亡时的一种疼痛感,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味觉。舌头的味觉只有甜、酸、咸、苦四种。所以很多人怕辣,就是因为受不了那种疼痛感。而有些人却相反,越辣(其实是疼痛)越喜欢。那是因为经过多次熏习后,心里喜欢了这种感觉,所以意识将痛苦转移了或改变了。同样道理,有些人喜欢做按摩,如果做得重一点也会很痛,但他们还是很喜欢。这都是第六识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要知道,是意识在指挥我们的身体,而不是身体在指挥我们的意识。  第六识的以上几种不同的状态对生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结果。我们自己创造了烦恼和痛苦,我们也可以将它们放下,放下就没了,这只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意识来应对。  发挥潜力,先认识你的第七、第八识第8章 改变你的心,改变命运(3)  每个人体内都潜藏着多生多世积累下来的巨大潜力,你也不例外。但为何有些人是天才,有些人却碌碌无为?与此问题密切相关的,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研究的第七、第八识,也就是潜意识。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个意识间到底是怎样相互作用而影响我们命运的。  通常,八识间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前五识接收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第六识。第七识将这些信息翻译后传递给第八识。第七识再将这些信息与第八识中已有的且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信息种子进行比对、匹配、翻译,之后传导给第六识。随后第六识就产生了延续性的意识活动(接收信息后产生相应的概念或语言),从而驱动相应的行为,直到内外多次传导后终止了这组意识活动,这个过程才算结束。否则延伸的思绪会一直占据头脑,耗费人脑的能量,并转化成各种思想和概念的片段。一系列行为的结果就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八识间另外一个运作模式是:第八识中某个信息种子成熟后就会通过第七识传导给第六识。第六识经过决策(或放弃决策)后按此信息种子的要求再驱动相应的行为。一系列行为的结果就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现在,你或许会问:八识间的这两种运作模式与我们的潜能到底有何关系?  混乱的潜意识,阻碍你发挥潜能  一般人的意识活动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外面发生了什么,通过五识传导后就开始和第六、第七、第八识发生各种作用。而外在环境总是变幻不定的,所以我们的心也就一直被不停打扰。  我们的第六识会被外在环境吸引,产生执著和情绪。只要第六识有执著,第七识就会忙不停地将第六识执著后的一系列产物(概念、感觉、情绪等信息)种入八识田里存储起来。比如爱上一个人,我们就会时时想念这个人。因为喜欢,所以就不想忘记。于是第七识就忙于记录这个信息,再也没有空闲去处理其他事情了。  第六识不停地执著导致第七识不停地收纳,这样八识田里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最后由于我们根本没时间去整理或删除(在觉悟前也不可能知道如何整理与删除),导致这个信息库变得混乱不堪。  第七识传递数据的通道是有限的,就像网络的带宽一样,就这点容量,在同一时间段内,用它下载某个文件了,就会影响其他工作的速度,甚至无法处理其他工作了。  第七识没有整理和删除信息的权利,除非第六识给它明确的指令。第七识只会机械地执行第六识的指令,所以,第六识必须给第七识非常明确、一致的指令。  第七识就像某种比较落后的电子词典,你必须输对每一个字母,它才能正确地找出你要的单词。如果数据库里没有你要的单词,你还必须先更新数据库,它才能为你所用。第八识的数据库虽然很大,但因为我们在存入信息的时候通常未按类储存,看上去很乱,所以很难发挥数据库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创造力或潜能一般只能发挥1%~5%的缘故。  整理你的潜意识,使其发挥优势  那么如何才能整理第八识中的信息以发挥其优势呢?  当你拥有了正见,能静下心来向内观,具备了通过主观意识降伏自心(各种情绪)的能力,能应机地、恰到好处地处理因缘,不受外界一切无常变化的干扰,心不被外在环境所转时,就有了时间和空余的能量,运用正见指挥第七识将第八识中的信息整理一番。简单地说,只有当你的心清净下来了,才有可能腾出精力来改变意识,否则你永远是被动者。  所以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意识,要改变意识就要从整理第八识的信息下手,也就是从根本处下手。这也就是佛家所谓的“转识成智”的过程。  具体而言,分为三个层次。  真心忏悔  从概念下手,挑大的、重要的先来,比如对过去所犯的重大过错进行反省,将经过反省后得出的正确结论通过第七识传递、转换后重新存入第八识(就像袁了凡的做法一样)。今后再遇到同类问题时,存入的正确结论马上会跟着一起跳出来,就不会再犯同类错误了。所以真心忏悔很管用,它会让人们从过去的惯性思维的漩涡中脱离出来,避免重蹈覆辙。  觉知当下  从当下的作用下手,觉知当下,审视每天所经历的事,第六识认真觉知、观照,改变当下与未来(所谓的一日三省,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未来的果是由过去的因加上当下的作用和合而成的,所以把握当下,未来就能改变了。而且随着自身能量和智慧的发挥,当下的作用力对未来果的影响的百分比会不断上升。当我们感觉到一切都很顺,似乎到了心想事成的境界时,就说明过去的业力已基本不能影响我们了。此时我们的心已经脱离了过去的意识轨迹,也就逐渐脱离了命运的束缚,接下来就由我们自己来创造自己的命运了。  批量处理  用正见对潜意识进行批量处理式的统一改变。用第六识建立正见,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判断一切(这就是佛教等正信宗教的教化作用)。  虽然第八识数据库中有无量的信息种子的数据,但当我们建立了正见后,就可以主动对数据库进行彻底的整理、归类,然后就可以批量地删除、整合。这相当于计算机进行的批处理,对一切相同类型的种子信息进行批量处理。  那么,如何归类呢?  如果我们对整个存在进行归类的话,存在无非就是三态:物质性、精神性、空性。而一切物质都是因缘组合而成,其本性是空,即色是空;一切精神现象也只是暂时的假有,其本质是幻,即心(一切意识活动)是幻(暂时的作用);而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依体(一切的本体)而生的,体无相而实有,所以体乃真。简单而言就是:  色是空;心是幻;体乃真。  当我们能真正地用这样的见地来定义并归类所有的一切时,我们处理第八识数据库的速度之快和效率之高会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因为这样做很简单,我们只要把所有的数据分一分,定一定性,判断一下属于哪一类、哪一种情况,而只要这样一归类,其本性也就很清楚了,如何处理当然是一目了然了。比如只要归入色这一类,那么“色是空”的结论马上就出来了,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删除(放下对物质的执著)。这就是净化心灵、转识成智的过程。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  如何静下心来?  如果你的心都被外在环境或八识田里的种子所占据,那么第六识就处于被动状态,第七识总在忙于处理这些垃圾事情,哪有时间和能力整理数据库,更别说对数据库进行批处理了。而一个智者却可以静心向内观照,此时第七识只用1%的能量“值班”,以备不时之用,除此之外,99%的能量等待第六识的指令。  通过打坐(身心放松,双腿盘坐)的形式,能让身心处于宁静的状态。佛家的坐禅,道家的太极,以及近几年流行的瑜伽都是非常好的静心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将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调节到和谐、舒服的状态。  人体中有300多个主要的穴位,这些就是信息发布站,其中大的能量中心有7个。瑜伽和坐禅能以发布站为中心,让我们感觉这7个能量中心或300多个信息发布站所带来的反馈。处理这些信息是需要头脑当中大量的虚拟空间和能量的,我们必须放弃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闭起眼睛来,就可少用一点能量,少分一点心。因为眼见太耗能量了,普通人的眼睛处理一个画面时通常要用100毫秒的时间扫描,一批一批高速地处理图像信息要耗费大脑很大的能量(就像电脑在处理复杂图片时会使cpu高速运转并占用大量的内存)。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让耳朵尽量不被打扰,如果没有声音振动空气,耳鼓就会停下来不振动,就可以听身体里面的声音。好比夜晚万籁俱寂时,屋里的声音就很清晰。眼、耳、鼻、舌、身、意各方面都能够减少消耗,就像将电脑中很多无用的程序关闭一样,我们就可以把各器官的能量调用起来,集中到某一个点,就有可能产生突破。  人们的意识已习惯于对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产生条件反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意识。比如,为何人们会反复抽烟?因为眼见到烟,反映给大脑,主观意识产生响应,第七识将有关抽烟的一系列熟悉的、喜欢的、舒服的感觉从第八识中调出,反映给大脑,大脑于是就下令去抽烟,让这种虚拟的感觉或欲望实现。实现不为了什么,就是一种惯性而已(意识会驱动行为),做多了就成为习惯。之后第六识连考虑都不再考虑就抽了。初次抽烟可能是因为学酷、交友、应酬的需要,但后来就放弃判断了,熏习到一定的量,就成为习惯,主观意识就放弃检查了,就像有了特别通行证,可以直接驱动行为了。  所以,是我们放任了一切错误的发生,我们本来是有绝对的自主权的。我们要将这个权利用好,要开始重新执法。而重新执法的关键,就是意识。  那么,如何才能彻底地改变意识,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同整理、改造潜意识一样,答案就是建立正确的见地。有了正确的见地,你不仅可以将潜意识整理得井井有条,还可以从根本上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生。  先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分三步,一步步走向正见。  用一把椅子提升你的境界:什么是见地?  考虑这个问题:一把椅子,真的存在吗?  对于每个问题,你是否总是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多少是你经过自己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后得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待事物、现象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我们总是带着某种自身的成见和定见来看待事物和现象,并总是认为,我们的所见就是这些事物、现象的真实面目。这就是我们的自我之见,其实这样的见解未必正确。  佛家将正确地看待事物及现象的方式称为见地。  见地就是指能通达了解事物及现象的真实面目,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世间法的原则。  正确的见地就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面目有如实、正确的见解。它是以真实、公正、全方位的标准来了解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它通常是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入手,而不仅仅从表面观察事物。  正确的见地就是对事实真相的阐述。真理可以检验但无可辩驳。如果可以用头脑中的理论把它否定掉、讨价还价,或者还有疑惑,那么它就不是真理。  凡是任何可以给你借口、让你辩驳的,都是相对的东西,不是正确的见地。正确的见地就是用思维和意识将真相显现出来。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某种现象、某种规律,也可以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人们一旦找到它,就受用终身。  我们已经习惯于探求事物和现象的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而其实世界上本无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是我们赋予了这一切相对的概念和意义,才使事物有了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相对差别。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本来面目,首先应该从自身的观念中去寻找原因,而不是从物质中去寻找。  其实要寻找正确见地也不难。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本来就接近真理,当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确见地和真理。这里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让我们用亲身的感受去接近它。  在一把椅子中寻找正确的见地  比如,对于一把椅子的看法。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建立了与椅子的种种关联,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把椅子的时候,就会给它下一个定义:这是一把椅子。不需要进行任何分析和判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真实的,并认为真实的现象就是真理。我们一般就到此结束了,也就是习惯于停留在概念或事物的表相上看待事物。  有的人会进一步,看到这个椅子后,除了接受它表相的信息,还会作更进一步的分析,例如从椅子的作用上着手,作一些分析。当然椅子是十分常用的,所以它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  更进一步的人,会研究它的本质。他们会发现没有一个叫椅子的实体存在。椅子是由木板、靠背、螺丝、油漆等部分构成的。那么哪个部分是椅子呢?木板不是椅子,靠背、螺丝、油漆等等也都不是椅子。人们发现找不到实实在在的椅子。原来椅子是一个假名,是由种种配件在特定因缘和时空下组合在一起时显现出来的一种暂时的存在现象。所以椅子的体性是空,是因缘的组合所形成的,因为有了这个暂时的假有,暂时的作用力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可能其中的某一个部件损坏或分离了,椅子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却执著着这个暂时的假有,并为它的成、住、坏、灭生喜怒哀乐,不知这是无常,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谁都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变化。  一把椅子,你能看破它的存在,那么传家宝、爱情、生老病死呢?  为什么要认识到事物是空性的,是无常变化的?这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一切暂时现象的执著,减少精神上被无常的打扰。一把椅子我们可能放得下,但如果是传家宝、爱情、生老病死呢?这些都属于无常,面对这些我们就很难超越了。  再进一步,你就可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表相、作用和本质,而不只是看某一个层面了。只有全面了解事物后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作用力,而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椅子、珍宝等一切存在呢?  既应该恰如其分地用好椅子等一切存在,发挥其作用力,也应该看清它们的真相,但最重要的是不执著于椅子等一切存在。这就能将一切事物的存在价值体现出来,既能用好它又不产生任何副作用。  如何感知并获得正见?  如果看到一个成年人正在枪杀一名小孩,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正确的见地一方面是来自前人或者老师、上师、得道人传授的一些经验和心诀,我们可以通过经、律、论,或其他书籍领悟到这些;另一方面来自我们自己对生命的真实实践。  要获得正确的见地,前提是没有自我的干涉。如果有“我执”在,我们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见地,因为我们的一切思维和意识永远会以这个自我为中心,而自我代表着局限和束缚,使我们看不到事物与现象的真实面目,正确的见地就会被遮盖。  那么如何来感知和生起正确的见地呢?  直觉反应可能更准确  你在做事时,更喜欢相信直觉还是逻辑判断?“逻辑”比较容易理解,那么“直觉”到底指的是什么?  脑细胞会一一对我们的感官所接收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作出感应。我们用眼睛(其他感官同时也在接触事物)观察事物时,大脑中的感知细胞就会逐渐地加深印象。随着身体各种感官对事物的同步接触,在头脑还没有进行是非好坏等分析判断前,头脑中就形成了“觉”的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觉。直觉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语言表达即是经过头脑的逻辑判断和分析了)。第9章 改变你的心,改变命运(4)  当我们经历某件事情时,自己的心中往往会自觉地冒出一个直觉,之后头脑会直接地作出一个判断:对或不对。往往在这一瞬间,我们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见解,或思维的方向可以获得正确的引导。而且,这种见解只要很快地闪过一次,我们就会牢记在心。这样的见解类似于人类原始的真理和法则,往往接近于正确的见地,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这还不是正确的见地,只是相对于头脑的判断来说更接近正确。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成年人正在枪杀一名小孩,无论小孩被害的原因为何,目睹者的心中都会生起一种同情心,他们的直觉是,无论小孩做了什么,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小孩的生命。类似于这样的一种直觉,没有我和他、好与坏等的分别,在不知背景情况、没有分析原因的情况下,就会生起一种强烈的倾向感和非常明确的方向感。这种感觉就是本能的觉知(目睹者会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平等的”等感觉),它接近于原始的法则和真理。  这样的直觉几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你也不例外。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长得都差不多,对事物和现象的感觉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站在最高点,以全局看待问题  我们考虑问题时比较片面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做事情往往不够圆满,观察事物或现象不够周详,也没有直入根本,换句话说就是缺少全局观。  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见地时,就能抓住事物的真实本质和核心,清晰地贯穿事物的表相(现象)、内在(作用力)和实质(本体),就能全面、真实地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一个人站在山顶时,就容易看清整座山及其四周的情况。相反,不管你站在山下或山腰的哪一面,你都无法看清全局。哪边是悬崖,哪边是峭壁;哪条路最近,哪条路最安全。当你拥有这样一种正确的方法和能力处理问题时,才能真正地成功,否则风险和失败会永远伴随我们。  通常人们还不能认识到只有在山顶上看问题才比较全面。人们往往凭借自己粗浅的判断、他人的理论或一些运气就以为自己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圣人永远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和如何做才是最好的,而普通人却无法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以及怎么做才是最正确的。在我们作出判断、决策以前,应该看看自己是否对事物、现象的真实面目有正确、如实的了解。第一次“爬山”没有经验不要紧,毕竟经验是来自实践的,但我们爬上去以后就一定要学会观察和总结。当我们在山顶上全局地看到这么多情况时,就会发现,在下面看不到这些的时候,人们是无法想象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失败往往来自看不见的危险,所以如果能宏观、全局地看问题,看透问题,并不断深入分析,就能找到或创造出更好的路径,进而做到不断超越。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和耐心。道理都容易明白,但理论和实践还差那么一段,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耐心去实践,否则空想是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大的改变的。只有理论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以实践和行动才能把它的作用力和效果发挥出来。  思考,助你获得正见  正确的见地不会凭空产生,一开始是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必须有智慧,否则无从入手。  一般的人往往想不到事物那个核心的东西,老是在看事物的表面。我们可以学习往圣的世界观,为什么他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为什么他们会说出这种真实、有力量的话语?揣测一下、思考一下。比如,为什么《心经》里讲“色即是空”?色是指物质,明明是存在的,为什么是空呢?佛、菩萨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背后是有很深的道理的。要学会思考,慢慢把自己的想法向圣人的想法靠拢,纠正自己的片面看法,可能慢慢就会和他们的想法接近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熏习的过程。因为大部分人的见解都来自社会群体,人们只是简单地将思想和经验进行相互拷贝,而并没有亲身对事物的真相作深刻、清晰的了解,只是道听途说并记住了一些有逻辑性的知识,对事物本质没有一个理性认识,只停留在表面阶段。这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以为自己听别人说过或看过书就算是了解事物了,就信以为真了。  当人们真正完全理解往圣经论上的观点时,就开始让自己尝试去看清事物的一些真相了,开始用这种面对真相的态度、用正确的见地处事了。要生起智慧,要在我们的内心树立起实事求是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标杆,这样真理才会显露,如此坚持不懈,才能建立正确的见地。  你的眼光纯净吗:检验你的见地  正确的见地就像一副制作精良的眼镜,能帮助你以纯净的眼光看待事物。  看我们的语言、思维是不是还有偏见和相对性,是不是违心的,是否可以辩驳的,就可以评判我们是否建立了正确的见地。可以尝试说接近于真理的话,或者不极端的话。如果自己的头脑不能对这些结论和定义辩驳了,那么我们就开始接近它了。当我们可以正确地定义一切存在、显现和作用时,就拥有了正见。  看自己是不是拥有正确的见地,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检验。  自我还在吗?  前面说到,正确的见地是基于放下自我执著而发生的,所以要看看是不是有“我执”在,是不是已经将情绪、不理智拿走。有自我在,就会将“我”和事物扯上关联。这就好比给某一事物加入了一个新的部件,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特征和作用。一杯清咖啡,加了奶,它就变成奶咖而不是清咖啡了。  眼光纯净吗?  看看是否对事物已经了解清楚,是不是用没有偏见的纯净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和现象。比如,人们因为云的遮蔽而以为天空是灰色的,但此时如果你是在云层之上,你就会知道天空还是那样蓝蓝的、明亮的,一点都不曾灰暗过。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才被假象(非实相)迷惑而妄下定论。这就是偏见和邪见产生的原因。如果没有正确的见地,那么对人、对事物我们就很有可能产生偏见和邪见,因而导致不良的作用力产生。  有智慧吗?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还要用智慧来检验。一开始我们培养自己的见地可以找一些比较方便的办法,比如可以先使用和依靠一些正信的宗教(出世间的方法)、哲学(理论体系、逻辑推理)、科学方法(物理、化学的)来帮助自己反复校验自己的思想、行为,建立起正确的见地。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反复被人们实践和证明的方法。依据这些已被公众和时间所证实的正确理论和方法去实践,就会帮助自己更好地建立起正确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见地就等于我们在看一切事物和现象时戴的一副眼镜。戴眼镜是为了矫正我们不正常的视力,并且不同的眼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事物本身的特性也会有所影响,所以我们要选择一副能够将我们的视力调整恢复到最佳效果同时又不失真的眼镜,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方法和智慧。  培养一颗慷慨布施的心  改变意识的运作模式,就能改变命运。另外,把握和创造机遇、改变环境、拓展技能、积德行善等都能间接影响或改变命运。下面,我们来看看佛为什么那么重视积德行善。  把美好像火炬一样传下去  布施最大的贡献是,可以让施者和受施者形成一个圈,并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改变命运,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积德行善。  我们的内心要生起一种布施的心,要给予人家所需要的东西,或者将我们拥有的这些好的资源与人共享,结善缘、良缘。同时,心里又要没有一个布施者在,否则就有傲慢。别人在接受的同时,也会接受到你的傲慢与你对他的藐视,好像是在可怜他,看不起他,而不是真诚地与他分享。他会有负担,在接受你这个物质的同时,增加了一些精神负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在精神上被你索取掉了一些东西,也许会造成怨恨、嫉妒或自卑。  为什么积德行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呢?  首先,当你积德行善时,对获利的人来说,他会心生感激。他原本是没有这个东西,或者没有这个福气来享用的,但是因为别人生起了这种布施的心,正好有这样的因缘,他碰上了,他得到了,这样他生起了感恩的心。  受恩的人,一方面他会觉得快乐、知足、感恩;另一方面,他也容易以这样的心态去与人分享,因为他自己已经尝到了这种美好的感觉,他会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别人。这就像火炬一样,是可以传下去的,越传越多,有很大的力量。  当一个人有布施心时,就有了一颗净化社会和人类的心灵。不要认为自己一个人生起这样的心是微不足道和没有用的。能让一个接受布施的人生起感恩心,如果此人又能将这份力量传递给其他三个人,并且继续传递下去的话,其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  其次,对于自己来说,布施也是能获利的。一是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因为在布施的时候,自己也会感觉到很快乐、很知足;二是创造了一个心灵环保的社会环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于你、于他都是有益的;三是为自己创造了很多善的因缘,积累得多了,必然会帮到自己。  知足是专门对付贪婪的。贪这个东西一生起,马上嫉妒、憎恨等负面情绪全来了。不贪的话,人家有这个东西,我们根本不会嫉妒。就是因为贪,才会有“为什么他能有,而我没有”的想法,于是这个贪就驱使我们非理性地、永无止境地去求取。佛家说贪是三毒之首,所以要学会拥有一颗布施的心,第一是要知足,第二是要能舍,第三是要放下。  为什么说布施是种福田?首先你与一个人分享,他就会有感恩的心,比如他又将此与三个人分享,三个人又有了感恩的心。假设这三个人当中有两个人向他回报,他就会想到你,他认为这是你给他的,所以他会再回报给你。由此,整体都在奉献、回报。如果受到滴水之恩,大家都有涌泉相报的这种境界,整个世界就会充满着爱和奉献了。  面对厄运,三步走告别负面情绪  当你在顺境中或者在平常的情况下,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改变自己的意识还比较容易做到,但是一旦厄运来临时,就难免会乱了阵脚,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压力和情绪,这时就很难让头脑理智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想了。因此,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厄运呢?  平时的准备  我们必须在平时就养成积极的心态,然后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运作。那时就是你不管它的时候也能够自然如理地运作,好像呼吸一样。那么当厄运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就会自如地将它调节好了,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用分散精力就能自然地将我们的心态往积极的方向拉。并且这是有惯性的,当我们掉下去的时候它就会拉住我们,直到我们从此事中解脱为止。习惯成自然的积极心态能帮助我们在这个厄运发生的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的平衡,让我们慢慢地恢复,因为厄运不可能是永恒的,它终究会过去。第10章 改变你的心,改变命运(5)  这就是一个补救措施,不至于在大的灾难和厄运降临时使人被摧毁。过度颓废、自己伤害自己、割脉自杀、酗酒、发疯、伤害他人等,这些都是当人们无法承受压力或者无法接受事实而绝望时可能造成的后果。  事后的接受  要学会接受。接受并不是让我们老想着厄运所带来的坏的结果,反复念叨自己怎么这么倒霉,一直去想这个问题,不是这样。接受是让自己找出这件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分析它们,看清因果,并勇于面对。当这些原因已经起作用的时候,就是事实了,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当某个恶果已经显现出来了,那么恶因的力量也就释放掉了。这时,就不应该再把精力执著在上面,而应该放下这一切,重新开始面对未来。要将力量放在更好地面对未来上,而不是执著过去。  要接受,要承担起责任,同时也要学会忏悔。接受教训并且做好准备去面对将来。接下去我们就要相信:所有美好的,所有最最美好的都在未来。未来就是很多很多善的因缘所形成的一个美好的奇迹,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我们当下正在为将来筑造良因。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创造的很可能会被将来所创造的代替,所以不要执著现有的,而是应该把握好当下,充满希望和信心地把眼光投向未来。  人总是往高处走的,人类不可能越进化越落后,整个人类精神素质、物质基础和文明程度都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创造力的奇迹——使人类进化和发展了。  要有信心  有低谷就必有另外的两个高峰。跌入低谷没有关系,因为你知道低谷后面就是个高峰,像一个“v”字一样,永远是两个高峰与一个低谷的比例。失败和厄运永远是少数,最多只能占据一个人生命当中的三分之一,这样你就觉得公平了。如果你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你就知道你已经赚了三分之一了;然后明天会更好,那么你的人生至少有三分之二是美好的;如果再能改善对于那个三分之一的心态,低谷的距离就更小了,如此人生不就更美好了吗?  超脱命运的束缚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目标是改变命运,但改变命运还只是在小范围地修正自己的命运而已,即便我们做到了,依然是个普通人。如果能做到解脱命运的束缚以至可以完全超脱它,那么我们就是一个真正自在无碍、解脱生死烦恼的觉者了。  改变命运代表我们想要改变事物的某些发展轨迹,使自己处于较优越的生命延续过程中。而超脱命运意味着我们已经不需要去改变硬件,无须打破事物本来的存在方式,自己已完全能从中抽离出来,因为硬件已经影响不了我们了。  要超脱命运的束缚,还是要先从我们的意识下手。  超越你的意识轨迹  超越,只抛弃旧的是不够的,你还要创造新的。  当你放弃持续多年的旧思维模式,一时间可能会觉得不知所措。这时该怎么办?  前面已经谈到,命运就是意识活动的轨迹。而意识活动的模式非常复杂,多少年来每个人都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人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创新,所以还得依赖思维。如果丢掉了老的思维模式,又没有新的,那不就傻了?所以超越的意义是,在你放弃旧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思维模式,或者两者各使用一部分,然后不断地创造新的模式,直到完全替代老的模式为止。这样你就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命运,使自己不再活在原先的轨迹之中,最后获得成功。  再超越你的业力  旧的业力报完了,又不再种下新的业力,将来便是一片清净。  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作用力的,并像种子一样潜伏在我们和别人的潜意识中。比如,一个人因起了憎恨心杀了另一个人,那么就在他、被害者及被害者有关的人的潜意识中种下了种子,当因缘成熟时,这种力量会回来找他,或者由其他人来报复他。即便别人不去找他,这个作用力还是存在的。一般人总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其实这就是潜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种子开始产生作用力了),做事时这种作用力就会对他的决策产生影响,对他的福报、事业等各方面也都会产生影响。  假设这个人之后修行开悟了,如何超越他过去的业力呢?他知道这一刻是他的因果之劫,如是因,如是果,没消完的债,总是要报的。但是此时他有超越的心,他明白这事情的由来,并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真心忏悔,勇于承担责任。果还是照样发生了,但对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与未开悟那时不一样了。如果此时他能度化报复者放下屠刀、从仇恨中解脱出来,使报复者不再造新的杀业,以此功德,就可以抵消他过去的杀因,他自己也就可免此一劫,这段因果也就了结了。再比如,用刀在一个人的手上划一下,一般人肯定会感到很痛。但是觉悟了的人,就像被打了点麻药一样,像第三者在看着这件事情发生,虽然也出了很多血,也留下了伤痕,但痛苦已能通过自己意志力的作用使之降到最低。这就是区别,这就是超越,因为心没有住在上面。一般人会生起一连串的妄念、情绪,使心更加烦恼和痛苦,因而疼痛时间也会更长。  旧的业力(过去的过失或不良习气)报完了,新的又不再生了,没有新的种子和新的业力再种下去,心是干干净净的,将来就不会再发生不好的事情,没有苗就长不成芽。彻底觉悟的人,一般都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大的劫难,于是就会做好应急的措施,尤其是会如实、坦然地面对。并且他还会用他的智慧去引导对方,如果能化解那最好,如果真的化解不了,他就接受。因为他觉得这是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负的责任。  佛教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天下闻名,以至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很想目睹道信禅师的风采,传下口谕:“朕向师道信,欲瞻风采,诏赴京师,不得有误。”  没想到道信拒绝入宫,一请不成就二请,但仍被拒绝。唐太宗强压怒火,派人三请,未料仍被拒绝。这下惹怒了他,下令再请,若再违抗圣旨,将头取来。  使者见了道信后,发出最后通牒:“若再不去,将砍头带回。”没料到道信“引颈就刃”,全无惧色。使者反而吓坏了,怎么也砍不下这一刀,于是胆战心惊地回宫禀报。听了使者的回奏后,唐太宗也就只好作罢,不过心里却非常佩服道信。  也许道信禅师很清楚,如果这一劫真的逃不过去,那么只有一死。就算自己去见了皇帝,也是凶多吉少,除非事事顺从,否则迟早也会得罪皇帝,也是要死的。他用超脱的智慧应对,而不是选择逃避。逃是逃不掉的,非但会坏了名声,还会加剧自己内心的恐惧,这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有的人在关键时刻过不了自心这一关,因惧怕而选择彻底屈服,一旦屈服就没个底了,便会彻底被恐惧击垮。当你把它作为是对自心的一个考验时,往往就坚持住了。  超越并不意味自己以前所做的一切对自己已经没有作用了,而是这个作用力所产生的结果会有所改变,而且这个改变是质的改变。  超越其实就是不执著于某件事,但没有真正脱离。超脱是脱离,事情和自我都没有了。  执著就是整个意识围绕着一件事情进行反复思维、幻想、关联,而且这种思维、幻想不断地往极端的方向延伸。比如疼痛时,你不执著它的话,就能将自己的意志力集中于一处,用意识能量来抵消部分痛苦,减少痛苦的感受,就好像打了麻药或是被催眠了一样。当你真心地相信自己,你就可以做到。你的心就可以像一碗水一样清,没有任何波动,没有什么情绪存在着,也没有任何负面的暗示。你成为了第三者,只是知道这样的一件事情在发生而已,你可以感觉到,但不那么直接了。  最根本的超越就是在意识的层面上,超脱自己的命运,即超脱自我意识。只要意识超脱了,命运也就相应地能超脱了。  现在,你就要自由了  超脱的概念等于山上的路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是一个开拓者,每一步都是创新地、没有定见地超越。  所谓超脱就是指超脱命运的束缚,让生命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状态,自在无碍地显现出灵性的光芒,不再被烦恼和痛苦遮盖自己的本性,让所有的生命能量都转化成创造力和智慧,融入整个生命过程中。  所谓超脱就是将束缚打消掉。一旦山上的路存在着,绝大多数人就会按照既定的路去走。超脱的概念等于山上的路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是一个开拓者,每一步都是创新地、没有定见地超越。完全没有既定的轨迹,就是全然地、恰到好处地发挥一切的智慧和想象力,通过各种手段,完全创新地、最有效地达成目标。  超脱有具体的方法。如果我们的意识还停留在与普通人一样的想法上,是无法超越束缚的。而绝大多数的束缚来自我们的概念。  要达成超凡脱俗,首先要让第一念这个新标杆来代替以前的惯性思维模式,然后才能做到真正超脱。  什么是第一念?第一念就是未经分析判断就被头脑意识快速读取的,从潜意识里流出来的一个综合性的是非判断标准。它是一种感觉、直觉,一种神经语言,它只是被头脑意识简单地翻译了出来。它是来自本性的东西,代表的是全体众生的利益。它是事物最中性的本质。它代表着对自然界所有的人、物等一切最好的、最有利的发展方向和标准。这个标准不是普通人用狭窄的头脑意识可以定义的,它囊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全了,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需要在内心深处建立起这样一个标准。  但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所以人们又认为如果完全超凡脱俗就会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故还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做好这个社会的事情。因此,第一念会很快闪过,第二念、第三念接着就出来了。第二念是以这一世的世间规则为准绳的,第三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越后的越强烈,第二念的世间法和第三念的以我为先两者还会斟酌一下,但第一念是一晃而过的,甚至快得还来不及抓住它一瞬间的感觉,还没将其翻译成语言概念的可读模式就消失了。  第一、第二、第三念都有表决权,三权分治。  万一第一念被自我和世间法则替代的话,可以将三者都放弃,生出一个新的综合第一、第二、第三念的念头来,既考虑到自我、世间法及过去的一切信息,又考虑到第一念,然后再选择一个中间的点,以此来衡量和判断当下某一件事的对治方法。那么这样三方(三方指的就是从三个角度去换位考虑问题,三方加起来能代表大尺度或宏观上的众生的利益,而不再是一时、一世、一人的利益和发展方向了)都能够接受了,因为它很公平,不违背任何一方。第一、第二、第三念都具有表决权,大家各占三分之一,不存在偏心,不存在片面,完全就是从整体考虑的,主观意识、潜意识、自我都能接受,世间法也不违背。  对世俗的人来讲,这就是降服命运的最高境界:跨越时空、超越自我、不昧因果。达成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就没有成败得失所带来的得意和失意的烦恼了,一切也没有少什么实质的东西,只是去掉了一些不好的概念和情绪,去掉了一些会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附加品而已。世界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真实与和谐,我们会因此而拥有清醒的头脑、充裕的精力和脑能量以及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第11章 收获真正的爱,拥有正面的力量(1)  爱,为你埋下了心灵疾病  一对恩爱的夫妻不得不分居两地。丈夫在他乡与人合伙办了个公司。在承接一个工程时,合伙人不幸身亡于施工现场。而那日,出现在施工现场的本应该是她的丈夫。也许是因为内疚,她的丈夫在他乡一直照顾着合伙人的妻儿。日久生情,丈夫开始移情别恋。  妻子痛苦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听完这位朋友的叙述,我问她:“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在丈夫身亡于施工现场与丈夫弃己而去之间,你会作何选择?”她不假思索地答:“宁愿选择前者。”我问她为什么,她答:“因为后者对我的伤害更深。”  我又问她:“如果你是他的母亲,又会作何选择?”稍稍迟疑了一下,她答:“那当然是选择后者。”  同样的问题,后来我问过好几个人,答案很相似:作为妻子,宁愿选择前者;作为母亲,当然选择后者。  那对夫妻原本是如此的恩爱,如果可以,相信妻子一定会竭尽所能去支持自己的丈夫,事实上,哪怕是长期分居两地,妻子也毫无怨言。但是,当两人中间产生了一个第三者时,质变发生了——爱变成了恨。此时,何以我们宁愿牺牲爱人的生命也要获取所谓的爱?而同样是爱,何以母爱与情爱又有如此大的差异?  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难题?人类一直在苦苦追求的那个所谓的爱,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平常人们谈论爱情时会谈些什么。  爱究竟是什么?  通常,人们认为爱是指对某个(些)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即爱是一种由情绪聚积而成的情感。  爱是一种双方(或多方)之间发自内心的约定或承诺。人们在内心深处,彼此约定或向对方承诺,将以某种形式或行为来善待其他人或事物,竭尽全力地给予对方或为对方创造所需的一切。  爱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不是我们迷恋的外界对象。因为我们内心缺乏爱,所以开始向外寻找爱。此时,我们离爱越来越远。  爱虽然是无价的,但并不意味着需要我们花费巨大的代价来换取。爱是人性中本具的光芒,它会像阳光洒向大地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去温暖哪怕是最冰冷的地方。它不会放弃任何一处地方、任何一个人,只要你不拒绝它,它就会用智慧和能量融化一切苦难和不幸,它是人间最珍贵的礼物。  整个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追求爱的旅程。在爱的旅程中,我们从儿时的被爱到年轻时的追求爱、迷恋爱、执著爱,到成年时理智的爱,再到年老时的博爱、大爱,直至无私的爱,但这些都没有达成全然的真爱。  真爱超越相对,没有任何副作用。真爱超越自我,更没有执著;没有压抑,更没有放纵;没有狂喜,更没有痛苦。  当一个人成为真爱时,他就像是清澈的河水,透明而有活力。真爱没有任何固定的形态,放在什么样的容器内,就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水与容器,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就这样如此默契地合一了。这就是真爱的奇迹。  当你成为真爱时,你找不到虚假的自我,那个渺小而自大的自我不见了。此时,你反而可以作用一切。就像纯净的水一样,可以与大地、空气、阳光融合在一起,和一切自然地融为一体。  当真爱发生时,自我被彻底融化了,剩下的就是宁静和喜悦,人性的光芒完全显现出来,生命也因此变得圆满。  爱能带给你三大好处  交流和安慰  独立的个人是脆弱的,很容易陷入寂寞,因而我们很难以个体生命的形式单独生存。因此,在两个或多个人之间,人们通过交流达到相互帮助与共同发展的目的。爱就是这种交流的纽带和产物。它将人们的精神很好地连接了起来,满足了人们在精神领域获得关注、帮助和交流的渴望。  迅速发展的社会使我们的内心遭受到激烈的挑战和压力,我们的心灵需要更多的慰藉,而爱就是最好的安慰剂,它可以克服不良情绪,平息消极情绪。这是我们从爱中得到的最基本的好处。  身心的愉悦  爱有各种表现形式,如亲人之间的关爱、友人之间的友爱、恋人之间的情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命的延续和进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生命的核心力量之一。  因为爱是如此的美好,所以人们会感动,会喜悦,会知足。因为爱,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爱不但会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愉悦,还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营养”。情侣之间的亲密拥抱,那种感觉会在人体内转化产生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镁,这是一种在食物中也很难摄取的元素,对人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和能量的转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生命中缺少爱,人们的生理就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化学工厂,爱的感觉会对感官产生有益的刺激,人们需要通过这样的刺激来增强免疫力和提升某些机能。  勇气和力量  爱还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正面的力量。因为爱,人们产生了非凡的勇气,可以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人,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因为爱,即使为他人去做很多极端困难的事也都在所不惜。所以有了爱,整个世界就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爱是将个体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  然而对于一般人而言,爱又是无法持久的。因为当一个人付出爱后,总有一天会将爱推向一个相对的高潮,但世上没有永恒的高潮,到了那时,高潮消失了,于是爱也慢慢消退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驾驭爱而不让它消失呢?这就需要我们看清它的本质,只有彻底地了解爱,才能真正地把握爱和创造爱。  为什么你需要爱?  大多数人之所以需要爱,是因为需要爱来抵御伤害。  在整个生命中,人们总会碰到很多未知的、无法控制的、不可抗拒的事,人们需要用爱来协助自己抵挡外来的影响和伤害。当人们受到种种负面东西的影响或一些强大力量的摧残时,会很无奈、很痛苦,需要通过发泄心中的委屈来获得同类的理解,这样才能慢慢化解不快并重新振作精神。  爱可以让我们面对亲近的人,如父母、恋人、知心朋友,将从出生到现在为止内心深处的所有委屈、痛苦和不幸都表达出来。当你把这些深深困扰你的问题向对方表达出来时,彼此间会产生共鸣。这是因为对方也有可能有这些经历或相同的感触,在理解你的同时,其内心也释放了一些痛苦和悲伤。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意义的交流方式。它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父母可以通过肢体的接触,如抚摸、搂抱孩子来表达爱;也可通过语言上的沟通、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等形式来表达。  每一个人受到的痛苦和不幸的形式与程度都有所不同,所以人们需要的爱也是多元化的。相近形式的爱能化解相近形式的痛苦和不幸。为了抵消和化解负面的力量,有必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而越是了解这些痛苦和不幸,就越能深刻地懂得各种爱。  没受过伤,你就不懂得爱  一个经历过很多伤痛的人,会较容易深刻地知道如何将爱作用出来。比如某人受过负5分的伤害,那么要对付这个负5分,他就要懂得那个正5分是什么感觉,要多大力度。有过类似亲身体验的人,通常会比较心细,而他们即便是做最细、最小的事情,也很能打动人心,别人也就会很容易感受到他们付出的那份爱。  一个人受的伤害越深刻,当他找到一个爱人时,就会越心疼他的爱人,一点都不想让她受到伤害。他很能理解对方的心思,心里好像有一把尺,知道什么尺度会受伤害。懂得爱的人,能精准地把握好这个尺度,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安慰。  但有时,在情感上受了过多伤害的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很难再跟人交心。这时我们就需要增加力量,融化他们曾经因伤害而累积的怨恨,如此才能与他们正常相处和交流。  所以对于有不幸和痛苦经验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强烈地渴求爱,也比较容易积极地去创造爱、珍惜爱。如果什么痛苦都没有受过,就不易知道什么是爱。爱和痛是对立的,但只有受过痛的人,才深切知道爱是什么、怎么去爱;才知道别人到底需要什么——因为自己已经实实在在地需要过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挫折和痛苦,在社会上经过了磨炼后,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爱,才知道如何创造爱。  亲身经历过,爱才细腻而深刻  如果年纪还轻,可能就只能从影视、文艺书籍中感受和虚拟各种角色所代表的悲欢离合的滋味。年轻人的爱的经验,大部分是虚拟出来的。而亲身经历后的感觉要比虚拟的感觉深刻得多,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更懂得爱,他们的爱才更长久、更真切。从书本上学习来的就没有自己经历的那么清晰和细腻,投入爱时也就把握不好细节,就会有点迟钝,没有敏锐和默契的感觉。  创造爱时,既要深刻地看到种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给自己造成的无奈和痛苦,也要看到别人内心深处的痛苦,用理解的心态去应对自己和他人负面的心态。要深刻、细腻地理解、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与感触。  对普通人来说,爱是有代价的、有条件的,所以爱是昂贵的。爱就是给予,而你能给予的只能是你所拥有的。一个人不可能给予对方自己没有的东西。对于一个想要付出爱的人来讲,他各方面都要比较富裕,这样才可以给予别人,这就是代价。  如果你心中没有爱,而你却想要得到爱,那么爱不可能是你能给予对方的东西。此时交换产生了,你会试着用其他你拥有的东西去换,你认为哪怕换一点也好。如此,交往就开始变成交易。  人们已经被迷惑了,其实很多物质条件并不是必须的,钱财、完美的外表等等,都是表面化的东西。但很多人会先去追求这些,再去谈爱。  对于不执著于表面东西的人来说,爱的代价就是要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真心是爱的唯一代价。  给爱加点理性  从各种爱所展示的作用力来看,真爱的作用力最大,接下来分别是全然的大爱(即专一、专注、忘我的爱)、理智的爱、执著的爱、贪爱和溺爱。  真爱没有任何痛苦,它不创造痛苦。大爱修炼自己,但目的是要放下自己。全然的大爱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它不太注重回报或结果,而是重过程。理智的爱是尊重客观现实,将自心和客观存在联系起来,通常是暂时放下自己肉体所产生的种种觉受,而先从思想上考虑,因为生理反应往往一会儿就消失或改变了,所以要以理性为主。而执著爱的人基本上是一个活受罪的人。贪爱是愚痴,溺爱是一种无知的补偿心理引发的行为。  你的爱是真是假?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更具体的方面。接下来请试着想象以下情景,你马上就能辨别你的爱是真是假。  这是一个谁都有过的恋爱的例子。想象你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一开始你认为自己只需要付出,没想过要她有任何的回报。有一天,她身边出现了一个很优秀的男孩在追求她。这时你开始紧张了。于是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了。你希望她承诺只爱你,否则你就会痛苦、生气或嫉妒。前面的一切突然就变成了贪爱,现在的情绪使你之前的“真情”变质了,你开始怀疑和困惑。如果那个男孩没有出现,你也许还能像以前一样默默无闻地坚持下去。  普通人通常逃脱不了执著自我的陷阱,而爱的本质其实就是执著自我。  执著自我就是佛家所称的“我执”。自我是什么呢?自我是一些意识的集合体,是对那个能作用一切的作用力的本体分割后虚拟而成的一个独立实体,是对能控制自身及一切自身作用力的总称。  我们的意识给自我赋予了某种特性、名字或标签,如我们称自己为a。有了自我a这个标签后,相对于“我的”就是b、c、d等等。这就是自我和非我产生对立的原因。如果自我是没有标签的,那么什么东西相对于“我”呢?如果没有进行分别后的各种标签,“我”就不会被分辨或独立出来。  其实并没有一个实体或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只是因为我们把这种能思考的意识状态执著为一个自我的存在,如此才虚拟产生了这个“我”,因而错误地认为这个“我”就是生命的主宰。  而爱要奉献和付出,所以当人们想要爱他人或某物时,就会暂时放下“我执”。于是,在爱的名义下,原来居于第一位的“我”暂时替换成了“我”所爱的人或物。但是,这时还没有真正将“我”放下,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第一”。比如把“第一”换成了你所爱的女人或男人,那么你就会执“她”或“他”为“第一”和“我”了,而我同时也会依赖他们(或他们对我的认可)而活着。当我们把爱推向一个相对的高潮时,这个暂时退居后面的“自我”就会重新占据第一的位置,于是爱就开始消退、变质。所以,这与其说是在爱别人,还不如说是在爱自己。  还有一种能更持久、副作用更小的爱,即所谓的博爱,能使人产生某种愉悦的感受,此时似乎暂时放下了“我执”,并将注意力放在外面,暂时执“对方”或“多方”为“我”。于是“我”的范围放大了,会去关心他人了,此时整个生命的重心从自己转移到了他人或大众。当一个人暂时放下“我执”,全然地去创造、去付出、去奉献的时候,心中会生出无比的喜悦和力量,却又有着很宁静的觉受,这样的感觉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虽然博爱要比爱情消退得慢些,但它依然有高潮,有高潮终究会有落幕,这样的爱迟早会消退的。  让佛带你走向真爱  人们总是在问:世上有真爱吗?我可以找到真爱吗?  真爱是人们向往达成的爱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将友情、亲情、爱情等一切可以感知的力量转化为智慧和慈悲回馈社会。真爱包含万物万法却又超越一切,是宇宙中最伟大的艺术,是可以创造和包容万灵的母亲。  一般人认为,所谓真爱就是彼此真心地相爱。其实,当你所谓“真心”地付出爱,同时又盼望对方也如此回报你时,你达成的就已经不是真爱了。  真爱永远是向外分享的,不贪求,不为那个“第一”去索取。  只有真爱才能真正治愈你  爱给你带来的所有烦恼,只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将它提升为真爱。真爱就是无条件地将一切美好的东西与他人分享,或为了与他人分享而创造一切美好。  真爱有一切爱的行为,但却没有任何执著,没有我执,也不会执他为我。它不是将心中原来处于第一位置的自我换成其他的人或物,而是将这个第一——“自我”也放下了,已经没有了我和他人的分别,一切相对都融化了。  真爱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一切生命万物的无限慈悲、理解和觉知,它是一种非凡的智慧,是一种纯粹的慈悲和美德。  真爱的意义在于将整个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体及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配合、协作,使魅力无穷的创造力完美显现。  真爱就像是一个只有在水平方向上发展的作用力,它没有纵向的起与落,因而可以成为无限。如果用“奉献”来作比喻,那么真爱就只是奉献本身,没有相反的索取的力量。真爱永远是向外分享,不贪求、不为那个“第一”去索取。真爱是单方面显现的给予性的作用力,包括所有的念头、思维和行为,都是以慈悲和爱为主题来作用的。人们在全然地作用的当下成就了真爱。一个真正的生命主动者,能觉知慈悲和爱的人就可以真正成为它、融入它。第12章 收获真正的爱,拥有正面的力量(2)  为什么真爱没有高潮和低潮,没有副作用?普通人在付出爱的时候还想要索取,虽然一开始时只有付出没有索取,那是因为当时头脑比较热,时间还没有到,并相信他人也会同样对待自己。一旦发现实际不是这样,那么爱就会消失,甚至会转为恨。往往有多爱就有多恨,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真爱没有极端,它总是在水平地延伸,永远是平静的,没有纵向的起与落。  真爱是将人类最高的品质、最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当一个人成就真爱的时候,或以真爱这样的生命形态存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分享他的一切,这就是他的价值,此时他赋予了一切最高的意义。  真爱要你自己创造  如果连普通的爱都不知道,都不曾有过,那么也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爱。因为真爱就是在爱的基础上去掉了执著。  你是否处在热恋中?或者过去是否体验过刻骨铭心的深爱?在追求真爱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和学会普通意义上的爱。这种爱也许暂时有点副作用,但我们必须经历它,甚至走到它的顶端。当我们走到这种爱的顶端后下来时,我们要放慢脚步,这样伤害就不会很大。这有助于我们看清自己,这是一种准备,是预防成为另一个极端冷漠、孤僻的人的准备。  爱情是纵向的,它在一个横轴线上多次纵向波动,往往到了一个顶点的时候,由于一方没有耐力无法支撑,或者没有其他力量,就会往下掉。我们必须让自己有这样的认识,否则每个进入它的人都会受到伤害。我们需要理智,要让这种两极化的感受从顶端缓慢地落下来,这样对自己或他人就不会有很大的伤害。当回到一个平静的点,能从某种盲目的情意中清醒时,也许就会慢慢认识这一切的本质。这时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往横向的方向延伸,转化这种力量,这就是达成真爱的开始。  如果连普通的爱都不知道,都不曾有过,那么也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真爱。因为真爱就是在爱的基础上去掉了执著。真爱是一种能量,可以被创造者和分享者共同拥有。真爱不是文字、图片,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件事情。这种能量一旦找到以后,可以转化成任何形式的作用力,可以融入任何事情中。因为它就是最美、最善、最和谐的作用。  为了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东西,真爱总是在作用的当下实现没有“我”的出现,没有“自我”和“我执”。  当然作用是为了大家,但自己也在大家里面,并没有放弃自己。所有生起的念头、作用的一切,就是整体,一切以利益众生为发心,甚至连这个“大家”和“整体”也没有,把执著彻底地去除。在当今社会要创造多赢已经不易,如能做到只有分享,没有任何人失去什么,那么这就是极大的智慧。  要创造真爱,就要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人是不能够以自己的意识来平衡一切的,人是一种感性很强的生命体,痛就是痛,受不了就是受不了,会很直接地反映出不同的觉受。我们必须慢慢锻炼自己,在追求和创造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心态、情感、情绪、头脑意识各方面都调整好,使自己能全然地、无执地作用一切,那时才能成为真爱,否则虽心中向往,但没有能力和智慧,是无法达成真爱的。  要创造真爱,必须要有理智的头脑,要有经验,更要有智慧,要有多种形式的爱的经验,这些都是必要的。这不是理论而是实战。因为真爱就是活生生的作用力展现的过程,就是要通过实践来磨炼和达成的。  要真爱,首先放下你自己  要真爱,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自我”(但不是要放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要让自己放下“我执”的意识——放弃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利益于我为优先的意识。这虽然还仅仅是理论上的,但主观意识先要接受,然后才可以自我教育。之后要以这样的态度来做每一件事情。  每一件事情里都不要有“我”,只是把事情做好,利益大家,甚至连“大家”、“别人”的概念都没有,就是纯粹地在做。  那个状态就已经成为真爱。因为没有我,就不会有我的私心;因为没有我们,就不会有我们两人的私心,就不会去做违背他人利益的事情。当然这时候在有智慧的前提下,就会走中道,就能一直做到没有我和他,不会计较,不会给自己多一点,给别人少一点。永远是在那个平静的、宁静的、喜悦的真爱的作用力上。  真爱不执著于任何的一个点或一个面,既不在两边,也不在中间,就像在河流中漂流的一根木头,既不黏着左岸,也不黏着右岸或中流,只是自然地顺流而下。  真爱没有相对,没有你我对立。你、我、大家都是一体,在作用的当下,全体都在分享爱。这就是最大的胜利,此时真爱就已经达成了——如果作用力的对象是爱人,那么幸福美满就产生了;如果对象是父母,那么温馨和大孝就产生了;如果对象是孩子,那么最伟大的母爱和父爱就实现了。  种下信任、自信和勇气,收获真爱  信任、自信和勇气是形成爱的种子。  防备、埋怨、责备、鄙视、气愤,都源自你缺乏信任  信任是爱的前提,有了信任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爱,否则就可能是畸形的爱、昙花一现的爱。当彼此之间的信任不存在的时候,爱也就没有了。  信任就是用理智和正确的心态来理解、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由这样的方式所激发的一系列作用力,都将包含以上品质,这种特质将延续到任何拥有者所作用的领域。  信任就是理智和正确地理解与相信。信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只有彼此相互信任,才会亮出事实真相。只要有一方处于怀疑和不信任的状态,就会引导自己或对方撒谎和隐瞒事实真相,就会积聚更大的误会,以致产生恶性循环。  只要有一方没有信任,这种不信任的信息就会在不经意间通过神态、言辞和语调流露出来。因为人的神态是活生生的,对方会看得到,同时他的内心也一样可以感应得到。不信任会影响一个人做事时的发心,最后会使整件事情扭曲。  一旦有了信任,那种坚如磐石的力量会鼓励双方将事情的真相全部吐露出来。此时就没有我和别人的分别,彼此就是一家人,甚至是一个人,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问题,而不会防备、埋怨、责备、鄙视、气愤。但是,如果遇到的对象没有这样的品质,我们也要尽量先从自己做起,因为你没有信任,可能更助长了他的谎言,反之对他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爱的感觉可以转化为多种多样的感情,比如亲情、师生情等。当一种爱的模式不能长久保持时,可能就会换一种方式来避免矛盾或误解。所以爱也会转化,但前提是还有信任。比如想要将爱情补救一下,不让它消失,其中的一个方法是将它转化为亲情、友情或其他形式。亲情也可以转化回来,再成为爱情。夫妻之间也需要各种情感的交替,这样情感生活才丰富。  爱是生活的必需品。双方目前最需要哪一种爱的形式,这是受双方各自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各方面条件影响的。一旦环境、心态变了,爱的形式也会改变。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迷失在其中,执著就是一种迷失,每一种爱的品质都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执著,放下自我。  压力大、情绪坏,是因为你缺乏自信和勇气  除了信任,自信和勇气也是成就爱的种子。  只要去挑战,就会拥有相应难度的勇气;  只要多领悟,就可通过熏习培养自信。  自信是人们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来自内心的,包括主观意识和潜意识。  自信产生于生命的各个阶段。人们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很多东西,包括技能、知识、经验等等,这些都会使我们变得更自信。自信是走向自立、自强和自在的起点。  当我们对事情的处理越有把握,应变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情绪越稳定,身心配合越协调和默契时,我们的自信就越强,而差错就越少。这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强。自信主要来自一个人是否能用头脑完美地控制好自身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  勇气是指当外界对自身产生压力时,我们的内部会作出一种自然反应,会产生一个相当的正面力量来应对外界对自己的压力和影响,避免情绪严重地不稳定或精神崩溃。  一个人遇到过的风浪越多、越大,见识越广,压力越多、越丰富,勇气也就会被激发得越大。但前提是他已经挑战了这些风浪,如果每次都放弃,那勇气就还没有产生。  我们的个性看似好像是天生的,但其实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行事作为所锻炼出来的。任何形式的力量要发挥,都要通过后天的熏习和努力才能慢慢积聚起来。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如果我们放纵了自心,力量就会不经意地往负面的方向流,慢慢积聚起造恶的业、成恶的果。  一个想追求爱的人,他必须有自信和勇气。否则,他无法将对方带入一个和谐、美满、乐观的心理和生理环境中。没有自信和勇气的人一旦遇到风浪和困难就无法应对,更不用说给对方爱和安全感了,可能此时他反而需要对方给予自己爱和勇气。自信和勇气是需要培养的。勤奋好学,多思考,多实践,每当遇到困难时,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把握机会多锻炼自心。只要去挑战,我们就会拥有相当于这件事所蕴涵的相同难度的力量和勇气,每一次挑战都是我们试探自己心的容量和能量的机会。  自信需要靠自己平时多领悟,对任何领域都是如此,要利用多方面的熏习来培养自信,要利用自身聪慧的头脑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人生中的过错越少,自信相对就会越大、越稳、越强。就算偶尔失败了,被纠正过来后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因为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和场面,我们就不会怕了。所以反思是一种培养自信和勇气的良方。  用理智的爱治疗你的贪爱  接下来我们要对真爱之外的三种爱作一个介绍。首先,对你危害最大的就是贪爱。贪爱就是渴求爱,渴求他人对自己的爱,甚至向他人索求,想要借助于他人为自己创造爱的快感和被爱的滋味。贪“被爱”的那种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是很珍贵并且是很难得的。自己不能够创造爱,就完全依赖他人给予,这是一种愚痴和贪婪的行为。治疗贪爱,需要培养理智的爱。  理智的爱  理智的爱是一种不受生理和情绪周期影响,也不受突发事件影响,相对稳定地处于爱的过程中的一种模式。  理智是一种合理、稳定地运用头脑意识判断和分析一切事物的态度。比如,在考虑一件事情时,没有过多的情绪(情绪是身体内部的反映),能够较直接地判断出事物的真相,看清本质,可以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真相,这就是理智。  一个人是否理智、是否心智成熟可以用几种标准来衡量。  第一,不善变。短时间内自我设定的标准没有起伏,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就是对某一个思想体系作出了一定的判断。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方式,就会以这样的一种模式思考和行动,并作用一切,而不会忽冷忽热,情绪无常。  第二,不武断。能综合地分析各方面的信息,以达到最完善、最有效的结果。  第三,有原则。已经具备了解或理解世上一切世间法的能力,并且以这个世间法的共同准则来思考和行动,以这个世间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一切言行。这并不是说要随大流,而是说要遵守人们共同制定的法律、规范、原则等,遵守所有人都要遵守的世间的游戏规则。这有一个过程,有能力理解、接受是一回事,真正理解、接受并执行又是一回事。  心智成熟是达成理智的爱的先决条件。心智成熟可以让人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来正确应对所有一切未知和突发的事件,而不会使未知和突发的事件对自己的这种爱的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非理智的爱就会给双方产生比较大的伤害,是不稳定的、忽上忽下的,一会儿高潮,一会儿低潮,一会儿冷,一会儿又热,也会对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大的伤害。因为失控意味着不计后果,心中也没有坚固、清晰的世间法的原则和标准,纯粹就是随性的、情绪化的,一切所言、所语、所行,由情绪来控制。非理智的爱、疯狂的爱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是有着很大风险的一种短暂的爱情。  三步走,彻底治愈你的贪爱  能做到不擒(不压抑)、不纵(不放纵)、不黏着(不执著),就能趋于理智、成熟和全然的爱。  这三个方法是专门用来对治贪爱的。有几个方面,很容易导致爱过头,比如,过分压抑,过分放纵,或者特别依赖、黏着或缠绵,即执著。  如果能同时践行这三个法则,让心中树起这样的一个标杆,时时刻刻衡量好和把握住,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某方面已经过头了。  不擒:就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痛就痛,开心就开心,可以如实地表现出来,要哭了就让它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刻意去掩饰或伪装自己真实的感受,也不要附加什么,但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和地点释放。不抑制自己的感受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就释放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找对场合,找对时机。不压抑是不要把某些事情拼命地压在心里。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或者可以取得朋友的帮助和理解,可以找其他形式和合适的地方将它释放掉。不要让它窝在心里面,且又反复执著,使自己很不开心。若拼命压抑,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要将它转换并恰当地释放。  不纵:正好与不擒相对。不擒是不要压抑自己,但不压抑弄不好就会变成放纵。不纵是指不擒之后应该马上意识到也不能放纵,任何事情都不能做过了头,不能够随心所欲,要考虑到他人。当然懂得规则的人,就会有一点约束力,但却不苛刻自己。不是说不做就是不纵,而做了就是放纵,而是说要有分寸,恰到好处。  不黏:就是不要执著,不能够总是依恋、贪着、依依不舍、纠缠不放。  这三项把握好,就能达成理智的爱了,并且还超越了它,它是心智成熟和理智的爱的总和。要是压抑了,就可以往释放、放松的方向走,走的时候你其实就把压抑给放掉了,这时候要在放纵的限度上加一个标杆。到了一定的限度时,又要适当地压一下,等回到了压抑的这个位置后,再把它提上来。  这好比一双筷子上的一个球,很容易从这头滚到另外一头,我们必须轻轻将它来回调节,将筷子保持水平状态,并相对稳定。又像一个杠杆,但不是只有左右两边,而是有三方面(不擒、不纵、不黏,一环紧扣一环)的杠杆,要将它平衡好。  其实,要保持这三不政策的状态需要清醒的头脑来监督自心,如此才能把握住分寸。分寸也是非常微妙的比喻,只有靠心去慢慢领会和觉知了。  将贪爱转化为大爱,你就离真爱不远了第13章 收获真正的爱,拥有正面的力量(3)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有人落水了,此时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去救人;有人给穷苦山村的一个小学捐了一大笔钱,而他自己也并不富裕;有人花大半辈子的时间,义务帮助穷困地区提高知识和文化水平……像这样的发心和行为,就是大爱。人们一旦遇到这样的人,敬佩和崇敬之心便油然而生。  大爱跨越的尺度很大,不在可以计算的范围当中,但是它的形式和一般的爱的形式一样,施爱的人同样既能感受到爱,也能感受到恨。当他付出时,对方会接受到,同时他自己也能够觉受到,所以不需要再从别人那里把爱反馈回来。他在付出10分的同时,对方和自己同时也收到了10分。这是因为他的发心决定了他付出时不会期待别人的回报,所以他在付出的同时就可以深深地觉知到自己的那份爱,无须等待别人的回馈,自己就先得到了满足。  给人大爱者在他人受益的同时自己仍然能获得力量,这就是多赢。而贪爱是损耗他人的力量、精力或者利益,自己却得到那份愚痴的贪着。  将贪爱转化为大爱时,转化需要从自我教育开始。首先理论上要知道贪爱的坏处,并学习大爱的精神。  贪爱既不利于他人,也不利于自己,并会上瘾。我们可以将贪爱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力量不用转换,只是形式转换一下,也就是对自己的意识进行转化。转化的方法就是明白贪爱的来源和本质,剖析它,了解它,放下它,然后转化它。  不过,大爱虽然可以不计较一切,但还无法破除相对,成为既没有正面又没有负面的作用力。当爱成为中道时,可以包容一切,只是全然地、无执著地在作用着。其实这时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平衡是最大的和谐力,它是能调整好一切的奇特杠杆。  大爱和真爱是有一定差距的。真爱纯粹就是为了创造爱的各种形式而产生的作用力,大爱则倾向于往某一方向去作用,还没有成为纯粹的创造力或爱本身。大爱里还是有一个“我”在,只是这个“我”的境界很高,超越了平凡,但还没有完全放下来。“我”的境界高到什么程度,“我”的承受力就有多大、多宽。  比如,当大爱在作用时付出100分的爱,可能同时又承受(产生)了100分的忍耐,只要反面的作用力不超过100分,那么他都可以接受,大爱还在继续。但那个100分的忍耐没有得到释放,好像拉了一根橡皮筋,必须慢慢地靠自己将反作用力转化掉,才不至于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副作用。所以大爱还有正负两面的作用力,与真爱在本质上有差别。  成为真爱就是没有任何相对和起伏,也没有任何痕迹。真爱连施爱的这个人都没有了,不执著了。大爱还有个“我”,只是“我”不计较,“我”的境界很高,但一切还是以“我”为中心,苦还是“我”受着,只是能忍耐住、消化得了或不觉得那么苦,或喜欢这个苦。而真爱是自己对自己的作用,是一个整体,没有相对和相对于“我”的事物存在。  大爱就像阳光照向大地,但附加了一个“我”的意识在,“我”就是太阳,将“我”执著为太阳。“我”是至高无上的,“我”可以为你们做一切。“我”可以是全局的,“我”可以包容一切。但它还不是真爱,真爱是将“我”化作了无形的阳光,没有像太阳一样高高在上的“我”和“我”的意识存在,只有作用本身(阳光)在。  能接受别人传递给自己的痛苦,是一种爱或大爱。别人冤枉你、辱骂你、唾弃你,你还是同样地关爱他,没有生起憎恨或者退转的心,这也是大爱。而真爱是连被冤枉、被辱骂的意识都不曾生起,没有正面和负面的概念。  大爱和真爱有相似之处,但最大的差异是大爱还有一个高尚的“我”,而真爱没有任何“我”在里面,它已经成为全部的爱,“我”完全融化了。  真爱没有痕迹,永远没有纵向的波浪和起伏产生。任何反射回来的力量都碰不到它,或者和它本身吻合,成为它本身。大爱有横向和纵向的坐标,有横向就有“我”和“目的”;有纵向就有爱和恨(起与落,正和负),只是大爱的这个恨是由别人那里接纳来的,不是他自己发出去的。接纳别人的恨,也是一种大爱。他既要付出,也要接纳别人的恨。只要有“我”,他就会接受到恨,并且这种接受是有极限的。  没有“我”就没有受的人,恨就到达不了他的内心。不管对方发出的是好的或坏的信息,因为无“我”,所以不在乎回来什么,因此真爱就只是不停地分享一切。大爱有“我”,对方发出爱的信息就收到爱的信息,发出恨的信息就接纳恨的信息,自己还是会被伤害,只是忍耐力十分好,可以忍受得住而已。好比有一面墙(“我”)在,人家的爱和恨反馈回来,墙都会接收到。大爱就是这面墙抗负面力量的能力比较强,但还是有墙在。如果没有墙的话,作用力、反作用力就透过去了,就碰不到了。真爱就是拆除了那堵墙,什么都没接收到。就像阳光一样,你朝它笑它无所谓,你骂它它也无所谓,它还是这样洒向万物。  所以要将执“我”的这个意识拿走,将心抽离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伤害而达成永恒的宁静和喜悦,我们就可以成就真爱,浸泡在充满着爱和奉献的世界里。  一切感受的苦乐都来自我们自我意识的判断和比较。因此,我们要像以前一样努力地、全然地去爱,但却一定要将“我执”(包括“他执”)拿掉。只剩下全然、无执的爱,去爱和关怀存在的一切,这样就会给自己最大的解脱和成就。  情爱,也可通向真爱  爱情就像打网球  你怎样理解男女间的情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伊萨科夫斯基说:“爱情,这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席勒说:“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非常狭小,它狭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爱默生说:“爱情是兴致勃勃的外来客,是外来的自我。”他还说:“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有人认为,爱情是男女之间以互爱为前提,建立在生理、心理和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最纯洁、最美好、最真实的一种情感。它是异性之间在相互吸引、相互爱慕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共鸣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持久、深厚愉悦、热烈亲密、和谐纯洁的情感及体验。  其实,爱情是由生理感官引发的一种执著的感觉。它的特点是,当双方经历爱情时,会感到特别愉悦。当一个人去爱他人并同时得到他人爱的时候,即一方在享受另一方的付出时,两个人都会处于正面、积极的状态。当一方不再付出时,他的爱就枯竭了,另外一方也会被带入负面的状态,于是痛苦就产生了,恨也随之产生了。此时创造力消失了,理智也很容易失去,甚至觉得生命都没有了意义。  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爱情是一种比较容易走极端的情感模式。如果两个人都是正向的,那一切都好,但有一方处于负面情绪时就会产生对立和痛苦。因为有情在里面,而情就是一种执著的占有。有了情,要么压抑自己而讨好对方,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情;要么放纵自己,过于兴奋,为了达到两个人所谓的和谐。  爱情是需要互动的,一个人无法进行。当一方将自己心中全部的力量给予对方时,他也要对方全力来回馈。如果对方只接收而不回馈,那么已经将全部力量都给出去的一方就像掏空了般,心就会“死”(因失落而产生绝望情绪)。最好的情况是接受方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加上对方给的全部力量还回去,那么就是双倍的力量回来了,这样不停地全心地给,双倍地还,双方就是最幸福的人,一切都很美好,力量无限。但当一个人先停下来,只是接收而不加倍回馈,甚至一点也不回馈时,爱情很快就结束了。  爱情要长久,就必须像打网球一样,你打过来我打回去,永远这样打下去。停下来,游戏就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了。爱情就是一种对自己付出的享受。人们深刻地知道,100分的力量是我的,在给出的同时,希望迟早有一天这个100分再加上对方的那部分一起还给自己,那么自己就得到更多了,或至少得到相当于自己给出的那部分爱。如果你不还给我,我就会感到绝望,因为我把全部都给了你,你不可以拿走就不还了。如果我给她100分,她还我50分,我心中就会有遗憾,就会失望,她好像不爱我了。那么第二次给的时候,就只剩50分了,心就冷了一半,再全给她也只有这些了,已经掏空了。爱情就是这样一种专注的执著。双方要不停地给予和回馈,如此才能将爱情延续。爱情的最初发心就已经决定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和结果。  爱情就是这样一种很盲目的付出。一开始好像可以不求回报,但终究是需要回报的。这就是爱情的本质。  真爱不在过去、不在将来,也不着落于现在,它只是在当下的作用,没有执著。而爱情不是,它会延伸到将来、回到过去和执著于现在。每当一个爱的人进入过去或将来,幸福快乐或者悲伤思念就会油然而生。如执著现在,会变得无法自拔,当下时时担忧、烦恼,希望好的一切都不要失去和变化,也不要有不好的事情在当下发生。但我们做不到,变化是绝对的,我们阻止不了这一切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停过。  你的爱情只能维持3个月  你可曾经历过痛苦的失恋、哀叹那易逝的爱情?  爱情的中心就是要执著于每一种觉受,执著于喜怒哀乐的种种滋味,并且觉得这些经历都是美的。进入爱情的人都在不停地执著、分辨和比较,不是得就是失,而得了也意味着要失去。真爱因为是无所得,所以也无所失,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所以也失去不了。  执著的本质就是由得和失的对立而产生了快乐和痛苦,这是两组相对延伸的产物。没有执著就不会形成情。情就是执著爱的这种觉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达到了无法停止和控制的程度,并形成了惯性思维。因为情就是在人身体里面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是有快感的,那么,处于爱情中的双方都是想让自己处于这样一个被爱的、有快感的地位。即使是去爱他人,也是虚拟自己处于被爱的地位,得到一种平衡或虚拟美好将来的幻觉,然后享受那种被爱的滋味。那种被爱的滋味能使人达到世俗最高的快感,也是人最强烈的心理需求之一。一旦人们对爱产生了执著,情就产生了。情其实就是人脑的意识对人们生理的一种反作用力(产生了条件反射),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  当你没有爱上对方的时候,他说什么话或做什么事都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当你认定他,执著于和他的情与爱的时候,那么他的言行就会影响你的情绪,造成你快乐或者悲伤的觉受,从而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  情是需要宣泄与释放的,在整个释放的过程中,它会越来越淡。但如果放不下,那就像吸了毒品一样,会上瘾,会一直要去感觉神经上的那种快感。当你被爱的时候,你被拥抱、亲吻,那种快感会反映出来;反之,遭爱人冷漠相待时,你就会难过。于是我们就会去主动爱别人。爱别人以后,可以将自己虚拟成那个被爱的人,好像自己实现了被爱一样。因为在自己爱别人的时候,自己很清楚自己的心是怎么付出的,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当下让自己作了一个转换,感觉自己是在爱中,在被爱,拥有着爱,虚拟出一切好的感受来过这个自己得不到爱的瘾。  这和吸毒的想法是一样的。心里实在是需要那种有现实性快感的事件发生,却又得不到,而吸了就可以梦想成真。他们认为人生本来如梦,自己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就靠幻想来实现吧。但实践会告诉我们,我们错了,这是假的。情绪是假的,快感和痛苦也是无常,一会儿就会过去,不会永恒不变。  大约三个月,生理上的这种因爱而产生的化学反应就过去了。因为这些化学反应是通过人的头脑意识的作用所产生的,是需要一定时间来释放的,一旦形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是很难熬和很难控制的。如果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要么对方能主动地追求我,让我得到被爱的感觉,要么我就主动去爱她,因为自己主动的同时也有享受的快感。否则自己身心就会很难受,就会坐立不安。爱情赛跑就这样疯狂地开始了。  人们就像自己给自己打了一针吗啡,昏沉后去享受那种快感,当药效过去后,就想要打第二针,如果此时对方付出爱了,就好像给自己打了第二针。如果对方没有付出,自己就必须再去爱她,虚拟自己获得被打了吗啡之后的美好幻觉。但没想过一旦停下来会发生什么,剧烈的痛苦就等在后面准备上演。  真爱根本没有执著,因为真爱没有“我”,所以执著消失了,只有作用在,一切随缘而生,一切应机而用。虽然没有用极端的手段去达成那种瞬间的辉煌,只是淡淡的、宁静的喜悦在不断地发生。本来一切就很好,何必还要给自己打上一针吗啡呢?  以情爱为阶梯,攀登真爱  在你的生命中,爱情是不可或缺的。它虽然是一种安慰剂,但是仍旧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有很多的不可为,有很多的无奈,也有很多的痛苦。比如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等等,这一切的不幸和痛苦都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会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导致人们的意识往负面的方向走,一旦往负面的方向走,对人的身心可能就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此时爱情就是一种药,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爱人就是医生,他最了解你的心思和病情,他能帮你看病。如果生了病,痛得很厉害,打一针杜冷丁暂时止痛也是可以的,但不能依赖上瘾或贪求。所以平平淡淡才是真。  爱情的双方都有执著,因为没有执著就不会产生爱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把理智加进去,因为理智和情绪是一对矛盾体。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要理智。当我们的身体化学工厂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头脑就不听使唤了。所以要在反应之前养成一种习惯和心态,考虑问题和做事情时心态一定要好,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否则爱情来了,我们就可能把握不好,就会迷失掉。如果是那样的话,爱情对人生的副作用就会大于其意义和价值了。凡是药就有三分毒,把握不好就是毒品,就等于在吸毒、在慢性自杀。  真爱是一个完美的状态,而爱情是真爱的基础。爱情能在人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创造和把握高质量的爱情就是一帖恰到好处的良药,也是补品。我们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要成为一个创造爱情、创造大爱的主动者,但又要放下一切执著。先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到,只要我们慢慢接近,慢慢地就能把握住转换的机会了。  真爱是人类对人生完美追求的最高点,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目标。因为未达成真爱前,你在追求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我”的。但当追求到了或接近于那个目标时,再把“我”放掉,可能我们就会成为真爱,成为无限。第14章 收获真正的爱,拥有正面的力量(4)  真爱也代表着智慧和慈悲。当你达成真爱时,你对你的爱人是完全地理解与信任,却对他不再有任何的执著,包括他的时间、金钱、情感、自由和爱好等。你全然地爱他,不曾少一丁点儿,这反而使你更有力量。两人人性的光芒开始融合,人生的目标、爱好、思想都会越来越相近,好像合成了一个人,没有了对立,你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你们会默默无闻地影响着对方。你爱他的所爱,他的志向也是你的,你有的就是支持、理解和帮助,一切和谐发展,良性循环,越来越美好。此时你的魅力不再会因为你的外表、金钱、地位的改变而消退,所以,不用那么累地去追求浮华名利,没有任何担心和害怕,也没有失望和失落,只有幸福和美满伴随着你的生命……  用真爱化解你的痛苦  本来情和爱是用来创造亲情、爱情并达成幸福快乐和美好生活的,但为何爱常会带来痛苦?我们从一开始就对整个爱的过程中的美好感受产生了深深的执著,甚至想让这种感觉加倍,或至少不要停下来,让那种愉悦的觉受成为永恒,但因争吵、误会、第三者的加入、死亡等某些出人意料的因缘出现,原先的那份爱不得不停下来。  爱就这样一下子失去了。人类是如此的脆弱,毫无阻止和改变事物变化规律的权利。似乎一切就在突然间改变了,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失去了爱,那么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苦就必然产生了。  爱的痛苦产生于自我  其实,如果当我们付出爱时没有自我和执著在,那么这样的爱就能成为真爱。真爱就像是阳光洒向人间,没有任何痕迹。真爱就是纯粹地给予,没有反作用力的产生。虽然外界的无常变化依然在发生,但一切无常变化所延伸的结果已不再和“我”、“我的心”起关联作用,不再有得与失的计较。这也就是所谓的“真心”作用的状态。  但是贪爱产生的作用却截然不同。人们用主观意识牢牢地记住并执著于那个“美好”的过程,执著于爱时的感觉,并把它当做最精华、最宝贵的信息种子植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这就是所谓的“妄心”的作用状态。  在妄心的作用下,你所执著的仅仅是虚妄的故事,而不是事情本身。其实,就算今天我们遇到了同一件事,过去的那个结论也对我们没有什么决定性意义了。因为时间变了,你的心也在变,你的环境变了,你的立场也变了,过去的结论并不能代表现在和未来,所以何必执著不放呢?  比如,50年前,你遗失了100元钱,当时你急疯了,因为这是全家几个月衣食住行的费用。然而这个结果在今天看来就是小事一桩。因为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今天,你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痛苦。时空的变化使我们的处境和立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必要死死抓住那个结果或后果不放。  既然我们当下的种种执著对明天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当下就不能放下它,让自己轻松、宁静一点呢?如果我们当下能放下执著的心,只是全然地在做,那么就不会有任何的反作用力。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