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创业者都曾经面临的问题。经常有年轻的“准”创业者向我们咨询这个问题,而这其实是个“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两个潜台词。一是不好意思开口,这是面子问题;二是担心创业失败还不上钱,这是核心问题。所以创业者顾虑的真正问题是:“我很有可能失败而还不上钱,那我还应该借钱吗?” 你可以用另外两个问题来替代这个问题,以便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一个问题是:“如果家人病了,需要一大笔钱,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得清,你会借钱吗?”另一个问题是:“你的朋友可以给你一个订单,只要凑够钱接下来,就可以获利一倍,你会借钱吗?” 你可能会抗议,这两个问题与创业不同,答案很简单:一个是责任所在,顾不了那么多了;一个是利益明确,谁都会借钱获利。借钱创业的问题其实同样简单。只不过,你没有觉得面前的创业机会非常宝贵,稍纵即逝;你也并不觉得这个创业机会稳赚不赔。的确,没有稳赚不赔的生意,但你是否想过朋友的订单也同样隐含风险呢? 所以,如果你觉得创业机会值得把握,而又担心万一失败没法向朋友交代,最直接的办法是把你脑子里的商业计划坦率地告诉他们,包括机遇和风险。让他们来决定是做没有投票权的投资者,还是早晚会得到偿还的债权人。 除了跟亲朋好友借钱,还有贷款、典当等常规办法,只要创业者觉得可以接受。如果没有可抵押给银行或典当行的资产,又想创业,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创业者优先考虑,即使能借钱、贷款或典当。 资金不足也能创业第42节:启动资金从哪里来(2) 创业原则 8借钱不如借势。 其实,绝大多数创业者认为自己资金不足,这是创业过程中的常态。但是资金不足同样也可以创业,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化实为虚”。甚至资金比较充足时,也应该尽力以这种方法创业。 所谓“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大生意分拆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小生意。 马克士·斯宾塞零售公司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成为英国和欧洲最大的零售商。创始人米采·马克士却是从货摊起步的,那是在他真正开始超市大事业的10年前。1882年,从波兰到英国时马克士年仅19岁,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借、贷、当都不可能,只好当小贩维持生计。两年后,他在利兹市的露天市场摆了一个货摊,并努力移进了有遮盖的市场大厅。做大生意的决心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坚定起来。他把货摊分成两段,价格为一便士的商品集中放在一段货摊上,超过一便士的放在另一段。后者跟别人的一样,分别标价。前者则只挂一块牌子,写着“不要问价钱,都是一便士”。结果他的“一便士商品”大受欢迎。今天,我们经常见到2元店、5元店、10元店等模式,其鼻祖就是这位英国小伙子。 “化实为虚”则是指资金不足,就借势起步。哪怕给人打工,从服务开始,或者从代理、简单加工开始。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同步开发产品。从虚到实,既能尽快获得收入,又能为产品开发和将来的经营积累经验和资金。 著名的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并不是公司的创始人。老星巴克生意兴隆10年后,霍华德·舒尔茨仍住在3000英里之外的纽约,任职瑞典一家厨房用品公司经理。1981年,这位年薪超过7?5万美元的经理发现远在西雅图的只有4家小店铺的星巴克所采购的不插电咖啡壶数量,竟然超过全美最大的梅西百货公司。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亲自造访星巴克,并决定投身咖啡事业。 他没有选择自己开店,而是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说服星巴克创始人之一杰拉德·鲍德温雇用他。为此他愿意举家从东海岸迁到西海岸,放弃自己在跨国公司的高薪优职和专用轿车等所有福利。1982年秋,舒尔茨到任接掌星巴克营销工作。1984年他借鉴意大利咖啡馆,开出星巴克第一家卖咖啡饮料的店,以前星巴克定位于只销售咖啡豆。虽然实验店买卖兴隆,但创始人鲍德温却不愿改变理念。舒尔茨坚持自己的理念,1985年底离开星巴克,筹资创办了意大利风味的“每日咖啡”。1987年3月,舒尔茨得知鲍德温等创始人要卖掉星巴克。还只有3家店的舒尔茨又筹资买下了自己的老东家,并带领星巴克成就今天之伟业。 资金不足、借势启动的例子,中国企业家也有很多,尹明善就是一个典型。 1992年,存款只有3万、已过55岁的尹明善决定创业。在“摩托车比导弹俏”的年月里,他也瞄上了这个行当。他找个月租200元的农民屋作厂房,说服9个朋友每人出2万,一共凑了近20万元作为创业资金。结果尹明善到工商局注册时才知道,开个厂要200万元注册资金。不甘心的老先生八方找关系,托熟人,最后得到高人指点——办个所吧,只要10万就成。从此,一个名叫“力帆—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牌子,约1?5米长、0?7米宽,立在了农民屋附近的公车站。国务院前总理李鹏去参观时,也顺着这块牌子指的箭头往里走。 当时重庆生产摩托车零配件的小作坊很多。尹明善开始时只生产反光镜架、弹簧、脚踏板、轮胎钢圈钢丝等零配件,都卖不上价,只赚个工人的饭钱。当时重庆摩托车行业有嘉陵和建设两大品牌。一个偶然的机会,尹明善逛到建设厂维修部,在货架上第一次看到发动机拆散的零部件。嘉陵和建设并不生产发动机,而是从河南进货,因此生产发动机就没本地人竞争了,尹明善买了一套发动机零配件回厂,让师傅组装起来拿到嘉陵厂投石问路。结果花了1400元买来的零配件组装起来,不愿长途到河南进货的嘉陵厂开出了1998元的收购价。第43节:整合资源不仅仅是资金(1) 喜从天降般的商机,尹明善却没条件抓住,因为一台大设备就要七八百万。尹明善打起了建设厂的主意。一面发动9位股东轮换着去建设厂买零件,以免让人发觉是大买家;一面仔细研究哪些零件是通用的,哪些零件非买建设厂的不可。然后积极联系市内配套厂,设计替代品。4个月后,由于购买量过大,建设厂终于发现了这个大买家,下令一个零配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这时,尹的替代产品已经开发出来。短短一年,尹明善借势起家,获得纯利润500多万。 整合资源不仅仅是资金 创业者要学会的不仅仅是“低买高卖”之类的生意技巧。现代企业家,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家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就是非常重要的创业能力之一。不善于整合资源,就只能凭借一己之力,慢慢发展;善于整合资源,就可以扬长避短,巧干快上。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被忽视的“皇粮” 创业原则 9分些精力学政策。 这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各地、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创业和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创业企业虽然强烈呼吁政府的支持,却对已有政策视而不见,利用非常不足。甚至一些政府机构的政策宣讲会,请企业来都请不动。 我们针对科技型企业进行的政府资助和优惠政策的调研显示,近70%的创业者听说过这些政策中的部分内容,但是近半数的企业没有申请利用过。 理由倒很类似: “忙,没时间考虑。” “刚创业,条件肯定不够。” “太麻烦了,还不一定能申请到。” “又没什么特殊背景,哪能轮到我们?” …… 的确,创业过程千头万绪,时间确实非常紧张。但政策也是这千头万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就连税收、财务这样与企业休戚相关的刚性制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创业者知之甚少,更遑论资助、优惠这类柔性制度了。这类对政策的盲点其实非常不利于创业成功。在这些方面花一定的心思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以大学生创业为例,国家和各地政府都有相关的扶持政策,其中不乏非常实用的条款。 (1) 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 (2) 大学毕业生新办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新办从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从事公用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物流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 此外,大学生创业还可享受无息贷款、免费培训、免费招聘等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这些政策不仅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启动公司,而且可以实实在在地减免税费。即使创业发起人不符合条件,也可以通过与你的大学生合伙人一起创办公司来享受这些政策。这都是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和鼓励的。 解决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就业问题也同样符合政策导向。 有一个税收筹划的经典例题:一家10人的管理咨询公司,预计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按正常情况应该缴纳80万元左右的营业税,如何做到一分钱的税不缴,又不违反税法呢? 按规定,新办服务型企业只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就可在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和企业所得税。如比例达不到30%,每吸纳1%,给予免税2%的优惠。第44节:整合资源不仅仅是资金(2) 所以,只要该公司安排3名下岗工人就可以免去80万元的税,而增加的薪水只需几万元。比如找两个女工,一个做清洁,一个跑跑腿,再找一个司机,都是公司用得着的岗位。 同理,按照《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意见》规定,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当年新安置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达到职工总数的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可以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和企业所得税。 公司完全可以找两名女兵,一名做前台话务员,一名做秘书;再招一名退役男兵做司机,一样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科技型企业可以享受的政策和政府资助项目就更多了。到政府各机构官方网站查一查,一目了然。受到政府资助,不但得到资金上实惠,企业可信度也跟着水涨船高,是名利双收的好事。例如,上海各区县推行的“小巨人”政策,一旦入选,资助金额可达百万元。如果企业产品利润率是10%,那就意味着增加了千万元的销售,这还没有算上品牌效应。 理解他人的需求 创业原则 10找到别人的需求促成合作。 并不是只有在面对客户的时候才强调这一点,也不是只有职业投资者才能解决你的资金困境。人人都有需求,人人都可能成为你的盟友。关键是你能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并将它与你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实现。别让问题挡住你的视线,多想想别人,反而更容易超越自己。 1? 供应商 供应商不仅仅是将东西卖给你这么简单。他需要你成为稳定的客户,最好是快速成长的大客户。在这一点上,你们是天然的同盟。支持你发展,他也是受益者。这就是很多超市或连锁店发展得如此迅猛的根本原因。供应商是他们的“无息”银行,一处新店的启动资金甚至可以低到百万。 所以,你所要操心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告诉你的供应商,支持你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好处。1990年,年仅32岁的“新掌柜”刘瑞旗在恒源祥家底还很薄的时候,筹集资金18万元做广告。迫于无奈的5秒广告竟然大获成功。从此之后,广告宣传费逐年增加,1991年33万元,1992年118万元,1993年419万元,1994年1103万元,1995年2000万元,1996年突破3000万元。刘瑞旗给加盟工厂的老板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家厂计划用1000万元投入广告,5家就需要5000万。如果恒源祥集团用3000万元来推广大家共同的品牌“恒源祥”,对每一家厂而言,就等于是用1000万元获得了3000万元的广告效果。显然,共同体的成员越多,“恒源祥”节约的广告运作费用也就相对越多。 即使是初创企业,只要能把握厂家的需求同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身兼作家和企业家两种角色的塞思·戈丁(Seth Godin)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创业者,说服了一家印刷商不收任何定金就为她印制了价值200万美元的出版物,并且还有200天的付款宽限期。在此期间,她得以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并拿到了足够的广告,从而没花自己一分印刷费就出版刊物并获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供货商们往往通过提供信贷来争取客户。作为书籍装帧商,戈丁本人也如法炮制过。他的公司曾经允诺给一家排版商带来400万美金的新业务,但前提是,排版商必须给他们90天的付款宽限期。戈丁的公司因此节省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息支出,那个排版商也争取到了一个新客户,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 2? 客户 客户是另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记住,你之所以能把产品卖给客户正是因为它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否则客户就不会买它。 山姆发明了一种自动售货机,很快就成了抢手货。一家全国范围的连锁店要订购500台,并且很急。但制造这种机器每台需要1万美元的成本。要接这个大订单就要筹集到500万美金,山姆心急如焚。当时的利率很高,多数银行和投资者都不愿意在一个创业公司身上冒这么大的风险。第45节:整合资源不仅仅是资金(3) 最后山姆跟这家连锁店客户沟通,要求支付一些定金。虽然这么做是违反惯例的,连锁店通常在货到后60天内付款。但是,那家连锁店意识到,如果他们不付定金,就拿不到那批机器,损失显然要比支付定金大得多。因此,山姆拿到了500万美元的现钞,并且不用付任何利息。 当然,说服客户要比说服供应商有难度,除非你的产品或服务难以替代,或者像当年房产商推出的“楼花”一样充满诱惑。不过,创业者依然可以通过打折、送礼物等优惠条件吸引客户提前付款。资金是有时间效应的。温州老板做生意很少从银行贷款,他们要么通过朋友互助,要么是赊货变现。全国的参茸市场不在东北,反而在千里之遥的温州。温州老板做参茸生意的一般做法是接到人参后,迅速在市场上销售,其售价甚至低于进货价,在变现后的1年内可以做五六回其他生意。这样到年底,人参生意虽然亏了,其他买卖可以赚不少钱,盈亏相抵,利润仍颇丰,这样温州老板就有了一个货源不断的民间银行。钱如水流,用这种巧妙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流动资金,再将其投入到最赚钱的地方,温州老板盘活商业资源的手法不得不令人佩服。 3? 商业伙伴 在创业过程中,有些商家既不是你的客户也不是你的供应商,却依然可能成为你的好伙伴,只要你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找到你们共同的利益点。 1994年,湘潭一个叫王填的人主动下岗创业,找亲朋好友借了5万元,创办了一家食品公司。为了引进金龙鱼食用油的经销权,可让当时资金紧张的王填费尽了脑子。当时,每次进一批金龙鱼食用油,至少需资金50万元。想来想去,王填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与湘潭另一商家协商,当他要进货时,对方先给他垫付25万元;等王填把货销得差不多时资金回笼了,对方要调货,王填同样垫付资金给对方。一来二去,每回做生意王填都很讲信用。呆滞的资金这样一周转,就收到了双倍的效益,两家都获益。于是,王填很快把金龙鱼的经销权抢到了手中。 1995年,王填又将连锁超市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他选择了一条低成本扩张之路。基建长线投入极少,所有店铺都是采用租赁方式或者通过一次性买断经营场地数年使用权的方式,再经过简洁明快的装修后投入使用的,由此使经营成本下降到了极限。他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发现别人的需求,进行优势互补,寻求双赢或多赢。例如,他与原国有商业亏损企业联手扩大自己的阵地。具体做法是:利用原有国营商业亏损企业的经营场地,由王填的公司注入品牌、资金、管理技术等,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并负担一部分退休职工的退休金。而这些原有商业网点,大多地理位置好、经营场地大,合理改造利用这些经营场所,大大地节省了基建费用,缩短了开业营运的时间。 不仅如此,精明的王填还通过对外再出租一部分卖场,补充自己不经营的商品和项目。这样既起到丰富货源、共享客源的作用,又从租赁方获得部分租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场地的租借成本。 正是通过理解他人需求,王填到处可以找到商业伙伴,身价也从创业初的5万元迅速增加到5亿元。 4? 陌生人 这是一个特别的案例,但当我把它讲述给我的创业者朋友时,却总比那些方法案例更受欢迎。 福沃尔是美国犹他州一个黑人佃农家庭6个孩子中的一个。他在5岁时开始劳动,在9岁以前就以赶骡子为生。他想走上致富之路,决定把经商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最后,他选定了经营肥皂。于是,他就开始挨家挨户推销肥皂达12年之久。后来,他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家公司即将拍卖出售,售价为15万美元。他在经营肥皂的12年中一点一滴地积攒了5万美元。双方达成了协议:福沃尔先交5万美元的保证金,然后在10天内付清其余的10万美元。协议还规定,如果他不能在10天内筹齐这笔款子,他就要丧失他所交的保证金。 后来成为百万富翁的福沃尔回忆说:“当时我已用尽了我所能利用的一切货款来源,那时已是沉沉深夜。”夜里11点多,走投无路的福沃尔决心驱车沿着61号大街行驶,直到找到能借给他1万美金的人。驶过几个街区之后,他看见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光。他走进去,在那里,一张写字台后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乏不堪的人,福沃尔有点面熟。福沃尔知道自己没有后路,必须树立信心,勇敢地说服他。第46节:不得不说的风险投资(1) “你想赚1000美元吗?”福沃尔直截了当地问。 一句话吓得这位承包商向后仰去。 “是呀,当然啦。”承包商笑道。 “那么,请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当我奉还这笔借款时,我将另付1000美元的利息。”福沃尔把其他借款人的名单给这位承包商看,并且详细解释了这次商业冒险的情况。 当福沃尔离开这家事务所时,衣袋里装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以后,他不仅在那家肥皂公司,而且在其他7家公司,包括4家化妆品公司、1家袜类贸易公司、1家标签公司和1家报馆都获得了控制权。 不得不说的风险投资 随着创业的热潮汹涌,尤其是网络新贵们的不断涌现,风险投资已成为创业者关注的焦点,介绍风险投资相关知识的文章也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有意无意地引导或误读,这一在国内还是新兴的行业仍然面目模糊,甚至被扭曲。 作为创业融资的一种途径,风险投资项目与其他方式的融资项目相比,在数量上非常之少。一个比喻是,获得风险投资的概率,相当于在晴天被雷劈中。所以,尽管风险投资与绝大多数创业者关系不大,我们依然用一定的篇幅来谈谈风险投资。它的基本概念和介绍,创业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很多,本节重点讨论容易被误解的几个问题。 创业原则 11不要为了风险投资商创业。 “风投”不是“疯投” 风险投资是一个舶来品,有不少人强烈建议将英文“Venture Capital”重新翻译为“创业投资”,以免误导创业者。我们也的确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中国的风险投资都不愿意冒风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 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没有资本愿意冒风险,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如果用保险公司来类比,就容易理解了。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是无法预料的风险,保险公司通过概率精算来驾驭这种风险,具体方式是通过更多的人来分担风险。其前提是风险真实发生的概率在一个时间段里相对稳定,例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死亡率。因此赔付成本可以预估出来,可以有效驾驭风险。 风险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创业肯定有风险,风险投资愿意面对这一事实。但这并不等于,风险投资明知企业夭折的可能性很大还愿意冒险。这就像办理超龄寿险要进行体检一样,越是在风险领域,越要有风险控制意识。不然“风投”真成了“疯投”,对创业者和自己都没好处。 没见过得了病的人质问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接受自己投保的,但却不只一次地见过创业者质疑风险投资规避风险。也许,风险投资易名为保险投资才能更好地消除误会。 一句话,从事风险领域工作并不意味着玩命。飞机与汽车相比,面临的风险更多、更复杂,但飞行事故的概率远低于汽车事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风险控制更严格。从机场和长途客运站的安检严格程度,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风险投资商同样是靠剔除看得见的风险来驾驭风险的。一个项目只要有一个难以弥补的致命风险就足以失败,甚至那些创业者说不清的地方都意味着隐藏的风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市场?” “为什么产品定在这个价位?” “凭什么能抢占市场10%的份额?” “为什么没有竞争者?” “凭什么能超越竞争对手?” “凭什么说1年后销量可以翻倍?” “为什么广告投放如此高?” …… 风险投资商不断用各种问题“鞭打”创业者,直到剥出他们觉得可信的内核。 而对于那些无法预测或规避的风险,如行业的重大变化、创业团队出现矛盾、研发遇到困境等等,风险投资商依靠投资成功概率来分散并规避这种风险。偏稳健型的一般结果是:1/3的项目能够如最初想象的那样进展顺利并取得可观收益,一般回报在5—10倍之间;1/3的项目最后走向歧途,虽然能够经营,但无法产生高额收益,回报在1—2倍之间;还有1/3的项目不能善终,要么被关闭,要么低价转手。偏进取型的可能结果是:100个项目中有1—3个项目成功,总计获得100%以上的超高回报;其他90多个成绩平平,或有所损失。无论哪一种风险偏好,投资者在选项目时都会尽其所能地规避风险,而非主动冒险。第47节:不得不说的风险投资(2) 风险投资商的“食谱” 创业者似乎经常看到,一家未来三四年都盈利无望而且此前很少有收入的企业获得风险投资,居然一评估价值都要数千万。于是大家相信守着树桩真的能捡到兔子。一个“好”主意,两页草纸,真的能换来成百上千万的真金白银。 这就难怪我们总是遇到这样的问题——VC最近关注什么项目?我的翻译是——最近兔子往哪片林子跑?我们唯一能做的回答是:兔子到处跑,因为可口的胡萝卜实在太少了。忘了这些童话吧,到处传颂着谷歌、携程之类的传奇,恰恰是因为罕见。更何况,如果风险投资商都改投影视了,你真的就因此去当导演吗? 所以,要为自己创业,做自己认为真正值得的事业。在此基础上,你可以了解一下风险投资商的“食谱”,以便知道自己的项目是否同样让他们垂涎欲滴。 其实,没有多么神秘或复杂。正如我们在“土篇”为自己做的商业计划书中所论述的,都是为了论证一个问题——风险小,回报高,值得投。 风险投资商首先是“商”,是逐利的。风险投资本身就是商业行为,并不背负促进创业发展、扶持科技产业之类的社会责任——虽然客观上具有这样的效应。这个行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当时美国特定条件促成的。一是美国人均可支配资产较高,而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又比较成熟,一些富裕者便拿出部分资产进行风险投资以博得高额回报;二是战后军事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较多“种子”和发展空间;三是美国有深厚的企业家传统精神,政府又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因此,一部分资金流向这一领域投资。而硅谷传奇不但使先驱者受益,更因为财富榜样吸引了更多资本趋之若鹜。一旦有更好的获利方式,资本同样也会流向别处。即使现在,风险投资与其他产业或金融基金相比,量级也相差悬殊。 所以,创业者要让投资商看到利益有多大,风险如何化解,以及自己的决心就足够了。当然,这需要创业者拿出翔实的数据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把自己当作风险投资商,这些就都很容易理解了。画饼充饥对谁都没有好处,尤其是创业者自己,读过下节你就知道了。 风险投资商的“救生艇” 如果创业者有跟风险投资商谈判的经历,也许更能体会风险投资商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很多发出商业计划书却没得到见面机会的创业者抱怨的实在有点太早了。真到讨价还价的时候,创业者会越发感慨风险投资是如此厌恶风险。当他们考虑迈上梦想的泰坦尼克时,他们最先做的事是——坐在救生艇里。 这就回答了上节的问题,为什么一家未来三四年都盈利无望而且此前很少有收入的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竟然评估价值数千万。答案是,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项目都是以可转换优先股投资的方式交易的。这意味着一旦被投资公司的运营不尽如人意,风险投资商投入的那些钱就好比是该公司的一笔债权投资。如果该公司经营不顺或走下坡路,风险投资商就会先于创业者拿钱走人。 首先要理解的是优先求偿权的概念。优先求偿权是风险投资的一个标准做法,它是风险投资商进行股权投资的底线。国外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项目都是以优先股的形式操作的。之所以称为优先,是因为它们优先于普通股。通常的风险投资项目,创业者持有普通股,雇员获得普通股或购买普通股的期权,而风险投资商拿到的是优先股。这种优先股总是含有包括优先求偿权在内的一系列特殊权利。优先求偿权是指在发生套现机会时,风险投资商享有一种选择权,要么获得优先清偿所得,要么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并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所有权作为投资回报。 举例来说,风险投资公司,即VC,拟投资一家软件公司。软件公司在1年前向市场销售一种软件,销售额达到300万元,发展势头很好。VC对这家公司估值为1500万元,决定投资500万元。作为该投资安排的一部分,VC和软件公司创始人同意从公司投资前估值的1000万元里拿出20%的股份作为给新进员工的股票期权。结果是,除了20%为员工预留的股份,VC持有软件公司25%的股份,创始人持有55%。VC所占股份计算公式如下:第48节:不得不说的风险投资(3) VC所占股份=VC投资/(投资前公司价值 VC投资)×100%, 也就是:VC所占股份=500万/(1500万 500万)×100% =25% 在这个例子里,VC购买的是含有优先求偿权的优先股。 现在,我们分别考虑两种结果: (1) 软件公司保持高速成长,并以1?5亿元的价格被收购。这时VC拥有一个选择权——要么获得500万元的优先清偿,要么转换为普通股,获得25%的收益,也就是3750万元。这个选择太容易了。 (2) 软件公司处境艰难,并以1000万元的价格被竞争对手收购。VC再一次面临选择——要么获得500万元的优先清偿,要么转换为普通股,获得25%的收益,也就是250万元。同样,很容易做出选择。 当使用现金或上市公司股票支付收购价格时,收购价格可以明确计算。但是,当收购者是非上市公司时,收购价格的确定就会难得多,而且往往模棱两可,因为价格多少取决于该非上市公司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股票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行使优先求偿权的好处就不那么显而易见,而且公司是否有一个客观的独立董事和经验丰富的外部法律顾问来帮助定价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例外情况是首次公开募集股份(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通常公司上市会强迫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消除优先求偿权。大多数情况下,上市是一种“理想的套现机会”,由此,优先求偿权一般也就没有行使的必要了。 这个例子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投资者几乎总是要求公司拿出一部分股份用于员工股票期权计划,而且一般总是会假设或者要求这些股份是从投资前的股份中拿出来的,因此会稀释创业者的持股比例。 而对于创业早期阶段的公司,风险投资商一般对能取得多少股份很看重。这个时候,企业价值不过就是个根据持股比例倒算出来的数字而已。换句话说,VC希望出资500万元,并取得25%的股份,根据前面的公式可以倒推出软件公司的估值为1500万元。但这并不意味着软件公司正好“值”这个价钱。无需惊讶,这种估值甚至连计算器都不用。 现在创业者可以考虑,你还要那么着急地见风险投资商吗? 风险投资商的“绝活” 风险投资只是融资渠道之一。我们之所以花费一些篇幅讨论风险投资商,只是希望需要资金的创业者,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不是风险投资。很多创业者盲目跟风,在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后,才发现结果与当初的想象相差甚远,甚至误了商机。 仅从融资角度来说,正如三次创业的季琦所说:“银行贷款是最便宜的资本,风险投资是最贵的资本。它们各有利弊,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风险投资拿走了你的股权。如家或者汉庭,所得税前的资金年回报率在上海大概是40%,大概在2?5年收回投资。拿银行的钱应该是最合算的,而且拿银行的钱对股权没有影响。”最开始携程的4个创始人拥有公司100%的股份,到最后上市前20%都不到;如家也是一样,跟首旅合资前是100%,和首旅合资以后是55%,而到上市前创始人的股份加起来才20%多一点。大量的股份是给风险投资或者私募基金拿走了。“这种稀释作用是很大的。如果靠银行的钱来做,我们每个人的身价是目前的5倍。”季琦感慨,“股权的稀释意味着对公司的控制权被拿走了。我们最终是靠风险投资起来了,但尝到的甜头里面也有苦味儿”。 银行的资金成本固然低,但银行现在还不具备对创业风险的驾驭能力。所以创业者,尤其是在需要大资金量迅速扩张的阶段,除了寻找风险投资商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风险投资商的“绝活”。而且风险投资并不仅仅意味着资金,还有管理、人脉、品牌等附加值,所以创业者要选择自己需要的风险投资商。这同样需要洞察本质的能力。 想了解更多风险投资商的观点和做法,请参看本篇所附企业实录。第49节:对话VC(1) 对话VC 对话VC1 联讯创投基金 总经理 周德虔 博士 联讯创投基金(简称联讯)是专业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于2000年,目前管理资金约美金1?5亿元($150 Million ),于加州硅谷、上海及台北皆设有代表处。联讯主要投资大中华及北美地区之创业期高科技公司,着重于在三到五年内有潜力上市之专案:信息科技、半导体、医疗器械、通讯/网络/安控、互联网及软件等为重点投资之产业。联讯不是纯财务性的投资机构,除提供资金之挹注,联讯会更进一步地运用其各种资源来协助其所投资的公司。经营团队本身有实战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对经营管理有深厚的专业见解。这些特质,使联讯能适时提供其所投资的公司关键的产业信息及管理咨询,在策略及营运上作最精准的布局,避开不必要的错误并快速茁壮成长,增加他们早日成功的机会。 问:联讯创投基金是什么性质的基金? 答:创投基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司专署的创投基金,这种基金的好处是,可用的资源非常多,但是投资面比较窄,因为它只投跟公司业务有关的,但是很多新东西跟公司业务没有关联。而且有时不是为了赚钱,它是策略性的,不求回报。比如一个公司可能不会赚钱,但是他要在这个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还有一种是专业的创投基金,可是它不一定有公司资源,我们在考虑,把两种机制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放到一起,这样才有特色。后来就想到成立一个50∶50的公司,50%拿自己集团的钱,50%拿外面的钱。做到现在是7年了,2005年来到上海,现在的投资集中在上海的IT、半导体、医疗仪器产业方面。 问:你选择怎样的企业做投资? 答:在符合我们关注的行业中,如果技术壁垒不是很高,又没有团队,个人又不是很强的话我们就不会去做。如果技术壁垒很高,就一个人,我们会帮助你组织团队。我们创业投资有职业性的优势,我看得比别人多,不是你说项目好就是好的,项目没有横向的可比性。如果技术很好,我就会看你这个人好不好相处,最后是一个团队把企业做起来,如果你有团队,我就看团队。观察你是否有与别人分享的概念,是否有分权、分钱、共享的理念。在美国很多创业家是发明家,但是最后上市的时候不是CEO,为什么?他只会发明不会管理,所以他得能够分权,找更能干的人来管理公司,把公司带到另外一个层面。公司小的时候,请不到优秀的人,只能自己做CEO,把东西做出来,然后就要行销,打市场,进行整体布局和经营管理,这些,不见得是创业者的专长,他也不见得有兴趣。我们会看很多层面,我看你是不是可培养的人才,你不是的话,在开始我会讲清楚。 创业是很孤独的,常常是很先进的东西,可能市场还不认可。但是,往往是这样的项目才能爆出冷门。创投家就像内科医生,越老越值钱,要积累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行业不能做太杂,这不利于经验的积累。 一个人做不了太多的事情,有很多企业最后倒闭的原因是培养一批人走一批人,都被同业竞争者挖了墙脚,这就是说老板要有领导魅力。如果国内的老板请到海归的人才就比较好,团队可以将国际的和国内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也是很好的模式。 好的案子(case)总要带点东西,带些资源进入,有时候会带订单,因为竞争者很多。好的案子就是给他带来名声。我在台湾投资的早期企业失败率比较低,大概在1/3~1/4左右,而在内地,这个比例会比较高,因为内地的情况跟台湾不一样,内地的案子太多,能够上市的没有几个,退出渠道受限制。 对话VC2 德丰杰—龙脉 执行董事 李广新 李董曾任职张江创投,并投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我们以此案例具体探讨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问:微创发展到什么阶段你投入资金的? 答:2001年投资微创。微创的产品属于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发到临床再到拿证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等到他们拿了证以后我们才投资的,当时只有100万的销售,我们5月份投入资金500万元。第50节:对话VC(2) 问:看重微创的什么特征来投资的? 答:微创的产品。当时在我国能做冠脉血管支架的企业不是很多,只有些小公司在做。微创的老总常兆华开始创业的时候是做他的本行低温冷冻产品,后来发现这个市场在中国发展很慢,就赶快转到冠脉血管支架这边来,这时血管支架在国内有些市场,大概有3万例,但是大多被国外的产品占领,所以他跟着市场走。常兆华有非常好的创业家的素质,1991、1992年在美国的时候他与其导师做过一个项目,后来上市了,1995年也在上市公司做过。他非常有个性,为人非常谦和,低调,不张扬。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做过两个公司,很有成就。这个人非常有恒心,他盯住一件事情会一直做下去,有一种韧性,这是企业家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原来有过成功的经验,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当时我们有一个理念,在张江做医疗器械,要做尖端的医疗器械,做这种进口替代的,而不像江苏、浙江大规模做低档次的医疗器械产品。要找国外有成功经历的人,他会把好的技术带回来,然后做进口替代的市场。所以微创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当时国内支架市场还处于刚起步的一个阶段,量虽不是很大,但是在国外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所以此产品在国内有非常大的发展机会,并且这个产品当时在大陆也非常贵,而且每年的成长速度也很快。总之,我们第一看行业是否有机会,第二看人。 常兆华虽然不是做这个产品的,但是他本人非常聪明,他把产品的认证什么都拿到手了,包括厂房设计都是他自己做的。在创业投资的时候,厂房还在盖,我们还跟他去过工地。 问:项目跟了多久才决定投资的? 答:就几个月吧。我很早就听说过常兆华这个人,1998年浦东新区吸引留学生到张江创业,张江有几个不错的留学生,最早一批中有四五个,常兆华是其中的一个。后来我做投资的时候就跟他联系。对他有个大概的了解,接触产品的话也就半年不到。 问:为什么离开张江创投到德丰杰—龙脉? 答:必须国际化。 问:您投资的企业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风险投资的成功企业非常少,是小概率事件,就像培养运动员一样,真正成为姚明、刘翔那样的全国只有一两个,他们就像小孩成才一样,很多关键环节,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其不成功,所以成功企业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也是非常幸运的。 成功主要看市场机会,市场没有前景,你个人再聪明也没有用,产业的前景至关重要。 问:你对希望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答:我想反问一句,你为什么需要风险投资?实际上风险投资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他要占你的股份,你为什么要它?你是不是了解风险投资是怎样赚钱的?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想拿风险投资的钱,那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你认识几个风险投资家,你知道几家风险投资公司?如果不了解风险投资的话就不要谈。风险投资家不仅仅是带来钱和资源,它还要占很多利益。我们一般占10%~25%。我们投资早期项目一般占股在15%以上,投资后期占股会少一点,几个点都可以。 对话VC3 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副总监 张骏 问:请您介绍一下软银的投资情况。 答:2000年软银公司成立,软银集团和UT斯达康共同投资,设立软银中国投资公司,第一期基金1个亿左右的规模,投了5年左右,2005年底推出,回报不错。当时主要投资高科技IT领域方面的,互联网、信息、新媒体这几个领域也会投,比较成功的几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分众传媒、阿里巴巴、淘宝网。还有IT服务软件开发方面的项目。第一期基金回报率比较高,2000年软银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排名是前两位。2006年初,我们又募集到第二笔基金,这笔基金的规模扩大了一些,在1?5亿~2亿之间,到现在1年多,也投资了一些好项目,其中我们很看好的就是在张江的Pplive公司。第51节:对话VC(3) 问:软银选企业的标准是什么? 答:(1) 公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市场是不是足够大,这个市场如果现在不是很大的话,今后三年或五年,会不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高增长潜力的一个市场机会是我们特别看重的一点。你的产品是否是某一个市场必须要用的,是细分市场必不可少的还是额外的产品和服务,潜台词就是市场容量有多大,发展有多快。 (2) 如果市场很大你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哪里?业务模式在哪里?如果市场足够大,会有很多人挤进来,所以竞争会很激烈,可能现在是蓝海,今后竞争对手进来的多了就成了红海了,蓝海变成红海速度有多快也是我们考察的一个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点就是,我们投资的公司有什么特别竞争优势,能够建立起市场的进入壁垒。不管是技术还是业务模式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市场壁垒,能够在市场当中形成领先地位的公司,我们就会进一步详细地看公司其他各个方面。阿里巴巴的业务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不断成熟,淘宝网和分众传媒的模式就比较清晰。比如阿里巴巴是一个B to B的商务平台,当时投的时候觉得电子商务肯定会热起来,国内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当时有几家公司都看了,我们觉得市场是足够大,但最后选择的是阿里巴巴,因为其业务模式更加明确一些。 (3) 技术好,模式也要 好,这两点虽然很重要,但是这两个特征是很容易被复制的,所以还要 看管理人员和团队是不是有不断创新的意识,还有团队的专业素质如何,这也是我们考察的很重要的一点。人的创新力与执行力是具有真正竞争优势的地方。所以人的因素很重要,要考察他的专业精神、诚信,他的战略眼光、悟性、创造力以及是否能够吸引更加有才能的人与他一起创业、一起推动事业发展,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来创业。第一印象很重要,经过不断的接触,你会不断地判断第一印象是加深还是减弱了,他的优点和闪光的地方,是不是持续如此。再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公司确实是按照他的构想快速成长,这也能够证明他是有一定实力的。所以要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看。也有很多人会注重过去的经历,成功的创业经历也是我们考察的内容。在我们接触后,看他有哪些改变,我们要实实在在看到公司的成长与业绩。 问:什么样的企业软银不会投资? 答:不够诚信的企业家,就是为了圈一笔钱而不是为了真正地做事业,这样的公司我们不会投。 如果创业家较固执,不能够和别人一起合作、共同推动事业发展,这样的人我们也会更加留心一些。虽然不至于完全放弃,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企业家成功机会很小。因为事业的完成还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要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努力想办法。如果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不能吸引人才来合作的话,那将是很大的问题。 VC带给企业的是smart money(聪明钱),在提供资金外,我们还会提供一些软性的资源包括与企业一起做战略规划,进行市场分析,构架业务模式,搭建团队,寻找合适的人才,拓宽业务合作的可能性,寻找国内外的业务合作伙伴甚至潜在的客户、供应商。企业的后续融资我们也会考虑,企业要再次融资,或者债务债权融资我们会帮助他们联系资金方。 问:请您给希望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一些建议。 答:?熟人引荐成功率高一点。 ?直接邮寄商业计划书、执行摘要或小节,不要太冗长,要简单明了。 企业实录 实录18 禹华通信:“董事长就是要饭的” 企业: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吴晓钟 “做公司不要把自己想得太荣耀,你就是个要饭的。”禹华通信创始人吴晓钟,喜欢用他特有的直白语言来说明创业公司董事长的本质。他这样的言语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对许多想要创业的理想化想法的矫正。 因为吴晓钟走过了那些创业的路,所以他的体会尤其深刻。第52节:企业实录(1) 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于2001年6月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成立,吴晓钟与十多位老同事兼好友一起回国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创业计划。禹华建立之初目标就十分明确,致力于研发移动通信终端技术与产品,创建专业手机研发中心。 公司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并不会一帆风顺,这是吴晓钟经常用来评价企业发展的词语。成立之初的禹华也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的坎坷路要走,但风雨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们了。 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凭借风险基金建立起来的,一开始有一家国有企业答应投资5000万元,但在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投资中断了,只有1000万元到位,成立伊始的禹华公司资金链面临着沉重的考验。 “当你缺钱的时候你是找不到钱的”,这是吴晓钟的找钱心得。他的体会是:风险投资的钱或是银行的钱永远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是雪中送炭的,当你真正需要钱的时候是找不到钱的。“我当时接触了很多国内国外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大约有二三十家,接触后我就知道肯定是找不到钱了。”吴晓钟说,“所有高科技类公司的价值就在人的脑子里面,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一没抵押,二没担保,银行是不可能给贷款的。风险投资对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还看不清楚,他们会觉得有这么多国外巨头在做同样的工作,你能做出来吗?所以风险投资也不会投。” “永远记住,你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人家不会给你钱,靠自己吧。”在最艰难的时候,吴晓钟连同与他一起回国的管理层人员,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包括房子、车子、股票等,筹集到1000万元人民币。吴晓钟觉得这样做是很正常的,他觉得人是要讲信誉的,禹华公司那么多年轻人跟着他一起打拼,都等着发薪水,他要负担起这份责任。 但是烧自己的钱是有限的,吴晓钟最终认定的道理是,“只有依靠自己,把自己的产品卖了才能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