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成功创业有方法-3

作者:李闯,李小刚,马志钢,曹东 字数:19613 更新:2023-10-08 22:00:08

企业: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王晓川  在出国旅游、学习已是平常事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上一代留学生的郑重其事。  师从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唐敖庆先生的王晓川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像唐先生那样的校长。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唐敖庆先生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冲破重重阻力,踏上报效新中国的归途。“唐先生回国时的条件比我们现在差远了。”王晓川坦承自己受恩师影响很大,“据说当时北大、清华都想要唐先生去。但周恩来总理跟他讲,国家最需要你们的地方是东北。结果他二话没说就和一批老教授去了东北。”这位吉林大学的老校长一直鼓励自己的弟子能到国外深造以更好地报效祖国。1983年,王晓川获得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再由美国大使馆主持的考试中  以第一名的成绩出国访问、学习。  桑迪亚的首席运营官唐明1982年留美,和王晓川是芝加哥大学的校友。唐明至今仍记得这位老大姐当年引来美国FBI的“惊人之举”。初到美国的王晓川享受联合国的每月980美元资助。当她了解到由教育部出资的留学生每月只领取410美元生活费的时候,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王晓川想起在吉林读书时,写好了程序要赶到北京去上机调试,就倡议享受联合国资助的同志们捐钱给国家购买计算机。她带头每月捐出480美元,并为此事专门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敏感的FBI找到王晓川了解情况,当得知她不过是一名每月只领900多美元生活费的穷学生时,啼笑皆非地感慨:“你们这些中国人啊。”  的确,美国人很难理解这些“异乡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甚至没出过国的“乡亲”也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情。“出了国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旅居美国20年的王晓川体会尤其深刻,“美国发生什么事,你不会太关心。而自己国家发生什么事,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有灾难时,像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王晓川踊跃捐款;有喜庆时,像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首次第19节:企业实录(4)  战胜日本围棋选手,王晓川更是牵头发起捐助,募集一万多美金捐赠围棋协会。  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学业的王晓川、唐明等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回国。但祖国的山河始终是游子魂牵梦系之地,影响着他们每一次的人生选择。  王晓川在找工作时曾拒绝了一家大公司的邀请,只因圣地亚哥的另一家公司提供的职位  有可能到亚太地区发展。  唐明也是如此。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化学的专业地位全世界首屈一指。读博士期间,唐明在陨石里发现了太阳系形成以前的物质,这在当时的宇宙化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在权威杂志《自然》上三次发表了四篇相关论文。全球主要报纸和电台都作了报道,其中《纽约时报》在第一版报道了这个消息。然而,声名鹊起的科学“新星”宣布转学MBA。几乎所有的老师、同学和朋友都极力劝他放弃这一“愚蠢至极”的决定,警告他大陆的学生学了MBA在美国没有优势,工作都找不到。  唐明另一个同样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是,进入福特中国总裁培养计划的他毅然辞职。“过几年你就可以做到我的位置了。”当时的福特中国总裁惊讶地挽留。“我下过乡。下过乡,你懂吗?”对福特在中国的策略深感失望的唐明知道总裁永远不会理解,“赚钱多少、职位高低对我们现在真的不重要。我就是想做点对中国有价值的事情”。  很难想象,落后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给唐明的震撼有多么巨大,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个1975年下乡的高中毕业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取舍。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宇宙化学家的名望,选择攻读MBA,投身经济和管理;他放弃了近在咫尺的福特中国总裁的高职,选择创业,渴求人生价值和理想。唐明淡淡的一句心声,也许是最好的诠释——“如果我能为国家做点什么事,我觉得这辈子挺值的。”  实录4  复旦张江:理想主义者的胜利  企业: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业者:王海波  这无疑是一群理想主义者。1996年创业伊始,他们就立志自主研发新药。虽然,那时只有六七个人,区区三百余万资金。在以“烧钱”著称的生物医药行业,他们可以说是赤膊上阵。十年风雨,大浪淘沙。包括美国在内,生物医药概念从喧嚣而复低潮,起起落落。企业一批批应运而生,又一批批难以为继,最终倒闭。无论外界如何甚嚣尘上、风雨飘摇,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却矢志不渝,苦心呵护着他们的理想之灯——做自己的药。  “往回说,都是故事,都是编的。”复旦张江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王海波笑谈。然而,透过如烟往事,一群理想主义者的鲜明个性历久弥新。  几乎所有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师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尽管年纪不尽相同,甚至是师生关系,却因为志同道合而成为朋友,经常一起坐而论道、指点江山。王海波、苏勇、李军等复旦张江的创业者亦是如此。他们都是不安于平淡的老师和学生,一直尝试着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乃至创造性的经营管理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群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离别时相约,尽管现在各奔东西,有朝一日,大家要重新聚首,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青春的梦想。  其实早在1990年,王海波和苏勇就参与了杭州某基因药物公司的筹建,负责部分技术工作,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患者化疗后的恢复治疗。苏勇后来加盟该公司负责技术,并出任总经理。  1993年,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在洗衣粉用碱性蛋白酶项目上积累一定资金后,计划向农药、兽药行业转型。王海波与李军受邀参与创办,王海波担任公司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实施和研发。当时研发的一些产品,至今仍是这家已是A股上市公司的主要赢利产品。  但王海波最后还是回到了学校。“这6年,基本是国外有什么东西,我帮他们把技术问题解决掉。对企业和社会来讲是有价值的——中国总是要有人做东西给老百姓用么。”王海波却不满足于此,“不确定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诱惑”。做科研出身的王海波毅然离开了这家公司,继续寻找能真正做新药的机会。第20节:企业实录(5)  机会毫无征兆地来临了。当王海波接到浦东新区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的课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将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课题。1995年,浦东新区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列出了一批软科学研究课题,以利于科学决策。其中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课题委托复旦大学来承担,王海波担任课题负责人。“浦东应该建成产业化高地和技术创新的高地,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势’,吸引大量的资金和大批的才俊,近悦远来。” 课题完成后,相关建议引起了浦东新区领导的共鸣。浦东新区认为可以实践一下,就力邀王海波亲自挂帅,付诸实施。  “浦东的领导比较有远见,比较有水平。”多次商谈,引为知音,王海波至今仍由衷赞许,“这也许就是支撑我们走过创业最初那段日子的信念源泉”。  “当时确实是想在未来可能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做些尝试。看有没有可能,找出一点别人没碰到过的东西。我一直比较喜欢做这样的事。”如果说创业之初只是模糊的“做新东西”的青春梦想,那么十年创业路使创新成为复旦张江的品格。  如今赫赫有名的“张江药谷”当时还很荒芜。没有公共汽车,没有地铁,甚至没有出租车,只有几辆城郊结合部的破旧中巴车在园区边缘的龙东大道上匆匆经过。整个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开发的面积,也不过3平方公里左右。三四条宽窄不一的水泥马路,马路旁边除了一排小树之外,几乎杂草丛生,间或有附近农民种的各色蔬菜,科技孵化园区内也只有孤零零的几座建筑。在其中一幢楼的六楼,有一间20多平方米、几乎是毛坯房的简陋办公室和一间4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1996年11月11日,复旦张江从这里开始了创业之路。  “以国际前沿技术为着眼点,以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技术为核心,以技术发展为先导,产业化适时跟进;市场定位面向世界。”尽管怀着宏伟的创新梦想,复旦张江首先面临的问题同所有创业公司一样——如何生存?王海波坦言:“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挺冲动的,感觉是可以做成的事情,但实际做起来却很难。”  实录5  普元软件:创业的机会在变化的市场中  企业:普元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刘亚东  1995年,刘亚东和田溯宁、丁健从美国归来一起创立亚信,后来刘亚东又先后担任亚信的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COO)。1998年,刘亚东从亚信退出。3年后,他重新出山,和此前同为亚信高层,曾担任过副总裁、首席技术官的黄柳青共同创立普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10万美元。  而他瞄准的是构件化。  他认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完全不一样。在企业管理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时候,写软件,尤其是写企业管理类的软件,其关键是如何能够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企业管理中面临的流程自动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国是非常现实的,管理相当稳定,计算机的手段却很落后,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需要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创新的过程产生了像甲骨文(Oracle)等一系列类似的公司。而在中国,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人解决过的,是反过来的一个问题。管理相当不成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提高一个企业在发展中的管理水平。  如果用一个产品来帮助中国的企业解决它在管理过程中所需的软件问题,那这个软件天天都要变。如何能够用一个软件来解决不断变化的管理体系的问题呢?  例如金融、电信等这些面向海量客户的服务行业,客户为公司带来收益的同时,公司也为每个客户付出了成本。随着竞争的加剧,公司就得为不同的客户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并制定不同的价格,计算不同的成本,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差异化竞争来取得最大回报。例如对银行来说,就是不同的理财方案;对电信来说则是不同的资费和优惠措施;而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也要设计不同的佣金制度。第21节:企业实录(6)  有没有这样一个产品,它非常成熟可以直接拿给客户用?显然不存在。普元因此致力于将软件做成像积木一样。由普元提供很多的“积木块”,这些“积木块”使得任何一类管理流程自动化都可以用这个“积木块”搭出来。同时,普元提供一个运行的平台,告诉客户每个“积木块”之间怎么去沟通。这样,当管理发生变化时,如业务流程从三步变成了七步,通过“积木块”就可以很快把业务流程重新“搭”出来了。  这样一个好构思,为什么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做呢?其实,国外很早便有公司做类似产品,也就是能够从软件初始开发的时候就用构件技术搭建。但到现在为止,大多公司都失败了。谈及失败的原因,黄柳青表示,其实并不是先行者的技术做不好,而是因为美国的主流客户应用不在这个领域。美国大型系统已经发展多年,要重新用一套新的技术和方法构建,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开发这样一套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很多公司没有等到那一天便支撑不下去了。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系统是有其市场空间的,因为中国的大型系统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如果能够有一套提高开发效率的体系,自然可以吸引用户,同时在国内开发这样的产品,其投入和国外相比还是少了许多。普元抓住后发市场的特征和机遇,实现超越,在这个领域拥有了国际竞争力。  如今,普元EOS构件复用率在60%以上,它有利于信息化用户通过构件化积累企业知识,降低维护成本50%、提高开发效率70%以上,并有利于应用系统的长期维护和发展。  然而,对于中间件和平台类的厂商,销售渠道的建设非常不易。他们需要搭建的是整个技术产业链,其中甚至包括与媒体、学术界和政府的联系。普元高级副总裁杨勇说:“我们普元的营销和其他公司的营销是不同的,我们更关注整个产业的营销,而不仅仅是单个产品的营销。如果不能对构件技术产业进行营销,再好的营销都是有问题的。而要做一个真正的基础软件公司,我们会采用更多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和营销手段。”  尽管厂商与渠道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普元认为只要把握住几点,相互的协作还是不难达成的。首先软件厂商要拿出自己的核心产品、杀手级应用,找到它的用户,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和稳固渠道。这就是说,软件公司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产品做好,品牌做好。要让合作伙伴卖你的产品能够挣到钱。否则他可能会暂时帮你一把,但不可能跟你走。其次,就是双方要建立共赢的关系,利益上的分配要合理。第三就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普元还组织编程比赛活动,并建设面向EOS程序开发的社区,以期使更多的人站到“构件”这杆大旗下。  “业务模型、技术都不是问题,但这里……”刘亚东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想法是最重要的——做一家创业企业就像种树,树要长得高大,必须不断地把多余的枝丫砍掉,这样主干才能茁壮”。  实录6  禹华通信:做中国手机厂商的研发中心  企业: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吴晓钟  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晓钟做的事情很专业,主要是做通讯产品,所以他在圈子里的影响很大。而给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他的技术如何精湛,而是年届半百毅然回国创业的勇气令人佩服。1954年出生的吴晓钟在回到国内决定创立一份自己的事业时是在2001年,此时年近50的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着实需要一些胆魄。  所幸的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不需要让吴晓钟再盲目地寻找创业的项目,他此时已经在通信行业声名远扬了。  “其实我早就想回国了,像我们这样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在国外会有比较复杂的感情,总是希望能回国做点事情。”吴晓钟出生在上海,作为老三届,他到西双版纳插过队,文革结束后就去了美国学习,特殊而复杂的人生经历让他的很多情感和决定总是显得意味深长,又难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理解。第22节:企业实录(7)  1989年吴晓钟为了回国举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但由于种种原因,回国的事情又被耽搁了12年。  当时吴晓钟的想法很简单,主要是想回来工作,对于是打工还是创建自己的公司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做什么事情也没有明确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很迷茫,但想回来。”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吴晓钟在加州的停留并不是浪费。1995年他通过了EIT和PE考核,获得美国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别在HMS、 Applied Material、 PCC等大公司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部门主管、项目高级经理、高级副总裁等职,这期间共获得4项美国专利。  1999年,吴晓钟还担任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Sample Wheel项目的负责人及主要设计师,该项目服务于2003年美国太空总署登火星计划。与此同时,他回国的机会也开始出现了,在同年他受聘出任中国信息产业部所属中电赛龙通信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CEC Wireless公司的资深副总裁,负责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  由于出任中国公司的职务,在2000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吴晓钟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时间留在中国,这个经历使得他更快地了解了国内的情况。在此期间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他都跑遍了,对中国手机市场和厂商的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他逐渐有了创业办公司的想法。  “当时中国国产手机厂商基本上都是贸易模式,90%是购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手机研发产品,然后加工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卖掉。中国手机厂商那时的研发能力都不高,都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投入也很少。所以我最初的想法是做中国手机厂商的研发中心,去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手机研发产品竞争。”吴晓钟此时越来越有创业的冲动了,而且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并且有自己优势的产品可以去做。  中国通信行业和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让吴晓钟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中国有13亿人口,手机的普及率还不足5%,通信产业市场巨大。吴晓钟后来宣称:“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段旅程开始于禹华成立的那一天!”  实录7  鼎芯:无限信心无线“芯”  企业:鼎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陈凯  2002年,鼎芯创始人陈凯发现了一个绝好的创业机会:中国TD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一标准下的射频、基带芯片开始成为全球产业界竞逐的对象。于是陈凯邀来许多海外半导体人士,组建起团队,开始鼎力打造中国无线之芯。  作为一家秉持“高科技报国”理念的留学生创业公司,鼎芯半导体凝聚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虽然按照国际射频集成电路公司的标准,这支队伍尚属年轻,但是鼎芯团队的潜力已被国际半导体业界所认可。他们中的半数人员具有电子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30%的人员曾经在美日IBM、国家半导体、RFMD、 HARRIS/INTERSIL等著名半导体企业工作多年,其余的大多数员工都是Intel、安捷伦、爱立信、DELL以及华为和中兴通讯等国内外一流技术公司培养起来的,他们积累了多年的专业研发和管理经验。公司的初始产品包括基于CMOS技术、频率在70MHz2.4GHz的各类手机用射频集成电路收发器芯片,并率先于2004年第四季度开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完整射频收发器,而且第一个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  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成功的产业化市场开拓经验,鼎芯适时把握了中国发展自主标准3G产业的良好契机,致力于在中国无线通讯领域的芯片短板——射频领域,率先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具有服务于本土市场优势和成熟商用化前景的射频芯片解决方案,为中国TDSCDMA产业链的崛起填补了关键的一项核心技术的空白。  2005年,鼎芯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起的“TDSCDMA产业化国家专项”的大力支持(也是国家863射频研发专项的唯一承担企业),研发TDSCDMA射频收发器。第22节:企业实录(7)  1989年吴晓钟为了回国举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但由于种种原因,回国的事情又被耽搁了12年。  当时吴晓钟的想法很简单,主要是想回来工作,对于是打工还是创建自己的公司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做什么事情也没有明确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很迷茫,但想回来。”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吴晓钟在加州的停留并不是浪费。1995年他通过了EIT和PE考核,获得美国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别在HMS、 Applied Material、 PCC等大公司从事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部门主管、项目高级经理、高级副总裁等职,这期间共获得4项美国专利。  1999年,吴晓钟还担任了美国太空总署(NASA)Sample Wheel项目的负责人及主要设计师,该项目服务于2003年美国太空总署登火星计划。与此同时,他回国的机会也开始出现了,在同年他受聘出任中国信息产业部所属中电赛龙通信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CEC Wireless公司的资深副总裁,负责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研发与生产管理。  由于出任中国公司的职务,在2000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吴晓钟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时间留在中国,这个经历使得他更快地了解了国内的情况。在此期间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他都跑遍了,对中国手机市场和厂商的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他逐渐有了创业办公司的想法。  “当时中国国产手机厂商基本上都是贸易模式,90%是购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手机研发产品,然后加工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卖掉。中国手机厂商那时的研发能力都不高,都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投入也很少。所以我最初的想法是做中国手机厂商的研发中心,去和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手机研发产品竞争。”吴晓钟此时越来越有创业的冲动了,而且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并且有自己优势的产品可以去做。  中国通信行业和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让吴晓钟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中国有13亿人口,手机的普及率还不足5%,通信产业市场巨大。吴晓钟后来宣称:“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段旅程开始于禹华成立的那一天!”  实录7  鼎芯:无限信心无线“芯”  企业:鼎芯通讯(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陈凯  2002年,鼎芯创始人陈凯发现了一个绝好的创业机会:中国TD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一标准下的射频、基带芯片开始成为全球产业界竞逐的对象。于是陈凯邀来许多海外半导体人士,组建起团队,开始鼎力打造中国无线之芯。  作为一家秉持“高科技报国”理念的留学生创业公司,鼎芯半导体凝聚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虽然按照国际射频集成电路公司的标准,这支队伍尚属年轻,但是鼎芯团队的潜力已被国际半导体业界所认可。他们中的半数人员具有电子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30%的人员曾经在美日IBM、国家半导体、RFMD、 HARRIS/INTERSIL等著名半导体企业工作多年,其余的大多数员工都是Intel、安捷伦、爱立信、DELL以及华为和中兴通讯等国内外一流技术公司培养起来的,他们积累了多年的专业研发和管理经验。公司的初始产品包括基于CMOS技术、频率在70MHz2.4GHz的各类手机用射频集成电路收发器芯片,并率先于2004年第四季度开发出了中国第一颗完整射频收发器,而且第一个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  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成功的产业化市场开拓经验,鼎芯适时把握了中国发展自主标准3G产业的良好契机,致力于在中国无线通讯领域的芯片短板——射频领域,率先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具有服务于本土市场优势和成熟商用化前景的射频芯片解决方案,为中国TDSCDMA产业链的崛起填补了关键的一项核心技术的空白。  2005年,鼎芯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起的“TDSCDMA产业化国家专项”的大力支持(也是国家863射频研发专项的唯一承担企业),研发TDSCDMA射频收发器。第23节:企业实录(8)  至2006年4月,鼎芯的国产射频芯片率先在TDSCDMA网络上实现通话,从而打破了TDSCDMA产业链被国外射频芯片垄断的局面。  2006年5月,鼎芯作为当时唯一的核心射频芯片厂商,被由多家手机和营运商组成的理事会选入TDSCDMA产业联盟。该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先生说道:“鼎芯对中国本土3G通信产业链完成布局和早日商用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鼎芯从初创到现在曾经面临了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其中包括创建的前6个月没有一分钱的资金,被美国《华尔街日报》誉为“中国芯片设计业白手起家”的样板。从当时基于0?35um BiCMOS技术向0?18um CMOS射频的过渡,从只做射频到CMOS单芯片系统集成(SoC)的研发挑战,以及从中国的上海、台湾地区和美国三地变成只在上海一地搞研发等等,每个变化都是危机。但陈凯很乐观地说:“危机,即危险和机遇并存,就看你如何去把握。”鼎芯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战胜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实录8  火速:两次倒闭都扑不灭的创业之“火”  企业: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刘小光  2006年10月12日,这是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光难以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刘小光以17票的得票数当选为“第十三届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这是刘小光自去年12月获选“上海市IT青年十佳新锐”之后获得的又一次殊荣!  刘小光原先从事远洋工程,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南美等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3年的远洋生活,铸造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毅力。1998年,刘小光毅然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大海,投身到互联网行业中。刘小光凭借海上磨炼铸就的不怕挫折、不畏艰难的性格,带领火速人创造着互联网企业的神话,用短短7年的时间,造就了上海最大、最强的网络营销服务商——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一个普通的远洋海员,到带领400人团队的董事长,刘小光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日子。而刘小光取得的成功,正是源于他的“上下求索,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  与IT行业内的许多成功人士一样,刘小光在真正投身于这个行业之前,已表现出对电脑的极端痴迷。上大学期间,他的电脑成绩一直名列全班榜首。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中远集团(Cosco Shanghai)工作。一年后,他倾尽所有积蓄,搬回了一台心仪已久的电脑。从此,他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航海途中,他在船上研究;船舶靠岸,他上岸收集电脑信息;他购买了大量的电脑书籍、光盘,并自己组装电脑,不断升级,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学习欲望。  契机出现在1998年。那年刘小光公休,正逢网络的浪潮在国内刚刚兴起。他买了一本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书,爱不释手,连夜一口气读完。他意识到,网络是一次革命,网络将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历史将证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革命。刘小光被网络的巨大商机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互联网的浪潮中,并很快成了一名杰出的弄潮儿。  1998年10月,刘小光与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海运学院的三个网友创办了“火速信息网”——全国第一家网上电脑超市;  1999年3月,筹建个人工作室,并招聘了两名专职员工;  1999年8月,创业之初,举步维艰,火速一度关闭;  2000年1月,火速成功吸引到60万风险投资;  2000年3月,启动“一比多——全国首家辅助购物网”业务;  2000年5月,停止“一比多”,转型到网络应用技术服务;  2000年7月,风险投资撤资,火速第二次关闭;  2000年8月,2万元起家,东山再起,注册新公司“上海火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这是2000年8月前,火速走过的艰辛历程。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将如何发展,它的价值在哪里,它应该如何来经营……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火速创业伊始,缺乏资金,缺乏经验,有的只是几个年轻人热切的向往和昂扬的斗志。火速历经了1999年与2000年的两次倒闭,但令人佩服之处也在其能屡败屡战,坚持到底。正如刘小光所说的要“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第24节:企业实录(9)  创业初期的刘小光有着远大的理想,同时肩负着现实中的更多重担。由于缺乏资金,他们只得在简陋的办公室中办公,财务上连每餐饭的花费都记得非常清楚,哪天多买了个快餐都要详细记录“来某某客户,用一客餐”之类。办公室到了晚上就变成了寝室,火速人打地铺睡在地板上,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回顾创业初期,刘小光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自豪。  实录9  科比生物:追寻科技的时尚  企业:上海科比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陆乃将  Grace像往常一样步入戒备森严的银行大门,坐到了她的电脑前。今天她有点忐忑不安,担心她的那台装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电脑无法开机。昨天工作得太晚了,今天明显感觉精神状态不佳,早上起来洗澡时脸被蒸气狠狠地烫了一下,为掩饰烫伤膏的痕迹,她还打上厚厚的一层粉底来遮盖一下。  她每天要将当天的各种数据输入公司庞大的数据库中进行汇总分析,如果开不了机……  摄像头的灯亮了,几秒钟后,随着“滴”的一声响,显示屏也亮了:“早上好,Grace!欢迎回来!”  生物识别在几年前还只是科幻小说里的主角,现在却已经进入现实社会中大显身手,这种以区别人体基本物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指纹、面相、虹膜、声音、步态等),不但已经构成许多国家的新一代智能身份证(ID card)、出入境关口、机场安检设施的核心,还逐步进入到人类日常生活领域,成为电脑或手机的安全装置和商店里更快捷的结算方式,并用来确认雇员或学生们是否遵守考勤时间。  “只要Grace不做较大的整形手术,系统都能确认她的身份。”陆乃将笑着说。  作为上海科比生物识别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陆乃将从1993年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刚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为警方开发活体指纹采集处理系统。而国外竞争对手也在试图打开这个市场。为此,科比购置了某公司的开发包和图像卡、指纹采集仪等简单的硬件,开始做二次开发。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陆乃将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如果不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产品性能就不可能占优势,不可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也不可能摆脱别人的控制。  此时公司董事会给了陆乃将6个月的期限。行,就做;不行,这个项目就彻底放弃!陆乃将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经过反复试验和不眠不休地验证,一周后的陆乃将告知董事会,科比有了自己的“核”!  此后的两年半里,陆乃将领导下的科比已经拥有了10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此时陆乃将的兴趣已经转移到了人脸识别系统中去了。她说:“我需要追求技术上的时尚。”  虽然大多数生物识别企业都很重视技术,但应该说,指纹识别技术相对是一项比较简单的技术,其核心技术也早已成熟,成熟的技术是无法驱动企业不断创新而成为市场领导者的。这使生物识别企业非常容易陷入到同质化竞争中去。  时尚背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尼葛络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着墨最多的当属人机界面。尼葛络庞蒂在书中预言,“信息业会变得像服装业。但这个只有当我们改进了人和电脑之间的界面,使得人与电脑的对话像人与人对话一样容易才会出现”。  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化识别技术,最大的一个缺陷是,使用账号密码来确认身份所带来的烦琐,以及安全上的担心。人机界面是人机交互的第一个要件。没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交互沟通。要想达到人与人的交互水平,使人与电脑的交互摆脱数字化的烦琐,交互界面的人性化是必不可少的。  但人性化在现今还是一个时尚的名词,它除了在设计和表现层面对人的使用习惯进行关怀之外,更应该是接纳、理解人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所谓“接纳、理解人性特征”至少是指“机器”能够接收人的生物特征,并能够判别人的生物特征。想想看,有了这样一种能够处理和识别人体固有的生物特征的人性化的界面,“人机互识”不成现实也难。第25节:企业实录(10)  在第17届模型识别国际大会(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上,由清华大学的丁晓青教授领衔的研究组首次参赛就获得了第一名,其算法在全部三个评价指标上都占有绝对领先优势(错误率低于第二名50%)。大会还没有结束,陆乃将已经开始了与丁晓青教授的“密谈”。  “在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文字识别领域、智能图文领域,学术理论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均卓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丁晓青教授,就任我们的首席科学家了!”至今陆乃将仍喜形于色。  诚然,在智能图文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应用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等领域都有卓越建树的丁晓青教授,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成功地将其进行了产品化和产业化转化。其知名度、理论成果和实际产品,都能使得科比向前鱼跃一大步,这也使得陆乃将能脱身出来,从而将个人的注意力开始从技术向市场进行转换。  在生物识别技术领域闯荡多年的陆乃将深知,中国企业的尴尬在于:很多中国企业也能研制出自己的芯片和算法,但与国外领先企业仍有距离。如果真没有技术,反而可以专心去做市场,现在是有技术,但没有彻底的领先性,市场不认可,而企业单纯靠技术难以生存。这使得中国生物识别企业陷入到是专注技术还是专注市场的尴尬之中。  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如果决策者对行业状况和未来发展都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的话,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至少很难做出市场决策。如果决策者根据错误的信息作决策的话,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大家都判断市场今年会增长60%,但实际只增长了20%,但大家都按增长60%作规划进行投资,那就可能造成产品过剩,最后大家大打价格战,致使全行业亏损。这种情况在电脑、家电等行业已经发生过多次。  因此陆乃将说:“从现在开始,我的精力主要是开发这个市场,寻找一切适合科比产品的市场契机!”  实录10  升耀生物:“每天都做好失败的准备”  企业:上海升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业者:冒华  我只是赶上了好的机遇  升耀生物创始人冒华是1990年大学毕业的,当时国家开始推行自主就业,不再包分配。那时候能找到一个单位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多考虑,冒华的第一份工作落脚在南方钢铁厂。到南方钢铁厂的第五年,还非常年轻的冒华就已经是中层以上干部了。他的出色表现给自己带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招致一些同事的嫉妒,用当时总经理的话说就是“上级防着,同级嫉妒,下级畏惧,你只能干个体户”。由于这个钢铁厂是和宝钢集团合作的,所有中高层以上干部全是宝钢外派。像冒华这样本地的中层干部,其上升空间几乎已经到头。冒华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依我自己的性格也只能做个体户,那时候我就想有一天要去自己干些事情,那么,首先就要去学习系统的管理知识。”他很快就考上同济大学读MBA课程。一共18门课,冒华第一年就选修了12门课。这就是冒华的性格,做每件事都要挖掘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和潜力。那时每天晚上6点他肯定准时到图书馆看书,一直到9:30图书馆关门,他再去熄灯晚的研究生楼继续看书。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12点前睡觉。  读MBA期间,冒华一边在大学紧张地学习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一边在鸿海集团打工。鸿海集团在整个IT产业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之下,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创始人郭台铭经常将鸿海集团比作“寒冬中的孤雁”,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成功,但是我知道怎样求生存。”这种危机意识使鸿海集团在经营策略、经营模式和组织构造上始终能够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鸿海期间,冒华获益匪浅,因为“鸿海不仅是在办企业,也是在办一所学校”。鸿海员工更是把鸿海富士康公司称为“富士康大学”,而富士康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教育培训规划,其中要求基层作业人员每年度的学时数不得低于50学时,工程师以上人员更是高达288个学时,而且员工的学时数还要和绩效奖金挂钩。在鸿海集团,最好的环境不是用来工作的,也不是用来开会的,而是用来学习的,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学习氛围,才使得员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在鸿海的经历,使冒华得到系统的管理实践训练。第26节:企业实录(11)  顺利拿到学位后,冒华在昆山一家台资企业打工。虽然当时发展前途很好,但他心里的创业梦从未泯灭。在和同学的交流中,他感到当时上海的大环境很适合创业,在合适的时间,瞄准合适的机会,冒华回到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2001年8月,他创立了上海升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所有能经历的困难我都经历了  刚开始起步,升耀公司选择做一个生物化工项目:发酵法生产丙酮酸。丙酮酸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化工原料,原来使用的合成法会遇到一些资源问题,而通过生物方法来生产,很好地解决了资源的问题。升耀要做的是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问题,利用这个工艺,将使产品成本大大下降,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又解决了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的问题。  虽然项目很好,但开发过程相当艰难。“决定开发这个项目,也相当于把我们逼上梁山。第一,感觉这个项目自己能够做下来;第二,也投入了不少资金。关键是这个项目本身确实不错,另外我也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研发能力。当时以为自己有些资金就能撑下去,但撑到最后也确实感到很艰难。生物化工项目的投资成本非常高,回收周期又相对比较长。”尽管这样,冒华还是很乐观:“发酵法本来技术难度就很高,技术含量也高,因此必然会给你带来比较高的事业难度。”  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租赁华东理工大学的设备。那个盛夏,异常炎热,但他们却一头扎进没有空调的实验室,就连晚上休息也是在实验室的地板上。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院长被这种执著和投入感动了,特意为他们装了空调。  在资金最艰难的时候,冒华都没有放弃这个项目。一辆桑塔纳轿车,他一年可以开七八万公里,购买原料、寻找资金。虽然冒华在别人面前总是特别精神,但那时每天他只睡三四个小时。对冒华来说,最有灵感的时间常常是凌晨2点到3点,那时公司大楼的门卫也已经睡了,冒华不忍心叫醒他,深更半夜,常会翻墙去做实验。他坚持这些实验必须亲自做,而往往一做实验就是八九个小时,最后经常站都站不起来,需要同事把他扶起来。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种气味,浓淡各不相同,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来。但直到现在冒华只要闻一闻就知道发酵程度。  “幸运的是这个项目我们攻出来了,困难的是所有能经历的困难我们都经历了。可以说,这对我们今后的发展也是一笔财富。”这个项目,对升耀后期的制药和化工产品的研发有很大影响。从2003年开始,核心技术已经比较稳定了,项目基本成形,也有资金的介入。2003年7月,升耀和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又完成了一个辅助技术部分,并于2006年在新疆建厂。  每天都做好失败的准备  “很多时候遇到技术瓶颈,我们也请教这个行业的专家,他们就会说:冒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冒华会打破固定的模式,照专家的指导反推过来做,“往往专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最后就做出来了”。  很多人说冒华是个傻子,但他不论是对钱的态度还是对于吃苦的概念,冒华都看得很淡。“我这人能吃苦,也喜欢吃苦。金钱是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里,赚钱是一个最重要的数据,公司必须要被金钱衡量。但是对我个人来说,绝不把赚钱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赚钱不是最终目的,这是我从一开始创业时就有的想法,令我骄傲的是,这么多年来这个想法一直没变。”  冒华的想法很简单,“不论是吃苦还是赚钱,其实只要把它们都看淡了,自然就会有拼搏精神,在你们看来是拼搏精神,对我来说只是很自然的应该去做的事情。失败就失败了,做任何事情,你必须做好失败的准备。我做任何事情不是先考虑成功,而是会先假设失败,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实际上对于生物化工项目,千万别妄下结论。 我最不喜欢别人说这个事绝对不可能,生物化工本身就是实验科学,很多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既然想到了我们就要去做,失败了,就是成功之母,不失败你怎么知道对不对?所以我不会轻易否认一个概念,而是会努力去做。”第27节:企业实录(12)  冒华非常重视药品研发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在研发中遇到实验失败的情况很多,当那些教授对我说,冒总,我们又失败了。我都会告诉他们没有关系,这几百万投资虽然失败,但你可以把这些经验给大家分享,告诉别人这条路走不通。”对于失败,冒华一向认为必须要用平常心来对待。“因为从事药物研发,第一天你就要想到有可能会失败。不要后悔,因为你一旦后悔就会做很多错误的判断。比如,你会恳求专家修改数据,会恳求药监管理局通过检验。不像其他的东西能坑蒙拐骗,药品是人命关天的事,这个事一点都不能马虎。否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因为这样的事情,早晚会被曝光,你是逃不掉责任的。”在做技术的冒华看来,“有些时候,失败的数据比正确的数据还重要”。  接下来,升耀的第一主打项目是某国家一类抗癌新药。冒华对他的设计理念很自信,“这是我的优点。捕了‘风’,我就会捉‘影’。搞科研的人要会这个,不然你就抓不住关键。”  作为一个创业者,冒华始终感到有种社会责任担在肩上,“我们这一代人在知识经济领域,应该能做点事。因为国内的高新技术与国外差距还很大,但国内现在形成了一个社会氛围。既然有这么好的社会氛围,就是给我们的机遇。我才40多岁,我感觉在技术领域我们还会有一定的发展。我非常感谢太太对我的支持。我对她说过,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80岁的时候我可能还是一个小老板,但哪怕在80岁的时候失败了,我也还是要去创业!”  实录11  科泰世纪:要“消灭”软件的程序员  企业:上海科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创业者:陈榕  科泰世纪的创始人陈榕是77届的大学生,也就是“文革”后第一届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学生。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科学家。上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计算机——和它下棋。也许就在那个时候引起了他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向往。1982年,他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出国留学生,1984年出国留学,在美国超级计算机中心所在地——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攻读计算机专业。  操作系统是所有软件的基础和灵魂,陈榕一上手,就瞄准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找来斯坦福大学的V内核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Mach系统,20万行的源代码看得陈榕昏天黑地。把这些号称面向对象、面向V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全都看下来,陈榕的心里开始痒痒了,他琢磨起自己设计一个操作系统。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每次辛辛苦苦设计出来的一个系统,往往没过几天,就又给自己否定了。陈榕苦恼的是老是陷在别人的阴影里走不出来,就这样带着对研制新系统的渴求和身陷计算机操作系统观念的束缚而找寻不到出路的遗憾,陈榕来到了微软。  1992年他进入微软公司,参与了多项软件的开发工作,做组件技术。在微软的8年,他学会了如何评价一个软件产品,如何实现组件化方法,并真正接触到组件系统的实施。  “我是被‘忽悠’创业的。”谈起创业原因,陈榕笑着说。  1999年,陈榕回国探亲。在和几个清华的老同学闲聊时说起: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操作系统和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家电网络化步伐的加快,为其提供原动力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将成为新的群雄争抢的战场。与老同学们分手后,通过E?mail、越洋电话,北京和硅谷、西雅图之间就建立起了直线联系,要做中国的通用操作系统成为这几个昔日清华同窗们的信念支柱。当时,陈榕提出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理论让其他人倍感振奋。大家都觉得他应该回国创业,做“中国的通用操作系统”非他莫属。  后来一位朋友筹措到资金,力邀他回国。这时的陈榕已是不惑之年。他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有收入丰厚的工作、有别墅。继续留在国外,可以继续享受这种安逸稳定的日子,前景可以预见,但陈榕又不甘如此。2005年他毅然回国。经过3年的研究和开发,“和欣操作系统”正式发布。这个受863计划重大软件专项支持的32位嵌入式操作系统,成为国产操作系统的领头羊。但这与他心目中的理想还相差甚远。第28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1)  他是一个致力于消灭“软件”的程序员。  当时还没想到后来的嵌入式手机操作系统,只是考虑家用设备方面。“中国显然是最大的手机市场、最大的电视机市场,也一定是最大的数字家电市场,或家庭网关的市场。”商机毋庸置疑,陈榕因此而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未来家电图景。  如果每个用户的宽带接入路由也有操作系统,就可以在一家一户里形成小网关。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台电视机,甚至更多。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有的还有电脑,这就形成了一个网。  但现在,无论是电脑操作系统还是手机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独立运行,跟后台都没什么关系;而且都只在本地,很少跟网络有关。即使是从网络上下载的东西,也一般只给自己用。如果使用统一的操作系统,就会比较好地形成个网络。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做好数字授权,我们要看电影只要发条短信就可以了。因为网络有回路反馈,所以盗版也会得到控制。假设你交2元钱,授权3天,家里就是一个小网络,每个电视都可以看。看完后,只要有空间,它就会存在网关上,如果再付费,还可以继续看。如果大家都到网上下载,带宽就容易阻塞,所以你的邻居其实可以通过点到点的分布方式从你的网关上下载。  同样道理,现在电脑的功能虽然很强大,但还是专业设备,要具备基本知识才能操作,所以老百姓还是喜欢消费类电子。例如电视,开机就能用;手机也基本如此,不用再装软件。但电脑要先装好,配置好,才能用。  能不能让电视、手机等消费类电子有更多的功能?比如通过上网可以自动下载游戏并运行,而不需要自己动手下载、安装。将来,电脑只要一插上电源,打印机一连,不用装任何驱动程序,就可以使用。因为电脑和打印机一生产出来型号就确定了,完全可以到网上自动寻找相应程序,并自动安装。那将是一个感受不到软件或专业知识的电子世界。一台电脑或电视不需要任何应用软件,无论你要听音乐还是看电影,它都会自动下载相应的播放软件。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须任何专业知识,就像拿起遥控器就能看电视节目一样便捷。  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谁能不被“忽悠”呢?  土篇——创业实践篇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王符《潜夫论》  充满激情的你终于遇到了一个让你眼睛一亮的项目,你觉得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你掏出多年的积蓄,甚至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资金,准备注册公司、招兵买马,一场将改变你生命航程的战役就要打响。  暂停!  还有一盆冷水需要泼。别奇怪,有勇气不等于鲁莽,有激情也没必要激动。我们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而是创业进入了新阶段。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在开阔地要迅速移动,不然就成了活靶子;而在隐蔽地则要缓慢移动,不然就会暴露自己。目标没有变,但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侧重点自然也不同。从寻找商机、选择项目开始,就已经进入创业过程。很多创业者就是因为不清楚这一点,创业伊始就踏上失败的道路。  0  0  土篇  公司能够活多久  创业原则  3从满足实际存在的需求开始。  把商机变成生意  确定好方向,开始筹备公司,创业就走出“火”的阶段而进入“土”的阶段。火生土,这个过程就是从强调激情到倾向务实的一个转变。不是要丢掉激情,而是要用务实的行动来实现梦想。这就要求创业者把商机变成生意。  商机与生意有什么不同?商机是战略,生意是战略的突破口;商机是价值判断,生意是现实检验;商机要解决的是发现潜在市场和客户,生意要解决的是如何让这些潜在客户变成实际客户。  管彤贤59岁下海创办了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他发现的商机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人力密集型行业非常有利可图。在具备这一特征的行业里的产品,西方发达国家能生产,但因为人力成本太高而导致价格失去竞争力;而越南等人力成本低的国家,技术落后又生产不了。港口机械正是如此。管彤贤把商机转化为生意,以港口机械为突破口开始创业。如今,振华港机在集装箱机械市场的占有率已近70%,是该行业的亚军——日本三菱重工——市场占有率的近20倍,全球的新港口中有90%使用了振华港机的产品。管彤贤又盯上了全回转浮吊。制造这个大家伙需要20万个人工日,发达国家想都不敢想,成本就是一个天价。第29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2)  在高新技术领域,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领先的技术一定有商机,问题是能不能将其转化为生意。成功的创业者在这点上非常清醒。展讯创始人武平带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30多人的团队开始创业,但他们不是从3G开始,虽然在技术要求更高的领域,他们的技术优势发挥的空间更大。相反,他们选择现实需求量大的2?5G。  当年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因为发现了互联网这个新的商机,但是能转化为生意的并不多,即使几家著名的门户网站也是靠风险投资熬过来的。但以携程、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络公司则很快把商机转化为生意,实现了收费,而那些“睡觉都在赚钱”的网游公司更是如此。  如果你选择的商机是新药、新材料这类需要大投入、长时间的研发类型的,可以详细阅读本篇新波生物、新生源等公司的案例。新波生物是从代理切入试剂市场的;新生源则及时调整策略,开创了产学研合作、流水线研发的模式。在把商机转化为生意方面,这些成功的创业者引人深思。  商业计划书的唯一作用  在我们看来,绝大多数商业计划书被用在错误的地方。这是一个有趣但危险的现象:那些认为自己的钱足够创业的人,很少做商业计划;而做商业计划的人,都是为了拿别人的钱。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创业时就盘算着用商业计划书获得资金;而有的人则是撑不下去了,才为获得投资去做商业计划。  所以,在商业计划书中屡屡见到那些常犯的低级错误就不足为奇了。以下是其中的5种,做过或准备做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可以对照一下。  1? 13亿人的巨大市场  如果做的是终端产品,尤其是快速消费品,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会拿13亿人口说事。没错,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是有13亿人口。问题是,包括那8亿农民,你的产品他们都用得上吗?他们都是你的潜在用户吗?更不用说你如何让他们都知道你的产品,如何把产品交到他们手里。与此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在我国,女人、儿童、家庭、企业、上网人数等,这些数字都很大,但跟多数创业者关系不大。  2? 我们只要占有1%的市场就……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