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基础: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3)强烈的独立意识和长大意识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依托: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成熟,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会产生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4)心理上的不成熟促使逆反的心理蔓延:虽然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有时会因自身心理上的不成熟而偏差过大,进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2.客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些专制思想在家长的思想中存在,家长对子女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很少会将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长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家庭中,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有的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形成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很容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与子女缺少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孩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管束、保护,什么事情都包办,这样子女的独立渴望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缺乏与父母的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位置。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3)同龄人不良因素的影响。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为同辈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同龄人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正常的青少年心理,同时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五、叛逆源自于大脑弱化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孩子在小时候显得像个小大人似的,很懂事,很听话。可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到青少年的时候,脾气越来越不好,你让他上东,他偏上西,整个是一个“叛逆”形象。孩子大了,为什么反而不听父母的话了?科学家最近发现,原来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期有“弱化”现象。过去对青少年叛逆的解释是不良家庭教育的恶果和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痛的有两点,一是任性,二是叛逆。过去心理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一直试图解开青少年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谜团。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它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过去对青少年任性和叛逆的解释是,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恶果,多半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无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中处于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客观上使他们不仅不能发展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且使他们很容易养成飞扬跋扈、专横残暴的性格。也有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认为,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这些说法虽都有道理,但也都有明显的漏洞。1.青春期的孩子对人们脸上的悲伤和生气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英国科学家大卫·斯丘斯教授在英国协会科学节上说,最新的科学试验证明,青春期的人大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出现紧张。伦敦的儿童保健协会发现,在青春期,对人们脸上的感情表达的识别能力会突然下降,尤其对悲伤和生气这两种感情,青少年往往很容易忽视掉,而这两种感情恰恰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常常对他们产生的感情。这种能力的下降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脑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说:“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确在他们的社会智力方面会变得迟钝,这也许反应了大脑的结构发生变化,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基因和荷尔蒙发生了变化。”2.识别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男孩比女孩差。斯丘斯检测了600名年龄在6~17岁之间的孩子“解读”图片上表现出来的幸福、悲伤、厌恶、愤怒和惊讶等感情的能力,他进行这一研究是受到了男孩比女孩识别表情能力差的观点的启发。还有人认为,无法识别别人情感的“孤独症”仅仅是男性大脑的一种极端现象,根据这一理论,所有的男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只是程度轻重的区别而已,有些人会比其他的人更孤独,而且青春期的男孩儿孤独症的普遍性要高十倍。斯丘斯进行的试验显示,6岁的男孩儿中有70%在识别别人感情的能力上比女孩儿的平均能力要低,而且20%的男孩儿比大部分的女孩儿要差。斯丘斯教授说,这种差别对教师来说倒有一些意义。他说:“除非教师意识到有些男学生不能读懂他们脸上的表情而采用别的方法,否则试图用相对微妙的方法比如皱眉或者暗示自己已经生气了来控制他们是没有用的,男孩子不理睬这种暗示,因为他们不能读懂这种含意,倒不是因为他们叛逆。”不过,斯丘斯教授说,尽管在统计上男女明显有这方面的差异,“但在其他的试验中,我们没有发现男孩与女孩有差异,比如记忆别人的脸或者说一说是否有人直接在看你。”3.专家怀疑,大脑“弱化”只是青春期大脑变化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为什么识别别人情感的能力下降,斯丘斯说,他猜想这种能力的下降可以延伸到对语调的差别能力上,对语调进行判别也要用大脑的同一部分,但是试验没有直接测试这种能力是否会下降。他说:“这种青春期早期的社会能力低下对试图管教蛮横的青少年的许多家长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这是生物学上的现象,而不是文化上的,是这个阶段大脑发育的功能所致。”为什么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会突然丧失识别情感的能力目前还不清楚,目前还看不出这种变化在人的生存以及进化方面有什么优势,他怀疑这只是青春期大脑变化偶尔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他总结说:“到16或者17岁时,青少年就会达到成人的能力水平。”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等待,他们的孩子到时将会恢复正常。对于青少年出现的这种大脑“弱化”现象,家长们没有必要担心,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过了青春期,他们又会重新“理性”起来。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创造和谐的生活学习情境。师生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是成功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是为活人服务的”。他十分反对把学生“当做工具来对待”,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一个和谐的人”。教师必须是一个心胸宽广、可敬可信可近的人,他要靠自己的高尚人格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来让学生信服。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而非虚情假意,简单粗暴的方法只会摧残学生的健康感情,破坏学生的心理平衡而走向反面。2.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进而才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3.加强教育者指导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青少年群体。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4.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5.加强对社会文化的正确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6.更多地运用鼓励和赞美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7.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8.及早疏导心理障碍。一个人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与学生密切的情感交流,敏感细致的观察每位学生,密切地关注学生校内外生活学习的环境及其变化,发现问题及早及时地解决,防患于未然,做学生的朋友,使师生的情感始终处在和谐的氛围之中。9.改善社会大环境。青少年中逆反心理的产生,责任不能完全归之于他们本人,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无数事实表明,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改善社会大环境对于克服和防止青少年逆反心理大有裨益。扼杀幸福的抑郁心理现在的一些小学生或初中生,考试时如果语文没有得到100分,就闷闷不乐地抹眼泪。有些学生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怀疑自己的价值,更有严重的会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应试教育、就业压力、不完善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等,造成青少年从小开始就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人们的心灵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富余而变得轻松,相反,生活的压力反而大了。当今,青少年患有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全称抑郁性神经症,或者叫神经性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性疾病,它既有别于神经衰弱,又不同于重性精神病中的抑郁症。因为患有此症的人有良好的自知力和正常的生活能力。抑郁是种特殊心境,它是低沉、灰暗的情感基调,轻度者心情烦闷、消沉、郁郁寡欢、状态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重者整日忧心忡忡、胡思乱想、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拔、思维迟钝、动作迟缓,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和行动。小丽,是个文静又上进的女孩,今年12岁,她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课外书。家里的连环画看够了,从四年级起她就开始看小说了。寒假时,小丽从同学那和图书馆中借了许多书,有诗歌、散文、科幻小说,武侠小说,港、台作家的言情小说。小丽“饥不择食”,地在假期看了足有二十多本。小丽的父母觉得女儿爱看书,从不出惹事,又是历年的三好学生,因此很放心。可是假期过后,小丽表现有点反常,有时看着书唉声叹气,有时看电视剧会流下泪来。小丽又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怪问题: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还有魂吗?世界上有鬼吗?人为什么活着?梅毒是什么病?是不是男女一旦亲吻会得梅毒?艾滋病是什么病?我会得艾滋病吗?小丽的父母吓坏了,这孩子怎么了,以前可没提过这种问题。同时又发现小丽经常愁眉不展,精神萎靡不振晚上老说害怕,要求妈妈陪她睡,夜里常被噩梦惊醒,白天上课也没精神;她的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多,父母十分着急。青少年心理上还不成熟,其理解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应该有选择性,如果看了不适当的书,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失衡,造成思维和情绪的混乱。小丽就是由于看了许多不该在这个年龄看的书,引起她胡思乱想,导致神经衰弱症。二、怎样正确认识抑郁症(一)抑郁症只是一种普通的心理疾病。全世界人口中抑郁症患病率平均为3%,这不包括其他疾病伴随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家庭意外变故引发的抑郁症状,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升级,家庭变故急剧增加、患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得了抑郁症并不能说明你心胸狭窄,也不能说明你品质低劣或意志薄弱。中国人心理健康的观念比较淡薄,对健康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生理健康的层次,这种状况应该被逐渐打破。所以,青少年一旦得了抑郁症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和积极治疗。其实,我们已经说过,神经衰弱基本上就是抑郁症,既然我们能勇敢地说自己得了神经衰弱,为什么就不能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呢?这纯粹是一个观念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得抑郁症可能说明你是优秀的。天才总是要抑郁的。(二)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抑郁症患者由于带上了有色眼镜,常常悲观绝望,甚至企图杀死自己。其实,这是不理性状态下的不理性想法,所有治好的人回头想想自己原来的感觉,都会觉得好笑。所以,如果你抑郁了,就告诉自己,我的情绪感冒了,我的情绪现在正在发烧,还会打喷嚏,现在很痛苦,但只要吃点药就会好的。(三)抑郁症与精神分裂不同。抑郁症是可以治好的,而精神分裂基本上很难治愈,且会复发。抑郁症也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你抑郁了,说明没有潜在的精神分裂的因素,这其实是一个好的信号。(四)抑郁症对你的发展很可能是件好事。它让你陷入反思和内省,治愈后你可能会达到比以前更高的层次。所以,如果你抑郁了,不要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五)抑郁症的表现。(1)情绪异常低落抑郁,整天无精打采,乏力、失眠、情绪低落、忧伤,精神萎靡不振,感受不到快乐,看世界是灰色的,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对自己的前途忧虑、悲观,消极厌世。(2)在自我评价方面持否定态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有严重的自卑感,不断自责,极力夸大自己的缺点,严重者有自杀的企图。(3)思维迟钝,体重减轻、胃纳不佳、语言减少、行动被动、目光呆滞、生活懒散,心律改变,各种躯体不适。睡眠发生障碍(失眠、早醒、头痛、乏力等)。三、抑郁症的产生原因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有其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一)本身的原因。1.遗传。心理障碍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性遗传。2.脑部神经创伤,严重疾病。某些脑部神经创伤,可能降低心理承受力而引发抑郁症。3.能力和性格问题。有某些比较明显的能力上或者生理的缺点,并因此而自卑,或者先天天赋不高学习生活压力大,情绪上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大,并且在性格上有内向、偏颇、孤僻、悲观、多疑等性格倾向的青少年,容易得抑郁症。4.心灵创伤。曾经受到过分的惊吓,过分的羞辱和欺骗,或者刻骨铭心的失败,都可能会引发抑郁症。(二)社会的原因。1.主要是心理及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十分丰富,受到挫折和打击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如生活中出现重大不幸事件的打击(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死亡、自己患严重疾病)、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新到一个学校班级)、父母、教师、朋友的不理解或对他们失望;工作、学习中受到委屈、贬抑等等。这些心理——社会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心理疲劳,产生病理生理反应,患有抑郁症。正常人也有抑郁的时候,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并不能构成疾病,但对那些性格内向、敏感,有情绪障碍的人,就会引起心理上的消极反应,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抑郁症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女同学更容易患此症。但是这种症状往往被人们忽视,要么把抑郁症看成性格内向不予理会,要么当成精神病加以治疗,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都会影响对抑郁症的治疗。对待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诊断一定以专家的诊断为主,不能自己轻易作判断,以免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2.应试教育使学生压力过大。应试教育,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学习缺少乐趣、盲目追求高分,使部分“把成绩看得很重”而又“学习比较吃力和花时间”的学生从小就被约束在教科书里,从小就忙于“应付学习”,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应试压力如同巨石压在学习者身上。这一部分学生往往缺少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生活中其他相关知识缺乏他很容易加重其内向、偏颇、孤僻、自卑等性格,并使其独立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差,从而引发抑郁症。3.信息的爆炸和颓败信息的影响。现代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总的信息量猛增。人们每天自觉和不自觉地处理和学习很多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和技术,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而且一些颓败信息,在现代的信息技术下,传播很容易很快速,比如暴力事件及影片,黄色及性变态影片,腐败颓败事件和影片,及各种心理畸形影片,等等,这些信息给心灵上不成熟、生活知识缺乏的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的困惑,造成对世人的不信任和恐慌,造成一些原本没有必要的心理担忧,形成心理压力。4.社会观念下人际关系的淡薄。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的增多,国家和个人在金钱消费上的张扬,信仰的失缺,使得名利成为社会价值观念中的“大哥大”,成为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无形之中,使人们之间多了一份现实和淡漠,少了一份真诚和温情,人际关系的淡薄,常常出人意料,这给心灵上相对纯洁的青少年,增加了很多心理挫折。马加爵事件,就是人际关系的淡薄对青少年心理造成挫伤的一个例子。还有,听说长相等条件不错的女大学生傍大款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习以为常,这当然是她们的自由,可也凸显了社会价值观中“钱”的重要地位,这事实上也是对爱慕和追求她们的“穷”同学的一种心理打击。人情淡薄,纯洁的爱情难觅,这给人们,特别是那些“不太优秀”的青少年,造成的心灵挫伤是无形的。5.潜移默化的网络和电玩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网络交友和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的发展,给人们一个比现实更为开阔的世界,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依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疏远了人们和身边朋友之间的距离。使沉迷其中的某些内向自闭的青少年,在现实中更加内向,自闭和不善交往合作,这样,容易对现实生活不适应,长期下来,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当然,以上只是列举了作者能想到的一些常见的原因,其实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原因是很多的。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其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上的某个或者几个原因,这需要对他的生活仔细观察、询问和了解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四、青少年抑郁症的病理性表现近年来,青少年心理疾患有大幅增长的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抑郁症,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对本病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很多抑郁症患者身受折磨,却不知自己生了病;老师、家长或同事把患者的病理状态当成思想问题,进行说服开导,结果越教育越严重;一些非专科医生把这些患者的症状当成生理疾病或神经衰弱反复检查、治疗,结果又给患者添加了负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心理及行为特征:1.情绪反常。患者变得沉默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学习、工作动力不足,心灰意懒,以往感兴趣的文体活动、电影电视等,现在感到平淡乏味。许多女性患者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或一些偏执的想法而悲伤哭泣,男性患者则多表现为越来越内向,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有时又无故烦躁不安,脾气暴躁,易冲动。2.情绪心情和兴趣的消失。抑郁的青少年生活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他们的心情,他们的抑郁情绪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使在一天时间里也会有所变化。抑郁患者往往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过去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3.身份不适。有些年龄较小的患者就诊时不会表述情感方面的问题,只是述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比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晕;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还有的一会儿说这里痛,一会儿说那里痛,等等。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4.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面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或教室里或工作单位等特定场所,就出现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腹痛腹泻、肢体无力等症状,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后,就会一切恢复正常。另一个是意识层面的,即患者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总觉得自己不会与人交往,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总想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等等。5.环境恐惧。患者可能在学校或单位与别人发生过一些矛盾,于是深感所处环境压力重重,因而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安心学习和工作,迫切要求想调换原来的环境。但真的改变了环境,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患者的状态并不会随之好转,反而会另有理由和借口,还是认为环境不尽如人意,再次要求改变。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甚至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6.逆反心理。有些患者在童年时受到了父母的严厉管教,或长期缺乏亲情呵护,心情长期抑郁不快。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良状态是父母造成的,于是变得不愿跟父母沟通,处处闹对立。轻者表现为生活懒散,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梳头、吃饭、做作业等行动迟缓,较重的则会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离家出走,甚至要与父母“一刀两断”。7.无故放弃。患者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就休学或辞职。他们有的是学习成绩不错的中学生,有的是大学生或研究生,有的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们,总是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觉得别人都在跟自己作对,于是执意休学或放弃工作。患者此举实际上是一种病理性逃避和退缩,其内心却为自己不能上学或工作而着急。8.自杀行为。重症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他们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自杀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以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行为原则,单纯靠药物或靠心理咨询都是片面的。当药物治疗缓解并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认识本病,改变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与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近年趋升,但人们对此病仍是认识不多,重视不足。一位心理学家曾对62位15~23岁的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科人士的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或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五、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一)抑郁症的预防。抑郁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包括躯体、情绪、思想和行为均受到影响,抑郁症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很高,严重威胁着健康和生命安全,故而,需要积极地预防。抑郁症大约可以分为: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障碍。抑郁症的类别不同,其预防的方式也有一定差别。抑郁症的预防措施有以下措施:(1)青少年要学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区分什么是个人环境的真正需要,还要学会如何处理精神压力。应努力排解青少年患者的内心冲突和环境冲突,这些冲突会使人在完全可以避免产生抑郁的时候产生抑郁。(2)心理社会因素的支持。单相抑郁症的发生与患者的个性类型有关,这些人性格软弱、多愁善感、对自身的成绩等过分关注,当遇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时易诱发,例如学习压力过重、同学关系紧张、患有躯体疾病等因素时出现担心、焦虑、无助,以致发生抑郁苦闷等悲观情绪。对于这类病人应引导患者谈出心里焦虑的因素、内心的苦闷,老师和家长应共同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并积极地战胜所遇到的心理危机。对于双相抑郁症而言,其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对预防复发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应征得家长和学校的合作,尽可能为孩子解决学习或生活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尽量为其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解除或减轻心理负担或压力。特别要提醒的是,在病人抑郁期间,由于对疾病与健康失去信心,往往主动要求休学或退学,放弃学习机会,这是不足取的,因为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一旦病情好转,丧失了原有的学习会给病人带来消极影响,易导致悲观情绪,引起抑郁症的反复发作。(3)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应让专科医生认真鉴别躯体与抑郁的关系,除需同时治疗外,还应分清主次,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让患者更快地康复。情绪低落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两方面都有一些促进的因素。这些因素有累加效果,因此对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起作用,即使是你觉得不太重要的因素,也不能掉以轻心。预防抑郁症或防止抑郁症再发作的长期策略如下:1.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我们不可忽视那些有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的基本生理因素。如果你睡眠不佳,食欲不振,听任自己处于不良的生理状态,你就很容易出现低落情绪,因为日常活动耗尽了你的精力,很快就会把你压垮。失眠是低落情绪的一种很普遍的后果,反过来它又能使你容易发作抑郁症。在抑郁症发作期间,你很难对失眠采取什么直接的对策,因为你需要集中精力对付抑郁症。因此在你情绪较好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运动能防止抑郁症的发作,有助于增强体力。它也能较快地提高情绪,短时间地缓冲抑郁。对于酒精饮料也要特别注意。对于易发抑郁症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酒精能暂时使你逃避问题和烦恼,然而由酒精而激发的那点轻松感和自信是很肤浅的,问题仍然潜伏在表面之下,在暗中蔓延滋生,最终必将爆发出来,带来更深的抑郁,将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加难以对付。过度的节食会使你心情烦躁、抑郁、疲倦和虚弱。在我们的社会中,妇女普遍希望自己的体重和体形得到控制,因而控制她们的饮食。然而她们往往把自尊心和体型外貌乃至节食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2.热爱多彩生活,确立现实的人生目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教育青少年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建立多方面的爱好,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动、泪丧、抑郁的,同时,一个活着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寂寞、抑郁的,建立这种生活态度对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发展成功有重要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青年表面上看来是很成功的。他在大学时成绩不错,取得学位之后,他加入一个大企业。他挣了很多钱,然而却受着抑郁症的反复折磨。他寻求专家帮助,通过心理治疗才弄清,原来他并不怎么看重他所取得的成就。他谴责自己过于自私,渴望他的工作能对别人有更加直接的利益,那才是他所看重的。于是他开始寻求别的职业。广告上有一个职务能让他应用自己的财务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虽然这个职务的薪水远远低于他原来的薪水,他还是毅然申请了这个职务,因为他相信工作中的乐趣取决于是否能从事他所喜欢的工作。他获得了这个职务,两年之后,虽然他的情绪仍然时有起伏,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经常发生深度抑郁了。如果你还没有确立你的价值和人生目标,建议你从现在开始做一下。它能帮助你评价目前的工作和个人生活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不是的话,它能帮助你选择最有利于摆脱抑郁苦恼的改变方案。3.营造融洽环境,体会人间关爱。正常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关爱和融洽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之本。青少年患抑郁症时,他们情绪上的变化可能原原本本地在其行为中显示出来。偶然患显性的抑郁症,对本人对社会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不能容忍或感到失望,那才是成问题的。要引导青少年不以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作为取舍的目标,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切莫先入为主,心情抑郁的学生要积极尝试和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与同学相处,打破自我封闭,友好地接纳他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工作学习生活,学会交流。学校要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消除抑郁学生的心理紧张、陶冶情趣、开阔心胸,体会爱人和被爱。4.不要孤注一掷。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工作或生活的某些方面进展不顺的情况,或同学关系发生矛盾,或个人爱好得不到满足,或生活中似乎充满各种问题。因此如果将所有的自尊心都绑在生活的某一件事情上,你肯定会变得非常脆弱。回顾一下你的抑郁历史,它是不是与你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进展情况紧密相连?比方说,你是不是当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就情绪低落?如果你的抑郁过程确实与你的生活中某一个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就表明你很可能是太孤注于这一掷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片面的依赖性,应该注意生活是多方面的:朋友,家庭,工作,爱好和兴趣,家庭内和家庭外的,社会和个人的。每一部分的生活都能增强你的自尊心。当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展不太顺利的时候,你还可以从其他的方面获得安慰和支持。5.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当发生什么不顺利事件时,要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亲戚、配偶或朋友,这是防止抑郁的最重要保证之一。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一个亲密的可以依靠的人际关系,你的朋友也不能向你提供能帮助你防止抑郁的感情支持,你就应该想办法从现在开始建立这样的支持关系。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需要你自己的努力,不可能一夜就建立成功。虽然似乎有点困难,但你要记住:在生活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建立这样的关系。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可以有许多方法,下面举一些例子,以供参考。步骤1:你可以寻找新朋友。寻找一个可以遇到与你具有同样兴趣和爱好的人的地方。步骤2:建立友谊。友谊是在分享共同经验,特别是共同活动和分享快乐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你要考虑你可以和新朋友共同做些什么事情。步骤3:保持联系,巩固友谊。经常联系有助于你记住对方所关心的事情,从而成为对方的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热心的谈话者。步骤4:保持友谊的良好运作状态。在对方情绪正常或低落的时候,寻找表达你对他关怀的方式。当对方遇到困难时,你要尽力帮助。当对方脾气不佳或沉默寡言的时候,你要有耐心。步骤5:寻求友谊的支持。当你感到抑郁时,不要孤身一人躲开朋友。即使你感到不像往常那样心情开朗,或不好意思将自己的问题去麻烦他人,你也要努力与朋友保持联系。情绪低落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理解你的心情。主动的向你的知心朋友敞开心扉,你的各种人际关系才会支持你。可靠的人际关系决不应该是溺爱式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支持,还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独立性和意志自由。你应该对关键性的关系进行一下检查,有没有“支持过度”?有没有给你留下太少的独立自主时间?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你应该同对方商量,作一点改变,以寻求支持和独立之间的最佳平衡。如果你想帮助一位类似这种情况的亲密朋友,千万注意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取代他的一切事情。你要注意倾听和理解他的意见,同时要不断地鼓励他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感觉。实施以上五条策略,你就能够保护自己,预防抑郁或防止再发生抑郁问题。(二)抑郁症的治疗。抑郁症的基本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索然、思维迟缓、反应慢,不愿与朋友交往,严重时有悲观绝望、痛苦难熬、生不如死的感觉。抑郁症患者常有自责自罪感,总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常将过去的一般性缺点或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甚至想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这个“无用”的生命。抑郁症在始发期或症状不太严重时,可以自我治疗。心理学专家指出自我治疗方法:(1)抑郁常因惰性而起,行动则是它的克星。因此,需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心理学家认为:“你做得越少,你就越做得更少。”患者应订出每天的行动计划,从起床到熄灯。(2)以利他主义精神给人以帮助,是治疗精神抑郁的良好方式。你应对自己说:“我能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我不是无价值的人。”与人隔绝、离群索居是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因此,人际交往是自我痊愈的重要因素。(3)要安排一些高兴欢乐的事情,把愉快的活动列入日程。如访友聊天,或参加野餐、文娱活动、看电影、听音乐会等。(4)要经常锻炼。医学家认为,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会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增强幸福意识,松弛精神,提高精力。(5)患季节性抑郁症者,要经常到户外接触阳光,接触绿色植物,这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6)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7)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8)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9)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家长应仔细观察病人的生活状态,深入了解病人的生活,准确找到病人的致病原因,心病还得心药治,抑郁治疗不能仅仅依靠药物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减轻和解除引发心理抑郁的生活环境和因素,往往是家人才能做到的事。对大多数抑郁症病人来说,给他们最好的帮助是: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学习压力;减轻其性和情感压力,交友压力;鼓励和赞许他们,使他们自信,给他们一定的承诺,让他们对未来少一些担忧;开导他们,使他们乐观向上,使他们开朗,爱交朋友。针对其个体对症下药。若隐若现的性心理一、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青少年处于性生理和性心理迅速发育时期,性生理的成熟受营养状况和遗传因素的控制,而性心理发育不仅受生理、心理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社会道德、文化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性心理成熟滞后于性生理的发育。当今,由于当代青少年营养状况的迅速提高,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情况明显提前,而其心理发展并未与其相适应,自我约束能力差,心理成熟一般较晚。青少年性心理既受中国传统性禁忌、性耻辱观念的压抑,又受迅猛而来的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刺激和诱惑。这种冲突导致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与迷惘。从而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受传统性道德压制过重,性生理发育时期过于害羞、害怕、甚至厌恶、恐惧,严重抑制了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是仿效西方的无所顾忌不负责任的性价值观,以至不规范的性行为甚至走上性犯罪的道路。(一)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性心理是人类个体随着性生理发育而出现的一系列与性有关的心理现象,包括性情感、性兴趣、性兴奋和性意志。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将青少年性心理发展到成人化经过的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性的反感期;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和浪漫的恋爱期。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的变化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疏远和排斥异性期。在性意识萌芽初期,常常以否定形式表现出来。此阶段主要是伴随第二性特征的出现而引起的。随着第二性特征的隐隐出现,男女开始关注异性,但却表现为男女之间的对抗和排斥,不像以前毫无顾忌的玩耍。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性意识开始对两性差别特别敏感,开始产生不安与羞涩心理。女性因为自己身体的变化而害羞,甚至自卑,从而有意无意地躲避异性;而男性则因为自己第二性征的出现而感到骄傲好像一夜之间变成了男子汉,他们看不起女性的胆小、羞怯,与女性们一起玩耍会遭到同性的嘲笑与讥讽。一般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关注异性,这时并没有萌生真正的性意识。2.好奇与迷惘时期。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及自身性意识的迷惘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伴随青春期性特征发育的成熟,女性的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魄开始相互吸引,既想吸引异性又被异性所吸引。随着少年进入青年初期,情窦初开,与异性疏远逐渐缩小,性情感上相互吸引,想与异性接触但又羞于启齿,借助于要求给对方以帮助或要求对方帮助自己为借口;行为上相互显示,女性开始注重穿着打扮,男性则表现为注意自己的风度与气质,以引起异性的好感。并且,这种吸引并不单单只对某一特定异性,女性希望所有的男性都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男性希望所有的女性都承认他的潇洒。此时的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好奇心,并以善意、友好、欣赏的态度对待异性同学。他们也愿意与异性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并发展友谊。这时期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另外,处于此时期的男女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体像意识、内心性萌动所困扰,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想与异性接触,却又羞于与异性接触的矛盾心理,即好奇和迷惘同存于此时期。3.向往成熟长者时期。此时期的男女,尤其是女性,觉得与自己同龄的异性太幼稚、太单纯,而把爱慕对象转向成熟的、自己敬佩的长者。如中学时代的学生单恋或暗恋有风度、有能力的老师。当然,随着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趋向成熟,此一阶段持续时间不长。4.浪漫恋爱期。此时期建立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伴随着少年逐步走向成人,性心理发展也逐步稳定,恋爱和选择伴侣为其主要性意识。青年将友情集中寄予自己钟情的一个异性身上,彼此常在一起,情投意合,在工作和学习中互相帮助、生活中互相体贴,憧憬婚后的美好生活。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男女对恋爱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一旦喜欢上她(或他),就非她不娶、非他不嫁,于是穷追猛求,他们相信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有的认为爱情是缘分,相聚是缘,相离是分;有的认为只在乎曾经拥有,而不在乎天长地久。不同的恋爱观给青少年性心理不同的影响,恋爱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受到挫折的男女有可能重新开始,不断进取;也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冷漠看世;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处在恋爱期的青少年,把恋爱看做一种奇妙的美好的感觉,有的以此为动力,共同努力;而有的沉迷于谈情说爱的梦幻世界里,不理学业与事业,一旦恋爱失败,追悔莫及。所以,此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形成健康向上的恋爱观。这一时期男女在交往中逐步将异性作为结婚对象而加以选择,男女交往的标准也逐渐从外在转向内在,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健康的体魄、高雅的爱好、细腻的情感等,对于异性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由此,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过程的总特点是:由多变走向稳定;由幼稚走向成熟。二、青少年性心理的现实状态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意是没有良好的开端就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人们的性心理、性观念、性素质的发展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引导上的歧误,有可能毁掉他一生的性心理、性素质、性行为的健康发展,甚至走上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准则的道路。当前的特点是人类性成熟年龄在不断提前。这里指的是性生理成熟,如男孩遗精、女孩初潮。但此时他们的性心理还处在相当幼稚的阶段,由于性生理成熟提前,使二者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因此性教育的任务也就更为迫切,更为重要。性教育的提前,应当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另一个特点是色情文化的泛滥。近些年来,西方腐朽的文化也随着开放的市场涌进国内,一些不法之徒为了大发横财,出版、贩卖了许多有害的色情读物。社会文化环境的污染对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育,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据统计,目前孩子们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小伙伴和阅读,这样就存在着让色情文化侵袭腐蚀青少年的极大危险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坐视不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天津市计生委、天津市安定医院联合进行的青春健康调查显示,天津市青少年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仅安定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门诊每月接诊10~24岁的青少年近700人次,其中约有60%~70%涉及性心理健康问题,而且男性的性问题成为咨询热点。据统计仅半年时间,天津市生殖健康指导中心咨询热线总共接听28383个咨询电话,男孩和女孩的来电咨询比例为2.5∶1.6。据统计,目前女孩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已由原来的14岁提前至13岁,而男孩的初次遗精年龄也由原来的15岁提前至14岁。由于这些青少年缺乏对安全性行为的控制能力,又处在一个心理敏感时期,因而,各种性心理问题愈加显露出来。青少年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早恋、手淫、恋父、恋母。有的则明显存在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恋物癖等,而手淫、避孕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性心理问题。生殖保健指导中心通过对来电咨询分析发现,男性的性问题咨询成为热点。其中,近乎一半的男性性问题与手淫有关。女孩咨询的性问题只占总量的11%,但其中83%的电话都是咨询避孕方法、人流、怀孕的问题的。青少年性心理专家指出,在校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约25%~30%,重点学校问题更为突出。一些家长们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教师又常常把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道德问题混淆,使得这些处于心理敏感时期的青少年人群缺乏对安全性行为的控制能力,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很多男生存在手淫的苦恼,他们一方面觉得这种行为可耻、不道德,却又总是克制不了自己,产生悔恨、焦虑。在负罪感压力下,许多年轻人的工作和学习受到极大影响。专家指出,处在性成熟期的青少年身心不稳定时,特别要注重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尽量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据报道,中学生要求同学帮自己手淫,遭拒绝后与同学发生纠纷,结果不仅赔偿同学“精神损失”费,而且受到学校留校察看处分,最终不得不退学。青少年性教育滞后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担忧。当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但是在青少年学生中还是会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青少年随着生殖系统发育日趋成熟,性欲和性冲动的情绪体验在其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有必要的了解,以便对青春期的青少年加以正确的引导,以便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个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三、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产生了矛盾。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他们常认为“性是不好的”、“对异性长辈出现性幻想是可耻的”、“手淫对身体是有害的”等,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通过对各种神经质症的深入研究表明由错误的性观念而引起的对手淫、性幻想等的严厉的自我惩罚(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导致产生恼烦恼和性困惑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严重的自卑感、对人恐惧症等症状。男孩对手淫、遗精、性梦的错误认识,女孩对月经、性幻想、自己体象的消极认知和评价,偷看黄色录像,早恋及过早性行为等,是青少年期较为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为此应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改变对性的态度。净化社会风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家长应改变传统观念,提前或在适当时期给予孩子健康的性教育,这对青少年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旦发现青少年的性问题家长一时难以解决,必要时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由于生理本能的缘故,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是性能量旺盛的时期,加上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对性的大量描绘,给他们的性神经带来强烈的刺激。正是这种内外刺激,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了接近异性的愿望,对同龄异性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好奇心,产生了性的冲动。然而由于社会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青少年的这种欲望被压抑,一些青少年把青春期萌发的性意识和出现的性欲求,看成是下流的、不道德的。但是,在人的心理世界中,被压抑的欲望并不会因此而消退,而是不断地蓄积能量,寻找时机和渠道钻出来。其实,从没和女同学开过玩笑,见了女同学都脸红,把自己的青春期欲求都压抑在内心深处,这正是缺乏正常异性交往的表现。所以,这种莫名其妙的性意念,实际上就是被长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性欲求的爆发,而并不是思想意识不健康。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的最大特点是性器官和性腺的发育日益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带来了欢乐、喜悦、激动、惊奇,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性冲动作为人类最原始、本能的要求,开始骚扰我们,使我们惊恐、不安、害羞、不知所措。但是,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千百年来,“性”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了人们难以启齿的字眼和最忌讳的话题。性本能的冲动,再加上性知识的闭塞,性教育的滞后,给初有性意识的我们带来了许多难言的烦恼。不论性冲动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苦恼,我们都应该明白: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心理进入旺盛的活跃阶段,频繁地出现性冲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我们年轻人身心健康的表现。四、青少年的性教育青少年的性教育要有一定的科学性。时间选择上,应提前进行,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孩子性生理发育前(一般为10~12岁),就要进行性生理方面的教育;在孩子性意识萌动前(一般为13~14岁),就要进行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在孩子性行为发展前(一般为15~16岁),就要进行性伦理教育。青少年性心理方面的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的进行,而且这种教育要贯穿于发育的全过程并做到分段实施。教育方式上,可以随内容和孩子的特点而定。最好由同性家长进行,采用谈话暗示或其他随机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文艺作品,分析作品中人物,交流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体会、感想等方式,正面阐述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切不可把性的欲望和冲动,看成低级下流而予以粗暴的斥责,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善意的暗示与指导。注意要平等交流,要尽量避免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以长者的身份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及时了解和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尽量引导让他们自己学习思考和解决。(一)师长的教育。1.性生理卫生教育。不同年龄的孩子要学习了解人体解剖和性器官解剖生理知识。包括男女生殖器官的构造及功能,什么叫第二性征,其出现的标志是什么,月经是怎么回事,遗精是怎么回事,生育过程是怎么回事,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是由什么决定的,性别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讲究性生理卫生,如何对待第二性征等。如不穿紧身内裤,经常清洗外阴、清洗包皮垢,进行避孕知识教育,等等。2.性心理卫生教育。教育青少年有一个自然的、正确的态度。通过学习或孩子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如体育、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多种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释放、代偿、升华以及有效的转移,分散对性的注意。努力塑造孩子开朗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集体、关注他人的习惯,从而减少其对自我的关注。3.性道德教育。要注意人格培养,提高孩子道德判断水平,自觉地抵制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欲,以免受它的驱使而做出不应有的行为。要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的习惯。提倡青少年读健康、美好、崇高的读物,避免富有性挑逗的东西。提倡男女生自然、坦率、友好地进行正常的交往,鼓励孩子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以创造正常交往的条件,避免将性神秘化,避免分隔过严以引起逆反效应。要指导分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避免和生活作风不正派的人交友。(二)自我的教育。1.树立远大的志向、抱负,努力促进性冲动向拼搏向上转化。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志向和抱负的。大家在回顾往事的时候,都会想起发奋读书、奋力拼搏的日日夜夜。为什么要奋力拼搏上进呢?那就是为了使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来实现自己宏伟的志向和抱负。一个没有宏伟抱负的学生或者丧失了宏伟抱负的学生,绝不是一个好的学生。我们实现抱负的信念,应该是时刻不忘记、时刻不动摇。有这样一首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应该学习先烈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将爱情置于适当的位置,努力拼搏,为实现自立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努力。2.在集体活动中,实现性冲动的释放。学校可以为男女同学安排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大量活动。参加这些有益的集体活动,不仅有益于完善每个同学的人格特征,同时也能使那些产生性冲动的同学,实现性心理的满足和性冲动的释放。如男女同学一起挖坑植树。男生力气大些,抡镐刨坑,女生力气小些,挥锹铲土。在这样的劳动协作中,男生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会使女生感到羡慕、男生感到自豪;同样,女生所表现出来的周到细致,会使男生感到宽慰、女生感到满足。男生的个性与女生的个性都在相互对比中得到了更明显的展示。这种对比明显的展示,会使男女双方产生十分快乐的情绪,这种快乐情绪也会使双方产生性心理的满足和性冲动的化解。所以,青少年应走出那封闭的内心世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与异性的正常交往,从而满足那日益增长的求异心理。也许这样做了,也可能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性冲动所带来的紧张,但在活动中已将其中大部分的冲动能量化解,在活动中释放了压抑的性冲动。3.要克制性冲动。因为饿了,有吃东西的欲望和需求,就跑到大街的小摊上拿起一个烧饼来,说:“我饿了,有吃东西的欲望和需求。”然后也不给钱,转身就走,恐怕卖烧饼的人不会让你走。在性的欲望上也同样,不能说因为你产生了性冲动,就必须有个异性提供给你去发泄。这里同样有个行为允许范围的问题。凡是超过行为允许范围的事,就不该做、不能做,而需要对自己的欲望、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冲动进行克制。实际上,要求对自己的性冲动的克制要求,并不是单对青少年而言,对社会上所有成年男女都要有这一普遍要求,也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没有什么不可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这里,可以提供一个转移和克制性冲动的小秘诀:你事先背熟一篇短文或十首唐诗,在性欲冲动的念头出现时,你立即反复背诵短文或唐诗,直至这种念头完全消失,只要坚持这样做,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一段时间后慢慢地这种烦恼就会消失了。五、青少年性心理困扰及解决对策(一)青少年性心理困扰。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性心理呈现相应的变化,但由于传统性禁忌和西方性解放的两种不同的观念,给青少年性心理形成明显的反差而产生矛盾和困扰。具体包括:1.体像意识的困扰。表现为青少年男女对自己的身体及第二性征没有一个现实的和正确的意识。有调查报告称50%的女生和16%的男生对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另外有很多女性对自己的乳房发育不满意,为体形的胖瘦而烦恼;男性对自己的生殖器不满意,为身材矮小而苦恼。并将其看做自身的缺陷,产生自卑的心理,以至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2.对手淫、性梦及性幻想的羞耻与恐惧。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传统的性禁忌状态,青少年一代及其父母对性无知,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对待本来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在被调查的600名在校大学生中79.5%有过手淫,手淫者中73.9%有自卑心理,13.4%担心日后性功能障碍和影响生育;据石家庄市在校中学生性梦的调查,对性梦产生“害怕”和“厌恶”心理态度的初中生占16.8%(其中男生11.9%,女生25.0%);高中生占24%(其中男生占4.4%,女生15.1%),中学生总平均为12.2%,甚至大约3%的中学生认为做性梦是“不道德”的和“罪恶的”。由此,因为性无知、性禁忌、性压抑而形成的错误的性认识、性观念,会影响甚至扭曲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形成性心理发展障碍甚至病态。3.由性冲动与传统社会性压抑、西方性自由冲突而产生的困扰。性冲动是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成熟的正常生理反应,由于传统性道德的桎梏,使其一味地压制自己,致使心神不宁,惶惶不可终日,时而久之,形成一种压抑的病态,或走向另一种极端,纯粹效法西方性角色和关系,与异性的关系过于亲密,发生不负责任的性行为,不仅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伤害,甚至走向性犯罪的道路。(二)解决青少年性心理困扰及问题的对策。解决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及问题,就要使青少年掌握科学的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加强性道德。将青春期的有关生理、心理知识正式告诉青少年,在合适的时间给青少年讲解人体解剖、生理机能、卫生保健等常识,使之了解人体的构造、各种器官的功能、生长发育、生殖的原理。了解这一时期的性心理特点,同时加强进行性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性冲动,设法将出现的性冲动合理的释放,转化和升华。1.自身角度来讲。父母是青少年性教育的启蒙者,要求父母用科学的态度回答子女提出的性问题、困惑,正确处理性游戏,忌用无耻下流的字眼;创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和责任感,并适当减少外出寻求性刺激的机会,防止性犯罪。2.净化社会环境。一要加强法制,净化大众传媒改善社会环境;二要宣传普及科学的性知识,提倡正确的性观念。3.开展性教育课程。适时开展性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报告,设立专门的咨询室解答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时期所遇到的烦恼和困惑。青少年自身还应增强自身的约束能力,不要盲目刻意的压抑,更不要单纯的无知的仿效,学会注意力的转移和升华。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性教育在青少年性心理发展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任务,教师担任着重要角色。而由于目前一些认识误区和方法失误,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的困扰及问题。六、青少年性心理的正视与引导1.教师自身缺乏科学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念。教师本身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正确的性观态,就不可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如果老师认为性是可耻的,学生性生理迅速发育和性心理的严重压抑的矛盾和困扰就羞于向老师倾诉和请老师指导,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教师自身首先要构建健全的性知识,端正性态度,尤其要了解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及伴随的性行为。如在青少年青春期的性心理困扰与压抑的处理上,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导,因为一些性行为如“手淫”、“性梦”、“性幻想”本身并无害,青少年只是由于性无知和周围环境而产生困惑和压力,给自己心理上形成阴影。以手淫为例,因为他们手淫时紧张、害怕,手淫后自责、悔恨,从而造成心理压力。正如美国的一位学者所说:“如果手淫一旦发生了恶果,那必是恐吓与畏惧的结果,因为手淫本身,决不至于发生不好的影响。”美国另一位精神病学家阿瑞蒂也说:“手淫是标准性行为的一种,之所以成为问题,仅仅是因为在手淫的时候伴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和内心的焦虑,因而造成了种种后果。”但是并不是手淫可以不加节制,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量和度,过于频繁的手淫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不适。教师在性教育过程中应尤其重视这方面的讲解和有关这些问题的最新科学报告,从而还青少年一个明朗的内心世界。2.教师在进行性教育的工作中过于害羞和胆怯。如山东教育学院进行青春期教育师资培训中调查学员的一组数据:学员理论上认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非常重要的占70%,而工作态度一项中积极主动者却只有13%;讲解男女生殖器一项中,让学生观看者占41%,笼统带过者占33%,两者占70%以上。即实际工作和内心态度相矛盾,这主要是受传统社会性禁习、性压抑的观念的影响,所以进行性教育的工作者应具备开拓、大胆的精神,把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看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应科学、大方,而不隐晦地进行性教育。3.处理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过于敏感和直接。如中学生“早恋”问题,这是学校教师煞费苦心的问题,一旦发现男女生“早恋”,赶紧告之学生父母,然后联合起来,对学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大谈“早恋”之不良后果。试问,这种作法究竟是有效,还是徒劳,甚至适得其反?对个别中学生来说,可能的确是早恋,教师应适时酌情处理。但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与异性的交往只是性心理发育成熟时期的一种性心理要求,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和吸引而进行的接触和交往,甚至有一些过于亲密的举动,但他们并未将此与婚姻直接联系起来,“早恋”只是教师和父母的观点,一味地用“早恋”来管教中学生,一方面有可能使他们羞于见人,过于自卑;另一方面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往真正陷入恋爱,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来得体、委婉地开导学生,并鼓励他们学习异性之长,补自己之短而共同努力。4.缺乏性道德教育。在当前学校进行的性教育中,性道德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而使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性道德观,出现未婚先孕,不负责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甚至导致感染传播性疾病以及犯罪等后果。这就要求进行性教育的教师教导学生有责任感和成熟的人格,增强自我约束力,抵御外在诱惑,教育学生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和节制。而不是用传统性观念和性丑恶等来压制和管教,这样会适得其反。综上所述,研究青少年性心理发展过程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它要求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普及性知识、转变性禁忌、性丑恶的传统观念,加强性道德意识。尤其是从事青春期教育的教师应拥有科学的性知识和性态度,来引导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发展。遮挡阳光的自卑心理人自母体分离而成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他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复杂过程。但是,因为多种源于先天、后天的因素,人与人之间就出现强弱、贫富、贵贱、优劣等差距,自朦胧期进入懂事阶段,我们就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些差距。所以说,自卑心态是一种近似本原人的一种天性,人人都会有。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阿得勒曾说过,所有的人都有那么一点自卑,不管他是高官巨贾,还是市井贫民,概莫能外。阿得勒还指出,人正因为自卑感所以欲求自我超越,才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雄辩家名为德莫狄赛斯。他在幼时因有严重的口吃而被严重的自卑所困扰。为了消除口吃,他将石头放在嘴里练习讲话,经过刻苦的磨炼,终于使自己的言语表达趋于完善,成为一为名垂千古、纵横驰骋的辩才。他的成功,归咎于他对自己自卑感的超越,对完善感的追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类的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完善或自卑感呢?阿得勒认为除了宇宙之浩瀚万物之奇妙而人的目力听力臂力之有限外,更重要的是由人类幼期的体现所决定的。每个人当从母体中挣扎入地开始,一切活动都属于脊髓反射性反应,机体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倘若没有母亲的喂养,这样一个生命体是无法生存的,当然即使是再细心的母亲也不会满足幼儿所有的要求。而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误导一种挫折体验。这种体验在婴儿降世时便刻画在他“一张白纸”似的心灵上。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体验会在意识中消失。但蛰伏在潜意识中的体验印记经常会困扰人们,使他们体会到自卑,感到自己还不尽完善。造成自卑的原因主要是个人不能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例如学习困难、成绩不好、留级、考不上学校,找不到工作,甚至个人的外貌、身材、家庭的经济环境等,有时却可以成为自卑的主要心理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困难和挫折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如学校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些成人不顾场合,在大庭广众中斥责青少年“笨”、“傻”,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自卑的心理,实际上产生于自身的不完善,对自己不满息,某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觉得自身修养不够、能力不足,才是自卑心态作祟的主要原因。一、正确认识自卑心理自卑是有害的心理因素中比较突出的一种心理特性,是性格上的缺陷,它的表现是对个人的能力评价过低,总觉得这也不如人,那也不如人。自卑往往与胆怯、忧伤、失望的情绪相联系。青春期是自尊自卑心理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如何正确利用这种心理,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自卑是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自卑感、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固有的。正常人一旦体会到自卑感,就力求补偿不足,并力求完善。正是补偿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成了许多成功人士进取的动力。林肯早期曾因为自己是私生子、面貌丑陋且言谈举止缺乏风度而自卑敏感,后来他拼命自修,力求从教育方面来克服这些缺陷,最终摆脱自卑并成为有杰出成就的美国总统。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会阻碍自己计划与理想的实现。目前,如何帮助青少年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完美的人格已日益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今年初三的颜颜即将面临中考,但她的心思全在额头上的青春痘上。为了不被同学嘲笑,颜颜将刘海留长遮住了额头上的痘痘,可是当医生的妈妈说这样不卫生,容易造成进一步的感染。于是刘海又被剪掉了,顿时颜颜觉得自己丑极了,常疑心同学在背后议论自己。长期下来,颜颜的成绩一落千丈,胆子还小得要命,说话声音极低,无论到哪里都低着头,连上课也不能集中精力,不敢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集体活动,回到家里也不和妈妈说话,没事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是颜颜不懂得痘痘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会长,成年以后即可减轻或自愈。第二,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中心价值所在,没有意识到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自我内在的修养和提高比什么都重要。第三,要努力发展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学习方面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第四,要清楚和同学的疏远是因为自己的猜疑而致,事实上颜颜并没有真正听到同学在背后议论她,相信别人会善意地看待自己。第五,还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自己的感受,争取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今年读初三的小丽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最近小丽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了。原来是上周的体育课上,老师让自由活动时,小文突然发现:班上除自己外,其他的女生都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只有自己形单影只。小丽感觉自己越来越被孤立,内心总是觉得十分孤独,没有朋友使他感到十分寂寞。初三的学生通常面临较大压力,有时会变得比较敏感。小丽的事情可能并不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同学们也可能根本就没有疏远小丽的想法和行为,因为突然之间就把关系搞僵,肯定会有原因的。所以小丽自己最好仔细地回忆一下,或者找一个你以前的好朋友问一问,自己最近是否因为某些事情处理不当,给其他同学造成了误会。如果有,就应该尝试着去弥补一下;如果确信自己没有,就不必过于紧张。就不必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可以像往常一样找同学们聊天,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另外,也应该注意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保持一种十分愉快的状态。如果将自己的心理压力进行合理的释放,你看问题的角度或许就不这么悲观了,慢慢地,你就会拥有更多的朋友。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的现象在中学、大学中很常见,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觉得自己家里穷,就处处低人一等,内心极度自卑。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心理调试:第一,自卑感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自卑来源于家境不如人。其实,应该拿自身具有的知识能力、内在品质跟别人比,这种比较才是定位正确的。第二,正视贫穷,借这种环境磨炼自己,生活的苦难更容易给我们带来成功,最重要的是怎么去看待它。第三,努力从内在丰富自己,多看书、多学习、多锤炼自己,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总是班上的最后几名。我努力过了,总没有进步!”毛毛沮丧地说,“有一次我上课迟到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还说我没希望,来不来学校都是班上的最后几名。”从此,毛毛觉得自己真的没有希望了,不再努力,成绩当然是越来越差。就这样,他渐渐地和同学们都不说话了,终日沉浸在自卑之中。毛毛的自卑来自于别人(包括老师)的不信任,希望老师们不要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应充分地尊重个体,特别是个体特有的甚至可能是慢一拍的发展。建议毛毛的父母应该主动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重树孩子的信心。建议毛毛应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任务,积累成功的经验,并在其间主动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二、如何调适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自卑心理将会使青少年失去学习的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勇气,乃至对于他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一位学生,在受过一次挫折、经过一次心理打击后,会很奇怪的一蹶不振,家长、老师有时会感到手足无措。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是自卑感在“作怪”。因为自卑感而沉沦,乃至自我毁灭的事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正常的青少年中,自卑感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存在着,是青少年在追求其理想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自卑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面临自卑时应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补偿行为。要摆脱自卑,必须做到三点:1.增加自信心必须停止将自己与他人进行不必要的比较。自我评价不宜过高,认识自己的缺点和缺点。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必须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为了打败别人,只有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最有效的方法。2.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自卑的心理就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是说要量力而行,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或劣势,不自欺欺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发挥自己的长处。3.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4.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补偿: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二是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工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我调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5.注意自我激励。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摆脱忧虑,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6.进行适当的比较。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追求理想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当我们的自身所处的地位并不能使我们满意时,我们就希望加以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先确定一定的心理期待值,这种心理期待值不仅仅对目标本身,而且也针对他人。比如: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比先前有所提高,并希望能超过其他同学而处于领先的地位。是否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会给自己产生一种成功与失败的心理体验,而且,随着成绩的不断变动,取得了一些胜利后,他总想取得更大的胜利。但当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自己有弱点时,会更容易产生一种输给别人的败北心理,这就是自卑感。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情绪。进一步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并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一般而言,怀有自卑感的青少年总是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他并不一定比别人差。对青少年的这种自卑心理,老师和家长应注意观察引导和教育,否则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甚至于在心灵上留下心理创伤。一般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心理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孩子们克服自卑感。1.要了解和尊重孩子。了解是指导的必要前提。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一般来说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这种自尊心也很脆弱。一位颇负盛名的中年画家,在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时,曾说起他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那是他上小学时的一个课间,他和几个顽皮的孩子趁老师不在教室,便在黑板上胡乱画起来,有的画头、有的画花,偌大的一块黑板,被几个孩子的杰作占去了一半。待下节课的老师走进教室时,他们已来不及擦掉了,只好争先恐后地逃到座位上等待老师的批评。果然,老师大怒,他让大家把那些“创作”擦掉,惟独留下这位未来画家的“处女作”,而且下课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那是你画的吗?”老师严肃地问。他只好不安地点点头。“哈”老师突然眼睛一亮,换上一种极其兴奋的口气说:“你画得很好,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呀!”这出乎意料的激励,使这位“小画家”的心中泛起了希望的浪花,因为这位老师没有责备他,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据班主任介绍这个孩子的成绩并不好,可以说在班上是倒数的学生。后来新来的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悟性很好,正是因为以前学习不好,造成了现在的极度自卑,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经过这位老师与他的交流和鼓励,这位同学逐渐建立起了自信心,也渐渐地爱上了学习。现在别的学生都说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爱学习了,也变得自信了。如果不体谅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一味地指责、讽刺,孩子的自卑感便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对立情绪。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所在。在困难和各种挫折面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不会自暴自弃。日本教育界认为,最好在学生做错的地方打圈或画个线,让他们改正即可。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注意保护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3.要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各方面的才能。要帮助学生摆脱在一件事情或挫折上沉沦,要使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和各项活动都表现出极大兴趣。有了各方面的才能,他就不会在同学面前感到自己的弱小和劣势,就不会低人一等,而是有敢于和别人比试的勇气,就会逐渐克服自卑心理。老师和家长应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如:绘画、唱歌、书法、乐器、阅读等。在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也收到了很好成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4.适度的赞美。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细心观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地、热情地给予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愉悦感。多次、反复地表扬会使他们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能够做得更好,超越自卑。5.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家长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表现自己,并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6.引导孩子对生活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开场合的活动,让孩子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亲身感受人们的善良和友好。总之,对于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日益增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体谅孩子,了解孩子;其次要多表扬,少批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之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三、走出阴影,拥抱阳光一家长打电话咨询:其女儿,初二学生,害羞,胆怯,上课不爱发言,认为自己不行,不爱与同学交往,对学习兴趣不高,怎么改变?心理咨询师经详细了解和分析原因认为:这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实,自卑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但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自卑心理十分不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孩子有了自卑感以后,如果没有及时帮助他克服,一直发展下去,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1.端正教育心态。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但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家长可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家长首先要有一份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一切。不要对孩子抱太高期望,孩子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要认真分析原因,不能有急躁情绪,更不能经常批评、斥责或过于苛求孩子,也不要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攀比,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切记不要忘记经常给予孩子以鼓励,哪怕是很微小的一件事。2.全面辩证地看待自己。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自卑的人就是常持有一种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家长可通过领悟法,帮助孩子一起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成一个表,再一起以赞赏的眼光经常去看它,最好将它背下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对抗自卑感。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3.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4.提高自信心。当你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5.体验成功。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6.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7.建立新的兴奋点。当你处于劣势或面对自己的弱项时,可以通过有意转移话题或改作其他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也是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以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阴影,缓解压力和紧张。8.积极与班主任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互动的系统。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评价等对学生树立自信心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与教师保持经常性沟通,教师通过对其鼓励和关心,以及同学在课余时间与其主动接触,一起娱乐、交流,都可增强其自信心。愿我们的孩子都能顺利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培养自信乐观的情绪,冲破自卑的束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重视生命教育一、生命最可贵关于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问题,目前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而自杀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在上海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频传。自杀在现今社会中似乎不再只是成人一种无法承受压力的表现方式,它已经快速地在青少年,甚至儿童中出现。此低龄化的现象可由国内外统计数字证明。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300%,跃居青少年死亡之第二大原因。而台湾校园自杀事件也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尤其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自杀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且有感染作用。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要帮助青少年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体验感情生命的社会属性,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二、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在2005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透露,北京高校已经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上海某研究所一博士,从就读的教学楼上纵身跳下。26岁的他留下的遗书中充斥着失望、抑郁,他甚至把自己的性格批评为“怯懦,随风倒”。因为母亲没有给买偶像张国荣的CD,并说了张国荣的一些坏话,辽宁大连16岁的小婧在家中自杀身亡。而小婧生前曾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擅长演讲,喜欢弹奏电子琴。北京回龙观医院历时七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平均自杀率为23.00人/10万,每年因自杀死亡人数平均为28.7万,自杀已经成为15岁到34岁青少年的第一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在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中,每年约有近6万人被写进“黑色档案”。在进入“黑色档案”之前,有更多的青少年因为自杀未遂而被写进“灰色档案”。有关专家指出,尽管目前青少年自杀未遂尚缺全国性的统计数据,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是,37%不超过5分钟、46%不超过10分钟、60%不超过2小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自杀者在一瞬间就决定了自己的生死。《中国大学生》杂志2001年9期上刊有一则心理个案:“1996年3月,大三下学期刚开学第一天,22岁的他服药自杀了。他的遗书中这样写道:’我的死跟任何人没有关系,这是我自己的决定。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但是可以选择死。而我选择了它,选择了死亡……’他为什么选择死亡?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孝顺的儿子。”惨剧频发,触目惊心。美国近40年来青少年(15~19)自杀的比例增加四倍,从每十万人中有2.7人到每10万人中有11.3人,虽然10~14岁自杀的比例仍低(每10万人中有0.7人),但也有倍数的增加,自杀目前为美国青少年死亡之第三大原因,自杀企图与自杀死亡的比例为9∶1,自杀企图中,女性与男性比为3∶1,自杀死亡中,男比女为4∶1。在中国台湾,依卫生署1986年的统计,青少年(15~24)岁自杀的比例,每十万人中有4.23人,也占整体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一般说来,精神疾病、社会的因素与自杀比例的升高有直接的关系,如忧郁症、反社会性人格、药物滥用、社会暴力事件、武器的泛滥等都与自杀率的升高有关。有一项针对自杀个案的家属作的问卷统计,有92%~98%的个案有精神疾病。而有自杀企图之个案,约1/3会再度自杀,求助的比例则相当低,因为他们多半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有一项针对20岁以下青少年作的问卷统计,有26%有自杀意念,有3.4%有自杀企图。“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而现在的孩子们却不知道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题。三、心理问题是罪魁祸首生命教育缺失、社会压力加大,促使青少年出现了许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另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酗酒,乃至自杀、残害他人性命等问题。这些数据和案例让人触目惊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面对这些数字应当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青少年经不起一点打击,一点事就想不开,拿生命不当回事?青少年为什么如此“弱不禁风”?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是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就因此单独批评和责怪孩子。反映出了孩子的成长是教师和家长塑造和培养的结果,青少年的问题反映出了教育中的未曾重视和发现的问题。而他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正反映出学校和家庭在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上的缺陷。我们的教育一直被一直以升学为目的,为升学所左右,学习方面追求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学习好了,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生命教育”反而成为教育盲点。“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忽视,使青少年不知道生命之宝贵,也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另外,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问题跟家庭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家庭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以及学习上过高的期望等都容易使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行为异常、自杀等悲惨的恶果。四、容易忽视的忧郁根源有精神科医生的统计显示,轻生的青少年可能患上忧郁症,家长应及早找出孩子烦恼的问题,以关怀态度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香港的精神科专科医生指出,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其实是患了忧郁症,而这一个事实经常被忽略。许多国家的医学研究都发现,儿童和青少年与成年人一样,也会患上忧郁症,而且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医生认为,有忧郁病症往往就是自杀的先兆,包括情绪持续低落或变得十分暴躁;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一向喜爱的事物和活动失去兴趣;胃口改变,明显比以前减少或增加;睡眠的规律改变,时常失眠或嗜睡;集中精神有困难;时常觉得头痛、胃痛或其他部位的不适,但医生却找不出原因;烦躁不安,过分活跃,或表现过于呆滞,反应迟钝等。医生建议,家长要留意子女有否上述反常情况,以关心的态度与子女一起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轻生者都曾对别人说过有自杀的念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可能会有的心理特质:(1)自己独自承受着强烈的心理及情感上的痛苦,不与任何人沟通,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痛苦。(2)通常是特别需要安全感,成就感,但却在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在家庭里、学校中都没有安全感。(3)没有能力承担痛苦,认为只要没有知觉,没有意识就没有烦恼。天真的认为死亡可以解决一切问题。(4)孩子在处理困难时,感觉必须孤独,无法排解困难,常感到无助与孤立无援。(5)思考问题易走入极端,个人追求完美,不是成功就是失败。(6)言谈中对自杀行为的认同。(7)处理问题采用逃避方式,所遇到的难题、恐惧、痛苦与混乱,自身觉得无法解脱,只能采取逃避的方式,而自杀便是终极的逃避。五、青少年自杀的压力青少年自杀的压力来源于生理、心理、社会与家庭构成。但是要怎样的组成,才会有自杀企图。以下为常见的危险因素:1.家庭因素。如父母亲离异,父母亲过世,家庭不睦,都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强烈,家庭环境和氛围对青少年的心理有极其强烈的影响。而家庭本身若对孩子无法提供支持保护,甚至有身体虐待、性虐待、情绪虐待或忽略等,都与以后出现的青少年自杀有关。2.疾病。若患者患有严重的疾病,且久治不愈;神经系统如癫痫等,也是自杀的一项危险因子。3.学习障碍。许多研究都发现,自杀的青少年,学习的表现都很差;不论是语言或非语言智商都不好,因而造成与同学间相处不好,造成自卑,又得不到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充分理解甚至打骂,离群索居。4.忧郁症。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很常见,但若长期低落或不稳,情绪控制不好,则必须高度怀疑忧郁症,特别是女性,家族中有自杀或忧郁症病史者,自杀发生的机会相对升高。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拒绝社交,丧失能量与动机,疲倦,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睡太多),食欲的改变(丧失食欲或吃大多),叛逆行为(药物滥用或酗酒),学业退步,低自尊,罪恶感,无望感或无助感,都会导致青少年自杀。青少年很少单纯因忧郁症而自杀,一般都有药物或酒精滥用的情况条件才导致自杀。5.药物与酒精滥用。据统计有1/3的青少年自杀合并有药物滥用,有些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极低,常会借助酒精与药物来放松心情,以此暂时摆脱挫折。这些酒精与药物常会造成抑郁或控制力差的情形;若是这些忧郁症的人合并使用药物或酒精,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幻听或妄想,或者因为神志不清,造成判断力差,因而出现危险的自杀行为或意外死亡。6.情绪障碍。厌世感。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待遇,又无力抗争,自感“低人一等”,失去学习或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多余的人”,为度日如年而自杀。择偶受干扰,不能爱自己所爱,恋爱不顺利,恋人移情别恋,为与所爱的人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罪孽感。平时作恶多端,横行霸道,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惩罚畏罪自杀。失落感。自尊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一向优秀的孩子,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冲动感。在家庭父子之间、同学之间、兄弟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自感“吃亏”、心理不平衡时,易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7.从众感。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一旦为首者产生自杀念头,其他成员易盲目从众自杀。8.人格缺陷。脆弱、自卑是自杀者最大的人格缺隐,他们只能体验成功但不能接受失败,一旦遇到挫折,就有可能将攻击性冲动指向自身,当冲动过于强烈时,便导致自杀。长期沉醉于强烈的自卑中、自怨自艾,将使青少年学生失去心理平衡,严重的自我否定,悲观沉沦、很容易对人生前途失去信心,以至产生绝望,走上自杀的道路。9.关系冲突。有许多的自杀事件发生在关系冲突之后,如与父母亲有冲突,或男女之间的关系冲突之后,这样的自杀企图,代表一种愤怒以及求助的表达。但这种冲突多半都是短暂性的,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造成他的无助与无望感,而希望以死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10.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病,重度忧郁症,神经性厌食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都会增加自杀的危险性。而重度忧郁症的病人,则可能基于妄想,而认为死掉比较好,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11.重大压力事件。青少年的压力來源大都是对自己要求过高;过分追求学业上或外在的成功,而忽略內在价值的培育与提升。面对重压力时才会无法抗压。六、自杀意念的疏导方法青少年的自杀意念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青少年的自杀倾向及行为,一般是有信息的,他们通常是矛盾的,不像大人般,心意特别坚决,因此家人和老师如果及时发现,处理得当,就可以避免悲剧发生。家长和老师应该从以下蛛丝马迹中发现孩子的自杀征兆:(1)话语里有意识地透露出想死的念头,不要以为只是开玩笑;讲述死亡的事实,如询问或自言自语“一个人要流血多久才会死”或在作文、周记里表现出来;或与他们讨论时,会透露出不正确的死亡意念。(2)如有出现情绪低潮及行为退缩的征兆,对孩子多一点关心,可以提早发现;孩子若有失落感,如失去所爱的人或宠物,要给予关心和同情,安慰其感受;学习里的问题,如成绩大幅滑落,不再按时交作业,突然发脾气引发冲突等,都应及时发现。(3)语言的暗示,如“我不再是你的问题”,“我不用再忍受这些苦”等。(4)积极寻求专业人士协助。(5)家庭所有人员都要重视,参与,积极帮助治疗。(6)需要有关怀生命的人生观及高度警觉心,当孩子谈及对生命厌恶的感觉时,就一定将其视为求救的讯号。(7)永远把自杀当成大事来处理。(8)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不是靠一个人能够解决的,必须要有相关人员,家长,老师及医疗人员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