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青少年最想问的60个心理问题

作者:李石华 字数:15304 更新:2023-10-08 21:56:42

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节:前言(1)书名:《青少年最想问的60个心理问题》前言当我和编辑商量要写一本关于青春期孩子困惑的书时,思考青春期的情绪和感受来自何处时,一种莫名的震撼穿越我的全身,猛然惊醒,原来一切问题的根源是“我们自己”本身。一直很喜欢几米的《布瓜的世界》(“布瓜”是法文,意思是“为什么”),美丽图画上那些或温馨或伤感,或奇特或平实,或幽默或尖锐的“为什么”,一句句直问得人眼眶发热,心里发慌!最慌的是,就是为什么人长大了,就问不出“为什么”来了!不过,当你遇到了心理学,学着用心理学促进自己成长,帮助他人成长,就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了:为什么你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为什么你那么害怕分离?为什么你一碰到某种情况就感到无比焦虑?为什么你总是怕给别人添麻烦?为什么你不想长大?为什么你总担心孩子会学坏?为什么成功对你那么重要?为什么你那么渴望友谊,却形单影只?为什么……无数的“为什么”就像百川归海一样,引向一个核心概念——“自我”。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温暖而又顽强的种子,埋在你心灵的深处,埋在你身体的深处,当它冒出嫩芽的时候,你就开始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个社会存在了,你与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与你就发生了一种亲密的联系。你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便成了你一生需要实现的目标。你会不停地追问和探索。“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生命意义何在”这些哲学的问题就是如此简单而复杂。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对于别人和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便无从谈起。人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其次才是对社会和家庭负责。那么,一个人对自己都不了解,这种责任、道德、使命感又从何而来?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2节:前言(2)而构造人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如果说人是一台机器,那么人的心理和生理就是这台机器的心脏发动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其支配和驱使。所以,熟悉和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异乎寻常的重要。它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如果我们不能够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来对待它,那么我们一生的困惑和迷茫就会如影随形一般追随着我们。许许多多的天才人物者是悲剧性的,在我看来,他们这种结局就是没有学好这门课和没有进行有益的调整而造成的。是的,人的一切成功,都基于健康的心理。只要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成功的人。然而,人生旅途中,特别是青春期时期,心灵的天空总难免飘来阴云。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学家称这一阶段为“心理断乳期”,青春期的孩子希望从成年人的管理中解放出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又发现自己力量的渺小,此时他们将问题聚焦在父母的过分保护上,认为是家长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在反抗家长的过程中体会着成人感,也体会到久违的成就感。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突然间无法沟通和交流,细心的照料换来烦躁的不安,耐心的教导换来嘲弄的言辞,家长心中难免会升腾起紧张而无奈的情绪。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孩子的错,其实他们也在黑暗中穿行。在他们生活中,或者说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得到这方面的帮助,或者他们羞于启齿难以求助,或者因为大人根本意识不到他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变化,所以,他们一直在黑暗中穿行。这是可悲的,也是无奈的。出于这个初衷,本书结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现状,以简洁、鲜活、富有情趣的文字,再现青春期孩子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心理分析,并为家长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对策和建议。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情理交融、表达清晰、分析透彻、观点鲜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然而本书的着重点也许并非这些问题本身,而是希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能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在一个个故事中涤纶自己的心灵,呵护自己内心的世界,永葆心理健康,发掘你内心的潜能,为成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希望本书能像一盏路灯一样,给孩子们幽暗的心灵之路和生理之路提供一些光亮。如果他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那么一切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从大的意义上说,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来自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对这个世界做出的判断。而后采取符合自己判断的行动。然而,当他们尝试着开始对“自己”发生兴趣的时候,当他们开始了解他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时候,那么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就出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他们不快乐的时候,他们就要采取行动:自我调整。让他们像向日葵一样,永远转向快乐、健康、幸福的一面。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3节:开篇语(1)开篇语你读到的这本书是一本完全关乎你的书,记述的是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青春期。所谓的青春期就是介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的一段时光。你的年龄可能是9岁、10岁或者11岁,你正开始思索“长大成人”的问题,虽然不太清楚将要发生的事,但提起未来却让你感到兴奋无比。你也渴望能多认识、多了解今后要体验的生活的细节。这本书就是专为你写的。假如你已经是个“青少年”,这本书中的观点仍然对你大有裨益。不论你是期待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还是早已“置身其中”的“青少年”,这本书都能帮助你更清楚在未来的几年里你可能产生的疑问和面对的问题。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要把青春期看得那么严重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了解青春期呢?”老实说,“成长”绝对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潇洒。即使对那些“成年人”来说,“成长”也是艰辛的历程,而不久你会发现成长中的艰辛。“成长”总是困难重重的,因为每当步入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生活就对你有诸多新的要求。我敢保证你一定不记得在落地之前,是如何舒舒服服、安安逸逸地蜷缩在母亲温暖身体里的安全小天地。然而,倘若你还想长大、学习和发展的话,就不能一直待在母亲的子宫里。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你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时所遭遇的情形也是如此。过去,在儿童期,你的世界也是既舒服又安适,父母会尽力满足你的一切需要,你不知忧愁为何物。当你一不小心踢到石头时,他们就立即在你的脚趾上贴上创口贴;当你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吻干你脸上的泪花。大部分的时间,你只是尽情玩耍,生活对你来说是既舒适又美丽的。然而,就如同不能永远躲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你也不能一辈子停留在孩提时代。前面的人生道路还有许多令你激动不已的时刻——长大成人、建立家庭、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能够自己作决定——等着你去经历。而青春期正是从孩童步入成年必经的一个阶段,是一个自然的、必要的过程。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4节:开篇语(2)但很不幸,你无法在“一瞬间”变得成熟。首先你必须跌跌撞撞地离开温暖、舒适、安全的童年,而往往麻烦就从这一刻开始。现实的生活常常会出其不意地往你的背后狠狠一击。仿佛你在呱呱落地时经历的那一幕又重演了,你甚至觉得自己又被倒吊在半空中。你会遇到一些全然陌生的问题,从未感受过的恐惧会袭上心头。整个世界虽不像从前那般安全和平静,但却充满了新奇与刺激。而你若是能够预知即将踏上的旅程的样式(摆在你面前的道路),这个世界在你眼中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在做完简短的介绍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谈到你即将面临的新的体验。你不久就要面临这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即将谈及的这些问题正是最令一般的青少年担忧和困惑的,也是最令他们沮丧的。我们愿意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心灵、感觉、情感、人生态度、身体、梦想以及希望,让你能够知道你是谁,晓得何去何从,怎样才能健康地成长,也能预知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状况。我们要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事实上,这些与你们这群介于12岁到20岁之间的年轻人有关的问题是每一个成年人都经历过的,没有哪一个问题会是太敏感或太复杂,以至于无法被公开讨论。盼望你看完这本书之后,愿意与你所信赖的人就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这本书只能算是一个开始,帮助你学会如何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忧虑,也让“成长”成为你一生中最切身的体验。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5节:1.如何面对身高的烦恼(1)第一部分自我意识的崛起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是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等等,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1.如何面对身高的烦恼自卑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勇敢地抬自己的头,要走向世界,就先超越自己吧。张亮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原本是一个活泼阳光的小男孩,由于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飞长的身高,而自己还是停留在一米五一,他的自卑和不平衡油然而生,他从此不愿与同学或朋友见面,不参加班里的集体活动。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他寄希望于考上名牌大学,并将此看作唯一的出路。但是,强烈的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心理让他无法平静,在路上或商店偶然遇到一个同学,都会好几天无法安心,他痛苦极了。为了考试,为了将来,他每每端起书本,却又因极度的厌倦而毫无成效。据他自己说“一看到书就头疼,一个英语单词记不住两分钟;读完一篇文章,头脑仍是一片空白;最后,连一些学过的常识也记不住了。我的智力已经不行了,这可恶的环境让我无法安心,我恨我自己,我恨每一个人。”的确,对于男孩子来说,只有1.51的身高,会很有压力,但是,据说拿破仑是个矮子,也不过就是如此数量级的个头,查查史料,也没发现他有自卑得不敢见人或一心吊单杠吃“增长乐”想长高的记录。想一想个子矮的伟人,他们精神达到的高度让我们不得不仰视他们。其实,“世俗的偏见”并不见得有多大——“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阴影”倒是关键中的关键,它使你不能以很好的心态接纳自己。有一首歌叫“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你很矮但你又如何呢?赵传不自卑,但愿你也不自卑。是谁吞噬了我们的自信心所谓自卑,就是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或短处,而是不能说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我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心灵笼罩着永不消散的愁云。那么自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学龄前儿童不知道什么叫自卑,因为他还未产生自我意识,还不知道评价“自我”。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然而他还不能一下子成熟。不成熟的表现就是过高或过低地要求“自我”,过低要求自我的人,得过且过,也不知道自卑。问题出在过高要求自我的人的身上,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必须时时处处超过别人,可现实中的自我谁也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他们就自卑起来。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或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6节:1.如何面对身高的烦恼(2)⊙生活中的挫折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四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时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了对方。可对方竟大吵大骂起来。这时有位任课老师正好经过此地,将他们劝解开了,但老师一味训他,反倒安慰那个同学,并冲着他说:“不好好读书,只知道玩!”过去,他不怎么介意学习不好的问题,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此产生自卑感。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还有其主观原因——性格。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牲: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更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出人头地”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感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是在类似入学考试、录用面试、体育比赛等比试优劣的场合产生。⊙身体上的缺陷相貌、体形、体力、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但是自卑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心理原因。有心理自卑的人,并不一定条件很差。也有的是由生理缺陷或或有过某些过失面产生的。自卑心理易使个孤立、离群,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不愿与异性交往,遇到理想异性时因担心对方看不起自己,不敢大胆追求而失去时机。有这种心态的人要振作精神,树立自信、自强的心理。驱除自卑并非难事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从自卑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呢?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也许你会从此改变。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7节:1.如何面对身高的烦恼(3)⊙认清自己的想法有时候,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想法,而不是我们想什么事情。人的自卑心理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观者往往会有抑郁的表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是一样的。所以先要改变带着墨镜看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看到事情明亮的一面。⊙大哭一场其实,伤心一阵子是很有作用的。这并不可耻,流眼泪不仅是伤心的表现,而且是悲哀或感情的发泄。即使悲痛在伤心事发生后一段时间才显露出来,也没有关系,只要终究能发泄就行。⊙尝试一点改变先做一点小的尝试。比如换个发型,画个淡妆,买件以前不也尝试的比较时髦的衣服等等。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你会觉得心情大不一样,原来自己还有这样的一面。⊙寻找他人的帮助寻求他人的帮助冻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局者迷,当我们在悲观的泥潭中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帮忙分析一下,换一种思考方式,有时看到的东西就大不一样了。⊙阅读初期的震荡过后,应重新集中心神开始阅读。阅读书刊——尤其是教自助自疗的书籍,能给你启发,使你放松。⊙写日记许多人把遭遇不幸之后的平复过程逐一记录下来,从中获得抚慰。此法甚至可以产生自疗作用。⊙安排活动要想到人生龙活虎中还有你所期盼的事,这样想可以加强你勇往直前、再创造前途的信心。不妨现在就决定你拖延已久的旅行日期。⊙学习新技能到社区学院去选一门新课,找个新嗜好,可以学打球。你可以有个异于往昔的人生,可以借新技能加以充实。⊙奖励自己在极端痛苦的时刻,哪怕是最简单的日常事务——起床、洗澡、做点东西吃——都似乎很难。应把完成每一项工作(不论多少微不足道)都视为成就,奖励自己。⊙运动体力活动的疗效特别显著。运动能使你抛开心事,抛开烦恼,让你脚踏实地感受自己在做什么。⊙莫再沉溺于自卑有许多人挨过创痛之后,最终会感到必须有所为,也许是创设有关组织,或写书,或是参与促请公众关注的活动。有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帮助他人是很有效的自疗方法。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8节:2.减肥也是心病吗(1)2.减肥也是心病吗现在流行苗条,以瘦为美,是一种风潮,也是每一个少女的梦想。肥胖者不光体形很大,心理压力也很大。因此,心理医生说,减肥,应从心理减压开始。小静原来是一位身材苗条,容貌美丽的小姑娘,上了高中后,由于身体猛长,尤其是她的腿一下子长粗了不少,她为此非常烦恼。尽管父母不同意她的看法,说一米六十几的身高,八、九十斤重的体重,已经是太轻了,可她坚持要减肥。每天她只吃很少一点东西,甚至能不吃饭就不吃饭。父母为此很担心,怕她弄坏了身体,因为小静的学业很繁重,身体不好,是难以应付的。可她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还可以,只是女孩的生理周期有点没有规律了。但小静的“不吃饭”并没有阻止她猛长的身材,自此,她开始变得自卑、害羞而多疑,惶惶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方。其实,小静父母的话是有道理的。至少小静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倾向,而且这让她的生理方面已经出了问题。如果不悬崖勒马,恐怕还是挺危险的。如果你喜欢流行音乐的话,一定听说过卡伦?卡彭特这个人,她是美国最著名的乡村女歌手之一,可她竟然因为神经性厌食症送了命。节食到了后期,人的身体会极其虚弱,功能紊乱乃至衰竭,想活命都难以抢救过来了。太胖了减点肥自然是可以也是应该的,但是在正常的范围内过度节食就有问题了。这往往反映当事者内心缺乏真正的自信,只能希望体态的改善来帮助自己增加信心。不过事实上,靠如此得到的信心往往是不能长久的。更糟的是,为了不让别人笑话而减肥,但如果瘦死或瘦出病来岂不是更大的笑话吗?也许多多想想香港著名艺员沈殿霞(肥肥)始终灿烂的微笑能对你有所启发。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9节:2.减肥也是心病吗(2)肥胖者,心理在想什么肥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现代人的大烦恼。肥胖不仅带来人行动不便,影响一个人的自信、自尊,而且是健康的大敌,它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那么,肥胖的标准是什么呢?女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x0.95(男性略),超过标准体重10%为过重,超过20%至3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肥胖症是指肥胖的严重程度,凡是个人体重超过50%即可视为肥胖症。也可用体重指数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x身高(平方米),女性BMI超过27,就是肥胖。肥胖是医学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学问题。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观点,对肥胖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认为,“吃”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对肥胖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人们吃的认识上。节食是人类一种勉强的、理性的和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时时不忘冲破限制以享受饱餐美食之后的满足。“有机会就吃”是人类祖先在艰苦时代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种多吃储备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当今食物并不匮乏的时代,依然在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倾向。在一些节食减肥的人身上,这种心理倾向非常明显。这些人一般在体重控制产生一定效果后,再遇到美食佳肴的机会,一旦理性的约束减低,吃的食物数量反而会比以前更多。其次是情绪因素的影响,许多人都体验过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食欲自然就会下降。而心理学家对肥胖者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为什么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呢?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有关。他们的父母由于缺乏育婴经验,只要他们啼哭时就认为是饥饿(也许是太冷、尿床、身体不适等),于是就给东西吃,结果使婴儿无法知道饥饿与难过的区别。也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通过嘴嚼食物,会使人的脸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第三是外部诱因作用的影响。人们吃东西一般都是由于内在生理上的需求,也有时是因为外在诱因的吸引,在食物的诱惑面前,肥胖者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0节:2.减肥也是心病吗(3)另外,肥胖者在减肥的过程中,很容易患上厌食症。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造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神经厌食症最基本的症状是厌食,食欲极度缺乏,身体消瘦。这种症状的产生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并不是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此病的发病年龄为10-30岁,多数为15-23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10-20倍。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率因为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出现大幅增减。急性精神创伤或心情持续抑郁,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此病。目前,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关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心理因素对青春期性发育的恐惧:13岁以后,正是生的生理及性的心理发展最快阶段。对于性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女孩,对自身的第二性征发育和日益丰腴的体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巩惧不安,羞怯感,有强烈的愿意要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的“苗条”。在英国,曾对女学生进行调查,有60%-70%的女中学生想减体重,在女大学生中为75%,这个比率远远高于小学生及30岁以后的人群。而这一阶段恰恰是该病发生的高峰年龄。⊙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的压力可严重地影响个人的观念及行为,理想体形是受社会文化因素左右的。在较不发达的时代(贫穷状态),丰满、肥胖是作为富有的标志,被人羡慕;而现代社会中以身材苗条作为有能力、高雅、有吸引力的标志,使体重偏低受人们的青睐。近30年来,神经性厌食症患病率呈明显的逐步上升趋势,尤其在某些职业中,如芭蕾舞演员、时装模特中,该症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4倍,表明该病的发生与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其他社会学因素在多数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调查中发现,本患者多来自于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较富裕的家庭;城市人群的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在城市中,私立学校的女生患病率高于普能学校。而且,这些特点与英、美、日的研究报道较一致。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1节:2.减肥也是心病吗(4)⊙个体的易感素质性格的特点:这类患者常常有争强好胜、做事尽善尽美、喜欢追求表扬、自我中心、神经质;而另一方面又常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多疑敏感,对家庭过份依赖,内向,害羞等。另外,近年来的研究注意到,这类患者的智商一般偏高。⊙遗传因素有些家族史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神经性厌食症的家族中,本病的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数倍,尤其在姐妹兄弟及父母亲同病率较高。这表明,尽管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某些遗传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本病患者家庭中患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各类神经症者也高于一般人群,这些资料也支持遗传素质在发病中起作用的学说。⊙特异的易感素质有些研究者认为体重过度降低在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体重下降到一定程度,激发了体内隐藏的神经性厌食症的特异病理机制,而使病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失去控制自我的能力,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缺乏正确的分析及判断力,沉浸于病态的体验之中,因此一个人从正常的减肥,发展到疾病状态。然而这种理论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下丘脑的功能异常下丘脑位于大脑皮层下,是负责情绪调节、控制进食及内分泌调节的中枢所在地,是大脑中很重要的部分之一。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存在明显的下丘脑功能异常的表现,如月经紊乱或闭经;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低;食欲及进食量的异常,情绪低或烦躁等。多年来对这些广泛的下丘脑功能异常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可能是调节下丘脑功能活动的某些环节存在异常,如去甲肾上腺素有兴奋进食中枢,促进碳水化合物摄入的作用,并参与促性腺激素(使月经来潮)的分泌等。有些研究发现本症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低;再如五羟色胺具有兴奋饱食中枢的作用,使进食终止。减肥,从心理开始肥胖会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有针对性地调整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建立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才有利于矫正不良心理行为,这有利于防治肥胖病的发生。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2节:2.减肥也是心病吗(5)⊙被动心理肥胖病人中有一部分对减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常常是在被动心态下参加减肥治疗,缺乏主动配合的心理状态,这样减肥就很难获得成功。所以对这类病人的心理治疗就非常重要,应克服被动心态,积极主动地认识肥胖带来的危害,使之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消沉心理当肥胖病人多次减肥受到挫折时,会觉得自己减肥无望,丧失信心,甚至陷入意志消沉状态,自暴自弃。这样是不对的,这是你的首要任务是设法建立起信心,与医生一起讨论减肥失败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建立持久的减肥计划,鞭策自己坚持到底。⊙贪食心理通过观察发现,习惯于好食多食的人常常肥胖,同样,肥胖的人往往都习惯于好食、多食甚至于贪食并且多伴有食欲亢进。有些人平时习惯于进食大量的食物,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因为饥饿。另外,在大量人群调查中还发现,肥胖者的食欲都非常好,似乎对事物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看见食物就会有强烈的进食欲望。进食量明显多于一般人。而且,多数人喜食甜食和辣味品,这些食品可使肥胖者的消化液分泌大大增加,促进食欲,往往会导致热量过高而增加肥胖。要矫正这样的不良生活行为,实际上有很大困难。但是这些不良行为必须进行矫正,否则会导致其更加肥胖。具体方法: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和饮食计划,其次要丰富日常生活,分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增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并请家属配合进行监督工作。⊙惰性心理研究表明,“能量过剩”是导致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是身体活动少且常常躺在床上。而且研究还表明,越是肥胖的人越是喜欢躺在床上,或是酣睡,或是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吃东西。即使离开床,活动的时间也很少,如有坐处,他们也会立即坐下。总之,这些人们就喜欢坐着或躺着。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3节:2.减肥也是心病吗(6)根据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对肥胖者来说,为了健康和长寿,应严格限制肥胖者的躺卧,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增加能量的消耗。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等。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人类正在变懒。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已将很多复杂问题的处理简单化,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也正在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一切都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容易。于是在安逸中,人类变得越来越懒惰。正因为如此,过多的安逸也使得人们越来越肥胖和弱不禁风。减肥除了服用药物、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外,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纠正肥胖者异常反应造成的不当行为,心理学家发现用行为科学分析肥胖者摄食行为的特征和运动类型,培养肥胖者正确的行为,因此,推出了一套减肥心理操,你可以试着做一做。第一节:肥胖者可以在冰箱旁,贴上自己因体态臃肿而遭人嘲笑的漫画,或者将自己大腹便便的照片置于餐桌上,一边看照片,一边吃饭,让自己面临美味佳肴,正欲狼吞虎咽之时,马上受到厌恶的刺激,以抑制食欲。第二节:肥胖者可利用奖励的办法来坚定自己减肥的决心。奖励的办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做法就是每坚持减肥一天,就丢一个硬币进储钱罐,奖励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但是请记住,千万别往嘴里奖食物。还可以标新立异,将每点进步具体化。比如,体重每减轻一斤就往空袋子里装上一斤沙或其他东西,并时常提提那个袋子,看看有多重。这重量就是以前你身上多余的肉。第三节:对于肥胖者来说,应尽量避免单独进食,而应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吃。在亲朋好友当中,“聘请”几个对自己有影响的“监督员”。这样,他们可以控制你的饮食,既不会让你空着肚子,也不会让你敞开肚皮吃。有时尽管你真心实意地减肥,但也有绝望而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此时你应找一个有同样苦衷的减肥者,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渡难关。第四节:有些肥胖者对食物的形象、气味,甚至于对食物的想象,都会引起食欲。为此,建议肥胖者用其他行为来代替进食,也许能够熄灭这种反应。比如作一次轻快的散步,喝一杯水,或者坚持不进食,直到这类想象不能导致过多分泌胰岛素为止。第五节:如果你常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吃东西,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久而久之,一看电视就想吃,不管饥饿与否。根据肥胖者的特点,只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内就餐,或不要边看电视边进食。最后提醒,少女正处身体发育时期,切勿盲目减肥过度节食。无论潮流风向,健康总是最美,而结实丰满一些更利于增强抵抗力和生育能力,也更性感,日后更能享受美妙的幸福生活。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4节:3.为体味自卑怎么办(1)3.为体味自卑怎么办怀疑精神本是人类积极探索世界的一大利器,但如果总是无端猜疑,杯弓蛇影,无疑是一种病态。不妨问问你自己,猜疑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张兰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可上了高中,却发现自己居然有体臭。她自尊心极强,对这种毛病深恶痛绝,心理常想:“就连我自己都讨厌自己,同学肯定不愿意靠近我。”于是,她“买药除味”,但发现自己对这种药物过敏。她忍受着皮肤过敏的痛苦度过高二的夏季,期间还逃了好几次学。面对这些,她感到非常自卑。甚至好多次都不想再上学了,可父母对她寄予厚望,而且她的成绩也在年级前十名,她只有咬牙忍着。天气慢慢转凉,她的心情也渐渐好转;但一想到冬天过去还有夏天就觉得绝望。高考正是在炎热的夏天,她的心情被体臭弄得这么糟,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她怕到时候她的心理会崩溃的。她也曾想向父母诉苦,可又担心,如果父母不理解我,我该怎么办?口吃、体臭、体形不好、残疾等造成的自卑等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很主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对自己生理方面的不接纳成为个体心灵的冷酷杀手。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5节:3.为体味自卑怎么办(2)正如张兰她自己分析的,很多人以为先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乃至嘲笑戏弄自己,结果造成自己的自卑;而心理专家则更愿意反过来看待这件事,他们认为首先是你自己的自卑,自己看不起自己,结果会使个体变得敏感多疑,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像你一样看不起你自己,或者把结果夸大——把少数人的反应夸大到所有人,把低程度的反应夸大到严重程度。所以,生理上有缺陷,最要紧的是排除心理上的恶性循环。不要自己将自己先打倒。你只要想一想,世界上有这么多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能生活下去,甚至生活得依然洒脱自在;而另一些人则消沉得寻死觅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肯定不是残缺的程度,而是人的观念和心态。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些生理缺陷是可以解除或弥补的。比如有些口吃、有些体味问题。正像张兰,由于体味,买了药,但过敏。其实,如果去医院看一下,请有经验的医生确诊一下是很重要的。也许这只不过是短期才有的(青春期发育体内某些分泌物增多也可能引发体味,但以后又会自己好转乃至消失),也许能找到既经济又有效的其他药物。这总比自己瞎担心要好。还有,父母是完全可以理解你的体味的,只是你自己神经过敏,疑心太重,“疑人偷斧”的心理在作怪,把并不要紧的缺陷放大成足以摧毁自己的陷阱。猜疑的心理成因也许我们都听说过“疑人偷斧”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小孩是像偷斧头的人。由于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了。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这则古代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被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的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学习、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6节:3.为体味自卑怎么办(3)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还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故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把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生活中,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有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已,告诉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他人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这些都可能导致猜疑不断。其实,猜疑是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同学朋友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主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这样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7节:3.为体味自卑怎么办(4)⊙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工,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会烟消云散。⊙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能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总这,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8节:4.难道我有失忆症(1)4.难道我有失忆症身体本来没有病,内心的多疑却是一种大病,只有解开这个症结,生命才会和谐。小虎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过去记忆力一直很好,学习成绩也是班里前十位。但由于最近几次的连考成绩很不理想,他的心情差极,晚上总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不停地做梦,白天困得要死。并且,经常胡思乱想,尤其是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翻来覆去地想个没完,然后又生闷气。脾气也大了不少,动不动就发火,一点都控制不住自己。吃饭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一整天不吃饭也不会觉得饿,看见饭就躲。现在小虎的记忆力差极了,整天好像魂不守舍,丢三落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以前几分钟就可以记住的英语单词,现在几天都难以记住。于是他想:“是不是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有过贫血,后天患甲状腺功能不足等,影响了我的记忆力。还是我得了失忆症、焦虑症或是精神病呢?”小凯心烦死了。记忆力不好的原因很多,可能与先天有关,也可能与后天环境有关。从小凯现在这些表现来看,应该是思想负担太重,思虑过度,脑力自然下降,记忆力也一定会大受影响。所以,小凯不妨可以去作心理咨询或打心理热线电话求助,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思虑无,脑子清,记忆力当然恢复了。疑病症的心理症结小虎的“失忆症”倒不要紧,他心理的病却必须医治才行。因为他患上了一种叫“疑病症”的心理疾病。疑病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症的障碍。患者对自身的健康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疾病,但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常不能消除患者对自身健康固有的成见。疑病症的起因与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格缺陷有一定关系。错误的传统观念,既往的经历,如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的疾病,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尤其是医源性影响,值得重视,某些病人在就医过程中长期不能确诊、反复检查、或诊断错误、或治疗失当、或被迫接受手术等,都有可能促使疑病观念的产生。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较易出现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的病状,如心悸、潮热等。对这些生理现象过分敏感、关注,甚至曲解,是疑病性不适产生的原因之一。有些病例的疑病症状产生于长期过度紧张、疲劳或受到挫折之后。这时的病人身份有利于患者摆脱困难,取得心理平衡。如果患者的疾病行为得到亲友和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强调,则各种症状可进一步固定下来。孤僻、内向,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对身体变动十分关注,是有自意倾向等人格特征,可为疑病症的发作提供重要条件。疑病症的具体临床表现为: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十分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都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程度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推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疾病,但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自身的健康问题,以至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第一部分 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19节:4.难道我有失忆症(2)疑病症的自我调节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