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平和心境七原则:不害怕的生活第1节:引言(1) 引言 当我们缺乏安全感,或者不知道该向谁救助时,我们反而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成长、发现、甚至成功。在中文里,转折意味着机遇。如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支柱是什么?我的安全感来源何处?我如何才能重新开始?我需要什么,才能过上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组成有意义的人生的必要因素。生活得顺风顺水时,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些因素。一旦生活出现危机,我们才会时时探究答案。 我们正在面临恐惧。就在几年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机遇无处不在。当时,人们工作收入稳定,银行业发展态势良好,我们似乎可以依靠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让孩子和自己的一生都得到保障。国家呈现出一片安定繁荣的景象,人人心怀希望。最重要的,我们不担心来自外国的攻击,信心满满地认为国家强大,领土不会受到侵犯。 而9?11袭击粉碎了这一切。那场强烈的撞击不仅无情地让我们遭受丧亲的悲痛,而且剥夺了我们的安全感;顿时让我们感到失去了基本的保护。9?11带来的巨大创伤一直未能痊愈。9?11之后的大半年里,我们每天都会探寻有没有新的红色或黄色警报,心里惴惴不安。恐怖袭击还会再来吗?今天能不能平安度过? 紧接着伊拉克战争暴发了,严重扰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给我们造成更深的恐惧、更大的伤痛和更多的纷争。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分歧越来越大。到今天,我们曾经所倚仗的基础——我们安全感的根源——已经离我们远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机时刻来临了。 因此,现在首要的是冷静下来,厘清思路,排除恐惧,获得力量。如果听任恐惧来支配自己,我们会变得不堪一击。事实上,我们所面临的真正危险不是失去收入、房屋或安全。我们真正的敌人——头号敌人——正是我们内心的恐惧。 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 究竟在担忧什么,2. 忧从何处而来,3. 如何能够战胜恐惧,将其摒除生活之外。做到这三点,内心恐惧消退了,我们才能以最宽阔的视角来审视所处的局势,积聚自己全部的力量应对迎面而来的所有问题。我们能够激发出所有的勇气、创造力和智慧来指引我们一路前行。 恐惧是什么? 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情感:爱和恐惧。然而,荒谬的是,对许多人而言,爱令人恐惧,而习以为常的恐惧却使人感到安全。我们学会了依赖恐惧,学会了把恐惧当作安全之所;我们认为恐惧是自然明智的情感,恐惧能保护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也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爱、信任和脆弱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削弱我们的能力,使我们软弱。实际上,这些谬误都是恐惧的“杰作”:制造混乱,编织谎言。 恐惧不仅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且会削弱我们的信心和健康。恐惧使我们误入歧途,沦为那些意欲以各种方法控制或伤害我们之人的猎物。目前,美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疾患是自怨自艾,而该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恐惧以及对自己本性的否认。此外,影响人们生活各方各面的偏执狂则颠覆了人际关系的核心,使我们沦为痛苦的囚徒。而我们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好奇、童心和欢乐则可能被彻底摧毁。 恐惧何时、因何而起 被恐惧控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无法消除恐惧,他们缺乏技巧。于是,恐慌症、强迫症、偏执狂及其他各种精神疾患便会乘虚而入,我们只能任由它们摆布。恐惧特别青睐恋爱中的人,因为人们此时最容易受伤,因为他们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而此时,许多恋爱中的人却害怕获得成功或幸福,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于是便亲手毁掉自己或者恋情。 是时候采取行动打败恐惧了。首先,我们要擦亮眼睛全部了解恐惧的危害;其次,我们要了解如何有效地驱除恐惧。这正是本书的宗旨。人们都认为打败恐惧很难,其实一点都不难!我们只需要心甘情愿迈出新步伐采取行动,用崭新的视角看待一切。恐惧不过是纸老虎——当你敢于与之正视,恐惧便再也不能左右你了。一旦做到这点,你会发现你曾经惧怕的不过是些尘土和梦境。 爱的力量 在探究恐惧的同时,本书还探究了战胜恐惧的方法——爱的本质和力量。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爱的本质。人们常常把一时的迷恋、喜爱和依赖误认为是爱。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真爱与假爱之间的细微差别。而驱除恐惧的过程会让爱在心中油然而生,爱也自然会消除一切恐惧。爱与恐惧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 在探究爱的本质时,我们常常会接触到爱的行为,学习如何去实践爱行(而不是去感受爱)。而在实践爱行的过程中,你又会获得感悟,无惧生活中的一切风雨。 本书结合中西方的哲学教义,从心理、精神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激活自身的强大能量,从容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本书旨在指引大家发掘内心的宝藏,激发潜能和勇气,树立起人生信念。 各章节分别讨论了心态平和的七个步骤,研究如何解决恐惧并将其转化为勇气和信心。各章节除了摆事实讲道理,还提出了让人心情轻松愉快起来的独特锻炼方法。当你按照书中指引去实践时,这些方法会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恐惧则会逐渐消失。 如同你每天都去健身房锻炼肌肉增强体质一样,书中提到的锻炼方法也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这些锻炼方法是经过长年的研究试验总结出来的,旨在重塑内心的自由、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坚持做下去,内在的各种因素会起作用,最终获得真实的安全感、幸福感、对人对己的信任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每个章节都总结了一条消除恐惧建立信心的规律。记下书中总结的经验,认直揣摩其中深意,时时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一旦心中产生担忧,就用这些经验来鼓励自己,让自己得到解脱。这些经验都是不断被实践证明的真理,能够抵御担忧,能够消除由于恐惧制造的可怕幻境。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实践这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盲目地轻信,而是要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真知。 战胜恐惧的好办法有:释放、选择的力量、直觉、化痛苦为力量、与内心的声音对话、摆脱他人控制、放弃控制欲、培养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和全神贯注的习惯、学会感恩。 当你准备要扬帆起航,开始转变自己的旅程,我希望你拥有足够的好奇心、决心和开明的心态,这样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恐惧植入我们心底的说教、观念、束缚和混乱已经伴随了人类数千年之久,致使无数生命受制于黑暗的魔爪。因此,若要打开门窗,直面恐惧,迎接光明,需要极大的勇气。离开故土奔赴异国同样需要勇气。但是,当我们无法继续在故国生存,无法再忍受恐惧这个沉重的负担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此时,我们的心灵寻求叛逆,我们的心智打开,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此时,在内心深处,我们想起了原来自己心里还有一片无所畏惧的田野,它的力量可以挪动一座高山。是的,你能挪动一座高山!前往一个不熟悉的国度时,我们必须充满好奇,心甘情愿,摒弃成见。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惊喜,世界将从此变得美好。 第一部分 保持心态平和之七步骤 前 言 直面恐惧 恐惧是什么?恐惧是一种忽如其来的感觉,会对我们的身体、大脑和心灵产生严重影响;其表现形式包括:情绪波动、心跳加速、紧张出汗、浑身发冷、呼吸急促、担心害怕、预感厄运即将降临。另外,恐惧还可能表现为麻痹、愣神、失控或者某项身体机能的异常。恐惧的诱因多种多样:想法、观念、记忆、味道、气味、触觉、无意识的联想,等等。有时候,猛然间遇到一个人,此人使我们想起童年时某个凶残之人,我们便会感到惊恐万分;或者别人要求我们做什么感到不安的事,恐惧亦会油然而生;抑或是参加会议或者聚会,本来心情舒畅,却忽然碰到某个心惊胆战的人,便会莫名其妙地浑身战栗,原来的高兴劲荡然无存。 还有在其他一些情况下我们同样会受到恐惧的困扰;或许我们受到了他人有意无意的威胁,我们可能会觉得对方对我们抱有成见,不喜欢我们,因而便会产生恐惧。有时候是因为某些可怕的消息:我们听说敌人即将发起进攻、经济下滑、银行破产、存款堪忧、挚爱之人罹难、恋人与别人调情。如果我们对这些坏消息信以为真,它们便会让我们无力抗拒,恐惧便会乘虚而入。 我之所以说“恐惧乘虚而入”是因为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消息本身,而是消息所产生的恐惧。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消息,或者不相信告诉我们消息的人,恐惧便不会出现。让我们浑身冰凉的不是听到的消息,而是所感受到的恐惧,消息只不过是恐惧赖以生存的载体而已。有些人告诉我们坏消息,就是企图通过恐惧控制我们。当我们受制于恐惧的时候,便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感情、身体和精神,极易成为别人操纵或控制的对象。有时候,制造恐惧的人是故意为之,有时则是出于无心之举。 暂停: 无论何时,如果某个消息会产生恐惧,应立即拒绝。即便你认为消息是真的,也不要相信它。因为,当你受制于恐惧的时候,便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等到恐惧消失之后,再判断该消息的真实性。只要你拒绝这个消息,恐惧便无处藏身,而你则会保持头脑清楚,以后有充足的时间判断消息是否属实。(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真的。) 与其相信恐惧的力量,为何不相信真相的力量呢? 除了受制于恐惧之外,我们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摆脱恐惧,无所畏惧。不过,在消除恐惧之前,在重获内心自由,彻底了解自己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坦然面对恐惧。我们不能盲目地任由恐惧摆布,必须愿意后退一步,熟悉了解这个将许多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致命力量。只有后退一步,我们才能逐渐明白恐惧的险恶用心,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它靠什么生存;它是如何伪装自己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我们的生活的。在这个过程中,恐惧的某些原则便会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清楚。 首先,最关键的是要明白: 恐惧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这句话千真万确,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至理箴言,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越退缩,赋予恐惧的力量就越大,它对我们的控制力就会越强。恐惧捕获的目标是那些心甘情愿的或者以各种方式逃避恐惧的人。我们逃得越快,恐惧就追得越紧,直至我们精疲力竭,不得不束手就擒。我们逃避恐惧的方法不一而足,比如吸毒、酗酒、滥交及上瘾等方式。我们的一个本能就是避开危险,但我们却不是任由本能控制的傀儡——我们可以停止逃避。 对许多人来说,生活的一部分就是逃避恐惧。但是,他们不应该盲目地跟随恐惧指引的歧途,不能愚昧地听信恐惧无所顾忌的信口雌黄,他们必须选择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必须停下脚步,真正明白自己面对的只不过是个欺软怕硬、头脑简单的家伙。 暂停片刻: 看清恐惧外强中干的本来面目,想象着自己逃避恐惧的狼狈相。现在,别再逃避,转身直面恐惧。眼下你需要做的就是这个:停下来,转过身。欺软怕硬之徒的力量都是从你身上,从你的恐惧、逃跑和痛苦中夺来的。只要不再逃避,不再逃跑,你就是在消灭恐惧。我自岿然不动又有何难?亨利?米勒曾经说过:“真正的奇迹只有一个,那就是岿然不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当然非常清楚自己指的是什么。 岿然不动: 不要逃避内心的恐惧,让它知道你不愿逃避。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恐惧会怎么样呢? 我们大部分人深受恐惧的折磨,成为恐惧的受害者,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根本不曾考虑自己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某些巨大的潜能——自由、勇敢、强壮、创新、快乐、爱心、追求梦想、分享梦想、享受完满的生活,然而,这些潜能我们却极少触及。恐惧不允许我们享受满足,它以我们的痛苦为乐。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会发现,许多人都深深依恋着恐惧,以为恐惧会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一方面与苦难作斗争,一方面却又依恋着苦难。他们不明白的是,痛苦的生活并非他们自愿的选择,而是恐惧控制他们的直接后果。不过,要想摆脱恐惧的束缚却并非难事,只要我们敢于直面恐惧,就会更清楚地看清它的阴谋诡计,摆脱它也就更加容易。 记住: 尽管恐惧假装关心的最佳利益,但其实它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它想方设法引诱你,最终将会置你于万劫不复之地。现在,仔细想想恐惧是如何一步步把你引入陷阱的吧。它给了你什么虚假的礼物?它给你许诺的又是什么样的空头支票,却永远无法兑现? 只要你后退一步,转身直面恐惧,这个恃强凌弱的家伙必然会心虚胆怯,乖乖地逃走,因为它知道自己已经被揭去了伪装,露出了欺软怕硬的本性。 现在就做 顺便说一句,你应该现在就做。恐惧欺骗我们的另一种伎俩就是不停地说,我们可以以后再做,我们有的是时间。但事实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就是最佳时机,这是消除恐惧的最佳良药。如果我们现在就着手去做需要做的事,恐惧便没有机会膨胀扩张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知道,恐惧会随时随地以各种形式袭击我们。每次恐惧来的时候,在它虚张声势的伪装下,它真正问的问题其实是:“你能看清我的真实面目吗?我们不期而遇后你会变得强壮吗?你会利用自己巨大的勇气看透我,反抗我吗?抑或在我面前垮掉?”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聪明地利用恐惧,它甚至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可是,有多少人能听到恐惧的这些无声的问题?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我们已经被恐惧牢牢控制,而我们也在以各种方式屈服、退缩或者自闭? 暂停片刻: 回忆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恐惧的巨浪向你扑来的时候,你并没有被卷入浪中,而是巧妙地让它从身边咆哮而过?因为你看到了事情的真相,获得了无限的勇气。沉浸其中吧。现在,再想想类似的其他经历。 做以上练习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我们正在开始发现、想起并展现真正的自我。 恐惧是骗子 若要进一步摆脱恐惧的束缚,我们就要从各个方面看清它的真面目,特别要注意它说的谎言。恐惧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如果我们相信它的谎言,它就会无情地夺去我们的时间、希望和生命力量。为了获得恐惧承诺的虚幻的幸福,我们却付出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在《圣经》中,以扫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换来了一碗粥,可我们换来的却还不如一碗粥呢。恐惧夺走的是我们的安全感、善良、幸福以及繁荣兴旺、解决困难和体味完满的固有能力。如果听信了恐惧的谎言,听从了它的蛊惑和警告,你就会一步步滑向深渊,你就会误入歧途,丧失宝贵的时间、精力和判断力。为什么要任由恐惧胡作非为呢?以扫要换那碗粥是因为他饥肠辘辘,无法忍受饥饿,而我们也同样饥渴,我们渴望得到的是安全感和好的东西。但是,一旦陷入恐惧的陷阱,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看清什么才是好的,哪里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你相信恐惧,恐惧便会无限膨胀。恐惧需要你相信它灌输给你的故事、观点、看法、灾难性期待、各色的幻觉以及催眠式的暗示。恐惧需要你把它所说的任何事都当作是真实的、危险的、危及生命的。恐惧一旦博得了你的信任,便会扭曲你的心智,让你的机体陷入瘫痪状态。恐惧引起的痛苦、破坏、损失和疾病似乎看起来非常真实,而且十分严重,但是,所有这些背后还有一个秘密。 恐惧的鬼把戏,真理当场就能揭穿。只需一丁点的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即便瞬间即逝的真相也会满足我们永无休止的渴望。恐惧引起的所有痛苦、破坏、损失和疾病均能轻易地解脱,只要我们看清事情的真相,恐惧就无法再侵扰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真相,永不放弃真相,爱的力量便会治愈一切伤痛。事实如此,这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不容置疑的头脑与心灵的定律。 回想一个恐惧告诉你,而你也信以为真并且紧抓不放的谎言。现在,请你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那是个谎言。用心想一会儿,更深刻地认识它。 现在,想想另外一个谎言,重复上面的过程。 恐惧毫无意义 当恐惧出现的时候,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恐惧毫无意义。恐惧并不意味着你做了什么错事,你会受到伤害,或者你走错了路(这些话更像是恐惧欺骗你的谎言)。恐惧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性感觉,就像胃灼热一样。如果你吃了无法完全消化的东西,就会产生胃灼热。恐惧也是如此,当你有了某种想法、经验或者计划,打算尝试某种无法完全消化之物的时候,恐惧便会不请自来,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即便恐惧真的预示着某种危险,你也只有在完全抛开最初的恐惧之后才能更清醒地意识到事情真正的发展态势,才能明辨是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论述)。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多数时候恐惧真的毫无意义。它拿并不存在的危险吓唬我们,勾起我们灾难性期待,甚至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危险。我们正在学着放弃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恐惧。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白,恐惧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 把恐惧当作一股能量波:把恐惧当作一阵来去自如的风。你只需看着它,感觉它。它究竟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你身体的哪一部分感觉到了恐惧?你注意到它的活动了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它会变大缩小吗?你能让它变大缩小吗?你愿意让它变大缩小吗? 感谢恐惧 恐惧可能在告诉你些什么。如果是这样,仔细听,但不要把它的话当真。记住,这只是恐惧在说话。你可以谢谢它把这些话与你分享,然后任由它随风逝去。有时候,恐惧只是需要得到承认、被人感觉或者聆听,仅此而已。然后,它便会释然离去。当你感谢恐惧与你分享的时候,它可能会挥挥手,悄然而逝。 有时候,恐惧可能会凝聚成一副图像。那么,你就认真地看这幅图,看它对你是否有任何意义。让图像自己慢慢展开,尽览无余,然后,你应该感谢图像的显现。通常情况下,这幅图像将会自动发生变化,此时,恐惧也已改变了模样,你便能看清它的本来面目——飞扬的轻尘,或是轻拂的微风——柔弱无力、毫无意义、转瞬即逝。 在以上这些情况下,你并没有试图逃避恐惧,没有压制或者抑制恐惧,但也没有任由恐惧在你心里扎根。你是在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观察恐惧、关注恐惧。当你感谢恐惧现身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恐惧,恐惧只是你正在体验的一种感觉。你永远比恐惧略胜一筹。试试这种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不要让恐惧阻止你的活动。如果你有话要说,不妨说出来,不要管心里的感受如何。在开口之前,深吸一口气,将恐惧呼出来,想象着它已经蒸发不见,挥手与之道别,祝福它一路走好。 你可采纳这些建议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采纳,抑或寻找适合你自己的独特方法。恐惧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我们越反抗它,越相信它,它的力量就会越强。如果我们不把恐惧当回事,它自然便会悄然而去。 这些练习你做得越多,就会越相信原本的自己,你也就会变得越强大,而恐惧则会越怯懦。不久之后,恐惧甚至无法在你心中掀起任何涟漪,至多只是浮现个影子,稍纵即逝。 以恐惧为中心的生活 恐惧不仅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从根本上说,以恐惧为中心的生活意味着束缚、压抑、压迫、限制、惩罚、愧疚、背信弃义、伪善以及充满戒备之心,害怕受伤。 生活在恐惧中的人往往会对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即便正兴高采烈时也会黯然伤神。他们总是期待着坏事、错事或者危险的事。有些人常常担心会遭到责备、袭击或羞辱,还有些人则不停地指责别人,诅咒生活、上帝、命运和霉运。 有些生活在恐惧中的人则变成了背信弃义之徒。他们认为没有理由要做正直的人,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他们本身就不值得信任。对这些人而言,生活已经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脆片,任何事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一切终将是徒劳无益。 还有些人认为自己遭到了抢劫,被剥夺了某些东西,或者认为自己总是处于最底层,是垫底的。即便生活富足,他们也视而不见,无法享受。然而,实际上充当强盗的正是他们自己的恐惧,恐惧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抢走了他们的理智、善良、满足和充盈。 有些人则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古板僵化的生活。他们固守着某些或许适合、或许不适合他们的观念、习俗、规矩、安排和禁令,并且要求别人也如法炮制,否则便排斥、谴责人家。这些人害怕失去任何东西,不愿承认变化。他们要求任何事情都要墨守成规,或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愿望或需求进行。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源于恐惧,而且也会加剧恐惧。这些人终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以恐惧为中心的生活必然会结出嫉妒的恶果。这类人嫉妒别人的成功,极易贬低、责难或排斥他人。他们拒绝幸福,拒绝发现生活中美好的、有益的事物。 灾难性期待 恐惧从灾难性期待中获得力量。所谓灾难性期待指的是某种可怕之事即将发生的想法或期待。有时候,某些人会把遇到的一点小问题扩大化,想象成灾难的前兆。比如,某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持续疼痛,他就会把它当成癌症,继而想象着癌细胞不断扩散恶化。如果灾难性期待由此而生,那么任何治疗都无济于事。很快,这个人就会立下遗嘱,开始准备后事。最终,当他得知自己只不过是肌肉扭伤而已,也许会感到怅然若失。有些人的脑海里老是想着灾难,庆幸自己还活在世上,博得别人的关心,貌似与病魔作斗争,这样一来,他们甚至会从中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某些人产生灾难性期待的时候,即便事情并未发生(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他们也会对各种可能性感到心惊胆战。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都受这些可能性的控制,往往紧闭心扉,断绝与他人的交往。这些人越依赖灾难性期待,就越相信它们,而恐惧感就会越强。然而,当不好的事情,或者类似的灾难真正出现的时候,恐惧将使他们无法看清形势,自然也就无法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当你产生灾难性期待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在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寝食难安,或者将发生过的事情扩大化的时候,应该果断地停下来。去找一张纸,在中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在竖线一边的顶上写下:正在发生的事;而另一边顶端则写上:“可能”发生的事。在写有“正在发生的事”这一栏中认真细致地写上事实,比如,我肩膀疼,已经疼了一天。在另一栏中写上“可能”发生的事,包括积极乐观的结果。例如,这可能会妨碍我的正常生活。你同样也可以这样写:这或许只是轻微的肌肉拉伤,很快就会康复。在你有意识地的预料各种后果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所有后果都是你凭空想出来的。这些预期并非真的事实,而是你自己的幻想而已。每写下一个预料的结果,就回过头来看看事实,问问自己:就这件事而言,真正发生的是什么?我能接受吗?即便你想多考虑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要考虑那些积极乐观的可能性。你应该明白: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现在,请你再多想出几个积极的预期,多考虑一下这些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明白,恐惧产生的诱因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期待和幻想。但是,此时此刻,你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 遭遇恐惧就像被毒蛇咬到了一样,它的毒液进入我们体内,使我们内心麻痹,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消除恐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消除恐惧的方法我们应该每天练习,练习得越多,就会越容易,我们心里也就感到越踏实。一旦恐惧消除了,我们就会恢复神智,自然便会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实际上,消除恐惧的做法有助于避免许多消极事件,否则局面可能会无法收拾。如果坏事已成事实,通过消除我们自身的恐惧,事情便会逐渐平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相反,如果我们心里老是想着某件事,盼着它发生,就可能将小事扩大化,甚至会引火烧身。 停下来: 回想一下你被恐惧控制,觉得无助的时候。还记得当时的恐惧是如何消失的吗?是什么让恐惧消失的?用了多长时间? 恐惧的振动 恐惧的振动频率能与某种人、某种事或者某种情况产生共鸣。一个人如果怕狗,狗就会感觉到他的想法,便会狂吠不止或者猛扑上去。然而,一个人如果喜欢狗,狗也会感觉到,便会友善相待。我们从内心深处可以识别某个人发出的振动频率。 武林高手往往艺高人胆大,敢于孤身一人在危机四伏的地方行走。他们发射出的力量和勇气的振动频率足以吓退那些图谋不轨的人,因为周围的人能够凭借直觉感受到他们的气势。据说,修行很高的印度教圣人能够发出一种明确无误的爱的讯息,甚至野兽都会跑到他们身边,温柔地舔他们的手。 我们的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生活在恐怖主义、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遭受袭击的恐惧之中。恐惧越猖獗,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只要我们停下来,振奋精神,消除恐惧,很快就能获得平和的心境,恢复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出人意料的方法、化敌为友的方法。然而,如果我们的生活都基于恐惧,就无法找到这些方法。因此,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下定决心摆脱恐惧,重新生活。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愿意去做。 一种新的振动:爱 事实是,爱的力量远远大于恐惧。即使爱的一滴水就能溶解任何的恐惧,消除任何的痛楚。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没有爱,我们就无法生存。然而,我们却如此吝啬,不愿敞开心扉,不愿施与爱。这种吝啬、这种束缚其实是控制我们的恐惧在作祟。因此,当我们学会消除恐惧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得到爱的抚慰。消除恐惧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爱的同时也是在消除恐惧。这恐怕是你所能做的最简单、最实用、最紧迫、最快乐的行为了。 停下来: 回忆一下你的生命忽然充满爱的时刻,可能是爱某个人、孩子、动物、日落、自己,或者是看到美的一刹那,也可能是你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善待,忘掉别人的侮辱,或者突然决定让自己冒风险,也可能是忘掉个人利益,投身于更有意义的生活。重温爱的美妙感受,不断回想。 这些爱的时刻随时都在出现,但我们却没有驻足去留意它们。我们没有注意它们,没有接受它们,没有享受它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们全神贯注于恐惧,以为爱的时刻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它们并非无关紧要,它们经常出现,需要我们关注。无论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增长强大。 你想关注什么——爱,还是恐惧?你希望自己生活中什么的分量更重?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你总能控制自己关注的对象,你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对象。 关注一个爱的时刻,然后再关注另一个。记下来它对你的影响以及对其他人的影响。 结尾:练习 关注一个爱的时刻,然后再关注另一个。记下来它对你的影响以及对其他人的影响。 有意识地关注你每天的收获,随时记下来。每当积极的、珍贵的或者难忘的事情发生,不妨写下来(可以随身带个小笔记本,将每天发生的好事记下来,经常读读)。好事发生的时候写下来,有助于你适时驻足,品味幸福。我们往往会忽视美妙的成功时刻,反而专注于那些错误的、消极的或者有待完成之事。 我们的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生活在恐怖主义、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遭受袭击的恐惧之中。恐惧越猖獗,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只要我们停下来,振奋精神,消除恐惧,很快就能获得平和的心境,恢复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出人意料的方法、化敌为友的方法。然而,如果我们的生活都基于恐惧,就无法找到这些方法。因此,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下定决心摆脱恐惧,重新生活。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愿意去做。 现在,你正在为所有正确的事情倾注时间和精力。好好玩味吧,别忘了感恩。记住,我们关注什么,它就会越强大。你越重视积极难忘的事情,它在你生活中的分量就会越重。 至理名言 本书的每一章均以一句至理名言收尾。这句话可以而且应该视为你的行为准则。牢牢记住这句话,多考虑考虑,让它融入你的生活。如果有什么事让你烦心,不妨想想适用的至理名言,让相关的真理取代内心的恐惧。应该用这些至理名言取代可怕的警示,因为它们就是各个时代永恒的真理,是消除灾难性期待的灵丹妙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认真思考这些至理名言,细嚼慢咽,化为己有,使其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这些至理名言,因为没有人会强迫你盲目地相信什么东西,你应该亲自尝试,才能发现它是否属实。 你们要尝尝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 《圣经》上说:“你们要尝尝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这句话是在直面恐惧,当面嘲笑恐惧,是对恐惧的反驳,是至理名言。对于那些终日生活在恐惧中的人来说,生活毫无美妙可言。然而,一旦恐惧烟消云散,我们便会重新体验生活的甜美和滋养。 如果有人告诉了你一件可怕的消息,如果你的灾难性期待开始增强,不妨立刻想想这句至理名言,告诉自己:尝尝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认真思考。当恐惧消失之后,你便能更加冷静、更加清醒、更加理智地对待获得的任何信息。另外,如果需要你采取什么措施的话,你的内心会告诉你如何去做。 第一章 勇敢做自己 “如果你什么都不坚持,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作家兼圣经学者马丁?布伯在一所大学任教,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习、写文章、接待访客,此外,他也接待前来求教的学生和其他人。布伯先生总是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别人,倾听他们的问题,为其指点迷津。 一天,有个学生去找他求助。与往常一样,布伯先生认真倾听这个学生的苦恼(或者他觉得自己在认真听),然后竭尽所能地为其提供建议。这名学生道谢后离开了办公室,而布伯先生则又继续沉浸在书中。所有的一切都非常正常(或者他是这样想的),直到第二天布伯先生才知道,见面之后,那个年轻人回到宿舍便上吊自杀了。 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马丁?布伯。他简直无法思考,无法说话,无法看一眼书本。接连数日,他一直在想着这名学生,思索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当深陷绝望的人向别人求助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经过数周的思考,布伯先生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的结论是,当深陷绝望的人向别人求助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关注”,通过对方的关注,他们才能在痛苦之余感到生活还有意义。 自此之后,马丁?布伯合上书本,停止一切宗教活动,抛弃名利头衔,因为这些事情让他无法专注于别人的问题。现在,他唯一关心的是全身心地聆听别人的倾诉,专注于他们的问题。他做的是真实的自己。抛弃了一切牵绊和纷扰,布伯先生终于可以发现每时每刻的真实。他让自己直接感受别人的经历,设身处地地为其排忧解难。有人向他求助的时候,会发现真的有人在那里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的倾诉。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以面具示人,就会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我们也会与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别人失去联系,听不懂别人真正说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局限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中,所说的每句话都将只是空洞的敷衍。人们会听你说话,但不会相信你的话,他们对你的信任将会荡然无存。然而,假如我们能够跳出游戏,忘记角色,摘掉面具,那么虚假的自我便会不堪一击,恐惧也将不复存在,而真正的关注之心和爱心便会应运而生。只有这样才能治愈伤痛,才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平和心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 有人在吗?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玩一种相同的游戏——“让我们假装”。这个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特别是人际沟通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会说,让我们假装你没有说那些话而我也没有听见你说;让我们假装一切都没关系。我帮你掩饰,你帮我隐瞒。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让我们感觉安全、放心。然而,虚假的伪装却夺走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如果有访客敲响我们的家门,大多数时候却没人在家。生活在一个难以找到真正愿意聆听、回应和关心之人的世界中,将是多么令人心惊胆战啊。而真正能治愈我们内心的恐惧、孤独和绝望的灵丹妙药就是:找到一个真正在家的人,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在家。 所有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带着快乐,满怀好奇,充满力量,渴望生活。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有独有的曲调要唱,有特别的知识要学习,有特殊的挑战要面对,有独特的天赋要展示。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都怀着惊异的目光,他们无需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他们尽情享受着每时每刻,饿了就要吃的,孤单了就要得到爱。每个孩子都以独特的方式对自己的内在需求作出回应,与世界互动。在别人开始对他们指手画脚之前,在家庭、社会、民族和宗教等因素入侵之前,小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直觉,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可以给别人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们就是生命的挚子,是宇宙的一部分。由此,他们也才有了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相信自然会赋予他们生活奋斗所需要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完美的人生状态。 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逐渐长大,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增多,但是他们内心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却渐渐淡化了。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不再把世界当作安全、依靠和充实之所,而是认为它处处与其作对,要想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必须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他们开始感到恐惧、焦虑和害怕,觉得自己本身某些地方根本就不对劲;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不够好,缺乏归属感。这些错误观念可能会伴其一生,最基本的意思可以归纳为:这孩子这个样子就不能得到爱,不能被人接受。如果要在这个世界安全地生活,他们必须赢得别人的爱和认同,必须变成另一个人,一个合时宜的、会取悦别人的人。实际上,许多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恐惧就根源于这种观念,它让我们逐渐远离原本的完整性和智慧。戴着面具生活,我们必然会失去赖以支撑的根基,整个世界将会摇摇欲坠,虚幻模糊、危机四伏。 失去了童年时代真实自然的自己,我们开始对现在的自己感到羞愧,产生罪恶感和愧疚感。我们必须掩饰,必须隐藏,必须从那个安全的、富饶的、本来属于我们的地方放逐。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似乎不知不觉违背了生活的某些基本规律,却弄不清究竟是什么。我们总是对自己妄加评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已经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我们真实的状态和精神以及赖以生存的根基已经离我们而去,生活变成了充满危险和痛苦的挣扎。恐惧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使我们觉得自己无法面对挑战,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天生的、真正的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真实的自己。为了掩盖自己的赤裸,我们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己,但这样的生活令我们终日心惊胆战,害怕被人看透,被人揭穿。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担心别人会发现我们的真正面目,发现我们差强人意或者弄虚作假。其实这种恐惧才是导致大部分恐惧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种害怕被人看穿,遭人拒绝的恐惧在恋人之间和工作场所表现得最明显,因为此时的我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希望表现得好,合时宜,能够满足别人对我们的要求。为了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听从了蛇的引诱,接受了恐惧的诱导,听信了它的谎言,朝着危险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种事终有一日会事与愿违,产生反面效果。虚假生活的压力、憎恨和绝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没人能一直坚持承受。最终,它会导致惊恐、反叛行为、疾病、愤怒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抗。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真实地生活,我们才能获得必须的基本的力量和智慧。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无论事态如何发展,只要我们拥有自己,便拥有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固有能力。只要我们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等待我们的将是无穷的才能和智慧。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态,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老子 寻找真实的人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人们为什么要强迫自己戴上面具,在别人面前演戏,欺骗自己,欺骗他人。还有什么原因使人们要遮蔽自己,逃避他人,制造一个虚假的自己? 关于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有个故事,说他提着灯笼在大街上寻找真实的人。这位哲学家极有可能很难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显然,即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渴望发现真实的人,但可能性却极小。这个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恐惧对我们的控制,它在我们身上编织的网多么结实。由于害怕自己,我们也害怕责备、遭拒、嘲笑和羞辱。适应潮流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如果自己与众不同,便会麻烦缠身。而许多人确定自身价值的方式便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如此一来,他们实际上是从他人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物体和陌生人。 通过他人的视角认识自己 玛利亚感到烦躁不安。无论丈夫给她买什么礼物她都感觉到不如闺友老公买的好,要么是包装没人家的精美,要么是价钱比人家的便宜,要么是仓促之间买的。而玛利亚的闺中密友劳拉的老公却不是这样,他总是花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给妻子挑选礼物,而且买的次数也比玛利亚的丈夫多。不知不觉,这件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玛利亚不仅与劳拉产生了摩擦,而且开始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丈夫送给自己的礼物。这些礼物不仅没有表达出丈夫的爱,反而开始削弱她对自我价值的评价。玛利亚认为,这些礼物说明了丈夫没有善待她,她不值得丈夫关心。 玛利亚完全生活在虚假的阴影中,以一个注定要分崩离析的自我为基础。她通过对比别人来认识自己,需要那些礼物认同自己的身份,需要朋友承认她在丈夫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她的爱。玛利亚的身份认同完全以外部条件为基础,完全依赖别人不断变化的行为和反应。然而,她却完全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实:她的丈夫深爱着她,而她也是一个非常可爱、值得爱的女人。 虚假的自己 如果我们活的是虚假的自己,就往往会把别人的反应、别人的话当作事实,反而忽略了自身真实的感受。我们认为别人的想法是对的,却怀疑自己的感觉和反应。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逐渐失去真实的、有意义的东西,成为恐惧袭击的目标。我们能在别人的现实中坚持多久?我们能赢得别人的赞许吗?有一天我们真的会成为一无是处的人吗?别人得知真相之后会看不起我们吗?这些深刻的问题不断地折磨着我们,无情地吞噬着我们心境的平和。恐惧告诫我们要融入别人的现实,否则我们就会感到羞愧,遭到抛弃。然而,这些都是弥天大谎,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脱离别人的生活,承认自己是谁,与自己保持密切联系,做真正的自己。越是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越来越顽强,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有价值,而恐惧则对我们越来越束手无策。 虚假的自己终日紧张兮兮、戒备森严、疑神疑鬼,总是担心被人揭穿。它内心空虚、傲慢自大、妄自菲薄。从本质上看,虚假的自己破坏性极强;它尖酸刻薄、牵强做作、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它无法区分什么是对我们毫无作用的,什么是真实重要的。虚假的自己贪得无厌,往往作出错误的决定,拒绝面对事实。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别人大量的赞许来麻痹自己,才能勉强度日。 无论抹了多少粉、化了多少妆,做了多少整形手术,戴了多少首饰,穿了多么时髦的衣服,开了多么名贵的车,虚假的自己从心底里仍旧觉得自己丑陋不堪,痛恨自己,也仇恨别人。它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因此它最关心的是如何自保,如何阻止真实的自己破茧而出。 对于这种同伴,我们为何还要留恋不放呢? 但我们就是不愿放手。我们紧紧抓住虚假的自己,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虚假的自己使我们承受焦虑、无助和困惑的折磨,迫使我们放弃一段感情;它逼迫我们寻求别人的认同,亲近那些认同我们的人,躲避跟我们说实话的人。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无所谓,我们都不在乎。实际上,虚假的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由别人操纵的木偶。 无论是恐惧还是恐惧衍生出来的虚假的自己,它们在恋爱阶段表现得特别活跃。对为数不少的恋人来说,初识的头几个月是最为甜蜜的时光,因为他们不仅幻想着对方的迷人之处,同时也验证着对方的幻想,向另一半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他们实际上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隐藏了真正的自己。当然,这种状态至多只能延续几个月时间。通常情况下,交往六到九个月以后,恋人们其他的本性逐渐开始显现,于是许多人会说,“我也不知道原来的爱情跑到了哪儿”或者“我爱你,但是已经没有了谈恋爱的感觉。”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爱情跑了,而是那个虚假的、幻想中的自己逐渐开始幻灭。虚假的注定无法长久存在,当这个人的其他本性开始显现的时候,原本以为的那种爱情通常会烟消云散。 查尔斯对医生说:“我简直要崩溃了。我一直深爱着弗朗辛,但她身上现在表现出的东西我原来根本就不了解。我又吃惊又害怕,觉得整个世界好像都要塌了似的。” 医生的解释是:“你根本不曾爱过弗朗辛,你爱的只是自己对她的幻想。只有当你彻底了解弗朗辛,并且依然爱她的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爱她。” 当然,查尔斯和弗朗辛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两个幻想中的自我产生的沉醉和迷恋。一个幻想爱上了另一个幻想,但双方都害怕被对方发现真实的自己。 安德里亚喜欢跟托尼跳舞。在长岛一次专为四五十岁单身男女举办的派对上,两人初次相识,跳舞非常默契,跳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安德里亚的朋友们便纷纷向她道喜,祝贺她找到了如意郎君:托尼英俊潇洒、气宇轩昂、舞姿迷人。而安德里亚也为此激动不已,开始幻想与托尼未来的幸福美好时光。 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托尼连一个电话都没打过,于是安德里亚有些沮丧,但还是于一周后又去参加了派对,希望能够碰上托尼。果然,两人再次重逢,托尼看到安德里亚显得非常高兴,于是两个人又开开心心地跳了一夜舞。安德里亚心想,可能凡事都得慢慢来,托尼现在还不习惯,以后肯定会给她打电话的。不管怎么说,托尼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从未结过婚,安德里亚暗自思忖,也许他从未遇到过像她这样的女人。或许托尼还从未遇到过像她如此称心如意的女人呢。 两周后,安德里亚又去参加派对,再次见到了托尼。两人仍旧高兴得尽情跳舞。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年,这也是托尼唯一能做的,或者是他唯一想做的。后来,托尼对安德里亚说,他非常喜欢跟她跳舞,但却不想进一步深交,不管是安德里亚还是别人,他都不想。实际上,在与他曾经接触过的所有舞伴中,安德里亚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跳舞、音乐,夜晚的氛围对托尼来说已经足够,他为安德里亚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幻想的夜晚,而这种幻想有时似乎那么真实。 有趣的是,人们之所以害怕遇见某个人,陷入爱河,建立恋爱关系,大部分都因为有着相同的顾虑。他们害怕对方发现真实的他们时会感到失望,害怕无力留住恋人,害怕双方会彼此厌倦,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会为了爱情变成另外一个人。实际上,事实恰恰相反。无论得到多少认可,虚假的自我从来不会真正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它得到的认可越多,要求的就越多。而且,虚假的自我也从来不会付出真爱。它至多可以制造幻想、迷恋、痴迷、认可,但它终究只是虚假的自我,因而不懂得真正的爱情。一旦真爱的力量破茧而出,我们便会立即重新获得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们过的只是虚假的自己,一个别人需要的虚幻的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变得狭隘,危机四伏。这种虚假的生活基础可能会从我们的伪装下面揭露出来,拽出来。没有牢固的根基,我们便失去了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的平衡性、稳定性以及接近自然智慧的灵性。 相识将近两年后的一个晚上,托尼第一次主动给安德里亚打电话,说他父亲去世了,他想见见她。两人稍微吃了点东西,然后驱车来到公园。他们坐在公园的一棵大树下,托尼开始不无伤心地向安德里亚讲述了他与父亲的关系。父亲在世时,父子俩平时很少交流。忽然间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托尼十分震惊,非常怀念父亲。对于托尼和安德里亚来说,那个夜晚夜色迷人,是他们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 虚假自我的膨胀 这种虚假的自我是如何生长,逐渐控制我们生活的呢?真实的自我为什么难以突破藩篱呢?我们又在害怕什么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大部分人开始生活在一层一层的角色、游戏和面具的包围中。只有摘掉面具,我们才能自由地呼吸,清楚完整地了解周围世界,更加充实地生活,人际关系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面具可能不会轻易就摘掉。有些人对自己的面具已经习以为常,几乎分不清哪是面具,哪是真实的自己。尽管面具无时无刻不在囚禁着我们,但我们却宁死也不愿去掉伪装,甚至有些身患重疾的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看起来怎么样,会不会给别人留下糟糕的印象。 恐惧告诉我们的另一个谎言是:面具就是安全和美丽,而面具背后掩盖的则是恐惧和丑陋。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我们固执地牢牢抓住自己的面具和扮演的角色,仿佛一个落水之人抓住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有人质疑或者侮辱我们的面具,面具后面的恐惧就会勃然大怒。有些人宁死也要维护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而一旦这种虚假的形象被人揭穿,有些人宁愿选择死亡。还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除了面具一无所有,他们只是一片空白和空虚。 然而,生活中的变化终究会冲刷我们的形象,揭开面具,放弃游戏。那么,当伪装不再之时,我们又是谁呢?我们害怕暴露什么呢?我们为何那么害怕摘掉面具呢? 注意: 你戴的是什么样的面具?详细描述一番,完成下列句子:大部分人认为我……我希望别人把我看作……在面具背后,我是……认真琢磨琢磨自己的答案,想想这个面具真正带给你的是什么? 我们戴上面具去见别人的面具,然后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爱,为什么觉得如此孤独?我们都迫切需要真正互相了解,能够去爱,然而,我们所戴面具的一言一行却只有一个目的——掩饰和隐藏。面具能彼此相爱吗?面具知道如何交流吗?你愿意放弃多少面具?你愿意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多少新鲜空气?你知道面具阻隔的是什么吗?尽管我们都渴望爱,然而,难道爱却恰恰是我们最大的恐惧吗? 要想体验爱和自然的人际关系,要想摆脱恐惧,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逐步摘下经常戴的面具。许多人发现摘下面具本身就能令他们欣喜若狂,这是一种爱的行为,是一种接受真实自己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摘掉面具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并且非常有趣。你不仅会感受自由,而且会高兴地发现,压力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戴着面具会带来许多压力)。许多人会才思如泉涌,惊喜地发掘出不可思议的洞察力,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自然的才是好的, 容易的才是好的, 做自己才是好的。 做真正的自己才是你唯一能做的事, 其他任何事都是误入歧路。 ——巴关?罗杰尼斯 发现真正的自己 那么,真正的自己藏身何处了呢?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是怎样躲着它呢?若要发现它为我们准备的丰富的勇气、力量和幸福,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楞伽经》(佛教经书)里有一句精彩的箴言,非常适合马丁?布伯的心路历程。 “无需觅真实,只需忘虚幻,真实自到来。”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自己是如何依赖虚幻的,我们是怎样逃避自己的?我们依赖的是什么玩具?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虚假的自我价值感?当我们抛弃虚幻的时候,真正的自己将如约而至。 稍停片刻: 想想你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逃避那些真正令你幸福的东西;每天花多少时间逃避真正的自己;又花了多少时间真正开心地与他人交往。 记下来你有多少次只是礼节性地、敷衍似的回应他人,却没有真正看看、听听、说说,或者主动要求得到对你至关重要的东西。你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多大一部分都机械单调地耗费掉了?你知道这种做法剥夺了你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吗?你知道是它扰乱了你平和的心境吗? 我们受到的训练就是让我们相信过这样的生活是明智之举,它使我们安全,我们无需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这是恐惧对我们的训练,它教导我们要虚伪地生活,要我们待在安全地带,说乖巧话,做漂亮事。我们应该作出合乎规范的答案,熟练地展现乖巧的笑容,竭尽全力保持小船稳定。然而,小船已经开始摇摆了,只不过我们接受的训练让我们忽略这一事实罢了。然后,小船忽然间倾覆,而我们却不会游泳。 清醒吧,你正在失去的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不仅那个年轻学生杀死了自己,我们每天也在以各式各样的方法不经意间扼杀自己。 我们拒绝活出真正的自己,拒绝承认真正的自己。我们作出伤害自己的决定,坚持闭目塞听,从不主动要求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有大把时间静待事情改变,但事实是——我们没有。恐惧对我们说,真实是危险的。然而,真正的危险却是相信以恐惧为基础的训练:不愿清醒,不愿发现并活出真正的自己。美国伟大的哲学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告诉我们: “进行自信训练,便会获得新的力量。——我请求大家改掉不良习惯。我一定要做自己,不能再为了你而分裂自己。我相信一个道理:深刻的才是神圣的。因此,我要做任何心之所指、让我快乐的事。”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心之所指、让自己快乐的事”呢?有多少人已经麻痹了自己,将快乐拒之门外?要想专注于别人的倾诉,真正关心别人,我们首先必须要学会如何专注于自身,如何真正关心自己。 恢复自己:找回自我 如今,社会上有许多康复群体。许多人正在试图改掉某些不良嗜好,比如酗酒、吸毒、虐待、性瘾、饮食紊乱及其他各种上瘾症。有没有恢复自己的项目呢?一旦找回了自我,平衡便会重新建立,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嗜好和贪恋均源于失去自我的空虚感,源于寻找自己的渴望。 如要消除恐惧,我们首先必须找回真正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要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步骤便易如反掌。首先,我们要停下来,拒绝恐惧的控制,直面恐惧。然后再循序渐进地采取接下来的步骤,真正的自己自然而然便会恢复。不妨试试看。 让我们接受《楞伽经》的忠告,抛开虚假之物,开始寻找自己的旅程吧。当然,开始旅途的前提条件是要知道哪些是虚假之物,这因人而异。放弃一件虚假之物,另一件可能会随之而去。你无需同时抛弃所有虚假的东西,应该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向里循序渐进,最终到达内核。 你是谁?你不是谁? 要想知道我们是谁,必须首先知道自己不是谁,知道我们生活中什么是虚假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令自己讨厌,什么对自己有害,什么与真正的自己背道而驰。我们必须承认并且确认自己不能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许多人年复一年地挣扎着要让自己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符合自己应该表现的形象。家里人最喜欢将这些形象和要求强加于家人身上,这样做的同样还有“恋爱”中的人。然而,这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形象可能是致命的,它们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扭曲,缺乏自我接受感,不了解真正的自己。 “囚禁我们的牢房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们想象中的自己。” 花一些时间,看看对你来说什么是自然、简单、快乐的事,什么能真正带给你生活的激情和满足。把它们写下来。 然后再花些时间看看什么是不自然、不简单、不快乐的事,什么会带来矛盾、困难、迷惑和沮丧。是什么将你摧毁,伤害你的感情,让你食不甘味?我们通常并不注意这些,往往一味为了适应虚假的形象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现在,停止这一切的时候到了。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看清虚假的本来面目,然后对它说“不”。 如果你不能说“不”,就不能说“是” 这是句至理名言,是一剂良药,需要深刻体会。没有这句话,我们就不可能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们的恐惧大都源于我们不能说“不”。我说的不是由于抵制、生气或者倔强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不”,我说的是另一种“不”。它来自于了解并接受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它来自于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个“不”是自尊的表现,是对我们自身的承认。我们无需掩饰、歪曲或者拒绝真相,我们不必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八面玲珑。 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对什么说“不”。如果在所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就会感到自责或愧疚。这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应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否则便会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不对劲。他们担心如果对别人说“不”会遭到对方的排斥,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能如鱼得水,对任何要求都能有求必应。实际上,这样做分散了他们的力量,迷惑了头脑。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无法鼓起勇气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因为你说了“不”别人就排斥你,随他们去吧。本书后面还会谈到如何抵制别人的排斥。眼下,你只需明白,如果你不会说“不”,实际上就是在拒绝真实的自己。另外,你也要明白,如果不能说“不”,你就不能说“是”,那么你的“是”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肯定答复,它只是个机械的、脱口而出的答复。它的根源是责任和要求,以及被人接受的渴望,这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是”。如果你不能完全地、无条件地、清清楚楚地说“是”,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的自己。相反,如果你能无条件地、发自肺腑地说“是”或者“不”,恐惧便无处藏身。 伟大的中川宋淵禅师曾经这样说,如果我们想发现房间的美,往往会往里面搬很多漂亮东西:家具、绘画、地毯、装饰。然而,要想发现房间真正的美,最好把所有东西都搬出去。空房间才能展示原本的美。当我们把所有东西都搬出房间,实际上是在对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说“不”。我们将所有装饰搬出房间是为了恢复它原本的面目。 下面有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将帮助我们清扫房间。找个本子,写下你的答案,每天读一读。记下来我们抛弃的东西,对什么说“不”,以及发生的事情,这种做法将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结尾:练习 恢复自己的步骤:培养做自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