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批判老板的谎言:畅销谎言《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书根本不配做励志书——因为它们为你定的志向太低了,他说服你教育你,让你讨好老板,哪怕那个老板根本不配你去讨好—它让你视工作为快乐,哪怕你不快乐,它也要说服你快乐—它让你学会对自己撒谎,学会自欺欺人,它告诉你,如果你在工作中不快乐,那不是工作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不要上当,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何况你真的努力做成了那样一名没有任何借口的优秀员工,结果又怎样呢?也许是更大的不幸!作者:陈彤/* 1 */ 岳飞是个好员工吗?(1) 这是一个讲求实力的时代—我们惟一的机会就是不断增强我们的实力,这样即使某一个老板不喜欢我们,我们还可以找到下一个—有本事的人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的人,那不叫本事,真正的本事是走到哪儿都有饭吃。 你要知道,毕竟谁跟钱都没有仇,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实力,老板为啥要跟我们绷着脸?虽然说中国人才多得很,一样的人才为啥不用那个更听话的,但是你要知道中国企业也多得很,如果给的薪水都差不多,为啥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老板?当然,我不是鼓励你不忠诚、不服从、不尊重上司,我是担心你“愚忠”—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比岳飞更忠诚了,假如他不服从那十二道金牌,他还会那么屈辱地死去吗?《宋史》中评论,说像韩信、彭越这样的名将,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但若论起像岳飞这样文武全才、仁智皆备,则不多见。岳飞当年统帅的部队至少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全是精兵良将强马靓枪,但凡岳飞有点其他想法,不但他个人命运,就是南宋以后的历史也会重写—但岳飞却因为“服从”的美德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居然在狱中修书把自己的儿子女婿一并叫来,让人家斩草除根—其实岳飞是有其他选择的。就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原本就是郭威手下一名打仗不怕死的“员工”,当兵第二年,郭威发动政变将后汉变成后周,郭威自己做了后周太祖,后来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位,柴荣不幸短命,死的时候儿子才7岁。赵匡胤是怎么做的?他可没工夫等着那个7岁的“领导”慢慢长大—这中间变数太多,而且万一这个“领导”像岳飞的“领导”似的,听信谗言,容不下自己,到时候自己倒霉不说,连累国家也要跟着灭亡,天下苍生跟着受苦,岂不麻烦?所以一不做二不休,赵匡胤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后周改为宋,后周的小皇帝和皇室人员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外,生活上一律优待,于是后来的人都说赵匡胤宽容—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宽容了吧? 南宋在杀了岳飞以后,又快活了138年—假如把南宋比喻为一个企业,他才不会反思自己是否错杀一名忠心耿耿精明强干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好员工,在南宋企业领导层那里,岳飞太不利于企业发展了,绝对是一名坏员工。而赵匡胤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短短十几年,最后把人家的公司做成到了自己名下,你不会说他是一名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吧? 重申一遍—我不是要你不忠诚、不服从、不尊重上司以及相关企业制度,我是要告诉你—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一切都是有条件有前提的—我们不是不可以做忠诚的员工,但是我们供职的机构要值得我们的忠诚;我们不是不可以一切行动听从上司的指挥,但是我们的上司必须不能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必须不能是一个智商只有7岁的孩子—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也许你会跟我争论—那些畅销书告诉你,你在一个地方不被领导赏识,你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被领导赏识。我告诉你,那些写畅销书的人在胡说,这又是一个流传甚广毫无事实依据的谎言—我可以给你无数的例子,事实不是这样的—人挪活树挪死,如果你的领导无法赏识你,你与其想办法讨好他,不如早点给自己找下家。你要向艾斯纳学习,他曾经是一个到处找工作的无名小卒,但经过几十年职场历练,他掌握两家电视网、四家电影公司和多处迪斯尼主题公园。他在执掌迪斯尼15年后,使公司市值由20亿美元增长到了750亿美元。 他在自己的传记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有一次他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参加一个著名的投资银行家举办的年会,在年会上,他被一群一群的客人包围,其中有微软首脑比尔·盖茨以及著名投资家沃沦·巴菲特。艾斯纳碰到了他第一份工作时的同事巴里,那个时候他和巴里都是初出茅庐,处于公司的低层,只做一个助理的职位,而多年以后,他们再次见面,位高权重的巴里谈到差点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而艾斯纳则表示自己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不感兴趣,他要收购的是美国广播公司。艾斯纳由此感慨“两个24岁时一起在美国广播公司低层做助理的家伙,居然轻松地谈论着要收购三大电视网中的两家。”他说那一刻,他心中感到有些“不安”。 多么令人羡慕的不安啊! 实际上,艾斯纳的职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按《没有任何借口》的标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员工—他的第一次职业危机发生在他工作后不久,他认为自己已经有权晋升为美国广播公司最高层的编播人员。但艾斯纳的老板却不这样认为,他安排了另一个人做艾斯纳的上司。 “这让我很不舒服”,艾斯纳回忆。 “我第一次感觉到不受重视而决定另谋出路。我立即打电话给两家工作室的主管,他们过去几年曾不止一次地提及希望我过去。但他们回复太慢,回复时又说,他们忘了曾发过那些邀请。” 艾斯纳现在当然有资格拿自己当年的职业危机开玩笑,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一段时语气平静地说:“这倒让我镇定下来,像这样摇尾乞怜,我是不会受到重视的。一个更可行的办法是留下来—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没有理由只是因为感情受挫就辞去工作。我必须心平气和努力工作。”其实,他的意思是等待机会,他终于攒够了跳槽资本,也等到了机会,于是在34岁那年做了派拉蒙公司总裁。/* 2 */ 岳飞是个好员工吗?(2) 没过几年,他再次意识到自己“在派拉蒙的地位接近崩溃”,顶头上司处处给他“小鞋”穿,不要以为美国没这种事—艾斯纳当然更不舒服了,但是他采取了另一种态度,一方面积极谋求出路,另一方面他居然用了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我更多的是用好奇而不是惊恐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如同我在台上观看着戏剧,只不过碰巧我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 他找一切借口不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正面接触,他躲在自己的办公室拖延时间,他不做任何事情积极改善自己与顶头上司的关系,相反—他置身事外,以静制动,直到他的顶头上司再也不能忍受,给了遣散费—他就在等这笔钱呐!不过他可不是满心焦虑地等,他是抱着看戏似的心情在等,一面看一面积极寻找出路,他心里有底着呢,那个时候他已经和迪斯尼勾搭上了。 我个人认为艾斯纳的自传比任何一本《职场宝典》和《办公室圣经》都更加有启发意义,也更加具备指导性,无论你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打工仔,还是一个备受排挤的上班族,你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非浅,因为你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困扰,无论是哪一类,艾斯纳几乎都受到过—暗算、屈辱、与合作伙伴产生嫌隙、不被上司重视、自己重权在握时所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残酷的权力角逐以及没完没了的人际纷争和沉重的利润压力,你会懂得要有所成就,不仅仅是运气问题,还关系到你的个人性格,你必须像艾斯纳学习—不摇尾乞怜,再苦再难也要坚强,艾斯纳1989年成为全美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 在艾斯纳的书中,也讲敬业,但是他敬的是自己的事业——他的事业绝对不是在一个心胸狭隘的上司手下做一名彻头彻尾听话的员工,但是他不是那种感情用事的人—老板对自己不好,就立刻怒发冲冠,潇潇雨歇,他才不这样呢—他呆着,把发生的一切不愉快事情当做一场戏,他认了—老板不喜欢自己,存心整你,你作为下属不认怎么办?他一边看“戏”,一边骑驴找马—“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以上帝的名义,为他干!如果他付给你薪水,解决你的温饱,那就努力地为他工作—称赞他、支持他、站在他和他所代表的机构一边。”(《致加西亚的信》) 艾斯纳没这么高的觉悟—假如他有这么高的觉悟,我敢打赌他做不了全美收入最高的首席执行官。他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继续留在原地,继续拿该拿的薪水,但是心中已经实现战略转移—他开始利用现有工作的便利,四处结交朋友,打探什么地方有更好的职位—一听说迪斯尼缺一名首席执行官,他就立刻行动起来—按照那些畅销书的观点,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员工,应该受到谴责,不是吗?毕竟这个公司给了他温饱,甚至是超过温饱很多的收入,他应该感恩戴德直到死,“誓与阵地共存亡”,不过这样的话,到今天,也许我们便不知道艾斯纳了—他只是一个忠诚的员工,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会一直混到退休养花,对于理想如此的人,这没有什么不好,不过这肯定不是艾斯纳想要的生活。 所以当你的老板要求你做一名温顺的员工时,你要先看清楚他有没有这个资格对你提这么过分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这样要求下属的上司都不值得跟随,值得跟随的上司不会这么要求你,他懂得尊重你并且激励你,他给你创造平台,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在工作中获得提升并自我实现—他让你尝到作为团队一员的快乐,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前景将你和你的同事凝聚在一起—使工作不仅成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且还使你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你也许真的能够成为畅销书里宣扬的那种员工,因为你不需要任何借口,在一个相信你的企业中,你做一样事与不做一样事,需要借口吗?/* 3 */ 畅销谎言的社会土壤(1) 坏的制度有一个通病,他们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就是瞄着“管人”,他们属于“助纣为虐”的类型——以企业的名义把个人变成工具,使得个人在庞大的企业面前毫无谈判地位—坏的制度是用来压人的。 下面这个故事是我在博客中国网站上读到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这种无耻的级别。类似《没有任何借口》这样的书之所以在国内大行其道,一定有深刻的社会土壤,而这个土壤本身是值得质疑的—— “两个成年男人,在隆冬的深夜里,被命令光着身子站在户外,然后又被命令相互往对方身上泼水,最后又被命令互相殴打,终于导致了其中一个人的死亡—你能猜得出这幕惨剧发生在哪里吗? 我告诉你吧,就是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的一家私营汽修厂。下命令的是汽修厂老板,执行的是他手下的两名员工,起因是其中的一个人在修理汽车时不慎将一块车窗玻璃打碎了(据11月22日新华社报道)。 也许你会说,这两个人多傻啊!大不了老子不干了,大不了把这块玻璃赔你,也犯不着把命搭进去呀。但是按照今年格外畅销的“励志书”《没有任何借口》所宣扬的理念,这两个人恰恰是最优秀的员工,因为他们的确是在如书中教导的那样:“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表现出了“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诚实的服从态度”。 这本后来被揭穿是托名美国人“凯普”,而实际上是中国人操刀的“伪书”,受到了中国老板们的热烈追捧。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再版24次,销量超过200万册。一大批国内赫赫有名的企业大批量购买,发给员工人手一册。一家大公司在发给部门经理的书面通知中说:“除了教导员工自觉学习以外,在每周的部门例会上组织宣读、谈体会、交流感想,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每位员工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写出书面心得……”乖乖!单看这语气我还真不知道今夕何夕,恍惚间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老板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这本书?关键在于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说到了老板的心坎儿里”,请看这一段:“如果你为一个人工作,如果他付给你薪水,那么你就应该真诚地、负责地为他干,称赞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场,和他所代表的机构站在一起”;再请看这一段:“也许你的上司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不能理解你的真诚,不珍惜你的忠心,那么也不要因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将自己与公司和老板对立起来”;这些还不够:“不要感慨自己的付出与受到的肯定和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不要老是觉得自己得不到理想的工资,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这样的情绪是产生借口的温床。” 谁说现在是“后意识形态”时代?这难道不是最强烈、最鲜明、最绝对的“意识形态”?单靠奖金、罚款、“炒鱿鱼”来控制员工是低水平的,通过制造“意识形态”塑造社会观念来操控员工才是最高水平。因为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迫于贫困或者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接受奴役,那他还可能会伺机反抗或者逃脱。如果他在内心深处都把老板当成上帝,认为被奴役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争取权利是一件可耻的、“找借口”的事,那他该是一名多么完美的员工啊! 张家口市那家汽修厂的老板和员工,是不是读过这本“励志书”,我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行为和这本书的主旨完全吻合却是毫无疑问的。惨剧的发生意味着这本书中的教条绝不像一位善良的评论家说的那样,仅仅是老板“意淫员工的最佳读本”,而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实。而我在一家公司网站上看到员工连篇累牍的“读后感”和“演讲稿”,不禁让我产生了一种格外悲凉的感觉。行文至此,我想起了伏契克的名言:“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但你们可要警惕呀!” 在这篇博客文章后面,还有很多评论,大致归纳一下,基本上为两类—一类为同意,比如“谁在看《没有任何借口》?只有那些具有奴性的员工才去看,有的人生来就是喜欢被人管,喜欢侍候人。作为老板,他需要奴才;而作为一个员工,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有些书是为老板服务的,有多少书是在为我们广大底层的员工说话?”;还有人说“我们公司也人手发了一本。拿到手我就上网搜了一下,作者找不到,Amazon也找不到这本书,所有相关的网页都是中文的,当时我就觉得有问题。Amazon有同名的书,但不是这本。”“去年公司在上ERP的时候发了几本作为战前动员,号称是《葵花宝典》级别的,可是看看之后发现基本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是告诉你如何死心塌地地为你的老板你的上级工作,如果你没有干好,那么‘没有任何借口’推托,挺不以为然的。没有想到现在这个书竟然达到这个高度,还有公司专门买回去让员工写读后感?怎么觉得什么东西的流行在我们这片文化土地上就变了味呢?郁闷!”;另一类为反对,比如:“ 你是哪国哪家公司的员工,为何有这种感觉?有没有想过中国员工的借口太多?”再有:“不光老板喜欢没有任何借口的员工,绝大多数的经理、主管哪个不喜欢这样的员工?老板要加薪肯定是先发给这样的员工,要提拔也肯定是先提拔这样的员工。书虽然是假的,但道理没错,除非你和自己过不去,和钱过不去。以自己的努力工作去换取公司、同事、社会的认可就是奴性?总比那些溜须拍马干下三滥的勾当的好吧!别把老板都当XX,你明白的道理别人都明白”;“什么奴性,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你不喜欢,尽可以不干,一边干,一边让公司顺从你的个性。这种人最糟糕。”/* 4 */ 畅销谎言的社会土壤(2) 我不知道你读了上面这些文字有什么感觉—这里先不讨论《没有任何借口》是不是伪书,类似这样的书还有,这里不一一点名,但是我们都知道大量“伪书”普遍集中在经管类和励志类,一些图书机构找几个写手攒点内容,然后将作者换个洋名,编点海外媒体的评语—这么简单的把戏,居然就能蒙人—比做假古董还不搭本钱。为什么?因为古董这行,琢磨的人多—你弄得太假了,就蒙不了人了。可是书就不一样了—只要有市场,就不怕卖—这些伪书的市场由谁托着呢?由那些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托着—他们就把这些伪书拿来当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了—不得不问一句,哪家现代企业是这么管理员工的? 从去年开始,我就不停地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所谓的企业管理人员大谈“制度管人”——我当时就想什么叫制度管人?你定出一个制度来管人,和你为了适应人的需要定制度这是两个概念—整个世界都在讲“以人为本”的时候,你却在讲“制度管人”—而那个制度又是根本不顾及员工利益的,甚至完全要以员工牺牲健康为代价—我听到一个企业家说他们公司的员工几年里没有一个员工提出过年假申请。我问他从哪儿找到这么好的员工?他说关键在于制度定得好—我们制度规定休年假必须提前半年申请,年假期间只发200元底薪,年假回来根据工作需要公司有权重新安排岗位。我说你干脆规定没有年假不就完了?他说那不行,万一有员工告我们违犯企业用工制度怎么办? 正是因为存在大量这样“鸡贼”的老板,所以我们市面上这类“伪书”才越来越多—这些老板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半夜鸡叫”,里面有一个地主叫周扒皮,家里雇了些长工,那个时候农村普遍没有钟表,所以就约定鸡叫开始干活,到天黑了收工。 周扒皮作为“老板”,为了让长工多干几个小时的活儿,不惜自己半夜爬起来“装鸡”—说老实话,周扒皮那种管理手段还真质朴—自己首先要鸡叫前起床,这是勤奋;之后还要学鸡叫,这是技术含量;二者缺一不可。假如周扒皮当年知道有这么一本《没有任何借口》的书,或者《致加西亚的信》,直接赠书给扛活的长工就得了…… ——那些好听的话是怎么说得来着?“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忠诚是无价之宝”;“自动自发地工作”,所以没有任何借口—西点军校的学员为了弄干长官的手套,可以一整夜不睡觉一直把洗过的手套拿在手上不停地做单摆运动到天亮,你为什么不可以奋不顾身通宵干活?你看看我周扒皮,已经做了老板,还是每天在鸡叫之前起床,你们做员工的怎么可以安然甜睡呢? 有人说中国企业之所以落后,发展速度慢,效益低,是因为中国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中国员工是世界上最差的员工,最难以管理的员工—天地良心,一个企业发展得不好,究竟该是员工负责还是企业的管理者负责?如果是由员工负责,凭什么一个管理人员的年薪要比普通的员工高出好多倍?现在急需培训的不是中国员工,首先需要接受培训的应该是企业的管理者—否则全是一群周扒皮,企业自己也难以做大。好的管理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受益;而坏的管理一定是两败俱伤。 有人曾经问过微软公司,为什么总要重金礼聘最优秀的人,微软认为,如果现在招聘了一批低素质的人,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渗透到公司的各部门;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又将开始招聘低素质的人。所以看上去,你少花了钱,但实际上你破费更多。 比尔·盖茨曾说:“在微软,我们通过一系列方法为每一个人提供许多不同的工作机会。任何热衷参与微软管理的员工,都将被鼓励在不同客户服务部门工作。即使有时这对微软意味着增加分支机构或调到别国工作。” 业内的人几乎都知道,微软公司管理的一个独到之处是充分授权。这与它特殊的历史、文化有关。微软早期主要由软件开发人员组成,工作强调独立性。所以,公司非常重视人的作用,愿意给予员工提供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最大的作用和潜能。在微软(中国)公司市场部,每个产品项目下都有一个产品经理,可以完全由其一人制定和完成在整个中国国内市场的产品定位和推广计划等一系列工作。这就符合年轻人喜欢独当一面的特点,也让有才华的人觉得在微软工作有足够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制度都是人定的—但是定制度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好的制度一定有好的出发点,那就是把人往好处想,企业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帮助员工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压制员工;很少有企业会承认自己没有制度,甚至有些一塌糊涂的企业也有一套冠冕堂皇的制度,但只要稍微留心,你就能发现什么叫坏的制度—坏的制度有一个通病,他们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就是瞄着“管人”,他们属于“助纣为虐”的类型—以企业的名义把个人变成工具,使得个人在庞大的企业面前毫无谈判地位—坏的制度是用来压人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定了制度,但是多数人都感到不满意和压抑,多数时候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制度需要修改—至少不人性化。当然我这么说,企业家会反对我,会说你懂啥?金字塔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奴隶怎么可能有那么灿烂的文明?长城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是拿着鞭子抽出来的。不错,我还真不能反驳你—独裁就是比民主更有效率,连美国人都说:不大刑伺候着犯人怎么肯老实招供呢?有些俘虏就是该被虐待,因为他们不是好俘虏。/* 5 */ 畅销谎言的社会土壤(3) 每当我听到有人这么说的时候,都不自觉地心头一凛—现在是什么世纪?怎么还有人把自己当做埃及法老?上天赋予了他们什么权力?他们又从哪里来的自信—不就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吗?不就是一层管理人员吗?更何况企业又不是只有他这里一家,东家不打打西家—岳飞是没有办法,他是军人,如果领导不信任他,他只要两条出路,一条是造反,一条是叛国,但咱做员工的和老板上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士兵和将军的关系,这不是市场经济吗?天下那么多企业,上哪儿不能找一碗饭吃,为什么偏要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让一个自以为特牛的上司小鞭子飕飕地抽呢? 我曾经采访过惠普中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他给我的介绍中,最感动我的是惠普文化的核心价值——“只要给予员工适当的手段和支持,他们愿意努力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很好。”惠普创建人之一的比尔·休利特曾说:“这是由一种信念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愿努力工作,并能创造性地工作,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所以,惠普公司就提倡不设考勤制度;他们提倡相信员工,惠普有很多工具箱,根本不上锁,即使你拿回家用,也没人谴责你;员工晚来和早走只要不影响工作,它会给你这个自由,它提倡弹性工作,这是出于对员工的尊重,启发他的创造性。许多惠普的员工说:“你总是希望为惠普工作,你听到的都是好事。” 也许你会说外国员工的素质高,所以对他们可以这样,中国员工不可以这样对待他们,他们也不配你这样对待他—对中国员工必须管,必须狠——员工犯了错如果能直接剁手指而又不犯法,我相信一定有企业家会认为这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这的确有效—但我怀疑如果企业领导者是这样的管理水平,他能带出什么好队伍来?哪个高素质的人由着他随便剁手指头? 直截了当地说吧——《没有任何借口》这类书和石家庄那个悲惨的工人看上去没有关系,实际上他们是有关系的—他们是在同一片土壤上。经济学家左大培说:我们把企业家宠坏了—我严重同意他的话—很多企业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根本不愿意学习尊重员工,他们也不认为有员工值得尊重,他们认为管理就是胡罗卜加大棒,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而我们的土壤—我们社会中相当多一批人恰巧是认同这一点的。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以及“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认同,我们对有钱人对拥有话语权的人总是有更多宽容,而对于员工,我们的态度基本上就是—你是拿人家薪水给人家干活的,想干就听话,不想干就走人。老板委屈了你,那是正常的,爹妈还有冤枉你的时候呢。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也许“借口”、“加西亚”系列书中多少也有可取之处,但是我怀疑它在中国的流行与上面所说的文化劣根有关系—这种书的市场在哪里?谁会要看这种书?如果不是有一批根本不懂管理的人又急于把公司管起来,我看不出这类书为什么会流行。即使退一万步讲,中国的员工素质低,那么相比较中国的管理层来说,他们的素质已经不算低了。我不相信让周扒皮去管理一个现代企业,他能管成什么样。说老实话,中国企业家几乎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企业家了—中国的员工人力多便宜啊,你拖欠他几个月工资,他还默默地工作,你不给他上医疗保险,他继续为你卖命,你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下属?要搁在国外,早上法庭了—一个企业如果明目张胆如此不善待员工,不要说经济赔偿,法律制裁,就是社会舆论的唾沫星也把你淹死了—国外哪家企业解聘员工比我们这里更随意?基本上早上上班的时候还在想做个好员工,到中午的时候就已经抱着一个纸箱子站在大街上—你的上司告诉你不必再来了。你犯什么错了吗?上司解聘你根本不需要任何借口—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谈什么企业忠诚度,谈什么“不可以找寻的借口”,这不是蒙那些刚毕业没两年的大学生吗?/* 6 */ 没有任何借口的谎言(1) 谎言之所以是谎言,并不是因为它完全没有道理,而是因为它看上去很有道理—假如一句谎言刚一出口,就被人识破,那么就是不及格的谎言,不及格的谎言像相声小品,除了娱乐大众以外没有别的作用。而畅销谎言,其基本特征就是让你乍一听,觉得挺对,但稍微细想一下,你就知道—它们隐藏了许多不想让你知道的真相。 下面这个故事摘自《没有任何借口》,之所以要摘录它,是因为它比较典型——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分析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没有一个是经得起推敲的。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以后,阿诺德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却仍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老板说话了,‘您去集市一趟,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东西。’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说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你坐在椅子上别说话,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运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这个故事讲得很好,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这样的老板——《没有任何借口》中的每条真理都是通过这样一个个故事讲出来的,这是最巧妙的谎言包装,因为通过这样的包装,它使你忽略了很多真相。比如,他没有告诉你这个世界上的老板其实有很多样,并不是每个老板都喜欢阿诺德,而且当一个人成为老板以后,他们的口味就很特别—他们今天喜欢阿诺德这样的员工,但明天呢?阿诺德会永远得宠吗?让我来给你继续讲完这个故事吧,顺便说一句,我认为那些以《没有任何借口》培训你的人,90%以上都知道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他们为什么要有意无意地隐瞒掉这一部分呢?等一下我们再讨论这一个问题,先回到“阿诺德和布鲁诺”的故事上来。 ——没有多长时间,老板需要提拔一名副手,他考虑来考虑去提拔了布鲁诺,阿诺德不平衡,跑去问老板,老板说:因为你是一个特别好的基层员工,你能做好本职工作,再也没有人比你更适合你现在的职位。但你不适合做老板的副手,我之所以提拔布鲁诺,是因为他很让我放心,不会让我感受到任何威胁,而且他做事非常任劳任怨,不厌其烦,比如老板要他去集市一趟,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东西的时候,他只会简单地说“土豆”,而不会很麻烦地带来一个农民。 到底是做布鲁诺还是做阿诺德?究竟谁更讨老板的欢心?你一定以为我是要你去做布鲁诺吧?千万不要这样误解我—我之所以为你把这个故事讲下去,目的不是让你以他们中的哪一个做自己的榜样,我是想让你了解,这个世界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你并不知道命运对你的安排,所以你千万不要以某个老板的“用人标准”为自己的人生标准,因为那样做风险太大—你不能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老板身上,万一他失败了你怎么办? 也许你会反驳我——如果我不讨好老板,那么我怎么能得到加薪和提职呢?那么我告诉你,还有比这个更惨的事情,你想再接着听“布鲁诺和阿诺德”的故事吗?好,我告诉你—阿诺德听过老板的解释,于是决定痛改前非,但最后老板把他炒掉了——因为老板不需要两个布鲁诺。 阿诺德为什么会从一名“好员工”变成一名“不合格的员工”?是老板眼光有问题,还是阿诺德自己有问题?如果是培训大师,他一定会告诉你,老板当然不会错,肯定是阿诺德有问题,他工作态度不端正—他应该“没有任何借口”,老板不提拔他,他应该一如既往地工作,当老板让他去集市转转的时候,他应该每次都能带回更多的农民,并且自己讨腰包买回更多的样品让老板选择,他哪能像布鲁诺似的,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好吧,幸亏人生是漫长的,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并不在于一次两次的炒鱿鱼—我们接下来讲阿诺德的故事。他被解雇以后,为原来老板的竞争对手服务,并且很快成为公司的核心层,然后没有多久,他就收购了以前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公司—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艾斯纳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7 */ 没有任何借口的谎言(2) 现在布鲁诺又回到阿诺德手下——阿诺德让他去集市上看看有什么东西卖—如果你是布鲁诺,你会怎么做?是告诉阿诺德只有一车土豆,还是把那个卖土豆的农民带回公司?究竟怎么做,他才是阿诺德心目中的好员工?我告诉你,假如我是布鲁诺,我就会问阿诺德,你想要我怎么做?!因为道理太简单了——假如阿诺德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上司,布鲁诺无论如何也难以在他手下做一名好员工,因为标准掌握在他的手里,你带回农民,他说你越权;你只汇报有一车土豆,他说你工作不主动。 这个故事你还可以接着再讲下去——甚至讲成一个传奇故事,比如像霍英东那样的版本——众所周知,霍英东出生艇户,就是穷困户中的穷苦户,不要说被中产阶级嗤之以鼻,就连社会底层的笼屋棚户中人都要比他强许多。他做过铲煤工、铆钉工、装运工、修车工、化验工、米行过磅工,每一份工作都以被炒鱿鱼告终—但后来,他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豪。我相信当年霍英东走背运被各类老板呵斥,失去一份又一份薪水卑微的工作时,如果那些老板身边站着一名小伙计,那名小伙计一定会像今天的某些相信《没有任何借口》的好员工一样,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庆幸—幸亏滚蛋的是霍英东! 我曾经在一个饭桌上和一群人争论《没有任何借口》,他们中的一个人质问我:“不是每个不听话的被老板炒掉鱿鱼的员工都有机会成为霍英东的,所以你的例子毫无普遍意义。” 我反问他:“那么难道书中的每个例子都有普遍意义吗?是照着布鲁诺那样去做还是照着阿诺德那样去做,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完美人生?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每天都有无数的老板因为经营不善而跳楼自杀,凭什么做一名员工领一份工资,就该死心塌地对老板惟命是从?老板要是错了呢?连好鸟儿都知道挑一根儿高枝筑窝,为什么做员工的就不能挑老板挑企业?” 因为在座的大部分是老板,他们齐声反对我,说像你这样的员工,我们第一个就会解雇你—谢天谢地,那些企业没有一个是我想去的,他们欠员工薪水最少的也有两个月啦!但是他们不琢磨怎么赶紧给员工发钱,却送员工一本《没有任何借口》,并且还要求员工写出读后感来,写得好的员工才能领到薪水—居然还真有员工肯写得天花乱坠,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必须重申一遍—我不是要你反对老板,不给老板好好干活—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告诉 你—良禽择木而栖,这是鸟儿都懂的道理! 我也不是认为《没有任何借口》中的每一句话都不对,我相信有些老板确实会真心喜欢这样的员工,但是假如你以此为自己人生的指南,那么你就错了—我不希望有一天你像一位我曾经认识的劳模那样,指着一墙的奖状问我:“企业换了一位新领导,他一来就让我回了家,每次我去报医药费,医务处的一个年轻员工都要在我的药费单子上翻来覆去看好几遍,稍微贵一点的药就说不能报销,说违反政策,除非领导给特批。我想问一问,我卖命干活儿的时候,你怎么没告诉我要领导特批?我想请新领导上我家看看,每张奖状都是我拿命换来的,可是他们根本就不会来,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他们告诉我奖状都是过去的事,不能躺在过去的荣誉上……” 让我们一起翻开《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章的题目叫“做最优秀的员工”。 开篇的话是这样说的:“西点告诉我,最好的执行者,都是自动自发的人,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这样的人的个人价值和自尊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来自他人。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凭一时冲动做事,也不是只为了长官的称赞,而是自动自发地,不断地追求完美。” 这段话有问题吗?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下面的故事—高级的谎言都是这样的—他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所以他们要找一些颠扑不破很难证伪的“哲理性文字”做包装—就像魔术开始前,魔术师要给你看他的魔术道具—没有任何破绽吧?你找不到漏洞吧?说时迟那时快,魔术师手上开出一朵花来!如果一个不诚实的魔术师借此非说自己是有法术在身,让你从此信他跟随他,他就超过了自己的职业边界—原本他可以靠卖艺为生,但现在他却要骗你的灵魂! 回到“做最优秀的员工”这一章,在开篇之后,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心理学家,为“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他一共找了三个正在干活的工人,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回答:“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第二个工人无奈地回答:“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第三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8 */ 没有任何借口的谎言(3) 现在连傻瓜都该猜得出谁是最优秀的员工了吧? —当然是最后那一位了! 《没有任何借口》告诉你:“第一种工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抱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肯定不是企业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赖的员工。” 我告诉你—生活的丰富完全超出《没有任何借口》的想像力—我见过太多“第三种工人”,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在晚年成为我上面说的“劳模”中的一员。还是让我们先谈谈前两种被《没有任何借口》斥之为“没有前途的员工”。很多《借口》之类的读者所尊重的成功人士—他们可能在成功之前都做过类似“敲石头的粗活”,这并不可耻,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一辈子干这样的粗活—我曾经采访过曾宪梓,他发迹前靠在街上替人家推销领带为生,一天必须卖够多少条领带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他为那份工作而自豪吗?从来没有,他做梦都在想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一条街一条街的推销,真不是人干的工作。在真正建立“金利来”王国以前,曾宪梓谈不上是一名好员工,他不喜欢那种风里来雨里去的底层生活,他每天都在想,如何可以不做这样的工作! 还有徐小平的故事——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上,他排在前100名。他最初出国是靠借钱买的机票,到了国外以后他在一家餐馆打工—所有那些热爱洗碗事业的优秀员工,现在可能还在那里洗碗—我不是说洗碗有什么不好,如果你确实喜欢靠洗碗过一辈子的话,但显然徐小平只是把洗碗当作解决生计的一种手段—如果这个时候,那个《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心理学家来问徐小平,我绝不相信徐小平会说:“我正参与一家中餐馆的服务工作,每天都有客人到我们这里吃饭,一想到他们用的盘子和碗是我亲手洗干净的,我的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哪个有志向的出国留学生历经艰难四处借贷,是为了在唐人街的某个餐馆洗碗刷盘子?为什么同样当初都是刷盘子起步的留学生,有的混成徐小平,而有的却一直留在原地?徐小平在一本书中曾经写过自己多年以后专程回到当初打工的那家餐馆—他把那里看做自己“梦开始的地方”。 《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书根本不配做励志书——因为它们为你定的志向太低了,他说服你教育你,让你讨好老板,哪怕那个老板根本不配你去讨好——它让你视工作为快乐,哪怕你不快乐,它也要说服你快乐—它让你学会对自己撒谎,学会自欺欺人,它告诉你,如果你在工作中不快乐,那不是工作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不要上当,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何况你即使愿意委屈自己努力做成了那样一名没有任何借口的优秀员工,结果又怎样呢?在我们周围,从来不缺没有任何借口的员工,从来不缺干一行爱一行的员工,但是他们真的快乐吗?那些名动一时的劳动模范,有几个现在你还能说得出名字来?你知道曾经有多少人,为了生产队的一头猪、为了公社的一根木头,跳进急流以生命保卫集体的财产?他们全都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优秀员工—你愿意像他们一样吗?我宁愿你找到一些借口活下来。 这些书之所以无耻,是因为它们明目张胆地忽略了人的生命价值——我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我承认有值得牺牲生命去换取的胜利和成功,比如保家卫国血洒疆场,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没有任何借口的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一种与幸福生活背道而驰的态度。当你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借口的人,你就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把握——你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你忘记了什么能使你真正的快乐,你甚至忘记了你活着的目的——“没有任何借口”几乎是最自欺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你为什么能接受呢?因为你贪心、你轻信,你以为每一个过上好生活的人都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而实际上根本不是。所有成功的人,哪怕是一时成功的人,都不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相反他们是最善于为自己找到借口的人—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他们必须做的,为此他们从不找借口;他们也知道哪些事情是在耽误奔向他们心中的目标,对于这些事情,他们找各种借口不干!至于他们心中的这些目标是不是高尚的,我们暂且不在这里讨论。/* 9 */ 职业和生活构成的右脸(1) 庸医有两种,一种是害人的,一种是不害人的。不害人的庸医只是图财,并不害命—他们给发烧的小孩量量体温,然后给开一点阿司匹林之类的常规药,但是遇到重症患者,他们就很有自知之明的说:“对不起,这事儿我不成,您赶紧找大医院看。” 但是害人的庸医则任何时候都精神饱满,他们会给自己编造很多神话,告诉你有多少多少名人走遍全世界都没有治好的病,到了他们手里药到病除——他们需要病人对他们的绝对相信,绝对听从,他们也口口声声保证一定能让病人恢复健康,即使最后失手,他们也绝不会承认是由于自己的医术不高明,他们会说病人不够心诚。这种庸医就是害人的庸医—在所有的励志类读物中,有许多是不害人的读物,就像吃维生素药片,反正吃不坏,遇上抵抗力差的没准儿还有好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害人的—他们编造痊愈的神话,浪费你的时间,消磨你的金钱,使你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可能错失治愈的机会—记住,如果你的老板或者你任职的机构请来这样的“神医”给你“洗脑”,你虽然不必明确反对他们,但你一定要在心里离他们远一点—他们告诉你,成功属于那些一心一意的人,这些人把工作过程看得无比崇高,被点滴夸奖弄得血脉贲张。但是你发现没有,他们根本就忽略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们假想你所要的目标就是成为他们为你设定的那种成功者;还有一个就是,你其实根本无须辨别你周围的环境,所有的环境,乃至所有的老板似乎都有可能把成功交到你手上。这不是由于他们不懂,而是故意的回避。其实,失败也是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能找到多少因某种原因而成功的人,你就可以找到多少因同一原因而失败的人—只不过成功的人,他们称之为“勇敢”,而失败的人则被归为“鲁莽”—就像一名身经百战的指挥官,每当他战功卓越时,他的领导会夸他懂得服从,但是当他偶尔战败,他的上司则会指出他的缺点—他不懂得随机应变。 说到底,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和一个人找不找借口没有关系,至少没有本质的关系——那些从来不找借口的人也可能失败,而那些寻找借口的人也可能成功。这一点,你只要稍微读一点历史就可以知道—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西洋历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你总可以找到那么几位善于寻找借口的伟人—他们之所以需要借口,是因为他们需要等待自己的时机。比如说拿破仑,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他打了胜仗,拥有了自己的追随者,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受到了怀疑,当局把他作为“超编人员”调到步兵部队—如果拿破仑照着规矩去做,也许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拿破仑了—他拿定主意,拒不服从。他继续留在巴黎,找了些借口—病了,请假,总之他没有服从命令,作为代价,他在巴黎过了一段失魂落魄的日子,但作为回报,他不久之后即成为国内军统帅。 我一直不希望你误解—我不是要你像拿破仑学习,我只是告诉你成功与失败并不是绝对由某一种特定品质决定的,当你具备了这一品质,你就必然成功,或者如果你要取得成功,你就必须拥有这一品质,不是这样的—就如同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有的时候,成功的品质和失败的品质其实是同一种品质—比如说英国著名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所有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喜欢找借口的女人,但是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她善于找借口,所以为英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得自己的国家从一个危机四伏的岛国发展为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也许你会说——那么我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像英国女王那样做一个总在寻找借口的人吗? 亲爱的读者,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希望你首先成为一个尊重自己头脑的人,之后再去考虑如何成功。而一个有脑子的人,必须首先懂得独立思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我不是要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我是说别人的意见你尽可以参考,但你要善于思考,善于决断,并且为自己的决断负责—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你应该没有借口,什么时候你必须找到借口,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成功的人,幸福的人,快乐的人,他们并不是没有借口的人,他们是懂得什么时候应该给自己给别人发放一个借口,而什么时候不需要任何借口。 这就像指挥作战一样,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完全靠凶猛而残酷的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凶猛的迎敌而上不仅带来惨重的伤亡,而且可能导致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失败—有的时候要学会撤退,要学会找到“迂回”进攻的路径,其中就包括战略性的撤退。 我为什么讨厌这些被老板推崇的《借口》之流和之前之后出版的若干号召人们放弃自己思考的书,如果他们只是图财不害命的庸医,也就算了,问题是他们既图财又害命—他们给你一条“成功之路”,而事实上这条道路布满失败者的足迹,那些成功故事就像所有骗人的神医所吹嘘的“成功案例”以及“妙手回春”的满墙锦旗,全是他们自己编造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是把别人的假想当成自己的目标! 也许你会说我是危言耸听——因为在《没有任何借口II》中,作者花了好几页给你讲了一个成功者的故事——格兰特。/* 10 */ 职业和生活构成的右脸(2) 格兰特一开始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人。这也反过来证明了一点:任何人都可以变得优秀。一个酒鬼、破产的生意人、失败的农夫,竟然也可以成为最伟大的将军、人人敬仰的英雄。格兰特首先学会如何使自己变得优秀: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义勇军、寻找正规军的军职、率领子弟兵保卫自己的家乡。当他升为伊利诺伊21步兵团上校时,他就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变成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有的人只认识到格兰特早年的失败,有的人只认识到格兰特后来的伟大。没有人去剖析格兰特究竟是怎样从一个酒鬼变成上校指挥官的。从平庸到优秀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是难以跨越的一步,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跨越。只有当你选择了如何优秀,你才能接下来做到如何卓越:那些希望一步登天的、怨天尤人的人,当他们沉沦于“平庸”的生活境遇中,成功离他们十万八千里。 作者认为格兰特最终能成为一个优秀又卓越的人,是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执行者—“1861年,当美国内战开始时,美国总统林肯还没有为联邦军队找到一名合适的指挥官”;“林肯先后任用了四名总指挥官,而他们没有一个人能‘100%执行总统的命令’—向敌人进攻,打败它们”;“最后,任务被格兰特完成”。 于是作者认为格兰特之所以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是一个听话的“好员工”—这简直荒唐到不值一驳—和格兰特对阵的那名将军其实也是一名同样忠实执行命令的将军,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不够听话?还是压根因为他站错了队?扯远一点,对于胜利者来说,原本就不需要辩解。文天祥算是宋朝的一名忠臣,他可以算是忠诚不贰的典范,但是凭他一个人的忠诚,凭他不折不扣地执行皇上的命令,就能挽救南宋的灭亡吗?他所能做的除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还能怎样? 但凡稍微想一想,就应该明白——格兰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是在替北方打仗,他的上司是林肯,就像文天祥之所以被俘就义,也不是因为文天祥自己有了不轨之心,而是因为他是为一个腐败的朝廷服务,他的上司是南宋小朝廷那位“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皇帝。所以,如果你按照那些心怀鬼胎的畅销书那样去工作去生活,你过得好,那实在是运气太旺,你过得不好,那是正常的—因为那些书千言万语要说的不过是一句:“当老板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如果老板打得手疼了,你要主动自觉心甘情愿地自己抽自己大嘴巴,抽到老板满意为止”—你得明白你不过是一名员工,如果老板无能,你怎么可能通过抽自己大嘴巴而扭转公司的局面?如果公司在走下坡路,或者你的老板无法赏识你,你抽自己大嘴巴有什么用?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然后找一个更好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 请你去找一本《金克拉自传》,当然其他自传也行,任何一本成功者的传记,你去看看他们对待老板的态度—任何一个成功者对不称职的老板所采取的方法几乎是一致的—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之所以要举金克拉的例子,是因为他本人是著名营销大师—起初他只是一个苦苦挣扎不太成功的商人,但后来他成为几家公司的销售冠军,接着他又几度遭遇人生的不幸,直到最后他成为一名风靡全美的演讲家—确切的说,他本人是一名激励大师,但是他不是那种告诉员工要去千方百计送信的“激励大师”,他相对来说,比较诚实—他能诚实对站在人生的立场上,给你以鼓励,而不是要你盲目地服从,即使你的老板是一个浑人。 金克拉的传记中有一章的名字叫“起起落落”,主要讲的都是他的一些“职业危机”—1951年,他从7000名推销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销售亚军,并在第二年成为全美收入最高的商务经理。但不久,金克拉就感觉沮丧,尽管当时他找了些励志书,比如《人生的光明面》什么的来看,但是作用不大。 金克拉在自传中这样描述:“情况很快就变得清楚了,总公司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给予我的报酬同我们的付出不成正比。我的工资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反映了我的工作成绩。我很清楚当我接受分区主管这个职位时,他们许诺给我的新的工资水平,而且很自然地,我也激动地相信提升就是意味着能挣到更多的钱。在整个月里—直到发薪水前,我都很激动。在我不知多少次设想过我的薪水会是多少钱后,我得到了我的第一份工资。我非常吃惊地发现我的收入居然比我做商务经理时挣到的钱还要少。退一步讲说,我当时是瞠目结舌,非常失望。如果我们分区的销售不好,我还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的销售是成功的。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的销量第一年排名第五,第二年就名列第三了……我认为我的工作做得很好,我的收入自然就不应该减少。为了证明公司的做法是公平合理的,他们多次向我解释为什么我要更努力地工作,为什么我一周里要有好几天深夜里就从家动身去上班,为什么我要开着自己的车到各个地区去和当地的商务经理一起工作。他们还向我解释为什么他们希望我们一起在饭店吃饭的时候由我来结账。他们的有些话我还能接受,但不久我就发现,从我的角度看,他们的论据根本站不住脚。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我身为市场经理,并在这个新职位上做出了更多的工作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的时候,却反而比以前少挣了将近一万美金。他们在三番五次地对我进行解释之后,终于放弃了,并指出我根本不愿意去努力理解,但无论如何他们是对的。”/* 11 */ 职业和生活构成的右脸(3) 如果你是金克拉你会怎么做?委屈地接受—并且认为老板是对的?还是把话说清楚另谋出路? 按照《没有任何借口II》,金克拉该怎么做呢?我帮你摘录几段《没有任何借口II》中的核心文字,两相比较你就明白如果金克拉选择了那套方略,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我敢肯定的说,绝对不是成功。 如果你到现在还被雇用,这起码表明,到目前为止,在胜任这个工作岗位的问题上,你是合格的。(摘自《没有任何借口II》) 也就是说,金克拉在发现自己收入少了以后,根本不该去找老板理论——老板没有开除他,他就该觉得自己还算是合格的。再接着往下读: 这就是这本书(《没有任何借口II》)要告诉你的道理。当你获得一份工作的机会,你要为你的老板负责。因为是他让你拥有了这个机会。如果你想让这个机会永远保持住或者升到更高的位置,你就必须对自己负责,你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不会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才不会拿多少薪水干多少活儿。你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会想到工作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天上掉馅饼,你不仅要完成这个工作,还要学会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个工作。 金克拉听到没有?不要抱怨自己的薪水和所做的工作不成比例—你要学会感激这个机会,老板让你获得这一工作而没有把这个机会给别人就是看得起你了! 守住你的位置是每一个军人永远要记住的命令,军人就是因为这个使命而产生的。不仅每一个士兵要做到,每一个军官—包括低级军官和高级将领,他们都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也要明白自己的任务。如果要你去死,你就得去死。(《没有任何借口II》) 还好,金克拉的老板还没有要他去死,只是要他加班开自己的车去推销公司产品并掏自己的腰包请主管领导吃饭,他居然还有那么多怨言!金克拉从来就不是一个喜欢这本书的老板的好员工—他炒过无数次老板,他绝对不认为自己在昏了头的老板手下能有什么发展。当然每一次离开也不一定都意味着更好的结果,有的时候甚至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在他的自传中有一节的小标题叫“我最不幸的一年”,那一年他饱受挫折—“我使我家的贫困指数上升到历史新高”—他不愿意在一条“不能开得很快也不能开得很远”的船上呆太长的时间,所以他不停地换船,直到终于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位置—他成为一名专职的演讲者,并且获得他想要的生活。 当然也许你会说,万一金克拉失败呢?万一他没有富足呢?我想告诉你的恰恰是—即使他没有获得财富,但是他按照自己的心愿过了一辈子;他换了足够多的工作,有了足够多的阅历,这总比他一直困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公司委屈一辈子强多了吧?何况我们从成功几率上说,与其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还不如去另一个地方从头开始呢!再说,既然要摔跟头,还不如早一点摔,早一点摔,年轻身体基础好,容易爬起来,如果是在一个有欠公平的地方忍辱负重好多年,除了徒然消耗自己激情,还能有什么收获?如果你的老板真是一个不知好歹进退失据的人,你能指望他率领出什么好队伍来?再说,你纵使再加一万个小心又有什么用?你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谁脚底下给你使一绊子,你不照样要跌一跟头? 所以,记住—当老板打你的左脸,如果你有足够实力,当场就应该给他几个大耳贴子;如果你缺乏实力,那么打不起还躲不起?但是无论如何,你不能把右脸也给他递过去!你要尊重自己,尊重你从事的职业和生活—它们共同为你构成了你的右脸。要知道,就算是经济最低迷的时期,都有很多空缺的职位,从小环境上说,完全没有机会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不是借口—你得尊重自己的未来。/* 12 */ 谁该为成败盛衰负责?(1) “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借口》);“岗位比生命重要”(《没有任何借口II》;“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敬业—美国员工职业精神培训》);还有一本《致加西亚的信》的书,这些被一些中国老板喜欢、推荐给各级员工,并要求员工写出读后感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书中的正面角色都是军队中的士兵或者军校的学生,他们都以不折不扣的执行长官的命令为己任,哪怕这一命令可能付出生命代价。他们是否值得尊敬?当然值得!他们是否应该被我们记住,当然应该。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改造为一个军营,我们的环境应该是更人性的,而不是恰恰相反—像每时每刻险象环生的战场,为了保住一份工作,随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老实话,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名叫魏巍的作家早就告诉了我—那就是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手握钢枪的志愿军战士。说起来好笑,今天居然有人教育我说—和志愿军作战的另一拨士兵,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还得向他们学习。 我手里有一本《没有任何借口(最新版)》,这本书宣布前两本《没有任何借口》为伪书,前两本书为我们树立的学习榜样是“西点军校”,这不对,真正的榜样应该是“游骑兵”—这是美国最牛的兵种。“因为在游骑兵训练中,他们培养出了自己坚强的精神和体能力量。那是一种严格的、苛求的和无情的训练,可以把一名战士造就成以身作则的领袖,并永远充当先锋。这种训练贯穿于整个游骑兵的历史,至今仍在采用这些训练标准……在朝鲜战争中,游骑兵经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在越南战场上,游骑兵远距离侦查小组穿梭于灌木之中;直至今日,游骑兵仍在格林纳达、巴拿马、‘沙漠风暴’、索马里、阿富汗和‘伊拉克自由’各个行动中,勇敢地完成了目标。游骑兵仍将继续成功。”读到这里,我几乎要大笑起来—原来朝鲜战场就是他们在打呀!原来越南战争他们也去了呀!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志愿军战士;我还看过越南人民军痛击美帝国主义的连环画哩! 当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习人家那种在任何时候都杜绝借口的态度。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参加过游骑兵训练的人写出自己在游骑兵学院所经受过的训练,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以此来作为对上班的员工的准则要求,那就有点过分了—因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军营中,我们每天要去工作也不是要去打仗—狼牙山五壮士人在阵地在,决不投降,弹药拼光纵身跃下山崖,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是革命气节,但是咱们和平时期,早上和家人告别说去上班,晚上没回来说因为任务没完成客户跑了对不起老板给的薪水干脆跳楼了,能这样吗? 有一本书叫A Message to Garcia,是所有这类励志书中最具毒害性的。它在国内因为畅销被反复翻译出版,译名虽略有差异,但绕来绕去关键词左不过一个“加西亚”,有《把信送给加西亚》、《致加西亚的信》、《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给加西亚的一封信》、《给加西亚的信》、《把信交给加西亚》、《把信带给加西亚》、《送给加西亚的信》、《送信给加西亚》、《加西亚的信》、《致加西亚》、《把信送到加西亚》、《把信送给加西亚》、《送给加西亚的一封信》、《送给加西亚》等等,主人公Rowan有时被翻译为罗文,有时被翻译为罗恩,这不重要—他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美国总统交给他的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他是一位英雄,书的作者号召我们向他学习。他当然值得我们学习,问题是我们该学他 什么? 我不否认Rowan的高贵品质,我承认书中的主角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在任何时候任何年代这样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英雄,但是我认为当企业老板把任何一个版本的《加西亚》送给员工的时候,尤其当一些企业老板大肆吹捧《加西亚》的时候,我认为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它隐含着对商业环境下的人的侮辱,它通过对英雄行为的无耻曲解来达到侮辱人性的目的—他希望每个员工都做一个给加西亚送信的人,这没有问题,他的问题出在—罗文替美国总统送信给古巴的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这封信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许多人的生命安全,但是企业的领导却把自己当成美国总统,把要求员工做的工作当做“送信给加西亚”,然后要求员工像罗文一样凭着忠诚,自觉自愿不讲条件不讲报酬,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地完成—凭什么?你让我做的工作有那么高尚吗?关系到国家危亡人民安全吗?作为一个企业老板,你和员工不过是雇用关系,军人不执行国家任务那是逃兵,但如果我们企业员工觉得您的企业不好,我们换家好的企业不算叛变。我活着是为了幸福的生活—我可以做一个送信给加西亚的人,但是您是总统吗?你让我送信是送给加西亚将军吗?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加西亚》,这个故事和我小时候看过的任何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一样激动人心—只是它被一些人歪曲了。就像一个韩资企业曾经发生过一起让员工下跪事件,当时我前去采访,地方劳动局居然无耻地说:“这有什么?!你们媒体大惊小怪,我们了解过了,人家企业老板平常对工人可好了,老板觉得员工和自己的关系就像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孩子有了过错,家长让他下跪不是很正常吗?我们中国人不是也常常跪父母吗?”我当时听这逻辑气得几乎语塞—当人无耻地置换前提的时候,你一时是难以跟他们讲理的—后来到了人家工厂,居然从老板秘书到员工都给我讲“父母和孩子”的理论。那一刻,我几乎无从辩驳。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怎么能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呢?按照中国人逻辑,孩子要孝顺父母,父母有权管教孩子,甚至给孩子一点体罚都是允许的,但是老板不是员工的父母啊!偷换概念的把戏—这种把戏从《致加西亚的信》开始,越演越烈,直到《没有任何借口》,直到公然用文字白纸黑字写着——岗位是你要用生命守住的,即使要你去死,你也要去死。你一个老板有什么资格让员工为你而死?太赤裸裸了吧?这是对现代社会全部文明的公开侮辱!/* 13 */ 谁该为成败盛衰负责?(2) 书归正传——我简要摘录这本书的有关章节,其实早在这本书刚一面市,我就闻到这之中的“腐败”,但是没有想到,这股“腐败之气”居然被当做“清新之风”越刮越大。有必要声明一点,由于存在多个译本,所以各版本之间在措词上并不完全一样,但大致意思是相同的—我这里选用的是最常见的一个版本《致加西亚的信》中的片段。 美西战争爆发时,美国必须马上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与他建立合作关系。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推荐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他。” 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议论什么叫“把信送给加西亚”—他说:“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如果不是那个作者狗尾续貂笔锋一转,你原本会读出什么?机智、勇敢、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我想是的。这种人在战争年代层出不穷,我相信每个国家都至少可以找出好几打可以致加西亚的信的人——我们国家抗日战争时期,穿越日本鬼子封锁线来回送信的老百姓不知道有多少,送信的老百姓何尝和八路军谈过条件?那不是为了打鬼子吗?为了不做亡国奴吗?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有最勇敢最坚定的人才可以完成,所以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的敬仰。但是我们敬仰他们,不等于我们要轻视自己的生 命—我们应该懂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而工作,虽然也应该珍惜,但是这个世界上值得做的工作有很多,我们没有必要像追随革命领袖一样,追随某个老板或上司。 换句话说,我不是否认“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价值,我是想说—不是每一样事情都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完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什么事情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做的—把信送给加西亚,对于军人罗文来说,那就是他的荣誉,他的天职,这关系到他所生活的国家利益,这是值得他为之冒风险的,是他的荣誉和使命;同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许多从事敌后工作、地下工作的革命前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受尽酷刑但是拒不说出组织秘密,这样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因为他们是在为心中的理想,为自己国家的独立解放而献出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找不到肯为它流血的战士,这个国家还可能存在下去吗?换句话说,罗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应该是他肯为他的国家牺牲自我的精神—其实,所有英雄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都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能感动我们,在于他们能作出寻常人所作不出的牺牲,而这牺牲并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而是出于为高尚的事业,为他人的幸福,为自由为平等,为实现社会公正,他们肯于为伟大的梦想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其中包括最宝贵的生命。 但是回到《致加西亚的信》中,他们把罗文的精神庸俗地归结为什么了?归结为—对上司对老板无条件的服从,对公司对岗位无条件的忠诚—偷换什么概念?你以为谁都可以命令罗文把信送给加西亚吗?如果西班牙总统让罗文送一封信给另一位古巴将军,他也送吗?他也保证完成任务吗?那不是叛国罪吗?再说,对祖国忠诚和对一个老板的忠诚能等同视之吗?每天有无数公司倒闭,难道作为一名公司的员工也跟着倒闭的公司跳楼不成?为祖国利益而牺牲生命,那是重于泰山,但是如果为一份工作而累死,那再重也重不过一两鸿毛—一个不重视你生命和健康的公司根本不值得你为他去拼命。 我为什么讨厌《致加西亚的信》?因为它在不动声色地置换前提——军人为国家牺牲生命,那是天职;凭什么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也要夺人性命?那种无视人的生命的老板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即便作为一个将军为了夺取战争胜利而无视士兵的生命都可能遭到非议,何况是一个企业的老板! 在《加西亚》这类书中,你很容易读到下面这类文字: 最近,我们经常听到许多人对那些“收入微薄而毫无出头之日”以及“但求温饱却无家可归”的人表示同情,同时将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 但是,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如何一直到白发苍苍,都无法使那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勤奋起来;也没有人谈及,有些雇主如何持久而耐心地希望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员工,使他们能振作起来。 ……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需要人反复强调后才采取行动。这类人既得不到荣誉也得不到金钱。 另外有一类人,只有当他们穷困潦倒时才会去做事。这类人永远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盼望幸运之神降临到自己身上。 然而,还有一种人比上述几类人更恶劣,即使有人走到他们面前,告诉他们如何做,并且停下来督促他们,也仍然无法将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不停地失业,到处遭遇蔑视的眼光。(《致加西亚的信》)/* 14 */ 谁该为成败盛衰负责?(3) 照着作者的逻辑,似乎所有被解雇的人、找不到工作的人,全是因为不具备“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这未免太荒唐了!有的时候一个人失去工作是因为他就职的公司倒闭了,这就像在战争中,你恰巧很不幸呆在战败国的队伍中。 对于一个不景气的公司,对于一个高层领导无能的企业,你越忠诚,你就越倒霉—我给你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从来不编造故事,如果你不相信我的故事,你自己可以去找一些员工聊聊,看看有没有我说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以后分到一个很有名气的单位,过年过节都要发钱发东西的那种殷实的老企业,后来企业换了一个新领导,这名新领导从上任起企业员工就没见到他几面。新领导喜欢出风头,上报纸上电视,员工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企业领导出席各种以企业名义办的活动—比如什么演出了晚会了,后来又听说要拍电视剧,投资规模巨大,接长不短的还能看到自己企业冠名的各种选美比赛歌手大奖赛等等。工厂的财务发现,新领导上任以后,虽然挣钱不行,但花钱可是一把好手,每个活动最少都上百万,而且无论去什么地方,新领导都要包飞机飞去飞回,气派大得很。折腾了一年多,据说新领导来之前,厂子的账上至少有几个亿的活钱,稳稳当当维持生产没问题,但是新领导这么一折腾,下面的中层一看,谁还管生产呀?都赶紧捞—也就一年的光景,企业垮了,破产了。据说当企业发不出员工工资的时候,企业的员工还在报纸上读到他们领导花了30万包了一架飞机出席海南某个选美活动的消息! 最后的最后,那位新领导没有受任何处分,他来企业员工没见到几面,他走员工也没见到,但是员工却要因为他的过失而下岗—这是故事背景。我来讲我的朋友,她是一个勤勉的员工,每天照常上班,照常下班,领导让干啥就干啥,旁的员工早给自己找退路,她不动,她不相信这么历史悠久的企业怎么可能说垮就垮,她要留下来和企业共度难关,直到企业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她还是任劳任怨,直到最后企业对她说,你回家吧,你下岗了,她这才如梦初醒—那本告诉你送信给加西亚的人在他的书中是怎么说的?“如果能捏得起来,一盎司忠诚相当于一磅智慧”,可是,她到那时才明白,她的忠诚对于这样的企业这样的领导来说,一钱不值。 一个送信的活动和摒除借口的行为在他们原来的发生地并没有什么错,不过当公司不是军营,没有战争让人的行为可能关系到保护国家权益或者危及国家安全,当就业形式不容乐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劳动者的权利有可能被践踏而无法完善解决的环境下,凭什么还要员工没有任何借口,并且还要求员工“把信送给加西亚”? 一个公司办不好,就像一个政权找不到为它流血的士兵一样,当然是领导层的问题—凭什么要转嫁矛盾?为什么你的员工懒懒散散,为什么你找不到肯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每个走下坡路的企业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没有人才肯为我效力,而不是对正在为自己效力的员工说—去加班!没有任何借口!保证完成任务!绝对不许失败!! 战争需要流血,但工作并不需要付出生命—别跟我说工作是需要你用生命去做的—那么多烈士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今天不再流血牺牲?董存瑞是为了新中国舍身炸碉堡、黄继光是为了革命胜利奋不顾身堵枪眼,还有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邱少云,哪个国家没有几个罗文式的英雄?哪场战争没有无数视死如归的士兵?但是,工作和战争是一回事儿吗?为人民利益而死、为保卫祖国而战、为捍卫自由和领土完整而英勇捐躯,那是让人敬重,但是为了一个根本不顾及你生命的公司付出你的健康,你觉得有意义吗?我告诉你—焦裕禄同志累病了,那是为人民服务;你为一个老板累死了,除了你的亲人为你伤心,没有人再惦记你!人们甚至会嘲笑你,说你为了钱不要命。 不知道你是否读过一篇报道—《一个外企员工的死亡裁定》,报道涉及戴尔公司中国总部一员工加班时突然倒地,50多天后死亡,由此引发是否工伤的劳资争议,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5年1月26日作出结论,该员工之死不属工伤。是不是属于工伤是另一个范畴的事,但是据说,在这次裁定中,该市相关部门被要求“妥善处理,不能让戴尔生气”。 因为戴尔公司是当地利税大户,地位非同一般;此前,戴尔公司有意将总部迁至上海,当地政府多方挽留。或许可以这样推导:假如戴尔生气了,就有可能离开当地;假如当地没有戴尔,就可能影响经济发展指标…… 由于早年做记者的缘故,我接触过不少类似的事情—总有许多公司生怕对自己的员工太好了。记得曾经采访过一些地方企业,那些企业中有许多常年发生各种事故,但是企业领导却大大咧咧地说:“干革命工作哪有不死人的?要奋斗就有牺牲。” 过去一年,各种矿难层出不穷,说老实话—如果企业领导能把员工的生命放一点点在心上,还会出现这么多事情吗?不就是在追逐经济利益和维护员工人身安全上,把前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了吗?“据有关方面统计,2003年中国全国死于煤矿意外事故的人数为6 702人,占全世界同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80%。在这一年中,中国平均每生产100万吨煤会死亡4.17个人,其中国有地方煤矿平均每生产100万吨煤死亡3.13个人,而乡镇煤矿则平均每生产100万吨煤死亡9.62个人。中国煤矿如此之高的百万吨死亡率,不仅任何发达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在发展中国家也极为罕见:中国煤矿死亡率为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为印度的10倍!除了在极少数国有大矿之外,这些下煤井以命换煤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