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蒙混”心理术

作者:内藤谊人 字数:19851 更新:2023-10-08 21:52:30

“蒙混”心理术 (【日】内藤谊人)前言在医生的世界里有一个词叫做“Munt therapy”,它是由德语中含义为嘴的“Munt”和含义为治疗的“Therapie”两个单词合成的。简单来说,就是用嘴来欺骗病人的治疗方法。  “没事,你没病。”  “哈哈哈,你可以活到100岁。”  “虽说是肿瘤,但因为是良性的,所以没什么大问题。”  像这样鼓励病人,让其鼓起勇气对抗病魔的治疗技巧,被称做“Munt therapy”。  据说,越是医术高明的医生,这种技巧运用得越娴熟。医生这个职业,确实给人一种诚实和认真的印象,但也深藏着高明的“蒙混”技巧。  事实上,不仅在医学界,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如果不学会一些蒙混的技巧,是无法很好地生存下来的。  过于坦率、老实和纯粹的做法,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  无论谁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说谎、蒙混以及推脱的时候。依我之见,掌握高明的蒙混技巧的人,通常都会得到压倒性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无论在哪个领域,“蒙混技术”都是绝对应该掌握的技巧。  遵从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去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当给你一份你不想做的工作时,如果你严词拒绝,说“这事不归我管”,或者回答“我不想做”,这些说法都会显得你非常不成熟。  这时,你应该欣然地接受这份你不想做的工作。  然后把这件工作放在一边不管,或者随便做做,或者自己先暂时接下工作,之后再踢给别人做。再或者,到最后跟上司赔礼道歉说:“我努力试着做了,但是结果没能做好。”  这些就是本书所说的“蒙混技术”。  要想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如鱼得水,我们需要一些智慧。  而“蒙混技术”正是我所说的智慧之一。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做“马鹿正直”,意思是指人太过于老实。也有一个成语的大意是诚实的人看上去像傻瓜。虽然诚实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人不能过于老实。所以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蒙混技巧”,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聪明地生存下去。“蒙混”也都是“善事”恐怕读这本书的各位,都是非常善良的人吧。通常我们上学时,老师都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因此,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对“蒙混”一词怀有一种罪恶感和犹豫。  但是,蒙混真的完全都是恶吗?  当然不是。  正如“必需的恶”这个词所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以恶制恶。  对于生活在这个不是吃掉别人,就是被别人吃掉的残酷竞争的社会里的各位来说,我们应该首先对自己说:少许的蒙混恐怕正是所谓的“必需的恶”,因此根本不能算做恶。  在东南亚我们很容易打出一杆进洞。为什么呢?因为球不是由抢先到达的球童用脚踢进洞的,就是他私自放进去的。球童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因为打出一杆进洞的顾客通常都会庆贺一下给些小费。为了让顾客多给小费,球童们努力地“量产”一杆进洞。  去东南亚打高尔夫时,我注意到球童当中男性居多,他们都是一家之主,必须担负起赚钱养家的责任。为了多赚钱,不得不耍些“小手段”。  另外,许多在这里打高尔夫的人,大部分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打出一杆进洞,因此都会很大方地给球童一些小费。结果自然双方都很高兴。因此,我认为球童们耍的小手段一点都不坏。  我知道“高尔夫是绅士的运动”、“运动场上必须公平”等意见一直是作为信条被人们所信奉的。当然,我也不能否认。但如果认为这些信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必须遵守的话,这个理解就有一些偏差了。虽说耍些小手段让对方开心是一种欺骗,但绝对可以说是“善意”的。  乔治城大学的米歇尔教授对13 000人进行了匿名调查,他的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即使发现了职场里有人行为不当,或者其行为违反了法律,也几乎没有人有勇气站出来对这些人的行为进行阻止。  如果其他人没有出面干涉,个人的正义感就无法发挥作用。  就算老员工工作偷懒,跑到外面的咖啡馆去喝茶,如果你特意去向上司汇报这件事的话,你恐怕只会招来公司周围同事的讨厌。如果你外出办事正好碰到了在外面怠工的老员工,你也不要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态度,而应该面带微笑,向他眨眨眼睛,这反而会抬高别人对你评价。不必强求“言行一致”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一致,我们称之为“言行一致”。如果一个人随意更改发言,做的事情与其所说的不一致,这样的人非常令人讨厌。荷兰莱顿大学的鲁斯冯克教授的实验也证明,言行不一的人,非常惹人厌烦。  但是,要让人言行一致,实际上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果自己说过的话,都必须去兑现的话,这是非常令人痛苦的事。如果必须遵守约定的话,那么为了不让人抓住话柄,最好什么话都不要说了。  因此,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轻松,不必强求一定要“言行一致”。我们可以把“言行一致”当做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梦想,但不要把它当做现实社会中应该遵守的准则。  虽然我曾在编辑面前说过“我可是全心全意来写这本叩响人类灵魂的书的,敬请期待”之类的话,但现实却是我手里的稿件满目疮痍,到处是需要填补的空白。  虽然我也想对编辑说“真是对不起……”,但是我与生俱来就不具备什么文采,所以一边应付着编辑,一边抓紧时间赶稿,截稿日期一天一天地向我逼近。  虽然我这种行为算做完全的言行不一致,但要是说这种言行不一致至今引起过什么问题的话,我的回答是通常不会引起什么问题。  无论我的稿件如何糟糕,但编辑几乎从来没有在我的稿件上批注“请把这里稍微修改一下”。因此,我发现就算自己偷工减料,别人似乎也不太能察觉。  我们经常能看到上司一脸严肃地盯着正前方,而事实上他却是在烦恼中午应该吃什么。大部分情况下,自己偷懒不会被周围的人发现,因此大家可以放宽心。  我们不必害怕言行不一致。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所以,我们说的话与做的事稍有不一致,偶尔食言,这才像个“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那么尽善尽美。善用肢体语言有的人做几个动作,比说话还要有说服力。  如果我们掌握了动作的技巧,你会发现,这比磨炼自己的说话能力更能使你得到许多好处。  就拿送客人去坐电梯这件事来说,你只要稍微走得比客人快一小步,先去按下电梯的按键,就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让你的客人感到高兴。因为就凭这一点,他就能体会到你对他的重视。  在客人进电梯时,你轻轻扶住电梯门的这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打动对方。这些动作都会让对方深刻地体会到你周到的礼节。  当我们的客人坐上出租车,无意识地转身向车后看的时候,突然发现送他的人还在原地目送他。当然,在待人接物上,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步。  我们当中很多人嘴上都说得很漂亮,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付诸行动。因此,只要我们好好地锻炼自己的“行动力”,就一定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当一个人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不一致时,通常我们会更加重视其所做的事。比如,一个人嘴上说“我喜欢兔子”,但却不给兔子喂食,并虐待兔子,我们会得出“这个人根本就不喜欢兔子”的推论。因此,与语言相比,行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有这样一种上司,他说话刻薄,经常会向部下发火。但是,如果这种上司是为了部下好而多管闲事的话,部下一定会感激他的。因此,行为当中有时也会体现出温情。  最终,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都做了些什么。  因此,用行动来说话,也就是说,善用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点头示意也是一种行动。你点头的动作是在告诉对方“我在认真听你说话”。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保罗·辛格尔博士的研究显示,在谈话中,如果说话方没有看到听话方点头示意的话,说话方对于听话方的厌恶感,就会比看到听话方点头时高出15%。如果听话方忘记点头的话,说话方就会认为“你这个家伙根本就没有在听我说话”。  当上司一边巡视办公室,一边问“谁能帮我把这份资料送到A公司去”时,恐怕大家都会赶紧把头埋下,但这个时候如果只有你率先举起手说“让我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上司的欢心。这是非常好的行动力训练方式。  别人叫你的名字时,要将“整个身体”都转过去  行动的关键是,做任何事情,动作幅度都要“大”。因为你的行动是做给别人看的,动作幅度太小,就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达到你的目的。  比如,别人叫你的名字时,你只回答一个“是”是不够的。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不看对方的情况,这个时候你如果只是脸转向叫你的人,这个动作仍然做得不到位。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整个身体都转向那个叫你的人,使你们两人正面相对。这样,叫你的人也会感到非常愉快。  当我们特意去叫别人时,如果那个人的反应很冷淡,或者爱理不理的话,我们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们应该把整个身体都转向叫我们的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尔伯特·麦拉宾博士说,当我们讨厌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会与其正面相对,而是将身体往旁边错开,或者身体向后仰,用身体表明“我讨厌你”。  这些动作也许只是人的下意识行为,但是,当别人叫你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把整个身体都转向对方的话,对方有可能误认为你讨厌他。虽然你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但你的行为却能给对方如此感受。  两个人面对面说话时,如果对方将身体向后仰,或者对我们爱理不睬的话,我们的心情一定很糟。因为我们很清楚对方没有在认真对待我们。恐怕各位读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心情也不会很好吧。因此,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话,我们不应该再把这种不快转给别人。  不能嫌麻烦而不把整个身体转向对方。  千万不要认为一个小动作无关紧要。  就算别人打断了你的工作,你仍然要好好地转向对方,问他:“有什么事吗?”这样对方也会感到高兴。  无精打采、不怎么活动身体的人,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我们将整个身体转向叫我们的人,会给人精神饱满、富有活力的好印象。  当别人叫你时,立刻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情,起身面对叫你的人。这一连串动作越是迅捷,越能让对方为你的完美应对而感到佩服。  行动如果不做得夸张一点,就没有意义了。  我希望大家了解,当你的身体做了那些看似不必要的动作后,你的行动才开始奏效。如果被人误解了,就让他继续误解下去对于我个人的魅力,我给自己打60分。这个分数不好也不坏。但是,偶尔有些人会给我的魅力打一个非常高的分数,说我“非常酷”。这种说法或许是在奉承我吧。  还有,对于我的智商,我个人认为也只能算是一般,但竟然还有人认为我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恐怕是他高看我的缘故吧。  我想我们的读者当中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有过不知道为什么被别人高看的经历,尽管他们自己根本就不这么认为。无论是电脑知识、英语会话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很少能碰到对我们的能力估计过高的人。  在这种时候,既然对方好心好意地抬举我们,那就让他继续误解下去吧。我就是这么做的。你不用特意去否定他的说法,只需要微微歪着脑袋,默默地朝他微笑就可以了。  当有人对我说“内藤先生,听说您的书卖得很好”的时候,如果事实上我的书一本也没卖出去的话,我只能否定他说:“没有,一本也没卖出去。”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什么也不说,只是微笑着看着对方的话,这就会给对方造成我是一个“畅销书作家”的印象,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我本人对他的看法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而对方看到我的微笑,更坚定了他自己的看法,因而他的误解就更深了。他的这种误解越深越好。特别是这种令人高兴的误解,我非常欢迎。  当别人问我“某某课长是不是很受女性的欢迎”时,我认为最好什么也别说,只对他微笑就好。就算那位课长非常不受欢迎,只要我不说,对方也不会知道。另外,沉默还能给人谦虚的印象。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W·沃辛斯卡博士说,一个人如果说一些过于自满的话,会遭到别人的厌恶。该博士的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人因为擅长某事而表现出骄傲的情绪,对方对他的好感度要比他表现出谦虚态度时低19%。  当别人表扬你很受欢迎的时候,如果你开玩笑似的骄傲地回答“是的,我真的很受欢迎”,会显得很不成熟。话虽如此,但对方的这种误解是种好意,你特意去否定他的说法,又感觉像个傻瓜。所以,什么也不说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什么也没说,就算对方知道了真相,也不会有什么  问题。  因为是对方自己误解了,是对方的判断失误。对方自己要这么想,你一点错也没有。  当别人不是很正确地看待我们的时候,我们保持微笑,这是最高明的应对方法。不要理会高层的理想论,要听你直属上司的话经营者和管理层中,了解基层工作的人很少。他们都待在远离基层的“天国”,所以根本就不了解基层工作的辛苦和困难。就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以前知道,但等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就把过去的辛苦和困难忘得干干净净。  因此,高层管理者往往都会有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工作之上的倾向。这些高层管理者只要一听说是欧美最近流行的经营理论,也不考虑适合不适合日本的文化,马上就想将这些理论引进公司。  经营者们向新进的员工们宣读的是他们崇高的理想。  “比起公司的利益,我们更应该考虑整个地球的利益!”“就算我们亏一点,也要给客户提供真正让他们满意的服务!”这些完全就是他们的理想论。  现实中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的这些论点。  这些高层管理者的话只能听一半,真正重要的还是应当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学习。正确的做法是,眼睛只要盯着直属上司就行了,高层管理者的话基本上可以当做“胡说八道”,可以置之不理。  因为即使高层管理者说了类似于“就算我们亏一点也不要紧”之类的话,只要你在工作实践中真正出现类似情况,上司对你的评价就会变差。因此,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忠实地执行上司“无论如何要提高利润”的命令。  大部分高层领导的想法,通常都与基层工作者的想法不一样。  对此,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史蒂芬·卡尔博士给予了实证。  史蒂芬博士对某制造工厂和保险公司的职员分别提出了以下问题:  “对于‘成为唯命是从的人,对老板绝对服从’的说法,你的认同感有多少?”  认同这个说法的管理人员为0。高层人士认为成为唯命是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下面的职员怎么说呢?有37%的人赞成这种说法。这些人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成为唯命是从的人,就会挨老板骂”。  无论高层管理者怎么说,我们只要听直属上司的话就好了。另外,如果高层领导的命令与直属上司的命令有所冲突,最好执行直属上司的命令。因为掌握着你的生杀大权的不是经营者,而是与你朝夕相处的顶头上司。所以,最好能与他和睦相处。  最近,随着电子邮件的普及,越过自己的顶头上司,而直接和上司的上司相互联系的不懂规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这样的举动,只会给自己的顶头上司脸上抹黑。因此,请各位注意,绝对不要作出和他们同样的事情。不要说破坏周围气氛的话当我们在餐馆用餐时,即使端上来的菜非常难吃,简直没法儿吃,我们也不要说“这家店的菜真难吃”、“我再也不会来了”之类的话。因为听到你说这些话,正在隔壁桌用餐的人也会感到自己的菜不好吃了。  确实,我们拥有坦率说出自己感想的权利。  但是,因为别人也在用餐,所以,类似于“难吃”、“恶心”这样的话,至少应该忍到出了餐馆以后再说。这是一种礼仪。  虽然你换了新工作,但最好不要说过去公司的坏话。  当你大声宣布“这样的公司没有前途”时,你有没有想过,今后还将在这个公司继续工作的员工们会怎么想?你换了份新工作,但你的这种说法一定会让其他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员工感到不愉快。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绝对不要说那些让周围的人感到不愉快的话。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话会破坏听话人的心情。  马歇尔大学的M·林德博格博士说,他人的发言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M·林德博格博士在一个废弃的电影院里,提前在地上撒上湿润的砂土,在里面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伪装成实验对象的人,在剧场里散布“一到了这里面,就感觉很不舒服”之类的话,于是真正的实验对象也逐渐开始出现不舒服的症状。这些实验对象实际上是受到了那个伪装者的影响。  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一个人因不舒服而呕吐的话,周围人的心情也会变糟。坏心情是会传染的。  公司里的气氛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在那里抱怨说“太热了,简直没法儿工作”,或者“我真不想工作了”之类的话,周围的人也会受其影响,工作时变得无精打采。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些说话消极、说不出好话的人。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抱怨,就会暴露你对自己的工作一点都不感兴趣。  因此,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聊,最好停止你的抱怨,说一些类似于“这个工作真有意思”之类积极的话。  当你说出积极的话时,周围的人也会得到正面的影响。既然无论怎样都会给周围带来影响,当然是正面影响优于负面影响。带来正面影响的人,必然会受人喜欢,得到好的评价。就算不理解,也要摆出理解了的姿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人的想法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  当我们遇到与我们想法不一样的人时,自然而然就会显示出生理上的抗拒。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反感。  比方说,一个从来没有去过风月场所,认为那种地方很肮脏的人,根本无法喜欢上一个毫无顾忌、公开表示自己喜欢去那种地方的人。这是因为两个人的意见无法相容。  但是,如果照这样说的话,人们的交际范围会越来越窄,人的气量也会变小。一个胸襟开阔的人,就算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稍有不同,也会赏识对方,这才算是一个有气量的人。  这样的人即使遇见了与自己想法完全不同的人,也会平静地表示理解对方的想法。听了对方的话,即使自己不能理解,最好也要对对方说一句:“原来你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样做可以使你的心胸变得宽阔,还能使你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尔·史尼德博士以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76名学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关于“什么样的孩子受人喜欢”的研究。  研究的结果是,有“共鸣感”的孩子最受欢迎。  越是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替别人着想,表示理解对方想法的孩子,越受大家的欢迎。  话虽如此,但这种“共鸣感”不是用普通方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因为“共鸣感”这种能力不是想练就可以练的。  但是装出自己拥有“共鸣感能力”,谁都能做到。因为无论别人说什么,你只需要说一声“确实如此”,表示赞同对方即可。当然,这样做并不能真正锻炼我们的共鸣感,但却能够向别人显示我们具有可以理解他们想法的“共鸣感能力”。  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对话。  “抽烟的男人意志力薄弱,全都是些没用的家伙。”  “嗯,确实如此。”  “要说工作效率,我觉得晚上效率要比白天高。”  “嗯,这种意见我也听别人说过。”  无论对方跟我们说什么,只要你说出“确实如此”之类表示接受对方想法的话,你就已经向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人迈出了第一步。当你不再半开玩笑地反对对方的意见,并且无论对方说什么你都能表示接受的时候,你就能深刻地感觉到自己就像脱胎换骨了,变得更加成熟。如果没有证据,就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假设你在外面拈花惹草或者有外遇的事情被你的恋人或妻子发现了,即使抵赖的可能性只有1%,也要坚持说“没有这回事”,这是你对于希望相信你的对方的一种同情。即使你和别人在床上被抓了现形,你也可以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在法庭上,只要没有客观的证据,就不可能败诉。通常情况下,即使对方搜集了许多相关证据,如果证据“缺少客观性”,也会判得很轻。  在日常生活中就更是如此。大多数事情如果没有证据,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总有办法蒙混过去。  其实工作也是这样的。  如果只是嘴上答应了对方,之后无论对方说什么,大致都能用以下的方式严词拒绝。  “我不记得说过这话!”  “我当时不是这个意思!”  “也许我说过,但不是像你这样说的!”  如果像上面那样说的话,就可以抵赖到底。  犹他州立大学的琼·赛特博士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客观证据摆在他的面前,他是根本不会动摇的。因此没有证据的言论和主张,根本没有一点儿说服力。  对于对方的主张,如果没有“证据”的话,就最好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无论对方说什么,只要你说“请拿出证据来”,就能结束对话。听了你的话,对方会变得一声不吭。  幸运的是,目前日本人不太喜欢类似于合同的东西。  即使在工作时,很多工作也只是简单地口头答应就完成了。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证据可言的,所以请记住,这个时候任何事情都可以抵赖。  我曾经听一些编辑说,一些作家过了交稿期限,还脸不红、心不跳地坚持说:“我不记得我们有这样的约定。”真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种能让编辑哭泣的蛮横作家(当然,这种事情我可做不出来)。  那么,当对方掌握了有我们署名的笔记、我们写的邮件或者说谈话内容的录音等客观性较高的证据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这个时候,就不要去耍拙劣的小伎俩,而要坦诚地直接向对方道歉,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对于应该隐藏的东西,“不隐藏”反而是一种解决方法有的公司明文规定“上班时间严禁吃东西”。话虽如此,但是,当手里没有工作,而肚子开始饿起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当然是违反规则,偷偷地吃点东西,那么,应该怎样做才不会被发现呢?  恐怕大家都会想到,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放些点心,等饿的时候偷偷地拿出来吃。  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你悄悄打开抽屉从里面拿点心出来吃的动作,在办公室里反而格外显眼。  那么我会怎么做呢?  我恐怕会大大方方、若无其事地把点心和果汁放在办公桌上。这种光明正大的做法反而是一种掩饰。  埃德加·爱伦·坡在《被盗的信》这本书中写道,故意把必须隐藏的东西若无其事地摆出来,反而是种让其不被别人发觉的隐藏技巧。  而事实上也正如他所说的,你光明正大地做事,至少其他人不会觉得你的行为有任何异常。  如果把应该对外保密的文件随意放在桌面上,谁都不会有兴趣去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都认为,真正重要的文件应该存放在保险柜里,而“不可能放在这种地方”。因此,不想让别人看到的东西,有时候故意放在显眼的地方,也是一种解决方法。  我们经常会把衬衣扣子扣错一颗,或者忘记拉上裤子的拉链。但是,如果本人没有察觉,如平常一样活动的话,周围的人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然而,如果本人先察觉到这些小失误,想要偷偷地拉上裤子的拉链,这时,个人的那种欲盖弥彰的动作,反而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因为这时你的行为看起来已经不那么自然了。  人们想隐藏自己缺点的时候,这个技巧也非常有用。  “我可是个花心的男人。”  “我有些抠门儿。”  “我真的很内向。”  与其把自己的这些缺点隐藏起来,还不如干脆说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缺点,反而比想方设法掩盖更能很好地伪装自己。  我也经常发表这样的言论:“虽然我是个作家,但是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当我像这样暴露自己的秘密的时候,很多编辑都认为我太过于谦虚了,他们通常会对我说:“您又说这种话……”。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文采。  有时候,把应该隐藏的东西暴露出来也是一种好方法。事先约好,给其他人添麻烦了,就要请吃荞麦面在歌舞伎的圈子里有这么一个幽默的习俗,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说错台词,他就要请一起演出的演员吃荞麦面。好像宝冢歌剧团①也有这个习俗。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习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但我认为它真是一个好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事先约定了惩罚措施,就表明即使自己犯了错,“只要按照事先的约定接受惩罚,大家都会原谅我”。因此,犯错的人就不会消沉,也不用苦苦思索“该怎么办,该怎么办,应该怎样向大家道歉”之类的问题了。  我们都是会犯各种错误的普通人。  因此,我们在没有犯错的时候,就应该提前考虑到如果犯了错误,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话,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在意。  这个时候,效仿歌舞伎们的做法也没什么关系。  当实施新规则和开展新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前向大家说一句:“如果我给大家添麻烦了,大家就罚我请吃荞麦面。”  这样,即使在生意上失败,给大家添了麻烦,对方也会很宽容地笑着对你说:“那我们就等你请吃荞麦面啦!”因为你们事先作了约定,只要请吃荞麦面,事情就可以了结。对方也会既往不咎。  这种话也可以对同公司的人说。  “如果因为我的原因延误了项目的进度,我就请全公司的人吃荞麦面。”如果你提前对大家说了这番话,就算是自己的责任使得工作延误,也不会因此和周围人的关系变得紧张。只要你认真履行诺言请大家吃荞麦面,就会得到大家的原谅。  古德温教授的实验告诉我们,如果自行车修理厂的修理工提前对客户说“如果不能按时修好,修理费给你打个九折”,客户会非常满意。  如果你提前向对方许诺,万一给对方带来不便,会赠送一些礼物或者给予一定折扣等等,这样一来,即便真的给对方造成了麻烦,对方也不会正儿八经地跟你生气。因此,预见有可能会给对方造成麻烦,最好事先约定一些补偿措施。礼物使人感恩赠送礼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不单是给别人造成麻烦的时候,我甚至认为平时向人赠送各种礼物,也是得到对方欢心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最近,日本人相互赠送礼物的习惯慢慢开始降温,就连中元节①和岁暮②送礼的习俗也逐渐在消失。过去,到对方家时,带上些点心或特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最近这种习惯逐渐在商业领域土崩瓦解。  因为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过去这种赠送礼物的习惯在如今社会,只会给人一种“贿赂”的印象。看到政治家和官僚们因收受贿赂而被媒体狠狠地批判为罪恶行径时,恐怕连一般老百姓也会感到害怕,从而减少送礼吧。  诚然,赠送贵重物品或高额巨款确实是一种贿赂,但如果只是送一些特产之类的,就不会有这些误解。“这个,请大家品尝一下。”最好经常给平时关照自己的部门送一些健康饮料或者饼干之类的食物。  赠送礼物可以让人感恩。  感恩的人,一定会以某种形式来报答你。  确实,送礼会花费我们一些金钱,但是我们不能吝惜,因为这样做会使我们的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礼物不仅仅只送给公司以外的人,也可以送给同一个部门工作的同事、上司或部下。简单地说,无论是哪方面,只要是平常关照过自己的人,都可以送礼给他。  哥伦比亚大学的F·布莱恩教授通过对某通信公司的161名员工的分析发现,员工中越是经常给周围的同事、上司或部下赠送礼物的人,越受人尊敬,并且越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言论。  布莱恩教授还指出,赠送礼物的关键不是贵重程度,而是频率。与其送一次特别贵重的礼物,不如送十次便宜点的礼物。  赠送礼物时,不需要找一些特别的理由,只要觉得对方会喜欢,直接送给他就可以。一般来说,都是送一些吃的。  给客户送礼的话,最好每次都送同样的东西。这样就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啊,是那个每次都给我们送奶油点心的内藤君吧?”丢弃不合理的想法当我们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很容易认为“莫非他讨厌我吧”?这是种不合理的想法。事实上,即便两个人的意见稍有不一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算我们反驳他人的意见,拒绝对方的要求,也不一定就会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因此,我们应该丢弃这种不合理的想法。  英国拉夫堡大学一位叫做邓肯·开米尔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为两组,他给第一组灌输了一个不合理的想法,让他们相信“如果他们的意见和朋友不一致的话,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因此,这一组的被实验者全都感到非常不安。  而他给第二组灌输了一个合理的想法,让他们认为“即便他们的意见和朋友不一致,也完全没有问题”。据说这一组学生对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感到非常满意。  实验证明,结果是和个人的想法息息相关的。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要有那些不合理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只会让我们很痛苦,而不会指出有建设性的方向。  当你毫无根据地瞎想“我是不是生病了”,结果就真的会生病。刚一想“我的肚子好像有点疼”,结果肚子马上就疼起来了。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受到个人想法的影响。  前辈或上司请你帮忙做的事情,并非一定就得答应。如果你认为不答应就会倒大霉,这确实是非常不合理的想法。如果有人这样想的话,那么和这个人交往就会很痛苦。  因此,觉得偶尔撒谎没有关系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不会觉得很难了。  一个人会认为人际关系难处,主要原因是这个人做人太认真了。越是顽固地坚守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越会感到烦恼。  蒙混、推脱绝对不是件坏事,一些场合下,即使怠工不去做那些烦人的工作,也是能够被理解的。  我们做事不要太较真儿。  这样就不会再为那些无聊的事烦心了。竞争之处都是不毛之地所有的竞争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在竞争中,甲方为了获胜而努力,而乙方为了超越甲方,也更加拼命,由此他们之间的竞争日益激化。  大家都知道,在当今的竞争社会,一家公司的产品开始降价,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也会开始降价,最后弄得双方都停不下来。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挑起斗争,即使对手挑衅,也不让他得逞。  美国天普大学的帕梅拉·德菲斯博士对不同领域的4 700多家有竞争关系的公司进行了分析,他发现,如果A公司加快发展速度,B公司也会加速发展,结果A公司的业绩就开始慢慢恶化。  如果A公司通过开展新的宣传活动、推出新产品和广告宣传等手段,积极地参与到行业竞争中的话,B公司也会紧跟其后展开一系列应对措施,最后却导致A公司的业绩恶化。  德菲斯博士把这种现象称为“红皇后效应”。  “红皇后效应”这一管理学界的专有名词,出自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所写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爱丽丝拼命地逃跑,而红皇后最后却赌气不跑了的片段。  结果是,不进行没有意义的竞争自己才能安心。  这样,对方也会安心,从而避免了无谓的竞争。  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幼稚,反而是种谋求共存的智慧。  虽然大多数媒体整天都在煽动竞争,大肆宣扬“要提高竞争力”、“没有竞争力的社会不行”,但是,或许没有竞争反而会好一些。因为价格竞争、技术竞争等各个方面的竞争都正在日益加剧。  当然,如果能保证在竞争中获胜,当然很好。但是,如果不能保证取胜,最好还是不要加入到竞争行列之中。  尽管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灌输了没有意义的“竞争思想”,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去和别人竞争,精神上会很放松。与其去参与竞争,不如去找寻别人都没有触及过的商机。因为别人没做过的事情不存在竞争。  暂且不讨论那种在竞争中谋求获胜快感的人,如果你从来都没有竞争意识,那就去寻找一条没有竞争的道路吧。无论对方说什么,先准备好应对的话术在面对客户时,如果你提前准备了应对的话术,那么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不会使你动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事先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  有一家鞋店,对于顾客提出的问题,写下了如下应对守则。  ○ 如果客户说鞋有点儿紧,  回答:那就正好,这种好皮料的鞋,你穿一穿就合适了。  ○ 如果客户说鞋有点儿松,  回答:那就正好,这种好皮料的鞋,你穿一穿就合适了。它会自己收紧的。  当听到这样的回答,通常顾客都会接受,心想“也许是这样吧”。因为皮革制品确实是有伸缩性的。所以没什么好反驳的。  我们反驳对方主张的技巧就是,要提前想好如何应对对方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你提前准备了答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立刻回答对方,这时会让对方觉得你的话有莫名的说服力。  房地产公司职员带客户看房的时候,大都提前预见了客户会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且想好了如何回答。  举个例子,如果顾客说:“总觉得这房子有些小……”,房地产公司职员的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应对的话术:“确实有点,不过这种小巧的房屋,反而会让人觉得有家的感觉。”  这个时候,通常对方都会很坦率地点点头说:“没错,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似乎有些道理。”为什么对方会有这个反应呢?因为无论我们说什么,如果对方表现得不扭扭捏捏,立刻回应我们,我们也会接受对方的观点。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在对方说完自己的观点后,能够立刻巧妙地给出回应。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给对方思考的时间,立刻给出回应。  哈佛大学的多娜·科尼博士说,如果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停顿了没有意义的几秒钟,你的主张听起来就不那么强有力了。因此,我希望大家记住,重要的只是你回答的速度。  如果雇主来责问你为什么没有赶快把工作做好,你要马上回答说:“这次的工作,我想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完美。”如果别人认为你偷工减料,过早地完成了工作,你要先发制人地说:“因为我把这项工作排在了各项工作的最前面。”  总之,最重要的是,立刻给予对方回答。  为了能够快速给予对方回应,我们必须事先想想对方会说什么话,问什么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想出适合自己的话术。即使是说谎,只要隐藏好你的“意图”就好有一位首相,在因为没有遵守承诺而被在野党骂为骗子的时候,他辩解道:“我没有说谎,我尽我的努力去遵守承诺了,但结果却没能做到。”  推脱的一个技巧就是要“隐藏意图”。  即使你没能遵守自己的诺言,如果没有恶意的话,也会得到对方的原谅。因为对方会接受类似于“没办法”这样的解释。  比如说,之前答应过客户要打折,结果没有打折。这个时候,只要隐藏欺骗的意图,总会有办法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只要你提前告诉对方“一开始就没打算要骗您。因为这次是百年难遇的不景气,所以没有办法打折。我们为什么要特意撒个谎来骗您呢”,对方虽然不会对这个解释表示满意,但也会勉强接受。  骗子们经常会使用这种技巧。  比如一个骗婚者,她一边在受害者耳边说“我们秋天结婚吧”之类的甜言蜜语,一边从受害者身上搜刮金钱和房产等值钱的东西,等东西到手后,便编出各种说明情况有变的理由,最后就不和受害者结婚了。  而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们编出的这些理由竟然能被受害者接受,据说很少有人会把骗婚者告上法庭。这些受害者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他们认可了对方的解释。  在为自己违背承诺进行辩解的时候,要宣称一开始确实没有想过要违背诺言。因为只要隐藏了意图,以后的事情都好解决。  德国心理学家斯坦举出了骗子的三个特征:  ① 有虚伪的意识。  ② 有欺骗的意图。  ③ 欺骗的目的明确。  那么反过来说,如果你表现出自己并没有虚伪的意识,也没有要骗人的意图,更没有骗人的目的,那么你撒谎的事实就不能成立。因此对方也就不能说你撒谎了。  其实撒谎异常简单。  你只要说一句“我当初不是这样想的”就可以了。  只要你记住这句如同魔咒般的话,在任何你想推脱责任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没有赶上截稿日期的时候,只要说“我写计划表的时候,把日期写错了。我一点儿也没骗你”之类的话,一定能得到对方的谅解。  当然,某些时候即使你没有骗人的意图,也不能压抑对方的愤怒,这时候你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向对方道歉。绝对不能说对方家人的坏话通常我们都不会去表扬家人。因为我们不太好意思表扬自己的家人,因此通常都会说一些他们的坏话。  “我家那位总是歇斯底里。”  “我家女儿,才上高中却老想买名牌货。”  “我家那没出息的儿子,整天游手好闲的。”  但是,如果你听到这样的话,并且说出“这种儿女可真要不得”之类的话,那就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话并不是对方的真心话。他说自己家里人的坏话,那可不要紧,但是如果别人说他家里人的坏话,他可是会非常生气的。  因此,即使对方说了家里人的坏话,我们最好也不要去附和。如果对方说得很严重,我们正好能借机帮着他的家人说说好话。比如:  “您说得不对,外面对您夫人的评价可高了。”  “现在的高中生都喜欢买名牌货。”  “反正都已经进一流的大学了,就稍微让他玩一玩吧。”  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人,如果家里人被人夸奖,无论谁都会感到很高兴。  年长的经营者中,有很多人无论你怎么夸他,他都无动于衷。但是,只要你一说他的孙子好,他马上就会喜形于色。因为有时候,夸奖对方的家人,比夸奖其本人更能令对方开心。  如果对方说自己家人坏话时,你跟着附和说:“是呀,真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对方很可能就反过来说:“你说什么?你可不要说我家孩子的坏话!”  美国心理学家詹妮弗博士建议说,不仅是家人,最好连不在场的人的坏话也不要说。这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日本人把自己所属的公司和自己的家一样看待,这是日本人的归属意识造成的。  因此,当对方说自己的公司及同事的坏话时,我们最好不要轻易地附和他。  “我们部门的那些人全部都是些傻瓜!”  “我们的部长,真是个死脑筋。”  当对方向你说上面这些牢骚话时,如果他是笑着说的话,那一定不是他的真心话。  因此,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帮着被他骂的人说话,“也不像你说的那样了,我觉得你们部门的人关系都很好呢”,或者说“有时固执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对方也并非真的认为他的上司或同事是坏的,所以你能这么说,他反而会感到高兴。  有人向你征询对朋友的评价时,应采用无伤大雅的表达方式  我们绝对不要说别人的坏话。就像“坏事传千里”这个俗语里说的那样,坏话传的非常快。并且,如果对方知道坏话是出自你的嘴,当事人一定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当别人问你类似于下面的两个问题时:  “你和某某是同学吧?他学生时代什么样?”  “你和某某关系很不错吧?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你应该尽量替被询问人“打掩护”。就算你知道关于被问及的人不好的传言,也绝对不要对外泄露。  美国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安德鲁博士说,与说好的传闻相比,我们更容易在聊坏的传闻时说漏嘴。因为每个人都有喜欢把别人的糗事讲得有趣又滑稽的倾向。  因此,无论你和被询问人的关系怎么样,都不能说他们的坏话。要考虑到这些话有可能会传到被询问人的耳朵里,因此说话应该特别谨慎。  “反正不是自己的朋友,说说他的坏话也不要紧”,像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就算不是自己的朋友,也没有必要树敌。因为敌人当然是越少越好。  如果被询问的人是你的后辈,尽管你认为他是一个“任性的人”,但是说“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教养的公子”是不是更含蓄呢?  当其他公司的人询问你对上司的评价时,就算你认为他是一个“花心的男人”,你也应该含蓄地说:“他是一个交际很广的人,很让人羡慕。”你只需像这样含蓄地替对方掩护,就不会遭到对方的记恨。  如果询问你的人,对你的看法表示怀疑,继续说“嗯,还有吗”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就算对方套你的话,你也不要轻易地上当。因为也许对方正期待从你的嘴里听到一些不好的评价,所以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上当。  这个时候,最保险的回答是:“其他的吗……其他的呀……因为我和他也不是很熟……”,或者把话又丢给对方:“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总之,千万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凡是说别人坏话的人,别人也会说他的坏话。所以,要说他人好的地方,绝不要公开说他人不好的地方。只是“倾听”并不等于“善于倾听”那些心理学并没有完全学透彻的人,通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大都把“听人说话”的真意弄错了。  确实,在临床心理学领域里,有一个原理叫做“无条件的肯定关怀”。  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解释这个原理,它的大概意思是,心理咨询师静静地听患者说他想说的话,并且给予肯定和接受即可。这样,患者说了他想说的话以后,心情就会好起来。  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心理辅导,而并不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就是说,这种做法只限定于心理辅导。如果真的把这个方法用在实际的交流中,对话就会变得很奇怪。  “我又被上司骂了。”  “……”  “就因为报告里写错了一个字!”  “……”  “而且,他总不依不饶的,真是让人受不了!”  “……”  “算了,我走了。”  前面这段话,根本就不能算做对话。 当然,这种只是听别人说话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善于倾听别人说话的人。  一个善于倾听别人说话的人,不能只听别人说,还必须能很好地引导说话人。比如说,在听客户说话的时候,客人说道:“高尔夫快速进步的技巧是,不要随便更换球场。这是我的主张,也是我的信念。”对方的话听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如果你无休止地让对方继续说下去,有时候,对方的话题就会越扯越远。  “对了,说起信念,我在经营公司的时候,也是贯穿了这个信念。我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原因就更换客户,所以和我们公司有来往的商社,在这30年里,没有一家更换过。这个信念我今后还会继续保持下去。好了,你回去吧。”  为了避免对方把话题越扯越远,真正善于倾听的人,不会让对方漫无边际、无休无止地发表“演讲”,而是会巧妙地将对方引导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去。  比如,对上面的客户的发言,他会接着回答说:  “原来是这样,看来真的不能随便更换球场呢。这真是个好信念。看来您一直都很看重和我们公司的合作呀,在这里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像这样,把对方的话题引向自己希望的方面,这才能叫做善于倾听。巧妙地岔开情绪激昂的对方的话题在日本运动非常激烈的年代,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批判教授的场景。许多学生聚集在讲堂周围,对教授们怒声呵斥,目的是要让对方听取自己的主张。  那时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小插曲。当大多数教授被学生们的气势所压倒,只是默不作声地低着头的时候,一位教授朝着身边大吵大嚷的学生说道:“你们的嗓音可真好!”“嗯,你们看起来可真精神!不错!”等等,成功地把学生们身上的歹意消除掉了。  这位教授当时所使用的正是岔开话题的技术。  对于情绪激昂的对手,没有道理可讲。因为如果他们能讲得通道理的话,情绪就不可能那么激昂。对于进入忘我境界的他们,我们不能与其正面冲突。最有效的方法是躲到旁边,巧妙地摆脱对方。  兴奋的野猪总是横冲直撞。站在这样的野猪前面,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最好还是躲到旁边去。  当别人说出我们意想不到的话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思考停顿状态。因为被人攻其不备,我们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所谓“失声”,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心理学的数据显示,当出现预料之外的事件,或者对方给出意想不到的回答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无法应对的状态。这时大脑会陷入恐慌,无所适从。  因此,如果想要巧妙地岔开情绪激昂的对手的话题,最好能提前掌握避开的技术。说是技术,其实只要说一些毫无关系的话就行了,因此这种技术谁都能掌握。  “你们竟然卖这种劣质产品给我们!叫你们老板出来!”当客户跑到店里来责难时,你跑上前对对方说:“是呀,外面正在下雨,从车站走到这里来,一定很不容易吧?我给您倒点热咖啡吧?”对方立刻会感觉莫名其妙,然后稍微冷静下来。  消防队和警察在接到情绪激动的人们打来的电话时,通常会暂时岔开一下话题。  当对方在电话里大呼“救命!请马上过来”时,警察不会激动地说:“是!我们马上过去。”他们要是这样说的话,打电话的人会变得更加激动。  因此,接电话的警察通常会转移一下话题,说:“你先冷静一下。请说一下你的姓名。”面对向自己喊“救命”的人,他们没有给出正面回答,却说“请问你的姓名”,这确实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但是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在对待愤怒或者兴奋的人时,我们要巧妙地岔开话题。等对方冷静下来再认真处理也不迟。利用对方的论点反击对方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安·兰德斯曾经做客白宫。  在座的政治家们围着她半开玩笑地说:“您就是那位兰德斯吗?请给我们说点有意思的事情吧!”  兰德斯立刻回答说:“你们是政治家吧?那么撒几句谎来听听。”政治家们反而被摆了一道。  这种回击的方法,就像有人扔了一个球过来,被你给挡了回去一样。  一休和尚也用过同样的方法。一次足利将军强制他去抓画在屏风上的老虎,他机智地回答到:“我明白了,那么请先把老虎从上面赶下来吧。”  足利将军的理论是“这只老虎是活的,每天晚上都会从屏风里走出来”。于是,一休借用将军的理论说:“既然是只活的老虎,就应该可以把它从屏风里赶出来。”  当然,大家其实不一定非要掌握理论之类复杂难懂的东西。也并非就一定得遵循难懂的理论规则。总之,无论对方说什么,你以同样的表达回答对方即可。  我本人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比如编辑对我说:“我要是成为内藤先生这样的名人,就算我想的题目再怎么无聊,也一定会畅销。”这时我马上就会回答说:“哪里,只要找到像您这样的编辑,就算我的书写得再差,也能成为畅销书。”  采用这一技巧的关键在于要快速答复对方。  有一则关于医生和病人的笑话。一个病人对医生说:“要是马上做手术的话,那还不如死了好。”于是医生回答说:“那就马上做手术吧。”  像这种对话,如果你慢腾腾地回应的话,就不能感受那种对话的机智,因此重点还是回答要快。而且回答的时候注意语调要明快。  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迪斯大学的珍妮特·罗宾森博士认为,提高声音说话比小声说话更有说服效果。同样一件事,如果你用明快的语调、大一点儿的声音说出来,让对方接受的可能性会更大。  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论点,可以令对方胆怯  每个商品都有交货期限。但是,据说在工匠和艺术家之中就有人不遵守这一规则,还严词拒绝交货,并说:“我不会把我不满意的作品交出去的!”  其实仔细想来,没有按期交货责任在工匠或艺术家身上,是他们不对。但往往我们却看到,道歉的竟然是来取作品的人。让人感觉他们非常不讲道理,只要工匠愤怒地说出自己的论点,就足以令对方畏缩了。  日本一所学校的学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打架,最后被警察拘留。当学校校长来保释自己的学生时,警长挖苦地说道:“贵校的指导似乎不到位。”  这时,校长挺胸抬头回答道:“我们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军事学校,因此我们教育学生打架一定要打赢。如果他们打输了,我今天是不会来领他们的。这次我要好好地表扬他们一下。”  听了校长的这番话,警长无言以对。  虽然打架并不是件好事,但是,如果被这位校长质问“打架有什么不好”,那么大部分人说话会变得前言不搭后语。  一位叫做马克麦奎尔的心理学家说,当别人的话超出了我们所相信的常识时,我们会轻易地认输。当你坦言“刷牙是件好事”时,如果有人强烈地反驳说“但过度刷牙反而会使牙疼”,大多数人都不知该如何作答。  无论有多奇怪,只要你毫无顾忌地说出你的主张,就能在讨论中获胜。  据说,过去在日本军队中,大声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其意见通常都会在会议上被采纳。只要这个人无所顾忌地提出来,就算其作战计划有些奇怪,也会被实施。  假设你是一位管理者,因为只对某个部下一个人好而受到其他部下的抱怨。这时如果你向大家道歉说“哎哟,对不起,对不起”,只会令自己的威严灰飞烟灭。  这个时候如果你怒斥道“我偏袒部下有何不妥”,我想其他的部下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认为存在偏袒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我们毕竟是人,当然会有好恶,给有实力的人派的工作,当然与给没有实力的人派的工作不一样。  因此,如果我的部下对我说“请不要偏袒任何人”,我会愤怒地问他:“偏袒有什么不对,你说来听听!”让他给我闭嘴。  最重要的还是,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出煞有介事、毅然决然的样子。  这样的话,都谁不会拂逆你。在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去求他办事在我们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观察对方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对方看起来焦躁不安,你还给他出一些难题的话,必定会被骂回来。因此,要瞄准对方心情好的时候去求他办事。  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气量在不知不觉中变大,什么事情都变得可以包容。因此,求人办事的时机非常重要。就算对方觉得“这件事很难办吧”,但只要心情好,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答应。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不会冲动购买类似于汽车、公寓和独栋别墅这样的高价资产。但是,人在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也会冲动购买这些东西。  比如说,听到女儿决定结婚而欣喜若狂的父亲会说:“公寓吗?嗯,嗯,我给你买。”  科罗拉多大学的迈克尔·欧玛丽博士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对其中一组参与实验的人说:“请回忆在你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等大家充分回忆了自己最幸福的时光后,她对这些人说:“抱歉,现在想动员大家献血。”  于是,这一组中有50%的人很快就答应了献血的要求。  而对下一组实验人员,一进来就直接要求他们献血,据说当时没有一个人答应献血。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非常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会很高兴地答应任何要求,但是,如果是平时的话,就不可能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  “课长,我可以下周休假吗?”  “对不起,能给我一个项目的预算吗?”  “部长,我们能不能多招些员工?”  当我们不得不去请别人做一些难办的事情的时候,要认真地观察对方的情绪。如果时机不对,对方就会因为“难办的事情就是难办”而一脚把你踹开。  那么,如果没有好的时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那就瞄准“用餐后”的时间。  因为一个人美餐一顿后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因此在这个时候去找他办事,多少也会通融一些。或者让对方先吃一些点心,看他心情变好以后再开始和对方谈事。进入谈话主题前要多多闲聊在洽谈工作的时候,双方不可能一见面马上就进入谈话的主题。通常都会先相互打打招呼,一块儿乘坐电梯去往商谈的办公室,坐在谈判桌前一边闲聊一边等秘书端茶上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