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理操控术-2

作者:尤文·韦伯/约翰·摩根 字数:46825 更新:2023-10-08 21:49:56

让自己从错误信念的催眠中苏醒过来与谎言相比,确信是事实更危险的敌人。——弗雷德里奇 威康 尼采有许多人多次问我一个有关心理控制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信以为真”的想象等同于“虚构它直到你实现它”或纯粹的幻想。这远远与事实不符。“虚构它直到你实现它”是表象的、肤浅的、不切实际的。有时候,人们这样教推销员,导致他们经济和情绪上受到伤害。相反,包括“信以为真”式想象练习的心理控制并非虚构和捏造,而是对被隐藏事实的探索。它通过创造性地挑战被你作为“事实”加以接受的自我意象,去揭示你的“真我”。这种所谓“事实”也许一时是正确的,但从长远看肯定不正确。本书第一版中有个故事证明了这一点:我朋友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博士小时候曾经有过一段经历,恰恰证明了信念的力量对于行为和能力的影响多么强大。他最初数学成绩很差,连老师都确信他“对数学一窍不通”。老师随后把这一“事实”通报给他父母,还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于是父母也确信了。阿德勒被动接受了老师和父母对他的评价,而数学成绩也证明他们的看法没有错。然而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问题,其他同学都回答不上来,而阿德勒却灵光一现,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如实地向老师报告,而老师和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在笑声中,他一开始还有些愤愤不平,但很快便大步走到黑板前面,答出了那个问题——这让他们大吃一惊。从此,他意识到自己完全能学好数学,对自己的能力也重新有了信心。后来,他的数学学得非常好。阿德勒博士的经历与若干年前我的一个病人的经历类似。这位病人是个伸入。由于他对自己在某一强手如林的领域取得不凡成就有很重要的经验,并想与别人分享这一经验,所以很希望通过公开发言崭露头角。他嗓音不错,又有一个重大话题可讲,但却没有办法在陌生人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妨碍他自如发言的是他的信念,因为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讲不好话、无法给听众留下好印象,只是因为没有一副让人过目不忘的外表……因为他“看上去不像成功经理人”。这一信念在他内心藏得那么深,以至于每次当他站在一大群人面前开始讲话时,它就会扔出一块“绊脚石”阻碍他。他错误地认定,如果做个手术使外表好看些,也许就能获得所需的信心。手术也许会带来成功,也许不能。我与其他病人交往的经历表明,外表的变化并不一定总能保证性格的改变。具体到这位先生身上,当他相信消极信念阻止他向大家讲授他所知道的重要经验时,他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良方。他成功地用一种积极信念取代了这一消极信念,即:外表长得好坏,并不影响他讲授那些极为重要的经验。不久,他便成为商界最炙手可热的发言人之一,而起变化的仅仅是他的信念和自我意象。至此,我想表达的观点是:阿德勒被一种错误的自我认识所催眠——这不是比喻,而是指他的确被催眠。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前一章说过,催眠的力量就是信念的力量。请允许我在此重复巴勃尔博士对催眠力量的解释:“我们发现,催眠主体只有在相信催眠师的话千真万确时,才能作出惊人之举……当催眠师引导主体到达某种境界,使后者相信催眠师的话是正确言论时,主体便会由于想法和信念的变化,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对你来说,有个重要观点需要记住:你怎样得到想法、想法从哪里来,这个问题都无关紧要。你也许从未见过某个专业催眠师,但是你已经接受了某个想法(来自你自己、老师、父母、朋友、某则广告或任何其他渠道);进一步说,如果你坚信这一想法是真的,那么,它给予你的力量,就像催眠师说给催眠主体听的话那样有力。科学研究表明,阿德勒博士的经历并不罕见,而是在所有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目中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在第一章讲述了普里斯科特 莱基怎样通过指导在校学生改变自我意象,使这些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在经过数千次试验和多年潜心研究之后,莱基得出结论:在每个例子中,学生在校成绩差从某些方面讲,都从某种程度上源于学生对自我的感觉和定义。这些学生完全被一些特写的想法所催眠,比如“我真笨”、“我学不好数学”、“我天生就不擅长拼写”、“我没有那种机械般准确记忆的头脑”等等。带着这种自我定义,学生为证实自己的想法没有错,只好学习差了。学习不好在无意中成为一个信念问题。在他们看来,学出好成绩应该是错误的,就像他们看上去为诚实的人却去偷东西一样。请不要忘记,我们说过,这种催眠式的灌输如果来自某个权威渠道、经常反复而且非常强烈和严厉,那么它造成的影响长期都挥之不去。消除毒害的影响或者重新灌输新的思想,都要求你获得与以上完全相同的三个要素。阿德勒博士儿时的经历中含有权威渠道(他父母和老师)、反复听到、通过当众出丑的强烈体验得到强化这三点。他的解放始于另一次强烈的体验和情绪反应,后者使他重获自由,并激励他拷问和质疑原先的信念。受到催眠的推销员一例在《成功推销的秘诀》一书中,约翰 D 墨菲讲述了著名销售专家埃尔默 惠勒怎样利用莱基的理论提高某个推销员收入的故事:某家公司邀请埃尔默 惠勒担任其销售顾问。销售经理请他关注一桩很不寻常的案例。有位推销员总是想方设法保住5000美元的年薪,不管公司分配他推销哪个领域的商品,也不管给他多少酬金。因为这个推销员在一些小商品领域曾有不错销售业绩,所以就给他分配了一种市场较大、前景较好的商品去推销。但是第二年,他拿到手的酬金数目和他在小商品领域推销时拿到的几乎一模一样——5000美元。接下来的一年里,公司付给所有推销员的酬金都有所增加,唯独这位推销员仍然只挣5000美元。于是.公司派他去推销最难推广的一种商品——但这次和往常一样,他仍然只得到5000美元。惠勒与此人谈了一番,发现问题并不在于推销哪个领域,而是这位推销员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每年只能挣5000美元,只要怀有对自己的这种理念,外界条件怎样变化似乎就不重要了。当分配他去某个难以推销的领域时,他拼命工作以挣到那5000美元;而当分配他去推销某种好推销的商品时,只要那5000美元有把握挣到,他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去再接再厉。有一次,目标刚一达成,他便开始生病,那一年的剩下时间无法再工作。但奇怪的是,医生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毛病,而且在随后一年年初,他又神奇地康复了。显然,这是一个很久前的故事,光从5000美元这个收入数字就可看出故事发生的年代。当它出现在本书的第一版中时,一些销售经理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就这则故事给我写信,每封信都举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为例。他们都说,他们公司就有个人与这位推销员一样,他们对此人已经灰心丧气、失去了信心。一位销售经理写道:“霍华德就像提前就设定好了收入界限一样,无论有多少机会、无论情况怎样,他都不会改变这一界限。”这话说得千真万确,这种信念深深地“设定”在他的自我意象中。一旦重新设定,他就会设法追求新的目标。错误的信念能使人变老20岁我在前一本书《保持青春奇遇记》中曾详细地介绍过一个例子,讲的是拉塞尔先生由于某个错误的想法怎样在几乎一夜之间便老了20岁,然后在接受事实真相时又怎样以同样快的速度重获青春。长话短说。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我为拉塞尔先生的下嘴唇做了一个整形手术,收费很低。但我提了一个条件,就是他必须告诉自己的女友,说这个手术花光了他一生的积蓄。他的女朋友对他把钱大把花在她身上毫无意见,而且一直表明很爱他,还说由于他下嘴唇太大,她绝对不能嫁给他。然而,当拉塞尔把这件事告诉她,并且自豪地展示全新的下嘴唇时,她的反应与我预料的如出一辙,但却不像拉塞尔先生所预期的那样。她勃然大怒,几乎失控、失态,说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全部花光,简直是个傻瓜,还明确地说她从来没有爱过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她只是把他当成容易受骗上当的家伙戏耍,因为他总是大把地把钱花在她身上。不过,她接下来的言行超出了我的预料。她在生气和反感之余,还宣布她要给他一个“伏都教式”(voodoo,伏都教,一种主要在加勒比海国家尤其是海地流行的宗教——译者注)的诅咒。拉塞尔和他的女朋友都出生于西印度的一个小岛,在那里,无知者和信奉迷信的人都要信仰伏都教。他的家庭经济相当宽裕,受到过良好教养,而且是个大学生。在勃然大怒时,女朋友便“诅咒”他。虽然他隐约觉得不舒服,但事后也没有想太多。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嘴唇里长出一个又小又硬的奇怪肿块,茫然之余.他想起了对方的诅咒。一位对“伏都教式”诅咒有所了解的朋友坚持认为,他嘴里的这个肿块是可怕的“非洲小虫”,它会慢慢吃掉他的所有精力和体力,还说不久前自己正在找它们呢。他从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第一次和拉塞尔先生交谈后几个星期、他又到办公室找我,于是我从他嘴里听到了这些情况。护士已经认不出他了,这也不奇怪。第一次拜访我时的拉塞尔先生是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年轻人,嘴唇稍大,整个人也很高大。他身高约6.4英尺,身材魁梧,有着运动员般的体格,言谈举止也都显示出内心的高贵,使他显得魅力四射。他皮肤上的毛孔似乎散发出动物身上才有的那种活力。然而,此时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拉塞尔先生,似乎一下子老了至少20岁。他像老年人那样双手轻轻颤抖,眼眶和下巴深凹进去,体重至少减轻了30磅。外表的各种变化都表明了医学称之为“老化”(要是能找到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好了)的过程。在迅速检查他的嘴唇之后,我向拉塞尔先生保证说,我只用不到30分钟时间就可以去掉他嘴里的“非洲小虫”,然后我照着做了。曾经作为罪魁祸首的肿块原来不过是他手术后留下的疤痕组织。我割掉了它,拿在手里让他看。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事实真相,并且不再怀疑。他长吁一口气,看上去似乎姿势和表情都立即发生了变化。几周后,我收到拉塞尔先生写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还夹着他和新迎娶的新娘的一张合影。他回到了故乡,与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结了婚。照片中的男士是那个最早的拉塞尔先生。拉塞尔先生再次于一夜之间返老还童。一个错误的信念曾经使他苍老20岁,而事实真相不仅让他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恢复了信心,而且还真的使老化过程完全颠倒。如果你像我一样见过拉塞尔先生一样(无论在我之前还是之后),请千万不要再对信念的力量怀有丝毫疑虑,因为作为一种事实加以接受的想法无论来源于何种渠道,都完全可以像催眠那样具有强大的威力。每个人都在催眠中吗毫不夸张地说,从某种程度讲,每个人都在催眠之中。催眠他们的,可能是从别人那里不加鉴别地接受的思想观点,也可能是他们反复向自己重申或者说服自己相信的想法。这些消极想法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就像某个专业催眠师向催眠主体大脑灌输的消极想法所起的影响一样。你见过地地道道的催眠演示吗?如果没有,请让我描述由于催眠师暗示而产生的几个简单现象。催眠师告诉某个强壮的足球运动员,说此人的手被粘在桌子上,根本抬不起来。这不是个该足球运动员“试不试”的问题。他根本做不到。他既紧张,又想努力抬起,到最后,胳膊和肩膀上的肌肉鼓得像绷紧的绳子,但他的手仍然像长在桌子上一样。催眠师告诉一位举重冠军,说他无法把桌子上的铅笔拿起来。尽管正常情况下此人能将400磅重量举过头顶,此时他却真的无法举起一支铅笔。让人奇怪的是,在这些例子中,催眠并没有弱化运动员的身体。他们的身体其实和平时一样强壮。但是,由于无法有意识地认识这一点,他们自己在与自己作对。一方面,他们企图通过主观努力抬起双手或拿起铅笔,实际上是在收缩举东西时要使用的那些肌肉;但另一方面,“你做不到”这一想法却使相反的肌肉在违背他们意志的情况下收缩。消极想法使他们自己击败自己;他们体现不出或用不上真正可用的力量。另一位运动员则在测力计上测试握力,发现读数是100磅。无论怎样努力、怎样紧张,他都无法使测力计上的指针向100磅前挪一点。此时他的受到催眠,催眠师对他说,“你非常非常强壮,你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这样有力过。你要比以前强壮很多。你自己都为你多么强壮感到惊讶。”他手部的握力此时再次测试。这一次,他轻而易举就把指针“逼”到了125磅刻度处。同样很奇怪的是,催眠并没有给他的实际力量带来任何提升。催眠暗示所做的,就是战胜某个消极想法,而正是这一想法此前阻止他展示自己的全部力量。也就是说,这位运动员在处于清醒状态时,由于消极地认为自身握力只有100磅,所以给自己的力量施加了限制。催眠师只是解开了这道精神枷锁,使他能展示出自己的真正力量而已。这种催眠其实就是暂时“解除他的催眠状态”,把他从自己设定的自我信念中解放出来。正如巴勃尔博士所言,当你在催眠期间看到如此神奇的事情发生时,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催眠师必定有某种魔力。口吃的人能够流利地说话;像漫画人物“卡斯帕”等胆小鬼那样胆怯、害羞、内向的人变得喜好交际、镇定自若、并能发表动人的演讲;在清醒时面对纸笔特别不善加法运算的孩子,竟然能在头脑中默算三位数的乘法。之所以发生这一切,皆是因为催眠师告诉他们有这个能力,并引导他们付诸实施、顺利完成。对旁观者来说,催眠师的话似乎有一种魔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在遇到催眠师之前,做成这些事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都存于催眠主体的内心,只不过催眠主体由于不知道自己身上有这种能力.从而无法运用它罢了。由于脑子里存有消极信念,他们将这种能力封闭了起来,抑制了它。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陷入了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些事。与其说催眠师催眠了他们,倒不如说催眠师解除了他们的自我催眠更准确。无论你是谁,你身上都具有某种能力和力量,使你能做自己为追求幸福和成功而想做的一切。此时此刻,那种连你想都没有想过的力量就存在于你内心。而且只有当你改变自己的信念时,这种力量才开始为你所用。尽快将自己从“我做不到”、“我活得没有价值”、“我不值得那样”以及其他自我限制想法的催眠状态中解脱出来吧。自卑情绪可以自我医治至少有95%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卑感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而对无数人来说,这种自卑感成了他们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严重障碍。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不如另一些人或另一个人。我心知肚明的是:我在高尔夫球场上打不过杰克 尼克劳斯;一脚把足球开出去时,不可能像美国足球联盟中的任何专业后卫球员那样直、那么远。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即使以演讲家的身份出现在熙熙攘攘的听众面前,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在讲台上比我更优雅、更雄辩、更有魅力。我知道这一点,但这个事实并不能诱发出我内心的自卑感,从而影响我的生活,只是因为我不会不识时务地拿自己和他们比,不会觉得仅仅由于我在某些领域没有他们那样老到和娴熟就否定自己。我还知道,在某些领域,我遇到的每个人,从偏僻西部的牛仔到银行行长,都在某些方面比我优秀。但是,和前述一样,这些人无法像我那样擅长修复一张带有伤疤的脸,或者像我那样出色地做其他一些事情。而我敢保证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一点就自惭形秽。自卑感与其说源于事实和经历,不如说源于我们对事实所下的结论和对经历的评价。比方说,我打高尔夫球比不上杰克 尼克劳斯和阿诺德 帕尔,但这并不会使我低人一等。阿诺德 帕尔不会做手术,他在外科手术方面低我一等,但也不能表示他这个人就低我一等。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标准、采用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使我们产生自卑感、影响我们生活的,并不是我们对技不如人的认识,而是对自卑的感觉。自卑感的发生只有一个原因:我们自己判断自己,我们不以自身标准或普遍标准衡量自己,而是拿别人的标准来对号入座。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无一例外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屈居第二”。但是,由于我们认为、相信、假定自己应当达到其他人的标准,所以当达不到时我们便觉得痛苦和平庸,并认定是自身出了问题。循着这种荒谬的推理过程,接下来自然就会得出这种结论,即:我们“没有那本事”,我们不值得享有成功和幸福,我们根本做不到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为此觉得问心有愧。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听任自己受到一种完全错误想法的催眠。这种想法如“我应该像某某人那样”、“我必须成为某某人”。稍加分析,这些想法的错误性都很容易被识破,因为事实上,世上并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标准。组成“所有人”的是个体的人,而世上没有哪两个人完全一样。新鼻子和新鞋子都无法确保成功不妨想想围绕迈克尔 乔丹设计的那个著名广告计划,其口号是“我想成为迈克尔那样的人”。几乎没有哪个年轻人的身体条件足以复制迈克尔,乔丹那样的表现,即便他们同样拥有乔丹那样极为严格的纪律性、敬业精神、职业态度和永不言败的灵魂。如果这种广告计划的目的是无害的,只是为了推销运动鞋和运动服,那倒还好;如果对某些人来说,它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能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那倒也值得肯定。然而可悲的是,对另一些人而言,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树立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或者更糟的是,使一些年轻人从自我存在的中心漂移到自我存在的边界,而当他们发现一双新运动鞋产生的魔力,和手术刀造出的新鼻子产生的影响差不多时,就只能以失望而告终。如果以更成熟、更睿智的眼光看待迈克尔本人和这一广告计划,我们就不会受到它的“反向催眠”,而是将其转化为动力,看成是过眼烟云,而是更加深入地分析那些造就乔丹成功最大原因的特质和行为,不是沉迷于追求天生而非凡的身体天赋。这种特质和行为可以存于一个人内心,你可以强化它,甚至模仿它。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生来身体条件就不如乔丹的篮球运动员,如果以乔丹为榜样,也可能在篮坛比肩乔丹甚至超越他的成就。具有自卑情绪的人总是通过追求卓越而错上加错。她的感受产生于“我不如别人”这一错误前提。从这个错误前提出发,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和合理感受便得以建立。如果她由于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感觉不佳,那么救治的良方就是使自己变得和所有人一样好,而真正感觉良好的唯一途径就是使自己高人一等。这种追求卓越的心理会给她带来更多苦恼,导致她更加灰心,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以前从未有过的神经衰弱。她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痛苦,而“越是努力地尝试”,痛苦就越深。自卑和优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对立面,治愈自卑感的途径在于认识到硬币本身就是人造出来的。只有这几句话才是你的真理:你并不低人一等;你也不高人一等;你不过就是“你”。“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应与任何其他人形成竞争,因为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样、和你处在完全相同的水平线。你是一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你不“像”任何其他人,也永远不会“像”任何其他人。你不应该去和任何其他人相像,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像你。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标准”人,并通过某种方面给此人打上一个写有“这个人”的标签。他把每个人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把每一片雪花都创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一样。上帝造出矮个和高个,魁梧的人和小巧的人,瘦人和胖人,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他从来没有对某种尺寸、体形或肤色表现出偏爱。亚伯拉罕 林肯曾经说过:“上帝必定喜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普通人”。他说得不对。世上没有“普通人”——不存在标准化的普通模式。他应该说:“上帝必定喜爱不普通的人,因为他创造了那么多”。这样也许更接近事实。自卑情绪和与其相伴的每况愈下的表现,在心理学实验室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你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设立一个“标准”或“平均值”,然后让你的实验对象相信他达不到这个标准或平均值。我在本书首版中介绍了一位心理学家,此人希望搞清自卑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哪些影响。他让学生们参加一整套例行测试。“但是随后他郑重宣布,那些‘普通人’只花了测试所要求时间的1/5就完成了任务。测试进行中,铃声响了,这表示‘普通人’所要求的时间已经到点。事实上,这时候一些最聪明的测试对象反而变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认为自己才是笨蛋。”(《你的头脑里有什么?》,《科学文摘》,1952年2月)试假设一下。如果你对高尔夫无甚了解,第一次被人带到高尔夫球场,别人向你演示这项运动的基本技巧,并告诉你新选手的平均成绩是80杆。如果你相信这句话的正确性,那么在你打完第一轮高尔夫时,对其结果有什么感觉?或者再假设,如果你对保险业知之甚少,但打算进军保险业,并且相信新加盟的保险代理人一开始每月酬金是2万美元。第一个月下来,你对收入的结果有何感受?第二个月呢?还可以想想把自己和某种非常不公平的“田忌赛马”式标准对照,会带来什么危险。比如说,如果我拿自己图书作品的销售量与小说家汤姆 克兰西或斯蒂芬 金的相比,以此来衡量我作为一名作家的价值,那真是和龙王比宝了。不要拿自己去与“他们的”标准比。你不是“他们”,所以永远赶不上他们的标准。同样,“他们”也不会拿你的标准去追求——他们也不该那样。如果用心理控制技巧与你的自我意象交流,你的目标就不应该是觉得比别人高上一等,也不应老是觉得比别人逊色一筹,而应该是形成自己的独特人格,取得独一无二的成就。怎样通过放松来解除催眠肉体的放松在催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眼下怀有的信念,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都是在毫不费力、不带紧张感、不经过意志磨炼的情况下形成的。我们的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也都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形成的。由此推断,我们必须运用同样的过程去形成新信念或新习惯,也就是说,要处于放松的状态下。如果能每天坚持肉体放松练习,就能带来与之相伴的“精神放松”和“态度放松”,而后者是能使我们有意识地更好控制的自动机制。从本质上讲,在解除消极态度和消极反应模式对我们的催眠作用这个问题上,肉体的放松也具有强大作用。舒服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或者面朝上躺着。尽可能有意识地“放开”各种肌肉群,不要在它们上面使劲。再有意识地注意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它们也放松点。你会发现自己总能自发地放松到某个程度。你可以停止皱眉,让前额放松下来,也可以减轻下巴的紧张感。你可以让双手、胳膊、肩膀、双腿处在比平时更放松点的状态。大约花5分钟做这些,然后不再注意你的肌肉。如果时间更长,你可能通过有意识控制想改变这种状态。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用创造机制自动带来某种放松状态,从而越来越放松。简言之,你要运用想象中形成的“意象目标”,并让自动机制去为你实现这些目标。心像1在“心眼”中看着自己四仰八叉地躲在床上。形成一幅关于双腿的画面,看看它们如果是用混凝土做成会是什么样子。看着这两条很笨重的水泥腿在丝毫没有提升力的情况下,一直放在床褥上往下陷。现在,把胳膊和双手也想象成混凝土做成的模样。它们也非常沉重,而且也在被褥上向下陷,给床施加了一个巨大的下压力。在你的“心眼”中,看着一位朋友走进屋子,试图抬起你那两条笨重的水泥腿。他抓住你双脚,努力想抬起来,但是确实太沉,根本抬不起来。再针对你的胳膊、脖子等部位重复这一过程。心像2你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牵线木偶玩具。你的双手通过细线和手腕松弛地系在一起,前臂通过一根线和上臂松弛地系在一起,上臂和肩膀也通过同一方式相连。你的双脚、小腿、大腿也都通过一根线彼此相连。脖子由一根非常柔软的线组成。这些线控制着你下巴、将双唇拽到一起,但它们松弛而伸展,使得你下颚松散地向前胸方向降落。连接身体不同部位的所有细线都松弛而柔软.你整个身体只是松弛而伸展地摊在床上。心像3许多人发现这种心像最能让人放松。在记忆里搜索过去有哪些让你轻松而愉悦的场面。每个人生活当中都有某一时候感到自由自在、浑身轻松、心态平和。从过去的经历中挑出浑身轻松的画面,再想想画面中有哪些细节。你也许置身于某个靠山的湖畔垂钓,画面中一片宁静。如果是这样,就特别注意所处环境中附带出现的小东西。想想湖水中平静的涟漪。当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听到了树叶静静的沙沙声吗?也许你想起完全放松地坐着,在一面打开的壁炉前坐了很久,甚至有些昏昏欲睡。壁炉中的木柴是否发出了噼啪声、火星四溅?当时还能耳闻目睹到什么?也许你回想起阳光明媚的一天,你在海滩上放松。身底下的海沙给你带来什么感觉?你能感到懒洋洋的阳光像自然界的实物一样抚摸你的身体吗?有没有一阵微风吹过?海滩上空有没有海鸥飞翔?这些伴随的细节你能想起并刻画得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天练习能使这些心像或记忆越来越清晰。学习效果也能累积。这些练习能强化心像和客观感知之间的联系。你将变得越来越擅长于自我放松,而这一点本身又能被你在将来的练习过程中“记住”。第五章运用理性思考的力量获得成功我获取事实,我耐心地研究事实,我运用想象。——伯纳德 巴鲁克当我开的处方和“把运用天赋的推理力量作为改变消极信念和行为的一种方法使用”一样简单时,许多病人都非常失望。对某些人来说,这样做似乎天真得不可思议,而且极不科学。然而这种处方却有一个实在的优点:管用。正如后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它建立在绝对科学的发现成果基础上。有一种广为接受的谬论认为,理性的、合理的、有意识的思维对潜意识过程或手段没有影响,并认为要想改变消极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就必须从“潜意识”里挖掘出一点东西来。你的自动机制完全不带有个人色彩。它像机器那样运转,根本没有自身意愿。它总想努力对你当前的信念以及与环境有关的解释作出恰当反应:总想为你提供恰当的感觉,去实现你在有意识时决定追求的目标。你要通过想法、信念、解释、意见等形式向它提供素材,而它也只对这些素材起作用。为潜意识机器充当“控制旋钮”作用的,正是有意识思维。只有通过有意识思考(尽管可能是不合理、不现实的).潜意识机器才能形成自己的消极反应或不当反应模式;正是通过有意识的理性思维,这种自动反应模式才能得到改变。你现在就能得到积极效果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心理治疗”通常被描绘成一个精神病专家引导某位病人追溯遥远的童年,就像考古学要求的那样去追寻和挖掘。结果呢,人们普遍达成共识:只要去治疗一次,你就要经常进行心理治疗。还记得一位经理人告诉我,说他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行为希望改变,但绝不同意一周接一周地去拜访精神病专家,无休止地挖掘和讨论童年时代的事。虽然不能把一切责任归咎于精神病专家,但要想获得健康的自我意象,并不只有华山一条路,而且老实说,这种精神病疗法也并不能准确地代表所有医生的疗法。于是,我问他是否真心希望发生某种变化,是否在从来不回忆童年时代的条件下也能做到这一点。得到他肯定的回答后,我和他讨论起本章的观点,即运用眼下与想象一致的理性思维,去改变自我意象。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在前面列出的公式,不妨在分母前面加几个字,于是公式变成了:用简单的话来说,在继续用制导导弹来比喻自我控制的条件下,我们运用蓄意的、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去选择“靶子”,然后再运用想象力,以一种能被自我意象接受和实施的方式,把“靶子”传递给自我意象。用理性思维检验自我强加的限制不妨设想一种非常简单的情况:食物的喜好与厌恶。我曾经有位朋友从来都不吃绿豆炒腊肉,而这种配菜我爱吃得不得了,往往还就着上好的牛排一起吃。我多次想说服他试着吃一点,但他固执地说他讨厌绿豆。最后,我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家饭馆里共同进餐,他勉强同意尝一点我推荐的菜,用他的话说,这道菜是“你那该死的绿豆”。“就是为了你不再给我找麻烦”,他说。咬了第一口之后,他低声咕哝“嗯”,又试着吃了第二口,接着是第三口。他说:“这些东西味道还真不错。”几个月之后我们再次共同进餐时,他主动点了绿豆炒腊肉!如今,他认为有好几种原因使他不喜欢绿豆的味道。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晓得他是否知道。我也不打算知道,因为他从来就没有透露过。但是,他并不需要仔细搜寻童年经历,不需要把年轻时各种体验亮到大众面前,不需要费尽心思躲在楼梯口偷听大人谈话,以便挑战自己的信念,并在长大后的此时此刻,去检验这种信念的真实性。诚然,几乎没有哪种心理问题像喜欢或厌恶绿豆炒腊肉那样无伤大雅。但是,与你品尝绿豆的味道相比,渴望自我完善、感觉良好的方式也不会复杂到哪儿去。虽然我承认精神病学专业人士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多数人无需深入分析过去经历的人生大事,便可以通过运用心理控制技巧以及其他相关的自我完善方式,来解决大部分困扰他们的自毁问题。别惹火烧身也许再好不过对过去挫折的记忆和令人不快的痛苦经历一起埋藏在潜意识之中。但这并不表示为了改变性格,就必须“挖掘”、暴露或检验这些记忆和经历。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通过“试错法”实现的,即通过“进行试验、没有达到目的、有意识地记住错误程度然后在下次试验中纠正”这一过程来实现的——直到最终“击中目标”或完成成功的尝试。从此,成功的反应模式被记住,在未来的试验中得以回忆和“模仿”。一个人掌握“掷马蹄铁”游戏的技巧、扔飞镖、唱歌、驾车、打高尔夫球、在社交中与别人打交道或者学习任何其他技能时,都必须遵循这个道理。因此,从本质上讲,任何伺服机制都包含对昔日错误、挫折、痛苦以及消极经历的“记忆”。这些消极经历不仅不会阻碍学习过程,恰恰相反,它有助于学习过程,只要将这些经历作为反馈数据合理利用即可。这些经历可以看成对你想要达到的积极目标的偏差因素。然而,只要错误被发现、错误的前进路线被纠正,我们就应当有意识地忘掉错误,就应当牢记和巩固成功的尝试。这一点同样重要。只要将有意识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实现的积极目标上,对昔日错误的这些记忆就不会造成有害后果。因此,我们最好“不要惹这些麻烦”。我们的过失、错误、挫折,有时甚至是耻辱,都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它们必须作为通往终点的手段,而不能作为终点本身。一旦完成本职任务,就应当忘掉它们。如果有意识地仔细盯着错误,或者从内心对出错感到愧疚并由此贬低自己,那么,我们就不识时务地使错误或挫折本身成了有意识地留在想象或记忆中的“目标”。世上最不幸的人,是那些顽固地总想重温昔日时光、在想象中一遍遍割舍不下过去经历、总为过去的错误自我批评、总为曾经的罪过不停自责的人。有一个新词用来指代在不对过去追根问底的前提下控制情绪和自我形象,叫做“基于解决方案的疗法”。如果你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想参考当前流行的新书.建议读读比尔 奥汉伦的《把事情做得与别人的不一样》。“遗忘”的力量当有人要求奥托 格雷厄姆说出足球界某个伟大接球球员最重要的特征时,这位克利夫蓝褐色人队伟大后场球员说:“瞧我这该死的记性。”不少球员和教练也和我这么说,而且这种场面在媒体采访中也年复一年地出现。其意思是说,接球球员所具备的最重要技能,是不断忘掉刚刚漏掉的可以接住却没接住的好球,以便将精力集中在“靶子”上——即成功接住下一个向他所在方向传来的好球。我曾多次在电视上欣赏足球比赛,看着射门的球员射出一脚臭球,连20~30码的近距离射门都失之交臂,却立即转身投入到比赛中。哪怕整场比赛意义重大,在面临下一次距离更远、难度更大的射门时,他们仍然毫不犹豫。与身体力量和射门技巧相比,射手先遗忘、再重整的能力同样重要。为过去的错误和过失而不断自责(无论是若干年前还是数分钟以前的事)于事无补,反而在另一方面使你将要改变的行为成为固定模式而无法改变。如果我们老是停留在失败的记忆上,并且愚蠢地得出结论,“我昨天失败了,所以我今天还会再失败”,那么对过去失败的记忆反过来便会影响当前表现。然而,这并不“证明”潜意识反应模式本身会重复、会永存,或者表示在行为得以改变之前,埋藏在深处的所有失败记忆都必须根除。如果说我们成了受害者,那是我们的有意识思维使然,而不是由于潜意识的作用。因为我们下结论、选择将要关注的目标形象,都要靠性格中与思维有关的那一部分来作出。一旦改变思维、不再为过去费尽心机,昔日的记忆便伴着错误一起,无法对我们起作用。不在乎过去的失败、一路向前如果在催眠过程中告诉某个害羞、怯懦、冷漠的人,让他相信或自认为是一个胆大、自信的演说家,他的反应模式便会立即改变。他此时此刻相信自己能做到什么,他就能做到什么。他的注意力完全交给了想要实现的积极目标,而根本没有考虑过去的挫折。多萝西娅 布兰迪在优秀图书作品中讲述了这一观点怎样使她硕果累累,成为一名成功、优秀的作家,以及怎样开发、利用她自己从不知道的才华和能力。在目睹一次催眠演示之后,她既觉得好奇,又感到吃惊。后来,她无意读到心理学家F M H 迈尔斯写过的一句话。她说,这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迈尔斯的这句话解释说,催眠主体展示出的才华和能力,应归功于在催眠状态下对过去失败的“记忆清洗”。如果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做到这一点(多萝西娅 布兰迪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普通人身上具有的天赋、能力和力量,仅仅因为对过去挫折的记忆而受到阻滞、得不到利用,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在清醒状态时,却能通过无视过去的挫折、“表现得像绝不可能失败一样”,从而能够运用这些同样的力量呢?她决定一探究竟。行动的前提是:那些力量和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只要她勇敢向前,表现得“像它们真有一样”,而不是怀着试探之心、不虔诚,那么她就能运用这些力量和能力。不出一年,她的作品数量猛增,销售量也翻了几番。另一个让人惊奇的后果是:她发现自己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突飞猛进,成了一名炙手可热的演说家,而且对演讲乐此不疲。相比之下,此前她不仅没体现出丝毫演讲才华,还恨透了在公开场合讲话。有了本书诸多章节中描述过的那些心理控制练习,再加上为期12周的心理控制课程中提供的更具体、更复杂的精神训练练习,我的努力目标之一,就是帮助你凭自身想象“像梦想成真一样去做事”,并鼓励你反复地、创造性地那样做。在《赢得幸福》一书中,贝特朗 罗素写道:我并非生下来就幸福。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歌曲是:“厌倦了尘世,尘世充满了我的罪孽。”……长到少年时,我憎恨生活,始终处在自杀边缘,然而自杀念头却被进一步学习教学的愿望所阻止。如今,恰恰相反,我事受着生活,几乎可以说,每过去一年,我就更热爱生活几分……这主要是因为我越来越不那么过度关注自己。像其他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也有反省自己罪过、愚行和缺憾的习惯。我把自己看成一个可怜人,而这无疑是应该的。慢慢地,我学会了对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我开始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外界物体上:世界的状态、知识的各种分支、让我产生好意的个人等等。在同一本书中,他描述了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建立在错误信念上的自动反应模式:通过运用正确技巧未克服潜意识幼稚的暗示,甚至改变潜意识的内容,都是完全可能的。只要你开始因为某件事感到懊悔,而你的理智告诉你这件事其实并不坏,此时,你就应分析之所以懊悔的理由所在,并清清楚楚地查明这种懊悔心爱的荒谬之处。让有意识信念生动起来、强烈起来,以至于它们能给你的潜意识留下强烈印象.强烈到足以与婴儿时期保姆或母亲给你留下的印象相抗衡。不要满足于理性时刻和不理性时刻间的相互交替。深入观察不理性的一面,下决心不去看重它、不让它支配你。无论何时,只要它将愚蠢的想法和情绪灌输到你的意识当中,都要对其斩革除根,分析它们然后拒之门外。不要听任自已当一个优柔寡断的傀儡,一会儿被理智摇到这边,一会儿被幼稚的愚行摇到那边……但是,如果某种相反的力量将要成功地带来某一个体幸福、将能使某个人始终按一个标准去生活,而不在二者之闻摇晃,那么,此人就应该深入思考并感受理智的声音。多数人在表面上扔掉童年时代的盲目崇拜之后,总认为事情已经完结,不必再做什么,却没有意识到这些盲目崇拜的影子仍然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一个合理的信念到达时,我们应该仔细窥探它、坚持它直到最终结果出现、去查明与这一新信念不一致的信念(无论后一种是什么样的信念)怎样存活……我的建议是:一个人应该着重记住自己在理智状态下信奉什么,永不允许相反的不理智信念顺利通过却不受到任何挑战,或者听凭这些不理智信念支配他(无论这样的信念是什么)。其实,这表示当他经不住诱惑而变得幼稚时,必须努力说服自己理性起来。不过,即便这种理性非常强烈,却只会非常短暂地存在。改变想法靠的不是“意念”,而是其他想法借助贝特朗 罗素的上述技巧,可以找出那些与内心深信的信念不一致的思想。可以看出,这种技巧和普雷斯科特 莱基经过临床检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技巧其实是一回事。莱基的方法在于让主体“看出”他们的某些消极观念与内心深处持有的某些其他信念不一致。莱基认为,构成“个性”整个内容的所有想法和观念都必须表面上看似彼此一致,这是“思维”本身的本质属性。如果某个既定想法的不一致性被意识识破,那么它必然会被拒绝。我在本书首版中曾讲述我与一位推销员的相遇。在这次相遇中,我运用这种技巧聚焦于两个相互冲突的信念,并将那个没有效果的信念消灭掉。我有位病人是名推销员,此人一拜访“大人物”就“吓得要死”。他的恐惧和紧张通过一次心理咨询就得到克服。在这次咨询中,我问他:“从客观上讲,你是不是特别重视那些人,当你畏畏缩缩地进入那些人的办公室时,总是毕恭毕敬地拜倒在地?”“我当然会说‘不是’!”他被激怒了。“那么,为什么你从心理上要奴颜婢膝、点头哈腰呢?”另一个问题是:“进入某个人的办公室时,你会不会像叫花子那样伸出手,讨一枚硬币或一杯咖啡?”“当然不会。”“当你过于注重他会不会同意你的推销、会不会让你失望时,你看不出自己所做的其实是一回事吗?就是说,如果你大大方方地伸出手,恳请他在你的订单上签字.并且把你当作一个‘人’而接受,会有什么不一样呢?”用心理学杠杆搬掉前进途中的“高山”莱基发现,有两个强有力的杠杆可用于改变信念和观念。世上存在标准信念,几乎每个人都强烈地怀有它。这两个杠杆是:1.某种感觉或信念,即“我能做好分内之事,我在举起杠杆的另一头,我在独立发挥一定作用”;2.一种信念,即不应该让身上的“某种东西”遭受侮辱。有意思的是,神经语言设计(NLP)(以格林德勒和班德勒两位博士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托尼 罗宾斯又将其推广)为这两个产品提供了一个工具箱:痛苦和成就。我认为,痛苦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即你不应该受到极大侮辱)是激励人们的激发器,它们最迅速、最轻易、最果断地激励人们采取行动,这并非偶然。懂得这一点,你就能运用它们激励自己采取建设性的行动。不妨告诉你:有一个人就是这样受到激励的。杰夫 保罗是心理控制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也是《零阻力销售》的合著者。他曾经是一位签证财务规划师,而且颇有成就。但他从事这项工作时,感到特别不快乐。他不喜欢上下班来回坐车、穿西装打领带、打电话或亲自上门推销,也讨厌这项工作的重复和枯燥。一天,理性思维的火花一闪,他发现不必总是为了谋生而去做某一件特别不喜欢做的事。他清醒地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目标,肯定还有别的路可走。他无疑是想对了。你知道,许多人从未认真对待过这种简单的认识。于是,杰夫着手行动起来(我们如今称此为“逆向目标确定行为”)。他想出了一大堆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一一罗列出来。他的清单中包括“必须穿西装打领带”、“必须管理某个职员团队”,其他十几项与此内容差不多。接着,他运用想象力“货比三家”,想想另外一些对他有些吸引力、但不需要他做“永远不想再做的事务清单”中所列事情的职业和事业。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决定从事邮购业务。他发现,自己曾经加以完善并成功吸引客户的那些方法,能让许多财务规划师从中获益。他构想了一项业务:经营这一业务时,可以通过图书、手册和录音节目等形式出版这些信息,然后通过广告和直接邮寄等手段,将制作的产品卖给所在行业的其他成员。他在自家一间办公室里就能经营,而获取订单、打印和送货等工作,则由外部承包商为他做。他对自我意象说:我能通过集中精力,比如对同行的渴望和挫败洞若观火、拥有丰富的推销经验、对邮购日益提高的兴趣以及愿意学习的渴望等等,来做成这项业务。尽管早期尝试很不成功,但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路线纠正”,并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不妨在此处简要列举:首先,杰夫创立了一项邮购出版业务,面向财务规划师和保险经纪人销售,这让他坐在家中小办公室,便能坐享每月1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其次,杰夫制作函授课程、开设研讨班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向别人讲授他的邮购业务模式,由此激发了许多人开创此类业务。为进一步把事业做大,他写了一本书介绍经验,书名叫《怎样穿着衬衣坐在厨房餐桌旁每天净挣4000美元》。这本书的销量已达10万册以上。第三,他培养了高水平推广与营销广告词撰写技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高薪顾问。也许最重要的是,他发展了自己的业务,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却没有与“永远不想再做的事务清单”中的项目相冲突。杰夫把成功归因于使用心理控制技巧,但也强调他所称的“精确思维”(我称之“理性思维”)是成功的首要起点。对信念进行认真分析并重新评价理性思维的力量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却没有被发现,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很少运用它。我们应该对与自己跟所处世界或其他人有关并潜伏在消极行为之后的信念追根溯源。成功看似触手可及时,是否总会发生什么事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也许只是你心里以为自己不值得获得成功,或者认为你不该成功。你与其他人一起时是否局促不安?可能是你认为比他们低下一等,或者认为其他人本身就不热情、不友好。当处于某种相对安全的环境时,你是否变得莫名其妙地焦躁和害怕?可能是你相信所处的世界本来就是个充满敌意、不利和危险之地,或者认为自己活该受罚。我们也许猜想:有多少人希望获得杰夫那样完美的终身事业(当问到是否希望时,总有人会给出肯定的答复),但是却又能立即找出一大堆原因,说明他们为什么无法做到杰夫做到的那些事。这些“原因”其实根本不是以当前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原因,而只不过是信念,是易受改变的信念而已。还记得吗?行为和情感都源于信念。要想根除促成情感和行为产生的信念,就要问自己根除它的原因。是否有某种任务你本希望去完成,某种渠道你希望借以自我表达,却总因为觉得“我做不到”而止步不前?为什么不扪心自问“为什么”呢?“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然后问自己,“这一信念是建立在确切的事实上,还是基于某个假设,或者说以一个错误的结论为基础呢?”接着,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1.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2.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3.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4.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得、感受得就像它是真的一样?不要心不在焉地放过这些问题,而要苦思冥想它们、认真考虑它们,怀着感情去思索它们。你是否发现你在自欺欺人、你在低估自己,其原因并非某个“事实”,而只是由于某个不合理的错误信念?如果是这样,不妨试着激起自己的某种愤慨甚至怒火。愤慨和怒火有时候可以作为一剂释放的良药,让你摆脱错误的想法。艾尔弗雷德 阿德勒曾经对自己、对他的老师“发疯”,从而得以摆脱对自己的消极定义。这种经历其实并不罕见。一位老农说,他永久戒烟的那一天,是因为发现自己把香烟丢在家里,而要回家拿烟又要走上两英里。走到半路时,他觉得自己在被某种坏习惯所“利用”,这让他很觉丢脸。他疯了一样调头就往回走,一直走回地里,此后再也没有吸烟。美国著名律师克拉伦斯 达罗说,一天,他企图拿一件物品作抵押,想换2000美元买一套房子。他说,那一天让他发疯,也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当天这桩交易即将顺利完成时,债主妻子对债主说:“别傻了,他根本挣不了那么多钱赎自己的东西。”达罗本来也对这件事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但一听到对方这句话时,“某种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变得非常愤怒,这种怒火既对那个女人,也针对他自己。于是他决定要当一个成功者。沃尔特 迪斯尼说,他曾经想出一些好主意,但是一群公园所有者却调侃般地贬低他,还笑话他痴人说梦、竟然想实施迪斯尼乐园计划。也就是在此时,他决定要把计划实施成功。我有位伸入朋友也有过一段类似经历。年届40仍然毫无成就的他总是为将来怎么办而担忧、为自己无能而懊恼,但又不放心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每一项投机业务。怀着恐惧而焦虑的心情,他想通过赊账买一台机器,但被对方的妻子拒绝。这位女士并不认为他将来还得起借款。一开始,他因希望破灭而沮丧,但随后便开始义愤填膺。他被谁这么粗暴地摆布过?他何曾在世上如此艰难,并且总对失败心有余悸?这种场面唤醒了他身上的“某种东西”(即某个“新我”).他立即发现:这个女人的话(以及他的自我看法)是对“这种东西”的公然冒犯。他的确没有钱、没有商业信誉,也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但却找到了一条蹊径。不出三年,他就获得了自己从未奢望过的成功——不在单单一项业务上,而是三项业务。深深渴望的力量要想让理性思维有效改变信念和行为.就必须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与其相伴。为自己描绘你希望成为的那种人、描绘想拥有的那些东西,并假定这些设想成为可能的那一刻就在眼前。要唤起对这些目标的深深渴望,对它们充满热忱;要仔细分析它们,在脑子里来回查看。你当前的消极信念是通过想法加情感形成的。如果能产生足够的情感或内心感受,你就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想法,从而将过去的消极信念一笔勾销。如果进行深入分析,你将发现自己现在运用的过程以前常常在运用,它就是:担忧!唯一不同的是你使自己的目标由消极的改变为积极的了。担忧时,你首先会在想象中栩栩如生地描绘一种不希望出现的后果或目标。你忍不住对它思来想去(仔细思考它),把它作为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描绘给自己。你反复认为它真的可能发生。这种不断重复、对可能性的不断思索,会让最终结果变得似乎越来越真实。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产生与其相应的情绪(如恐惧、焦虑、沮丧).所有这些情绪都与你不想看到、你所担心的那一最终结果对应。现在,不妨改变目标图像,以便从此同样容易地产生“美好”情绪。不停为自己描绘某个想要的最终结果,并对其深思熟虑。这样做也能使美好的可能变得越来越真实可信;同样,与其对应的情绪如热情、快乐、鼓舞和幸福也能自动产生。理性思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记得吗?自动机制既能作为一种失败机制,也能作为一种成功机制,成为二者的难易程度一样。至于成为成功机制还是失败机制,那取决于你提供什么样的数据让其加工、为它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目标追寻机制。它将要实现的目标取决于你。许多人都无意识地、不明智地通过怀有消极态度、习惯性地在想象中向自己描绘失败,来设定失败的目标。你也还记得:自动机制对你提供的数据并不进行推理或提出质疑,而只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并作出相应反应。许多人在公众场合应邀上台发言时都怯场,这很有意思。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怯懦是所有成年人共有的最常见的三四种恐惧症状之一。怯懦能让你呆若木鸡。然而从理性思维的角度看,至少在美国,没有哪个人在公众场合不会说话却能在台上停留很长时间。多数情况下,公开露面时如果有点紧张、忘记几句台词或者开玩笑之后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无伤大雅,不会有什么可怕后果。过度恐惧与担心犯错误之后会受到可能的惩罚有关。这种自动机制所接收的,应该是与环境有关的真正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是:了解事实、形成正确判断、评价、发表意见。在这种关联中,多数人都容易低估自己、高估面临的困难。心理学家丹尼尔 W 约瑟琳写道:“我做了大量实验,想查明阻滞思维的有意识努力之真正原因何在。实际上,其原因似乎总是由于某种倾向的存在,即:夸大困难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过于看重脑力劳动,害怕它们发现你无能。”其实不过是一场游戏阿兰 夏皮罗博士在他的著作《高尔夫的精神危险:战胜它们,结束自毁式回合》中列举了6条精神危险,其中前4条与我们的话题直接相关,其寓意远远超出了高尔夫比赛本身。以下是他的描述,但我做了简化:危险1:对恐惧的恐惧。陷入这一危险困扰的高尔夫球员在开始一个回合之前,会体验到预期的焦虑,击第一杆时会战战兢兢,而在关键时刻又会“卡壳”。危险2:失态。体验这种感觉的高尔夫球员会把球杆扔到地上、扔进某个水障或者将其缠到树上。危险3:大喜大悲。这些高尔夫球员总是突然瞧不起自己。他们的情绪可以从打出一记困难的标准杆之后经历狂喜,一下子转变为击中球座后使打出的球无法进入下一个球洞。这些高尔夫球员在打完一轮比赛后,可能连续好几天得意洋洋或垂头丧气(当然,这要根据他们往常的表现来定)。危险4:担心别人怎么想。这种人在高尔夫球场害怕会陷入窘境,容易产生自卑感,对别人的玩笑非常敏感,觉得别人老在密切注视他们,或对他们评头论足。显然,这些危险中的任何一种都足以堵塞伺服机制。当然,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不合理的。危险3是典型的对生活中的事件反应过度,发生这种事几天或几周之后,才知道这样的事件多数看上去根本没有当时想象的那么重要。饱受过度反应这一坏习惯折磨的人,离狂郁症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在一生中,他们至少有一半时间会处在深深的然而毫无来由的痛苦中;他们慢慢会让自己的自我意象相信“我没有自控能力”;还导致别人避免与他们交往。危险3还能使其他危险变得更危险。有一个经典的高尔夫故事,讲一个周末常去打球的水平一般的人,一天回家时心情特别郁闷,闷闷不乐地干了一些家务。最后,妻子忍不住了,说:“宝贝儿,别忘了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他生气地反驳:“你根本不知道打高尔夫最该死的事是什么!”不错,这的确只是一场游戏。今天不过只是今天。错误不过是一个错误。我们应该用理性思维去培养长远眼光,超越这些让人心灰意冷的精神危险。然而,表现为意志力的理性思维(如“我不会失态”、“我不会过度反应”)是一个失败的命题;将理性思维创造性地用于形成想象中的全新“心像”、向自我意象输入鲜活的新证据、向伺服机制传递一个新目标,这样的思维过程才是成功的过程。事实并非如此检验和分析导入的信息、接受真实信息并排斥不真实信息,这都是合理的有意识思维的任务。许多人都被某个朋友偶然的一句话吓倒,如:“你今天早上的气色可不大好。”如果某人冷落或怠慢他们,他们便会盲目相信这种行为意味着他们低人一等。多数人每天都会受到消极暗示。如果有意识思维此时正在工作,我们就不必盲目接受这些暗示。“事实并非如此”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铭。在《与内心傀儡作斗争》一书中,作者将此现象形容为“脑边缘系统的抢劫”,意思是指始终处于潜伏状态的自动失败机制突然“造反”,静候良机将控制力从你的理性思维和自动成功机制中夺走。说到底,自动失败机制和自动成功机制不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最锋利的刀刃才能将其分开。他写道:“……有位网球球友对我说,‘小伙子,你又长胖了。’不出几个小时,由于被‘看似发胖,这一不合理的恐惧感所笼罩,我开始拼命节食。秤上的读数显示我才减掉3镑,不过,引发这种恐惧感的,是对‘看似发胖’的认识,而不是我真的胖了。今天,如果有人对我再说这种话,我会跑到卫生间,关上门,对自己‘内心的傀儡’大喊:‘不要在乎这种冷冰冰的话。不要觉得不安。你听见我的话了吗,里面的东西?好了,今天晚上,我们先不吃土豆泥和肉汁,但仅此而已。’”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腾出时间给自己练习理性思维”,这样做很有效,而且也为你确立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心像”做好了准备。这种“心像”在必要时能一下子唤起,帮你做到在过度反应时突然被打断。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去解决形成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这也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我过去曾经失败过,所以将来可能还会失败”,这种结论既不合逻辑,也不合理。在不去尝试、不存在任何相反证据的前提下,就提前作出“我做不到”的结论,这是不合理的。倒不如学学下面这个人:有人问他会不会弹钢琴。“我不知道。”他说。“你的意思是说你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别人问。他说:“我从来没试过。”前迪斯尼大学校长迈克尔 万斯写过一本书《跳出框框思考》,他也是研究创造性思维的权威。他说,他曾向一位公司管理人员就该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提问。在聆听对方详细介绍该问题的普遍性和严肃性之后,万斯问:“谁在解决这个问题?”那位管理人员回答:“没有人”。“为什么不解决呢?”万斯问。“因为解决不了。”管理人员回答。我猜这位管理人员对万斯说“因为解决不了”时,腔调中带有恼怒和不耐烦。他认为万斯是个傻瓜,连这么简单明显的道理都不懂。许多人一生中的表现就像这位管理人员,相信环境无法得到改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相信:明明看到别人随随便便就能获得成功、繁荣或幸福,他们不知什么原因却无法得到。结果,他们对自动失败机制释放的“精神危险”没有还手之力,就像一个血友病患者哪怕被一张纸割破口子都会致命一样。搞清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不想要什么搞清你想要什么、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目标而不是不希望实现的目标,这也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一旦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却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不想要的东西上,这是不合理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二战时还只是个将军。有人问他:如果你的进攻军队在意大利海滩被人扔进大海,会对全体盟军的胜利产生什么影响?他说,“那肯定非常糟糕,不过我从不允许自己的脑子想那种事。”那么,你让自己的脑子想些什么呢?多数人在日常工作中,从不对那些匆匆进入大脑(或者被迫进入他们大脑中)的东西进行任何控制。电视、广播、报纸、偶然谈话、无意中听到的交谈、一丁点批评之辞甚至广告牌都能控制他们。有一种很麻烦但发人深省的练习,就是随身带一张便笺或笔记本,将突然想起的每个想法都记下来。每天结束时看一眼所记的内容,亲眼看看你决定思考的那些想法是多么微不足道!多数情况下,我们就像终日在家无所事事的懒鬼,电视遥控器的电池没电了,却懒得起身换一块新的,而只是整晚坐在那里锁定那个偶然遇到的电视频道看个没完!你总应该做得比这个家伙好吧?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手头的任务,关注你在做什么、周围在发生什么,以便这些输入的传感信息能让你的自动机制始终对当前环境了如指掌,并使它能够自发作出反应。这些都是有意识思维的工作。借一句棒球场上的用语就是,你必须“始终盯着球看”。然而,创造任务或做手头工作却不是你有意识理性思维的任务。忘了以它必定要运用的方式去运用有意识思维,或者企图以它必定不运用的方式去运用有意识思维,遇到这两种情况时,我们都会陷入困境。我们无法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把创造性想法挤出创造机制之外。由于尝试过却没有做到,我们便变得担忧、焦虑、沮丧。自动机制是在潜意识中起作用的。我们看不到“车轮”是否在旋转,无法了解表象的背后在发生什么。由于它通过对当前和眼下的需求作出反应而自发工作,因此,我们事先没有任何迹象,无法保证它能会带来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的信任是被迫的,非信任它不可。只有通过信任和身体力行,我们才能接收到信号,才能创造奇迹。简言之,有意识理性思维要选择目标、搜集信息、作出结论、进行评价和预测,并让事态向前进展,但它并不保证结果。我们必须学会做自己的事、按照最理想的假设行动,至于结果,到时候自己水到渠成。心理控制训练1.和自己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诚实评价一下你有没有不打算解决的问题,而不打算解决的原因只是认为它们无法解决,从而作为“事实”加以接受;评价一下你是否生活在毫无建树甚至有损你形象的环境中,其原因只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它们。好好反思吧!运用当前的理性思维去挑战这些信念,然后运用想象力去“逛商店”、“货比三家”,去尝试新的念头,看看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想想我在本章提出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与你在内心发现的以上几个“事实”有关。“为什么我相信自己做不到?”然后自问:“这一信念是以确切的事实为基础,还是基于某个假设,或者说以错误的结论为基础?”“这种信念的产生有没有合理的原因?”“我固执地坚持这一信念会不会犯错误?”“在类似情况下,如果别人是我,我会不会对他们得出相同的结论?”“如果并没有说得过去的原因让我信奉它,为什么我必须表现和感受得像它是真的一样?”2.除所有这些理性思维之外,你也许可以确定一个真正的“靶子”(或目标),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完成。假如想这样,你可以复习一下前面每章结尾时提供的练习,作为起步的途径。运用理性思维简要一览1.检验和分析导入的信息、接受那些真实信息并排斥不真实信息,这是合理的有意识思维的工作。2.形成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这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3.搞清你想要什么、选择想要实现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于这些目标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上,这是有意识理性思维的工作。4.密切关注手头的任务、关注你在做什么以及周围在发生什么,以便这些输入的传感信息能让你的自动机制始终对当前环境了如指掌,并使它能够自发地作出反应。这些也是有意识思维的工作。第六章放松自己才能启动自动成功机制认定事情能够办成并且应该办成后,只用找出办成它的途径就行了。——亚伯拉罕 林肯“压力最近已经成为我们语言中的一个流行词汇。我们称现时代为压力时代。我们已经将担忧、焦虑、失眠和胃溃疡作为所处世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接受。”我在1960年这样写。1960年,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压力!我们没有大哥大和BB机持续不断发出的噪音,没有电子邮件以及其他高科技使我们始终处于“想找就能找到”、能与别人随时通信、使自己总是处于立即对每个人作出回应的压力之下。我们根本无法预见多数企业文化中中级管理层的瓦解,这种企业文化迫使每一个人去做三个人做的事。我们此前甚至一直没有认为家务应该由两个人做。如今,普通人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私人“休整”的时间,上下班堵车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信息流动规模更大、速度更快,需要应对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与我一开始把心理控制作为压力管理技巧而谈论的时候相比,如今,克服压力和焦虑心理,对我们生活施加控制的紧迫性要突出得多。我始终相信,人生不必处在无情的压力和重压之下。我们只要懂得这个简单的事实就行了:造物主通过提供一种内置创造机制来为我们的生活做好充分准备,使我们无论处在哪个时代都能成功地生活。我们无所不能的伺服机制能够不费力地应对社会或科技变革。实际上,伺服机制并不理解过度操劳或压力过大的含义,因为它能力有限。我们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自动创造机制,企图通过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去完成一切任务、解决一切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本来是有意识思维的任务,但从本质讲,有意识思维自己从来就没有具备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完,你的压力便会与日俱增;学会将“问题”交给自动成功机制去办,然后当“撒手掌柜”,你的压力就得到了缓解。不要太小心我在本书前面运用的例子是温纳博士提供的。这个例子是:凭借有意识思考或意志力,我们甚至无法完成从桌子上拿铅笔这种简单的动作。当一个人几乎完全依靠有意识思考和意志力做事时,会变得过于小心、过度焦虑、对结果过于畏惧,此时,他会认为耶稣“根本不想第二天会怎样”或者圣保罗“对什么都不要小心翼翼”的教诲是不切实际的废话。然而,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任威廉 迪恩若干年前为我们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建议,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听进去。他在小短文《放松之道》中说,现代人太紧张、太在乎结果、太焦躁不安(此时是1899年),还说有一种更好、更简单的活法。“一旦某一决定做出,将决定付诸实施已经成为一天的正常内容时,我们就应该完全放开所有责任感,只关注结果。总之,松开智力系统和实用的机器,让它们自由运行,它们为你提供的服务质量就会提高一倍。”顺便提一句,这种放松方式与简单的直觉有所不同。我非常清楚:许多人反对把重要决定和责任委托给某种像直觉那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完成。在此我要提醒你,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一种实用方法,它从有意识理性思维开始,然后通过与自我意象相一致的想象,把任务交给某种威力无比强大的“搜索引擎”和伺服机制,而后者则会帮助你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解决任务和问题。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秘诀可以说,刚才我们讨论的观点是正确的,其证据可以从作家、发明家以及其他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经历中看到。这些人总是告诉我们,创造性想法并非通过有意识思考在清醒状态时想出来的,而是自动、自发地产生,有点像“晴天霹雳”,即有意识思维将问题撇开,转而想其他事情。这些创造性观点并非在不对问题进行初步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无序产生。一切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结论:要想接收某个“灵感”或“预感”,人们必须首先对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或得到某个答案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他必须对问题进行有意识思考,收集一切与主题相关的可用信息,考虑各种可能的行动过程。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但是,对问题进行界定、在想象中“看到”想要的最终结果、得到所有信息和事实之后,又额外地对问题焦虑、担忧,那根本没有用,相反,这样做甚至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拿破仑 希尔在其经典作品和畅销书《思考致富》中,说到他的出版商给他施加了很大压力,让他在24个小时内提出一个恰当的书名。希尔对这本书的题目已经想了几个月(那时他已经完成书稿并交给出版商),但总是不得要领。截止日期那天,编辑对他说,他只剩下24小时想出好主意的时间,否则,这本书就会按照编辑推荐的最佳书名《用好你的智商,获得你的钞票》去付印。希尔反对这个题目,认为这一名称宣传意味太浓,有点像小报上的文章标题,说那样会毁了他,说之后没有人再看重他。“只有24小时”,他的出版商说。这便是压力!简言之,希尔想有意识地想出新题目,但又很快放弃,因为他试了几个月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把整个问题交给潜意识,它想出什么结果,就用什么结果,随它去吧。接着他小睡了一会儿,醒来时想出一个题目。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自动成功机制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对那个“低劣”题目的重述。“智商”就是“思考”,而“钞票”就是“致富”。我相信,每位作家都有过类似经历。有些人故意反复脱离正常思维轨道去获得它,往往在自己打盹、与孙子孙女嬉戏或者坐在船上手里拿着渔竿时,把整个章节或将要写完的演讲稿交给伺服机制去完成。本书编辑、心理控制基金会会长丹 肯尼迪写过9本书和无数文章(现在还在写每月通讯),创作出数十种录音带课程,而且还是一个忙碌的广告词撰写入。他一直重视将心理控制技巧运用于此目的,以便晚上就寝之后,能在醒来时立即坐在计算机键盘前,将睡梦中“为他”准备的写作内容“一股脑儿倒出来”。尽管其他人经常说写作是一件压力非常大、特别艰难的事情,但对他来说,写作一点压力也没有。丹 肯尼迪说,他第一次受到启发想尝试这种做法的原因,是因为我在本书首版中描写了贝特朗 罗素的经历。贝特朗 罗素说:“我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比如说,如果我必须就某个难度相当大的主题写作,最好的方法就是详尽深入地思考它(也就是说尽我最大努力苦思冥想)迭几个小时或几天,在这段时间快结束时,我就会作出决定,也就是说,要把这件任务先放一放。过了几个月,我会有意识地再回到这个主题,发现想做的事情已经做完。在发现这一技巧之前.我通常要花去这中间几个月用于担忧,因为我没有取得丝毫进展;当然.这种担忧对于我尽快找出解决方案没有任何帮助,中间那几个月算是浪费了,然而,现在如果再遇到这种事,我会将这段时间用于做其他事情。”(贝特朗 罗素《赢得幸福》能为作家服务的那些东西同样也能为你服务。将创造性工作(即解决问题的事务,这两个是一回事)委托给伺服机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用过程。曾任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主管的里诺克斯 莱利 洛阿写过一篇文章,讲述那些帮助他成功完成事业的想法怎样油然而生。“我发现,当你做其他事,但让思维在不经受太大压力的前提下保持活跃时,最容易产生好想法。比如,你去修面、开车、锯厚木板、钓鱼或狩猎,或者与朋友进行开发心智的交谈。我有一部分最佳想法是偶然获得的,或者来源于与工作完全无关的信息。”(《任何人都能成为“谋士”》,《美国人》杂志,1940年3月)曾任通用电气公司研发负责人的C G 苏斯说,在研究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发现都来源于放松过程中的预感,但在此之前,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和资料收集过程。换言之.当你解除了通过有意识思考迫使答案出现的压力时,伺服机制能作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自由运转,甚至常常能做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你是“创造性劳动者”我们所犯的错误在于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无意识思考”过程只是作家、艺术家、发明家和其他所谓“创造性劳动者”所独有。其实,无论是厨房做饭的厨师、在校教师、学生、推销专业人士还是企业家,我们都是创造性劳动者。所有人身上都具有同样的成功机制,在我们解决个人问题、经营企业或出售商品时,它能为我们帮忙,就像别人在描述一则故事、发明一种产品时它做的那样。贝特朗 罗素说,我在写作时运用的同一种方法,他的读者在解决平时个人问题时也能采用。杜克大学的J B 莱因博士说,他倾向于认为,我们所称的“天赋”是一个过程(人脑开展工作以解决任何问题的一种自然方式),但是我们却错误地只将这一过程用于写作或绘画时才叫它“天赋”。迈克尔 J 吉尔伯最吸引入的图书《像达 芬奇那样思考》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天赋更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遗传的禀赋。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天赋。在多数情况下,它等待我们唤醒、释放、激励并利用。此时此刻,成为天才也许不是你自我意象中的内容,但是我希望很快就是。不过,只有领会了天赋究竟是什么、身上的才华如何运用这个广义上的观点之后,你才能很快在自我意象中纳入“我是一个天才”的画面。“天生”行为和技能的秘诀你身上的自动成功机制能够以产生创新观点的同样方式,去产生创造性行为或实践。无论是在体育运动中、弹钢琴时、交谈中还是推销商品时,从事任何工作的技能都不仅在于实践中要辛苦地、有意识地想出每个动作和行为,而且在于放松下来.让工作通过你自动完成。创造性表现是自发和自然的,不必通过自我意识或学习来实现。世界上最娴熟的钢琴家如果试着有意识想出演奏时哪个手指应该弹哪个键,那么她肯定连一首简单乐曲也弹不了。她此前(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对此类问题进行过有意识思考,而且经过刻苦练习,直到动作变得自动化、习惯化。只有当她达到某个特定层次,即能够停止有意识努力、把演奏乐曲的事交给潜意识习惯机制(这是成功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完成时,才能成为一名优雅而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你也许在其他地方了解过以下这4个学习步骤或叫学习层次:1.无意识条件下的不掌握;2.有意识条件下的不掌握;3.有意识条件下的掌握:4.无意识条件下的掌握。在第一层次,你甚至连自己哪些地方不懂都不知道。进入第二层次时,你痛苦地认识到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在第三层次,你已经能够完成某件事,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艰难,对有意识思考依赖较大,可能还要靠坚忍不拔的精神来完成。上升到第四层次时,曾经难做的事已经能够自动完成。这几个层次是对任何学习经历最合理、最准确的描述,无论这种学习指小孩学习系鞋带,还是指大人学习操作电脑。重要而激动人心的是,通过运用心理控制技巧,特别是运用“精神影院”技巧代替或者补充现实的、客观的“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你沿着这四级递进式阶梯向上攀登的速度有多快、你能从这一过程中消除多少压力。不要阻滞创新机制有意识努力会妨碍和阻滞自动创新机制。有些人之所以在社交场合难为情、笨手笨脚,只是因为他们太有意识地在乎做事合理、正确,太担心做得不好,太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虽然很累,但他们对自己的每个动作都有清醒认识。每个动作都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表达的每个字都在出口前对效果进行了反复掂量。我们说此类人很拘谨,一点不错。但是,如果说“此人”并非拘谨,而是“拘禁”了创新机制,也许准确率还会提高。如果这种人能够放手、停止尝试、不要太在乎、对行为后果不过多考虑,他们就能有创造性地、自发地做事,就能做到“我就是我”。在体育运动中,有人说:“你不能只靠不想输的劲头去获胜。”在人生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各个场合,我们也会说同样的话。其实,想赢怕输这一心理起到的作用只是制造并放大压力,从而增大犯错误的概率,而不是与此相反。给创新机器以自由的5个处方1.一旦决定做出,就要集中精力支持它,而不要放“马后炮”。在本书首版中,我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某位企业家特别喜欢用转轮赌博。此人曾向我面授机宜:“将担忧用于下注之前,而不是要轮子开始转动之后。”我于是有机会向他引用前面提到的威廉 詹姆斯的建议,大意是说,焦虑情绪在筹划并确定某个行动过程中应该有用,但是,“一旦决定做出,一旦落实决定已经成为一天的正常内容,就应该完全放开所有的责任感,只关注结果就行。总之,松开你的智力系统和实用机器,让它们无拘无束地运行。”几个星期后,他突然闯入我的办公室说:“我在前往拉斯维加斯时,突然想起了这种办法。我已经试过,确实管用。”“你想起了什么、什么管用?”我问。以下是他的话:就是想起了威廉 詹姆斯的建议。你当初对我说的时候,我对这句话还印象不深;但当我玩转轮赌博机时,我想起了这句话。我注意到,许多人在投注之前,似乎都对下注一点不担心。显然,他们对成功的几率没有任何顾虑。不过,只要轮子开始转动,他们便目不转睛,开始担心下的赌注数量与结果是否相符。多么愚蠢啊,我想。如果他们想担心、想关注或者想推算出成功的几率,其时机应该在投注决定做出之前。那时你还可以通过深思熟虑,为投注做点什么。你可以推算一下,使投注的数量尽可能达到最佳,或者决定根本不去冒险。但是,一旦筹码放在桌子上,轮子开始转动,你就不如放松下来、好好事受。此时再苦思冥想没有半点好处,反而会浪费精力。于是我开始想,我自已是不是在事业或个人生活中与他们的行为一模一样?我经常在不经过充分准备、不考虑所有相关风险和最佳可能替代方案的前提下,便仓促作出决定,或者着手实施行动。但是,使轮子转起来之后,我便不停地担心结果会怎样、担心做的事对不对。就在此时,我作出了一个决定:今后,我一定在决策之前,把自己的担忧和有意识思考全部进行完毕;一旦作出决定,一旦轮子开始转动,我就要“完全抛弃一切牵挂和对结果的责任感。”不论你是否相信,这样想确实管用。我不仅感觉更好、睡得更香、工作更有动,而且连事业也进展得更加顺水顺风。我还发现,同一原则也适用于许多无关紧要的私事。比如,我过去常常对看牙医以及做其他一些不想去做的事表示担忧,而且很恼火。后来我对自已说:“这样做很愚蠢。你在决定去看牙医之前,便已经知道看牙医让你不快。如果这种不快重要到导致你对后果如此注重的程度,或者说让你如此忧心忡忡,那么你就只用下决心不看就行了。但是,如果你确定这次看病之行即使有点不快也值得,而且明确作出去的决定——那你就应该忘掉不快。你要在轮子转动之前便考虑风险。”如果开董事会议时需要我发言,那么前一天晚上我会很担心。后来,我对自己说,“我要么发言,要么不发言。如果决定发言,就没必要考虑不发言是不是更好——或者从心理上老想逃离这件事。”我发现,之所以引发许多紧张和焦虑情绪,都是由于我们在精神上总想逃离或逃避某件已经决定要做的事。如果你决定把事情进行到底(而不是在现实中躲避),又何必在精神上老是希望躲开或者逃避呢。我过去很讨厌社会活动,就算参加这种活动,也只是为了取悦妻子,或者出于商业原因。人虽然去了,精神上却有抵制心理,于是时常闷闷不乐、脾气暴躁或者不与人交流。后来我想,如果决定真要参加现实中的活动,那么精神上就要持赞同态度——就要消除一切抵制想法。昨天晚上,我不仅参加了以前被我称为“愚蠢社交”的活动,而且还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乐此不疲。在《心理控制术》出版之后,我与许多商业领导人进行过交谈,有一次就详细讨论了这个故事。我曾经为保险业巨头“都市生活”保险公司举办一次研讨会,休息时,一位高级经理和我说起在决定做出之后又忧心忡忡的那个人的故事,之后他又说了一番话。我认为,这番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马尔茨博士,其实世上几乎没有天生的正确决定或错误决定。事实上恰恰相反,我们作出决定,然后想办法使它变得正确。这便是领导才能的全部要义所在。”世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麦卡恩 埃里克森公司主席尼娜 迪西萨曾经被《财富》杂志(在2000年)提名为美国商界杰出女性50强之一。她说:“你随时可以纠正一个不合理的决定,但是,如果光想不做,你永远也不能让时光倒流。”心灵处方在处理一些小事时,努力作出明智决定,为自我意象提供这样的证据即;你是那种决策果断坚定、事后不会再回头担忧决定是否正确的人。如果你在某家饭店和朋友共同进餐,但愿为决定吃什么痛苦不已、甚至订完菜又改变主意的人不是你。选几样喜欢吃的美食,然后合上菜谱。如果外出购物,选好后买回来就行。心理控制训练在达成某项决定之后,立即考虑创建一幅有用的“心像”或“精神电影”备用,无论你的决策是重要的商业决策还是个人决定、选择用哪一根高尔夫球杆,或是挑一根与褐色运动服搭配的领带。2000年总统大选时,副总统阿尔 戈尔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由于多次使用“银行存款箱”这个词而一举成名,电视喜剧节目和模仿秀节目为此炒作了好几个星期。“银行存款箱”是对这一场景很好的描绘:一旦作出决定,在想象中看着自己将所有筛选出的信息、关注的方面以及决定的利与弊全部放在一起,堆成一堆,然后放进一间储藏室。找个大箱子或者容器把它们全部放进去,用一把锁锁上它。随后.看着自己拿出一张写有该决定的纸张,将其放进信封密封起来,标上“已完成”字样,并注明当天的日期和时间。将信封放进“已完成”文件柜的抽屉,把抽屉也锁起来。最后,看着自己像完成某个相当满意的手工劳动之后所做的那样,拍去双手的灰尘,关闭储藏室的灯,并从漆黑的储藏室走到阳光照射之处,像萨尔瓦多 达利送给我的画作上描绘的那艘船一样,从黑暗驶向光明。将这部“精神电影”看几遍之后,为放慢速度,可以将其剪切成静止画面或者幻灯片,然后不停点击、点击、点击,以便能迅速浏览。2.只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的秘诀。有意识地考虑目标、评估取得的进步、制订计划,这些都有必要,但这种思考应该出现在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在其他时间,要通过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来有意识地磨炼“不要有意识地考虑明天”的习惯。你的创新机制无法在明天起作用或者工作——甚至从现在起的一分钟之内也不行。你应该为明天打算,但不要老想着活在明天或者活在过去。创造性生活的意思是自发地响应环境,或者说对环境作出反应。只有当你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环境上、为它提供与眼下正在发生的事相关的信息时,创新机制才能恰当地、成功地作出反应。根据你的目标筹划未来,为明天做准备,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不要担心你明天甚至从现在开始5分钟以后会作出什么反应。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创新机制就会对现在的环境作出适当反应。明天它也会如此。它无法成功地对可能发生的事作出反应,而只能响应正在发生的事。我曾经在一家价格高昂的美食店招待某大公司的一位总裁戴那莫先生。他大吃大嚼、狼吞虎咽,吃完后,面前很快又送上来满满一盘食物。我问他为何如此大吃,他说:“我从不品尝食物。我太忙,要考虑其他更重要的事。”哦,他这样吃所吸收的营养和服用一粒药丸差不多。我想,也许事实有某一天的确如此。但是,戴那莫先生的吃饭方式有两个问题:第一,他自我否认在吃美食、喝美酒、尝佳肴时能体验到充分的愉悦,不欣赏那一片好肉经过怎样精心准备、不知道那盘西红柿是多么鲜嫩和新鲜。可以想象,他肯定同样得不到人世间的许多其他享受。第二,他的投入“华而不实”,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高级主管的忠诚、经理人的严谨、企业家的热忱,也没有体现出时效性。如果人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始终不停地运转,中间从不喘气或休整,那么是无法达到最佳状态的。保守一点说,他几乎根本不在“眼下”,没有全身心地关注、投入在一件事或一个人身上,尽管这样做能给别人留下“他很忙”的印象,但却不会使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智慧和才华。第二天早上,我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给经纪人打了个电话,将我持有的戴那莫先生所在公司发行的股票统统卖光。如果学会从精神上为自己“减速”到能尽情享受人生体验的程度,你的人生就会愉快得多,你的自我就会有效得多。心理控制训练离开某个地方(比如一家饭店或商店)之后,停下来想想你能一五一十地把它回忆和描绘得多么详细准确。要想加强观察能力,以应对此类挑战,你就要自动“减速”,在“所在地”(无论此时在哪里)停留得更长。如果你读过虚构的大侦探夏洛克 福尔摩斯(虽然是虚构,但却以事实为基础)的故事,就知道他在书中展示了过人的观察能力,善于回忆和分析细枝末节。在这种故事中,作者亚瑟 柯南 道尔让书中人物沃森对福尔摩斯说:“很显然,你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推理才华,似乎要归因于你受过系统训练。”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人物的原型,是道尔在爱丁堡大学时的病理学教授。道尔知道,这位教授因其出众的观察能力而闻名,曾花费很大工夫训练自己的思维,从而能抓住某个场景、某次经历或某个人身上的蛛丝马迹。3.试着一次只做一件事。导致混乱的原因除紧张、匆忙、焦躁等情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图一次做几件事。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习惯。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看电视;伸入不是集中精力只去“搞定”自己正在口授的信件,而是考虑头脑里今天或本周必须完成的所有事,在潜意识中企图把它们一次办完。这种习惯特别害人,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它是坏习惯。当我们对眼前的大量工作思来想去而不安、担心或焦虑时,这些不安情绪并不是工作本身导致的,而是我们的心理态度使然,即“我也许一次便能做完这些事。”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我们总想尝试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从而多做“无用功”,结果让人垂头丧气,也就在所难免了。事实上,我们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认识到这一点,使自己相信这一简单而浅显的道理,我们就能从精神上不再尝试去做将要做的一大堆事,而是将所有认识和责任都集中于正在做的这一件事上。抱着这种态度工作时,我们会感到轻松,不会有匆忙或焦虑的感觉,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思考。如果你经常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应该见过接球队员把传到他们身边的球停下来,并且听到评论员解说“他在接到球之前就在跑”或者“他肯定听到了对手的脚步声”。换言之,他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停、接球上,而是害怕对方其他球员聚拢一起抢他的球。他想做到一拿球就立即走人,甚至提前把身体移动到远离传球方向的其他地方。关于这一点,在专业领域有一个相对较新的词即“多任务”。对多数人、多数时间来说,这种任务是毫无意义的骗局。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你仿效的人是民众还是领袖。顶尖高手会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而不是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尽管许多平庸的专业推销员在开车通过繁华路段甚至步行通过忙碌喧嚣的街道时,会用手机给客户打电话,你却看不到顶尖销售人士那样做;你将发现,当她想打这样的电话时,会找一个能100%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和时机。尽管许多平庸经理人在与人会面或者浏览重要信息时,允许自己不停地被电话铃声、内部通话设备或不速之客打断,但我所知道的最成功经理人却绝对不允许受到此类无序状态干扰。沙漏的启示詹姆斯 戈登 吉尔奇博士在1944年曾宣传一种理论叫“获得情绪平衡”。此文曾在《读者文摘》再版,几乎于一夜之间成为经典之作。凭借多年的咨询服务经验,他发现,精神崩溃、担忧以及所有其他个人问题,都是对“我现在应该同时做许多事”这一感觉的不良心理习惯造成的。看着桌子上的沙漏,他受到了启发。就像一次只能有一粒沙子能通过沙漏一样,我们只能一次做一件事。使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我们对工作的固执看法。吉尔奇博士说,多数人之所以感觉匆匆忙忙、筋疲力尽,是因为形成了对自身义务、责任和职责的错误心像。在某个特定时刻,似乎有十几件不同的事同时压在我们身上,有十几件不同的事要做;有十几个不同的问题要解决;有十几种不同的压力要承受。吉尔奇博士说,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和喧闹,这种心像都是完全错误的。即使在最繁忙的一天,我们也只会在某一时段的某一时刻焦头烂额;无论面临多少问题、任务或压力,它们也总是成“一列纵队”来到跟前,因为这是它们得以出现的唯一方式。要想获得正确的心像,他建议我们在脑海中构思一个沙漏,细口处有许多沙子一个接一个向下坠落。就像错误心像会带来不安的情绪一样,这种正确的心像会给我们带来平衡的情绪。我还发现另一个类似心理手法对病人非常管用。这一手法也体现了以上观点:你的成功机制能帮助你从事任何工作、完成任何任务、解决任何问题。想象自己把工作和问题“输入”成功机制,就像科学家把某个问题“输入”电脑一样。向成功机制送料的“漏斗”一次只能应付一件事。如果你把三个不同问题混在一起同时输入电脑,电脑无法给出正确答案;与此类似,我们的成功机制也无法一次处理多项任务。给自己减压吧。不要老试看一次向机器中输入一件以上的工作,那样会把它堵住。心理控制训练买个沙漏,放在你最常工作的地方,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它上面或旁边贴一个小告示,上面写着“一次一粒沙”。4.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解决。如果你成天被某个问题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一点明显进展也没有,不妨把它从大脑中剔除,推迟做决定的时间,直到有机会“睡一觉,明天再说”。请记住:创新机制只有在你的意识不存在过多干扰时,工作效率才会最高。入睡时,创新机制有理想良机在排除意识干扰的前提下工作,当然,在此之前,创新机制的“轮子”必须已经开始运转。还记得鞋匠和小精灵的神话故事吗?鞋匠发现,如果把皮革裁好,在休息前设计出样式,小精灵就会前来,在他入睡时真的为他把鞋子做好。许多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都在使用与此相似的技巧。托马斯 A 爱迪生的夫人说,每天晚上,她丈夫都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在脑海里预习一遍。有时候,他还要把想完成的工作、想解决的问题列出清单才放手。爱迪生著名的“打盹”习惯远不是简单的暂休以缓解疲劳。约瑟夫 罗斯曼在《发明心理学》中说:“被某个问题难倒时,他会在位于门罗的工作室伸直身子平躺着,打个盹,从睡梦中得到某个主意,来帮助他解决难题。”亨利 沃德 比彻曾经每天连续布道达18个月。他的方法何在?他会让几个想法同时“孵化”,每晚就寝之前,会选出一个“正在孵化的想法”,并通过深入思考让它“出壳”。第二天早上,它多半已经自动组成一篇布道稿了。5.工作时要放松。心理控制训练在第四章,你已经学会怎样在休息时诱导自己进行肉体和心理放松。如果每天坚持练习放松技巧,你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同时,如果你养成了从精神上记住经历过的最美好放松感受这一好习惯,那么,在从事日常工作时,就能自动引发出这种放松的感受和心态。白天工作时偶尔停下来(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即可),详细回忆放松时的感觉。回忆你的双臂、双腿、后背、脖子、脸庞有何感受。有时候,要形成这样一幅心像:躺在床上,或放松地坐着,或者坐在一把舒适的椅子里一摇一晃,以帮助你回想起放松的快感。在头脑中反复对自己说几遍“我觉得越来越放松了”也有用。每天都要踏踏实实地做几遍此类回忆练习。你会为这样做怎样减缓疲劳、你对困难局面的处理能力得到多大增强而感到惊奇。通过放松自己、保持放松心态,你可以摆脱那些过于关心、过度紧张、过分焦虑的状态,而这些状态会影响你的创新机制高效运转。你的放松态度迟早会成为一种习惯,那时你就不再需要有意识练习它了。无压力下取得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压力却取得成功,这个想法就像不付出代价就能成功减肥一样荒谬。然而,“不劳无获”这个广为推崇的公理本身就是一个愚蠢观点。为了在人生中取得成就、获得满足,你肯定要像沿着陡峭山坡向上推一块巨石那样,承受巨大痛苦,付出不懈奋斗。如果相信这便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或者是精神领域的规则,那么这种视野极为受限的理念只能使你的生活更加不幸。我在本章通篇以及本书其他地方多次交替使用“创新机制”、“自动创新机制”和“伺服机制”等词,现在我想花时间澄清一下。许多工作需要你通过绞尽脑汁的有意识思考、担忧、计算和咬紧牙关的意志力去奋斗、去拼搏才能完成,而这种机制都有能力完成这些工作,而且能在不给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你必须学会指导它、信任它、授权给它,然后撒手让它去干。乔治 S 巴顿将军曾经说:“永远不要告诉别人怎样做事。只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的独特创造力便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样是这条领导原则,也适用于你与你创新机制之间的关系。告诉它做什么即可,任凭它以独特创造力让你欣喜若狂、大吃一惊吧!不妨按照两种管理模式即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来考虑这个问题。我所见过的长期在岗的经理人都是微观管理经理人,即使有一大帮精明能干的人供其呼来唤去,他们却从不把一些琐事甚至购买办公用品这样的小事放权让下属去办,而是微观管理着每个工作细节,还对奉命办事的人放“马后炮”。而有些经理人尽管担子很重,却并没有很快变得白发苍苍、弯腰驼背(肉体、心理和情绪上都不堪重负)。这种人懂得怎样授权让下属放手去干,善于最准确地表达意图和目标,然后依靠某个百里挑一的同事贯彻他们的想法或执行他们的指示就行。微观管理经理往往妨碍所在单位的成长和繁荣,而宏观管理经理通常能让所在单位摆脱各种羁绊和约束。同样,我建议你不要对自己的伺服机制进行微观管理。那种对每个细节都小题大做的做法实在没有必要,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你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准确地向它传递目标,这种传递过程决定着伺服机制是作为一种自动成功机制运转,还是作为一种自动失败机制运转。无论如何,你要让它做自己该做的事。你们两个没有充分理由沿同一条路线前进。妻子安妮有一个对我来说不可理解的习惯,就是在清洁工每周三来我家之前,她总要先把房子打扫一遍。我听说许多女士也有安妮一样的习惯。我之所以说这种习惯不可理解,是指两个人非得做同样一件事。我不会请一个司机驾车送我通过熙熙攘攘的曼哈顿大道,然后再让他坐到乘客座位上、我亲自驾车。你为什么要亲自打扫房间,然后又请清洁工把你刚刚打扫过的房间再清扫一遍呢?我奉劝各位,不要“聘请”伺服机制按某条命令做事,而在它做事之前、之间和之后,你又在旁边跑来跑去、包办代替,那样做你只会妨碍它。第七章你可以养成快乐的习惯多数人在世上都很安静。他们只是短暂地住在人世间,就像尘世并不归他们所有一样。——E L 多克特罗当人们被问及有何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我不过就是想活得快活些”。通常这不过是一个没有思考过人生目标的借口!他们希望躲进笼统的、难以界定的地方,而不是面对可以量化的具体问题。不过,确实有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能通往快乐。在本章,我将从医学而不是哲学角度谈论快乐话题。约翰 A 辛勒博士对快乐的定义是:“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无论从医学还是从道德观点看,我都认为这个简单的定义无法再度完善。本章要讨论的内容正是这些。快乐是良药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俄罗斯心理学家K 科克切耶夫对人们在思考快乐的想法和思考不快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进行试验。他发现,当思考快乐的想法时,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加出色,在接触物体或人时能感觉到更细微的差别。威廉 贝茨博士证实,当人在思考快乐想法或者在想象快乐场景时,视力会立即提高。身心医学已经证明,快乐时我们的胃、肝、心以及所有内脏功能都更加良好。以前的医学传统主义者曾经拒绝承认心理状态的改善和治愈疾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但是,《周六晚报》出版商诺曼 考辛斯(如今以与癌症作斗争而闻名)对这种否认提出质疑。他在对付癌症过程中运用了“幽默疗程”,包括在他所在医院的病房让病人看“三个跟屁虫”和“布斯特 基顿”(Buster Keaton,美国演员,曾写过、导演并主演一些经典片,在片中运用冷面表情和杂质艺术以达到巨大的喜剧效果——译者注)等录像片。考辛斯先生在他的著作《对一种疾病的解剖》中详细描述了他那与众不同却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历。伯尼 西格尔博士在快乐疗法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建议读者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不妨读读他写的书或者聆听他的演讲。辛德勒博士说,不快乐是一切身心疾病的唯一根源,而快乐则是唯一药方。“疾病”(即disease)这个词本身就表示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即“dis-ease”。对快乐的普遍误解快乐并非某种挣得或应得的东西。是否快乐并不是个道德问题,就像血液循环也不是道德问题一样。这两种东西对于健康、幸福都必不可少。快乐就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享受着愉悦”。如果你坐等,直到“应该”去思考快乐的想法,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思考认为自己无足轻重的不快乐想法。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奖赏,而是美德本身;我们也不应由于压制内心的欲望而快乐;相反,正由于为欲望而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压制欲望。”追求快乐不是自私许多诚实的人都强迫自己不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是“自私”或“错误”的。无私的确能带来快乐,因为它不仅使思想向外发散,远离我们自己、我们的内省,使我们审视自身错误、过失、苦恼(都是不快乐的想法),或者为自己的“善良”而骄傲,还能使我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任何人最快乐的想法之一,就是“别人需要我”这一想法,这说明他重要、能干,以至于可以帮助别人得到快乐。然而,如果从道德层面来理解快乐,把快乐想象成某种可以挣得的东西,看成由于无私而得到的某种奖赏,我们就很可能就会因为希望得到快乐而内疚。快乐源于无私地做人、做事,它自然而然地与生命、与行为相伴而生,而不是一种“回报”或奖金。如果我们由于无私而得到奖赏,那么照此下去,随后一个阶段自然就会认为:我们越是克己、越是可怜,就越会感到快乐。这一假设会引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即得到快乐的方式就是变得不快乐。有句诗是这样写的:我所知道的帮助穷人的最佳途径,就是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不是最佳途径姑且不论,但我们很难看到“通过降低自己的幸福程度或生活标准来帮助穷人”这样的现象。除非你错误地认为天地间普遍存在一种“补偿存款”(即你拥有的多了,别人的就少了)而不是物质财富无限丰富。同样,你不能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快乐,来帮助不快乐的人。一位女士曾经对我说:“我的同事工作起来既可怜又沮丧,所以,看着他们工作时死气沉沉,我就觉得自己享受工作、快乐做事是否过分,于是,我努力克制自己干工作时兴高采烈的倾向,以便不惹恼他们,或使他们感觉更糟。”快乐不是通过“补偿存款”给予的。快乐的她并没有耗尽同事们失去的那部分数量有限的快乐。她的快乐不存在不平或自私之说。即便有意识地压抑或减少自己的快乐,她也不能把自己的快乐提供出来,自动传递给他们。快乐(或繁荣)并非商品,它不是三个逃难者共居孤岛上的最后一块方糖,也不是几个人同时被锁住的密闭容器中只能用上最后一小时的氧气。快乐存在于当前而不是将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我们永远都不在活着,而只是希望活着;有希望总是快乐的,但如果从来只想着未来,不快乐就是必然的。”我发现.我的病人之所以不快乐的最普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按照“延期支付计划”来过日子。他们并没有活在现在,也没有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坐等某些未来事件发生。洞房花烛夜,找到一份好工作,购房款付清,孩子熬到大学毕业,完全某项任务或者取得某个胜利,这些时候他们才会快乐,而现在他们总在失望。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精神态度,如果眼下学不会快乐、不能历练快乐之道,就永远不会经历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解决某个外部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并取而代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的确如此!),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快乐是一种可以培养和形成的心理习惯亚伯拉罕 林肯说:“多数人由于下决心要得到快乐,所以已经离快乐不远。”心理学家马修 N 查佩尔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除圣人之外,没有人能够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正如萧伯纳一语道破的那样,如果任何时候都百分百快乐,那么我们可能非常悲惨。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作出简单决定变得快乐。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想高兴的事,无论眼下有多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多么让我们不快。从很大程度讲,我们之所以对无关紧要的苦恼、挫折以及类似东西脾气暴躁、发泄不满、心存怨恨、过于敏感,纯粹都是出于习惯。我们对这些东西一直都如此反应,以至于已经成为习惯。这些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的来源,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将有些事情理解为对自尊心的打击。司机在不必要的时候向我们按汽车喇叭,有人在我们说话时打岔或表现冷漠:有人在我们以为她应该打招呼的时候却没有打。甚至连那些与个人无关的事也会被我们理解为对自尊心的公然蔑视。我们希望赶公共汽车,它却不得不晚到;我们计划去打高尔夫球,老天却开始下雨;我们需要赶航班,公路交通却恰恰乱成一团。我们的反应于是便是生气、抱怨、自怜,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不快。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不要再让事情摆布你我发现,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不快本身的武器——自尊。“你有没有看过某个电视节目,见到某位主持人操纵观众?”我问一位病人,“他发出一个信号,意思是‘请鼓掌’,于是每位观众都鼓掌。他又发出一个信号,意思是‘请笑笑’,于是每位观众又都笑起来。观众就像温顺的绵羊或任人摆布的奴隶,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温顺地作出相应的反应。你的表现像这一样。你在让外界事件和其他人来指示你该有何感受、该作何反应。你表现得就像一个听话的奴隶,当环境向你发出信号说:‘快生气。’‘变得不安。’‘现在是感到不快的时候了。’等等时,你就作出相应的反应。”掌握并形成快乐的习惯,你就会变成主人而不是奴隶,正如罗伯特 路易斯所言:快乐的习惯能使一个人摆脱(或基本摆脱)外界环境的支配。”你的看法能使不快乐的事雪上加霜当遇到不幸事件,身陷悲惨处境甚至面临最不利的局面时,只要不向灾难倾注我们自怨自艾、怨恨以及主观的消极看法,就算不能完全变得快乐,我们通常也能设法使自己更快乐些。“我怎样才能快乐起来呢?”有位女士问我。她的丈夫是个酒鬼。“我不知道,”我说,“不过,如果你不向自己的不幸增添怨恨和自怜,肯定就能比现在更快乐。”“我怎样才有可能快乐起来呢?”有位伸入问我,“我刚刚在股票市场损失20万美元。我既濒临破产,又觉得很是丢人。”我说:“不要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到事实中,你就能快乐起来。你损失了20万美元,这是事实;你濒临破产并且觉得丢脸,这是看法。”于是,我向他推荐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一句话。这位圣贤说:“让人苦恼的并不是发生的事本身,而是他们对所发生的事的主观看法。”幸福与不幸福=事实对看法当我宣布想当一名医生时,有人告诉我,说我的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我的家人和亲属都没有钱。母亲确实很穷,这是事实,但我永远不会成为医生,这却只是一种看法。后来又有人对我说,我不可能在德国上研究生、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不可能在纽约挂牌营业、靠自己从事整形医学事业不可能。而这些事情我都做到了。其中有一点帮助了我,就是我始终提醒自己:所有这些“不可能”都是看法而非事实。我不仅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而且在此过程中非常快乐,即便把外套大衣拿去典当以购买医学书籍、为买到用于解剖的尸体而不吃午饭,我也没有觉得不幸。我曾经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知相爱,但她后来却嫁给了别人。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认为这是一场“灾难”,认为人活着没意思,都只是我的主观看法。我不仅没有山穷水尽,而且事实证明,这件事成为今生今世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写首版《心理控制术》之后的那些年,经常有访谈者或观众问我能否将心理控制理论归结为一个带有“不成功则成仁”性质的观点、某一句话或一种技能。你在人生中有了它,要么成功,要么就失败。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怔了一下,以为这是对我个人的不敬,于是便有些愠怒:他们怎敢提议将心理控制理论浓缩为针尖那么一点文字,使我的所有艰苦劳动变得无足轻重?当然,这是因为我错误地理解了人们“化难为易”的愿望(这完全可以理解),对我个人和我的工作并无丝毫不敬之意。好在我运用理性思维对自己倡导的理论进行了实践,从而阻止这种看法像一根针针见血的钢针一样,刺进我自我意象的“皮肤”。这也让我想出了这个“全局性”问题的答案(这绝非巧合):心理控制理论的实质,就是准确而冷静地、从而最终自动地将事实与假定、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使我们的行动和反应牢固地建立在真相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看法的基础之上。能带来快乐的人生态度前面指出,由于人是具有目标追求能力的生物,当人面向某个积极目标并为某个想要的目标奋斗时,能够自然、正常地发挥功能。快乐是人正常、自然运转的表现,当人作为目标追求者活在世上时,无论环境怎样,他们通常都会觉得很快乐。那位年轻的企业家朋友非常不开心,是因为他损失了20万美元。托马斯 A 爱迪生价值数百万元的实验室被一把火烧得精光,而且拿不到任何保险金。有人问他:“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什么可干?”“我们明天一早就会开始重建实验室”,爱迪生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无论面临什么灾难,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目标。正因为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目标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敢说他绝不会因为受到的损失而非常不开心。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快乐的那些年是开始从医生涯的早期。那时,我是一个为勉强糊口而挣扎的医学学生。好多次,我又冷又饿、衣衫褴褛。我努力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左右;我经常不知道支付月结房租的钱从哪里来。但是我却执著地始终怀有一个目标。我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有坚定和坚韧的精神,而正是这种愿望和精神,使我不停地向目标靠近。我向那位年轻企业家讲述了所有这一切,并且提出:他不快乐的感觉的真正根源,并不是因为损失了20万美元,而是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他失去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他选择了消极屈服而不是积极应对。后来他对我说:“我肯定是疯了,竟然让你说服我懂得经济损失并不是造成我不快乐的原因,但是我特别感激你说的话。”他不再为自己的不幸怨天尤人,而是勇敢面对,确立了另一个目标,并且着手朝新目标挺进。不到5年,他不仅挣到了比此前所挣都要多的金钱,而且平生第一次进入一个让他无比快乐的行业。为你自己的快乐负责快乐(或者说大部分时间内只想让人高兴的事)可以通过一种多少有些残酷的方式,有意地、系统地培养。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时,我的许多病人都大为吃惊。他们认为,我这种想法就算不愚蠢,起码也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经验证明,以上观点不仅可以实现,而且也是培养快乐习惯的唯一途径。首先,快乐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需要你身体力行和自主决定的东西。如果坐等快乐寻找你、降临在你头上或者由某人给你带来,那么你很可能要等待很久。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脑子里应该想什么。如果你一直等到环境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快乐的想法,那么也可能会永远等待。每一天都是善与恶的结合,没有哪一天、没有哪种环境完全由100%的“善”组成。世上的组成部分、你个人生活中的事实,无时不在证明人的看法,至于你的脸色悲观、郁闷还是乐观和快乐,那要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这主要是个选择、关注和决心的问题。另外,这个问题与思想上是否诚实无关。善和恶一样“真实”。一切都仅仅取决于我们决定优先选择什么——以及我们在头脑中保持什么样的想法。美国剧作家戴维 马梅于2001年初发行的电影力作《欲望小镇》中,一个脸色快乐的年轻姑娘和一位来自大城市的作家交谈。作家对她住在小城镇的生活有些茫然。他问:“这么说,你是自娱自乐啰?”“只有自己给自己找乐子的时候才叫真正的开心。”她耐心地解释,“如果别人给你制造快乐,那叫娱乐。”同样,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快乐,因为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思想甚至能选择自己的形象。我真诚地奉劝大家要“自娱自乐”,不要指望其他人给我们带来快乐。心爱处方养成对威胁和问题积极反应、主动反应的习惯;养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始终保持以目标为导向的习惯。要想做到这一点,你无论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头脑的想象中,都要练习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在想象中看着自己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采取积极明智的行动。看着自己在面临威胁时不是跑开或躲避,而是以一种积极而机智的方式面对、处理和克服它们。英国小说家布尔沃 利顿说:“在想象或实践中,人们仅仅在面临自己觉得习以为常的危险时,才会变得勇敢。”需要做思想“手术”而非鼻修复手术的推销员在1936年出版的我写给医学同事们的图书《新面孔——新未来》中,我介绍了一位名叫亚瑟 威廉姆斯的推销员的病史。威廉姆斯在一次到英格兰销售区域调研的途中遇到一场车祸。一位乡村医生为他做了手术,补好了他那个严重骨折的鼻子。绷带拆除之后,他的鼻子倒是修好了,但是严重错位和变形。鼻子上部突出、中间凹陷,而且向一侧扭曲。威廉姆斯先生重新工作时,很快便意识到客户们似乎老是盯着他的面部缺陷认真打量,这让他自己和对方都十分难堪。他们似乎急于让会面赶紧结束。从此,威廉姆斯的销售量急剧下降。几个月后,威廉姆斯先生决心采取行动纠正这一问题,于是我为他的鼻子重新进行外科手术,并且取得成功,使他的相貌恢复到了车祸发生前的模样。之后,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自然,他的销售业绩似乎一日之间迅速好转,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亚瑟 威廉姆斯有地地道道的外表缺陷,并非他的消极想象所致。在我看来,他也准确估计了别人对他有何反应,因此他的行动就是找医生做整形手术,对外表进行重构。不过,对每个亚瑟 威廉姆斯之类的人来说,有许多经历与他们一模一样的男女,整形的真正原因并非别人真的对他们有什么反应,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消极想象所致。下面的这位先生罗伯特 本杰明遇到了和亚瑟 威廉姆斯一样的问题,但原因不在于某次车祸,而是他自己的自我意象。年轻推销员罗伯特 本杰明向我咨询、打算请我对他的鼻子做手术时,他下定决心暂停工作、专心治病。他的鼻子比正常人的略大,但完全不像他固执认为的那样“招人讨厌”。他觉得客户们都在私下偷偷笑话他的鼻子,或者因为他的“大鼻子”而敬而远之。他有个大鼻子,这是事实;有三个顾客曾经给他所在的公司打电话,投诉他态度蛮横无礼、行为盛气凌人,这也是事实。老板曾经警告他说“以观后效”,而且他在两个星期内一次推销都没有成功,这还是事实。鉴于此,我并不打算给他的鼻子动手术,而是建议他给自己的思想“做手术”。他打算花21天时间把所有这些消极想法全部从脑海中剔除。他要完全置所处环境中一切消极的、让人不快的事实于不顾,有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快乐想法上。此外,我们还就某些具体“精神画面”和“需强化的语言”达成了一致。说实话,我心里清楚:虽然他同意试试,但并不太相信这样做就能出现奇迹;他不过想以此来安慰我,以便如期进行他所希望的外科手术罢了。一个人如果想检验心理控制理论的概念及其有用性,不一定非得相信这一理论是否真有效,这种悖论让人觉得有意思。21天快要结束时,本杰明先生不仅感觉良好,而且发现客户和主顾都比以前和善得多,他的销售业绩也在稳步上升,老板还在一次销售总结大会上公开表扬他。打断有害的思维模式励志演讲家李 弥尔蒂尔在《成功源自内心》一书中描述了这种有趣的方法:当你的行为或表现达不到期望值时,不要心存消极之念,不要小看自己……你应该用积极自我意象取代那些不能在人生中创造价值、不想继续下去的消极自我意象。例如,想想有多少次你忍不住说“我总是迟到”。现在,想想你向自己脑海灌输的是什么——“迟到”两个字!“今后,你不要进一步强化不想保留的习惯,而是对自己说:戒掉它们。那样做可不像我。下次我要……”之后,你便要迅速遵守上面说的那些话,使一种全新的安排在头脑中打下烙印。在本例中,可以这样想:时常迟到可不是我的作风。我今后每次都要提前10分钟出发,永远守时。李指出,这样做并不能立即实现“换位”。不过,正如我再三劝说并引导本杰明先生去做的那样,我们确实需要抓住对那些不想要的、没有好处的行为所做的反复而习惯性的“证实”,将其从脑海中剔除,以打断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思维模式。如果你经常做到反复剔除再三出现的具体想法,自动失败机制就会停止将它再向外界发送。你的自我意象将会得到这种信息:如果她每次都对我们喊出“剔除”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再将这种内容发送出去就毫无意义。我们不妨试一点其他内容。你看看,我们总在与自我意象进行潜在的对话。通过每次都运用“切断模式”这种技巧,反复对积极内容进行肯定的确认,你就能成为自己反复印证新的自我意象的“权威来源”(不要忘了,“权威来源”、反复以及强化是这种灌输过程的三个要素)。如果快乐成了我们综合思维习惯的最终结果,那么,改变某一具体习惯的技巧就会非常有用。李 弥尔蒂尔曾在数百个电视脱口秀节目中任专家嘉宾,谈论“习惯改变”问题,还以心理控制技巧为基础,就这一主题制作了她自己的录音课程。这些节目和课程你也许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一个剔除消极想法的练习战争艺术电影明星布鲁斯 李曾做过一个练习,以摆脱消极想法的困扰:他在想象中看着自己把这些想法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把纸揉碎,在火上点燃,直到烧成灰烬。已故的布鲁斯 李的密友、演员、企业家查克 诺里斯则把李的练习又向前推进一步。诺里斯在自著的《你身上看不见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其实,无论有什么消极想法,我都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然后烧掉。把灰烬处理掉时,这些想法也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应该指出,这些人(成功伸入李 弥尔蒂尔;战争艺术践行者,成功演员、制片人和伸入查克 诺里斯)绝非“想入非非”型的人,他们既不幼稚也不愚蠢,而是最高水平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段,通过一种有意而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思想。想快乐就必须做出牺牲牺牲?是的。你也许要牺牲怀疑态度、愤世嫉俗的心理、过时的习惯和信仰。尽管这些东西对你没什么好处,但却让你“舒服和坦然”。在丹尼尔 笛福的传世佳作《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由于船只失事被抛弃到一个荒岛上。他将营地安放在漂流上岸的地点附近。但是,随着开始探索整个岛屿,他很快发现,从各个实用角度出发,他将营地安排在岛屿的这个位置都是不明智的。荒岛另一边可以更好地获得食物,更容易建立安身之所,还有其他一大堆好处。但是,即使鲁滨孙懂得这些道理,他却仍然懒得实施!可不能任凭“懒得动”想法禁锢了我们的自我意象和伺服机制!当理性思维告诉我们某种东西不适用时,我们就必须着手尝试新方法。有一条广为接受的格言把“神经错乱”定义为固执地做同一件事,同时却希望得到不同结果。朋友们,你们不是一棵树,深深扎根于某个心理学或行为学的土壤,无法挪到某个阳光充足之地。你也许像鲁滨孙一样不愿挪动自己的根基,但是你完全有这个能力!有位科学家检验了快乐理论,并且挪动了不快乐的根基埃尔伍德 伍斯特博士在他的著作《肉体、心智与灵魂》中,描述了一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证言:直到50岁,我还是个既忧郁又没用的人。我赖以成名的所有作品没有一篇得以发表……我生活在持续的忧郁和挫折之中。也许最让我痛苦的症状是头疼,头时常疼得头晕目眩。这种情况通常每周会在两天里反复出现,那时我什么也干不成。我读过一些“新思想运动”的文学作品。在当时,这些作品似乎是无稽之谈。我还看过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 詹姆斯的一些作品,他介绍了怎样将注意力集中于有用的好想法上,而忽略其他想法。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也许不得不放弃对邪恶的看法,但是,与获得充满‘善’的人生相比,这又算什么呢?”还有一些话意思与此差不多。到目前为止,这些教义似乎对我来说只是深奥的理论,但是,由于认识到我的灵魂需要修复、正在变得越来越糟,而且人生让我无法忍受,我决定对这些话作一验证……我决定把有意识主观努力的期限定为一个月时间,因为我认为这么长时间足以验证它对我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我去实践。在这一个月,我决定对自己的思想强加某些限制。如果想起过去,我会试看让大脑只想过去发生的高兴事、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老师的鼓励以及我毕生事业是怎样向前一步步展开的;在考虑当前时,我会有意将注意力转到那些称心如意的事情如我的家庭、内向和孤独怎样为我带来了就业机会上,如此等等。而且,我决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机会.同时忽视那些看似会无果而终的事实;在思考将来时,我又决定把每个可能实现的远大志向,都视为必然实现的囊中之物。当时看起来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但从随后给我带来的效果看,我发现,我所作计划的唯一缺陷就是当时目标定得太低,没有把更多内容包括进去。他接着讲述了头怎样在一周之内不疼,以及怎样比平生任何时候都更快乐、感觉更良好。但是他又补充道:由于思想的变化,我的人生由内向外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比内心的转变更加让我惊奇,然而,这种变化却源于内在的变化。比如说,一些知名人士对我很赞赏,那些赞赏也是我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声望最高的人给我写信,这很让我意外。他邀请我当他的助手。我的所有作品全都付梓出版.为将来的创作“百发百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效力的那个人对我非常关心和支持,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而换在以前,这种人根本接受不了我……再回头看看所有这些变化时,我冥冥之中觉得自己似乎误打误撞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使某种以前与我作对的力量开始为我服务。我敢肯定伍斯特博士的书肯定早已绝版。他的故事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曾经对自己即将检验的观点怀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而正是这些思想观点最终让他重获新生。尽管仍在实验,但我已经多次向病人提供“心理控制处方”,即让他们利用短短30天时间做一个心理学实验,并答应如果他们完成实验后仍然希望做整形手术,那么我会给他们做手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病人会半信半疑地勉强同意尽可能照我说的去做,其实,他们最初的想法不过是为了安慰我,以便我能如期进行他们想要的手术,使他们身上某些生理缺陷(这些缺陷在他们的想象中放大了许多倍)得到消除和修复。即使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抱有怀疑态度,这些技巧仍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很多病人对自身、对自身想法的发现,就像伍斯特博士和前述本杰明先生身上发生的那样清晰。30天后,他们再也不想做整形手术了。一位发明家是怎样运用“快乐想法”的史密森学会的埃尔默 盖茨教授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发明家之一,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天才。他曾经每天练习“唤醒快乐的想法和记忆”,并且相信这样做能在工作中帮助他。如果某人想自我提高而向他请教,他会说:“让他唤起那些充满仁慈和有用性的美好情感,但这些情感只能偶尔唤起。让他使这种做法像举哑铃那样成为每天必修课。让他逐渐增加用于这些‘心理锻炼’的时间,一个月后他会发现自己产生了惊人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地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思想中。从精神上讲,此人与之前相比会有一个大幅度提高。”盖茨对“心理锻炼”这个词的使用,其实和我在本书首版、这本书、我的其他书籍以及为期两周的函授课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练习及技巧是一回事,我在这些作品和课程中称其为“精神训练练习”。尽管将自我意象比喻成肌肉不甚贴切,但是每天都有意练习某些技巧(比如在“精神影院”构建积极的精神电影并播放、使自己放松等等)的确能强化自我意象,而且最终的确能使你对所处环境自动产生心理控制效应。当前,适当的身体锻炼应遵循的法则是每30分钟一次,每周至少练3天,每天至少一次。我敢向你保证:只要你将同样时间和精力用于心理控制“锻炼”,就能极大改变人生。怎样“树立”快乐的习惯自我意象和习惯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改变这一个,也就自动改变了另一个。“习惯”一词最早的意思是一件外衣或罩衣。我们今天仍然还说“女骑装”和“行业服饰”(这两个词中都有英文“习惯”即habit的原型——译者注).习惯其实是我们的性格所“穿”的“服装”。习惯不是偶然或意外发生的。我们之所以具有习惯,是因为习惯适合我们。习惯与我们的自我意象以及整个性格模式一致。有意识地形成新的更好习惯时,我们的自我意象往往就会超越过时的习惯,成长并发展为新的模式。我发现,当我提到改变习惯性行为模式,或者将新行为模式付诸实施直到变成自动而为的行为时,许多病人都变得战战兢兢。他们把“习惯”与“上瘾”混为一谈。上瘾指某件事你觉得不得不做,这种事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退化后果,即戒除上瘾的东西会让你退缩。上瘾的治疗问题远非本书内容所能涵盖。如果你确实在生理、化学药物甚至情感上上了瘾而无法自拔,那么我所能对你说的、与自我意象有关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下决心去求助并立即展开行动,这并不表示你是弱者,相反,它是一种特别勇敢的表现。从另一方面讲,习惯不过是一些响应和反应,我们在不必思考或决策的情况下就能自动学会使用它们。执行这些响应和反应的,是我们的伺服机制。人的行为、情感和反应中,足足有95%都具有习惯性。钢琴家不必“决定”每次弹哪几个琴键,舞蹈家不必“决定”将哪只脚迈向哪里。他们的反应都是自动的,根本不必细思量。同样,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仰都有可能成为习惯。过去,我们已经“懂得”某些态度、感受方式和思想“适用于”特定环境;有了这些基础,现在,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遇到的环境被我们理解为与过去面临的环境相同,我们就会倾向于以同一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长期共同生活的夫妻或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争执也会成为习惯。你对我这样说,我对你那样说,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按照一成不变的“剧本”演出,在面临同一种刺激时,我们的反应每次都一模一样。需要认识到的是,与上瘾不同,这些习惯是可以修正、改变或推翻的,其手段就是你要不厌其烦地去做某个有意识的决定,随后再去练习、实施新反应或新行为。只要愿意,钢琴家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弹奏不同的键,而舞蹈家也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学习新舞步——并且一点也不为此而痛苦。合作伙伴也可以下决心打破旧模式,在遇到类似争执时,在想象中巧妙地设计一个不同的结果。这确实需要不断观察和历练,直到新的行为模式已经彻底掌握,不过这个目标绝对可以实现。心理控制训练通常,你在穿鞋时会习惯性地先穿一只脚,然后再穿另一只脚。在系鞋带时,你会习惯性地将右边鞋带拉到左边,与左边的鞋带系成一个扣,或者与此相反。第二天早上,你不用决定就知道先穿哪只鞋子、怎样系鞋带。现在,你要有意识决定:在今后30天里,我要养成一种新习惯,先穿以前后穿的那只鞋,并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系鞋带。当每天早晨决定遵循某种方式去穿鞋时,你都让这种简单的行为成为一个信号、一种暗示,提醒你在这一天去改变其他思维习惯、行动习惯和感受习惯。穿鞋时对自己说,“我要以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开始这一天。”之后,有意识地决定在这一整天里,你要做以下事:1.我要尽可能愉快些。2.我要与其他人打交道时更友好一些。3.我要对别人的缺点、过失和错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忍让。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我要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4.在可能的范围内,我要表现得好像成功是一种必然,好像我已经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我要在行动和感受中表现得就像我真是那种人。5.我不会听凭自己的主观看法以一种悲观或消极的方式去影响事实。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笑上三次。7.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尽可能平静而明智地作出反应。8.对于所有那些根本无法改变的悲观而消极的“事实”,我会完全对其视而不见,不让它们进入我大脑。简单吗?是的。但是,这些习惯的行为模式、感受模式和思维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会对自我意象产生有益而积极的影响。将它们付诸实施吧,坚持30天。检验它们的力量,看看担忧、愧疚、敌视的情绪是否减少,看看信心是否增强。第八章成功型性格的组成要素与获得思想把你带到哪里,你今天就在哪里;思想把你带往哪里,你明天就在哪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