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色彩妙用的秘密: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2

作者:原田玲仁 字数:12431 更新:2023-10-08 21:46:38

其实,汤姆·索亚拥有一切精明商人的必备素质,能够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一项并不怎么看好的商品--比如粉刷篱笆的机会,推销出去。在他们这里,"供求定很"几乎不发挥作用了。所谓商品的效用,完成由他们制造出来。既不实用又昂贵的东西,完全可以被他们捧成市场上的"新贵"。  另一个现实中的例子--黑珍珠的流行,就几乎是"汤姆·索亚篱笆"的翻版。  被人称作"珍珠王"萨尔瓦多·阿萨尔原籍意大利,他的父亲詹姆斯·阿萨尔本是位钻石商人,为躲避二战逃到古巴,改行经营手表。当时美国军方需要防水表,阿萨尔通过他在瑞士的关系,成功地充当中间商。  不久二战结束,美军不再买防水表,阿萨尔和美国政府的生意也做到了头,此时还剩下几千只瑞士表的库存。老阿萨尔发现日本人需要表,但他们是没有钱,有的却是大量的珍珠。于是,老阿萨尔就教儿子做易货贸易--用瑞士表换日本珍珠。生意很兴隆,小阿萨尔从此改做珍珠生意,很快生意做大了,被人们称为"珍珠王"。  1973年有一天,"珍珠王"萨尔瓦多·阿萨尔在法国结识了一位名叫让·布鲁耶的年轻人,布鲁耶夫妇刚刚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买下了一座小岛,那里珊瑚礁环绕着蔚蓝海水,堪称人间天堂。更重要的是,当地盛产一种黑边牡蛎,它们壳里蕴藏着罕见之宝:黑珍珠。  当时的黑珍珠还没有什么市场:这种东西色泽又灰又暗,就像早期步枪使用的小弹丸,很少有人买。但布鲁耶和萨尔瓦多却从中发现了商机,合作采集黑珍珠到世界市场上销售。  然而天不遂人愿,萨尔瓦多的黑珍珠一颗都没卖掉,无功而返,回到了波利尼西亚。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阿萨瓦多本可以放弃黑珍珠,把库存低价卖给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做首饰,推销出去。但萨尔瓦多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他与布鲁耶花了一个时间,改良出一些上好的品种,然后带着样品去见一个纽约的老朋友--宝石商人哈利·温斯顿。  温斯顿同意把这些珍珠放到他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展示,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萨尔瓦多在数家影响力广泛、印刷华丽的杂志上连续登载了整版的广告。  像汤姆·索亚一样,萨尔瓦多借用了"信息"的力量。汤姆·索亚自信地告诉孩子们,粉刷蓠芭不是一件苦工,而是有趣的游戏。而萨尔瓦多则用了一张张精美的广告图片,那上面,总是有一串塔希提的黑珍珠,在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原来还"养在深海人未识"的黑珍珠,如今成为当红女明星的颈上珍宝。曾经不值钱的黑珍珠,被萨尔瓦多"捧"成了稀世珍宝。第43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8)  我们知道,作为商家,所谓"跟风"也就是模仿别人的产品经营策略,是比较容易的。但领风气之先是最难的。之所以能把看上去"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市场上的抢手中货,是因为他们其实都是没有证书的"心理学家"。  自然,经济生活中的这类现象,也使的经济学家无法忽略人类的心理特质。毕竟,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同时也研究人特别是人的动机的学问。而人的动机,无疑取决于人的心理特质。所以,经济学与心理学这门学问,就不可避免地越走越近。经济学发展到现今,已经带有很浓重的心理学色彩,因此被称为"行为经济学"。  不管是经济学研究者、企业家、营销专家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会发现,关注一些行为经济学,可能使自己获得很大的启发,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受益。因为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可能将爆发出无穷的威力!  "贪心"害了消费者?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消费者被商家"利用"的故事,然而,消费者之所以能被商家利用,原因是很简单:那就是消费者追求更大利益的愿望,或者或"贪心"。  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传统经济学家那时,被称为"理性",由此缔造了经济学的基础--理性人假设。而在行为经济学家那里,追求利益最大化,又成了导致人类行为"非理性"的原因。  冰淇淋.jpg  两杯冰淇淋,你觉得哪一杯更"值"?  出生于上海的旅美经济学家奚恺元,是当代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冰淇淋实验",来验证人们的"贪心"是何等"幼稚"。  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摆受试者面前,一杯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快要溢出来。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装在10盎司的杯子里,看上去还没装满。那么,受试者会为哪一杯付更多的钱呢?  可是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反而会为7盎司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这也契合了卡尼曼等行为经济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考虑一个物品的真实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评价的线索来判断。  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评价的标准往往不是真实的重量,而是冰淇淋满不满的程度。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比如麦当劳的蛋桶冰淇淋、肯德基的薯条,都是蛋桶或纸桶的上部装得满满的,好像要溢出来的样子,其实,商家总是利用人们的心理惯性,制造出"看上去很美"的视觉效果。  说到奚恺元,正是这位富有创造性的经济学家,他不仅用"冰淇淋实验"让人们恍然大悟,而且一次又又一次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学"认识。  奚恺元的童年曾经是不幸的,他自幼弱视,按当时规定,他本来应该上盲人学校,后来父母求人开"后门",他才得以有机会与正常的孩子一同上学。第44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9)  奚恺元.jpg  当代华人经济学家奚恺元  奚恺元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小学毕业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市西中学。然而,因为视力原因,他没有资格报考任何他喜欢的大学专业。  高中毕业后,他本该"分配"到街道工厂一类的地方上班,但由于家境尚好,父母没有让他工作,他就呆在家里,按自己的兴趣读书。闲来无事的奚恺元开始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心理学译著,常常默默地观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为了上大学,奚恺元和父母在亲戚的帮助下移民夏威夷,最终得以进入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入学时,奚恺元选的是心理学,即而转为管理学,然后又到耶鲁大学研究广义的行为科学,并于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  现在的奚恺元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行为科学中心主任,他曾在国内出版过一本名为《别做正常的傻瓜》的书,书中解释了消费者很多看似精明、实则幼稚的行为。  对此,奚恺元说,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中常常是"正常的傻瓜",看似正常的决策往往是欠理性的,有很多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误区。这些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购买商品、和谁结婚、雇用员工、投资股票等,其中包括他的"冰淇淋实验"。  奚恺元例举很多"正常的傻瓜"办的傻事:  比如,冬天来了,正常的傻瓜和爱人一起去买九孔被。他们知道商店里有三种款式可供选择:普通双人被、豪华双人被和超大号的豪华双人被。  他们本来打算买豪华双人被,这种款式的被子无论尺寸还是厚度都是最合适的。可到了商场,他们意外的发现这个星期有九孔被的做促销活动,所有款式的九孔被售价一律为400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折扣,询问店员后得知,这三种款式的九孔被分别为:  A.普通双人被,原价450元,现价400元。  B.豪华双人被,原价550元,现价400元。  C.超大号豪华双人被,原价650元,现价400元。  正常的傻瓜本来是打算买B商品,也就豪华双人被的,但一看有这样的促销活动就不由改变了主意。他觉得买豪华双人被似乎不够赚,既然价格一样,何不买原价最贵的超大号的豪华双人被呢?这样一来,就相当于得到了250元的折扣,这是多么的合算啊。  可是正常的傻瓜夫妇两个还没为这"合算的"交易高兴几天,就发现超大号的豪华双人被很难打理,被子的边缘总是耷拉在床角;更糟的是,每天早上醒来,这超大的被子都会拖到地上,为此他们不得不经常换洗被套。没过几天,他们就后悔于当初的选择了。第45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10)  奚恺元因此指出,我们在决定是否购买一样东西时,衡量的是该物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和它的价格哪个更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能价格比"。在我们做购买决策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账户里面还在盘算另外一项--"交易效用",就是商品的参考价格和商品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效用。  奚恺元把这种现象称为"合算交易偏见",正是这种合算交易偏见的存在,使得我们经常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  商家也早早地掌握了消费者追求"合算"的心理,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对比项。比如,用较小的怀子和并不多的冰淇淋对比,使冰淇淋得看上去满得要溢出来。再比如,用"原价"衬托"折扣价"。  看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惊异地发现:原来,人类的心理对经济决策的影响这么大!而行为经济的研究正是告诉人们:这种影响之大,无超出人们的想象!  这个由卡勒曼和阿莫斯开创的"行为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它已经不仅仅是主流经济学的很好的补充,或者仅仅是门"实用的经济学",它甚至大有取代主流经济学的趋势。  比如,奚恺元就曾说过,他认为所谓的"行为经济学"、"行为决策学"都是过渡性的说法,将来不会有这些概念。而将来经济学,就是"行为经济学",因为经济学本来是天然地与跟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  那么,"行为经济学"真的会取代现有的经济学吗?也许,只有时间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了。不过,令人振奋的是,经济的发展,总会越来越令人惊异,越来越充满奇趣,越来越直指问题的根本。为此,我们会拭目以待着……  用"满意"取代"最大"  在行为经济学出现以前,过去的经济学,会假设人类会尽可能的追求自己"效用最大",于是产生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的消费、工作、或其他任何活动所带来的效用,都可以用一条钟形曲线来表示,那么,人人都会凭着威力无穷的"完全理性",终会找到能对应钟顶最高点的那个"最佳选择"。  消费者能找到钟顶的最高点,得到最大的效用,厂商也能找到钟顶的最高点,得到最大的利润。人人各逞其能、各得其所之后,市场达到均衡,经济学家心目中尽善尽美的世界就出现了!  不过后来,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在这个时候,赫伯特o西蒙(Herbent Simon,1916~2001)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概念。第46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11)  赫伯特·西蒙.jpg  赫伯特o西蒙  西蒙自始至终不相信"完全理性",他认为这种假设所隐含锱铢必计、精确无误的经济人根本是神话。人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找一个 "过得去"、"差不多"的状态。为此,西蒙提出,以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代替完全理性的 "经济人"(又称"理性人")。  他讲了一个"在稻草堆中寻针"的故事:"经济人"(理性人)有个堂弟叫"管理人",两人都在稻草堆中寻针。"经济人"想找到最锋利的针,而管理人找到足可以缝衣服的针就满足了。  这个故事涉及到西蒙理论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满意准则"(satisficing)。因为在生活中,最锋利的针未必是最合适的,用它来缝衣服常常会扎手,用不找"理性"地追求效益最大化,"满意"的针就足够了。于是,西蒙纠正了传统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偏激,拉近了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赫伯特·西蒙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算没有获得这个奖项,他的学术成就也以让世人折服。他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教授过很多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现今很多重要学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学、复杂系统等。  不过,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奖时所指出的,"西蒙首先是一名经济学家。"因为,"他的名字主要是与经济组织中的结构和决策这一相当新的经济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的。"  其中,"有限理性"和"满意准则"堪称他最大的学术贡献。还是借用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话,西蒙的理论比起古典经济学来,"不那么优美",但它"更为实用"。  因为,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命题是完全理性与最优化原则,决策者可能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这是很"优美"的理论。而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单纯的,人行为的复杂性只是反映了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不可能做出最优决策。  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们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个人或企业的决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者感觉到的世界,可能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一一比较、确定所有的备选方案,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第47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12)  不过,凭经验办事,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未尝不好。的确,用"满意"还取代"最大化",不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也正因如此,西蒙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现代理论的基石之一。  而"满意度"理论给消费者的启示则是:当我们面对商家的种种诱导时,别忘了,真正令我们"满意",令我们感到舒适的是什么?我们是该纵容自己的"贪心",被看似"利益最大"的选择冲昏了头,别为"占便宜"当"正常的傻瓜",还是该坚持"满意第一"的原则!  功地运用过这一策略,日本企业采用这一策略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几乎是无坚不摧。  不过,大猪也也并非总是自在劣势,狡猾的大猪并不甘心总让小猪占了便宜,有时也会利用小猪的心理,而故意诱骗小猪上当。  比如当年,Adobe公司开发了一套桌面出版软件PostScript,Adobe公司很清楚,没有人愿意花时间来学习PostScript,除非它是行业标准。  这样一来,Adobe公司便鼓励竞争者来"克隆"它的语言,以形成竞争市场。果然,有些竞争者渗透到这个市场,而PostScript也逐渐成为行业标准。  Adobe公司通过鼓励竞争者而成功地占领了市场,但这样成功的例子的确很少见。  而博弈论关于现实中种种竞争的数学推演,以及相关的模型,更是多得一时无法列举。而种种模型,无论再怎么复杂,最后都是一种结果:没有胜利者,只有均衡。但不管怎么说,经济领域的竞争,将仍然继续下去,世事如棋,变幻莫定。  好在纳什的生活已经恢复了平静,诺贝尔奖和《美丽心灵》都成为过去,晚年的纳什,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一些研究。  也许因为《美丽心灵》的情节并不完全与纳什的真实经历一致,所以他能以旁观者的心态观赏这部电影。  在今天,纳什等人创造的博弈论,已经被很多后来者们发扬光大,它的好处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因为它帮助竞争中的每一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考虑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而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经济学,显示是大家更乐意看到的。第48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1)  第八章 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  我们整个货币体制所依赖的是,人们都接受的但以某种观点来看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东西。  --米尔顿o弗里德曼  你相信"钱"是一位魔法师吗?它能制造种种幻术,让人们完全信赖于它,使人们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财富。它还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常制造灾难,它使自己迅速贬值,使物价飞速上涨,使很多百姓的财富不知不觉间被席卷一空……。对通货膨胀的研究,是经济学中又一个重要课题。  通货膨胀,到底有害还是无害?谁,又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作为"政策工具"的货币,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本章将解答这些与我们生常日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金钱,在"幻觉"中贬值  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有一位先生走进了咖啡馆,花8000马克的"高价"买了一杯咖啡。  这是一杯与众不同的咖啡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咖啡。那么,为什么杯咖啡如此高价?更稀奇的是,当他喝完这杯咖啡,却发现,原来同样的一杯咖啡,此时已经涨到10000马克。  咖啡没有什么异样,只是当时的德国,通货膨胀异常严重,不仅钱不值钱,而且物价上涨和速度以小时和分钞来计。当时,一些大企业发工资时,不得不用火车拉来了一车的钞票。而火车还没停稳,就开始向焦急地向着等在铁路旁的工人们,大捆大捆地扔钱。拾到钱的工人们,马上奔向食品店、杂货店,脚步慢了,恐怕又要赶上商品涨价。  这些看难以置信的"故事",却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做为一次大战战败国的德国,为应付"凡尔赛赔款",终于导致通货膨胀不可收拾。想一想,当人们手中的金钱贬值到这样的程度,该是怎样一种可怕的情形?  然而,这样的"钱灾"却决不是仅此一回。同样,在1949年的中国,那时100元的"金圆券",才能买一盒火柴。有上海街头,流浪汉们居然是用钱做成墙,来抵挡寒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后来发展后买一张纸要用一车的钱。这正是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前夜。  这样的事情,甚至也发生在经济高度发展、文明高度进步的21世纪。最近几年,非洲的津巴布韦又陷入全面通货膨胀。津巴布韦自从2000年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以来,在西方国家的制裁下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政局动荡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通货膨胀率达到天文数字。2008年,津巴布韦的通胀率竟高达2,200,000%,以致该国的计算机、电子计算器和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已经无法处理上万亿的基本交易。2008年5月15日,津巴布央行又发行了大面额5亿津元新钞,再次在世界钞票发行史上创下新纪录。2009年3月,津巴布韦新任财长不得不宣布,津巴布韦元已经"死亡"。  1000万津元的纸币jpg  2008年4月4日,一名津巴布韦人手拿一张1000万津元的纸币。  这样的事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法不令他们担忧。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转眼间自己辛苦一生积累下的财富就会毁于一旦,不仅如此,每日的衣食住行都"朝不保夕"了。  不过,好在这种被经济学家所称的"奔腾的通货膨胀"、"失控的通货膨胀"毕竟是很少发生的,这也往往是重大政治事件或者战争造成。多数情况下,人们手中的钱是在不知不觉的贬值。或者,感知到市场上在涨价,虽然不免有几句句抱怨,但还可以忍受。但毕竟通货膨胀总是与经济生活相伴,如同挥之不去的影子。所以,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学家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第49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2)  在经济学教科书上,通货膨胀的定义一般是 "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某些商品的价格上升。也就是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出现上涨,并且还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认定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标志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简称。CPI是由一个国家的统计部门,选择若干种(通常是几百种)城市居民有代表性的消费品(比如可以用五粮液代表所有白酒,用诺基亚手机代表所有手机),跟踪记录这些商品的价格变动,并且选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跟踪他们的购买行为后计算出来的。如果CPI上升超过了一定程度,就说明经济中出现了通货膨胀。  显然,民众并不欢迎通货膨胀,猪肉涨价、白菜涨价,都直接影响自己的生活。那么,到底是谁造成了物价不断上涨呢?  根据价值规律,供求决定价格,涨价的商品应该是供不应求的。所以一种解释就是,社会的"总体需求"提高了,人们的购买欲增强了。  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比如,猪肉涨价了,原因可能是粮食涨价带动饲料涨价。工业品涨价了,原因可能是石油、钢铁、煤炭等等的涨价。  再有,就是因为工人的工资提高了,比如因为工会的作用,在与企业的谈判机制中形成较高的工资,增加了企业了工资成本,造成商品价格上升。  这几种情况,就是经济学家所归纳的三种通货膨胀的类型: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这也是凯恩斯主义者们的观点。  不过,还有一位经济学,却提出不同的观点。他创造了"货币幻觉"的概念,告诉人们,通货膨胀效应如何导致了人们的心理错觉。  费雪.jpg  欧文·费雪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也是货币主义和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  费雪年仅31岁就成为耶鲁大学教授,在那个时代是很罕见的。可就在那一年,志得意满的费雪就被诊断出肺结核,在当时这是绝症,等于被判了死刑。  费雪没有被病魔击倒,而是成为一位为健康而战的斗士。此后,他隐居三年,通过长途旅行,呼吸新鲜空气、坚持锻炼等方式配合治疗,不但战胜肺结核,而且活到了80岁的高龄。他还与医学专家合写了一本教授养生之道的书:《如何生活》,成为美国大学和高中的卫生保健教科书,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经济学著作。他还发明了可显示卡片指数系统,并取得专利,办了一个获利颇丰的可显示指数公司。第50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3)  费雪还是经济学家中的著名"怪人"。他天资卓越,自视甚高,有时甚至飞扬跋扈、自以为是。生活上,他秉持清教徒的精神,不抽烟、不饮酒,也不饮用咖啡和茶,衣着整洁而古板,对家庭尽职尽责。费雪还是经济学家中少有的百万富翁,他关于股票市场前景和宏观经济展望的言论引导着舆论的方向,被称为20世纪20年代"华尔街的先知"。  费雪一生的研究围绕着货币问题,1928年,他提出来的"货币幻觉"一词,来解释通货膨胀的问题。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费雪告诉人们,在通货膨胀时期,人很容易将货币收入的名义价值当做实际价值。所以,这时不应该只把眼睛盯在哪种商品价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钱多了还是少了,而应把大脑用在研究"钱"的购买力、"钱"的潜在价值还有哪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细算,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否则,在"货币幻觉"的影响下,"如意算盘"打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其实是吃亏了。  的确如费雪所指出的,货币,是个容易制造幻觉、甚至很神秘的东西。人们天天都有使用货币,天天为了获得货币而奔忙。他们"不知货币真面目,只缘身在货币中"。也就是说,人们太容易受货币这种"幻觉"欺骗了。  为什么相信那张"纸"?  的确,钱不过一张印得花花绿绿的纸片,可它为什么能够代表巨额财富?并让无数人为这些纸片如痴如狂?  为此,经济学家们解释到,货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不过是一种"价值符号",一种"交换价值",一种价值的"象征"和计算标准。因为人们的交换活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频繁,早期人类社会的"物物交换"就变得十分不方便。于是,人们发明的货币,开始,它是一些珍贵、美丽、人们都承认的东西,比如宝壳、石块、金属。渐渐的,人们又把金、银、铜等金属铸成规范的、便于称量计算的形状,主要是圆形的薄币。  再后来,人们嫌金币、银币太沉重,索性换成了印有数字和图案的纸片--虽然纸不值钱,但人们需要的只是个价值的"凭证"而已。而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钱,甚至是无形的、虚拟的。一张带有磁条的塑料卡片,就可以把很多信息输入电脑,完成一次交易。  这样来看,金钱和财富显然是两回事,金钱,本来是一个交易工具,它并不等同于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使用的种种商品,更不等于财富。但人们已经形成一个古老的习惯,把交易工具看成财富本身。就象亚当o斯密曾说过:"财富由钱币或金银构成这一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自然而然地因货币有两重作用而产生的,一是作为交易的媒介,二是作为价值的尺度……想要富有,必须取得金钱。按照通俗的说法,财富和金钱,无论从哪一点看来,都是同义语。"第51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4)  当代,对于货币问题最有权威性的经济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把货币被为"一种虚构的东西",而赋予这种东西价值的是人们的信念。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写道:  "这些绿色的纸张(美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些纸张有价值。每个人都之所以认为这些纸张有价值,是经验告诉他们,这些纸张有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整个货币体制所依赖的是,人们都接受的但以某种观点来看只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东西。"  不仅如此,这种"虚构"在人们的印象非常顽固,以致于"共同拥有一种货币的信念价值非常之在,以致人们在受到极为严重的挑战之时,也固执于这种虚构成死抱着不放手"。  这种人们对"虚构"的坚信,就极易在某种条件下造成通货膨胀。人们不到万不得以,不会放弃对金钱的信任,直到发生德国上世纪20年代那样的通货膨胀,才会出现"以货易货"的行为。  所以,弗里德曼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也正是因为货币的发行量经常是大于"经济增长规模",所以经济史是总是出现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jpg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76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其理论对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因为他发起了反凯恩斯的论战,人们又称他是"挑战经济圣经的芝加哥男孩"。  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美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曾在美国财政部从事研究、并担任过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经济顾问。  弗里德曼的父母是犹太移民,从小家庭贫寒而学业优异,童年的他,经常听见阁楼上父母在为钱的事情而争吵。然而,成年后的弗里德曼并没有成为"穷人的经济学家",相反,因为他亲身经历了从大萧条到罗期福新政、从凯恩斯主义盛行再到"滞涨"年代的种种事情,所以他可谓一门心思要抨击"凯恩斯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从而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反对政府的干预和政府的福利,认为自由市场和个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而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经济波动。  而对于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现象,当过去的经济学家对其原因莫衷一是,把问题越搞越复杂时。弗里德曼指出的原因简单之极,把矛盾直接指向政府干预。因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钞票印的过多,而掌握印钞机的,只有政府。  "没有一个政府肯于承担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不是很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政府官员往往寻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诿给贪婪的企业家、刚性的工会、挥霍无度的消费者、阿拉伯的酋长、恶劣的气候以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理由。无疑,企业家是贪婪的,工会也有刚性,消费者并不节约,阿拉伯酋长提高了石油价格,天气往往不正常,然而所有这些只能提高个别商品的价格,并不能使一般物价普遍提高。"第52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5)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