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2

作者:杨君如 字数:34744 更新:2023-10-08 21:46:12

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医生发现她少言寡语,还不与男孩来往。她说男女在一起没什么好处,她不懂为什么女孩大了非要出嫁不可,到底男女之间有啥意思。医生认为她开窗的习惯起于那张字条,但更深的原因应该在于她对于男女交往的疑惑,甚至是厌恶。按照这种推断,她在此之前,可能还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很有可能跟她的父母有关。  于是,医生采用了催眠分析疗法,让她躺在半卧式的椅子上,室内幽暗雅静,没有半点声音干扰。按她的要求,窗户是打开的,只是遮上窗帘。医生开始为她进行催眠,很快她被导入半睡半醒的状态。医生开始向她施加暗示,让她的思路退回到青春早期,并唤起她早已遗忘掉的往事记忆。  “爸爸妈妈真讨厌,不管冬夏,天一黑就关窗户,好像怕小偷跳进来似的。然后他们就上床,鬼鬼祟祟、叽叽喳喳,不知干些什么。有多少次妈妈向爸爸求饶,可爸爸像是故意惩罚她一样。我以为妈妈一定很恨爸爸,谁知道,第二天对爸爸更好。我一直琢磨不透他们是怎么回事,便把此事告诉大一点儿的同学。同学只是对我笑,还不停地说我不知羞,告诉我长大就懂了,谁也少不了要这样,女人就是要被男人欺侮。果然不久,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有一种愿望,希望能找个爸爸那样的强壮男孩,也让他欺侮。”  “到15岁,初三那年,那位男同学给我的条子总算使我明白男女那种肮脏勾当(细节都是从书刊上看到的)。我怕极了,而且很自责,尽量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事,但实在控制不住。父母的场面不时幻映在心里,于是我推开窗子,让月亮和星星看着我(也可以是监视我),我才心安。同时自己安慰自己,好像说,我没有干爸妈那种事,我绝不干爸妈那种事,让苍天作证,因为我是开着窗户睡觉的。看吧,我一个人老实地睡着,不像爸妈那样关上窗户去干羞事。如果关上窗户,那我就会学妈妈……”  解析  这个女孩害怕关窗,可以称之为闭窗恐怖症。  结合她在催眠状态下的讲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她的病纯粹是青春压抑的产物。她把性看成是可耻的、肮脏的,但同时又对性有着很大的好奇和期盼,这种矛盾导致她出现异常的行为。  其实,她的这种心理状态在青春期的男女中很常见。青春压抑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相抗衡的产物。严格说来,每个青少年都有。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心境或一个阶段性的情绪状态。压,是外界力量(社会道德规范准则)强加给他们的;抑,是他们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尽管他们感到没意思,但是他们只有惆怅而没有忧郁,他们的思维、情感反应以及行为仍然是畅通无阻和朝气蓬勃的,正如春天的气候,三寒四暖,变换无常。一般而言,面对这种青春压抑,即使不做任何处理,他们多半也能安然度过。   下面是一个女孩子的日记:  “这半年来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是别别扭扭的。自从进入高中,同学间的关系显然不是那么单纯可信了,似乎彼此都有自己的隐私,说不清是什么。一天学习之后总觉得有点烦闷,想喊喊不出,想玩玩不起来,想聊聊得乏味……还是一个人独处为好。有时,校园里的小湖,小区中的林荫道,都成了我朝夕相伴的朋友,真是没意思透了!提不起兴致来,连同学间的谈笑都似乎是伪装出来的。心里好像装着块大石头,沉甸甸,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这心情对谁说?说了又有谁理解?还是把它埋在心底吧。玩命地念书,玩命地压抑。让《命运交响曲》永远与我相伴,我好惆怅……”  第26节:总要开窗睡觉的女孩(2)   这就是一种青春期的惆怅。但案例中的这个女孩显然超过了一般的压抑,她对于性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同时因为父母这层亲密的关系,更让她不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方面,她认为父母之间的行为是肮脏的,可耻的;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她又无法指责他们的可耻行径。于是,她只好要求自己不像他们一样。  长期的回避和压抑在纸条事件之后达到了一个峰值。男孩的纸条勾起了她内心对于性的强烈渴望,但理智告诉她:这是可耻的!于是,她要用各种方式来控制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控制这种邪恶而又肮脏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她开窗了,用她的话来说就是透气。其实,她的这种开窗行为还可以看作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一种监督。之前我们说过,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她渴望性,又厌恶性。那么,为了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望本能,她开窗让外界作证,让外界监督,以免自己作出可耻的事情。  徐静医师在其所著《精神医学》一书里,也曾提到一个生动的恐怖症病例:  一位年轻少妇近来突然在看到黏黏软软的牡蛎、蛋清或鼻涕时,就会害怕得浑身发抖,最后连菜市场也不敢去,深居简出,怕看到令她害怕的东西。  在接受分析治疗后发现,这位少妇结婚已两三年,育有一子,她先生在两三个月前入伍服役。她因为店务的关系,与一位英俊男子过从甚密,那名男子经常挑逗她,她怕自己会做出不守妇道的事而深感不安。  有一天,她上厕所时,看到一条蛆在厕所里蠕动,她突然害怕起来,担心那条蛆可能会爬进她的下体。以后,只要看到类似蠕动或黏黏的东西,她就会恐惧异常。  在进一步追问下,她承认自己曾经幻想与该男子发生关系,但一想到他黏黏的精液进入自己的体内,就会受孕,若被丈夫知道就一切都完了,因此心生恐惧。后来看到蛆时,立刻联想到精虫的蠕动,而害怕起来,以后更扩大对所有类似的东西——如牡蛎、蛋清、鼻涕等也都产生恐惧。当然,因为这种恐惧,她中断了与该男子进一步接触的可能,也防止了“真正”让她恐惧的事情发生。  第27节:不要剪断我的红线(1)   不要剪断我的红线  小贾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游泳,刚走到水边就冒虚汗,心跳很快,浑身不听使唤,后来就连听到水波声都难以忍受。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小贾和同学相约,一起来到了游泳馆。忽然,一阵莫名的眩晕从她眼前闪过。她发现,泳池里的水正向她慢慢逼近,幽深而又冰冷!这是令人窒息的黑暗世界,纷乱、莫名、真切。此后,小贾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经常魂不守舍,神情恍惚。在朋友的陪伴下,她来到了咨询中心。  两个月前,小贾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游泳,刚走到水边就冒虚汗,心跳很快,浑身不听使唤,后来就连听到水波声都难以忍受。可从小到大,小贾并没遭遇溺水的经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产生恐惧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她惧怕的“水”另有含义!咨询师只有首先找到“水”所代表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查清她的恐惧根源。  “水能让你想到什么呢?”  “也许我那天没吃早饭,其实,我也不知道吃没吃早饭……”   咨询师注意到,小贾下意识地绕开了话题,并没有回答自己的提问,这种现象被称做“阻抗”。她的阻抗很可能是因为对话题本身的不安和惧怕,这是咨询的关键时刻,一旦把握不好,操之过急,患者就很可能被吓跑。   咨询师试着让小贾深呼吸,逐步放松自己。不久,小贾忽然提到了几个月前做的怪梦。“我被一个老太太在游泳池边追赶,我很怕,那老太太手里拿着一把剪刀,想剪断我的红线。我逃呀逃,但是老太太越追越近。”这一年她正好24岁,梦中出现的游泳池立刻引起了咨询师的注意,这很可能就是破解恐水症的关键。  起初,小贾以为这只是偶然梦到的情景,但接下来一连数天,噩梦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重现。  “旁边有个游泳池,我把老太太扔到了游泳池里。后来我又跳到游泳池里,想把老太太淹死,结果却发现,在游泳池水底下藏着一把真剪刀——原来老太太用的是诱敌深入的计策,我中计了,我急切想逃,结果就给吓醒了。”看来,女孩描述的梦境确实存在着与恐水症的联系。如果能够解开梦的含意,无疑就能找到深入患者内心的途径。  红线对小贾意味着什么?为何剪断红线会让她如此恐惧?手拿剪刀的老太太又是谁?致命的铁剪刀为何又变成了竹子的?红线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月下老人联系在一起,老太太会不会代表着她的母亲?她要剪的线很可能是女孩的“情感之线”。  “你有男友吗?”  “是的,我们是大学同学。”  “你妈妈对你们的事怎么看?”  “她开始不同意,因为他家在农村。见面后,挺喜欢的,就同意了。”  咨询师发现自己原先的推测显然出了差错,梦中的红线肯定另有含义。在现实中,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在想像中水代表着滋养,水通常都代表着情感,比如情感缺失的人,会表现为陷入无水的沙漠或是梦到干枯的骷髅等等,它们都代表着情感的严重缺失。但是,女孩对老太太的剪刀充满恐惧,又为何惧怕情感本身呢?  在希腊神话中有个关于命运三女神的传说,其中,一个负责纺织出生命之线,另一个负责维护生命之线,最后一个手里有一把剪刀,负责剪断生命之线。这最后一个女神实际上是死神。如果真是这样,女孩梦中手持剪刀的老太太很可能就是死神!但一个西方神话是否适用于这位患者呢?  咨询师对她说:“你害怕死亡,害怕命运女神剪断你的生命之线,也就是说害怕一种命中注定的死亡。水池在这里代表潜意识,你把老太太扔到水里,意思就是要把对死亡的恐惧埋入潜意识的深处,想要忘掉它。”  小贾突然一笑,“我们班有个男生游泳的姿势特逗……”咨询师真切地感到了她笑容背后的恐惧——她想避开这个问题,刚才的话说中了要害。   “你发现水下同样潜伏着危险,也就是说,虽然你努力想要忘掉,但在你内心深处,在潜意识中,剪刀这个令你恐惧的死亡象征却仍然存在,这更加重了你的恐惧。”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大都来自本能欲望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为了适应社会,人们只好把未能满足的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可是,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它们随时都在寻找着机会。要对心理疾病进行有效治疗,首先就得弄清这些深埋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只有找到它们,才能诱导患者用理性的意识对它进行控制,进而治愈心病。   咨询师决定对她进行催眠。催眠的作用就是减少患者对潜意识的压抑,将未能满足的本能和欲望呈现出来,进而从中找到解开心魔的线索。下面就是在催眠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你的身边有一把剪刀,你用手拿起来,仔细看一下,告诉我剪刀是什么样的。”  “它是竹子做的,长长的竹子。”  “你盯着它仔细看,看它会变成什么?”  “嗯…筷子!竹子做的筷子!”   “筷子怎么了?”  “在我小时候,有一天,我妈妈很生气——她用筷子敲我的头,还骂我:死吧你!那时候我身体很瘦弱,老生病,家里人都担心我长不大,我也怕自己长不到成年。”   原来是这样,竹剪刀终于找到了答案。从梦中的竹剪刀到妈妈手中的筷子,最后是那句刻骨铭心的诅咒——去死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竹剪刀所代表的应该就是“死亡威胁”。   但是,小贾事实上面临的却是一个并不真实的威胁,因为妈妈一直很爱她,这一点她也很清楚,而且还能从她的梦中得到验证:“忽然我发现老太太的剪子是竹子做的”,这就好像说“我本来很害怕死”,但是又想到实际上这个威胁并不真的可怕———它就像妈妈生气时说的话一样,她并不是真的要那么做。  第28节:不要剪断我的红线(2)    把梦中的人或事联想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它们的真正指向呢?判断的标准是,当你对最后联想到的事物,有一种踏实感或者是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你还在犹豫,就还没有联想到真正的指向。这是一个新的重点,说明在潜意识里,她仍旧认为死亡在威胁着她!  “为什么在这样青春的年纪,又没有疾病困扰,你会对死亡充满恐惧?”  女孩说:“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用红线做了一条项链,每天都戴着。假设这一年能平安度过,或许就躲过了那个可怕的长不大的预言!”于是,对死亡的担心就成了她这一年里最大的梦魇!  “因为红线不在了,你失去了保护,在你的潜意识里,这条红线就是生命之线,梦里的老太太要剪的就是这条线。”童年的恐惧“我也许长不到成年”才是这个梦的根源。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人的担心给了她极大的影响,在她的心里,在她的潜意识中,家里人的担心被她当作了自己的命运———她害怕自己长不大,担心这是命中注定的结局。至此,不仅困扰女孩的恶梦得到了完满的解释,对恐水症的治疗也终于找到了方向。不久前,女孩说她还重新开始了游泳锻炼。  解析  案例中的女孩表现出恐水的症状,但恐水症的根源是恐惧情绪,恐水只是将恐惧的心理能量投注到水这种物质上,内心真正恐惧的并不是水本身,而是代表引起恐惧情绪的“水”符号。  案例中的咨询师采用了催眠分析疗法引导女孩说出了内心对于“长不大”以及“死亡”的恐惧。人的一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恐惧,它好象一根绳索,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勒住你的颈脖,让你动弹不得。人生的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恐惧伴随,但对人而言,有一种恐惧却是我们不能轻易摆脱了的,那就是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个女孩正是陷入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中而无力挣脱。  不过,此案例分析的亮点并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之前咨询师对那个老太太要剪断红线的梦境的分析。“剪刀”、“红线”、“老太太”,作为梦中出现的物体,它们都有着可供挖掘的含义。  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说:“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部分昏睡、部分清醒的意义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它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说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的产物。”  弗洛伊德以自己的梦作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他说自己在年轻时,经常做一些“愿望达成”的梦。例如,年轻时,由于经常工作到深夜,早上就很不愿意起床,他真想多睡一些。“因此,清晨时,我经常梦到我已起床梳洗,而不再以未能起床而焦急,也因此使我能继续酣睡。一个与我同样贪睡的医院同事也有过同样的梦,而且他的梦显得更荒谬、更有趣。他租了一间离医院不远的房间,每天清晨在一定的时刻女房东就会叫他起床。有天早上,这家伙睡得正甜时,那个女房东又来敲门。她喊道:“裴皮先生,起床吧!该上医院了”。于是,他做了一个如下的梦:他正躺在医院某个病房的床上,有两张病历表挂在他床头,上面写着“裴皮?M,医科学生,二十二岁。”事后,他坦率地承认这梦的动机,无非是贪睡罢了。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既然是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演,那么,梦的内容就必然包含那些早已被遗忘了的童年经历及导致患者症状发作的心理性病源。这样一来,研究梦的现象就成为了治疗精神病和探索潜意识活动规律的天然“窗户”。  当医师要求精神病患者将他有关某种主题所曾发生过的意念、想法统统说出来时,就自然而然地牵涉到他们的梦。这就使人联想到,梦应该可以成为由某种病态意念追溯至昔日回忆的桥梁。接着,我们可以将精神病患者的梦当作一种症状,然后利用对这些梦的解释来追溯病者的病源,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治疗。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正是成功地破解了梦的含义,从而准确地判断了女孩恐水症的缘由。咨询师借鉴了希腊神话中线的象征,线——生命,并在此后的询问中,捕捉到了患者的回避反应。当患者在有意回避咨询师的询问时,其实她已经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这种时候,咨询师所要做的就是打破患者的阻抗,让她正视这个问题。此时,咨询师采取了自我联想的方法,让患者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说出了自己童年时期的顾虑。这样,患者的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第29节:异常的洪水幸存者(1)   异常的洪水幸存者  P君和他的妻子总会梦见洪水向他们袭来,他们焦虑不安,慢慢地变得麻木、迟钝,对于自己父亲的去世,他们竟然无动于衷……  70年代,一场特大洪水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P君和他的妻子及他们的四个孩子幸免于难。在这场灾难发生后的两年,两人讲述了他们精神上的伤疤。  起初,P君不断地在梦中重新体验创伤:  那场洪水是我问题的来源。甚至当我晚上休息的时候,整件事在我的梦里不断出现。在梦里,为了逃离洪水,我一直不停地跑着,一直跑。整件事在我的梦里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发生……  接着,两人的精神开始变得麻木,情感迟钝,对发生在周围的悲伤和快乐没有感觉。  P君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洪水发生后一年),我甚至连墓地也没有去,我一直没有感觉他已经永远地离我而去了。现在,那些在我身边死去的人,也不像灾难之前那样使我悲痛了……父亲的去世也没有使我感到痛苦。我没有了以前那种对死亡的感觉,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影响我。”  他的妻子说:“我正在忽视我的孩子。我已经不再进厨房了,也不做任何家务。我什么都不想做,不能睡觉,不能吃饭。我只想吞下一堆药丸,然后上床睡觉不再醒来。我喜欢我的房子和家庭,但是除了他们之外,对我来说,生活中的其他事已经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以前喜欢烹饪,喜欢做针线活,喜欢整理屋子,我一直在不停地工作,提高生活水平,但是现在,那些对我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最近三个星期,我没有为我的孩子们煮过一顿饭菜。”  然后,他们出现了焦虑症状,包括高度警觉,以及对能使其回想起洪水事件(如下雨、坏天气的临近等)情境的恐惧反应。  “我听新闻,如果有暴风警报,晚上我不会睡觉。我告诉妻子:‘不要把孩子的衣服脱掉,让她们穿着衣服睡觉。假如我看见有什么要发生了,我会把你们叫醒,让你们有足够的时间逃离屋子’我不睡觉,就这样整夜醒着。”  “我的神经有点问题。每当下雨或有暴风雨来临,我就不由自主地紧张,我会不停地在地板上走动,我变得非常紧张,以至于会突然爆发。”  P君同时也深受存活罪恶感的折磨:  “那时,我听到有人在朝我大声叫喊,我看了看四周,发现了L太太……她手里抱着一个婴儿,正在大声叫喊,‘喂,过来帮帮我。如果你不能帮我的话,就把我的孩子抱走吧。’……但是,我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她。我一直在责怪自己,她抱着她的小孩,看起来好像准备要扔给我,而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帮助那个女人,我考虑的只是我自己的家人。他们六个人全被淹死在屋子里,她站在齐腰的水中,他们都被淹死了。”  解析  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听说了大量发生在创伤性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情绪障碍。这种跟随创伤性事件而发生的情感障碍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eder.PTSD),是心因性精神障碍的一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可以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急性应激反应是由于突然而来而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刺激导致的一种一过性的精神障碍,表现为茫然状态,麻木,注意范围狭窄,定向力障碍,讲话言语凌乱,有的还会出现木僵,而有的则表现为激越、活动增多无目的、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常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大多历时短暂,可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预后良好,一般在一个月内未缓解者,不作此诊断。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为时短暂的较为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而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一个人在经历超乎人类正常经验之外的心理创伤事件后,仍然在内心一再经验(重现)该创伤经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变得迟钝,并出现自律神经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P君和他的妻子都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30节:异常的洪水幸存者(2)   能够引发PTSD的创伤性事件,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超出人类正常经验之外”,并不包括诸如事业失败、婚姻冲突、亲人死亡、离婚、慢性疾病等打击,而是指:一、自然灾祸,如洪水、地震等;二、人为的意外灾祸,如工业意外事件、火灾、大车祸、房屋倒塌等;三、有意的人为灾祸,如战争、轰炸、强暴、集中营、酷刑折磨等。有些创伤事件虽然也可能伴有肉体的伤害,如强暴、工业意外等,但所有的创伤事件都必然含有心理创伤的成分,这些心理创伤包括极度害怕、无助、失去控制及死亡的威胁等。它可能是个人单独的经验,也可能是集体的遭遇。这些创伤性事件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个体会感到恐惧、无助或憎恶。之后,受害者会在记忆与噩梦中再度体验那些事件。当受害者突然唤起记忆,并再次体验到事件时,这就是“闪回”症状。受害者会逃避能唤起创伤记忆的任何事物。有时,他们不能记住事件的某些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不自觉地试图逃避对情感本身的体验,就像惊恐障碍患者一样。因为,强烈的情感会使他们重回创伤性事件的回忆之中。  在那场洪水过去14年后,当年的193个幸存者都接受了检查。据资料记载,最初有60%的人患有PTSD,其中的25%在14年后仍然发病;35%的人在最初有严重的抑郁症状,其中的19%在14年后仍然如此(Green etal.1992)。  1980年DSM-III首次提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其由来已久。1666年,英国作家Samuel Pepys目睹了伦敦的一场大火,这场火灾导致了相当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使整个城市一度陷入混乱之中。随后,他报道了这一事件。不幸的是,Pepys未能逃脱这一可怕事件的影响。他在6个月后写道:“很奇怪,由于对火的巨大恐惧,我经常在夜晚醒来。由于总是想着那场大火,我不到凌晨两点就再也睡不着了”(Daly, 1983)。  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病人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患者的典型特征为:  1.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控制不住地回想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如P君经常梦见那场洪水,梦见自己为了逃离洪水而不停地跑。  2.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于入睡或易惊醒,注意集中困难。每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P君都会特别紧张,不睡觉,以便于及时地逃脱。  3.持续回避。表现为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场所,对周围环境的普通刺激迟钝。P君对其父亲的死都无动于衷,而他的妻子也似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   有如下经历的人可能患有PTSD:  被强奸或被性虐待;   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殴打或伤害。   成为暴力犯罪的牺牲品。   亲身经历飞机失事或车祸。   亲身经历飓风、龙卷风或火灾。   亲身经历战争。   在某事件中认为自己可能被杀死。   或者,目睹上述事件之一。  您要是曾经亲身经历过以上某种恐怖或危险的事件,那如果您有下面的问题,可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我感到恐怖的事件一遍又一遍地发生,这种感觉经常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发生。  我经常做恶梦,并对恐怖事件有恐惧的记忆。   我有意远离能让我回想起恐怖事件的地点。   当一些没有预兆的事件发生时,我跳跃并感到非常心烦意乱。   我难以相信他人或很少感到和他人亲近。   我十分易怒。   因为别人死了而我还活着,我会感到内疚。   我失眠,而且肌肉紧张。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PTSD在恐怖事件发生后的3个月内出现,但对有些人而言,PTSD的症状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出现。部分患者的症状在发病6个月之内缓解,而其他患者的病程可能更长。任何年龄组的人都可能发生PTSD,儿童也不例外。在经历心理或身体创伤以后,女性比男性更易罹患PTSD,比例为2∶1。PTSD常伴随抑郁、酗酒或其他物质滥用、或其他焦虑疾病一起出现。  第31节:异常的洪水幸存者(3)   “越战”结束后,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越战’后症候群”(Post Vietnam Syndrome),根据报告,从越南战场回到美国的军人,26%都有一些精神科方面的症状,譬如下面这个例子:  K君在应召入伍前往越南战场之前相当正常,正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打算完成他的大学学位。在被派到越南后,起先对在战场上杀人感到不安和嫌恶,但慢慢地,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容忍它,并将它合理化(为了正义而杀人)。  不过在战场上,仍有几次令他难以忘怀的惨痛经验。一次是他遭到一名越共游击队的埋伏,机枪发生故障,他不得不以枪托一再猛击敌人的头部,活活将对手捶死。一次是他和要好的战友睡在一起,战友不幸被击毙,朋友喷出的鲜血洒满他一身。  后来K从越南回到美国,在头一年,他竟无法适应,终日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但最后终于安定下来,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而且结婚了,并准备重回大学完成未竟的学业。三年后,他被解雇,赋闲在家时,突然从电视上看到西贡陷落的消息,好像失落了什么东西似的,于是他开始回想起自己在越南的种种经历,特别是被他击毙的那位越共游击队员死前痛苦的哀号,以及把鲜血溅满他一身的朋友的死,这些回忆越来越挥之不去,他一再反刍着越南战场上的悲惨景象,并对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感到怀疑。  然后,他开始做恶梦,梦见自己又回到越南战场上,经历九死一生的场面。有一次竟在梦中从床上跳起来,寻找藏身之所,而导致大腿骨的轻微骨折。又有一次当他骑脚踏车穿过一片草木茂密的森林时,突然觉得仿佛置身于越南的热带雨林中,在一阵恍惚与慌乱中,他紧急刹车,急忙寻找藏身之所,结果跌倒在地,造成多处擦伤。在日增夜长的焦虑之下,他只好住院接受精神科的治疗。  上过战场的人会出现PTSD,有的是为了逃避在战场上“被杀”的危险;有的是目睹了惨烈的牺牲,尤其是自己的亲密战友,对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刺激;而有的则像上面提到的K君,主要是为了忘掉在战场上“杀人”的罪恶,并抚慰自己受创的心灵。因为内疚、悔恨、质疑而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惊恐,当其超过一定限制之后,就出现了精神上的问题,如经历过洪水灾害的P君,给他带来最大痛苦的其实并不是对洪水的惊恐,而是见死不救所产生的自责和悔恨。  PTSD的治疗比较困难,不过如果尽早对创伤患者做心理干预,效果会好一些。  第32节:找不到病因的过敏   找不到病因的过敏  五年来,他不敢淋雨,不敢游泳,不敢吃冷饮,在家不敢洗衣淘米,不敢做清洁卫生……  林雷五年来一直对冷刺激过敏,与冷刺激接触的部位总会感到瘙痒难忍,并伴有红肿和风团等皮肤反应。这种情况一天可发生数次,只要遇冷就发生。五年来,他不敢淋雨,不能游泳,不敢喝冷饮,在家不敢洗衣淘米,不敢搞清洁卫生。  他去了多家医院皮肤科均诊断为冷性荨麻疹,经用多种抗组织胺药、钙剂以及中药治疗,荨麻疹仍时有发生。严重时伴有发热,心烦不安,腹痛以及全身不适,林雷为之十分痛苦。后来他偶然得知冷性荨麻疹的发生机理在医学上迄今未圆满阐明,但据有关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很可能是诱发此病的重要条件。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到了心理诊所。  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后,向他介绍了一些心理治疗知识和心身疾病的概念,对他的病情及内心痛苦表示理解和同情,而对他主动求助于心理治疗表示赞赏。然后医生安排他做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发现他是属于内倾不稳定神经质个性。  在林雷第二次来就诊时,医生将EPQ测查结果告诉他,并解释这类个性的特点,林雷承认这完全符合自己平常的性格。然后医生列举出10个与冷过敏有关的单字(冷、冰、水、虫、病、死、冻、河、鱼、花),叫他进行自由联想。当医生朗读到“冻”字时,林雷联想到冰箱、冷库、冻肉,突然他停顿了约半分钟,然后对医生说:“我想到了一件事,不知与我的病有否联系。”  林雷于10年前结婚,婚后其妻曾流产三次,于6年前剖腹产下一个男孩,全家视为掌上明珠。但小儿一岁时因病夭折,全家痛苦万分。当时为安慰痛不欲生的妻子及双方父母,林雷虽也极度悲伤,却未流泪。然而,火化的前一天,林雷因思念儿子,来到停尸房,抱着已冰冻后的尸体久久不放,当时感到心脏及全身都在颤抖,半年后开始出现对冷刺激过敏反应。  说到这里,他的病因也就很明显了。儿子夭折对他的感情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内倾不稳定的个性使得他压抑自己的痛苦,而没有有效地释放。当他抱起孩子冰冻的尸体时,在强烈的内心感受的冲击下,直接的感官刺激被一种负面情绪强化。这造成了他以后接触到冷冻刺激,就会想起当时痛苦的心情,于是只好回避,但一般来说,回避都不可能解决问题,相反只会使问题恶化。  医生希望他今后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把内在注意力投射到外界环境,并告诉他心理治疗只是一种外因手段,必须通过本人的理解和认识(内因)才能起治疗作用。林雷对医生的分析和解释表示完全接受,并愿意照医生指导去改变其不良的个性。  第三次来诊时,林雷高兴地告诉医生,自从开始心理治疗以来,未再服用抗组织胺药。来诊的三天前,他偶然淋了一场大雨,结果未发生荨麻疹,只是感到身上有些发痒,持续几分钟就自然缓解了。近两天用冷水洗手也无痒感。  医生告诉他,症状之所以消失,是由于上次会谈时,通过自由联想,他内心积聚很久的压抑情绪已得到了发泄,再通过医生的分析解释,其潜意识的东西得到了一次大“曝光”。因此潜意识不神秘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症状也随之消失了。医生又同他一起探讨了今后怎样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内心矛盾。由于初见成效,林雷对治疗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四次就诊时林雷报告对冷刺激已基本能适应,但在接触冰块时,仍有轻微发痒,医生继续给予其巩固治疗,然而五诊时林雷自诉病情又有加重趋势。医生追问原由,原来在此次来诊前两周,林雷因忙于晋升考试,很紧张,又与妻子闹了矛盾因此内心感到压力很大,整天高兴不起来,总认为妻子不理他。医生给他进行了一定的心理疏导,并要求他下次咨询与妻子同来。  几天后,他与妻子一同来到了咨询室,医生通过促进夫妻间沟通协调的婚姻辅导技术,帮助他们消除了彼此间的误解与气恨。  林雷第七次出现在咨询室时,他兴奋地告诉医生他们夫妻现在相处和睦,而他本人已能参加游泳活动了。医生祝贺他的成功,并嘱咐其继续纠正自己不良的个性而结束了治疗。    两年后医生对他进行了随访,发现他未再发病,而性格则较治疗前更加开朗。  解析  根据林雷所经历的生活事件,以及他的个性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冷冻刺激的过敏,有着内外双重因素。当初孩子病亡,其悲伤程度已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当时本应将悲伤的情绪发泄出来,但他为了安慰妻子和父母而将痛苦的情绪压抑下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矛盾(外在的致病因素);而林雷是内倾不稳定神经质个性(内在致病因素),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其心身疾病的发生。其躯体所表现的对冷冻刺激的过敏,其实质就是潜意识对冷冻尸体的痛苦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森(J.B.Watson)及雷勒(R. Rayner)在1920年发表了一个“小亚伯特”(little Albert)的个案:  小亚伯特是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男婴,原本健康而快乐。实验者依次让他看老鼠、兔子、狗等毛制玩具,亚伯特对这些东西是既不害怕,也没有关心的反应。惟一让他紧张的刺激是在他身后猛击铁棒所发出的刺耳的尖锐声。在了解这个基本现象后,实验者将一只白老鼠放在亚伯特眼前,同时在他身后猛击铁棒,结果原先对白老鼠没有反应的亚伯特,即开始对它产生畏惧、退缩的反应。在这两种刺激配对出现几次后,即使不再敲击铁棒,亚伯特也会对置于眼前的白老鼠感到畏惧、退缩。有一次还大哭,迅速爬离老鼠,差一点从实验桌上掉下来。  这种传统的制约模式说明了小亚伯特恐惧白老鼠的根源。铁棒刺耳的尖锐声是天生吓人的刺激,白老鼠虽不会令人产生天生的畏惧感(它是一种中性的刺激),但当它和铁棒的刺耳锐声配对重复出现时,它本身即能造成当事者的焦虑和惊惶,并在畏惧中对它产生回避行为。  华森还发现,这种制约更可以大而化之,亚伯特最后对任何柔软、白色的毛制品——包括玩具兔子、羊毛、毛大衣、白头发、圣诞老人面具上的白胡子等,也都产生了畏惧反应。他将此称为“刺激的普遍化”,意指类似的刺激可以激发同样的反应。  本个案中的这位男子,从对冰冷的刺激过敏进而到怕水,怕雨,怕一切凉东西,可以说完全符合这种“刺激的普遍化”原则。惟一不同的是,在实验室里,“制约刺激物”(如小亚伯特实验里的白老鼠)与“非制约刺激物”(铁棒敲击声)两者需反复配对出现,才能建立患者对“制约刺激物”的畏惧感,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配对关系通常只出现一次。   如本个案中的这位男子当年抱起儿子冰冻的尸体,非常痛苦,以后就逐渐对所有冰凉的东西发生恐惧,并有过敏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配对虽非“一再发生”,但却“一再被想起”,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联配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借以减轻焦虑的“回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反复出现,而这种回避策略反而强化了他的症状。  第33节:绝食背后(1)   绝食背后……  他是一名高中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与自己的母亲产生了矛盾。矛盾激化,他以绝食反抗,任何人的劝阻都没有用。后来他终于透露出,母亲对待他与他死去的哥哥的不同态度令他深感内疚,在绝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更为对得住自己的哥哥。  高中即将毕业时,狄某与母亲发生了激烈冲突。填写高考志愿时母亲要他全填本市的大学,而他一心想远离母亲,当然尽填外地大学。  争执不下,母亲就下了最后通牒:“你若要填那些大学,将来我是不会给你生活费的!看你怎么读书!”  他也火了,说:“只要考得上,我不要你的一分钱!也不会再回家!”  母亲大哭了一场,当天母子俩没再说一句话。第二天,他回到了学校,埋头于复习之中,一连两周没回家。不料母亲却节外生枝,托人在本市联系了一家独资企业,让他放弃高考到那里去做事。她来到学校,找校长、找班主任、找各科的老师,向他们“宣布”说:“我儿子不参加高考了,高中毕业后就工作。希望老师们不要给他太多的作业,让他多参加社会实践倒是可以的。”  狄某急坏了,对母亲说:“我年纪还小,应当多读些书,这么早就参加工作不利于将来的发展。”  她母亲却说:“你只要报考本市的大学,我就同意你参加高考,否则你就得放弃高考。”  儿子一言不发,以示对母亲意见的否定。母亲十分恼火,竟当着校长、老师和同学的面狠狠打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当时几乎呆住了,稍顷,爆发出一声哭嚎:“你不是我妈!”母亲也是呆了一呆,然后捂着脸奔出了学校。  狄某是一个聪慧、上进、自尊心极强的高中生,已经要毕业要高考了,却当着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挨母亲的耳光,他感到是蒙受了奇耻大辱!她虽然是他的母亲,但对儿子人格的践踏同样令人不能容忍!他怨恨至极,决心以死来表示对母亲粗暴行为的抗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卖掉了饭菜票和手表,买了车票乘车去到了五百公里外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想寻找一个适当的结束生命的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最后他又返回了学校,准备绝食而亡。同学发现以后,把情况报告了老师。老师和学校的领导想尽了办法、磨破了嘴唇,也没能说服他放弃绝食。他的母亲也赶来哭劝儿子不要轻生,但他根本不理母亲,始终一言不发。  后来,学校请来了心理医师。医师了解情况后,首先试图为他创造一个宣泄内心痛苦体验的机会,诱导他尽情倾吐心中的积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他指出:“选择绝食或任何一种形式自杀、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珍惜自己前途和生命,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辜负了亲人和老师对你的厚爱和期望。你选择死,是一种逃避。”  第34节:绝食背后(2)   出乎意料,狄某沉默了很久,回答说:“我知道如果死了是很对不起一些人的,但至少可以对得起我的哥哥……”  听到狄某这句话,医师下意识觉得他用绝食来反抗母亲肯定还有更深的原因。  原来,狄某本有一个哥哥,但已逝。狄某的父母工作忙碌,常年出差在外,因此他和他的哥哥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到了狄某上小学二年级时(哥哥上小学三年级),他们才回到父母身边。一家四口团聚,关系却并不和谐。不知为什么,母亲对狄某比较喜爱,而对他的哥哥却很不喜欢。哥哥曾私下里对狄某说:“难道我不是妈妈亲生的吗?”他哥哥常遭母亲训斥和责打,丝毫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哥哥读五年级时,逆反心理加重,常与母亲顶撞,为了抗议母亲的打骂训斥,哥哥竟外出不归,流浪到了外地。  一天,公安局的人找上门来了,通知他的父母他们的儿子在某城市遭了车祸,双腿都撞断了。他和父母便前往该市探视他的哥哥。在病房里,狄某搂着哥哥痛哭,父亲也十分痛心,而母亲却大骂哥哥:“你这个小赤佬,从小就是害人精,跑出了家门都还要害我们,你还不如死了的好!我不认你这个孽种!”当时,哥哥一言未发,只是愤怒地注视着母亲,但是当天晚上,哥哥竟凭着两手拖着残损的身躯爬上了窗台,从那里跳了下去!那是九层的高楼,哥哥粉身碎骨!……从此,他、他爸爸,都与母亲在感情上产生了很深很深的隔阂。不久,整天郁郁不乐的父亲患上了肝癌,入院数月便去世了。家中只剩下他和母亲二人,他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在心中对她有着怨恨,表面虽然是尊重她,也听她的话,可是他很不想和她呆在同一个空间里。  母亲是爱他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爱他,可他觉得就是这偏狭的母爱使哥哥丧了命,他不仅觉得妈妈是有罪的,就连他自己也有负罪感。他觉得如果妈妈当初只生了哥哥而不生他,妈妈肯定不会不喜欢哥哥,哥哥当然也就不会死去。还有,妈妈虽然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却并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情都要他按她的意愿行事。回想起来,他从小一直都是听她的话的,哥哥则较有主见,可能正是因此,母亲才喜欢他而不喜欢哥哥。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与母亲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只要能不回家,他就尽量不回家,反正他也有充足理由,因为他是住校生,不是走读生,平常时候学校也不让他们回家。  了解了这些以后,心理医师决定先以“哥哥”为出发点,使其停止绝食,于是对他说:“你哥哥的死,是是非非我们现在不忙讨论。但是你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你的哥哥决不希望你步他的后尘!他是很爱你的吗?”狄某含泪点头。  医师又说:“既然他是爱你的,他肯定希望你在人世间有一番作为,或是考上大学学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或是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现在,你母亲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她的过错,你难道就不能原谅母亲的过失,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还有,你妈妈的许多思想行为都表明,她有一定的心理疾病,很可能与你哥哥的死不无关联,很可能是深深的内疚、自责造成了某种病态心理。也就是说,一方面她确实是有着自责的,一方面她是不正常的,这两点都是令人同情和可以原谅的吧?”  这些道理得到了他的认同,但他还是拒绝开口进食。心理医师在与他深入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最爱戴的人是其祖父,便建议尽快安排其祖父前来配合救助。最后,当他的祖父从千里之外赶到他的病床前,他在这最具权威的长辈面前,终于停止绝食。开始进食以后,安排他暂时离开了学生宿舍,去到叔父家中暂住。   狄某暂住叔父家中时,心理医生定期前去为他作心理咨询治疗,他的母亲在此期间也接受了心理治疗,并每周三次前往探望儿子,向儿子诚恳地承认了错误。三个月后,狄某基本恢复了正常心态,度过了心理危机。当年的高考他未能参加,但第二年他顺利地通过了高考,进入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就读。  第35节:绝食背后(3)   解析  这是一个心因性精神障碍的案例。  狄某在哥哥死后,一直被自责困扰,同时他认为是母亲对哥哥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哥哥的自杀,因此他对于母亲一直怀有怨恨和不满。而其母亲在大儿子死后,显然也怀有悔恨和自责的心情,然而他把对于大儿子的愧疚和爱完全转移到了小儿子身上,并且希望完全地控制他,不让他离自己太远。狄某与母亲的冲突,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完全爆发,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狄某选择了绝食,以摆脱母亲的控制,和长期以来自己对哥哥的愧疚。哥哥的死,很显然对这个家庭造成了长久而且不利的影响。  对于一个已经开始绝食的自杀者,救助的关键是怎样使他开始进食。一日三餐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必须、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于已经开始绝食的自杀者来说,从绝食到进食之间却有一条天河般的界限。进食就意味着停止原有的自杀企图,意味着妥协。迈不迈这一步,在他心理上会发生极为剧烈的冲突,自尊心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对他来说,终止自杀行动是不体面的,是一种“贪生怕死”的怯懦表现,同时他也害怕别人讥笑他,说他“本来就不想死”或“以死作要挟的手段”……当然可用强制的手段使他不致脱水而死,但那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只要他思想上未能转过弯来,以后他随时都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寻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心理上予以救治。  对于狄某来说,首先需要解除他对于哥哥的愧疚和自责,要让他认识到哥哥的死其实跟他的存在并没有关系,他不是凶手;其次,要让他明白母亲其实也是爱哥哥的,只是由于性格差异和教育方法不当,产生了一些问题,以致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同时,对于狄某的母亲来说,需要让她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让她清楚大儿子的自杀对狄某带来的阴影,她应该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问题。只有母子之间的矛盾得到解除,狄某的心结才能解开。  现在,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烦恼时,选择自杀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一个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  关于自杀,我们有必要了解一般看法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   一般看法  1那些嘴上说要自杀的人并不会真的自杀。  2自杀的个体已经做出很明确的自杀决定。  3如果一个人曾经想过自杀,那么,他永远都会有自杀的企图。  4随着自杀危机后情况的好转,自杀的危险就会过去。  5自杀更多发生在有钱的人当中。  6自杀行为是病人的行为。  实际情况  1十个自杀的人之中,有八个曾经表示过自杀的意愿。  2大多数人并没有决定是生还是死,他们常常与死亡赌博,让别人来拯救自己。  3一般来说,想要自杀的人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这种想法。自杀的愿望经常与抑郁症有关,而抑郁症是会随时间消退的。  4大部分自杀发生在抑郁症状开始改善的三个月之内,此时个体仍然是抑郁的。与在医院或者在抑郁的最低谷时相比,个体在这个时候更容易接近武器以及有更多的能量去实施他们的自杀计划。  5对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自杀率是一样的。  6尽管一个想自杀的人似乎总是感到非常不愉快,但他并不一定非要有某种“精神疾病”。自杀可以是一个理性的行为。  由于自杀的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普遍冷淡曲解而心怀报复→绝望→自杀强迫意念产生→自杀行为。因此,要防止自杀的发生,应根据患者自杀的心理动机而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但治疗的第一步应是消除自杀冲动,也就是解除自杀强迫意念,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然后进行心理治疗,并可根据患者是否表现出狂躁予以药物处理。这一切都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   首先,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员应经常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从而排除忧患,还可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其次,社会各方面要进行危机干预。自杀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即自杀先兆。因此社会各方面要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帮助有自杀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还应组织人力对自杀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加以防范。据统计,从自杀预警到行为实施,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故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   最后,青少年应提高心理受挫力。青少年自杀多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自杀心理;性格执拗者,一旦受挫便易产生轻生念头。因此青少年必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一旦遭受了挫折,可以改善策略,或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手段,再作尝试;可以暂放弃当前目标,从别的方面获得成功来予以补偿;可以采取妥协折衷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  第36节:他把妻子当妹妹   他把妻子当妹妹   在他的眼中,尽管已经结婚,妻子仍然是自己的妹妹,圣洁而神圣不可侵犯。如果对妻子产生性行为,就是对圣洁的妹妹的侵犯和玷污……  他是一个军队复员转业干部,结婚已多年,与妻子感情良好,但是由于自己阳萎至今还没有怀上小孩。为了治好自己的病,做了很多检查,没有什么毛病。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觉得自己吃的中药比中药房的中药还要多,但依然没有效果。夫妻两个和双方家人都很着急,希望尽快把病治好,生一个小孩。  他和妻子的初夜是在新婚的晚上,可能是由于装修房子和准备结婚太忙碌,新婚之夜感到特别疲劳,初夜没有成功。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仍然没有成功,以后就阳萎了。有时早上醒来时有勃起,但一与妻子交合就不行了。虽然如此,夫妻感情仍然很好,只是为了想要一个孩子才特别着急。  针对患者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了干预,此后,进行催眠治疗。   原来,患者与现在的妻子青梅竹马,两人两小无猜,从小在一起玩耍,就像兄妹俩一样。哥哥总是充当妹妹的保护神,有谁欺负妹妹的时候,哥哥总是挺身而出,不准别人伤害妹妹。从小开始,妹妹就像哥哥心中圣洁的女神一样,神圣不可侵犯。长大后,双方顺理成章结为夫妻。青梅竹马的爱情让众人都很羡慕,也都认为两人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丈夫的眼中,尽管已经结婚,妻子仍然是自己的妹妹,圣洁而神圣不可侵犯,如果对妻子产生性行为,就是对圣洁的妹妹的侵犯和玷污。因此每次要与妻子进行性活动时,患者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来,使患者无法专心,从而造成阳痿。  解析  根据患者情况,这是一个心因性阳痿的案例。  患者在婚后有很大的思想包袱,他对于婚姻关系的认知出现偏差,也就是把童年时的兄妹关系带到成年后的婚姻关系中来了。角色的错位,以至于夫妻生活出现了问题。  对于这类患者,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与妻子进行性活动,并不是对妻子的玷污,而是一种夫妻感情交融的方式,是一种爱的表达,是一种对妻子真正的保护,一种成人式的保护。如果患者仍然有保护妻子的想法的话,就应该用一种成年人的保护方式来进行,而不能再沿用少年时的想法。  此外,还可实施催眠经络穴位疗法。即将患者导入催眠状态下后,取头部经穴:百会、攒竹、率谷、囟会,风池等;经外奇穴:印堂、太阳、百劳、桥弓,四神聪、安眠,泽田等;头穴:生蕴区、强壮区、足运感区、安神区、精神情感区等;面穴:肾穴、心穴,肝穴、首面穴等。用双手反复推拿按摩,疏通这些经络和气脉,让患者感到发热和经络疏通的感觉,并在催眠状态下实现勃起。  并在催眠状态下让患者想像与心仪中的异性性交的场面,当患者很兴奋时提醒患者:“仔细看看,那是你的妻子。”转换性爱对象为自己的妻子让患者继续保持性兴奋状态。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后,让患者直接想像与自己的妻子进行性活动并获得快感,一旦达到要求,表示治疗有效果,再巩固多次直到患者已经习以为常。  最后,可对其进行直接鼓励,让他认识到自己已经完全恢复了男性的性功能,并解除了思想包袱,有能力做到……  心因性性功能障碍的案例很多,但因为把妻子当妹妹而出现障碍的很少,大多数都是因为压力太大所致。  例如43岁的江某,他和妻子为同校教师。夏末初秋之际,单位工宣队令他参加支边工作。江某家中有80高龄老母亲,高血压中风,瘫痪多年,妻子体弱多病,孩子刚步入初中,家中有诸多困难,于是便向校方提出暂缓支边的申请。岂料,校方个别领导不但没有认真听取意见,酌情考虑照顾,反而扣其“拒绝接受改造”的罪名,横加批评,甚至大有停止其工作权利之势头。对此,患者百思不通,郁郁寡欢,又生怕妻子察觉,只得强颜欢笑。  此后某日,夫妻性生活中,江某出现了问题。此后,又连续多次失败。其妻好生纳闷,最后强行陪同其夫赴医院检查。结果,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凑巧,正当江某为支边任务进退维谷之际,校方又宣布,任务有转移,原先支边任务取消,各教师安心本职工作,迎接新学员的到来。至此,江某如释重负,感谢老天帮忙,经过数次心理治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37节:双面佳人(1)   双面佳人  每当黑夜降临,就有一个声音催促着、推动着她,让她身不由己地走向酒吧舞厅。凌晨,她平静地扔下那些无聊的男人,去洗浴中心洗了澡,换上文雅的职业装,于是,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她又变回一个正常的职业女性。  2005年的春天,一位20多岁的女子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说好朋友遇到了一些麻烦,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位何小姐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但她的微笑有些僵硬,似乎在掩饰着什么。咨询师和这位女子聊了一会儿,从她对好朋友内心感受的细致描述中,咨询师感觉这位女子所说的“好朋友”应该就是她自己,不过咨询师也没有揭穿,只是引导她讲述着自己“好朋友”的故事。  从何小姐的讲述中,咨询师了解到她的“好朋友”去年10月初刚刚结婚,丈夫29岁,高大英俊,是一名小有成就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师,年薪35万元,而她的“好朋友”今年28岁,是一家公司的企划部经理,年薪15万元,两人感情很好。可自结婚以后,她的“好朋友”L太太开始害怕夜晚的到来,因为每当黑夜降临,就有一个声音催促着、推动着她,让她身不由己地化上浓妆,走向酒吧舞厅,去与陌生男人喝酒跳舞,彻夜狂欢。结婚后她想过真正的家庭生活,不想再去那种地方,可她管不住自己,于是一次次地扮演着“双面佳人”的角色。  何小姐讲述了L太太婚后不到半个月的一件事情。  傍晚,L太太离开单位坐上出租车回家,突然感觉心里像堵上了东西似的,非常难受,她知道另一个自我在蠢蠢欲动,她强迫自己拒绝那个自我。车子到了家附近,她让司机停车,准备付钱下车回家。可另一种力量抓住了她,她突然改变主意,让司机调转车头,把车开回单位。回到单位,她先给丈夫打电话,谎称同学从外地回来,大家聚会,然后拿出藏在柜子里的衣服,去到一家洗浴中心,换上妖艳并且暴露的衣服,化上浓妆。晚9点,她出现在一家舞厅的门前。这是她结婚后第一次来这种地方。  走进舞厅,L太太内心的痛苦不安一扫而光,冲进舞池就舞了起来。她的身躯随着疾劲的鼓点疯狂地扭动着,体内压抑许久的能量在这一刻都爆发出来。没多久,她就成了舞池的中心。见她如此疯狂,几个男人凑上来与她对舞。L太太越发兴奋,她嘴里叫着,身体扭动得更厉害,分别与这几个浪荡的男人对舞。  大约夜里11点,L太太扔下那些男人,连个招呼都不打,又坐出租车赶到市政府附近的一家酒吧。酒吧里火爆极了,音乐震耳欲聋,台上的歌手唱着叫着,台下的客人叫着喝着。刚刚跳过舞的L太太体内的疯狂还在继续,她要接着发泄。她喝着烈酒,与几个男人说笑着,挑逗着。真过瘾!真痛快!她在心里这样说着。  第38节:双面佳人(2)   凌晨3点,L太太扔下那些无聊的男人,去洗浴中心洗了澡,换上文雅的职业装,来到了单位。她全无睡意:“我这是在干什么?像贼一样去过那种生活,难道就是为了刺激?还是我本身就风流下贱?”她用手打着脑袋,热泪流了下来:“我是个结了婚的女人,如果继续这样,早晚婚姻会出问题。两年了,这样的生活已经太久了,难道我真的不可救药?不,我一定要戒掉,不再去做那个下贱、风流又疯狂的女人,我只要我端庄的白领形象。为此我奋斗了这么久,我不想毁了我的前程和幸福。”L太太痛苦不堪,暗暗下着决心。其实,这样的决心她已经下了无数次。可每当夜晚来临,身体里就有另一个自我在召唤她,让她欲罢不能。  早晨7点,L太太给丈夫打电话:“老公,起床吧,早餐自己吃吧。昨天和同学玩得太晚了,怕回家打扰你睡觉,就在同学家住了。你睡得好吧?”丈夫表达着不满:“蜜月还没过完,就不见了你的人影,打你的手机又关机,我能睡得着吗?”她说:“手机没电了,对不起。”  新的一天开始了,L太太又变回一个温柔娴淑的职业女性。  据何小姐说,三天后的傍晚,L太太又像毒瘾发作一般,走进了舞厅和酒吧。差不多每周都有两个夜晚她是在舞厅和酒吧度过的。她没有能力管住身体里的另一个自我,而每次当丈夫问起时,L太太都以“和同学出去玩”为借口,要是丈夫再追问,L太太则以“互不干涉彼此自由”的婚前约定堵住了丈夫的嘴。L先生虽说有些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婚后的三个月里,L太太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出去玩一次,有时甚至更多,L先生不得不开始怀疑妻子了。  2005年1月傍晚,当L太太再次打来电话说她要出去玩时,L 先生很爽快地应允了,随即坐出租车来到L太太单位附近隐藏起来。大约晚6点,L太太走出办公楼,L先生一路跟踪,从洗浴中心到舞厅,又从舞厅到酒吧,妻子的另一副面孔在他的面前暴露无遗。  L先生震惊、愤怒而又害怕:这是一个多么陌生的女人,与他温柔娴淑的妻子判若两人。李先生无法接受同一个女人有着两副巨大反差的面孔,第二天早晨,当L太太回到家的时候,先一步赶回家的L先生向她提出了离婚。  咨询师一开始以为L太太婚后喜欢在晚上去酒吧可能是对婚姻以及性生活有某种恐惧的心理,才出现了这种逃避的反应。L太太其实也很爱自己的丈夫,所以她才会有深深的自责,以及对自己的约束,但没有成功,她似乎无法控制自己,这说明她心底应该有某种被压抑的渴望。但这种假设后来被驳倒,因为咨询师发现L太太在婚前也有这种行为,而且已经持续了两年。  咨询师希望了解L太太两年前的生活,也想更清楚地了解L太太的性格,于是和这位女子聊起了L太太的大学生活,以及后来的工作。何小姐说起L太太以前的事情,脸上有了一些笑容,她告诉咨询师,L太太在大学的时候非常活泼,有些时候还喜欢恶作剧,她长得漂亮,又很开朗,大家都很愿意和她来往,社交活动也比较多。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大集团公司的企划部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也为了让自己成为出色的白领,她开始研究许多女性白领的成功经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L太太逐渐变得精明干练起来,同时她有意克制了自己过于外露的性格,人前的她比以前多了一丝含蓄和稳重。两年后,她成为公司企划部经理,真正成为一位优雅的白领女性。  何小姐还提到,离婚以后,L太太仍然无法自控地继续去舞厅和酒吧寻欢,直到被公司的同事发现,在公司领导找其谈话以后,L太太一言不发地递交了辞呈,回家以后她就生病了,她不断重复地问自己,我是一个浪荡的女人吗?  解析  这是一个分裂型人格障碍的案例。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常做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这类人对人少的工作环境尚可适应,但人多的单位和环境及需要交际往来的工作就很难适应了。  第39节:双面佳人(3)   诊断人格障碍者为分裂型需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①奇异的信念和想法,或与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别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习俗或目的不明确。③怪异言语,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思不清楚;④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⑤对人冷淡,甚至对家族亲人也冷淡,缺少对他人的温暖与体贴;⑥表情淡漠,也缺乏强烈或生动的情感;⑦几乎是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主要亲属外无亲密朋友或知己。  由于分裂型人格障碍者中有一部分容易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因此,当发现自己周围有分裂型人格障碍者,应对他们持同情态度,多关心他们,建议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切不可挖苦、嘲笑和非难他们。  回到L太太这个案例本身,她有着与本身文化背景不相称、不合时宜、不合身份的行为。白天的职业女性和夜晚的酒吧女是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些分裂人格的迹象,但还不是特别严重。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L太太夜间出入酒吧的原因:L太太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大学毕业前,她发誓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白领女性,于是开始隐藏自己的个性,抛弃个人的本性,只说白领淑女应该说的话,只做白领淑女应该做的事,她很快成功了,这让她非常开心。可是,她本性的自我受到极大的压抑,让她非常痛苦。这种痛苦随着她的事业越来越成功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她不敢与人交流,不敢与任何人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包括自己的新婚丈夫。她爱丈夫,可她不想让他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样子,她认为他爱的只是自己现实的样子,她也就不敢投入真正的情感。这种自我的封闭已经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另一种表现,而同时交往的障碍、自我的掩饰,反过来又增加了她的心理负担,过分的压抑就导致了另一种变态的释放。  L太太本性上不是个放荡的女人,她原来只是个活泼好动、爱说爱笑、感情真挚的姑娘,她的活泼天性被人为地压抑,而且压抑得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她的本性的自我总想凸显出来,却没有任何机会。于是,在现实自我把本性自我强行囚禁长时间后,本性的自我开始变态、变异,开始疯狂起来,把活泼的天性变异成放纵和放荡。用这种放纵的夜生活来释放被压抑的痛苦,这是本性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种对抗。等到白天,现实的自我完全占了上风,于是本性的自我只能在夜里逞凶……  如果L太太依然照此发展下去而不作任何改变,那么她的结果将是患上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分裂型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存在一定的联系,据统计,有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曾患过分裂型人格障碍。相反,如果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其尽快恢复本性的自我,由于内心的压抑情绪被释放,她或许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  对于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采取自我疗法和家庭支持疗法相结合进行治疗。  自我疗法——艺术疗法  艺术疗法是根据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设计的。荣格认为,一个人如果把生命能量过度流注到潜意识,就自然统一产生幻觉与稀奇古怪的念头,加之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能量大多数流入潜意识,则个体面对现实生活的能量就自然少了。艺术疗法就是要把患者的能量从潜意识深处拉出来,转到现实中,用别人可以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疗法主要有舞蹈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几类。  1、舞蹈疗法。患者独自一人在家,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然后对自己暗示道:“我现在要放松自己,让自己随着节奏慢慢地动起来。”开始患者可能有些不好意思,但因独自在家,没人看见,所以不要有顾虑,尽管随音乐动起来,就会感受身心的自然欢娱,不必讲究什么规范动作,只需放松自由地跳,在自由自在的舞蹈中使自己的自我得到释放。当舞跳得有点入门的时候,可参加小型的舞会,与别人一起尽情地跳舞,如能做到这一步后,就应该去学交谊舞,可请人专门教,也可参加舞蹈培训班,这样通过跳舞达到了同外界交往的目的。  2、绘画疗法。患者可买些纸与笔,最初只需学炭笔画,用炭笔在白纸上以儿童涂鸦的方式作画,把头脑中呈现出的图像画下来即可。在完全放松自由的涂画了一个阶段后,便可买些介绍素描技法的书或上美术班,学习美术的基本常识,逐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在学画过程中,可经常参观一些画展,找一些画友或画师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找到了与现实交流的途径,又寻得表现内心感受的方法,此疗法颇有效。  3、音乐疗法。当出现异常知觉体验时,患者可采用音乐疗法,一般来说,听了节奏明快,曲调昂扬的乐曲后,患者能因双重兴奋而产生相互抑制,即音乐的兴奋点能抑制原先胡思乱想的兴奋点。如果感到强而亮的音乐刺激,可以转而听一些舒缓柔情的音乐,这会给异常知觉体验抹上一层良性背景色彩。在这种气氛里,患者先前的矛盾与冲突的认知、焦虑的情绪都会慢慢平和下来。除了听音乐之外,患者还可以唱歌抒发情感。唱歌时可采用和跳舞一样的方法,在没人的屋中一人歌唱,然后与别人一起唱。  家庭支持疗法  对分裂型人格患者,家人一定要关怀、帮助,千万不能厌弃。首先针对患者退缩孤僻的特点,培养他交往的习惯,规定来客人要打招呼,带他外出走亲访友,观察他人的交往。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与之谈心,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要求,也让他体会到别人的存在和别人对他也有各种需要。家庭成员活动时,一定要叫上他,鼓励他发表意见和看法。总之,对此类病人一定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第40节:逃离部队年轻战士(1)   逃离部队的年轻战士  他梦见草丛中有一只黑猫,猫的眼睛发着绿光,他走近黑猫,想逗它一下,没想到黑猫突然变得很凶,竟扑向他并要抓他,他吓得拼命跑,却跑回了部队宿舍,宿舍里有一个战友,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一个战友……  冷建今年19岁,中专毕业,战士。中等身材,着便服,整洁得体,表情拘谨,压抑并带点倔犟,最近精神出现问题,甚至割腕自杀。  第一次和心理医师见面时,因为父母在场,他显得有些犹豫,不愿与医师交谈。后医师让其父母离开诊室时,谈话才得以进行。患者以一种惶恐、委屈的语气诉说他的工作、家庭以及恋爱方面的问题。  一年多以前,冷建中专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被父母送到部队当兵。他非常不愿意,认为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承担责任,将他当作包袱送进部队了事。新兵入伍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军分区,觉得那里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太苦,加上部队管理又严,常被领导批评,内心感到痛苦,经常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臂,也不能解决问题,只好写信向父母诉苦。父亲得知情况后,运用各种关系将其调到了昆明司训队学习汽车驾驶。学习结束后重新分配至某军分区干休所。起初工作还不错,后因不请假外出,多次私自跑回昆明与女友相会,最长一次为7天,而被单位领导关禁闭。由于管理教育上的困难,干休所领导与其父母协商,只要设法将其调走,可不给予行政处分。其父出于无奈,只好托关系将其调到某边防团当战士。到了边防部队,生活更加枯燥,管理训练更严,患者不能忍受,于两月前私自跑回昆明家中,且不愿重返部队。在昆明期间,冷建表现得很懒散,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情绪低落且易激怒,易与他人(包括父母)发生争执,同时感到莫名的紧张、焦虑、恐惧,内心很痛苦,经常饮酒消愁,加之与女友的关系紧张,对生活感到绝望而割腕自杀。被母亲及时发现,送医院急救后脱险,并经急诊科转精神科就诊。  冷建从初中三年级(15岁)就开始与同班女生恋爱,并同居至今,双方父母皆知,但听之任之。一年前女友怀孕堕胎,冷建因私自从部队跑回昆明照顾女友而被关禁闭。两个月前女友再次人流,术后脾气古怪,经常发火。对此,他感到痛苦,想离开她,但又不忍心。近三个月来,他除了与前一个女友保持着性关系之外,还同时与另外两个女孩子保持着相当亲密的关系,他觉得同时应付三个女孩子非常吃力,但不知怎么才好。  第41节:逃离部队年轻战士(2)   他还谈到了父母的婚姻问题。他说,父亲年轻时追求母亲,一方面因为母亲舞跳得好,另一方面他当时只是一个工人,能找到母亲是比较幸运的。但婚后父亲对母亲很不满意,经常骂母亲,后来发展到了婚外情,一直闹离婚。母亲不愿离婚,在生活中事事都顺着父亲,非常软弱。  据了解,冷建为家中的独子,出生后不到一岁,因父母忙于工作而断奶,此后由奶奶代养,深得爷爷奶奶的宠爱。三岁回到父母身边并开始上幼儿园,因幼儿园正好在自己家的楼下,所以经常是独自一人去幼儿园。当冷建谈到当时上幼儿园的情景时,至今还有害怕的感觉。  冷建的母亲是一名银行职员,从小对他迁就宽容,在家里没有主见,说话■唆,喜欢附和父亲,因此,冷建说起母亲,总有种可怜夹杂讨厌的情绪。  他的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原在某报社开车,三年前下海开汽车修理厂。人很怪,在外显得老实忠厚,有人缘,在家里则非常专制,脾气不好,动辄发火打人,经常斥骂母亲。冷建记得大约四五岁时,和母亲一起坐父亲的车外出拉石头。在车上,母亲不小心说了句什么话,父亲竟大怒,一把将母亲推出驾驶室,母亲当时身上没带钱,硬是哭着走了近10公里的路回到家中。在冷建的记忆中,父亲对他自幼管教严格,希望他能成为一名“有出息的男子汉”,6岁上学,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逃学,老师告状后则被父亲殴打。小时候,他很畏惧父亲,甚至不敢在父亲面前哭泣。现在长大了,有些恨他,还说自己不怕他。  冷建还说起一件事情: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曾带他到泰国旅游,并一起观看色情表演。冷建说自己当时不懂事,感到有些害羞。  在治疗中期,也就是第十八次会谈的时候,冷建提前10分钟来诊,还讲述了一个梦:“我和一位朋友外出,不知不觉地走到了火车站附近,看到一条新修的路,路边有许多草木,草丛中有一只黑猫,眼睛发着绿光,我走近黑猫,想逗它一下,没想到黑猫突然变得很凶,竟扑向我并要抓我。我吓得拼命跑,却跑回到了部队宿舍,宿舍里有一个战友,过了一会,又回来一个战友,二个人决定出去看看,却遇了一大群黑猫,非常凶恶,拼命来追咬我们。我在逃跑时摔了一跤,被猫抓得遍体鳞伤。”医师让冷建对梦中的一些场景进行自由联想。他的联想很有限,仅觉得外出的朋友有点像治疗师,黑猫有点像父亲。医师对这个梦作了如下解释:冷建和治疗师外出,看到一条新修的路,表明他与治疗师建立了较好的关系,治疗有了新的进展;逗黑猫(父亲)被追咬,表明对父亲权威暴力的反抗,以及由此导致的恐惧感。梦境最后以被猫抓得遍体鳞伤而结束,正是冷建与父母日常生活的写照。医师分析完后,冷建表示同意。  解析  本案例突出的症状是紧张、恐惧、焦虑、抑郁、自伤、自杀,临床上也符合抑郁症的诊断。但进一步了解还会发现,冷建自幼有逃学、不信任他人、没有亲密朋友、酗酒、性乱、违纪等行为,表明人格障碍才是其最大的问题。从冷建的表现来看,他应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以情绪敏感、行为冲动、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人际关系为临床特征,患者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功能损害,并存在10%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群50倍)。BP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在精神科病人中检出率较高:门诊病人为10%,住院病人为20%。由于较高的自杀死亡率以及在治疗上的困难,BPD引起了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按照Kernberg的观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如下几个特征:  1.慢性、弥散性的波动性焦虑。  2.多相的神经症——诸如严重的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恐怖症状,强迫症状,分离走神现象,疑病症等等。  3.多相的夸张的性行为倾向。  第42节:逃离部队年轻战士(3)   4.传统的潜在精神病人格结构——分裂型人格,偏执型人格, 轻躁狂或循环型人格。  5.冲动性神经症或成瘾:病人表现的是反复需要满足的驱力冲动发作的严重人格病理。  6.低层次的人格障碍——临床表现为低层次的防御机制如分离,投射,诋毁,否认等。此例病人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因为这群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遭亲近的人,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则表现强烈的愤怒,因此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意即他们对人的观感陷入全好或全坏两极端中,旁人可给予他关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时刻,便将旁人理想化;但当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时,便对之充满愤怒嫌恶与批评。反之,他们极怕被依赖的对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对象的生气愤怒,或率先背叛对方,以测试对象的容忍程度,当对象果真离开他后,他则陷入极大的情绪混乱中,并强化世界无人可信赖,自己是空虚孤独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故无法忍受独处的孤寂,有长期的空虚感,为了避免空虚孤寂,他们可能随意与人发生关系,或以自伤,如割腕等,排解内心的空虚无望。其生活模式混乱,社会职业功能遭受极大影响,他们的成就通常低于能力。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会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开始,部分原因是因为遗传所致。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弱,可能会产生性暴力、酗酒、吸毒等行为,高压下也会精神分裂。  按心理动力学的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的内心主要冲突起源于前恋母期(口欲期),病人早年生活经历中有明显的母婴关系紊乱。此案例中,冷建出生后不到一岁就与母亲分离,被送给奶奶代养。面对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父母的严厉无法加以整合,使他的内部心理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这种矛盾情感使他从未有过彻底的安全感,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外来的爱与恨,因此,焦虑油然而生。由于存在有这种焦虑,使得他力图用分离(spliting)(把正性和负性的自我和正性和负性客体形象分离开来,比如情绪的喜怒无常…),否认(deny)(有意不理会重要的现实,如逃离部队,与女友发生性关系会出现严重问题…)等防御机制对焦虑进行控制。在其随后的心理发展中,早期心理发展的紊乱,不但没得解决,相反得到了强化。当他3岁(处于肛欲期),回到父母身边时,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料,经常听到父母的争吵,独自一人去上幼儿园,使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进一步加重。当他步入俄底普斯期之后,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和一个软弱可怜的母亲。此期所产生的阉割焦虑和早期的焦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焦虑。这种焦虑使这个对母爱产生怀疑,感到世界不安全的儿童,过早地接近父亲,提前体验到恋母冲突。他只能通过与父亲认同来解决性别和性的冲突,并获得从母亲那里得不到的母爱。  到了青春期,性的发展非常迅猛,相应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他有强烈的性冲动需要释放,而超我(道德感)又非常弱,虚弱的自我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摇摆不定,不能自控而陷入了青少年危机之中。加之,他过早认同的对象——父亲本身就具有边缘型人格的特质(喜怒无常,内外不一,一方面对他管教很严,另一方面又很放纵,如带孩子看色情表演,对孩子性乱视而不见,等等……)对他的人格偏离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理解了冷建的基本冲突和防御机制之后,我们对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奇怪行为就比较容易地加以理解。他过早地找女朋友,建立性关系,是他用于控制早年分离体验,害怕失去父母的一种补偿方式。不愿当兵,反复违纪,逃跑,是他避免与父母的分离所产生焦虑的强迫性重复行为,而逃离部队将会受到惩罚这一现实大大地激发了他对早年阉割焦虑的恐惧。由于冷建采用了否认(掩耳盗铃)这一防御方式,使其对紧张和恐惧的原因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愈演愈烈,最后只好选择自虐、自伤、自杀的方式来回避由超我惩罚所带来的焦虑。  对类似人格障碍患者治疗的重点在于如何应对其原始的防御机制,怎样把患者的那些缺乏联系的形象和情感状态整合起来,让患者恢复被防御所分裂的感情,因此,需要治疗者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医生应有的关心,同时不要被反移情所左右,坚持用一种中立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患者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并设法将这种安全和信任扩展到他的生活中去,扩展到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去。  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式治疗有其特征,要将焦点集中在此时此刻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上,患者会很快将其现实生活中混乱的人际关系模式带入到治疗中来,因此,治疗师要及时向患者指出这种强迫性重复行为。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其干预要比神经症早而多,且必须遵循如下策略:  1.选择一个居先的主题,包括紧急状况或通常状况,在患者纷乱的临床相中选择切入点,进行澄清,面质,和解释。  2.保持治疗的支持性框架,限定设置和限制症状的继发性获益。  3.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和限制见诸行动。  4.在解释歪曲真实的幻想前,从治疗师与病人在交流中通常共享的真实中进行干预。  5.分析移情中的正负面以避免仅看到移情中的某一面(正或负),以帮病人整合正负性情感。  6.系统地分析进入移情中的原始防御。(这个策略增强了自我,但在短程治疗中要加以限制,因病人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他或她正在投射的内容)  7.始终保持对反移情的清醒并将从反移情中学到的东西整合进解释的过程。  第43节:他总怀疑妻子偷情(1)   他总是怀疑妻子偷情  他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不仅毒打妻子,还将连襟、哥哥杀害,几乎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都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现年37岁的曹仁安经常怀疑妻子与他人有染,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他于2003年6月18日和10月31日分别将连襟、哥哥杀害。不仅如此,他还几乎把所有沾亲带故的男士列入“黑名单”,伺机实施行凶。  曹仁安原是山西省太原市某企业的高级技工,2001年赴大连工作,妻子和女儿则留在太原。去大连后,他每月都回家和妻女团聚,平凡的家庭生活温馨、甜美。然而,这种温馨、甜美的生活被一件小事破坏了。  2003年春节前夕,同学袁某到曹家与曹仁安相聚,当晚留宿曹家。第二天早晨,曹仁安下楼买早点,回家时发现妻子的鼻子上有一道划痕,竟认定是袁某调戏所致。袁某见无论怎样解释也无法打消他的疑心,情急之下请来其他男同学帮忙解释。这样做不但没有消除误会,反而使曹仁安怀疑那些男同学都与他妻子有染。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曹仁安辞去大连的工作回到太原。回家后,他动辄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逃回老家。  见事情变成这样子,父母、哥哥、姐姐和同学、朋友出于好心,纷纷劝导曹仁安。不料曹仁安已深陷“妻子被夺”、“被谋财害命”的思维怪圈无法自拔,谁劝他谁就成为被他怀疑的对象。四个哥哥、连襟以及几个关系不错的男同学,全都被他认为是心怀鬼胎、与他妻子有不正当关系;姐姐、嫂嫂、妻姐等女性亲友,则被他认为是谋他财、害他命。  连襟王建和曾经对曹仁安说:“你不想要家了吗?”就因为这句话,他被曹仁安认定是夺他人之妻的坏蛋,招来了杀身之祸。6月18日晚,曹仁安连捅王建和数刀,导致王当场毙命。  10月中旬,曹仁安将众亲友列入黑名单,决定碰见一个报复一个。31日晚上,他到四哥家门口,挥刀将四哥杀死。  曹仁安的病态和疯狂,使他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心惊胆战。11月8日,曹仁安被抓获归案,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解析  曹仁安属于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并已表现出偏执妄想的症状。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冷淡,落落寡合,或对喜欢的人充满支配欲和嫉妒心,他们对环境改变易起疑心,在别人琐细、无辜甚至积极的行为中也可发现仇视和恶意动机,这些敌意动机常常反映出患者把对自身的敌意投射到别人身上。当他们确信自己的猜疑得到证实后,他们的反应有时让别人惊骇不已。然后患者就会以他人产生的愤怒或排斥反应(亦即投射证明)来证实自己最初的感觉。  第44节:他总怀疑妻子偷情(2)   偏执型人格的人,尤其当他们感到义愤时,有好诉倾向,但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在冲突中的角色。在工作中,他们可能会谨慎诚恳而且效率很高,但他们往往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在家庭中,则会非常敏感,对配偶不信任,觉得被骗了而进入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由不满发展成冲突,稍微失控就有可能付诸暴力,演变成家庭暴力。  看过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剧中的主人公安嘉和。安嘉和本是非常优秀的心血管外科专家,曾当选为“十大杰出青年”,但他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和对配偶的信任,为人敏感多疑、极度狭隘,连对妻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都会萌生强烈的嫉妒。他将第一任妻子张小雅逼得自杀,使第二任妻子梅湘南心灵及躯体遭受重创,自己则沦为凶残杀人的亡命之徒。  曹仁安和安嘉和在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很相似,两人都属于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有怪异的行为模式,冲动、自私、自制力差、情绪紊乱、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难以与人相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这类人常常捕风捉影,怀疑配偶或情侣不贞洁,把配偶与异性间的正常交往、言谈举止诠释为有外遇和背叛,即使客观证据摆在面前,也难以改变其偏激、固执的认知。不过在生活等其他方面他们一般表现正常。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障碍,但具有多种精神障碍的易感因素,某些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偏执或妄想性精神障碍,等等。偏执型人格障碍在某些事件的刺激下可以向妄想性障碍发展和转变,妄想的内容可以是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和疑病等。曹仁安的表现就是被害妄想和嫉妒妄想。  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type),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或伤害,病人往往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嫉妒妄想症(jealousy type),又称奥赛罗综合症(Othello synd-rome),是一种病态型思想,认为自己的性伴侣不忠;性伴侣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大部分情况下,这指控完全是虚构的,但有时性伴侣确曾试过不忠。有趣的是,病人并不会先采取一些方法(如雇用私家侦探或在家安装摄录机偷拍伴侣)来取得不忠的证据。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妄想可终生存在;但有时候,当受指控的一方已经不在时,妄想也就随之而消失。  偏执妄想一旦形成,是很难通过说理、解释消除的。在家庭中,如果遇到像曹仁安或安嘉和这样的偏执狂,最好寻求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冲突扩大。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多都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并多以嫉妒妄想表现出来。  一年前,谭芹和丈夫李新毅因单位效益不好而双双下岗,下岗后,李新毅因过去从事技术工作,很快在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了一份较理想的工作,谭芹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家里操持家务。可不到三个月,李新毅因为性格原因与老板及同事搞得很不愉快,最后自己赌气不干了,此后李新毅不是因这不合适,就是因那不如意,一直不愿出去工作,并越来越不愿出门,不愿见人,躲在家里喝闷酒。无奈,为了维持家用,谭芹就找了两份工作,起早贪黑地干。  最近一段时间,李新毅突然对谭芹起了疑心,说谭芹在外面有外遇,为此经常发脾气和吵闹,现在发展到谭芹晚上一回家,李新毅先要检查她的阴部,如果发现阴部分泌多,就要谭芹交代在外面和谁偷情了,如果说不出,李新毅就会骂并打她的阴部,直到闹够为止。李新毅经常会在夜里把谭芹弄醒,说谭芹在自慰,这是对他的刺激,然后骂一些很难听的话,还掐她的脖子,害得谭芹一到晚上就紧张,不敢踏踏实实地睡觉。  “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可怎么说他都不信,他经常拿着刀说要杀死我和女儿,然后自己自杀,我好怕,真不知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下去……”谭芹显得很无助。  李新毅比谭芹大三岁,是个孤儿,他是从农村考学出来的,分配到他们原先的单位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他为人老实、本分、善良,谭芹很喜欢他,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婚后感情一直很好,一年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另外,李新毅的身体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十年前患了糖尿病,出现了阳痿,继而完全丧失了性功能,当时谭芹劝李新毅到医院检查治疗,但因李新毅感到难为情丢面子,一直不愿去,谭芹怕伤害他的自尊,也就随着他。这样他们就一直过着无性的夫妻生活,十年来谭芹也就慢慢适应了。可是谭芹没想到是现在丈夫突然对她产生了怀疑,过去关心爱护她的丈夫,现在却经常打骂她。谭芹非常痛苦,可这样的事又无法跟别人讲,于是只好忍着。  和曹仁安一样,李新毅所患的是“嫉妒妄想症”,他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产生了一些歪曲事实的推理和判断,并坚信不移,无法说服,变得不可理喻,因此无端地猜疑妻子,并多方寻求证据,逼迫妻子承认,否则就加以打骂。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发生毁物、伤人、自伤,甚至杀人和自杀行为,造成和曹仁安一样的家庭悲剧。  和曹仁安不同的是,李新毅有着更多的挫折经历,性功能丧失后的压抑自卑、下岗特别是第二次失业后的挫败感,这些创伤对其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直接导致了他出现偏执障碍,沉浸于妄想之中,并对妻女施暴。  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妄想型障碍的心理治疗不容易取得好效果,不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还是有很大的治愈希望的。  第45节:他总怀疑妻子偷情(3)   执著的清洗念头  她每日洗手十余次,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反复擤鼻涕,强令母亲给自己洗衣服,晒干后仍须再洗一次;不敢在厕所内系裤带,怕脏东西系在裤内;别人在擦地或脱衣服时也认为脏东西会飞到她身边……  她今年14岁,是一名中学生,有些胆小、害羞。她本来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朋友也很多,家庭条件也还不错,一直生活得很幸福,但最近她却突然有了严重的洁癖,不仅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让她陷入极度紧张状态。  刚开始,她认为自己手上有灰土、细菌等,故每天洗手十余次,渐发展到无数次,明知无此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她还反复擤鼻涕,强令其母给自己洗衣服,晒干后仍须再洗一次。此外,她还总是害怕书中进脏东西,以至于不敢看书,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对此,她觉得非常苦恼,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状,甚至开始悲观厌世,继之表现为强迫性疑虑,整日陷入精神紧张状态,不能坚持上学。  最近,她开始不敢在厕所内系裤带,怕脏东西系在裤内,怕空气中的灰尘,有时别人在擦地或脱衣服时也认为脏东西飞到她身边来。  在治疗中,医师发现小女孩的清洗症状出现在两年前,有一次她去同学家玩,刚开门一条狗突然猛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她的双肩上,她当即被惊吓得高声惨叫。此后就表现出精神不振的状态,还时常发呆,觉得很孤独,入睡困难,多梦等。继之,她感觉双袖筒和前胸部有灰,不时地用手拍打。两个月后认为手上有灰土、细菌等,开始了不断的清洗行为。  考虑到小女孩的强迫症状已经比较严重,医师觉得采取以暴露治疗为主,佐以醒悟性心理解释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口服丙咪嗪50mg/d。治疗前,医生指导病人阅读“行为治疗自助指南”(I.M.Marks编著),让病人掌握暴露治疗中应记住的规则和指导格言,挑选出暴露治疗中出现焦虑时的应付措施,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写接受暴露治疗的体会。  根据小女孩存在的问题——强迫洗手以及希望摆脱脏东西,医师每周为病人制定一系列的暴露项目。开始时令患者每日参加洗餐具、扫地、刷痰盂、清扫厕所等。操作时小女孩感到心情紧张,焦虑不安,心跳得厉害,出气不匀和出冷汗等,此时便马上把事先选好的应付措施在心中默默背诵:“我应当稳定地慢慢地吸—呼—吸—呼……”,“我想走开,但我知道必须留在这里”,“我太惊慌失措了,我会克服过来的……”坚持到足够时间,不许做仪式动作,不要逃避,如此反复,坚持按计划进行。经过两周的暴露治疗,她能顺利地完成上述作业,而且心情不再紧张了。  第46节:他总怀疑妻子偷情(4)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疗效,嘱其在厕所内看粪、尿,嗅其味不许回避。首先让她默想厕所污秽不堪的情景,然后陪其走进厕所,继而令其操作。起初她非常恐惧,虽默诵所选择的三种方法应付,但只能坚持20到40分钟。经过半个月反复训练后能在厕所内看粪便长达两小时左右,恐惧体验有相当程度的收敛。又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走进厕所时恐惧体验几乎消失,且洗手次数也减少至每日3到4次。这时对洗餐具、扫地、刷痰盂等作业已不感困难,并且不一定马上洗手。经强迫症症状核对表评定总分为“0”(开始治疗前为“7”分),临床判定“痊愈”出院。  3个月后随访,小女孩已能正常生活、学习,但在生气或情绪低落时还有怕脏、想洗手之感,但一想起“行为疗法自助指南”时,就能克制自己。  解析  这是一个“强迫症”的病例。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动作为主而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强迫症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如强迫怀疑,以及强迫行为——如强迫清洗。  小女孩的症状即是强迫清洗,俗称洁癖,属于强迫症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占了强迫症患者中的一半。和严重洁癖的人生活,家人会忍无可忍,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不堪,因为他们能察觉自身的问题,却没法自我摆脱,活在长期的、慢性的焦虑中,有人曾不堪煎熬自杀寻求解脱。  小女孩的强迫清洗源自于一次恐惧经历:她去同学家玩,刚开门一条狗突然猛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她的双肩上,她当即被惊吓得高声惨叫。最初觉得袖口和前胸部有灰尘,后逐渐出现了强迫清洗的行为,可以认为,“前胸部”是和狗最接近的地方,而在狗扑过来的过程中,她的双手可能接触到了狗,因此“袖口”也是一个敏感部位,她觉得这个地方始终留有那只狗的印迹,因此需要不断地拂拭。拂去袖口和前胸部的灰尘,只是小女孩内心对于狗的强烈恐惧的一种具体行为上的反应,她通过“拂灰尘”这样一个动作,来摆脱与狗的接触所带给她的痛苦经历,也就是通常所说以仪式化的动作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久而久之,她的清洗念头发生了泛化,病情也越来越重,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一剧里,麦克白夫人在唆使麦克白谋杀邓肯国王之后,她患了梦游症,经常在晚上从睡梦中爬起来重复着洗手的动作。莎士比亚对麦克白夫人的此一强迫性行为有相当精彩的描述,他说麦克白夫人一边洗手,一边自言自语:“但是这里有个斑点。去,可恶的斑点!去,我说!一、二,现在已经到下手的时候了。地狱是黑暗的!呸!丈夫!呸!一个军人,还害怕……这里还有血腥气……啊!啊!啊!”  在一旁偷窥的医师说:“卑鄙的密语是泄露了非常的行为产生的非常的苦恼;犯罪的心会把秘密吐露给聋的枕,她需要牧师比需要医师还更多些。”  莎士比亚显然要告诉我们,麦克白夫人重复洗手的动作就是为了想“洗清”她双手所沾满的“血腥”。这跟精神分析对强迫性洗手动作的解释可以不谋而合。  从精神医学的观点来看,麦克白夫人的梦游属于“解离型歇斯底里症”,而重复性的洗手动作则是“强迫症”,因此,我们可以说,麦克白夫人心中的罪恶感使她得了“双料”的神经症。  麦克白夫人希望藉由洗手来洗清她的罪恶,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了“金盆洗手”一词,只不过后者更为主动。  第47节:强迫中生活都市白领   在强迫中生活的都市白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