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案例揭秘:都市变态心理解析作者:杨君如第1节:沉浸自己编造初恋中(1) 他沉浸于自己编造的完美初恋中 他沉浸在编造的完美初恋中,就像吸毒一样,可事实上,他频繁地换着身边的女人。故事给了他安慰,他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爱情。 吴仁说他已经做了43次治疗了,他的一生所能记起的琐事都说得差不多了,3岁的时候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打了一架,9岁的时候参加少年宫的合唱团,14岁的时候把班主任的窗户砸烂了,20岁那年的补考等等等等。更不用提那些大事了,升学、结婚、生孩子。尽管这样,吴仁的状态跟治疗之前还是没什么变化。要说,他这三十几年的生活中实在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大革命”对他们家也没有什么冲击。 但是,从第9次治疗开始,吴仁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叙述他的生活,特别是津津有味地说他的6次恋爱。到第31次以后,他的6次恋爱已经成了治疗程序中的一个循环语句,其他事情谈不了多久,他就会说:“这让我想起了我生命中的6个女人中的一个,就是第x个,她啊……” 在陪他闲聊的过程中,医师一次又一次体验到他内心应该是酸楚的,虽说他在不断地重复6个女人的故事,但很明显对这些故事他自己都有些厌烦。医师希望把话题从这几个女人身上引出来,但每次他都不管不顾地把话题转移了回去,真要想从这几个女人的故事中找出点什么来,吴仁又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是不断地重复那几句话。 第一个女人是高中的团支部书记,书记同志平常不苟言笑,衣着朴素。高三的时候,吴仁同学一天上课开小差,决定把班上的女同学按美丑排个梁山泊似的英雄座次,排到第22位的时候,眼睛和团支书的眼光对个正着,他只好尴尬地一笑,没想到团支书也相视一笑。此后两个人就开始了交往,吴仁成了团支部的活跃分子。高考后,两人要天各一方了,于是相约到公园去玩。玩得不开心,回家时,两人的小手拉到了一起,最后,都流下了青春的第一滴眼泪。然后是通信,不到半年,信断了,谈不上分手,因为彼此从来没有说过爱不爱这一类的话。 第二个女人是大学的同学,是个活泼的姑娘,爱说爱笑,硬是看上了吴仁,在舍友的怂恿下,喝醉了的吴仁终于写了情书,当然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也侵犯了小仲马、莎士比亚和柳永的版权。然后就恋爱了,看电影,吃宵夜,手牵手,礼节性的接吻,然后就结束了,因为帅哥这种男人痛恨的动物出现了。 第三个女人是失恋后在学校的舞厅认识的,这是一个高年级的女生,长相一般,但很时髦,一切的发生都符合吴仁当时的需要。不到三个月,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得非同一般,吴仁在她那里学会了一个所谓坏男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不到5个月,两人分手了,因为那女孩说吴仁没情调。这次失恋并没有让吴仁太难过,这在预料之中。第一次失恋是创伤,第二次失恋是致命的创伤,第三次失恋——就习惯了。 第四个女人是工作后别人介绍的对象,这时吴仁已经有些情场老手的风度,他不用写情书了,用嘴就能说出一串串的甜言蜜语。姑娘和他交往了三年,每两周见面一次,最后,吴仁决定离开她,因为那姑娘“没有激情”。 第五个女人就是她的妻子,这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当时两个人年龄都大了,谈了两年的恋爱,就结婚了,然后生孩子。妻子是一个挑不出什么毛病,也找不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的女人。“她就像水,没什么味道,但却是生命必需的。”吴仁这么说。 第六个女人,在一次外地的会议上认识的,是个女强人,但很会打扮,也很会交际。他们发生了闪电般的一夜情,然后就电话联系,借其他的出差机会偶尔见几次面。吴仁说:“她有很多的情人,不止我一个,我们之间只有纯粹的肉体关系。” 6个女人的故事说了一遍一遍,终于连他自己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从第43次治疗开始,沉默越来越多。 治疗医师打破沉默说:“我感到我们的治疗像一台老式唱机在放坏了的唱片,咿呀咿呀的总在重复,但就是进入不了下一道音轨,你觉得呢?”吴仁淡然一笑,又讲了一遍他的六个女人的事,这一次,他有些感伤。此后不久,治疗医师谈起了自己一次失恋的经历,吴仁的反应是沉默,他静静地坐着,似乎在想着什么。这次的情形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医师觉得,治疗的关键时刻要到了。 第2节:沉浸自己编造初恋中(2) 导火索是医师的一句话:“你好像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很无聊的?” 当时吴仁突然发火了,说:“不是这样,我从来没这么想过。”然后就起身离开了治疗室。这是他唯一一次主动提前结束治疗。 一个月以后,吴仁出现了,他一进治疗室就坐下,闭上眼睛,滔滔不绝地讲。 他说:“你上次说错了,我没有感到无聊。我生活中还有一次真正的恋爱,我觉得那才是我的初恋,我一生一次的初恋。我不把她和其他六个女人相提并论,因为她是如此的独特。” “大二那年的暑假,我到大连的姑妈家度假,姑妈家的对面是一家教堂,姑妈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常带我到里面去。一次教事活动中,我去做义工,认识了一群修女,有一个大眼睛的、清秀的女孩,她穿着一身白色的长裙……” 他的初恋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整整讲了一个钟头,他们相爱,一起看日出,一起看星星,一起疯狂地做爱……后来,他们分开了,因为暑假结束了,他要回学校上学,以后就是长长的思念和频繁的信件。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再没收到回信,因为她和另外一个男人同居了。他很气愤,觉得自己被骗了。再后来,那个女孩在一场事故中死于意外,那场事故意外地像是她设计好的。女孩死后,吴仁从那个和她同居的男人那里了解到,女孩一直爱着自己,而所说的与外人的同居只是一场误会…… 当然,吴仁讲的要比这精彩感人得多。最后,他说:“我想,她才是我的第一个女人,也是我永远的爱人,我一生一次的初恋。” 讲完以后,吴仁在治疗室里痛快地哭了。还没等治疗医师说点什么,他就迅速地离开了治疗室。 三个半月后,吴仁写来一封信: 有件事必须得告诉你,因为我不愿意再欺骗其他人了。我说的那个一生一次的初恋实际上没有那么夸张。我的确到过大连,也和一群修女处得不错,她是那一群人中的一个,我们玩的时候,总是有其他人的,唯一的一次我拉了她的手,大约有几十秒,后来她甩脱了我的手。我给她写过几封信,她没有回信,我们就结束了。此后再也没见过面,也不知道她的情况。那天本来是准备嘲笑你的,就从三毛、莎士比亚、还有几个诗人那里胡乱拼凑了一个故事,准备讲完后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编的,然后看看你的尴尬表情,以此来报复你说我的生活无聊。可没想到,讲着讲着,我居然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了,而且,我真的哭了。回到家,一直觉得这不可思议,我居然为一个自己编的虚假的故事哭了。几个星期,这种穿透灵魂的痛苦都没有消除。我开始渐渐地明白,这个故事一直隐藏在我的心里,我的一生都隐藏在这个故事的背后,而我一直不能、不敢说出这个故事,因为说出来,就以为我要看到自己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可笑的少年情怀中,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我以往生活的动力和源泉,正因为有了这个我不知道的又是属于我的故事,我才能够忍受自己生活的庸俗和无聊。 我是一个孩子,总告诉自己生活中有美好的事情值得我回忆,总以为在某个地方有个白雪公主在为我沉睡。其实,我的生活就是如此的平淡,像黑白电影一样,普普通通,没有任何惊心动魄、值得告诸天下的片断,这让我感到无聊和焦虑。我从来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人生,而是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把生活偷换了。这就像吸毒一样,每个故事给我暂时的安慰,但人生的真相却在故事的背后沉默地屹立。 终于,我知道故事是要结束的。现在,我可以不再逃避我平淡的人生了,谢谢你,要不是你发现了我当时真正的内心活动,我也许还要像个发白日梦的高中生一样活下去,每隔一段时间,就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和痛楚。原来,放弃那些幻想,才发觉平淡的生活也是多么的幸福!” 解析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爱无能”加“爱情妄想”的案例。 吴仁的初恋是青涩的,也是美好的,但第二次恋爱却给他造成了致命的创伤,其后他参加了工作,在社会的大染缸中,他也同样变得圆滑、虚伪起来,而此后的恋爱、婚姻、性生活都如程序般一个接着一个上演,在这个过程中,他显得麻木,没有了任何激情。 第3节:沉浸自己编造初恋中(3) 应该说,吴仁属于那种感情上受到伤害的“爱无能”患者,由于在以前的恋爱过程中付出过很多,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对方的真情回报,反而受到对方的感情伤害,从而形成一种“恋爱恐惧”心理。当患者再次面对爱情时,就会产生怀疑和排斥的心理,内心的恐惧被表面的玩世不恭所掩盖,久而久之,患者的激情也越来越少。 当然,“爱无能”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流行病,其原因远远不止“曾为情伤”这么简单。吴仁的“爱无能”也不仅源于此。 现代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日益膨胀的物质追求,这些都会让人忽略生活中最真实、最真挚的感情。当基本的经济需要不再困扰我们的时候,情感和婚姻便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困扰。在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尽管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爱情,但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无情现实的背景下,许多人患上了这种奇怪的病——“爱无能”。 据统计,在澳洲,约有1/3的成年人独自生活,其中男性数量要高于女性,而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过得并不惬意。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一个人的家庭数量也正在逐渐增多,并且因孤独引发的心理疾病也正在成为这群人中最大的问题。忧郁症、厌世、自卑、仇视别人、抗拒社会等等负面情绪日渐增多,而这一切与无爱的生活互为因果。不想爱、不会爱的顽症正在危害着人的精神生活。 此外,问卷调查显示,台湾女人第一关心是工作,占45%;第二是自己,占31%;第三是孩子,占14%;第四才是爱情,占10%。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被调查的女性也只把爱情放在第三位。在问到是否愿意为爱情做出牺牲时,台湾女性明确表示不愿意的高达54%。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虽然没有这么高,但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比不关心恋爱的“冷血动物”更可怕的是,一些白领“工作狂”不相信爱情,只相信物质是真实的。 31岁的史东在北京的一家中央级报社担任采编主任,其主要职责就是每个月为报社拉来广告客户,久之,不仅练就了一番与人周旋的本事,也练就了一颗凡事都要讨价还价的心。 史东和现在的女友已经同居6年了,共同的儿子也已快6岁,每每女友提出要和他一起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他都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最近,史东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史东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年轻漂亮、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每天利用工作之便跟女孩讨价还价要求发展“特殊关系”,其女友察觉后,逼着史东将所有女员工全部辞退,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史东的好友有时也会劝他不要如此不负责,并担心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心理变态。而史东自己却毫不在意,他像许多这个年纪的白领一样,相信工作好,挣钱多,人生才是真好,别的东西就不太重要。 物质至上,游戏感情,无视责任,这种“爱无能”者给自己、家人乃至社会都带了极大的危害。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完美的爱情,很自然地就转向了幻想世界中,而同时对于幻想的沉溺又会反过来加重其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吴仁就是如此,他没有了激情,丧失了爱的能力,生活在他眼中变得平淡枯燥,于是他精心构思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故事中,作为男主角的他体验了相爱时的纯真、甜蜜、火热,分离时的痛苦、煎熬,遭遇背叛时的愤怒、悲观,误会消除时的悔恨,生离死别时的绝望……这的确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初恋,但可惜永远都只能存在于幻想中。 有爱情妄想的人,通常是自我评价低、本身乏善可陈的人,当他(她)爱上一个在各方面比自己好很多的人时,他不敢承认这点,而将这种心思“外射”到对方身上,结果就变成了“不是我在爱他,而是他在爱我”,于是开始从各种琐事中去寻找“对方在爱我”的线索,在这种关系妄想的网络中,当事者会越陷越深,终至不可自拔。 例如,S女士是一个48岁的女作家,她说她正为情所苦。一个原本深爱着她的男人最近对她由爱生恨,一再地伤害她,使她痛不欲生。精神科医师原本以为又遇到一个爱情苦命女,但细听之下,却发现她的爱情故事居然比她所写的小说还要来得虚幻。 以下是S女士的自述: 爱人是一位律师,曾当过议员,在社会上颇有名望且受人尊敬。在以前,S女士只能站在远处,以倾慕的眼光欣赏他那英俊潇洒、威风凛凛的神采,不敢有什么奢想。但几年前,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使他们有认识的机会。S女士说,当两人的眼光碰在一起时,她感到全身颤栗,觉得一场非常罗曼蒂克的恋爱就此拉开了序幕。她一开始就喜欢他,而他也是一样,彼此似乎心有灵犀。 S女士说,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对方以各种方式向她表示深情,譬如当她去找他时,他会将在旁边的人支使开去,“只是因为他想和我单独在一起”;“他有礼貌地对我献各种殷勤,让我了解到我们的感情是相互的”;“他告诉我他是独身”;又譬如教区的乐队在游行时经过她的住处,S觉得“这是他特别为她安排的”;当她看到他路过时,觉得他一再地徘徊于她的窗前,“仰望着窗子守着她”。 当她透露得越多,医护人员越了解到,这些其实都是S女士对一些稀松平常的信息所作的“过度解释”。但在这种一厢情愿的解释下,S女士觉得自己充满了幸福,而“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对他的进攻有所反应”。最后,也许是怯于向对方示爱,或是只得到冷淡的回应,她竟又开始认为对方心里充满了妒火,因为“他相信我对另一个男人表示了好感”,“相信我在拒绝他”,于是由爱生恨,对她采取报复行动,“在我的照片上施了符咒要伤害我”,“我的不幸遂由此而生”。 第4节:单亲家庭父子变情敌(1) 单亲家庭,父子变情敌 他想方设法在教研室外的走廊上制造邂逅,帮她拿作业本、拿教材。晚上,在拍纸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下她的倩影,回想着白天她的一颦一笑…… 17岁的晓嘉在和父亲争吵之后,离家出走了。争吵的原因是,父亲指责晓嘉陷入早恋之中,生活放荡不羁,而晓嘉则对父亲充满了愤怒,他认为父亲抢走了他喜欢的女人,就是她的班主任老师。 晓嘉说,本来班主任老师一直对他挺好的,因为他成绩不好,在父亲的邀请下,老师定期到家里给他辅导功课。老师在辅导功课之余,还把晓嘉凌乱的家打理得整洁有序。周末上午来,她还会给晚起的晓嘉做顿早餐,这让晓嘉很感动。可后来她突然调班了,也不再辅导自己的功课了。那之后不久,他和同学从迪厅回来,在一家酒店门口看见了父亲和班主任老师一起走出来,他们两个人交谈得很开心。于是,晓嘉认为父亲请老师来给他辅导功课,是另有所图,而现在父亲竟然抢了他喜欢的人…… 晓嘉是从高一开始喜欢班主任老师的。老师教他们英语,在晓嘉的描述中,老师很时尚,也很平易近人。提起英语老师,他说:“和那些满脸黄褐斑、衣着老旧的‘老更’(更年期女教师)不一样,穿着苏格兰短裙、小牛皮靴的她,英姿飒爽地站在讲台上,枯燥的单词和语法都被她渲染得神采飞扬。她喜欢和我们讨论朋克、摇滚,说起‘涅磐’、‘后街男孩’这些乐队如数家珍,让喜欢另类音乐的我如逢知己。我想看见她,每时每刻。我报名参加了她的英语辅导班,每次讲课抢坐第一排,望着她,我如痴如醉。” 晓嘉想方设法在教研室外的走廊上制造邂逅,帮上课的老师拿作业本、拿教材。晚上,他在拍纸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下她的倩影,回想白天她的一颦一笑。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高一下学期期终考,晓嘉两门不及格。可是他因祸得福,因为心急如焚的晓嘉父亲亲自去找班主任,请她对自己的儿子多加“关照”,还请她定期到家里辅导晓嘉。 从晓嘉的叙述中,医师了解到,晓嘉对于老师的爱恋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老师并没有任何表示,而让晓嘉感到温暖的一些事情,其实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关爱,就像母亲疼儿子一样。青春期的男生对年轻的女老师产生好感,本来也是一件常见的事情,不过晓嘉说起老师在辅导他时对他生活上的照料时,明显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强烈依恋。晓嘉喜欢上女老师,或许跟他缺乏母爱有关。医师这样想着,于是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 第5节:单亲家庭父子变情敌(2) 原来,晓嘉7岁时,他母亲就和一个加拿大男人去北欧了。她离开这个家,不是因为对这个家没感情,而是因为她觉得晓嘉的父亲没用,挣不到钱。她走后,晓嘉的父亲就辞职下海了,长年累月都在外奔波。父亲回家一天,晓嘉就在日历上画一颗五角星,一年过去才画了79颗五角星。父亲下海10年了,总共才陪他过了一次生日。 为了让独自在家的晓嘉打发时间,晓嘉的父亲给他买了金庸和古龙的全集。读到初中又给他买了一把大吉他,让他自弹自唱以慰寂寞。这几年境况好了,就给他买液晶电脑、最新款的电吉他。他想学跆拳道,父亲每月花3000元聘教练到家里教他。但晓嘉说他并不需要这些,他讨厌父亲,因为父亲根本没将他放在心上,“周末一人在家,我的心空落落的像缺了一块,怎么也补不上。可她的到来,给我们这个残缺的家带来了久违的温馨……” 晓嘉的心结有二:一是一厢情愿地“爱”上了他的女老师,二是痛恨老爸横刀夺爱。从晓嘉的生活经历来看,他其实是一个缺乏关爱的孩子。因此,对老师的爱恋,更多的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是对关爱的寻求,当然也不乏青春期男孩的性冲动。因为老师并没有对他表示回应,所以这种爱恋也简单了许多,也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改变他错误的爱恋。但是,他父亲和老师的关系是否真如晓嘉所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晓嘉和父亲之间的芥蒂将会更深。 心理医师试探着问了晓嘉的父亲对老师的看法,他说班主任老师人很好,也很负责,在帮助晓嘉辅导功课那段时间,晓嘉有明显的进步。他很遗憾老师换了班,因为自从老师换班以后,晓嘉的成绩变得更差了,而且经常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来。他还说在换班之后,自己曾经找过老师,想让她继续在家里辅导晓嘉,但被老师拒绝了。他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快改变主意,但既然老师拒绝,也不好勉强。 从晓嘉父亲的叙述中,并不能看出他和老师有什么亲密的关系,看起来二人只是很平常的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往来,晓嘉可能误会了他们。既然是误会,就可以解除。医师对于让父子俩解除芥蒂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老师为什么突然调班,还拒绝了晓嘉父亲的请求呢?这里面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 医师转而向晓嘉寻求答案,他问晓嘉是否明白老师为什么不再辅导他了。晓嘉回答说不知道,也有可能是父亲和老师之间关系的原因。但父亲和老师关系亲密了,就会让老师拒绝辅导晓嘉吗?这显然说不通。医师发现,每次说起这个问题,晓嘉都有些不安,总是不断地用父亲喜欢老师,老师也喜欢父亲来搪塞。晓嘉的这种态度让医师有些好奇,凭经验,他觉得晓嘉可能在隐瞒什么。 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交谈之后,晓嘉终于说出了一件事情:一次她来家中辅导功课,看着微微笑着的老师,晓嘉禁不住心动神摇,于是突然吻了她一下。可老师却像被马蜂蜇了一样迅疾地躲开,匆匆离去。在那之后的一个星期,老师就调班了,再也没在家里出现过。 到这里,所有的事情就都清楚了。晓嘉对老师的爱恋是一厢情愿的,这和他自幼缺乏父母关爱有很大关系,而他所说的父亲抢走了老师,也只是他的臆测。他其实很明白老师离开的真正原因,也很清楚老师对他的爱并没有回应,但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于是,他执意认为是父亲利用自己的事业、金钱优势夺走了老师的爱,而老师离开他,不给他辅导了,也是父亲的原因,他用这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父亲的不满,同时也掩盖着自己内心的恐惧。当然,他的父亲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正是他对儿子情感上的忽视,才导致父子形同陌路,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 理解了这些之后,医师让晓嘉正视自己对老师的爱情,它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回报的,同时鼓励他去了解父亲,和父亲交流,说出自己的不满。另外,医师也对晓嘉的父亲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他给予儿子更多感情上的关注,而不仅仅是物质补偿,并和儿子冷静下来好好谈谈。 第6节:单亲家庭父子变情敌(3) 后来,父子俩和好如初,晓嘉回到了家,重新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解析 这是一个青少年成长问题。 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困扰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执著地追求。在学生已经认为师生恋是违背社会道德时,炽热、痛苦的感情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另外,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很深,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晓嘉对女老师的痴情和他正处于花季的年龄及童年经历有关。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婚姻意识在青春阶段有一个“向往年长者时期”,这个年长者不仅是关心自己成长的异性,而且颇具魅力。年幼的单相思者会对其产生偶像般的崇拜和依恋。又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交往不广,这支爱慕之箭往往会射到异性老师身上。这就是中学阶段的师生恋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晓嘉对女老师情有独钟,潜意识里还有一种恋母情结。他在最需要母亲呵护的童年失去了母爱,以至“心里总有一个缺口怎么也补不上”,遇上了热情的“她”,这种未加排解的恋母愿望便不可抑制地表达出来。心理学形象地称此现象为“牛犊恋”,意即像小牛依恋母亲。 晓嘉对女老师的迷恋,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恋爱错觉”。晓嘉认为老师对自己有绵绵爱意,其实对于老师来说,这都是一个师长的责任,从晓嘉的叙述里并不能看出老师对爱的回应。晓嘉对老师的情有独钟,和他童年失去母爱的经历有关。他心里一直希望有一个年长的异性能对他呵护关心,以至在青春期表现出对异性老师的爱慕和向往,这本是很正常的。但问题是这种盲目的单恋之火已让他“神思恍惚,成绩全面下滑”,并为此离家出走,这显然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 另外,晓嘉和父亲之间关系的淡漠,也是导致晓嘉出现过激行为的原因。父亲终年忙碌,父子间只有物质上的供受关系,而没有情感的交流,这对于本已失去母爱,现又处于青春期的晓嘉来说,无疑造成了他情感上的真空。 师生恋在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中并不罕见,其中以单亲家庭的子女居多,这和他们情感上的失落孤独有关。作为相依为命的父子(女)或者母女(子),经常的交流是必须的。在孩子心里,亲情的慰藉远远胜过物质的补偿。 第7节:她爱上自己父亲(1) 她爱上了自己的父亲 她悄悄走进父亲的卧室,站到床边,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他父亲没理她。她就躺了下来,紧紧地挨着她父亲,呻吟着,声音越来越大…… 他是一位中年男子,和妻子离婚十多年了,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女儿已经16岁,一直很懂事,父女俩的生活本来很幸福。可近来,出现了一件令父亲尴尬的事情,父女俩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父亲实在没办法了,硬着头皮找到了心理医师。 “去年夏天,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还没入睡,她悄悄走进我的卧室,站到我的床边。我借着窗外的月光,看见她只穿着胸罩和内裤。我闭着眼睛装睡,她轻轻叫了一声:‘爸爸!’我没理她。她躺在我身边,紧紧地挨着我,然后把内裤脱下,用手揉着自己的阴部。她开始呻吟着,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不怕您见笑,我有这样的毛病,因为常年没有性生活,就这样宣泄性的欲望。可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女儿也会这样!她才十几岁,怎么就有这种要求?还没听过有哪个女孩手淫呢。” “从这儿以后,她一个星期跑到我这三次,每次都将内裤脱下手淫,达到高潮后,她才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第二天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似的。我们住在两居室里,一人一间,睡觉从来没有关门的习惯。” “半年以后的一天晚上,她借口身体不舒服,又跑到我床上,要和我一起睡觉。这次,她竟然趁我不注意脱下了我的内裤,要为我手淫。还扯住我的手,去碰她的阴部……” 看来,这个女孩有很严重的“恋父情结”,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她,对有关性的东西都很好奇。另外,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太好。医师于是询问起他们家的情况。 女孩叫凌子,今年16岁,长得很漂亮。凌子5岁时,她的父母离了婚。凌子一直跟着她父亲,胆子特别小,不愿意说话,不爱和同学往来,但学习比较自觉,在班里成绩排在前5名。凌子的母亲不怎么管孩子,母女间感情淡漠。但她经常跟孩子嚷嚷,急了爱动手打孩子。她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凌子跟他父亲有说有笑;只要她妈妈一回家,他俩就都老实了。他父母经常打架,没有一天消停的,打得街邻四舍没有人不知道的。 凌子的父亲说:“从凌子5岁到现在,她从来不提妈妈。有几次我看孩子可怜,问她:‘想你妈妈吗?’凌子摇摇头,多一个字都没有,然后靠着我说:‘我就要爸爸,谁也不想。’我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可以说,含在嘴里都怕她化了!她妈妈离开后就没有再回家看过我们,我和女儿整整11年了……” 从这位父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凌子对母亲几乎没有感情,而对父亲深深地依恋着,父亲同样把女儿当作了自己的一切,两个人几乎是一个整体。 凌子的父亲接着说:“我从小带她有感情,挺老大人了,还给她洗澡;她现在洗澡也经常喊我给她搓背,说够不着,从不知道回避我。有时上卫生间,卫生纸卫生巾没有了,就让我给拿,也不害羞。她常说的一句理由是:‘你是我爸爸!’当我洗澡时,她经常推开门拿东西,跟我逗,拍一下我的屁股,紧盯着我下身;我让她出去,她也不以为然。我总认为这是一个没妈的孩子,从来不说她,宠着她,惯着她,就怕让孩子受委屈。” 凌子从小和父亲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和父亲之间应该保持的距离被缩小了,在凌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也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些问题,而采取了纵容的态度,这样极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遗憾。听到父亲的这些讲述,医师不仅开始担心起来。 在凌子出现手淫行为半年以后,一天晚上临睡觉时,她竟然拿出了带有很多做爱情节的片子要和父亲一起看。她父亲很生气,可凌子却说:“我是特地为您买的,您太苦了,您需要这些,我能满足您,而且您是我爸爸。” 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医师立马觉得,凌子的行为并不全是青春期性萌动所致,她可能觉得父亲一直单身是自己拖累的,她觉得歉疚,于是想要报答,却选用了错误的方式。 问起凌子的父亲,他认为离婚是给凌子带来的一场灾难,是凌子出现一切问题的根源。他经常对女儿说“你是个缺少母爱的苦命孩子”、“我和你妈妈分开得早,让你受委屈了”、“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从小就没妈疼”……劝她用功学习时,还常说“你妈从小不管你,我既当爹又当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我跟你妈离婚后,为了你,我没再找女人。孩子,你可别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 第8节:她爱上自己父亲(2) 父亲的这些话,会让凌子更加地用功,但也会让凌子内心充满愧疚,认为自己是父亲的累赘,于是想尽办法要报答他。当她相对“成熟”时,她会想到用自己来满足父亲的需求,父女睡觉从不锁门,所以父亲的自慰行为很难保证不被女儿看到。而当女儿出现异常表现的时候,父亲从未加以阻止,逐渐地,女儿一步步往前,于是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解析 这个女孩有着严重的“恋父情结”,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与父亲的过度亲密,同时异性接触较少,加上父亲采取的措施不当,导致她的性取向发生了偏离,混淆了性对象的指向。 这位父亲其实也很不容易,他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女儿,把她带大,而女儿因为家庭的原因,和父亲也很亲密,几乎没有任何的性别顾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很容易产生。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好父亲必然是儿子的榜样,女儿的偶像。父亲的言行必然影响儿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影响到女儿长大后对男性的态度是怀疑还是信任。 从性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幼儿在3岁~6岁期间都会有一个把自己的异性家长当作性对象的时期。若由于种种原因,性心理停滞不前,不能超越以异性家长为性对象的阶段,那么孩子的性心理也就谈不上发展或成长。 凌子的父母正是在她处于这个阶段时离婚的。父母的分手对凌子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深?很明显,这其中涉及到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的问题。其实,单亲家庭中若家长与孩子沟通得好,教育方式到位,孩子一样可以茁壮成长;双亲家庭中若父母不和睦,或是双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不成共识,亲子关系也会扭曲错位。现在社会上过于强调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其实给单亲家长和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暗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单亲”本身对孩子和家长的影响。 凌子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他认为与凌子母亲离婚是给凌子带来的一场灾难,是凌子出现一切问题的根源。不可否认,父母的离异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年幼的凌子留下心理阴影。但更为关键的是,凌子父亲在以后的10年中传递给凌子什么信息。“你是个缺少母爱的苦命孩子”、“我和你妈妈分开得早,让你受委屈了”、“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从小就没妈疼”,这些是凌子父亲跟女儿沟通时最常说的“掏心话”;在鞭策女儿上进,劝她用功学习时,则常说“你妈从小不管你,我既当爹又当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我跟你妈离婚后,为了你,我没再找女人。孩子,你可别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女儿,我和你妈离婚早,你是我唯一的希望和寄托”等。 虽然凌子的父亲对女儿说的都是实话,出发点也是好的,但真的对女儿的心理发展有益吗?怀着一份对女儿的深深愧疚,父亲对凌子自然是百依百顺,宠爱备至,长此以往,与凌子之间就形成了放任型的亲子关系。这里所说的“放任”不是对孩子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父母在孩子满足一定条件后,比如学习好、不谈恋爱,就对孩子的所有意愿全部给以满足;孩子为达到自己愿望可以随意支配家长。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长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孩子支配家长或家长控制孩子同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 父亲的态度对凌子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凌子在父亲的愧疚和溺爱中长大,无意中更加强化认识了自己的家庭缺陷,因而在同龄人中比较自卑、孤僻。在家中由于有父亲的呵护、疼爱、理解,凌子自然跟父亲相处时心理放松、自然、有安全感,与父亲交流也更加顺畅直接。父亲在凌子的心目中更像知心朋友。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心理也有所发展。凌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意识到自己性生理上的变化,觉得自己是“成熟女人”,而且开始有性冲动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来疏泄性冲动带来的压力。然而,凌子对同龄男孩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一方面固然是自卑心理作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亲对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她产生了“没有哪个男孩像我父亲一样对我那么好”的情绪。 这时凌子对父亲的迷恋已经显现出来,但最终促使凌子把父亲当作自己性对象的,则是一种对父亲的补偿心理。凌子的父亲没有同女儿探讨过与凌子母亲离婚的原因,离异之后,又因为抚养凌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活。青春期的凌子已经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已经体会到父亲为自己做的放弃和牺牲,觉得自己要对父亲的单身负责,进而以一种自认为恰当的方式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父亲在凌子那颗萌动的心中完成了从“知己”到“恋人”的转变。在此之前,可以说凌子与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不避讳,是对父亲亲昵的表现,是无意识的。但看得出,凌子之后的“回报”是有准备、有计划的。 凌子的父亲本来应该平淡地、认真地,还要严肃地、直接地跟女儿进行沟通,勇敢地谈出自己的看法。父亲是可以跟女儿谈性的,包括性观念、性知识、性道德,具体的像青春期合理、正确地宣泄性欲望的方法等等。性的话题很多样,很丰富。通过谈论这些话题,可以使女儿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在女儿出现过度行为,如在父亲身边手淫时,更应该及时制止,让她懂得这种行为要在自己的卧室中进行,她现在已接近成年人了,应该让她明白自己的性行为是隐私、隐蔽的,是连父亲都应该避讳的。 可遗憾的是,凌子的父亲总是一味地纵容和逃避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作为父亲,觉得和女儿谈论性的话题有些羞于启口,另一方面则是不知道该如何做,于是装作看不见。事实上,凌子的父亲总是装睡,对女儿这种行为的态度就显得比较暧昧,在无形中助长了女儿更加暴露自己的欲望,使她的性取向更加偏离,混淆性对象指向。直接地说,凌子在性意识上的偏差,恰恰是她父亲无形中强化的结果。 第9节:突然瘫痪张先生(1) 突然瘫痪的张先生 驾车从高桥下通过以后,他突然自腰部以下全部麻痹了,没有感觉,也无法走动。对于自己的瘫痪,他似乎并不难过。三个星期以后到医院检查,他没有任何的生理问题。 张先生,25岁,是一名身体强壮的建筑工人,他的临床描述是:腰部以下麻痹瘫痪,完全无法活动,也没有感觉,已经持续三个星期了。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瘫痪而感到特别难过。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走动,但并没有出现情感上的过份焦虑。 三天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出现在哪里,为张先生作检查的神经科医生认为,他在生理上没有什么问题,遂将他转到精神科。在精神病科,医生遇到了与神经科医生同样的挫折。张先生最近的生活似乎很平静,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他过去偶尔会服药,也会喝点酒,没有精神病史。在寻找各种线索的过程中,一位住院医生问他是否知道自己认识的人当中也有瘫痪的人。起初,张先生想不出有这样的人,但大约过了一分钟,他毫无感情地喃喃自语: “想起来了,王君,我的一位好朋友,他从腰部以下开始麻痹,颈部断裂。” “是怎样发生的?” “这真让人难过。你知道吗,这完全是我的错。王君是一个单纯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很好,他不喝酒不抽烟。大约一个月前,我嘲弄了他,我认为他应该活泼一些,应该尝试一下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我以为他不会吸的,可结果他却同意了。” “我们弄来了一些,在几分钟内,他就飘飘然,看到各种奇异的事物,并跑出了屋子。我有点担心,就紧随而出,天啊!太可怕了,他失去了理智。我知道接下来发生的可能就是他会从桥上跳下去。你知道吗,那是一座很高的桥。把他救过来时,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不能走路做任何事了。” “张先生,请重新告诉我,你的意外是如何发生的。” “大约在三个星期前,我驾车前进,当通过那座桥底下的道路时,我突然停在那里,大喊救命……啊,天哪!你没看见我在干什么!” 一天之后,张先生又可以步行了。 第10节:突然瘫痪张先生(2) 解析 张先生深信是自己使朋友瘫痪的。他表现出瘫痪的症状,但并不因为自己从此将无法走路而备受困扰。过去,这些障碍被归类为“焦虑障碍”,因为这些障碍出现的矛盾冲突导致精神分析学家和研究人员推测,这些症状是为了缓解潜在的焦虑。 现在,这种障碍被称为转换障碍。这种障碍从Jean Charcot和弗洛伊德开始就困扰着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在诊断时,有5种因素需要考虑:第一,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和变化,可表现为失明、失聪或瘫痪;第二,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即没有证据显示失明、失聪或瘫痪是由神经损伤导致的;第三,有证据显示症状和心理因素有关;第四,病人经常漠视躯体的损伤,尤其是他不会对症状感到焦虑;第五,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对张先生的个案可作出分析:他的瘫痪具备转换障碍的5个因素。第一,他失去了身体功能,即瘫痪了;第二,身体损伤无法对瘫痪进行解释,因为他的各项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第三,他并不自愿去控制症状;第四,小张似乎异常漠视他的瘫痪,他并没有对自己的瘫痪感到焦虑;第五,有足够证据表明,症状的出现与心理因素有关:张先生有一位瘫痪的朋友,且朋友瘫痪的部分责任在他;造成瘫痪的地点是朋友瘫痪的同一地点;不能很轻易地想起朋友瘫痪的事;无法控制自己的瘫痪,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的瘫痪消失了。 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 2、癔症性抽搐发作。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应该注意与癫痫发作的共病情况相鉴别。 3、癔症性感觉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声、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些或所有正常皮肤感觉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应标明触觉、针刺觉、震动觉、热觉、冷觉等);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和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有一个古老的波斯故事:一个叫瑞兹的医生被召入宫中为一位年轻的王子看病,因为这位王子不能走路。瑞兹检查后发现,王子的腿没有任何毛病,至少没有生理上的毛病。带着一点猜想,瑞兹开始着手治疗这个个案:这可能是有记载的第一个转换障碍个案。他突然走进王子的浴室,挥动着匕首,威胁说要杀了他。受惊的王子见状突然拔腿而逃…… 关于转换障碍的治疗,有几种方法, 医生可以强迫病人摆脱症状。比如,治疗时可能告诉癔症性失明患者,虽然他们看不见任何东西,他们在视觉任务中的成绩显著低于或高于几率水平,这可能会使病人逐渐恢复知觉(Brady et al,1961)。但是,这种恢复通常是短暂的,因此最终会削弱治疗效果。 也可以采用简单的建议,即仅仅用使人信服的方式告诉病人他们的病症会消失,转换障碍的病人极易受暗示。因此,一些治疗师以一种很权威的方式告诉病人他们的病症会消失,结果发现病人有了进步。在一个涉及了100名转换障碍的病人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发现,接受建议的患者中有75%的人在4到6年后,或者症状消失了,或者有了很大的进步(Carter,1949)。但由于没有设立同期对照组来加以控制,因此,我们不能因此肯定建议就是真的有效。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领悟,即让病人认识到引起躯体症状的潜在冲突,是精神分析学家为转换障碍以及相关疾病选择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当病人开始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了障碍的产生,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第11节:畏惧上班年轻白领(1) 畏惧上班的年轻白领 他连走进办公室的勇气都快要丧失了,一想到过完节就要上班,他就觉得恐惧和窒息。近半年来,他体重骤减,衰老厉害,失眠严重,梦境骇人,然而医院给他的检查结果是:他的身体一切正常…… 吕宁是个25岁的帅小伙,在一家合资生物技术公司任职,工作还不错,虽说有点累,但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最近,他对上班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想到要去上班,就紧张得发抖。 “近半年来,我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生活,25岁的我像个病入膏肓的老头,体重骤减,全身肌肉僵硬,晚上失眠。睡梦中,不是登山遇险就是身后有恶狼在追,恐惧和窒息的感觉常会袭上心头,到医院检查又一切正常。”吕宁显得焦虑不安。 说起恐惧症状出现前的事情,他说起了自己的工作: “2002年1月,我被一家合资生物技术公司录用了。我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公司有不少外国客户,于是,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听英语,以迅速提高听说水平。酷暑7月,我跑遍了分管的华东六省,很快就发展了一批新客户。我的勤勉和业绩受到公司频频嘉奖,虽说工作忙累,但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正当我志得意满时,原部门经理和副经理一起跳槽走了。” “年底,总部派来一位新经理,这位经理一来就大刀阔斧精简冗员,迅速推出降低成本、加强产品本土化的开发计划。公司上层很赏识她,授权让她负责新产品开发的全部工作。为了配合新产品的开发,新任经理要我提供一份市场的反馈意见,期限一周。为了取悦新上司,我白天做市场调查,晚上通宵赶工,第5天就把意见书交去了。经理对我的工作很满意,也不掩饰对我的好感,这时所有的同事都认为我将是副经理的不二人选。” “可不久我拒绝了新任经理的一个要求,惹怒了她,非但副经理的任命无影无踪,连我做熟了的华东六省的业务网也让我转交他人,然后借口配合新产品开发,让我开拓湘滇黔市场。这些省份里和我们公司业务对口的单位很少,一时很难打开局面,新任经理也终于找到了当众指责我的口实,她在业务会上点名批评我工作开展不力。面对着周围同事愕然、鄙夷、幸灾乐祸的眼神,我简直无地自容。” “以我的业绩和勤勉,大家一直都认为我是副经理的最佳人选,现在却因新任经理的有意排斥,我成了业绩最差的人。年底就要续订合约了,像这样发展,被扫地出门的肯定是我,郁闷和烦躁使我在数月之内就和两名同事发生了口角。面对着大家冷漠的眼神,我连跨进办公室的勇气都丧失了。渐渐地,一到烦躁的时候,我马上就会有尿频尿急的冲动,于是就不停地跑洗手间。我想过辞职,可就这么被淘汰出局也心有不甘,而且现在只有硕士、博士的学历才能在人才市场游刃有余,像我这样的小本找工作也难。可上班又让我恐惧,想到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紧张得连打字手都发抖,怎么办?” 吕宁因为新上司的有意排挤而工作不顺利,本来很有希望的副经理职务也泡了汤,甚至连工作能否保住都成了问题,加上与公司同事关系的紧张,这些急剧的变化让他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于是出现了对上班的恐惧,这本来也很符合常理。但是吕宁的反应如烦躁、动怒、尿频尿急、失眠、恶梦等持续的时间明显超过了一般人,这让心理医师觉得有些奇怪。吕宁为什么会这么脆弱、敏感?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难道仅是工作的不顺这么简单?他和上司的矛盾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仅是工作上的排挤?带着这些疑问,心理医师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发生在吕宁身上的事情。在慢慢试探中,医师发现吕宁总在刻意回避他和上司之间矛盾的起因,他总是以一句“她有意地排斥我”来搪塞。一次次地谈话,医师耐心地解除着吕宁内心的顾虑,在探寻工作矛盾的过程中,吕宁提到了两年前他大学毕业时的情景,这倒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第12节:畏惧上班年轻白领(2) 他说,这种说不清的恐惧,其实是从两年前他在台商家做保姆时开始的。 “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决定考公务员。经过半年复习,2001年1月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成绩还行,没想到体检时竟查出我乙肝澳抗阳性,被录用单位拒之门外。后来经一再复检,我的检验结果正常了,可已错过了招聘的时间,我成了无业人员。我家在外地,为节省房租,我暂时寄居在亲戚家的门厅里。怕影响他们看电视,每天晚上我在街上逛到11时才回去。踯躅在街头,我想着自己一年前还是天之骄子,转眼间就成了社会弃儿,心里真不是滋味。走投无路的我天天翻报纸的招聘广告,看到一个家政培训班招生,并允诺推荐工作,我想不妨一边从事家政一边找工作吧,至少暂时有个安身之所。” “经过家政班的短期培训,2001年8月,我来到一位姓秦的台商家。秦的妻子在台长期养病,在大陆经商的他刚把母亲及12岁的儿子秦小强接到自己身边。秦老板要找个有本科学历,会烹调、会开车的人来照顾他的母亲和儿子,还要辅导小强的功课,月薪2000元。这是我当时最好的选择了,我不会开车,弄了张假驾照和雇主签了3个月的合约。上班第一天,我骑车把放学的小强接了回来。担心孙子安全的秦母很生气,大声斥责我见工时欺骗了他们。听着秦母声色俱厉的数落,我窘得说不出话来。” “好在灵活的小强给我解了围,他对奶奶说:‘我喜欢骑车,这能让我更快地适应大陆。’爱子心切的秦老板干脆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其实好玩的小强骑车只是想要更多的自由,放学时他有意避开我,自己骑车走街串巷,一次竟然到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秦家母子暴怒,大骂我愚蠢、失职。我只有不停地说对不起。没想到,在学校里是优等生的我连做保姆也不合格,看着他们愤怒、不屑的眼神,我长期积累起来的自信崩溃了。自此,不管我做什么,秦母都如影随形地跟在后面监督。她要求我清洗厕所不能用刷子,要用手拿海绵球擦洗。按照合约我每天要在他们家做足12小时,只有躲进厕所时才能透口气,摆脱老太太的监督。站在封闭的卫生间里,我胸口憋闷得像压了一块大石。” “2001年11月底合约期满,我总算结束了男保姆生涯,可秦家给我留下的窒息感觉却一直伴随着我,只要周围一有情况变化,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全身紧张,现在,这种恐惧的感觉又回来了。” 男保姆的经历对吕宁造成了极大的压抑,同时对他的自信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让他变得抑郁,同时更加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些对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讲完这段经历,吕宁似乎轻松了一些,但他的症状还是没有消除,他依然焦虑、失眠,依然对上班无比的恐惧。医师更加坚信,吕宁的心结应该还是在他和上司的矛盾上面。又过了很久,他终于将他和上司之间的矛盾全部讲了出来。 “新上司是法兰西和墨西哥血统的混血儿,叫Lisa,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法国。在我很出色地完成了她交给我的第一项工作任务之后,她对我的态度明显升温了,早上她会抛开上司的矜持,在8时56分时和我一起走进拥挤的电梯,其实作为经理的她并不需要赶着打卡。上班时间她会借公务之名把我叫进经理室,让我给她沏一杯咖啡。看着她燃烧的蓝眼睛,我犹如芒刺在背。” “今年1月底公司在近郊度假村搞活动答谢客户,她和我都去了。3天后活动结束,下午送走客户后她对我说,有些会议事务还需要我再清理一下,让我多住一宿再返京,我答应了。晚上7时,她打来电话说她在休息室的酒吧等我,我才知她也没走。赶到那儿,只见她穿着一袭低领宽摆长裙,显得春意盎然。这个比我大12岁的女人见到我时,向我亮了亮手指,她没戴那枚钻石婚戒。” “喝完一杯酒,她把我拉下舞池,我想推拒,她两手攀着我的肩,在我耳边软声低语:‘公司要物色一个副经理,我推荐了你。’这真是个太大的诱惑,仅有本科学历的我能跻身管理层是事业成功的象征。我木然地跟着她滑下了舞池,她的两臂在我肩上越缠越紧,整个人都贴到我怀里。好不容易熬到曲终人散,她又腻在我怀里让我送她回房间。我灵机一动,抓起一杯酒一饮而尽,然后装作脚步踉跄的样子扶她回屋,一进房间她就搂着我狂吻,手摸索着要解我的衣扣,我推开她,拼命干呕,口齿不清地说:‘喝多了,喝多了。’她扫兴地拍拍我的脸说:‘可怜的孩子。’这样,佯装酒醉的我才得以脱身。” 第13节:畏惧上班年轻白领(3) “回北京后,连着两个周末,她都打电话要我到她家里陪陪‘寂寞’的她,被我婉言拒绝了。虽然我很想晋升,但也不想凭这种旁门左道来博取成功,但没想到此后她处处与我为难,有意地排挤我。” “看到她趾高气扬的身影,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她又要设计报复我了吧?也许她现在就要解聘我?一想到这,我马上就会有尿频尿急的冲动,于是就不停地跑洗手间。” 解析 吕宁的心结不是“恐惧”而是“焦虑”,心理学上称之为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病态的烦恼心情会持续数月之久,伴有恐惧、窒息、头痛、失眠等全身不适的感觉。尿频尿急、易怒更是过度紧张的表现。 他的这种心理障碍源于他做保姆时的压抑,这激化了他白领生涯的坎坷,最终的形成还和他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力求完美的个性有关。做男保姆时雇主的呵斥和监督,曾使他丧失了长期建立起来的自信,进公司后,为迅速提高英语水平,又拼命恶补英语。像他这样的年轻白领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达不到目标,不是过分失落,就是自信崩溃,对逆境感到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只有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取代忧虑性思维,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态焦虑。吕宁现在需要对他的心结梳理清楚。事实上,他现在面临的尴尬,心理学称为“两难选择”,他应该考虑三个问题: 1.准备考研再图发展或立足现公司固守,哪个是自己的终极目标? 2.哪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 3.倘若两个打算都失败,如何应对? 如以考研为方向,那他应该认识到现在的沮丧、委屈都只是达到目标之前的过程,不值得为之焦虑。要想在现公司发展,也未必无路可走。目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任何单位的人事状况都不会铁板一块,与其为了未知的“灾难”忧心忡忡,倒不如调整心态,和周围同事搞好关系,不管去和留都可以避免“腹背受敌”。就算被炒鱿鱼,以他目前的经验和实力,与刚毕业时已不可同日而语,走出去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要缓解他目前的焦虑体征,还可采用焦虑控制训练法,并辅助药物治疗。其实生活中面临两难选择的人很多,彼此之间相互倾诉,相互开导,往往能起到比药物治疗更好的作用。有一个“心理之友”网站就是由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咨询者自发组织的,他们每月接受一次专家的理论指导,每周集体外出活动一次以释放心灵。这种角色互换,负担互担,快乐互享是国际上新流行的心理治疗方式。 对上班产生恐惧的共同原因是人际关系恶化,工种变异打击,工作压力增大。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尤其是一帆风顺的好学生,自视甚高的心理一旦被复杂的社会现实所挫败,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也是都市白领易发焦虑症的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占总人口10%以上的人患有焦虑障碍,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长,这个比率还会上升。 第14节:看见花圈会晕眩护士(1) 看见花圈就会头晕目眩的护士 她只要一见到花圈就觉得头晕目眩,接着便全身冒汗,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紧张。她曾暗下决心,见到花圈不躲开,但屡屡受挫,旷日持久,听到哀乐或别人提到“花圈”二字都会胆战心惊。 她是一名护士,今年27岁,平日工作积极,领导同事对她评价都很不错,但最近她都有些不敢出门了,就因为害怕看见花圈,甚至一些和花圈类似的东西她都不敢靠近。 她说只要一见到花圈就觉得眩目耀眼,接着便全身冒汗,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紧张。她也曾暗下决心,见到花圈不躲开,但屡屡受挫,旷日持久,听到哀乐或别人提到“花圈”二字都会胆战心惊。 这位女子害怕的东西比较特殊,同时也是一件具体的东西,所以心理医师下意识的反应是:她以往的生活中,发生过与花圈有关的,给她留下不好回忆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看作是一种创伤,正是某种不愉快的经历让她对“花圈”产生了莫名的恐惧。于是医师让她回忆曾经发生在她身上的有关花圈的事情。 在交谈中,她说起了三年前的一件事情:有天晚上,她从梦中惊醒,她说看见墙上挂有凭吊死人的大花圈。丈夫忙开灯,可墙上什么也没有。一关灯,她说花圈又出现了。后来,丈夫发现她所说的花圈原来是窗外树枝在墙壁上的投影。虽然她也相信是树枝的投影,但从此却对花圈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见到花圈便紧张不安。恰巧上班途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花圈店,以前她都熟视无睹,从未在意,如今,那个小花圈店却成了拦路虎。她老远看见那为了招揽生意而悬挂在店铺前的花圈,就会全身冒汗、心跳加快,咬紧牙关也过不去,非得掉头绕道而行。这个护士查遍医书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好暗下决心,勇往直前,但屡屡受挫,仍过不了那一关。久而久之,她便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很没用。 一个梦就能让她产生持久的恐惧感?这似乎有些太过蹊跷了,医师觉得背后肯定有更深入的原因。再者,她为什么就做了这么个梦呢? 在接下来的心理访谈中,医师了解到,做梦之前的那段时间,她一直有些莫名的焦虑,晚上难以入睡,还很容易就从梦中惊醒,白天虽然可以正常上班,但精神很不好,有时候会走神。 在不断的询问中,医师终于发现了很有价值的信息:噩梦出现之前,她曾在医院里参加了一位病人的特护工作。病人患的是晚期肝癌,因长期输液四肢静脉血管已针孔累累,打针十分困难。病人瘦骨嶙峋且极度烦躁,经常喝斥注射护士,因而护士们在背后便颇有微词。尤其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病人家属,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妇人,一派官家作风,凶神恶煞。对这些,她也有同感,也很烦这位病人,但她不像她的同事们那样议论纷纷,她能忍耐。从医生的神色来看,一切医护措施也只是程序性的、象征性的,她知道病人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也就没有理会病人家属的态度,只是默默地完成份内的工作。她参加了病人最后的抢救工作,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肾上腺素,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的,直到脑电图呈持续的一条平坦直线。抢救很累,但并不紧张,不过她的工作也是无可挑剔的。 事后,死者家属以死者所在那一个十分重要机关的名义向医院反映了有关情况。医院领导在大会上严厉批评了特护的几位护士,却突出地表扬了她,认为她具有崇高的天使美德,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她觉得大家都对她怒目相向,自己一下子被置于与大家对立的地位,反而十分紧张。但她一直克制着自己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坚持正常上班,在别人眼里,她并没有什么异常。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上面那个梦。 在交谈中,医师还了解到这位护士年轻时聪慧敏捷,勤学好思,曾有过非常远大的抱负。而护士专业并非完全出自她的自愿,她也曾常常觉得自己的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如此,她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强,这种挫折似乎并未给她的精神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在现在的工作中,她总是尽职尽责,努力做到最好,有一点完美主义倾向,同时她很敏感,非常在意同事对她的评价与看法,担心受到她人的责难。 心理治疗到这里,医师已经基本弄清楚了她的问题所在:那次医护事件之后,一方面,对于病人的死,她内心深处有一点内疚,因为在护理的过程中她也很厌烦这位病人,程式化地完成任务让她觉得对于病人的死,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在受到表扬后,她觉得自己被孤立了,表扬反倒让她无所适从,这对于非常在意同事看法的她无疑是个灾难,而非喜事。 弄清楚病因之后,她的恐惧并未直接消失,在她的要求下,医师决定对其采用冲击治疗。治疗开始之前,她一再要求医师“狠心”一些,坚决按治疗计划执行,不要像她家里人那样迁就她,那样会使病情越来越重。 于是,医师在一间6平方米的治疗室里,放置花圈十余个,四壁也贴上花圈图案。中间有一只沙发,上面也放满了花圈图片和特制的一些小花圈。墙角有一台录音机,备有哀乐磁带。这位女护士进入治疗室后,畏缩不前,只见其呼吸加深加快,全身微微战栗,背腰屈膝,手足无措,额头已渗出汗珠。突然,哀乐声起,她马上就想抬腿往回走,但是门、窗都已关严,四处都是花圈,无法回避。后来,她选择了一个空隙站立,惟恐接触花圈。但她全身发抖,站立不稳,摇摇欲倒。过了一会儿,她已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便急忙走近沙发,也顾不上沙发上的图片和小花圈,坐下喘息不止。半个小时左右,患者颤抖逐渐减轻,呼吸逐渐平稳,靠在布满花圈的沙发上,一副疲乏平淡的表情。 第15节:看见花圈会晕眩护士(2) 这时,医师告诉她治疗已成功结束,可以离开治疗室了。她似乎也无脱离困境的惊喜,而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整理衣服,说声“衬衣全湿透了”,然后扶起倒在她面前的几个花圈,慢慢地走了出去。 接受第二次治疗之前,她说自己已经敢于路过那个花圈店了。 医师问:“为什么不怕花圈呢?” 她说:“不知道。或许是小巫见大巫吧,摸都摸了,还怕看一眼?” 第二次治疗方法同前,她几乎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和植物神经反应。半个小时后,治疗结束。 一年多的追踪观察也证实这位患者已不再惧怕花圈和哀乐了。 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恐惧症”案例。 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这些恐惧大多是正常的。一个人面对歹徒的匕首,双腿打颤,甚至屁滚尿流,这都是合理的恐惧,但如果他走在大街上,因害怕旁边的高楼突然坍塌将他压死,而吓得寸步难行,那就有些不正常了。 从临床表现来看,这个案例属于“单纯恐怖症”,又称“特殊恐怖症”,区别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表现为对某些特殊物体、情境或活动的害怕。它包括三个成份:预期焦虑,即担心自己会遇见引起恐惧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恐惧本身;以及为了减轻焦虑采取的回避行为。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井绳”的畏惧,乃是来自以前“被蛇咬”的经历。这句俗语很贴切地表达了“单纯恐怖症”的一些特色:首先,它来自个人过去的经历;其次,现在畏惧的对象和过去的真正畏惧对象间有一种类似、象征的关联;再次,它得来容易,却难以消除。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恐惧症是当事者以“转移作用”和“回避作用”这两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压制潜意识里的本能冲动所致。 这个害怕花圈的女护士就是如此,在护理那位癌症患者的过程中,她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但一直没有表露出来。在患者死后,她觉得终于解脱了,但内心又隐约为自己曾经的厌烦而感到内疚。同时,院领导的表扬又让她觉得同事对她疏远起来,这让她非常的不安,不过人前她依然保持镇定。在持续的压抑之下,因为患者之死这件事所带来的复杂情绪:厌烦、内疚、焦虑不安……终于转化为对花圈的恐惧。很显然,花圈代表着整件事情,在这里,“整体恐惧”被缩小为“局部恐惧”,女护士在潜意识中选择了“花圈”这一替代物。 1909年,弗洛伊德曾以一位5岁男童小汉斯(little Hans)来说明恐惧症的形成:5岁的小汉斯正处于心性发展过程中的“俄狄浦斯期”,他一方面依恋他的母亲,而对身为“情敌”的父亲怀有敌意;但另一方面他又怕父亲的报复——将他“阉割”。这些本能冲动都是他正在发展中的自我无法接受的,所以被潜抑到潜意识里去,但仍蠢蠢欲动。有一天,汉斯和母亲搭马车出去,马车翻覆,汉斯变得非常惊惶,他怕那匹马会“咬”他,而产生了所谓的“惧马症”。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汉斯把和父亲关系中的焦虑“转移”到较无害、且可以“回避”的马身上所致。“怕被马咬”即是“怕被父亲阉割的转移”。 针对护士的症状,心理医师采用了“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暴露疗法”或“快速脱敏疗法”。它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相对系统脱敏疗法而言,这种疗法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治疗时间短。 著名行为治疗专家马克斯(Marks)教授在谈到满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时指出:“对患者冲击越突然,时间持续得越长,患者的情绪反应越强烈,这样才能称之为满灌。迅速向患者呈现让他害怕的刺激,并坚持到他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是不同形式的满灌技术的共同特征。”运用满灌疗法,治疗一开始时就应让求治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像的方式,鼓励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或者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求治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求治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求治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求治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但求治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减了。或者把求治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实际体验,使其觉得也没有导致什么了不起的后果,恐惧症状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习能镇惊”是满灌疗法治疗的要诀。国外报道,即使病程超过20年的恐怖症,经过3次~15次满灌治疗,也有希望治愈。但是这种疗法在使用中也要慎重,要注意患者的人格特点和神经类型,身体要健康,否则不但无法医治恐惧症,还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阴影。 1982年,马克斯教授在成都举办的精神卫生讲习班上,曾以这种方法治疗一个有不洁恐怖症和癌症恐怖症的女病人。由于怕脏,她每天花大量时间洗手,洗家具,擦墙壁地板,几年不睡自己的床而与母亲同睡,觉得厨房炊具很脏而到餐馆去吃饭。全家人为此极为不安。马克斯医师自己带头,用手接触墙壁、地板、甚至鞋底,又用脏手去接触水杯,故意把杯口弄脏,再喝这杯子里的水,让病人照样去做,做完之后两小时内不准洗手,让接触脏物引起的焦虑和恐症情绪,经过两小时的延缓,自行获得部分消退。两小时后开始洗手,最初病人要洗一小时,以后洗手时间给予限制,逐步缩短到三刻钟,半小时,一刻钟。每天让病人在家里重复上述过程,几天之后,又让她回到自己那尘封半年的脏床上去睡,最后又让病人到肿瘤医生门诊部候诊室去,并坐在癌症病人坐过的椅子上,并与癌症病人握手。这一切措施使患者陷入十分惊恐、失眠、食欲不振、“简直受不了”的状态,而且不用任何镇静药物,等待焦虑状态的自我缓解。根据短期观察结果表明,近期疗效较好。 选用快速暴露法要注意,治疗开始时必须决定现实的治疗目标,并取得病人的同意。第一次暴露的项目应当是病人容易做到的,以利于帮助病人建立治疗信心。治疗前要告诉病人必须努力配合,暴露于恐怖情境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舒适症状,但不会有任何危害,因此要求他不要有任何回避意向。只要在恐怖情境中坚持停留下去,焦虑感就会减轻。每次成功的暴露之后,通常应和病人进行讨论,把进步归功于病人的努力,对病人的合作表示赞扬。随着暴露成功的次数增加,病人的自信逐渐增强,对恐怖情境的应付能力也不断提高,焦虑症状也将日益减轻直至完全消退。各次治疗间歇期应向病人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以促进病人的自我训练,巩固已取得的疗效。 第16节:她总觉自己是个坏女人(1) 她总觉得自己是个坏女人 她害怕跟别的男人接近,特别是喜欢的,或者对自己好的男人,因为她说自己是个坏女人。 任丽华今年25岁,是一家公司的职员,还未结婚。她说自己总是无缘无故地紧张,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最近突然更严重了,无法正常地工作、生活,于是求助于心理医生。 虽然她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想做心理治疗,好像很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可是会谈当中提供的资料总是很含糊,闪闪躲躲,不愿涉及实质性问题,于是医生和她闲聊,慢慢地了解她的情况。 她说在工作中,有时紧张,有时不紧张,看情形而定,具体询问时,她又说不知道,只是有时无缘无故地紧张,两手发抖,又怕被别人发现,所以不好意思留在公司里工作。 她最近一次突发紧张是被公司主管叫去吩咐事情的时候,医师询问主管是不是很凶,她说不是,人很好。接着询问她认为自己当时为什么会紧张,回答依然是不知道。 医师认为,任丽华一直在掩饰她的事情,在和医师绕圈子。于是医师转向询问她的家庭情况。从她的叙述中得知,任丽华出生于一个中等家庭,是独生女。爸爸在十年前左右为了经商离家到国外,忽然断了音信,不知下落。家里留下母亲与她,靠母亲工作维持生计。到了前几年,她高中毕业以后,经人介绍到某个公司工作,一直到现在。交谈中,医师发现她言语很清楚,智力正常,有点内向,但看起来很直爽。 一周以后,任丽华按照约定时间来到门诊,经过一小段打招呼、问好以后会谈开始。 在这次会谈中,医师发现任丽华在家极少紧张,她说家里只有自己和妈妈,没什么好紧张的,而让她紧张的对象主要是上司、老同学、爸爸的老同事这些人。碰到老同学以后,本来也挺高兴的,但她说老同学总会问东问西,比如你最近怎样,交了男朋友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的,这让她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就紧张,然后自己就走开了。看样子,任丽华好像心里有什么事,怕被同学问出来似的。 第17节:她总觉自己是个坏女人(2) 任丽华还说起了有一次在街上碰到爸爸的老同事,他们在街上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话,自己的双手就抖起来,然后赶快说了声再见走了。医师问任丽华那位先生说什么了,丽华说,他只不过是问一下我家的情形,问我有没有听到爸爸的消息,妈妈最近如何。最后,他说我最近长得亭亭玉立,有点像我妈妈……那会儿自己刚好发抖起来,就赶快走开了。 从这次谈话可以确定,本来所谓无缘无故发生的紧张,是在某些情况,即与上司、老同学、爸爸的老同事见面谈话时容易发生的。而且,病人肯定有什么秘密惟恐被人知道。因此,医师觉得需要多了解一些任丽华的爸爸离家远走的事情。 任丽华说,当时她年纪还小,只知道爸爸本来就跟妈妈感情不好,借着外出经商去了国外,结果一走就不再回来。后来只知道留在国外跟一位女人同居,就再也没音信了。妈妈很生气,可是也没办法,十几年来,也没音信,妈妈说,只好把爸爸的事忘掉了,不用再提,免得难过。 任丽华记得爸爸临走前,特意带她到儿童乐园去玩,并且买了一些玩具,还叫她好好保存。事后回想,任丽华觉得爸爸是有意远走不回来,所以买些玩具作纪念。不过任丽华说,妈妈把玩具都丢掉了。妈妈说爸爸很坏,把我们母女俩人丢在这里,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不用去想念他,也就把爸爸所有的东西都丢掉了。 任丽华说她的好同学都知道她爸爸不在家的事,她并没怕她们知道,只是怕她们谈论自己的事情。当医师问她什么事的时候,任丽华只是说,没什么,反正老同学喜欢问东问西,我就紧张,我常常就发抖、紧张不知怎么办。看来,爸爸远走并不是任丽华害怕别人知道的事情,而在此背后,肯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只是谈到这里,任丽华已经不愿再谈下去,又开始重复表述她的症状,“反正老同学喜欢问东问西,我就紧张,我常常就发抖、紧张不知怎么办”,这种掩饰是“阻抗现象”之一,更表示此后隐藏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问题的原因所在。 这次会谈就这样结束,约定下个星期再会谈。 可是一个星期以后,病人打来电话,说需要看牙科医师,暂时不能来做心理咨询。此后,三四个星期都没有消息。 医师觉得,可能上次会谈时追究心理问题的核心太紧促,病人可能不太放心,临时打退堂鼓,躲开医师一段时间。就好像病人遇到爸爸老同事,谈论到一些事弄得病人紧张,病人就赶紧采取躲避、离开的反应来处理其处境一样。 经过大约一个月以后,任丽华又打电话来,约定会谈时间,想再来看医师。由于医师推测任丽华忽然停止来看医师作治疗,有其特别意义,即想“躲避”一下会谈,以免谈到问题的核心,所以医师也就暂时不提起任丽华躲避会谈这件事。这次任丽华再来时,又像初次会谈时一样,从头倾诉她的紧张、发抖,不知怎么办才好的问题。 医师问她最近什么时候特别紧张,任丽华说,上个礼拜,公司有位同事结婚,大家去吃喜酒。有位男同事跟她同坐在一个宴席桌上,对她很好,常替她布菜,而且宴席完以后,还问要不要送她回家。她说当时自己两条腿都紧张起来,赶快说不要,自己跑回家。结果,隔天还不敢上班,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一天。据任丽华介绍,这位男同事大概四十多岁,结了婚了,他的太太生病,所以那天他的太太没有参加宴席。任丽华依然强调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紧张。医师觉得她好像担心什么事会发生似的,这得到了任丽华的确认,但具体问她什么事,答案依然是不知道。 医师:“他对你很好,并不会威胁你,加害你吧?” 任丽华:(突然笑起来。)“他才不会加害我,他对我殷勤体贴,好像对我有意思。” 医师:“那不很好么?” 任丽华:“那怎么可以,万一……” 医师:“万一怎样?” 任丽华:“万一,我喜欢上了他,那不就很糟糕了吗?!” 第18节:她总觉自己是个坏女人(3) 医师:“为什么呢?” 任丽华:“那怎么可以?人家是已结了婚的人,他的年纪又大得很,可以作我的爸爸……” 医师:“既然不可以,那你还为什么用得着那么紧张害怕呢?” 任丽华:“那我就不晓得了……” 医师:“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位同事?…” 任丽华:“……” 在医师看来,因为这位男同事年纪较大,已经结婚,是有妇之夫,所以任丽华不愿意有什么越轨的事发生,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任丽华那么害怕他对自己亲切呢?平常公司同事之间,也可以互相亲切、要好、保持好同事的关系呀!任丽华说自己不好讲,但就是害怕。医师不断地帮助任丽华处理这种“阻抗现象”,克服难为情的感觉,以让她放心地吐露心里烦恼的症结,终于任丽华开口了。 丽华说:“我妈妈总是说我是坏女人!” 之后,她告诉医师,自从爸爸离家远走不回来以后,妈妈一气之下,就开始交男朋友,后来在她14岁,读初二的时候,跟一位男人,任丽华爸爸的同事同居起来,并要任丽华叫他叔叔。叔叔住到她家以后,家里就热闹起来,大家也很高兴。他对任丽华很好,关心她的功课,买好的生日礼物给她。但这惹得妈妈不高兴,妈妈向叔叔发脾气,骂他花了那么多钱,买那么好的东西给我。后来,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时发生了事情。叔叔跑到任丽华房间跟她谈话,说她很漂亮,很喜欢她,后来还亲吻了丽华。恰巧这会儿妈妈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个情形,就大发脾气,摔东西,打她,并且要把叔叔赶走。叔叔马上收拾行李走了,再也没回来。以后,妈妈就一直骂任丽华是坏女人,做坏事,不要脸,偷了她的男朋友……任丽华说这件事把她吓坏了,自己也害羞死了。 医师:“难怪你一直认为自己是坏女人,怕跟别的男人接近,特别是你喜欢的,或者对你好的男人?” 任丽华:“可能是。” 经过上次会谈以后,任丽华又借口说公司里忙,就没来会谈。两个礼拜以后,才又回来会谈,继续治疗。当医师问起上礼拜为什么没来时,任丽华推说公司忙,有事情。这次,医师直接告诉任丽华,他认为因为上次会谈,任丽华告诉医师一些往事,内心有什么感觉,所以又躲避不来了。 医师说:“你有个倾向,遇到心里不安的事,紧张起来,就赶快躲避起来。你不是说过,在街上遇到爸爸的老同事,谈到家事,你就赶快躲开。公司同事跟你好,你紧张得一两天不敢去上班。同样的,我在想,你是否也在躲医师?一两个礼拜不来会谈。”医师把任丽华重复发生的反应连接起来,让任丽华领悟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模式,了解自己的性格与心理。同时,随时观察,并且适当地指出任丽华与治疗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能更好地处理可能隐藏进行的“移情关系”。 此后,任丽华告诉医师,她的确担心自己会跟医师发生什么关系,害怕起来。医师告诉她,假如是那样的话她尽可以放心,因为医师对这种事情有经验,只会职业性地帮助她。同时,医师还告诉她她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坏女人。 医师:“你为什么喜欢叔叔,而且让他对你好,跟你亲近?” 任丽华:“……因为我喜欢他,他人好,而且家里少了一个男人,爸爸。家里很寂寞,有了叔叔,好像又得到了爸爸似的。” 医师:“你看,你喜欢叔叔,是因为你想念爸爸。” 任丽华:“是,我好想念我爸爸。”(哭泣起来)“……我一直希望我爸爸会回来。” 医师:“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说来,跟叔叔要好,和跟爸爸要好相似,是父女的感情。可是你妈妈却把它当作是男女的感情,所以才会那么生气。” 任丽华:“何况她总是说因为我的关系,叔叔才走掉,是我把叔叔赶走掉的,说我是坏女人。其实,当我爸爸离家远走时,妈妈就一直那么说,说是我把爸爸赶走掉;因为为了我,爸爸才不回来。” 第19节:她总觉自己是个坏女人(4) 任丽华告诉医师,因为从小爸爸跟她很好,很喜欢她,特别是自从爸爸与妈妈感情不太好以后,爸爸就特别跟她要好,常常带她跟他一起出去玩,然后买东西给她。妈妈心里就不高兴,常骂爸爸宠坏了她。所以从小自己就带着一种念头:跟爸爸要好是不好的,是坏事情。 任丽华说自己不清楚妈妈为什么那么恨她,她猜想妈妈大概自己内心很难受,自己的丈夫忽然远走、遗弃她,不能怪自己,就怪到女儿身上来了。叔叔一走,她更伤心,就天天骂女儿出气。 任丽华说:“其实我跟叔叔没发生什么过分的事情,她能原谅一下我,也就没事了。” 至此,丽华的问题总算全部弄清楚了。 自从上次会谈以后,任丽华心里自觉轻松很多,慢慢觉得不必害怕、担心自己是坏女人,有诱拐别人丈夫的欲望。她承认自己还是很渴望与父亲一样年纪的男人接近,但也慢慢发觉不必为了那种欲望而害怕。 经过一年的治疗,她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男朋友。恋爱一段时间以后,最后决定结婚。 解析 任丽华的问题出现在她和异性交往中,属于社交恐怖症中的异性恐怖症。 异性恐怖症患者在与异性接触时,会出现紧张、脸红、口吃等问题,当与自己的异性上级接触时,症状尤其严重,感到极大的压迫感,不知所措,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与自己熟识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则不存在多大问题。 异性交往障碍的出现一般跟患者幼时的生活经历有关,和患者的家庭关系情况尤其有关,特别是女儿和父亲、儿子和母亲的关系。 任丽华的父母感情不好,但他的父亲很疼爱任丽华,这让同为女人的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产生了妒忌之情。这种感情的矛盾在父亲离家出走之后,变得更为强烈。任丽华的母亲新找了一个男朋友之后,心情变好,而思念父亲、渴望父亲关爱的任丽华显然将叔叔当作了父亲的替身,因此对他很友好,甚至可以说比较亲密。在这种时候,丽华的母亲显然对女儿又有了不满。在叔叔亲了任丽华之后,丽华的母亲彻底爆发了,将叔叔赶出了家门,同时怒骂任丽华不要脸。暂且不说叔叔亲近任丽华究竟是何动机,任丽华对叔叔始终都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并没有任何的不洁之想。而其母亲虽说是婚姻、爱情的受害者,当然婚姻的破灭可能也有其母亲自身的原因,但任丽华的母亲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女儿身上,让母女的感情淡漠在两个女人对于男人的爱的争夺中,显然是作为母亲的失职。让自己沉溺在痛苦和嫉恨的深渊中不能自拔的同时,也让女儿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女儿长大成人后的交往。 因为自幼失去了父亲,所以任丽华总是渴望和父亲一样年纪的男人亲近,这种“恋父情结”一直影响她与异性的交往。而叔叔的事件又让她在接近年长男人的时候,怀有深深的罪恶感,总会不自觉地担心和紧张,这种感觉在不断地强化之后,就发展成她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的状态。 要对现在的状态作出调整,任丽华首先要和母亲沟通,消除母女间的芥蒂,这对于缓解任丽华在接触男性时的自责和忧虑会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结交朋友会对她有一定好处。还应该多和年轻的男性接触,发展正常的朋友或者恋爱关系,逐渐从“恋父”和自责中走出来。 社交恐怖也是一种强迫观念,患病率较高。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苦恼。当然,谁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怖,但发展成神经质的症状时,其恐怖、痛苦程度非常之深,以至于回避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社交恐怖可细分为许多种,除开异性恐怖以外,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赤面恐怖 一般人在众人面前时,经常会由于害羞或不好意思而脸红,但赤面恐怖患者却对此过度焦虑,感到在人前脸红是十分羞耻的事,最后由于症状固着下来,则非常畏惧到众人面前。患者一直努力掩饰自己的赤面,尽量不被人觉察,并十分苦恼。患者惧怕到众人面前,在乘公共车时,总感到自己处在众人注视之下,终于连公共车也不敢乘。如有位赤面恐怖的学生患者,对上学乘公共汽车感到痛苦,便总是在别人上车完毕,公共汽车快开时才匆匆上车,以此方法避开人们的注目。因为坐下会与别人正面相对,便干脆站在车门口来隐藏自己的赤面。又如一位学生患者,因赤面恐怖不能乘公共汽车,只好坐出租车或干脆步行。在必须乘公共汽车时,就事先喝上一杯酒,使别人认为他脸红是喝酒所致,以此自我安慰,或拼命奔跑急匆匆上车,解开衣服的纽扣,用什么东西扇着风,让别人相信他脸红是由于奔跑所致,以掩饰赤面。另一患赤面恐怖的医生,为了掩饰赤面,便佩带红色领带。还有人为了缩小赤面的面积,而留起了胡须。有一位著名的雕刻家,在与人谈话时感到赤面,便借故小便暂时离开座位。这一类患者甚至连向别人问路也感到不便,宁肯自己一个人躲在在无人处拼命查看地图,就是多花费时间也甘愿如此。 第20节:她总觉自己是个坏女人(5) 上述症状在正常人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对患者来说却如落入地狱般痛苦不堪。他们觉得不治好赤面恐怖症状,一切为人处世都无从谈起。 视线恐怖 患者主诉与别人见面时不能正视对方,自己的视线与对方的视线相遇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儿才好。患者一味注意视线的事情,并急于强迫自己稳定下来,但往往事与愿违,终于不能集中注意力与对方交谈,谈话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往往失去常态。 有的视线恐怖患者与许多人同在一个房间时,主诉不能注意自己对面的人,而强迫注意旁边其他人的视线,或认为自己的视线朝向旁边的人而使其感到不快,结果患者的精力无法集中于对面的人。有的学生患者在上课时,总是不能自已地去注意自己旁边的同学,或总感到旁边的同学在注意自己,结果影响了上课,并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痛苦。 表情恐怖 患者总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对此慌恐不安。表情恐怖多与眼神有关。患者认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毫无光彩等。有一位表情恐怖患者,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眼睛过大,黑眼球突出,这样子被人瞧不起,又认为自己的表情经常是一副生气的样子,肯定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他冥思苦想,竟然使用橡皮膏贴住自己的眼角,认为这样就会使眼睛变小,但眼睛承受极大的拉力,非常痛苦,也很难持久。最后,患者下决心动手术,当然没有一个眼科医生会给他做这样的手术。还有一位患者,他认为自己总是眼泪汪汪,样子肯定很丑,竟找医生商量是否能切除泪腺。另有一位公务员,他认为自己说话时嘴唇歪斜,给人带来不快,竟因此而考虑辞职。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笑时是一副哭丧相,有的患者则认为自己眉毛、鼻子有病态的样子等。有个女同学在和别人开玩笑时,听别人说自己的脸长得像一副假面具,从此她对自己面孔倍加注意,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甚至不愿见人了。 口吃恐怖 口吃恐怖可归类于社交恐怖的一种。患者本人独自朗读时,没有什么异常,但到别人面前时,谈话就难以进行,或开始有发音障碍或才说到一半儿,就说不下去了,患者对此忧心忡忡,因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而感到自己是个残缺的人。 对于社交恐怖患者来说,暴露疗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21节:失眠背后阉割恐惧(1) 失眠背后的阉割恐惧 他总是失眠,最近恋爱了,关系发展非常不错,但他越来越觉得激情在减弱,当两人第一次有了肌肤之亲时,他却无法勃起。 他近两年一直被失眠困扰,看了不少医生,服了很多药。每服一种新药,开始都有些疗效,但不能持久。做过很多检查,没发现任何器质性问题。为此,他常感到痛苦不堪,忧心忡忡。最近病情又加重了,发展为一上床就担心失眠,并且开始对床铺产生恐惧感。 据他回忆,失眠始于高三下半学期,当时18岁。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失眠严重而影响了学习,结果高考失败,只上了中专录取线。那时他刚知道手淫,每天都想尝试,可又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发生,总在严加克制,斗争的结果多是手淫占上风,最后只好屈从。手淫后又非常内疚,非常痛恨自己,觉得自己非常卑鄙,居然能做出这等下贱的事。接着就是没完没了的自我谴责,甚至体罚自己。就这样一夜就过去了,第二天,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他逐渐感到筋疲力尽。 上了中专后,失眠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再次出现失眠的症状是工作以后,他说每当开始三班倒时,就出现失眠,这种情况共发生过两次。两年前公司选拔一批员工出国接受培训,培训期间失眠又出现了,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严重。 从他的叙述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他的失眠症状基本出现在外部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期,比如高考、出国培训,而他个人对于竞争带有明显的矛盾情绪,内心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战胜他人,可现实生活中,却畏缩不前。 对于自己处理与领导和竞争对手关系的能力,他非常的不满意。他见到领导就感到害怕、不安和紧张,不敢在领导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与同事进行争论。同时又不会讨好领导,总是回避和远离领导。他认为自己是个非常胆小、懦弱的人,没有一点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而在他的幻想和想像中,却充满了表现、竞争和战胜他人的愿望,从此可以看出他对社交有着很深的恐惧。 恐惧不仅仅局限在社交方面,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对性,他也有着很深的恐惧。他不敢接触女孩子,因为一旦有了稍微亲近一点的接触,晚上就会不自觉地想像与那女孩发生种种风流韵事。他还说自己讨厌看那些色情的镜头、照片,比如男女接吻、拥抱和性交,不慎看到这些就会感到不安或不舒服。这些刺激很容易使他兴奋,引起大量的联想。这些幻想、联想最后唤起他的手淫冲动,相应的克制又比较严厉,结果引起持久的冲突,使正常的睡眠不能进行。因此,他常常主动回避具有色情性质的刺激,甚至姐姐从外地来看望他,姐姐用过的被褥他都不敢再用,担心出现性方面的幻想。 开始治疗前两三个月,他恋爱了。女朋友很漂亮,他感到非常满意,两人的关系发展也非常不错。他觉得俩人的关系早该有进一步发展,完全到了可以亲吻拥抱的阶段,但他却不敢采取行动,有些胆怯,不好意思,一直犹豫不定。随着俩人关系的加深,他越来越觉得激情或冲动在减弱。他在性冲动方面表现出非常强的克制,他的女友都为此感到奇怪,而他则并不感到有强烈的性冲动令他难以克制。当女友提出发生性关系时,他却出现了阳痿。 他告诉医师,自己的思想经常纠缠在这些事情上——性和竞争,一旦卷入就会沉湎其中,一想就是两三个小时,具有强迫性质,令他不能自拔。如果发生在工作和学习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分散精力;如果发生在睡觉时,就会干扰睡眠。 患者对性的强烈恐惧让医师觉得很奇怪,医师希望从他早年的经历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有一个姐姐,26岁,已出嫁,弟弟17岁,比他小7岁,在读高中。父亲在外显得老实忠厚,在家里则非常专制,脾气不好,经常斥骂母亲。母亲善良顺从,总是忍让着。母亲最喜欢他。弟弟胆大,外向,自信,不怕父母,经常与他们顶嘴。父亲最喜欢弟弟,从小就非常宠惯他。 患者对于父亲的描述让医师很感兴趣,他说记忆中,父亲相当暴躁,小时候他很畏惧父亲,平时很少同他交谈,有什么事问他,他总是显得很不耐烦或大声喝斥。父亲从来也不听他的意见,他讲些什么根本不会引起父亲的重视,甚至会招致父亲的责骂。有一次不知是因为什么,他插了嘴,父亲顿时不满,大声训斥:“小孩子懂什么,大人说话不许插嘴。”他有些不服,继续顶撞,结果被痛打了一顿。自那以后,就再没有顶撞的事情发生过。他自幼老实,听话,父母老师嘱咐什么就听什么。他从不调皮捣蛋,非常听话,而且学习好,总是拔尖,老师和村里的人都喜欢他,都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大学。可父亲不喜欢他,嫌他太胆小,老实。 从以上的叙述中,医师可以确定患者对于社交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父亲的畏惧,这种畏惧不仅仅会对他以后的社会交往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性心理。他有关童年生活的另外一些记忆,更加证实他对于性的焦虑和恐惧源自于早年的生活经历。他能记住的最早事件发生在5岁~6岁,一次偶然看到姐姐的外生殖器,立刻把头转过,感到不好意思;7岁~8岁时走亲戚,晚上睡在表姐的旁边,感到非常害怕,担心碰到表姐,整夜不敢动;10岁时看到母亲乳房感到害羞。如果注意一下他成年后对姐姐使用过的被褥的恐惧,就会更加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是何等强烈,由此演化而来的就是对性的一般性恐惧,诸如对异性的回避、对性诱惑的厌恶和对手淫的克制等。 第22节:失眠背后阉割恐惧(2) 对他的治疗是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持续了将近三年。治疗早期,他的热情很高,感到医生温和善良可信赖。他总是提前来等候,每次晤谈都比较主动,话也比较多,但又稍有节制,特别在性方面的话题上有回避。不过很快阻抗就解除了,他的谈话变得更为自由,无拘无束,深层的隐私渐渐地暴露出来。 随着治疗的进行,大约十几次晤谈之后(三个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治疗初期的热情慢慢在减退,对医生的信任开始减弱,产生怀疑,表现出不耐烦,开始以委婉的方式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性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失眠的主诉又增加了。治疗慢慢陷入到一种停滞的状态。 医师意识到遇到了阻抗,是非常强的阻抗,并非治疗初期遇到的那些多是源自羞于开口或恐惧暴露的心态,而是强迫性的重复。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医师们的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他到处寻找细微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阴茎勃起力度不够,注意微小的变化并以此推断将来会导致性生活失败。持续地担心手淫会导致性功能下降,总是用早泄和阳痿来恐吓自己,以达到克制手淫。首次同女友发生性关系,就出现早泄,以后频繁出现,甚至一度出现阳痿。对性的这种焦虑顽固地重复着,以不同的方式强迫性地表现出来。因此,沟通过程异常艰难。 随着不断地沟通,他在性方面的忧虑开始减弱,性生活慢慢恢复正常,不久还结了婚。同时失眠也在缓解,但仍不时反复。另一个突出现象是与治疗师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他在情感上越来越与医师保持距离,避免接触,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姿态。过去还曾表露过不满、争辩和较为温和的攻击情绪,现在医师却再也难见他对医师有明显的不满、怨恨和竞争敌意倾向。他越来越变得顺从、被动、胆小、依赖、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和无竞争力。 治疗又转入到一种僵持状态。医师在反复理解他的表现,体验他的移情。医师以为他那过分的顺从和温和是一种防御,希望能打破它,释放被压抑的竞争活力,并领悟它。医师注意他任何显示攻击和不满情绪的迹象,耐心等待着明显的针对医师的攻击情绪的显现,由此,让他在与医师的关系中理解和领悟。 通过不断的沟通,他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他变得开放,可以同医师争论,提出反对意见等。总之,医师们又上了一个台阶,失眠症状消失了,对领导的恐惧减弱了,变得更有男子气,更自信。 解析 这个病人的突出症状是失眠,属于神经症中的神经衰弱。详细了解还会发现他有对床铺的恐怖,甚至也符合强迫症和社交焦虑的诊断。病人对床铺的恐惧,可理解为对失眠恐惧的泛化。失眠症状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他反复强迫性地陷于性和人际关系的幻想和想像中,不可脱出,自然会干扰睡眠,特别是这些幻想和想像又最容易出现在晚上。在手淫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心理同样会干扰睡眠:开始是强烈的克制,之后又是强烈的谴责,内心没有平静的时候,如何可以安稳睡觉呢? 至于强迫性的性幻想和社交焦虑理解起来就要困难些。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经常会将现实和幻想混为一谈,因此现实和幻想性的满足具有同样作用,所以幻想就成了儿童满足欲望的一种方式。成年人继续使用这种方式就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了或是病态的。因此,病人的强迫性的幻想和想像可理解为一种幼稚的或病态的防御机制,其目的是满足病人某种欲望或愿望。从想像和幻想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要满足的欲望之一就是性。在现实中,他表现出强烈地对异性的回避,包括各种与性有关联的刺激都在回避之中,这样的特征会使他失去性冲动释放的正常途径。同样手淫也是一种重要的性释放途径,而他却对此表现出严重的克制和恐惧。因此,这个病人有严重的性压抑,种种正常的性释放途径都被堵上了,强迫性的性幻想就起到这样的作用,他使用幼稚和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来解决性压抑,性的欲望是在幻想和想像中满足的。由此也可以理解,强迫性的幻想受如此强大的性的力量推动,难怪不受意志控制。 第23节:失眠背后阉割恐惧(3) 那为什么他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满足自己的性欲望,而使用病态或幼稚的方式呢?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正常的渠道都会引起他的焦虑和恐惧,比如见了异性非常焦虑从而回避,对手淫很恐惧,一方面认为是劣迹,另一方面担心导致将来性功能丧失,从而严厉克制。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他试图通过正常的方式释放性冲动时,他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或恐惧,为了避免这种焦虑或恐惧,他放弃这些性释放途径或方式,代之以其他非正常的方式。这就是他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显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在过去的人格发展中形成的,特别是在童年期形成的。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对性的恐惧起源于俄底普斯期(Oedipus),当男孩子对母亲显示性的意愿时,来自父亲的阉割威胁令儿童感到万分焦虑,所以弗洛伊德称这种焦虑叫阉割焦虑,也称乱伦焦虑。这个病人有关童年期的某些记忆令我们相信他存在这种焦虑:能记住的最早的事件发生在5岁~6岁,一次偶然看到姐姐的外生殖器,立刻把头转过,感到不好意思;7岁~8岁时走亲戚,晚上睡在表姐的旁边,感到非常害怕,整夜不敢动;10岁时看到母亲乳房感到害羞。所有这些都表现一种乱伦的焦虑,如果注意一下他成年后对姐姐使用过的被褥的恐惧,就会更加感受到他内心的阉割焦虑或乱伦焦虑是何等强烈。由此演化而来的就是对性的一般性恐惧,病史中已有详细描述,诸如对异性的回避、对性诱惑的厌恶和对手淫的克制等。阉割焦虑源于对父亲阉割的威胁,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其含义是社会对儿童性冲动或乱伦冲动的禁忌,父亲就是这种禁忌的代表。从这个病人对父亲的描述中可以感到他有一个非常强大专制的父亲,这意味着禁忌力量是非常强大,因此他经历了过分强烈的阉割威胁,强烈的阉割焦虑就是在与专制凶暴的父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他最早出现失眠是在17岁~18岁,从病史上看当时性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此才有强烈的手淫要求。由于存在阉割焦虑,手淫这种行为自然唤起未解决的俄底普斯冲突,导致焦虑,最后影响睡眠。从理论上讲,俄底普斯期的冲突以儿子压抑指向母亲的性冲动向父亲认同得以解决,到了青春期,性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此期性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应的自我和超我的发展则相对落后,由此儿童将再度经验俄底普斯期的冲突。在这个病人身上这一点表现得非常典型,他有强烈的性冲动需要释放,而他的超我依然是老样子,自我如此虚弱地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摆动不定。时而支持本我,通过手淫释放性压力;时而转向超我执行惩罚任务,具体表现就是手淫、手淫的严厉克制和之后的自虐。 理解了他的基本冲突之后,他表现出来的其他奇怪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他顽固地坚信手淫导致早泄和阳痿的观点是他控制手淫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合理化的,是他为自己找到的“科学”理由,从而可以有根据地对性冲动进行严厉的控制而不感到是在对自己实施虐待。正因为存在这种动机上的需要,所以,他对那些与此观点相反的而且是真正的科学观点视而不见。如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他接触了很多有关手淫的非传统观点和知识,可就是将其拒之门外,相反却顽固地坚持传统的观点。这里的潜意识是避免阉割焦虑,表面上是为了将来保持良好的性功能,实际则是害怕进行手淫,害怕出现阉割焦虑。他也知道性对成年人来说是正常的,所以就不能完全拒绝,但目前又没有其他方式,只有手淫这种方式,如果坚信手淫本身不好,那么就可以不发生性活动了,就可以满足超我的要求了,避免了超我惩罚带来的焦虑。 他在热恋中体验不到应有激情和愉悦感,他感受不到强烈的性冲动,对女友的性诱惑轻松自如地就可以抵御过去。这里他无意识地采用了隔离这种防御机制,将情感体验同思想观念分隔开来,如此避免导致进一步焦虑。上文中提到他认为手淫这种方式不好,现在有了正常的途径,他的表现如何呢?依然是拒绝,没有激情,没有冲动。所以毫不奇怪,要开始性交了,他就早泄和阳痿,这是一种躯体化表现,情绪的问题转变为身体的症状。症状有明显的意义,就是不进行性交,目的同样是避免阉割焦虑。 第24节:失眠背后阉割恐惧(4) 他对性功能过分担忧,担心自己的阴茎勃起不坚硬,手淫中出现一点痛就与将来的性生活失败联系起来。这种过分的担心,反复挥之不去的顾虑,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他到底是害怕性功能出问题,还是希望出问题?这是反向形成,真正的意图是恐惧有性冲动,希望阳痿,这样就可以不发生性活动,不引起超我的惩罚。他的失眠可以理解为是躯体化——情绪冲突以生理或身体的症状表现出来,不过发生的层次更接近意识层面。 总之,所有上述的表现,都体现出内心的冲突,一方面,某些行为或防御是自我(ego)为满足本我的,比如强迫性的性幻想,手淫等;另一方面是满足超我的,实际上大多数的不合情理的行为,都是防御超我的惩罚,避免这种惩罚带来的阉割焦虑。 在性方面的工作有了良好的进展后,失眠这个症状依然不时反复,这不能不考虑在上述因素之外存在其他原因。病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失眠总是在一些重要事件之后发生,比如高三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工作后倒班的变动以及出国培训等。此外,尽管手淫在严厉克制下,但一直存在,可中专时失眠就自然消失了,其他时候失眠也可以不出现。再有面对领导权威或竞争者时的焦虑也是重要的因素。这些材料随病人的移情发展时被逐渐整合在一起,从而获得良好的解释。 病人在治疗中移情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开始他把医生视为母亲,显得无拘束,信任,接近;之后又视为父亲,表现疏远和惧怕;最后变得能客观现实地面对医生。相应症状的缓解在第一阶段非常突出,而在第二个阶段则倒退了。从背景材料可知,童年期他的父亲对他太严厉了,不给他任何表现的机会,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绝对地服从,这样令他的竞争力完全被压抑,成了一个完全顺从、谦卑和没有竞争力的人。象征性地讲,就是父亲容不下他的竞争,把他阉割了,使他变成了一个去了势的男人。治疗中这种关系被重现在诊室中,表现为对医生的顺从、听话和情感疏远,他不敢争论,不敢竞争,不敢表达敌意和攻击,完全是一个被阉割的形象。他不是没有敌意攻击,这些被移置到更加弱小的人身上,而且表现得异常的强烈;在领导和权威面前非常胆小懦弱,而在幻想中却充满了同想像中的权威的争论、抗争和竞争。表明这方面强烈的压仰。 这个病人的核心问题依然是阉割焦虑,它来自俄狄普斯时期与父亲竞争的失败。换句话说,阉割焦虑最一般的表现是没有竞争力,没有活力,而性只是这种阉割的一个表现方面。当他成年后,突然发现自己处处都是个失败者,而他依然是个男人,这种冲突让他非常痛苦。如此,我们也可理解他的失眠总是在具有竞争意味的事件发生时出现。就如同性方面的恐惧一样,当需要他表现竞争力的时候,他的焦虑就出现。这样他的才能就不能充分表现出来,他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他不能在社会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就好像他本来可以考上大学却只进了中专而比他差的人却获得比他好的成就一样。这一切引起强烈的不平衡,导致严重的自卑,引发强烈的冲突。 第25节:总要开窗睡觉的女孩(1) 总要开窗睡觉的女孩 由于一张小纸条的困扰,每到夜里她就会产生憋气的感觉,她只好推开窗户,渐渐这习惯成了自然…… 她已经是20岁的大姑娘了,但最近添了个毛病:不管春夏秋冬,非敞开窗户睡觉不可。夏天这样做当然无可非议,可是严冬季节也照开不误,就令人难以理解了。谁要是把窗户关上,她就好像被关进死牢一样,马上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地翻滚折腾,有时连神志都模糊不清,不住地翻白眼,呻吟哼叫不止,一般要半个小时才可缓过气来,走近再看她,好像干了多么重的活似的,瘫软在床上,满身大汗。多少名医也看不清她是什么病,于是便请仙弄神,胡乱地吃些香灰草末,自然是难以见效,不得已,家里人只好顺着她,开窗睡觉,好在住的是独门独院,倒也没发生什么意外。 但到后来,她都不敢出门了,也不能和别人正常地交往。有一次住旅店,她不敢出去,竟偷偷地把店户的玻璃起下两块来。她自己也很痛苦,但就是无力改变,于是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 医生让她回忆开窗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说是初三,并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初中三年级时,有个男同学给她递来个条子,上面写着:“我非常爱你,希望你将来作我的妻子,如不反对,就别理我。”她拿着这条子,一连几天没吃好睡好,当然她不敢去理那位男同学,可是越不理就越觉得自己在接受他的爱,开始是气愤,慢慢竟转为思念,越思念就越躲着他。那些日子,少女的心被搅拌得像一锅稀粥,水米全分不清了。每到夜里就出现憋气的感觉,她只好推开窗户,渐渐这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