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的生活智慧-24

作者:曾仕强 字数:5803 更新:2023-10-08 21:45:29

二十八、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主旨〕孔子谈论知、仁、勇三达德。〔注释〕古时候说“知”,大多指智慧。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引述〕知者不惑的知字,是智慧和知识的合称。有智慧得以合适运用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可供智慧活用,当然不惑。仁者乐天知命,明白宇宙法则,即为人人自作自受,也知道命可以改,也无法完全改变,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作自受,还有什么好忧愁的?所以不忧。孔子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勇应该是见义而有所为,所以我们常说「见义勇为」。有勇而无义,叫做乱。(阳货篇)勇而无礼,也是乱。(卫灵公篇)勇而合义,勇而有礼,自然不惧。〔生活智慧〕(一)知者乐水,善于运用思虑。有如流水周流各地,并不停滞在某一角落,比较不容易迷失,所以不惑。(二)仁者乐山,知道不变有不变的好处,尤其道德的要求,永远不能改变。既然如此,不如随遇而安,所以不忧。(三)勇和知、仁并提,一方面要用来求仁,一方面要接受知的指导。自然合礼、合义,不至于乱,所以不惧。〔建议〕以知、仁、勇三达德,不断自我修持。〔原文〕二十九、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主旨〕孔子指导弟子进学的程序。〔注释〕(一)「可与」即可以和别人一起做某件事。(二)「适道」为趋向正道。适即前往。(三)「权」指权衡轻重,使合于义。〔今译〕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趋向正道;可以和他一起趋向正道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立定在正道上;可以和他一起立定在正道上的人,未必可以和他一起权衡事理的轻重。」〔引述〕学习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情,问题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目的,也各有各的方式。要志同道合,形成学习型组织,共同朝向仁道而努力,可能十分困难。在一起学习容易,要建立共识很难。就算有一些共识,坚持的态度也未必一致。要求步调一致,同心协力,产生坚强的团队力量,那就更加困难。有了坚定的原则,为了因应内外环境的变动,必须权宜应变,以求合理,实在非常不容易。〔生活智慧〕(一)孔子的看法,是在一起学习,彼此互动。最好建立共识,以便聚合大家的力量,共同为同一理想而奋斗不懈。由共学而适道,再由适道而凝聚大家的意志力。促使大家不折不挠,共同坚持既定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二)有了坚定的原则,容易僵化而难以应变。无法权衡当时的利弊得失,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时候持经达变,有原则的应变,才能够找出合理的平衡点。(三)立是坚持,权为应变。执经达权,也就是持经达变。这是易经给我们的智慧,不可不变更不得乱变。虽然十分不容易,却必须用心学习。〔建议〕培养持经达变的习惯,讲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的方法,力求做人、做事,都尽量恰到好处。〔原文〕三十、「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主旨〕孔子借诗譬喻仁道不远。〔注释〕「唐棣之华」四句,是当时孔子的弟子们诵读的诗。唐棣为树名。华,同「花」字。偏,同「翩」字。反,同「翻」。室即家室。而为语助词。〔今译〕「唐棣之花,翩翩翻动。我难道不想念你吗?只是家住得太远了。」孔子说:「只是他没有真正去思念罢了,又怎么会太远呢?」第三部分 第110节:乡党第十(1)〔引述〕距离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的,可以用尺度量的。一种是心理的,不能够用尺度量的。前者是固定的,有多远便是多远,不具弹性。后者则是变动的,具有很大的弹性。思念真切,再远也有如眼前,这是心理距离,可远可近,完全由人自主。〔生活智慧〕(一)真诚祭拜祖先,祖先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真心思念远地的亲友,同样有如近在邻舍,是一种感觉。(二)我们关得住人的身体,却关不了人的心灵。可见心灵的自由,远较身体的自由,来得宽大,能够远近自如。(三)中国人最喜欢关心别人,也欢迎别人来关心自己。关心的意思,便是把心关起来,使它跑不掉,十分方便。〔建议〕学习关心别人,也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关心。乡党第十(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原文〕一、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án)言,唯谨尔。〔主旨〕孔子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的态度。〔注释〕(一)「乡党」指乡里。(二)「恂恂如」是温和恭敬的样子。(三)「便便」即说话明白流畅。〔今译〕孔子在自己乡里时,恭敬温和,好像不大会讲话的样子。而在祖先的庙堂或朝廷上,说话清楚明畅,只是处处保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引述〕在什么场合,表现什么态度,这是因地制宜,并不是虚伪造作。乡党是宗族聚会的场所,在长辈面前,自然要恭敬温和,慎言寡语,以表示尊重。宗庙是祭祀的地方,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篇)用意在把礼仪弄明白,搞清楚。朝廷上大家议事,有话不能不说。情况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表现不相同的态度,才叫做恰如其分。〔生活智慧〕(一)我们比较喜欢有两把刷子的人,意思是能够随时变通,因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做出合理的调整。(二)装模作样和随机应变,大不相同。前者缺乏诚意,只是表面功夫,很容易被识破。后者真心诚意,采取合理的因应态度,受人欢迎。(三)能说话的人,应该怎样说?不会说话的人,最好怎么说?都是必要的研究课题。一直说,说到大家很讨厌。完全不说,弄得大家产生误解,都很不好。〔建议〕提高警觉,练习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以合理为妥。〔原文〕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cú)踖(jí)如也,与与如也。〔主旨〕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的态度有所不同。〔注释〕(一)「侃侃如」是和乐的样子。(二)「訚訚如」是中正适度的样子。(三)「踧踖」是恭敬的态度。(四)「与与如」是安舒的心态。〔今译〕孔子上朝廷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气而快乐;和上大夫交谈,显出中正适度的样子。国君临朝时,孔子看来恭敬而心中安和。〔引述〕对上对下有所不同,才符合伦理的要求。孔子自己是下大夫,按照规矩在上朝时应该提早到达。和平行的下大夫同僚交谈时,可以就事论事,和气地据理直说。后来的上大夫到达时,就显得十分严正,语气比较委婉,以表示尊敬。最后国君来临,大家肃然起敬,但是内心依然安和。〔生活智慧〕(一)儒家重视礼的精神表现,对事讲求礼仪,对物讲求礼器,对人则讲求礼貌。至于政治社会制度,又有特殊的礼制。这些礼的教育,合称为礼教。(二)我们常听说「礼教吃人」,便是过分僵化的结果,使人备受束缚,反而不能安泰。所以礼节的意思,即是礼也应该受到合理的节制,不能过分要求。(三)真正的礼教,讲求的是内心真诚,自然表现出有我有人的互相尊重,并非凭空设定一套死条文,来教人盲目遵守。第三部分 第111节:乡党第十(2)〔建议〕先了解现行的礼节,力求适应,有了深刻的体会,再做出合理的调整。〔原文〕三、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主旨〕孔子招待宾客的态度恭敬而谨慎。〔注释〕(一)「摈」即接待宾客。(二)「勃如」为勃然变色,庄严矜持的样子。(三)「躩如」是疾行的样子。(四)「所与立」指一同担任接待工作的人。(五)「襜如」是整齐的样子。(六)「翼如」是舒适的样子,如鸟舒翼。〔今译〕国君派孔子接待宾客,他一定面色庄敬,走路脚步加快起来。向两旁的人拱手行礼,有时左边,有时右边,衣服也随着前后飘动。他快步走时,仪态端整美好,像鸟舒展翅膀一般。宾客退了,他一定向国君回报,「宾客已走,不会再回头了!」〔引述〕孔子主张正名,现代称为合适的角色扮演,意思是做什么就应该像什么。接待宾客,有一套礼仪必须遵守。何况是国君的宾客,通常称为国宾,更应该尽礼。人不但要充实内在的善性价值,而且要表现外在的礼貌精神。孔子的仁心,使他的礼貌仪态,更加自然亲切。对国君和宾客,都照应得恰到好处。〔生活智慧〕(一)我们的言行,必须服从礼的指导,才能成为美言美行。所有美言美行,都应该配合不同的身份、场合,做出合理的调整。(二)孔子可以不答应国君接待宾客,既然答应,就应该做到恰如其分,使国君和宾客都觉得满意。所以他面色庄敬,脚步加快,和平常不一样。(三)适时回报,表示工作告一段落,才是有始有终,令人觉得做事有头有尾,也是慎始善终的一种演练。〔建议〕从今天起,注重自己的礼貌仪态,适时调整。〔原文〕一、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ù)。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主旨〕孔子上朝下朝都是恭敬而谨慎。〔注释〕(一)「公门」指君主的门,朝廷的门。(二)「阈」即门槛。(三)「过位」指经过国君的座位。(四)「摄齐」是牵提衣服的下摆。摄即提起。齐指衣服下摆。(五)「等」指台阶。(六)「逞」即舒缓。(七)「怡怡如」是和悦的样子。〔今译〕孔子进入朝廷大门的时候,恭敬谨慎,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样。不站在门中间,不踩在门槛上。经过国君的座位,面色庄严,走路脚步加快,说话好像说不出来似的。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弯低身子屏气像不必呼吸似的。出堂,下台阶一级,脸色便舒缓些,显出和悦的样子。下完台阶快步走,就像鸟伸展翅膀一样。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还保持恭敬慎重的样子。〔引述〕我们常说「好狗不挡路」,意思是狗也知道挡着路口,对行人十分不便。现代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站在门中间,左右都不能通行。踩在门槛上,势必耽误他人出入的时间。经过别人面前,慢吞吞地,好像不在乎干扰他人。上台阶气呼呼,下台阶很紧张,都是缺乏修养的不良表现。〔生活智慧〕(一)进出门户时,要小心、迅速,一方面注意安全,不要碰触或跌倒;一方面要迅速净空,以免妨碍他人进出。(二)通常说进出门户时,不能踩在门槛上,以免招恶运。实际上是为了安全,免得一脚踏上门槛,头顶上撞着门的顶框,发生意外伤害,说起来也真的是恶运。第三部分 第112节:乡党第十(3)(三)有人坐在那里,或者站着和别人说话,我们最好避开远些,以免干扰。如果有必要经过,必须绕道而行,或者快走通过,也是必要的礼貌。〔建议〕对自己的起居行为,待人接物,都应该讲求礼貌。〔原文〕五、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shēng)。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dí),愉愉如也。〔主旨〕记述孔子出使邻国的礼容。〔注释〕(一)「执圭」指大夫往访邻国,持君主的「圭」以为信物。圭即玉器。(二)「如不胜」是好像难以胜任的意思。(三)「上如揖,下如授」指执圭时要手与心齐,高不过揖,低不过授。也就是高不过肩膀,低不过腰际。(四)「战色」是战栗的脸色。(五)「蹜蹜」为举足促狭的样子。(六)「享礼」即献礼。(七)「有容色」指稍有舒展的脸色。(八)「觌」即相见。〔今译〕孔子替国君到邻国进行聘问典礼时,手拿着代表信物的圭,一副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力量不够似的。执圭高不超过肩,低不下过腰际,战战兢兢,脸色看来有些畏惧的样子,脚步很小,好像沿着一定的道路走似的。行享礼献礼品时,才现出和畅的脸色。以私人身份和外国君臣会面时,才恢复平日和悦的脸色。〔引述〕为国君办事,当然格外庄重。圭并不重,显得拿不动的样子,便是唯恐失落的谨慎小心。行礼时,举起圭来不能高过肩膀,向下鞠躬时,不能低于腰际,都是隆重而不随便的表示。聘问典礼结束时,容色舒畅,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愉悦。私下与人行私见礼,当然恢复平日的样子。每个时期,都有不一样的礼仪。现代社会在各种场合,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我们有机会参与,最好事先打听清楚,遵照实施。遇有不方便的地方,也要事先说明。〔生活智慧〕(一)礼仪的规定,必然有其缘由。如果有疑问,最好请教熟悉的人士,不要随便加以批评,擅自加以变更。(二)入境随俗,意思是来到不同的地方,最好遵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免引起误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三)作为他人的代表,便应该为他人设想,顾及所代表的人士。因为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是我本身,而是所代表人士的化身了。〔建议〕养成入境随俗的良好习惯,不要我行我素,使人产生误解。〔原文〕六、君子不以绀(g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又袂(mèi)。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shài)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主旨〕记述孔子平日的穿着。〔注释〕(一)「绀緅」绀是深青近黑色。緅指红色。(二)「饰」指领口、袖口装饰用的滚边。(三)「亵服」指家居所穿着的衣服。(四)「袗絺绤」指单层的葛衣。袗是单衣。絺为精葛。绤为粗葛。(五)「表而出之」指先着里衣,表絺绤出之于外。(六)「缁衣羔裘」指羔裘外加上黑衣,以求相称。缁衣即黑上衣。羔裘为用黑羊皮制成的皮裘。(七)「素衣麑裘」指穿麑裘外加白上衣。(八)「黄衣狐裘」指穿狐裘外加黄上衣。(九)「袂」即衣袖。(十)「寝衣」即小卧被。(十一)「居」即坐。(十二)「去丧」指除丧。丧服期满,除去丧服。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