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人不一定多才多艺,多才多艺也未必就能够成为大圣人。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孔子两者兼备,是因为他知进也知退。有机会出任官职,应该专心一意,把该做的事务处理好。没有机会并不怨天尤人,却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多学一些才艺。〔生活智慧〕(一)圣人不是天生的,却也不是想当圣人便当得成的。应该是七分天才加上三分努力,可是这三分,很可能比一般人的七八分还要多。所以我们常说三分天才,加上七分努力,含有激励大家努力向上的意思。(二)能不能成为圣人,谁都不知道。要经得起后世子孙的公断,才有可能。我们不必立志成为圣人,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不必要也不应该存心要达成这样的成就。(三)人生起伏不定,得意时不要忘形,好好做人做事。失意时安静下来,趁机多学一些才艺,对自己一定有益。〔建议〕先学做君子,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这才是美好的人生。〔原文〕七、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主旨〕孔子自谦无知,只是诚恳地与人互动。〔注释〕(一)「鄙夫」指鄙陋无知的人。(二)「空空」空空即悾悾,诚恳的意思。「空空如也」是好像没有什么似地,一点也不精彩。(三)「叩」即反问。(四)「竭」为尽。〔今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实在所知不多。如果有乡下人来问我,一副很诚恳的样子。我也就同样诚恳地从各方面反问他,然后把心得告诉他。」〔引述〕对于不诚恳请教的人,我们何必多言?孔子提倡交互主义,大家彼此彼此。诚恳请教,我们更不能信口开河,反而害人。每一件事情,除了共同性之外,往往具有特殊性。我们把共同性告诉他,如果他忽略了特殊性,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岂能有效?所以孔子的态度,是同样诚恳地,从这件事的各方面,反问到底。使请教的人,自己经由多方面的思虑,贴近特殊性,做出合理的解答。孔子这种看似虚无,却真正实有的教学方式,便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孔子对同一问题,时常出现不一样的答案,便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相同的点化。第三部分 第101节:子罕第九(5)〔生活智慧〕(一)点化既不精彩,也不显得十分特别。当事人却能够被点醒,获得很大的助益,这才是诚恳的态度。(二)给人家答案,远不如帮助人家好好思虑,自己去发现答案。启发重于灌输,这是最好的教学。有人说孔子尽量地详尽告诉请教的人,应该不是这样。(三)提供自己的心得,促使请教的人,自己获得答案,既尊重自己、又看重别人,这种互相尊重的态度,大家都喜欢。〔建议〕不要以老师自居,处处要教导别人。凡事大家好商量,提供一些线索,共同寻找答案,|福哇小說@下載站|皆大欢喜。〔原文〕八、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主旨〕孔子感叹道不得行。〔注释〕(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凤鸟至、河图出,都是圣王祥瑞的征兆。(二)「已」即止。〔今译〕孔子说:「凤凰不飞来,黄河的龙马没有背图出现,不再有圣明的君王,我想行道,恐怕也只有算了罢!」〔引述〕凤鸟和河图的传说,孔子是不是相信,我们无从考据,只好存疑。孔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也不知道。如果没有,也没有什么伤害,大可不必计较。若是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偶尔有一些失望,有一点伤感,说出一些感叹,无伤大雅。〔生活智慧〕(一)人有情绪起伏,既避免不了,也不需要严加控制。自然地合理抒发,才是合乎人情的生活态度。(二)孔子弘道,确实遭遇到很多阻碍。就算偶尔失控,只要能够再接再厉,重新出发,应该是十分正常地感叹。(三)不管孔子相不相信凤鸟和河图的传说,偶尔随俗说出,并不能因此而推断孔子真的相信这样的传说。〔建议〕有时候随俗抒发一些感叹,不必后悔。〔原文〕九、子见齐(zī)衰(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主旨〕孔子哀有丧者、尊在位者、恤残废者,都极具诚敬的心。〔注释〕(一)「齐衰」即丧服。(二)「冕衣裳」指官员所穿着的礼帽、礼服。(三)「瞽」即盲人。(四)「作」为起立,表示敬意。〔今译〕孔子看到穿丧服的人、穿戴礼服礼帽的官员,还有盲人,虽然有的年纪比较轻,但孔子一定站起来,如果经过他们的面前,也必定快步通过,以表示尊敬。〔引述〕孔子重视以身作则,他的行为态度,弟子们看到了。对于有丧服的人、居官职的人,以及眼睛看不见的人,给予特别的礼遇,是一种敬意。不在乎年龄的大小,也不区分性别。如果经过他们的面前,孔子一定按照当时的习俗,快步通过,以表示尊敬。〔生活智慧〕(一)丧家的心情,通常比较哀戚。给他们一些方便,是应该的。并没有什么吉利与否的问题,也不是害怕沾到霉气。完全是居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理应如此。(二)官员为人民服务,对他们表示敬重,使他们更加热诚地把工作做好,是一种感谢的表示,也含有激励的意思。并不是讨好,也不能存有特别照顾的心情,不过是一种谢意的表现。(三)盲人行动比较不便,最好给予适当的协助。如果不能,尽量给予方便,或者把路让开来,也是一种礼貌。〔建议〕时时为他人设想,给予合理的尊重,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原文〕十、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主旨〕颜渊赞叹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注释〕(一)「喟然」是感叹声。(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弥即益、更加。指孔子的大道愈仰望它,愈显得第三部分 第102节:子罕第九(6)高大;愈钻研它,愈显得坚实。(三)「瞻」指向前看。(四)「循循」是有次序的样子。(五)「卓尔」即卓然,高大的样子。(六)「末由」是无从的意思。〔今译〕颜渊喟然感叹:「孔夫子的道理,实在高深,愈仰望它,愈显得高大;愈钻研它,愈显得坚实;看它好像在前面出现,忽然又到后面去了。夫子依次序一步步导引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教我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已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虽然想跟上夫子,却无从跟得上啊!」〔引述〕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各方面的表现,都十分杰出。他对老师,更是非常钦敬。这样的师生感情,实在难能可贵。令人羡慕之至!〔生活智慧〕(一)孔子谆谆善诱,弟子们欲罢不能。只有启发式的教学,才能收到这样美妙的效果。彼此都有诚意,才做得到。(二)学生尊师重道,老师言教身教并重,这是师生应有的伦理。如果不能这样,老师贩卖知识,而学生则购买知识,那就成为交易行为,未免太商业化了。(三)师道不尊,学生不尊敬老师,是现代教育功能不彰的主要关键。若是不能改善,师生之间的感情,必受影响。〔建议〕各行各业,都需要教育化。但是只有教育,绝对不能企业化。〔原文〕十一、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主旨〕孔子诚实不欺,不做任何越礼的事。〔注释〕(一)「臣」指家臣。(二)「病间」为病情稍好。(三)「久已哉」的久字,在这里和「疚」字相通,是愧疚的意思。(四)「行诈」指做诈伪的事。(五)「大葬」即卿、大夫的葬礼。〔今译〕孔子病重,子路派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料理后事。孔子病稍微好些,便说:「子路做这种诈伪的事,使我觉得很愧疚!我没有家臣,却假装有家臣,我骗谁呢?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由家臣送终,倒不如由弟子们送终!纵使不能以卿、大夫的葬礼,难不成就没有人来料理丧事吗?」〔引述〕变通是应该的,变得离谱就是乱变,那是不应该的。子路应变,却没有顾虑孔子的身份和立场,以致变得不合理,所以孔子指责他,说是诈伪。孔子平生最重视诚信,也十分注重正名。他不喜欢造作,更不希望让世人觉得他违反礼制,使人产生言行不一致的怀疑。由学生办理丧事,或者由臣子办理,孔子宁愿选择前者,并不是有所偏爱,而是名正言顺,比较合理。〔生活智慧〕(一)子路是好心好意,想让老师风光一些。殊不料孔子十分不快,因为违反了他一贯的主张,使他觉得很愧疚。(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子路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才弄巧成拙,好心做坏事,这就是思虑不周到的不良后果。(三)孔子当时并没有官位,子路这样处理,便是诈伪。别人也许无所谓,孔子这样做,一定有很多人议论纷纷。身份地位不同,不能够同日而语。〔建议〕替人家办事,必须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重要的决定,最好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原文〕十二、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ùn)椟(dù)而藏诸?求善贾(gǔ)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主旨〕孔子不轻易求官,宁可等待合适的机会。〔注释〕(一)「韫椟」指藏在柜中,韫即藏。椟即柜。(二)「善贾」即好价钱。〔今译〕子贡说:「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价钱卖掉?」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在等待好价钱呢!」第三部分 第103节:子罕第九(7)〔引述〕子贡有意试探孔子,是否有出任官职的愿望?他不方便直说,却婉转地用美玉来代表老师,问孔子想不想卖掉自己?也就是出任官职的意思。孔子当然明白子贡的用意,却也不一本正经地回答:只要情况合适,自然不会放弃机会。他同样采取婉转的方式,顺着子贡的话,表示自己正等待有人出价,有好价钱就卖!这种彼此尊重的良好沟通方式,生动而有趣。〔生活智慧〕(一)不方便直接询问,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既然受到询问者的尊重,就不应该装做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回答,甚至于告诉询问者,不必这样拐弯抹角了,有话直说就好了,使对方难堪,也就是不尊重对方。(二)孔子学问道德,都令子贡十分敬仰。为什么不出任官职?却使子贡非常纳闷。借着美玉来询问一番,也是学生对老师的好意和敬意,孔子当然不会不喜欢。(三)如果孔子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要把我字拿掉就好了。把我待贾者也,改成待贾者也,也就可以了。〔建议〕有时候婉转一些,来个拐弯抹角,更显得沟通的艺术,十分美妙。但是,应该直说的时候,仍然要明白直说。〔原文〕十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主旨〕孔子感叹大道不行,想隐居九夷。〔注释〕「陋」指文化闭塞落后。〔今译〕孔子想搬到东方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儿太闭塞落后了,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只要君子去住,好好教化他们,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引述〕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借着这样的构想,来启示大家,对君子来说,没有地方是闭塞、落后的。只要君子愿意发挥教化的功能,热心协助落后地区的百姓,很容易缩小城乡的距离。何陋之有?正是君子应有的抱负,展现君子可以移风易俗的能力。孔子借着这一番话,提醒大家,若是大道不行,住在哪里都一样,全都是简陋、闭塞而落后。〔生活智慧〕(一)现代人喜欢移民,移到哪里去?选择比现在居住的地区更开发、更繁华,难道想去当次等百姓?选择比现在居住的地区更闭塞、更落后,是不是想去当寓公,充阔佬?选择和现在居住的地区同一等级,去那里做什么?既居住于此,就安于此地,好好生活,岂非省事、省力?(二)为了工作,不得不迁居异地。这时候大多争取繁华的地区,到那里为富贵人士打工,自己形同奴隶,返乡时还沾沾自喜。甚至于伪装成富人,欺瞒家人乡邻,何必!(三)逃难时没有选择的能力,就算逃到简陋、闭塞、落后的地方,还不是安全便好,谁敢嫌弃地方简陋、物资缺乏,资讯不灵通呢?〔建议〕外界的环境,很多不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尽量不要因此而影响到内在的情绪,反而应该随遇而安,以内在的情绪,来妥善适应外在的环境。〔原文〕十四、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主旨〕孔子自述正乐的功效。〔注释〕(一)「乐正」指订正音乐。(二)「雅颂」即音律不相同的两种正乐。〔今译〕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的篇章和曲调修正好。使雅、颂恢复原来适当的位置。」〔引述〕雅、颂各为诗的一种体例,也各为一种音乐。这里所说的,是音乐的部分。把它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便是孔子正乐的工作。〔生活智慧〕(一)孔子认为音乐教育,可以端正人的性情。并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寓教育于音乐,必须正乐,才能收到功效。(二)音乐是一种艺术修养,最好先安静下来,用心聆听,然后才逐渐深入,领悟其中的涵义。像现代这样吵吵闹闹的音乐,恐怕只有噪音,很难陶冶人的性情。第三部分 第104节:子罕第九(8)(三)各得其所,便是明确定位。人生在世,不过是各自定位。我们要各得其所,就必须尽心尽力,才有希望。〔建议〕多欣赏正乐,少接受噪音的干扰,才能够心平气和!〔原文〕十五、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主旨〕孔子自述致力忠顺孝悌,训勉弟子。〔注释〕「出」指出仕朝廷。〔今译〕孔子说:「出门到朝廷任官,能尽心奉事长上,回家同样侍奉父兄,遇有宗族亲戚的丧事,尽力遵从礼法,喝酒节制,不被酒所困扰,以上几件事,我做到了,又算得了什么呢?」〔引述〕何有于我哉?这一句话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是「我到底做到了那些呢」?或者「这几件事当中,有哪些是我做到的呢」?第二种是「我就算都做到了,又算得了什么呢」?第三种则是「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可见中国文字弹性之大,实在不容易了解真正的用意。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孔子的立场,选择第二种解释。但是,我们也包容其余两种说法,因为怎么说都可以。和上司处得好,却不能奉承、讨好、谄媚。和父母兄长处得好,并不能事事都顺从。丧事要尽礼,喝酒不过量。这些都是基本修养,不做不行,做到了也不算什么。〔生活智慧〕(一)我们常常把基本修养,当作平凡的要求,不加以重视。因而不知不觉中,反而掉以轻心。大意之下,变得不重要了。(二)实际上,平凡的道理、平淡的生活、平实的态度,才十分重要。只要真正做得到,已经非常了不起,值得欣慰。(三)孔子所说的这四件事,既平凡又平实,务必用心做好,使自己奠定良好的修养基础,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建议〕从小地方做起,不要轻视、忽略,养成重视根本的态度。〔原文〕十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旨〕孔子感叹岁月匆匆,鼓励大家爱惜光阴。〔注释〕「逝」是往、去的意思。〔今译〕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流水,说:「岁月的流逝就像这流水啊!日夜不停地往前奔流。」〔引述〕水流为什么不断?因为上有水源,下有大海作为去处。时间为什么不间断?由于人类有历史,可以上下连接。如果不传承古圣先贤的道理,历史就不连续,人们也就忘本了。世事多变,但是人心的德性可以不变。有变有不变,才能够生生不息,细水长流。〔生活智慧〕(一)时间没有白天晚上的区分,一分一秒地流逝。人的作息,却应该有白天、晚上的不同,才能获得健康。(二)时间一去不复返,生命有限,显得时间非常宝贵,必须珍惜每一分钟,善加利用以自我提升,不可浪费。(三)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人对时间的运用,却十分不公平,有人善用,有人则浪费。显示各人对时间的认识和把握,各有不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