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将弘扬仁道当做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能放下责任,不是很遥远吗?」〔引述〕弘大的胸襟和刚强的毅力,是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的条件。用来负起弘扬仁道的重责大任,一直到死亡才能够卸下责任。这是曾子对读书人的要求,也是他一生所努力的目标。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化到农业时代,过着安定的农耕生活。因此中华文化,很早便由注重民生的经济生活,转为讲求明明德的精神生活。所以知识分子的注意力,也就转而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以仁道为中心,发展出最早的生命学问。不但自己要爱人,更应该弘扬这种精神,促使所有的人都能够爱人。曾子说它任重而道远,一直到现代,仍然没有完成。〔生活智慧〕(一)弘扬仁道是知识分子的共同责任,否则知识经济,就会扭曲成为「有智识的人,利用智识来欺凌、压迫没有智识的人」,那就是没有良心的读书人。(二)弘扬仁道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事情,不但时刻不能松懈,而且要一直做到死为止。有良心的读书人,应该以身作则,刚毅不拔地承担起这样的重责大任。(三)仁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共同道路,一个人能够喜好人的善,也能够厌恶人的恶,便是走上了仁道。这样发展下去,成为忠恕之道。虽然相当遥远,却值得去走。〔建议〕约束自己,做一个有良心的读书人。〔原文〕八、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主旨〕孔子说明修养品德的途径。〔注释〕(一)「兴于诗」指诗可以兴发读者好善恶恶的心。(二)「立于礼」指学礼可以立身。第三部分 第92节:泰伯第八(5)(三)「成于乐」指乐可以使人养成高尚的人格。〔今译〕孔子说:「诗可以鼓励人心,兴起向善的意志;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使人坚持既定的原则;乐可以涵养性情,使人养成高尚的人格。」〔引述〕诗可以兴(阳货篇),说明透过诗的学习,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善心理。兴于诗,则是说我们的好恶心理,经过诗的激发,兴起了好善恶恶的意志。子贡经过孔子的指点,悟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真正用意。孔子因而赞美他的用心,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的道理了。(学而篇)可见能不能兴?还要看各人的努力。有了诗的激发,兴起向善的意志。这时候需要秩序、规矩的约束,以求合理。对于既定的为人处事原则,必须坚定不移。为了调和紧张的情绪,以免固执、僵化而缺乏应有的弹性,所以音乐、艺术的陶冶,十分重要。可以使我们和谐、和合、和乐,成就高尚的人格。〔生活智慧〕(一)诗善于表达情意,用来鼓舞大家向善,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端正人心的诗歌,是移风易俗的有效方式。(二)礼并不是一些束缚人的死条文,它需要真实的意义和价值。外在的礼节,必须和内在的仁心相配合,才能够用来安身立命。(三)乐以和谐为主,和礼一样,需要仁心来支撑。惟有道德心灵充实,各种艺术才能够尽善尽美,使大家心旷神怡,内心充满了喜悦。〔建议〕按照孔子所说的途径,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原文〕九、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旨〕孔子主张治理百姓要有权宜应变的做法。〔注释〕「由」即依循、遵照。〔今译〕孔子说:「老百姓的知识程度并不能普遍提高,只能够告诉他们怎么做,却很难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引述〕这一句话,也可以说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接受政府的规定,当然最好。若是不接受,那就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使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两种解释,看起来有一些不同,实际上是相通的。教育再普及,要把道理说得每一个人都明白,恐怕还是十分困难。何妨理不易明,道理本来就不容易说清楚、讲明白。加上理会变动,常常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就算人人都有知的权利,实在也不容易满足这样的需求。先使人民遵从规定,再逐渐明白道理,比较可行。论语的政治理想,在实施仁政,目标在实现和谐的王道社会。公众的事务,大家应该分担。有人明白道理,有人却不甚明白,甚至搞不清楚。很难使老百姓完全明白,固然是事实。尽量使大家明白,则是一种沟通的加强。〔生活智慧〕(一)王道社会肯定人人都有仁心,同时给大家奋发向上的激励,树立了人性的尊严。其主要精神,在以「道统」领导「政统」,以政治力量来维护社会文化的自由发展。(二)政治是大家的事务,人多嘴杂,不免产生不一样的看法。最好能够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并且加强沟通。(三)一件事情要说到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恐怕在时间、人力上,都有实际上的困难。因此风行草偃的上下感应,便成为重要的助力。〔建议〕领导者平日注重培养自己的声望,当大家有不同意见时,出面沟通,才能够产生作用。〔原文〕十、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主旨〕孔子指出祸乱的根源与预防的方法。〔注释〕(一)「疾贫」即厌恶贫穷。(二)「疾之已甚」指厌恶他到了极点。〔今译〕孔子说:「好勇而厌恶贫穷,会出乱子。对于不仁的人,大家厌恶他到了极点,使他走投无路,也会出乱子。」〔引述〕厌恶贫穷,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乐于贫穷,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贫穷并不是一种耻辱,不需要因此而自卑。孔子主张安贫,便是在情绪稳定中,采取正当的手段来脱离贫穷的困境。因为不安于贫穷,便会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如果再自恃勇敢,没有什么顾虑,很可能争夺、抢劫、勒索,造成社会的动乱。第三部分 第93节:泰伯第八(6)仁心受到欢迎,不仁的行为受到厌恶,当然是正常的反应。然而,厌恶也应该有一个限度。嫉恶如仇,并不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太过痛恨,使不仁的人走投无路,找不到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会造成祸乱。〔生活智慧〕(一)我们应该有好恶的判断,却不应该过分。过分爱好会造成很多虚假的造作,大家表面上这样,实际上却不是真的。畅销的货品,假货必然很多。(二)过分爱好,会使被爱好的人物或产品,充满骄傲而不思改进。许多名牌产品,如果不看标记,只看内容,往往令人十分失望。(三)嫉恶如仇,对自己是好事,可以提高警觉,绝不为恶。但是对别人这样,便是太绝情,一点改过的机会都舍不得提供。由于习惯一旦养成,对内对外很容易取得一致,所以对自己也不必嫉恶如仇,不再犯就好了。〔建议〕愤世嫉俗,怨天尤人,都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充实自己,提高品德修养,好好努力,奋发上进来得实在。〔原文〕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主旨〕孔子告诫弟子不可自恃才高。〔注释〕「吝」即鄙啬。〔今译〕孔子说:「就算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智技艺,若是骄傲又吝啬,什么都不值得一看了!」〔引述〕周公制礼作乐,是孔子心目中,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孔子对周公十分崇敬,甚至夜里做梦,都常常梦见周公。周公的才智技艺,是大家公认的。孔子却以不骄不吝来赞美他。恃才而骄,有钱却十分吝啬,都令人厌恶。有机会行善,也舍不得去做,更是可恶!〔生活智慧〕(一)节俭是一种美德,不奢侈浪费,是好习惯。但是过分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那就不好了。尤其是舍不得做善事,更是不应该。(二)没有才能,却假装很有才能。有了一些才能,便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很多人这样,我们最好避免。(三)奢侈生活,容易使他人羡慕与仿效,造成不良的风气,也容易破坏社会的秩序,而且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建议〕不骄傲、也不吝啬,不论有没有才能,都应该如此。〔原文〕十二、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主旨〕孔子感叹专心向学的人不可多得。〔注释〕「谷」即俸禄。〔今译〕孔子说:「经过三年的学习,而心不在做官求取俸禄的,这种人不容易得到啊!」〔引述〕学而优则仕,有了学问就想做官,以求光宗耀祖,这是长久以来,大家共同的期望。现代社会分工专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做官并不是惟一的出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径。这一句话,应该是鼓励大家,不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努力求取学问。什么都可以中断,只有好学不能。〔生活智慧〕(一)三代表多数,意思是一直延续下去,不间断地求取学问,孔子感叹这样的人太少,现代社会,好像也是这样。(二)做官,追求俸禄,并不是坏事。只要不断地求取学问,充实自己,有才能的人士担任官职,对老百姓有利呀!(三)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地提升竞争力,对于知识的追求,都应该不遗余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势在必行。〔建议〕培养终生学习的兴趣和毅力。〔原文〕十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主旨〕孔子教导弟子要有学有守。〔注释〕(一)「守死善道」善道指好的道理,死守便是坚持遵守,一直到死为止。(二)「见」同「现」,出现,指出任官职。〔今译〕孔子说:「有坚定的信念,又能好学,坚持遵守一直到死都要弘扬正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紊乱的国家。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时,如果贫贱,那是可耻的;国家政治黑暗时,反而富贵,那也是可耻的。」第三部分 第94节:泰伯第八(7)〔引述〕现代人喜欢求新求变,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因此迷失方向,缺乏正确的目标,使自己活得没有价值。实际上,人生在世,必须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做的,再不喜欢也要勉强自己去做。有了这种「做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信念,加上努力好学,才能够坚持弘扬正道,一直到死都不违背。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世人。〔生活智慧〕(一)士农工商,行行出状元。有才能不一定要做官,担任官职一定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否则就不要做。(二)贫贱并不可耻,有机会可以正当地获得财富,却好吃懒做,自暴自弃,这才是可耻。富贵不一定值得赞扬,要看来路正当不正当?用不择手段来荣华富贵,可耻。(三)现,不一定要当官,各行各业,都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人群做出贡献。隐,不一定什么都不管,尽自己的能力,默默地做一些有益人群的善事,也很方便。〔建议〕对于自己的进退出处,要定好明确的原则,才能够及时决定自己的态度。〔原文〕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旨〕孔子告诫弟子不可逾越职权。〔注释〕「谋」指参与计划。〔今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计划那个职位上的事务。」〔引述〕做人做事,正名和定位,十分重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分,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便是正名。每一个人,先把自己的关系位置搞清楚,可以互相支援,彼此协调,却不应该逾越职权,干预或侵犯他人的工作。我们应该乐于助人,并且关心他人。但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重视的是度的掌握。提供意见使其多一种参考,却不能干预或侵犯,应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界限。〔生活智慧〕(一)先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再去帮助他人,是一件好事。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老喜欢管别人的事,便是多管闲事,令人厌恶,也使人怀疑,有什么不良的企图?(二)团体讲求分工合作,既然分工,就不应该侵犯他人的职权。为了合作,除了各人把分内工作做好之外,更应该整体配合,支援他人把工作做好。(三)不是完全不管他人的事务,也不应该干预、妨碍他人的工作。各人尽责,努力配合,才是合理的工作态度。〔建议〕为了合作而分工,才有意义。分工却不能合作,是本位主义,不值得鼓励。〔原文〕十五、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主旨〕孔子称许师挚掌乐的完美。〔注释〕(一)「师挚」鲁国的乐师,名挚。(二)「始」指音乐开始。(三)「乱」指音乐结尾。(四)「洋洋乎」是美盛的样子。〔今译〕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最后以关雎的合乐做终结。满耳朵洋溢着乐音,真是好听啊!」〔引述〕正乐的工作,只有像师挚这样,具有高度音乐素养的人,才能够从头到尾,安排得恰到好处。孔子对于乐师十分尊重,认为把音乐表现得这么美好,实在难得!〔生活智慧〕(一)雅音洋洋盈耳,声音优美悦耳。令人欣赏之余,性情自然端正。这样的音乐,才属正乐,值得大家欣赏。(二)孔子不但重视音乐的美妙,而且强调音乐的善良。因为音乐的价值,不仅求情绪的感应,而且要从中提升人的精神。激发我们的潜能,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操。(三)音乐对于教育的功能很大,不应该只注重音乐的娱乐性,却严重地损害应有的教育性,否则便是靡靡之音。〔建议〕多欣赏纯正的音乐,以提升自己的内在美。〔原文〕十六、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g)而不愿,悾悾(kōng)而不信,吾不知之矣!」第三部分 第95节:泰伯第八(8)〔主旨〕孔子感叹有些人失去了本性。〔注释〕(一)「狂而不直」即狂妄而不直率。(二)「侗」指无知。(三)「愿」为忠厚。(四)「悾悾」是无能的样子。〔今译〕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无知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种人我不知道他将怎么办?」〔引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是先决条件,是具有受教的意愿。如果无知、无能,却又缺乏学习的动力,那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上智与下愚不移,要加以改变,实在十分困难。孔子对这些人深感失望,想来也是一种无奈。〔生活智慧〕(一)狂妄的人,干脆率直一些,大家还容易谅解。既狂妄又不率直,实在不敢恭维。当然,最好是直而不狂。(二)无知的人,对人家恭顺一些,大家还愿意帮助他。若是无知却又不能谨慎,大家不想帮助他,岂非更倒霉?(三)外貌诚恳最好讲求信用,比较不容易上当。外貌诚恳居然不讲求信用,大家不相信他,有时候反过来骗他,并不能怪别人。〔建议〕自己内外力求一致,别人比较乐于相处。〔原文〕十七、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主旨〕孔子训勉弟子求学不能稍有懈怠。〔注释〕「不及」即来不及。〔今译〕孔子说:「求学好像来不及似的,学到了又恐怕会忘掉!」〔引述〕现代知识爆炸,真的来不及学习。慎选资讯,成为现代人的首要任务。学错了,学到错误的资讯,岂非得不偿失?孔子的时代,比较没有选择的困难,反而是机会难得,所以必须抱着来不及的心情,全力以赴。人有记忆的能力,也有遗忘的特性。过目不忘,不过是少数人的专长。要想记得长久,必须学了之后,赶快付诸实践,早日养成习惯,自然忘不了。〔生活智慧〕(一)光阴似箭,一去不复返。我们必须珍惜光阴,把握宝贵的时间,好好学习。浪费时间,是最大的损失。(二)学到有用的东西,要赶快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及早养成习惯。以免学了又忘掉,等于没有学。(三)旧有的知识,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新知识和旧有的知识,有严重抵触的地方,最好细心比较,不可轻信。〔建议〕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讲求有效的学习方法。〔原文〕十八、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主旨〕孔子赞美舜、禹有圣人的器量。〔注释〕(一)「巍巍乎」是高大的样子。(二)「不与」即不相关。〔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