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的生活智慧-13

作者:曾仕强 字数:6966 更新:2023-10-08 21:45:23

冉雍出身贫寒,但是德养慧识,在孔门中相当出色。孔子认为他为人宽宏大量,处事简单明了,却能抓住重点,所以说他可以担当诸侯的任务。子桑伯子是谁?我们很难查明。朱熹说他是鲁国人,孔子用「简」字来形容他的为人处事,和冉雍一样,可以担任诸侯。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君位为天下的「公」位,不应该有「永世帝业」的私心。有德的人,原则上都能够担任。由于天下有德的人很多,能不能居君位,仍然要看天命,大家不应该强求。〔生活智慧〕(一)只要立「公」心,多为公设想,少一点「私」心,不要自私自利,完全为自己的好处着想,就能够修养品德,成为有德的人。这样,就具备了为民众服务的良好基础。(二)有心为民众服务,其实有很多途径,不一定要居高位,握大权。孟子说人人可以为尧舜,孔子多次赞美尧舜的禅让,便是礼让给最合适的人士,使他们「当仁不让」地完成任务。(三)现代实施任期制,便是禅让的现代化,使政权得以和平转移,而政治又能获得品质提升的保证,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建议〕有本事又有机会,当仁不让。有本事却没有机会,要有礼让的胸怀。没有本事,或者自觉实力不足,礼让为先。〔原文〕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主旨〕孔子称许颜回好学,也惋惜他三十二岁就早逝。〔注释〕(一)「不迁怒」即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迁就是「移」的意思。(二)「不贰过」指不会犯同样的过错。贰即重复。(三)「亡」同「无」。〔今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当中,哪一个最好学?」孔子回答:「颜回。他很好学,不会将心中的愤怒发泄到无关的人身上,从来不会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再也没有听到这样好学的人。」〔引述〕这里所说的学,重在品德修养方面。所以特别提出「不迁怒」和「不贰过」。不迁怒的意思,有三个重点,分别由浅而深。第一层意义,是不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第二层意义,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只能就这一件事加以责备,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第三层意义,确实十分困难,那就是想要发怒时,便能够及时化解,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这种发怒于无形,实属不易。第二部分 第60节:雍也第六(2)〔生活智慧〕(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句话的警戒意味远大于叙述事实。不能够用来放松自己,原谅自己,甚至于放纵自己。力求不犯错,才是积极的态度。(二)万一犯错,必须深切反省,记取教训。不能够一错再错,以免形成坏习惯,而积重难返,很不容易改善。(三)不迁怒,十分重要。最好由浅而深,一层层要求自己。先记住:发怒是以别人的过失来惩罚我们自己。|福哇小說@下載站|别人犯错,应该由别人去承担后果。现在却由自己来承担别人的恶果,当然没有必要。〔建议〕以不迁怒、不贰过为目标,从今天开始,不断要求自己,务必要确实做到。〔原文〕一、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fǔ)。」请益。曰:「与之庾(yǔ)。」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主旨〕孔子主张君子应当周济穷困的人而不增添人的财富。〔注释〕(一)「子华」即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二)「釜」为六斗四升。(三)「庾」为二斗四升。(四)「秉」为十六斛,一斛为十斗。(五)「适」是前往的意思。(六)「周急不继富」为「周济困急的人,不帮富有的人更富有。」(七)「原思」姓原名宪,字思,孔子的弟子。(八)「为之宰」孔子为鲁国司寇时,以原思为家宰。(九)「辞」即辞让不受。〔今译〕子华出使到齐国,冉求代子华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增多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子华这次到齐国去,乘肥马驾的车,穿轻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周济穷困的人,不使富有的人更富有。」原思当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为俸禄。原思认为太多,不肯接受。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如果有多余的,可以分给邻里乡党的穷人啊!」〔引述〕富有并不是罪过,而贫穷也不是耻辱。富人与穷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一般人尊重富人而看不起穷人,不是正常的、合理的态度。作为君子,理应帮助穷人。但是救急不救穷,才是合适的原则。急难时给予帮助,使其渡过难关,是应该的。不能救穷,则是因为穷人也应该自己争气,想办法改善生活。如果依赖别人的救济,就会长久依赖下去,反而不可能自我改善。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以原宪为家臣。按照规定给原宪酬劳,不能由于原宪有钱与否,而有所增减。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申请补助,孔子说子华相当富有,不必多给,才是合理的裁量。一为薪俸,一为补助,不能够同等看待。〔生活智慧〕(一)增添人的财富,称为锦上添花。周济人的急难,叫做雪中送炭。我们宁可多做送炭的事,少玩添花的花样。(二)有多余的钱,拿来周济穷人,原本是好事。但是,救急可以帮助穷人渡过眼前的难关,救穷仍然不行,因为难以长久。即使能够,也养成穷人的依赖心理,不好。(三)按规定办理,就不能自行斟酌,擅自改善。看情况补助,当然要斟酌实际的情况,而有所增减,以求合理。〔建议〕帮助别人,以救急不救穷为原则,比较妥当〔原文〕四、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主旨〕孔子赞许仲弓的美德。〔注释〕(一)「犁牛」指耕田的牛,毛色驳杂。(二)「骍且角」指毛色纯红、角周全端正的牛,适合祭祀使用。(三)「山川」指山川的神。(四)「其」同「岂」。〔今译〕第二部分 第61节:雍也第六(3)孔子评论仲弓,说:「毛色驳杂的牛所生的小牛,毛色纯红而且头角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为祭牛,但山川之神怎肯舍弃它呢?」〔引述〕科学能使人知物,却不能使人知人。科学只能说明神不存在于人的科学意识之中,并不能肯定神不存在于人的全部意识之中。换句话说,科学不能证明神的存在,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所以孔子指出「祭神如神在」(八佾篇)信不信由各人自行决定,可信可不信。孔子用犁牛之子来形容仲弓的贤才,说山川之神也舍不得舍弃不用。孔子用这样的譬喻,来反对当时盛行的职位世袭制度。他认为政治的好坏,决定在人。为政者应该遍举贤才,不可以采取世袭的方式,以免平民贤才不能获得重用。〔生活智慧〕(一)孔子以山川神也舍不得仲弓的贤才,来提醒大家必须放弃世袭的制度,以免掩没良好的人才,是一种轻松幽默的劝导方式,对当时的为政者也是一种尊重。(二)灶奥具有神性,山川也具有神性,推而广之,万物都具有神性,值得我们亲近敬重,对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很大的助益。(三)我们从人文界推到自然界,只要人们的心中,对自然有亲有敬,万物也就具有神性。因为人与万物,都为天地所生,全都具有神性。〔建议〕从自己做起,不要以任何方式来埋没贤才。〔原文〕五、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主旨〕孔子认为弟子当中最能行仁德的是颜渊。〔注释〕「日月至焉」指一天或一个月能够达到(仁德)。〔今译〕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内心能够长久不离开仁德,其他的弟子,只能一天或一个月偶然达到仁德罢了。」〔引述〕三月并不一定指三个月,而是长久的意思。和一日或一月相比较,三月当然是长久了。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中庸?哀公问政篇)把仁当做人之所以为人的先决条件。人若是没有仁,基本上就没有资格称为人。所以孔子的弟子,多多少少都有仁的表现。颜回比较特别,能够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因此孔子十分器重他。〔生活智慧〕(一)仁就是人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符合人性,那就是仁。做人做事,首先想到是不是合乎人性,便是仁心的作用。我们先有这样的认识,比较容易做到不违仁。(二)仁心的表现,在我们的感情。合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便是我们常说的正常态度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三)仁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孔子在四十岁以后,这种精神生命才趋于成熟,已经觉悟内在的仁心,必须合乎客观外在的礼俗规范,所以才感叹「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篇)〔建议〕先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合乎礼俗法度。〔原文〕六、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主旨〕孔门弟子各有不同的从政长才。〔注释〕(一)「从政」为管理政事。(二)「果」即决断。(三)「何有」为何难之有?意指根本不是难事。(四)「达」即通达事理。(五)「艺」为多才能。〔今译〕季康子问:「子路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有决断,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子贡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问:「冉有可叫他管理政事吗?」孔子说:「他多才多艺,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引述〕通才很难得,全才更是几乎不可能。子路、子贡、冉有各有所长,只要公正、廉明,从事管理政事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第二部分 第62节:雍也第六(4)季康子是鲁国权臣季桓子的儿子,孔子回答他的问题,主要在提醒他不能够求全。领导者必须知人善任,明白部属的长处,指派合适的职务。若能做到这样的地步,子路、子贡、冉有,都能够派上用场。如果领导者没有这样的素养,这些弟子还是稍为等候,再精进一些才任职,比较妥当。〔生活智慧〕(一)遇到良好的上司,是部属最大的福气。就算有一些缺失,也能够获得及时的辅导,在工作中学习、成长。(二)只要上司能够知人善任,部属有机会施展各自的长才,并且在职场中持续求取进步,当然可以胜任。(三)身为主管,千万不要求全,希望部属样样皆能。因为这样的部属,往往看起来样样皆通,实际上却样样稀松。〔建议〕让部属在工作中成长,不可责求完备。〔原文〕七、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主旨〕闵子骞贤明,不愿意在权臣的门下服务。〔注释〕(一)「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二)「费」指季氏家邑。(三)「复」即再。〔今译〕季孙氏使人商请闵子骞做费邑的邑长。闵子骞对来人说:「请你好好地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召我,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以北的齐国。」〔引述〕有机会为大众服务,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在眼前的情况下,能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也应该仔细想一想。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当然明白可以接受与否的标准。所以季孙氏请他出任费邑的主管,他马上推辞。并且强调若是再度邀约,必当远走他乡,以表明自己的决心。一般人总是先推辞一番,再表示接受。闵子骞明白这个道理,这才说出最后那两句话,表示自己不是客气,也不是试探季孙氏的诚意,而是坚决请辞,以免双方还要拖拖拉拉,既浪费时间,又恐怕引起误会。〔生活智慧〕(一)我们要的时候,大多先推辞一下,表示谦让给比自己更合适的人。这不是谦虚,而是客气,表示对邀约的的人一种尊重,对邀请的事相当重视。(二)若是不要的意思很坚定,最好一开始就说明原因。不方便说明原因时,用坚决的态度来表示。免得对方经过几度邀约,恼羞成怒,反而对彼此有所伤害。(三)可要可不要时,通常先谦虚一下,话不要说得太肯定。然后看情况,再做明确的决定。至少要让对方觉得,并不是非我不可,谅你也不敢不请我,那就糟糕了。〔建议〕注意自己的接受与推辞方式,包括语气与态度,都力求合理。〔原文〕八、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主旨〕孔子痛惜弟子冉耕罹患麻风病无法可治。〔注释〕(一)「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孔子的弟子。(二)「有疾」指有恶疾在身,当时麻风病无法可治。(三)「牖」即窗。自牖执其手指从窗外握住他的手。(四)「亡之」在这里指「没有这种道理」。〔今译〕冉伯牛病重,孔子去慰问他。从窗外握住他的手,感叹说:「没有这种道理,这是命啊!这样好的人,怎么会生这样的病!这样好的人,怎么会生这样的病!」〔引述〕冉伯牛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二十八岁时,孔子想推荐他到一个小国去担任官职。他却得了当时无法治疗的麻风病,只好告别大家,回到老家休养。孔子十分想念爱徒,特别从曲阜来到微山,要探望伯牛的病。冉伯牛坚决不让老师进入卧室,孔子只好在窗外,握住伯牛的手,说了这番令人感动的话,足见师徒情深,令人向往。我们常说什么样的人,得什么样的病。孔子心想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么厉害的不治之症呢?所以感叹地说:「不可能呀,没有这样的道理。」这不是一种科学语言,而是居于感情的表达,所说出来的话。第二部分 第63节:雍也第六(5)〔生活智慧〕(一)西方人认为病人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权利,对病人可以说明真实的状况。我们则认为在感情上特别亲近的人,至少应该说一些安慰的、鼓励的话,使病人不致太伤心。(二)孔子说伯牛这么好的人,不应该得这么可怕的病,并没有说得这样的病,一定不是好人。否则,岂不是表面上安慰伯牛,实际上却在骂他。(三)孔子走后不久,伯牛就死了。可见孔子探病的时候,伯牛已经十分严重。孔子说这是命啊!其实已经暗示大家,伯牛活不久了。〔建议〕练习婉转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不是样样都有话直说。〔原文〕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主旨〕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注释〕(一)「箪」为竹器,可盛饭。(二)「陋巷」有如陋室。(三)「堪」即忍受、承当。〔今译〕孔子说:「颜渊真贤良啊!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贫苦,颜渊却不改变他行道的乐趣。颜渊真是贤良啊!」〔引述〕君子谋道不谋食,不因为物质条件低劣,而忧愁丧志。颜回做到了,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地表现出来。孔子赞美他,认为他有资格称为贤良。颜回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不但不忧愁,不觉得苦,反而生活得十分快乐。这是什么道理?他所乐的,是内心充满了仁义礼乐,不致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生活智慧〕(一)由仁义礼乐而来的乐,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经由不断的修养而得的。我们如果想要仿效,只要努力修造自己,人人都做得到。(二)孔子只主张安贫乐道,并没有要求大家乐贫。乐于贫穷,好像有消极的、不争气的味道。安于贫穷,表示不反对富裕,也不以富有为耻辱,完全没有反富、仇富的念头。(三)在穷困的生活当中,仍然乐于行道,不觉得困苦,实在是难能可贵。孔子的意思,并不是鼓励我们过颜回那样的生活,而是激励大家,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建议〕千万不要把物质享受,列为人生追求的第一要事。〔原文〕十、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主旨〕孔子勉励弟子要力求上进。〔注释〕(一)「说」同「悦」字。(二)「今女画」今即如今、现在。女,同「汝」字。画为画地自限。〔今译〕冉求说:「并不是我不喜欢老师的道理,实在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的话,应该是走到一半,已经尽力才不得已停下来;现在你却是画地自限,根本不想前进。」〔引述〕「理想太高了,无法达成。」「理想太好,所以做不到。」「我很想做,实在是太难了。」这些推拖的话,是我们常用的借口。孔子接受季康子的邀请,同意冉求回鲁国担任要职。他勉励冉求,这一次回到鲁国,是大用而不是小用,必须好好实现儒家的理想。可惜冉求天性柔弱,做事不够积极,使孔子十分不高兴。说冉求没有尽力,便画地自限。一方面激励冉求不可畏缩,一方面提醒后人,必须勇于面对困难,尽力而为,不应该故步自封。我们常说“半途而废”,又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可见半途不止一半,而是百分之九十。凡是事情不能完全做好,都是半途而废。未竟全功,不能异其功于一役,终久令人遗憾。〔生活智慧〕(一)中道而废,并不是做到一半,便告退缩。应该是尽力去做,实在撑不下去,这才不得不停下来。在工作当中停止,有告急待救援的意味,不能够自行退缩。(二)没有做之前,就产生恐惧的心情,以致畏难不前,浪费了大好时光,这是自暴自弃,不值得仿效。第二部分 第64节:雍也第六(6)(三)许多事情令人害怕,不敢去做。因为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无法完成。实际上果真下定决心,勇敢去做,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的顺利。所有困难,好像一一迎刃而解。〔建议〕培养不畏艰难、不怕辛苦的精神,随时接受面临的挑战,走出光明的未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