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的生活智慧-11

作者:曾仕强 字数:6656 更新:2023-10-08 21:45:22

〔注释〕(一)「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是孔子的弟子。(二)「昼寝」指白天睡觉。(三)「不可杇也」即不可粉饰。杇是涂抹的意思。(四)「与」是语助词,没有意义。〔今译〕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肮脏的土墙不能粉饰。对于宰予,不值得责备啊!」又说:「原先我对任何人,听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任何人,听他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就是因为宰予,才使我改变了态度。」〔引述〕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当中,口才很好的一位。平日说得头头是道,好像很懂得道理。不料大白天睡觉,被孔子指责一番。又趁机说出一些感想,来加强宰予的印象。孔子这两段话,也不一定是同时说的。因为前面那一段话,对宰予已经够严厉了,用不着紧接着穷追猛打。如果是这样的话,恐怕宰予会承受不了的。这两段话,有十分紧密的连续性。前后对应着看,更能够彼此呼应,使我们更加明白,不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不但对健康有害,而且也容易浪费宝贵的时间。〔生活智慧〕(一)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想要天人合一,最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循自然规律而生活。早睡早起身体好,白天不宜睡觉以免浪费时间,应该是千古不变的生活规律。第二部分 第51节:公冶长第五(6)(二)若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改变作息时间,我们也不必加以责怪。勉强求一致,也是不合理的要求。把它当作例外,尽量避免就好了。(三)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种比较实际的知人方式。言行一致的人,当然值得信任。否则听听就算了,不必认真。〔建议〕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对自己要力求言行一致,建立自己的信用度。〔原文〕十一、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chéng)。」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主旨〕孔子感叹刚强的人很难得。〔注释〕(一)「刚」指坚毅不屈。(二)「申枨」鲁人,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弟子。(三)「欲」即欲望。〔今译〕孔子说:「我从未见过真正坚毅不屈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算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了,怎么可能刚毅不屈呢?」〔引述〕我们常说「无欲则刚」,意思是没有欲望自然刚毅不屈。然而欲望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要求无欲,不免违反人性。有了欲望,却又受到牵制,顾虑太多,根本无法坚持原则,谈不上坚毅不屈。孔子重视人性,不可能要求无欲。他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发而皆中节,以学问道德来合理调节自己的欲望。回头看看〈里仁篇〉所说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这一番话对照起来,自然有深一层的体会。〔生活智慧〕(一)在善良风俗与公共秩序许可的范围内,自力可以达成的欲望,基本上都属于正当的需求。可以正常地加以满足,不必压抑或放弃,以维持身心的健康。(二)必须仰赖他人的协助,才有完成的可能,这种欲望就要减少。就算别人主动提起,而且乐于支援,也应该尽可能避免,以免因而遭受牵制,导致不良的后果。(三)烦恼大多来自欲望,过度的欲望伤害自己的身心,必须以理智指导感情,合理地加以调节,才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建议〕以理智合理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使自己沦为欲望的奴隶。〔原文〕十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主旨〕孔子激励子贡立志修为。〔注释〕「诸」之于。〔今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同样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所能做到的呀!」〔引述〕我们常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及卫灵公篇),和子贡这一番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十分困难。孔子为了勉励子贡说到做到,特别提醒他现在还做不到,也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恕道。希望子贡设身处地,站在孔子的立场想一想,明白孔子的用心和苦心,不要恼羞成怒,把孔子的好意变成坏意才好。当然,孔子知道子贡不会这样,才放心地这么说。〔生活智慧〕(一)有些事「知难行易」,有些事「知易行难」。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属于「知易行难」。最好加强认识,深一层体会,并且努力实践,以求真知力行之后,变成「知难行易」才好。(二)现在人普遍私欲太重,常常因私害公,破坏公共秩序,做出伤风败俗的行为,还说是时代改变,大家最好见怪不怪,实在是乱说乱做。(三)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事情愈多,大家就愈加不敢相信别人。彼此丧失信任感,更不敢互信互赖。要建立和谐社会,请大家务必重视子贡这一番话。〔建议〕确实要求自己,时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第二部分 第52节:公冶长第五(7)〔原文〕十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主旨〕子贡感叹很不容易听到孔子对于性和天道的论说。〔注释〕「性与天道」都不是具体的事物,而论语所记载的,大多是人生日用的道理,所以很少出现。〔今译〕子贡说:「老师讲诗书礼乐的道理,我们听得到;老师讲人性与天道的言论,我们很不容易听到。」〔引述〕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当中,最富有的。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子贡出资也最多。像他这样的学生,都没有机会听到孔子有关人性与天道的言论。可见孔子对于性与天道,很少说明。论语一书,只有在阳货篇中提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然而,子贡将性与天道连结在一起,是什么道理?他说:「不可得而闻也」,是说他自己没有听见过,还是说除他之外,其他同学不可得而闻呢?把性与天道连结在一起,可能是子贡自己的体会,也可能出于孔子的指示。因为孔子心目中的性,便是他常说的仁。求仁得仁,仁原本存在于我们的内在心性,可以说是人的本质。孔子的学问,既然一以贯之,把性与天道合在一起,证明性与天道可以会通合一。依据天人合一的思路,性指人,天道为天,两者结合起来,不就是天人合一了吗?孔子有性与天道的思想,子贡才感叹不得闻。我们回头看为政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也是一以贯之地,向自己的道德生命不断奋进,以求成就自己的仁。是不是孔子曾经说过「性与天道便是仁的天人合一」这样的话,我们不得而知。夫子的文章,指诗、书、礼、乐,以及各种典章制度,大家都可以听得到。只有性与天道,另外出现在易传上面。子贡这样说,熊十力先生在「十力语要」中,即认为子贡如果不是听到了而且听明白了,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生活智慧〕(一)性与天道究竟是什么?我们暂且不必心急。遇到相关的言论时,再来说明。那时候用心体会,自然有所得。(二)性是善是恶?孔子认为都有道理。但是他更重视教育的功能,所以提出性是可以塑染的看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示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变易的。(三)天道的阴阳变化,和人生的祸福吉凶,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孔子居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在很多地方,把它列为「不知」的部分,因此很少提及。但是应当体会的时候,仍然要用心加以学习。〔建议〕暂时将性与天道存而不论,等待逐渐有体会之后,再慢慢加以认识,比较妥当。〔原文〕十四、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主旨〕子路勇于力行。〔注释〕(一)「有闻」指有所听闻。(二)「有」是又的意思。〔今译〕子路听到孔子所教导的道理,在还没有完全做到之前,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会来不及实行。〔引述〕子路是孔门的文武双才,后人尊他为「至贤」,特别重视实践的功夫。他害怕听到新的道理,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新知能,而是深怕来不及实行。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无论古今都十分难能可贵,所以特别记载下来,一方面加以表扬,一方面也唤醒世人。〔生活智慧〕(一)一般人多听少做,好像吃多了并不消化,容易变成很会讲却不会做的空口说白话,实际上有害而无益。(二)听了比不听好,但是听了却不去做,还不等于没有听到?知道而不实行,等于不知;做得出来才叫做真知。(三)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驾行之。」实际上表现自己的行为,才是具体的学习成果。〔建议〕少做口头作业,多在生活中实践。〔原文〕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第二部分 第53节:公冶长第五(8)〔主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文」是因为他勤学好问。〔注释〕(一)「孔文子」姓孔名圉,卫国大夫,死后追谥为「文」。(二)「文」周书谥法解为「勤学好问曰文。」(三)「不耻下问」指不以下问为耻。下问即询问在自己下面的人。〔今译〕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会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爱好学问,不以向下属请教为耻,所以谥为『文』。」〔引述〕卫国大夫孔圉,天资很高,能做事,又喜欢研究学问。像这样的人,通常都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有人劝他,大概也听不进去。但是孔圉不是这样,他肯向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而且不觉得没有面子,实在十分难得。所以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当之无愧。〔生活智慧〕(一)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容易自满自大。有人提出建议,不屑一顾。向人家请教,会觉得没有面子。这样下去,愈来愈孤独,愈来愈固执而不进则退,终究难以赶上时代而遭到淘汰。(二)不耻下问,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其实隔行如隔山,人人各有所长,哪里有什么耻不耻的问题?应该改为虚心请教,更为合适。(三)文的意思,是勤学好问。孔子把它分开来说明,说成聪敏好学,加上不耻下问,使我们更加明白。凭这两个优点,追谥为「文」,是十分恰当的。〔建议〕人人勤学好问,社会自然和谐。从自己做起,自然互相感应,共同进步。〔原文〕十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主旨〕孔子称许子产的行为,有很多合乎君子的道理。〔注释〕(一)「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是郑国的大夫。(二)「恭」即谦逊。(三)「惠」是给予恩惠的意思。(四)「义」指合理、合宜。〔今译〕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为人的道理:待人的态度很谦逊,事奉君上很诚敬,抚养民众有恩惠,使用民力很得宜。」〔引述〕郑国大夫子产,比孔子年长,也是孔子敬重的人士。他对子产的四大优点:待人恭敬谦逊,事君谨慎尊敬,养民恩惠有加,使民合乎时宜。十分推崇,认为合于君子之道,值得从政的人学习。〔生活智慧〕(一)君子从政,老百姓自然有福。孔子倡导仁政,期望从政的人,能够实践君子之道,把君子的作风,表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过程中。(二)孔子赞扬子产,用意在唤醒当时的从政者,发扬君子的精神。因为政治攸关人民的生活,对大家都十分重要。(三)现代化的政治,同样需要君子之道。自己的行为谦恭有礼,对上级诚实恭敬,用心安养百姓,合理运用民财民力,仍然合用。〔建议〕君子之道,对每一个人都有帮助。不论行业,职业,最好都能够实践君子之道。〔原文〕十七、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主旨〕孔子赞美晏平仲善于交友。〔注释〕「晏平仲」即齐大夫妟婴,字仲,谥「平」。〔今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朋友往来,彼此相处愈久,别人愈尊敬他。」〔引述〕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单打独斗很难完成事情。所以朋友相处,十分重要。曾子每日三省,其中有一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篇),可见朋友的重要性。晏婴的人际关系良好,使他获得许多助力。办起事来,格外顺利,所以孔子十分赞美。〔生活智慧〕(一)朋友相处,贵在互相尊重。长久获得朋友的尊敬,可以证明自己的交友之道,相当值得朋友赞赏。(二)与朋友相处,最要紧是不让朋友吃亏。如果常常吃亏,朋友必然远离他去。长久吃亏,相信没有人愿意忍受。第二部分 第54节:公冶长第五(9)(三)反过来说,不要占朋友的便宜,才是长期保持友谊的要诀。礼尚往来,最好取得相当的平衡,以求长久。〔建议〕检讨自己的人际关系,设法加以改善。〔原文〕十八、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也?」〔主旨〕孔子批评臧文仲愚昧。〔注释〕(一)「臧文仲」姓臧孙名辰,字仲,谥「文」。鲁国的大夫。(二)「居蔡」即保藏大龟的房屋。蔡指大龟。大龟为国君所藏,供卜筮使用,大夫当用小龟。(三)「山节藻棁」指刻山于节,画藻于棁,都是天子的庙饰。节是柱头的斗栱。棁是梁上的短柱。〔今译〕孔子说:「臧文仲建造一间房屋以保藏大龟,柱头上的斗栱刻了山形,梁上的短柱画了水藻,以他的聪明怎么会这样做呢?」〔引述〕孔子的评论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合理」。应当做而做,即为合理。不应当做而做,便是不合理。臧文仲身为鲁国大夫,应当知道保藏大龟,采用天子的庙饰,都不是正当的措施。他居然明知故犯,当然是不智。〔生活智慧〕(一)以礼自律,是修养的重大项目。既然有礼俗的约束,就不必处处标新立异。人人以礼自治,社会自然安宁。(二)礼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一切文化发展,都应该以礼为依凭。不守礼便是不道德的表现,所以孔子加以批评。(三)社会上人人以礼互动,必然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人人以礼来管好自己,其实就是修身的良好基础。〔建议〕看得起别人,便是看得起自己。重视自己的礼节,别人才会以礼相待。〔原文〕十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主旨〕孔子最重视「仁」,不轻易以「仁德」称许人。〔注释〕(一)「令尹子文」令尹是楚国的官名,子文,姓斗,名谷于菟。(二)「仕」即就任,动词。(三)「已之」是去职、罢官的意思。(四)「知」即智,意思是明智。(五)「崔子弒齐君」齐大夫崔子弒其君庄公。(六)「陈文子」名须无,齐国大夫。(七)「违」即离开。(八)「之」为前往。〔今译〕子张问道,「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就任为令尹,没见他有喜悦的脸色,三次被免职,也没见他有怨恨的脸色。他自己当令尹时施政的情形,一定都告诉新来接替职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尽忠了。」子张说:「算不算仁者?」孔子说:「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算是仁者呢?」子张又问:「崔杼弒齐庄公,当时齐大夫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儿的臣子,跟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便又离开再到另一国去,他又说:『这儿的臣子,还是跟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清高的!」子张说:「算不算是仁者呢?」孔子说:「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算是仁者呢?」〔引述〕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未知」,就是「不够明智」的意思。并不是知识上的无知,而是道德上的不明事理。知识上的知识,由于分科别类的需要,大多偏而不全。道德上的良知,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可以会通。令尹子三起三落,都是被动的性质,缺乏自动的调整。陈文子应该讨伐弒君的崔杼,却完全没有动作。这样的举动,连明智都谈不上,当然不够资格称为仁者。第二部分 第55节:公冶长第五(10)〔生活智慧〕(一)凡事先问应该不应该?应该的就要勇敢地去做;不应该的,即使再有利,就算再喜欢,也不能做。(二)自动调整自己,才有自主性,做人才有价值。完全受制于人,或者遇到不合适的人,便逃避、离开,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三)有知识,才能合理地行仁。要看一个人仁不仁,先看他知不知?若是连明智都谈不上,怎么能称为仁者呢?〔建议〕尊重知识,用理智来发挥自己的仁心。〔原文〕二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主旨〕孔子认为思虑过多,有时候会耽误要事。〔注释〕(一)「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鲁国的大夫。(二)「三思」即考虑很多。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