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的生活智慧-7

作者:曾仕强 字数:7351 更新:2023-10-08 21:45:20

〔今译〕孔子说:「关睢这篇诗,表现得快乐不至于过分,悲哀也不至于伤神。」〔引述〕诗经原本只称为诗,收集三百零五篇诗歌。古人为了表达胸中的情意,透过诗歌来,所以叫做诗。关睢被列为诗的首篇,描述一位姑娘,引起一位男子的爱慕之情。其中有欢乐也有悲哀的过程。但是表现得十分恰当,既没有过分的欢乐,也没有伤神的悲哀。孔子对于关睢的词句和音乐,都十分欣赏。“淫”的意思是多而过度。“乐而不淫”,表示乐不应该过度,以免乐极生悲。过度的欢乐,便是现代人常说的狂欢,对身心都是一种伤害,最好加以避免。〔生活智慧〕(一)男女互相爱慕,由追求、恋爱而结婚,原本是人之常情。在过程中,难免有欢乐也有悲哀。只要不过分,不至于伤害身心的健康,也不至于妨害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人生的一种谋合吧!(二)追求异性朋友,当遇到障碍时,每每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而相当接近时又觉得无比的欢乐。只要出自真诚,彼此真心相对。无论如何,总是纯洁而自然的,十分可贵。(三)现代人若是轻易跨越这样的过程,直接试婚、同居,或者以一夜情自娱,实际上是自己毁掉了一段人生的美好经历,对不起自己,也很容易伤害别人。〔建议〕重视男女之间的友情和爱情,不要轻易跨越,最好循序渐进。并且确保两者的分界线,以策安全。〔原文〕二十一、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主旨〕宰我妄言不知道的事,孔子责备他。〔注释〕(一)「宰我」是孔子的弟子,本名宰予,字子我,经常言行不一致,令孔子很伤脑筋。(二)「社」指社主。社即土神。古代祭祀土神,立一木制牌位,把牌位称为主。(三)「战栗」是恐惧的样子。(四)「遂事」指遂行的事,也就是已经做了的事。〔今译〕鲁哀公问宰我,制作土神主牌应该用什么样的木头?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云木,意思是要人民产生战栗的感觉。」孔子听到后,责备宰我的回答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能再挽救;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引述〕孔子主张过去的事,如果没有办法挽回,最好不要追究。现在宰予说了这些不符事实的话,孔子深深责备他,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呢?当然不是。宰予对鲁哀公的询问,给了错误的答案,这方面既成事实,难以挽回,孔子不会因此而责备他。这三句话的用意,应该是提醒宰予以后说话,必须倍加小心,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错误。〔生活智慧〕(一)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实,不要随便乱说,以免误导他人。但是既然说了,成为事实,再责骂他,也不能补救已经造成的错误。但是,如果是自己犯了这样的毛病,最好下定决心,下次不再犯了。(二)孔子在事后听说宰我胡乱解说哀公所提的问题,不愿意直接批评宰我的错误,避免造成更大的后遗症。这是老师爱护学生的一片至情。但是他仍然提出三点原则: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表示他对宰我的事情,是有所批判的。(三)我们不能把孔子这三点原则,当做乱说、乱做的挡箭牌,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言行,却可以仿效孔子的态度,来宽待他人的缺失。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心态,值得培养。第一部分 第32节:八佾第三(11)〔建议〕自己力求不要乱说话,对别人乱说话的事实,自己不要受到影响,也不必大加指责,好像抓住机会便不放过他。因为自作自受,每一个人迟早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起完全的责任。〔原文〕二十二、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曰:「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diàn)。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主旨〕孔子批评管仲的为人过分功利。〔注释〕(一)「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时代著名霸主齐桓公的第一号功臣,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二)「器小」即器识狭小。(三)「三归」指三座公馆。(四)「摄」是兼职。(五)「树塞门」即设屏于门,以区隔内外。树是设立屏风。塞即遮蔽。(六)「好」是友好的意思。(七)「反坫」的坫是用土筑成的土堆。古时两君相会,主人酌酒进宾,饮毕,置空爵于坫上,是谓反坫。〔今释〕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是狭小啊!」有人问:「是不是他太节俭呢?」孔子说:「管仲有三个公馆,替他管事的都是一人管一事,并不兼职,这样怎算是节俭?」又有人问:「那管仲算是懂礼节的人吗?」孔子答说:「国君宫殿设立屏风,管仲家门前也设立屏风。国君为两国国君的友好而设宴,饮毕行反坫礼。管仲宴客也行反坫礼。管仲这种行为,如果算懂得礼,那么谁不知礼呢?」〔引述〕孔子曾经肯定管仲的仁德,赞扬他帮助齐桓公九次号召诸侯,共同抵御外夷的侵略。他认为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散头发,衣襟开向左边,成为蛮夷统治下的人民了。但是他一方面赞扬管仲的丰功伟业,一方面也批评管仲度量狭小,不节俭,也不知礼。可见孔子对人,应当赞美的就加以赞美;必须指责的,也不敢放松。这样一来,不是违反了他自己「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原则吗?不然。宰我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管仲那么大。所以对宰我,孔子要求得比较宽松。对管仲,那就要求十分严谨。名望愈大,地位愈高的人士,必定要倍加小心。因为影响力大,不得不特别谨慎。〔生活智慧〕(一)管仲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对后世的影响,十分重大。他的骄矜失礼,孔子不得不明白指出。孔子对后代子孙,以十分负责任的态度,来说明道理,值得我们尊敬。(二)不论一个人有多么伟大的功业,只要在品德修养方面,出现任何缺失,终究是一种遗憾。管仲是不朽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的气度不够宽广,也让我们引以为戒。(三)孔子作春秋,为什么乱臣贼子心生恐惧?就是因为他公正无私,敢赞扬也敢批评。他对于不合理的事情,务求明白指出,以期后人引以为鉴,而知所改善。〔建议〕同一个人,可能做对很多事,也可能做错很多事。我们批评一个人,可以仿效孔子,赞扬他做对的事,却指责他做错的事。然而,我们不是孔子,最好还是保留一些,以免自己先出了很多差错。〔原文〕二十三、子语(yù)鲁大(tài)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zòng)之,纯如也,皦(jiāo)如也,绎如也,以成。」〔主旨〕孔子告诉鲁国乐官有关音乐的道理。〔注释〕(一)「大师」是最高乐官的职称。大读为太。(二)「翕如」指相合的样子。(三)「纯如」为和谐的样子。(四)「皦如」是分明的样子。(五)「绎如」指连绵的样子。〔今译〕孔子把音乐的道理告诉鲁国的乐官,说:「音乐演奏的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演奏,各种音调翕翕相合。接着声音放开后,音调纯纯合谐;节奏皦皦分明,绎绎连绵不绝,于是整首乐曲完成了。」第一部分 第33节:八佾第三(12)〔引述〕我们将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为六经。其中的乐,便是我们常说的音乐。孔子希望我们透过音乐的旋律来激发心中最丰富的高尚情操,以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现代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以此为目的。〔生活智慧〕(一)音乐的本质,应该是天地自然的节奏。我们透过音乐,可以化除天人的隔阂,消弥物我的对立。从音乐的欢愉之中,自觉地产生无私的感情。(二)现代音乐,反而强调感官的刺激,并且把声色连结在一起,造成大量的糜糜之声,实在是不正常的发展。孔子赞美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值得我们深思。(三)音乐和礼义应该互相配合,才能收到音乐教育的功效。现代人只注重音乐的花样,并不重视音乐的品质,很难从音乐中陶冶良好的性情,反而从某些歌唱者的言行中,感染了很多恶习,实在不值得。〔建议〕从现在开始,慎选音乐。由自己做起,至少不让靡靡之音进入自己的家庭,感染自己的家人。〔原文〕二十四、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主旨〕守卫边界的官吏仪封人看到天下极为混乱,请孔子以德复兴。〔注释〕(一)「仪封人」的仪是卫邑的名称。封人为掌封疆的官吏。(二)「二三子」是仪封人呼喊孔子弟子的称呼。(三)「丧」指失位去国。(四)「木铎」是全口木舌的铃,用来警惕人心。〔今译〕卫国仪邑掌管边界的官吏,求见孔子,说:「君子来到此地,我没有不会面的。」孔子的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他。他见过孔子告辞出来,对孔子的学生说:「各位何必忧虑文化将要丧亡呢?天下混乱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老师当做警世的木铎,来垂教世人。」〔引述〕孔子辞卸鲁国司寇的职务以后,周游列国。他先到卫国,由于政治理念和卫国的君王不相同,又转到陈国。途中经过仪邑,掌管边界的官员,对孔子十分钦敬。他深怕孔子的学生泄气,反而加以激励,实在是了不起的贤人。〔生活智慧〕(一)孔子的主张,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政治理念,是求仁政的实施。若是理念不同,宁可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理想。这种「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的自律精神,十分可贵。(二)孔子赞成「学而优则仕」(子张篇),却必须「不仕无义」(微子篇)。从政的人,应该合力创造人文价值,而不是为五斗米折腰。这种文人的气节,不能不加强。(三)孔子有理想,却不将这种理想据为己有。他愿意贡献自己的学问和心力,为天下人服务。所以周游列国,并不是游山玩水,观赏美丽的景色,而是宣扬理想,唤醒天下人。〔建议〕一个人有宏大的理想,不应该据为己有。若是处处申请专利,强调自己的智慧财产权,根本就是私心太重。别人怎样想,我们管不了,自己的部分,应该有独特的主张。〔原文〕二十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主旨〕孔子论韶、武两乐的不同。〔注释〕(一)「韶」指舜时的舞乐。(二)「武」是武王时的舞乐。〔今译〕孔子评论虞舜时的舞乐:「声调十分美盛,内容十分完善。」评论武王时的舞乐:「声调十分美盛,内容却并未十分完善。」〔引述〕孔子使用「善」字,大多和道德有关。善性就是美好的道德本性,所以善包含美,而比美更为重视道德。虞舜和武王,都是孔子赞美的对象。但是相比较之下,虞舜时代的舞乐,其道德标准高于武王时代。这正是孔子十分担忧的情况,因此做出这样的评比。第二部分 第34节:里仁第四(1)〔生活智慧〕(一)音乐重在和谐,和谐即是美。但是,音乐除了美之外,更应该追求道德心灵的善。唯有尽善尽美,才显出音乐的最高精神。(二)现代人的歌舞,只求美,不一定求善。这是退步,而不是进步。艺术界一味求新求变,却不能在善的方面,多加照应。值得大家深思,才有改善的可能。(三)艺术界要怎样发展,我们不便置评。至少我们先建立正确的欣赏标准,可以筛选我们所需要的音乐、舞蹈和各种相关的节目。在善的方面,建立某些评鉴的准则,应该是必要的措施。〔建议〕把品德修养当作为人处事的根本,无论音乐、舞蹈以及各种娱乐,都不能例外。〔原文〕二十六、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主旨〕孔子主张要重视行为的根本。〔注释〕「临丧」指到丧家去吊祭。〔今译〕孔子说:「在上位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不恭敬,吊祭时不哀伤,这种人我还要看他什么呢?」〔引述〕孔子这一番话,完全针对居上位的人来说。他认为居上位的人,如果肚量不大,没有宽宏的肚量。下面的人,就不能尽心尽力。唯恐做多了,惹上怀疑;做少了,令上面生气;做好了,使上面妒忌;做坏了,上面也会恼怒。下面的人不肯做、不敢做、不多做,实际上和居上位的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居上位的人,行礼时缺乏敬意,便是骄横的表示。参与丧礼时,没有哀戚的心情,还要趁机摆摆架子。孔子指出,这样的居上位者,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呢?大家表面上应付他,实际上是不敢领教的呀!〔生活智慧〕(一)如果在场时,自己最大。这时候自己就是居上位的人。我们中国人在这一方面,是机动的、弹性的。反正比来比去,任何场合都有一个人最大,就应该及时扮演居上位的角色。(二)既然是居上位者,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要像个样子,这时候肚量要大,行礼要有敬意,居丧时一定要表示哀戚。因为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都在看着自己。(三)扮演老大的角色,不一定永远就是老大。随时有人加入,大家又重新评比。中国人喜欢比来比去,显得十分热闹。人人都要培养高度的警觉性,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建议〕练习做老大,但是不要存心做老大。让人家当老大,自己当老二,试试看,怎样才做得像?里仁第四(这一篇的篇名,是论语的第四篇。)〔原文〕一、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主旨〕孔子教人慎重选择居处。〔注释〕(一)「里仁为美」指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是美好的事。(二)「处」即居住的处所。〔今译〕孔子说:「居住的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才好。如果选择住在不是风俗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明智呢?」〔引述〕孔子这一句话,初看起来,似乎在教导我们慎重选择居住的处所。实际上,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唤醒大家:做人的道理有如居住的处所一样,有好几种。如果选择做人的道理,却不知道选择仁,岂不是和选择住处不以仁厚的风俗为重一样,同样是不聪明的决定。〔生活智慧〕(一)居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风俗仁厚,大家和谐相处,互助互惠,对全家老少,都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二)做人的道理,直接决定为人处世的态度。选择仁德的道理,才算是有智慧的人。彼此讲求德行,自然安宁。(三)居住的环境风俗仁厚,做人的道理以仁为重。这样的邻里,才是适合于大众居住的社区,和谐而安宁。〔建议〕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就是这个人自己的选择。一连串的选择正确,运气真好。若是选择错误,那就惨了。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便是为自己带来好运气。第二部分 第35节:里仁第四(2)〔原文〕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主旨〕孔子教人不可失去本心。〔注释〕(一)「约」即穷困。(二)「安仁」是心安于仁,认为仁本来就是天生自然,丝毫不勉强。(三)「利仁」指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行仁。〔今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认为道德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引述〕孔子的道、德、仁、义、礼五大中心思想,在论语中说的次数最多的,便是仁。但是孔子并不看重字义的界定,专在仁的意义上面作文章。他所重视的,是在道德实践上,勉励大家透过实践仁的工夫,来亲自领悟仁在具体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产生的效果。不仁的人,刚开始过穷困的生活,还能够勉强忍耐。日子久了,便怨天尤人。由于缺乏道德修养,便为非作歹,甚至于扰乱治安,造成社会的不安宁。就算过安乐的日子,刚开始可能比较安分,不敢标新立异,顶多暴露一些暴发户的心态。久了以后,各种奢侈、放荡的花样,层出不穷,同样危害人群,扰乱社会秩序。道德修养良好的,至少把道德看成正当的生活规范,使自己过着安宁的日子。那些天生有道德的仁人,以平常心看待道德,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在生活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生活智慧〕(一)知者利仁,提醒我们知识是帮助我们行仁的最好工具。孔子所重视的仁,实际上是理智的仁,也就是合理的仁。善用我们的理智,来指导我们的感情,应该是知者利仁的更深一层用意。(二)安仁是天生的,固然很多。不如由利仁而安仁,更为妥当。因为天生就有道德的人,毕竟不一定符合当前环境的需要。若是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丧失原有的道德,岂不是十分可惜?所以藉助于知识,先利仁而后安仁,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效能。(三)当今知识时代,大家重视知识。更应该藉由知识的充实,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惜现代的知识,道德的部分实在偏低,简直少得可怜。往往有知识的人,道德修养反而更低,值得大家高度警惕。〔建议〕培养藉由知识来指导感情的能力和习惯,使自己逐渐由利仁而安仁。〔原文〕三、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主旨〕孔子说仁者无偏私的心。〔注释〕“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能好人,能恶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仁”的总体。〔今译〕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公正的喜爱人,也能公正的厌恶人。」〔引述〕仁的意思,简单说起来,就是爱。但是仁爱不同于博爱,并不是没有等级区分的一视同仁。仁者可以喜爱人,也可以厌恶人。只要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应恶,便是合理的表现。爱人爱得对,恶人也恶得对,需要公正的标准,而不是私心的偏向。公正无私的好恶,便是仁者。爱是“仁”的核心意义,却不能完全代表“仁”。孔子把“仁”看成各种美德的总称,能好人,能恶人,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参考其他篇章有关“仁”的解说,合在一起想,逐步深入领悟,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所说的“仁”。〔生活智慧〕(一)孔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但是仁必须合义,我们可以说仁义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义便是公正合理,所以爱人爱得公正,厌恶人也要厌恶得合理。(二)仁者不应该成为滥好人,有喜有恶,也才合乎人情。孔子重视伦理,主张有差等的爱,由亲及疏,由近而远,和博爱有一些不一样。(三)仁者心中具有一把尺,便是道德的衡量标准。爱恶全凭这一把公正的尺,而不是从私心出发,乱了尺度。第二部分 第36节:里仁第四(3)〔建议〕培养自己爱其所当爱、恶其所当恶的良好习惯。〔原文〕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主旨〕孔子勉人专心向善。〔注释〕(一)「志」即立志,立定志向的意思。(二)「恶」是不好,在这里指「做坏事情」。〔今译〕孔子说:「一个人能够立志向善,就不会做出坏事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