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论语的生活智慧-2

作者:曾仕强 字数:8029 更新:2023-10-08 21:45:17

〔原文〕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主旨〕在上位的人能尊崇祖先,人民就会归于敦厚。〔注释〕(一)「慎终」是说慎重处理亲长的后事。(二)「追远」是说诚敬祭拜自己的祖先。〔今译〕曾子说:「对亲长送终要尽礼尽哀,对远祖祭拜要诚敬追思,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归于敦厚。」第一部分 第6节:前言(6)〔引述〕我国家庭的首要功能,在生育子女,以延续民族生命。第二功能即在祭祀祖先,表示不忘根本。第三功能为教养子女,使其成为品德良好、受人敬重的公民,以传承良好的家风。我们相信「家为国之本」,家教良好,社会风气自然敦厚。我们借着祭祀来连系不同世代的家人,以增进家人的感情,为家门的荣耀而尽心尽力。郑重的祭祀祖先,最好全家人参与。因故缺席,必须由家长向祖先灵位敬重地禀告。亲人过世,要尽礼尽哀地送终。祭拜祖先,要诚心、恭敬地追思。家家如此,这个社会必然和谐、协调、风气敦厚。这里所说的“民德”,只表示事实的存在,并没有价值判断。慎终追远,如果只注重形式,甚至于造成迷信,那就毫无价值。倘若明白真正的用意,了解不忘根本的道理,寄以世代相传良好家风的厚望,那才真正有价值。〔人生智慧〕(一)慎终追远,是善良的风俗。必须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不忘本的美德,持续地发扬光大。(二)慎终可以扩大为慎始善终,用在为人处事方面,以期获得更为圆满的人生。一开始就正确,并且确保过程的良好,结果当然善终。(三)厚道是大家所盼望的良好风俗,彼此都表现出忠厚的态度,人间才更为和谐。大家都从自身做起,社会自然融洽,充满和气。〔建议〕不把祭祀当做迷信,抱着不忘根本的虔诚和恭敬,加强家人之间的沟通,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原文〕十、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主旨〕孔子有德,治国的人士大多喜欢向他请益。〔注释〕(一)「子禽」姓陈名亢(kàng),字子禽,孔子的弟子。(二)「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三)「政」指国政。(四)「抑」是反语辞,「还是?」的意思。(五)「温、良、恭、俭、让」五者指孔子的盛德。「让」是谦逊的意思。(六)「其诸」是或许、或者的意思。〔今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会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到底是自己去求得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以他的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五种美德,获得大家的信任和赞赏。纷纷向他请益。老师能得到对这国政事的了解,跟别人是不相同的。」〔引述〕「求人」和「不求人」,都应该以「合理」为原则。合理的求人,并不难为情。不合理的不求人,实际上是不负责任。孔子不求人,也不标榜不求人,才是合理的态度。他以温、良、恭、俭、让的良好修养,赢得大家的敬仰。主动向他请教,如果再不理会,反而不好。孔子善用不求人来求人,值得我们学习。〔生活智慧〕(一)温厚、善良、恭敬、俭约和谦让,是子贡对他的老师孔子所加的赞美。这五种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紧学习的。(二)自己修养良好,使别人乐于学习。这是最省力,也最有效的参考权。在所有权力当中,最值得大家学习。运用起来,也最有价值,最不受限制。(三)他人自动向我们学习,我们不但不应该沾沾自喜,更不可以明白指出,自己拥有很大的参考权。这时候愈谦让,他人愈愿意接受我们的影响。一旦自己说出来,效果必然减半。〔建议〕温、良、恭、俭、让是五种美德,人人都应该以此为目标,终生努力不懈。〔原文〕十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xìng)。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主旨〕孔子对于「孝子」的具体标准。〔注释〕「无改于父之道」是说不改变父亲在世时的言行原则。〔今译〕第一部分 第7节:前言(7)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做儿子的志向。父亲不在世了,便观察做儿子的行为。在守丧的三年当中,能够坚持不改变父亲在世时的所有言行原则,就是孝子。」〔引述〕子女为父母所生,却不为父母所有。子女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和父母一样。但是,为社会人群做出良好贡献的志向,应该是相同的。所以父母在世时,子女应该学习父母的正当志向。等到父母逝世以后,还应该保持父母所教导的正当行为。至少在守丧三年期间,能够坚持不改变父母在世时的言行态度。现代人不可能守丧三年,但是孔子对于孝子的要求,迄今仍然具体可行。学习父母的正当志向和言行态度,原本就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在家学做人,到学校充实知识,成为现代人的基本教养。继承父母的志向,秉持父母的言行态度,可以形成坚实的家风。如此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人人不忘本,必然造成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可以确保子弟血浓于水的共识。〔生活智慧〕(一)一般家庭,父母的志向未必十分明确。子女能不能继承?实际上也不十分重要。孔子这一番话,应该是针对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或社会上负有重责大任的家庭,目的在于促使这些家庭的子女,在继承父业时,要特别重视经营理念的持续发扬光大。(三)继承大业时,先依据先人所遗留的理念,至少试行三年,完全了解其中的奥妙,再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才是孝道的表现。(三)一般家庭,要看父母的志向是否正确,再决定应不应该继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其实也是先照着实施,三年之后,自己有深切的体认再来变更,以策安全。〔建议〕凡事先了解,然后求适应。有了心得之后,再力求改善,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原文〕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主旨〕行礼要从容合节,才算可贵。〔注释〕(一)「和」是从容不迫的意思。(二)「先王」指古代圣王。(三)「斯」是「此」,指礼,指和。(四)「知和而和」是指「知礼贵和」,而全心全意求从容不迫。〔今译〕有子说:「礼的运用,以从容不迫为可贵;先王所有道理中,最美好的就在于礼。不论大事小事,都应该依照这种要求去做。但也有行不通的,那就是知道礼要从容不迫而全心全意想从容不迫,不知道以礼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引述〕礼的后面,经常加上一个「节」字,成为礼节。意思是礼多往往令人怀疑,还不如有所节制,来得合理。一个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所认可的善恶标准,所形成的共同习惯,便是礼。对社会中各个分子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约束力,构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社会秩序。我国先贤以从容不迫的可贵精神,力求减少礼俗对个人的过分束缚。只要我们在从容不迫和以礼节制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就不会觉得礼教吃人。也不致过分随便而令人吃惊,因而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生活智慧〕(一)礼和理同音,似乎在提醒我们,礼也应该合理。过与不及的礼,都不能达成和为贵的要求。人与人相处,固然和为贵,但是和要和得合礼,也就是合理,才不致和稀泥,令人厌恶。(二)中华文化的精华,在和、合二字。和而能合,那就必须人人知所节制。凡事以合理为原则,才能够在和谐中寻求密切的合作。(三)若是只知道和气,只求和谐,而不能用礼来节制。时间一久,便丧失了是非。这种和稀泥式的和,还不如不和。可见人人知礼、守礼,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建议〕礼多必诈,是一般人对于过分有礼的一种警觉。时时保持合理的礼貌,使大家放心。〔原文〕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yùan)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第一部分 第8节:前言(8)〔主旨〕说明待人接物的准则。〔注释〕(一)「言可复也」的「复」是实践的意思。(二)「因」是动词,亲近的意思。(三)「宗」朱熹解为「犹主也。」意思是尊崇。〔今译〕有子说:「与人相约定,要近于义理,才能如约地实践。对人恭敬,要近于礼节,才能远离耻辱。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也可以当做效法的对象。」〔引述〕凡轻诺者必寡信,答应得太快,经常没有信用。主要是未经仔细的考虑,不能掌握合理的程度。匆促地答应下来,当然难以兑现。对人过分恭敬,相当于自取其辱。如果拿捏分寸,待以合理的礼节,做到不卑不亢。那就恰到好处,不会招来耻辱。看到人家有机会接近值得亲近的人,必须好好学习,使自己也能够做到这样的地步。有子是孔子的学生,他提出这样的心得报告,使我们在信守诺言、与人相处的合理态度、以及仿效那些依靠可亲的人,知所警惕,也有所效法。〔生活智慧〕(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凡是信守诺言的人,必定谨慎得不敢随便承诺。最好的方式,便是对于合理的要求应该承诺,然后全力以赴,至于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必须婉转加以拒绝,以免增加彼此的苦恼。(二)对人过分恭敬,令人产生讨好的感觉;就会引起怀疑,是不是存心不良?有什么不正当的企图?反而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耻辱。(三)看到别人依靠可亲的人,不必用负面的观点来加以耻笑,或指称为奉迎或讨好。反而应该多加学习,也逐渐亲近可以亲近的好人。〔建议〕人生在世,最可靠的便是亲人,其次是师长和朋友。有值得亲近的,最好常常来往,多加请教。〔原文〕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主旨〕孔子对于「好学」的观点。〔注释〕(一)「无求」是「不要强求」。(二)「敏」是勤敏的意思。(三)「就」有亲近的意思。(四)「有道」指道德修养良好的君子。〔今译〕孔子说:「君子不强求饮食的满足与居处的安适,勤敏做事谨慎说话,亲近有道德的君子来纠正自己的偏差或错误,这样可算是好学了。」〔引述〕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备条件,但是不必无限制地提高水平。以免欲望无穷,害自己疲于奔命。若是为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而赔掉自己的健康,牺牲自己的生命,那就更加不值得。孔子主张粗茶淡饭,只吃七分饱,居处舒适而不奢侈,安居却不豪华。十分符合现代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标准。把注意力从生活条件中转移出来,提升自己认真负责的做事能力,以及谨慎小心的说话态度,常常向道德修养良好的君子请教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表现,就可以说是爱好学问,也热心追求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生活小康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富裕。多花一些时间充实自己,做自己有兴趣的正当事情,对社会邻里多出一些心力,不要一心一意追求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生活智慧〕(一)现代人十分重视身体的健康,却忘记了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教训,实在是读书不能明理的具体证明。吃七分饱,还要多食粗粮。能站着,就不要坐下。能坐着,就不要躺下,这才是保健的良好习惯。(二)在言行态度方面,最好提高警觉,出言谨慎,把眼前、手中的事情做好。专心一意,不要做这个想那个,才能够做得好。(三)人生最可贵的,实在是就有道而正焉。一个人选择能力高,又十分谦虚,凡事能够虚心向有道的高人请教,自然进步得很快。〔建议〕无论何时,都可能当局者迷,使自己走偏了方向。最好慎选人生导师,经常亲近和请教,以策安全。第一部分 第9节:前言(9)〔原文〕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也。」〔主旨〕贫或富都应该乐于读书与修道。〔注释〕(一)「谄」是以卑下的言语和态度去奉承别人。(二)「骄」指心态傲慢。(三)「诗」指诗经。(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诸」是「之于」的意思。〔今译〕子贡说:「贫困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是可以了,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像治理骨角一样,像治理玉石一样,不断切磋不断琢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跟你谈诗了!告诉你一些话,你便能悟出其他的道理来。」〔引述〕一般人没有钱的时候,比较听话,表现出谄媚的样子。愈有钱就愈不听话,表示自己有办法。孔子的学生子贡自身十分富有,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贫困时不谄媚,富有时不傲慢,怎么样?」可见他的心里,认为这样的人,已经了不起了。没想到孔子提出更高的标准,指出「贫困时能够安贫乐道,富有时能够富而好礼」,才是品德高尚的人士。子贡不愧是孔子的学生,不像一般人那样,对孔子的话产生恼羞成怒的负面反应,死不认错地对自己的看法提出辩解,弄得以后大家都不愿意和他谈话。他顺着孔子的教诲,指出赞同孔子的高见。孔子果然对子贡的态度表示赞赏,说:「赐(子贡的字)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并且指出子贡具有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十分难得。从这段语录,我们可以学到沟通的要领。特别是下对上的谦恭而不奉迎、拍马,上对下的爱护与教导。合情合理,而又气氛愉快。〔生活智慧〕(一)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所尊奉的祖师爷。子贡后来成为雕刻业的祖师爷,因为孔子死时,子贡正好在外地经商。赶回曲阜守墓三年,弟子们各奔东西。只有子贡再守三年,终日为孔子墓培土除草,并且回想孔子的教诲。他在清扫墓园时,利用木头雕刻了孔子的坐像。孔子的子弟清明扫墓时,纷纷向子贡请教雕刻的手艺,后来发展成为雕刻这一行。可见尊师、孝亲,经常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二)子贡是带职修业的学生,一面经商,一面学习。由于社会经验丰富,见识也多,更加容易举一反三。对于孔子的教诲,更能够深刻体会。所以半工半读,如果能够格外用心,效果往往反而更好。(三)贫困时常常表现对富有的向往,对富人阿谀、谄佞。而富有的人,也免不了骄傲自大。即使改变这样的态度,仍然不如孔子所描述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一般人要修己,看来需要一步一步要求,不断提升自己才好。〔建议〕积极培养「举一反三」的习惯,促使自己灵活地吸收和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原文〕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主旨〕孔子对人不知而不愠的深一层解说。〔注释〕(一)「患」是忧虑的意思。(二)「不己知」就是「不知己」的倒装句。〔今译〕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我,要忧虑我不能了解别人。」〔引述〕现代人最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某一行再有名,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也未必熟悉。人家不了解自己,原本是正常的现象,用不着不高兴。反倒是自己要求扩展视野,不妨多多认识别人。把别人当做镜子,以便反过来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知人与被知,孔子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和孔门三乐中的“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互相对照,更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第一部分 第10节:为政第二(1)现代人很喜欢推销自己。为了出名,什么花样都使得出来,为什么不想想,自己是人,又不是货品,为什要推销呢?即使不是看轻自己,至少也看不起别人。意思是“你们这些人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连我都不认识”,怎么不令人难堪?泰山何尝自我推销?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熟悉?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推销自己,才是正道。〔生活智慧〕(一)人不知而不愠,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因为本来就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根本是正常的现象,怎么会生气呢?然而,对于著名的人士,那就很难控制得住。往往因此而十分生气,表现出恼羞成怒的样子。(二)知人很难,所以经常由此造成悔恨。最好时常观察身边的人,检验自己的知人能力。(三)要知人,不能不知天。知人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人与天」、「人与神」、「人与人」等项目。要知人,最好先知物,由知物做起,再逐渐知人,才是明白本末、先后的道理。〔建议〕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最好循着知物、知天、知命、知性的顺序,进而明道、明德、明教,以达到知人的目的。为政第二(这一篇的篇名,是论语的第二篇。)〔原文〕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主旨〕德政有如北极星,对人民的感化力特别强大。〔注释〕(一)「北辰」指北极星,古人以为北极星居中不动,众星环绕着它而运行。(二)「共」同「拱」,是环绕、归向的意思。〔今译〕孔子说:「凭借道德来治国,就如同北极星一样,居中不动,众星都自然而然地环绕着,归向于它。」〔引述〕为政,是从事政治的意思。政治,即为管理众人的事情。为政以德,一般人常解释为:透过德化来管理众人的事。采用自然感化的方式,大家才会各安其位,各得其乐。实际上,孔子的主张,是尊重礼制,也就是德治必须以制度作为基础。为政以德的意思,应该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以及修订制度的人,自己要重视品德修养。以有德人士来实施制度化管理,才有良好的效果。北极星居中不动,象征制度的确立。众星共之,表示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需要良好品德的人来运作。管理众人的事,不能完全依赖法治。因为法网虽然严厉,也很难周密。不良份子,仍然可以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活跃在法律的空隙中,实在防不胜防,治不胜治。为政以德,便是从事政治的人士用道德修养来以身作则,以道德补法律的不足,而不是仅仅用道德来教化别人。〔生活智慧〕(一)误解为政以德的本意,使孔子德治的理想迄今难以具体落实。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怀疑,说什么德治是理想,并不能实际施行。实际上为政以德的起点是正己。领导者自己有德,才能够建立法治的公信力。政即是正的意思,从政的人,必须自己行得正,以正为准则,带领着大家也跟着端正起来。(二)为政以德,是治国的战略思想。同样可以用来齐家和经营企业。我们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便是为政以德的实际运用成果。(三)孟子将为政以德扩展为仁政,造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身居哪一种阶层,都应该真正体会并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人的价值。〔建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规矩,品德修养良好,实际上就是合理遵守规矩的表现。〔原文〕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主旨〕孔子说明诗经的要旨。〔注释〕「蔽」是概括的意思。〔今译〕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全书的要旨,那就是:作者的思想完全纯正。」〔引述〕前面说过,子贡是孔子学生当中,惟一亲身体验过贫穷和富有的人。他在贫穷的时候,为了不谄媚别人,吃过不少苦头。后来富有了,又为了不骄傲而煞费苦心。经过孔子引用诗经卫风篇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启示,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人不需要为了贫穷或富有而费心思,只要把贫富归之于天命,自己则专心乐道修礼,便十分自在。有了这样的心情,才可以读诗。因为诗经的作者,心里根本没有丝毫邪念。只有用同样的心情来领会,才能读得出真正的味道。第一部分 第11节:为政第二(2)〔生活智慧〕(一)贫穷的日子过久了,一旦富有,往往不知道怎样因应,产生很多暴发户的不当行为。富有人家,忽然要过穷日子,好像也很难适应,甚至于想要自杀。这两种人士,最好都能够读读诗经,领会其中不违正道的心性,比较容易随遇而安。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