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做最好的家长

作者:李镇西 字数:25264 更新:2023-10-08 21:44:11

《做最好的家长》------------自序:家长也是教育者(1)------------  往往有这样的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入学,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误要打要骂随您,我决不袒护!”家长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绝对是真诚的。还有的家长,常常到学校向老师告孩子的状,“控诉”孩子在家里的种种“罪行”,末了往往说一句:“您帮帮我吧,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  每当我遇到这样的家长时,我会为自己能被他们真诚信任而感动,但同时也会感到不安: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与“告状”与我“配合”,我的教育能够成功吗?我毫不怀疑这些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厚望,但这种“厚望”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这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失职。  是的,家长也是教育者!  每一届新生入学,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那就是你的孩子!”也正是在这第一次家长会上,我总要朗读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们的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作为从教20多年的教师,我的学生中有不少出类拔萃者——不仅仅是考上名牌大学,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事业有成。但我从来不在任何场合说自己如何如何“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不是因为我谦虚,而是我清醒地知道: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因此,我对一些教师爱把自己班上考上大学的学生仅仅作为自己的教育成果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乃至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其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现在提出素质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改革如果没有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曾有一位年轻教师对我说:“现在教育上种种弊端是明摆着的,我很想进行一些改革,但我怕呀!”我说:“怕什么呢?校长不是很支持你的工作吗?”他说:“我怕家长呀!我想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少给学生布置点作业,家长有意见;我想取消星期六的半天补课把时间还给学生,家长有意见;我想让学生每晚看《新闻联播》,家长有意见;我想叫学生每天吃完晚饭后洗一顿碗,家长反对……”他的话让我沉思:是呀,教师是为孩子好,家长也为孩子好,可为什么这两个“为孩子好”竟然“打架”了呢?问题就出在这些家长不是教育者——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是他们对教育却一窍不通。  而我是幸运的。我的历届学生进校,我都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校访接待日、家校联系本等形式与我的“同事”——学生家长们探讨教育,不仅仅是探讨某一个孩子的具体教育,也探讨比较宏观的教育话题。尽管我绝大多数学生的家长的本职工作并非教师,但经过一学期或更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或多或少懂得教育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自觉从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角度进行审视。我们有家长委员会,这个家长委员会绝不仅仅是帮班主任做一些琐碎的事儿,更多的时候是和我一起开会研究班上的工作。我的学生家长还常常出席我的班会,有时也来听我班上的课(不仅仅是我的课也包括其他老师的课),我的确常常情不自禁地把他们真当成我的同事了。这使得我所进行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来自学生家长的反对。因此,每当我的学生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或者我自己教育上获得了新的成果,我总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学生家长。------------自序:家长也是教育者(2)------------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从人格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以无声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灵;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将不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产”,而将孩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这样,他对孩子的期待就不仅仅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用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来设计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明天;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一定会全力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和老师的工作,或者说,他将把学校教育工作也当作自己的应该关心甚至有时还可以直接参与的分内事;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以教育者的眼光(而不仅仅是父母的眼光)去打量关注孩子,细心研究孩子每一天的细小变化,并和孩子一道成长;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他会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按照孩子的个性引导其成长使之最终成为最好的而又独一无二的“我”……  我的身份很特殊,因为我既是许多学生的老师,又是一个女儿的父亲。但我无论是教师还是父亲,我都是教育者。  正因为我这双重身份,让我比起非职业教师的家长来说,可能多了一些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所谓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我在做父亲之前就完全具备了,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换句话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有一次,我到书店去买书,看到一位中年女士在找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当时书架上正有关于天才儿童培养的书,也有把残疾孩子培养成杰出人才的书,可她抽出这些书翻了翻便放下了。她叹息道:“我的孩子既不是神童,也不是残疾儿,谁来给我出主意,如何教育普通孩子呢?”  那一刻,我心里一动:我的女儿也是很普通的孩子,我和她的故事也许更能代表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既非天才又非残疾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特点。  我女儿的确很普通。200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在网上给女儿搞了一个她的“成长画传”。在序言中,我这样写道——  许多朋友都认为我最杰出的作品是我的畅销书《爱心与教育》,其实,他们不知道,在我的心目中,我最杰出的作品是我的女儿——晴雁。  之所以“杰出”并不是因为女儿是神童,不,她智力平平,从未参加过“奥赛班”什么的;而且,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她喜欢跳舞,但老师说她骨骼比较硬;她也喜欢画画,但老师说她没有什么培养前途,她更不会钢琴之类。总之,她的确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孩子中的一个。  但她当然不是弱智,她也有着和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一样的“中等智力”,更重要的,她和所有孩子一样:纯真、善良。  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而什么是快乐呢?我告诉女儿——  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瑕,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  “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十八年来,围绕这个理念,我和女儿之间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体现了女儿的成长,也折射出我的成长。  我女儿的确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所以,她的许多苦恼、挫折可能比较有代表性,而我和她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故事,可能会对和她一样普通的孩子及其家长有一些参考价值。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感慨万千。因为我回眸女儿成长足迹的时候,也看到我由一个不会做父亲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还算受女儿认可的好父亲的经历。女儿在学习我,我也在学习女儿;我在教育女儿,女儿也在教育我;我在培养女儿,女儿也在培养我;我在成就女儿,女儿也在成就我;我让女儿成了好女儿,女儿让我成了好父亲。我们都在共同地完成着一门永无止境的功课:学会做人。我们还将继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相培养,互相成就。我给了女儿以生命,女儿则延续着我的青春,然后我们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长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燃烧。  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正如德国伟大教育家福禄倍尔所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引言(1)------------  让每一个家庭成为民主教育的摇篮一“包办”的苦果  一位学生家长请我看一封她刚收到的儿子来信:“爸爸、妈妈:我到北航快两个月了,可我心中没有片刻的宁静,有伤心,有失意,更多的是惶惑。我时常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失去了目标。……再往后更是不堪设想:尽学些电路、机械,和电工差不多!我是作了什么孽啊,竟要遭这样的报应!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理想了,如果将来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将终生遗憾,倒不如干脆退学算了,明年再考同济或浙大的建筑系。我才18岁,用一年的时间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也许值得。不知你们是否支持?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理解我,帮助我!……”写信人是我几个月前才送毕业的学生。想当初填报志愿时,他一心想学建筑,可他的父母却硬要他学机械制造,拗不过父母之命,他只好屈从。现在,不少人都在羡慕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他却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今天,他母亲叫我看这封信并请我出出主意,我首先便直率地对她说:“这就是你们‘包办婚姻’的苦果!”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着这样具体的“苦果”,但是,父母以自己的意愿强行代替子女意愿所产生的类似的家庭痛苦却绝非个别现象。然而,相当多的家长并未意识到用自己的大脑取代子女的大脑有什么不对。在他们看来,子女服从(而且是绝对服从)家长是天经地义的,而子女如果不听父母的话则是大逆不道。这才真正是问题的严重所在!  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是在“专制型家教”中长大的。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位家长都有意识地在家庭中以绝对权威自居(相反,不少家长还很注意自己在子女面前的“仁爱形象”呢),但是,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君王意识”的。在中国,体现封建伦理的“三纲”首先便是“父为子纲”,紧接着便是“君为臣纲”,由此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家庭国家化,国家家庭化”的人伦关系和统治格局。著名话剧《雷雨》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周朴园在逼迫繁漪喝药时说:“你即使不愿喝,也应该给孩子们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周朴园便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君王”。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封建专制的伦理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与扫荡,但其积淀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了不少现代家庭——做家长的习惯于主宰一切以体现对子女的“关心”,而做子女的则习惯于唯命是从以表示对父母的“孝顺”,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是,中国毕竟已经进入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时代。在这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面前,旧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如果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专制型家教”所培养的“服从意识”、“就范意识”多少还有点市场的话;那么,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习惯于被别人指挥、安排的“顺民”则会失去生存之地!而且,当代中学生也越来越不愿受家长摆布,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觉醒,其独立人格也逐步形成;如果家长们仍以“家庭君王”自居,硬要做子女精神和行动的主宰者,那么,必然会造成两代人的对立,甚至产生许多家庭悲剧。  因此,新的时代呼唤与之适应的新型家庭教育,而新型的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民主教育的摇篮。  二民主的家庭教育——尊重  民主的家庭教育,意味着尊重孩子的心灵世界。  民主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当然是双向的、平等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往往只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还小,懂什么?”这是不少家长的固有观念。甚至即使孩子已经成人,有的家长仍以“在我的面前,你永远是个孩子!”为由,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们现在强调家长尊重子女就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家长对子女的尊重,首先是对其心灵世界的尊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需要这种尊重。比起小学生,中学生显然有着更复杂而又不愿轻易向长辈们敞开的内心世界;他们虽还不可能真正脱离家长、老师的呵护,却有着强烈的自主愿望;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形象(容貌、风度等等),也尝试着用自己纯净的眼睛打量社会、审视世界;当然,对包括家长在内的大人们,他们也在暗中评头论足……这些“愿望”、“关注”、“打量”、“审视”以及“评头论足”当然还很幼稚,但“眼泪、微笑、沉思,全是第一次!”(王蒙:《青春万岁》)这是“人的第二次诞生”(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家长应该像当初对待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以积极的态度来辅助(注意:是“辅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完成这“精神生命”的“诞生”。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要保护子女的个性。遗传基因可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父母的许多烙印(相貌、性格、天赋等等),但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企图迫使孩子成为第二个自己的家长是愚蠢的,这种做法也是有害的;反之,如果每一位家长都努力使自己的孩子独具个性,那么,我们国家将会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你是画家,则不必强迫儿子也成为徐悲鸿;你是歌唱家,也不必非要女儿成为刘欢不可;你性格沉稳,却不必见不惯儿子的好动奔放;你开朗活泼,也不必为女儿喜欢长时间独坐书斋而焦急……让孩子多一份爱好多一些修养当然必要,使父母子女之间有尽可能多的共同点也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不能以磨灭孩子的个性为代价。而且,从人才学的角度讲,越有个性的人,将来越具有创造性。家长为社会贡献一个个性鲜明的儿子或女儿,就为这个缤纷的世界又抹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就应允许子女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这里的“精神空间”主要是指孩子的“秘密”甚至“隐私”。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进中学后不那么愿意父母翻他们的书包了,还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知道干些啥,爱偷偷写日记却从不给家长看,小书桌的抽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安上了锁……“孩子越来越大却越来越不愿和我们交谈了。唉!还是小时候乖!”我不止一次听家长这样感叹。其实,“闭锁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这是他们正在成熟的表现。在那些不许他人侵犯的“精神空间”里,孩子们一般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只不过是出自人的精神本能想独享一份“心灵自由”罢了。家长们应该为孩子的长大高兴才是,而不应该以粗暴方式去践踏孩子的“神圣领地”。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心灵世界越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而非故作姿态,孩子也许会把你当作朋友并向你敞开心扉。------------引言(2)------------  尊重子女的心灵世界,还应宽容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越长越大,脾气却越来越犟,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许多家长产生了这样共同的苦恼。实际上,“逆反心理”并不独中学生有,包括家长在内的成人也有。试想一下,在单位里我们是不是也有和领导或上司较劲的时候呢?有时上级布置下来什么我们讨厌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也发表过一些偏激的牢骚呢?当然,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不奇怪,因为他们开始有了成人感。一般来说,他们不愿意一言一行都听命于家长,总想体现出思想上甚至行动上的“独立性”,所以越来越“犟”;而他们的世界观毕竟还不成熟,看问题不可能全面,所以难免“偏激”。一味迁就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然无助于他们的真正成熟,家长和老师的确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但引导的前提是宽容其存在,并承认其中的积极因素。我们认为,“逆反心理”所蕴含的最大积极因素是不盲从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恰恰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精神萌芽。如果只是靠斥责来强迫孩子就范,那么,我们在扑灭孩子精神火花的同时,很可能为其下一步的人格发展埋下悲剧的种子。  三民主的家庭教育——平等  民主的家庭教育,意味着以平等培养平等。  切莫以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只是各级领导的事儿,它实际上与我们每一位普通的公民都有关系。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我们在呼唤民主的时候,不妨从自己的家里做起。现代家庭要求其成员具有现代意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但应追求夫妻之间的人格平等,而且还应做到家长与其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平等只能由平等来培养,而专横只能繁衍出更多的专横。家庭中的平等气氛,对子女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民主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平等态度,源于当父母的一颗童心。我曾在一位初一女生的家里读到一封短短的新年贺信:“李洁小朋友:新年到了,祝你学习进步,生活快乐,身体健康,越长越可爱!你的朋友:国刚。”这普通而简短的贺信让我感慨良久。我首先想到的这位叫“国刚”的父亲不愧为一位好父亲,而这位叫“李洁”的女儿又是何等的幸福——因为她拥有一位既是父亲又是朋友的好爸爸。这位父亲给女儿写信的时候,并不一定想到了“平等”、“尊重”、“民主”这些词,而只是出于对女儿真诚自然的朋友之爱。这种朋友之爱包含了父爱,但比父爱更平易近人,它的源头是童心。因此,我认为,即使是已经不再年轻的父母们也应学会并善于拥有一颗童心: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做游戏或者一起完成某项小制作,也可以在郊外的原野上与孩子扑打成一团,当然也可以像“国刚”一样在新年与孩子互相祝贺。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波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与孩子“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家长无疑会被子女视为知心朋友的,这便是童心赋予家庭关系的平等。  家庭民主教育还要求父母应勇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多的家长是不愿意向孩子认错的,特别是这个错误是由于教育孩子而不慎伤害了孩子的尊严时,有的家长更是放不下自己的面子。然而,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家长的强词夺理或恼羞成怒,只会使子女在心中更加看不起父母。当然,在家长从不认错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头脑中还会形成这样的奴化思想: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只因为他是家长;领导说的都是对的,只因为他是长官。这是多么有害甚至危险的家庭教育!因此,勇于承认错误,特别是勇于在子女面前承认子女是对的而自己是错的,其意义已不仅仅是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和正确维护家长的威信,更在于率先垂范地对子女进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意识培养。  人格是无声的教育,家教尤其如此。当我们在对子女进行平等意识教育的时候,切莫忽视了自身的形象,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中的人格形象。我曾在一位初一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这位学生对他父亲的评价:“我父亲对我很好,但我看不起他。他是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找他的人自然很多。每当局长或其他当官的来了,他总是笑容满面,热情接待;而如果是一般人来求他办事,他则跷起二郎腿打官腔,或者爱理不理地冷落别人……爸爸这样的两副面孔实在让我看不惯!”试想,指望这样的父亲培养其子女的平等观念无异于缘木求鱼。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忠告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我认为,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家庭民主教育。  当然,作为子女的养育者和监护人,一般来讲,家长在文化素质、社会阅历、生活经验、道德水平等方面都在子女之上,子女虚心接受家长的教诲不仅应该而且必要;而且,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也是子女应该具备的起码道德观念和行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家长只能居高临下地管教孩子,更不意味着家长理所当然地是真理的垄断者。不是常有国人爱埋怨“中国人素质差,缺乏平等意识”吗?那么,提高自身民主素质的尝试,请从改善家庭教育开始。  四民主的家庭教育——孩子有选择权  民主的家庭教育,意味着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给人们观念行为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从只需“被动接受”到必须“主动选择”。回想一下,二十多年前我们上街买米,只需带上钱、粮票和米袋就可以把米买回来,因为那时大米的品种、价格是国家规定死了的,购买者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但今天我们去买米,面对品种繁多、价格不一的各种大米,我们得自己辨别优劣、讨价还价,在反复比较选择之后决定取舍。买米是如此,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无不需要发挥我们的主体意识进行各式各样的“选择”。  这种观念行为的变化也应体现在家庭教育中。仔细想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其实还不仅仅是观念行为的变化,它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人对自身的不同认识,即人是自身的主体,还是他人的客体?在传统的专制型家庭中,子女无疑只是客体,他的一切行为——无论是眼前的一日之餐还是将来的升学就业乃至结婚成家,都听命于父辈安排。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很少有自主性,更谈不上“选择”。------------引言(3)------------  充满民主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着重子女“选择”的权利。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当然会有不少分歧,而且中学生与父母的分歧会更多——有生活方面的(晚饭吃什么菜呀,今天穿什么衣服呀,房间怎么布置呀等等),有学习方面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采用等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等),而对子女的不同见解,家长们应该高兴而不应愠怒,因为这说明孩子试图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并尝试不依赖大人的搀扶而自己独立前行。这时,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探讨、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孩子的选择不一定正确,因为他们毕竟还小呀!”是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家长们在尊重孩子选择权利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辨别”的能力。不过“辨别”的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所以,最好的培养还是多为子女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孩子需要添置衣服了,最好在式样、颜色等方面由孩子做主;星期天,最好由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由他去操心;学习上遇到困难了,家长与就应帮着出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选择的尝试中得以提高的。家长千万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责备来剥夺孩子的“选择”,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  我曾教过一个很优秀的女学生,名叫陈峥。她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父母无论大小事最终都是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他们只作一些点拨;即使出现分歧,他们也充分尊重女儿的意志。陈峥高一担任班长,进入高二后她又准备竞选校学生会干部;她父母考虑到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曾对我说过不主张陈峥当学生会干部。但陈峥觉得自己学有余力,而到了学生会可以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坚持要参加竞选。于是,她父母不但同意了女儿的选择,而且积极为她的竞选出主意。高三毕业前夕,陈峥与父母在填报志愿的问题又产生了分歧。父母希望她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陈峥想报考她所喜欢的化学专业。父母和陈峥坐下来反复讨论、商量,但陈峥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她说:“计算机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毫无兴趣;化学专业虽属冷门,但我热爱。”父母再次依从了女儿,陈峥后来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我记得事后陈峥的父母对我说过:“我们就是搞化工的,深知其艰苦,而且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但陈峥未来的人生之路毕竟应由她自己走。因此,我们当父母的虽然感到很遗憾,也只能尊重女儿的选择。”  还需说明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与让孩子尊重家长的选择是不矛盾的。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中,尊重却是相互的。家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充分理解并善于听取孩子的合理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尊重他人意见的榜样。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发表不同观点并作出自己选择的权利,同时每个人也有尊重他人并服从正确观点的义务。权威不属于年龄和辈分,只属于真理。这样的家庭所培养出的孩子,将来很容易成长为善于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等对立统一关系的现代公民。  五民主的家庭教育要避免的误区  家庭的民主教育,要避免几点误区——  民主教育不是放弃引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家庭中的民主教育也不例外。相对无视子女尊严、扼杀子女个性的“专制型家教”而言,“民主型家教”主张尊重孩子心灵、符合孩子个性的教育。这恰恰是一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引导。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已淡化了他的权威色彩,却通过不露痕迹的引导强化了他的教育作用。与孩子一起平等地纵情游玩、促膝谈心、探索尝试乃至激烈争论,都是在对孩子进行义不容辞的引导——只不过在这一系列的引导过程中,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角色是朋友而不是师长,是同伴而不是长官,是参谋而不是皇帝。  民主教育不是迁就孩子。读了本文,可能会有家长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跟小皇常、小公主似的,够受宠的了;如果对他们还左一个“民主”,右一个“尊重”,岂不是太迁就孩子了吗?这个担心实在是对民主型家教的误解。民主教育绝不是“小皇帝教育”(姑且让我这样即兴概括溺爱孩子、迁就孩子的“教育”),它与“小皇帝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小皇帝教育”培养的是依赖性极强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和只知享乐、充满霸气的现代“帝王”,而民主教育教养的是具有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拼搏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跨世纪公民。因此,那种在教育过程中,一味迎合子女愿望,满足子女私欲的做法,绝不是对孩子真正的尊重,更不是我们提倡的民主教育。  民主教育不是彻底否定传统家教。站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角度,我们对传统家教中封建专制的消极因素进行了批判,并相应地提出了民主教育的主张。但是,这并不意识着我们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家教。相反,在加强和改善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认真分析并大胆吸收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孔融让梨”中所体现的尊老敬长因素,“岳母刺字”中所寄托的爱国教育因素以及“人之初,性本善”的儿童观等等,都是可以融会进我们的新型家庭教育中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通过所有传统美德滋润,又有现代意识熏陶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和新型公民,这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赋予当今每一位家长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所在!------------教育,与生命的诞生同步------------  我不愿意自己少年的梦想托付甚至强加给孩子去实现。在才艺和能力方面,我对女儿当然有许多希望,不过这也仅仅是“希望”而已,女儿的成长和发展还得尊重她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在人品上,我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她以后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她都能凭着自己善良赢得幸福人生。------------取好教育的“提前量”------------  凌晨,小生命开始躁动……二十点十分,一女婴脱胎而出。身高0.49米,体重3.7千克。  ——这是我1987年12月1日的日记。  本来按医生推算妻子的预产期,这孩子应该在12月15日出生的,但她却迫不及待地提前半个月来到了人间。这让我有些猝不及防——我脑子里还没有形成“我的孩子”的概念。可是,当产房里传出女儿嘹亮的啼哭时,我一下子有了庄严的自豪:我当爸爸了!  对于生男生女,我和妻子从来不计较。但妻子一旦生下的是女儿后,我就坚定不移地认为,女儿最好!——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八年里,女儿不断地证明着我这一信念。  当天的日记我写得很长很长,详细记录了女儿诞生的全过程。日记的结尾,我这样写道——  “哇——哇——哇——”你的声音嘹亮而高亢,悠扬而有力,这是生命的赞歌,你在向世界庄严地宣告:地球,我来了!  我想,你漫漫人生从此开始!这个世界将给你些什么,而你又将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呢?  我对你当然寄予了许多希望,但最起码的一点是,愿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而又多了一个善良的人!  的确如此。和许多我们这个年龄的家长一样,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也曾有许多梦想都未能实现;但和一些家长不一样的是,我不愿意自己少年的梦想托付甚至强加给孩子去实现。在才艺和能力方面,我对女儿当然有许多希望,比如画画呀、弹琴呀、舞蹈呀、书法呀等等,不过这也仅仅是“希望”而已,女儿的成长和发展还得尊重她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在人品上,我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无论她以后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还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她都能凭着自己善良赢得幸福人生。  在我写这则日记的时候,女儿刚刚出生,还在产房里被护士们呵护着。但我这些话,都是为她写的。虽然她现在根本不可能看,但以后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这些记录都是一份珍贵的教育资源。从中她可以读到爸爸妈妈对她的爱和期待。这就是教育的“提前量”。  是的,这的确是一种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在孩子出生之时便开始了。做家长的应该善于积累各种教育资源,敏锐地捕捉各种可能的教育元素,为孩子的成长做好教育性铺垫。  当然,这种资源可以以多种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现在有家长将孩子婴儿的毛发剪下来做成毛笔收藏,还有爸爸妈妈把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录下来,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孩子出生的过程摄像保存,等等。这些散发着孩子最初生命气息的东西,以后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孩子将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倾注的情感。  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懂事以后的事,至少也应该是在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以后才进行。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所谓“早期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直接的道德启蒙、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后者指的是间接的父母情感熏陶、家庭氛围感染以及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许多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但在不少家长心目中,这种“早期教育”更侧重于智商的提升,而我认为,对刚出生的孩子而言,情商的培养更重要。说实话,智商更多地属于天赋,往往不是靠家长就能认为地提升,但情商却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以优化。这种“优化”,当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种狭义的教育。  因为面对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孩子,我们不可能进行任何常规意义上的什么“教育”,但即使是对于摇篮中的婴儿,父母期待的眼光和温柔的抚摸本身就是一种无声无形却有用有效的教育。温暖、和谐、纯真、善良……这些都应该是年轻的爸爸妈妈所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正是在这芬芳氛围中,孩子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步。------------记载生命,记录教育------------  和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家里有了一个小生命,在多了许多事儿的同时,自然也多了许多快乐。这种快乐首先是一天一天看着一个生命成长的快乐。  女儿的成长影集里记载着她的许多“第一次”——  1988年1月2日: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共汽车。  1988年1月23日: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  1988年2月9日:第一次有意识地发出“咯咯”的笑声。  1988年6月1日:第一次独坐。  1988年7月:开始长牙。  1988年7月24日:开始叫“妈妈”。  1988年8月1日:第一次“手舞足蹈”地跳舞。  1988年8月30日:第一次主动舞动小手作“再见”。  1988年9月4日:第一次能独站。  1988年9月9日:第一次离开妈妈睡,开始断奶。  1988年10月24日:利用学步车走路。  1988年10月28日:第一次独立行走。  1988年12月1日:满一周岁,生病,第一次在医院输液。  伴随着女儿每一天的变化,我同步记录着她的成长。用笔留下女儿生命的足迹,当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我要说,这样的日记绝不仅仅有意思,更有意义!  做父母的写孩子的成长日记,至少有四重意义——  第一,是让以后长大了的女儿感受到父母之爱。本书开篇引用的女儿出生过程的日记,只是我当天日记的“简写版”。其实,孩子出生那天的日记,我写得很详细。她是晚上脱胎而出的,但我从那天上午她妈妈阵痛就开始写了,随着妻子分娩前后的过程,我断断续续地详细记载了女儿诞生的经过,也记录了妻子痛苦而幸福的一天。之所以写得这么细,是因为我决定,在女儿懂事后,我要让她知道,为了她的出生,妈妈付出了怎样的艰难痛苦!多年以后,长大了的女儿读到我写的这些文字,才真正理解了我对她说的话:“你的生日,同时就是妈妈的受难日。”所以,每年她生日的时候,面对我们的祝福,她也真诚感谢妈妈给了她生命并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  第二,这也是一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的素材。过去我们国家不太重视生命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倡导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记录孩子的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关注身体发育和精神成长的每一天变化,让渐渐长大的孩子通过爸爸妈妈的日记——实际上是通过爸爸妈妈的眼睛看到自己生命鲜活,感受自己的勃勃生机,进而热爱生命,呵护生命,并把这种感情扩展为对一切生命的敬畏和欣赏,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第三,记载童心的纯真,让日记成为孩子自我教育的资源。“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无瑕的。做父母的通过日记记载孩子的童心,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当然,对于婴幼儿来说,孩子的言行都是很幼稚的,甚至是很可笑的,但正是在这幼稚而可笑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到孩子的一切都是透明的,是不加矫饰的。所谓“赤子之心”的可贵,正在于这颗心没有经过世俗的污染,晶莹而芬芳。相比之下,成人的心,在“成熟”的同时也许已经锈迹斑斑!我从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美好人性的丧失,而应该是童心的保存。今天我们为孩子记下他的纯真,便使孩子明天珍藏一份教育的素材。孩子通过阅读爸爸妈妈为自己写的成长日记,可以从中读到一个纯洁的“我”,这个纯洁的“我”会时时提醒孩子,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童心!  第四,写孩子成长日记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的过程。在独生子女时代,绝大多数家长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父母。我们都是在毫无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做了孩子的家长,因此必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许多错误,必然面临一个学习做父母的任务,而这种“学习”只能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何尽量避免教育失误,如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如何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获得自身的成长,这些都可以通过日记得以实现。我每次记录孩子成长故事的时候,也是在记录自己的教育过程,同时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  下面摘录一则我为女儿写的成长日记——  1988年4月18日  这段时间,你有两个变化,一是有点认人了,特别是晚上,我抱着你,你会哭,可是一放到妈妈手中,便不哭了;二是开始学翻身,你一睡进婴儿床,总是把身子侧着睡,好像想翻过去趴着,可惜现在还不行。  你一见和你一般大的小孩,便友好地笑,并要“唱歌”。昨天和今天,我把你抱到穿衣镜前,你一见镜子里有一可爱小孩,不知正是自己,便笑眯眯地咿咿呀呀“唱”起来。我把你抱离穿衣镜,你停止笑唱,一返回镜前,你又对着镜子中的小孩笑唱起来,煞是有趣!  有时,你把手抬起在胸前,用眼睛使劲地看,你盯着自己的手,仿佛在问:这是什么东西呀?又仿佛在看手腕上并不存在的手表,有时我便会问你:“晴雁,多少时间了?”今天晚上,刚刚把你的外裤脱了,你便出神地低头看自己的两只胖胖的脚丫,又仿佛在问:“这又是什么啊?这么白,这么胖!”------------给孩子爱的启蒙教育------------  晴雁就这样一天天长大,开始叫爸爸妈妈,开始学走路,开始学说话,开始认识并走进身边的世界。  爱晴雁的人很多,除了我和她妈妈,还有她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舅舅、舅妈、姑妈、姑父、表哥等等,还有我的同事——也就是学校的老师们,还有我的学生……于是,无论晴雁出现在什么地方,她都成了大家的“娱乐中心”。小晴雁让大家开心,所有人的爱,也滋润着小晴雁稚嫩的心灵。这种爱的滋润,正是晴雁所接受最早也最温馨的“启蒙教育”。  因为我和她妈妈太忙,1990年2月,晴雁两岁零两个月便上幼儿园。于是,晴雁开始接受真正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阿姨的关照下,晴雁学会了唱歌,学会了跳舞,学会了礼貌,学会了和小朋友相处,学会了尊重长辈。  我是性善论者,我认为儿童的天性就是善良。因此,所谓培养孩子的善良,其实就是让孩子保持其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的爱心,包括宽容。晴雁进了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交往,难免会有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是教育晴雁宽容和善待别的小朋友。  在1991年6月5的日记里,记着这样一件事——  晴雁在幼儿园咬了蒋孝敏小朋友的手,妈妈问你为啥咬人,你说是她先推你的。不管怎么样你咬人就不对,妈妈让你去认错道歉,你马上就对蒋孝敏说:“蒋孝敏,对不起,我咬人不对,请你原谅,我以后改正。”很乖,知道错了,表示要改正,这就是好孩子。  从那以后到现在,晴雁无论读小学还是读中学,从没与人发生过类似的事。因此,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晴雁从出生到现在唯一的一次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她总是以宽容之心待人。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许多人之间,没有宽容和爱,只有仇恨。我看到过太多的家长这样教育孩子:“既然他欺负了你,你为什么不打他?你的手长来干什么的?”用仇恨培养仇恨,于是我们周围的爱和宽容越来越少。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孩子开始,培养爱和善良。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只想到自己,而很少为别人着想,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引导孩子关心他人。对他人的关心,首先是对自己爸爸妈妈的关心。“人之初,性本善”,晴雁往往通过一些小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纯真,这种纯真出自她无意识的本性或者说本能。我们则抓住这些小事对她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比如给她一句夸奖,给她一个亲吻,等等。哪怕是一句夸奖或亲吻,都会让幼小的孩子感到莫大的荣誉,这样孩子会渐渐把这种“无意识”便成“有意识”,变成良好的习惯。  晴雁上幼儿园,多数时候都是我负责接送。在路上我就给晴雁讲故事,有时候说爸爸很累,要晴雁听话。有一次,晴雁很认真地对我说:“爸爸,以后我长大了,你长小了,我也天天送你上幼儿园!”  当时,我忍不住笑了,对她说:“爸爸不会长小了。”  她依然说:“要长小的,要长小的,我一定要送爸爸上幼儿园,我还要抱爸爸呢!也给爸爸讲故事。”  虽然我为女儿这稚气的话笑了很久,心里却非常感动。  日记选——  1990年2月15日  这段时间,每天晚上上了六楼,你第一件事是把爸爸妈妈的拖鞋拿来递给我们:“爸爸妈妈穿这个鞋鞋!”然后又把我们换下的皮鞋放到门背后。  真乖,算是我们第一次享你的福了!  1992年2月29日  妈妈病了,你十分体贴妈妈,早晨上幼儿园时,特意嘱咐妈妈:“妈妈,睡好,盖好!”放了学,你又来到妈妈的病床前,把嫩嫩的小脸贴在妈妈的脸上。  1992年3月23日  妈妈去幼儿园接晴雁时,听郑老师讲了一件事:上星期天,郑老师叫小朋友去洗手,你刚出教室就跌了一跤,爬起来后就使劲拍衣裤上的灰,郑老师看见后过来询问你,你忙对郑老师说:“妈妈生病了,还要给我洗衣服!我把灰尘拍干净,妈妈就可以不洗衣服了!”妈妈听了感动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我们的雁儿真懂事,知道体贴人。  后来女儿读小学了,我常常给她看这些日记,鼓励她说:“你看你从小就很有爱心!”到现在,女儿也不时看着这些文字,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丢掉可贵的爱心。------------劳动最光荣------------  独生子女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也不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些家长在这方面也很娇惯孩子,总认为孩子小,不会做事,于是把一切事情都包下来,不让孩子劳动。但我和妻子却认为,勤劳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格。所以,晴雁很小我们就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  我的做法是:第一,孩子能够做的事,决不包办。第二,我们做事的时候,有意识让孩子参与进来,在一种玩儿的氛围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第三,有时给孩子布置一些她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第四,对于孩子的劳动,及时予以热情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感到劳动的确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  日记选——  1989年8月26日  我们晴雁,是很爱劳动的。每次我们摘菜,你也要来拿一根菜帮着摘;我剥蒜,你也要来拿一个……什么都喜欢凑热闹。  看,你又拿起扫把了,本来爸爸要扫地,你硬要抓过去。你还真像回事儿!认真地在地上扫着,还特意费力地把板凳搬开扫,甚至连门背后的死角你也不放过……  爸爸的老师张婆婆直夸你:“这个女儿真勤快!”  1990年2月13日  从去年以来每天你为楼上楼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送报都很积极,但都是在我的陪同下去送的,特别是送曾爷爷的报。曾爷爷住在三楼,我必须抱你或扶你上去。但今天晚上,我还在洗碗,突然听见你在外面喊了一声:“爸爸,我去送曾爷爷的报纸了!”一看,你已经独自上了几级楼梯,正骄傲地挥着手中的报纸,你一步一步地往上登,用手扶着栏杆或墙壁,居然一个人把报纸送到了曾爷爷家,然后又一个人走下来了。我们很高兴,表扬你:“晴雁真乖,可以一个人送报了!”  1991年7月10日  为了培养晴雁爱劳动的好习惯,放假开始,妈妈就让你学习洗手巾和袜子,你很乐意。每天下午自己脱下袜子来洗,并且还给妈妈洗了几次袜子,动作做得还可以,洗得也干净,但愿你能坚持。------------珍视孩子的第一句诗(1)------------  我把“做人第一”视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只是这种开发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不能强迫“灌输”,那样只会败坏孩子的求知兴趣。  我认为,对于婴幼儿来说,智力开发最好是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开始。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力——至少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的产物。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任何一个幼儿都是天生的“诗人”。幼儿的想象力是其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切创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日本著名育儿专家让内藤主张: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他是怎样怪癖离奇,本质上却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  有家长也许会问:“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不,严格说起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这个命题其实是错误的,至少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前面我已经说过,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潜藏着无穷的想象力,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所谓“培养”,并不是给孩子“空荡荡的大脑”里装进能力,而是一种激活,一种唤醒,一种维护,一种发展。具体说,就是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唤醒孩子的创造力,维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智能。  如何“激活”、“唤醒”、“维护”和“发展”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多给孩子以想象的机会,和孩子玩儿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展开想象。  第二,多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多一个文学形象,孩子心灵中就多一份想象元素,我们应该让孩子心灵中储存尽可能多的“想象元素”。  第三,善于发现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想象力,然后予以热情的鼓励。  第四,和孩子一起编故事。  第五,即使是知识教育,比如认汉字、学简单的算术等等,也尽可能通过形象的方法,让孩子在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第六,对孩子进行诗歌教育启蒙的时候,也尽量让孩子展开想象,把诗词中的文字变成孩子眼前的画面。  第七,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抱着晴雁玩的时候,爱引导她观察周围景物,并引导她想象。  比如,晚上我会让她看天空的下弦月:“晴雁,你看那月亮像什么?”  “像香蕉。”  “还像什么?”我又问。  “像被小朋友咬了一口的饼干。”  “还像什么?”我继续追问。  “像幼儿园小朋友们睡的摇床。”  女儿这样的想象,当然很幼稚,但我仍然不住地夸奖道:“晴雁真聪明!”  有一个晚上,天上没有月亮,我又问女儿:“晴雁,你看天上有没有月亮?”  “没有。  “月亮到哪儿去了?”  “到云里面去了!”  “到云里做什么去了?”  “月亮在云里睡觉觉。”  就这么三言两语,就蕴含着智力(特别是想像力)开发的意义。因为这几句对话,实际上就是我和女儿一起在“创作童话”。  晴雁是两岁半开始学认汉字的,她认的第一个字是“人”。当然,这种“教学”也是和日常生活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的——牵着她的小手走在街上,便给她说店铺招牌上的字;我在读报,她凑上来看,我便给她说标题上的字……而且这种教学都是很形象的,比如“人”字,我就问她这个字像什么,然后引导她想,这个字是不是多么像一个站着的人呀?结果,她兴趣很浓,便又缠着我们教她认新的字。  我的日记——  1990年7月16日  最使我高兴的是,妈妈教你认了第一个字:“人”。  在街上,你不停地指着某处报上或商店招牌叫道:“人!人!”  我非常高兴,便又教你认了一个“工”字。  于是,今天你总喜欢在书上、报上找“工”“人”二字。  1990年7月22日  最近,你对认字产生了兴趣,自从你认得“人”字后,只要走在街上,便东寻西找,不停地喊:“人!人!……”我们顺着你的小手所指,总会发现在某一招牌、某一标语上的“人”字。有时你还认“半边字”,比如看见“认”,也大叫:“人!人!”  晚上看电视,屏幕上有“中央电视台”几个字,你会大叫:“中!中!”现在你能认五个字:“中”,“国”,“人”,“工”,“大”。  1990年12月12日  昨天傍晚,我和你在操场上赛跑,你跑得飞快,我赞叹道:“晴雁,你长大了!”  你一本正经地点点头:“是的,以后我长大了,你又长小了,我还要抱你呢!”  我笑了:“爸爸长不小了。”  你急得直说:“要长小,要长小!”这几天,我们编了好几个这样的故事了。------------珍视孩子的第一句诗(2)------------  今晨,我用自行车搭你上幼儿园,透过薄雾,一轮朝阳正与我们一起前行。  “晴雁,太阳是不是和我们一起走?”  “是的。”  “太阳要到哪儿去?”  “要去上幼儿园。”  到了幼儿园,太阳不见了。  “晴雁,太阳呢?”  “太阳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  下午,我接你回家,也没太阳。  “晴雁,太阳呢?”  “太阳睡觉觉了!”  1991年8月4日  你又认识了许多汉字。为了增强你认字的兴趣,我采用了“形象动作认字法”教你。比如,我展示“站”字,你便做出“站”的姿势;出示“哭”,你便装出哭相;展示“笑”,你便嘻嘻地笑。这种识字法还有助于你吃饭呢,有时你吃饭(或面条)不乖,我便说:“我们来认字。我出一张卡片,你不要读出声,只按卡片上的字去做,好不好?”  “好!”你很高兴。  我出示“面”字,你便使劲挑面吃;  我出示“肉”字,你便夹肉吃;  我出示“菜”字,你便挑面中的菜吃;  我出示“汤”字,你便喝汤……  晴雁三岁多的时候,我调到成都工作,对她的教育更多的便由她的妈妈和她的外公、外婆承担。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她讲一则《365夜故事》上的故事。外公是退休语文教师,教她背了不少古典诗歌。每次我从成都回来,都会发现晴雁的进步——  1992年6月24日  昨天晚上,我又从成都回来了。你已睡着。今早你醒来,一看见我又惊又喜,兴奋不已。当时我靠在沙发上,你连忙从小床上翻到沙发上与我睡在一起。  “爸爸,我会背唐诗!”你很得意地对我说。  “真的?”  “是的。你听嘛——”  于是,晴雁摇头晃脑地开始大声背诵了——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你非常严肃、认真地背了一遍。  “好,晴雁真聪明!”我夸你。  你更得意了,说:“我还可以很快地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你非常快地背了一遍。我故作不解地问:“那么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你开始耐心地解释了:“嗯,就是春天来了的时候,睡觉睡着了不晓得就天亮了,醒来的时候到处都听到雀儿在叫,昨天晚上又刮风下雨,不晓得花儿打落了好多好多!”  你说的完全正确。我问:“哪个教你的?”  “公公。”你又说,“我还可以背《静夜思》……”  于是,你又开始背了起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992年7月20日  你已经能够背十来首古诗了:《春晓》、《静夜思》、《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八阵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回乡偶书》、《咏鹅》、《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悯农》……  这些诗都是公公和爸爸教你背的。说是“教”,其实是在游玩时或者爸爸带你上街时的路上吟给你听,你听了几遍熟悉了,便慢慢会背了。我们也没有强迫你,有时你不想背,我们也就由你去。  的确,我在引导女儿背诵古诗的时候,特别注意尊重她的兴致,绝不在她不愿意的时候强迫她背,如果幼儿感到了学习是一种负担,这就是为她今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我从来认为,求知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任何一个儿童最初的时候对学习都是充满兴趣的,但为什么到了小学和中学却开始厌学了,这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研究的。许多教育者(老师和家长)面对孩子不愿意学习的现状,便研究“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问题,而在我看来,我们更应该研究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怎样一步一步丧失的。  我对晴雁想象力的诱导,常常通过游戏来进行。  日记选——  1992年7月25日  这几天,我与晴雁一起玩游戏,即每人拿一叠识字卡片,一人出一张,然后把两张卡片上的内容编成故事。这需要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你对此很感兴趣,而且很会编故事。有时两张卡片好像毫无联系,你也能编成故事,比如“屏风”和“鱼”,你这样编:“有一天,一个叫小红的小朋友到饭馆去吃饭,进了馆子,看见门口立着屏风,屏风后面有一盆鱼……”  我记不下你讲的所有故事。总之,你很有想象力,我很高兴。  1993年2月1日  这几天,我们“发明”了一个新的游戏:编故事。就是出一个题目,晴雁和爸爸你一句我一句地轮流编。  今天晚上我们上街去,回来的路上,你出了一个题目《小兔和小狗》。于是你开始编了:“小兔和小狗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个树林里……”  ------------珍藏趣事稚语中的纯真------------  当然,在我的日记中,也记载了许多晴雁的趣事稚语。孩子的这些趣事稚语也许在旁人看来是不屑一顾甚至不足挂齿的,但在爸爸妈妈心中,应该是值得记录和珍藏的,因为这是孩子原汁原味的纯真童年。记录下这些趣事稚语,就是提醒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丢掉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不可能永远幼稚,但成熟本身也意味着对纯真的守望。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幼年时代,但真正成熟的人,完全可以在更高的年龄段上,将童年的纯真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并让童心伴随终身。  所以,我在为女儿写成长日记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记载一些孩子的趣事稚语。我想给孩子的未来留下可供她回眸的鸿爪雪泥——  1990年1月13日  “晴雁,这是什么?”我拍着你的小屁股蛋问道。  “股股!”  “股股是干什么用的?”  “用来洗澡澡的。”  “哈哈……”我忍不住笑了。  因为每次妈妈给你洗澡都要搓你的股股,你就认为股股是用来洗澡的。  1992年2月11日  妈妈的眼睛有点近视,去医院配了一副眼镜,妈妈带你一起去取眼镜。赶公共汽车时,妈妈对你说:“今天上街不许叫买这样那样的,如果该买的……”你赶忙插嘴:“如果该买的,妈妈晓得给我买。嘎!(注:方言,意为“是吗”)”一副懂事的样子。  从医院出来,你发话了:“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但是,我的肚子饿了,你问我想吃啥子嘛!”  ——最后,妈妈还是只好给你买了一个烧红苕。  1993年8月5日  前几天,我与你进行一次关于人贩子的对话——  我问:“晴雁,如果有一个不认识的人要把你带走,你咋个办呢?”  你答:“我就对他说‘我回去问一下妈妈同不同意’,我一回去就不出来了。我拿一把刀藏在门背后,他一来我就打他。”  我又问:“如果有一天晚上,你从学校门口回家,路上被人一下子抱住,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你咋个办?”  你答:“他的口袋里还有一把刀儿,他把我装进口袋里后,我就用口袋里的那把刀把口袋划开,然后把他杀死,就跑回来了。”  1993年8月7日  你十分崇拜爸爸,今天的一件小事便证明了这一点。  这几天你、然然、安安、李洁几个小朋友形影不离,好得不得了。今天你们几个又一起玩,你还叫我把你的自行车提下去了。  玩了一会儿,我正在厅里与公公、妈妈一起玩扑克,只听你在楼下喊:“爸爸——”我赶忙出来,你对李洁说:“你看,我在这儿喊我爸爸,我爸爸都听得见!”然后你又对我说:“爸爸,请帮我把车子提上去。”  我一手提着你的儿童自行车,一边上楼,听见你在后面对李洁说:“你看,我爸爸一只手就提起来了。轮子都没有挨地。你说我爸爸厉害不厉害?”李洁说:“厉害!”  你得意地笑了。  1993年8月15日  “晴雁,背一背‘九九表’。”我说。  “我可以背‘十’!”你回答。  我很奇怪,因为“九九表”只背到“九”,怎么会有“十”呢?便说:“你背吧!”  “一十得十,二十得二十,三十得三十,四十得四十,五十得五十……”你一直背到“一百得一百”!  我乐了:“哪个教你的?”  “公公!”你得意地回答。  晴雁就这样一天天快乐地长大了。现在看这些日记,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看着眼前已经十八岁的女儿,也格外可爱。  1993年6月,晴雁告别了幼儿园时代。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感谢幼儿园里给她以精心培养的刘老师、何老师、彭老师、郑老师。  在幼儿园的毕业会上,晴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台为亲爱的老师集体朗诵了一首诗——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  我是多么欢喜!  过几天,我就要进小学了,  做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读书写字多神气!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有很多话要说给你——  三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  玩具扔满地,还要发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  脸上再也没有泥,  手帕、袜子自己洗,  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  懂得了许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从心里感谢你!  再见吧,老师!再见吧,阿姨!  以后我一定来看你,  向你报告我的学习成绩!  我的建议:  1.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给他写成长日记。  2.爱的教育,应该是孩子最早也最重要的启蒙课。  3.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4.在孩子不知不觉的娱乐中开发其智力。  5.注重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怎样的长辈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即使是婴儿、小孩,我也不主张对他们耍家长作风。我每一看见有的父母、祖父母,动辄打得小孩大哭,可怜地哀告,我就情不自禁地感到寒栗。我们常叫小孩“小朋友,小朋友”,为什么不可把自家的小孩真的当小朋友对待呢?既然是“朋友”,就要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不应强力压他接受,而应多采取商讨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而不至于不经意中就歪曲他应有的性格。”------------孩子需要善良豁达的老人------------  人们常说,孩子跟着老人容易被惯坏。的确,这样的情况应该说比较普遍。由于年轻的父母工作繁忙,便把孩子交给老人。而老人往往特别迁就、娇宠孩子,于是在这种溺爱下,孩子不但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反而会养成一身坏毛病。而且,娇养孩子的老人往往还成为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障碍,与儿女的教育发生冲突。因此,包括一些教育专家都认为,孩子不宜交给老人带养。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养下得以健康成长的例子也并不鲜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把孩子交给老人,而在于什么样的老人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我认为,对于带孩子的老人来说,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哪个老人不爱自己儿孙呢?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好穿好,更需要健康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和人生。怎样的长辈可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呢?我认为,博学、善良、豁达以及具有平等民主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老人,才能成为孩子人生真正的引路人。  我的岳父,女儿的外公,正是这样的老人。我多次说过,晴雁真正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她的外公。如果要说对晴雁影响最大的人,首推她的外公。  晴雁的外公外婆都是退休教师,外公退休前是乐山一中的语文教师,曾和我短暂同事。他们退休后住在乐山一中教工宿舍。为了生活方便,我和爱人当然还有女儿也和他们住在一起——白天一起吃饭,晚上才抱着女儿回到我们自己的房子睡觉。平时我和她妈妈工作都很忙,多数时间晴雁都是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我于1991年3月——也就是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从乐山调往成都工作,除了偶尔回去看看女儿,无论“教”还是“养”,我都顾不上了。  我把女儿交给岳父却相当放心。晴雁后来的成长证明,我的岳父不但没有娇惯她,反而培养了女儿很多好习惯。  为什么对岳父教育晴雁这么放心呢?这里,有必要稍微详尽地介绍一下我的岳父。  岳父万鲁君,出生于1920年。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解放后一直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中仅仅因为大学毕业后曾在旧法院工作过几天,便被开除公职遣返回乡,饱受苦难,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名誉和工作。1980年退休。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心目中,他是我身边的巴金、钱钟书、季羡林。唯一不同的是,岳父不是名人。他首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在我老家这个地方,凡是知道他的人无不对他的人品钦佩不已,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已经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他的同事他的学生都把他当作身边的雷锋。他的国学功底相当深厚,二十四史是读通了的,文史哲信手拈来,好书法,擅长写古典诗词。更让我感慨的是,他思维相当敏锐活跃,虽到晚年仍然勤于阅读和反思,关心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关心着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也关注着国际风云变幻。  岳父一生胸襟豁达,淡泊名利,是一位特别善良慈祥的人。我从来没看见过他声色俱厉的时候。他对家人对周围的人总是那么慈祥,他的学生说万老师从来没有发过火。他的处世原则是,决不给别人添麻烦。他总是随时想着别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他从来都是伸出援助的手。平时周围哪个老教师有了困难,比如病了之类,总是先想到“万老师”,总要来求他。一位退休教师身体不好,身边也无儿女,岳父每周都去几次他家,陪他聊天,直到他去世。  文革时,他的大儿子师范学院毕业后因父亲的原因而被发配四川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粉碎四人帮后,他大儿子想调回老家,我岳父去信以历史上的白居易、苏东坡发配流放却造福一方为例子,告诫他:那里的孩子也需要老师呀!就在当地为老百姓做事吧!我看了那封信,感慨不已。我爱人当时看了信说:“爸爸,你连党员都不是,却比好多党员还党员!”  岳父博学。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他天资聪颖,年轻时考大学,四十年代同时考五所大学(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等),居然都名列第一!后来他选择了四川大学。他学的是法律,精于文史哲,诸子百家烂熟于心,但数理化、生物、英语、医学等都有所涉猎。在大学里,他还自读了《资本论》。而且,到现在他还在不停地阅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刚分到乐山一中时,他还没有退休,和我是同事。听过他的课,他的课上得非常好,厚重的学问功底,使他对教材的驾驭游刃有余,课堂上妙趣横生。但他的藏书却很少,远远不及我的多。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的学问全部装在他的肚子里,他的学问我一辈子都赶不上。以前我在乐山一中任教时,他就是我的“教参”。就是现在,有时遇到难题,我也还是打电话到乐山向他请教。  早在1988年,岳父就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  功过以实为凭,万事坦然活已够;  荣辱让人说去,一生清白死何求?  他还对这副挽联写了一个说明——  未居高官显位,应是无功;曾被打倒批臭,或云有过。但燃薪传火,问心无愧,两手无血,怎不坦然?  活着时惯听流言蜚语,死了后不少挽联颂歌;何如自知自乐,先给自己定案,死后一烧便了。  过了11年,他的身体依然健康,他开始写自传,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写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所折射的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在自传里,他又为自己写了一个讣告——  讣告  万鲁君死了。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教师,立功立德立言都谈不上,按他的遗嘱送去一烧便了,不举行任何仪式。特此敬告亲朋故旧,他和你们永别了。  死者万鲁君生前自拟  1999年1月26日  岳父在其自传的最后写到《遗愿》。他说他有五个遗愿——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