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20160828105440445-2

作者:纳 字数:33908 更新:2023-10-08 21:44:18

另外一个植根于弗洛伊德心理学并与自我心理学有关的重要的、在当前很流行的进展是所谓“客体关系理论”。实际上,没有一个独立的、被广泛承认的客体关系理论。不同的心理分析理论家提出了众多观点,这些思想通常强调对个体的自我和对客体的内部形象(或“表征”)对与他人的关系可以起非常强有力的影响。(“客体”一词是一个技术词汇,通常指个体给以情感和行动的另一个人。)客体关系理论比弗洛伊德更注意前俄狄普斯阶段的发展。客体的内部形象(例如,“母亲”客体)被认为形成于这一非常早期的阶段,并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决定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例如:一个男性可能发展起一种歪曲的、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女性看作养育的和支持性的;因此,他实际生活中与女性的关系注定要失败。因为她们不能满足他的幻想。这可能成为一个持续的问题。作为成人,这位男性可能从一个关系转向另一个关系,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失望和挫折。虽然客体关系理论和弗洛伊德理论都关注童年的经历和个体的内部世界,前者更强调内部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和情景的差距。后者更强调本能驱力和未能解决的俄狄普斯冲突这类因素的作用。客体关系理论家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发生在前俄狄普斯阶段家庭中的影响)比在传统弗洛伊德理论中重点强调的内部生物因素给以更多的重视。至于治疗,客体关系理论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传统精神分析有所区别,有些保持较近的距离,而有些则给以重大的修正(要了解对客体关系理论的精彩介绍(以及“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思想中相关的发展),见麦克尔·圣·克莱尔的《(客体关系和自我心理学)》(Belmont,CA:Wadsworth.1986)。)。由于哈特曼、埃里克森和很多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治疗中的假设和重点进行了改变,精神分析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像前边所述的那样,说今天的心理分析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尽管有传统分析师批评说精神分析被那些偏离弗洛伊德基本理论的人所淡化了,但改变看起来是无法避免的。这些修正防止了精神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学科变成一件古董。然而,最终这些变化将可能导致失掉精神分析的最基本的东西。有人认为精神分析已经死亡了,只是在等待埋葬。他们认为重新强调它的重点或保持它的活力的拯救努力都来得太晚了,而且没有多少内容。(例如,见理查得.I·伊万斯氍卡尔·罗杰斯:他和他的思想》中卡尔·罗杰斯的评论(NewYork:Duton,1975),P.88—99。)与这些批评相反的观点认为精神分析,特别是它更新的状态,处于有着美好未来的健康状况。(例如,见卡尔文·S·豪和嘎德纳·林兹在他们的教科书《性理论》第三版中的评论(NewYork:Wiley,1978),P.75—87,和彼特·盖在《弗洛伊德论文集》的第一章(NewYork:Norton,1989),P.xiii-xxix。)对于精神分析在当代的状况的争论突出地表现在1993年Il月29日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其标题是《弗洛伊德死了吗?》里面一篇题为《对弗洛伊德的攻击》的文章,简要介绍了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活力和用处的正反两方面的各种观点。(关于这一观点,见罗宾·费因的第一篇短文,《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当代心理学》,1990年8月,35期,P.775-776。)尽管有争论,尽管有批评家的消极评论,在当前对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有很大兴趣的状况仍然存在,也许还在增加,标志之一就是发表的有关材料的数量。而且,心理学家对精神分析的注意也在增加:更多的心理学家参加了训练机构和研究群体。他们在产生新的思想将心理分析运用到今天的问题中,如离婚和性别认同,并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如家庭治疗(Youngstrom,1992)。不管心理分析将最终消失还是将继续作为正式的方法和理论流派存在,它对我们社会的影响是肯定的,在很长时间内这一影响是不可能消失的。这在许多方面可以表现出来:1.研究课题继续在考察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一些方面,(这方面的一些工作在洛得·H·所里曼的《心理分析理论》;《关于我的死亡报告过度夸张了》一文中有所描述,《美国心理学家》,1976年9月,31期,P.621-637。对所里曼和同事所作的研究在弗吉尼亚·爱达姆斯的(妈妈和我是一体:给内部《世界的微笑信息》文中进行了讨论,《今日心理学》,1982年5月,P.24-36。所里曼和周·温伯格在《妈妈和我是一体:对心理治疗的意义》一文中也进行了介绍,《美国心理学家》,1985年12月,40期,P.1296-1308。对这些文章中介绍的工作进行的评述见詹尼弗·柏利和豪尔得·舍温的《无意识心理动力唤起方式》文,《美国心理学家》,1988年3月,43期,P.161-174。)关于精神分析的新书和文章不断出现。2.许多心理健康工作者——包括心理医生、咨询者、社会工作者——虽然没有受过正式心理分析的训练,但把弗洛伊德的思想和技术中的成分结合到他们对病人问题的解决中。3.在许多大学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课程中都会提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并讨论它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4.有些学者除了弗洛伊德理论在治疗上的意义和应用外,还把它作为社会哲学来进行研究。这一方式是弗洛伊德自己开始的,特别是在他后期的写作中,他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紧张。5.在许多文学中,古典和流行的,都表现出强烈的弗洛伊德主题,如童年早期的创伤、无意识的冲突和压抑的渴望的影响。6.我们日常的语言充满了弗洛伊德的词汇。人们常常谈到自己和他人的压抑、防御、隐藏的愿望、自我力量等等,但常常不知道这些概念的流行来自于弗洛伊德对我们文化的影响。如一位观察者注意到的:“在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上,弗洛伊德的思想、假设和意见完全超越了他的专业追随者的圈子进入了公众的思想和言谈。”(Gray,1993)。显然,弗洛伊德的思想以许多方式存在于我们中间。一个人是否希望看到这一点取决于他对弗洛伊德的假设和建议的评价。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争议的。最后一点:同现代社会许多其他的发展一样,传统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越来越受到女权主义影响。随着更多的女性进入精神分析领域,我们看到了如更强调将男性和女性特点都结合进个性这样的变化,还有承认“子宫嫉妒”同“阴茎嫉妒”一样重要,鼓励个体改变社会环境而不是适应社会角色。(见《传统分析在改变》一文,《美国心理学协会追踪》,1989年1月,P.19。)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传略B.F.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年3月20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1990年8月l8日在马萨诸塞州的埃布里奇死于白血病引起的并发症,终年86岁。据他所述,他的童年是在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他的母亲,据他所述,“聪明、美丽”,具有严格、不变的“正确”的标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斯金纳热心于建造东西——滑行帆船、运货车、雪橇、木筏、跷跷板、赛车、喷焊器、模型飞机等等。他甚至试图制造一架滑翔机,从事永动机的发明工作而未获成功。斯金纳从一所小小的、他喜欢的高中毕业以后,继续上汉密尔顿大学(纽约州的一所小型自由文科学校)。在那里他主修英语,并在一家当家庭教师。在那家他学会出色地鉴赏音乐、艺术、写作和“生活的艺术”。他也卷入了各种惹事生非的活动:他参与了一次恶作剧,涉及著名的电影演员、喜剧演员C.卓别林对这所大学预定的参观(一大群人白白地集合了);他在一种学生刊物上攻击了BK联谊会;和一群学生在开幕式上引起骚动以致受到大学校长的严厉责备。大学毕业后,他试图当作家使自己出名,一两年中,他放弃了写作的念头,发现对心理学感兴趣(部分是因为阅读了早期行为主义思想的书),他在格林威治村生活了几个月,接着在欧洲度过了一个夏天。在1928年秋天,斯金纳入哈佛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他在哈佛大学呆了5年从事研究工作。接着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了一个教学职位。1945年他成为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主任,1948年他返回哈佛大学任教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与哈佛保持着联系。斯金纳1936年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小女儿成为艺术家。斯金纳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出版。以后的著作是:《沃尔登第二》(1948)、《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教学技术》(1968)、《强化的相倚关系》(1969)、((超越自由和尊严》(1971)、《关于行为主义》(1974)、《行为主义的反射和社会》(1978)、《享受老年》(1983)(与M.E.Vaughan合著),《关于更多的反射》(1987)和《行为分析中最近的问题》(1989)。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激进的行为主义因为B.F.斯金纳是如此坚定的、有影响的行为主义的代言人,所以他能被考虑为约翰.B.华生(JohnB.Watson)——心理学行为主义方法的奠基人的继承人。在1912年,华生任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时,开始提出一个关于人类研究的观点,这个观点后来传播到整个心理学领域。他的最重要的书《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在1919年出版。他强烈断言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科学,而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他对心理学家用来探讨意识状态的内省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他也批评了对人类行为作精神分析解释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为了理解人,华生坚持心理学必须集中研究可观察的条件,不要迷失于思索推测内部的、不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必须是客观的,避免陷进主观方法。华生有时作出极端的陈述,例如:他说给我任何一个健全的婴儿,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我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乞丐或小偷。从他的评论中经常得出的推论是他完全忽视了遗传因素(尽管这一推论实际上并不正确)。而且,他对作为无声言语的思维的解释,暗示着他实际上没有接受思维现象。这种陈述已导致华生被认为是一个极端的环境主义者。虽然斯金纳在他强烈倡导一种客观的行为方法方面与华生类似,但他相信华生较极端的陈述助长了人们对行为主义产生某些错误印象。正如斯金纳特别在他的书《关于行为主义》(1974)中所阐明的,现代激进的行为主义确实考虑情感、思维和其他内部活动,尽管没有作为行为的原因;确实承认基因禀赋在决定行为方面的重要性;而且确实考虑诸如自知、创造性之类的主题,尽管未用传统的方式。必须强调,当承认人是有情感和思维的有机体的时候,斯金纳没有在人的心灵内部寻找任何行为的原因,而且否定假定的思维状态或起解释作用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性。也许在这种意义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非常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激进的”。他的方法也是激进的,因为他把同样应用于明显的、大家可观察的行为的同类分析法应用于发生“在皮肤里面”隐蔽的行为(即情感、思维等等)。斯金纳强调发现环境条件和行为之间函数关系(或非正式地表达为“因果联系”)的重要性。由于反复指出我们所处环境的社会和物理条件在决定我们的行为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提议,许多行为控制能通过可观察的因素发挥作用,这些因素能挑选出来并用客观的、明确的措词详细陈述。重要的是,他相信,这种控制既可延伸到情感和思维之类的内部行为,也可应用于外部行为。在调查环境条件对行为的影响的过程中,斯金纳和他的同事发展了复杂的研究技术,收集了大量的科学资料,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行为概念。激进的行为主义者能够相当详细地描述各种可观察的、影响学习的因素,因此支持了他们的论点,即人类行为在很多方面被能客观地详细陈述和操纵的环境所控制。许多当代心理学家是温和的行为主义者,当试图解释人类的运行时他们采取中间立场。他们倾向于包括某些内部决定因素,例如态度、认知过程和动机,然而也关注社会和物理环境方面的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心理分析学家也是行为主义者。当他们倾听(观察)父母的自由联想和梦的描述(言语行为)的时候,他们是在观察行为;他们也相信某种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例如童年期间的创伤事件。然而,当他们对个人内部的问题进行解释,并把这些问题归于某些内部原因,例如俄狄普斯情结、归因于过于严格的超我、被压抑的冲动或别的心理动力的冲突或驱力的时候,他们就离开了行为主义者的轨迹。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激进的决定论斯金纳是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一个激进的决定论者。他承认弗洛伊德在西方心理学中对决定论思想的贡献:弗洛伊德强调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并非偶然的;那就是说,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有原因。斯金纳同意这种主张。然而,他也对弗洛伊德感到不满,指出据心理分析理论提出的解释通常是混乱的,因为在行为和先前的偶然事件之间插入了某些精神论的概念。例如,一位父亲可能因为小儿子手淫而严厉地惩罚他,引起了这个男孩在性行为中出现新的问题。按照斯金纳的观点,这种因果关系需要包括的仅仅是对惩罚事件和异常性行为的描述。为什么把性问题与内疚或焦虑联系起来?通过插入这种概念得到了什么?如果运用这种概念,也应该对它们给以解释;换言之,焦虑或内疚来自哪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回到环境事件。斯金纳说,精神论的概念只能使人产生混乱和误解,将注意从例如惩罚之类真正的原因上吸引过去。更大的危险是如内疚和焦虑之类的概念可能导致承担一个非常重要和具体的角色。接着它们被用于自发地解释行为,而实际引起行为的环境条件可能被忽视。斯金纳说这些概念是为解释而假定的,它们用于解释但事实上什么也没解释。在他的心理学中对精神论的解释没有给任何地位。他采取强硬的决定论的态度,坚决从事于可观察的行为原因的研究。在斯金纳看来,科学心理学中不能容忍的一种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目前所广泛使用的概念“个体的选择”的控制,他反对那种传统的人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更确切地说,个体的行为,也可称为个性,是由主观世界中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所决定的。其中相关的过去事件不仅包括个人的生活历史还包括能导致个体遗传天赋的变异过程。斯金纳承认与生俱来的、遗传的因素对行为的某些方面有影响。例如,遗传物质决定了我们能够作出反应的程度。以及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而这些反应的结果又强化了相应的行为。但是他认为如果要解释基因物质怎样发挥作用,就不得不又一次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他认为决定某个种群的遗传特性的是一些偶然成功的条件,即环境选择的行为是使得个体能成功的生存下来的行为。如果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中环境中的各种条件都保持一致,那么种群中的部分成员繁殖成功的几率和速度都优于其他成员,因为这些成员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这些特殊的行为方式会使它们在这种环境中有效地成活下来。这样,这个种群就保存下某种特定的遗传特征。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环境曾经控制着,而且还要继续控制整个过程。在承认基因因素重要作用的同时,斯金纳反对将特殊的行为或个体行为的原因草率地归结为本能或遗传基因的作用。这种解释会使得人们容易忽视环境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把人们对个体生活经历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的注意转移开去。在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心理学中,个体生活历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作用极为重要。他认为各种生活事件及其所导致的结果性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才能对一个人的各种行为作出合理的、完整的解释。斯金纳强烈地主张:对于一些其他的研究者,有价值的研究是明确确定有哪些遗传因素在起作用,详细地了解神经心理的过程。一旦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通过科学的分析来了解当前的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这一任务就显得很必要了。斯金纳认为对环境的控制提供了改进人类行为的方法。总而言之,斯金纳认为遗传物质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对个人行为都有影响,但是他更强调客观环境和个体生活环境中可观察状况的作用,因而更注重后者。他认为要想对人类行为作出完整的解释,就必须对这两种因素(先天和后天)起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有详尽的知识。如果按照斯金纳的观点去做,人们应该投入精力去学习这些知识,而那些会阻碍研究进程的纯主观的概念则应该完全抛弃,永远不要让它们玷污了科学的大门。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数据的来源通过各种实验,斯金纳不断充实和发展他的理论。他和他的同事们,以鼠和鸽子作为被试,在精心控制的实验条件下作了一个又一个实验,以此来收集条件化过程的数据。操作性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某些看法就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这些研究结果。他们一直强调对精确的量化数据的收集。“斯金纳箱”为在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提供了理想的方法,而这是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所竭力倡导的。“斯金纳箱”这个词并不是由斯金纳本人提出的。在这个小箱子中,动物可以与外界环境隔离开,而只处于由实验者精心设置的特殊环境之中。所研究的一种典型行为是由白鼠按压杠杆或由鸽子啄键盘(键盘在这里指一个按钮或某种装置,只要施加了足够压力就可以释放一点食物)。通常使用电子器械记录下动物的反应和在不同条件下动物的反应频率。记录后者只是为了为他的一些早期问题提供数据。(使用反应频率作为基本数据表明,斯金纳认为对于人类有机体和低等动物所作的各种假设,是建立在他(它)们做出特定行为的频率上的。例如,当我们说某人有种特殊的习惯或态度或者说他“富有同情”或“非常有意思”时,我们通常是在对他经常做出的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此结论的。这样研究决定各种行为变化的环境就变得很重要。)例如,实验者可能对以下问题感兴趣:当某种强化(如食物)的呈现时间出现变化时,动物反应频率是否出现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当对动物的刺激出现了相反的变化,例如由于动物的反应给它施加或停止电击时.动物的行为又是否会出现变化以及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一点上你也许会问:这种研究和人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别忘了,我们生活于现实生活中,我们最重要的、感兴趣的行为不包括按压杠杆或执行其他类似的简单任务。斯金纳和他的同事们这样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在人为的实验情景中以低等动物为被试进行实验而得到的结论或概念可以推广运用于人类。他们对这种推广赋予了各种称谓:包括“行为修饰(behaviormodification)”,“行为管理(behaviorengineering)”和“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behavioranalysis)”。斯金纳的这些观点已经有效地运用于以下领域:(1)学生业绩(在程序性指导教学、教学机器和其他的教学改革上,斯金纳是一位先锋;(2)对自闭症的儿童、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上;(3)工业管理上;(4)对问题行为的治疗上。另外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以白鼠或鸽子这样的动物来作实验,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以人类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在人类行为的水平上已经作过了不少研究。行为主义者们为发现一些基本的行为概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这些行为观念是可以推广应用于低等动物的。但是,由于低级生物的相对简单性,加上实验者对这些生物所处环境的控制比对以人作为被试的环境控制的程度要大,所以这些低级动物就常被选作基础实验研究的对象。虽然斯金纳的基础行为观念已被推广于人类的行为,但对于他的一些归纳总结的检验却非常因难。例如,他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便是为改进社会结构设计方案。他的小说《沃尔登第二》即是对这个问题的陈述。这本小说描述了一个乌托邦的社会生活,在此当中他运用了他的那些从实验室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在1967年,一些有志于将斯金纳《沃尔登第二》中的理想付诸于实践的人(不包括斯金纳本人),在弗吉尼亚州靠近洛依莎的双橡树建立起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参阅凯思琳·科卡德的《一个沃尔登第二的实验在双橡树园中的前五年游(纽约,莫罗,1972)和科林·科德的《在双橡树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协会追踪》,1984年11月,P.1,30—31。)经过各种各样的修改,这个理想社会得以保存下来;但是,也由于这些修改,它已经不能成为对斯金纳观点的真实检验了。另一个与斯金纳的观点更接近的并且得以保存下来的理想社会是在墨西哥的洛斯霍克斯。(见《斯金纳观念中孤立的社会),《纽约时报》,1989年11月7日,P.CI.P.C8。)这个微型理想社会建立在1973年,刚开始时只有六个成人和一个儿童。到了1989年已发展到28个成人和11个儿童。为了促进彼此合作、平等、分享和和平,使用了行为主义观念。而强化的使用在教育儿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成员们都坚信不疑的一点是:行为的保持或改变是由于周围环境的作用,这个理想社会成功的事例表明斯金纳的观点可以运用到人类社会。但是,这些观点在其他的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有效的程度还是一个继续讨论的问题。在斯金纳1971年的一本社会批判学的书中,即《超越自由和尊严》,特别指出了社会中的剧烈变化,他认为我们的社会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经历这些变化。为了在我们的社会结构和实践中真正地创造这些变化,我们要精心地控制环境,而且这种控制可以准确地进行量化测量,这样就可以成为对斯金纳观点的普遍性的检验。但是,这样做的可能性又太小。许多人对于斯金纳的观点都不屑一顾,例如他认为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完全决定作用,传统的自由意志和个人自觉的观念应该舍弃等观点。(以下将详细讨论这部分内容。)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反应行为现在我们将针对斯金纳在行为分析的过程中使用的概念予以详细阐述。他将行为分作两大类: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本节中我们详细讨论前者,在斯金纳的心理学中后者占据更主要的地位,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进行讨论。“反应”一词指由一种特殊的刺激所引起的特定的行为反应。它表明了该行为之前的刺激和一种属于反应的行为。例如,灯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引起瞳孔反射,对着眼睛忽然使劲吹口气可以引起角膜反射(即眨眼),敲打膝盖上的肌键可以引起膝跳反射,由于受到一个尖硬物体的刺激会引起收缩反射。另一个例子是为所有的心理学者和许多外行人所知的巴甫洛夫对狗作的实验。这位著名的前苏联生理学家因为他在20世纪初期所做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而成名。许多非操作行为主义者称巴甫洛夫的实验为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而斯金纳采用反应条件反射来代替此种说法。巴甫洛夫得到的观察结论是在动物面前呈现食物刺激引起唾液分泌。根据斯金纳的观点,这种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反应行为。当我们把一些本来是中性的刺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合出现时,最终可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呈现食物只出现铃声,动物也会分泌唾液。这样,反应行为就建立了。(在一般的经典条件化过程中,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它可以引发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反应。我们假设这种反应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原本是中立刺激的铃声由于最终可以单独引发唾液分泌反应,故被称为条件刺激。这种联结才是后天习得的。)当然,如果多次地只出现铃声而不给予食物,那么唾液分泌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消失。这个过程被称为消退。约翰.B.华生和罗塞莉·维纳(RosalieRayner)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完全可以适用于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过程。(见《条件化的情绪反应》一文,《实验心理学杂志》,1920年2月3日,P.1-14。)他们对一个名叫阿尔波特的几个月大的男孩施行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控制。他们在呈现一只白鼠的同时用锤子使劲地敲打钢条以发出巨大的响声,使小男孩感到害怕。多次这样的匹配,使小男孩一见到白鼠就感到害怕。他们在实验前通过测验发现,巨大的响声可以引发阿尔波特恐惧的反应,这即是一种反应行为。而白鼠原来并不能引发恐惧反应,由于将两者多次匹配,最后白鼠也可以引发恐惧反应。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被称之为刺激泛化。阿尔波特开始害怕白鼠,可到了后来他连一些相似的东西(例如白色的兔子、一只狗或一件毛皮大衣)也害怕。这种现象非常重要,因为这说明学习经验可以变成对整类的刺激产生情绪上的反应。华生和维纳的研究表明很可能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不合理的恐惧和情绪反应来源于情景条件反应。一个被狗咬过的小孩(“中立的”无关刺激狗和痛苦的遭咬的经历相匹配)会害怕所有的狗。一个有过痛苦的拔牙经历的人(“中立的”无关刺激牙医诊所和拔牙时的痛苦相匹配)很可能不仅害怕那个曾给他带来过痛苦的牙医诊所,而且会害怕类似的诊所,例如即使他换了牙医,他对新的牙医也心存畏惧。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可以控制反应性行为的形成。一个原本是中立的无关刺激(例如铃声或白鼠),可以引发一种特殊的反应(例如分泌唾液或恐惧反应)。要得到这种结果,我们只需将这种无关刺激和一些本来就可以引发那些反应的刺激物(例如食物或巨大的响声)多次地匹配出现。下面的范式则是对以上问题的总结,以使大家对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首先提醒的一点是:虽然当我们将铃声和食物多次匹配出现后,单独由铃声就可以引发唾液分泌,但是铃声并不等同于食物。正如前面曾提到过的那样,如果多次地仅出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那么就会出现消退反应。也就是说,唾液分泌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斯金纳承认这种条件刺激先出现,然后引发一种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射过程的存在。但是,他认为大部分人类所做出的复杂和重要的行为,不仅仅是对一些特殊刺激所作出的条件反应。有很多的行为是个体自发地做出并产生了结果。他对于这种主动机制所产生的兴趣远大于对那个相对被动的强调条件反应的机制所产生的兴趣。在这里他和华生迥然不同,他强调操作性的条件作用过程,而后者则强调反应行为、刺激和反应的关系。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操作行为操作行为指个体作用于外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它是个体主动发出的动作,不是被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它反映了个体的主动性。对于斯金纳而言,对于这种个体主动发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研究才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于反应行为,它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对于操作行为而言,它最初是由某种机制产生,这种机制不受任何先行的具有引发作用的刺激的影响,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即行为所产生的效果)的控制。反应行为,例如角膜反射、膝跳反射、唾液分泌和某种恐惧的情绪反应可以和以下这些操作行为相对比,例如读书、写字、演奏乐器、使用刀叉进餐和开车。正是各种各样操作行为组成了区别人与人的众多特殊的反应。个体行为之间存在差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一种自发性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根据斯金纳对行为的分析,最重要的结果便是强化。如果一个行为受到强化,它就可以得以维持和加强,将来在类似的环境中再次出现此种行为的可能性增加。这里需要重视的一点是这并不意味着再次出现的行为和最初的行为保持完全一致,可能出现的是和原行为具有同样效果的类似行为。强化加强的是一个类别的或是一整套的行为,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反应。(斯金纳使用“操作”一词指的就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一类反应)。在“强化”和“奖励”之间必须作出明确的区分。受到强化的行为一定是得到了加强,而受到奖励的行为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得到加强。斯金纳解释说:我们称一种事物为强化物,是当它能够在现实中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时才这么称呼它。换句话说,我们是根据事物的作用来定义强化物的。强化的内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则依受强化的人、受强化的行为和施以强化的环境而定。而奖励的概念中不包括强化一词所包含的加强作用。像奖品、金钱、荣誉之类的奖励,有时确实可以加强它们所奖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以被称之为强化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使行为得以加强。而且,斯金纳还指出,奖励对行为的加强作用并不是立即表现出来,而有效地强化物对行为的加强作用则立即表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们称为某种可称赞的行为而奖励某人,而斯金纳是强化某种符合要求的行为。后者强调的是特殊行为的即时后果的重要性。作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的核心内容,可能从表面上看强化显得过于简单。但是细分下去则有很多类型,变化也比较显著。从本质上来说,斯金纳会认为一个新生儿是一个行为的发出者,当这个新生儿长大成人时,他就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其中的一部份反应可以获得强化,而另一部分则不能。例如,学骑自行车时,有的人可以很快地学会,有的人则不能。前者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而后者的行为则没有受到强化。许多行为(例如,以大家认可的方式去说话、吃饭或穿衣)由于受到家长、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的认同或表扬而受到强化。那些社会性强化的发出者在条件化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那些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可能出现重复,它们的发生频率增高并逐渐成为个体行为体系中的常规性行为反应。这种反应组成了条件反射行为。当在某种反应和反应之后出现某种偶然的强化物时,就会有种很有趣的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在反应和强化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斯金纳将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条件反应称为“迷信行为”,他认为人类许多的行为都具有强烈的“迷信色彩”。(迷信行为在实验室中可以得到生动说明。在斯金纳箱中的鸽子每15秒钟可以得到食物,不论第15秒钟时鸽子在作什么事。当强化物出现时,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都有可能增加。不久以后这只鸽子发出此种行为的次数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斯金纳发现以这种方式可以条件化多种行为,包括转圈、不断地跳来跳去、抬头)例如有些地区的人在干旱的季节举行某种仪式拜神求雨,这就是所谓的迷信行为的典型例子。人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过去一次偶然的拜神仪式之后下了场大雨,让人们误以为这是求神的功劳,这样,这场大雨作为一种强化物使得旱季拜神求雨的活动得以保存下来。每天都会发生大量这种“迷信行为”。我们可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情景为例,一群人正在等候电梯,虽然电梯指示灯上明明出现的是“上升”,这表明已经有人摁过按钮了,可还是有人不厌其烦地去再摁一次按钮。这种行为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他以前曾经多次地在重复摁按钮之后碰巧等来了电梯,所以他现在虽然知道这么重复摁按钮是不必要而且是没有用的,可这种行为还是得以保留并再次出现。许多人在冷天开车时都有一套详细精细的启动行为。但是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行为是有效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过去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他作出某种操作后碰巧车启动了,这样就强化了他的这种操作,使他在下次启动车子时又重复这些动作。运动员们就经常表现出这种迷信行为:棒球运动中的击球手在击球之前可能要进行一番例行公式,例如提提裤子,用球棒末端敲一敲本垒、踢踢灰等等。那是因为他们在以前的某次击球前偶然作出这种行为,结果球击中了,所以这套例行公式就保留和延续下来。那些被忽略的或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在再现频率上没有表现出增长的趋势,这表明它们没有得到加强。一个儿童如果在他想要读书时从未受到过表扬或注意而得到强化,那他就不大可能想去读书。一个大学生,如果从未有人对他的政治见解产生过兴趣,没有人聆听他的思想,他也不大可能去从政。一个商人如果他的计划从没收到过经济效益,他就不大可能将此计划坚持下去。当然,如果某种行为开始由于受到强化而得以形成和保持,但是一旦不再对它施以强化,它的发生频率就会越来越低。这种过程叫做操作消退。例如,一个孩子,在家中父母教导他说话时要轻言细语,不要大声吵闹,父母通过赞扬等形式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得以保持。在小孩第一次去附近的游乐场玩的时候,可能还会保持轻言细语地和小朋友交谈。如果其他的孩子对他的这种交流方式不加理睬,也就是不再强化他的这种行为,那么他的这种已经习惯的行为在他和运动场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就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大声地嬉闹。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同伴的注意,而这正是对此种行为的强化。在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中,“个性”被认为是个体生活经历中受各种强化所得结果的整合。(虽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遗传的基因物质也起了部分作用,但是是由强化塑造和保持,使个体区别于他人的行为。)对比一个好争论、攻击性强和一个谦和、温顺的人,他们俩在行为上的差异是如何出现的?斯金纳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是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所受的强化不同。前者的攻击性行为是由于曾经受到了家长或同伴的鼓励和赞赏,这正是对他攻击性行为的正强化。而且,在他所生活的环境中,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得卓有成效,这样受到适应性的正强化。而负强化可能会继续增长他的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攻击性行为可能有效地使他远离不舒适的或危险的情景,例如他把一个令他讨厌或对他构成威胁的人揍了一顿,使得此人对他构成的烦扰和威胁得以消除,这样也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而那个谦和、温顺的人的经历和前者则迥然不同。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温和、谦逊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且他当前的生活环境使他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在斯金纳的心理学中的一个假设就是:(排除基因物质上有明显的差别或缺陷)这两个入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可以形成这两种行为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由于不一样的强化史,使得这两个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行为方式。对于那些操作条件反射概念的初学者而言,常常忽视的一点就是强化通常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很难找到显著的具有强化作用的事情。例如,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双胞胎长大成人后,在行为上可能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假定发生了一些神秘的、难以解释的事情。表面上看去两个人都处于同样的生活环境之中,经历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俩又怎么会表现出不一样来呢?如果我们仅考虑他们受到的各种强化的总的特征,我们难以找到原因。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考虑各种细节。如果可以找到某种特殊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在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分别找到一些事例来证明两个人之间不同行为的发生及行为结果的原因。很难想象,即使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在同样的条件下作出了同样的行为反应,并且得到了一模一样的行为结果。虽然有些人生活经历中受到的强化会多多少少地有些相似,但是没有哪两个人会有一模一样的个性。斯金纳将强化分作两类:正强化和负强化,它们都是以行为的结果出现的。而两种形式的强化都可以增长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两者都可以使该行为得到增强。正强化包括当个体作出某种行为时增加某物,这是正强化物。例如,当个体作出某一行为之后给他食物吃,给他水喝,满足他和异性交流的需要,给他钱或者是加以表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受到正强化。而负强化则指当个体作出某一行为时就从环境中撤去某种刺激物,这种刺激物称之为负强化物或厌恶刺激。例如,如果一种行为的结果是让他感到很冷或是很热,或是听到很大的吵闹声,威胁他,让他完成一件烦人的任务,或是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如头痛,那么当他作出某种反应后将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撤走,这就是对他这种反应的负强化。简而言之,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条件反射形成的,之所以作出这些行为是因为那样做可以使我们获得某种东西(在正强化的情形下)或是让个体逃离某种东西(在负强化的情形下)。斯金纳所有的“正”和“负”不能以这两个字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意思去理解。例如,一般而言遭到一个令人尊敬的人的拒绝被认为负面结果,但是这种拒绝可能在事实上起到的效果是促使被拒绝者更多地接触前者(可能被拒绝终究比被忽视好)。如果拒绝起到了加强两人之间更多接触的效果,那么它就是一种正强化物。同样的,那些通常被认为是负面的刺激或事件不一定就是负强化物。例如,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儿子而言,倘若平日父母对他关爱有加(尤其是在他朋友面前也表现出对他的关爱),那么如果突然间他失去了父母对他的爱,他就会表现出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再次重申的是,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是依它们的效果定义的,而不是依据日常概念。这一点很重要。任何一种东西,在没有观察到它的效果之前,我们都不能对它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或是厌恶刺激)给以判断。只有当这种刺激物的出现确定增加了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时,我们才称它为正强化物。也只有当除去这种刺激的确减少了反应出现的概率时,我们才称其为负强化物。之所以作出这样明确的区分是为了防止在试图预测或控制行为时出现混乱。有一种对斯金纳所提出的这些概念的草率的解释很容易误导人。例如,我们不能随便假设说偶然使用的强化物会有效,或者说同一件刺激物在所有情况下对任何人都有强化作用。例如,有时父母对付不了也不能理解孩子们无理取闹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这样说:我们尽量满足孩子们的耍求,给他们买名牌衣服,给他们足够的钱花,让他们开家里的车,送他们上好的私立学校,可他们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隐含着的一个假设就是:我们给了他这么多正强化物,他就应该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事。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的一知半解,可能导致他们对斯金纳的理论产生怀疑,使他们认为正强化物不起作用。对操作强化过程的细致全面的了解,将有助于阐明事情的原因。可能家长并没有依孩子是否作出理想的行为而给予衣服和钱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家长可能仅仅是向孩子们提供这些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是对某种行为结果的强化。另一种可能是这些东西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强化物。“名牌衣服”和“有名气的私立学校”,对家长而言可能是有效的强化物,对孩子则不一定是。而且,来自同伴的赞同可能对孩子们“无理取闹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很大的强化作用。在不同情况下负强化物也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个概念的全面掌握可以帮助理解许多行为控制上的问题。斯金纳自己大力支持使用正强化物。他认为最好的情景是我们作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某种东西,而我们作出某种行为是为了逃避某种东西则不如前者令人满意。有些情景中却布满了负强化物。在有的学校中,教学任务繁重,学习任务枯燥乏味,任何能帮助学生逃离学习任务的行为,都是一种负强化物。注意负强化物的作用:当撤除负强化物时会增加一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如果早退,上课开小差,或在课堂上制造混乱,可以使学生逃离这种令人厌恶的学习环境,这即是一种负强化物,那么这些行为就有望增加,孩子们就会被条件反射,不断地做出这些行为。在许多乏味的工作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为了逃离这种工作(即是负强化物),员工们可能故意拖延休息时间,借口身体不适,缺席或干脆辞职。所以说不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对人类行为的形成和改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释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斯金纳提出了二级强化物的概念,例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和关爱等就属于二级强化物。这些二级强化物是由于和如食物和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强化作用的。金钱是和许多生活必需品(一级强化物)的提供联系在一起的。学历虽然不如金钱那么直接,但也是和一级强化物的获得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文凭,进而可以有利于找到工作,可以自立门户,可以自己买食物和所需要的其他东西,可以有吸引配偶的能力)。来自他人的关注、赞同和关爱之所以成为二级强化物,是因为它们与来自他人的对一级强化物的满足联系在一起。例如,那些给予孩子赞同和关注的父母也能够给孩子提供食物、温暖和抚摸之类的一级强化物。而且,来自异性的关注、赞同和关爱的信息是和性欲联系在一起的。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和一级强化物发生关联,各式各样的刺激都可以具有强化的作用,然后这些刺激就可以独立地运转来控制行为。我们这里讨论的二级强化物也是概括性的强化物,因为他们是和多种一级强化物联系在一起的。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有人认为关注、赞同和关爱不仅仅是二级强化物,它们也具有一级强化物的一些特征,换句话说,它们可能和基本的生物因素相关。影响人类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化物是在控制环境上取得胜利。斯金纳指出:仅仅是“有效果”或“做得对”就可以强化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类以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行为可以追溯到我们进化的历史。也就是说,以这种方式强化行为的有效性可能部分是先天的。可能成功地控制外在环境而使自己生存下来的价值已经通过进化的人类行为倾向于以这种强化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他举例说:一个婴儿不断地摇响手中的玩具,很明显能将这个东西弄响的结果在强化他摇的动作。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说明在我们所做出的这些行为之中很可能有一大部分是由于行为的结果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当然,只有通过有效地控制环境我们才可以获得一级强化物,如水、食物、性的满足等。另一种控制行为或者试图控制行为的方法就是惩罚。但斯金纳认为惩罚的效果是有限的,因而也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行为的方法。他认为作为行为结果出现的惩罚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行为出现之后呈现负强化物,另一种方式是行为出现后撤走正强化物。前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比如说孩子做错事后惩罚他,工作上出差错的员工受到上级的责骂,对超速的驾驶员处以罚款等。对于后一种情况,适当的例子是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跟大人顶嘴时就不让他开车;一个孩子在吃饭时不懂规距,家长就罚他不准吃饭;给迟到的员工扣除奖金或者当有人谈到你不想讨论的问题时离他远去。只有当呈现一种已知的负强化物或撤除一种已知的正强化物时我们才可以使用“惩罚”一词。仅仅靠我们自己的观念来判断某种刺激物具有惩罚作用是不可以的。惩罚最常见的结果是使受到惩罚的行为(至少是暂时地)受到抑制。但是许多惩罚行为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那些受到过批评审查的学生仍旧在课堂上调皮捣蛋,关入监狱中的犯人出狱后仍然会再次犯罪,一些因为工作业绩不佳而受到训诫的员工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这些例子中所采取的措施并不见得有效,所以它们不能叫做“惩罚”。事实上,有些行为看上去好像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然而它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一个学生被叫到校长办公室受训,但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强壮”或“勇敢”的表现,因而获得同学们的敬佩。这样,那些最终导致学生被学校开除的行为就会逐渐增多。那些被判入狱的人在监狱中发现自己的反社会行为受到狱中犯人的接受和认同,这样在他被释放之后,这些行为就很可能再次出现,而且可能在他作案时,会更加小心谨慎以防被捕。那些受到老板大声斥责的工人,可能因此获得了工友们的注意和同情,他们共同抱怨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这样也导致了工作中出现更多的错误。在下面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斯金纳对惩罚的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斯金纳对负强化和惩罚所作的区分:前者是撤走一种厌恶刺激,使得在此之前发生的那种行为的出现概率增加;而后者是增加一种厌恶刺激或撤离一种正强化物,引起的结果是先行行为的抑制,这种抑制至少是暂时的。对于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初识者而言,这两种行为控制技术常易搞混,可能是因为“负强化”一词看起来指的不是一种强他的情景。但是,依据斯金纳的用法,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现在需要回到对“刺激"的详细讨论上。还记得在反应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刺激可以引发一种反应吗?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事情并非如此。因为操作行为是自发的,不是被引发的。但是操作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刺激的影响。例如,处于斯金纳箱中特殊环境下的一只鸽子,只有在指示灯亮时去啄键才会得到食物强化。指示灯没亮时,它的啄键动作不能得到强化。这样,最终鸽子会学会只在灯亮时才去啄键,而且灯亮的结果也是鸽子的啄键行为。灯光已经成为一种辨别刺激,它对鸽子的啄键行为施加了控制。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这种关系的建立过程,不同于在反应性条件反射过程中那种刺激和反应间关系的建立过程。此时啄键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是由某种刺激引发的行为。只有先由鸽子发出啄键动作再受到灯光伴随的强化,这时这种行为才和灯光刺激产生关系。当呈现一种特殊刺激的同时使用了强化,而使一种反应可能发生时,我们就称已经建立了一种辨别刺激。例如,一个婴儿在他父母出现时才会叫“妈妈”、“爸爸”,因为父母的出现是和对他所做的语音反应的强化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他更加注意或关爱。(区别和泛化金纳心理学中两个相关的概念。泛化是指在某种特殊刺激控制下出现的行为在相似的刺激物出现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必经过训练去适应每一种“新的”情景。例如,一个人可以开小车就可以开大车。或者一个人在一种社交场合中受强化以某种方式和他人交往,在另一个相似的场合中也会以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很显然,泛化也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区别也很重要。如果不存在区别,就会出现许多不适当的行为。对于某种反应的强化和其他反应的消退才能导致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进行更多刺激辨别,而这都是以往条件反射的过程形成的。这些辨别包括那些相对而言微小的刺激,到一些比较重要的刺激,例如在开车时要遇红灯停、遇绿灯行。吃香蕉这种行为部分是由香蕉的黄色所控制,香蕉处于某种特殊的黄的时候吃起来味道不错,这个行为就受到强化。我们对待陌生人的方式部分是由他们的面部表情所控制的,一个对我们报以微笑的陌生人(这表明我们被接受)我们通常更愿意接近,而对我们横眉竖眼的陌生人则不愿接近,因为前者的微笑强化了我们与他接近的行为。门铃的响声控制了开门的行为。由于在过去的经历中,门铃响了我们去开门会发现有人在门外,这样使得开门的行为受到强化。因此在门铃再次响起的时候,就使个体作出开门的行为。去邮箱取信的行为受时间的控制。由于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我们在邮箱中可以取到邮件,而强化了在这个时间点上去取邮件的行为。在上面的例子中,辨别刺激是某种黄色,微笑或皱眉的表情,门铃的响声或是特殊的时间。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辨别刺激,但每个例子都会表明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斯金纳通过本节中所讨论的辨别过程和几个其他的概念,阐明了环境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他还强调了一点就是环境因素而非“内部机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以下是本节的重点: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并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2.操作行为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强化(包括正负两种),通过强化使该行为得到加强,这个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3.条件反射(或称强化)形成的行为组成了人类行为体系中的主要部分;4.迷信行为的形成是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偶然关系的结果;5.我们作出的许多反应由于未受到强化,强度逐渐减退,也就是说发生了行为的消退;6.个体特殊的“个性”正是我们生活经历中不同的强化所造成的;7.许多二级强化物,如金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些强化物是由于和食物之类的一级强化物发生联系而具有强化意义的;8.惩罚是一种抑制行为发生的行为控制技术(斯金纳不主张使用惩罚);9.只有在一类或一个特殊刺激呈现的同时施加强化,才会发生辨别作用。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行为的形成斯金纳认为一位雕塑家塑造一尊雕像,与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形成行为存在相似的地方。在斯金纳箱中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读写行为都属于操作行为,它们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的。“形成”一词指的就是相邻的强化情景,表面看起来相似,但实则不同。为了要得到强化,个体必须作出的反应将越来越和最终的反应接近。就拿婴儿学说话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他说得有一点相似我们就给它强化;后来就不行了,他必须说得比较像才给强化;最后则是只强化它的准确发音。形成可以导致良好行为的表现,例如教孩子说话,正确地写字,怎样运动,怎样小心开车,怎样很好地工作。但是,它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表现。例如当一个小孩轻言细语地问家长要某样东西时,家长可能不理不睬;可是当孩子大声嚷嚷时,家长就有了反应。这时就给予了强化。为了继续受到家长的关注,孩子会逐渐学会大声吵闹来向家长要东西。殊不知这一行为正是家长自己无意之中形成起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于校园和城市中的暴力事件,可以认为至少部分地是形成的结果。一些学生、美籍非洲人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受歧视的民族的合理要求经常受到政府的忽视。只是当民众的呼声比较大的时候才会有人听,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这样的反应从没有为这些不满的人带来足够的强化。于是他们提高抗议的强度,最终导致了暴力事件和大规模的破坏行动。对于当局而言,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在这种合理的需求的程度较小,尚处于非暴力的状态中时,给予认真的对待,而不是对此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不给予强化),直到它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向激进的、攻击性的行为投降(即给予强化)。这个过程会不断进行下去:开始只是对当局的不满,当压力增加时让一步,然后又反复,当行为强度增加时又让步,直至行为的紧张程度增加到了暴力事件和社会破坏行为被逐渐地形成出来为止。在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形成的积极利用。斯金纳曾大力倡导使用程序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下一个过程的复杂程度都比上一个过程深。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比较合适的。依照这种安排,学生每次学习的量不大,学习由易到难,学习内容环环相扣,这样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出现过多的困惑。对于和学习材料对应的各种问题(按照复杂程度的顺序编排),学生作出的正确反应的比率也会比较高,这样下去就可以逐步强化复杂的反应。现在那些逐步呈现材料的程序化课本已经得到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可以呈现程序化材料的教学机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更有效的指导性帮助。)其中有部分机器还包括了一些条件强化物,它们不仅仅包括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些正确答案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强化物)。例如,当出现正确答案时可能会出现一个亮光或一个铃声。这样,通过在及时强化学生的正确反应的同时,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机器塑造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这种及时的强化反馈通常在课堂中是没有的,而实际上学生们有时是非常渴望得到对自己的学习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加上不断进行的人机交互作用,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以及在前面知识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再学习后面的内容,斯金纳认为教学机器的作用不亚于家教。他也指出,在学习情景中出现的典型的厌恶刺激以及对于教育过程没有作用的因素,在程序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避免掉。学生们为了逃离消极的学习结果,如批评或低分,就不学习,而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进度学习就减少了竞争行为。而且,在学习成绩上有了一些进步后给予立即强化,比那种远期强化如“通过本门功课”和“获得文凭”有效得多。教学机器的潜力很让人心动。但是,它也有一些问题。一个是如何编制出好的程序。把教学内容——英语、历史、自然或其他的内容分成小的部分,还要保证各部分有完整的意义,部分与部分之间难度上有递进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任务是很费精力的。但是一旦成功了,收益却很大,正如斯金纳所说,我们并不确切地了解人的潜力有多大,因为外在环境从未达到能够将人推向成就极限的地步。可能教学机器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逐步走向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目标。而且,教师可以从教学机器中获益不少,因为他可以从“训练师”的身份中摆脱出来去办其他的事。斯金纳除了对通过程序性指导和教学机器来塑造行为感兴趣之外,他还非常关注美国教育的总体状况。对于近期舆论界对教育系统的各种指责,斯金纳认为改革者们不应该再做出空泛而又毫无意义的评价,例如呼吁我们做出更多的承诺,呼吁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革新。他同时认为许多具体的措施,如延长课时,给教师提供物质奖赏,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斯金纳认为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在对行为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技术并将其付诸实践。简而言之,就是要明确区分教育目标(具体明确地找到所要教授的内容),让每个学生能够按自己的进度学习,通过提供及时的、适当的正强化来加强他所取得的进步,保持他的学习动机。(当然,要做到以上这些要求,程序化教学和教学机器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技术能够让学生事半功倍。一些对目前教育系统持批评意见的人认为,应该解散学校,而斯金纳则认为应该教给教师们能够提高他们工作成效的教学技术。他认为教师受到了一些模糊不清的、相对无用的学习认识理论的误导。他认为这些理论使得教师们偏离了正确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方法。斯金纳对程序性教学、教学机器和教育体系的关注表现在他最后的几部著作中。(例如,参看《未来的学校》,P.85-96;《再看程序化教学》,P.97-103;在斯金纳1989年《行为分析中的近期话题》一书中。)他所关心的是,为什么虽然教学机器在工业中有较好的运用,而在学校中的运用却很少(他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上占统治地位,而人们又误认为教学机器是削减人性的、反社会的,不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斯金纳坚信,一旦教学机器得到广泛运用,教育质量就会有很大提高。这样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会让世界的未来更美好。斯金纳认为如果将教学视为包括基础、提示和消失三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更清晰的教育概念。基础过程包括让人们以某种方式做出的反应获得强化。通常是通过言语指导或展示事情完成的过程来完成这一环节。当人们作出了适当的反应时,就要给予强化(如果可能,要及时强化),这样才会发生学习。而提示过程则有必要持续一段时间。所做的言语指导或示范可以部分重复,以使行为正确地执行并受到强化。最后,当行为的强度足够大的时候就撤走对行为的提示或提示消失(这是斯金纳使用的一个魔术术语)。虽然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但在课堂上却难以实施,因为教师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据斯金纳的观点,程序化教学和教学机器可以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所有需要的条件,其中包括对正确行为的及时强化,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进度来学习。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保持行为:强化的时刻表强化所起到的作用远大于形成行为,它还起着保持已建立行为的作用。如果要想理解一个人当前活动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就必须了解强化的相关内容。(据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可能性包括以下各项之间的关系:(1)反应发生的情景;(2)反应本身;(3)强化的结果。详细内容请参阅斯金纳《强化的可能性》,尤其是第7章。)我们必须了解强化情景出现之前的情况。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详细了解这些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非常困难,但是即使是粗略地了解一下强化怎样出现,以及什么时候出现,也会揭示出非常重要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有些行为在每次出现时都会受到强化。这称之为连续强化。受到连续强化的行为大多是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行为。开关门的动作通常都会有门被打开或关上的结果,打开水龙头的动作会伴随有水流出来的结果。这只是一些当个体每作出一个特定反应时就会产生某种结果(强化)的例子。连续强化还可以保持更为复杂的身体活动。在滑冰、滑雪、骑车、写字、游泳等活动中会不断地产生结果,这结果强化了我们的行为,我们就会继续不断地作出适合这些结果的行为反应来。如果在一段长时期的连续强化之后突然中止了这种反应强化关系,结果将会很令人烦恼、沮丧,甚至有些诙谐。斯金纳举出“哈哈镜”的例子来说明行为结果的变化。人们已经习惯了他们往常从镜子中得到的反馈。以前每次照镜子都有一个一样的结果,而现在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另一个可以说明一个连续强化情景突然发生变化所产生的效果的例子是:一位妻子以前在她丈夫每天下班回家时都会拥抱他一下,但是突然有一天不这么做了。她丈夫一定会问:“你怎么了?有什么不舒服吗?”或者是下面这个例子:一个年轻有为的执行经理,以往她的意见都受到同事和上级的支持和赞赏。突然有一天她的意见没被采纳,她一定会非常灰心失望。如果过去她的意见没有被连续强化,那么现在她的惊讶也许就会少一些。那些曾经海誓山盟的恋人突然视若路人,被抛弃者常会产生自我怀疑,这也说明连续性强化的突然变化会使行为产生巨大的变化。当按照连续性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很快消失。如果行为的形成过程给予的是间歇强化,也就是说不是个体每作出一个规定反应的行为就给予强化,那么行为的消退过程就会缓慢得多。强化安排即指强化出现的条件或规则。如果采用间歇强化,个体作出一个以上的规定反应之后才给予强化,那么这样形成的行为总的来说比受连续强化形成的行为更不易消退。上面曾提过的热恋中的恋人突然将对方抛弃,由于这种行为对于对方过去的已有经历而言转变太快,则会伤害对方。一只由连续性强化安排受训形成啄键行为的鸽子,在连续性强化取消之后,啄键行为发生很大变化,从50次到200次不等。而在间歇性强化安排中,在消退期鸽子作出的啄键行为从4000次到10000次。在日常生活中人类行为的消退也会出现与此类似的结果。如果每次孩子闹脾气的时候,父母都会给予关注(这是一种连续性强化),这种行为会得到保持,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病因,那么如果父母开始不给予关注(消退),孩子闹脾气的行为就会相对较快地停下来。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闹脾气的反应有时关注,有时不关注(间歇性强化),家长要想消除孩子的坏毛病就比较困难了。一些非常顽固的行为通常是由间歇性强化形成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受间歇性强化形成的。尤其是在一些包括其他人的事情中更是如此。我们在和他人交往时并不是总能得到赞赏和肯定。即使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总是对我们的友好行为作出令人愉快的反应。但我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这么做下去。还有许多间歇性强化发生效用的例子:虽然并不是每一场比赛都可以获胜,但运动员们在继续努力;即使写了很久才会有一篇稿子被采纳,作家们也在坚持不懈地写作;那些准厨师们,即使在多次下厨操练时成败参半,但仍不停地尝试。简而言之,在许多情况下,人类的行为是受偶尔出现的强化形成的。间歇强化又可分为两个大类: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间隔强化是以时间为基础的。在斯金纳箱中练习啄键的鸽子在做出第一次啄键反应后隔一段时间才会受到强化。此中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围绕某个平均数变化的。如果间隔是恒定的,例如每隔1分钟强化一次,这种安排称为固定间隔安排(FI)。如果间隔的时间是变化的,例如有时50秒强化一次,有时70秒强化一次。各次强化间隔时间的均值为1分钟,这种强化安排称为变化间隔安排(VI)。通常间隔时间短比间隔时间长引起的反应率要相对高些。每天上午IO点准时从信箱中取邮件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邮件送来的时间通常都是这个点上,这样在固定间隔的强化下,每天上午10点他就会作出这样的行为。我们对比一下这两种行为:一种是固定时间取信,一种是不固定时间取信。我们可以假定送信人到达的时间是上午10点左右,有时是9:30,有时是10:30等等。(相对于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变化间隔控制,在此例中的间隔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而间隔变化的限制严一些。)这个人可能9:30的时候就会去检查一遍他的邮箱,看看信来了没有。如果没来,他会继续作出这种行为直到信件来了为止。此时他的行为才受到强化。我们假设中的这两个人:后一个是受变化间隔强化的,他会持续去看信箱直到最后真的取到信为止,而前一个则只去了一次。有些我们称之为“焦急”的行为,例如不停地去检查邮箱,多次到窗边盼望一位即将回家的亲人,或是去火炉边多次打探饭菜是否烧好,是不是把饭弄糊了;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由变化间隔强化导致的。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固定间隔强化和变化间隔强化效果的差别。通常来讲,受固定强化形成的行为出现是没有规律的。由于在一次强化出现后立即再次作出行为反应也不会受到强化,所以在每次强化后都有休息一会儿的倾向,此段期间个体不做出期待的行为反应。然后行为反应的频率会逐渐增多。在临近下一次强化的时候反应次数会加速增长。而变化间隔强化则可消除这种反应次数由少增多的变化过程。在这种强化安排中,个体随时会由于作出行为而受到强化,有时候甚至刚刚受到强化马上又作出期望行为,就又可受到强化。这样个体反应就会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在固定强化安排中出现的休息期。斯金纳指出:一个受变化间隔强化的鸽子,平均的时间间隔为5分钟,强化物为食物,那么它可以在1至20个小时中以每秒2至3次的速度啄键,而在此过程中停下来休息的时间不过5到20分钟。这样,强化的随意性越大,反应的稳定性也就越大。对于比例强化安排,重点是在受强化和不受强化行为的比例。固定比例强化安排(FR)要求个体作出某个确定数值的行为才给予强化,而变化比例强化安排(VR)则不作出此确定要求,要求作出的行为次数围绕一个平均值变化。例如,一个受固定比例强化的白鼠在斯金纳箱中需按压杠杆20次,才可以获得一次食物强化。如果这只白鼠受变化比例强化,要求的平均反应次数则为20,可能有时反应2次,有时反应40次、15次、25次等就可以受到强化。下图可以让你更清晰地了解间歇强化的四种安排形式。间歇强化安排形式间歇强化比例强化固定间隔强化(F1)变化间隔强化(VI)固定比例强化(FR)变化比例强化(VR)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强化不依赖于期望行为的次数,而后者强化则由期望行为的次数决定。工厂中的计件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固定比例强化的例子。员工只有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才能获得相应份额的报酬。斯金纳还以学生和推销员为例,学生为了拿到学位就必须学完一定的课程,推销员为了拿到一定的报酬就必须完成一定的销售量。如果要求达到的反应次数不至于过大,在固定比例强化中一般都可以保持比较高的反应率。简而言之,努力工作就总会有收获,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但是,斯金纳认为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疲劳,而且它对反应有阻碍限制作用。当在一个较长时间中进行固定比例强化,而且要求的比例很高时,就会出现与固定间隔强化相似的休息效应。也就是说,在强化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休息期。但是,与固定间隔强化相比,在固定比例强化中一旦作出反应,反应的比例马上就会很高;而在固定间隔强化中,反应呈现加速增长的变化在固定比例强化中则表现得不明显。当要求作出反应的次数超过了某个限度时,有时反应就停止很长一段时间,斯金纳称这种情况为意志缺失。相应的例子是一个大学生非常努力地学习以获得学士学位,但是他却不能为自己找份好工作。因为强化安排已经让那个人“心衰力竭”。对鸽子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衰竭”不是身体上的疲劳,而可以被看作是不能继续作出与一个很高的固定比例强化要求的行为。就像我们可以用变化间隔强化来消除固定间隔强化中出现的强化后休息期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变化比例强化消除固定比例强化中出现的休息期。一个变化比例强化从本质上讲为每一个行为反应都提供了强化的可能性。有些时候相邻的两个期望行为都会受到强化,有时则需要作出好多次行为才受到强化。这样会使得反应率保持高状态。斯金纳指出鸽子可以以每秒5次的比例作出啄键行为,并保持达数小时之久。受到变化比例强化而保持高反应率的典型的人类行为是赌博、赛车、赛马、赌博机等形式所提供的变化比例强化。任何赌博形式的结果都是难以预料的。斯金纳认为那些赌博上了瘾的人就展示了变化比例强化安排的结果。(有关赌博的文章:《交易伎俩),1994年3月14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P.48-52),包括斯金纳有些概念的应用。在一个例子中,一个心理系的本科生研究了斯金纳1966年在大学时期的一些观点。他把这些观点告诉了他赌博时坐庄的庄主,他们按照这些方法做了,结果让赌徒们输红了眼。也许斯金纳并不喜欢这么做,但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有许多行为受到变化比例强化安排的控制:如和陌生人结识、写字、烹调、修理家电器具、看电视等。有时这些行为得到强化,有时没得到强化。我们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地重复这些行为。这表明了我们受这种强化安排控制的程度。但是,为了避免过度简单化,必须看到上述的这些行为有时可以用除变化比例强化安排以外的方法来解释。例如,去看电影和看电视可能是由变化比例强化形成的,但也可能只是一些使得人们能够远离枯燥乏味的生活琐事而轻松一下的活动而已。以下总结了基本的强化安排和分别对应的反应特征:.间隔强化:与比例强化相比总的反应比率低,而且间隔的时间愈长,总的反应率也愈低。如果是固定间隔,在受到强化后马上会出现一个休息期,而后反应逐渐增多,临近下一次强化时反应次数会呈加速增长。如果是变化间隔,行为反应就会稳定些,也不会出现休息期.比例强化:除非要求的比例过高,总的来说,行为反应的比例还是较高的。如果是固定比例,一般来讲在受强化后会有一个立即的停顿,然后会突然加速以达到一个高行为反应率。当比例很高时,停顿的时间也会比较长。变化比例强化可能会消除这种强化后、的停顿现象,而且可以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反应比例。对于强化安排的讨论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可以达到更细微的、更复杂的程度。在C.B.弗斯特(Ferster)和斯金纳1957年的一本书《强化安排》中,他们讨论了16种强化安排,下分许多类型的安排。虽然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不能在这里详细地讨论这些分类的细节问题,但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混合强化安排中,强化依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独的强化安排给出,其中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在一种安排中表现变化的刺激信号将一直保持这种作用,直到这种安排停止为止。总的来说生活就是一个混合强化安排。我们面临各式各样的刺激情景:工作、学习、聚会、结识各式各样的人,等等。每种刺激都需要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才能获得强化。同步强化安排则包括同时实施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独立的强化安排,只要个体作出任何一种强化安排中要求的强化行为,他就可以受到强化。我们可以做所要求的行为中的任何一种:玩或学习,去这儿或去那儿,去探望这个朋友或那个朋友,都可以因为其中的一种行为而受强化。我们也可以变换我们所选择的安排。在链式强化安排中,在第一个刺激作用下,个体作出的行为产生了另一个刺激,在第二个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又产生了第三个刺激,以此类推下去,直到在最后一个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受到了一级强化物的强化。在键式强化中各级刺激既可以看作是条件强化物,也可以视为一个辨别刺激。在这些刺激出现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产生了条件强化物,而它又是下一个反应的辨别刺激,这样一直类推下去。我们如果追查导致去饭馆吃饭的反应顺序,就会出现:当辨别刺激“吃饭时间”出现时我们就会到处找饭馆,而找到一家饭馆的结果则强化了找寻的动作,同时又作为进入饭馆的辨别刺激;饭馆中的桌子又强化了进入饭馆的动作,同时又作为坐下的辨别刺激;坐下的行为又受到侍者出现的强化,而侍者的出现同时又是点菜的辨别刺激;食物的出现又强化了点菜的行为,而食物又是吃的动作的辨别刺激。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一级强化物,从而保持去饭馆吃饭的一系列动作。如果我们从没在饭馆中吃到食物,那么我们当然就不会再去。虽然这么解释这个行为有些过于简单,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将所有的行为和刺激都考虑在内,但是这个例子说明了链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出现在链式反应中。在训练情景中也可使用链式。链式行为被认为是以一个倒退的方向在发展。也就是说,最后那个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强化物,行为是从那一点上以倒退的方式发展到起点上。例如训练孩子上厕所,可以先训练孩子坐马桶并给予强化(表扬)。然后训练孩子如何脱裤子。接下去要鼓励他有规律地去排便等等。在行为链中最末一个反应后给予表扬,可以强化已形成的行为顺序。与此过程相似的东西发生于成千上万的家庭之中,但训练孩子上厕所这件事,如果按照系统的链式程序进行则有效得多。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混合强化安排训练鸽子啄键。自从《强化的安排》一书出版后,已有数个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也可以由特殊的情景强化而成。虽然现在还不能用强化安排来详细全面地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但弗斯特和斯金纳已表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他们提出了一个清楚系统的计划,来解释各式各样的行为。只要仔细地观察周围的生活,就会发现许多行为都受到强化出现方式的很大影响。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强化安排。简单地说,我们可以解释一个处于竞争很强的环境中努力工作的、正处于上升地位的商业经理的果断行为是比例强化安排的结果——他必须为创造高生产效益而努力工作。他越是努力地工作,得到的强化出现得越快,其中排除“霉运”这种环境因素。当然,我们举出这个例子说某种强化安排可以导致高生产率,并不意味着这种强化安排总能有效。例如,如果不正确地使用这种强化安排,可能会引起员工过度疲劳或变成急性子。当一个人变成工作狂时就很容易出现后者,因为这些行为是强化的主要来源。其他的一些行为,例如拥有个人爱好、谈论时政或者发展自己的运动技能,可以表明一个人人格的完善,可是却可能因为工作过多而逐渐消失。即使这些行为没有消失,它们的出现也不会受到强化,因而也就得不到加强。当所有这些发生时,我们就会说“他一心只想着工作”或是“那个人脑袋不开化”。这个人的行为系统受到限制,就是因为在他生活中出现的强化的偶然性。虽然刚才这个例子包括的是工作上的行为,但是强化安排也在深深影响着我们其他的活动。比如性生活: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是有固定时间规律的,那他的性行为和一个性生活没有规律的人不一样。一旦建立了固定的间隔时间,例如一周一次的周六晚上,那么可能双方只有在周六晚上才会对对方有性的需求。在其他的时间中可能也会发生,但相对很少。对比而言,假设是一个变化比例安排在起作用,由于性生活中没有规律,每一次向对方靠近都有可能获得性的满足,那么性的需求相对出现的频率就会高些。就像其他的心理学概念那样,一旦粗心大意,可能会出现对强化安排应用的简化和误用。人类的行为非常复杂,极易受外界多种事物的影响。但是,通过对强化情景的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使我们受到启发。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自我控制与创造力对于斯金纳心理学者而言,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是:个体对自己所做出的任何行为有控制能力吗?在讨论强化安排时,看起来对行为的控制来源于环境的偶然因素而非个人。那么难道个体就只是一个环境改造的对象?就这么无奈吗?斯金纳认为在激进行为主义者的框架中可以解释“自我控制”。能够自我控制的个体可以自行确定需要控制的行为(这也是自我控制和创造性的一点区别)。通常来讲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令人厌恶的。例如酗酒、发脾气、懒惰、偷盗、开快车、暴饮暴食等等。这些行为应该受到惩罚或存在被惩罚的威胁。而自制行为则减少做出这类会遭受惩罚的行为的可能性,因而受到强化。这里所指的是负强化,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负强化也可以加强行为。自我控制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例子:1.坚持力行一些包括身体控制的行为,例如将手放在兜里以避免咬指甲;2.使自己远离某种行为可能发生的场景,例如远离可能使自己发脾气的人;3.拿走诱因,例如把引诱你吸烟的香烟扔掉;4.远离可能提供影响不良行为的谤因,例如为了戒掉饮酒就避免参加宴会或远离一些朋友;5.做一些其他的事,使得自己没有机会去做那些可能受到惩罚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减少了个体受到惩罚的可能性,那就会受到负强化。而且,它们会以其他的形式受到强化。例如,戒烟可能通过避免一些可能的厌恶刺激(如心脏病、肺癌等)而受到负强化,也会因为他人的表扬和进行其他各种体育活动的可能性的增加而受到正强化。当然,自我控制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人继续抽烟、喝酒、不上班等等。当这些事情发生时,通常说这个人“脆弱”或“意志薄弱”。但是,一个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不会接受这种通俗说法。他们必须仔细分析环境因素以找到这些行为得以保持的原因。在个体自身上找原因是不可行的。如果不良行为还在继续执行,那它们一定受到正负强化的作用。人类行为的结果五花八门,很难说哪种结果在控制行为时起的作用最大。那些最终产生厌恶性结果的行为得以保持,常常是由于受到即时强化的作用。以酗酒为例,喝酒所带来的即时的畅快对人是一种正强化,并且也会出现负强化,例如个体可以暂时逃脱现实的残酷。这样,即时的强化强烈影响着喝酒的行为。如果喝酒带来了令人痛苦的结果,例如身体疾病,收入上的损失等等,这样个体就会作出被称之为自我控制的行为——戒酒。这种自我控制的行为是否可以得以保持,则依赖于戒酒结果的强化作用和厌恶结果的发展状况(例如,假如现实太残酷,以至难以面对,个体可能又沉湎干喝酒)。应该提醒的一点是在整个讨论过程中部强调的是环境因素,而不是“意志”或其他假设的内部力量。在有关自我控制的讨论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有关暴饮暴食的问题。为了控制进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别忘了进食的即时效果具有强化作用,而这正是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1.为自己每天或每周体重减轻多少绘制图表,这样可以提供相对即时的强化,因为自己可以看到光靠感觉是很难体验的变化。2.如果自己吃零食或多吃,就自己斥责自己,让朋友批评自己,以此提供厌恶刺激;如果自己少吃了,就自我表扬或从朋友那儿获取赞赏,以此作为正强化物。3.平衡自己的饮食结构可以减少丧失自控力的可能性。4.远离刺激自己食欲的诱因,包括不去好的饭馆,不购买高脂肪成分的食物和不去宴会等社交场合。5.当特别想进食时,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去散步、看电影、去拜访一个朋友、修理草坪等。这些活动可以阻止我们吃东西,而且它们也可提供多种强化物。以上是五条如何改变环境的建议,它们都不是以怎样变得“坚强”的建议开始的。如果它们可以使得体重明显减轻,那么减少的进食行为就可以由变得更苗条的正强化而得以保持(例如,更多地受到社会的接受、吸引力增加、身体更健康)。这里应当明确说明的一点,是斯金纳对于自我控制的看法中有几点令人费解的地方,他认为控制最终是存在于环境中的变量和个体受强化的历史,而不是人格因素之中。不必假设任何内部力量的存在。即使是个体作自我决定时,真正的控制仍然来自于环境和个体过去和现在的经历中;即便是在个体行为改造环境的时候,环境仍然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我们可以以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来逃避或远离厌恶刺激情景,但是这些行为产生的新情景又会影响我们下面的行为。那么创造性又是怎么回事呢?当一个人产生了新的想法来解决困难,画了一幅奇特的画,发明了一架复杂的机器等,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人们常将这些行为归因子“天才”,一个人会因为他的见解和才能而获得很高的荣誉。但是,如果把个体受强化的历史和遗传的基因物质因素完全考虑进去,如果详细地描述他现在接受的各种强化,我们就可以解开有关创造性的很多疑团。能表现出创造性的人并非存在于真空中,他们往往拥有以往的强化史而形成的大量行为。在他们表现出创造性的环境中的那些刺激,往往和以往曾经受过强化的一些刺激有一些相似,不论它们的相似程度多么地微小。在这些刺激出现的情况下,个体有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不同的反应受到不同的强化,这样特殊的行为就被形成。斯金纳认为行为中出现的变异有时是由于特殊环境因素的出现造成的,这样也可以导致创造性。例如,一个不能使用普通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的艺术家或工匠做出的可能是奇特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成功了,受到了强化,人们就称这个人有创造性。基因变异也以同样的方式受到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使个体生存下去的价值大小;而行为也因它们受到强化的结果而受到选择。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思识过程斯金纳并没有忽视我们称为“自我意识”或“思考”的过程。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不关注“意识过程”的研究。斯金纳指出,这些意识过程是在大脑中秘密地进行的,不能由他人从外部观察,但是可以通过分析与此相关的外部行为来了解内部过程。就如同可观察的外部行为那样,由于遗传物质的作用,将内部思考和体验等过程转化为外部行为才成为可能,而它们的细节则是由强化顺序这类环境因素决定的。仅仅因为思考和体验在大脑中进行,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天性。它们仍然可以被看作为反应(但是经过转变的),而且可以对它们进行行为主义的分析。斯金纳的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但也是矛盾的一点是:他认为将意识状态视为行为的起因是不合理的、误导人的。简而言之,思维和体验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和个人经验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原因。(以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如果我们不能用强化来进行自我观察,我们每个人还能否知道我们正在想什么?斯金纳认为我们不行。据他认为: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其他人(他称为“言语上的团体”)的作用进行自我体验,而那些人指导我们怎样进行自我观察以及强化这些行为。他们问我们感受到了什么,问我们正在想什么,问我们知道什么,然后,当我们作出合适的反应时,他们就提供关注、接纳、注意等等。这个过程持续一生的时间,这样产生了大量的自我观察行为,非斯金纳心理学家称之为意识活动。斯金纳认为外部感官让我们可以有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功能,这样可以使我们体验周围的事物,但也限制了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体。他对意识过程的分析还包括内部刺激,包括来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信息,还有来自身体位置和运动的空间信息。这些刺激秘密地作用于只有个体自己才能直接感知的感觉中,他人只能鼓励个体去体验和理解这些内部事件。经过条件反射训练可以形成个体对内部刺激的反应方式,这点很重要。例如当孩子刚有点小抱怨说不舒服时,家长立即就问这问那,大惊小怪以为孩子病了。孩子就很可能将许多私密的刺激解释为疾病的先兆,最后孩子也许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健康以至发展成为焦虑症。而对那些身体上的小变化和不适没有受到别人注意的人,相似的这些私密刺激就没什么大不了。斯金纳指出,我们有关自己的知识很少。我们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辨别超过对内部信息的辨别。想想要我们对医生描述一次疼痛或痛苦的确切体验是多么困难。虽然别人可以直接了解外部刺激,这样可以通过进行相对持久的强化来做出正确的区分,但是当刺激源于内部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进一步细说:我们可以在一组只有微弱差别的颜色中做出准确的区分,但是在各种各样的爱、愤怒或难堪面前,我们又怎样区分呢?斯金纳指出:要教会孩子在“红”和“橘红”两种颜色间做出区分,要比教他们区分“藐视”和“难堪”这两种私密刺激容易一些。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陷入思维和情感困惑中,以及为什么自我知识如此难以掌握的原因。在斯金纳对那些我们称之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决定采取的行动”这种意识过程的分析中,他反对认为它们是自我产生的大脑的自动机能,他认为个体不会在他们自己心中的某个地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也不会自动地组织思维来做某些事情。斯金纳认为解决认知问题,有着内部的问题解决行为及其后果,是在环境的控制之中。这个过程的进行具有速度高和隐蔽性强的优点,换句话说,一系列内部行为及行为结果可以比它们表面的形式进行的更快、更隐蔽。虽然它速度快.隐蔽性强,但是斯金纳认为思考也是行为,而且可以像分析行为一样来分析它。我们正在想什么(例如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受到我们从自己实践经历中学到的内容和从他人指导和意见中学到的内容的影响。意识状态下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做这件事情而不是另一件事情时常常会感到我们做出的选择是合理的、正确的。其中似乎包括自由的选择,但是据斯金纳的分析,这是一种误解。当我们做出选择或决定时,我们只是在做出一种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受到情景、行为发出者、过去和现在行为的结果的影响;换句话说,过去和现在强化的顺序,是我们决定或选择做什么的关键性决定因素。这种内在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的行为显然是时常发生的。从一位斯金纳行为主义学者的角度看,可以用强化的概念来解释它。问题解决和决策都可以使个体获得某种东西(正强化)或避免某种东西(负强化)。而且,如果一个人的大部分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都以内部的私密方式进行,他就会因为他的“推理能力”而受到他人的崇拜和赞扬。此外,这个过程进行的私密性,还意味着个体可以选择多种行为,而这些选择由于是在大脑中秘密进行,别人不能观察,故不会因为不良动机而受到现实生活的惩罚。斯金纳承认自己对思考的解释不全面,但他又补充说:认为思维是大脑的一种功能,这种解释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解释。他坚信:通过研究思维和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一些所谓的内部指导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思维过程。此外,如果我们想要教会人们如何正确地推理,我们对环境因素起的作用知道得越多,这个任务就可以完成得越好。这里还要提到“规则约束的行为”。为了习得某种行为,我们不必亲自去体验行为的结果,他人可以教给我们有关那些行为结果的知识。有时我们的行为就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而不是由一系列强化过程塑造成的。我们学习的许多内容都是父母、教师、上司、同事、朋友等人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以言语的形式传授给我们的。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有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思考行为中有一大部分受规则的约束。所谓的规则,就是指示、提示、意见、建议、法律、警告等等。而这些规则是以口头语言或文字形式进行交流的。遵从这些约束的行为也和其他行为一样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如果我们按照所听到的或所读到的去做的这种行为受到强化(事实也是如此),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进一步受到强化,我们就会继续做出这种行为,遵从约束。在规则约束的行为和强化塑造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斯金纳认为规则约束的行为,可以认为是通过他人的描述获得的知识;而后者是通过操作获得的知识,“可以更为有效地执行”(Skinner,1989)。那些受到他人言语指导而形成的规则约束行为,例如,如何操作一台机器、如何游泳、如何写作、如何测量水深、如何进行艺术创作或进行科学研究,与那些经过一系列强化过程逐步塑造起来拥有实际的、第一手的经验的行为相比,前者会显得生疏和低效(后者是一系列即时强化的产物)。在很多情况下,行为最先是由指示约束的,到了最后就会处于现实环境的控制之中。(学校中的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描述获得的知识。斯金纳指出,如果这种学习是有效的,最终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受到强化,学生也可以获得通过操作得到的知识。但是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在后一种学习出现之前有一个很长的延迟期。)第三章 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驱力和情绪常常有人认为行为的驱力源于个体内部。我们来考虑一下“驱力”这个词。人们常说由于有饥饿的内驱力才有吃的行为,由于有性驱力才有性交,由于有成就动机才会有工作上力求上进。斯金纳却认为这并不是解释行为的最好办法。以这种方式使用驱力的概念来解释行为,会使人们忽视行为的真正原因,而行为的真正原因存在于环境之中。斯金纳认为驱力这个词应该仅用来形容那些可以改变行为概率的环境因素的作用,例如剥夺或满足的情景和各种强化安排。简要地讲,行为的最重要的起因是环境,谈论内部驱力只能使问题变得更糊涂。斯金纳特别指出,我们不应该将驱力看成以下四种东西:(1)刺激;(2)心理状态;(3)身体状态;(4)某种力量的状态。例如,认为一个赌徒去赌博是源于内部驱力是错误的,赌博行为只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的产物。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