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时间心理学-6

作者:黄希庭 字数:19724 更新:2023-10-08 21:44:23

让我们从张恺元的父亲张炜的家教心得讲起。  用家长的“四心”来培养孩子的“四自”  2006年的夏天,张炜应儿子的母校——东北育才学校之邀来到“亲师有约”的讲堂上,为老师、家长们做了一次名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尽早地摆脱家庭教育”的报告。而所谓的“四心”和“四自”也是他在那次报告中提出的。  张炜所说的“四心”指的是爱心、用心、信心和耐心,在他看来,要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家长的这“四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爱心,指的是正确的关爱,而不是溺爱。“这种爱是出自孩子终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眼前让孩子少吃苦、轻松、安逸;实际上,你主观上为自己培养孩子,但客观上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其次是用心。“家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心血,需要用心。就是说要动许多脑筋来考虑这些问题,要把培养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套搬别人的成功经验,需要自己多观察、多分析、多琢磨,摸索出适合自家情况的家教方法。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实效。”  然后是信心。“对自己的家教工程要有信心,不能遇到困难就灰心,就放弃。要不断发现新的变化、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是耐心。“教育子女一定要有耐心。孩子在改正身上存在的毛病时,要允许反复,但要找到原因,予以解决。这种办法不行,就换其他方法,一定要有耐心。对孩子不耐烦、训斥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要用家长的信心来换得孩子的信心。”  这“四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爱心才能用心,用心就会有效果,有效果就会增强你的信心。遇到曲折时要有耐心,要用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如报告的题目所说的那样:“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尽早地摆脱家庭教育”,“意思就是说主要培养孩子一种自立的能力,而不能有拐杖就走没拐杖就不走。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各方面尽早健康成长起来,不用家长再为他们操心,他们也不再需要家庭教育。”对张炜来说,家庭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锻炼和提高子女的自理、自立、自律、自学的“四自”能力。家庭教育的目的(2)  首先要尽早培养和锻炼孩子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从小做起,生活起居、洗衣、做饭、收拾房间和个人物品、个人卫生,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完成,不要替代。对孩子的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坑害。教育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操心的习惯。当孩子生活能够自理的时候,你也就解脱出来了。”  张炜还举了儿子的一些例子。“张恺元小学4年级时只有9岁,他可以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上初中时参加军训,就能够帮助同学打背包;上大学坚持不用家长送行,到北大办理入学等各种手续比家长都快;到美国的第二天就自己开伙做饭,不久就买了汽车。”在国外的同学当中,张恺元以高超的烹调技术和娴熟的驾驶技术著称,生活上让家人非常放心。张炜强调说:“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那样即使成绩再好,到社会上也是不行的。”  接着,张炜又强调了“自立”对孩子的重要性。“培养孩子早立世、早懂事,培养他们独立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的认识和看法。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让孩子学着考虑怎样安排自己的事情,用什么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怎样才能跟老师和同学更好地沟通并保持融洽的关系。”  第三点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所谓自学能力,就是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能力,“人们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态度,决定了投入的程度。主动和被动地学习或做事情,其结果大不一样。自学是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的体现,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上,只要肯动脑筋、肯下功夫,就会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  最后一点是自律,这是任何一个希望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并能够自觉地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计划。制定一个计划不是难事,但要不打折扣地执行好,却不容易。不以事小而不为,要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积累起来,就会完成一件大事。”  实际上,张炜所提出的“四心”和“四自”也正是他对自己和对儿子的要求。然而这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期望,几十年来,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因而,张恺元所取得的成绩也并不完全像神话那般难以琢磨。  家庭教育需要全方位沟通  对于张炜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需要全方位沟通的系统工程,孩子、家人、老师和社会,哪一个环节信息不畅都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首先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用张炜的话说:“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孩子,做他们的好朋友。”在这方面,他有一番详尽的论述,“和孩子相处,首先应该成为他的朋友,其次才是他的家长,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弱点。有了良好的沟通环境,他有什么事情,就愿意向你请教,也才能接受你的教育和建议,你的教育理念才会得到有效地灌输。很多家长说,孩子有对立情绪,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我认为这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和子女的关系。家长要放下架子,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和子女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除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夫妻之间的沟通和配合也很重要。张炜同时强调说:“夫妻双方一定要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并且相互配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教育问题。否则,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在家庭教育上最好有个分工,相互配合和支持。”  然而,当孩子的生活开始与校园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的时候,老师和学校又成为了张炜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着眼点。从儿子上学起,张炜就始终注意跟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沟通,“我现在体会就是多跟别人沟通,多学习别人的经验”,在跟别人沟通的同时,还能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从而全面掌握孩子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态,而这些仅仅通过几次家长会和考试成绩是很难了解到的。家庭教育的目的(3)  儿子升入中学后,父亲张炜也“荣升”张恺元那个班的家长委员会主任。“每个班都有一个这样的委员会,跟老师沟通也比较方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张炜不只了解到儿子的情况,同时也了解到其他学生的情况,“这样对老师和同学的情况都熟了之后跟孩子就有共同语言了,班级发生了什么事,他都愿意跟我说。如果家长教育得当,你说的话对孩子会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你的信念在他身上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来。” 时至今日,即使儿子已经中学毕业多年,张炜仍始终关注着育才学校的发展,并把学校的主页加入电脑的收藏夹中,并经常浏览。  在张炜看来,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除了班主任老师外,其他任课老师对孩子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还有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可忽视。同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如果说各种环境都有利于他的成长,那么孩子肯定是积极向上的。”  张恺元的父亲张炜是江苏南京人,也许是南方人细致和缜密的性格使然,他的这番家庭教育的全方位沟通理论着实是对以往那种粗放型家庭教育方式的一种颠覆。在教育成本和教育目标日益提升的今天,我们看到,这种精耕细作的家庭教育方式正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趋势。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生育子女,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那就是做父亲的过错。张炜说:“父亲和母亲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母亲注重表面和细节,父亲注重本质和整体。如果父亲用心参与教育,对孩子成长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有能力的父亲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母亲上班离家比较远,带孩子不方便,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张炜独自承担起接送和照顾孩子的责任。“那时候我自行车有个斗,小孩可以坐在里边也可以站着,从恺元6个月开始,我就带他上我们单位的幼儿园。”常常是别人给孩子喂奶,张炜去给儿子蒸鸡蛋糕。  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基本都是张炜出席,他对此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当父亲的做得更多一些,对孩子的教育会不一样。我后来发现,儿子学校里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是爸爸对教育很投入。我觉得男人跟女人的教育理念和观察问题的方式不一样,男人对孩子注重方向和方面;女人是比较细微的,看到的是很具体的现象。”  一次在育才学校的家长会上,张炜受班主任之邀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看着台下众多的孩子妈妈,张炜的第一句话就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今天来开家长会的大部分都是女同志,回去请跟孩子的父亲说,当父亲的应该多用心。”张炜说,他现在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男人如果介入家庭教育,那么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张恺元给母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张炜同样在老师当中有很好的口碑。  张恺元高一时的班主任李秀华老师说:“张恺元的优秀跟家长也有很大关系。他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儿子每一步的成长都非常关注,而且是全身心关心教育。他不但关心自己的孩子,还关心班级,关心学校的工作,跟老师配合得也非常好。所以我觉得他的言传身教特别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张恺元高二时的班主任廉丽丽老师说:“张恺元的爸爸是一个非常有教育方法的人,而且口才很好。我那时候也比较年轻,可能会因为年轻,缺乏说服力,所以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都跟张恺元的爸爸说:‘张哥,你准备准备,看能不能把你的教育方法跟家长们介绍介绍。’”因为张恺元学习很好,所以父亲张炜的话就比较有说服力,每次家长会他都发言,家长们很信服他。廉老师的这一做法在班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家庭教育的目的(4)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张炜本人。1982年,张炜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从事测绘仪器的计量检定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采访过程中,他的睿智与涵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除了了解到恺元的一些成长故事之外,能够结识这样一位出色的父亲也是我们此行的另外一个收获。  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个模范父亲;在妻子面前,他是一个模范丈夫;在老师面前,他是一个模范家长。张炜以行动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好孩子是“忽悠”出来的  “忽悠”,原本是一句东北方言,却让赵本山借着“卖拐”传遍了大江南北。张炜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忽悠’出来的。”跟通常所说的“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相比,前者在玩笑调侃中暗含着一种“以不争为争,以无招胜有招”的深层意味,鉴于上述特点,我们决定使用张炜的原话作为本节的主题。  据张炜讲,张恺元从小就有很强的观察能力。“打个比方说,小时候上楼梯,在他会数数之后,就告诉我说这个楼梯有多少台阶,这样的事,大人平时都意识不到。过交通岗的时候,他问我:‘爸,你知道信号灯的排列顺序么?’,这些他都注意观察。”虽然有些事情对大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也能判断出来,但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似乎并不被人注意的事,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表扬。其实这种习惯我觉得是天生的,但是你如果表扬他,他就会更注意地观察,然后跟你讨论。你如果觉得惊讶,再表扬他几句,他就更高兴、更来劲了。”  不可否认的是,张恺元从小在数学上就很有天赋,这主要也是通过他敏锐的观察能力体现出来的。“小时侯背乘法口诀,回来就告诉我说,他发现一个规律:凡是能被9整除的数,它的各个位数相加等于9,比如2乘9等于18,1加8等于9,3乘9等于27,2加7等于9。”那时侯张恺元只有7岁,第二天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也大吃一惊,“这是5年级奥数的内容,他居然自己发现了。”  又过了几天,他跑来跟张炜说:“爸,我又发现了一个规律,一个数跟这个数相乘的结果比跟它相邻的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要多1,比如5乘5等于25,4乘6等于24。”理工科出身的张炜当时就反应过来,“这不就是a的平方减1等于a加1乘以a减1么——a2-1=(a+1)(a-1),扩大一点就是a的平方减b的平方等于a加b乘以a减b——a2-b2=(a+b)(a-b)。”虽然只是发现了几个已有的数学规律,但在那样小的年龄就已经具备了如此敏锐的观察能力,这实属不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即便是极具数学天赋的张恺元也不例外。父亲张炜说:“恺元属于有特长,但不是全才,不是所有功课都很好的那种孩子。”升入中学之后,学校每年都要在初三年级安排一次分流考试——分流考试决定哪些学生可以直接升入本校高中部——张炜担心儿子因为语文不好被分流出去,“后来我跟老师交流,老师说,这个不能,他语文也不是太差。但是跟其他科目相比,他的语文要差一些。”  面对这种情况,也许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的语文比较差,还不抓紧时间好好学。”但张炜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家长应该以孩子的某方面特长作为突破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  “能力迁移”是张炜提出的又一个教育理念,其核心内容仍然是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人人都愿意听表扬的话,这样的话往往能鼓舞士气和斗志,孩子也是如此,需要鼓励和表扬。甚至对于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情都要以鼓励的方式说出来”。“我们当时并没有对他说:‘你的语文比较差,应该怎样怎样’,我们这样说:‘你数学那么好,要是把学习数学的劲头用在语文上,你肯定有收获’。”这一招果然灵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恺元的语文成绩真的上来了。张炜补充说:“这种能力的迁移,其实对谁都一样,对什么事情用心了,是肯定会有收获的,只是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家庭教育的目的(5)  不只是家长的鼓励,老师的鼓励对孩子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张恺元11岁上中学,比同班同学平均小两岁,虽然还不到入团的年龄,但老师为了鼓励恺元,还是让他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初中一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张恺元排名全班第二,班主任陈锋老师夸奖他说:“这么小的年纪,学得这么好,将来一定有出息。继续努力,争取期末考第一。”类似的话,班主任老师跟张炜也是这么说的,“我们把这个信念传递给他,并且帮他分析,期中考试哪一科比较弱,应该怎样合理地分配精力”,结果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张恺元果然考了第一名。  在 “育才”这个人才济济的重点中学里,长期保持第一名的成绩是不大可能的,但张恺元有一个特点,就是考试题目简单的时候,他的成绩不会比别人高出来多少,一旦难度加大,他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恺元当年的数学老师王惠玲的一句话让张炜记忆犹新,“张恺元是个好苗子,如果好好培养,将来你的什么理想都能在他身上实现。”也许是老师自己都不曾记得的一句话,却给了张炜巨大的信心和动力。  有人说: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张炜把这句话延伸了,“我觉得老师的鼓励不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家长的动力。同时不仅是老师的鼓励,家长的鼓励、其他人的鼓励都是激励孩子前进的动力。” 他时常跟别人开玩笑说:孩子就是“忽悠”出来的。“我觉得教育孩子就是以鼓励为主,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体会,比如在单位做了很多工作,领导看在眼里不说,你心里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如果得到领导的表扬,心里肯定很高兴。”  与“奥数”竞赛结缘,走上夺取金牌之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张恺元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决定他人生航向的人出现了,那就是苏建一老师。  “高一的时候,苏建一老师找到恺元让他参加‘奥数’竞赛。”张炜回忆说。苏建一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从事‘奥数’教学及研究工作数十年,经他培养出的很多学生在国际、国内多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奥数’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而‘奥数’竞赛更是对学生智慧和意志的一种磨练,在国际‘奥数’竞赛中,有些题目即使是数学家也感到棘手,仅有运算能力和应试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度的灵活。但在苏老师看来,‘奥数’竞赛只适合少数学有余力、酷爱数学又极具天分的学生,因此,在选才方面要非常谨慎。  张炜说:“苏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任,认为你不适合搞数学竞赛,他不会让你走这条路。当时,因为张恺元数理化课程都比较突出,各科老师都动员他参加竞赛。我们考虑苏老师的‘奥数’竞赛经验丰富,而且权威,跟着他可能更容易出成绩,事实证明我们跟苏老师也是跟对了。”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张恺元参加了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三等奖,当时他还不到15岁。“‘科大’主管招生的副校长跟他们学校招生办的主任说,想了解一下辽宁张恺元的情况,让他上‘科大’少儿班,并且本硕连读。”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张恺元都没有跟父亲商量,就拒绝了,他对此的解释是:“明年我要去香港拿金牌,上‘北大’。”对于张恺元来说,去香港参加‘奥数’竞赛是极具诱惑的,而北京大学数学系更是他的一个理想。  确定了目标之后,张恺元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竞赛的准备当中。恺元当时的班主任廉丽丽老师对此留有很深的印象:“张恺元非常刻苦,不只是聪明的问题。我记得有一年他决定要参加竞赛了,假期就去学校学习,那一年雪下得非常大,别人都放假了,他就自己找个小屋学习,挺冷的。早上7点准时到,一直学到晚上5点,从来不间断,就连过年那几天也是,所以这个孩子的成绩不是白来的。”家庭教育的目的(6)  学生在拼,实际上,跟学生一起摸爬滚打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苏建一老师。在竞赛的准备阶段,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我就让几个孩子翻译,强迫他们学英文资料,用英语答题。虽然我不懂英语,但我指导他们这样做。包括张恺元,我跟他一起拼了将近15天,最后他说考托福没费劲,那段时间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1年初,张恺元和几名同学在苏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香港参加 “2001年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如愿地拿到了金牌,并且和两名队友一起为辽宁夺得了第一个团体冠军,获得了以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命名的“陈省身杯”。  由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取得了“陈省身杯”,这在香港媒体轰动一时,各家报社纷纷在头版头条刊登新闻:辽宁三小将力挫群雄,勇夺“陈省身杯”。  人类有两大奥林匹克赛事,一个是体能方面的奥林匹克赛事,即奥运会;另一个则是智能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也就是各学科的竞赛。在这样的大赛中拔得头筹,对冠军的奖励是保送名牌大学。  有人说,保送使学生失去了一次通过高考磨练自己的机会,但在张恺元看来,搞‘奥数’竞赛对人的意志力的磨练要比高考大得多。‘奥数’竞赛每次考试时间四个半小时,却只有三道题,这是对学生智慧和毅力的双重考验。在备战‘奥数’竞赛的那些日子里,张恺元往往是一道题做不出来能憋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并且不问任何人。父亲对此很不理解,儿子的解释是:“别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只会做这道题,但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就会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想一想用别的方法能不能做出来。”  正如苏建一老师所说:“‘奥数’竞赛适合于某些有很强的破题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真正爱好‘奥数’,并执着地追求,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别人。”  “北大数学学院第一牛人”  2001年高中毕业,张恺元选择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在他看来,选择数学专业并不是因为擅长,而是因为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它,不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张炜说,儿子在北大的表现有些像神话。  大学一年级时,有一次上数学习题课,老师讲解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到一半,有些迟疑。“这时,老师回过头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对张恺元说:来,你把这道题做下来。其实,在老师讲解这道题的时候,他也在认真听讲并思考着这道题的解法。所以,他上台就顺着老师的思路,把这道题做下来了。”接下来,老师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说:“有张恺元在,上数学课我就不怕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宽广豁达的治学风范,也看到了张恺元在数学上的巨大潜力。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概率论课程,这门课的老师要求非常严格,开学之初他就告诫学生:为了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将会比较深,习题和考试也会很难,不要指望考试得高分,这门课的总成绩将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成绩之和。老师的话没有错,期中和期末考试全班的平均分分别是46和39,加起来是85分,也就是老师所说的总成绩。而张恺元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都是98分,加起来是196分。这就给老师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怎么给分呢,总不能写196分吧!最后张恺元得到了一个折中的分数——98分,他因此成为这位老师从教历史上第二个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如此高分数的学生。张恺元扎实的数学基础、深刻的理解能力、超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这位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正如张炜在“四自”能力中所强调的那样,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也就是那种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一直陪伴着张恺元,成了他一生的财富。在小学时他就自学了数学竞赛方面的课程。在中学阶段,恺元对初等数学中的所有定理、定义都能理解和掌握得非常透彻,并能够自己推导出所有的公式。到了‘北大’,他仍然继续体现出这方面的能力。家庭教育的目的(7)  在‘北大’数学学院,张恺元有“第一牛人”的绰号,这主要得益于他超强的学习能力。二年级时,张恺元参加了数学学院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工作。由三名老师带三名博士生、三名硕士生,他是唯一的本科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组织研讨会,老师发现张恺元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突出,就安排他做三维图像的处理工作,让研究生们做二维图像的处理工作。张恺元不但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写程序重现了国际上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在‘北大’求学期间,张恺元在各门数学分支学科的考试中,绝大多数都获得最高分。大学毕业时,他的总成绩和总评分雄踞全院榜首,有17门功课获得满分。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让人瞠目。  天赋+勤奋=成功  “天赋+勤奋=成功”,这是张炜根据儿子走过的路总结出来的经验。  用他的话说,“天赋是智力因素,勤奋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就是看他这两方面因素高低。张恺元的天赋是比较高的,但即使在育才学校也还有比他更聪明的学生,在北大更是如此。他之所以能够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育才学校,张恺元的刻苦和勤奋是人所共知的。在准备‘奥数’竞赛的日子里,即使是过年,他仍然坚持每天去学校自习。高难度的竞赛题目不仅提高了他的水平,更磨练了他的意志,张炜说:“张恺元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培养锻炼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非常突出的非智力因素。”  中学阶段,张恺元对自己的要求是深刻领悟课程精髓,自己推导所有的数学公式。升入大学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学过这门课程之后能够重写教材”。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和章节串联起来,充分理解编著者的指导思想,融会贯通全书内容。了解这本书为什么这样编写,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改进,如果我来写,应该怎样写。做到把书先读薄,掌握其精华,然后再读厚,能够引申到哪里,应用到哪里。”  通过这种站在编著者立场全面思考问题的学习方式,张恺元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学习更加扎实,运用更加自如。原本独立于体外的专业知识逐渐变成了他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正因为这样,大学的课程越学越难,而张恺元的成绩却越学越突出。他的数学成绩绝大部分都是98分、99分、100分。我们以为是老师出题容易呢,结果班级平均成绩80分左右,还有一部分同学不及格。张恺元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大部分同学。”父亲张炜说。  在北大的几年,张恺元曾经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三好学生”,获得北京大学最高奖学金(仅10人)。毕业时,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优秀毕业生”。很多人请张炜介绍儿子的学习经验,张炜说:“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不见得能做到,恺元现在的成绩,实际上是他长年累月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的结果,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必定成为一件大事。”  张恺元是一个地道的足球迷,据说世界杯实况转播他一场都没落过。晚上看完实况转播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当室友们正在寝室里兴致勃勃地谈论比赛的时候,张恺元则背起书包来到学校图书馆,在那里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十点半再回到寝室跟室友们交流他们的结论。对他来说,这样既观看了比赛,又分享了室友们讨论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每天比别人多出一到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时间,一个月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在学习上,张恺元从没让父母操心过,他一直严格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生活,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在采访过程中,张炜曾经指着墙上的挂表问我们:“你们说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一般人会说,现在是11点零5分,甚至有人说是11点刚过,但恺元会说,现在是11点零4分”,对于张恺元来说,时间是以分钟为单位的,“在这一分钟当中能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家庭教育的目的(8)  “但他并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据同学反映,一到下课,张恺元是跑得最快的,跟别的孩子一样好玩。“他该玩的时候玩,主要是学习效率高,他学习两个小时能顶上别人学三四个小时。”正是由于张恺元极高的学习效率,他很少熬夜,“也就是说,他的有效学习时间长,10分钟不做8分钟的事”。  在跟低年级同学交流经验的时候,张恺元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功夫要花在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平时功夫下到了,其实考试只不过是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答一张卷子,非常简单。恺元的一位同学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赶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学生们对此的紧张程度不亚于高考,但偏偏又赶上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那场比赛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举行。为了能看到那场球赛,张恺元平时在这门功课上下了很大功夫,结果两个小时的考试,他只用一半时间就答完了,回去看了下半场的比赛。用张恺元的话说:“最重要的事情你在平时就已经做好了,考试的时候只是看你发挥得如何,能否在相应档次中取得比较好的位置。”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迎新生座谈会上,刚刚升入大学三年级的张恺元走上讲台,对新生们说:“记得在我刚迈入北大校门的时候,有一位高年级的师兄对我说,我真羡慕你们年轻。这句话的含义,我想在座的同学都能明白。可是,今天我在这里可以自豪地对你们说,我不羡慕你们年轻。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已经尽全力了,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光、全力奋斗,两年后也能够自豪地对新生们说:‘我不羡慕你们年轻’。”  人生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程旅行,过去的将永远过去,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只有现在。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人精心打理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有人任由时间在手边倏忽而过;有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理想,有人却在混沌中了却此生。没有绝对的“天才”和“神话”,人与人的差别也许就在每天的分分秒秒间。   “他有资格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实际上,张恺元当年在‘北大’曾经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为了在大学毕业的时候世界名校随便挑,就要做到在‘北大’数学学院成绩第一。”四年之后,在为张恺元申请国外大学所写的推荐信中,‘北大’数学学院的教授们这样写道:“他是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本届最优秀的毕业生,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有资格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大学毕业时世界名校随便挑”,张恺元真的做到了。  2005年1月28日凌晨3点31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给张恺元发出了数学博士研究生全奖录取通知书。这是张恺元收到的第一个全奖录取通知书,也是那一年我国收到的第一封来自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专业在美国排名第一,每年在全世界只招收16名博士生,麻省理工学院运筹中心主任James B.Orlin 先生在录取通知书中这样写道:“你是我们专业最优秀的申请者之一,由于你杰出的学业和成就,我们决定在召开研究生评审委员会讨论录取问题之前,提前发给你录取通知书。”  巧合的是,1月28日也是恺元父亲张炜的生日,所以张炜说,他对这件事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天早上,张炜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祝你生日快乐,今天送你一份礼物,我收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据张炜回忆,就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早上,张恺元在北大的BBS网站上发了一个贴子,“内容大概是:早上起来,外面飘着雪花,我打开电脑,意外地收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offer,期望能收到更好的offer”。这样一个简短的贴子,却引起了很大震动,立即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网站转载,并且在‘北大’、‘清华’、‘中国科大’评出的校园网十大新闻中名列前三。很多人回复说:“已经收到世界顶尖学校的offer了,还要期待别的么?”有了解恺元的人说:“这是人家保底的offer。”家庭教育的目的(9)  知情者说得没错,之后的一段时间,张恺元陆续收到了他所申请的全部学校发来的全奖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2月13日早上6点59分,加州伯克利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2月27日凌晨3点45分,普林斯顿大学运筹学与金融工程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2月28日早上5点零1分,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3月8日上午9点39分,麻省理工学院运筹学专业发来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  实际上,在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张恺元就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撤回申请,为的是把机会留给其他申请者(美国名校每年在中国录取的人数有限),但加州理工学院应用数学专业仍然给他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希望他认真考虑,并许以最高的奖学金和最好的待遇。  加州伯克利大学数学系主任在电子信件中写道:“你和其他五位国际学生是今年最优秀的申请者,我们特别给予了最高等的奖学金。” 而在最近几年连续公布的“美国最好的大学”排名中,伯克利大学蝉联公立大学第一名。  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已经连续三年都没有招收中国学生,2005年这一专业在全世界招收的12名博士生中,张恺元是唯一的一名中国学生。录取通知书中这样写道:“你的学识造诣和学业记录给我们研究生评选委员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很高兴地向你提供2005年博士生项目”。  一般来说,美国大学在中国招收五年制博士研究生时,只有‘北大’、‘清华’、‘科大’等国内一流名校中的优秀毕业生(本科或硕士)才有获得全额奖学金的机会,而张恺元却收到了五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全奖录取通知书。另外,从各学校对张恺元所做的评价来看,“最优秀的申请者之一”是使用率最高的一句话。用父亲张炜的话说:“从这些世界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中对张恺元的评价来看,在2005届全世界数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张恺元的数学能力和水平也许不能说是最好的,但应该是顶尖级的。”  最终,张恺元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制五年。那一年,他只有20岁。  谈到为什么选择斯坦福大学,张炜讲到了儿子与斯坦福的一段渊源。2004年5月26日,“斯坦福大学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John L. Hennessy)教授率领斯坦福大学校长代表团对北大进行了访问。在整个活动日程中,有一项是约翰·亨尼斯教授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共同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专访,当时在北大就读的张恺元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节目的录制。通过那次活动,张恺元对斯坦福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对这所世界名校产生了好感。那一次的近距离接触,使他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  不断超越自我 争取做出世界级的贡献  四年前,因摘得‘奥数’比赛金牌而获得保送名牌大学的资格;四年后,又因出色的学业和表现而受到多所世界名校的青睐。张恺元不断挖掘着自身的潜力,并超越着自我。  2005年9月,张恺元来到斯坦福大学,开始了他的海外留学生活。  在斯坦福,他仍然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第一学期,他选修了分析、概率等几门课程。听课只是学习的一部分,课后作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业的难度也比较大,在北大学习的四年中,也许只有几门课程的作业有这样的难度。可是,其他同学需要相互讨论才能完成的作业,张恺元却能够独立完成。期中考试时,他没有用草纸,直接完成了解题,并第一个交卷,最终以满分成绩获得全班第一。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考试题目,在张恺元看来却很简单。  张恺元的研究方向是应用数学,所以他在概率论这门课上下的功夫相对多一些。这门课程的总评分是200分,其中考试成绩占120分,作业占50分,研讨及其他活动占30分。张恺元最终的总评分是198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对于在自己将来发展方向上很少涉及的课程,张恺元虽然没有下太多的功夫,但仍然能轻松通过。其中有一门分析考试,老师要求十道题只要做出三道就算通过,因为题目很难,班上有两名同学没有通过考试,而张恺元却做出了六道半,仍然领先于其他同学。家庭教育的目的(10)  在完成自身学业的同时,张恺元还兼职助教。助教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学生答疑,他每周在自己的办公室值三次班,每次2小时。来接受答疑的既有本科生又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考试前一般是答疑的高峰期。在众多助教中,张恺元的答疑深受学生们欢迎,每到他值班的时候,来问问题的学生就比较多,最多的一次,同时来了7个人,把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  张恺元做偏微分方程这门课程的助教时,老师是在斯坦福工作了40多年的一位老教授。每次布置作业前,他都会让张恺元先做一下。期末考试前,老教授又把题目拿给恺元看,恺元提出有一道题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过,不能再出了,随即表示可以帮老师再编一道题。恺元编的题让老教授非常满意,考试结果出来了,班里只有个别同学做出了恺元编的那道题。老教授万分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像你这么好的助教!  在那次为育才学校的家长们所做的讲座中,张炜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智商等各种能力上的差异,孩子的智商可能不会改变,但他自身的潜力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他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他的发展得到最大化。”  在振兴街第二小学读实验班时,在班里众多通过考试从全市范围内选拔出来的同学当中,张恺元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升入东北育才学校后,他通过努力在这所人才济济的省级重点中学保持了以往的优势,还是班级里最好的学生之一;到了北大,在这所聚集了各地精英的最高学府中,张恺元依然是同侪中的佼佼者;而在斯坦福这样一所世界名校中,能够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都是各国的数学精英,但张恺元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每到一个新环境,张恺元都能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使自己的发展最大化,成为他所处环境中的佼佼者。考入斯坦福之后,在一次接受《辽沈晚报》记者高望采访时,张恺元说,“到世界名校读博士研究生,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争取做出世界级的贡献”。  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张恺元是优秀的,但他的优秀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中。正如父亲张炜所说的:“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张恺元11岁就上了中学,比班里的同学平均小两岁,也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按说年纪小容易被欺负,但是在学校没有人欺负他,因为他跟别人关系一直很好。而且他学习好,能够帮助别人,没人把他当小孩看。跟同龄人在一起交谈的时候,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他都像老大哥一样。”父亲说。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张恺元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得了三等奖,“当时沈阳市每年都评选‘十佳中学生’,实际上这个名额每个班都想要,而他只得了个三等奖,还有更厉害的呢。”但学校最终把这个名额给了张恺元,因为给他大家是没有争议的。  育才学校的李秀华老师说:“张恺元特别朴实,是一个非常单纯、没有杂念的孩子,在他心目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学习努力、上进,为人实在。实际上他年龄在班里是最小的,但是个子很高,长得挺壮实,喜欢帮助别人。”  廉丽丽老师对恺元的评价是:“这个孩子还有一个优点,非常顾全大局,非常有爱心。”她还回忆起张恺元当初参加‘奥数’竞赛集训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他参加集训,单独学习,已经脱离班集体了,其他同学正处在高三复习阶段,这个孩子就跟我说:‘老师,大家学习都挺忙的,我负责给班里换水吧’,所以一到换水的时候他就回来,拿着两个桶默默地走出去,换完就走,也不耽误大家。”后来恺元还跟廉老师打趣说:“老师,我给班级换水,一方面给大家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我拎一桶,扛一桶,还锻炼身体呢。”家庭教育的目的(11)  育才学校平均每年都有数十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在‘北大’、‘清华’,很多学生是以省为范围划定“老乡”的,但对于育才学校的毕业生来说,“老乡”的范围更多的是以母校为圆心划定的。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之后,张恺元经常找下几届母校考来的学生谈心,并主动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在“北大”,他刚满18周岁就被吸收入党;评选三好学生他全票当选。在素质测评打分中,满分是25分,张恺元得到了24.75分,也是全班最高分,这里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给他打了满分。  在出国留学之前的9月18日那天晚上,张恺元特意去市政府广场参与录制了沈阳市民纪念“9.18”大型活动。他要把这些资料带到美国去,以此警示自己和同学们勿忘国耻,并且还要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进行宣传介绍。  现在,张恺元虽然只身在外求学,但父亲说儿子在生活、学习和与人相处等各个方面都很让家人放心。正如张炜所说:“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各方面尽早健康成长起来,不用家长再为他们操心,他们也不再需要家庭教育。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尽力了,那么不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都会很欣慰地接受,并且无怨无悔。”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1)  小档案:  潘 睿,女,1985年2月22日生。  1993年自开原市红旗小学转入沈阳市启工二校。1997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3年荣获东北育才“大友太郎奖学金”,于当年10月赴日本留学。  在东京ABK语言学校学习半年,现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系统创成专业。  三岁学会查字典的小书迷  1985年2月22日,潘睿降生了。回忆起初为人母时的情形,母亲充满感慨地说:“我介绍给年轻妈妈的经验就是,从孩子生下来开始,你别认为她不懂事,而应该当成她什么都能听得懂那样地跟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成长得会特别快,懂事也特别早。”  从潘睿六个月的时候开始,父母就教她看图识字,“过一段时间以后,把上面的图挡住,再给她看下边的字,她就能念出来。实际上,刚开始她对字根本就没有印象,只是凭位置记,但是经过这样的反复刺激,她就把那些字都记住了。”  父母每天都给潘睿讲故事,她也经常把故事讲给周围的叔叔阿姨听。“实际上,刚开始她根本不认识书上的字,那些故事她是硬背下来的,但是等她把故事都背下来以后,那些字她也就全记住了。”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到两岁半的时候,潘睿就已经能够很流利地读报纸了。  对于很多年轻父母来说,忙碌的工作和子女的教育常常使他们分身乏术,渴求知识的潘睿更是成了妈妈的小尾巴,一遇到不懂的字就跑来问,“因此我就开始教她查字典,我说有了这个老师你就不用再烦妈妈了,她非常高兴,开始学汉语拼音,学查字典。”聪明的妈妈请到了字典这样一位好老师。  潘睿三岁就学会了查字典,从此读书的势头越发不可收拾。“她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我们周末的时候带她去逛街,书店是经常去的地方,她逛书店从来不烦,能在里边呆很长时间,然后买一堆书回来。其实逛街的时候我们也给她买很多好吃的,但她回家之后从来不奔好吃的,肯定先奔书。她看书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恨不得把这些书一下子都看完。”即使是在周末,父母也没法睡早觉,因为潘睿要早起看书,他们要为女儿准备早餐。但是只要吃饱了,潘睿就会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再不用人操心。  在一般人家,父母催促孩子学习的事时有耳闻,而在潘家,经常可以听到的却是父母怜爱的劝慰:“潘睿,看得差不多了,该玩一会儿了!”母亲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潘睿小时候,她爸爸和我在家经常看书,孩子觉得爸爸妈妈都看书,她也应该看书,那种环境非常好。孩子只要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长大就不费劲了。”  书籍是无言的老师,为蒙昧的孩童开启成长的大门,让年轻的父母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现,身边这个小鬼居然懂得那么多。在潘睿不到四岁的时候,妈妈被提升为副厂长,很多人登门造访,“孩子就跟我说:‘妈妈,我觉得那些以前跟你关系不太亲密,现在总是围在你身边的人一定是奸臣’,我当时就特别奇怪,问她听谁说的,她说:‘《上下五千年》上就这么介绍的,凡是这种人都是奸臣’。”虽然孩子说的不一定对,但是能看得出,是书籍在指导她思考生活。  还有一次,潘睿蜷缩在床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说‘你到底怎么了,跟妈妈说呀’,她说‘我……我长大要当世界总统,我……我要制裁小日本’。”母亲这才知道,孩子是看了书上写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承受不了了。  但是父母毕竟是孩子成长的旁观者,为了探究问题的实质,我们找到了回国休假的潘睿,她回忆起了儿时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三本书:《答学前儿童问》、《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小时候有一套书叫《答学前儿童问》,是我父母给买的,这套书培养了我对科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者为什么同样的周长,圆的比方的面积大。我最喜欢的还有《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只能体验自己的一生,而看书能懂得更多人的人生,对自己有借鉴意义。同时,可以看到他们在一些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我对历史和对理科的兴趣,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2)  学龄前是教育的黄金期  潘睿的母亲是一名药学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沈阳药学院,那时候做制药生意要比要现在赚钱容易得多,但是年轻的母亲放弃了早期很多赚钱的好机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母亲非常看重孩子学龄前阶段的教育,她说:“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学龄前阶段,家长要是多花一点精力,长大以后就省心了,不然大了以后,就是付出几倍的努力也得不到同样的效果。”  家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儿童成长记录影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历史时刻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出生后六个月首次坐,九个月首次立,十个月会看图识字,两岁半识字一千多,能独立看小画册,三周岁起能独立看故事书,会二十以内加减法……。虽然“影集”中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但在它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父母育儿的精心。  正是出于对学龄前阶段的重视,父母此时对孩子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潘睿两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父母工作都很忙,母亲就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呆了一个多月。“但是后来发现不行,我就给带回来了,因为隔辈人实在是太溺爱孩子了,这孩子以前在家里,要是没有满足她的要求给她讲清道理就行,从奶奶家回来就变了,要是有什么不能满足她,马上就坐在地上撒欢,而且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不怎么说普通话了,我们用了两三个月才把这些毛病扳过来。”  除了对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关注,父母对潘睿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视。  据母亲回忆,“潘睿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看到老师讲课用那么厚一本书,就跟老师说,‘老师,你的书借我看看行不?’老师问她,‘你认字么?’她点点头,老师拿来书说,‘你给我念一段。’结果她都认识,老师高兴坏了,就带着她到幼儿园各个班去给人家讲故事。”就这样,潘睿成了幼儿园的宝贝,深得老师的宠爱,“吃饭的时候,她喜欢吃什么老师就给她多盛什么,买了新玩具她先玩,买了新书她先看,中午别的小朋友都睡觉,而她不爱睡的时候老师就带她出去玩。”  但是,老师的宠爱反而让父母感到焦虑,“我们感觉她特别有优越感,可老师对孩子那么好我们还没法说,只好转到另一家幼儿园。到那里,我们跟老师讲清楚了为什么转园,这样老师心里就有数了。”换了新环境的潘睿回家跟母亲说:“新的幼儿园比原来的正规,老师说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一样,谁也不能特殊。”通过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潘睿认识到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大家是平等的。由此我们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潘睿虽然没有经历三迁,但这其中也可见父母的良苦用心。  母亲还回忆起她唯一一次痛打女儿的经历,那是过早识字给潘睿带来的皮肉之苦,母亲的言语中带着些许疼惜:“那段时间我们刚搬进新楼,当时潘睿四岁。有一次我带她上楼,前面一个阿姨拎着两瓶汽水,她就在后边念,‘香蕉汽水,菠萝汽水。’人家一看这孩子挺好玩,就要给她,她实际上是想要,我说不要,可是走到楼上一看是住对门,人家就非要送两瓶汽水过来,我说,‘不行,不行,我们家冰箱里有。’她当时就说,‘妈,咱家冰箱里没有。’没办法了,我就跟人家讲,‘我们从来不给孩子喝碳酸饮料,怕对她胃不好。”实际上我们也确实不给她喝那些东西。把人家劝走之后我真是恼羞成怒,就打了她几个屁板,把她爸眼泪都给打出来了。但是我们俩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致的,比如那次我打孩子,肯定是我不对,但他会在背后说我,当着孩子的面他也不拦我。你千万别以为小孩不懂事,她心里什么都知道,那次我打她都打出手指印来了,她也掉眼泪,但就是不哇哇大哭,因为她知道自己有错。”  正如母亲所说,“孩子小时候养成的毛病家长要是一忽略了,以后顺延下去,就很难改了。”所以,才有了对四岁孩子的那次痛打,虽然当时那几巴掌打出了家里人那么多眼泪,但那也许是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付出的代价,母亲觉得值了。但那以后,潘睿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父母也再没有打过孩子。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3)  说学龄前是一个重要时期,还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像海绵一样汲取她初到人世所未知的一切。母亲回忆说:“学龄前的孩子潜力实在是太大了,有的时候特别长的故事你让她讲她都能讲。我们单位同事都知道她能背诗,就跟她对诗,谁也对不过她,后来一个老所长实在对不过她,就来了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是毛主席诗词——这下才把她难住了。考生字也很难考住她,同事就故意考她药典里的字,药典里有些字特别偏僻,用这个才能考住她。”  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守信用  母亲说,有一件事让她一辈子想起来都觉得愧对孩子。  在潘睿还不到四周岁的时候,父亲单位让他们一家三口报名参加“独生子女家庭知识竞赛”,同事们说:“你女儿虽然小,但是很聪明,就让她去吧。”比赛规则是每名参赛者准备100道题,不管家长还是孩子。结果刚刚拿到题目,母亲就要去党校学习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她还是帮女儿筛选出了70道比较简单的题目,告诉女儿说:“你背这70道题就行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问:“那要是考那30道呢?”母亲拍着胸脯说:“另外30道题比较难,就由妈妈帮你背。”  结果这一去,时间就不够用了,等到母亲回来已经没有时间背题了,只匆匆准备了一下就去参加竞赛。第一轮他们很顺利地通过了,但是到了第二轮,考到潘睿一个必答题,正好是那30道题里面的题目,是关于城市森林覆盖面积的数字型题目,潘睿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没有办法,母亲只能告诉主持人说:“这道题我们没有背,就先过去吧。”她永远忘不了女儿那求助的目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对不住女儿。  那次比赛他们得了二等奖,虽然别人认为成绩还不错,但是潘睿心里很不舒服,回家之后,她跟母亲说:“妈妈骗人。”“我就跟她先检讨,再解释,说我当时不是骗人,确实是妈妈错了,可也只能讲点客观原因,其实当时我确实有点低估孩子的能力了,那30道题都给她,她肯定能背会,小孩的潜力很大。”  那次比赛的奖品是一套调料盒,虽然搬了很多次家,它还一直没有“下岗”。对潘睿一家来说,那不仅仅是一套调料盒,它让母亲始终记得:对孩子一定要守信用。  教育孩子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有人说,孩子既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又是上天派下来与你斗法的小鬼。其实要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还真得有点法术,就像潘睿母亲说的那样:对孩子有的时候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做家长的总得动点心眼。  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潘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开原来到了沈阳,父母非常希望孩子能培养起一些音乐方面的爱好,“我们俩都不懂音乐,孩子别像我们一样,人家去听音乐会,我们去看音乐会,那太惨了。”母亲打趣地说。  于是父母选择了电子琴,但首先要征得女儿的同意。  “我不学。”潘睿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