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会认为野餐或露营是很好的全家性活动,但是对于住在城市或公寓的孩子,这样的旅游并不能让他们自自在在地纾解内心情感。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在公园里、河边安静地待那么一晚,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向大自然倾诉。 当孩子成长到青春期时,是试着去察知自己需要保持隐私的最敏感时刻。年轻人总是对于他们的电话、日记和信件特别地保护与保密,不要逼他们把所有的事都说出来,让他们拥有一点隐私吧! 独处的时间是否太多 孩子们到底需要多久的独处时间?对于青少年而言,通常一周15到30小时是最恰当的。如果他们常常孤独一人,这时你就必须去了解他们做些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若是一天到晚只看电视、重复地听同一首歌或者常发呆,那么你不妨试着引导他们对其他活动的兴趣;然而如果他们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嗜好或是特别有趣的事,你就无需担心了。 让孩子们了解保有自己的隐私权并不表示你不关心他们,只要当他们向你寻求帮助和支持时,你能给予温暖的回应,他们就会体会出你的关怀。让孩子们能决定自己的秘密、独处的机会,你将会发觉这是你们彼此信赖的起点。 生气的小孩 江世伟 小孩的情绪问题一直是父母眼中棘手的问题,但只要知道方法,它并没有想像中那样的令人头痛。 “小雯,把桌上没吃完的饼干放到冰箱里好吗?”正在厨房忙着洗菜的王太太对女儿小雯这样叫着。可是小雯却砰的一声把饼干丢到冰箱里,然后重重地关上冰箱的门,生气地说:“老是怪我,又不是我吃的!”小雯跑回她房间,砰的一声把自己关在房里,趴在床上任性地哭了起来。 大部分的父母在这种情形下,通常会感到生气、无助、沮丧或是会把一切的过错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做父母的总是认为他们有责任要保护儿女,让孩子免于遭受任何痛苦和挫折,每天生活得快快乐乐地,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是失职。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父母们总是依据公平的原则来对待孩子,可是父母更应该教导孩子公平地对待爸妈,让他们知道,大人并没有满足他们任何要求的绝对义务,小孩子不能永远随心所欲地任性而为。如果没有这个观念的话,他(她)将会成为同学眼中一个自私、任性、霸道而不受欢迎的人物。 凡是家里有两个小孩的父母都会有这种经验:孩子们常常会为了一丁点儿的小事而像仇人般的厮打成一团,不管大人做了多么公正的裁决,孩子们都会认为大人一定偏袒了对方,下次他们还会打得更凶,就算在战场上我们也看不到那样惨烈的肉搏了。为什么会如此呢?首先,孩子们发现打架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再者,由于大人老是替他们排难解纷,小孩反而失去了主动解决他们自己问题的机会,于是小鬼们便乐此不疲地打得你死我活了。所以聪明的妈妈只要在孩子愤怒厮打之际告诉孩子们:“不准在吃饭时打架。”或“我不管你们怎么打,只是不准把家具弄坏!”这类限制孩子打得太过火的话就好了。因为父母的职责并不是让孩子避免经历痛苦和挫折,相反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认识和学习处理自己的怒气,悲伤等这些令人不快的情绪。只有当孩子自己战胜了这些情绪时,他才会有真正的快乐,也只有当孩子学会克制自己不乱发脾气,他才算真正在成长。 适当的限制和惩罚孩子 我们可能会听过有人主张,孩子生气时,应该让他们用吼叫、摔枕头、踢沙发等这类激烈的行为来发泄他心中的不快。事实上,放纵小孩子粗暴地表现他恶劣的情绪或不快的感受,完全无助于纾解他紧张的神经,反而会使他心情更糟而失去控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了解到愤怒的人并没有权利用粗暴的方式表现出他的不快以至于干扰了他人。如果孩子违反了这个原则,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网坛超级名将柏格,他13岁时就和他的对手马克安诺一样地暴躁、爱摔拍子、对裁判大叫。可是有一次因此而被俱乐部判了半年的球监,柏格的拍子被父母锁在柜子里整整6个月,事后柏格说:“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教训!”自此,他在世界网坛中以冷静沉着而出名。这个例子正是最好的例证:孩子乱使性子时,适当地限制和惩罚是必要而合理的。 理性的开导他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会对小学三年级的两组学生做过一个实验:当A组的小孩生气时,他给他们一些玩具手枪来发泄他们心里的愤怒,而B组的孩子生气时,实验者会向他们合理地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脾气不好而暴躁。实验的结果显示A组的小孩在玩过玩具手枪后更具侵略性而且更易产生敌意。反之,B组的小孩在听了说明和分析之后,很快就抛开了不悦的烦扰。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以较文明而理性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当小孩子了解了自己恶劣的情绪和造成脾气不好的原因后,父母更要鼓励他用适当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用撕作业、摔别人的课本这种野蛮的行为来表示心中的不快。 言教不如身教 教育孩子永远有一个原则:言教不如身教。如果你期望孩子能妥善的料理心中的各种情感,父母自己必须先做给孩子看。大人不用在孩子面前刻意地装成永远都不会生气或激动的样子,父母也是人,当然会有七情六欲,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在生气之后,冷静下来,找出生气的原因,并解决问题,提供孩子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做个敏感的父母 小学三年级的继中,个性沉默寡言,平时很健忘,有时还会忘了写作业,贾太太也常向先生抱怨继中的懒散,此外,可能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继中很少会发脾气或使性子,有时看他似乎不高兴时,问他怎么了,他老是回答:“没有呀!”这样的小孩大家可能都认为很正常,直到有一次贾太太偶而和隔壁专教心理学的李教授闲聊时,经由李教授的分析,贾太太才恍然大悟。原来小孩子可能会因为大人错误的教导或间接的暗示他不该随便发怒或生气,于是就把心中的怒气隐藏并压抑下来,这股怒气就会以怠惰、健忘等形式慢慢地显露出来。事实上,只要父母能对小孩的情绪敏感一点,当晓得了孩子正在生气时就鼓励他说出来,而做爸妈的能在此时做一个好听众的话,不但可以赢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小孩也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和态度。 当小孩正在生你的气的时候 有时小孩子可能会向父母抱怨他们没有好好待他等这些听了会让大人冒火的怨言,可是千万不要立刻打断他或急忙地为自己辩解,虽然只要一句“胡说八道”马上会让他住口,可是就算孩子以再荒谬的理由向父母诉苦,大人都应该诚恳地做个好倾听者,而非训他一顿,因为小孩如此适当地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正表示他已在成长的过程中向前跨了一大步呢! 做父母的不愿看到孩子生气、沮丧、恐惧、不悦是自然的,可是孩子有这些不快的感受和情绪并非不正常的症状,反而是很正常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表示孩子正在慢慢地成熟。一个初次参加夏令营的小孩可能会感到不安、焦虑、躁怒;甚至刚上大学的20岁年轻人都会因离家独立生活而产生心理上的些微不平衡、随意向室友发脾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令人不悦的感受或情绪,可是父母们毋须把它看成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相反地,要将它看成是孩子学习成长的一个机会和真实的人生体验,才是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正确观念。 留心孩子的礼貌 林圣曦 你的孩子在喝汤的时候发出声音吗? 在不该说话的时候突然插嘴吗? 在公车上和老妇人抢位子吗? 在此指示“新时代”的孩子们一些旧式却仍实用的礼节。 “是小毛吗?”电话的那一端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儿子的一位好友打来的。但是他却不说出自己名字,也不确认我是谁。这已不是第一次了,每当在叫儿子来听电话的同时,不禁会想到,孩子的礼貌究竟到哪里去了? 有位常演讲礼节方面的专家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须接受社会潮流的考验,这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另一位倡导亲子教育的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医师说:“要了解礼节的重要是必须深思的。我们真正所谈论的是如何教导孩子中规中矩,因为行为态度会影响他们和别人的交往及互动关系。” 据我所知,很多家长是关心孩子行为举止的,他们不但注意孩子在电话中的礼貌、是否让位给老人,以及是否打断别人的谈话,而且他们更关切的是,如何在缺乏礼貌的环境下,培养孩子有教养的行为来。 身为父母,一定不时地问自己:注意孩子的教育及生理成长外,是否也关心孩子的社会行为发展及一般的礼节呢?尤其是孩子的行为出问题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虑。其实,孩子的行为表现无异于在考验我们自己,因为众人皆会认为孩子没礼貌,连带地暗示孩子的父母也没礼貌,因此在孩子表现不称己意时,我们就会不断地批判自己、指责自己。然而,问题是我们也会分不清楚到底哪个行为规范较重要?尤其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个细心、果决且明智的父母?还是个要求过度的父母?譬如,在某些情况下会用肘轻推孩子,暗示他说“请”字及“谢谢”,然而在事后总会百般思虑,我是否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会不会让他们觉得他们像鹦鹉般地重复及模仿那些字?职责之故,要让孩子们了解这些礼仪及其内涵的重要性,是今日父母所面临的大挑战。 餐桌礼貌的式微 哪些礼节问题造成许多人激愤?而父母所可能采取的行动是什么? 餐桌礼貌是大家讨论的问题之一。这个论题不外是孩子嚼东西时张开嘴巴、在椅子上跳来跳去、当众打嗝,以及用手指头挑菜吃等。有位家长抱怨地说:“我儿子的吃象太可怕了,都14岁了还用手拿菜吃。”究其原因,发现在孩子小时候做上述的事时,父母觉得滑稽、可爱,却没适时指正,等孩子年纪稍长养成习惯后,要再指正就不容易了。基于此,父母应该如何教导孩子的礼节呢? 首先,很明显的,光是父母以身作则是不够的,还须在教的时候解释该如何做。譬如,你可以说:“嚼东西时嘴巴应该是合着的。”而不是告诫地说:“嚼东西时不准张开嘴巴。”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出来。 其次,学习礼貌要趁早。根据那位演讲礼节方面的专家说,在幼儿第一次坐在高椅子上吃饭时,就得开始教他培养良好的饮食礼貌,等到了大一点的时候,教他如何拿碗筷,一边注意他是否拿错,从旁矫正,另一方面要他不断重复练习,直到习惯为止。 猜猜看,谁不回来吃晚餐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改变,要教导孩子礼节似乎愈来愈难了。尤其家庭成员的忙碌,几乎无法按例的一起聚在餐桌前,致使“家人共聚晚餐”一事,渐渐成为过去式,大家也日渐忽视它。所以今日愈来愈多小孩子吃速食或“电视餐”。 然而,和孩子共进晚餐是很重要的。专家甚至建议,一星期中至少须和孩子共进晚餐一次,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在这段时间,家人彼此分享当天的活动情形,不但联络感情,同时也可借此达到教育的目的,树立“给”与“取”的典范。譬如,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其他人就必须耐心地听完后再接着说,无形中就学会了耐心等候及尊重别人的态度,这比起纠正孩子的餐桌礼貌还重要。虽然有些父母会抱怨和孩子共进晚餐,须不厌其烦地指正他们的餐桌礼貌,这是很烦人且不愉快的,但是他们忽略了在吃饭的同时,也学会了对人说话尊重的态度,而且父母也培养了耐心的态度,对父母及孩子而言,如同上了宝贵的一课,因此,家人共聚晚餐是值得的。 见面与问候 “嗨!你好!”及“早”是日常惯用的问候语,但是许多父母却发现,要他们的子女与人打招呼却很困难。一位家长说,以前他们夫妇和女儿住在一栋很少小孩子的公寓里,邻居见到他们的3岁女儿,总会微笑的打招呼,而女儿却畏缩忸怩,他发觉很严重,于是和女儿达成协议,必须和熟识的人打招呼。不久他们搬到另一个社区,新邻居为他的儿子安排生日会,邀请他的女儿参加,小女孩很兴奋,但是当邻居在门口欢迎她时,她却不会向邻居打招呼,事后女儿向困窘的父母解释:“你只教我向熟识的人打招呼。”由此可知,要让孩子了解和熟悉的人打招呼,以及和陌生人打招呼之间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孩子有了遵循的原则之后,他们就学会了问候认识的人,也学会在介绍给别人认识时如何反应。 另外,电话礼节也能教孩子认识别人。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称呼父母的朋友或是朋友的父母,因此就无法处理伴随而来的问题,所以小孩子最常说的仅类似“小毛在家吗?”这样的话,而不会称呼朋友的父母。大人可以教小孩一些简单的礼貌,并借以告诉他们希望被称呼什么,使孩子在使用电话时不致过于笨拙。他们就会很正确地说:“你好!是陈伯伯吗?我是王大宝,小毛在家吗?” 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应该教孩子如何回答来电者的问话,如何请对方留话,如何正确地转达给家人。 扮演好主人的角色 父母皆期望自己及孩子能适当扮演好主人及好客人的角色。一般而言,学习扮演好主人比较容易,因为孩子在家当主人,对家中的规则较熟悉。纵然如此,父母还是要教孩子如何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家中大人认识,如何使客人舒适,有宾至如归感,以及如何和蔼待人。但是有时候孩子的朋友来了,他们开始玩游戏,父母突然听到“不公平”、“骗人”、“我不要玩了”、“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时,可能会开始惊慌了。此时父母可能会告诫孩子是主人,对客人要有礼貌,要有风度。但是若是别人的小孩的错,该如何处理呢?当然为了避免对方父母的不高兴,是不能指正他人孩子的行为的,最多只能尽量不鼓励那些小孩到家里来。 反过来说,当你的孩子是客人时,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必须时刻提醒孩子不要在拜访朋友时打瞌睡,提醒他们要和主人的父母打招呼,希望他记得说“请”、“谢谢”,或是期望他不用手指拿食物,不喃喃自语,不宣扬家里的秘密。如果孩子要夜宿朋友家,你要提醒孩子叠被子、铺床,告别时能说“谢谢你们热诚招待及细心的准备”之类的话。但是别忘了在提醒孩子做事时要私下说,当着大众面前,他反而觉得父母唠叨不休,适得其反。 写感谢卡 要孩子学习写感谢卡,一方面让他学习感谢他人,一方面让孩子表达情感,向他的朋友表示他喜欢朋友给的东西。鼓励孩子写感谢卡时,除了在旁解释理由外,如果能和他人一起完成这件事,他就不再觉得这是烦人的工作,而是在分享彼此的经验,使他愉快、美妙。总而言之,礼貌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很重要的。教孩子要有礼貌虽然是件不容易又无乐趣的事,但是它是亟需要的。父母除了经由解释说明而教孩子如何做外,还要以身作则。因为如果你对孩子说话很有礼貌,且眼睛注意他说话,则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甚至对他人也是如此;当我们要进孩子的房间前,敲他的门并得到他的允诺时,他会觉得隐私受到重视;我们不当众指责孩子,而私下告诉他时,他便学会了日后更加谨慎行事。由此可见,礼貌的实质内涵是比形式更有意义多了。 孩子为什么说谎 黄德源 若孩子生活在坦诚中,他就学会真诚。 你明明看到小明和宝宝在一起,还有满地的头发,宝宝头发缺了一角。小明谎辩:“没有,我没有剪宝宝的头发。” 小华在爸爸要看他的月考成绩单的时候,也辩称:“我考了90分,但是成绩单弄丢了,不然我一定拿给你看。” 诸如此类的谎言若出自小孩子之口,父母亲就必须注意了。孩子的美德——友善、服从、自制、诚实中,诚实是最受重视的。所以孩子第一次故意撒谎时,大人必须知所因应,以免恶化。 通常面对孩子撒谎,我们采用的不外: 不以为然地说:“是这样吗?”然后强迫他承认。 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要他说出真相。 长篇大论说一大套道理,然后带到房里叫他面壁思过。 不把他当一回事。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是上策。在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就大发一次脾气,只有使事情变坏。那么我们该怎么处理呢?通常要依各种情况不同再采不同处理方式。 “搞丢成绩单”这例子怎么办呢?你明知道小华没有弄丢成绩单,只是满江红的成绩见不得人罢了。此时你若过问:“小华!你说实话。”他可能因惧怕你而说出实情,但儿童的心理并不会因此而改邪归正说谎的习惯。他只有在下次碰到这种事情时,先编出更多更完善的谎言来搪塞,把事情弄得更糟而已。须知,父母愤怒的情绪反而使儿童的抗拒力更大。上述的“成绩单丢了”一事,我们可以这样处理:“你搞丢了成绩单?真可惜!我想请老师再补发一张,好吗?”抓住重点,撒谎不能敷衍你,而且你也对他表示某种程度的尊重。而后他说实话了,你也要和平的解释:说谎比成绩欠佳可悲可耻。 有时碰到大孩子说谎,晚上迟归,他们说出一些很合理的理由,诸如电影演太晚、车子抛锚、搭错公车等。父母亲逼问他们,并且到处求证。有时气急败坏骂他是骗子,并且禁止他们出门。哈佛大学学者警告说:“这样做徒增敌对、代沟,甚至他在下次遇此情况时假造一些证明给你,结果于事无补。”底下的处理方式或许较有效。先温和地说:“孩子,你知道爸最关心的是你的安全,你12点以前不能回来,应该找个空打电话回来,好让我安心。”而要讨论的是他准时回家的可能性和好处,正面讨论,不要给他戴上不可信任的帽子。这样才能加重他的责任感,并获取他的合作。 学龄前的儿童常会说些不实际的话,比方说:“我的小猫对我说话。”专家说,四五岁的小孩自我中心很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较难加以纠正,父母只有用坚定的语气,温和地把混浊的观念说清楚:“猫不会说话,他们只会叫。” 儿童有点被强烈的欲望说服了自我。比如他希望有一个电动玩具,他可能说出:“我爸爸要送我电动玩具当生日礼物。”只因为小小年纪,他的表达能力影响他少用“我希望”等词汇,致使“希望”听起来成了一句谎言。 另有一些谎言是无知、自卑造成的自大;我们越能听“懂”儿童真正想表达的讯息,就越能减少他们日后谎话的可能。譬如9岁的小育,常因胃痛而逃避体育课。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般奔跑,心中又嫉妒又羡慕。回家向爸妈吹嘘他如何在棒球赛中击出全垒打。遇到这种情形,父母应把小育有而其他别的小朋友没有的长处,提出来称赞一番,让他能肯定自己,毋须借助吹嘘来树立在父母心目的地位。 孩子的谎言有些是来自父母亲,例如,妈妈说:“不能告诉爸爸你的衣服花这么多钱买的。你只说只花元。”儿童从这儿得到撒谎的讯息。 孩子说谎是一种讯号,我们必须小心翼翼读出这些讯号,施予正确的对待方式,自能防止或改正孩子说谎的习性。 孩子一旦了解问心无愧的感觉比说谎的罪恶感好过,以及诚实的小孩才能受大人和同学的喜爱与欢迎,孩子自然会诚实了! 让孩子知道撒谎是没有必要的! 离家出走 张明敏 为什么离家出走 11岁时,一向胆小的我,也毅然离家出走了几天。背起满装巧克力、饼干、零食和漫画书的袋子,趁爸爸妈妈看电视时溜了出去,留下一张纸条。 爸、妈: 别担心,我不会走太远。…… 说真的,当时我的确并没有勇气离家太远,只在我家附近几百公尺以内的公园稍作停留。第一个晚上,我在一棵树下安顿下来,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最后竟也不安稳地睡着了。隔天晚上,我打开漫画书想借以消除恐惧,不料手电筒的电池却没电了。此时,远处传来急促的喇叭声与叫唤声,我听出是爸爸妈妈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奔回他们的身边……。 这就是我离家出走的经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但却足以让爸爸妈妈心惊胆战了好久。若问起出走的原因,我想,一定是生活有些单调呆板,希望寻找刺激吧!但是我的3个孩子,却各有各的原因。 孩子们的经验 我的大儿子,一次与我发生争执后负气地说:“这个家我待不下去了!”他到房里整理出一小包行李,晚上10点半左右,他从房间的窗户爬了出去。我猜他一定是跑到他同学家去,因此,我没有跟踪他的行踪,只是静静地坐在客厅等待他回来。 凌晨大约两点,大门轻轻地开动了,我的大儿子蹑手蹑脚地回到他的房里。在黑暗的客厅里,他并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但是他回来却使我恢复了正常的心跳。随后我到厨房泡茶,故意制造一些声响,结果,大儿子换上睡衣来到厨房。 “怎么了?失眠了吗?”我问道。 他打了个大大的呵欠,说:“是啊!”…… 我的女儿,虽然也有离家出走的念头,但是都没有“成功”。她10岁时,有一天她最好的朋友嘲笑她是“眯眯眼”,使她伤心至极。一回家,她便直行入房里,“乒乒乓乓”砸起东西来。晚餐后没多久,大门传来开动的声音,我出去一看,女儿提着包包,想趁机离家呢!她知道被我发现了,眼泪不住地流下。我帮她到沙发上坐下来,她哽咽着断断续续说出心中的委屈,才显得好过了些。 我想,遇到孩子有离家的倾向时,千万不要厉声责骂,应该倾听孩子的动机,并且反省自己是否对孩子有所疏忽才对。对于乖巧柔顺的女儿,我以理智向她分析离家的后果,令父母担心、可能遭到坏人的侵凌……等等,而且,我告诉她,如果她离家的话,无论她走到哪里,我也会跟到哪里。这是很肯定的。 最小的孩子是个男孩,他出走时只有6岁。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只因我没有如约为他做一顿冰淇淋午餐,他便大喊:“我要离家出走!”那时,我并没有阻止他。因为那时是中午一点左右,出走的他至少不会淹没于黑暗之中。 他在房里整理行李,慎重考虑着要带走什么以供他离家以后的生活所需。他一面收拾,一面唱歌,显然对自己离家的决定感到得意。不久,他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出门去,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我偷偷地跟踪出去。 他拖着行李箱,几度停下来,似乎思考他要到哪里去。走过几个街口,我故意绕到他面前,佯装自己在散步。我说:“啊,我怎么在这儿呢?” 他坐在行李箱上,露出一脸倦容。我又说道:“要不要来点苹果派呢?我正想到前面的速食店买一份呢!”他点头说要。 就这样,我们忘了出走的问题,我替他拉曳行李箱,一路上他又开开心心地讲了很多故事给我听。晚上,我为他整理房间,打开行李箱一看,全是些玩具,有玩具熊、漫画、溜冰鞋等等,换洗的衣裤、袜子却一件都没带。岁的孩子,怎么能明白生活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笑了。 我的感觉 人生之路无论看似如何平坦,为人父母的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走来,多少会遭遇坑洞、陷阱和失灵的汽车……。虽然,离家出走的念头,几乎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产生的;但是,没有一个父母希望它真正发生。 然而,我三个孩子的离家事件,却给了我一些不同的感触与启示。孩子们每天肌肉伸展的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是必需的知识;但是我们有更强烈的欲望,去探知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与价值。这是一种人际关系,更是人情感生活的重要部分。就今日社会而言,造成离家出走的因素,多半是来自青少年不受重视、不被爱护的感觉。但是离家出走,有时候也是一种探险,虽然危机重重。我们从其中认识了未知、广阔的世界:有形、无形的境界……。 离家出走并不是好现象。如果孩子离家出走的目的只是为了探险,那么我们应该培养他们正大光明的态度,而不能偷偷摸摸地离家出走。如何指导好奇的孩子培养这种健康的态度,虽是繁复的工作,可是一定会有价值的回报的。而如果指导的方法更有技巧,孩子自然会懂得“离家出走”和“旅行”的不同。等到孩子长大,另立门户之后,如能对每一件童年往事都感到荣耀,而不须刻意隐藏的话,那该多好啊! 现代的社会偏向物质享受,穷苦人家竟有为贪图几万元的利益而出卖自己女儿的。而许多父母,为赚钱而终日奔波,很少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女。最后,则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甚至使孩子离家出走了。对我而言,这实在是不能忍受的事情。这世上若失去了情感,一切的物质享受又有何意义呢? 假如孩子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时,父母亲何不冷静地想想——为什么? 孩子功课为什么退步 杨爱玲 我们相信父母师长能够帮助一位低成就的孩子。 往往,为人父母和师长们必须在一位低成就孩子改变他的态度之前,先改变一下自己的态度与处理方式。 当小明开始就读一年级时,他能阅读五年级程度的课业。其实那一点也不必太惊讶!他的父亲具有博士学位,母亲还是一位阅读专家。 但是,到了五年级,小明的学校功课得了丙和丁、戊。他的爸妈尝试帮助他——运用了鼓励、奖品、处罚和心理咨询、两所特殊学校……等资源。妈妈说:“这可是我遇到过最棘手的事了!”“我们一直表现爱他、关怀他,尽力做负责任的父母。但是,我发现到爱好似不够;也许是太多也不一定。” 小明是一位低成就者——所谓低成就者就是指以他的能力而言,他在学校表现得较为不佳;并非生理因素或特殊的学习障碍,问题症结在于动机。低成就的情况不是新问题,但它却受到重视教育的父母的注意;同时,也将对他们孩子低于常态的表现采取行动。小明的妈妈告诉我们:“刚开始小明在学校表现得很好,然后有些退步,而我们却一直到五年级才感觉到严重的问题在发展着,那是在突然接到一份有许多丙、丁的期中报告卡时,小明并没有做作业!” 虽然低成就者不尽相同,老师们却时常说他们的作业形式不一致;而低成就者往往会有缺乏组织、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专心、容易分心,甚至害羞、退怯、做白日梦、或侵略性很强,失去自我控制、精神崩溃等情形。当他们渐渐长大后,也许会说学校真无聊、老师最呆板,他们也可能对失败变得冷淡异常,有些则变得不守纪律、旷课逃学。 另一位小朋友阿华的老师说:“阿华并不挺聪明,但是很明显的,以她的能力看来,并不仅仅只有这样的成绩。她大部分的时间在做白日梦,玩笔,和同学讲话,或递纸条……,反正除了功课以外的任何事都做;当告诉她要做功课时,她只是消磨时间,敷衍地一口气做完,第一个交,放弃得非常快,不接受任何帮助或解释。”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低成就的行为呢?显然,因为家人忽略了这些学子在校的表现,漠不关心,或者期望太高,强迫孩子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致孩子并没能发挥其兴趣与能力。但是也有真正关爱孩子的家长,他们在孩子有困难时必伸援手,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事,孩子一忘了什么事,他们立即提醒,孩子做得好时,他们教导孩子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孩子似乎永远跟在父母后面,有如温室的花朵,从来没学过独立、责任、如何失败;因为父母已为他们安排、甚至做好任何事了!结果,孩子对自己能力没信心、他们所依赖的父母后来往往成了他们反抗的对象。 如何对症下药 对于低成就学生,学校的实验计划重点往往在于创造营造不同类型的教室气氛和教学策略(例如:针对资优生的班级)以及为帮助孩子建立自尊的特殊经验分享,教学活动设计等等;身为家长者,最好抽空与老师密切联系,确实了解到学校方面的运作情形,或许在家中也能制造出类似的温馨气氛;老师方面所提供的意见,也可以作为家长们的参考,创造愉悦的家庭生活,增进亲子情谊。 如果学校并没有为低成就学生们特殊设计安排的服务的话,那家长就势必采取主动了!假如你有位低成就的孩子,下面这些步骤倒是值得一试: 一、和你的小孩谈一谈。 以孩子为核心,站在支持他、关心他的立场,让他知道你甚了解学校是顶麻烦的;甚至把你自己失败的学校经验说出来与他一起分享!之后,问他: ★你认为不能完成这工作吗?工作很难? ★尽力做了没有? ★你觉得我是否经常站在你的立场,告诉你该怎么办? 切勿期盼一次就能圆满获得答案,开始问吧! 二、安排一项学校座谈会,可以的话,也请老师、咨询员、校长、和孩子一起参加。以合作的态度来看问题,我们都面对一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并拟提出: ★问题的特殊症结在哪儿?功课?低分数?教室行为?损友? ★我的孩子是否须接受生理和学习障碍的测验? ★孩子的兴趣与活力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设计活动来提供孩子积极上进及成功的经验。 ★孩子课业上进步的合理目标是什么?让孩子也帮忙拟定目标,从小目标开始以便让孩子先有信心。 ★契约卡制作:内容包括孩子需要做的项目,和老师联络的简扼记要等。 ★设定了任何计划,家长都须全心全力支持配合。 三、问题严重时,需考虑个别咨询与辅导。学校的辅导老师,或者是私人机构都可提供此项服务。 四、家长对自己的行为作一番评估。 ★帮助孩子拟定具体可行的目标。 ★说出孩子为了达到目标,是多么努力。 ★当工作稍难时,鼓励孩子坚定,持续。 ★让孩子自己承担他所作的决定,自己担当,不要怕孩子受挫折。 ★允许、接纳孩子的失败,教他如何接受失败及经营失败的结果。 ★建立自己的信心,勿一直要求下次的表现更佳。 ★拓展亲子关系,让孩子知道,爸妈不是只关心功课,在从事其他活动,依然关爱他。 五、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期一二月或许看不到效果,也许要花一两年时间;也许到后来孩子也无法成为优等生;“行行出状元。”这时,宁可寻找其他的出路。 六、最近,参加夏令营也是一件可行之事。各种帮助孩子获得信心,享受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等不同性质的活动,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 超越营为中学生提供了10天的密集课程训练,课程包括有阅读技巧、速读、考试复习法、笔记方式、字汇、记忆训练;更配合室外活动建立自我信心,团队合作游戏提高团体默契,小组讨论,潜能发展。 根据资料统计,显示出大部分的青年学子喜欢参加超越营活动,而且都觉得在自信、自我意识、成绩等各方面大有收获。 以上六点简单地述说家长可能采取的策略,但愿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总而言之,低成就可能是众多因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怎么说呢?像孩子的人格、父母的行为、学校环境和老师、父母离婚、好友突然离去……,要应对低成就问题,就必须把所有类似的导因考虑周详,分析一番。 不论家长采取哪一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因为处理这些事情相当费心思,耗时间;但是,对于孩子的将来和为人父母者心灵的宁静来讲,是值得的! 水到渠成 —谈孩子的创造力学习 黄琪瑜 每个人都有使生命变得更富创造力的潜能。孩子需要父母亲的协助,才能…… 幼稚园的沙坑上,凯立独自一人在那边玩了好久的堆城堡。起初他只是用手将沙子尽力拢在一起,可是过没多久沙堡就垮了。后来他发现只要在沙中加点水,就能让沙堡稳固些,但是他仍然不满意;经过几次的试验,他有了一个更好的法子:他把沙子弄湿用力挤入一个杯子,再反扣拍打出来,就能够盖出一座更好的城堡了。凯立高兴地跑回教室找老师,来欣赏他的杰作。 刺激丰硕的环境,利于创造力学习 经由探索和试验的过程,凯立可能学到沙子的特性为何;假如他将水和着沙子,就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他也能知道杯子内的沙要挤得多饱满,倒出来时才不会散落一地。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凯立这一连串的行为,可以称之为“发现的创造性过程”。有名的心理学家玛斯特克(1967年)曾对此下了定义:所谓的创造性,是指个人善用自己周围的资源及与生俱来的潜能,以自己的方式直接热切地生活。另一位心理学家罗吉士(1961年)更明白地指出,如果个人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富创造性,首先应该具有一颗开放的心,坦然接受各种经验;他所有的概念及想法应该非常有弹性;当他回顾自己的生活时,不会受到世俗规条式的评价影响,而自有一套内化的生活标准。 呆板的教学方式会揠苗助长 许多父母及老师仍然不重视培养孩子创造性所需要的外在及内在环境。他们认为寓教于乐的态度及摸索试验的精神,并不是学习的正统途径。他们要求孩子乖乖地坐在课桌前,将他们所教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再塞入脑中。孩子如果要显示自己是有价值的,就得尽量在课业成绩及行为表现上,符合老师或父母的期望。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定会被压抑,他们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眼光似是合理的东西,于是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所教导出来的,只是一群非常顺服的“统一成品”,孩子们缺少他们自己成长时所应有的冲击,而且变得很没信心,他们宁愿顺着别人的意思,也不愿再为自己某些自主的行为负责。 父母及老师们都应相信,每个人都有使生命变得更富创造性的潜能。这种潜能一旦发挥,个人的生活就能够过得更多采多姿,社会也能因这种创造性的刺激而飞跃进步,尤其重要的是,个人的人格在经验的拓展、心灵的开放中,也能日趋成熟。因此为人父母或老师者,应尽量鼓励并培育孩子心中的那颗幼苗。 近代一些学者在谈及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时,多半认为有几个原则可以促进创造力的成长: 布置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有充盈的自由、探索的气氛,父母可以利用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陪伴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奥妙,发现过去未曾注意到的新鲜事物。当孩子第一次从学校带着蚕宝宝回家时,不妨让他帮它弄个舒适的新家吧!陪着他观察它是怎样移动、怎样吃食,然后又是怎样吐丝将自己包裹起来,动态的经验能使孩子印象深刻。 鼓励孩子对科学抱着怀疑、求真的态度。父母也可以常常提出一些总是刺激孩子探索、发现问题的真正根源。 2至5岁的孩子最爱问“为什么”,父母有时候并不需要直接回答;您可以提供他们一些材料和经验,帮助他们一步步地去解问题的答案。父母也要有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操作,让他们从经验中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解答。孩子自己摸寻找到的答案,有时候比成人直接给予的答案更具意义。 提供各种不同的资源、设备、材料及经验 家里的许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例如弃而不用的瓶子、吃完的冰淇淋盒子、用完的卫生纸卷筒;报纸上的填字游戏、猜灯谜等,都能训练孩子敏捷的联想能力。父母可以利用家中现成的家具,让孩子体验不同质料的物品。帮助孩子超越物品“怎样设计就怎样用”的现实理念,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孩子一起站到镜子面前,跟他共同讨论脸上的各个部分,和他一块表演喜怒哀乐的神情,让孩子比较看看,当人们表现他们的情绪时,眼睛、嘴唇或肌肉会产生怎样的改变?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一张纸,让孩子把他们这一刻的感觉画在纸上。 重视创造性的过程 当我们启发孩子的创造性潜能时,孩子会花许多时间去操弄、试验,我们强调的正是这种探究、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最后结果,给孩子一个范本让他照着做,或是告诉他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那不是良好的教育方法。这不但限制了孩子灵感的展现,也极易养成孩子依赖及偷懒的心理。同样,常常问孩子“你现在这样弄,是想做什么”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导向,误以为事情的结果确实比过程更为重要。当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我还没做完”时,孩子已从操作中学到了物体的真正特性、概念及想像的实用运作,也学到了如何用巧思来解决各种问题。这些无形的收获,远比有形的结果更令人珍惜。 的确,有时候孩子也会面对问题却不知所措。父母可以运用一些隐而不晦的问题刺激他们的思考,提供一些建议或观点,帮助他们澄清困境,和他们共同搜寻问题的解答。但是,父母仍得当心,不要勉强孩子照着我们的建议去做,也不要让孩子一味地模仿,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出发吧! 当父母和孩子都不再只是重视行为的结果时,孩子就能自己评量自己的生活价值,经验的成功与失败,而不受外界的奖赏或惩罚的影响来决定自身对此经验的感受为何。当孩子喜悦地向人呈现自己的精心杰作时,相信他们的眼眸定会闪烁着骄傲、自信的光芒。这样的经验能够帮助孩子人格趋于成熟,因为他们对自我的肯定,不会受到他人的标准而不断起伏,自有一套内化的生活标准。 共同分享创造性的经验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与孩子共同分享创造过程的种种经验。当孩子完成他们的作品时,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找个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及喜悦。父母对他们的努力所表现出的重要及称赞,常能鼓励他们日后继续做未知的探索。 有时候孩子也会感觉到遭受挫折、失败及灰心;此时,父母也应鼓励他们讲讲心中的感受及经验。用真诚和了解的态度倾听孩子的话语,抓住其中的一些重点帮助他们又重新创作!如此,失败的经验也能成为孩子的另外一种创造性学习。 行云流水 —谈孩子的想像力 张介贞 提供适当的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如…… “我家莹莹6岁的时候,就能编出很有创意的故事,甚至还会写诗呢!可是她现在9岁了,不仅讲的故事都很普通,诗也变成‘花是红的,叶是绿的’,呆呆板板地没有一点创意。” “我想学校并没有启发元元的想像力。他本来在托儿所的时候,画的圈好棒哦!现在三年级了画的圈反而和其他小朋友没两样。‘我的家’就是一栋平房、一扇门、两个田字型窗户、旁边一棵树、门前一条弯弯小路。这些图画不再具有独创性。”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父母亲们如此谈论着孩子在艺术、音乐、诗歌、散文上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父母和师长们都非常忧虑现行的教育制度是否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这种忧虑似乎又被一些研究脑的报告所支持。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语言、数学技巧、分析推理似乎是左脑的主要功能;至于右半脑的功能则是主司空间关系的理解。对这个研究的误解导致“直观与创造力是右脑的领域,理性思考则由左脑执行”的信念。 右脑的神话 这个观念使教育系统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学校只注重让孩子学习读、写、加、减、乘、除。批评者认为“教育历程只让孩子的左脑发挥功能,而窒息了孩子的创造力。如果要让孩子拥有创造力,必须刺激他们的右脑。”于是坊间一窝蜂地涌出了一堆书籍和演讲,都是教导我们如何刺激孩子的右脑。似乎,惟有让右脑脱离左脑的统治,才能使孩子了解他们创造的潜能。 事实上,并没有证据支持右脑是“创造脑”左脑是“逻辑脑”的说法。我们不能再对这种左右半脑独立分工的观念入迷,若是根据上述的神话,那么当身体有了任何需求,是不是要先想想它是什么性质,应该用那边脑来解决呢!这种推理简直太不可理解了。事实上,当正常人在执行任何任务时,例如阅读或绘画或做科学实验,两边脑都会同时作用。只有右脑负责创造力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创造力牵涉到左右半脑的功能整合,因为每一边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单独的一边只能建立一个不完整的雏型,对现实的描绘会扭曲不全。惟有当左右两半脑合作整合时,才能发挥充分、丰富和完整的功能。 创造力的界定 如果培养创造力不只是刺激右脑这么简单的事,那么我们如何确信孩子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呢?首先,我们必须确定所谓的“创造力”是什么,虽然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我们所重视的特质,但是没有人真正知道如何驾驭它。 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当我们谈到创造力时,大家所说的“创造力”都是一样的。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一般人仍存有“孩子是自己的好”之观念,因此孩子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被父母渲染为有创造力。但真正的创造力不仅仅只是孩子的自发行为和想像力。孩子有些时候的确是想像毕加索一样地绘画,或者讲话还押韵,但是,这都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在学术研究中,有关创造力的定义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堡博士认为,“创造力是制造新奇并且有价值的作品之才能。”哈佛大学葛德尼博士则认为,“创造力是制造出独创且为社会所接受、所重视的事务之才能。”葛博士所强调的是为社会所接受和重视。他说:“在宴会中,我可以从头到尾把手指塞在耳朵里,这很具独创性,但与创造力无关,因为这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叙述隐含着只有成人才具有真正的创造力,“事实上,的确如此。”罗博士解释道:“孩子并非有意地创造,他们只是意外地完成了一些作品,而大人从中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孩子们无法持续地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要想具备持续的创造力必须拥有基本的技巧,以及关键的能力,这是孩子办不到的。” 如果孩子不具有真正的创造力,那么大人一天到晚说的那个“创造力”指的究竟是什么?通常那只是孩子的创新和想像。想像力是杜撰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其中充满了奇想、梦幻和神话。 学校教育阻碍了创造力? 学校总是教孩子们以一定的方式去工作和思考,因此常被指责为破坏孩子的想像力,谋杀孩子的创造力。典型的5岁小孩都是一肚子鬼灵精怪,满脑子别出心裁。但是,到了八九岁后,就乖巧听话多了。这是学校的错吗?答案并非简单的“对”或“错”。我们除了考虑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外,也必须想到孩子本身正常的发展。在7岁以前,孩子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一大堆的奇想,而被大人视为有创造力。大约在7岁时,他们开始根据事实行事,画风也变为“写实派”。这和学校的关系不大,纯粹只是因为孩子成熟了,从7岁一直到青春期,孩子开始尝试处理现实,他们变得实事求是,并且注意到每件事物的精确部位。同时孩子开始对文化的标准和是非的判断产生兴趣。对孩子而言,学习行事的标准,并杜绝不为这些标准所接受的怪异行为是很重要的。学校的工作正是如此,而且孩子在这个年龄自然会有从众的倾向。这并非坏事,当想完成某些重要事物时,必须先学会技巧的规则。众所皆知的,毕加索在从事抽象创造之前,曾受到良好的素描训练,然后才能以独特的方式来创造作品。 学校是传递社会价值和文化的地方,但是学校常常过度利用孩子的从众倾向,使得孩子过度顺从。学校也不能为了管理方便而压抑孩子的自发性,尤其这种自发性常是成人创造力的成分之一。仍然有许多方法能教孩子适应社会,却不至于让孩子变成思考一致的听话宝宝。 培育创造力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们保留自发性,打下创造力的基础呢?首先,父母和学校都有责任激励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和自信心。幼年的好奇心、想像力将是成人创造力的主要资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充满幻想的童年,那么日后他的创造性工作必定会遭遇困难。虽然,我们不能说一个5岁小孩的涂鸦与毕加索的名画具有相同的创造过程;更重要的是,5岁小孩如果没有机会去涂鸦,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毕加索第二。 鼓励独立 要想成为有创造力的成人必先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出相当的自信及独立。具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有坚强的意志、执著、自信、绝不轻言放弃等特质。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应在工作上、思考上鼓励他们独立;孩子需要朋友,这是不可否认的;然而我们希望孩子能独立判断他们想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一窝蜂跟着大家走。此外,还要加强孩子的内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就是你做一件事情,只因为他喜欢,想获此学到一些启示或获得挑战。因此在他们开始从事一件事时,我们问孩子的应该是:“你喜欢这么做吗?”而非“这么做,你得到什么奖品”。当孩子认为他们做事是作为获得奖赏的手段时,将会对他们的创意产生反效果,且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的创造性。 但是社会的确提供了报酬和奖赏,而且孩子们在学校的活动也都是彼此竞争。无论如何,还是有办法一面教导社会规则,一面播撒创造力的种子。学校应提供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念,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一种,我们希望孩子在学校里能学到好几种不同的方法,有效地完成任务。 技巧绝对必要 单单培养自信和想像力还是不够的。创造力并非神奇的性格特质,其最主要的本质在于技巧的学习,创造力须借助技巧才能完美地表达。例如,文笔要好,须有丰富的词汇、清晰的结构。音乐家在即席作曲之前,先要学会演奏乐器。技巧的学习,不但支持孩子的信心,也是创造必需的工具。父母亲尤须注意,不要强迫孩子去上各种才艺课,只要提供孩子自然学习的机会即可。千万不要假设,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对孩子也一定非常重要。 创造之途没有任何捷径。创造的范围很广,包含了发明理论、写小说、绘画、编舞或解决企业问题。你必须对这个领域了如指掌,相信自己,剔除无效的方法,再度尝试。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希望你能帮助孩子发展技巧和内在的动机,以作为创造力的资本,这也是您给孩子终身享用不尽的礼物。 闪亮的创造力 虽然真的创造力直到成年才开花结果,但是父母亲仍然可以利用下列几种方式帮助孩子发展技巧,并鼓励孩子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鼓励孩子问各种问题,大胆地探索这个世界,好奇心是创造力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孩子们常有些“傻”问题。例如,“蚱蜢为什么是绿的?”,“云为什么住在天上?”,“天然气炉怎么会煮东西?”,这些对大人似乎很没有意义,但是孩子此时正在探索世界,千万别打击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笨、很可笑。 鼓励孩子独立与自信 提供孩子一些必需的材料和课程来帮助孩子发展技巧,例如在他想画的时候,你不必买很昂贵的画具给他,只需给他纸和蜡笔即可。 让孩子从创造过程中变得自信,而不是因别人颁给的奖品而自满。告诉孩子你喜欢他的诗,可比你问他有没有得奖,更具鼓励意义。 创意必须借助技巧来表达 虽然独立与自信不能直接激发出创造力,但此两项特质的确很有价值且值得信赖。如果每一天孩子尝试一些不同的事物,都遭到你毫不留情的批评,可想而知,他的创意就算不夭折也不可能繁茂了。欣赏孩子做事的方法,能增进孩子的自我价值和自信。 拥有一个机敏的孩子 张晓文 您的孩子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可爱,而不需要是一个天才。在这里,我们将如何帮助小可爱发挥他那与生俱来的大脑。 这些小萝卜头总是使父母捉摸不定,可是自有智力测验后,小萝卜头们便被烙上了IQ的字样。而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有了这证据后,便迫不及待地要求父母们要借助一连串有系统的教育训练,去提升他们子女的智商。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学者与心理学者却坚信智商是遗传的,是不能改变的。他们嘲笑那些想增进孩童智商的学者们说:“父母亲不会被新的流行所唬住,同样,你们也无法对孩童的智力水准做些什么。” 但就如一位赞成智商是不能借着有系统的训练而有所进步的临床医师所言:“我相信父母和老师可以教孩童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去运用他们的智力,适当的指导和训练会使孩子的潜力有戏剧性的发挥,而使孩子变得更伶俐。” 把A和B连起来 智力测验设计的目的是被用来预测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成果。在这个理论下,您的孩子若拥有较高的智商,则会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可是前卫的教师们却不认为如此,孩子们是拥有数不清的天赋,人专为了学校课业和满足他们父母师长的期望往往忽视了一些天赋。这种矛盾可以归因于环境的因素,如不管是在家或在校常不鼓励孩子去发展他们自己的天赋。 要使孩子做事更有效率,孩子的智力应该被诱导,现在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小明今年10岁了,爸爸要带他去露营,告诉他要带一些东西,小明很高兴地带了露营时所要用到的东西。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看到了森林、原野、溪流和小山坡。拿出了放在行李箱的用品时,小明才发现他没有足够的手去拿睡袋、背包、木炭、水壶等,但他一瞥间看到了车厢角落的帆布垫,他把帆布垫张开,将东西一股脑地放在里头,将它扎起来,弄成一个大包包,背在自己的右肩上,就这样在左高右低地蹒跚地走到营地。 包这一大堆用品,并且把它背到营地,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夸耀的事。是不是任何具有普通智商的孩子都能理解到?您的回答一定是“是的”,但这是有限制的“是的”,虽然有些孩子具有较一般(平均智力)儿童较优的智力,但他实际上却有逻辑推理的问题,或者他曾有过好几次旅行的经验。小明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是经过一连串复杂分析过后的最终产物,他的脑中分类出有价值的资料,并且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小明不能察觉他的思考历程,他却敏锐地知道他的目的,将这些装备尽快地送到营地,他了解自己一人手上能够拿多少东西,但要走很多趟,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聪明变通的策略。在他发明这个策略时,他会回想过去的经验如何把它扎成一捆,或者他会想以前是否有看到谁曾经面临这类的情况。 就如10岁的孩子也是经由问题分析而去做的,他能提升自己潜在的智慧。但若他的智商稍低,他要经过几次实际上的错误,或尝试的过程仍不能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小明的年龄也是这个公式的因素之一,当他只有6岁时,他缺乏发展上和智力上的成熟程度,能以目前相同的效率去应付这个挑战。 虽然小明的解决方式需要智商但亦需要机敏,这机敏会使得工作少有后悔和浪费,这种“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的概念,是机敏思考的精髓。 智力商数和机敏商数 尽管智力和机敏有些部分重叠,但可以独立出来分别讨论。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可能具有高的智能能够去解决微极分的难题,但他可能已经被偷了两次自行车了,因为他忘了把自行车锁在学校的车棚里。另一个孩子可能机敏到能在暑假时靠着推销杂志赚了3000元,但他可能无法跟得上学校的教学进度。 智力商数简称智商,机敏商数简称机商(这是用来描述孩子思考策略和发展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智力是一种能力,能具创造性;能认知相似的和相异的;能分析资讯;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能看出事情的关联性;能从错误中学习;能了解抽象和非抽象的观念;能界定及保留有关的资讯。机敏也是一种能力,能发挥智力;能有效地连结“目的和现在情况”;能计算差异;会做计划;在遇到挫折时能立即回想失败的原因和影响,并且使排除障碍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机敏的儿童是实际的,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去将他们的智力凝聚在一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胜利者”。他们会建立目的,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并利用能达成目标的所有资源。当机敏的儿童面临问题或挑战时,会常常问自己一些问题: ★什么才是我的目标? ★我如何才能成功地完成工作? ★如何避免浪费时间在错误上? ★如何减低失败的影响? 小明或许不了解他动用智力思考的历程,但他总是直觉地循着这些步骤去思考,他对挑战的反应证明他的大脑正似车子加足了马力般地运作着。 倘若您的孩子不会利用他的脑力,您可以提供“智力调整”,告诉您的孩子如何去做机敏的思考,并且在他们思考困难时像似车子马力不足停在半山腰上,或在冰路上打滑时,能提供涡轮引擎的四轮带动车推动他们的思考,使他们的思路能更加顺畅。 帮助您的孩子思考 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常常是在智力和机敏间相互连结时,高智商的孩子不见得机敏,他们可能常常忘记或乱放一些重要的物品或资料,或者他们会写些极棒的小品文,但却疏忽了它是否易读或曾校对过。 一个孩子的智力高低是遗传的,但是他能获得机敏,这种获得的过程深深地受到家庭和学校所影响,孩子被鼓励去做分析的工作会变得更机敏些。相反的,若仅被允许持续发展智力将会变得习惯做一些无聊的思考,以及消极的学习和最小的成就。 机敏思考的三阶段 您的孩子必须去学习如何在脑的神经线路中“换档”,知道在换档过程中要有踩离合器的技巧。但倘若您的孩子实在无法去做这类思考,或是您要避免他做不到而受到的伤害。在此给您一个忠告:一切从基本开始思考! 接下去的例子是一种创造思考的活动,用以提升您孩子的机敏度。和孩子一同工作时,您要尽可能支持他和肯定他。在吃晚饭时,能够与孩子们在一起,并能共享他们的愉快。 在您刚开始去训练您的孩子时,孩子的回答也许不是很完美或不是你所希求的。不要错过了他的反应,认为这是一些愚笨的、不成熟的想法。孩子的回答或许只是第一个最基本的想法,事实上,孩子的答案也可能是您心中最原始的想法,记住您的目的是要增进孩子的思考量。接受您孩子的反应并给予奖励,当您感觉到您孩子有此种情况出现时。即使您孩子的回答是毫无逻辑,您也要说:“这是一个好主意,你是怎么想到的?”或者是:“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答案呢?”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您孩子的思考量,而且能够提升他解决问题的信心。 机敏的游戏(7~12岁) 第一阶段:帮助孩子发出这种“行动与决定产生可预测的结论”的事实知觉(因与果)。 父母:这里有原因,告诉我结果…… ★我忘了关车的大灯,灯开了整个晚上。 ★当你被分配到这本书时,必须在一星期内上台报告。 ★一个小孩向行驶中的车子丢石子。 ★你的朋友在超级市场偷东西。 ★把你赚的钱一半存起来。 父母:这里有结果,告诉我原因: ★厨房的水流出来了。 ★你在常识考试上得了个“中”。 ★老师送同学到训导处。 ★你错过了校车。 ★你在学校音乐会中表现良好。 这些练习要运用你的创造力制造更多的情况,继续这种游戏。您也可以换个角色,鼓励孩子给你一些因(或果),而你回答果(或因)。 第二阶段:训练孩子对于生活中真实和假设的事情做机敏的分析。 父母:我会告诉你一种情况,你告诉我怎么去做? ★假设你放学回家时发现你遗失了钥匙,你知道爸妈6点才回家,你怎么办?告诉我你将采取什么步骤? ★你希望在家中开个生日宴会,但是爸妈都认为这太麻烦,而且会把家里弄乱,你将如何说服我们? ★你妹妹突然觉得头晕呕吐,她告诉你她头疼得厉害,而这时爸妈出去买东西了,你怎么办? ★你觉得这次半期考试要考的东西很多,你要怎样去准备呢? 继续设想一些附加情况,别让游戏时间拖得太长,否则孩子不会集中注意力这么久的。 第三阶段:帮助您的孩子去界定问题和探讨争论的焦点,找到逻辑性和有架构的解决方法。 母:如果您骑车到街上,想进超级市场买东西,那你的自行车怎么办? 子:把它锁好。 母:好!那怎么做呢? 子:我想我会用链条穿过两个车轮,把它们锁在一起。 母:好的,你到店里买完东西,出来后发觉车子不见了,你怎么办? 子:我会去找。 母:有道理!你在附近四处寻找,还是找不到呢?下一步怎么办? 子:我会打电话给你。 母:好,那我应该怎么做? 子:你可以开车帮我找一找。 母:还有没有其他的? 子:你会告诉警察。 母:嗯!好。然而我们和警察都找不到自行车,为什么你会认为它被偷了呢? 子:我想我没有把它和别的东西锁在一起。 母:像招牌杆子或路标? 子:是的。 母:不幸的是,我们都找不到这台自行车了。 子:我想买一台新的。 母:你想爸和我会让你买一台吗? 子:不会。 母:为什么? 子:你们会很生气。 母:我想我会帮你出一半的钱买一台新的自行车,你会愿意自己去赚另一半的钱吗? 子:愿意。 母:你怎么去赚这些钱? 子:我可做除草和送报纸。 母:我想在你努力工作后你会得到一辆新的自行车。 如果你又要去买东西,要如何使你的车子不会被偷呢? 子:我会走路或骑自行车去,但我一定会把它锁在路标或电线杆上。 母:如果你没办到,这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呢? 子:笨的。 母:如果你记得锁了,那你是机灵的,还是愚笨的呢? 子:机灵的。 母:好的想法,你真的会用你的头脑思考了,你是一个机灵的小孩。 培养思考力这些活动的过程是建立在两个基础假设上的。第一,您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你能在刺激孩子的思考技巧过程中扮演一个中心的角色。第二,你能教孩子一些能更有效率地运用他的智慧,以增大他的潜力。用上述对话的方式是需要沟通技巧的,如果您的孩子达不到您所预期的效果,不要不给予鼓励,要和他做一些简单的沟通。在你赞赏他的时候,你可以立刻再提起以前的话题,以此种方法帮助您的孩子做实际上的改善。 请注意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教,或贬抑他的思考方式,主要的目的是要他学习有系统处理问题的方法。 许多父母觉得孩子的思考力是经由成长而渐渐形成的,虽然有些孩子有先天上的能力而不需借由外在,但所要强调的是他们虽有这些技巧,但不知道怎样才能使思考变得更有效率。如果只是放在那儿不去帮助他的话,那他的进步也是微乎其微。 孩子的成就大小并不是完全由遗传的禀赋来决定的,智商高的孩子并不能保证他一定会机敏。虽然孩子一定会渡过一段懒于思考的正常发展阶段,你还是要借此多加磨炼他才好。你对孩子的机敏训练和鼓励,不仅能让他发展学校功课的能力,并且还能使他拥有策略性的思考。 本书原出版者为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原书名为:《孩子的心理世界》 版权代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版权部。经授权由重庆出版社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出版发行。 版贸核渝字2004第83号 父母必读·亲子沟通孩子的心理世界 林青青等著 责任编辑陈慧 封面设计向洋 技术设计张进 责任校对周玉平 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