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的影响我们在第一章中讲到,荣格在学校读书的期间,曾经有过许多不愉快的经历体验。老师们往往并不理解他。许多指定给他学习的课程内容又往往十分沉闷。也许正因为回忆起自己的学校生活,荣格在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大量谈话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必须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他认为教师对于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与教师对学生昝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影响同样重要。因而,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也应该包括心理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应该向那些将要成为教师的人强调,他们必须首先对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当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就会把他们自己的情结和烦恼投射给学生。正象子女的心灵反121映着父母的精神状态一样,学生的心灵也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问题。既然期望每一个教师都事先接受分析治疗是不现实的,荣格因而建议他们对自己所做的梦做一个记录,以便从这些夜间显现的无意识心理内容中,或多或少地获得一些对自己的认识。在荣格看来,教师无疑将对孩子们的精神和人格的个性化发挥最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父母的影响还大。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无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们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能中汲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教师的职责是注意和发现孩子们在人格发展上的不和谐,并帮助他们发展和加强他们精神中薄弱和不足的方面。教师应鼓励那些片面发展的思维型学生表现和发展其尚未分化的情感功能,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发展其外倾心态。对女教师说来,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掌握男孩子们的阿尼玛原型I而对男教师说来,特别重要的则是掌握女孩子们的阿尼姆斯原型。然而,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还在于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从而帮助这些不同的个性获得平衡的发展。1223.其它彩响社会作为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于人格的整合也有很大的影响。荣格指出社会风尚的改变同人们对人格类型的选择紧密相关。在某一历史时期,情感可能更为人们所重视;而在另一历史时期,思想则可能较为流行。阿尼玛原型可能在一段时期遭受压抑,而在另一时期则可能受到重视和鼓励C*人格的不平衡往往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的社会风尚所导致。六十年代后期,男性的阿尼玛原型和女性的阿尼姆斯原型开始以较大的加速度走向成熟和个性化。与此同时,人格面具却开始削弱和衰落。自觉意识的扩张成为战后出生的一代人追求的目标。荣格说,不同的文化类型可能喜爱不同的人格类型。例如,在东方,内倾型和直觉型的人更受欢迎,而在西方,外倾型和思维型的人则更受重视。个性化的过程绝不仅仅发生在个体的身上,它也发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文明人和野蛮人之间。现代人比古代人,文明人比野蛮人是更加个性化了。在实际生活中这意味着旧的思123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不再能够瀹足现代人的精神薷要。用荣格的话来说,现代人需要的是更为复杂的象征,借以表现其更高的个性化程度。文艺复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时代,在这段历史时期中,许许多多新的象征被创造出来。荣格断言,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象征的新的复兴。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象征,所有那些受压抑的和未能得到发展机会的无意识原型,就会以原始粗野的、自我毁灭的方式发泄和释放出来。有一段时间,_在帮助人们个性的发摩和人格的整合方面,发挥过比今天大得多的作用。宗教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它为个性Mg现提供了各种强有力的象征。当教会机构逐渐更多地卷入到象社会改革这样的世俗事务之中,而极少注意保持和发挥原型象征的活力的时候,宗教对于个人精神发展的原有价值就跌落了。荣格撰写了大量有关心理学与宗教的文章,他的观点对一些教会人士已发生了有力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之一就是牧师咨询的发展。所谓牧师咨询,就是由受过分析心理学训练的牧师提供在宗教范围内的各种咨询。近年来,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宗教体验的新浪潮,这124很可能也部分地是由于受到荣格著作的影响。三、退行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讨论过退行这一概念。在心理动力学的范围内,退行指的是里比多的倒流。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所谓退行。人格的发展既可以沿着向前进行的方向,也可以沿着后退回归的方向。里比多的前行意味着自觉意识的自我调节着现实环境与精神的需要,使它们彼此处于和谐的状态。而一旦来自外界的挫折和剥夺打破了这种和谐,里比多就从环境的外部价值中撤回,转而投入到无章识中的内部价值上。这种返回人自身的行动被荣格称为¥7。只要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人能够从无意识中& ;找& ;到解决他面临的问题的方法,退行对于调整一个人的精神是有好处的。我们还应该记得,无意识中同时容纳着个人和种族在过去形成的聪明智慧。正因为如此,所以荣格把随时从喧嚣的世界中退却出来,使自己沉浸在一种宁静的冥思之中,作为一种维持和实现人格和谐与整合的手段给以了髙125度的赞赏和推崇。许多富于创造力的人都保持周期性的回归,以便通过发掘无意识的丰富资源,使自己获得新@活力。荣格本人也通过退隐到他的波林根别墅^实践他所宣传的主张。当然,我们每天晚上都退回到睡眠之中。这时候心灵几乎完全与外界脱离而回归到自身并从而制造出梦境。这种夜间发生的朝向无意识的退行作用,可以给一个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使他意识到阻碍他人格发展的障碍物的性质,以及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遗憾的是,人们对自已的梦并不十分重视。而在荣格看来,梦是精神智慧的丰富源泉。几乎他的每一部著作都阐述了如何运用对梦的分析来理解人格的原型基础。我们将在第六章中继续讨论荣格对梦的看法。前行和退行在人格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人把他的人格面具片面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以致他几乎就是一个完全按社会舆论和传统行事的机器人。其结果是他逐渐变得沉闷乏味、心不在焉、牢骚满腹、急躁易怒、抑郁寡欢。直到最后,他终于感到有必要改变他那种庸俗虚伪的生活,并且也真地这样做了。他卸下了他用来逢迎社会的刻板面具,在自s的m无意识深处发现了隐蔽的富藏。这样,当他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变得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成为一个富于创造力和自发性的人,不再是一个按他人意志行事的玩偶。传说中常常讲到的一个人的再生,以神话的方式表达了退行的好处和意义。遗憾的是,上述例子是理想化了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虽然也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传统和习俗之中,然而却以诸如酗酒、赌博、殴斗和纵欲来作为调剂,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终于什么也没有学会。四、人生的阶段尽管人格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但在这个连贯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某些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因此人们也就可以谈论所谓不同于莎士比亚描绘的人生七个阶& ;荣& ;格& ;区& ;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1-童年童年阶段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127青春期或性机能成熟之前。从出生到此后的几年内,儿童实际上不可能面临任何问题。问题的提出需要一个意识的自我作为其先决条件,而婴儿却没有这样一个意识的自我。当然,他已经有了最初的意识,但他在各种知觉方面却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任何组织整理的能力。他的记忆也是非常短暂的。这样,在他那里也就没有意识的连贯性和自我的认同感。在这段时期,他的全部精神生活都服从本能的制约和支配。他完全依靠父母,生活在父母为他提供的精神氛围之中。他的行为是自发的和任意的,缺乏条理与控制,完全处于混沌状态。当然,本能使他的行为具有某些秩序和条理:他会周期性地感到饥渴和要求吃喝,吃饱了喝足了以后他会排泄,疲倦了以后他又会酣睡。尽管如此,他的生活秩序仍主要是靠父母来为他作出计划安排。童年阶段的后期,自我开始形成。一方面由于记忆延长的缘故,一方面由于自我情结能量化和个性化了的缘故,在自我情结周围集中起来的知觉就获得了人格的同一感。这时候儿童开始以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当他走进学校以后,他开始突破父母对他的包围,从父母的精神卵異下孵化出来。2.育年这一阶段的到来以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为标志。“这种生理上的变化伴随着一场心理上的革命”(《荣格文集》,卷八,391页),荣格把它叫做“精神的诞生”,因为这时候精神开始获得了它自己的形式。当青年人以旺盛的精力和激动的心情来确证他自己的时候,这种精神上的革命尤其明显。在整个青春期内,精神承受着问题和烦恼,决定与选择,需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各种不同的适应,因此青年人对于父母或其他同龄人来说常是不能容忍的。所有这些问题和烦恼,往往产生在童年的幻想突然破灭,个人面临严峻的生活需要之时。如果个人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并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进行适当的调节,那么这种从童年活动到职业工作的转变就不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但要是他始终执着于童年的幻想,不能清醒地面对现实,那就必然导致无穷的痛苦和烦恼。每个人开始踏入肩负一定责任的社会生活时,都怀着某种希望,这种希望有时候会破灭,其129原因往往由于它与个人的实际生活处境不相适应。譬如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在整个青年时期一直计划做一名飞行员,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视力达不到标准,他的希望也随之而破灭。象这种希望就很不容易转向其它职业。希望破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一个人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他可能过分乐观,也可能对此抱一种过分悲观的态度,于是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他将要面临的种种问题。一个人在青年阶段面临的困难,并不完全是那些与外部事务有关的间题,例如职业问题,婚姻问题等等。他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也可能是内心精神上的困境。荣格注意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性本能所导致的精神平衡失调,同样也往往可能是由极端敏感和紧张所导致的自卑感。青年时期的许多心理问题,常常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固守和执着于意识的童年阶段。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一种儿童原型)宁可始终停留在儿童的水平上而不愿意变得成熟起来。一个正处在人生第二阶段(青年阶段)的人,他所面临的任务更多地与外倾的心理值有关。他130宓鏔奋力开辟他在生活中的位置。由千这一缘钕,锻炼和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就显得特别重要。男青年和女青年们必须具有充分的意志力,才能在生活中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才能克眼他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无数障碍,才能满足他自己和他的家庭的物质生活需要。■& ;& ;~& ;■3.中年& ;人生的第二阶段大致结束于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一个人到了这种年龄,或多或少都能够成功地适应外部环境了。他在事业上已经站住了脚,已经结婚并有了孩子,并且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人们很可能认为:除了某些偶然的挫折、失望和不满,中年人一般都在一种相对安定的状态中度过他的后半生.然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在一个人的后半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意想不到的复杂问题。这时候他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一套新的价值重新调整他的生活。从前用于适应外部生活的心理能,现在必须用来投入到这些新的价值中。为什么人到三十五岁以后还需要重新发现新的价值,这些价值的本质是什么?荣格认为,这是一131些精神价值。这些精神价憧知纟?存在于人的心中,然而却一直被忽略和忘记。它之所以被忽略忘记,是因为在整个青年时期,外倾的和物质的兴趣更多地受到重视而片面膨胀。把心理能从青年时期建立起的那些旧的渠道和方向上转移到新的渠道和方向上来,这一要求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许多人并不能成功地应付这一挑战,从而很可能导致其生活的崩溃。以往的心理学家们很少注意到人生的这一重要阶段,他们宁可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幼儿、童年、’青春期和老年。只有极少数心理学家愿意从事中年心理学的研究,荣格就是其中的一个。荣格说,他不能不关心这一问题,因为他的病人有许多(大约三分之二)正处在这一人生阶段。人们自然也会想到,荣格本人在这一过渡时期的经历体验,会不会也是导致他对人的中年时期感兴趣的原因。荣格三十六岁那年写出了《转变的象征》,这本书标志着他同弗洛伊德关系的破裂,并为他后来的-著作和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在自传中提到,在这t本书出版之后,紧接着他就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猜测,正是这段沉寂的时期,他孕育着所有那狴新的精神价值。132荣格的病人中有许多是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了冻出成就的社会名流,这些人往往才智出众、富于创造力。为什么他们反倒需要向荣格求教?这是因为,正象他们在同荣格的私人谈话中承认的那样,生活不仅使他们丧失了热情和冒险精神(这还可以被认为是由于牟龄的缘故),而且生活本身也完全失去了意义。从前他们认为极重要的事情,现在已不再显得重要。他们的生活似乎完全是空虚的和没有意义的。他们因此而感到抑郁沮丧a荣格发现了造成他们这种抑郁沮丧的原因。这就是:起初,为了得到某一社会地位,心理能大量地投入到那些外在^4趣上;而现在,由于这——目标已经实现,能量也就相应地从这些外部兴趣方面收回。这种能量的收回和价值的丧失在他们的人格中造成了一种空虚。治疗的办法是什么?答案是十分清楚的。必须唤起和形成新的价值以取代旧的价值并从而填补精神的空虚。然而并非任何新的兴趣都可以发挥这一作用。它们必须是这样一些价值,这些价值能够在纯粹的物质考虑之外扩展人的视野。这是精神的视野,文化的视野。在这种时候需要通过静观、沉思和反省而不是通过实际活动来获得331-人的自性的完善。正象荣格所说的那样,“对那些还没有能够适应生活,迄今一事无成的年轻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有效地形成他的意识的自我,也就是说要进行意志的培养……另一方面,对那些人到中年,不再需要培养自觉意志的人来说,为了懂得个体生命和个人生活的意义,就需要体验自己的内心存在(innerbeing)。”(《荣格文集》,卷十六,50页)4.老年♦这是指一个人的晚年,荣格对此不太感兴趣。从一方面看,老年类似于童年。他沉溺在无意识中,不断地考虑着“来生”,这个来生的他,将要重新上升为意识。老年人越来趑深地沉溺于无意识并最终消逝于其中。一个人的身体死亡之后,他的人格也就不再存在了吗?死后还有没有另一种生活?对心理学家说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未免有些荒唐。但荣格并一不回避考察有关“来生”的问题。他知道,一种为世界上这么多人所深信的信念,一种成为许多宗教的重要构成因素的信念,一种成为无数神话和梦幻的主题的信念,不应该简单地当作纯粹的迷134信,轻蔑地予以打发,置之不理。在人的无惫识中,必定存在着这一信念的基础。来生的观念,可能代表着精神的个性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阶段。可以推测,在人的身体死亡之后,精神生活还会继续存在,因为这时候人的精神还没有获得完整的自性实现。五、小结人格的成长包括两种相互交织的趋势:一种是构成全部精神的诸结构的个性化;一种是把所有这些结构统一.为一个整体(个性>的學令f亨。人格的成长过程要受到许多条件,包奋必父母的影响,以及教育、宗教、社会、年龄等条件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人到中年的时候,他的精神和人格的发展会出现激烈的变化。这主要指由对外部世界的适应转向对内部存在的适应。〔参考书目〕«荣格文集》,卷八:《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卷九,一分册:《集体无意识与原型》;卷十二:《心理学与炼金术卷十六:《心理治疗实践卷十七:《人格的发展》。135第五章 心理类型第五章心理类型一九二一年,荣格发表了他关于心理类型的研究成果。他在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是他“在实用心理学领域中将近二十年研究工作的结晶。它从精神病医生对神经症的治疗所获得的无数印象.和经验中,从与各种社会阶层的男人与女人的接触中,从与朋友和敌人的私人关系中,最后,从对我自己心理特点的反省中,逐渐地成型并发展起来。”(《荣格文集>,卷六,11页)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取得的成就具有双重的重要性。他识别并描述了一系列¥宁的心理过程,揭示了这些过程怎样以不同的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他致力于把研究普遍规律和过程的—般心理学,转变为描述一个特殊个体的独特性格和行为的个性心理学。IE如荣格所说,其结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心理学。“发现人的心理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这是我一生中最了不起的经验之136一。”(《荣格文集>,卷十,137页)我们将要看到,通过首先提出基本的心态和功能,接着描述由这些心态和功能的不同配置和组合而产生的个体类型,抽象概念是怎样应用到个人情形中的。不言而喻,类型是一些抽象范畴,那些具有相似但并不一定相同的性格的人,被归入到这些类型之中。、但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没有两个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人格范型。一、心态荣格在外倾和内倾两种基本心态之间所作的著名区分,构成了他的分类系统的一个方面。为了充分理解这些关键性术语的含义,有必要首先区分另外两个概念:巧与字多巧。涉及到一个人身外的、他& ;生& ;活& ;于其& ;中& ;的& ;世界:kk—个人与物的世界,传统与习俗的世界;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制度的世界,以及一切物质条件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被归结为环境、外界或外部现实。丰呀^指内在的和个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个人的4鼻,& ;因为它不能被局外人直接观察到。它十分隐秘,甚至常常不能直接被自觉意识所接纳,137而往往只有通过心理洽疗者的帮助,通过对梦的分析,才能接触到这些无意识的心理要素。在外倾型的人那里,心理能(里比多)被引导到客观外部世界的表象之中,它被投入到对客观对象、人与物、周围环境条件的知觉、思维和情感之中。而在内倾型的人那里,里比多流向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外倾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内倾则是一种主观的心态。这两种心态彼此排斥,它们不能同时并存于意识之中,尽管它们可以而且确实是交替地进入意识Q—个人可能在某些时候是外倾的,而在另一些时候则是内倾的。但是,在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通常是其中一种心态占据优势。如果是客观的倾向占据优势,这个人就被认为是夕& ;卜,如果是主观的倾向占据优势,他就被认为«爷。& ;& ;& ;内倾型的人喜欢探究和分析他的内心世界;他是内向的、孤僻的、过份地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别人看来他可能显得冷漠、寡言、不喜欢社交。外倾型的人则把注意力集中在和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他总是十分活跃和开朗,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有兴趣。所谓一种心态对另一种心态占据优势,其实不过是一& ;个程度问题。一个人只是或多或少地属于外倾型或内倾型,他并非整个都是外倾的或者整个都是内倾的。“只有当外倾机制占据优势时,我们才把一种行为模式叫做外倾的。”(《荣格文集》,卷六,575页)何况,在无意识中也还存在着一种与在意识中得到表现的心态刚好相反的心态,这种相反的心态把内倾与外倾的区分搞模糊了。意识中的外倾恰恰是无意识中的内倾,而意识中的内倾则恰好是无意识中的外倾。这正是无意识在人的心理中具有补偿作用的一个例证。需要指出的是:无意识的心态具有与意识的心态完全不同的特征。自觉意识的外倾或自觉意识的内倾通过有意识的行为直接表现一个人的外倾或内倾。这种行为作为外倾的行为或内倾的行为可以很容易地被人们观察到。我们大家都能够识别一个孤僻的、心不在焉的、脱离现实的人。他看上去仿佛沉溺在他自己的思想之中。而补偿性的无意识心态则不能敞开来表达自己,因为它始终是受到压抑的。尽管如此,它毕竟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就象一个人表现得反常、表现得与自139己极不协调的那样。譬如说吧,当一个平时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抑郁、矛盾和孤僻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惊奇。“他怎么搞的?谁在折磨他?”我们会问。而答案却是:他的无意识。他正暂时地处在他长期压抑的内倾心态的控制之下。无意识心理过程并不如意识的心理过程那样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分化,因为被压抑的心态造成的影响就具有一种使行为显得厚始粗野的倾向。关于这一点,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一个内倾的人会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就突然疯狂地乱砍乱杀起来。此外,按照荣格的梦补偿理论,外倾型的人在他的梦中是一个内倾型的人,而内倾型的人在他的梦中则成了外倾型的人。二、心理功能等在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中具有与心态同等心理功能有四种: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由彼此联结的观念组成,以便形成一个总的或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它是一种渴望理解事物的理智功能。情感则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功能。它根据,种& ;& ;140表象唤起的是愉快的体验坯是不谕快的体验而决定接受还是排斥这一表象。思维和情感都被认为是功能,因为两者都需要作出一种判断。思种或更多的观念(表象)之间有无真实的联系作出判断;情感则就一种表象(观念)是愉快的还是厌恶的、是美的还是丑的、是令人激动欣喜的还是沉闷乏味的作出判断。—是一种感官知觉,它既包括所有通过感官刺&& ;(声、色、嗅、味、触)而产生的意识经验,也包栝那些来源于人体内部的感觉。If是一种直接把握到的而不是作为思维和情感果而产生的经验(体验)。在这一点上它同感觉完全一样,两者都不需要任何判断。直觉不同于感觉之处在于,具有某种直觉的人本身并不知道这直觉来自何处,是怎样发生的。直觉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和降临的。感觉通常可以通过指出刺激的来源而获得解释,例如说“我牙疼”,“我看见一条鲸鱼”。但当一个人直觉或预感到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时,如果有人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只能回答说:“我从骨子里觉得就是这样”,或者干脆是“反正我知道就是了。”直觉有时候又被叫做第六感官141或者超感知觉(extrasensoryperception)0感觉和直觉被认为是功能,因为它们不需要任何根据和理由。门& ;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刺激的变化流动而逐渐形成。这种变化流动没有方向和意图。它与思维和情感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任何目标丨人们感觉到的一切无不来自当前的刺激,而人在内心深处直感到的,依据的则是未知的刺激。荣格使用非理性一词并不意味着它与理智相冲突。感觉和直觉只不过是与理智完全无关而已,它们是非理性非判断的罾荣格给四种心理功能下的定义非常简炼。“这四种心理功能符合于四种明显的意识方式,意识通过这些方式使经验获得某种方向。(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亭宇喜W你它是什么;f手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而亭等:则告诉你它枭“何处和去向何方”。(《人及其—九六四年,61页)由于所有这些心理功能的不同特性还要取决于它们是与外倾心态还是与内倾心态相结合,所以有必要讨论八种不同的组合。142三、心态与心理功能的组合夕& ;卜,利用的是由感官刺激提供给大脑的信息。& ;蠃维过程的对象是某种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东西。例如,种子是怎样发芽生长的,水为什么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汽,语言是如何被人掌握的……人们往往希望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荣格发现,许多人往往把这看作是唯一的思维类型,然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荣格认为,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种巧寧學手即一种主观性思维。人除了对所有那些ik鼻®世界的信息进行思考外,还要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我们不妨说内倾思维者感兴趣的是某种思想观念本身。他当然也可能搜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他自己的思想。在科学中,这种思维被称之为演绎思维,与之相对的则是归纳思维。在归纳思维中,所有的概念和假设都来源于并且建立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内倾思维者还可能不断反思他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它们与外部世界有否关联。外倾思维型的人是比较实际和注重实践的,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手。143、夕& ;卜手受客观外在标准的制约。一个人觉得某‘糸或者丑,仅仅因为它符合或不符合传统的固有的审美标准。由于这一缘故,外倾情U感往往倾向于保守,倾向于符合传统规范。而1^1倾情感却同内倾思维一样,是由于内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由来自原型的原始意象激发起来的。既然这些内在的原始意象既可能是思想意象也可能是情感意象,因而一旦思想意象占据优势,其结果就必然导致内倾思维,而一旦情感意象占据优势,其结果则必然导致内倾情感。内倾情感往往是V原始的、不同寻常的和富于创造性的,有时候则由于背离一般人的习惯而显得古怪和反常。在夕中,所有的感觉都取决于人所面对的的性质,而在中,所有的感觉则是由某一特定瞬间的决定的。在前一种情形中,知觉直接地再现了客观对象;它们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心理事实。而在后一种情形中,知觉则受到心理状态的严重影响,它们仿佛是,从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夕.卜¥:|字力图从每一客观情境中发现多种可能性,& ;#盖嶔力于不断地从外部世界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内倾直觉则致力于从精神现象,特别是& ;& ;& ;& ;144从来自原型的原始意象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外倾直觉游移于各种客观对象之间,内倾直觉则游移于各种主观意象之间。、现在让我ffl看看心态与心理功能的这些不同组合怎样表现为个体的行为模式。这些表现方式构成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它包括八种不同的心理类型。象荣格那样,我们也要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典型表现作一番描述。但是不言而喻,在每一种人格类型中,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程度不同的人格层次。四、个体的类型.*1.外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使客观思维上升为支配他生命的激情,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了尽可能多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目标是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创立理论体系。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在外倾思维方向上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通常倾向于压抑自己天性中情感的一面,因而在别人眼中,他可能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显得冷漠145和傲慢。如果这种压抑过份严厉,情感就会被迫采取迂回曲折甚至病态反常的方式来影响他的性格。他很可能变得专制、固执、自负、迷信、不接受任何批评。而由于缺乏情感,他的思想很容易变得祜燥乏味。这种人中最典型最极端的就是所谓“科学狂”,或周期性地变成一个精神反常的怪物的所谓“化身博士”。①2.内傾思维型这种类型的人的思维是内向性的。哲学家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就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希望理解的是他个人的存在。在极端的情形下,他探测自身的结果可能与现实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他最后甚至可能割断与现实的联系而成为精神病患者。他具有与外倾思维型的人相同的许多性格特征,因为,与外倾思维型的人一样,他也不得不随时保护自己不受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情感的纷扰。①化身博士系英国著名小说家史蒂文生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典型地体现了人格的二重性。参看本书84页译注。——译注146他往往显得冷漠无情,因为他并不重视其他人。他渴望离群索居以便沉溺于玄想。他并不在乎他的思想是否为别人所接受,尽管他很可能有那么几个与他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人作为他的忠实信徒。他容易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善于体谅他人;容易变得骄傲自大、敏感易怒、拒人于千里之外。随着这种倾向的加强,被压抑的情感功能很可能以变态和狂热的方式对其思维施加影响。3.外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使理智服从于情感,荣格发现它更多地体现在女性身上。由于她们的情绪随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往往显得反复无常,水性杨花。外界的任何一点极轻微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她们情绪的变化。她们往往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份殷勤、强烈地依恋于他人(而这种依恋又往往是短暂的晏花一现的);她们的爱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变为恨;她们的情感没有什么新颖的内容,完全是一套陈词滥调;她们总是乐于追逐最时髦的风尚。由于思维功能受到过份的压抑,外倾情感型的人的思维过程通常是原始的不发达的。1474.内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也更多地见之于女性。她们不象外倾情感型的人那样炫耀自己的感情,而是把它深藏在内心。她们往往沉默寡言、难以捉摸、态度既随和又冷淡,并且往往有一种忧郁和压抑的神态。然而她们也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内心和谐、恬淡宁静、怡然自足的印象,往往在别人看来显得具有一种神秘的魅力。她们属于那种所谓“水静则深”的人。事实上,她们也确乎有某种深刻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有时会出乎亲人朋友的意料而鑤发一场情感风暴。5.外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主要是男人)热衷于积累与外部世界有关的经验。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头脑清醒但并不对事物过份地追根究底。他们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看待生活,并不赋予生活以自己的思想和预见。但他们也可以是耽于享乐、追求刺激的。他们的情感一般是浅薄的。他们的全部生活仅仅是为了从生活中获得一切能够获得的感觉。他们中典型的极端者或者成为粗陋的纵欲主义者,或者成为浮夸的唯美主义者。他们可以148根据感赍倾向,耽溺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嗜好,具有变态行为和强迫行为& ;6.内傾感觉型和所有内倾型的人一样,内倾感觉型的人也远离外部客观世界,他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之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觉得外部世界是淡乎寡味、了无生趣的。除了艺术之外,他没有别的办法表现自己,然而他创作的作品又往往缺乏任何意义。在外人看来他可能显得沉静、随和、自制,而实际上由于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贫乏,他往往并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7.外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女性)的特征是异想天开、喜怒无常;他们从一种心境跳跃到另一种心境,借以从外部世界中发现新的可能性。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们就又在渴望解决另一个新问题了。由于缺乏思维能力,他们不可能长期顽强而又勤奋地追随某一直觉,而不得不跃向新的直觉。他们可以作为新企业或新事业的推动者和发起人而作出特殊的贡献,但他们却不能把自己的149兴趣始终维系在那上面。他们忍受不了日常事务的烦琐,他们赖以生存的营养是那些新奇的东西P他们容易把自己的生命虚掷在一连串的直觉上,最终却一事无成。他们不是什么靠得住的朋友,尽管他们同别人每打一次新的交道,& ;总是对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可能性抱着极大的热情。而结果往往是他们由于缺乏持久的兴趣而无意之中伤害了别人。他们有许许多多兴趣爱好,但很快就会厌倦并放弃这些爱好,而他们自己也很难固定地从事某一种工作。8.内傾直觉型这种类型的人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艺术家,但也包括梦想家、先知、充满各种幻觉的古里古怪的人。内倾直觉型的人往往被他的朋友们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人,而他自己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不被理解的天才。由于他与现实和传统都不发生任何关系,他也就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沟通,甚至也不可能与同一类型的人交流沟通。他禁闭在一个充满原始意象的世界里,而对这些原始意象的涵义,他自己却并不理解。和外倾直觉型的人一样,他也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始终在寻找着150新的可能性。但他的全部努力却从来也没有超出过他自己的直觉范围而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他的兴趣不能始终停留在一个意象上,他就不能象内倾思维者那样,对,心理过程的理解作出深刻的贡献。但不管怎样,他却拥有可供别人思考、整理并加以发展的绚丽多彩的直觉。以上总结了我们提出的八种性格类型。需要再次提醒读者的是,我们用来说明每一种性格类型的模式都是一些典型的极端的模式。、所谓极端,指的是某种意识倾向亨亭字宇,因而在无意识中受到压抑的另一种倾裔去症丄举亨辱等學号导:。而由于它没有能够得到发展,云A嶔未多较为正常的情形中那样,与这种趋于极端的意识倾向相抗衡而发达到一种平衡的效果。正因为我们对八种性格类型的说明都着眼于典型的极端的情形,所以读者会觉得这种对不同性格的描述更接近于漫画而不是写真。当然,更为常见的倒是一个人同时既是外倾型的又是内倾型的,并且能够同时运用四种不词的心理功能,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不过一般说来,一个人总是要么更接近于外倾,要么更接近于内倾。两种心态在一个人身上达到完全151的平衡,这种情形极其罕见。同样,一个人也总是倾向于更多地发挥某一种心理功能而较少发挥其它三种心理功能。荣格把这种在一个人身上得到更多发挥的心理功能称为宇管$¥,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不过是为主导功能服务的,它'没自& ;己的独立性。因此它也就不可能与主导功能相抗衡。由于思维功能和情感功能都是理性的功能,所以它们彼此不易成为对方的辅助'功能,而倾向于相互冲突和对立。感觉功能和直觉功能作为两种非理性功能,其情形也是一样。感觉和直觉可以成为思维或情感的辅助功能,思维和情感也可以成为感觉和直觉的辅助功能。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主导功能是思维功能,而他同时又能利用他的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来辅助他的思维。同样,直觉也可以成为思维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提供某种预见和灵感,而思维则可以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把它们想深想透。事实上,许多最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把思维同直觉结合起来,并通过这种结合做出成就。情感和直觉的配合,其情形也是一样。如果说前者(思维与直觉的结合)容易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那么后者(情感和直觉的配合)就容易产生伟大的艺术家。152从理论上讲,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的两种心态四♦种功能都同样发达同样适用,那这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在人的心理的各种不同成分之间始终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虽然人的精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总是在努力追求和谐与平衡。尽管每个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的组合都有自已独特的模式,然而却不可能有谁不具备任何一种心态和心理功能。如果任何一种心态或心理功能不见之于他的自觉意识,那么它肯定是躲藏到无意识中去了,就在那里它也仍然要对一个人的行为施加影响。荣格坚持认为,处在无意识中的东西不可能获得个性化,因而将始终停留在不发达的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而一旦它突破压抑的防线,就可能干扰和妨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导致病态反常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隐藏在无意识中未得到发展的心理功能,对于人的自觉意识是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因此,对一个人的性格的评定,就应该包括对每一种心态和心理功能的发展程度的估计,以便_定它们是处在分化和发展了的自觉意识状态,还是处在未分化未发展的无意识状态。而正确的153评定只能来自对一个人的长期观察和深入分析。一般说来,这类数据只能通过长期的精神分析才能得到。为了缩短这种鉴定的程序,已经发明和设计了多种测试方法,这些方法旨在测定各种心态和心理功能获得自觉表达的强度。例如向受测试的人提出& ;-连串问题或要求他作一系列选择,这些问题和选择涉及到他的兴趣、爱好和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例如,如果他回答说宁愿呆在家里读书也不愿出去参加一次聚会,这就表明他可能是内倾型的人。而如果他回答说他喜欢经历和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表明他可能是感觉型的人。五、各种实际考虑—个人的心态和心理功能的模式是由什么决定的?荣格坚信,是由在儿童身上很早就显露苗头的那些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先天固有的模式,由于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影响而奇能发生改变。由于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姊妹可能具有彼此不同的性格类型,由于子女的性格类型可能不同于父母的性袼类型,因而,导致子女改变其先天性格类型的154家庭压力可能会很大。一个内倾情感型的母亲,可能希望她的外倾直觉型的女儿转变成她自己那种性格类型的人。一个外倾思维型的父亲则可能要求他的内倾感觉型的儿子变得和他自己一样。荣格始终如一地坚持他的一贯立场,这就是,对一个人的天性的任何强制性变都是有害的。他深信父母对子女施加的这种影响如果真地发生了作用,那么往往注定了要使得这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抻经症患者。在荣格看来,父母的作用是尊重子女的权利,使他们按自己内在天性所指引的方向去发展,并为他们提供这种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和机会。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的种种冲突,大部分都是由于这种性格类型的不相容所导致的。荣格指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某种性格类型可能比另一种性格类型更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欢迎。他发现在他从事著述的年代即本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外倾型,特别是外倾思维型和外倾感觉型是更受欢迎的,相反内倾型的人却被人瞧不起。他相信内倾型的人一直背负着这种社会歧视的沉重包袱而感觉到压抑o那么,内倾型的人是不是应该使自己的里比多转而流向外部世界,以便符合155社会的普遍标准,使自己成为所谓“健康”的外倾型人呢?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么内倾型的人就不得不扮演一个虚伪的角色,而扮演这种角色最终只能给他自己带来更多的挫折和内心冲突。相反,如果他始终面对社会的批评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就会发现自己始终与社会不协调。但尽管存在着这种两难的处境,为了保持心理的健康,较好的选择还是听凭自己的天性。婚姻和恋爱对象的性格类型,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不能绝对地说相反的性格类‘型比相同的性格类型更为适合或者更不适合。一切都取决于这种结合是造成彼此性格的相互补充还是相互冲突。如果一个外倾思维型的人同一个内倾情感型的人结婚,他可能因为对方恰好表现了他自己人格中受压抑受忽视的方面而在共同的生活中获得一种补偿和满足。这样他们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很好的一对。但如果这个外倾思维型的人反感和排斥内倾心态和情感表现,那么对方的-性格行为就会每时每刻都使他感到恼怒、不能容忍。试想,如果一个沉默寡言的内倾情感型的人和一个寻欢作乐的外倾感觉型的人结为夫妇,或者,如果一个浮想联翩的外倾直ft型的人和一个冷峻156严谨的外倾思维型的人结为夫妇,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局,除非彼此都刚好补充了对方的不足,否则其结果只能是互相作践,使对方痛苦烦恼,一刻也不得安宁。如果有人以为他可以在婚后改变对方的性格,那么荣格警告他,这是办不到的。同样,也不能保证说同一性格类型的人就可以相处得很好。诚然,在意识领域内他们彼此具有共同的心态、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所有这些都可能使他们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即他们的共同兴趣会使他们共同的优势心态和心理功能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更加压抑了别的心态和心理功能。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破压抑的心态和心理功能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很可能以一种毁灭性和粉碎性的方式爆发出来。可见,在性格类型上过份相似的人,也同样可能给对方造成痛苦和烦恼。在荣格看来,和谐注定只能建立在个体人格之中,不可能建立在希望从他人得到补偿的结合上。尽管人不可能通过在两种心态和四种心理功能中平均分配心理能量而获得完全的心理和谐,但人却可以通过使各种心态和心理功能尽可能充分的个性化,通过不要人为地压抑任何一种心态157和心理功能,而把这种不平等和不和谐限制在最小的程度上。片面性(onesideness),这个荣格经常谈论的话题,只能导致有害的甚至灾难性的后果。最理想的友谊和最理想的婚姻,只有在那些充分个性化了的人之间,只有在那些各种心态和心r.& ;广——& ;理功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之间,才能建立起来。每一种性格类型都有发展为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可能。外倾情感型的人容易发生癔病,内倾情感型的人容易患神经衰弱,其症状是疲劳、衰弱、乏力。感觉型的人容易患恐惧症(phobUs)、强迫症(compulsions)和迷狂症(obsessions)。所有这些病症都来源于严厉的压抑,通常为外界的巨大压力所诱发。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事先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类型,这对一个人说来也极为重要。一个内倾型的人要想成为一名汽车推销员,或者一个外倾型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会竹,都是绝对办不到的。感觉型的人可以成为很好的警察、消防员。然而却只能成为拙劣的教师和牧师。直觉型的人可以成为很好的修理工或故障检修员,却不可能成为固定在生产线上反复做同一种工作的工厂工人。情感型的人应避免从事要求具备抽象思维能力的工153作J思维型的人则应避免从事需要丰富情感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社会的压力和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及其它各种影晌,人可能选择的恰恰是与他的性格类型相冲突的职业。其结果则是使他自己变得郁郁寡欢、牢骚满腹,甚互情續失调,成为错误选择职业的牺牲品。如果他继续勉强地从事和追求这种职业,不惜牺牲自己心理的稳定和精神的安宁,那么,他肯定逃脱不了后果严重的精神疾患。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对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忠告。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受到某些心理学家的严厉批评,这些心理学家认为人不能截然划分为八种或八十种不同的类型,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而并非某一类型的成员。这些批评表明他们完全误解了荣格的本意。荣格不是要讨论个人心理的独特性,这在他看来是不言而喻的。荣格心理类型学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使得人与人彼此不同的那些性格特点,并为区分这些特点提供了一个体系。两种心态四种功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然而在每个人身上又有不同的比重,不同的意识水平和无意识水平,有的获得了充分的个性化,有9.51的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个性化。总之,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作为一种体系是用来描述和说明个性的不同和差异,而绝不是要把一切人都还原和简化为一成不变的八种类型。六、小结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包括外倾和内倾两种不同的心态,以及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功能,总共构成八种不同的性格类型。这些心态和功能有的在自觉意识方面获得了发展,有的则停留在无意识水平未获得发展,这中间程度的变化和差异,导致了一系列个性的差异。〔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