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要控制消极的激情?怎样控制激情? 3.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培养道德感? 4,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试举例说明理智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5.什么是情操?为什么说高尚的情操是情感成熟的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祝蓓里)第十章 意志第二节 需要与动机一、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模糊地意识到的需要叫意向,明确地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当愿望激起和维持人的活动时,这种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动机同人的活动密切地联系着。而且,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产生的活动的动力作用也就越大。一般他说,动机是有意识的,它是由需要而产生的。需要的水平不同,动机的水平也不同。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两类。生理性的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动物也有这类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息、防寒避暑、睡眠、配偶等的需要。其特点是,它的出现往往有周期性。人的生理性需要与动物的生理性需要的本质不同之点,在于它受社会生活的条件所制约。社会性的需要主要是指人对劳动、交往、求成和符合道德等方面的需要,它常常是从社会的要求转化而来的。劳动的需要表现为热爱劳动,向往劳动。交往的需要表现为不愿意被孤立、被隔离,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爱情,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等。只有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增加一个人的安全感。求成的需要表现为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希望博得人们对自己的赞扬和尊敬,赢得威信和自尊。这种需要是有个别差异的,它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以及工作的性质和难度等客观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求成需要水平。一般地说,在学校里智力相近的人,学业成绩高的人,求成的需要相应地比较强;从小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工作习惯的人,求成的需要比较强;所面临的工作不是过难或过易时,人们的求成需要也比较强。凡是求成需要较高的人,好胜心和自信心也比较强,而且很少被外在压力所左右,他们能精力充沛、紧张忙碌地投身于事业之中。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两类。物质的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的需要。在物质的需要中,既包括有生理性的需要,又包括有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将不断地发展起来。精神的需要是指对艺术和美的享受的需要,探求文化科学知识和真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这是人所特有的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必然要求相应的物质的东西(书籍、报纸、书写纸、颜料、电视机、录音机等)。 以上两种分类又是交错的。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观点,人类的所有需要可以象图10—1所示那样按层次组织起来。在他看来,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获得相当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于威胁,免于孤独,免于别人的侵犯。只有此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个人生活才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别人的爱以及成家的需要)。以上三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个人的尊重需要(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才会充分地发展起来。最后,才发展到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我潜能才赋,并有成就)。他认为,前四种需要又称为基本的需要,如不满足,就会生病或衰弱。如:对乳儿不充分的爱抚,婴儿常有发育迟缓和死亡率高的现象;自尊的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这些又会使人失去基本信心,从而趋向于神经病态。第五种需要是指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他还认为,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才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当然也可能尽管缺乏基本满足,他们仍有创造性。但他认为,那些为了某种理想或价值而牺牲一切的人,他们原来一定是由于基本满足的结果而具有坚强而健康的人格结构的人。由此他们才容易经受非难和反对,容易顶住公众舆论的压力,以及不惜个人巨大的牺牲而坚持真理。① 马斯洛指出,各种需要层次的产生和个体发育密切相关。例如,婴儿的需要主要是生理需要,而后才产生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到了青少年就产生了尊重的需要等,如此波浪式地演进(详见图10一2)。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反映了一些事实。但在马斯洛看来,产生各种新需要的源泉并不是社会生活实践,而是先天的潜能,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另外,马斯洛虽也明确地指出了每个人的需要的结构和特点受其所处的环境及其经历、教养、性格、年龄、职业等的影响,但他所说的环境是指满足个人需要的外界条件,而不是指作为整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所以它还不能说明人能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为国捐躯或在“牛棚”里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的事实,也不能说明哥白尼和布鲁诺为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真理,可以不顾生理、安全和爱情的需要,结果一个长期受迫害,一个被活活烧死的历史事实。这种建立在满足社会理想和追求真理的需要基础上的动机是最高尚的。而这种需要正是A·H·马斯洛所没有明确提到的。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的阶级局限性。同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当下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这一点,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改变需要的主次关系的可能性,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低级需要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高级需要的表现形式的发展基础;但反过来,高级需要的表现形式往往支配和抑制了低级需要的表现形式,所以,它们的主次关系是可以变化的。二、动机的种类和力量 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所谓动机是指的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它是引起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原因,是直接的推动力量。从心理活动的过程来看,意志行动的动机,不外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一是认识,即对现实事物、现实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的行动及其后果、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产生有目的动机及实现有目的行为的前提,任何行动的动机都包含这种认识在内。其二是对行动的对象的一定的情绪或情感。一般他说,情绪愉快与否常决定着一个人努力去取得或避开某个事物。而且,情绪或情感越强烈,要取得或避开某事物的动力就越强。人之所以能在行动中克服各种阻力和障碍,其中就有相应的情感的强大推动力的作用。 和需要一样,人的动机是各种各样的。参加同一种活动的人,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动机。 1.根据动机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 (1)指向于活动的动机。幼儿玩耍的动机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直接动机,一般都属于这种性质的动机。 (2)对个人有吸引价值的动机(兴趣、爱好)。 (3)在完成任务后,由于对活动的评价而产生的动机(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所加强的动机)。 (4)有机体的激情状态(一时的情绪冲动)所引起的动机。 (5)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包括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 研究证明,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一些社会活动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可以抑制进食的自然需要,长期绝食达十几天之久。在对四肢残废者进行动作失调的机能性治疗中也发现,具有为重新回到劳动岗位,参加有利于社会的劳动而练习的动机的人比仅仅是为了恢复失调的机能而练习的人疗效更高。 我国地质工作者杨联康,为了使瘫痪的下肢重新站起来,实现徒步考察黄河、长江的理想,他天天练腿功,练双膝,终于使两腿从爬到站,到会走路。最后,一天走上100里路,脚也不肿不破。1984年9月起花了一年时间,徒步考察了长江。这就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力量的作用。 在实验室里,也见到类似结果。有人试验,要求三组成人被试(大学生)用右手食指拉起久布氏测力计上悬挂的重达3.4公斤的砝码。对第一组被试不说明任何理由;对第二组被试,要求他们表现自己的最高能力;对第三组被试,则告知这种活动与一种社会性的重要任务有直接关系(拉砝码的动作同电力输送到工厂、住宅的效果有关)。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的活动动机之下,第三组被试表现出最大的力量。(费约的实验)①表10—1 不同动机下所完成工作的平均指标 所完成的工作 无特定动机 为了表现自己的最高能力 为了完成社会的重大任务 100 150 200 2.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来分,可以把动机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局部的动机。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广义的、概括的学习动机,是出自于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对祖国、对人民的政治责任感、义务感,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新任务,或者为了集体的荣誉等的动机,这种动机是比较稳固、长远的动机,它在长时间内起作用,并且很少随偶然发生的情况而改变。一类是狭隘的、局部的学习动机,想得到教师和父母的表扬、物质奖励及避免责备,怕受批评,或出自对某种活动的兴趣,或为了争取一个好的分数等。这种动机是与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荣誉感联系在一起的,是近期的动机,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作用,并且依赖于当前情况的直接影响。这两类动机起着不同的作用。长远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意义,而近期的动机则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动机的这两种成分结合起来是学习活动的极大推动力。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时,才能顽强地学习;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竟使他们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而不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两种成分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优秀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切近的具体目标的,但主导动机是前者。差等生则两者目标脱节,其学习动机很模糊,缺乏动力作用。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除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之外,必须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两类动机都是实现意志活动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 同样,怕受到惩罚而遵守纪律或作出某种道德行为,同想成为一个“三好”学生或学习理想中的榜样人物,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遵守纪律或作出某种道德行为的动机水平和力量也是不同的。前者是短暂的、局部的动机,后者是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3.根据引起动机的诱因是由外界提供的,还是由主体本身提供的,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以取得报酬或奖励为满足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由自我激发的,以获取知识,赢得成就为满足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当前,心理学研究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事实也证明,有高度内部动机的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更足。但这并不是说外部动机就不重要,因为很少有人始终能表现出高度的内部动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第三节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复杂的自觉行动。它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作出实现意志行为的计划,以及通过意志努力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一)动机斗争。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但由动机过渡到行动的过程可以是不同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几乎是直接过渡到行动的。这时,行动的)(的是单一的、明确的,通过习惯的行为方式就能实现。在较复杂的意志行动中,人的动机经常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许多场合,人同时发生引向不同行动的许多动机。这时,如果它们彼此不相矛盾,就不发生动机斗争,由动机过渡到行动并不发生内部障碍。反之,如果这些动机是彼此对立的,或都只能在某一时刻实现而事实上不可能同时实现,那么,就会发生动机斗争。 动机斗争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如果相互矛盾的动机都不很强烈,而且不论作出何种选择对人都没有什么原则性意义。例如,利用业余的一点时间是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呢,还是继续阅读尚未读完的一章书呢?这时,较强的动机通常战胜较弱的动机。动机斗争并不激烈,而且不会持续太久。 有时,相互斗争着的动机各有巨大的力量,而且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对人具有原则性意义。例如,大学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的边远地区去参加建设,还是考虑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留在大城市,通常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过程才能作出最后决定。 动机斗争的过程是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意志坚强的人善于原则地、深刻地权衡各种动机,并且及时地选择正确的动机:而意志薄弱的人,则常常长久地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状态,甚至在作出决定以后,也很容易改变决定。一个人业已形成的信念、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对其动机斗争的过程起着制约的作用。 (二)确定行动的目的。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行动之前预先提出来的。缺乏行动的目的就会丧失随意性,没有适当的目的性。 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朵的,人常常同时有几个彼此不同、甚至相互低触的目的,但只能确定其中一个作为当前行动的目的,这就要对各种不同的目的进行权衡比较。例如,在决定将来职业问题时,很可能会引起几种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冲突。在这些职业当中,只应当选择一种职业。如果每一种目的各有吸引人之处或者它们都是必要的,在各种不同目的之间也会发生冲突,进行选择也会发生困难。不同目的越是具有同等重要性,人对于每种目的所抱的态度越是接近,这种困难就越大。在自己感到满意的目的和虽然对自己来说并不满意,而为集体事业所必需的目的之间所作出的选择,常常明显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例如,自己犯了错误,是隐瞒错误还是考虑到集体事业的需要而诚恳地向同志们检查自己的错误;在某一次战斗中是为了替自己报仇而冒失地冲上去,还是从全局考虑暂时撤退下来,这时如果能选择服从于集体事业需要的目的,就可以最充分地表现出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品质。 目的不仅可能是彼此冲突的,也可能彼此虽不冲突,但也不能同时实现的,这就需要作远近或主次的安排,先实现近的目的,再实现远的目的;先实现主要目的,再实现次要目的,或者相反,先实现次要目的,准备条件,再集中力量实现主要的目的。 (三)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有时只要一提出目的,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就可以确定。这通常发生在实现那些熟悉的行动的时候。在许多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的可能的方式和方法不只一种,这时就需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前要了解、比较各种方式和方法可能导致的结果及其优点和缺点。如果对情况了解不够或知识经验不足,就不能很快作出决定,这时也会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状态,时而想采取这种、时而想采取那种方式和方法。有时,某种方式和方法是符合自己愿望的,但是不应当采取的,而另一种方式和方法是必要的,却又违反了自己的愿望;有时,这种方式和方法是容易的,但是有缺点,而那种方式和方法是困难的,却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也会遇到困难,引起内心的矛盾和斗争。有某种卑劣动机的人,可能会干出“不择手段”的事情来,而有高尚动机的人,则决不会如此。这一事实说明动机斗争影响着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 (四)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动机斗争,行动目的和行为的方式、方法的权衡比较,最后以作出决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或最满意的方案而告终。 影响一个人作出某种决定的因素,主要是: (1)预测由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某种行为有多大的有效性;(2)一个人当时的期望;(3)外界环境的诱因价值(同一种外界诱因对每个人的价值不一定相同);(4)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由于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在需要作出个人牺牲时,或者在他面前出现某种引诱物时,是趋还是避,各人所作出的决定是不同的。一些企业的改革者之所以能不怕艰难险阻也要锐意迸取,勇于改革,就是因为他们预见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期望自己能走在时代的前面,为社会作出贡献,做一名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而不贪图安逸,满足于过平庸的生活。 如果所作出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充分根据的,反复就可能不发生或者少发生。如果决定的作出,并不是经过仔细权衡,深信这种决定是正确的,而是由于害怕面临选择的困难,或随大流,或不能抑制立即行动的冲动,就很容易推翻决定;这种动机和目的在执行的方式、方法间又会进行反复的斗争。那种经过深思熟虑、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是较自觉地作出的决定,它是与完全理解所要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必要性的实质问题相联系的。例如,老山战斗英雄之所以能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挖地雷,乃是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许多战友的生命价值孰轻孰重;他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而由于害怕面临选择的困难,或随大流,或不能抑制立即行动的冲动的决定是毫无根据的决定,往往是一个人不坚决或意志薄弱的表现,是一个人没有可靠的生活理想的表现。有些后进青年思想反复的原因往往就是由于他的“想改正”的思想是不牢固的。(五 )实现所作出的决定。一旦作出决定之后,实现所作出的决定便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因为,即使行动的动机再高尚,行动的目的再美好,行动的手段再完善,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这一切也就失去意义,不能构成意志行动。所以,这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在复杂的意志行动中,为了实现所作出的决定,必须有达到目的所必要的计划。缺乏必要的计划,甚至在很明确地选择目的和方法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实现意志行动。有时需要把达到最终目的的行动划分为许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应当有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方式、方法。按阶段进行活动,最后完成规定的任务。 在实现决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有内部困难,也有外部困难。譬如,想攻克外语,但原有的外文基础较差,或近来身体不好,记忆力变坏,其它的工作、学习任务又很重。在此情况下,是垂头丧气,还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去对付困难,夺取胜利,就看你的意志坚强与否。意志力通常就表现在对于困难的克服上。 实现所作出的重大决定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有时还需要改变原先的决定,根据新的决定采取行动。意志不仅表现在善于坚持贯彻既定的决定上,也表现在善于在必要时果断地放弃原来不符合客观情况的决定,采取新的步骤。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而又笔直的,关键在于能否像鲁迅先生那样,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克服种种不良倾向与习惯,争做生活的强者。 在实现决定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也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当需要立即执行决定(如搭救落水的人:改变某种坏习惯)时,更需要有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第四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一、意志的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时,应当与其意志活动的内容和意识倾向联系起来。只有在那种具有社会价值的意志行动中,才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否则只能称为卑劣的意志品质。 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是: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一)自觉性。这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方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反映着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仰。它贯串于意志行动的始终,也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 例如,身孕五个月的陈燕飞见人落水,能出自于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立即下水救人;一些残废的人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生活目的之后,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地生活、劳动,都是启觉性的表现。 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一方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 与自觉性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具有受暗示性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他们很快屈从别人的影响,对别人的思想、行为会不加批评地接受。有着独断性的人,表面上似乎是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但实际上缺乏自觉性,不考虑自己采取的决定是否合理,固执己见,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考虑别人的任何批评、劝告,受暗示性和独断性都是由于没有真正意识到行动的意义的缘故。 果断性。这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具有果断性的人能全面而又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及其达到的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清醒地了解可能的结果。具有果断性的人同样经历着复杂的、剧烈的内心斗争包括对立的动机斗争和激烈的情绪感受),但在动机斗争时,没有多余的疑虑;需要行动时,能当机立断,不踌躇,即使生命危险也敢作敢为,大义凛然;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情况发生变化时,又能立即停止执行已作出的决定。 意志的果断性和智慧的批判性、敏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明辨了是非和利害关系,认识到行动有胜利的把握,才坚决采取行动。但是在复杂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高水平的果断性并不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果断性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条件。 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的人的主要特征是思想、情感的分散,他们没有力量克服矛盾的思想和情感,不能把思想、情感引上某种明确的轨道。在各种动机之间,在不同的目的、手段之间摇摆不定,迟迟做不出取舍。由于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常常怀疑所作决定的正确性,担心实现决定的后果,或者作出决定后,又不能坚决执行,当要他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又可能会任意地遇上什么,就选择什么。 草率决定主要是由于懒于思考而轻举妄动,为了立即摆脱随着选择目的所产生的使他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而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也不考虑后果,贸然抉择。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三)坚韧性。这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顽强地克服达到目的途中的重重困难方面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在于,一方面善于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到面临千纷百扰,不为所动;一方面善于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和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顽固的人只承认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论据,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尽管这些论据是错误的或不好的,仍然一意孤行。另外有些人很聪明,甚至很有才干,但在某种复杂的条件下,或者一遇到困难就不能长期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决定,使其工作成绩不大,这种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品质,也是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四)自制力。这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有自制力的人,能克制住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不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能激励自己前进,这就是平时说的忍耐克己。因此具有自制力的人,组织性、纪律性特别强,情绪较稳定,学习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甚至臻于“忘我”的境地,并且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反之,则思想易开小差,并时常破坏纪律,逃避学习。 自制力是意志的很重要的品质,对于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不计其数地心平气和地向不守纪律的学生说明其行为的不体面之处。二、意志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因为我们所讲的意志是一种革命的意志,它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手段;而且目的越高尚,理想越远大,则行动中意志更能有高度的表现,也就是说,只有“最高品质”的定势才能引起意志的努力。所以培养意志,首先必须激起他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讲明提高成绩的远景,同时,要使远近目的结合起来。如果人的行动只有短近的目的,缺乏生活的意义,是不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有远大目标的人,才会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以求达到最后的目的。 此外,在意志行动中,无论是内外障碍的遭遇和克服,或者是目的的实现与否都会引起情感;情感在意志的支配下,又可变为行动的动力去促进人们克服困难和坚持实现目的。例如,对周围人的非议、造谣,有责任感的人会最大限度地与之斗争以及为争取达到目的而努力。有集体主义情感的人,为了集体的荣誉可以克服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一切困难。意志靠情惑来推动,情感是意志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加强意志(当然,反过来意志也可控制情感)。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任何的劳动习以及科技、文体活动,都需要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表现出坚毅、顽强和果断的精神,在必要时还需要表现出勇气。特别是那些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的、平凡的、情绪上带来不愉快的或者困难的活动,更能使人的意志得到巩固和受到锻炼。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因此,教师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必须把他们组织到活动中去。对于一些常有越轨行为的学生也不能例外。如果怕他们越轨而禁止他们参加活动,使他们置身于集体之外,那末对于他们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极不利的。因为一个人负有完成任务的责任,他需要报告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以及其他指标时,必须作出意志努力。例如,马卡连柯让一个曾有偷窃行为的青年去取一笔钱,一方面是信任他,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他的意志力。由于这一任务,他便想法克服困难,努力完成。 当然,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在活动中,教师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赞扬、勉励、提出榜样和介绍锻炼意志的方法,对他们作具体的指导。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有利于锻炼意志,必要时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阻止违反纪律的活动,以消灭不良行为,也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但应以赞扬、勉励为主。 为锻炼意志,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从小困难开始,逐渐加大,而目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有效果为止。太难或太容易达到的要求,忽有忽无的要求都不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三)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对于十分执拗、顽固的学生,应该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固执与顽强的区别;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果断的品质;对于十分冒失而轻率决定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沉着,耐心的品质,使他们理解勇敢与蛮干、轻率的区别:对于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行为的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他们的坚韧精神。 (四)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在教师一贯严格要求和监督下养成的,也是他们在日常平凡的事情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经常作克服障碍的意志锻炼的结果。因此,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等习惯,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当他们感到很难开始行动时,可让他们自己数到“三”,或自己给自己下命令:“大胆些”、“不要怕”、“不要丧失信心”、“再坚持一下”;也可以用举一下手等某种信号的办法来激励自己行动。 (五)学校的纪律对于培养意志有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直接地约束自己的行动时,才有意志努力的可能性。思考题 1.什么是意志?为什么说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2.试说明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3.举一实例说明概括的动机与局部的动机相结合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4.你的意志有哪些优良品质?还有哪些缺点?你打算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祝蓓里)第十一章 个性(一) 从这一章开始讲的是个性心理部分。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中西方学者又称之为人格。其含义很多,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当代西方的人格理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名执己见。霍尔(C. S.Hall)和林德赛(G.Lindzey )在《人格理论》一书中,就列举出了多种人格理论。我们认为,个性在心理学中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了人群就没有个性。所谓交往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心理上的接触,产生信息交流。因此,个性不是客观条件的消极的产物,而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适应或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 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而存在,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但它既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当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当有某种重大事件发生或有重大的转折时,还会使个性发生某种变化。人的个性既具有稳定性的一面,又具有可变性的一面。例如,曾被称之为保皇党的杨度,晚年受到李大钊的影响,转变成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就是典型的一例。 人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两个方面。本章将阐述个性倾向性和性格、气质部分,能力部分将在下一章阐述。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他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一、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地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作为个性倾向性的人的需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动力系统,它是在各种需要相互制约中有规律地消涨的。如果一个人较少追求精神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受到压抑时,他们对物质的、性的需要就会不正常地激发起来。如果一个在生活中较少得到家庭或班集体的关怀,使他缺乏温暖和爱抚,那末他们的归属需要、交往需要、爱的需要都可能成为起负诱导作用的诱因,使他们从某个异性朋友那里,或者从社会上某一伙人那里去寻找同情、理解、安慰和温存,从而逐渐地改变其原有的需要系统。 人的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并驱使其去行动时,就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其内容可能是集体主义的,也可能是利己主义的。例如,人们都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人,表现为忘我的劳动热忱,期望在祖国和人民经济生活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有极端利己主义动机的人,却会不惜侵害他人利益,采取贪污、盗窃、诈骗,甚至杀人、抢劫等行为攫取不义之财。 一个人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的体系。人的动机体系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般地说,幼儿期有游戏动机和求知的动机,到了学龄期增加了道德的动机以及创造的动机等。其中的主导动机也可能发生转移,但在某一个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影响,必然会对他的动机体系发生作用。因此,个人的动机体系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信仰、文化教养和道德面貌,而且还具有社会的制约性。例如,我国归侨运动员马占元,自一九五八年起任山东女排教练,在加拿大的父母几次三番要他出国继承遗产,他坚决不肯,因为他立志要为社会主义祖国的体育运动事业作出贡献。后来,他患了癌症,脸部被电疗烤得一半黑一半白,还在那里咬着牙跟运动员跌打滚爬,直到病死在训练场上。这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其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表现出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情绪比较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 兴趣除了和认识、情绪、意志有密切的联系之外,还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能力往往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然,认识、情绪、意志和能力也影响着兴趣的进一步发展。 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之分。那种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产生于某种活动,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称为短暂的兴趣。直接兴趣和短暂的兴趣在个性的发展中不留下任何痕迹,因为它们自始至终是由外部手段激发的。只有那种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间接兴趣,以及不会因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稳定的兴趣,才能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之分。正确的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革命理想,错误的理想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所谓“有钱就图”、“有利就想”。一个人一旦树立了符合革命需要的理想,就会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并使他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反之,则会使人浑浑噩噩,虚度一生。 理想的形成是随着一个人认识的扩大、加深,在实践中长期发展的结果。儿童时期是理想的萌芽时期,主要是属于生活方面的理想,它与兴趣相联系,而且是不稳定的;少年时期是理想的形成时期,他们的理想大都与未来的职业相联系;青年时期是理想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理想具有概括性,是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社会理想,而且比较稳定。 影响理想形成的因素有:(1)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2)科学知识的启发、指引;(3)文艺作品、革命电影的激励、诱导:(4)革命英雄、杰出的科学家、劳动模范等的榜样示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具体的英雄人物、家长、教师的影响逐渐由大变小,而社会影响(特别是社会风气、思潮)、伴侣的影响逐渐由小变大。当然,只要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得法,能照顾到青少年的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减少社会不良影响的作用。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性。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消极的情感体验会阻碍一个人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促进和加深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以及影响着一个人的认识向信念的转化。因此,一个对现实抱冷淡态度的、只凭死啃书本来掌握知识的人,是不能形成为之而斗争的真正信念的。 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 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为了完成所负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当代的保尔张海迪正是由于确立了“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信念,才支持着她在三分之二的肢体失去知觉的情况下刻苦攻读,为别人治病一万多人次。 具有信念的人,认识、情感和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信念的表现,不仅是对它有所领悟和理解,而且富有深刻的情感和热情,并在生活中接受它的指导而力求达到它。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它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也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它指导着人的行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因此,确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不仅要看他的认识和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 世界观是哲学的范畴,也是心理学的课题。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一的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点体系,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世界观。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的世界观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规律。当然,个人的世界观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影响下形成的。例如,雷锋的个人世界观,即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形成的。雷锋同志所具有的“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等高贵品质,就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犯罪青年的世界观,即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是在旧的思想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它不相信社会上所有的人,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质。由此,他们把社会上的一切关系都看作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甚至为了追求腐朽的享乐生活,可以任意侵害别人;为了个人逞英雄,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动刀杀人。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本身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旧社会的意识形态(封建残余)并没有完全消失;其它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学、艺术、电影、录像等方式还有所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社会本身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还有缺陷。因此,在分析个性的特点时,必须分析他的世界观的质的特点。第二节 性格 “性格”这个词是从希腊文来的,原意是“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譬如,有的人对待工作总是赤胆忠心,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在待人处事中总是表现出有高度的原则性,坚毅果断,豪爽活泼,有礼貌,肯帮助人,乐于同别人共享他的东西而从不吝啬;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总是表现为谦虚、自信等,所有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他的性格。 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有人娇嗔、傲气、泼辣;有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人深沉、内向和多思;有人大胆自信有余而耐心仔细不足;有人耐心仔细有余,大胆自信不足;有人快中易粗,粗中易错:有人却慢条斯理,有条有理。性格就是由各种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有着特定的体系,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有着他所特有的样式。这种稳固的、定型化了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样式就是他的性格。 必须指出,在个体生活中那种一时性的偶然表现不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认为这个人具有怯懦的性格特征;或者一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一反常态地发了脾气,也不能认为这个人具有暴躁的性格特征;只有那些经常性、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被认为是个体的性格特征。 人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之后是较难改变的。有人曾经对一个人的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变,以及群体行为的改变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知识,态度,个人行为,群体的行为改变所需要的时间是从短到长的;改变它们的难度也是由容易到困难的。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明显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性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性格又具有可塑性。二、性格特征的分析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为了理解性格的结构,我们可以把性格分解为不同的特征: (一)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的个别特点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待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待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等。 表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爱集体,富有同情心,善交际,为人正直、诚实、直率,有礼貌等;或者与此相反,孤僻、拘谨、虚伪、粗暴等。 表现在对劳动、工作、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认真或马虎,细心或粗心,富有首创精神或墨守成规,节俭或浮华等。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谦逊或自负,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以上这些特征应相互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三者中,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其它事物的态度。一个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义务感的人,他不仅正直、诚实,而且对劳动、工作、学习也一定表现出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个人特点是性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即性格的意志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的习惯方式中表现出来。意志在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具育十分重要的地位,性格的坚强或懦弱常以意志的存在和发展为转移。 按照调节行为的依据、水平和客观表现,性格的意志特征可分为:(1)表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使行为受社会规范约束的意志特征,如独立性、目的性、组织性、纪律性或冲动性、盲目性、散漫性等:(2)表现一个人能否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如主动性、自制力或任性等;(3)表现一个人能否长期坚持工作、学习的意志特征,如恒心、坚韧性或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等;(4)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如镇定、果断、勇敢、顽强或优柔寡断、卤莽、怯懦等。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又称为性情,一个人经常表现的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就是他的性格的情绪特征。 情绪的强度方面的特征表现为一个人受情绪的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有的人情绪活动一经引起就比较强烈,全部活动都被情绪所支配,有的人一般的情绪体验比较微弱。 情绪的稳定性方面的特征表现为一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的程度。有人易激动,有人较稳定,情绪活动引起得较慢,也易控制。 情绪的持久性方面的特征表现为情绪保持时间的久暂。有的人持续时间长,有的人持续时间短。 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是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有的人经常欢乐愉快,有的人经常抑郁低沉;有的人经常安乐宁静,有的人却任性、激动。不同的主导心境鲜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近年的研究十分注意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被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方面有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详细分析型和概括型;快速型和精确型。主动观察型者在知觉判断和分析中不易被环境刺激所干扰,他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兴趣来进行观察和判断;而被动观察型者则明显地易受环境刺激所影响。详细分析型者特别注意细节,而概括型者多注意事物的整体和轮廓。快速型者往往不善于进行持续性的观察,甚至在还没有很好地了解所观察的材料时就做出种种推测,而精确型者在观察时则表现出敏锐而精细的判断力。 表现在记忆方面有主动记忆型和被动记忆型;有信心记忆型和无信心记忆型;记忆中的持续现象强型和弱型。记忆中的持续现象强型者从识记某一种材料转到识记另一种材料的能力较弱,即先前识记材料的铭记妨碍着对以后材料的铭记,而记忆中的持续现象弱型者则相反。 表现在想象方面有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狭窄想象型和广阔想象型;大胆想象型和想象被阻抑型。 表现在思维方面有的人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有的人则回避问题而宁愿借用现成的答案;有的人富有创造性,有的人好钻牛角尖;有的人深思熟虑,有的人粗心毛糙。 以上几个特征是密切相联系的。一般地说,一个在工作、学习态度上认真负责、踏实勤奋的人,在意志上有较好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对自己具有谦逊品质的人,往往在情绪方面少见遇事暴躁易怒者。三、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曾有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对性格进行类型分类,但是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学说。常见的分类有: (一)机能类型说。英国心理学家贝恩(A.Bain)和法国心理学家里巴特(T·Ribot)等人按照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的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属于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属于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属于意志型的人具有较明确的目标,行动主动。如果通过心理测验发现被调查者的情绪和意志是中等的,而理智超过他的情绪和意志时,这个人就被确定为理智型。其它类型的确定方法也相同。除了标准的类型外,还有中间的类型,例如理智一意志型等。 (二)向性说。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倾向于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类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c. G. Jung)是向性说的代表人物。他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把性格分成两大类。属于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开朗,活泼,情感外露,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特别善于交际;属于内向型的人与此相反,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处事谨慎,深思熟虑,反应缓慢,适应环境比较困难,顾虑多,交际面窄,较孤僻。这种分类,经常为人们所运用。但实际上,绝对外向或绝对内向的人是很少的。后来,荣格自己在测验中也发现了绝大多数人不是属于外向型或内向型,而是属于中间型。 (三)独立-顺从说。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类型。 属于顺从型的人,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紧急情况下表现惊惶失措;而属于独立型的人则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易受次要因素所干扰,在紧急情况下不慌张,易于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见强加于别人。 (四)文化-社会类型说。以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 Spran-ger)和底尔太(W·Dilthey)为代表。他们以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作为出发点来划分性格的类型,把人的性格区分为理论(或追求知识)型、经济(或实际)型、审美型、社会(或同情)型、政治(或管理)型和宗教型六种类型。认为理论型者总是冷静而客观地观察事物,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评价事物的价值,但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以追求真理为生活目的。经济型者总是用经济的观点来看待所有的事物,根据实际功利来评价事物的价值,对人物的评价只看其能力和资力,而不管其精神面貌和道义如何,以获取财产和利益为其生活目的。审美型者不大关心实际生活,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社会型者重视爱,认为爱别人是最高的价值,以增进别人或社会的福利为其生活目的。政治型者重视并努力去获得权力,总想命令别人指挥别人。宗教型者坚信永恒的绝对生命,生活在信仰之中。 (五)特质分析说。按照性格的多种特质的不同结合,把人的性格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卡特尔(R·B·Cattell)把性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大类。“表面特质”是指经常发生、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而“根源特质”则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例如,“自作主张”、“自以为是”、“高傲”、“指责别人”等表面特质,都是“支配性”这个根源特质的表现。他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人的行为特点的资料,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众多的行为“表面特质”中抽出十六种行为的“根源特质”。这十六个特质是: A:乐群性 F:兴奋性 L:怀疑性 Q1:实验性 B:聪慧性 G:有恒性 M:幻想性 Q2:独立性 C:稳定性 H:敢为性 N:世故性 Q3:自律性 E:恃强性 I:敏感性 O:忧虑性 Q4: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这十六个特质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身上。其中有的起源于体质因素,叫做“体质特质”,有的起源于环境因素,叫做“环境形成特质”。正是这两种特质的改变或社会化,决定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改变或社会化,不论是“体质特质”还是“环境形成特质”,都是由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经验两个方面决定的。 又如吉尔福特(J·P.Guilford)等人把性格分为以下12种特性:(1)是否忧郁、容易悲伤;(2)情绪是否容易变化、不稳定;(3)自卑感的大小程度;(4 )是否容易担心某种事情或容易烦躁;(5)是否容易空想、过敏而不能入睡;(6)是否信任别人、与社会协调;(7)是否不倾听人家的意见而自行其事、爱发脾气、有攻击性;(8)是否开朗、动作敏捷;(9)慢性还是急性;(10)是否喜欢沉思,愿意反省;(11)是否能当群众运动的领导人;(12)是否善于交际。其中第1一4个特性为性格稳定性程度的指标;第5一7个特性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指标;第8一12个特性为向性的指标。根据这12种特性的不同结合分出五种性格类型:A 型的人性格稳定性平衡,社会适应性平衡,向性也平衡;B型的人性格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外向;C型的人性格稳定,社会适应性好,内向;D型的人性格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好,外向;E型的人性格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内向。 英国的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通过对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基本维度:(1)内、外向性;(2)情绪稳定性;(3)精神质。他能从三个基本维度来描述人的“正常的”或“异常的”性格。不过,艾森克所述的“内向性格者”是指那些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因而形成反映这种性质的行为(如焦虑和沮丧)的人;而“外向性格者”则是指那些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而易于冲动和难以控制的人。在艾森克看来,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某种结合(特别是内向—外向和情绪稳定性的结合与一定的行为类型相关联。例如,情绪不稳定内向者,很可能显出焦虑不安之类的强烈情绪,而情绪不稳定外向者尽管也有强烈情绪,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反社会的,或甚至可能有犯罪倾向。见图11一1。 艾森克认为根据以上前两个基本维度的各种不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个性类型。他还把它与四种气质类型联系起来,认为外向、情绪不稳定者为胆汁质,外向、情绪稳定者为多血质,内 横轴上面的点显示情绪的稳定程度,左边是相对正常状况,右边是极端不稳定的状况。竖轴显示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程度。① 向、情绪稳定者为粘液质,内向、情绪不稳定者为抑郁质,但缺乏精确的划分标准。 上述四种类型的划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它们的代表人物,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太绝对化,使得性格类型只有质的不同,而无量的不同,而且某种极端类型的人又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属于中间型或者混合型,所以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特质分析说将性格特质视为性格结构的基本单位,由于各种特质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组合而构成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格,有利于寻求各种性格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研究者对各特质资料的搜集和对特质的命名与解释,不能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需要进一步解决。 正确地解决性格类型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性格本质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合理地安排不同人的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以及针对特点,因材施教,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有效地研究性格类型问题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第三节 气质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一般人所谓的“脾气’是气质的通俗说法。气质实际上指的是某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气质这个概念最早为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罗马医生盖仑(Ga1en)所提出。他们先后观察了人们行为的个别特点以后,提出解释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多血质(有机体内混合液体比例中以血液占优势)、粘液质(以粘液占优势)、胆汁质(以黄胆汁占优势)、抑郁质(以黑胆汁占优势)。他们还认为,气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生活方式和气候条件。例如,不活动的生活方式积蓄粘液,而活动的生活方式则积蓄胆汁,因而产生相应的气质表现。 他们认为,四种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如下: 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显得庄重,坚忍,情绪不容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具有内向性。 胆汁质: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换剧烈,具有外向性。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 他们所提出的这四种气质类型的描述,至今仍被人采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有较显著的一种气质的代表人物之外,大多数人是各种气质的某些特征的结合,属于混合型。 对于气质类型的本质,希波克拉底的解释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化学的、物理的、解剖学的(身体外部构造、血管构造)和内分泌说的理论,也都不能正确地解释气质的本质。例如,1942年美国的威廉·谢尔登(W.H. Shelden)按照人的体型划分气质类型,他说,内胚层体型:丰满、柔软而笨重,性情平和,善于容忍,慢性子;外胚层体型:消瘦而虚弱,敏感,善于自制,内向;中胚层体型:健壮匀称如运动员,气质平稳。其实,大多数人都不能明确地归入某一类型,而且许多人的气质与其体型并不一致。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为气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通过大量实验,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具体表现为: 当刺激从某种最小值(接近该机能的阈限)向最大值(在该生理机能极限水平上)增长时,弱型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开始效果大,较快地接近极限,并较早地达到这种机能极限,而强型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在最小刺激值时效果小,慢慢地接近机能极限,并较慢达到这种机能极限,两者正好相反。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强的人,在相应的条件反应形成以后对兴奋与抑制刺激信号进行改造时,能较快地得到新的信号意义,并能较快地达到改造以前的条件效应水平。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差的人,则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由兴奋、抑制过程两种原始参数的对比关系决定的。这两个过程之间“绝对”强度方面的巨大差异是从巴甫洛夫实验室做过实验的一批动物身上得到的。 巴甫洛夫根据高等动物大脑皮层基本过程的三种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划分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1)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2)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3)强、不平衡型(不可抑制型);(4)弱型。并认为,上述四种神经系统的基本类型是动物与人共有的。因此,称之为一般类型。神经系统的一般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是神经系统一般类型的外在表现。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不可抑制型相当于胆汁质,而弱型相当于抑郁质(表11一1)。表11—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平衡 胆汁质 强型 平 灵活性高 多血质 衡 灵活性低 粘液质 弱型 抑郁质 现代的研究证明,除巴甫洛夫发现的神经过程的三种特性以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神经过程的动力性和易变性。神经过程的动力性,决定着阳性或阴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快慢和难易。决定阳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快慢和难易,称之为兴奋过程的动力性;决定阴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快慢和难易,则称之为抑制过程的动力性。神经过程的易变性又决定着兴奋过程或抑制过程产生的速度。 除了巴甫洛夫指出的神经系统特性不同结合的四种类型之外,还发现一些新的类型。例如,兴奋占优势的不平衡性,即不可抑制型以外,还存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占优势的不平衡型。 应当指出,高级神经活动有高度的可塑性,因此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也有可变性。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是可变的,所以人的气质也是可变的,尽管是缓慢的改造。所以说,气质在童年时的表现最单纯,最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越趋复杂,因而社会影响越大,气质被改造的可能性也越大。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是先天和后天影响的结果,虽然它比较稳固,但还是可以改变的。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在评定人的气质时不能认为一种气质类型是好的,另一种气质类型是坏的。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例如,多血质的人情绪丰富,工作能力较强,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抑郁质的人工作中耐受能力差,容易感到疲劳,容易产生惊慌失措的情绪,但感情比较细腻,作事审慎小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粘液质的人容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但也容易对周围事物冷淡,不够灵活。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态度直率,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但易暴躁,在精力殆尽时便失去信心,情绪顿时转为沮丧。 气质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有明显的粘液质特征,而果戈里具有抑郁质的特征。四个人的气质类型各不相同,却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同样的,勇敢、果断、有组织性、有首创精神的人,都可以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中培养出来。二、气质类型及其测定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性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典型结合。构成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多数是某一种神经特性的表现,但有的也可能是两种神经特性的结合。例如,感受性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在心理上的表现,反应的速度是灵活性特征在心理上的表现,而情绪兴奋性既表现着兴奋或抑制过程的强度,也表现着二者的平衡性。由于人的心理反应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因此,从人的心理反应可以测出其气质类型。 一般测定气质类型的内容包括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和向性。 (一)感受性。这是人对外界影响产生感觉的能力。它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可以根据人们产生心理反应所需要的外界影响的最小强度来判断这种特性。 例如,在数码管内,数字每次按0→9的自然序列迅速变化,但其中有的地方却反过来显示(如:4→7;7→4)。数字的显示一次比一次快,被试要立即念出数字来,直至无法正确念出来为止。 (二)耐受性。这是人在经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它也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的表现,它具体表现在长时间从事某项活动时注意力的集中性;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噪声、强或弱的光线)的耐受性,对长时间的思维活动而能保持优越效果的坚持性等方面。它可以用跑步器等许多仪器来测量。 (三)反应的敏捷性。它可以分为两类特性:一类为不随意的反应性,各种刺激可以引起心理的各方面的指向性,诸如不随意注意的指向性,不随意运动反应的指向性,等等;另一类指一般的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诸如说话的速度,记忆的速度,思考问题的敏捷程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一般动作的灵活、迅速反应,等等。它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可用“皮艾郎方法”①来测定。 (四)可塑性。这是人根据外界事物变化的情况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的可塑程度。凡是容易顺应环境,行动果断的人表现为有较大的可塑性,而在顺应环境时困难大的,情绪上出现纷扰,行动迟缓,态度犹豫的人表现为有更大的刻板性或惰性。它主要是神经系统灵活性的表现。这可以用“滑杆转盘”来测定,转盘象唱片盘那样转着,上面有个金属突起,被试用根金属细杆去接触不断转动的金属突起,接触了就会通电亮灯,看其用多长时间灯才亮。 (五)情绪的兴奋性。它是神经系统特性在心理上表现的重要特性,既表现神经系统的强度特性,也表现平衡性。有的人情绪兴奋性很高,而情绪抑制力弱,这表明其神经过程有强而不平衡的特点。情绪兴奋性还包括情绪向外表现的强烈程度。通常用生理多道仪来测定。 (六)外向性和内向性。外向性是兴奋性强的表现,内向性则是抑制过程占优势的表现。外向的人表现为心理活动、言语反应和动作反应倾向表现于外部,所谓“喜形于色”;内向的人的表现则相反,善思索与“沉默寡言”。 上述各种特性的不同结合,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例如,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外向性,情绪兴奋性高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且灵活;胆汁质的人表现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粘液质的人表现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向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具有稳定性特点;抑郁质的人则表现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的特点。 下表可以表明各种心理特性与气质类型的相互关系。 由于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气质时,主要应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