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是,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女性的生存状况十分糟糕。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少还在受到某种思潮的一些影响,这种思潮就是对我们自己以及整个社会,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是自己最严谨的法官。我要十分遗憾地说:年轻的女性甚至不足十岁的小女孩,都正经受着某种使命的折磨,这种使命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尽善尽美,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娱乐和广告宣传强加给我们的。难怪我们有时会感到自己如沧海一粟那样微不足道。这种以不可能实现、想让生活尽善尽美为目标的趋势,我们必须改变它,我们也能够改变它。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强加给女性的美丽、聪明或成功的定义是荒谬可笑的。对此,我们需要学会熟视无睹,装聋作哑。相反,我们应当建立我们自己的定义标准。在我们独有的抱负、才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上去建立这种标准。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女士和姑娘们,不论她们是否美丽聪明,其胸怀都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广,这一点非常可贵。我们需要让自己有个超越。而实现超越的关键就是培养和增强自信。因为女性很容易相信别人的才干、能力和善良,往往却很难相信自己。所以我们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一般来说,我们很擅长给别人灌输自信心,而要使自己保持很强的自信,实属不易。当我们的朋友或家人受到伤害和打击时,如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身体上或情感上的帮助时,我们会立刻给予无私的安慰和鼓励。然而,可惜的是当我们自己的情感和作为不那么完美时,我们又会同样迅速地抱怨、责罚自己。我们常常安慰别人,指责自己。通过自我接纳与自励,掌握从情感上支持自己的技巧,就会加深内在的“对自己的友情”。这种“友情”反过来可以建立自信。我们可以把这种友情比作温室,娇嫩的秧苗可以在养料充足的温室中得到最佳的生长环境,茁壮成长,并和其它植物、鲜花一道成长为一种成熟的自然美。这种美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会更加繁茂旺盛。如果我们给自己提供的情感环境,在我们身处逆境时不能给我们提供安慰和支持,在我们身处顺境时,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得设法加以改变。我们可以学会为自己营造真正的自爱和包容的氛围,通过自励来挖掘我们在智慧、美丽与为他人提供服务方面的巨大潜能。我希望这本书变成你的温室,成为你学会善待和信任自己的一片静土。我希望书中真实的经历和思考能成为鼓励、安慰和激励你的小蓓蕾,帮助你现在就展示自身固有的自信。而不是过去你想象的那种,也不是别人认为你该有的那种自信。事实上,我们许多人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去获得并保持自信。只有通过学会始终善待自己,我们才能够保持一种永久的自我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必将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尽管我们一时很难得出书中提供给我们的一些引导性思考及沉思录的结论。但那些有益的启示,是把我们从缺乏自尊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运用书中的启示。你可以将本书作为自我发现的向导。阅读书中的各个章节并回忆你在人生旅途上的所见所闻,直到你感到与书中的某一章节提供的内容一致。你也可以查看书中的目录,用目录指导自己去读每天“对你讲述”的那一篇。在一个相互支持的群体背景中,应用本书中的理念和思考方法,对激励个人成长还有另一种珍贵价值,那就是与其他女性亲密地、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可以使我们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飞跃,同时,又能愈合我们心灵深处的伤痛与不幸。当我们有勇气开采我们巨大的、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宝藏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善良与力量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当我们的内心充满自尊和自信时,我们就能更有准备、更有实力地安慰、支持和接纳他人。让我们生存的大地充满和睦与安宁。从我们人人自己的内心开始吧!第一部分:织网筑巢《市井雨》将生活进行到底(1)被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先霈教授称为“社会档案型的书”、湖北作家陈汉柏的《市井雨》研讨会于24日上午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召开。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出席了会议。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导、茅盾文学奖读书班成员陈美兰教授认为该书是作者社会责任感、人生感悟的迸发,是底层写作和高远视点的很好结合。文学理论家樊星教授认为,该小说继承了从沈从文到寻根文学再到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理解国民性”的传统。评论家蔚蓝认为阅读《市井雨》就如同经临了一场飘散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的市井雨,毛绒绒的密集的细节,挟裹着欲望叙事,让人能够亲切而感性地在其中穿行。《市井雨》展示了几个市民在生活的旋流中载沉载浮的五味人生,但作家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是常常在点到之时以略带苦涩与无奈的调侃笔触去冲淡人生的绝望,混杂着具有生活原汁原味的调侃、自嘲、油滑、苦涩……种种滋味的市民“幽默”。例如小说中这样的感悟:“今天这个伸黑手,明天那个下毒手,只要我们一出手,必然就失手……到头空着两只手……待到山花烂漫时,看我牵着你的手”,诸如此类的妙语,既生动写活了市井百姓在自我调侃中化苦涩为笑谈的心态,也揭示了他们顽强活着的心理机制。小说主人公小芹子是贫困家族的拯救者,是家乡人敬重的圣洁德行的化身,是牺牲自己而造就弟弟美好人生的圣女,也是个除恶行善的现代女大侠,不再是反复被城市欲望吞噬的可悲、可叹的命运多舛的弱女子,而被作者打造成一个新奇的都市传奇人物。(高毫林)市井人生的另一种滋味---读陈汉柏的长篇小说《市井雨》樊 星1980年代后期以来,关注百姓艰难人生,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无论是“新写实”那样冷漠展示欲望“原生态”的思潮,还是“现实主义冲击波”中的《凤凰琴》那样交织着同情与叹息的作品,或者是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那样重新理解“国民性”的作品,都展现了普通百姓活着的不易。如果说“改造国民性”曾经是从“五四”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到新时期“改革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那么,从沈从文到当代“寻根派”再到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则隐隐约约显示出了“理解国民性”的主题。这显然是与“改造国民性”截然不同的思想主题,但又可以看作是与“改造国民性”的主题相反相成的文化思想。在“改造国民性”的话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出思想家的启蒙立场和忧患意识;而在“理解国民性”的主题中,我们则可以看出作家的平民立场与平和心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人的国民性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变(由此可见“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并不虚妄),但随着与现代化建设相伴而行的世俗化浪潮的高涨,“理解国民性”的主题在世纪之交的文学中有不断强化之势。陈汉柏的长篇小说《市井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就在经济转型、社会分化的背景中展示了几个市民在生活的旋流中载沉载浮的五味人生。他们不得不承受着下岗、自谋生路和股市风险带来的重重压力,他们不得不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疲于应付,他们有牢骚,有不满,有抱怨,甚至常常在无奈中走上上访、请愿的险路,但另一方面,作家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尖锐的社会矛盾,而是常常在点到之时以略带苦涩与无奈的调侃笔触去冲淡人生的绝望。不妨称之为“灰色幽默”吧。这是不同于欧美那充满了夸张和荒谬意味的“黑色幽默”的另一种幽默??混杂着具有生活原汁原味的调侃、自嘲、油滑、苦涩……种种滋味的市民“幽默”。例如小说中这样的感悟:“今天这个伸黑手,明天那个下毒手,只要我们一出手,必然就失手……到头空着两只手……待到山花烂漫时,看我牵着你的手”,“保险又保险的‘污’不敢‘贪’,安全又安全的‘败’不敢‘腐’,一本万利的‘赂’不敢‘贿’……吃了保守的亏,才知道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妙语,既生动写活了市井百姓在自我调侃中化苦涩为笑谈的心态,也揭示了他们顽强活着的心理机制。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普通百姓都是擅长在苦中作乐、得乐且乐的。这样的活法已经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写出了这样的心态与活法,也就写出了平民百姓人生的五味:忧患与调侃交汇,愤世与自嘲共鸣;以幽默冲淡苦涩,以油滑化解烦恼。这样的复杂人生底蕴,恐怕是“麻木”、“愚昧”、“卑怯”这些词所难以概括得了的吧。小说的不足在于:有些情节显得枝蔓。例如第九章、第十一章,都写得散漫了一些。如何在尽可能广阔地反映市井生活的同时使情节更集中,并且避免一般化的描写,无疑是有待于《市井雨》的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琢磨、解决的课题。市井经验融合重组的欲望叙事——评陈汉柏的长篇新作《市井雨》第一部分:织网筑巢《市井雨》将生活进行到底(2)蔚 蓝阅读陈汉柏的长篇新作《市井雨》(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版),就如同经临了一场飘散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的市井雨,毛绒绒的密集的细节,挟裹着欲望叙事,让人能够亲切而感性地在其中穿行。《市井雨》在通俗好读的故事中塑造出城市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复杂的人格类型,从省长、总经理、旅法画家、记者、下岗职工、打工妹、市井青皮到麻将馆麻友,包容了高层和底层的芸芸众生。整个小说的叙事场面铺得很开,线索多头,但主要是以山村女孩萧芹枝进城打工、并与数个男人之间的情恋纠葛为基本情节线索,辐射性、多向度地状写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繁复而喧嚣的城市生活画卷,其故事意蕴立体而丰满,人物类型复杂而多样,情感机制充盈而错综。在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所具有的大胆的涉世精神,和敏锐、精细的社会观察力。多年的职场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使陈汉柏对中国社会,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他的小说文本,体现出多重的经验阐释,这其中既有来自市井世相百态的城市人生活的共通经验、农民经验、官场经验和商品消费经验,也有隐匿在城市意象之后的隐秘经验,以及他自身积淀的原生经验。这种本体经验不单纯是一种个人经历,也包括从经历中得到的知识经验和文化经验。值得肯定的是,陈汉柏将他的个人经验和生命知识成功地融入了他的小说写作,使《市井雨》呈现出颇有特色的叙事魅力,有些细节和情节是起于想象的虚拟经验所无法得到的,作品的厚重感和深刻性也由此而生。看得出,作者在创作中也很自信地依凭这种经验的可靠性,着重于对经验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文学经验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当然,个人经验的可靠性,并不一定都能产生可靠叙述的效果,提升读者对作品的可信度,尤其是依附于个体感受和体验层面的经验,往往会受到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失却公允度。《市井雨》以密匝匝的日常生活化的城市生存景观,搅动着读者自身生存的体验基础,下岗、股市股票、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房地产开发等中国社会所经临过的一些大事件,都贯流在整个小说的叙事过程中,并且以情节化、细节化的方式凸显出意识形态的内容。中国近些年来的社会变化也在人物身份和职业的变更中体现出来,像黎佳成,从工厂采购员到下岗职工,再到麻将馆老板就略见一斑。还有主人公萧芹枝,人称小芹子,从四川打工妹、裸体模特、二奶、情妇、杀人犯、逃脱者、隐匿者这一系列的身份变换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复杂而混乱的一面,看到了环境恶化后的市井酸雨对社会对人的腐蚀,也看到了改革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的社会代价。小说中糅合了传统和现代诸多容易吸纳读者视线的叙事元素,贻人以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比如小芹子与多个男人的关系就包括了多种叙事类型,她和杨志刚,是才子和绝代佳人型的爱恋模式,美女模特与天才画家,也是现代小说中的最佳配对,而纯净的没有肉欲的柏拉图式的情感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怀想。她和吴北方则有点像茶花女故事模式,卖身的女人始终心存对所爱之人的愧疚和忏悔。她和缪象山则是古今小说中常见的诱奸模式,先失身,然后变成荡妇。她和甄一龙,如同魔鬼和复仇女神的较量。小芹子不断地以不同的角色,在市井公开的、隐秘性的生活场景中穿行、周旋,她是个成功的征服城市的乡村人格类型,是贫困家族的拯救者,是家乡人敬重的圣洁德行的化身,是牺牲自己而造就弟弟美好人生的圣女,也是个除恶行善的现代女大侠。因此,小芹子不再是反复被城市欲望吞噬的可悲、可叹的命运多舛的弱女子,也不会成为令人悲悯的家世悲苦的山村妹子,被侮辱、被损害的她,被作者打造成一个新奇的都市传奇人物。小芹子之所以成为一个多少有些失真的传奇式的人物,与陈汉柏对这一人物过于理想化的塑造有关,他只是一味地呈自己的遐想去洒开笔墨,赋予了这个人物过于庞杂而沉重的内容,而未能更深入地去思考生活和性格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小说叙事中的个人经验的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了生活的细节的传达上,在人物的刻画上,尤其是小芹子却没能取得可靠叙述的结果。美女、圣洁德行的呈现者,拯救者、献身者、行善者集于一身,也使小芹子成了一个人格分裂者。甚至在她用计连杀三人后,陈汉柏也不愿她受到法律的制裁,不仅让她轻松地脱逃掉,而且也让已掌握了她杀人行踪的老民警主动地毁掉了证据。在这一点上,作者表现出他在创作上还不够成熟的一面,因为不论什么作品,尤其是大作都离不开理性精神的烛照。湖北大学文学院 蔚蓝第一部分:织网筑巢自信 创造自己的神话《重塑自信──颠覆传统 超越自我》简介《重塑自信──颠覆传统 超越自我》系美。英国当前的一本畅销书。作 者苏·帕彤·柔是一位持证心理咨询医师(精神治疗医师)。也是美国著名的上架畅销书作家。她所创作的有影响的畅销书主要有:《鼓起你的勇气》、《女性心灵读本》、《重塑自信──颠覆传统 超越自我》、《中心式的婚姻》、《50岁后的自由》。由于作者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对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疾病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剖析。因此,她的著作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美国媒体介绍:“她的著作能诱发您深刻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治愈心灵的创伤。”作者从实例出发,讲述了“自信”对当代女性生存状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白领女性来说,自信,是超越自己,实现成功的关键。正因为这点,这本书在西方的出版,令许多女性读者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自信,创造自己的神话──读《重塑自信》拉封丹在自己的寓言中,按逻辑推理出:“上帝只帮助自信者”;但丁在《神曲》中也道出至理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确实,自信是成功的首要秘诀。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我们身边,有的女性她们很擅长激发出他人内在的自信力,苦口婆心,发人深省,而对于自己却信心不足、疑虑不少;传统的价值观,使她们成为自己最严厉的法官,她们常常满怀信心地安慰和鼓励别人,却常常暗暗不满意自己;她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似乎被某种使命感折磨着,面对生活的难题,依违两可,而导致在可能成功的道路上半途而废。《重塑自信──颠覆传统 超越自我》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有力批驳,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强加给女性的美丽、聪明或成功的定义是荒谬可笑的。”作者在书中所呼唤的女性的自信,是跨越时代、具有新的丰富内涵的先进理念。作者用她那心理咨询师特有的、推襟送抱的语言,让我们深深体悟到:我们对幸福的追逐、我们向成功的跨越,其最大障碍常常不是我们的技能、水平、环境和舆论,而恰恰是我们自己,准确地说是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说我们误入了当代社会为女性设置的某个陷阱,而这个深刻的哲理,对当代所有的人,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是适用的。作者指出:假如要过我们所期望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我们自己有信心。但是有很多日复一日的影响会消磨我们的信心。当今社会为女性的自尊设置了许多陷阱,当我们用现实的态度看待这一现象时,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中的许多人常常会遭受自信危机。遗憾的是,当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女性的生存状况十分糟糕。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至少还在受着某种思潮的一些影响,这种思潮就是整个社会,包括她们自己对自身不切实际的期望。作者以颠覆传统的勇气大声呼吁:对于那些强加给女性的美丽、聪明或成功的荒谬可笑的定义或标准,要学会熟视无睹,装聋作哑。相反,我们应当重塑我们自己的定义或标准。在我们独有的抱负、才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自身局限性的基础上去定义这种标准。“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女士和姑娘们,不论她们是否美丽聪明,其胸怀都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广。这一点非常可贵。我们需要让自己有个超越,而实现超越的关键就是培养和增强自信。”境由心造,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尤其是身处逆境时,我们的心态会表现出奇异的力量;畏惧,会夸大我们面临的困境,拉长我们生活的阴影,而自信,却会为我们展示希望的曙光。因此,自信,是我们心灵的太阳,它会源源不绝地为我们孕育出生机与活力。重塑自信,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技巧。作者在书中,运用实例,通过自我接纳与自励的方法,让读者掌握从情感上支持自己的技巧,从而强化内在自信心的确立。信心,决定行为;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左右着命运,这是我们在作者的叙说中读出的逻辑。《重塑自信》是对传统的宣战,是女性读者自励的良药、导向成功的桥梁。第一部分:织网筑巢同甘共苦女性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的生活很少有笔直和平坦的道路可走,相反,我们在一起努力编织丰富多彩的现实。在我们所处的的现实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社会学家声称,女性是多心眼的人群。生活常常要求她们同时关注来自多方面的事情。并且,她们对于不断的打扰,有着极大的忍耐承受力。任何一位有过母亲经历、事业的追求、接受过教育、处理过种种重大关系、参与过家政管理及关注自我成长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个事实。要能应付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受生活的风风雨雨,首先,我们要有把握地为自己编织牢靠结实的安全网。当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需要知道,怎样才能找到恢复活力的方法,自己支持自己。借助这种方法,继续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有很多方法能为我们编织一张支撑和保护性的安全网。例如,学会理解和尊重我们的需求、保持现实主义的期望、请求帮助以及废除内疚等等。我希望下面章节中的内容,能向你提供强健结实的纤维材料。你可以用它为你设计一张持久耐用的安全网。当你需要时,它会安慰、接纳并支撑你。同甘共苦———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分享树根的苦与乐在一次去加州,沿奥勒冈州海岸而行的旅途中,那儿茁壮成长的红杉树,给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它们盘根错节、相互渗透。远望这片红杉树林,英姿飒爽,蔚为壮观。红杉树是生命的象征。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把自身和周围的生长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身边的石头和其它树木,使其融为一体。虽然红杉树的根很浅,但是,它们却以其承受力和寿命而著称。由于它们与其它的物体分享着根茎,这样,每一棵树都成为整个群体中的一员。反过来,又去帮助和支撑着整个群体。这种相互适应看起来是很有生命力的。因为红杉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种群之一。女性自然也包含有这种能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也需要学会有意识地与其他人共同分享我们的根茎。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我们就会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随时准备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那些向我们求助的同胞。伊夫,是一位单身母亲,正因为这个原因,她正在为是否重返母校而顾虑重重。几个星期以来,她一直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即担心自己的想法不成熟或太平庸。可是,最后当她冒昧地和几位已返校的女同胞谈了自己的想法时,却得到了她们的支持和鼓励。她们已将她包容在她们的根基体系中了。从她们讨论的结果来看,她对下一步的打算更清楚了。鼓起勇气,寻求帮助,这不仅了结了她思绪上的混乱,而且还找到了一个支持她的群体。这个群体了解她的处境。在建立支撑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那些我们所选择、能分享我们感受的人和可信赖的人,并尊重她们。当你和她们交谈时,跟踪你的感觉,是探知对别人的可信度的好方法。如果你感觉安全又能被理解的话,那么,也许你已经找到了与你志趣相同的红杉树小树林。通过分享相互同情和相互支持的根基体系,像红杉树那样,建立起一张安全网。自然、整体的力量肯定要大于个别、局部的力量。当我需要的时候,我有勇气寻求帮助。当别人需要我的帮助时,我乐意去支援别人。第一部分:织网筑巢戒除内疚戒除内疚———从我的生活和词汇表中删去“内疚”女人们经常被内疚所烦恼着。但是,最近我才知道这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内疚是一个严格的英语单词,其它的日耳曼语或印欧语里都没有这个词。因此,我们需要效法其他的文化,将内疚和内疚感从我们的生活中清除出去。如果我们过分地为自己或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负责的话,那么,内疚感就会减弱我们的自信,并且会形成一种习惯。米莉,一个五十多岁的客户,因为总是感到沮丧,所以来向我咨询。随着交谈的深入,米莉显露出她的性格———多管闲事、老爱掺和别人的麻烦事。当谈到她已失业的三十岁的儿子时,米莉再三叹气,最后说:“我想知道我错在哪儿。”当我问她,她的儿子没工作为什么是她的错时,她很诧异地看着我,并说:“嗯?因为我是她的母亲啊。”探讨米莉的背景,揭示了一个建立在内疚或愧疚基础上的家庭结构。由于她的自我限制,她养成了为身边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承担责任的习惯。由于她像我们其他人一样,没有真正驾驭别人行为的能力,只能驾驭自己。因而她感到气馁和沮丧。米莉决定用以下的方法,从生活中根除内疚。当你开始经历内疚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些问题:我到底做了什么才感到内疚?(如果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判断一下你能否调整它,如果能调整,该如何调整?)我为什么要为这些事情负责呢?对于这种事情,我应该保持仁慈的内疚吗?如果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那么拿出一张纸并写下你对什么感到内疚。然后,在你找到的内疚处作个最大的、最鲜艳的叉标记,最后将它们擦掉。如果你发现自己仍然陷于内疚中,提醒自己:内疚只是一个我正在使它从我生活中消失掉的字眼或感觉。我要从我的词汇表和生活中抹去内疚。善待自己,不要持久地陷于内疚感之中。积极应对———创造性地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难题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我们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而且是带有创造性的。有些人,比如我自己,愿意把困难说出来,在讲述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局势、化解消极情绪。另一些人则觉得自己解决要好一些,即:私下琢磨,理出头绪,再解决问题。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常常因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导致彼此感到错在对方。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当记住:只要我们的应对是积极的,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以合乎情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当布莱尔感到困惑或苦恼时,她总要把事情拿出来说一说,才能看清她所面临的困境。而她的好朋友玛丽琳却凡事自己解决。布莱尔过去经常把自己的处理方法与玛丽琳相比,弄得自己失去信心。她总觉得玛丽琳是强者,而自己软弱,只会哭哭啼啼。既然她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似乎完全不需要什么帮助。那她一定比自己聪明一些、心理也健康一些。最重要的是,布莱尔担心向玛丽琳说出这些事,她肯定会不耐烦,心里会讨厌她的。我建议布莱尔跟玛丽琳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此来验证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可行。她照着去做了,结果发现玛丽琳不仅愿意,而且喜欢听她诉说———玛丽琳还把从她们的谈话中了解到的东西用于自己的决策过程,从而更快地帮助自己走出困境。认同和信赖自己的处事方式,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自我肯定。这对我们大家是很重要的。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没有一种通用的好方法。但我们要相信适合自己的方法一定是最好的,对此方法我们需要予以肯定。我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性地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我认可并尊重自己的处事方式。我有权按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第一部分:织网筑巢关注身心适当放纵———适当地纵容一下自己会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我向那些精疲力竭、面容憔悴的女顾客问道,她们有没有做些什么,来娇惯和纵容一下自己时,她们中的很多人反应为不可思议。好像我刚才说的话用的是外国语。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纵容会让人想起我们童年的娇生惯养,或是我们替别人做些什么。迁就自己的概念是一外来概念,是和现实背道而驰的。如果真的产生这种想法,我们就要回避原来的观念,因为原来的观念被认为是娇惯或自私。毕竟,我们所受到的教育,要求我们应成为给予者而不是接受者。莎拉,一个工作狂。她所嫁的男人,就承担家庭责任方面而言,总是有点孩子气。因此,她到我这里来咨询时,用她的话来说,自己已经变成“一个狂躁泼悍的泼妇”。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自己是家庭中惟一成人———长期承担事业、家务和照料孩子重任的人。在设法改变她丈夫的过程中,莎拉已完全忽略了她自己。实际上,她的情感安全网已不存在了。她的神经已崩溃到了极点,而且正在经受着挫折和打击。我劝告她,不要为他男人那么拼命地干。应该开始为自己想一想,好好照顾一下自己了。那样,两人才会相信和明白:她是应当受到关照的。对莎拉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一星期中有那么一小时,她只是为了她想要的“奢侈”而开始采取了一点小措施。最后,当她每天稍微放纵一下自己的时候,她终于认识到自己不仅更自信,得到更好的休息,还是一个更好的母亲、工人、妻子。现在她能够照顾自己了。在一些小的方面,比如当她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她可以不说出来;在大的方面,例如要旅行时,她可以留下一些钱。她的孩子很快便适应她了,并且从妈妈那里学到了照顾自己的能力。甚至即使她丈夫的变化很小,但也有一点改变了。更重要的是,莎拉越来越快乐和健康了。随心所欲地编织一幅图案放到你的安全网中,把放纵自己的想法列成一张清单,然后一步一步地开始,放任一下自己。用这种方法,你会感觉很舒心的。我有勇气放纵一下自己。我既可以是接受者也可以是给予者。纵容并照顾一下自己是一件值得去做、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关注身心———关注自我健康状况,重视生理暗示信号鲁思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她虽然疾病缠身,可她却置若罔闻。从她自己的阅历来看,她知道疾病的反复发作,很可能是心理上的原因。但探究病因的想法又太令她恐惧。于是,她选择了否认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在经历了多年病痛折磨,其中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之后,鲁思开始认识到,如果要想活下去,她必须对生理上的变化引起高度的重视。尽管她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可她还是让自己把这些情况告诉她的家人,以及几个好朋友,以寻求支持和鼓励。由于身体欠佳,又加上不和谐的婚姻,使她曾经感到沮丧和失望。自从她积极地面对这一切,并勇敢地向它们宣战。鲁思的身体已恢复到接近正常的健康状况。我们的身体,作为奇迹般传达情感的工具,给了我们意识和知觉,我们对它要有信心。要感激它并关爱它,这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对身体传达给我们的所有信息享有知情权。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编织自己健康的安全网。同时,只有通过留意我们智慧而有价值的身体所给我们的暗示,才能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静静地坐下来,闭上你的眼睛。感谢你的身体,它用聪明和忠诚的方式为你服务。祝福你的身体,尤其是那些使你感到不舒服的部位。尽可能地接纳你的身体。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正经受的任何疼痛和疾病上来。询问一下你的身体,需要你去做些什么,才能缓解身体的不适。敞开你的心扉,去辨认并按你身体给你提示的信息去行事。我倾听身体给我的智慧并激励她。我尊重并关爱令人惊奇的身体,同时辨别和感知她给我的暗示。我有勇气去探索自己疾病的心理因素。第一部分:织网筑巢淡化完美淡化完美———放弃刻意的尽善尽美,淡化我们的完美意识完美主义者的麻烦就是刻意追求尽善尽美。对任何事情,稍有不顺、不尽人意就会感到不顺心、不愉快。理想化、仙境般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泥沼中,点缀着片刻间的海市蜃楼。只想陶醉于短暂的完美无瑕的梦境,必将导致回到现实生活后的无聊和乏味。想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建立完美无缺的关系,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干净漂亮、十全十美,那只能是南柯一梦,没有的事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生活中的乐趣才会一天天地多起来。我自己心中曾有过一位我追求的充当的完美小姐的角色。想象中的她,身材修长,纤细苗条。自然的直发靓丽地向后盘成一个结。她戴着半边式的眼镜。身着一件很耐穿的羊毛衫,肘部有个时髦的补丁。还戴着一副白手套,她用这些来检验我保持阳光生活和独特个性的能力。可这却让我的生活更痛苦,直到我学会淡化她为止。这是通过了解她,去发现她的需求来淡化它的。当我慢慢了解熟悉了这位完美小姐,我意识到她的情感只不过是我内心的、尽职尽责的性格角色之一。她认为她必须独自承担成年人的责任。于是,别无选择,她只能对我严厉地监督。她对我所要求的是更坚实的责任意识和成熟感。当我在这方面开始努力时,她对我的要求,多少显得宽松了一些。不那么声色俱厉,也不那么指责挑剔了。感知一下你自身的完美主义吧。问问你自己:我理想中的完美是什么样儿?她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行为?她害怕什么?她需要我做些什么?我愿意去了解我自身这一部分吗?并通过给她所需要的东西,来帮助转化她吗?内在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淡化我们的完美意识,能帮助我们去编织一张安全网。把我们从不可能跨越的鸿沟、深渊中解脱出来。淡化我们的完美意识;尽管不完美,我却很快乐;我轻松并享受那有点不尽人意的生活。无需辩解———原谅自己、宽恕他人、理解万岁要想获得相互信任并保持关系的融洽和亲密,我们得学会理解并原谅自己和他人。但我们女性,有时混淆了这种带有理解和宽恕的原谅。原谅是“否认”的第一个近义词,具有相互依赖的孩子气的含义。原谅我们自己和他人,可以使我们摆脱瓜葛,脱离困境。而且用这种方式,不用寻找因果关系和责任。酒鬼的家庭纠纷,经常是绕着辩解和原谅转圈的。原谅的本质是我们愿意为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一味地原谅那些不可取的行为,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事实上,它暗示着人格的贬低。当我们对那些不可原谅的事,采取原谅的态度时,这就好比我们巧妙地在说:这人没有正确的行为能力。另一方面,在我们情感的安全网中,理解是一根结实而有力的粗缆绳。理解我们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用这种姿态为我们搭建一个诚实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我们可以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和宽恕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和成熟。理解要有敢于承担义务的能力和勇气,还要有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和自发的愿望。使自己和其他人用真心实意、敞开心灵的方式相处。我们需要设法去寻找消极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力求为改变和纠正它们做些什么。当然,我们不能替别人做这些,但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哪些言行是我们不可接受的。并且,使我们自己温和文雅地避开这些言行的场所。而原谅和谅解,本质上是宽容意识。只有相互理解,才会带来相互间的亲密、诚实和信任。我不会一味地原谅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我会尽量去理解自己和别人。我坦率、真诚地面对理解和宽恕。聚集整合———聚集我们自身的能量,整合我们的精神要素你是否曾经说过“我今天有点魂不守舍”?我们的生活常常像秋天抽打树枝的暴风雨,把我们有意集中起来的花瓣吹得四处飘散,使我们想弄清怎样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状态。当我们感到精神恍惚时,这些花瓣就活跃在我们自己的身边。需要把她们重新聚集起来。安娜贝拉是我的良师益友,教我用以下方法聪明地去思考。在我感到身心疲惫、情绪紧张、心情烦躁时,这些聪明的思考方法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宽慰和慰藉。通过调整我们的身心、情绪和精神诸要素,它把散乱在我们身边的精神情感整合起来,达到在更高的自我状态下有机地组合自我的目的。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情感和心智。她们会以任何形式出现,而你却很少会意识到她们的存在。假如你觉得情感混乱时,她们在你面前快速地晃动,甚至会失控地旋转。在你看到或意识到这三种你自己的伙伴时,展望一下你更高的自我———在你的精神层面———在其它三种之上。轻声地说,“集合,集合,集合”,说三遍共九次。当你重复这句话时,给你的身体、情感和心智几种样子或形象画上标记。再把她们召集起来,最终,汇集到你的精神层面之下。轻声重复这九个一连串的“集合”,直到她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你开始感觉到平静取代了混乱。尽管这个练习似乎太简单了点儿。但是对于我们潜意识的头脑而言,它有力的说明,可以把我们的精神活力重新调动起来。从而,自然地平衡和协调我们的情感。处于真正自我的位置上而不是“魂不守舍”,会使我们主动地调整忙碌的生活。并感觉与生活统一步调。我展示我的情感和心智,用镇静平和取代烦躁混乱。我可以平衡和协调我自身的四种要素。第一部分:织网筑巢自我救助问候自我———我们内心还有一些陌生的我,问候她们女人们都知道和其他女同胞结网成群的重要性。如今,我们正处在事业和家庭的旅途上。我们还认识到在我们选择的领域里或行业中,建立关系网的重要性。我们去赴会和参加俱乐部的活动,目的是向所遇到的人们表达我们的意愿———我们能帮助她们及寻找帮助我们自己的人。但是,你可知有多少陌生者在我们内心等待着,等待鼓励,等待接受和等待支持呢?凯瑟琳非常厌恶她的工作。以致每周一早晨醒来就头痛得厉害。有时,她被钟声闹醒后便嚎啕大哭。甚至只要有和这类似的响动,都会如此。她继续在这个讨厌的地方上班工作着。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找不到一个更好一点的工作,所以还是呆在这里要好一些。可是她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在说,单凭有工作这一点,你就算是幸运的。同时,一个内心深处的微弱的声音对她说,她正在适应一份使她不愉快的工作。因此,她的生活是不幸的。她开始勇敢地迎接这些内心深处的陌生人。她感觉到这些陌生人说,有很多事情是你应该去做,你非得去做的。她所接受的教育告诉她:作为年轻的单身母亲,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得工作。而最重要的声音却是来自她内心的,这声音是那样的熟悉、微小和温柔。她这才知道,她过得不开心。内心的这位小人物认为她不好,因为她从来没有取悦过自己,只会唠唠叨叨,总是批评。她是个无情的母亲。于是,凯瑟琳承担了责任并答应了她。当内在的这位小女孩变得更加可靠和自信时,凯瑟琳那种有价值的自我感觉开始膨胀了。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她现在重写了自己的简历,主动地寻求其它就业机会,精神压力大大地减轻了。在新的工作单位建立成功的关系网之前,凯瑟琳得先建立内在的自我关系网。理解、接受我们内心的陌生者,为我们的情感安全网提供了一股重要的力量保证。倾听我们内部的自我心声。我热爱并接受我自己的一切。自我救助———培养一条“尾巴”,使其成为我得力的助手对于我们来说,争取帮助并且愿意接受这种帮助,是很重要的。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自助。我们和自己朝夕相处。我们比其他任何人更了解自己。什么对我们自己有利,我们想干什么,需要什么。有条成语说“上帝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这是一条响亮而又实际的哲理,我们每个人都要很好的去遵循并照着去做。可是,我还喜欢更现实的一条谚语———一条非洲谚语:“上帝赶不走无尾牛身上的苍蝇。”我们都知道无尾奶牛这一说法,人们遇到问题,总是在自身以外去找答案。并且采取对自己不负责的态度。太令人乏味了,不是吗?在我第一次婚姻破裂的伤痛期间,我退缩到一种无能的状态。其间出于习惯,我的第一需求是期待着朋友给予支持,而我却始终是郁闷悲伤、唉声叹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们主动、耐心地陪伴着我。后来,这种无尾状态引起我的一位朋友的注意———即我好像面对自己无能为力。尽管我面临的处境是极其痛苦的,但它使我开了眼界,并且开始为这次婚姻破裂承担自己的责任。开始学着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给自己加上了一条尾巴。起初是一条既不起眼又没作用的小尾巴。随着生活的磨炼和实践,后来它长得又强壮,又敏捷,成为我的得力助手。能够依靠自身成为自己可爱的助手,在编织结实有力的安全网中,它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学会了始终信任和支持我们自己时。我们的尾巴就变长了。就算有时还会有些苍蝇对我们纠缠不休,但最后,它们也会灰心丧气,逃之夭夭的。我乐意且能够帮助自己。我对自己的任何行为和反应负责。我甩出一条强健有力的长尾巴,驱赶生活中讨厌的大小苍蝇。水中畅游———寻找安全漂浮的水域,悠然自得地去畅游一次,在从加利福尼亚回家的路上。我和儿子驾车经过盐湖城。想起小时候在大盐湖中游泳的奇特经历。我问布雷特,想不想停下来去湖里游一下。他答道,我每次想浮起来的时候,就像块石头往下沉。我向他保证“在这里,你不会”。当然他不会沉下去。因为大盐湖能帮助他。即便是我们中有像铅一样重的人,也能毫不费力地浮起来。在编织安全网的过程中,一个有益的帮助就是去寻找一片轻盈安全的水域,在我们感到有溺水的危险时,它能托起我们。在我们周围创造一种向上的浮力环境,这是基本条件。它会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在水面上,而不是拼命挣扎才能浮上来。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在我们周围选择一些人,他们是“浮筒”,而不是套在你脖子上的累赘。这对于建立一个帮助我们、保持一种漂浮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浮筒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并且愿意接受的。她们是善良的,不会瞧不起我们,在她们面前我们会感觉良好。当然我们内心的发言人———她以支持和鼓励的方式———对我们说,她也是浮筒,这一点也很要紧。因为,即使我们周围都是轻快畅游的人们,假如我们对自己说:我不行了,那我们还是会沉下去的。那是在我们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声音。因此,在我们内心深处,要逐步给自己灌输自信,自己支撑自己,不是淹没自己。只有采取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通过接纳和信任自己,就能帮助我们从精神上漂浮起来。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我们是自己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力的浮筒和救生圈。我会积极地说服自己并鼓起勇气。我应该经常与那些支持并接纳我的人们在一起。我会寻找一种向上的浮力环境,然后去畅游。第一部分:织网筑巢换位思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鞋,有一种软拖鞋,里面带有鹅卵石状的凸出物。穿着这种鞋,会有异样的感觉。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我们可以换着穿一下别人的鞋子走一走———与她交换一下观点和看法———就一会儿。这样做会让我们缓解对她人的抵触或成见。当然,也有这样一种人,我们和他们完全合不来,也决不可能同他们培养什么友谊和感情。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花些时间,尽量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和做法,与他们和平共处,彼此相安无事。伯蒂的媳妇蒂娜,设法顺利地把她和她的儿子及孙女分开,可伯蒂弄不明白为什么。由于特别在意婆婆的言行举止,包括她的玩笑话和小毛病。蒂娜对她的家人尽量表现得谨慎小心,不那么多嘴多舌。而对于蒂娜的行为,伯蒂费了许多徒劳的时间和精力,一直想知道如何才能改变她。最后,伯蒂改变了自己的抵触情绪而愿意更好地去理解蒂娜。伯蒂做出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是用自己的耳朵、用自己的心去倾听。观察了几件蒂娜愿意参与的事情,伯蒂又把这些小片断拼凑在一起才知道:她媳妇心中有种忧虑———担心被控制。她的这个新发现,让伯蒂认识到蒂娜没做错什么。开始同情她的选择,同时也不再难为蒂娜的所作所为了。虽然这些没能改变蒂娜的行为,可在很大程度上,确实给伯蒂自己的内心带来了更多心态的宁静与平和。抽出一点时间,设想一下穿着带有某个人特征的鞋子,你却很难受的情形。想象一下那双鞋是否合适,感觉如何。是否夹得太紧?是否显得又笨又大?是否太粗糙。让你自己实实在在地去体会一下,穿着这双不适合你的鞋走路的感觉。你现在理解了这个人的心情吗?尽管我们不大可能改变环境和现状,但我们总可以变换一下位置去体察别人的感受。当我们从总爱挑剔和评判别人的误区中走出来时,就等于加固了我们自己的安全网。为了便于相互理解,抽出点时间,倾听一下自己和别人的意见。每当我想评判某人时,先让我自己穿着她的鞋走一会儿。柳暗花明———身处逆境学会求援,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即让人感到好像被解雇或是我们的工作岗位被取消,自己的饭碗被端掉了。这时,我们肯定是处于生活中最低潮的时期。在这种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些人如果不会独自处理,就会感到愧疚和心虚。不过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生活的最困难的低谷深渊时,如果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大有益处的。一味独自处理、会增加我们的痛苦,从而导致情绪消沉和孤独。苏珊的丈夫,身体上出现了一种病兆,医生担心这种病症是脑肿瘤的征兆。他的处理方法是在弄清病因之前,避而不谈是否得病。而是不时地去对付和处理身体的病痛现象。他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因为“他们只会着急,不管怎样都帮不上什么忙”,苏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在一些信得过的朋友面前,她吐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时,感觉舒服多了。尽管当初,她的丈夫反对她分担他的害怕和担心。苏珊说服了他,说她有这个权力,有这个需求。而且正像他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一样,她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一切。正是在向朋友伸出求援之手之后,苏珊才感觉到能够爬出绝望的火山口,并开始吸取与生俱来的力量。这件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苏珊丈夫的病最后还是顺利地治好了。尽管她丈夫当初抗议,但她尊重自己的需要,寻求安慰和支持,鼓起勇气最终得到了自我安慰。如果你在痛苦或悲伤时,能问问自己,是否正咬紧牙关独自处理和应对。这时,如果你能主动寻求帮助,或许会感到好一些。还有,你是否曾经气愤地紧握拳头,独自挑战你的不幸。即使有人提供帮助你也不接受?在你处于最困难的境况,去找个帮手,她能为你编织一张可靠、舒适的安全网。当你需要时,允许自己请她拉你一把,帮你一下。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我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我可以向她人伸出援救之手,也允许她人助我一臂之力吧!第一部分:织网筑巢筑巢自卫乐于助人———充当上帝的左膀右臂,帮助那些危难中的人敞开我们的胸怀,充当一回上帝的臂膀,去帮助别人。在我们女性编织的安全网中,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案。不仅对那些处于危难中的人,还有向那些忙得无法脱身的人,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或献出你的一份同情之心,对于我们自身都将是一次极其美妙的心灵升华。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敞开我们的心灵之门,我们常常会发现,帮助他人其实也通过最自然的方式给我们自己提供了增值机会。在我最得意的经历中,有一次就碰上充当上帝手臂,去帮助别人的机会。这和一位叫卡罗尔的有关。她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她和丈夫在一家名叫“朋友加伙伴”的餐馆候餐时,注意到女服务员正忙着接电话。最后,女服务员转向正在等候的顾客们,狂暴地说道“我正在和一位歇斯底里的女人通话。我又不能挂断她,这儿有谁能帮帮我?”卡罗尔答应着接过电话,和这位情绪不正常的女子谈了半小时。她不仅使这位女子平静下来,而且还提供了在哪儿能长期帮助她的有效建议。这位女子把电话打到餐馆里来,是因为在她心情沮丧的状态下,她首先想到要做的事,就是在电话簿中找到“朋友”的名字。当我们成为自己的好朋友,承担自我支持和自我安慰的义务时,一个自然的结果是,我们渴望善待他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在我们期待周到服务时,能打开的最重要的一扇门,就是通向我们自己的心灵之门。用诚实、真心实意的态度,接受并爱戴自己。同时,向他人敞开我们的心灵和胸怀。我乐意遇上充当上帝左膀右臂的机会。在成熟的时机或恰当的时候,应上帝之邀去帮助别人。我希望支持自己,也乐意支持他人。我豁达、坦诚地向他人提供周到的服务。筑巢自卫———打造一幢安全屋,必要时为自己服务最近几年,我们的社会已经建起了很多“安全屋”。那是受到伤害妇女和孩子的避难所。然而,这些安全的避难所只收留那些严重的虐待受害者。那么,在我们自己家里或工作场所,情感上没有安全感的那些人该怎么办呢?而且,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直接冲着我们来的无礼行为。遇到这些情况,我们要为自己设置一条界线,针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明确地表达我们哪些是可以容许的,哪些是不可容忍的。尽管莎米在商界同仁中很受尊敬,可在自己家里,丈夫却对她言词激烈、粗暴无礼。还有孩子们对她的抵触、作梗和不顺从。由于出自家庭中的情感虐待,莎米认为家人的如此行为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好。她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当我们走到了一起后,莎米开始学会尊重自己,并相信自己理应受到更好的对待。由于有了这种健康的心态,她在家中设置了一条界线。即她要求家庭成员都要尊重她。于是,她不再跟他们的胡搅蛮缠行为周旋,停止和他们的抵触、逆反行为讲条件。如果他们的行为依然故我的话,她将忠于自己做出的决定并勇敢地捍卫它。其中一条是她自己到附近的旅馆住几天。她丈夫得自己照料自己和孩子们。看来,她只接受最新的、尊重人的行为举止,把这作为惟一的条件。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开始转变了。尽管对莎米来说,这很不容易。然而,必要的痛苦、自我反省及承担义务所带来的是好的转变,她为自己在这个真正的家庭中搭建起了一间安全屋。而这个家一度让人感到像敌营。和莎米一样,我们有权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所以,我们要告诉人们如何对待我们自己———那就是设置一条比较现实的、尊重人的安全防线,并忠于和捍卫它。我应该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我有勇气做出规定或设置感情底线,并坚决主张对人的尊重。我尊重我自己。第二部分:正视畏惧尝试风险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艰巨的一项任务,莫过于尽量把畏惧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成长着的情感,而非完全可避免的消费。尽管我们不曾被这种“害怕呀、担心啊”的景象恐惧得发抖,但我们仍然有必要剥开“害怕”那恐惧的外壳,揭开“担心”那神秘的面纱,借此来增强我们考察它的能力。未经考察的畏惧,会有一种控制我们的趋势,牢牢地把我们攥在它的手心里。从而限制了我们享受生活的能动性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当我们有勇气正面看一下畏惧时,我们常会发现一座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潜能的宝屋。认识畏惧并善待它,会使我们学到许多东西。它会引导我们朝着更可靠的自信之路向前迈进。尽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却是很重要的一步。把畏惧看做我们的老师,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为了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它可避免我们成为苛刻、傲慢的工头。当我面对畏惧,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处理它们,尝试运用来自多方面、各式各样的鼓励、安慰和支持。在此,我的愿望是:和你共同分享这些方法和经验。尝试风险———为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畏风险,勇于尝试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商海,她们必将面对惊涛骇浪、激流险滩的威胁与考验。因此,要学会用救生圈自救。否则,将生死难料。这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另类的畏惧。我们会成功呢还是会失败?我们会与鲨鱼一起遨游呢,还是会被鲨鱼吃掉?我们要采取什么方式,去利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把它变成资本去交易,同时保持盈利不亏本,从而立足商海呢?我们很多人都害怕冒险,即把期待的梦想变成现实的风险。转化我们的畏惧,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去揭示它们有多少可兑现。我们的一些畏惧都是基于个人经验和个别事实之上。然而,还有一些畏惧则来自陈规陋习和旧观念、旧信仰。你有梦想吗?在你心里是否盘算着一笔生意呢?你打算回避由于畏惧的原因带来的职业风险吗?如你能肯定地回答其中的任何问题,这将会有益于你的。现在抽一点空闲时间做一做如下的练习,会对你有所帮助的。取一张纸,画三栏。分别标上“我的梦”或“我打算干什么”、“约束或制约我的畏惧”和“怎样才能转化这些畏惧”。在对应的标题下快速写下你想到的答案。拿出你面对畏惧的才能和勇气。从畏惧中找回自我意识。不畏它们并鼓励自己去冒险。同时,记住可向你的朋友寻求支持、鼓励和帮助。通过你得到的回应,还有你自己的成功而得到安慰,你就会加倍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继续保持冒险的勇气。我正视畏惧并从中学习。我鼓励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把风险看做成就事业的一部分。忠于向导———直觉,我聪明的向导。忠于她,跟着感觉走我们每个人经常会漠视我们的内心智者,尽管我们本能地会感觉某个人或某种环境对我们是不利的,可是我们仍会可笑地或神经过敏地责怪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不听来自我们内心的一个微弱而平静、但又是很了解我们的声音。我们在一开始就该重视这个声音。这是智者的声音。不注意内在的神谕,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安妮是一位年轻的妻子和母亲。她本能地感到讨厌和不信任一名叫艾比的女人。这个女人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个社交圈子中的人,好像都认为艾比人缘好,和她交往很愉快。因此,安妮责备自己对艾比的不友好的感觉,并很想与她成为好朋友。可事实说明,安妮对艾比最初的直觉是对的。因为,从表面上看,艾比笑容可掬、八面玲珑。实际上是个笑里藏刀,背后使绊子的撮白党。安妮没能尊重自己对艾比的本能直觉,反而去培养与她的所谓“友谊”。当丈夫抛弃了自己,投入艾比的怀抱时,安妮才幡然猛醒,但此时已经造成对自己的再次背叛。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具有惊人的洞察力,它超越我们有意识的感受———它常常设法警示我们:远离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坚信这些警示,来支持自己并按其行事。对来自内心的警告保持警惕:过滤筛选出那些对你有益的。对自己打心底里就清楚的事,要深信不疑。去做那些有外在价值的事情。作为安妮的教训,尊重自己的直觉,有时就是聪明之举。我相信自己内在的洞察力。我尊重我自己的直觉并考察它们。我们需要支持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按我的本能行事。第二部分:正视畏惧聚沙成塔聚沙成塔———一步一个脚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构筑成功之塔关注我们的成功。无论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都是削减和弱化畏惧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畏惧的作用范围。我们每天都在体验成功。常常在一些特殊或重要意义的体验中,我们也能构筑成功。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幸福和美满,我们要关注那些“成功”而不是“失败”。然而,有些人更习惯于关注自己的局限性与不足,让自己更加沉沦,不利于去争取成功。十八年来,林恩一直都是一位积极的,很投入的全职太太和母亲。她全身心地照顾和支撑着这个家庭。她有个儿子,患有脑积水,需要细心照料。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林恩却越来越不安宁。意识到自己渴望有自己的事业,想成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行家。认可和接受她到外面去工作,对林恩来说,是一个挑战。在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业里,会引发恐慌。带着大家对她的鼓励,她和同组的女性们,分担了这些恐慌和畏惧、担心和害怕。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最后取得了成功。她用这种方法战胜了畏惧和害怕。当然,她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但是最后她在经受了风雨,制服了挫折之后,庆贺着自己的成功。并继续坚持着。林恩作为女实业家,越来越相信自己的能力。林恩现在是一位成功的计算机咨询商行的业主。她的成功之路铺满了一步一步的小成功。例如,进成人教育班学习;为计算机入门的学生当义务辅导员;做过业余兼职打工;在象征性收费的小型研讨会上作报告等。她的最大造诣或成就,就是克服了惧怕和恐慌。遇到困难和障碍,克服它们,并关注每一次看来似乎很小的成功。搭建一座小规模的成功桥梁。它会在我们热望之海的两岸为我们唱赞歌。现在你能采取的正确步骤是什么?有多么小,又没有危害,同时,它既能帮你善待畏惧,又能助你建造自己独一无二的桥梁呢?我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在成功和困难时期,我都认可和相信自己。勇攀高峰———在生命的旅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攀人生的顶峰我住在科罗拉多,离诺基山国家公园只有一小时路程的地方。我面对那些雄伟高耸的山峰、平静的山谷、纯朴的高山湖,一种令人敬畏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感激它给我们带来自然的秀美和险峻———山脉的魁伟和庄严、野花的鲜艳和脆弱、以及原始壮观的开阔地———无人居住的冻土地带。我们的生活也类似于这令人难忘的山水画。我们都经历过登上山峰的激动和喜悦,或被同化或被遗弃在低谷、在那凄凉荒地时的消沉和绝望。爬出低谷,登上顶峰是我们人类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同时,我们需要相信,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进行的全过程。因为常有这种情况,为到达顶峰,我们得走一些弯路,如迂回往返,甚至迷失方向。这时,我们会问自己:我还要继续向前走吗?静静地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如今你处在人生中的哪一个位置。你是正沿着陡峭的斜坡朝着山顶攀登呢;还是平静地在一处生疏的峡谷宿营;或是挣扎在看上去是个无底深坑呢?接受你现在所处的任何位置。你已经在这里,好,就这样。诚恳地邀请一位愿助你一臂之力的人士来到你身旁,给予你支持和鼓励。假如你对你所处的环境还满意,就放松一下。迎接一下你可爱的向导的到来。如果你想走出你的圈子,问一下这人,是否能帮你走出去。同意并接受他的帮助。如果你觉得他的出现对你很有帮助,又完全可以接受的话,就照他的办。生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有兴衰,有沉浮。在这个不可回避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安慰和保护自己。我们要采取的态度是,要有登上高峰的意志和决心,而不是跌进深谷,碌碌无为地颓废。我尊重并接受波澜起伏的生活。我喜欢多姿多彩的生活,即使我处在人生低谷,我也珍爱自己。大千世界———生活就像万花筒,不能刻意设计,只能自然适应假如我们的生活像万花筒,很多人愿意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并绘制完美的画面。按照我们喜欢的颜色和形状绘制好,然后把这件完美的艺术品当成杰作,去顶礼膜拜。永不再去触动它们。就像这样,现在我们最终得到了。而后,垮塌,嘣!生活就爱冲撞我们精心构造的杰作,把它搅和成完全不同的另一幅景象。多年来,劳拉一直在和信念作斗争。那就是去“修整”那些不完美的画面———她把在家庭里和工作中所遇到的任何危机和困难,都当成她自己的使命和分内之事。随着大量的心理调查,劳拉发现要按自己的主观设想去创造五彩缤纷、万花筒般的生活,那将是徒劳无益的。渐渐地,劳拉开始放弃想控制和支配生活的主观设想。接受她不能改变的现实,这就增加了一份内心的宁静。她为自己崭新的万花筒图案而骄傲,并陶醉其中。当她被乳腺癌折磨时,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从开始的不知所措以及进行抗癌治疗之后,劳拉逐渐相信精神上的压力是由过去旧的控制欲所诱发、所导致的。同时。想要更改所有环境的欲望大大降低了她的免疫系统,这就导致了癌症的发生。所幸的是劳拉转变得很快。她现在不仅征服了癌症,而且放弃了一个大写字母C开头的单词:控制(Control)。劳拉现在不断地接受现实,并相信在她的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万花筒图案和样式。同时,最重要的是认识到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责。意识到这一点,是她走向治愈疾病最重要的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地方:要你放手不管,让你的万花筒随着里面的彩片的旋转而自由舞动呢?我认识到:不应不切实际地幻想支配和控制每个人和每件事。我认可并享受我的生活,不管它是否尽如人意。我是健康和快乐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二部分:正视畏惧学会肯定刚柔相济———挖掘并展示内在的阳刚之气,使其阴柔阳刚相得益彰因为害怕王子在得知自己真实身份后会拒绝她,灰姑娘离开了王子,可王子在四处寻找她。最后,还是带着她离开了她灰暗的生活,并来到了今后永远幸福的地方。假如我们把“灰姑娘”的神话故事,比作我们内心的活动过程。我们也常常会迅速逃离,不接受来自我们自身具有活力的阳刚之气———他是创造的原动力,他具有逻辑思维和领导能力。然后,为我们再去寻求一位表面上具备这些品质的男士。这样不行,甚至最优秀的男人,都不能取代我们自身内在的“圣男”。我们有一项既可怕,又神圣庄严的任务。那就是把女性的温柔和男性的刚强整合到一起。使他们刚柔相济,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如果我们没意识到,或是害怕把我们的阳刚之气合并到日常生活中来,反而为谋求这些品质去指望一位男士。担心没有他就是不行。那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期望过高,兑现就少。事实上,我们吸收的阳刚之气越多,在选择男性作为朋友和配偶方面,我们会变得更明智一些。安静地坐下来,把象征自身阳刚之气的化身,邀请到你的内心世界中来。如果他害怕了,问问他,为什么他感到害怕。如果他不是你敬重的样子。问问他,为什么他显得这么软弱无能。允许你去了解熟悉你内心的这部分。他有何才干,或者有何担心?他的梦想和渴望是什么?他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优秀品质?善待你生命中很重要的这一部分,问问他,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把他包容进来。合并我们内在的圣男,合成我们自身带来的阴阳两种气质。让他们和谐统一,使其既有生气又有魅力。从而打造一个完美的自我。我接受并感激我的阳刚之气。我考察自己任何暴露出来的畏惧,并重视自己的阳刚形象。我是一位成熟丰富的多面手。学会肯定———肯定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们才会无所畏惧我见到过一个项链,系着一个狗牌①,上面只刻着一个单词“Yes”。对生活是多么热情的肯定啊!可有时,畏惧恐慌,它老爱唱反调。在我们对自己的梦想和才干说“是”的时候,畏惧恐慌阻止和妨碍着我们去施展我们的才干、发挥我们的最大潜能。我热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一有机会就说“是”。我最喜欢肯定它的一种方式就是作公开演讲。过去我在作演讲之前,总会感到害怕和恐慌。可现在,只是略微有点儿紧张而已。然而,最近在观看了为临近演说而做的广告宣传后,我好像又回到以前的恐慌,几乎全身瘫软。那是一则短小的有关我演讲的广告词。广告词有点夸大其辞地承诺说:和我一起共聚的那个晚上,听众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他们所希望的内容。但我却不能在周末讨论会上,兑现他们的话,更不用说给我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啊!阴险的恐慌蛇,自作聪明地低声说:“他们会失望,而你会难堪的”。还是对着这个声音,我所做的正好相反———我不理睬它。因为我已远离了失败的畏惧。我顶住了畏惧,平静地准备着演讲稿。———这是我克服畏惧的最好方法。最后在我演讲的头一天晚上10点钟,我开始练习我的演说并找出我忧虑的原因。这么做确实帮助我注意到我需要去做的———把畏惧从内心阴暗的小秘窖里赶出来,和听众们分担它。通情达理的听众们,会鉴别和领会我的本意。我在和大家相互学习,共享美好的时光中结束了我的演讲。驱赶过分的畏惧最好的方法是:剥掉它神秘的面纱,让它暴露出来,公之于众。跳到驾驶席上的畏惧,只会龟缩在黑暗中。当把它放到容忍接受和清醒的灯光下时,它就开始转化了,变形了。为了肯定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和接受我们的畏惧。然后,逐渐地在接受和支持我们的地方,真诚、坦率地和别人分担它。即使我会有恐惧,但我仍然是强健并能把握住自己的人。我接纳并支撑我自己,尤其是在我感到害怕时。第二部分:正视畏惧捍卫自我克服盲从———戒除畏惧心理,克服盲目追求,学会享受生活在这个节奏匆忙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地被诱入没有目标的盲从状态。这里,我是指我们实际上对一切都熟视无睹,而不是我们眼前的具体目标。当我们被这些盲从折磨时,灿烂的晚霞、朋友的生日,甚至我们自己孩子的童趣,都没能引起我们注意地来去匆匆。悄悄地来,匆匆地走。可遇又可求的目标———即使点缀着几分空想主义而难以达到的目标———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健康有益的。可却被眼前的盲从遮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为了这些盲从而牺牲自发的情趣、健康的娱乐或丰富的家庭生活,可能意味着我们正被某些恐慌畏惧所驱使。这些畏惧和恐慌有待我们来提示和治愈。目标的盲从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失衡。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所谓“非得去做”、“非干不可”所占用、所支配着。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好像它是一个瑞典自助餐品评者,而我们只有享用面包的时间。为了引导我们进入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去平衡我们的内心所想和外在活动。———在想象与实干、给予与接受之间来寻求平衡点。如果你正感觉由目标的盲从而带来的烦恼时,可以问这样两个问题来放松一下自己:什么原因驱使着我不停地工作,我担心什么?还有,我追求这个目标,要牺牲什么呢?当你回答这些问题时,记住,要忠实地不加裁决和评判地去回答。你会做出你所能作的最好回答。现在就进入这个过程,做出你的新选择吧。这是值得赞扬而不是惩罚的。接下来,你问一下自己这样的问题:现在我要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步骤,才能让我的生活进入平衡状态呢?目标的盲从会导致忙碌,而忙碌对所有生命体,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有害的。有时还会使我们丧失人性。尽管打破这种习惯很难,即盲目地冲向我们的目标。但我们不妨也可以试一试。有头脑意识、积极肯干、又能承担责任的我们,以一种更加从容不迫的方式,从生活中学习范例,这些范例都是微妙敏感的生活为我们提供的。我允许自己尽可能多地截去那些不适合我消化的部分。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平衡我的生活。捍卫自我———当你遭受不幸时,敢于维护自尊,捍卫自我“勇气”这个词汇源自“COR”和“CORAGE”这两个单词的组合。“COR”在拉丁文中是“心脏”的意思。而“CORAGE”在法语里是指“支持我们核心的能力”。假如我们一直被“先人后己”的信条所左右,那么,要按自己的价值需要去行事就很困难了。因为它首先要尊重自己,有勇气支持我们的核心才行。要适当地支持自我,得多花费一点心思去与旧信条抗争。我们常常不能确切地感觉到,我们是和我们的核心整体地生活在一起。因为我们害怕陷入到“以我为中心”自私的行为模式中。其实不然。我们越是支持我们的核心,保持我们的信仰和情感来尊重自我,我们才越会变得更加关爱别人。当一位天才的女演员默尔和她丈夫分手时,周围很多朋友都感到非常震惊。因为他们曾像是一对理想夫妻。可实际上,默尔的丈夫私下里,总是辱骂并经常虐待和贬低她。多年来默尔扮演的最出色的角色,就是走下舞台后———幸福满足的妻子形象。默尔担心她自己一定做错了什么,才引起丈夫如此对待她。同时,她尽力地去改变这一切,但毫无成效。最后,她丈夫又一次对她施暴,使她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默尔开始认识到她不该受到这样的虐待。在得到一位心理治疗学家支持后,她鼓起勇气面对她的害怕和担心,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对女儿和其他人的爱越来越强了。过去,她假装一切都很好。现在,用来保守家庭秘密的能量自由地释放了,不加抑制地流淌出来。即使在她的前夫面前,也是如此。用心去捍卫我们的核心,则要求我们去掉一些表象,即“他想”,“他们期待”,以及“我应该”等。去挖掘更深的东西,才能找到“我是”、“我需要”和“我能”的答案。敏锐地治愈恐慌和害怕,会促使我们露出核心。我们会成为呵护者,去接受并支持自己和他人。我有权知道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有一颗爱自己和支持自己的心。第二部分:正视畏惧走出迷惘重塑救星———不要过分地替别人操心,让别人自己救助自己尽管女性已知道不为别人的感受而承担责任,我们好像仍旧倾向于随时接受责难。事实上,我们常常表现得像责备的磁铁,吸附着零零碎碎的、负面的精神痛苦和怨恨。并且,认为我们承担着援救者的义务,这是一种极不愉快的生活方式。为了能真正地过得更舒坦些,我们需要试着去改善一下内心援救者的形象,与她协商一下,即让别人自己去拯救自己。在一种最难处理的关系中,乔治娅重塑了她的救助者的形象。她不再充当她母亲和成年孩子的救助者。乔治娅的女儿嘉利,一位敏感而风雅的女性,她患有一连串的半精神衰弱症。全家都去寻求咨询。后来,乔治娅和丈夫资助嘉利重返大学。当嘉利因成绩不合格而放弃学业后,她们的父母雇她来一起做生意。可她利用这种优越条件,经常性地迟到。甚至,有时干脆就不来。而且,不去做所分配的事情。针对嘉利的这种困境,乔治娅也极度痛苦(我究竟干了些什么,使我女儿这么软弱?)她只好给予例外。也就是说,嘉利可以不用像普通雇员那样工作。可是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如今,尽管还在为她操心,但乔治娅正在一点一点地让嘉莉去处理她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为了有勇气不再急于当救助者,而是让嘉莉对她自己的行为负责。乔治娅经常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她已经尽其所知和所能。而且,嘉莉现在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成年人。我们愿当救助者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减轻别人的痛苦。二是自责或责任感。在可能的情况下,拯救别人的痛苦是件好事。可是一味地自揽过失或承担责任,常常是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模式,我很早就了解它了。实际上我们可以亲切、宽容地让别人在适当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自己救助自己。这样就可以转变那些不好的遗风。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我允许别人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走出迷惘———不要等待,把握今天,走出明天完美的幻想迷雾我们周围有数不清的机会。为个人的发展、个人奋斗以及寻求个人幸福提供了充裕的可能性。我们是在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呢,还是害怕地蹲伏在它们的阴影下说,“总有一天,我将学会为自己申辩、梳理这些关系,写我的书”等等。“总有一天我会”不承兑现在而是去相信和肯定未来。或者说维护我们的自尊。隐藏在薄雾里的“总有一天我会”似乎很安全。但常常只留下了没去做的和没说出来的,带走的是遗憾和后悔。可是,我们又害怕去做那些不熟悉的事情,把束之高阁的愿望和想法变成“也许明天”,该怎么样办呢?我们需要去转化这种害怕的心理,拿出勇气去面对它,并制服它。我们先扪心自问,是什么让我们陷入困境。玛丽以前是教师。已是天命之年,她还在为今后的事业做艰难的选择。两年来,她对一些可选择的行业作了认真的调查。但没什么能使她保持长久的关注。玛丽开始更深层地考察自己的害怕和担心。发现在她所生活的地区,也包括她从教的地方,她自己是一位非常严厉、苛刻的工头———对每件事都要求完美,否则就不接受。她开始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即担心开始做一项新的职业,由于自己的要求不现实而再受打击。玛丽不再要求十全十美,这就促使她做出了进入神学院的决定。在她52岁时,她走出了“总有一天我会”的迷惘,慢慢地确信了自己“只要继续保持感觉良好”,她就去当牧师。由于采取了像这样容忍和灵活的态度,她心情舒畅地从事着自己的职业(听从了自己的召唤)。如你有一个梦,它使你在“总有一天我会”的迷雾中苦思徘徊,这时,你应该轻声鼓励自己,去检查一下此时所有的、会阻碍你实现自己梦想的担心和害怕。在忠实的自我支持的温暖中,我们的担心和害怕会烟消云散。同时,我们会信心十足,生活也会心随我动。对看准的事,我会当机立断。我让自己心随我动。我现在就做。第二部分:正视畏惧有所作为改造自我———改造内心的专横,使其转变成可信赖的朋友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位特殊的个性角色,我把她叫做亚个性人物。这些内在的家庭成员常常让我们感到陌生。既不可接受,又不能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这些亚个性人物常常成形、不成形地在我们周围游动。假如,我们忽视它的存在,就会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并有损于我们的健康与安宁。通过了解她们的担心、她们的想法和她们的需求,来整合被我们自身疏远了的这部分。我们亚个性人物中的每一位,在她们核心里,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接受并允许她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去表现和证明这种品质。静静地坐下来,闭上你的眼睛,轻轻地邀请你内心的亚个性成员出来。仿佛在舞台上。她们会以人体、某个实体的象征,或动物的形式浮现。或者就是一种感觉或情感。从远处不加评判地观察她们。她们像什么?她们的感觉如何?她们感觉舒适还是不安,愉快还是悲伤,平静还是愤怒?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对她们的感觉如何?选择那位你最能接受的个性人物,并开始熟悉她,过一阵子,正好在一起了。感受一下你们相互之间的感觉。是否相互信任和尊重,相互关爱和接纳?这位内在的家庭成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又是你在生活中更愿意表现的吗?问问她,她想从你这儿要些什么?你愿意给她吗?现在,跟这位最爱打扰你的亚个性人物一起做同样的练习。记住我们自己的每一个神态,不管她的形象如何丑陋,举止如何可憎,在她的中心都有一种积极的品质。当我们从亚意识的黑暗地狱里解放出来,来到我们可接受的阳光下,它会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温存体贴地善待并支持我们所有的角色成员,这会让她们把内部的暴君转变成可信赖的朋友。我所有的角色都擅长于聚合与集中。我医治并改造受到伤害的内心自我,关爱并接受她们。有所作为———不要低估自己,积极地融入有所作为的人群中如果我们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或担心被别人拒绝,即使离我们所爱的人很近,他们也会对我们视而不见。这时,我们作为一个人消失在人群中,只会变成匿名者而被低估。《幸福会》的作者艾米·汤曾写道:“我的保姆深深地爱着我,可我却只能在她方便为我做事时,才能见到她。”别人的要求和愿望像座迷宫,如果我们觉得在里面迷失了方向,我们要看看自己有用的一面。同时,挖掘出任何不健康的恐惧或信念。而正是这些东西使我们被人低估了。帮助你自己找一下,你有没有在有所作为的地方失踪过。列一张明细表,写上感觉习惯了的、或是被低估了的具体情况。对每一种情形,你都问一下自己,什么原因使你在某种程度上还延续着某种处事方式,而这种方式导致你感觉在人群中不可见或被别人低估。如果你的回答是像什么“我担心……”之类开始的,问问自己的担心:这可能吗?它是不是一种你孩提时期就有过的担心,而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你内心的人物角色中,谁在经历着担心和害怕?她们需要你用什么方式来帮助减轻她们的担心和害怕呢?如果你的担心是可能的,而去改变你的行为时,最糟糕的情况会是什么呢?如果出现最坏的情形,你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从情感上支持自己吗?尽管改变这种过于随和的行为模式不容易,但我们确信自己可以这样做。毕竟我们有权、也有必要让自己有所作为。反过来,它会减少我们的怨恨。并且,对别人会更加关爱。健康的实用主义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自我否定和过分放纵都会破坏这种关系。有必要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健康快乐———人类的基本需求———对其他人也是有用的。但要紧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和支持我们自己。提高他人和我自己的生活质量,我能有所作为。我应该受到关注,我是有价值的。第三部分:善为人母平复自责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来自父母的批评和劝诱,因为它使我们蒙羞和沮丧。要我们不断地责罚自己来建立自信,那是很困难的。但当我们自己做父母时,却觉得这种批评对孩子来说是应该的、有建设性的,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我最近听到有人说:“一旦你成为父母,你就需要治疗了。”是的,没有一个人的父母是完美无缺的,对孩子们来说,我们自己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不管我们曾经的生活是多么不堪,生活的创伤有多么深重,我们现在还是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教养的父亲或母亲。即使我们的童年如牧歌般的短暂,我们还是能从中得到收益,并在今天支撑我们自己。平复自责———让内心自责的声音逐渐消失你内心自责的时候是不是一直在喋喋不休,就像是在唱独脚戏?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当我们重新认识到是自己搞错了的时候,我们却已经被这种冗长而又枯燥的充满了真实的和想象的罪与错的絮叨击倒在地了。在我们孩提的时候,碰到怀疑和沮丧之事,总是父亲或母亲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来说说朱迪的事儿。朱迪的后爹对她性骚扰有好几年了,当朱迪终于告诉母亲这件事时,母亲却说她应该为撒谎而感到羞愧,并说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责任也在她自己。毫不奇怪,得到母亲这样的回答后,朱迪一直责备自己直到她长大成人。我要求朱迪想想每当她自责的时候是在和谁对话,她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了她母亲的模样。接下来的沉思冥想帮助朱迪慢慢地平复了她内心的自责。那就是闭上眼睛片刻,让自己默默地、仔细地倾听自己内心自责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一个熟悉的人吗?让说话人的画面缓缓地进入你的脑海,浮现在眼帘中。这个人可能是你熟悉的人,也可能是个陌生人,或是一种动物,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标志。然后直问这个说话的人,为什么她一直对你如此挑剔不满,问问她如果对你说话更温和一些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