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身体知道答案-7

作者:武志红 字数:9985 更新:2023-10-08 21:41:57

很多人,似乎失去了感受能力。  在一些心理学的课上,我们会戏称这样的人为绝缘体。  比方说,我讲课的时候,常让大家做一个小练习:五六个人一个小组围城一圈,一个人讲故事,其他人听故事。听故事的人,要闭上眼睛。讲故事的人,不能讲出声,他要讲一个快乐的故事和一个悲伤的故事,他可以默默地用语言讲,也可以只是在想象,只要是他真正有深刻体验的故事就好。讲完后,让大家猜,他先后讲的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眼睛的看和耳朵的听,与嘴巴的说,是我们平时最常做的事情,佛教称之为“三宝”。似乎是,我们要与别人乃至任何一个事物建立联系,必须经由这三宝。但关闭了这三宝会怎么样呢?  譬如在这个小练习中,三宝就被关闭了,你不能再通过这三宝去了解别人,你若想听出对方的快乐与悲伤,你就只能使用你身体的其他感官,也即通常所说的感受。  这个小小的练习中,有人很厉害,可以百分百地“猜”准所有人的故事。这样的人,我们会说他的身体很“通”。也有人很麻木,完全不能体会到任何一个讲故事人的体会,这就是我们所戏称的“绝缘体”了。  相对而言,“绝缘体”的数量似乎要比非常通畅的人多一些。  “绝缘体”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都会逃避爱  在咨询中,我的蛮多来访者一开始是“绝缘体”,这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譬如,咨询中我常让来访者做身体放松的工作,这个工作有时是为了做简单的催眠,有时只是因为来访者在这种状态下会更好地捕捉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否则,假若只是两个人滔滔不绝的对话,那就常常只是思维层面的沟通了。但只要让一个人沉静下来,也就是说,让一个人的身体放松下来,他就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真实的感受了。  比方说,我一位来访者,她说最近一段时间,只要和男朋友在一起,就吃不下饭去,那种感觉很像是得了厌食症。  一开始,如果只是纯粹头脑层面的对话,那么可以说,她是对男友有很大的情绪,觉得他做事情很不成熟。  但是,在让她闭上眼睛,做几个深呼吸,略略花一两分钟时间感受了一下身体后,我再问她,有一种感受让和男友在一起时吃不下饭去,这种感受是什么,假若它可以说话,它想说什么?  她安静了一会儿后说,我想对男友说,你对我太好了,这让我有压力,我有时想离你远一点儿。  哦,原来是这样。当时我想,疏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太多时候,我们想为自己保持一个空间,所以她这种感受很有道理。  然而,在和她探讨这种对独立空间的需要时,我隐隐觉得这不是全部,于是再让她多花一点时间再去体会这种感受是什么。  这次她花了约两三分钟时间感受自己,突然间泪如雨下,我问她发生了什么。她说,她明白了,这种感受是,她觉得,男友对她太好了,她隐隐觉得她不值得男友对她这么好。  原来如此,最深的感觉是她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所以男友对她好时她才有了压力,于是产生了想逃走的动力。但是,她又觉得自己也不能对男友讲出想逃走的动力,结果转而成了总是看男友不顺眼,觉得他做事不成熟,和他在一起吃饭时才不能下咽。  这个故事中,假若心理医生是只会用脑的绝缘体,那么就可能会停留在她对男友不满而觉得男友做事不成熟这一层,而这离心理真相相当遥远。  要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捕捉到自己的心理真相,就必须引领来访者去体会自己的感受。  所谓体会,就是通过身体去领会。    歌舞能力是怎么被阉割的  然而,有很多来访者,一开始会没办法做这个练习。最严重的,是根本不能闭眼睛,而有的尽管可以闭眼睛,但不能做感受身体的练习。他们会发现,一旦放下对头脑的使用,转而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他们会有失控的感觉,这让他们很恐慌。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去见一个朋友的儿子,他当时27岁,而从15岁到现在的12年之间,他甚至都没有睡过一次好觉,他的感觉是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睡着过似的。在饭桌上,我请他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他的身体。他试了一下说,他不能这么做。  为什么,我问他。  他说,好像是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追求什么,所以绝对不能有丝毫松懈。  闭一下眼睛,被他理解为是一种松懈。  当然,这种理解,一定只是一个很表层的说法而已,就像我前面讲的女来访者的故事,对男友的不满只是一个头脑的说法,而不是真实的感受。  这两天,我引导一个来访者做感受身体的练习,结果发现,随着我的引导,她的身体反而是绷得越来越紧,于是请她睁开眼睛,问她是怎么回事。  她说,她不能这样做,她不能放下对思维的依赖,一旦暂时离开思维而去感受身体,她就有失控的感觉,同时就会有恐惧产生,担心内在有很不好的感受涌出。  这样也可以理解,她之所以成为绝缘体,就是为了防范,自己内在其实已经产生过的不好的感受。  不管深层的原因是什么,都可以概括说,只有头脑的思考,而与身体失去了链接,也因而与自己的心理体验失去了链接,这就是绝缘体之所以成为绝缘体的原因。  很长时间以来,我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绝缘体,虽然有时我会有精准的直觉,但有很多时候不能与别人的感情有很好的呼应,而最能说明我是一个绝缘体的,是我失去了跳舞和唱歌的能力。  跳舞,或许是从来没有做过,作为汉族的标准的孩子,小时候并不容易有跳舞的经历。但唱歌不同,小时候我很爱唱歌,嗓子变音前什么歌都能唱,就算初中嗓子变音后那些高音唱不了了,但我的嗓子还是不错。然而奇怪的是,自己长大后竟然连到ktv唱歌都难以做到了。  还好,一次在酒吧里喝了十多瓶啤酒后,突然间可以跳舞了,从此以后,偶尔可以很酣畅地跳舞了。前不久,在一次唱卡拉ok时,突然间放开了喉咙,于是都可以唱青藏高原了。  然而,失去了歌舞能力,或者更准确地说,失去了感觉可以酣畅淋漓地在自己身上流动的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一个很大的遗憾,我想此生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重新活出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的状态。  不过,即便如此或许也仍然不能弥补,因而,我有时会想,假若有来生,我希望来生能投胎到少数民族,最终成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艺术家,在歌、舞或其他艺术形式中酣畅而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身为汉族人,就好像是天然会有一个结果——感受能力会被家庭和社会阉割。  这样讲,或许你可以看出,我对孔圣人有些意见,觉得他和他的继承者们教化了我们这个民族,但在这个教化的历程中,我们最后只剩下了僵硬的秩序与礼,而失去了自己的心。  因为这种遗憾,因为这种渴望,使得我对去年在香港学催眠时的一幕总是念念不忘。    父母要学习和一下孩子的节奏  那次催眠课上,做一个催眠示范时,一名30多岁的男学员对来自美国的催眠老师斯蒂芬·吉利根说,他从来都不能跳舞,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他很想重新找回跳舞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帮他。  结果很神奇的,在催眠中,吉利根老师成功地引导了他的跳舞能力。练习中最感染的一幕是,在催眠状态中,吉利根老师哼着一个调子围着这个学员转,而这个学员也随着这个调子跳舞,这一幕协调至极。  绝缘体是没办法歌舞的,要能歌善舞,就必须是允许自己的感受在身心中自然流动。  当然,有的人歌舞时其实是没有这种流动的。记得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讲中国一个男孩在文革末期去了美国跳芭蕾舞并成为最著名的芭蕾舞者之一。电影中,来中国交流的美国芭蕾舞者说,看中国孩子跳芭蕾舞,好像他们完全是按照教科书在做动作,而没有感情,唯独那个男孩例外。  相反的状态,一代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有最好的描述。他有最迷人的歌舞,而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的呢?他的回答是,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管道,他是“上帝的乐器”,并不是他在创作音乐,而是音乐通过他这个管道流淌出来。  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管道的通畅。管道通畅了,才会有我向往的那种境界——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  这个管道是如何堵塞的呢?解释起来,这会比较复杂,在我目前的理解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堵塞,一个是,感受是有罪的,所以不能让它在身心中流动。  这个管道怎么可以保持通畅呢?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尤其是父母想帮助孩子的话,那么答案比较简单——向斯蒂芬·吉利根老师学习,与那个男学员一起舞动。  对此,吉利根老师有一个形象的形容,他说,孩子有任何表达的时候,他会有一个节奏譬如是“啦,啦,啦”,那么父母可以回以同样的节奏“啦,啦,啦”,这种韵律的共鸣,会在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一个场,如此一来,感受不光是在孩子身上流动,更是在父母与孩子的这个关系场中流动。  吉利根的说法是一个形容,孩子很少会对父母说“啦,啦,啦”,而是说,孩子在做任何表达时都有一个节奏,父母可以像二重奏一样和一下孩子的节奏。比方说,孩子说,妈妈我好开心,那么妈妈和一下孩子的节奏就会回以同样的开心,如此一来,一种愉悦感就会在妈妈与孩子之间流动。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深的道理。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不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并非一定是别人做出了拒绝我们的行为,而可能仅仅是我们以为别人不会接受。    恶魔=需要被满足?  前不久,我在专栏文章《你的欲望不是罪》中写到,我们对需要有一种矛盾态度,这可以概括成两个声音:我有需要,需要有罪。  因为觉得需要有罪,我们会将自己的种种需要阉割掉。然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只是简单地将需要阉割掉时,我们只是在心中筑了很多大坝,不让需要很好地流动。这样做时,需要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并且一定会通过种种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还一定伴随着一种感触——这样做是有罪的。  一旦父母的需要处于严重压抑状态,那么父母既可能同样压抑孩子的需要,也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又将“需要有罪”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你的需要被满足了,所以你是有罪的”。结果,孩子真的会以有罪的方式追求需要的满足。  这在我们国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方式,所以你可以频频见到这样的故事:父母很节俭,攒下了蛮大一份家业,但孩子很奢华,很跨败掉了家业。  这样的败家子,他们几乎势必会有一个前提——父母对他们是过度溺爱的。父母压抑了自己的需要,但却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同时他们通过种种微妙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了一种感觉——你是有罪的。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疏通自己的管道。  最近,我有了一系列领悟,需要的这个二重奏是一个关键点。最近一个重大的感悟,是买了一套昂贵的相机后。  许多中国人条件宽裕后会花很多钱玩摄影,比方说,很多老人家退休后会选择摄影。我的理解是,这既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我们成年后的艺术能力基本是零,而像音乐、绘画与舞蹈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很难修炼的,但摄影不同,是最简单的艺术形式——如果摄影可以视为艺术的话。  我也不例外,我是决心想成为一名专业级别的摄影师,所以最近又花了不少钱更新自己的设备。  以前,买任何一只比较昂贵的器材时,我都会犹豫。比方说买一只镜头时,我犹豫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不断上网去查这支镜头的资料与价格,但最后还是买了这支镜头,而我犹豫的那些时间,如果变成工作的话,其实足以挣两三支这个镜头回来。  为什么要犹豫呢?答案很简单——为自己花这么多钱感到不好意思。不好意识是比较轻的说法,而真实的说法是,这样做觉得自己有罪。  因为发现了需要的那个二重奏,在买这套新相机时,我就没怎么犹豫,而交钱后的那个晚上,我感觉很好,觉得有一种流动感在身上涌动。  但是,当天晚上我做了一系列噩梦。梦中,有很多恶毒的人乃至恶魔。以前,我也会做这样的梦。然而,以前这种噩梦中一定会有一个英雄,而我就是那个英雄,英雄总是能击败甚至消灭恶魔。  这次,梦中只有恶魔而没有英雄。半夜里醒来,我感觉很难受,因为隐隐觉得,那些恶魔中有我。  早上醒来,再想起这些梦,我刹那间明白,这是买了那套相机后的罪恶感在梦中的反映。  哦,那一刻我想,到底是手里拿着一套昂贵的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恶魔舒服呢,还是手里拿着一个小数码相机但觉得自己是个圣人舒服呢?  我想,无数中国家长会选择后者,自己省吃俭用,非常节俭地活着,而花重金在孩子身上。如此一来,自己就会享受到一种圣人感。但是,这样的圣人基本上都是绝缘体。  无论如何,流动感都是值得的。难道,你愿意是一个绝缘体吗?    chapter重塑自我意象改变人生  在这个地球上,不经你允许,任何人都无法让你觉得低人一等。  ——美国推销员培训师齐格勒  美国时间7月7日,迈克尔·杰克逊的公众悼念仪式在洛杉矶一个体育中心举行,除了现场1万多人外,据悉,全球有10亿人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等各种方式收看了这一告别仪式,以这种方式送别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超级巨星。  这几天来,我的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着一个念头:假若杰克逊遇到了麦克斯威尔·马尔茨,又会怎样?整容整出人性的奥秘  马尔茨是美国著名的整容医生,曾任纽约医院修复科主任,在为病人做整容时,他洞见到了人性的奥秘,并由此探索出了一套集整容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人生改变方案,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自创的心理治疗取向叫“心理控制术”:我们的人生,都是由我们的自我意象所决定的,如果你改变了自我意象,人生也会随之改变。  马尔茨是如何发现了人性的这个奥秘?这和马尔茨的工作有关,多年的整容经验令他发现两类现象:  许多例子中,改变外部形象似乎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术刀变成了一根魔棒,它不仅能改变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变病人的整个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际的人变得大胆而无畏;一位“笨”男孩变成机灵聪慧的少年,后来还成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员;向来怀有“铁石心肠”的罪犯,几乎一夜间从无可救药的家伙变成了“囚犯标兵”……  也有一个谜团始终让我不解:如果手术刀有魔力,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脸部焕然一新却始终死性不改呢?  此外,他还发现很多有人“虚构之丑”,在他和其他旁观者看来,当事人相当漂亮,但当事人自己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很丑,所以一定要整容。  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马尔茨逐渐明白: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用来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甚至一个人的意识根本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  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  对于一个人而言,一旦某种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事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支温度计控制你家中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重塑自我意象是关键  所谓自我意象,其实是马尔茨自己对“人格”或“自我”的另一称呼。仔细看来,他关于人格的这个定义,和其他很多哲人的定义是非常类似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自我”的定义是: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在我的理解中,关于“自我”的一切内容都是先在关系中发生的,即,先是“我”与某个人发生了一件事情,而“我”将这个事情所带来的一切体验当成了“我”的一部分。于是,先是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最终,“我”也接纳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上一段中提到的“某个人”对“我”而言越重要,出现得越早,他对“我”的影响也就越大。  例如,假若父母在自己6岁前不断地否定自己,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对自己会有一个消极的自我意象——“我不行”。  这个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按照马尔茨所言,“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是真的一样。”  马尔茨的《心理控制术》这本书,乍一读很像是成功学,而其理论又像是励志电影及同名图书《秘密》的翻版,但其实不是。它们尽管看上去都在说“心想事成”,但《秘密》以及成功学都过于简单,其创作者让我们以为,只要我们不断去做“积极想象”,就可以得到成功的人生。  马尔茨强调说,仅仅说“一切存在于你的头脑,你认为自己行就一定行”是不够的,这种说法简直是对人的伤害。  他举例说:自我意象中认为自己“胖”的人总是无法减肥并保持体形,无论她怎样有意识地想尽一切办法与这种自我意象对抗,结果总是徒劳。你无法做到长时间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真能做到短暂地逃避,也会立即产生“反弹”效应,就像一个橡皮筋,在两个手指之间伸长,但稍一松懈就会恢复原状。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那么无论动机多好,意志力多坚强,他总能找到失败的方式,即便机遇来临,他也会失之交臂。  马尔茨认为,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基石或基础,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甚至所处的环境,都是以它为基础而建立。结果,我们经历似乎总是证明并加深我们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这也是我屡屡强调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一个人一旦有了某种念头,就会驱使自己去实现这个念头,因为,我们无意中会认为,这个念头是“我的”,或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念头就是“我”的一部分,我要捍卫这个念头,就等于捍卫“我”。  譬如,假若父母喜欢否定自己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进入学校后,就会“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而他为了捍卫这个自我意象,成绩会一塌糊涂,这反过来又成了支持“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的证据。不仅如此,父母一方面会难过,同时也会有一种不容易觉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个失败者,你看我没说错吧。”  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马尔茨认为:“‘成绩或挣钱能力’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难以觉察的思维模式之上,它一旦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开发自身潜力,并得到与此前具有天壤之别的结果。”MJ:自我意象的产物  杰克逊的故事也一样符合这个道理,这不仅从消极的方面可以得到验证,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得到验证。  杰克逊不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而整容,这意味着,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自我意象是“我是一个丑孩子”,而他的人生似乎也的确验证了这一点。他不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他讨厌从自己的本来面目上看到暴虐父亲的影子。这显然是一个心理问题。真不知道,假若杰克逊去找马尔茨整容,马尔茨能不能帮他重塑自我意象,从而拥有不同的人生。  杰克逊在音乐上的成就,也是他自我意象向外展现的结果。譬如他的唱片《Thriller(惊怵)》之所以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唱片,一个重要原因是,杰克逊希望这部长篇能创下世界纪录。  在自传《太空漫步》中,杰克逊写道:  每当看到夕阳西沉,我总是在太阳消失进地平线之前静静地说出我心底的愿望。就好像太阳能够带走我的愿望一样。我总是刚好在最后一缕光线消失以前许愿。这不仅仅是一个愿望,也是一个目标,在自觉不自觉中它就变成了现实。  我还记得有一次,昆西、罗德·坦珀顿和我在录音室里制作《惊怵》。我正在玩弹球游戏,这时,他们中的一个问我:“如果这次我们做得还不如《疯狂》成功,你会不会感到失望?”  我感到很不安,甚至觉得他们根本就不该问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惊怵》必须要超过《疯狂》,我要让它成为有史以来销售量最大的唱片。  我认为我们都有很强的能力,但我们没有充分发挥我们所有的智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知道我们一定能使《惊怵》成功,我们有那么多才华出众的人来出谋划策,我们能做任何事情。《惊怵》的最后成功实现了我的梦想,它成了迄今为止销售量最大的唱片,《吉尼斯世界纪录》还把这个消息登在该书的封面上。《Thriller(惊怵)》销量创下了纪录,这既是美妙的心想事成,也是痛苦的自我意象的展现。把目标交给潜意识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而我现在认为,宇宙或上帝是非常慷慨的,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  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马尔茨关于潜意识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反对“潜意识思维”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是一个纯自动机制,没有思维能力。但是,潜意识有更神奇的能力——它可以自动帮助你实现目标,就像巡航导弹的目标追寻机制,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并不真正追寻它。或者说,这个目标与你的自我意象不相符。  或者更精确的说法是,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低人一等;等等。  只要你的目标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例如,植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个石块中镶嵌的鱼化石。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将工作放在一边,试图从头脑中摒弃这一切。他在晚上反复对自己说: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条鱼,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觉前拿了纸和笔放在床边,快到早晨时,那条鱼出现在梦中,一开始很模糊,但它的动物学特点最终变得十分清晰。天仍然伸手不见五指,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这些特点写在床边的纸上。第四天早上,他惊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图,以之作为指引凿开化石的表面。当鱼完全显露出来时,竟然与草图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种类。  上星期,在写关于杰克逊的分析文章时,我也有一个类似的体会。我在看了一天的关于杰克逊的各种资料后,感到有些疲惫,睡了一觉并做了几个梦,结果一觉醒来就立即明白了杰克逊的MV《惊怵》中的故事——这正是杰克逊小时候爸爸戴上恐怖面具从窗户里半夜爬进来吓唬杰克逊的一幕的重现。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当然,为了更深地唤醒潜意识的力量,你需要通过努力去积攒一些素材,这些素材会是线索,可以更好地激活潜意识,这样潜意识可以更好地帮你实现这个目标。有意思的是,这时你越是刻意思考或满腹担忧,你越难以实现目标。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些只知道一味努力的学生,未必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刻意努力可能会切断我们与潜意识沟通的渠道。  努力,但同时要学会放松。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灵性层面的潜意识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因此,爱迪生才说: “思想就在空气中。”给自己放“精神电影”  设立目标后,除了寻求潜意识的帮助外,我们可以自己做些什么吗?  当然,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马尔茨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他建议,我们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电影”。如果你设立了一个目标,那么你可以在想象中进行相关练习,而且越详细越好。  实际上,播放“精神电影”已成为很多体育训练的办法。美国学者就篮球运动做过一个实验,一部分人通过实战练习投篮,另一部分人通过想象联系投篮,而经过相同时间的练习后,结果发现,两批人的投篮成功率不相上下。  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教练亚历克斯·莫里森写了一本《不练习就能打好高尔夫球》,书中介绍:莫里森让客户坐在一把舒适的椅子上,放松自己,观看正确的挥杆动作,并就7个要点进行简要的讲解示范。客户什么实际练习也不做,只需每天花5分钟,肌肉松弛地坐在椅子上,进行想象练习。几天后,客户打出了标准杆数9杆、9洞的成绩。莫里森说,他的办法的关键是“在能够成功实践之前,你必须首先有一幅关于正确做法的清晰‘心像’。”  “精神电影”这一办法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譬如,一名即将上考场的学生,可以在看了考场后,每天花几分钟时间想象自己如何在考场上答题,越细致越好,这会非常有效地消除考试焦虑。很多考生在中考或高考时丢三落四,这也可以通过想象来改变,具体就是想象自己带着所有必需品去考场,并在想象中进行检验。  这些技巧都有着同样一个道理——先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象,而后这个自我意象就会在现实中展现出来。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