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哈佛商训

作者:丹尼·冯 字数:50710 更新:2023-10-08 21:39:43

哈佛商训 (丹尼·冯)人生是什么——思考生命的意义    对于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人生是一个承担责任的过程,一个个结果就是生命的意义;有些人认为人生注重的是过程,懂得人生意义的人往往不喜欢平庸的生活,而是有胆量去尝试一些困难的、冒险的、有意义的生活。当克服了困难,险境过去了,才真正懂得人生苦乐。哈佛大学首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要是你在醒着的时间里超过一半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是很难感到幸福的。”  在很多人都处于浮躁和迷茫的状态时,如果你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坚持自己的梦想,你的生命就是绚烂多姿并且意义深远的。  闻名于世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的创始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讲座教授、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的威廉·奥斯勒在年轻时,也曾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读书时看到了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边清楚的事。”的确,追求最有价值的人生,就是在自己醒着的时候,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做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  能够做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这还不够,人生的意义还在于生命这个过程的丰富性。当一个人的生活脱离了单调,他就会给自己更多的期望和目标,让自己动起来,寻找更多的机会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哈佛著名教授福斯特说:“最重要的是牢记对自己的期望,就算你们觉得这个期望高得不可能再高,也要记住,你们的期望像北极星一样,可以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的人生意义几何,全在乎你们自己。”  20世纪初,数学界有这样一道难题,那就是2的76次方减去1的结果是不是人们所猜想的质数。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地攻克这一数学难关,但结果并不如愿,因此都选择了放弃。1903年,在纽约的数学学会上,一位叫做科尔的科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运算论证,成功地证明了这道难题。人们在惊诧和赞许之余,向科尔问道:“您论证这个课题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花几年时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简直就是有点疯狂,但是这却是科尔对自己的期望,那个像北极星一样的期望引领着他继续攀登数学的巅峰,追求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面对人生,既要有当机立断的决心,更要有永不后悔的气魄。务必把握当下的每一刻,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看。人生没有往复,不知有多少人总是在期盼和找寻下一个机会。下一次真的会比这一次好吗?一流人才,第一次出手就做好了赢的准备与打算。每次出手不是给自己练习的机会,而是完成使命必达的任务。  可是,很多人还是迷茫,因为他们还是在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他们焦虑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踏实走好脚下道路的恒心,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指引自己前进的目标,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找寻到人生的幸福。哈佛大学有几门关于幸福的课程特别受欢迎,学生们扎堆选修诸如《乐观心理学》和《幸福学》等课程,想从中找到一些幸福的秘诀,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更幸福呢?  哈佛著名教授杜维明说:“每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处理好成功与幸福的关系,你就离幸福近一步了。我们要了解冠军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成功,你能够达到最高点,达到登峰造极;另外一个是意义,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如果冠军目标只在成功,我们了解到冠军除了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反面教材。比如说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当然我们了解到有很多冠军拿了金牌以后又撤回了,因为有不合情理的行为,因此冠军必须在成功的后面对人生的意义要有所追求。”  在人生的舞台上,只要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不虚度此生,就是一种成功。其实,人生没有输赢。赢了,是生活;输了,也是生活。我们需要追求的是享受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输赢的结果。如果我们的人生只追求成功,那并没有意义,这个成功将来就会异化。假如追求意义而不成功,还是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而且可以心安理得继续做一个平凡的人,对于他自己,对于了解他的人来说,他就是冠军!  哈佛商训  我们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追随别人的生活,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并不是复制别人的生活,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准则,相信自己的判断,生活的准则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全力以赴,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珍惜并热爱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中的缺憾不要太在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成功没有形状,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成功带给人的满足感和快乐感,让很多人都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努力追求。然而什么是成功呢?很多人认为只有大多数人认为你成功的时候才算是一种成功,这是一元化的成功。成功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没有人能证明威望极高的总统就比崇尚科研的科学家更成功,成功的定义不应当取决于别人的眼光,而是你自己的内心。  对于大家所熟知的全球软件产业的领军人物、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应当说,在获取名利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在他看来,衡量成功的方式可以说有很多种,其中最容易衡量成功的方法就是,看你能不能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和自己所尊重的人带来帮助以及通过什么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呢?真正的成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学术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被世俗的眼光左右,你也许会把地位和财富当作自己选择行业的标准,而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当作择业标准,你的人生可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许,但是你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成功是在叱咤风云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取得的,但更让所有美国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表现出来的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从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上来讲,在个人地位和威望上,林肯无疑是成功的。  卡夫卡生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他虽然不断地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写出来,但却很少想到要发表这些文字,甚至在临终时还叮嘱好友销毁自己所有未发表的作品。幸运的是,好友在他去世后违背了他的嘱托,将他的震撼世人心灵的伟大作品整理出版。从这些不朽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功攀上文学顶峰的卡夫卡,他无疑也是成功的。  到目前为止,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包括美国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普利策奖获得者等等。这些璀璨耀眼的明星是成功的,但是其他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能不断超越自己并获得最大快乐的哈佛毕业生们,就不算成功吗?不,他们也是成功的。对于成功的衡量标准,可以是你的名望和地位,也可以是你的影响力,还可以是你的个人满足程度和幸福感,总之,只要你回首往事时,能感到充实和温暖,觉得不虚度也不愧疚,那就是一种成功。  创作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J.K.罗琳曾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不管我们惯性的标准是什么,但是就毕业之后的7年时间来说,我都确确实实失败了,而且败得彻彻底底。我父母害怕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害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降临了。无论按照什么标准来看,我都是我所知道的最大的失败。”她的人生也曾被黑暗笼罩,失业的她一度沦落到十分贫困的境地,根本想不到在未来的时光里,这段经历竟会被报道为神话般的坚定意志。那个时候的她一片迷茫,看不到黑暗隧道的尽头在何处,看不到希望。  但最终,罗琳终于重新做回自己,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她没有失去在自己真正归属的舞台上获得成功的决心。即便最大的恐惧终于成为现实,她仍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有她深爱的女儿,还有一架老式打字机和一个宏大的梦想。这片低谷成为罗琳脚下坚定的基石,在此之上,她重筑了自己的人生,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风靡全球,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崇尚多元化成功的社会,它最明显的特征是,美国的人才体系是多元化的,美国人才的成功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在美国的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在微软公司里,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研究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测试人员的成功可能是找到了椅的“臭虫”,支持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帮助客户及时解决了问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成功,对微软公司的管理者来说,他们都会坦然接受,而且还会与获得成功的人一起庆祝。  成功没有固定的形状,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勇往直前,不受世人眼光左右;坚持到底,不受旁人口舌羁绊;选择多元化的成功模式,发展自己的潜力,才能让自己体会到人生的极致乐趣。  哈佛商训  多元化的成功不仅可以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同时也能让社会保持健康、和谐的状态,让社会成员体验到最大的幸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成功,这才是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一句话,成功没有固定的形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虚度此生,才是智者的态度。成绩不等于成就,人生需要自我超越    也许你昨天拥有辉煌举目的成绩,也许你也曾经被很多人赞许和肯定,但是在商业精英们的字典里,那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上一刻的成功已经成为世人的回忆,这一刻有这一刻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等待着你的,将是此时此刻的超越和下一刻的成功。过去的成绩不等于成就,人生需要不断的自我超越。  有这样一个总是不知疲倦、自我超越的人,她以破纪录的200亿美元收购价,把最大对手康柏公司纳入麾下。自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再没有哪次收购的意义能如此重大。这一壮举远远超越了商业行为的范畴,在美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惠普董事会主席兼CEO卡莉·费奥瑞纳果敢、大刀阔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在业界广为流传,她创造了多个奇迹,是最杰出的CEO之一。1999年7月,刚刚在朗讯公司取得成功的卡莉·费奥瑞纳接管了惠普公司,帮助一个40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摆脱困境。从那时开始,整个世界都在关注她的命运,几个月来,卡莉·费奥瑞纳和忠于自己的人一直被告之,他们的事业没有指望。如今,凭着一腔热情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卡莉东山再起,取得了兼并史上最令人震惊的胜利。  成就盖世伟业的决心,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恒久的坚持和不断进取的决心。有些人收获了成绩,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有些人得过且过,甚至根本就没想过要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只有为驶多的一些人选择接受生活赐予的挑战和机会,逆流而上,超越自我,最终走向成功的神圣殿堂。上帝对每个人都很公平,那些不断超越的人总是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有俩兄弟出生于矿工家庭,小时从母亲手里接过小杂货店,凭着不断超越的精神,使得这家小杂货店发展壮大,成为如今闻名世界的“阿尔迪”。近年来,在欧洲富豪排行榜上连中状元的一直是德国的一对名叫卡尔·阿尔布莱希特和特奥·阿尔布莱希特的兄弟,不仅如此,在过去的短短10多年时间里,兄弟俩在美国《福布斯》富人榜上的排名急速蹿升,兄弟俩2004年的财富总计达268亿美元,紧随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之后,连续3年在世界巨富排名中蝉联第三。从小杂货店起家,到名列欧洲首富,如果没有不倦的坚持和恒心,绝对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我们如果没有自我超越的心,就不能获得长久的进步,也就不能收获真正意义的成就。克莱门·斯通说:“人与人的差别只是一点点,但这小小的差别却有极大的不同。小小的差别是思维方式,极大的不同是,这思维的方式究竟是猾的还是消极的。”有人觉得自己在学校的成绩出类拔萃,就可以不管现实社会的挑战和需要,直接向精英阶层进阶;有人以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做得很出色,就已经可以算得上有所作为,可以开始享受人生了。这些人没有自我超越的精神,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抛得远远的。有些哈佛毕业生曾经辉煌,然而就是因为失去了进取心,而被时代遗忘在角落里。  不断超越的人生,猾进取的态度,一直就是哈佛学子们秉承的信念,在坚守这个信念的过程中,他们始终怀抱着自己的梦想。  尼古拉是希腊籍的一名电梯维修工,他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一小时时间来攻读核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一个念头跃入他的脑海。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计划。这种加速器有着很大的优势,它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器造价便宜而且更强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做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7000万美元。因此,尼古拉得到了1万美元的奖励,同时他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天我们都不能止步不前,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人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现在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我们不能够停下来,我们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哈佛商训  不要记挂着自己昨日辉煌的成绩,将那些缤纷璀璨的自豪感收进自己的记忆库,从此刻起,你脚下又有了新的征途,因为昨日的成绩不代表近日的成就,人生需要不断地开拓进取和自我超越。记住,当你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一次又一次战胜自己的时候,你就离梦想更近一步了!怀抱梦想,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  梦想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作为世界顶尖学府的哈佛大学,从来都鼓励自己的学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哈佛十分强调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要投资未来,就要定好未来的投资方向,也就是要及早设定人生目标,怀抱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因为没有目标,就谈不上发展,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成功。  哈佛大学里流传着一句训言:“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这个训言有它独特的历史典故,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其余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3%的人,在25年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他们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自己。这个调查生动地说明了明确生活目标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已经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常而那些少数的3%,却是怀抱着梦想去奋力拼搏的精英。  梦想致富是一种向上的态度,对财富的渴望可以督促你迈上胜利的巅峰。  193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的沃伦·巴菲特,在他小时候就有了强烈的赚钱欲望,他梦想在35岁时成为富豪。受家庭影响,他对股票特别着迷,当其他孩子还在玩飞机模型、玩棒球或赛马的时候,他却一门心思盯着华尔街的股市行情图表,像大人一样,专心致志地画出各种股票价格波动的曲线,画得像模像样,令父母惊叹不已。  正是因为怀抱致富的梦想,巴菲特才能不断收获经济增长的果实,积累自己的资本,让自己拥有的财富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被称为美国华尔街“股神”的巴菲特成为了世界上为驶多的在股市致富的大富豪。他的公司股票创下天价,每股价值高达8万美元,他拥有私人财富42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富豪,享誉全球。  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经济茁壮成长的果实可能就不能展现其富有价值的夺目一面,甚至会提前枯萎。很多富商曾经十分富有,而且深谙做生意的妙招,然而却在自己的钱财越来越多的时候,放弃了继续努力的事业,选择了消极度日,沉迷赌博的生活,最终因为赌博而失去了自己所有的钱财。最新调查显示,全球大部分超级富豪过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额财富,“败家率”达到80%。有人把《福布斯》杂志最新的全球400位首富排行榜与20年前的排行榜对比,结果发现,平均每5名榜上有名的超级富翁中,只有1名能在榜上屹立不倒。富翁破产的原因,除了巨额财富增加了管理难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远大的理想,不注意节约开支,随意地挥霍,最后导致破产。  所以,单单是追求经济成长的果实、享受积聚财富的快感是不够的,你应该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在这个如同北极星一样的目标的驱使下,你才会一步步走上商业精英的巅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哈佛大学毕业后驰骋商场的有为青年,大都在大学的时候就怀有梦想,并开始积聚以后创业的资本,毕业之后工作几年有了一些积蓄就开始奋斗,到三十刚出头就已经是百万富翁或者只有一步之遥了。  至于那些“大人物”、商业精英们也都是在怀抱梦想的时候就开始遨游商海,积聚资本。如美国第四大个人电脑生产商迈克尔·戴尔,他从小就有当富翁的梦想,而且一直为这个梦想在努力着,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致富生涯。再如美国佛罗里达有一名学生查理斯,13岁打工时发现一个商机,就创办了他的“打电话送尿布”公司,其后便有了多家相当规模的公司。假如他们不是怀抱着一个梦想,就不会早早地开始储蓄资本,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在年轻时就着手创业,是不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富豪的。怀抱一个财富的梦想,是走向致富之路的起点,而致力于实现梦想的行动,开始采集经济成长的果实,是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要投入的成本。  哈佛商训  没有梦想和目标的人,不可能得到长久的成功,只会在侥幸的成绩里得意忘形,或者在失败的阴霾里难以自拔。只有怀抱理性而合理的梦想去追求经济成长的果实,才不会被物欲横流的世界迷乱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求财富,一要有梦想,二要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接着就得开始积聚资本,不断地收取经济增长带来的果实,这样,才能更快地走进财富之门。不能收获财富,是因为信念不足  有些人对财富一直抱有宿命论的态度,如果没有收获应有的财富,就认为自己没有所谓的财运。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同样,如果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你定能到达梦想中的财富之巅。的确,没有人天生注定就是富翁,也没有人天生注定就是穷人。不能收获财富,不是因为上帝没有特别青睐,而是因为自己缺乏强有力的信念作为支撑。  哈佛商学院老师总让学生们正确看雌富和金钱,而不被任何宿命论的观点所左右,他们对金钱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态度坦荡。所以,哈佛的学子多数认为,只要自己愿意投入,都能获得财富上的收益。金钱只是金钱,不是别的什么。正视财富,是你需要学习的第一堂课。  美国每年都有大约50万人开始创业,他们中间不乏雄心勃勃者。有的人虽有良好背景、精密的计划,但却屡遭失败;有的人并无值得夸耀的资本;却事业有成。总之,商海中,成功与失败总是不断交替变化的,而能否收获财富,关键看你是否有坚定的信念。  在几十年前,美国密歇根城,两个名叫莫纳汉的爱尔兰兄弟从意大利人手里买下了多米诺比萨饼屋,并从此在美国餐饮业掀起了一场革命。今天,饱尝创业之苦的莫纳汉兄弟在全世界已拥有5000家比萨饼连锁店。他们的年收入为50亿美元,他们的成功更成了美国经营管理专业院校最着迷的研究课题之一。  创业初期,无数困难接踵而至;经营初期,这种“送货上门”的业务很不景气,不明就里的人会说这种卖法从来没有人试过,奉劝他们放弃。但是兄弟俩并没有因此气馁,因为他们相信,财富不会凭空产生,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他们的经营宗旨被浓缩在这样一句神奇的话中:“如果你不来找多米诺,多米诺就会来找你!在你接通电话的30分钟之内热气腾腾的比萨饼就会被送到你的手上。”  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的确征服了注重效率的美国人。他们在美国是如此家喻户晓,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集体游戏:游戏者向他们的订户运送多米诺比萨饼,用时最少者为赢家。看到莫纳汉兄弟的成功,欧洲人也竞相效仿。今天,法国最大的比萨饼屋已发展到拥有一千辆送货车。现在,欧洲人平均每年消费四个比萨饼,而美国人平均月消费量为七个。“比萨一族”通常会在回家的路上,忙着打电话订餐。无论如何,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起来的“比萨饼之路”越来越受到餐饮老板的普遍青睐。  从上面多米诺比萨饼屋的例子可以看出,财富的收获是因为自己的某种信念,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信心。很多人不能收获财富和金钱,并不是他们缺乏才干或者赚钱的能力,而是他们本身就缺乏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是缺乏坚信自己会变得富有的信念。  富商希尔兹曾经是个家境贫困的孩子,他在上学期间就学会了赚钱。他的商业信条就是:要使每寸土地都长出黄金。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直到走出贫困,迎接他的财富人生。希尔兹上大学时,有一次,在宿舍里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热水瓶。瓶胆摔碎了,开水流了一地。热水瓶的外壳很漂亮,也很新,扔了非常可惜,于是他拿着空壳去找瓶胆。可是校里校外没有一家商店卖瓶胆。他转念一想:自己为何不能卖瓶胆呢?  他马上开始调查。他先在男生宿舍调查,得知一个新热水瓶用完一个学期,一个宿舍8个热水瓶只有2个是好的,而女生宿舍的调查结果让希尔兹更加高兴,8个热水瓶顶多只能剩下1个是好的。于是,希尔兹和学校附近的一家商店定了50个瓶胆,然后在校园里贴出好几张海报。白天上完课后,希尔兹就在餐厅门口摆摊,晚上就在宿舍里销售,当天就把50个瓶胆全部售出。在剩下的两年里,希尔兹垄断了本市大中专院校的热水瓶瓶胆生意,生意一直很红火。  希尔兹大学毕业时,当所有同学都在忙于找工作、为将来的事业发愁的时候,希尔兹却依然心平气和地做着自己的生意。希尔兹凭借独特的商业目光,使他管理的每寸土地都不会休眠。  要想发财致富,需要有一个善于出奇制胜的大脑,只有通过营造新颖概念才能出奇制胜,比别人更加成功。想他人所未想之事,走他人所未走之路,淘出每一片土地下藏着的金子。而发掘自己头脑的潜力,就需要一个信念作为支持系统,这个信念会让你知道,商机处处都有,关键是你要有一个灵活的头脑去发现和去利用它。  哈佛商训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收获财富,而是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收获财富。因为你的不相信,潜藏在你体内汇聚财富的力量之源就会渐渐枯竭。所以,要对财富有足够的信念。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机会,善于抓住每一个灵感,就可以为自己赢取利益,收获梦寐以求的财富宝藏。能力比知识重要,财商比财富牢靠  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能力就是运用这种力量创造财富的智慧。当今知识型的社会,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都在迅猛地更新换代,知识的堆砌和积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善于运用知识,善于创造财富,这种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在常春藤院校中,哈佛商学院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平均收入,却常常是其他大学毕业生的几倍。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被称为“金护照”,是通向金钱王国的通行证。21世纪初期,在哈佛拥有MBA的硕士,平均每人得到四份工作计划,平均年薪在14万美元左右。对于这样的骄人成绩,哈佛大学董事拉德说:“走进哈佛校园的学生,都必将取得一定的成就。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过去,都会用一种感激的心情来表达他们成功的喜悦,因为在这里他们学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成功法则。”而这种成功法则,便是哈佛传授给学生们的能力、智慧、财商。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那些成就突出的人物,并不一定多么聪明、学习有多么好,相反,有些人学习成绩平平,或者根本就没上过什么大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不同凡响的人物,也不影响历史为他们记下浓重的一笔。伟大起源于平凡,平凡蕴涵着人格魅力,而魅力的形成在于独特的能力。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展览上公开了多位美国总统的校园档案,人们可发现,大多数总统小时候在学校表现平常,成绩一般。肯尼迪八年级时一次拉丁语考试仅得到55分,而约翰逊呢?他在三年级的时候,语法考试成绩为D,这是非常差的成绩了,老布什多次考试只得到六七十分。  如果我们还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人的经历的话,或许没有人会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会成为美国的领袖。学习成绩、学历、知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人一生最辉煌的一刻,是靠努力来完成的。社会需要知识,但更需要能力。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是这两者的结合,但更注重的是后者。  对一个人来说,他进入到社会后,综合素质是最重要的。综合素质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首先表现为自信心,因此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帮他建立自信心。美国许多家长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孩子IQ(智商)、FQ(财商)、EQ(情商)的教育培养中,FQ(财商)的教育培养最重要,要想子女成材,就一定要从他们小的时候开始进行理财教育。为世界各国培养出1000多名CEO的教右夏保罗说:“美国人有一个共识:在诸多成功中,赚钱最能培养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必须从小教孩子理财,培养他们的财商。财商甚至比财富更重要。”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教育专家,他甚至强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小孩不会理财,富不过三代。”  财商就是运用商业知识创造财富的智慧,这是一种比财富更有价值的能力。很多人以为有了财富就万事不愁了,但是财富如果没有财商的维系,就会变得四处游走,甚至蒸发不见。人人都知道,资本和资金都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他们会从利润率低的地方流到利润率高的地方。如果给一个文盲一千万,让他去花、去投资,这一千万很可能会灰飞烟灭、所剩无几。而如果给一个财商很高、很会资本运作的高手一千万,就有滚动成十个一千万、百个一千万的可能性。经济危机时期,人人自危,有的人明哲保身,以期将损失降到最低;有的人却倾家荡产,走投无路;而有的人却运用超凡的智慧,在危机中找到机会,逆流而上,获得资本的增值和利益的最大化。  弗里德曼出生在利沃夫,这是一个位于乌克兰西部边境上的小城,它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可怜的弗里德曼从小就饱受种族歧视。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拒绝了这个犹太青年,因为犹太学生的名额已经满了。但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商人。1988年,弗里德曼大学毕业以后,他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建了Alfa集团。弗里德曼的第一家公司叫做AlfaEco,这是一家买卖食油、白糖和钢铁的百货贸易公司。他用石油从古巴换来了大量的食糖,从而在物资短缺的前苏联时代大赚了一笔。现在,Alfa已是俄罗斯最大的金融和工业集团,它拥有包括广泛的经营部门在内的一系列分公司:从生产水泥、出口石油到艺术品买卖,从银行、超市到房地产和电信。  同时,Alfa集团的商业战略尤其独特,与大多数俄罗斯集团不同。当大多数公司都专注于石油或者金属等产业时,弗里德曼却努力实现多元化经营。他进入各种新成长的领域,并且在其中扮演了风险投资家的角色。观察家和竞争对手认为,弗里德曼很有才干,他能够测定经济趋势的发展方向。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时常教导他的学生:“用你的头脑去让那些知识增值!”哈佛大学从来不赞成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知识,因为他们知道,在学生脑中静止不动的死知识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而真正活跃在学生脑中的那些点子和不断整合信息的能力,才是创造新事物和获取财富的最重要的因素。  哈佛商训  不要忽视能力的培养,不要以为死记硬背的知识很有用,记住,博学多闻的死知识比不上灵活应对的真本事。从现在开始,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别等需要的时候才搜索自己脑子里硬邦邦的知识,也别等着资金流到你面前的时候,才想着要提高财商。财商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馈赠的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给你的,永远都没有自己亲手去争取来的有意义。真正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创造和积累得来的,而不是靠别人的馈赠得来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富有,但是拥有怎样的财富,如何拥有财富,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财富其实分为两种,一种为可见的物质财富,一种是无形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生的基础,精神财富是财富的最高境界。拥有保障基本生存的物质财富,才可以追求精神财富。但不论追求怎样的财富,都需遵循俗话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都需要靠自己去创造和积累。财富的获得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只有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并施展自己的才华,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同时自己也是精神和物质的拥有者。  很多人觉得自己经济拮据,没有本钱去创造财富,所以创造财富只能是有钱人干的事。但是富兰克林很早就说商业是那样的简单:“借用他人的资金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条致富之路。”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这样说:“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本达到致富的目的。”即使你很贫穷,你也不应等着别人的馈赠,而应该抓住创造财富的机会。  财富是自己创造的,正是使用他人资金和一项成功的计划,再加上具备猾的心态、主动精神、勇气和通情达理等要素,使得一个叫做查理·赛姆斯的美国孩子变成了巨富。  查理·赛姆斯是一位百万富翁。然而他在19岁时,除去已找到了工作和节省了一点钱以外,并不比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更富裕。 查理·赛姆斯每星期六都定期到一家银行去存款,这家银行的一位职员便对他发生了兴趣,因为这位职员觉得他有品德,有能力,并且有投资的价值。  所以,当查理决定自行经营棉花买卖的时候,这位银行职员帮他贷款。这是查理·赛姆斯第一次使用银行贷款。他成了棉花经纪人。大约过了半年以后,他又成了骡马商人。查理当了骡马商人几年之后,有两个推销员来找他,请他去为他们工作。而查理却在这两位推销员的恳求下,建议他们自己去创造财富。这两位推销员成功地推销人寿保险单已有许多年,他们受到激励,自己开办了一个保险公司。  他们虽然是出色的推销员,但却是蹩脚的商业管理员,因此,他们的保险公司总是赔钱。后来他们再一次找到查理时,其中的一个对查理说:“我们是优秀的推销员,但查理你有良好的经营知识,我们需要你,有你的帮助我们就能成功。”他们就这样走到一起干起来了。后来,他们的保险公司一跃成名,在美国保险业界赫赫有名。  世界上最终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的人,而是那些白手起家、用勤劳与努力打拼出来的人,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是勤劳努力的人。电报业巨子萨尔诺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萨尔诺夫的家里十分清贫,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就不得不利用放学时间及假日做工,挣点钱贴补家用。在他小学快毕业时,父亲去世了。他没有办法只好辍学做了童工。他15岁就开始步入了社会,负责家里的开销。  他一边拼命地工作,赚取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一边开始自学。几经周折后,他在一家邮电局找到了一份送电报的工作。他工作异常辛苦,一天要送20份电报,为了一份电报,有时候要跑上几英里路。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两三点了,他又累又饿,几乎不能再多走一步路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将来要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于是,他开始学习当时几乎没有几个人掌握的国际莫尔斯电码操作方法。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他减少了每天送电报的时间。由于具有惊人的决心和毅力,他居然学会了这项高难度的技术,于是被破格提升唯务员。在公司的研究所,他完成了电气工程学学业,成为当时世界功率最强的电台—马可尼无线电公司的收发报员。在1912年4月的震惊世界的大型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时候,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收到沉船信息的人。  长期从事电报工作让他有了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无线电技术的市场化具有广阔的前景,于是他在30岁那年升任为无线电公司的总经理,拥有了财富和地位。他这样卓越的成绩,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而这些都要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勤勉与努力。  财富是靠自己努力获取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财富不是馈赠的,是创造出来的,知道这一点,你还等什么?为了自己的财富梦想,开始好好规划你的精彩人生吧!  哈佛商训  如果一个人要获得财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在成功的路上你要付出的努力与勤奋也许会超乎你的想象,能不能真的做到比别人努力几倍甚至几十倍,就是决定你能比别人成功几倍、几十倍的重要条迹只有比别人更早地付出这份努力,你才有机会比别人更早达到理想中的自己,也才能有机会比别人更早地享受到更好的生活。面对财富,仅有渴望就够了吗  渴望财富是创造财富的第一要务,面对财富,如果没有渴望,那就将失去任何为之拼搏努力的动力。著名思想家,心理学家约瑟夫·墨菲告诉我们:“想得到财富,先必将财富的观念送入潜意识,不论何时何地,心中先相信你会拥有很多财富。”他认为,要发财致富,首先你必须有这种潜意识,并且要不断强化这种意识,同时你要诚实地努力地投入工作,潜意识欲望就能获得成功。  在这个多变的社会里,很多时候,获取财富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灵感。渴望的理念使你的眼光更具洞察力。这不是要求人们为钱疯狂地推崇拜金主义,而是传达一种猾向上的观念,那就是要培养强烈的致富欲望。尽管财富不会因为你的渴望而让你马上拥有它,但你时刻存有这种念头,你就会发现许多赚钱的门路,时刻想发财你就会找到许多致富的机遇。看看那些“大人物”,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里根、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物就不是发小财的欲望,而是谋算着如何发大财,正是发大财的欲望,驱使他们在政务那般繁忙之际,还念念不忘抓住投资的机遇。  拥有致富的强烈渴望,是叩响财富之门的必要前提。然而,面对财富,我们仅仅有热切的渴望就够了吗?显然是不够的,思想能促使行动,动机能激发灵感。你若时刻有致富的强烈渴望,你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力量,去追求致富,使自己的一切理念、行动、个性、才能与致富的欲望相吻合:对于一些与致富的欲望相冲突、矛盾的东西,你会努力去克发消除;对于有助于致富的东西,你会竭尽全力去寻找、壮大。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努力,你便会成为致富者,使致富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相反,如果你没有强烈的致富财富,那么当你一旦遇到一点挫折的时候,你就会退缩,将致富的欲望淡化或压抑下去,那肯定会导致一事无成。  哈佛大学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被灌输着这种思想:财富的获取不是先天的恩赐,而是后天的努力所得。有信念获取财富,并孜孜不倦、永不言弃的人,定是攀善富高峰的精英。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说:“渴望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更多的时候,需要更清晰的方向让你知道,你要获取的财富,在哪个位置。”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求索和前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前进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对既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这个目标就是明确的计划和愿景。因此,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计划,也就有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制定清晰的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商业精英的生意经中,制定清晰的目标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哈佛的学生们从来都注重目标和计划,哈佛有个著名的**ART原则来度量目标的价值,很多500强企业都遵循这个原则来衡量和考评目标的定位状态。有了热切致富的渴望还不够,财富之门不会因为你内心的殷切希冀而为你敞开,只有当渴望化作行动,你切实地开始规划你的行为,建立清晰的目标和定位,不断地投入,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发现创造财富的契机,你才能得到幸运之神的青睐,机会才会因此降临,成功才会近在咫尺。  “股神”巴菲特,正是这样一个有致富渴望的人。他不仅有渴望,而且有实力,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有纵横股市大显身手的高招。他认为,想要获取财富,首先要有可以衡量的目标,接着就是要不断充电,让自己能够创造财富、驾驭财富。这样,你拥有的财富数目就会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了渴望,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信念,如若没有解决问题和压倒困境的能力,也是不够的。财富起源于智慧,很多伟人自始至终都没有丢掉用智慧创造财富的理念。聪明的人会把智慧当成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有了智慧就可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可以找到富裕之路,就可以收获更多。而贫穷的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他们愚笨,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财富是别人的馈赠,自己如果命该如此,再努力也没有用。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智慧往往起关键作用。在那些纵横商场的精英们眼里,智慧是永恒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因此,他们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在淘金的大浪潮中,他们始终走在最前面。  一般而言,根据经济学的风险理论,风险越大才能受益越高,所以冒险绝对是一条创富的捷径。勇于创新、善于冒险已经成为很多商人的座右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风险本来就处处可见,如果你对风险畏头畏尾,那么你永远不可能走在市场的前端,财富也永远是在别人的口袋中。敢于冒险不仅仅凭借冲动,更要凭借着你精心的准备和大无畏的精神。  哈佛商训  财富需要的不仅仅是你的渴望,梦想需要实践和智慧的浇灌才能结成美好、绚丽的果实。记住,面对你的财富之梦,不要以为你有信念、有渴望就足够了。开始制定具体可靠的目标和计划吧,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提高自己的财商,在适当的时机奋力一搏,勇往直前,终有一天,你定能走在收获财富的最前头。靠工作致富是愚蠢的想法  工作是必须的,如果你才大学毕业,如果你还没有很多闲置的资金,那你就必须用工作来创造自己的致富资本。如果一个人想不工作而只是等着别人来馈赠,这样永远都得不到财富之神的青睐,贫穷将是他最终的宿命。工作可以让你生存,但是靠工作却不能致富。著名哈佛教授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曾说:“在这个富裕社会里,工作已经不能满足致富的需要。”  大多数商业精英不会认为工作是财富的源泉,他们往往能够熟练地掌握金钱这种工具,对他们而言,金钱除了用来消费,它更重要的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珍宝。从商和投资使他们能赚取很多的利润,赚取让世人瞠目的财富。挣钱是辛苦的,而赚钱是智慧的,想要成为一个富人,不但要有勤奋的意识,更要付诸于行动去投资,懂得理财,这样才能跻身富人的行列。  美国巨富比尔·萨尔诺夫小时候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里,他有6个兄弟姐妹,全家只依靠父亲做一个小职员所得的微薄收入为生,因此他们生活得非常困难,他们只有把钱省了又省,才可以勉强度日。到了他15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小比尔,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来养活自己了。”小比尔点点头。父亲继续说:“我攒了一辈子也没有给你们攒下什么,我希望你能去经商,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改变我们贫穷的命运,这也是我们家族的传统。”比尔听了父亲的忠告,于是去从事经商,靠自己去获取更多的财富。3年之后,就改变了全家的贫穷状况,5年之后,他们全家搬离了那个贫民窟,7年之后,比尔竟然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买下了一套房子,开始了巨富之旅。  可见,一个人的理财观念和金钱思维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富。在我们周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钱不是靠攒才能越来越多”的道理了。近几年来,很多人开始放弃去银行存钱,而开始投资于股票市场,或者从事商品买卖。聪明的人都会懂得这个道理: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而真正的财富需要自己用智慧和努力去获取,想要致富,就要在拥有本钱的时候找准时机,自己创业。  在商业精英们看来,投入更多的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所以致富重在正确的投资,而不是靠工资存在储蓄存折里赚取微薄的利息。好莱坞巨头之一的刘易斯·塞尔兹尼就这样教育他的儿子:“大手大脚地花钱,过舒适的生活,始终记住:不要按你的收入过日子!不要寄希望于你的工作能带你走向富裕!这样能使一个人变得自信。”他的儿子后来成为电影《飘》的制片人,这句话也成为风行好莱坞的经营原则。  作为商人的美国人不主张以储蓄的方式生利。他们不会允许自己的钱放在银行中让别人利用,相反,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金钱,最大限度地从银行中借贷金钱,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后随家人移居到美国生活,21岁时获得律师开业许可证。然而,普利策是个有抱负的年轻人,他觉得当个律师创不了大业,反复思考和观察之后,他决定把一个有广阔发展余地的行业作为自己的立足点。经过深思熟虑,他确定进军报业界。终于,他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馆,但有个条件,以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接受了半薪的条件,他告诉自己,金钱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从这个机会中学到知识。  几年后,他对报社工作了如指掌,他决定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金严重不足。那时候,随着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商业也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很多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并加强广告部,承接各种各样的广告。  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也越来越大。开办5年,每年为他赚了15万美元以上。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就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不久他发了财,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普利策之所以能从两手空空成唯业巨头,正是由于他不但善于利用工作来为自己积聚资本,同时也善于使用别人的资金为自己服务,这就是聪明商人的绝妙之处,他们无论何时都是金钱的主人,懂得让钱给自己生钱。  一个具有商业头脑的人,不会将工作作为致富的途径,也不会将闲置的资金满足于银行储蓄,而是想办法得到资本的增值,获取更多的利润回报。靠工资来走向富裕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一点一滴的打工赚钱远远比不上在资本市场里驰骋。资本市场中,机会无处不在,而需要的只是你的头脑和智慧。  哈佛商训  替别人打工,永远都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代商业精英,拥有财富和地位,那就别仅仅满足于替别人工作,而应该选择自己创业,自己投资。记住:工作只是你积累商业资本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把每一分钱都当作你的员工  很多美国富商虽然拥有惊人的财富,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随意地一掷千金。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重要的赚钱工具,他们的理财观念是:花一块钱,就要发挥一块钱的100%的功效,换句通俗的话说,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花钱要花在刀刃上。  闻名全球的洛克菲勒成为亿万富翁后,他仍然以精于节约作为他经营管理的出发点。他给部下的要求是,提炼一加仑原油的成本要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三位。每天早上他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成本和利润的报表送上来。多年的商业经验让他对经理们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特别熟悉,他常常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以此指标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一天,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9.8492美元,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却不一样,他们做同样的工作只要19.849美元?”这使得这个炼油厂的经理无话可说。  到了老年的时候,洛克菲勒仍然非常注重节俭。有一次,他向他的秘书借了5美分,当洛克菲勒还钱给秘书的时候,秘书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当即大怒:“记住,5美分是1美元1年的利息!”洛克菲勒对金钱的节省和他在事业方面的精明可见一斑。  钱,虽然不是靠攒就能积少成多的,但也不能用来铺张浪费。因为钱挣得不容易,所以每一分钱也要花得有理有据,不能任意浪费,而最好的做法是,把每一分钱都当作是你的员工,让它发挥最大效用,为你带来价值。钱用来消费,或许大把大把地花,能够买来快乐,买来舒服,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花得有价值。“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是正确的消费理念。  有一位大富豪走进一家银行,他身上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戴着昂贵的手表,领带夹子上镶着宝石……然而这位富商需要办理的业务只是借1美元,贷款部的营业员惊愕得张大了嘴巴,面前这人穿戴如此豪阔,为什么只借1美元?他是在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吧?他便装出很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担保,无论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债券等放在柜台上:“这些做担保可以吗?”  营业员清点了一下钱款,然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富豪点了点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了6%利息,且在一年后归还贷款,我们就把这些作担保的股票和证劵还给您。”犹太富豪走后,一直在一边旁观的银行经理怎么也弄不明白,如此富有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1美元呢?  他忍不住追了上去问了原因,富商说:“我来这里办一件事,随身携带这些票券很不方便,问垢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却都很昂贵。所以我就到贵行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了。由你们替我保管,况且利息很便宜,存一年不古6美分。”  银行经理如梦初醒,他十分钦佩这位犹太富豪的做法。这一招实在太高明了。  这就是精明的犹太人,他们将精打细算运用到了极致。他们会珍视每一块钱,让每一分钱都成为他效忠的员工,为他创造价值提供方便。  迈克·泰森拥有一双令对手胆寒的铁拳,但他却不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用血汗换来的金钱。2003年,泰森向纽约曼哈顿区破产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泰森在20年职业生涯中共收入了3亿至5亿美元的财富,但转眼间就灰飞烟灭了。  一个人会不会花钱,跟钱多和钱少没有关系。富人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随意花钱,即使有再多的钱,也很快会被挥霍掉。穷人虽然没有资本,但如果他能学会积累资本,慢慢地也会变得富有。所以,不要小看每一分钱,而要管好自己的钱,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连锁商店大王克里奇的商店遍及全美50个州和国外的很多地方,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是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他以崇尚节俭、爱惜钱财著称。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有一天去参观一个展览,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写着:“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手表是4时40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了20分钟,然后购买了一张半价票入场,节省下了0.25美元。克德公司每年收入上亿美元,他之所以要节省0.25美元,完全是受他节俭的习惯和精神所支配。  很多成功的商人,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请宾客时,以吃饱吃好为尚,不讲排场;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尚,绝不会用光吃光,手头空空。哈佛著名教授托马斯说:“成功的人普遍遵守的发财原则,那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因此,看好自己的钱包,让每一分钱都成为自己最忠心的员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理财的第一步。  哈佛商训  聪明的生意人从来不会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分钱都自有它独特的价值,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和利益。所以,不要因为钱少,就任其流向没有意义的地方,好好利用你所拥有的财富,让金钱真正成为你的好员工,为你提供方便并创造更多的财富。投资之前,衡量你能承担多大风险  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赚钱必须学会审时度势、迅速果断,这样才能占据领先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单有识别信息的慧眼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决策的智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畏首畏尾、不敢决断是赚钱大忌,这会让你一次次痛失良机。但是投资之前,一定要衡量一下,自己究竟能承担多大的风险。  美国新生代富豪们成功投资的基本原则有三:稳定性、回报率、周转率。这三者成功协调的程度决定了人们赚钱的多少,最完美的效果就是:三者步调一致。“股神”巴菲特曾说:“以我经营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我发现了一条于子孙后代都有利的原则,那就是‘能把钱守住就算是赚了钱’。” 富豪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赚钱固然重要,保住本钱则更为重要。许多人都抱着赚大钱的梦想,倘若不学习如何测评风险、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投资,这些梦想最终都是黄梁一梦。  那么,怎样看一个人能承受多大的风险呢?首先,要看这个人对风险有多大的承受能力。这是一个客观的因素,可以从职业的稳定性上来判别。一般来讲,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的从业者胰自营事业或自由职业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要强很多。原因很简单,有稳定工作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收入,投资失败还不至于对个体和家庭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还可以根据年龄和家庭供养人数的情况,来判断其家庭或个人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因为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承受风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下,那么这个家庭的承受能力胰单个人的承受能力要弱一些。  第二是对风险的承受的态度,这是从主观上来看,也就是个人或家庭心理上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或损失。比如可忍受投资亏损比例的极限是多少?投资目标是旨在长期利得还是获取短期差价,抑或是保本保息?如投资资产亏损15%以上,选择的避险动作又如何?是加码摊平还是等待反弹,或是卖掉止损?如果投资亏损了,对本人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是夜不能寐或是基本无影响?  真正的商业精英不会惧怕风险,就算有意外突降,超出了个人经济的承受范围,但是他们的精神和能力都能抵御这场意外的风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有过“惊险一跳”。就如同鲤鱼跳龙门一样,这一跳成功了,他就功成名就了。当然,如果没有成功,自然也会给自身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很多人都会逃避这充满惊险的“一跳”,它也就成为了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分水岭。约瑟夫·摩根就是个很好的成功典范。  生活在哈特福的约瑟夫,自己经营一家小咖啡店,同时还卖一些旅行时用的篮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约瑟夫手中的钱逐渐地多了起来。后来,他又用这些钱投资兴建了一座很气派的大旅馆,开始兼做旅馆住宿的生意。1835年,约瑟夫又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进行了投资。虽然名为投资,实际上并不需要投入现金,只要出资者用自己的信用作为资本。只要在这家小型保险公司的股东名册上签上自己的姓名后,就能定期收取投保者交纳的手续费。在当时看来,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除非发生了火灾。  然而天下就是有这么巧、这么倒霉的事,就在约瑟夫投资后不久,纽约竟然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火灾。这样,所有的投资者都必须付出大量的资金来为他们的保户们理赔。这一天,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全部都聚集在约瑟夫的旅馆里,一个个面色苍白,急得简直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火灾让投资者们变得惊慌失措,甚至要自动放弃自己的股份。  但是,聪明的约瑟夫没有那么做,他反而计划着将这些人的股份统统买下来。因为在约瑟夫看来,如果真的能赌赢这场赌博,他就可以一下子咸鱼翻身了。当时的约瑟夫手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幸好他的一个朋友愿意和他一起凑足10万美元,然后派代理人去纽约处理赔偿事项。当代理人从纽约回来时,不仅顺利地完成了理赔工作,同时也带回了大笔的现款。原来,由于危户们及时理赔,伊特纳火灾保险在纽约一下子出了名,大家都觉得这个保险公司非常可靠,于是纷纷向它投保。这次火灾后,约瑟夫净赚了20万美元!  在美国富豪界有这样一个共识:“能保住本钱就是赚钱。”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预期收益率或者预期收益率很低,这只是一种对待风险的态度。风险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波动,投资才是安全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自己的本钱都可能保不住。投资之前,务必要衡量你能承担多大风险!  哈佛商训  风险是所有投资项目都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没有风险的收益是不存在的,风险越大的投资项目,往往蕴含着更为广阔的收益源泉。然而,商业精英们从来不高估自己的承受力,他们认为,理智比盲目的追逐更为重要。他们从来不做不切实际的投资。所谓的不切实际,就是那种你无法承受最坏后果的投资。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很多成功者都有这样的习惯。你也应当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不动产投资,做好长期规划  喜欢不动产的人会说:“不动产是所有财富的基础。”而不喜欢黄金的人会说:“黄金是过时的商品。”有人说要“多样化,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美国最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却说:“不要多样化,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密切关注这个篮子。”  相同的市场,不同的取向,既然没有人是绝对的正确,那么如果你是钟爱不动产投资的人,就必须密切关注不动产投资这个“篮子”。美国著名投资专家罗伯特说:“如果你有周密的计划并且坚持不懈,你将财源滚滚。”巴菲特曾这样说:“我去市场的唯一目的,是看看有没有人做蠢事。”巴菲特解释说,他从不关注电视上专家的点评,也不通过了解股价的上涨下跌来指导他的投资。事实上,他的投资与所谓的投资参考消息没有任何关系,他只做好自己的长期规划。  有一些人认为,投资充满了戏剧性,并且让人激动不已。还有人认为,投资包含风险、运气、时机和热点投资消息等诸多因素。有些人自知对投资这个神秘课题知之甚少,因此,他们找到内行一些的投资者,把资金连同信赖一并交给他们。另外一些所谓的投资者要显示他们比其他人懂得多,因此他们进行投资,以此证明他们智胜一筹。其实,这些想法都有失偏颇。投资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计划,是一个通过机械操作而达到富裕的过程。不动产投资,更要做好长期规划。哈佛大学商学院许多在不动产投资方面深有造诣的研究者认为:“投资是执行计划的单调乏味的过程。”  詹姆斯·P.奥肖内西是一位研究投资系统的大师,他的一本畅销书—《华尔街股市投资经典》,为投资者描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方法:1.经验型的分析方法或称直觉式分析方法。该方法以知识、经验和常识为基础。2.定量分析法或称精确统计法。这种方法以大量数据为基础,推论出各种关系。奥肖内西还写道:“他们(包括基金经理人)之中的所有人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洞察力、超凡的财商和选择有利可图股票的非凡能力,不过一般说来,百分之八十的有利可图的股票是参考标准普尔500指数而选择出来的。”换言之,纯机械化的股票选择方式,胜过百分之八十的股票投资行家。这还意味着,即使你对选股一无所知,但只要你采用纯机械化的、非直觉型的投资分析方式,就可以让那些受过所谓良好训练和教育的投资行家们败下阵来。这就是哈佛学者所说的:“不动产投资是机械化的呆板而简单的执行长期规划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不动产投资你没必要考虑那么复杂,你想得越简单,冒的风险就越小,赚的钱也就会越来越多。  大卫·福斯特说过著名的一句话:“人类的判断力远远小于我们所想象的,所以还是要长期规划。”许多人认为,印第安人做过一次亏本买卖,仅仅得到价值24美元的珠子和饰物,就把曼哈顿岛和纽约卖给了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彼得·米纽伊特。但如果印第安人按百分之八的年利率把钱投资出去,到了今天,这笔钱用来买回曼哈顿岛都绰绰有余。这笔交易不是亏在钱上,而是败在没有投资计划上。  谈到规划,不得不提到很多人进行不动产投资的追风问题。多数人不是看投资报酬率,而是看投资热不热。房价高涨,几个经济学家不停地鼓吹房地产有投资空间,就主宰了很多人的决定,让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规划。我们使投资变得愈加复杂,我们追风,热衷于股市小道消息,让冲动主宰我们的决定。人们有时候凭直觉和股市热点判断买进还是卖出,在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和基本投资策略的情况下,人们进行着一笔笔失败的投资。  大部分投资者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注重个人经验,而不太在意基础事实或基本利率。也就是说,他们重直觉而轻事实,重愿景而轻规划。多数投资者偏爱复杂程序,而轻视简单程序。他们总有这样一种观念:好程序一般都是复杂而困难的,但是,实际上,简单化是投资的最佳原则。做好不动产投资,关键是长期规划。  哈佛商训  你拥有的数据的年代越久远,你对投资的判断就越精确。投资成功的必由之路是:用心关注和研究投资的远期结果,猾寻找一个或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投资方法及策略,然后在二者的指引下进行投资。记住,我们必须明确投资策略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而不能只关注投资本身。端正态度,股市不是摇钱树  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股票是一个风险教育场所。”股票虽然是获利机会较多的投资手段,也是难以捕捉、风险很大的理财手段。股市瞬息万变,它的高利润让无数的股民为其奋战。股票的涨落最为惊心动魄,每一次中小型的升浪都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每一次大型的升浪,给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获利时机。然而对待股市,要端正态度,不要盲目跟风,记住:股市不是摇钱树。  大多数自认为是投资者的人,会在一天之内挣到钱,并且在一周之后又赔了进去。因此,他们没有金钱上的损失,但也没有赚到钱。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投资者。乔治是一名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他常说:“令人遗憾的是十分之九的客户都赚不到钱。”乔治接着解释说:“虽然这十分之九的投资者没有赔钱,但他们却也没能赚到钱。”普通人常常看到:场内经纪人在交易日的开盘时大喊买订单或者卖订单,或者看到某位大亨在一场交易中赚到数百万美元,或看到股票价格暴跌后,投资者跳楼自杀。其实,这些都不是投资。真正的投资,是谨慎而又老谋深算的。  研究投资的顶级大师奥肖内西说:“投资虽然不一定要以标准普尔500指数作为参考标准,但需要明确直觉思维投资法和机械投资程序之间的相同之处。”奥肖内西认为,在过去的五至十年中,大盘股是最好的。然而再往前46年的数据却显示,当时买小盘股是明智之举,那些资本总数还不足2500万的公司发行的小盘股,着实让投资者们大赚了一把。  增加股市动荡的因素有很多,每个人对市场走向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的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你看财经台的新闻节目,那里会有所谓的专家说:“股市过热,6周后会暴跌。”10分钟后,另一个专家又会说:“股市将会继续上扬,不会发生暴跌。”面对这样高风险的股市,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显得尤为重要。  沃伦·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始终坚持长期投资,至少是5~10年,这需要坚持投资他熟悉的领域,坚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决不动摇的操作方法,巴菲特对此有高度的自信心。  但是巴菲特不是天生就会炒股的,11岁时第一次买股票,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然而,该股不断下跌,姐姐很气愤,不断埋怨他选错了股。值得庆幸的是,该股价格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扣除佣金,净赚5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由此他收获了教训。  巴菲特上大学时,就对投资特别痴迷,他还成为了“金融教父”【杰明·格兰姆教授的得意门生。格兰姆教授自己开办了一家投资公司,他是最早研究用各种数学方法来分析股票与行情,而不是靠感觉选择股票的专业人才。教授以自己的实战经验向巴菲特传业授道,学生心有灵犀,一点就通,终身受益。经过系统学习和名师指点,巴菲特不再靠运气来选股,而是变得更加理智。课余,他继续在股市中小试牛刀,并多有收获,被同学称为股市的“奇才”。  从巴菲特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炒股的成败,首先选股是关键,而股市操作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心理承受力。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选择好股票和操作好股票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股票来说,选择一支好股还是差股有着天壤之别,选对了,你可以高枕无忧,轻松赚钱。如果选错了,则会让你饱受套牢之苦,备受煎熬。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股时,应尽一切努力去规避风险和争取最大的利润,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其办法是:  (1)以市盈率侮准,先对所有的股票进行第一次的整体筛选。凡高于目前市盈率平均数的股票,都暂时把它圈出来,以备进一步筛选。  (2)从公司的成长性角度考虑,对所有股票进行第二次筛选。只要是每股收益净增长超过0.15元的股票,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成长性股票对待。  (3)综合分析。进行两次筛选以后,还要对股票进行一次筛选。将前两次筛选后的股票放在一起,凡两次都被选中的股票,将它做上标记。然后根据业绩排序,进一步缩小范围,然后对经过反复筛选的股票再一次地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其公司规划、目标、行业状况、公司在行业的重点地位以及历年财务状况、分配方案、股票在市场中的表现等,最后作出抉择。  股市虽然能让一部分人一夜暴富,也可以把一些人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股市不是一般人能闯荡的。股市震荡惨烈,跌涨反复,巨大的风险和利润共存,炒股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前瞻智慧,端正态度,成功选择机会,这样才能在这高风险与高利润同在的股市中获利。  哈佛商训  俗话说得好:“股市有风险,涉足要谨慎。”选股时要异常谨慎,操作时决不冒进,才能在稳中求得小胜;积少成多,也能收益不少。因为股票的上涨有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投资者要明白“以时间换空间”的炒股原则,买入一只潜力不错的低价股后,一定要有耐心、有信心地持股。证券投资,不能长久偏离价值  人们都知道,证券投资往往伴随着多方面的风险,股市波动,期货市场从不停歇的交易,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操控着证券价格上下波动,而价格波动的中心—价值,却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市场规律告诉我们,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而上下波动。所以,不论证券的价格怎么变,都不能长久地偏离价值。在投资过程中,切勿忘了这么一条铁的定律。  证券是用来留住金钱的东西,一般说来,政府用规章制度把这些证券牢牢抓在手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监管投资领域的组织称作证券交易所,而不是叫作“资产交易委员会”。记住一个最基础的理财知识,资产是往你的口袋里装钱、增加你的收入的东西;负债让你往外掏钱,并使你的支出一栏里的数字不断变大。证券只是一种投资工具,它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要由投资者的决策来决定。而证券投资的风险正是源于这里,正是由于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忘记了证券的价值因素,分不清资产和负债,才导致了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不能长久偏离它本身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就是这个证券本身的价值,理论上称作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在交易市场里,不停变化的各种价格,并不是证券的价值,而是一种价值的表现形式。如果你把这些价格当作价值,就好比把一个美女的外表当作她的内心,很有可能受到外表的蛊惑和蒙蔽,作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想要弄清楚证券的价值问题,使得自己的证券投资稳当一点,就问问自己,你是否愿意练习制作自己的财务报表并随时更新,同时研究其他人的商业或不动产投资报表?人类在许多情况下,是凭潜意识学着做很多事情的。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使自己多挣钱而少担风险,就应学着训练自己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是像沃伦·巴菲特那样的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首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样做主要是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每个专业投资者手中都有很多需要资本投入的有潜力的项目和不动产投资,你起初是否感兴趣,这个先不说,只要你肯不断地阅读、研究和分析这些投资,那么你就会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还有助于自己创造更大的财富。  为寻找一项有价值的投资,需要投入时间最多的就是财务数据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学习阅读财务报表是一个冗长乏味的过程。但只要你坚持不懈,这个过程会逐渐变得简单,你学习的步伐也会逐渐加快。很多研究股市和投资的经济大师都表示,你对财务报表、年度财务报告和投资计划书接触得越多,你的财务智慧、财务眼光也就会更胜人一筹,逐渐你就会掌握一些普通投资者难以发现的信息。彼得·林奇的理念之一也是研究财务报表,弄清现金流,证券投资可以有短暂地偏离价值的操作,但是绝对不能长期“离谱”。  现在不仅仅有股票、还有期货、期权等各色各样的金融衍生品供投资者参考。期货可以让一个乞丐在一夜之间变成富翁,同样可以让一个富翁在一夜之间沦落为乞丐。在目前的投资市场上,期货投资被人们公认为是风险最大的投资项目之一。  其实不少人信心十足地想在商业和投资领域干出一番事业,但他们却缺乏基本的财务知识。哈佛商业精英们认为,如果不具备现金流的基础理财知识,是无法理解证券投资的本质的。而且,10家新企业中有9家在头5年会失败,这也使得多数投资者认为投资是有风险的或赚不到钱甚至赔钱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掌握的财务知识极度匮乏。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中,一直保留着这样一条训言:“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因为很多商人在投资或经商之前学习一些财会、金融和投资方面的知识时,大部分人叫苦不迭,没有丝毫重返课堂接受新知识的意愿。而他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继续获得利润,不停地入驻股市,大批量投资,殊不知这样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地贸然入市,是很危险的。  市场里游离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操控着价格的波动,让隐藏在价格波动后面的价值渐渐远离你的视线,当你看着股市不停地变化,你被外表的浮云带动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背离实际价值的。作为一个想要在证券投资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在进入证券市场之前,必须对证券的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只有熟悉并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之后,才能够灵活运用,有效地进行投资。  哈佛商训  证券投资不是靠直觉和运气取胜,在投资的世界里,是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博弈。某一两次的偏离导致的获利可以归结为投机取胜,但是这并不是长久的获利方法。价值是一支证券的灵魂,如果不能驾驭这神秘的灵魂,就很可能被证券背叛,遭到投资失败的打击。资产配置,让投资结构合理化  资产如何配置,一直是投资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很多投资者不懂得如何协调各个投资结构,只是一味追求局部利润,他们为了局部利润,甚至吝啬思考投资结构的时间。亨利·福特说过:“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  很多投资者都无法守住自己获得的财富。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你没法留住你赚到的钱,那么赚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而投资正是聪明人留住钱的方式。有许多书和教育类电视节目都在讲如何聪明地购买资产,而且对大多数人而言,购置资产对他们来说确实是最好的计划。从安全和宽裕、舒适这类投资计划的角度来说,去投资蓝筹股票和经营状况良好的共同基金无疑是稳妥而安全的。投资大师罗伯特说:“你的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会是你最大的负债。”所以,如果你想成为非常富有的投资者,你不能盲目听从那些电视节目或者财经杂志的建议,你就要面对这些问题:你愿意创造资产也就是自己创业呢?还是仅仅购置资产呢?你的资产打算如何配置?怎样才能使投资结构合理化?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只篮子里,这是投资界的一条铁律。但不少人认为,只有资产雄厚的人才需要进行配置。其实,资产配置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并尽量获取最高收益。它主要是通过根据不同资产的类别进行配比,从而有效抵消风险,享受平均收益。哈佛精英们一致认为,到底应该怎样进行资产配置,还得看其所处的人生阶段,通常来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将资产进行分类。资产的分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实物(固定)资产,比如说房产、艺术品等;第二种是金融资产,比如说股票、债券、基金等。在各类资产中,收益率与风险呈正相关性。以基金为例,股票型基金风格进取,预期收益高,但是风险也随之放大。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是稳健、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它的缺点是收益性略差。  第二步,依据个人情况的不同进行资产分配。资产配置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生阶段资产配置不同。年龄、投资属性、市场状况是很重要的参照指标。比如,对于35~45岁的人来说,他们处在财富增长期,可以赚钱的机会就会多,但需要同时准备子女教育金、购房金、养老金等。此时,一般可按照固定资产占45%,股票、基金、信托类金融资产占30%,储蓄、银行理财、债券等占20%,保险占5%来配置资产。与此同时,还需要知道当时经济所处的时期,是经济衰退期、复苏期、成长期还是繁荣期,知道了这些,然后根据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投资方向也应有调整。  第冉,对投资成绩单进行定期审核。相对于低风险品种来说,投资时间是越早就越好,复利是其最大投资价值。而对于风险较大品种,则要考虑其介入的时间,介入的时间是最关键的。譬如基金投资,股市表现不好时,不妨将股票型基金转换为债券类或货币类基金,反之,又可以转换回来。对资产配置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更能够把握住投资机会,提高资产收益率。  企业的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是企业弥补负债、获得经济利益流入的载体。合理的资产配置,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将投资结构合理化,才能利用杠杆效应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实现在风险最小的条件下,收益最大。  哈佛商训  由马克维茨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我们知道,最优的资产组合可以让投资者获得最大的收益的同时,风险最小。所以,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时候,不仅要想着多多益善,而且要想办法让这些“鸡蛋”和睦共处,不碰坏任何一个鸡蛋,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采取最合理的放置方式,才能让你提着一篮子“鸡蛋”健步如飞,走向财富之门。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  长久以来,哈佛商学院拥有“培养工商业巨头的商学院”这一盛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F.佩若德教授的资本市场和投资理念课程广受赞誉,他指出:“投资者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是由其思想、性格、阅历及学识所决定的。投资决策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  每个人的投资理念可能会大有不同,但无论你坚持什么样的投资理念,都应该做到主客观相符,知和行统一,并且遥持一种惯性,不要频繁更换。如果能保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良好心态的投资者,可以学巴菲特的稳健投资;如果想在险峰处领略无限风光,可以学索罗斯的激进投资。但是,投资者不能既学巴菲特又学索罗斯,二者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如果善于长线投资,就学习价值投资理念;如果善于短线操作,就学习投机哲学。总之,遥持一贯性,千万不能今天学做长线,明天又模仿短线,这样只能使自己左右摇摆,使自己的投资思维陷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  时下,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在股市中怎样取得最丰厚的收益,而其中最关键的当属选择什么样的股票进行投资。世界级的股票投资大师们的投资风格,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事实上,尽管各位投资大师的投资风格不同,但他们却都获得了长期的超额利润。这说明每种投资风格都有其成功的奥秘。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史蒂文·C.威尔莱特的观点,股票投资风格按所选择股票的价格波动类型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类型:即增长型风格、价值型风格和势头型风格。  增长型投资风格的代表人物有传奇人物彼得·林奇、福斯特·弗里斯等世界级投资大师。这种投资风格的共同特点是:选择股票就像选择舞会皇后那样,一般要选择销售及收益增长势头强劲的公司(即高成长的绩优股票),但一般高成长公司股票的市盈率也较高,即存在一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其获利的机制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投资高手对公司的成长信息非常了解,甚至连公司的人员有略微的变化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这是其进一步看高一线的信心所在。另一方面,在市场有效的条件下,公司进一步利好的消息作为一种催化剂,在推高股价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成功地把握上述两个方面,需要投资者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洞察能力和对风险的防御能力。  金融教父本杰明·葛兰姆、世界最富有的股票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和华尔街传奇人物米歇尔·布莱斯等人是价值型投资风格的典型代表大师。对于他们而言,选择股票并不像选择舞伴。企业的增长性怎么样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市场不充分有效的条件下,要筛选那些在市场困难时期股价下落、已被变化无常的市场遗忘并且股价低于或接近其账面价值的冷门股。在这些股票中找出那些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其未来会比多数人想象得要光明的股票。投资这类股票能够获利,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投资成本很低,因而处于“安全边界”以内,而一旦股价被重新发现,其股价必然会回归到其内在价值之上。多维基金顾问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与增长型股票相比,虽然在资产的回报方面,价值型股票低于增长型股票,但如果从股票的投资回报方面来说,价值型股票的回报要高于增长型股票。然而,这类投资风格的投资者要想成功并非易事。它要求很高,它要求投资者既要有较强的财务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或知识,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找到“物美价廉”的股票。  著名的基金经理理查德·德利豪斯和罗伯物·吉莱姆是势头型投资风格的大师级代表。他们追逐的股票对象往往是那些具有上升趋势的股票(创新高的股票),而不去从基本面关注其业绩的好坏。从本质上讲,他们的投资思路就是跟势:一旦某些股票有上涨趋势,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买迸;但是一旦他们发现此势头将对他们造成损害的时候,他们就会迅速抛出。靠这种投资风格能够获利的机制在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运动中的物体在其他力量作用之前,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简单地说,到达新高的股票比出现新低的股票更值得买。吉莱姆的一项调查研究更加证明了这一点:某一股价创新高以后,继续创新高的可能性在90天内是70%,而创新低以后在90天内继续创新低的可能性是65%。所以,势头型投资风格经理们感兴趣的只是那些强势头的股票,但能否最终成功,还要看他们是否具有娴熟的技术分析技巧和果断的性格。  从上述三种不同的投资风格及其获利机制可以看出,其中任何一种投资风格若运用得当,都可以长期获得丰厚的收益。但不同的投资风格对投资者的条件要求和要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史蒂文·C.威尔莱特教授认为,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偏好,选择一种投资理念作为自己的投资圣经,指导今后的投资决策。  哈佛商训  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能否根据各种投资风格所要求的条件与自己相对照或做调整,从而建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事实上,投资之道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能够适应市场行情发展、能够适应自身条件的投资理念就是正确的,很多投资者正是因为坚持这种适应市场和自身条件的价值投资理念而取得了成功。确认并优先考虑你的目标    时间管理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认你的目标,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优先考虑你的目标。你的目标就是你在这个阶段要达成的一个结果,一种状态。它最好是可以量化的,哈佛有一个**ART原则来判定目标的合理性。  **ART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提出:1.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2.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3.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4.绩效指标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Realistic);5.绩效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无论是制定团队的工作目标还是员工的绩效目标,都必须符合上述原则,五个原则缺一不可。  制定目标的过程也是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在不断制定高绩效目标的过程中你能同时提高绩效能力。目标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各种不同长度的目标,都可以引领着你走向时间管理的最佳状态。效率的达成与衡量方式,就是看结果的反馈与你预定的目标偏离的程度是多少、所耗费的机会成本有多大、时间成本有多少,借此来评定你这段时期的工作成绩。  职场上,很多人只想着保住饭碗,对于业绩的争取、各种好的待遇的争取,他们没想过自己也可以像别人一样,获得提升,得到赏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一辈子庸庸碌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或者智商太低,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要改变自己状况的想法,甚至看到成功者,想要与之匹敌的想法都不敢有。  首先,人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远大的长期目标,为自己提供精神动力和愿景。如“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从小有远大目标的人,他从小就希望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于是从事股市研究和运作。许多卓越的成功者都喜欢为自己找一个成功的愿景,一个长期的目标,因为他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标的作用是强大的。因为它时刻提醒你,你的目标就在前头,你要达到目标、实现梦想,就必须不断进取,直至那一刻,你取下胜利之旗欢呼雀跃,所有的辛酸劳累都过去了,你得到你梦寐的一切。  一个进取的人,在工作过程必定会为自己定下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  推销大王乔·坎多尔弗,保险业推销员,世界第一号代理商,他曾连续10年每年的推销额没少于8亿美元,1976年,他的推销额创纪录地达到10亿美元。在美国,推销商年推销额超过百万美元者就会获得殊荣,而乔一个人的年推销额就超过了绝大多剩险公司的年销售总额。他的名言是:“没有小的成功,就不会有大的成功。不善于从小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心,也不会有大的成功。”  乔·坎多尔弗非常了解推销的艺术。他指出,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富有而成功的推销商,只有那些认真工作的推销员才具备这种条迹乔的成功经验对每一位想有所作为的推销员来说都是有益的,那就是他总是首先确认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他可以避免时间浪费,避免把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一天只有24小时,如何分配时间,怎样令自己更有效、更多地推销出去产品,是他最得意的地方。  在时间管理大师塞韦特对于时间管理的观点中,他首先强调的便是目标的确立。目标的确立既然那么重要,管理者应如何确立良好的目标呢?下面是几个值得参考的原则:  首先,目标必须是你自己的。就任何一种目标而言,当你所参与的成分越高,则你对它的实现所赋予的承诺将越大。假定目标是由你自己所制定的,则你本身将成为实现目标的原动力。  其次,目标一定要和实际相符。事实上,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那种不能够让追求者轻易就完成的目标。这就是说,目标本身必须具有很大的难度,以及具有被完成的可能性。在你制定目标的时候,必须使它们成为你所愿意追求的与你所能够追求的对象。一般说来,目标订得越高,其挑战性将越大。  第三,目标必须可量化。含糊笼统的目标极难作为行动的指南。例如某单位主管因有感于该单位员工流动率过高,于是立下决心予以避免。倘若他将目标定为“降低本单位的员工流失率”,则该目标肯定难以作为行动的指南,因为他没有具体指出流动率应降低多少。但若该目标被改为“在一年内将员工流动率由65%减至20%”,则上述缺点将不复存在。  第四,目标一定要限定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任何一种目标都必须指明完成的期限。不指明目标的完成期限,则人们很容易采取拖延的态度,而使目标的实现遥遥无期。  关于成功的最佳定义之一是:逐步实现一个有意义的既定目标。这个定义适用于任何人,不管他的人生焦点是什么。要想获得成功,清晰而明确的目标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缺少了做事的方向,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哈佛商训  确认你的目标,开始着手你的工作的同时,不要忘记考虑你所确立的目标。目标的确认并不是毫无用处的,要自己主动问自己:我的目标在哪里?我决定达到什么效果?我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哪些?还有,记住,你的每一个目标都是通向你远大目标的基础。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  富豪们从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小事情上,因为小事使他们偏离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我们一般人很容易有手头上的事先解决的心理。其实,即使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也并非一定最重要。我们若能站在高处重新审视全部的工作,不但能清楚地找出工作的主要目标,以往许多耗时的工作安排,也能重新有一个不同的评判。人往往灌注全部精力去做自己感觉有趣的事物,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项。若我们能预先做好工作清单,必有助于矫正这种不易察觉的倾向。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旦知道了自己大部分时间花在了那些无谓的小问题上,或丝毫无助于提高他的工作效率的问题上时,他便会采取措施删去这些安排。人们只有在看到一份详细记录他的日程的材料后,才会认识到许多工作本可由比他级别较低的人去做,或者根本不需要做,因为他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与他的薪金相称的。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不能将心力都放在一些小问题上。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手头的工作杂乱无章,没有任何的头绪。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熟练洞悉事物本质。人与人之间的贤愚差异并非在于头脑,而是在于是否具有洞悉事情轻重缓急及重要性的能力。你也许听过“20/80法则”。这法则是说,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来自于你所付出的20%。如此说来,对所有实际的目标,这法则极为有用,它能帮助我们抓住工作与生活的重点,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同时忽略那些不重要的事物。  我们在处理并解决问题时,应多想些重要的事。我们不应被那些不重要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所淹没,而应该集中精力于大事上。对于目标的实现而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应该做的事”,无疑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成功之路。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可让重要的事被细枝末节所左右。”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能产生80%绩效的20%付出。这需要你判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需要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工作内容分为重点项目和非重点项目,就好像在学校的时候把课程分呜修课和选修课一样。那些重点是值得你花大力气考虑和投入时间的地方,但是如果每个地方都被你打上重点符号,那你的时间管理也是失败的。著名时间管理大师赛托斯说:“重点是你的重心需要偏移的地方,重点是你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你的工作日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基调,它应该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旋律,有**的紧迫感,也有平淡中的闲适感。”  划分重点项目需要克服的障碍有三:  一是没弄清楚划分重点的原则。有的决策者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还没有摸透,对强弱项还区分不清,没有预测准,就草率拍板,瞎指挥。二是名利思想在作怪。有些领导想翼现自己的能力,急于在某个时机完成某些工作,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上级的注意;有的费心思搞“门面工程”,有力争项项出彩的“大满贯”的心态。三是一些上级部门在给下级部署工作时,相互协调不够,结果造成政出多门;而基层单位对上级要求又是不分主次,只要是领导的指示就认为一切都是重点;还有些单位领导明知重点多了不行,对上级要求也要曲意迎合,硬着头皮做。  工作时缺乏全局观念,也是造成“重点”过多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善谋全局,应该是领导干部抓工作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高明的领导应当像一名优秀的钢琴师,在按“曲谱”弹琴时,该重的地方要重,该轻的地方则轻,这样才能演奏出和谐流畅的乐曲。工作中抓重点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对工作了然于心,知道哪些地方需要重按,哪些地方需要轻按。这就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工夫,因为不调查就无法确定事情的重要与否。因为即使你知道哪些地方是重点,但不去认真落实,那一切也是白费力。  哈佛商训  你需要理解重点的意义,把握划出事物重点的诀窍,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你的压力区,试着分清哪些事情是真正的关键所在,然后投入主要精力和时间,尽量做到完美。记住,不要试图把每一件事情都当重大项目来完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误了大事,事倍功半。给事物分类,分出轻重缓急    你是否有时会觉得时间太紧,觉得手头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总是手忙脚乱不知道先做什么?这时的你该怎么办呢?请尝试一下把课桌收拾整齐,把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放到桌面上,琐碎的小事先暂且搁置到抽屉里,再试试现在的感觉,一定感到轻松了很多吧。  西北铁路公司总裁罗兰·威廉斯说过:“那些桌上老是堆满东西的人会发现:如果把你的桌上清理干净,只保留与手头工作有关的东西,这样会使你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而且不会出错。我把这一点称为好管家,这也是迈向高效率的第一步。”罗兰·威廉斯每天都要面对一张摆满回复信饥报告、备忘录的办公桌,他时刻感到紧张、忙乱、烦恼。更糟的是,他总是觉得时间太紧,感到疲倦,长此以往甚至还怀疑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后来一个朋友教给他料理家务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次等重要的东西全部收拾起来,优先处理最重要的文件,这样才解决了罗兰·威廉斯的困境。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对着满满的一桌资料,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心里总是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却没有一个做事的思路?那你也一定从中感受到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多么重要。那就猾行动起来吧,向不良的工作习惯告别。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人并非生来就具有某些恶习和不良习惯,而是后天慢慢养成的。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来讲,有些习惯虽然不好,但它可能无碍大事,不会产生直接的冲突和严重危害;而有些则是我们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大敌。对于后者,我们应该努力改正,并坚决摒弃,否则,这些恶习会影响我们终生。”这就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的道理。  豪威尔曾经是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在他刚开始当董事的时候,开董事会总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会议里董事们讨论很多很多的问题,然而达成的决议却很少,结果,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带着一大包的报表回家去看。后来,豪威尔说服了董事会,每次开会只讨论一个问题,然后作出结论,不耽搁、不拖延。这样所得到的决议也许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研究,也许有所作为,也许没有,可是无论如何,在讨论下一个问题之前,这个问题一定能够达成某种决议,结果非常惊人,也非常有效。从那以后,董事们再也不必带着一大堆报表回家了,大家也不会再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忧虑了。  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是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也是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同时,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还能让人有成就感,避免工作的延迟和拖拉带来的紧张感和挫败感。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这是人们最难懂得的。”对许多人来说,这句话不幸而言中。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对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队,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但这其实是大没然。  哈佛大学的时间管理专家C.尼尔·斯特莱特说:“利用好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天的时间如果不好好规划一下,就会无目的地浪费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们就会一事无成。”经验表明,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在于怎样分配时间。人们往往认为,这里几分钟,那里几分钟没什么用,但是它们的作用可大了。 这种差别常常是很微妙的,常常要垢十年才看得出来。但有时这差别又很明显,为了取得最佳结果,我们常常要依据轻重缓急行事。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就是个例子。  贝尔在研制电话机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试图改进他的装置。两个人同时取得突破。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这两个人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  你最宝贵的财产是每天的24小时,然而,你有没有制定出一套能最充分利用这24小时的战略?许多人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工作填得满满的,他们就会很高兴。而成功人士是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对待时间的,因为他们知道,必须用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时间。  哈佛商训  “一寸光阴一寸金”,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只有高效利用时间,不让时间白白流逝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非常忙,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使自己始终处于忙碌的状态之中。给你的工作分类,学学那些真正的商业精英们的做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记住,你的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基调,它是一首有缓有急的曲子,需要你精湛的,技艺把它演奏为天籁神曲。珍惜时间,从时间管理开始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有一句惹人深思的训言:“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天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点实事。给重要的事情留出必要的时间,是保证自己有序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商业精英做事的优秀习惯之一。  在哈佛,学习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事情。所以哈佛对学生的告诫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利用时间抓紧学习,而不是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瞌睡。有的人会这样说:“我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盹而已,业余时间干吗把自己弄得那么紧张?”爱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教授也说,只要知道一个青年怎样度过他的业余时间,就能预言出这个青年的前程怎样。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学位的发明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人,而且在时间管理上一直都没有懈怠过。  之所以要进行时间管理,其主要目的就是决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在时间管理上,人们最大的困扰是: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会使得自己随时放下手边的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事后回想,发现想做的事未完成或未做好,没想做的事反而做了,占了大部分时间,感到自己的工作效率很低。给重要的事情留出时间,首先就应当弄清楚什么是重要的。  有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轻—重”作为横坐标,把“缓—急”作为纵坐标,以此来建立一个时间管理坐标体系, 把各项事务分为4类并放入这个坐标体系中:  (1)紧急同时又是重要的:比如说处理危机、客户投诉、即将到期的任务等;  (2)重要但是不紧急的:比如说建立人际关系、新的机会、人员培训、制订防范措施、长期工作规划等;  (3)虽然紧急但是不重要的:比如电话、不速之客、行政检查、会议等;  (4)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比如客套的闲谈、无聊的信饥个人的爱好等。  对于这个理论的应用价值,主要看个人喜好,但是很多商业精英都表示,自己会选择运用一些理论或者软件来帮助自己解决时间管理的问题。重要的事情必须留出时间,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抱怨,当自己发现什么是最重要的时候,已经晚了。然而在哈佛,却没有为时已晚一说。哈佛的教授常常说,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安曼曾经在纽约港务局工作并担任工程师一职,他工作多年后按规定退休。开始的时候,他很是失落。但他很快就高兴起来了,因为他有了一个想法,他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工程公司。  安曼开始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他设计的建珠布世界各地。在退休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实践着自己在工作中没有机会尝试的大胆和新奇的设计,不停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典: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伊朗高速公路系统,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中心建筑群……这些作品被当作大学建筑系和工程系教科书上常用的范例,也是安曼伟大梦想的见证。86岁的时候,他完成了最后一个作品—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悬体公路桥—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桥。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开始,认清目标,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永远不会晚。其实,时间管理和我们的信念息息相关。事情在我们心中的重要程度,决定着我们如何安排及运用自己的时间。时间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管理时间,而在于如何分配时间。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我们永远没有时间做完每一件事,但要做对那些重要的事。成功地界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时间管理问题的一半。让我们每天安排多一些时间去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如学英语、锻炼身体、安排每年体检、推动员工培训、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把家乡的父母接来定居等等,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要知道有许多事情是没法“亡羊补牢”的!  哈佛商训  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管你有多少工作要做,都遥持清醒和冷静,从容不迫地做好你的时间规划,把重要、紧急、非重要、普通的事情划分各个等级,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有条不紊地完成,如果紧急的工作太多,一定要预留时间给重要的工作任务。记住,珍惜时间,从时间管理开始。“紧急”和“重要”哪个优先  很多商业精英的攒钱是从攒时间开始的,他们对自己的时间,可谓是精打细算!以商业精英闻名的哈佛人也把时间看得很重要,在工作中也往往以秒计算,分秒必争。一旦规定了工作时间,他们就严格遵守。强烈的时间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并把时间和商品对等,认为盗窃时间就像偷取别人金柜内的金钱那样可耻。而且,哈佛人不仅珍惜时间,还会让那些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都被处理得很好。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虽然非常快,但是快中更要稳、更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应先关注于第一象限的事吉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可是这会使人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下,经常忙于收拾残局和处理危机,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到处救火”的感觉,把自己当成“救火队长”,转而去做那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了。这很容易使人精疲力竭,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不利于工作,应避免习惯于“紧急”状态,因为这不是管理时间的有效办法。每天弄得自己很“紧急”,常处在“紧急”状态,这样弄得我们没有时间去做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但是这些事情往往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我们做事要有重点,分清重点之后就要集中精力和时间去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可以让我们避免掉进“嗜急成瘾”的陷阱中,避免在事情变得紧急后才疲于应付。而成功者会花最多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最紧急的事。和成功者不同的是,我们一般人都是优先选择那些虽然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来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重要的事情变得“紧急”。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哈佛时间管理大师艾·维利也曾预见了紧急事件和重要事件撞车时的处理办法。这个时候,你需要留出几个小时的时间,思考紧急和重要哪个优先,这些建议可以帮你确定事情优先顺序的问题。把你的回答记下来,但不要写得很详细。每个问题只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回答即可。  (1)我需要做什么?  (2)什么能给我带来最高回报?  (3)什么能给我最大满足感?  对这三个问题作出回答之后,用打字机打印出来,贴在工作区适当地方,以提醒自己有效利用时间。当紧急事件和重要事件撞在一起时,你应该能从这三个问题中获得答案,而且,你做出的选择也是发自内心的,属于为自己负责的决定。艾·维利指出,事实证明,先做什么事情并不是一定的,这取决于紧急事件紧急的程度和重要事件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如果这件事你不做,你就将丢掉饭碗,而另一件事只是你晋升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那么很明显,你必须先保住饭碗,才能有以后获得晋升的机会。  紧急和重要事件的排序办法之一就是弄清楚做什么事有什么好处,然后行动起来。最佳办法是从你的目标与理想的角度分析这个工作,如果你有个重大目标,那你就比较容易拿出干劲去完成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工作。  哈佛商训  用时间来赚取财富首先要让时间效率化,而紧急事件和重要事件都需要投入大把时间和精力。先做紧急的事情好还是重要的事情好并不是绝对的,记住,重要的事情是需要多花时间来应付和完成的。建立活动日志,提高工作效率  时间就是生命,善用时间就是善用自己的生命。许多人很难使自己每一天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些人的问题是猾性不高,有些人的问题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另外一些人的问题仅仅是一种积习,这种积习使他们躺下而不是向前行。还有一些人甚至对于哪些事情应该是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又应该什么时候做都不清常  如果你能将自己要完成的目标的具体内容写出来,那么你就能了解到目标的全貌,以及眼前的工作哪些是重要的、紧急的。很多公司会将从事的工作内容明确地写在纸上,称之为“活动日志”。你也可以借鉴过来,只要是自己该做的事,如果事先都能写出一份与工作报表相似的“清单”,这对于你实现目标将产生各种预想不到的好处。依据这个“活动日志”,你可以清楚地了解该给自己安排什么,或者你要求的是取得什么样的成效等。在很多情况下,你每天到底该做些什么事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彼得·德鲁克说:“长期的计划不包括未来的决定,而是包括现阶段你对未来所下的决心。”事先做好工作清单的准备工作,不仅能帮助你认清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用以检查必须完成的工作是否有拖延现象。更重要的是,工作清单是一个判断哪项工作是重点、应该首先完成的有力工具。即便是一般的日常生活,也可利用相同的方法。  如果你对何时应做何事没有把握,使用日程安排薄将有助于你把所有资料很有条理地记录在一个地方。“富兰克林计划簿”、“每日安排薄”和“日程薄”都是极好的工具。你需要明确的是,手边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需要第一时间处理的。离预期完成时间越近的工作,也许是很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但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因此,培养适当而正确的判断及实际上能使作业顺利展开的习惯,定可将你的行动效率立刻增加识。  托马斯·斯坦利博士一直在教一门有关市场战略计划的课程,这门课程需要一份计划方案,它占学生等级评分的50%的权重。每个学生都必须给一家特定的公司制定一个计划。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份作业最难的部分是给这个计划的每一部分准备一份日程表。为了做得更好一些,他让每个学生购买一本《效率手册》,并且要求他们每天用铅笔按照进程开始填写。只能用铅笔,不能用墨水,因为在进行计划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犯错误。他们必须将每一个行动、工序和任务置于一张3英寸宽5英寸长的卡片上—总共大概是100到200张卡片,每一张卡片上包括一个任务。然后,斯坦利博士要求他们按日期将这些任务综合起来。  如果我们能经常把需要第一时间处理的工作视为当务之急,那么我们就不会在没有任何意义或者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了。失去全盘事物的重点,容易造成核心问题的模夯清或被忽略与遗漏。在这种情形下,工作日志可告示我们所忽略的主要事物。  如何提高做事效率?哈佛大学的时间管理专家认为,妥善的计划和组织对于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而建立活动日志,安排日程行程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哈佛商训  这个世界容不得你没有效率,只要你讲究方法,不断提高做事的效率,你就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这个道理不言自明:如果我们每一天都高效而不是低效地行事,天长日久,我们就能够走向富裕。从此刻开始,建立你的活动日志,把你的日程表科学有序地填满,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计划开始  快速行动就能全面生存,而旺盛的精力就是你快速行动的基础。就像杰克·韦尔奇经常说得那样:“如果你的速度不是很快,而且不能适应变化,你将很脆弱。这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工商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千真万确的。”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计划开始。许多有巨大潜力的人们都只盯着他们的目标和计划,而不去管其他的小事,因为他们知道精力是需遥持和储蓄的。  马克·吐温说过:“行动的秘诀,就在于把那些庞杂或棘手的任务,分割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然后从第一个开始下手。”商业精英们并不能保证做对每一件事情,但是他永远有办法去做对最重要的事情,计划就是一个排列优先顺序的办法。千万富翁都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知道自己要实现哪些目标,并且拟订一个详细计划—把所有要做的事都列下来,并按照优先顺序排列,依照优先顺序来做。当然,有的时候没有办法100%按照计划进行。但是,有了计划,便给一个人提供了做事的优先顺序,让他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做的事情。  吉姆·罗恩说过:“不要轻易开始一天的活动,除非你在头脑里已经将它们一一落实。”大富翁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每一天的工作计划,因为只要做好了一天的计划,就能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制造惊奇。计划是为了提供一个按部就班的行动指南:从确立可行的目标,拟定计划并订出执行行动,最后确认出你完成目标之后所能得到的回报。富翁们总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去做,如果一件事没有完成,他是不会考虑去做第二件事的。凡事要有计划,有了计划再行动,成功的几率会大幅度提升。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希望能提高自己公司的管理效率。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让他的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并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你可以把这张纸放进口袋了。等明天早上你上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到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完成了第一件事,那也没什么关系,因为你已经是按照计划在做事了。”  吉姆·罗恩:“如果你每年去钓一次鱼,你也只能再去钓二十几次鱼了。”生命图案就是由每一天拼凑而成的,千万富翁们往往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每一天的生活,在它来临之际,或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自己如何度过这一天的情形在头脑中过一遍,然后再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有了一天的计划就能将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现在”。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在”,那么未来的大目标就会更加清晰,因为未来是被“现在”创造出来的。  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计划好,这对你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这样你可以每时每刻集小精力处理要做的事。把一周、一个月、一年的时间安排好,也是同样重要的。这样做会给你一个整体方向,使你看到自己的宏图,有助于你达到目的。每个月开始,你可坐下来看本月的日历和本月主要任务计划表。然后把这些任务填入日历中,再定出一个计划进度表。  哈佛商训  商界精英们往往在行动之前先作计划,他们有可能在一个月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作好了这个月的一切安排。一个人只要能作出一天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并坚持原则按计划行事,那么在时间利用上,他就已经占据了自己都无法想象的优势。千万富翁们认为,如果今天没有为明天的任何事情作计划,那么明天将无法拥有任何成果!而如果你失去了精力,那么你将没办法把重要的任务做到尽善尽美!信息时代,沟通就是财富  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原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沟通即是财富。”的确,沟通就是财富,在这个信息时代里,这种理念不仅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公认,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沟通成了把信息转换为财富的最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哈佛商学院一直所坚持的理念就是:想要创造财富,你必须胰别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充分发挥沟通天赋,成功地协调于美、法、俄三国之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始终激励着全国民众保持必胜的信念。他们凭借着自己出色而独特的沟通能力,使军队、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同舟共济,击败了法西斯的侵略。  掌握了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就相当于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把这个准则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的故事:  有三个岛屿,分别住着一群盲人、哑人和自由人,当他们同时面临被大海淹没的危险时,盲人并不知道自己面临危险;哑人虽然能够看到自己将被淹没但是却无能为力;整个解救的任务都落在了自由人身上。由于盲人看不到营救的船只,哑人求救的语言又让人袒懂,自由人只能拉着盲人和哑人一起上船,才共同渡过了难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者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沟通,如何能让他们有效地沟通才是最重要的。此刻,行动成了他们唯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正是这种“沟通”,才让他们全部得救。由此可见,沟通首先要讲究有效性。所以,如何使沟通更有效也是企业管理者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我们要知道: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的选择有很多种:或语言、或肢体、或行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对方明白你的真正目的,不造成误解、曲解而影响效果。这种“明白”就好像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的烟斗、斯大林的挥手、罗斯福的礼帽一样,大家一看到这些就知道他们的想法。  达纳公司是一家拥有30亿美元的企业,以生产诸如铜制螺旋桨叶片和齿轮箱等普通产品为主,主要满足汽车和拖拉机行业普通二级市场的需要。麦斐逊接任公司总经理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原来厚达57厘米的政策指南,代之而用的是只有一页篇幅的宗旨陈述。其中有一项是:面对面的交流是联系员工、保持信任和激发热情的最有效的手段。关键是要让员工们知道并与之讨论企业的全部经营状况。  作为总经理的麦斐逊很看重面对面的交流,强调同一切人讨论一切问题。他要求各部门的管理机构和本部门的所有成员之间每月举行一次面对面的会议,直接而具体地讨论公司每一项工作的细节情况。麦斐逊非常注重培训工作和不断地自我完善,仅达纳大学,就有他的数千名员工在那里学习,他们的课程都非常的实用,在工作中都能够用到。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信念,许多课程都由老资格的公司总经理讲授。在他看来,没有哪个职位能比达纳大学董事会的董事更令人尊敬的了。  经过麦斐逊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并无大规模资本开支的情况下,它的员工人均销售额已猛增了3倍,一跃成为《幸福》杂志按投资总收益排列的500家公司中的第2位。这对于一个身处如此乏味的行业的大企业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商业世界里,有效的沟通技巧不仅仅让人产生好感,更能为其赢得更多的合作和成功的机会。沟通方式有多种,如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肢体语言沟通等,然而,最亲切、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你可以直接感受到对方的心理变化,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沟通。  哈佛商训  沟通就是财富,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管理观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有效的沟通都是财富的最佳载体,也是通向成功、创造财富的最佳方法。企业管理者深谙沟通之术,就能找到企业创造辉煌、走向成功的道路。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为重要。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掌握处事为人的原则,你就会像拥有一张潜力十足的股票,等待你的,将是这只股票可观的增值收益! .用有效沟通来保证通力合作  团队合作需要有效沟通,无论是在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上司还是在员工与客户之间,都需要有效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工作不可缺少的,老板不欣赏怪异、孤僻的员工,他欣赏的是能设身处地勿人着想、充分理解对方、不以针锋相对的形式对待他人的员工。品质管理大师戴明的“14点管理法则”之一为:“消晨门与部门间的障碍。”消除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任何一个局部都在某种程度上对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来消除障碍?答案是: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有效的沟通。沟通意识的培育是第一位的,沟通技巧是第二位的。沟通意识到位了,再主动地进行沟通就水到渠成了,在沟通中学习沟通,沟通技巧也就自然能不断提高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根源在于沟通意识的不足。解除企业内部的障碍、消除顾客的疑虑,需要有效的沟通技巧。  但是,有时我们对不能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却浑然不知。部门之间、员工之间沟通不畅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彼此间的误会、怀疑、猜忌和敌意,而这些又反过来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如此循环反复,效率怎能提高?质量怎能保证?这就需要沟通。人际沟通大师沙因曾说:“演讲可能是出色的沟通,但沟通绝对不是演讲。”  在企业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主管在一边夸夸其谈,下属在一边连连称是,最后拍拍员工的肩膀来了一句:“以后好好干呀,不要再想那么多了。”他们以为自己的沟通能力十分了得,拍拍肩膀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可事实上,这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下属的问题没有解决,凭什么不让他想那么多呢?有些主管不知道有效沟通的第一原则就是沟通的准确性。主管不清楚他的下属心中想什么、工作中会出现怎样的问题,沟通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甚至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我们与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直截了当,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能减少沟通中的误会。言不由衷,会浪费彼此宝贵的时间;瞻前顾后,生怕说错话,会变成谨小慎微的懦夫;更糟糕的是还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讲,这样对他人和自己都毫无益处,同时也会破坏集体的团结。正确的方式是提供有建设性的正面意见,特别是在讨论问题时,不要急于否定别人,大家应该把各自的观点说出来,清楚地了解大家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企业之间,要实现双方合作关系,就必须消除沟通障碍,争取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基础上充分保证对方利益。一个组织要昌盛,员工就必须做到有效沟通,以事业为重,宠辱不惊,这样组织就不会陷入内耗的漩涡而降低效率。  哈佛商训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保持一种主动沟通的态度。企业管理者的主动沟通是把握整体工作局面,深入了解基层的最好方法,而作为普通员工来讲,主动沟通是展现自己才能、争取进步机会、迅速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径。主动沟通是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进步的妙方。你要能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如果一个人拥有“会说话”的能力,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所以职场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是人才不一定会说话,但是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人才。”  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会说话、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会说话、金钱、电脑”看成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而“会说话”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以看出会说话的作用和价值。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做一个会说话的人才。  那些历史上有着卓越成绩的演讲家、雄辩家,都是靠刻苦训练才取得成功的。  美国前任总统林肯曾为了提高说话能力,徒步30英里,到一家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是怎样论辩的,是怎样做手势的,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墙、树桩、成行的玉米秆练习说话能力。日本前任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曾被困难所吓倒。他为了克服自己的口吃,练就会说话的能力,常常朗诵、慢慢地朗读课文,为了能够准确地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嘴和舌根的部位,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一丝不苟。  会说话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经商者来说,会说话决定其钱包涨起涨落;会说话可以使他们宾客盈门,财通三江,誉达四海;而不善言语者,则门可罗雀,财路不畅,债台高郑可见,会说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商务活动是企业间利益争夺的核心战场,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沟通已成为商务活动中打开局面的核武器!  沟通从“嘴”开始,你不会说,不会表达,纵有满腹经纶,想击败与征服对方也是十分困难的。生意不完全是做出来的,很大一部分是靠谈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位老板,你必须拥有卓越的说话能力和演讲技能,让你的嘴巴充满智慧,才能说服对手,感化对手,征服对手。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记住:会说话是成就你一生的财富。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来说,一项工作需要众多员工的合作、多个信息的综合。语言是比较普遍、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顺利而准确地接受和理解信息,也能顺利地交流;语言能力弱,就不能很好地把信息传递给对方,交流会因此出现中断,甚至中止,进而导致失败。因此,如果想要在社会上能够有一席立足之地,我们不但要有好的想法,而且还要善于把这些好的想法表达出来。  哈佛商训  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彼此的心灵才能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鸣。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会说话的人非常受欢迎,能轻松地与他人融洽相处,在社会交往中如鱼得水。会说话常常会给一个人带来美好的人生,也能成就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赞美下属是屡试不爽的法宝  赞美别人,就像是用一支火炬照亮别人的生活,同时也照亮自己的心田。一名优秀的领导,是绝对不会吝啬对下属的赞美和鼓励的,因为这是管理员工屡试不爽的法宝。  虽然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作为一个管理者,赞美下属时如不能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因此,作为领导的你在开口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就要求你做到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赞美。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针对性的赞美比一般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赞美别人时感情要真挚。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对方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奸诈虚伪。  (3)赞美别人时要具体一些。一个人业绩显赫的时候并不常见,所以,在交往中应对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要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要用具体详实的赞美来说明你对对方非常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非常看重,让对方感到你是真挚、亲切和可信的,这样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笼统地称赞对方,说一些“你工作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非常空洞的赞美之词,就会引起对方的猜疑。  (4)赞美别人要适可而止。赞美别人时要看准时机、适可而止,要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5)赞美别人时要看准时机和场合。对于有成就、贡献突出的下属,应当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进行表扬。这是许多管理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激励方式虽然简单,但它产生的效果却是十分明显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与社会的承认。领导在特定场合对员工进行称赞,便是对员工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这种关注、承认,必然会使他产生感激不尽的心理效应。乃至视你为知己,更加报效于你。同时,这种表扬,能够激发其他下属的上进之心,从而使员工能猾地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  (6)赞美要及时。生活中,最需要我们赞美的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到一句赞美的话,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总之,赞美别人不仅有助于彼此之间友谊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怨恨,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为融洽和谐。赞美你的下属,有时也是在赞美自己,同时也是在为整个团队的业绩谋进步。  哈佛商训  审时度势地赞美你的下属 ,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之间的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隔阂和疏离感,达成更好的团队合作效果。但是记住,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适度给人赞美,有时可以影响别人一生。赞美的力量,鼓励的火花,甚至能让人的生命有奇迹般的改变。包装语言,让批评更加和善    批评是改善管理的重要手段,懂得如何去批评,更能提高下属员工们的绩效。当然,这里所说的批评,是一种委婉的批评,让别人听了之后,很乐意地接受,并在行动中改正错误。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更是会把批评和说服的话包装得漂漂亮亮,充满艺术。  美国前任总统柯立芝有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身为美国总统,柯立芝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这是他良好修养与非凡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呵斥:“怎么搞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毕业生!”这样只能让对方反感,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有很多人,说话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不注意说话艺术,往往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甚至影响团结。  作为领导,当下属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部下心里也会顿生“你没看见我已拼了老命了吗”的反感情绪,效果当然就不会很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接着和下属一起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且适时地提出一些忠告,那么下属就会欣然接受。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的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地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很多组织之所以死气沉沉,机制僵化,组织成员们缺乏猾性与创造性,都是批评不当造成的结果。因此,要利用好批评,以利于提高管理的绩效,我们就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1)批评要起到一定的效果。要清楚批评的目的是什么,要通过批评对将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懂得这两点,你的批评将会取得良效。  (2)在批评别人时,我们首先要肯定别人所做的事情中值得肯定的一面。其次,要明确、直接和客观地指出当事人的不足或错误。并说明这种不足或错误对组织和其个人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同时,还要说明这些不足之处是可以弥补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  (3)遵循适度原则,对事不对人。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谁都会做错事,做错了事,并不代表他这个人如何如何。所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对事不对人。  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也是一门科学。如果管理者懂得如何应用批评,让批评比赞扬对员工的工作更起到激励的作用,无疑,批评能就起到改善管理不力状况的奇效。  哈佛商训  批评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不要相信“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地指责别人,你会发现,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你一无所获。然而,如果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而不仅仅是来发泄你的不满的,将你的批评进行美化和包装,你就可以收获一个猾进取的下属。亲和力,拉近与新人的距离  在生活中,亲和力对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一定拥有非凡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人身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喜欢他。那神秘的力量便是亲和力,我们就是被这种力量给影响了。  亲和力强的往往对别人都非常友善。他不把人假定成丑恶的、讨厌的、难缠的,他假定人是善良的、有趣的、讲理的。这样,在与人交往时,他就会采取一种主动、友善、接近的态度,在他的感染下,对方也会采取相同的态度,双方的交往会感到愉快和轻松。有些管理者不了解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说一声“你早”来跟别人打招呼,都显得是那么的多此一举。他们只会点头,或低哼一声,表示知道你在那里了。他们就是跟你打招呼,也是一副勉强的样子。如乔布斯的演讲总能打动下属和消费者,是因为并没有把演讲的成功当作想当然的事,而是尽量展现自己富有亲和力的一面,而且长时间的排练才换来演讲过程中表面上轻松、不拘小节和亲和力。  领导干部要想具有亲和力,就得在“亲”字上下工夫。亲者,如古人所讲,“谓父母”也。领导干部要有亲和力,就一定要放下架子,视群众为父母,满腔热情为群众办事,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多么富有的一个伟人,然而他却时时刻刻展现给员工亲切随和的一面。如果你也像比尔·盖茨那样拥有全世界最大资产规模的公司,那么你最好也像他那样尽量穿得随意、轻松和富有亲和力,否则会显得过于高高在上,脱离普通民众。如果把关系弄拧了,以为自己职位高了,本事自然也就大了,对群众只能“我说你听”;或者把自己当成“父母官”,要求群众毕恭毕敬,这就与亲和力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维珍集团主席理查·德布兰森小心地构建自己略显张扬的嬉皮士风格,这也符合他敢作敢为的个性。这种着装风格能帮助他消仇人的警戒心,让工作氛围更加轻松。他喜欢说:“我们不是在开会,只是在聊天而已。”领导干部培养亲和力,还应在“和”字上做文章。和者,温和、谦和之谓也。领导干部要有亲和力,待人处事就应人性化一点,多发现下级的长处,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多讲暖人心的话,多做得人心的事,而不能动不动就讲狠话,把扣奖金、给处分甚至辞退、开除当作家常便饭;也不能搞“老子天下第一”,袒进不同声音,容不下不同意见。领导干部只有温和一些、谦和一些,才能赢得人心。  具有亲和力的人一般具有两个特点:有益,无害。有益是指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利益或者心理上的舒适感;无害是指攻击性不强。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往往确实很有特点,但并不是完美无缺,因为完美无缺的人会产生距离感,减少亲和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精明中带有缺点的人。  虽然法国总统萨科齐常显得干练而考究,但是他的身高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在这种情况下,萨科齐在衣着方面重点强调**度而不是拔高自己。萨科齐通常采用极其宽阔的垫肩来强调身材的魁梧。这种暗示是十分明显的,他试图借此表达:“我也许不是很高,但是我胸怀宽广。”此前,《名利场》公布了今年全球最佳衣着人士榜,萨科齐被评为“全球最佳衣着人士”。该杂志对萨科齐的衣着打扮评论道:“他的风格耀眼、浪漫和富有男子气概,而且还带有一种极富吸引力的亲切感和幽默感。”  亲和力即是“对距离的想法”,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与其他物体占有或者共享同一个空间的能力。亲和力往往和爱、喜欢或其他的情绪态度一样,有多重性,是动态的。成长中的人、企业,会在学习、锻炼中塑造自己的亲和力;而成熟的企业、成功人士则会时常维护自己的亲和力,并对周围的人给予亲和力。亲和力来源于每个细节,它能真正促进人生目标、企业战略的实现。  领导者一定要加强“四心”修养,做到比他人更富有“公心、爱心、诚心、恒心”,这将有助于提升领导者的亲和力:保持一颗“公心”,让部属充满希望;保持一颗“爱心”,让部属感受温暖;保持一颗“诚心”,让部属感化同心;保持一颗“恒心”,让部属增强信心。总之,亲和力是为人处世的智源法则,是做人做事的今世秘籍!每一个领导者与职场人士都应掌握亲和力的秘诀,拓展人脉!  哈佛商训  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市场竞争,管理者及其组织要想生存、发展,进而求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建立持久的亲和力。亲和力会使您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具魅力,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场合。您要做的就是提升您个人的亲和力,进而打造公司的公信力,获取公众支持,赢得客户信赖,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少用命令语气,多用征询口吻    细节决定成败,任何危机在爆发前我们都能看到一些细微的征兆,例如,核心人才的流失,一定是他对工作的环境、待遇,或是公司发展的战略感到不满意和不适应,而这些都是会通过平时的工作表现出来的。也许平时员工不经意流露出的淡漠神情,一声不以为然的“哼”可能让你的下属对你不满,他们没说,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想法,只是,他们不想丢掉眼前的饭碗罢了。管理者一定要多留心日常的管理细节,魔鬼就在细节当中。  美国管理专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曾说,企业中无穷无尽的管理危机,往往并不是表面上的战略失误、营销不利、竞争威胁、技术开发上的不智决策等等所致,而是管理者犯了一些基本的但是又没有引起正视的错误,才导致危机的爆发。而很多时候,命令性的口吻和语气会引起员工的反感,是造成管理危机的一个导火索。  有这样一个事件:  原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有天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试图联系后未果。数小时后,陆纯初还是难抑怒火,于是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谴责信”。陆纯初在这封用英文写就的邮件中说,“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不要想当然!”陆在发送这封邮件的时候,同时传给了公司几位高管。  面对总裁的责备,瑞贝卡两天后在邮件中回复说自己是正确的,而且还指出了六点自己是对的而上司是错的原因,她的回信同时抄送了EMC公司的所有人。而邮蓟转发后不久,陆纯初就更换了秘书,瑞贝卡也离开了公司。  沟通经常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硬塞给沟通对象的,而商量则是找出共同的话题、确定共同的目标后才展开的,对双方来说都是自愿的。商量之所以能让人接受,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当然一定宜此迁就,而不是谁吃掉谁的关系。  管理讲求的是沟通,领导则推崇好好商量。管理只能管人的身体,领导才能抓住人的心,也就是沟通和商量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整个现代化的管理是从美国开始的,管理的第一对象就是别人的手,也就是从工作分析开始的。真正的管理一定要把工作分析得很清楚,比如一个员工一来到公司就要为自己一天要进行的工作写出清晰的计划表,这种模式很适合西方人,而中国领导强调的是通过商量来抓住员工的心。中国人讲求心意相通,只有心连在了一起,很多事情才好商量。所以,沟通是从心开始的,其中有很多奥妙无穷的变化,需要聪明的你好好地去理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