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会刻意修饰言行,更不会哗众取宠,算是很本色的那一类人。”聊到自己的性格时她依然保持着很快的语速。她笑称自己平时很随意,与人相处率真而热情,做起事也风风火火。汪珺是那种很讨女学员喜欢的女老师,收到的电子邮件一大半是女学员发来的。为此她打趣说:“也许是因为我的处事风格比较能满足女孩子心目中的model形象,也给男孩子一定‘压力’了吧!”既要抓管理又要讲课,汪珺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诙谐幽默不是我的特长,阳春白雪也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很用心,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感悟等真实的东西,认真地告诉我的学员,真实的就是美丽的。”谈及理想的生活,汪珺一反工作时的“强悍”作风,居然流露出愿意全心做一位家庭主妇的想法。“听想听的音乐,看想看的书,有闲钱的时候就去哈佛念自己想念的书,多好。”不知不觉,窗外暮色四合,空中小雪雅然。凭海临风听涛,自有个中妙然滋味;巾帼真性情,流露处自有芳华如初。真心祝福汪珺。低学历与成功作者: 徐小平我从来没有贬低过学历的重要性,但我一直也在强调工作经历和能力的重要性。有的时候,与其拼学历,还不如拼经历、拼能力,同时,保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精神。最近,看到一位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这个留言如此真实、完美地体现了我的咨询思想,觉得就像是我自己编造出来证明自己正确似的。但我仔细想想,不是我编的——文字中的故事,还是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的。事实上,我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朋友很多,为此,我还写过一本书,即《从中专到沃顿的故事》,书中主人公至少在进入沃顿的那一瞬间,获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功。我从来没有贬低过学历的重要性,但我一直也在强调工作经历和能力的重要性。我的基本思想就是:有的时候,与其拼学历,还不如拼经历、拼能力,同时,保持不断学习、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努力,那么,人人都能攀登到达属于自己的顶峰。我在《邮箱里的灯光》这本职业意识启蒙著作里,曾经针对过份重视学历而不重视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群体提出了一个公式:S=E+E,即“成功是学历与经历的平衡”。在这里,针对以大专为主的“低学历”青年,让我再为大家设计一个成功公式:S=L+E+C。S代表Success,就是成功;L代表Low,指的是低学历;E代表Experience,指的是工作经历;C代表Continuing education,指在职学习、终生教育。这个公式,主要适用于大专和中专这两个学历阶层,当然也适用于所有认为自己学历不够的朋友们。在我们这个太注重学历的社会,绝大多数“低学历”青年,往往眼睛里只有L,而忘记了还可以先经过E,再经过C,从而到达S。我在新东方十几年来呕心沥血呼吁的,就是希望告诉大家,除了卧薪尝胆拔高学历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成功之路。下面就是引发我提出上面这个公式的博友给我的留言。这位博友,就是千千万万在青春期失去高等教育机会,但通过积累工作经验、不断努力学习进修,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当代青年。他们是中国社会大厦里一块块炽热的砖石,他们是中国经济海洋中一朵朵跳跃的浪花,他们是“和谐”乐章中一个个激跃的音符,他们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和崛起高原上一座座挺拔的山峦……博友留言:作为一个某跨国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我的职责是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显然不是我的专业和特长。但愿我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能给和我年龄相仿的人一点非专业的借鉴。我的经历和徐老师描述的有点相似,但“我”肯定不是一个特例,我和徐老师素不相识,我猜想“我”只是徐老师认识的一群人中的一个代表。我出生在70年代中后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考了个学制4年的中专,失去了上县中的机会,我的大学梦从此破灭。20出头在工厂拿着1000元的工资,快乐地干着维修技术员的工作。由于是外资企业,英语能力比较重要,我用业余时间参加了一家英语辅导机构的夜校学习,同时还参加了英语大专的自学考试。通过3年的学习,我拿到了英语大专证书,英语说、写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作后第四年,我来到当地一家最好的外资企业去当生产主管,管理着100人左右的团队。工作了数年之后,我又发现要想管理更大的团队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于是,我又拾起10年前学的高等数学,复习参加MBA的入学考试。在MBA学习期间,我跳槽到一家外企当了部门经理。企业并没有因为我的初始学历是中专、当时最高学历是大专而把我拒之门外。MBA学习刚结束,我又被一个知识型的企业录用——某跨国咨询公司。在这里,高学历人才不计其数,应届生都是中国前五名大学毕业的,不少是海归,有的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大学。据我所知,我是这个公司初始学历最低的一名员工,但是我的能力并不低,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我想说的是,可能有些人不赞同的一个观点: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能否通过持续地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说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花生仁随想作者: 孙畅(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早年的时候就想吃花生仁儿,可是没有;现在花生仁儿有了,牙却没了……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无穷的人生哲理。在不特别忙的岁月里,我酷爱看话剧。我看过不下十遍的《茶馆》里最后一幕,老掌柜感慨地说,早年的时候就想吃花生仁儿,可是没有;现在花生仁儿有了,牙却没了。台词写得真好,简单的几句话,说出了无穷的人生哲理。我们的生活中,不就充满了要么没有花生仁,要么没有牙的遗憾吗?就拿一个人的职业来说吧,大概很少有人从学校一毕业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当医生,有人想当作家,有人想成为教授……这些被称为理想的花生仁。在童年的时候,可能是课堂上的一篇作文;在少年的时候,可能是凭窗的一个梦;那么,到了成年呢?好多人会发现自己已经和理想渐行渐远了。我们在日复一日地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可能也会想起那遥远的花生仁。比如说我自己,我在大学的时候念的是教育,想的是将来要做一个和教育管理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大学毕业以后,做过医疗器械,卖过软件,管理过通讯公司……我跟老掌柜的一样,早年的时候就想吃花生仁,可是没有。直到有一天,在下班的路上,我堵在车流里,我觉得自己真的累了,是发自心底地感到累了。我问自己,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吃饭、挣钱,再挣钱、再吃饭?从那个时候起,我决定要改变。既然人生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于是,理想这个东西又开始在我内心复活。幸运的是,新东方在这个时候接纳了我。我在经历了近20年的职业生涯的漂泊之后,终于回到了我喜欢的教育工作岗位。虽然现在的工作比我以往的任何工作都要辛苦,但是苦中有乐。新东方的使命是要通过语言和其他技能的培训,帮助人们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建立信心,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喜欢这个工作。虽然我花了20年时间才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但是,相比于那些一生可能都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我当然是幸运的。毕竟,我在有牙的时候,吃到了花生仁。所以,我的经验是,趁有牙的时候,奔向你的花生仁。浇花与教学作者: 赵庆华(北斗星培训学校市场部主管)给学生上课和浇花有点相象,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地全部灌输下去。现在想想,第一次做老师其实应该是在大一的时候,只不过当时一直不愿意承认而已。因为我印象中的老师应该有黑板和粉笔等道具,如果这些都不具备,至少也应该有个戒尺。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师就曾经用戒尺狠狠地打不好好听课的学生,着实有点老师的威严。当时觉得我们的老师真厉害,但后来我的爱人讲起他们小时候的学生生涯,才知道我其实遇到的是比较慈善的老师。他们的老师可以用棍子打学生,直到把小棍子都打断了,结果却是学生带着伤回家,家长又跑来给老师送礼,谢谢老师管教严格。估计是老人们一直相信一句话,那就是严师出高徒。所以在比较贫穷的地方,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自然就把希望寄托在老师的严加管教上了。我第一次做老师的时候没有那么幸运,那是刚来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更没有戒尺,有的只是可以随便揪听课的学生的耳朵,当然是在学生不好好学习的时候。我一直对自己说绝对不当家教,但当时北京亲戚的孩子正在学外语,希望我用周末的时间去给孩子辅导一下,于是生命中的教师生涯就这样开始了。后来发展到4个学生,都是亲戚的亲戚的孩子。我所“承认”的正式当老师的时间是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在一所民办学校,在有黑板、有粉笔的环境里讲课。当时的第一门课现在还记忆犹新,叫做《商务英语》。这些年来我讲的课程也不少,之所以这门课程记得如此清楚,原因在于当时的我根本没有上大课的经验,更没有商务背景。好在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学生还比较喜欢我,但郁闷的是他们的成绩似乎并没有太大的长进。当时我认为是这些民办学校的学生基础有限,提高起来太难。但现在想想,是我错了。有了教学经验后的我,才开始真正在课堂上穿梭,并来到了新东方。那个时候的新东方,在某些学生的眼中,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我在新东方教授的课程从辅导考研考试开始,后来还包括托福等。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晰,考试的技巧很到位,也总结了很多属于个人特色的学习技巧。因为新东方的传统是学员给老师打分,这个打分包括评语,这样会让教员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该改进,什么地方该继续发扬。起初看到自己的打分觉得还挺满意,一上新东方的讲台就能拿到4.76分,但我似乎总觉得有种距离,而这个距离让我说不清,似乎是和学生之间,也似乎是在授课方式上。我一直想找到这种感觉的原因,却一直未能如愿。直到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在家里买了很多花,主要以绿色植物为主。浇花这些杂活主要由我爱人代劳,我就是看花长了,发新芽了,在一旁傻呵呵地笑。又有一天,我想自己来给花浇水,便端了个大盆,每个花盆里倒了很多,因为我怕浇不透。没过一会儿,水从花盆底部都流了出来,地板上满是水。爱人见我狼狈的样子,在一旁自语到:“你这个人,性子太急,做事也太急,却忽略了有些事情的固有规律,甚至美好的过程,浇花其实和你给学生上课有点相象,你不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地全灌输给他们……”突然间,一直困扰我很多年的关于教学的问题,让我这个从来没有讲过课的爱人,在浇花的过程当中传达出来了。是啊,我以前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总是急于求成,希望他们有和我一样的记忆力、理解力甚至是分析能力。更希望他们通过上完一次课就把所有课上的内容全部铭刻于心。从此以后,家里的花都由我来浇灌,我学会了耐心和理解。谢强:带着谦卑的态度开始新的路程作者: 本刊记者 姚阿珊“人生最怕‘踌躇满志’和‘万念俱灰’,这是新东方领导的名言。所以,我带着谦卑的态度开始新的路程,很平静,也很坚定。”500万俱乐部的新面孔大年初四,谢强返回太原。下午在太原新东方学校办公室里上网时,谢强发现自己博客的点击量突破了500万,算起来从第一篇博客至此正好一年半的时间。谢强拍了拍旁边的教务秘书,和他“显摆”了一下。这的确值得“显摆”,因为新浪体育博客500万俱乐部的博主中,谢强位列第十席。谢强写博客的缘起还得说是从他的课堂上开始的。2006年谢强在高级口译班上结识了一位在新浪网做体育编辑的学生,通过这位学生的牵线搭桥,2006年8月21日,谢强的博客在新浪体育博客频道新鲜上线。“写写足球写写英语希望自己尽量做到真实用热烈的情绪包含冷冷的理性写给我自己写给活得冲动率真的人”这是谢强博客中对自己的介绍,他3/5的博客文章用来“写写足球”,1/5“写写英语”,剩下的1/5写写生活,写写思考。笔锋犀利,直言不讳是谢强文章的特点,他的很多“非主流观点”招来不少无理的讥讽,甚至谩骂。谢强会看这些留言,偶尔删除几条特别极端的,但他通常是并不理会。“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展示,可以让人们看到在最光明的地方也隐藏着黑暗。”博客是谢强对自己说话的地方,带给他精神上的满足感。谢强坦言,当看到一篇文章有几十万的点击量时,“还是挺开心的,虚荣心得到了某种满足,呵呵。”和足球有关的日子在博客中,谢强对足球的喜怒哀乐总是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这些嬉笑怒骂都源自他心底对足球深深的热爱。1996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谢强放弃了中国远洋进出口总公司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进入中国足协翻译处工作。做出这样的选择在谢强看来很好理解,因为他从小就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不但喜欢踢,还喜欢写和评。从小学五年级他就为足球报投稿,后来更是开始在报纸上开设足球专栏。毕业前在足协实习的日子,谢强常能看见他喜欢的球星范志毅、郝海东,工作内容都围绕着他最喜欢的足球,兴趣成就了他的第一份工作。1996年至2000年,谢强担任中国足协的官方翻译、参与体育总局高层的外事翻译工作,后来任中国前国家队、国奥队主教练霍顿的翻译。2000年霍顿离开国家队,受雇于上海浦东队,谢强随其一同前往。与霍顿共事的几年中,谢强的工作和为人从各方对他的评价就可略知一二:霍顿在上海浦东队上任的条件是“我要谢强作翻译,没有他我不去”;国内媒体评价“霍顿不一定是最好的外籍教练,但谢强一定是中国最好的足球翻译”。2000年初,谢强辞职离开足协,此后他又陆续做过上海浦东队翻译和足球经纪人等。和足球有关的日子谢强最大的收获是视野。从1996年毕业后四五年的时间里,谢强去过的国家达到四十多个,亲历了中国足球的高潮和低谷。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经历让谢强迅速成熟。用真诚和学识吸引学生2002年,谢强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新东方。工作上从来都是得心应手的谢强在新东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东方的第一节课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第一节课,谢强足足准备了一个月,真是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第一节课讲完,谢强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结果却遭到两个学员的投诉。在擅长的英语领域头一次遭受挫折让谢强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好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谢强第二次迈进教室,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几乎是低着头走进教室,当他抬起头时看见同学用特别温暖的眼神看着他,那些温暖的眼神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为了上好课,谢强给班级的每位同学发放调查表,研究同学的需求和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授课方式,谢强的授课水平也从此一路升高,在口笔译这样的高端课程中分数稳定在4.9以上。已是近六年前的事情了,谢强还是张口就说出了这个班级对他的评分:4.23分。“这是我在新东方五年以来得分最低的一个班,但这个班也是日后跟我保持联系最多的一个班,我想一定是我身上很真诚、很真实的东西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讲与英文毫无关系的、粗俗的笑话是谢强最厌烦的,他在课上张嘴就是讲干货。让他吃惊的是,学生并没有因为课堂上的笑声减少而失去对老师的崇敬。课上,谢强将尽可能多的内容教给学生;课下,他和同学谈心,无偿地给同学们判作业。谢强希望他的学生知道,在新东方,老师是真诚的、负责任的。谢强的学生说谢强在生气时会“脸红脖子粗”,问起这背后的故事,谢强叹了口气:“哎!在新东方做老师特别担心学生离开教室后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所以后来我有一个心结,就是特别在意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而我也发现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更多的取决于老师的责任心,取决于有没有严格地监督学生预习、听课和做作业。于是我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同时融入两种内容,一是新东方的幽默和励志;二是我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时候检查学生作业时,一个班有一半的学生都没有完成,遇到这种情况时自己就会抑制不住地着急,为什么作业不做,单词不背呢!所以有时候我真的会生气,但奇怪的是:第一,学生并没有因为我‘发作’给我评低分;第二,学生会意识到老师真的在意他们有没有学到东西,这样会促进他们学习。”带着谦卑的态度开始新的路程2008年1月的农历春节前夕,一纸任令将谢强调至太原新东方学校出任校长,同时太原新东方学校被提升为一级分校。走马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谢强同太原新东方所有能碰面的员工,包括老师、教室管理员、教务秘书、保洁员等分别谈话,向每个人了解他们对太原新东方的理解、意见和建议,谢强将这些意见集中,慢慢形成太原新东方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从教师到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从2007年9月份就已经开始,谢强与其他几位老师共同接受了长达3个多月的培训,参观各地的新东方分校,不断吸收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谢强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教师能影响教室中的几十个学生,而校长可以通过影响几十个老师而影响成千上万个学生。谢强要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力影响更多的学生。“了解我的学生都知道我对新东方教育的理想。这里会是自由知识分子的乐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英语教学做出‘良心品质’,用高水平负责任的教学不辜负学生和家长的每一分投入。我会在这里把这个信念传递给我的老师们,变成切实可行的作为,让学生在太原新东方得到最温暖的关怀。”谢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东方精神也需要向前发展,应该在原有的励志与幽默之上加强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新东方教师的发展也应吸收传统教育中教师认真负责的优点。谢强希望在太原新东方这个崭新的平台上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太原新东方的教师分享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基本熟悉了太原新东方的情况后,谢强对太原新东方现有的教师信心十足,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都让他感到放心,他可以在新的舞台大展拳脚了。但是,一个分校要想向前发展,一定需要更多更优秀的老师加入进来。师资队伍壮大了,口碑上来了,学生满意度提高了,就什么都不愁了。所以,谢强现在可谓求贤若渴,他一边进一步挖掘太原新东方现有教师的潜力,一边张开双臂欢迎更多的优秀教师怀着相同的理想一起奋斗。能够感受到,谢强心中对太原新东方的发展已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他开始向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地迈出一步、两步、三步……。在谢强到太原后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谢强说:“人生最怕‘踌躇满志’和‘万念俱灰’,这是新东方领导的名言。所以,我带着谦卑的态度开始新的路程,很平静,也很坚定。”傅樱:别样轨迹 赢在坚持作者: 本刊记者 敖霞72岁,意味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傅樱老人却选择了挑战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在“八年抗战”之后,通过了2007年司法考试,树起了人生的另一块里程碑。她,“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得力干将,一个从事了38年“两弹”研究的“两弹”专家;她,从1998年到2006年,历时8年,挑战“中国第一考”司法考试6次未果的一位72岁高龄的司法考生;她,新东方北斗星培训学校第一期司法考试培训班的学员,2007年以379分通过了司法考试,结束了属于她个人的“八年抗战”。傅樱,一个研究国防科研的物理研究专家是怎样走上了法律工作的道路?在她自己戏称的“八年抗战”的国家司法考试中,又有着怎样的艰苦和坚持呢?“我的单名一个樱”傅樱是湖南长沙人。1958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9月份被分配至国家科研单位工作,从事核武器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研制。1995年退休后去深圳,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1999年通过全国统考,获法律工作者资格证书;2004年,获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并在北京两家公司任法律顾问;2006年担任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从以上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工作以1995年为分水岭,被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前38年是理工类的科学研究,后12年是人文类的司法工作。由“两弹专家”到一个法律工作者,这位老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又是怎样一路风雨兼程走过来的呢?72岁的傅樱老人,没有白发苍苍,没有颤颤巍巍。精心修饰过的面容、时尚伏贴的短发,以及与玫红色的唇相呼应的绣在衣襟上的玫瑰花,似乎都在暗示着傅樱老人与其他古稀老人的不同之处,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老人。“我的单名一个樱,不是英雄的英,是樱桃的樱。”傅樱老人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没有选择用唯美但易逝的樱花来为自己的名字作解释,而是用硕果累累、殷红喜人的樱桃来加深我们对她的名字的印象。司法工作 乐在其中“说来惭愧,考了这么多年。”傅樱老人笑着对我们说,“这司法考试之战打了八年,‘八年抗战’啊。”“我退休后在深圳一个律师事务所打工,从行政职员到行政主管,再到主任助理,做了10多年,一直很快乐。”傅樱老人轻描淡写的叙说着自己的“打工”生涯,“做行政也就是整理档案,立个案,跑跑腿儿什么的。不过,深圳市司法局对我的工作很满意,我给律师事务所交上去的材料都是很规范的,从来没有被打回来过。”傅樱老人的言下微微透露出对自己的肯定和嘉许。“我是搞理工科研出身的,严谨和仔细是必然的职业素养。”傅樱老人这样解释着。傅樱老人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日子里,虽说是以行政事务居多,不过,在日常的工作中还是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案件和法律问题,她渐渐认识到不懂法律知识对自己开展工作非常不便,“我这个不是律师的人,管理着那些大律师,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傅樱老人低头浅笑着。国家司法考试之战一打就是八年早在1997年,傅樱老人就想报名参加律师资格考试,不过那时候国家有规定,60岁以上的人不能参加考试。在1998年年龄限制被取消了,傅樱老人马上在深圳参加了考试,是年纪最大的考生。“在前两次的律师资格考试中,我都没有予以重视,心想,不就是划划ABCD吗?”说到这里,傅樱老人摇了摇头,仿佛是想“摇”去自己当年的自负。考试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所以,在接下来的2000年和2001年她都未参加考试。“我出国探亲访友去了,把这些考试都放在了一旁。”时值2002年,律师资格考试改称为司法考试,探亲访友回来后的傅樱老人继续在律师事务所里工作。法律工作者以法律为武器,在法庭内外纵横捭阖,为那些需要法律帮助的人排忧解难,维护个人的权益,拯救企业的命运。“那种被需要的感觉,被信任的感觉,我能强烈的感觉到这些人需要帮助。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真正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去帮助他们,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她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法律就是力量,我要利用这个利器帮助人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建立司法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她的热情被点燃了。如果说傅樱老人参加考试的初衷是为了工作的便利、管理的需求的话,那么,后来则完全是法律本身具有的魅力打动了她。于是,时年67岁的傅樱老人再次走进考场,并且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的辅导班,但考试结果依然不理想。不服输的傅樱老人在2003年痛下决心,辞职在家专职复习。在2003年、2004年、2006年这三年里,傅樱老人的考试成绩年年都有所提高,345分、354分、356分,每次距司法考试通过分数线360分都差那么几分。老人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坚持着。司法考试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第一考”,是因为难度大、通过率低(平均通过率在10%左右),而且每年都是“归零考试”,考完后考生在下一年必须重新准备、重新学习。司法考试将十四门法律课程揉合在一起,出四套卷子。其中既有对理论的考察,也就是法律条款的熟练程度,又有对真实案例的考察。由此,司法考试难倒了许多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他们望而生畏,中途败下阵来。“这几个字一下子就紧紧攫住了我的心”“我还以为今年会考个358分呢”,傅樱老人开心的笑着。今年,她取得了379的高分,终结了“八年抗战”,通过了司法考试。考试前,傅樱老人选择了新东方北斗星培训学校的司法考试辅导班,“我一走进新东方的课堂,看见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几个字一下子就紧紧攫住了我的心。”傅樱老人顿了顿,说:“毕竟,(连续考了这些年)我有时是感到绝望的,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希望,实现辉煌。”老人幽默了一把,逗笑了在座的众人。她由衷地感谢新东方。她说:“新东方的课程安排非常细致,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讲课的时候并不是满堂灌的填鸭,而是在讲课的同时安排了足够的消化时间。老师的讲解精妙又不失幽默,很有特色,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吸收了所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那些司法考试最艰难的日子里,‘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成功在于坚持,人生也在于坚持”傅樱老人回想起走过司法考试的这一路,艰辛不止是心理上承受的挫折与矛盾,还有老人遭遇到身体上的伤痛。据与傅樱老人并肩作战参加司法考试,并辗转各个培训班之间的晶晶姑娘介绍,平时她都与老人做伴,一起来、一起走,某一天因故自己提前先走了,第二天再看见傅樱老人时,发现她鼻青脸肿,脸颊上缝了十几针。原来是那天下课后,老人在路上摔了一跤,老人自己捂着伤口赶到附近的医院疗伤缝针。在那样的伤痛下,傅樱老人依然坚持上课。老人的功底非常扎实,课下经常与同学一起探讨案例。“我家门口的麦当劳是我和同学们的据点,我们经常在那里探讨各种案例,我最喜欢和他们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傅樱老人推推眼镜,眼里流露出喜悦。是的,这是一个坚持信念、挑战自我,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老人;这是一个上网查询资料,写e-mail与同学和老师探讨问题,发手机短信与年轻人沟通,从来都不服输的老人;这是一个既有着老一代人的坚持与坚韧品格,也有着年轻人蓬勃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老人。72岁,对于很多同样年龄的老人来说,意味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而傅樱老人却选择了挑战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在“八年抗战”之后,以379分的成绩通过了2007年的司法考试,在生命的征途上,又树起一块人生里程碑。傅樱老人说,成功在于坚持,人生也在于坚持,但凡坚持者、不屈不挠者,就有了赢的姿态。杨思晴:心中每天花样年华作者: 陈莹(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员工)“新东方就像我的魔法学校,在这里我不仅认识了许多可爱的学生,还找到了全新的自己。”一节普通的口语课前,老师与往常一样拿着大包径自走进教室。刚把东西放下,一个声音传来——“老师,天堂的门是不是开了?”正当老师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做答时,问问题的男生微微一笑接着说:“我是问是不是天堂的门开了,因为刚刚走进来一个天使。”还有什么比听到如此美好的赞美更令人心情愉悦。新东方的学生苛刻挑剔,但对于喜爱的老师,他们却从不会吝惜赞美之辞。这个被称为天使的,正是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教师杨思晴。害羞的优秀女生不夸张地说,到目前为止,所有和思晴有关的关键词个个听起来如雷贯耳——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辑、新东方明星教师。不过她绝非你想象中彪悍凌厉之女强人形象。就算如此的优秀女生,小时候也是个和其他人一样胆小害羞的孩子。从没主动举手发过言,从没主动参加过任何活动。上小学时因作文写的好,常被老师叫到讲台上念范文给全班同学听。那时的杨思晴总是紧张得要命,脸通红、心跳加快、手抖到甚至把稿纸掉到地上。戏剧化的是,在众人前讲话成了她现在生活的一部分,动辄成百上千人前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教课大概是个例外,当你很投入地做一件事,就不会紧张了。” 她这样解释现在与儿时的巨大反差。背上背包环游世界从小在父母身边,连上大学都没离开过北京,毕业后留学英国,她终于有了机会充分享受一把自由。在异乡的日子,她不仅要学习自己打理一切,还激发了不少“潜能”。最得意的事情是,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学会了给人理发。她先是给室友剪头,没想到小试牛刀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名声大震,连朋友的朋友都慕名而来。甚至有人拿着时尚杂志的图片找到她,说:“你就给我剪成这样就行!”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生活,使杨思晴的留学生活充满了无数乐趣。就像她自己说的,世界因为不同,所以美好。当然,最大的收获不仅于此。周游世界仗剑走天涯是多少人的梦想,她也不例外。埃及、土耳其、马尔代夫、梵蒂冈、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凭借在英国读书的地理优势,世界上值得一去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旅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一路赶集,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背上背包,踱步测量城市,近距离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体验在路上的心情,享受旅程中种种变化的风景。”思晴如是说。不经意间、熙攘人群退去时、街道的转角处……或许隐藏着很多被人忽略的美景。思晴就是这样一个愿意放慢脚步,细细捕捉美丽的人。都说旅行见闻可以改变人的认知和视野,比如,在国外认识的一堆“奇人”,就彻彻底底改变了她对职业选择的认知。很多西方人选择职业全凭喜好,所以会有某物理学博士毕业后选择白天当学生宿管,晚上去酒吧调酒;会有堂堂医生因为偏偏喜欢“油漆的香气”而改行做了油漆工;问问在英国开巴士的老司机,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是硕士毕业,学位拿了还不止一个!有一次思晴和朋友去海滨度假,忽见一位帅哥身穿沙滩裤,头上架着一副超拉风墨镜,从阳光下迎面走来。大家开始八卦地小声议论,这人怎么这么面熟,是电影明星还是当红歌手?正在猜测的时候,忽然有人恍然大悟,才发现,原来那人正是在大家住所附近拾废品的哥哥!在国外,经历了太多的culture shock,才发觉原来生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何不学学英国人在雨中的闲庭信步,学学意大利人的慢拍生活,学学法国人适时地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而出,享受多彩人生……感受镜头里的世界回国后,杨思晴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国际新闻的策划、编辑报道工作,主攻文化时尚新闻。从亲身游历世界转而透过镜头看世界。从小到大的各种积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因为经历不同,视角不同,思晴做新闻,总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人物、事件进行诠释。“小时候学画画,学手风琴,学围棋,包括在异国生活和旅行,从没想过要从中得到什么。但多年后做节目时,我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些经历都会在适合的时候一一给自己带来回报。”女超人也是在那时练成的。电视媒体是众所周知高强度快节奏的行业,选题策划写稿采访编片子,做特别节目时,经常半夜从台里冲出来跳上计程车,与小区楼里即将停运的电梯争分赶秒。有收获和成就感的辛苦不会觉得苦。镜头里的世界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思晴。报道巴以冲突时,思晴看过了太多让人震撼的画面。路透社的记者采访当地的孩子,顺着令人震撼的镜头走进孩子们的春天。那里没有欢唱的小鸟,没有鲜艳的花朵,只有燃烧的楼房,哭泣的太阳,还有和以军对抗的巴勒斯坦人……这些时常充斥眼前的恶性自杀性爆炸事件,不曾停息的对抗和冲突,使思晴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看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就会觉得幸福实在是得来不易,于是学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拥有。新东方是值得停留的地方人的生活总该在适时的时候发生些改变,改变的机会和勇气,缺一不可。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思晴受到在新东方工作的大学同学的游说,来到新东方。据说新东方65%的学员是女生,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在新东方能做一个被大多数学员都喜爱的女老师实属不易。新东方老师有幽默型、励志型、激情型……在以“彪悍”著称的新东方,杨思晴始终保持女性化的细腻路线,同样赢得粉丝无数。人的存在,在被人需要的时候才显出意义所在。对杨思晴来说,在新东方最大的成就感,大概就是那种被很多人需要的感觉了。学生的一句赞美和任何一点进步,都会极大的满足这种成就感。因此,就算一天上十小时的课,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她还可以保持“慷慨激昂连续作战几天都不知疲惫”的斗志;累到嗓子几乎完全失声,中药西药针灸拔罐通通用上,还想着能不能发明新的沟通方式给学员答疑。两个字形容,疯狂!“新东方就像我的魔法学校,在这里我不仅认识了许多可爱的学生,还找到了全新的自己。”她说自己很幸运,因为新东方是值得停留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值得认识的人,也有很多值得珍藏的记忆。在新东方的日子,思晴用水果色来定义——这里有芒果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明媚的,热爱那些值得热爱的,享受那些该去享受的;有苹果绿:跳跃、活泼,偶尔的窘迫也是快乐;有蓝莓情调:一拨拨学生来了又走,留下的是淡淡的伤感;有草莓红:有点炽热,有点热烈,像火焰般燃烧自我;当然还有葡萄紫,经过光阴的沉淀,收获孕育的果实……这不也正是杨思晴自己的心情写照吗——阳光明媚的女子,心中每天盛开一朵美丽的花。潘民政:我的泪水献给西部的孩子作者: 本刊记者 赵露“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5年来,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上挥洒青春,给干涸的西部带去了海的信息。2007年7月,哈尔滨新东方学校教师潘民政来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龙坝乡,开始了支教西部服务。“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必然有支撑着这项事业的精神存在”,是什么原因使得潘民政推迟学业、离开都市,而选择做一名支教西部的志愿者呢?支教:把感动变成行动自从哈尔滨新东方学校成立之日起,潘民政就一边在大学念书,一边在哈尔滨新东方学校任教,主讲高考和大学预科英语,以及英语六级考试,深受广大学员喜爱。然而,他在2007年通过研究生考试后,却推迟一年入学,选择了做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行为参与社会活动,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我国,志愿服务目前还并没有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潘民政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大山深处;搁置了学业,去贫穷落后的西部“自讨苦吃”,承担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人们会问他:“你自愿做一个服务西部的志愿者的动机是什么?”当然,每一位去西部当志愿者的人的理由不尽相同,无论是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还是责任使然、回馈社会……然而,潘民政的理由是那么淡泊,他并没有人们期待的“崇高理想的光芒”,简单地说,志愿服务就是源于一种感动,或者是说一颗爱心。当年,还在哈尔滨上大二的潘民政,就听到一个激情的声音在校园内响起:“服务祖国西部,服务欠发达地区。” 黑龙江省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潘民政,作为一名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学子,听到这样的声音令他感动。今天,潘民政有了选择的机会,他把当初的感动变成了今日的实际行动。2007年7月份,他去龙坝乡政府报到,工作人员在得知他是在职研究生后,立刻把他推荐到区党委任职,然而,他却坚决要求去最贫困的乡村教书。他说:“10年前,在山东某个落后的小乡村,我也是坐在凳子上漫无目的地学习,只知道好好学习将来会有光明的前途,只知道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于是我走出来了。现在,来到了龙坝乡,我的责任就是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自强不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撑起一片蓝天。”难忘:孩子们的求知精神潘民政最终来到了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龙坝乡九年制学校,这是一所前年才从小学升为九年制的寄宿学校,有一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共700多名,学校目前还没有招收九年级的学生。“现在我讲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和八年级两个班的英语,同时还兼任七年级二班的班主任。所以,每天不但要备两门课,批改200多本作业,还得管理53名学生的日常事务。”潘民政说。家离学校比较近的学生每天回家,有的同学单程就要走一个半小时颠簸的山路。对于寄宿的学生来说,除了60多名女生住在学校里,其他都住在学校附近的老百姓家。房东住正屋,学生住侧房,通常是几个同学挤在一起,有的是十几个同学挤在几块木板搭起的“床”上;不管是三、四年级,还是七、八年级,学生每天都自己做饭吃,当然,一日三餐都很俭朴,除了土豆,还是土豆,并且学生们都是从家里背柴米油盐到学校。“对于条件好的家庭,在开学的时候会一次性地把一个学期或者一个月的柴火拉到学校去,没有条件的同学只好每周自己背了。”“山的那一边,还是山。大山里面,生活着中国最淳朴的人们。”潘民政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由于环境闭塞、师资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令人担忧。以暑期期末成绩为例,潘民政所带的七年级一班52个学生当中,数学及格的只有4人,而二班53个学生中,只有两个学生及格;八年级的英语,同样是每班有50多学生,一个班有4人及格,而另一个班则只有3人及格。即便是如此,即便是日复一日那么艰辛地学习,收获却极其微小,但同学们依然还是早起晚归,坚持学习。谈到同学们的求知渴望、求知精神,潘民政说:“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期盼而可爱的眼睛,我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这就是‘震撼’。我觉得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知识,也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是要在他们内心的深处引起共鸣,我要给他们播种新的希望和理想,要给他们展现出一幅他们前所未见的生活画面,从而让他们自觉地鞭策自己前进。”课堂上,他不仅耐心地讲解教科书里出现的令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到头”的词,如“好莱坞”、“股票”、“空气污染指数”,使同学们不至于被这些“不明不白”的词给难住,免受这些词的干扰,从而更容易抓住文章主旨、理解题意;他还给同学们讲哈尔滨60元一场的电影,讲长春影视城,讲西安的大唐芙蓉园,讲音乐喷泉广场等。看到学生们痴痴的眼神,潘民政的内心感到丝丝苦涩。学生们也在进步。在潘民政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比如英语期中考试,就比暑期期末考试多了两位及格的同学。潘民政很有信心,他说,现在有几个孩子的英文已经不错了,关键是语法上还要给他们多补一补。夏天,潘民政曾对同学们说:“当我们这里第一片雪花飘落的时候,我们的英语成绩会有一个飞跃。”同学们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在黑板上。12月14日,是山里第一片雪花飘落的日子。距离期末考试只有三个多星期,潘民政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考出好成绩……春节前,潘民政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英语及格6人,比期中增加了2人。数学及格了9人,比暑期期末增加了7人。下学期我会继续努力!”责任:不能让一个同学辍学“贫困”两个字不能作为西部的代名词,但是,它的确反映了西部某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在当地,如果问一个学生是喜欢上学还是在家,通常他/她会选择上学,因为他们在家从很小开始就要干活。潘民政说:“由于常年的劳作,许多学生的手已经变得十分粗糙,很多女学生的手比我的手还要粗糙得多。于是,我给他们讲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此来安慰和激励这些生活艰辛、学习困难的孩子。”住在山里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孩子,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由于家里需要劳动力,潘民政带的班里,前后有5位同学辍学,潘民政则不辞辛苦地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进行家访,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劝说孩子,请孩子回学校上学。他告诉他们困难是暂时的,不要抱怨,不要悲观,有梦想,才有希望。有时,潘民政还会拿出自己的部分生活费补贴给这些辍学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安心地读书。山里交通十分不方便,学生家又住得分散,有时候家访回来时天都完全黑了,他不得不借着满天的星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潘民政幽默地说:“去学生家里家访,无外乎两条路:这就是上山和下山。”目前,这些辍学的孩子还没有全部重新回到学校,潘民政和老师们依然在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有人浇灌、培育它,梦想就会发芽。温馨:让感动长存当地经常停电,所以有电的时间人们心情都比较愉快。去年中秋节前连续40多天停电,令人兴奋的是,就在中秋节前一天来电了,大家都比较亢奋。于是,七年级的支教老师买了两箱月饼,给学生每人一块,同时决定开一个主题班会。潘民政说:“同学们从来没有开过主题班会,也没有开过联欢会,所以这里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班会也可以玩得那么开心。当我向他们宣布要开展主题班会时,他们都一脸茫然。于是我又解释了一下什么是主题班会,然后请班里最外向的学生来组织。但这位学生到底也没有想出一个像样的主题,于是,开始玩他们惟一玩过的游戏:击鼓传花。就是这么一个小游戏,很多同学都非常期待。后来我觉得,只是玩击鼓传花太单调,就教了他们最简单的一个游戏:占座位,同学们兴奋得不得了,笑得前仰后合。”笑容荡漾在同学们的脸上,但温馨却融进每个人的心底。龙坝乡就像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没有网络,又常常停电,支教教师们每天自己动手准备三餐,除了米、面,就是土豆、大头菜,文化、物质生活都极度匮乏。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他在哈尔滨新东方学校任教时的同事,都时时惦记着他。“他们给我寄书,哈尔滨新东方学校的同事还给我寄过哈尔滨红肠、紫菜、红枣、枸杞呢。”潘民政开心地说道。潘民政基本上是每月去县城一次(单程就需要三个多小时),在那里通宵上网,更新自己的博客、给同学们下载几部电影、查一查资料、浏览国内外大事等。他的博客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有一位叫佳佳的网友在潘民政的博客上留言:“民政哥,我仔细并且怀着非常认真的态度看完了你所有的博客。我惊喜、我羡慕、我难过,也很担心……民政哥,我不是一时兴起,我也要去西部支教,告诉孩子们更多的东西,激起他们走出去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坚定的信念。加油!”激励:愿景与志愿精神他说:“实际上,志愿支教者都很清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马上对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改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是,像潘民政一样的支教西部的志愿者们更清楚,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就什么都改变不了;而只要去做,哪怕只是一点点,终归是能够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改变的。“同学们确实有所改变。本来孩子们害怕老师,从内心有一种畏惧感。但是开学以后,发现老师从来不体罚学生,而且总是面带微笑,上课时不时引起课堂的一阵欢笑,孩子们也慢慢开始和老师交流了。开始时,就连给孩子们拍照片都不容易,现在好多了。”我能够从潘民政说的这番话语中感受到他不仅仅只给学生上几堂课、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精神方面给他们以激励。半年多的支教经历使潘民政变得更加成熟了。“整天和学生们在一起享受学习的快乐,感受乡村的朴实、童年的纯真,有时间静下来,看一看、想一想,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平静,洗去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另外,虽然物质生活非常清苦,但他还是觉得挺快乐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奉献的快乐。令潘民政欣慰的是,父亲一直很支持他支教西部,虽然开始的时候,母亲多少有点舍不得自己惟一的一个孩子去大山深处“自找苦吃”,现在母亲也懂得了这个独生子的心了。支教志愿者的共同渴望就是改变这里的观念,让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支教西部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是短暂的,所做的一切还比较有限,但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西部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关注,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志愿支教西部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如诗人艾青的诗句,支教西部的志愿者们对大山深处同样是爱得那么刻骨铭心。他们在这平静、淡泊而又充实的志愿者生活中,将自强不息、美好理想深植于人们的心中。王延明:当梦想照进现实作者: 曾丽君(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员工)“超越了自己,赢得一场光荣的胜利,用时间纪念梦想的神奇,We Are Ready!”这首向世人宣示北京奥运整装待发的奥运歌曲唱出了王延明的心声。王延明大学时读的是理工科学校,却被忽悠到市场营销专业;大二时特迷茫,因为英语老师的强烈推荐,上了新东方,读了托福和GRE,红宝书背了13遍;大学时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成为新东方老师,另一个是成为摇滚歌手;大学毕业后,去一家美国公司做销售,卖的是化肥,每天和供销社打交道,忍受不了梦想就这么被埋葬;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做过咨询,站过前台;曾自己成立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规模最大的时候也曾拥有18名老师;老外朋友对他说:“我觉得你的水平可以在新东方教书了”,这句鼓舞的话重新点燃了他对新东方的希望;不是一个有恒心的人,但学英语的这条路一直都没有变过。曾经的我是个自卑的我王延明出生在陕北,连名字都有浓厚的延安印记。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母亲是从北京下乡到陕北的知青。后来知青返城,在陕北生活了14年的王延明随父母回到北京。北京和延安的生活差异可能比地理上的距离还要远,王延明开始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而且有很多不一样。“别的同学家里都有冰箱,我们家没有冰箱,别的同学家里都有电话,我们家没有电话……”,他说这些都是他自卑的缘由。长大了些,又自卑起自己的外表,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瘦瘦小小的,没有女同学喜欢。体检对孩子来说大都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对王延明而言却是场噩梦。一个翻得快烂的本子上,一张张花花绿绿的图,硬要让你找出里面藏着什么动物。同学们都轻易地说出:熊猫、猴子、大象……他看了半天,鼻子都快贴图上了,也找不到那只动物,因为他天生色弱,分辨颜色的能力比别人差。这样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件好事,更因为害怕成为别人谈论的话题,自卑的阴影一直挥散不去。假如生活中没有“色彩测试图”这个烂发明,假如不想当画家,对颜色的辨别不够敏锐,大抵不是件令人难堪的事,只是偶尔会有人开些善意的玩笑。上大学的时候,王延明有一件很喜欢的灰衬衣,并且洋洋得意地穿了好几年,认为那代表着一种心情,大概是玩深沉吧。臭美了许久以后,才发现那件灰衬衣在别人的眼中,早已背叛成绿色了。沮丧过后,该庆幸的是那时候喜欢的只是一件灰色的衬衣,而不是灰色的帽子。追逐梦想的过程高考填志愿绝对是个诡异的经历。因为读的是理科,所以就想报理工科类专业,填志愿的时候,王延明报了华北电力大学的管理工程,那时候还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工程两个字,又是工科院校,就一厢情愿地以为专业也是工科的。进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被忽悠了,管理两个字还在,不过工程没了,叫物资管理,简称物管。更离谱的是,大三的时候,学校赶时髦,把物资管理专业又改名为市场营销。也许因为一开始就错了,王延明始终觉得市场营销专业和自己的性格不太相配,大一的光阴就在迷茫中挥霍了。也是在那段迷茫的时光里,王延明从英语老师口中第一次听说了新东方。有一次,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说:在海淀中关村那边,有一个学校叫新东方,大家有机会去看看,上个英语班。从英语老师口中说出的英语培训机构,广告效应显然不一样。究竟什么样的学校让老师如此赞许呢?怀着好奇的心,大一的时候他就跑去新东方看看,只知道是教英语的,其他都不了解。到了大二,发现周围人都挺忙碌的,就自己没事干,谈恋爱也找不着谈恋爱的对象。总不能一直这么迷茫下去吧,受老师的影响,就去新东方报了个GRE班,又读了托福班。有了“寄托”,再加上深受新东方老师的蛊惑,有了出国的想法。英语不好怎么出国,这下子有事做了,开始玩命地学英语,上专业课也不听了,就在老师眼皮底下背英语、学英语。在这种动力驱使下,愣是把老俞的红宝书背了13遍,现在的单词量大多是那时候积累下的。大学时,王延明加入过乐队,当了一阵子鼓手,又改学吉他,换了一种又一种乐器,都不了了之,显然既没天赋也没毅力,还好有梦想这东西来慰藉。他说那时有两个隐隐约约的伟大梦想,一个是当摇滚歌手,一个是成为新东方老师。之所以说隐隐约约,是因为都是遥远而难以实现的。想当摇滚歌手是因为喜欢音乐,想当新东方老师则纯粹是因为觉得那是个特风光的职业,没想到真有一天,梦想会照进现实。毕业后,王延明进了一家美国公司做销售,外企背景的公司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份不错的工作。只是卖的是化肥,每天都要和供销社打交道,还有无休止的出差,过了半年多,第一份工作就夭折了,理由是偏离梦想。离开美国公司后,他去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先是做咨询,但不只是咨询,还要模拟前台,结果又做了一阵子前台。他和梦想打了个擦边球。为了追求当老师的梦想,王延明开始寻找创业的道路。缺乏经验、资金不足、没有背景……几乎所有创业者惧怕的硬伤软肋,他都齐全了。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从资金、地点、合伙人、老师……这些重要而又繁琐的事情开始,他注册成立了一家英语培训中心。为了将成本降到最低,他想到一个讨巧的办法,决定派老师上门为企业做培训,连教室的费用都省了。在得知五星级酒店每年都有培训需求这个消息后,炎热的夏天,顶着烈日,他和合伙人穿西服打领带,跑了一家又一家酒店。对于一家既没规模、也没名气的英语培训机构而言,要争取酒店的信任该有多难。“你们是什么公司?”“我们自己成立的一家小公司。”“你们有什么实力?曾经做过这样的培训吗?”“没有,但请相信我们是真诚的……”天道酬勤,就这样,真的靠真诚和热情争取到客户。有了固定的客户,培训机构开始运作起来,规模最大的时候,机构曾经拥有18名老师。他那时候就想一边能挣钱,一边能免费上英语课,是件很完美的事情。做了两年的英语培训机构,王延明发现需要操心的事太多,甚至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读本自己喜欢的书。梦想似乎很接近了,却和自己追求的不太一样。一天晚上,和朋友David喝酒聊天,David突然很认真地对王延明说:“我觉得你的水平可以在新东方教课了。”David是新东方精英英语(现已更名为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的外教,这句肯定的话让不太自信的王延明重新点燃了对新东方的希望,当新东方老师这个梦想越来越清晰,是时候实践了。面试的过程没有太多波折,在拿到试讲的商务课程后,王延明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让老婆(当时还是女朋友)当他的学生,模拟讲课、模拟提问,同样的内容对着老婆试讲了无数遍,听得老婆耳朵都快生茧了。面试当天,自信满满的他发挥得特别出色。气氛很活跃,将面试老师Yuma也一起带入课堂进行互动。下课后,Yuma老师告诉他:“行了,你可以入职了。”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2003年的圣诞节,他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幸福有时候源于意外的惊喜和感动当老师最大的幸福是永远都不知道学生会给你什么样的惊喜和感动。在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有许多让王延明感动的学生、感动的事。很久前在课堂上谈到未来,王延明讲希望将来能去美国当个农民。几年后收到一个学生的e-mail,他一直记得老师在课堂曾经说的梦想。“这位学生来自安徽农村,刚退伍,那时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当保安,英文几乎为零。问他为何学英语,他讲他喜欢他学校一个美国女老师,想学英语和她交流。后来他们成为恋人,他带那个美国女孩回安徽农村看他父母并过年去了。收到这e-mail前我就知道这么多。”但是显然学生给他的惊喜和感动远远超乎想象。学生告诉他:“离开学校不久我们就结婚了。后来学习了推拿按摩,年初到了美国,开始自己的梦想,我开了自己的按摩店,生意一般,但很幸福。我知道你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美国的农民,希望有一天你来美国,到我家做客,不是开玩笑……这是我在美国生活的一些照片,一些是美国的国家森林公园,一些是我的两辆小破车还有我的家……”收到e-mail的时候,王延明觉得心里暖暖的,如同眼前就是广阔的农场和学生的幸福生活。王延明很喜欢小班授课的感觉,交流的过程是in和out的过程,在精英英语,有很多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除却英文本身,还能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比自己小的,可以聊曾经的困惑;和自己一样大的,可以讲现在的困惑;比自己年长的,可以谈将来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或困惑,在平等的状态下,一起欢乐、一起感伤、一起进步。很享受交流的过程,但王延明没想过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就在前些日子,有位几年前教过的学生留了封信在前台,信上说当年受他的影响颇深,爱上英语,想象有一天也像他一样成为新东方老师。为了这个梦想做足了准备,很努力学英语,开始在其他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希望有一天能和老师站在同一个讲台。“那一刻,真的特别感动”,王延明淡淡地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还有那颗深受新东方老师鼓舞的、逐梦的心。从老师到管理者的华丽转身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王延明说:我是个有企图心的人。有准备的头脑加企图心,让王延明经历了从外企销售到创业者,再到新东方老师的转变。如今,在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这个舞台上,他又完成了从老师到管理者的华丽转身。“作为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的一名老师,我见证了它的成长历程,每一步都是踏实而坚定”王延明说,“现在的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是我预想中,但又意料外的,曾经想过它一定会越来越棒,只是没想到步伐这么快。短短的几年时间,作为新东方下属的高端英语品牌,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已经在北京开设了8家分中心。新引进的Dyned多媒体学习软件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如何让国外的学习软件更贴近国情、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lite Learning精英英语的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的管理人才。从老师到管理者是王延明职业生涯的又一次转变,他坦言压力比以前大,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拼命三郎的劲儿上来了,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还好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超越了自己,赢得一场光荣的胜利,用时间纪念梦想的神奇,We Are Ready!”这首向世人宣示北京奥运整装待发的奥运歌曲唱出了王延明的心声。他充满信心: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哈佛草坪的“以人为本”作者: 周琪1990年第一次去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并非校园内的“哈佛先生”的雕像、圣殿般的图书馆和其他众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而是那些穿越主校园草坪上的纵横交错的小路。规则应当被遵守,但规则首先应当是合理的。规则的目的是为所有的人提供便利。为此,规则应顺应人的本性引导人正确行为,而不是违背人的本性对其进行强制。1990年第一次去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这所世界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并非校园内的“哈佛先生”的雕像、圣殿般的图书馆和其他众多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而是那些穿越主校园草坪上的纵横交错的小路。这些小路是用石子和水泥修成的,完全没有刻意追求美感的曲线,而是一些非常实用的捷径;换句话说,它们是一些从校园的一个大门到另一个大门,从一座楼房到另一座楼房之间的直线,这些直线把一个偌大的草坪分割成各种不规则的三角形和多边型,总之,完全没有美感。而它们恰好是人们想要行走的捷径。哈佛主校园草坪周围是一些系的办公、教学楼,至少有四个大门和通往另一个大草坪、图书馆和教堂的几条通道,所以即使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也可以想象,这些小路可能显得多么凌乱。然而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小路为那些每天都行色匆匆穿越草坪、在各个校门和各种功能的楼房之间奔走的教授、学生和人数众多的访问者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不仅可以使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走完这段他们必经的路程,还可以保证使草坪不受践踏。我之所以对此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在这之前我在中国,确切地说,在我读书和任教的大学里所看到的草坪上的小路,都是为了美观而牺牲了行人的便利。结果,在那些禁止穿行的草坪或草坪上修出的蜿蜒曲折的小路上,行人踩出了自己的捷径。后来我发现哈佛校园中的小路在美国并不是一个独特现象,美国许多草坪上的路都是如此,例如在华盛顿市中心一个周围是一片大草坪的小广场上,修出的小路都是通向各个街道交叉路口的捷径。这些草坪上的小路给我的启发是:规则应当被遵守,但规则首先应当是合理的。规则的目的是为所有的人提供便利。为此,规则应顺应人的本性引导人正确行为,而不是违背人的本性对其进行强制。对人的约束应在人们得到合理的便利的前提下来实行,约束和便利应当、而且可以是不矛盾的。我没有在这方面做过深入的理论探讨,当时也没有联想到“以人为本”这个更深刻的概念,但我隐约地感到,如果在中国什么时候也能看到类似哈佛校园中的路,就意味着中国也许有了真正的进步。哈佛校园草坪上的小路始终令我难以释怀,尤其是当近年来看到国内的另一片草坪时。这是一片隔在我所住的小区和临近的一个大超市之间的绿地。这里的小区居民如果在去超市时绕草坪而行,就要多走至少60米,而对于一个与超市只有一墙之隔的小区居民来说,这似乎是一段冤枉路,更不用说超市近旁就是他们经常穿过的十字路口下的地下通道。于是一些人先是跨过栏杆穿越草地,后来索性把铁栏杆也拔掉了,形成了两边相对的四个路口。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绿地同小区居民进行了拉锯战,他们先是不断修理栏杆,后来又在栏杆几经破坏之后,在“路口”堆起了一大堆树枝以阻止行人。但这也无济于事,那些树枝很快就踪迹全无。在无数次强迫自己绕行之后,最后我也不可抗拒地开始穿越绿地,虽然每每都会有“青青芳草,踏之何忍”的自责。但是在看到早以被践踏成黄土的小路时,又不免想:如果什么时候管理这片草坪的人也能依照哈佛管理者的观念在被踩出的路线、也就是对居民来说最便捷的路线上修出一条小路来,那写在路边大标语牌上的几个斗大的字“以人为本”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我没有料到这居然不是奢望。就在两三个星期前,这片绿地被重新进行了整修:在被踩出的土路上,一条用花砖铺出的两尺多宽小路出现了,它完全依照人们踩出的路线,呈两个尾部相连的Y字型,连接了四个路口。小路两旁新种植的草皮和其他灌木,使这片绿地焕然一新。新的草坪不再受到践踏,人们有最便捷和易于行走的路可走,为什么还要去伤害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