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家庭”大学,“幸福”系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无论你是毕业于哪所学院,专修于哪个专业,关于“家庭”这一主题的教育,似乎都是空白的。所以,就在第一次听到李中莹先生提出“家庭大学”的设想时,我的心为之一动。—也就有了今天的“家庭大学”丛书。李先生最初提出“家庭大学”,本意是作为其课程的框架,其中包括婚姻、亲子与NLP辅导三方面内容。而在本丛书中,除了由李先生本人亲自撰写的几本书外,我们还加入了“女性生活”、“家庭教育”等几方面的主题,从而使“家庭大学”的概念得以扩充,吸纳了更多可为我们受用一生的“必修课程”。感谢李中莹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好的启发,让我们认识到,无论一个人的事业多么成功,都还需要上一所“家庭”大学,将“幸福”作为毕生主修的专业。期盼着本丛书尽快与读者见面,从每一个选题中,读者可以体会到编者试图传达的观念:热爱家庭就是把握幸福。丛书中每本书所阐述的角度不同,但亲切、实用的风格依然。我们希望为那些深受家庭问题困扰的人带来一些启发,一些新的思路与生活方式—现实也许不会因此而改变,但我们的心中却盛开了一朵希望的花朵。难道不是吗?孙延凤2004年10月序恋爱、结婚,然后生儿育女,人类就是这样地延续下去。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身体和大脑不断地进化,抛离了所有的生物,而成为最有智慧的一种。但同时,人类在恋爱和结婚的问题上是否已经发展出足够的智慧呢?看看今天的中外社会,看看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多少对情侣或夫妻,是真正快乐满足地度过每一天的?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使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但见面时又只有抱怨、争吵的魔法,还是开始时甜甜蜜蜜,渐渐变成愁愁怨怨的负担?婚姻又是什么?是一男一女一起生活的状态,抑或是凭一张纸(婚姻证书)证明两个人之间有一份法律关系?若两者都不是,那么婚姻到底是什么?你所希望的婚姻又是什么?普天之下,多少对夫妻在一起生活,也拥有婚姻证书,却每天都在痛苦、失望中度过?无论这些人怎样地责怪自己、对方、其他人,甚至整个世界,都于事无补,都不能换来更满足更开心的婚姻生活。有人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老实说,这话不无道理。假如结婚的两个人都不懂得该怎样做,以为一张婚姻证书,或者同床共枕,就自然地拥有美满的、相亲相爱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证明—充满抱怨、失望。你也许还不知道,当今中国的离婚个案正以每年增加200万宗的数字上升!也许问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爱情和婚姻是什么”的答案,但对于“如何使爱情和婚姻获得幸福?”的问题,也许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双方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决定了他本人能否有成功快乐的人生,也决定他对社会和国家有没有贡献。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在所有的事物上,都有很多的选择。这些选择使人们产生大量的心理压力,如“我该怎样选择”等等。这样使得人们越来越不注意自己内心的感觉和真正需要,越来越不注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状况,以及别人的感受,因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结果是:今天的父母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同步成长。就是说,一个生理年龄是20岁的孩子,可能心理年龄只有12岁。法定结婚年龄到了,生理能力也具备了,身体内的生理时钟推动着这个孩子去追求异性,终而结婚生孩子。然而一个心理年龄只有十二三岁的孩子即使做了父母又怎么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后代呢!所以,不少人虽然成年,或者事业有成,或者已经生儿育女,但是内心却还未成熟,还没有足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一个人的健康心理最佳培育期是什么时间?当然是成年之前了。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健康的心理,该是谁的责任?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被三个“人圈”围绕着。第一个“人圈”也是他最亲密的就是家庭。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是父母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父母,在哪里可以学到这样的道理和技巧呢?第二个“人圈”是学校。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责任,那么请问:今天的学校里,每一节课、每位老师应该怎样教导他们?第三个“人圈”是社会。如果说帮助一个孩子在成年之前培养出健康的心理,是社会的责任,也就是政府的责任了,那么请问:政府的哪个部门、什么官员、有些什么政策行动,是提供给这些孩子的?全部的答案都是没有!我写的第一本书是《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因为我看到并感到这个问题关系重大,而且又如此被忽略。然后,很快地,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记得一次在国内某学校举办的亲子讲座上,一个父亲发言说:“养孩子是我的责任,教孩子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教得不好,所以孩子不好。”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三个“人圈”都忽略了这件事,但是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学校里的老师。我回答这个父亲说:“就算你说的是对的,老师们不好,所以你的孩子成长后心态不好、行为不好,对你二老很不孝。当你年老时,还要受孩子的打骂或冷漠对待。那个时候,你可以不断地咒骂那些老师,但你还不是一样地痛苦失望?如果老师不好,下一年转学校便可以全部改变。孩子是你的,是一生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这么轻易地把对孩子的教育权交给一个一年半载便可以改变的人,不是很笨吗?”你认为一个有这样想法的父亲,他的婚姻会快乐吗?你认为他的思想是一个充分成长的人所该有的吗?所以,我认识到我非常有必要写这本书,帮助那些思想未曾充分成长的男女在恋爱和婚姻里都能够更成熟、成功地处理事情,以致当他们成为父母时,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有效地培养出足够健康的心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懂得为自己做点事,在感情生活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快乐。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真实有效的概念和技巧,旨在帮助和指导人们能够实实在在并主动地为自己、为自己的感情生活、更为自己在乎的人做得更好。李中莹2004年9月在婚姻与家庭中成长2001年春天,我正面临生活诸种考验,那时的焦虑和艰难已快拖垮了我,当我遇到了李中莹老师时,像个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株救命稻草,求生的本能让我放下面子,放下将压力袒露于众的担忧,那一次的NLP简快疗法工作坊,还有为我而做的家庭系统排列让我人生从此有了转机。从此,我的眼前豁然间像开了一扇门,门里面是开放的心态与现实积极的人生境界,还有对祖先力量与自然法则的真正遵从。三赢状态成了我们做人行事的准则,李老师给我的是突破性的咨询理念,是自我澄清后的敏锐的感觉和独特的视角,我感觉得到自己的升华与成长,我感觉到自己的人生的改变。我就像破笋的竹,脱下了一层旧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高的不仅是咨询与辅导的技艺,更主要的是我对生活的理解及对自我的突破,对生命的爱与力量的传承。我变得谦恭,变得平和,同时更加自信而有力。因为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我有很多机会去与不同年龄的孩子沟通,去做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但是每每深入进去,我都会感到受困孩子背后父母的影响,当我接触了孩子父母,又会感觉到这父母受困于婚姻,受困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感觉到他们的失望、无奈和痛苦的挣扎,为此,我常感无力相助。当我为成长中的少年们做青春期教育时,感觉得到每个孩子对未来爱情的憧憬,对婚姻与重塑人生的期待,但这憧憬与期待又显得多么稚嫩与感性。我们曾经憧憬爱情,我们身在婚姻,我们扮演着夫妻和父母的角色,延续着生命,传承着爱,一切凭的是自己的感觉,没有人指导我们,没有人为这人生大事给我们指点。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一切似乎无师白通,而这背后有多少亲情的伤害,有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我们的孩子在憧憬爱情,也将走进婚姻,也将扮演夫妻和父母的角色,延续生命,传承爱。一代代人就这样成长着,从少年到青年,从孩子到夫妻到父母;一代代人就这样苦恼着,从憧憬爱情到经营婚姻,再到去做称职或不称职的父母,去影响着白己的儿女和后代。我一直在思考:要怎样帮助在婚姻与家庭中挣扎着的人们?要如何教导这正在走向明天的孩子与学生?这帮助应是具体的指导,这教导不应是简单的说教,成年人需要这一课,孩子们更需要这一课。确切地说成年人要在完成自己的成长后,才能指导孩子,给孩子人生重要的关爱,使所有的人共享成功快乐的人生。感谢李老师又把他的思考通过这本书带给我们,还是他一贯的风格:简约、实用,可操作性强。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核心概念与技巧,夫妻怎样完成自己的成长然后维持恩爱和谐,婚姻关系的诸种问题,婚姻破裂时的应对,关于家庭内的情绪与压力的管理等内容都是易读,易懂的。这是一本可以指导我们追求成功快乐人生的教科书;也是一本可以指导学生和孩子们成长的成长手册;同样还是一本解决婚姻与家庭问题的工具书。有幸先睹本书,并向各位读者朋友分享读书与学习的快乐,很多感受,不吐不快,匆匆写来,以传我意。吴文君 心理讲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10月《爱上双人舞》—解读“心中的痛”李中莹先生的这本书,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福音。在我所认识的朋友中,家庭关系是一个不可以问也不可以说的“心中的痛”。在工作和社交中,中国人把大部分的才一能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然而,面对婚姻和恋爱关系,许多人完全束手无策。就算愿意花费心思去学习,却又找不出一套现成的教材。当我拿到先生的书稿,尚未读完,就已意识到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了。我向每一位朋友推荐—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对于有心营造美满家庭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需要经常去重读的书—每读一次,相信你都会有更深的心得。这是一本新颖独到的书。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人如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得一份成功快乐的人生。生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或许比西方人,甚至其他的亚洲人承担更多的精神重负,面临更多的生活困扰。在这本书里,先生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奉献给读者。我欣喜地看到,较之两年前我师从先生学习NLP的时候,他又发展出许多针对现代中国家庭的新的理论和技巧。很多讲述人际关系的书籍,也告诉我们诸种方法和技巧。然而,到实际中却很难用出来。原因往往在于情绪的干扰。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道理我都知道,只是到时候火气一上来,哪有心思去用那些技巧!”情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没有一家机构、也很少有这样的书教我们如何正视自己的情绪,更没有这样的渠道可供我们去学习如何与情绪和谐相处。李中莹先生本人是情绪管理专家,从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提炼出了众多实用而有效的技巧。在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篇幅讲授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本书的独到之处。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的书。中间的很多道理,都是每天困惑着我们,却又无法表达出来,从而也无从解决的问题。读先生这本书,常常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同时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书。市面上的不多的几本关于婚恋的书,往往洋洋千言,却难以落到实处,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燃眉之急。难得的是,这本书里,每一个观点和建议,都是先生在他的教学和个案辅导中反复实践,证明有效的。这符合先生向来坚持的原则:说出来的,必须是人人都做得出来的。这还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通篇没有高深莫测的专业术语,没有空洞无物的伦理说教。有的只是朋友之间炉边谈心般的亲切和平实。娓娓道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其中的思路非常清晰、流畅。书中有不少经过提炼的思想,如婚姻的/又种常见问题,三大致命缺点和五大致命伤,很便于读者记忆。一如李老师的风格,这本书在编排的时候,清新的字体加上一些插图,使本书令人赏心悦目。赵晨阳2004年11月《爱上双人舞》读后感在李中莹老师关于人生成功快乐的学问培训中,我是受益者。从他创设的充满人文关怀和重在体验获得的课堂上,我提升着心灵的境界,增长着经营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我们的家日益成为漂泊一天的船只归来时的温馨安全的港湾,还成为船员重新得力再次扬帆出海的加油站。拜读老师的新著《爱上双人舞》,犹如又一次走进那时而让人深思、时而使人茅塞顿开;时而令人会心一笑、时而教人感动流泪的课堂。又一次于老师的轻松平易的诉说中分享着关于人生的智慧、关于幸福的真谛。有位机智幽默的作家说到:“保持婚姻美满就像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当终于到达终点时,你已疲惫得不想庆祝了。”又调侃道:“婚姻不能真正消灭孤独,但它并非没有用处一它可以用烦恼来代替孤独。”今天变迁社会中的恋爱婚姻关系,的确已是问题多多,危机重重。《爱上双人舞》一书便成为“及时雨”。一如李老师以往著书的风格,本书的轻松有趣、贴近生活、易学好用特色依然明显。此外,书中学问新的超越也令人耳目一新。首先,资讯信息的新使本书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其次,新近发生的有关恋爱婚姻的正、反实例的剖析,令本书具备更强的说服力;再有,书中提出的众多实用技巧,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以现象学为哲学背景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等的支持,使本书展示着实践和理论的崭新的融合,其内容的丰富使读者的观念得到全方位的冲击。感谢这部凝聚李老师人生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力量的著作,它为我们在漫长人生路上寻求真爱、迎接幸福指明了方向。王松花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心理学副教授2004年11月目 录第一部分 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相关概念与技巧8你对“恋爱婚姻”这个问题认识多少? 2“爱”与“拥有”2内心的照片4婚姻的五大致命伤7“太空时间”18共同信念、共同价值20“我”加“你”不一定构成“我们”22爱、性、共同生活24爱、爱情、使人幸福的爱情27爱的激情32结婚前后的不同35个案讨论1:错爱马夫37个案讨论2:饿死自己的孩子39个案讨论3:丈夫绝情42第二部分必需的成长49人需要成长50什么是“健康的心理”53假如没有充分成长,在恋爱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56埃里克埃里克森的“成长的五个阶段” 58NLP中的“自我价值”概念63“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68第三部分结婚前的问题71结婚对象的三大致命缺点72早恋的问题76适婚年龄79个案讨论4:三个寂寞的女台商80第四部分婚姻关系的八大问题89“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92“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96“对方不了解自己” 99“意见不合”103“有了第三者的出现” 10S“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113“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118“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 124第五部分如何能维持恩爱和谐131对方是谁? 132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内感官的配合134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先跟后带”的语言技巧144给对方足够的空间149“贤妻良母”很难做155两人相处的沟通技巧157黄金时间164感情伴侣能否成为事业伴侣? 166建立两人的共同目标和未来远景169第六部分当婚姻已经破裂173婚姻问题造成对孩子的创伤174分手的创痛185财富的分配188不要急于找第二春188第七部分情绪与压力的管理191对情绪的正确认识192消减压力的技巧194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195当别人有情绪的时候199附录 “内感观配合”的问卷答案203第一部分: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相关概念与技巧你对“恋爱婚姻”这个问题认识多少?首先,看看你对这个题目已经认识多少。请写下你对下列问题的答案:(l)什么是“爱情?(2)如果你深爱着某一个人,请问“爱这个人”给你怎样对待他/她的权利?(3)以下的称呼哪一个符合你的恋爱婚姻对象:“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请把适合的称呼写这里“ ”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_ ”代表了什么?(4)为什么结婚比不结婚好?(若是在恋爱阶段,问题改为“为什么有这段恋爱比没有这段恋爱好?”请用点时间思考一下上面四个问题,然后再继续看下去。“爱”与“拥有”“爱”只给你为某人做一些事的动力,并没有给你控制那个人的权力。你想对某人好,或为某人做一些事,不会使你拥有那个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另一个人。“因为我爱一个人,所以对方应该爱我。”这句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试想想若有10个人对你这样说,你愿意爱他们吗?而且你做得到吗?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也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每个人可以改变的只有他自己。在某些情况下,这份改变也许能诱使对方做出改变。当对方与你的看法一致,并做出一些符合你意愿的事情时,你很容易产生对方已受到自己的控制的错觉。正如,你开车行驶在路上,跟在你后面的车并不是受到你的控制而跟着你,他们只不过是碰巧也需要走这条路而已。因为你爱他,也许你就以为有权利去要求他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从你的意愿。这个态度,便是把爱当做一个控制别人的工具了。本来很崇高的一份感情,便沦落成一条绳子——让别人受制于你的廉价工具。于是,当初期使人迷乱的激情过后,对方便想逃离这份控制——那并不是不再爱你,对方只不过是不要那种受制的感觉而已。“爱一个人”并不给你以下权利:(1)要求他/她也爱你;(2)控制他/她的思想行为;(3)要求他/她照顾你的人生快乐。爱一个人,只给你想为他/她做一些事的权利。而就算这样,也是由他/她决定是否接受,你不能要求更多。九成以上的婚恋问题就是源于以上三项错误的要求。有些人说:在爱情里面是没有自由的。这种说法便是错误地以为爱一个人便有那三项权利。当你很喜欢做某些事,长时间沉醉在里面,你不会想到是否失去了自由。有这个想法的人,必然是想跑却跑不了,才感叹失去了自由。明白了这一点,把注意力放在能促使对方做出改变的工作上,自己先因此而改变,两人的关系便能提升。当一个人错误地认定对方已经让自己“拥有”了(例如:“他是属于我的”、“她是我的”),他就会很自然地以为自己的地位比对方高、有权控制对方、可以向对方提出诸多要求。这份压力使对方产生窒息感,对方的内心深处会产生反抗的动力,每当气愤时便有抗拒的语言和态度。一个认为应该有那三项权利的人,还会使对方的内心产生一份无力感,而这份无力感会使他错误地以为需要增添控制对方的力量。这样发展下去,使得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内心的照片有一些人,老是在抱怨对方怎样不好;还有一些人,总是在心里感受到对方好的地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老是在抱怨对方不好的人,爱的是自己内心的一幅照片,而不是眼前的那个真实的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听到很多“理想对象应该是怎样”的概念,这包括外貌、语言、行为、态度、对事物的反应、心态、个性、兴趣、习惯,以及对人生的期望等。积累下来,我们在心里便有了一幅照片:男的心里是“白雪公主”的照片、女的心里是“白马王子”的照片。总而言之,就是要够完美。(这份“完美”,往往是现实中不会有的,就算有,也不一定会有助于建立成功快乐的家庭及人生。例如,“我什么时候不开心,他都会马上放下手上的事,过来安慰我”,或者“她总是那么柔顺地在我身旁跟随着我,什么都听我的”。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然后,无论男女都凭着内心的照片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一个很像内心照片里的样子的,把心交给他/她,终于结婚。千辛万苦,找到一个符合照片的对象,便以为以后会有幸福的生活了。可是很快地,他/她便发现,本来看到的、对方也答应了的好处未出现,而本来没有注意的缺点却显露出来。他/她便开始抱怨对方,老是在要求对方改变。在恋爱的阶段里,双方都会尽力地讨好对方、迎合对方的意愿,使对方更易产生错觉。内心照片是不会改变的,只是时间长了颜色会褪去一些,或发黄了。可是人总是在不断地改变,每分钟都会有不同,与那照片比较,变化越来越多、差距越来越大,怨言也就越来越多。另外一种人,总是在心里感受对方好的地方,或者开始的时候也是抱着那幅照片去找。可是当感情开始发展后,他们把注意力从照片移到对方的身上。他们开始注意对方那些已经拥有而自己以前没有注意、让自己感觉满意的地方,他们还会从对方身上发现一些对方拥有的、比照片更好的、对白己更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他们把对照片的重视,漫漫地转移到对方的身上。如果抱有这种心态,那么即使是包办的婚姻,也可以培育出恩爱的感情来;反之,就是些青梅竹马的婚姻也会走向失败。老是抱着那幅照片找伴侣,容易与现实脱节,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每次之后心中的热情越来越少,也许会孤独地度过晚年生活,或者无力地生活在一份失望的婚姻里。所以,内心的照片也许可以用做开始找对象时的标准,但是,要懂得把它放下,特别是当已经遇上一个让自己满意及感觉很好的人时。这个时候,也许应该把照片放在一旁,只凭那个人本身的条件(而不是符合照片多少)冷静认真地思考一下:那些条件,是否能够在漫长的岁月里和自己配合,共同创造成功快乐的人生。换一个角度来看内心的照片,里面的人就算是一个完美的对象,问问自己:自己不够完美,有什么资格要求一个完美的对象?还有,完美的对象,往往是“好看不好吃”。广东有一句很贴切的话:“相见欢、同住难”。这是很真实的描述。跟一个完美的人在一起,很快地,不是你感到配不上他/她,便是他/她对你不耐烦了。婚姻的五大致命伤婚姻里可以出现很多问题,经常被人注意的有:经济问题引起的摩擦,其中一方的小孩子脾气导致的任性妄为,不安全感造成对对方的猜疑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都可以归咎于个人的心理问题,而且多数是因为孩童时期没有充分地成长。所有这些“原因”,并不能夺去一个人更好地活下去的权利和能力,因此也不一定是感情关系的致命伤。这些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NLP技巧而得以消除。或者可以去找懂得这些学问与技巧的心理辅导师,一定会有帮助。如果明白自己的问题,做一些事去改善情况,也可以解决问题,只是会费劲一些。看了这本书,按里面的指示去做,并找伴侣好好地坐下来谈谈,也会有帮助。婚姻的致命伤有五个,如果这五个问题不存在,差不多所有其他问题都很容易解决。婚姻既然是两个人的事,就需要两个人共同投入。若其中一人有这些致命伤,另一个人就要提醒他。但是,若这个人把坚持这些致命伤看得比维持两个人关系更重要,另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的,而这份关系便出现死亡的危险了。婚姻的五个致命伤是:1.坚持“我是对的”2.“托付心态”3.不愿意讨论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感觉4.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5.不知如何处理冲突以下逐一详细解释。1.坚持“我是对的”一位女士来找我,她与丈夫的关系十分恶劣: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交谈,太太一开口说话,丈夫不是关上房门便是外出。细问之下,发现原来太太不满丈夫一些小事,老是找机会对丈夫抱怨批评。我问她为何不停止抱怨批评,而改变一下谈话内容和态度?那位女士说:“我说的都是对的啊!”我尝试用其他的方式引导她做出改变,她都是坚持“我是对的”。最后,我对她说:“太太,在‘我是对的’和‘有效果’之间,你必须做一个选择,你只能拥有其中一个。”把你认为的对错,与你的婚姻关系相比较,看看哪个更重要。这是只有你才能决定的事,别人无法批评或左右。在每一件事上都坚持“我是对的”的人,婚姻关系不会良好,而且只适宜独居,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对凡事都能有一致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没有准备放弃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准备接受一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是无法成功地与任何人共同生活的。也许在结婚前和新婚时愿意做出迁就,但是这份迁就在婚后不能维持很久,很快地不是消失了(开始吵架)便是迁就背后隐藏了一些欺骗行为。对有这一致命伤的朋友,我的建议是:除了两三点绝对不能放松的要求外(这些应是不惜离婚也要坚持的东西),在所有其他的事上马上降低你的标准。就算对方的做法不是最好,只能符合最低的标准便接受。这是给对方空间和爱的表现。尤其是当配偶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不符合你的理想的时候,你应给他/她支持而不是做第一个批评的人。“我是对的”不是对婚姻关系最具有杀伤力的心理模式,但却是打开其他婚姻致命伤之门的锁链钥匙。这一关过不了,是看不到其他的问题的。2.托付心态对婚姻关系最具杀伤力的心理模式,我认为就是“托付心态”。“托付”就是把照顾自己的责任,交给另一个人,这是注定会有悲惨结果的心态。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是“三从四德”。“三从”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这样的女人不是很可悲吗?一生就是“从”来“从”去,像不像把自己当做是一件外衣抛向衣架,挂在那里?今天的女士,对自己的人生有更积极的看法,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事实上,男女的能力一样的强,硬把女人放在男人之下,既不公平,亦是社会与国家的损失。看看今天社会上多少成功的女士,便是证明。虽然今天的社会再不要求女人“三从四德”,但是一般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仍普遍存在类似的态度。在电影、电视剧、小说、歌曲里,充满“我整个人属于你”、“我会给你一生的幸福”之类的言语。我们常会听到父母对未来女婿说:“我把女儿交给你啦!”;妈妈对朋友说:“我的女儿找到一个好归宿”……其实托付心态,在男人中亦很常见。很多人进入了一家企业做事,便期望那家企业照顾他一生,无论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企业的不对、都要对企业抱怨,就像孩子吵闹时的抱怨一样。他们亦会把自己托付给一门手艺、一个行业、一种社会制度、一届政府;每当有问题出现,都是它们的不对,而自己则是无能为力。在这类男人的心里,他们认为女人把自己托付给男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会义不容辞地负起这个责任。表面看这样很好,但是事实上因为他们承诺了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会感到很辛苦,很无力,这样对婚姻没有好处。一个人真的可以给予另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或者快乐吗?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自己的人生有足够的幸福快乐?连自己的都做不到,如何能给予别人“一生的幸福”?就像你正在吃牛肉面,旁边的人也想吃牛肉面,你或许乐意与他/她分享。如果他/她想吃海鲜,而你正在吃饼干,你如何能够满足他/她?“托付心态”最大的杀伤力不是在男性身上呈现,而是在女性身上造成的创伤。双方都有很大的无力感,而女方的更大。“你的责任是给我幸福快乐,我的责任是等你给我这些。现在你总是不能做到,除了抱怨,我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我不断地抱怨,你感到室息和无力,我也因为事情无法改善而更感到无力。”.女性往往因此而完全停顿下来,再没有成长提升。当有一天她忽然醒悟过来,明白事情的严重时,双方的差距已经太大了!正确的心态是:我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你也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而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更能增添额外的火花,产生一些独自一人不能获得的成功快乐。这样的关系,才是1+1= 2,3, 4,甚至5。有托付心态的婚姻只是1+1=1.1,两个人都感到吃力,两人的力量不足,何来成功快乐?3.不愿意讨论自己与对方的内心感觉人类对情绪的认识和研究少得可怜,很多人都沦为自己情绪的奴隶:情绪来了便完全拿它没有办法,受它的控制,往往做出让人后悔的事。在婚姻生活中,一个人的情绪常常导致争吵或者关系疏离,更危险的是一些夫妻之间有“不要带情绪回家”的协议。奇怪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情绪无能为力,无法挥之则去,但是却要求对方“不要带情绪回家”。我们是在理性的世界中成长的。成长过程中身边的成人不停地告诫我们“这样不对”、“那不应该”、“如此更好”、“记得按这几个步骤去做”之类的话。我们年幼时偶有家长不愿见到的情绪出现,家长便会责骂我们:“不准哭”、“不可以发脾气”。家长只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但从来都没有教我们怎样去做会有效地驱走这些情绪(他们自己也不懂)。这些所谓“负面情绪”重复出现,不被接受,我们又没有办法有效地处理它们,于是,我们对它们有厌恶排斥的心态,渐渐学会不理会自己内心的感觉,而只凭家长的点头或摇头示意行事。从那时起,我们便与自已的内心感觉分离了,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我们希望对方可以把情绪放下来才回家,自己也这样承诺,其实这不可能做到。但是为了遵守自己的承诺,便会先找到一个地方疏导、宣泄自己的情绪,待平静后才回家。如果这个地方碰巧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异性,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感情关系便会发展出来。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多少有婚外情的人说起问题的开始就是家中的配偶不了解自己。试想一想:如果准备甘苦与共、白头到老的人都不可以与你分享或分担你的情绪感受,这个世界里还有谁可以呢?为了保证真的是两人并肩面对世界,为了杜绝发展出其他感情关系的可能,应该对配偶说:“请你把情绪带回家吧!”当自己有情绪时,亦应对配偶坦白说出。很多人愚蠢地以为不把情绪说出来是不使配偶担心。事实上,不说出来使配偶更担心,并且给对方一个信息:我们还不能甘苦与共、白头到老。这对婚姻当然有很大的伤害。对方若是很关心你,他/她会感觉到你的情绪,但是你不愿意说出来,对方便只能够干着急。这样,本来两人可以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的一段经历,却变成见面时强颜欢笑,背后暗自担心。把情绪说出来与把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是两回事。一个人有情绪,同时自知有情绪,能够与别人讨论自己的情绪状况,是思想成熟的表现。本书的第七部分提供了很多处理情绪的技巧,帮助读者消除各种事情所引起的情绪,避免了两人的感情关系受到不良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情绪处理技巧有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著作《情绪舒导学》(内地版《NLP简快心理疗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也可以报读我讲授的“NLP及格执行师文凭课程”或者“NLP简快心理疗法学习班”。4.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我在广东惠州工作,那个时候内地水果市场刚开放,进口的水果卖得很贵。有一天,我很想吃美国的红苹果,在一家店里看到一些又大又红,果皮光亮的红苹果,便忍痛买了一个。把苹果切开,发现里面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原来外面还是好好的,里面其实已经腐烂啦!中国人很重视家庭关系的和谐,亦重视谦让。结果是:我们不懂得如何面对冲突,有问题出现时我们只会忍让,不断地忍让,直到生活无法再进行下去,关系破裂为止。这样的不惜任何代价,只求息事宁人的谦让所做出的和谐,我称之为“苹果皮式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忍一句风平浪静”等的话,每个中国人都可能听到过,我们的确是追求和谐的民族。但是,在不惜代价地维持和谐环境中长大的人,会错误地以为无论什么情况,不忍让总是不应该的,会不顾一切地维持一份表面的和谐。这样的和谐,其实是确保关系最终破裂的方法。因为这样的忍让造成心中的一份不满,君不见那些中年感情破裂而要离婚的男女,不都是说“我忍了你几十年”吗?维持“苹果皮式的和谐”只会没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如果两个人都不改变,感情破裂是唯一可能的方向。夫妻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就矛盾冲突进行讨论的机制。这里说的是平心静气的讨论,双方都给对方同等地位、相同的权利。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往往是用吵架去做这件事,很快地,焦点已经不是本来要讨论的事情,而是“对方的态度如何不对”了。两人在心平气和、情深意浓的时候,便应该约好一个双方可以讨论矛盾问题的机制。这个机制应该能够让两个人平静地说出自己不能接受对方怎样的语言行为,并且商定如何解决。在一个平等、互相尊重、给对方足够空间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正是思想成熟的表现。经常把对方的需要放在心里,经常进行这样的谈话,便能防止让小问题成为两人翻脸的导火线。为了两人长远的关系,这种讨论是省不得的。5.不知如何处理冲突我们自小被教导谦逊忍让,却没学过如何去处理冲突。长大后遇到冲突,不是不断地忍让,便是用情绪发泄。不断地忍让不会解决问题,而往往只是延迟破裂;情绪发泄亦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包括把关系更快推向破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如何有效地处理冲突。所谓有效地处理冲突,并不是指使冲突一定如你所愿解决(因为你不能控制另一个人),而是指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了解对方的看法、认识所有的选择,而且过程是平静和理智的。当情绪控制一个人的时候,他/她的理性思维部分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他/她无法看出其他可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夫妻吵架之后就是一段冷战:互不理睬,不愿主动向对方开口说话,就算说了,也是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懒得多说。这样的夫妻,显而易见是没有建立一个处理矛盾冲突的机制,也没有解决这种间题的办法。两个人的关系,发展到这个程度是很危险的:因为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更疏远,最终决裂。有些夫妻,也许其中一方有这样的性格:情绪冷却后便想到修补受了伤害的关系,于是用一种“失忆症”的态度,就好像冲突从来没有发生过,主动与对方说话,或者做一点讨好对方的事,一场风波便成过去。有些夫妇,可能两个人都愿意这样做,在结婚后的一段时间,尚且能够维持一个这样的冲突解决机制: 看谁先软化下来,先向对方说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但是,时间久了,有一方便开始觉得不公平:“为何老是我低头?为什么他/她不能迁就我一次?”有了不甘心的感觉,慢慢地也走上了疏远之路。有人说夫妻吵架是不可避免的,吵完便算过去了:“粉笔字,抹去了可以再写。”这是不正确的。夫妻之间的吵架,可没有抹去粉笔字那么简单。表面看似抹去了,心底里却还有痕迹。如果积累得太多的话,就会爆发出来,像“我已经忍了你二十年”之类的分手话便是证明。在夫妻中,也有很多人,用一种类似“原谅”的态度去处理吵架。他们不能接受对方的某些事和某些话,但是又表现得很大方的样子,以“原谅对方”的方式去结束一次吵架。其实,这样的态度可能对两人的感情关系有更大的伤害,因为“原谅”是把自己放在比对方优越的位置,这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同时,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便是把事情的控制权完全放在自已的手里,使对方完全无能为力:我“原谅”你,事情便解决;如果我不“原谅”你,事情便不会解决。这往往把两人关系搞得更加紧张,吵架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严重,严重的是一方失去了申诉、辩论和决判的权利。两人的关系本是平等的,现在有了高低。这跟把这份关系判了死刑差不多。在两人之间培养出平心静气、对等讨论不同意见的沟通方式之前,需要先建立一个缓和紧张局势、避免关系走向疏远的机制。这时,一对夫妻需要的是一个技巧:“太空时间”。“太空时间”今天世界上已经有载人去太空旅游的计划。大家都知道:把500克的重量推到太空,需要很多的燃料,所以,如果你参加太空旅游,就要准备把绝人部分的东西留在地球上,两手空空地登上宇宙飞船。“太空时间”是夫妻两人共同度过的一段很特别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双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或者情绪抛开,就像坐宇宙飞船去了太空,把所有的不愉快都留在地球上。双方都可以完全放下使两人关系紧张的话题,说出一些真实感受及对两人关系有帮助的话,并且毫无保留地献出关怀、支持和爱给对方。目的是不让一些负面的情绪或态度形成隔膜,使两人关系出现疏远,沟通中断,让对方感到无助。“太空时间”需要两人提前约定好,这样在有需要时才能够运用。两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坐下来,把“太空时间”的规则和实施的程序谈清楚。像买保险一样,在需要时才去建立便会太迟了。这是一个能够预防关系恶化,甚至挽救濒临破裂关系的技巧,所以值得每一对夫妻把它建立起来。一般情况,每次的“太空时间”应不少于1小时,最理想的是1-2小时。在“太空时间”里,双方决不争论或互相抱怨、不提起未解决的事、不算旧账、不谈判、不逼对方、不发泄情绪在对方身上,更不得运用手段,例如拖延、欺骗等。选择的话题应该是两人一起做过的开心的事、心中的一些梦想、一些老朋友的情况等。至于环境,最理想的是宁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咖啡店,或者郊区景点的茶馆。选择环境的要点是远离吵架争执的环境。当两人吵嘴了,冷战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方想到修补工作,他/她便向对方要求来一次“太空时间”。这个要求可以口头也可以用书写的方式表达。如果一次的“太空时间”已经使两人关系恢复和好,两人可以另选时间讨论引起冲突的事情。记住:必须另选时间,以避免两人对“太空时间”的正面感觉受到污染。如果一次“太空时间”未能达到效果,两人可以在结束之前约定第二次“太空时间”的日期。“太空时间”的运作中,有两点是很重要的:(1)一方提出需要“太空时间”时,另一方不得拒绝,而只考虑尽早安排出来时间去实行。“太空时间”应被视为两人关系的急救箱,是一方感到两人关系出现危机的紧急处理机制。若一方拒绝对方“太空时间”的要求,他/她给对方的信息是:“我已经不在乎我俩的关系了,就算这份关系破裂我也不在乎。”(2)双方需约定一个手势作为信号。在“太空时间”里,如果一方忘记遵守规则而开始说抱怨、批评、发泄的话,另一方便发出这个信号。当一方看到这个信号,便需马上改变话题和行为。若另一发出了三次这个信号,另一方乃不改变,对方就有权中断“太空时间”而离开。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对出现在眼前的人、事、物持有什么态度,取决于他内心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信念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一回事”、“事情该怎样”,即是一个人头脑里的世界运行法则。价值是一件事情能给一个人的“好处”。例如事情里什么最重要、能给这个人些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就是那件事情对这个人的价值。不同事情的价值的排列,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推动这个人去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因素。规则是这个人头脑里认为该怎么样做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的想法。例如“人人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问”是信念,“多点学问会得到人们的尊敬,找工作更容易”是价值,“所以,我该每周看一本书”是规则。信念、价值观和规则统称为“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每次的人生经验所发展和积累出来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完全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信念系统都不一样。正确的人生态度是明白自己的信念系统只对自己有效,因此也就不应把它强加于他人身上。给别人留有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系统的表现。两个人的信念系统不一样并不会使两人不能相处。事实上,世界上这么多人相处得很好,便是证明。任何两个人在一起,他俩的信念系统必有一致,即重叠的地方。就是这个重叠的部分让两人之间和谐、融洽。这重叠的部分,就是“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两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应该怎样)一致,就是共同信念;而两个人追求的价值(对事情里什么重要,想因此得到些什么)却无须一致,对方追求这些价值,自己可以接受,便是共同价值。每个人每天里新的生活经验,使他的信念系统不断地在改变。两个人生活在一起,遇到一件事情,两人的反应不一样,正是证明了两人的信念系统不是一样的。每个人的信念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也就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比如,当一对男女准备结婚的时候,两人必然要有足够多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作为基础。如果十年后两人分居,那是因为他俩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了。如果十年后两人仍然十分恩爱,那是因为经过十年的努力,两人信念系统的重叠部分大大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结了婚,一起生活,便以为婚姻自然会美满,不再为增加两人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做更多的事。很快地,婚前的浪漫情意没有了,而共处时定会出现不协调,加上环境带来的新挑战,那份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会很快地减少。往往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两人只是维持外表的和谐(苹果皮式的和谐)进而走向了失望。美满婚姻不是天赐的,光靠爱亦不能使婚姻成功。必须两人共同努力,把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不断地扩张,同时有良好的机制处理不同的意见,每天耕耘,才能培养出美满的婚姻生活。“我”加“你”不一定构成“我们”婚姻使两个入共同生活。“共同”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两个人住在同一间房子里面就是“共同”?还是指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生活?在一辆公共汽车里,如果你看到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但是在自言自语,他俩构成了“我们”吗?没有。如果你看到他俩有共同的话题,都很投入地说话、聆听、分享,有共同的笑声,这才是“我们”!两个人的自言自语,只是“我”加“你”,未曾构成一个“我们”出来。每个人的信念系统都不同。如果两人决定结婚,那说明他们的信念系统中有足够多的重叠部分,但两入都必然有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则与对方有所不同。如果重叠的部分够大,这些不同不会使他们的婚姻出现问题;但是若重叠的部分已经磨损了很多,这些不同往往便成为了引起不和的导火线点。太太不吃肥肉,先生不看歌剧,并不妨碍两人培养出成功快乐的婚姻。但是,当两人因为其他事而使感情倒退的时候,太太会投诉:“嫁给你二十年,你都没有陪我去看一次歌剧!”先生会回应说:“娶了你二十年,你也没有陪我吃一次肥肉呀!试看下页的图,“我”是A“你”是B,重叠起来形成的“我们”;接受了对方的全部时,构成了C;只接受对方与自身相同的部分,构成D。这是说,“我们”会是C与D之间的一个形状,但无论怎样的形状,“我们”必然比本来的A多了或者少了点东西。对B来说亦是一样:“我们”必然比本来的B多了或少了点东西。这是说:若想形成“我们”,两个人都必须准备接受一些本来自己没有的东西,亦要准备放弃一些自己本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准备,便是没有诚意去做一个“我们”出来。这样放弃。两人或许生活在一起,但不会有足够的和谐和共同的乐趣去建立良好和长久的婚姻关系。爱、性、共同生活爱、性、共同生活是三件独立分开的事,不要以为它们自然地是“三位一体”:有了其中一样,另外两样自然就会美好;也不应觉得没有了其中一样,另外的两样便不能存在。用这两种态度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只会使两人更看不清楚事情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改变,他们怎样做才会有更好的结果。社会的标准和人们的愿望是希望这三件事绑在一起。我当然也赞成人们要努力追求三方面的满意,囚为这样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可是,今天的社会里太多的人只想着标准答案或理想远景,而否定每天的现实生活;老是惦记着天堂该怎样,而忘却自己生活在人间,这样的人并不会有快乐的日子。所以,如何改变现状才是务实的态度。爱往往使两人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但是,能否愉快地一起生活,几乎与他俩之间有没有爱没有必然关系,也许,只有曾经有过这种体验的人,才能体会到深爱着一个人但不能愉快地在一起生活的痛苦是多么刻骨铭心。光凭大量的爱,不能保证生活在一起可以有多少乐趣。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需要一份“爱”以外的心态,再加上一定的技巧。欠缺了这两点,爱只会驱使一个人去忍受和原谅对方在共同生活里造成的痛苦和伤害。越多的爱便导致越多的忍受,承受越多的痛苦和伤害。更可怜的是如果对方也有一份很深的爱,对方会因为看到自己的痛苦而亦会感到痛苦、内疚、无力。这样的“互馈机制”会把两个人推向深渊。心理治疗上称之为“互相依赖”(co-dependence)。二十多年前香港的一首电视剧主题曲有两句:“要共对亦难,分也不可”,正是对这份痛苦的描写。美国西部牛仔歌曲也有一首:"Not Strong Enough to Leave You, and too Weak to Let Go"2001年我在德国学习“系统排列”时,一位大师说,系统排列的看法是:没有了性,两人的感情关系也就完了。当时我立刻站起来表示不同意,因为我知道国内有很多个案都显示出没有了性,感情关系仍然可以维持地很好。因为伤病而失去性能力的情况不用说,中国的国情是很多恋人和夫妻都因为工作而分居两地,一年里没有多少天可以见面。数位来自日本的学员也支持我的看法。如果两个人有充分的爱,并且性生活满意,只是一起生活却产生很多的冲突,原因就是两人的性格使他们不愿对自己的信念系统做出改变(而只希望对方改变)。参加NLP的课程可能会帮助这样的夫妻有所突破,当然这需要两人有自愿的、投入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效果。三方面同时很满意,是最美满的婚姻,这需要把“给予对方所需要的”看得比“得到自己所需的”更重,并且两人同时抱有这个态度。除此以外,两人还需不断地摸索、研究、讨论和做出修正,才有机会实现美满的婚姻。爱、爱情、使人幸福的爱情真正的“爱”是绝对的、没有条件也没有限制的。这包括夫妻之间的爱、亲子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爱,甚至人与其他生物的爱。有条件、有限制的爱,只不过是想控制一个人,用一张印满“爱”字的纸把对方包装起来而已。“想为他好”的动机往往被用来掩饰这样的企图,其破绽就在句子里的“为”字。“想他好”与“想为他好”不同。“想他好”只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意念、希望。两者的分别是后者以为自己有些能力,运用这些能力去做某些事,对方便会觉得更好。也就是凭借这些能力,说话的人硬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上面,以为可以控制对方。什么才算“好”?以什么标准?为什么要用这个标准?什么时间、用什么途径才能取得这份“好”?所有这些,都以为完全可以代对方决定,因为那是“想为他好”。至于对方同不同意、想不想这样,似乎已经并不重要。前面说过,爱一个人,并不给你这些权利:要对方也爱你;要对方听从你的话;要对方照顾你的成功快乐。爱一个人,只给你一个权利:为对方做一些事。这个权利,当然不能换取上面的三个权利。你为对方做的事,对方接不接受,也是对方的权利,你没有权利要求什么。以为爱一个人就拥有以上三个权利的人,便会产生“拥有他/她”的心态。一般人都明白做人要公平,故此在“拥有对方”的同时,也愿意被对方所拥有,有“我是你的”的心态了。这样的心态,其实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两个相恋的人应该是平等的,如此,又怎能一个人“拥有”另一个人呢?还有,假如爱一个人给你权利要对方听从你的话,则对方亦有这个权利。当两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谁应该听谁的话呢?这可不只是逻辑理论的讨论,在现实生活里,恋人和夫妻间就经常因为这样的矛盾与冲突,而出现争吵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无论说的时候多有诚意,心中多想这样做到,实际上每个人还是凭自己内心的感觉推动自己的生活。没有两个人对所有事情的看法能完全一样,因此在很多不一致的情况下,每个人还是跟随自己内心的意愿走。所以,太太/先生的承诺,例如用“永远”、“一生”、“每天”等词开始的承诺,你最好不要当真。我说的虽然不好听,却是真实的情况。不然的话,又怎会有这么多的婚姻出现问题?这样说,也许会伤了很多人的心。但我说的是事情的真相,伤心之后会看到我所说的是对的,然后把态度和行为修正过来,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在课程或讲座里,每当我问学员:“爱一个人就必然拥有上面三个权利吗?”很多人脸上的表情告诉我(尤其是女孩子),她们知道答案是“不”,但是不愿承认,因为她们想拥有这些权利。我逼她们面对现实,再问下去:“如果你认为爱一个人,给你这些权利,现在,有五个人同时说他们爱你,那你怎么办?他们既然有权要求你也爱他,你可以同时爱五个人吗?也许五个人当中,你一个都不愿意爱呢!他们要求你听从他们的话、照顾他们的成功与快乐,无论什么事如果你使他们不开心,都来投诉你没有好好地照顾他们,你受得了吗?”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后都需要经历一个对母亲从依赖到独立的心理“断奶”期,而成功的“断奶”又有赖于出生后前几年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充分的爱与关怀。如果孩子三岁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够,或关系不好,那么可能孩子直到成年都无法顺利地切断对母亲的依赖。因为,孩子对父亲和母亲都有一份很深、很特别的爱,这份爱超越孩子整个人生里可以出现的所有其他感觉。它使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里面包括对父母无条件的信任、接受和爱。在成长的过程里,如果孩子没有充分地在这份爱里培养出自己的力量,去让自己完全独立地创造自己的人生,那么他一生的发展,都会带着未曾成长的心态,他会把对父母的期望和抱怨、需要和无奈、爱和憎恨、渴求和愤怒带进每一份自己的人际关系里,也包括爱情和婚姻关系。我个人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思想的影响,有些父母不大愿意见到孩子完全成长,以致能够独立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灌输给孩子的概念助长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在这个文化环境里,我们对“爱”有了错误的理解。这份错误的理解使得每个人都活得很辛苦。当孩子谈恋爱的时候,他/她无意之中,会把对母亲的需要和期望投向对方。“我爱你”似乎就给我权利要求你去按我的意思生活、听我的话;而我也同时把自己交给你、让你“拥有我”(像拥有一只小猫一样?!)、愿意听你的话一虽然今天强调男女平等,每个人照顾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看看每天的报纸、小说和流行的文字,经常出现的仍是“你是属于我的!”、“我对你这样好,为什么你不爱我?”、“我会给你一生的幸福”、“为什么你对我这样残酷?”……既然爱一个人只给你想为他做一些事的权利,那么任何“让他知道”、“想他回应”、“想他改变”等的念头,便是这个权利之外的东西,亦是属子想控制他的企图了。你若真正地爱一个人,而完全没有要控制他的企图,你是可以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而完全不表示出来。这是完全没有占有的爱!这不是柏拉图式的爱,这是很纯很真,同时是没有负担的爱。你不说出来,对方或任何人都不会知道。这样,你可以同时爱很多人而不会有任何责任问题,最终你可以爱全世界的人。当然,在整天争论着“拥有谁”、“属于谁”等问题的圈子里,这种爱不会存在。说到这里,你也许以为我是提倡独身主义的人了。“爱一个人”既然不能要求有“回报”,那怎样才能获得爱情呢?一对男女要获得美好恒久的爱情,直至共同走向婚姻,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对对方没有要求;第二个是两人都做到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以这两点作为基础,便可以建立前面说的1+1= 2、3, 4或5的爱情。当一个完全能够照顾自己的人,与另外一个有同样能力的人相遇,或者相爱,他们不会要求对方做一些什么,也就没有抽走对方的力量。同时,他们不断地为对方做很多事,两个人都从对方那里得到很多,感到很丰盛、很满足。这样的感情关系可以用另一个方式表达出来1+1=4。这就是使人幸福的爱情。所以,在一份没有要求的感情关系里两人才能给予对方更多,同时自己亦得到更多。这样的恋人,每大都会为对方的给予而感到惊喜、欢欣和感激,因而想为对方做得更多。对方发觉收到的回报比付出的更多,亦感到惊喜、欢欣和感激,会想做得比收到的更多。这样,两个人之间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滋润,感情亦越来越好。也因此,人间可以有爱、爱情和使人幸福的爱情。爱的激情当爱情发展到达顶点时,便是一份激情的爱,这份爱会带给人深刻而难以形容的感觉。恋爱中的双方会觉得总是有很多东西要向对方诉说,尤其是在见不到所爱的人的时候;而当见面时,却又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他/她会无时无刻地想念对方,很想见到那个人,而见了面,他/她会满足于只是牵牵手,或者只看着对方,无论做什么事,他/她都不在乎。他/她在所爱的人面前会变得笨拙、不善言辞、有点痴呆、手足无措。所有这些表现,可能都与他/她平时的言行模式完全不同。他/她会不自觉地重复向对方说“我爱你”。他/她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为所爱的人做点事:买礼物给对方、为对方办事、总是想着有些什么是对方需要而自己又能做到的事。他/她的思想会比平时更正面积极,更想把事情做好。这份激情的爱,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感觉经验,难以形容,最接近这份感觉的句子,可能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你正体验着这种感觉,恭喜你!你正在享受最浓烈的爱呢。活在这个世界上,能找到一个你爱的人便已经是幸福,如果对方也同样深爱着你,你便已经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了,你只能够以感恩的心态去享受这份幸福,因为只有很少人能够真正享受到这种爱与被爱的幸福。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的心中感到爱和被爱的时候,他的心脉跳动的模式是最和谐的,能够促进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工作。所以,活在爱里的人,会分外地美丽、动人。就像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般,老天把它们制造出来,总是有两个方向的选择。同样道理,激情的爱能够推动一个人去做出很多好事,使世界变得更好,同时自已也能拥有更成功快乐的人生。而在另一个方向这样的爱也能够使人消沉、沦落、伤害别人、造成悲剧,甚至祸国殃民,尤其是当一份激情的爱加上不成熟的性格时。激情的爱虽然难得,但是却使人劳累沉浸在这种爱之中的人,工作效率降低,考虑事情时会欠缺周详,甚至会对该做的事失去兴趣。激情的爱如此难得可贵,本来就应该放下所有的事去专一地享受它。成熟的人懂得做出调整去配合,但是年轻人则会因为有这份爱而在人生其他方面倒退。一个未曾成长的人,带着这份激情,会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而不断地花钱买礼物给对方,使自己陷入困境,同时荒废事业、学业。而成长的人则会让这份爱去推动自己把事业、学业做得更好,使自己更有资格去接受这份爱。一个未曾成长而在婚恋对象里面找寻父母影子的人,会因为这份爱而向对方过多索求、不断抱怨。带着传统错误信念的人(我爱他/她,所以他/她应该爱我;应该让我控制他/她;以及他/她应该照顾我的成功快乐等),会使两人之间产生紧张和冲突,慢慢地扼杀了这份爱的意义。人们都说,爱是盲目的,也许就是因为每当爱发生的时候,感性成分总要比理性成分更占上峰,也正因此,爱几乎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理由可分析的。人们经常是先有了爱的感觉,而后才注意到那些理由。举例说:“因为她漂亮,所以我喜欢她”,事实是:“因为我喜欢她,所以我注意到她的漂亮”。爱可以不讲道理,但是要三赢(我好、你好、人家好)地活在世界上,则必须考虑到一些社会的规则。所以,就算有这份激情的爱,一个成熟的人还是可以约束白己。他/她能够默默地爱一个人而完全不干扰这个人的生活,只在环境允许时为这个人做点事。用这种方式,成熟的人能够满足自己对这个人的爱。结婚前后的不同很多情侣,结婚前双方都努力做到最好,处处刻意迎合对方的喜好行事,但是一旦结婚,便渐渐改变行为的方针,越来越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我常常在讲座里笑言:“很多人结婚后男的不再送花,女的不再打扮。过了数天,你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竟然说已经是‘老夫老妻’,不用来这一套了!”你听过这个笑话吗:新婚后的第一个早晨,新郎睡醒过来,着到身边的人,整个人跳起来问:“嘿!你是谁?”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新娘没有化妆的样子!就让我用这个笑话去引申出一个道理。那位男士追求、迎娶了这新娘,是因为她在很多方面具备这位男士在乎的一些价值,在绝大部分情况里,还包括了她的美丽。美丽是很主观的,美丽的外表对一位男士来说有多重要也是因人而异,也许这位女士美丽的外表在这位男士的价值总分中占30,或70 %,我们不会知道,那位男士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丽的外表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大部分的情况里)。假设这位男士本来还有三个追求的对象,终干他选择了追求这位新娘,是因为对他来说新娘有100分,其他的三个对象分别是94, 80和74分。现在结婚后这个新娘不再打扮,她的价值总分马上打了折扣,其他的三个对象的价值总分立刻变得比她高,这个新娘岂不是给自己制造危机?每个人都知道美丽不能永远维持,无论怎样懂得打扮,都会有年老色衰的一天。明白这点的女士,会在仍然拥有美丽的时候,培养出其他的价值去代替美丽,甚至超越美丽的得分。可是,在新的价值还未做出来,而旧的又自动地减少时,这份感情关系,便可能产生危机了!新婚后两人应该找时间谈谈,设计一些活动,去营造新的共同价值。这可以是潜水、滑冰、爬山、远足、壁球、绘画、猜谜、作对联、作诗、玩乐器、歌唱、跳舞,研究相面、测字、易经、写作、考古、陶瓷、雕刻、书法,收藏字画、山石、古钱,钓鱼、养鱼、养宠物,研究蝴蝶、瑜伽、气功、太极拳、武术,学习跳伞、飞行,做义务工作、扶贫镇灾,研究儿童教育、研究心理学、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其他语言……(以上是我在20分钟内想到的,共39项。给你一个挑战:你可以在30分钟内在想出44项吗?)结婚后,两人应该维持婚前对对方的欣赏,同时再发展新的共同兴趣,还要商讨共同生活习惯里末曾调和适应的事项,以“先尝试,如果无效再想新的方式”的态度去营造出融洽和谐的共处模式。这样,才能做到婚后比婚前获得更多成功快乐的人生。个案讨论1:错爱马夫这个个案选自2002年10月11日香港《苹果日报》新闻版。“马夫”是香港独有的名词,指的是靠带妓女给客人以赚取佣金为生的人。一名女学生在10月10日烧炭自杀身亡,“烧炭”是指当事人紧闭房间的门窗,在房中燃烧炭炉,因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而死亡。女主角19岁,有一姐一妹,小时侯父母因感情破裂离婚,父在内地另结新欢,母亦有新恋情,她时这变故很不开心,曾对人说父母不关心她。她的现男友 23岁,不务正业,曾做马夫,正处于失业中,经常向女主角讨钱。她知道男友不是真的时她好,而只是想要她的钱。她想与男友分手,但男友时她苦苦纠缠。她在年初读中学六年级时曾因旧男友提出分手而多次自杀,幸均被救回,可是与旧男友的关系无法挽回,导致学业成绩追不上,后来认识现在的男友。自杀时当事人正在某夜校念中学七年级,希望升读大学但担心功课追不上,对下一年的高级程度考试没有信心。她在5个月前认识新男友,3个月前决定从家中迁出独自居住,表示要冷静一下。她租了一间房住,生活费由毋亲支付,不久便与新男友同居。自杀前和新男友因为金钱问题发生争执。当事人自杀前留下了一盘录音带,她在录音中留下遗言说,是因为家庭、感情、学业和金钱自杀,说生活得好辛苦。问题:1)当事人家庭有什么问题?2)她与父母的关系有什么问题?3)她欠缺些什么能力?这个个案显示出一些严重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一个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照顾,他就会在自己的感情关系中寻求安慰,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获得的还是同样的失望!明显地,父母关系的问题,使当事人没有获得理想的成长空间。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常会过分地依赖伴侣,甚至会“饥不择食”地找感情伴侣;而同时,因为自己父母的感情关系不好,她对自己的感情关系总是有一份怀疑和恐惧,不大相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当感情关系中稍有问题出现,她会很容易就感到绝望。这样的孩子,就算长大成人,都难以培养出良好的工作能力,和照顾自己的能力。追求理想的感情关系成为她的主要生活目标,但同时又因为她的怀疑和恐惧,她无法成功得到一份理想的感情关系。她会活得很辛苦,很可怜!今天的中国和香港,甚至全世界,都有类似的问题出现,而且是在急剧蔓延中,确实需要引起为人父母者的注意。个案讨论2:饿死自己的孩子资料来源:2002年9月12日《北京青年报》。一名留学加拿大的日本女学生,将自己与前男友的两个孩子活活饿死,结果被判8年有期徒利。女主角19岁时以留学生身份来到加拿大求学,次年便瞒着父母与男友同居,并且为对方生下了一子一女。在2001年3月,当儿子1岁多,女儿出生还不到1个月时,男友提出分手。女主角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分手的男友没有付过孩子的抚养费。两个月后,女主角认识了另一个加籍男友。男友答应终会和她结婚,让她取得在加居留的资格。她一有空闲时间就到男友的住所为他打扫房间、做家务。2001年5月底,女主角跑到男友家里一住就是十天。当男友询问谁在照顾孩子时,她编男友说她雇了一个保姆照看孩子。2001年6月7日,房东到女主角家去收房租,发现门没有锁上,整个公寓都没有人,只有一个15个月大男婴的死尸,马上报警。警方后来证实,3个月大的女婴被女主角用塑料布包裹着扔到河里。女主角后来交代说:她从男友家回到自己住所时发现两个孩子都死了。她被控告两项二级谋杀罪,她认罪。在法庭审讯期间,她在被告席上居然打起了睦睡,根本没有听到最后几名证人的证词以及她的辩护律师时证人的询问。在2002年年初进行的第二次庭审中,女主角含着眼泪不停地道歉:她都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自己的行为的确是残忍之极令人难以置信。女主角的父母表示女儿从来没有提起与男友同居和生了孩子的事,她衬在加拿大的生活只字不提。事情发生后二老前往加拿大多次,不惜花重金为女儿聘请律师进行辫护。在2002年9月10日终审宣判的法庭上,女主角一直面无表情,当听到自己被判入狱8年时,她的身体仅颤抖了一下,但很快又站稳了。法官宣读判决的整个过程中,女主角没有看自己的父母一眼,直到被带出法庭送上囚车时她一路都微闭双眼不肯与别人对视。法官透露,两个孩子的生父在事后甚至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没有到场玲听法院时女主角的判决。从道义的角度来讲,孩子的生父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他在与女主角同居期间曾经从心理和身体上虐待过她,而且两人分手后拒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这都给女主角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问题:(1)1999年底,女主角在日记上写道:“我在加拿大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我现在非常想念家乡和亲人。我在日本从来没有为生存担忧过。”为何当时不返日本?答案:尽管在加拿大那么辛苦,那么想念家乡,但仍然不愿回到父母的怀抱里。一个这样的人,必然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需要处理。为何如此需要有男友?为何要有孩子?答案:她需要一个男人去给她安全感,以为孩子能巩固与男友的关系。结果是孩子不能做到这点,而只成为她无力照顾的负担。很多的婚姻里都有同样的情况出现,孩子成为一件无效的工具、一个不想要的负担。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后会有很多心理问题。(2)她又写道:“我带孩子已经快一年了,但我现在仍然无法成为一个好母亲。要做母亲而又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好母亲,却仍然做下去而且再多生一个孩子,何解?答案:她本来只想制造一件工具去巩固与男友的关系,并不想做母亲。在另一方面,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她认为母亲没有给她足够的照顾,结果是她同时被渴求成功和渴求失败的两种力量推动。孩子的父亲不愿承担这个责任,他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答案:他只准备做男朋友,扮演一个短期的角色。所以,孩子的出现其实是加快了他俩关系的结束。他是不准备建立家庭的人。(3)她在男友家里一住就是十天,告诉男友她雇了一个保姆在照看孩子们。她当然知道这是个谎话站不住脚,而且会有严重后果,她说这话时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答案:她完全处在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只看到、听到她想看和听的东西。当一个人受到的压力太大而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潜意识往往会启动这样的保护机制。如果事情发展下去,她可能会感到自己完全与现实脱离了。三次审讯中她所表现的,说明她的内心正处于这样的状态。她的家庭或成长过程有什么问题?答案:肯定有,但是因为报道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尚不清楚。个案讨论3:丈夫绝情2002年9月12日内地的《华复时报》有一篇“新闻大稿”,报道一位28岁的少妇因为与丈夫婚姻破裂而跳楼自杀。一个女人这样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令我们叹息。我没有时她不敬的意思,我只希望借用她的个案,让更多人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中,尚有一些更正确有效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为我们所采用。女主角在1997年与丈夫结婚,200年发现丈夫有了情人,同年8月丈夫向法庭申请离婚。不久她遗下幼女和一盘自己拍摄的VCD跳楼自杀。这篇文章有点煽情,一面倒地把女主角塑造成为受害者,丈夫是加害者。也许传统的道德观念需要媒体采取这样的立场,但是这并没有给市民带来好的效果:有着类似情况的人,也是饱受情绪困扰,读到这样的报道,只会使他们更难看到问题解决的可能,而更坚信是伴侣的不对,更加深了自己的无力感。可以说,这一立场会促使更多有同样遭遇的人走向自杀。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立场细看文章,就可从字里行间看出真正的问题所在。男方纵有责任,亦不是主要的责任,负最大责任的是女主角本人。想真正看出问题所在,我们必须抛弃一个错误的信念—结了婚的两人无论怎样都不应分手。法律给人充分的权利去结束一段不成功的婚姻;离婚。就是因为,感情关系是两人的事,只有一个人在,如何“探戈”?文章中这样写道:“(在VCD里面,女主角)深情地对抱在怀里的女儿说:‘我是妈妈,知道吗?妈妈准备离开你了,只是想留个样子给你,让你知道妈为什么离开你……’说到这里,她的眼泪就开始止不住地往下流。”另一段这样写:“她开始把对生活的绝望和对丈夫的控诉留在VCD上:‘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接受。我和他结婚五年我都在家里,没有出过门,你看这个家里这么干净,都是我天天在家做家务。我在家里被他打,在xx(丈夫的工作地点)被他打……”’问题:如何解释她选择为不爱她的丈夫而死,却不能为她口口声声说爱的女儿而活?她真的爱她的女儿吗?不!对她来说,女儿只不过是一件工具:开始时是用来维持两人爱情,后来是用作证明丈夫不好。女主角最终的人生身份是“失败的妻子”,她本来可以有的身份是“伟大的母亲”。证明就是在VCD里:妈准备离开你了,只是想留个样子给你,让你知道你妈妈为什么离开你。”VCD的内容显示,她的行为都不是为了孩子好,而只是硬把孩子拉进父母之间的矛盾,企图要孩子站在母亲的一边指控父亲。所有的婚姻冲突中,双方都有责任,个案中的丈夫亦有他的不是,只是文章的报道不尽中肯,我们不能客观地了解丈夫那边的问题。文章说女主角被丈夫打,无论怎样,打人总是不对。但是,当两人的感情关系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为何不分手?为何不能分手?两个人因情投意合而生活在一起,当情不投意不合时自应分开,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事。但女主角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她以为爱一个人(或者对方也曾经说过爱她)便有了要求对方这样对待她的权利。这个杀伤力极大的错误信念,使她走上不归路。她曾经多次尝试服安眠药自杀而被送往医院抢救,但丈夫从来都不去医院探望她。丈夫这样的行为,已经给她清楚的讯息:这份感情关系已经完结了。只是她坚持那个错误信念,不让自己看到这个讯息而已。明显地,他们两人对“妻子该怎样”有不同的看法。她以为“天天做家务,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好的妻子,而丈夫也许并没有这样认为。很多婚姻中的冲突就是双方对彼此的角色有不同的定义,而从来没有好好地了解对方的看法,谋求一致的、实际可行的定义。一个很努力做家务的妻子,如果丈夫对她说:“那些事情,只是一个佣人的工作”,那个妻子听了会感到受了很大的伤害,因为那是对她的信念价值观的冲击。可是,如果她痛哭后好好地想清楚,也许她会愿意找机会和丈夫坐下谈谈,彼此交流“妻子该怎样”的看法,也许这段婚姻还会有转机。当一对男女新婚时,对方总有足够的吸引力。婚后,这些吸引慢慢减少消失,矛盾逐渐呈现,再加上相处中难以相互适应的各种行为习惯,婚姻关系便产生危机。加上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尽量不讨论不愉快的事,只求维持表面的和谐,因此,婚姻破裂几乎是唯一的结果。女主角的性格是这个悲剧的最大原因。她坚持自已是受害者,不惜任何代价去证明这点,而在证明的过程中做出很多事去使自己受更多的伤害,同时亦使自己心爱的人蒙受伤害。文章里便有很多这样的例子:(1)文章说:“为了弄清楚丈夫的情人是谁,她想从丈夫手机话费清单中找到蛛丝马迹。可是为了得到丈夫的身份证号码,她与丈夫发生了争执。在争执中,丈夫在大街上一巴掌将她打得嘴里出血,之后,被激怒的丈夫又对她一路追打,把她的背打得乌黑。”问题:她凭什么认为有权利这样对丈夫呢?丈夫的情人并不是问题的症结,在两人的关系变坏后,丈夫才会找另一个女人。知道那个女人是谁,又能够对事情有什么帮助呢?文章说她在VCD展呈示丈夫的手机话费清单,把丈夫与情人通话记录写了出来。这样做,唯一的动机就是证明丈夫不好,自己是受害者!(2)文章说:“有一次女儿高烧、拉肚子,她打电话给丈夫让他赶快回来带女儿上医院。可是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丈夫连家也不回就出去应酬。晚上9点过后,她才将丈夫找到,并将病重的女儿送到医院。当医生看到她的女儿时,生气地对她说:‘怎么送来得这么晚,已经中度缺水了!”’问题:为什么她不送女儿去医院,而必须找到丈夫才送?也许是要证明丈夫没有心肝,但这个证明需要以女儿的生命安危为代价!从这个个案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信念和价值观有问题,同时坚持不愿改变时,所造成的痛苦不单只是这个人的,所有有关的人都会深度痛苦。我对那个丈夫没有什么同情,但是平心静气想一想,若你是他,有这样的一个妻子,也许真的只有离婚才能走出这段失败的感情关系,我只可以提出一个预防性建议:确保不要找一个文章中女主角这样的对象结婚。这位女士,拥有婚姻对象三大致命缺点(详见本书第三部分)的全部:“不肯改变”、“托付心态”以及“不愿分享内心的感受”。故事中最值得同情的是那个女儿。父母分手对孩子已经有伤害了,而父母之间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件,孩子的内心无法明白和接受,必会造成心理障碍。至于那盘VCD,一定不要给女儿看。家庭破碎和母亲去世,已经给她很大的创伤,让她把发生了的事放在背后,往前走向自己未来人生的路,还有一分的机会。让她看母亲的VCD是把她强留在过去和创伤里,使她更无法发挥人生的力量了,母亲对父亲的指控,女儿是无法接受,同时又无法不接受的,她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她不但会在人生里充满无力感,婚姻生活亦会出现很多困难。第二部分:必须的成长人需要成长生活在远古的人类,需要担心生命之安危、食物之获捕,虽然时刻处在慌恐之中,但要照顾的事情和因而所需要的能力,与今天相比,其实很少。今天的人类,没有远古人的那些担心,却有千百件事出现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做出选择、决定。文明和科技带来的是高素质的生活,同时带来取舍时的迷惑、仿徨、痛苦、挣扎,这其中更包括因为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变得复杂而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相比之下,远古人只需学到捕获和逃生的技能,便能成长、独立和建立自己的家庭。而现代的人,往往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却仍在孩童阶段,没有真正地成长成熟。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也需要结婚生子。这些人做了父母,难以用成熟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孩子便更难有充分的成长。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成长与未曾成长的主要分别在于:成长了的人能够照顾自己、照顾别人;而未曾成长的人则需要别人的照顾。就像森林里的土著民族一样,孩子从玩耍中学习生存的技能,有危险时便躲在成人的身后获得庇护,得到父母的照顾。当孩子成长后,他就需要狩猎和保护自己的孩子。就算在今天的社会,这个规律仍然存在。当一家人在山里迷路时,通常情况下小孩子会坐下哭泣,而成人则会思考如何脱离困境—虽然心中慌恐,但仍能安慰孩子。不论男女,到了成年,都需要有同样的责任和能力:照顾自己、面对挑战和保护家人。一个人的成长,当然不是转眼间的变化,不能凭父母对孩子说“今天是你的十八岁生日,从今天起你就是成年人了”便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出独立的思考、决策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累成长的经验,这其中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今天的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成长过程使太多的孩子在温室里长大,不能应付社会中种种挑战。岳丈对未来女婿说:“我的女儿自小便顽皮任性,你需要迁就她。现在见你对她这么好,我也就放心把她交给你了。”这不就是把自己的女儿交托给女婿吗?这个女儿,可能一年后便做妈妈,开始培育下一代,她怎会在结婚后便马上成长,很好地教育孩子呢?男孩子的成长过程并没有跟女孩子的有何不同,唯一可能不同的是他必须拍胸脯承担:“岳丈大人,你放心好了,我会好好地照顾她”。而事实上,可能他比太太更怕事、更不愿面对挑战,也不愿承担责任。若你看过拍摄森林土著人生活的纪录片,你会看到成年的土著人怎样面对挑战,处理困难。一个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的土著人,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他生活中的需要—寻找食物、狩猎、避开危险、保护自己和家人。他们会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材料,不断尝试,当遇到失败,他们会沮丧一会儿,然后站起来,做下一次的尝试,因为家中的亲人还在等待他把食物带回去。孩子在家中因为肚子饿而吵闹哭泣一一这是他唯一可以做的,直至父亲或母亲把食物带回家。今天社会里,多少成年人在抱怨吵闹,而不愿站起来再做尝试?这种人无论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在感情关系中,总是抱怨对方、抱怨其他人、抱怨政府、抱怨社会,甚至抱怨命运、抱怨老天,抱怨的总是别人,而自己则充满无力感,这就是今天的“等待父母回来”!大白然并不仁慈。在生物世界里,当一个种族内成年的成员不具备足够的生存能力时,这个种族会面临受到白然界淘汰的危险,这是优胜劣汰定律。然而今天,却有很多父母以为最重要、为家人最应做的事就是努力赚钱,把金钱留给下一代,正是这些想法使孩子在“育婴箱”内成长,不能面对风雨。但是,没有经历过真正成长过程的孩子,虽然有钱买食物让自已在生理上成长和活下去,但却无法使自己在心理上有同样的成长—衣食无忧,但总是活得不快乐。他们会错误地以为可以用钱去买到这份快乐,结果就是“富不过三代”!十万年前人类所需的能力,今天没有多大用处。那么,今天的人需要些什么能力呢?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咨询经验总结出了“健康心理”应具备的36项能力。当一个人成年时,拥有这36项能力,他将可以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成功地做到照顾自己、保护家人,而且每天活得成功快乐。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我在2000年总结出由35项心理素质构成的健康心理的定义,在香港出版的《情绪舒导学》一书中列出。2003年初做了轻微修改,增加了一项,共36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