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照亮年轻的路——李开复给年轻人的人生课》-3

作者:郑红峰 字数:18672 更新:2023-10-08 21:39:15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是成功的两大关键。”在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你有必要思考两个问题:  1. 你想做什么?  2. 你能做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通过第二个问题,可以了解你的天赋。如果你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要想形成最具有竞争力的特长,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你最感兴趣的领域施展你的天赋,简单地表述就是:兴趣+?赋=特长。  有的人对唱歌感兴趣?但是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的人有写作的能力,却对当作家不感兴趣;有些人想成为电视的节目主持人,但是不一定能当得上;有的有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的天赋,却不想当主持人。因此,只有把兴趣和天赋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精髓。做你最喜欢的事,顺应你的兴趣;做你最擅长的事,顺应你的天赋。把两者结合起来,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行业,从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职业,运用你的天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尝试,直到你成为这个职业中的佼佼者。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想不成功都很难。  兴趣诚可贵,志向价更高(1)  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  ——李开复语录在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的信里,有这么一句话:“人生的路很长,每个?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他还举例说,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哪些是你们今天已经懂得,但是在年轻时候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接受访问的成功者中,回答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可见,理想和志向对人生的意义。李开复认为,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他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他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比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他说兴趣可以改变,但他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的成功历程,与李开复所说的话相得益彰。  小时候,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初中的时候他爱动脑筋,聪明勤奋,在自己的各科成绩中,数理成绩特别优秀。  毕业的时候,家人和老师都极力劝说他根据自己的特长报考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系。但是,上了工科之后,普吕多姆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蒸汽机的设计考试课上,他没有设计蒸汽机,而是写了一整页的诗歌。  后来,他拿?了工科学士的学位。在家人和老师都希望他能在前途无量的工业领域施展才华时,他却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诗歌创作。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潜心创作,并树立了高远的文学志向。虽然,从事诗歌创作经常住在简陋的公寓楼里,虽然他常常因为稿费微薄而挨饿,但是他有长远的眼光,相信未来会一片光明,因此他始终没有放弃,一旦捕捉到灵感,便随手写在任何可以写的地方上:壁纸,纸片,书……到处是他涂抹的痕迹。  1901年,世界文坛最引人注目的盛事———首届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最终普吕多姆一举夺魁,成为全世界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如果普吕多姆没有远大的志向,即使他对诗歌创作充满兴趣,也难以忍受那种枯燥的、挨饿的生活。现实中,有兴趣者颇多,但是能够同时有远大志向的人却不多,很多年轻人在追求自己兴趣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便会“改行”,他们的理由是:“人活着要吃饭,要现实一点。”于是为了现实生活,他们放弃了兴趣。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为了追求兴趣应该忍受挨饿。而是说,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追求兴趣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现实困难的打击,直至慢慢放弃了兴趣。所以说,绝对不能没有远大志向。反观那些有远大志向,兴趣却不足的人,他们有坚定的?念,有不屈的斗志,能够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人还不少。  兴趣诚可贵,志向价更高(2)  在给大学生作演讲的时候,李开复建议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做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作出最佳的抉择。”他说人生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从李开复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志向是人生的大方向,兴趣是促使生命之舟驶向理想彼岸的舵手,是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是把自己局限于兴趣中,就有可能偏离人生理想。  只有志向,却没有发挥兴趣的人,会在奋斗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在受挫后自信心和积极性慢慢丧失,最后不得不无奈地放弃;只做感兴趣的事,却没有志向的人,也无法取得大的成?。因此,我们既要树立远大志向,也要在兴趣的指引下前进。既不能只有志向,而找不到与实现志向相关的兴趣,也不能只有兴趣,而没有高远的志向。志向是船,兴趣是桨,有桨的船才能驶向远方;志向是舵,兴趣是帆,有帆的船才有前进的动力。志向的树立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兴趣,兴趣的发挥也不能缺少志向的激励,否则兴趣很容易被现实的困难消磨掉,最终也可能难有成就。  学不在“鱼”,而在“渔”(1)  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李开复语录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或许会不高兴地反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学习知识了。”这个回答并没有什么错,只不过它并非最好的答案。李开复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经验告诉年轻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一种思考的方法,学会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一种无师自通的本领。  李开复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经有一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他抱怨:“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在计算机系读完了大二,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  李开复当时是这样回答的:“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对其都能游刃有余。”  那位家长不解地问:“既然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么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李开复说:“当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为了让那位学生家长充分地理解教育的本质,他举了著名的教育家B.F.Skinner所说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思考的方法和自学的能力?  之后李开复向家长表示,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不是让学生学会一两种技能,大学是一个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他说:“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学不在“鱼”,而在“渔”(2)  李开复说,在国外多数情况下,你面临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因为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你学会用正确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很多年轻人在学习的时候习惯于死记硬背,尽管老师也鼓励大家独立思考,但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思考。  在很多人看来,上学就是交学费,学知识,其实,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有个年轻人在听了李开复的演讲后,颇有感慨地讲述了他的经历,因为他觉得开复老师所说的正是他所做的。  在大学念书时,他几乎没有缺课的习惯,因为他要学习老师的思考方法,就必须认真观察老师、倾听老师,从他们身上找到思考的秘诀。当他把所要考试的科目都考过了后,就转做旁听生。  有一次,一位教授在课后问他,“你作为旁听生,听了我三年的课程,我既感到开心,又感到疑惑,难道你还没有学会我所教的政治学吗?”他告诉老师说:“不是的,你教的政治学知识我早就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并不是为了学习政治学知识,我是想学习你思考的方法。”  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保持这个偷“思”的习惯。在他看来,每当遇到名师高手,就是他平生最快乐的事情。在他们身上,他可以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久而久之就变得为己所用。最后,他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  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其实就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习真正要取得成效,并不在于学到了什么知识,而在于学会了怎样去思考,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你们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具备了学习的能力,那么就能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学会丰富的实践能力。相反,如果在学校时只知学习那些固定的知识和不变的教条,走入社会后会感到一片茫然。或许你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学校所学的“死知识”很多时候无法在实践中运用。因此,学会思考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另一方面思考,得到“鱼”,不如学习“渔”。“鱼”是看得见的知识,“渔”是看不见的思考方法、学习能力。如果你在获得看得见、抓得着的“鱼”的同时,又学会了抓鱼之道——渔,那么你是幸运的。如果你只学会了“渔”,你同样是成功的学习者,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人才。  无师自通——学习的最高境界(1)  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李开复语录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有人将学会学习称为通向21世纪的金钥匙。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自学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李开复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他看来,上中学时,老师会不停地向学生重复课堂内重点内容。但是进入大学后,老师只会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地学习、探讨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年轻人在大学期间或在平日的闲暇时间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那么他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提升一个层次。  微软公司曾做过一项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他们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李开复的观点,也表明了如果缺乏自学能力,是很难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里立足的。这也提醒年轻人应该尽早学会举一反三、无师自通的学习方法。  李开复强?,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很多学生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对此,李开复通常会劝告他们:“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他认为大学生的思维不应该只是跟着老师,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老师在一节课里通常要讲授涵盖几十页课本的信息内容,如果单纯靠上课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老师讲课之前把课本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李开复建议年轻的大学生多去“理解”知识,而不能像中?生那样“记住”知识。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才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可以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李开复说,“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无师自通——学习的最高境界(2)  “思考比传道重要”是李开复的人生箴言,他认为自己的思考比单纯地接受老师的传授更重要。他鼓励年轻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里、身边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李开复这样向年轻朋友建议。  “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李开复说,“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对此,李开复是这样说的:  “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  确实,李开复在大学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李开复曾多次红着脸向师兄请教基础知识,开会讨论时他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他喜欢与同学探讨、切磋。在他身边有很多良师益友,他说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在大学期间,李开复充分利用了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培养了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将来的工作或进一步地深造作准备。他除了学习专业规定的知识,还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阅读了很多引文版教材。  李开复还提醒年轻的大学生,自学时不能因为取得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要保持虚心求学的态度。  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是开复老师的自学秘诀。举一反三是一种思考,无师自通是思考的结果——学会学习。在他看来,这是大学四年中年轻朋友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如果将年轻人的学习过程比作渡河,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业有成的“桥”和“渡船”,是战胜各种学习困难的锐利武器。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欠缺,他只能凭借游泳过河,试想,这样是多么费力、费时间、危险、痛苦的事情呢?况且,激烈的社会竞争根本不会给一个人充裕的时间游到对岸,这就是说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将成为竞争的“弃儿”。  预见未来,与思考同在(1)  人生在世,最紧要的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活动的方向,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世界会给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李开复语录“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首小诗发表于1980年,震动了整个诗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它的魅力在于,简短的诗句诠释了有价值的人生——远见,以及决断。  在许多大学生的眼中,李开复无疑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的人生历经了几次重大的选择,在选择中他的人生价值不断升华。他的远见与决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思考和考量中慢慢形成的。只有去思考,才能分清客观,才能保持冷静。因此可以说,是不断去思考促使开复老师成为了一个有远见和决断力的人。  曾经有学生写信给李开复,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对很多事情缺少一种好奇、疑问、追究的精神,看问题比较肤浅,没有远见,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得到李开复的指点,以便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李开复没有告诉他高深莫测的道理,只是鼓励他自信地表达自己,积极地去思考,在不断思考中提升思想认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  其实说到底,远见就是看得长远,即在准备完成每项工作和计划时,多问一下自己——我能想到第几步?打个比方或许更形象:在下棋的时候,如果你每次都能比对手多想几步,那么你肯定能够获胜。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多想几步”的年轻人在竞争中会更有优势。曾有这么一个故事:  甲和乙同时受雇于一家超市,开始时他们都是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之后,甲得到了总经理的青睐,晋升为部门经理。而乙好像被领导遗忘了一样,还在最底层苦苦挣扎。终于有一天,乙忍不住问经理,为什么他那么辛勤工作,却得不到提拔。  总经理平静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勤奋,吃苦耐劳,但是你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总经理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对他说:“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乙很快从集市回来,告诉总经理:“我只看到集市上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  总经理问:“一车大约有多少斤?”乙挠挠头,说自己不知道,于是又跑到市场上去询问。回来说有10袋土豆。  “价格多少?”总经理又问乙,乙只好再次跑到集市上。  等乙回来,总经理望着满头大汗的他,说:“你休息一下吧,看看甲是怎么做的。”说完,他把甲叫来,说:“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预见未来,与思考同在(2)  甲很快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市场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0斤,1.2元一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我还带回了几个,您可以看一看。”  总经理听完甲的汇报后,说:“好的,辛苦了,你出去吧!”一旁的乙看到了甲汇报的全过程,不由得脸红了,他明白了自己缺什么,缺的正是远见。  缺乏远见,就会少看几步,少想几步,看问题、想问题时一般停留在表面,所产生的想法也会比较片面和肤浅,这样的话在竞争中自然会落下风。  远见告诉你可能会得到什么东西,远见召唤你去行动,远见使你心中有一幅宏图,远见带来巨大的利益,会打开不可思议的机会之门。学会了思考,你就会慢慢成为富有远见的人,使你更容易成就大事业。  学会了思考,有了远见,才能更好地洞悉危机与机会,并做出正确的反应。远见需要非凡的智慧,而决断更需要过人的勇气。这种能力和魄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开复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从他身上我们能读懂训练长远眼光的方法。  (1)对事物保持好奇  好奇是引发思考和探索的法宝。有了好奇,就需要去观察,去了解,去收集信息,去发问,去学习,直到最后弄明白问题的根源。如果你拥有好奇心,你就会在思考、探索、发问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丰富人生阅历,这将有助于你成为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人。  (2)深度的思考  只有表面的信息,还无法得出最终的结果,你必须进行深度的思考,发现关联信息之间的联系——这些信息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些信息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等等。在进行深度的思考时,你需要集中注意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环境,将自己抽离现状,由表及里,沿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关联往未来思考下去,一步一步往深往前思考。  (3)向后看,然后向前看  人之所以要向前看,是因为前方有梦想和希望,有奋斗的目标,而向后看不是消极回首,而是一种前瞻。不懂得回首过去,一味向前看,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猴子掰玉米,只看到前方有很多玉米,却从没有向后看看?自己丢掉了多少。向后看,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失误与不足,查找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向后看是一种智慧,能让你站在过去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4)关注过程,重视结果  要取得成功,必须思考并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结果是远见的体现,过程是决断与思考的产物。结果是由过程构成的,关注过程实际上是重视结果。有些年轻人过分看重结果,轻视过程,就会变得浮躁;过分看重过程,轻视结果,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忘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不断去思考,才能达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远见是飞翔的翅膀,是上升的跳板,是攀向卓越的阶梯。远见让你工作轻松愉快,让你人生价值倍增,让你正确把握自己的未来。想要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我们可以向开复老师学习,像他一样不断思考人生,理智抉择,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魄力和抉择力。人贵自知,而后有目标(1)  人生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否则生命很容易被浪费掉。  ——李开复语录曾经看到这么一段对话,很好地解释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问老师:“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告诉他:“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你要不断地问自己‘人生有什么意义?’”  这位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思考,在思考中确立一个个目标,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的时候,系主任曾告诉他:“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这句话让初出茅庐的李开复觉得高不可攀,但也让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经历了五年的寒窗苦读,以及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李开复实现了系主任当初给他定下的目标。  这件事让李开复意识到,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如果没有雄心壮志,就不要自欺欺人地读博士,也许经商或从事其他工作,会有更大的成就。这是他对人生的一种思考,他建议年轻人思考“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然后确立自己的目标,并踏实地去努力。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而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历史的发展和伟人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规划人生实际上是从思考人生开始。在规划人生的时候,首先要确认自我。确认自我需要付出艰苦的思考和一定的时间成本,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从个人志趣方面思考  想要认识自我,就必须了解自己真正的思想和情绪,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析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愿望,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比如高斯、华罗庚具有数学天赋,他们经过个人的奋斗和老师的教导,成了著名的数学家。他们正是根据自己的志趣来确立人生理想的。  人贵自知,而后有目标(2)  (2)从社会需求方面思考  没有哪个人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成功、幸福、发展,应该?社会的某些客观条件为前提,成功幸福的人生往往是领先超前或同步于、融合于当代社会发展大潮。因此,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不要忘了问自己“我的志向和目标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只有这样的成功,才能显示出人生的价值。  (3)从家庭需求方面分析  通常来说,成功的人生必须考虑家庭对自己人生的需求。尤其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意义重大。当然,你可以选择独身,也可以选择特定的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意义的婚姻。但绝不能因为家庭的需求,牺牲自我发展的基本方向。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该怎样度过才好?”这些有关自己将来的可能性的问题,对于处在人生入口处的年轻人来说,应该审慎地思考一番。孔子说:“居天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因此,一个人要成就自己,必须在思考中确立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你给自己定下目标,目标就会对你产生两大作用:既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有了目标等于有了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当你一次次把箭射向靶心时,你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制定和实现目标就像一场比赛,当他们逐渐赢下比赛时,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方式就会不断成熟,他们的人生也将与众不同。  哈佛大学在1970年做了一个关于毕业生的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毕业生没有目标;60%的毕业生目标模糊;10%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但大都是短期的目标;3%的毕业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25年间有一个既定的努力方向,在不懈的努力下,几乎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社会精英、行业领袖;10%的人,实现了短期目标,成为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有安稳的生活,安稳的工作,但没有突出的成绩,几乎生活在社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失意沮丧,他们喜欢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没有机会展示才华”的世界。  同样是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只因为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导致他们有不一样的人生,前者不断靠近成功,后者与成功渐行渐远。  李开复表示,清晰的目标是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因没有目标而跑错了方向的年轻人很多。不少年轻人坚信“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成功格言,殊不知,这些成功之道需要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上——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确立目标和方向比流汗更重要,而它们都离不开思考。好的人生始于好的规划,好的规划由若干个清晰的目标组成,清晰的目标是在不断思考、认识自我的过程中确立的。如果说人生如大海航行,那么确立目标就是确立航线,有了航线,我们才不会偏离目标,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开启思辨之门,点亮智慧人生(1)  得到一件工具仅仅是得到了一件谋生的器件,而学会一种思考的方法,才会让人终生受益无穷。  ——李开复语录有人说,思考是方法,思考是修养,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有人说思考是存在,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其实思考也是一种准备,为了解决问题,为了实现目标而做的准备。有了这样的准备,才容易顺利解决问题、实现人生目标。  李开复说:“得到一件工具仅仅是得到一件谋生的利器,而学会一种思考的方法,才会让人终生受益无穷。”可以说,思考是一把开启困难大门、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当一个人有了思考的意识,并善于思考时,他就会拥有强大的能量去改变现状。  有个人在医院疗养,在逐渐康复期间,他读了一本书,这本书让他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学会了思考。之后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知道,许多洗衣店都把刚熨好的衬衣折叠在一块硬纸板上,以保持衬衣的硬度,避免皱折。于是他给洗衣店写了几封信,得知这样的衬衣纸板每千张要花4美元。他的想法是,以低于市场价的“每千张1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些纸板,并把一则广告登在纸板上。这样他就能从登广告者手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出院后,他就投入了行动中。由于他在广告领域中是个新手,因此遇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他在住院时养成的习惯——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从事学习、思考和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决定从提高服务效率,增加业务方面入手。他发现那些衬衣纸板都是一次性的,每次用完就不再为顾客保留。于是,他问自己:“怎样才能使很多家庭保留这种登有广告的衬衣纸板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断思考,不断找方法。  他在衬衣纸板的一面继续印刷黑白或彩色的广告,而在另一面,他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或是有趣的儿童游戏,或是供主妇用的家用食谱,或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字谜。  当他这样做了之后,果然收到了效果。很多顾客非常喜欢衬衣纸板上的小玩意,甚至有顾客因为洗衣店忘了给衬衣纸板而生气。可是这个人并没有停止思考,他把从各洗染店所收到的出售衬衣纸板的收入捐给了美国染学会,借用该学会的名望,他的衬衣纸板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事业大获成功。  开启思辨之门,点亮智慧人生(2)  思考,是打开疑团的钥匙;思考,是穿破未知隧道的机器;思考,是开拓视野的工具;思考,是驶向理想彼岸的航船。如果你在宁静的环境中?考,你的脑海里很可能会迸发卓越的主意。当你抽出一部分时间从事思考时,不要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每一天你都有1440分钟,如果你能将其中的1%,即14分钟用于思考,你成功的概率就会比一般人大得多。  在开复老师看来,思考比传道还要重要,因为传道的结果是让人学会固有的知识,而思考会让人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上,它简直就像万能的钥匙,有了它,你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沉着冷静地攻克难题。  李开复认为,年轻的学生不应该只停留于学知识,还要学思考。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一定原因的。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几年前,一批中国学生到英国的莱斯特大学学习,每天学习非常勤奋努力,英国老师非常满意,但是他们对老师很有意见。为此,老师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了师生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别。  中国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是:“提供给我们考试时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继续监管我们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指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各种问题一个权威的答案、解决问题和得出正确结果的方法以及取得最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与之不同,英国老师的期望是:“希望我们的学生提高几种?力:独立的思考能力,收集和解释资料的自信力,在专业领域的创造能力,开放性的思考能力,在寻找适当解决方法上的决策能力。”  显然,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老师希望学生从自己那里学会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希望学生变得善于思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思考出智慧,不管是先思考再行动,还是边思考边行动,抑或是行动之后再思考,总而言之请牢记:成功永远只会垂青于思考者。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思想即理性认识,是相对于感性认识?存在,是对于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如果你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并善于思考,那么你就拥有一种比剑更厉害的武器。当你手握“万能钥匙”时,还担心开启不了困惑的大门吗?  先思考再请教,问比答更重要(1)  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思潮中汲取力量,善于融会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只?这样,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李开复语录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学校里学习一般是学生学‘答’,学习如何解答别人已解决了的问题。”正如他所言,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提问题。老师越教,他们问题越少,问题越少,他们越提不出问题,没了问题,也就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  在学习中,只有不断思考、学会提问,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没有独立思考是学不好知识的,但只有思考,不善于提问,也是难以将知识充分钻研透彻的。思考可以让你把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使所学的东西更扎实,提问可以使你学会思考,使你的大脑变灵活。  提问是在表达不解和疑惑,是一种观点的表达,比如,当我们问别人“为什么……”时,其实是对他所说的不信服,这就是我们的观点和态度,这远比他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解惑)重要。因为问是一把钥匙,是思考的中介,是深入钻研的体现。当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请教他人,但最好不要在得知答案后就满足,而要共同探讨,以求开拓思路。  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说,那些经常在学习中问问题的学生,他们的能力要优于那些不爱问问题的学生?平时,他们接受和领悟知识比较慢,但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却非常好。反之,那些平时看起来什么都懂的学生,到了考试的时候就发愣了,考不出很好的成绩。由此可见,学会提问很重要,比直接得知答案重要得多。  年轻人都爱面子,经常不懂装懂,他们不爱发问的原因可能是害怕老师或同学笑话他所提的问题太肤浅。可是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想要做到大胆发问,就要学会“厚脸皮”,就算问题再肤浅,只要是能帮我们解释答案的人,我们都可以问。  哈佛教授庄小威说过:“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是由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有些进行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教书,是因为他们能从年轻学生提出的浅问题中找到研究的线索。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就需要做三个步骤的准备。  (1)是什么(What)  这类问题指向事实。如果是这类问题,我们就很容易清楚自己“知”还是“不知”,因而可免却混淆。  (2)怎么样(How)  这类问题属于方法类问题。问这类问题时,目的是获知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为什么(Why)  这类问的是理论问题。在问这类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加上自己的理解。换言之,要问得尖锐一点。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来发问,很容易引发你积极思考。纵然一时间没有找到答案,你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因为在做这三个步骤的准备时,你已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发问,当然会有利于训练你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发问都要力求避免两种错误:第一,不经过自己的思考,盲目发问;第二,发问的时候,只满足于得知答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说只知道“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不知道“为什么”。因此,在发问之前,要进行一番独立的思考,把问题分类,做好发问前的准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才更容易促使你的疑惑得到解决。  先思考再请教,问比答更重要(2)  怕什么,有想法就吼出来  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法和意见。  ——李开复语录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李开复说,与大多数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相对欠缺一些。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如果你没有勇气表达出来,或者你想表达但是表达得不好,你就无法让更多人去理解和分享你的思想。  在上海交大演讲的时候,李开复说,如果你做出了成绩,却不去表达,那就几乎等于白做。他建议年轻的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只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有?要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呢?李开复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他刚进入苹果公司的时候,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用得体而完美的言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学、情商和口才,让在场所有的人都钦佩不已。  有一天,李开复鼓足勇气向西恩讨教表达自己的秘诀。西恩告诉他:“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在开会的时候,我并不会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会把嘴巴闭得紧紧的;当我有好的意见和想法时,我绝对不会?过表达自己的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  李开复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该怎么发言呢?”  西恩说:“我首先会用肢体语言提醒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暗示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有人霸占所有的发言机会,我会在发言人调整呼吸的时候,迅速接上话头。”  李开复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  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  通过与西恩的一席谈话,李开复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并能赢得周围人的尊敬。  李开复的故事告诉了现实中很多年轻人,有表达自己的愿望,有表达自己的勇气是好的,但是如果想让别人愿意听你的意见和想法,想赢得别人的尊敬,还需要学会表达的技巧。然而他又指出,表达能力绝不只是你的“口才”。为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哈佛大学的Ambady教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评估几位教授的授课质量。评估是这样进行的:Ambady把几位教授的讲课录像带先无声地放几秒钟给一组学生看,得出一套评估结果。接着与那些已经听过这几位教授几个月讲课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两个小组的结论竟然惊人地相似。这个实验充分表明,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非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同样重要,有时作用甚至更加明显。  这里所说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是指人的仪表、举止、神态、声调和表情等。因为从这些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判断表达者的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他的自信和热情,从而获得十分重要的“?一印象”。这就是为什么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为有胆量才能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才会放松身心,不急不躁,才能更好地保证表达的清晰、形象。以下几点对年轻人充分表达自己很有帮助,值得借鉴。  (1)发表意见时清楚自己的角色  年轻人在表达意见的时候,有必要认识到两点:第一,自己是晚辈,是初出茅庐者,在说话圈中占的位置是很轻的。常言道:人微言轻。年轻人要正视这个现实。第二,自己的意见虽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但难免是一己之见,在常人看来或许肤浅稚拙,不值细听。  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两点,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就不会咄咄逼人,而会根据自己的角色位置作出自然得体的发言。首先,要学会按着性子,不唐突发言。其次,发表意见时尽量做到简练,不要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占用过多的时间。最后,说话的语气要谦和,以探询、请教的口吻与大家交流,这样才会受人欢迎。  先思考再请教,问比答更重要(3)  (2)确有见解时要注意角度和方式  年轻人果真有见解,并且见解独到,当然应该表达出来,但为了不致造成误解,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让人更好地理解,应该注意表达的角度和方式:第一,从侧面说,折射出自己的意见,让别人悟出你的本意,这样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第二,采用探询商讨的方式,引导听者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意见得到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可以给人深切透彻的感受,从而使你把意见阐述得更正确,更易于他人理解和认同。第三,以补充、引申的方式发表看法,显得较有根基,容易使他人产生兴趣,效果会大增。  (3)表达意见和想法时要注意清晰简明  语言是工具。想法再好,若不能清晰表达出来,也不能引起重视。当我们有了很好的想法时?不要急于发表,而应该把意见细加整理,根据实情认真组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让你的表达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一目了然。尤其是中心意思要给人以鲜明的认识。当然,表达不仅靠语言功夫,更要靠意见的透彻性和高度的把握能力。  (4)意见内容要注意显示出分量  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想摆脱意见遭人轻视的命运,就要拿出真东西。只有意见有分量,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年轻人思想敏锐,感受很多,这是事实;同时认识肤浅,意见偏颇,也是事实。因此要克服心浮气躁、自以为是、冲动冒失的毛病,学会沉着冷静地表达,把真正有意义的意见整理出来,发表出去,把那些没必要的废话留在口中,这样大家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有意见和想法就需要表达,如果憋在心里不说,别人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不利于人际沟通,不利于团队决策的优化。况且你的意见是好是坏,你的想法是否高明,不说出来,不经过讨论,是不知道的。因此,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既有利于组织和团队的决策,也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  路是自己走的,与他人无关(1)  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  ——李开复语录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追求新潮,这无可厚非,?是很多人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容易被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主见。李开复很清楚这个问题,他说年轻人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当随波逐流,不应该习惯性地统一或追随别人,应当学会“有主见”。  小时候,李开复和伙伴们讨论池塘里有多少条鱼。伙伴们说有100条鱼,李开复对此颇为怀疑。在无法数出池塘里鱼的数量的情况下,他竟然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池塘里有没有100条鱼。最后他发现伙伴们说的不对,池塘里根本没有100条鱼。这就是李开复不盲目倾听他人的最好表现之一。  没有主见,盲目听信他人,结局是很可悲的。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虫子喜欢排列成一个队伍行走。走在最前面的虫子负责把握方向,后面的虫子只管跟从。  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了一个启迪人生的实验:诱使领头的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变成了无始无终的“圈”,每个毛毛虫都是队伍的头或尾。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这些虫子只知道根据以往的经验、惯例去卖力地爬行,但毫无成果。它们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其实,有些年轻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年轻人盲从那些所谓权威者,一旦权威的言论有失偏颇,他们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有些年轻人每次都会习惯性地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不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李开复说,要改掉这个毛病,就需要下定决心,在每一件小事上,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就算你并不是很在乎。例如,你可以决定自己的穿衣打扮,可以决定在餐馆点什么菜,可以决定周末去什么地方玩,等等。  “你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安排,而不是‘别人怎样我就怎样’,”李开复说,“当自己感觉‘无所谓’,想寻求他人的意见时,请记得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的选择表达出来,甚至在自己不是很确定的时候,也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无所谓’这个词从你的头脑里消失。”  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李开复说:“不要被别人影响,也不要觉得自己一定要‘从众’。如果和朋友出去吃饭,大家都不要甜点,但是你想吃,那么,千万不要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放弃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有人总喜欢告诉你该做什么,你有必要告诉他们不要再那样做了。如果他们不听,那就不要和他们在一起。”  李开复的意思是,我们要设法让自己的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认为,我想要”体现出来,不要被动,不要从众,还要避免盲从父母、老师、名人……答应自己,当你认为有必要说“不”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是”。如果从小事到大事,你都能做到听从自己的心声和意愿,时间长了,你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曾经有一位大学生给开复老师写信,他说自己马上要上大三了,但是他对很多事情没有什么主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他总是羡慕别人的见解。很多时候别人说的东西,他并不理解,但有时还是会盲从。  路是自己走的,与他人无关(2)  开复老师给他回了信,告诉他:“当我们自信不足时,内心的声音就会微弱,怕别人不接受、不认同自己,只好被别人的眼光、言语左右。首先?你必须培养自信。除了自信之外,还要让自己做个更有魄力、更有想法的人。”开复老师给了他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领悟。  (1)学会自我肯定,把别人的说三道四摆在一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有独一无二的生活经验和看问题的眼光。  (2)争取机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培养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把自己的思想大声地表达出来,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不断练习。比如,用举手或其他肢体语言告诉别人:我想发言。如果别人都在说话,你觉得一时无法插嘴,那就在别人调整呼吸的时候把握机会接上话题。试着以“我有些?外的想法……”这样的方式开始表达,不要让他人打断你,不要让他人不理会你的意见。如果你被打断,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请让我说完”;如果你说了这句话还没有被理会,重复这句话。  (3)不要自动接受别人的看法。你需要理解自己的原则,想清楚什么是不可放弃的。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原则的事情,坚决不要同意。你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表示反对的意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挑战他们的意见,从而表达你的看法;当然,你也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别人的意见正确时,你应该诚恳地接受。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件事,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可能不一样。  (4)培养表达的技巧。多和对方进行目光接触,这会让你慢慢不再那么胆怯,在别人眼里显得更有自信。讲话时少尽量少用那些拖泥带水的词,比如:也许、可能、会不会、如果、听说,等等。要多用那些有魄力的词,例如:我认为、我希望、我要求,等等。  毫无疑问,以上几点都是开复老师人生经验的总结,是充满智慧的精神养料。如果你有缺乏主见、轻信他人的不良习惯,那么好好领悟他的话吧,相信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做人要独立自主,要有主见。当发现别人的意见与你不同时,请不要轻易认同他,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主见的人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才不会在关键时间屈从于他人,受人左右。也只有有主见的人,才会真正驾驭自己的心灵,从容地应对纷繁的世界,成为自己灵魂的主人。  多疑不是错,而是一种正确的态度(1)  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李开复语录“如果你学习的题目是一只玻璃杯,知道了它的材料、形状、?途以及加工技术等,到这里,你的学习只完成了一半,因为这是前人已知的。你还需要进一步提出质疑,如:为什么它是圆的?是不是方的更好?然后去寻找资料证明自己的判断和结论。”这是剑桥大学毕业的罗宾以杯子为例,对英国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的简明阐述。  罗宾说,在剑桥的学院制下,每个学院住着不同学科的学生,导师的任务是组织他们辩论,各科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从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行辩论,从而使学生获得很多新鲜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思考、辩论和学术交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学会创新和思辨。与此有异曲同工?妙的言论,莫过于李开复所说的:“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有一次,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找到李开复,希望他帮忙找一位国外专家,在他组织的会议上作主题演讲,末了他还特意加了一句,最好是一个“洋人”。李开复不赞同他的观点,就告诉他:“这个领域最具权威的人士就是在北京的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你一定要找一位‘洋人’呢?”虽然那位教授表面上同意了李开复的说法,但他仍然请了一个美国人来演讲,结果效果很差。  在谈到这件事时,李开复说:“我们不应该陷入盲目的崇洋情结。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判断事物,?不是以他的肤色或他的居住地来决定。”这就是说不要主观地认为别人是怎么样的,而要客观地对待别人的言论,对其进行思辨,当你发现对方“所言差矣”时,不妨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给中国学生演讲时,李开复说:“有句话叫‘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一定大多数人认可的,或某个权威说的,就是对的。”他认为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对待某个问题,年轻人都不应该盲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要学会思辨质疑。  如果你有客观的意见,?应该直截了当地表达。假如因为你的意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不敢提出来,不敢大胆质疑,那样其实并不明智。  有一次,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就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来征求李开复的意见。李开复经过了一番认真的分析,认为那个方向有不少问题,那个研究课题对学术界的贡献不大,于是就大胆表露了自己的想法。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