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超越自卑-2

作者:阿德勒 字数:56414 更新:2023-10-08 20:44:59

父亲不应当认为单凭金钱就可确保孩子的将来。我曾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有趣的小册子。书中他描述了一个出身贫穷的富人竭力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受贫困之苦。他到一个律师那儿请教他该怎么做,律师问他多少代子孙富裕才能让他满意。这个富人回答说他想为十代子孙提供足够的钱。  “这一点你能做到的”,律师说,“但是你意识到没有,你的每一个第十代子孙的产生都有与你一样五百多名祖先的作用?五百个其他家庭都能宣称他是自己的子孙。他还能说是你的子孙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无论我们为自己的子孙做什么,我们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服务。我们无法避开与其他人的联系。  家庭中权威的存在是毫无必要的,而是应当有真正的合作。父母应当共同努力,对有关孩子教育的一切事情都应达到统一意见。父母都不能在孩子中表现任何偏爱,这一点尤为重要。偏爱的危险性再怎么强调也决不过分。儿童时期的任何沮丧,几乎都是因为觉得别人受到偏爱而产生的。有时这种感觉毫无理由,但如果真的是一视同仁,这种感觉灺就无从产生了。如果男孩比女孩更受偏爱,女孩几乎不可避免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小孩是极为敏感的,即使是最好的小孩,如果疑心别人受到偏爱,也可能在生活中走向完全错误的方向。  有时,有的孩子会发展得更快,或比其他孩子更可爱,这样父母很难不对这个小孩表示更多的喜爱。父母应当有十分的经验和技巧来避免表现这样的偏心。否则,发展较好的孩子会给其他孩子蒙上阴影,让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会忌妒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他们的合作能力便会遭到挫折。父母光说自己没有偏心还不够,他们应当时刻警惕孩子们心中是否会怀疑父母有偏爱。注意与忽视  儿童很快便会熟练于找到各种方法来引起注意。例如,受宠的儿童往往害怕把自己一人留在黑暗中。他害怕的并非黑暗本身,只是利用害怕来使母亲对自己更亲近。有一个这样受宠的孩子常在黑暗中大哭。一天晚上,当他母亲回应他的哭声进来时,她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害怕?”“因为太黑了。”他回答道。但他母亲已经知道他这一行为的意图了。“我进来以后,”她说,“是不是没那么黑了?”黑暗本身并不重要——他怕黑只是意味着他不喜欢与母亲分开。他的一切情感、一切体力和脑力都在参与要建立一个情境,这样母亲便会走到他身边,又与他在一起。他会通过大哭大叫,通过无法入睡,或者用其他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讨厌鬼,来竭力使母亲靠近自己。  有种感觉业直吸引着教育者和心理学家的注意力: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关注寻找害怕的原因,而是要找出其目的。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害怕,通过害怕这种办法,他们能吸引到注意力,并把这种情感添加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利用它来达到与母亲在一起的目的。胆小的孩子肯定受到溺爱,而且还想受到宠爱。  有时,这些被宠坏的儿童会做恶梦,睡觉时会嚎啕大哭。这是个众所周知的症状;但如果将睡眠视为清醒的反面,就不可能明白这一点。这是个错误。睡眠与清醒并非对立之物,而是同一事情的变异。在梦中,儿童的行事方式与白天大同小异。他要将形势变得有自身有利的目标影响着他的整个肉体和心灵。有了一些训练和经验之后,他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最为成功的方法。即使在熟睡中,与他目标相一致的思想、图像和记忆都会进入他的头脑。有了一些经验后,受宠的儿童便发现如何利用一些能产生恶梦的想法来使母亲再次靠近自己。即使长大成人后,被宠坏的孩子还会做焦虑的梦。在梦中害怕是一个能获得注意的久经考验的策略,这已经固定为一个习惯了。  这种对焦虑的利用这么明显,如果听到有被宠坏的小孩晚上从不惹麻烦,那真是太奇怪了。吸引注意的这些花招非常之多。有的小孩会觉得睡衣很不舒服,或者要水喝;有的会害怕夜盗和怪物;有的非要父母坐在身边才能睡觉;有的做梦;有的掉到床下;有的尿床。我治过的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似乎晚上从不惹麻烦,她母亲说她睡得很香,不做梦,不醒来,一点麻烦都不惹。她只在白天惹麻烦。我发现这太奇怪了。我提示了所有用来吸引母亲注意使她更靠近的花招,但这个女孩一个都不曾用。最后,我终于想起了一个解释。  “她睡在哪儿?”我问这位妈妈。  “在我床上。”她回答道。  受宠的儿童常常求助于生病,因为一旦他们生病了,便可受到比往日更多的宠爱。生病过后,这样的小孩往往会显示一些问题儿童的迹象。一开始好象是因为生病他才变为问题儿童的。然而事实上是,病愈后他想起了生病时自己受到的那些关注。母亲不会再像那时一样宠他,他就用做问题儿童来报复。有时,如果一个孩子注意到另一个孩子通过生病成了注意的焦点,他也会希望自己生病,甚至会吻生病的小孩,希望这样能染上他的病。  有个女孩在医院呆了4年,医生护士都非常溺爱她。她回家后,一开始父母也很宠她,但数周后,注意便减弱了。一旦别人不给她想要的东西,她便把手指放到嘴里,说:“我住过院的。”她不断地提醒别人自己生过病,尽力要重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环境。有些成人老是喜欢提起自己的病史或做过的手术,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行为。另一方面,生病之后,老让父母头痛的儿童往往会改变,不会烦他们了。我们已经看到身体缺陷对小孩来说是一个额外负担,但也看到了它们不足以解释所有性格方面的坏品质。因此我们怀疑治好身体本身会与这种改变有任何关系。  有个男孩是家里的老二,他又撒谎、又偷东西、又逃学、又粗暴不驯,惹了许多麻烦。老师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急得想把他送到劳教所去。这时,这个男孩病了。他臀部得了结核,在石膏夹里躺了半年,痊愈后,他成了家里表现最好的孩子。我们认为病对他没有产生这样的影响。很快便清楚了:这一变化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以前所犯的错。他一直认为父母偏爱弟弟,一直觉得受到拒绝。生病期间,他发现自己成了关注的焦点,每个人都照顾他、帮助他,他很聪明,抛弃了自己一直被忽视的想法。兄弟姐妹间的平等  现在我们要谈论家庭合作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部分:孩子们之间的合作。除非孩子觉得相互平等,否则人们不会受到社会感良好的基本教导。除非男孩和女孩觉得彼此平等,否则两性关系会不断提出严重问题。许多人问:“为什么同一家庭里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有些科学家试图将它解释为不同的遗传结构造成的结果;但我们已经看到:这只是一种迷信。试把儿童的成长与幼苗成长做一比较。即使一群树是一起长大的,但事实上,它们的处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有一棵树长得要快些,因为它得到的阳光更充足,土壤也更肥沃,那么它的生长会日益影响到其他树木的成长。它遮住了它们的阳光,它的根向四周伸展,夺走了它们的养分。而其他树却变和矮小,发育受阻。如果一个家庭中某位成员过于显要出众,情况也会如此。  我们已经看到,父母哪一方都不应在家中处于控制地位。往往,如果父亲很成功,才华出众,孩子会觉得自己绝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就。他们就会变得气馁,对生活的兴趣会减弱。这就是为什么名人子女会让父母和社会其他人大失所望的原因。这些小孩看不到有任何可能取得与父母相媲美的成就。因此,如果父母的事业极为成功,他们不应当在家中太强调自己的成功,否则孩子的发展便会受到阻碍。  对于孩子们自己,情况亦是如此。如果某个小孩发展得特别好,很可能他会得到最多的注意和欢心。这对他来说很好,但其他孩子会感觉到这一差异而憎恨他。一个人不可能毫无怨恨和恼怒地忍受不能受到和别人一样的尊重。他们不会停止追求优越地位,因为这种追求永无止境。但是,这种追求会转到其他方向,可能毫不实际,可能于社会没多大用处。家庭格局  由于探究了儿童根据自己在家里的地位而体验到的利弊,个体心理学已尼为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为了能用最简单的形式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设想父母合作良好,并且在尽心尽力地养育孩子。每个小孩在家中的地位仍然会对这个小孩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小孩的成长仍然会与其他小孩迥然不同。我们必须重申,同一家庭中两个小孩的处境绝不相同,每个小孩的生活方式都会反映出他尽力要调整自己以适应自己的特殊环境。教育的改变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如果父母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工作,完全教会他们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校便无需存在了。在过去,小孩几乎完全在家中接受训练。工匠会用自己的手艺来培养儿子,把自己从欠亲的实践经验那儿得到的技巧传授给他。然而,现在的文化对我们提出了更为复归西的要求,需要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继续父母刚刚开始的工作。前进的社会要求年轻人有更高的教育水平,而我们在家里无法给予他们。  在美国,学校还没有经历完欧洲业己完成的所有发展阶段,在有的学校,我们还可能看到权威或传统的遗迹尚存。以前,在欧洲的教育史上,只有王子和贵族子弟接接正规教育,唯有他们是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其他人只要干自己的本分,不要想爬得高一点。后来,被认为于社会有用者的范围扩大了。宗教机构接管了教育一职。在那儿,少数经过挑选后的人能够学习神学、艺术、科学,接受职业训练。  随着技术的发展,老式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胜任了。对更广泛教育的争取是个长期的过程。村镇里的教师通常是当地的补鞋匠或裁缝。他们教书时手中提着一根木棍,效果却很不好。只有教会学校和大学才教授艺术和科学,有时甚至皇帝都不学读写。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就有必要会读会写、会算术会作图了,我们所知的公立学校也建立起来了。  然而,这些学校往往都是根据政府的需要而建立的,当时的政府需要的是有教养的顺民,学习去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并且随时能当兵作战。学校的课程就是为了适应这一目的的。我本人仍记得在奥地利,有一段时间这些情况还残存着。当时,对无权阶级的教育就是旨在使他们驯服,让他们做适于其社会地位的工作。但是慢慢地,这种教育的缺陷便暴露出来了。自由的思想开始萌芽,工人阶级越来越强壮,要求也越来越多。公立学校进行调整适应了这些要示求。如今流行的教育理想是:儿童应当学会独立思考,应当得到更多的机会来熟悉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长大后应当能够分享全部人类文明,并为之做出贡献。我们不再只希望教会孩子谋生或到工厂找份工作。我们需要的是能为大众利益共同努力的人。教师的作用  无论我们知道与否,任何建议学校改革的人,他都在寻找一个途径以增加社会生活的合作度。例如,这就是进行性格教育这一要求所隐藏的目的。如果我们这样理解了这一点,这一要求的理由便十分明显。然而整体而言,教育的目标和技巧尚未得到彻底理解。我们必须找到许多教师,他们不仅能教会孩子谋生本领,而且教会他们以有益于人类的方式来行事。他们必须意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他们自己也要接受训练以完成这一任务。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在现今体制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小孩刚来学校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要比合作充足,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对合作的训练会持续不断。这对小孩来说是一个灾难,这种灾难不亚于他冲动前面去击败其他人,也不亚于落在后面放弃奋斗。在后两种情况中,他主要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主要目标不是奉献、帮助,而是尽力为自己捞取利益。家庭应当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平等的一员,班级也是如此。如果受到这样的教育,小孩会真正相互感兴趣,喜欢与人合作。  我看到过很多“有困难”的儿童,通过对同学的兴趣、与他们的合作,这些儿童的态度完全改变了。我想特别提一个一个小孩。他来自一个自己觉得每个人都对他有敌意的家庭,认为学校里每个人也会对他有敌意。这种情况常常发生:他在学校得了一张很差的成绩单,在学校被训责了一顿,拿回家后又受到一番惩罚。这种经验一次就够令人沮丧了,两次受惩真是太残酷了。难怪这个小孩成绩极差,是班里的捣蛋分子。最后,他找到了一位老师,他理解他的处境,向其他孩子解释这个孩子原以为大家都与他为敌。他要求大家帮助他,让他相信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后来这个男孩的行为发展有了出人意料的改善。  有些人怀疑能否教会小孩这样理解并帮助别人,但是以我的经验看,小孩往往会比大人更能理解这些事情。有位母亲有次把她的两个孩子(一个两岁的女孩和一个3岁的男孩)带到我的屋里。小女孩爬到桌子上,把她妈妈给吓呆了。她吓得无法动弹,只是大叫:“下来!下来!”小女孩根本不予理会。3岁大的儿子说:“呆在那儿!”这个女孩马上安全地爬下来了。他比他母亲更理解她,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对于发展班级的统一和合作,一个常常提出的建议便是让孩子进行自治,但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必须谨慎而行,要有老师的指导,而且要确信孩子也作了充分准备。否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对于自己的自治并不太认真:他们视之为一个游戏。因此,他们会比老师严厉苛刻得多,或许利用开会来获取个人优势、散布不和、彼此嘲笑,或用来争取优势地位。因此从一开始,老师就要观察、建议,这很重要。评价孩子的发展  如果我们想看到一个小孩智力发展、性格和社会行为的最新标准,就不可避免要进行某种测验。实事上,有时候这种智力测验能拯救一个小孩。譬如,成绩不好的小孩,老师会希望他留级。对他进行一个智力测验后,发现事实上他能上更高的年级。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无法预料一个小孩将来发展的限制,智商低只能用以说明一个孩子的困难,以便找到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如果智商测验的结果没有揭示真正的心理障碍,当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我们总可以将它改变。我发现,如果允许小孩来玩智力测验,熟悉它们,发现它们的工作原理,增加经验,他们的智商分便会提高。总之,任何智商都不应视为对孩子未来发展设定一个由命运或遗传决定的限制。  也不应当告诉小孩本人或其父母他的智商分。他们不知道它测验的意图,也许会认为这代表着一个最终判决。引起教育中最大问题的,不是小孩的任何限制,而是他认为自己有什么限制。如果小孩知道自己智商分很低,他可能会失去希望,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在教育占,我们应当将能力用于增强小孩的信心和兴趣,并消除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而对自己能力所设的种种限制。  对于学校的评语也是如此。如果老师给的评语很坏,老师可能认为他是在激励孩子更加努力,但如果孩子家教甚严,他会害怕把评语拿回家,他们不敢回家,或者涂改评语。小些小孩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自杀。因此,老师必须想到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不对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负责,但是也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如果家长很有野心,那么如果小孩带着一张很差的评语回家,就可能出现吵闹和斥责。倘若老师稍微宽容和蔼一点,小孩可能会受到鼓励,继续进步而取得成功。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的评语总是很差,每个人都认为他是班里最差的学生,他自己也会慢慢相信这一点,并且相信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然而,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进步、提高。在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中有充足的例子说明:在学校落后的孩子可以重获信心和兴趣,继续取得杰出的成就。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自己无需评语的帮助,能对彼此的能力做出合理的评判。他们知道谁的数学最好,拼写、绘画最好,最会玩游戏,也知道每个人在班里的强弱顺序。然而,他们共同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了。他们看到了自己前面的人,以为自己不可能赶上去。如果一个小孩这种态度十分坚决,他会让这种态度伴随其终身。即使成人之后,他也会计算自己与别人的位置,肯定自己总会落在后面。  在读过的所有班级里,大部分小孩在学校都会占据大体相同的位置。他们总会是靠近最好,处在中间,或在最下面。我们不应认为这一事实能表现一个人的天赋如何。它只是说明一个人为自己设置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活动范围。在班上排位最末的小孩会突然改变并开始取得惊人的进步,这绝不异常。孩子们应当了解自我限制会产生的错误,老师和孩子都必须打消这个神话:小孩正常智力的发展与遗传息息相关。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  在教育的所有错误中,最严重的便是相信遗传对于发展的限制。这使老师和家长有了可乘之机而为自己的错误开脱,放松努力,并且轻松地卸下他们对孩子们的影响和责任。任何避免责任的企图都应遭到反对。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真的要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归于遗传,我看不出他怎么可以在这一行中干出任成绩来。相反,如果他看到自己的态度和努力能影响孩子,他就逃不掉自己的责任。  在此,我所指的并非生理遗传。生理缺陷的遗传是毋庸置疑的。我相信,了解了这些遗传问题对于心灵发展的重要性的,唯有个体心理学。小孩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缺陷,并根据自己对这一缺陷的判断限制自己的发展。影响心灵的并非缺陷本身,而是小孩对自己缺陷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因此,如果一个小孩有生理缺陷,这一点极为重要:让他明白自己并不一定缺少智力或个性。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看到:同样的生理缺陷,可能成为进行更大努力或取得更大成功的刺激之物,也可能成为必会妨碍发展的障碍。  当我首先提出这一观点时,许多人指责我不科学、提出只是不合事实的个人信念。然而,我是从我个人的经验中得出这些结论的,而且正面证据也在稳步增加。现在,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得出了相同的观点,对性格中遗传特征的信仰可以称之为迷信。这当然是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迷信。一旦人们想逃避责任,对人的行为举止抱一种宿命观,性格特征来自遗传的理论便肯定会抬头。简单说来,这就是相信小孩一生下来就已决定是善是恶。这自然很容易便可证明是胡说八道,只有强烈希望逃避责任的人才会任其存在。  正如性格的其他表现一样,“善”与“恶”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意义;它们是在社会环境里、在其他人之中训练的结果,它们隐含了这个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有利于他人的利益”呢,还是“有损于他人的利益”。孩子出生前,他没有这种意义的社会环境。一出生,他便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他选择的道路会依赖于他从环境和自己身体中所接受到的印象的感觉,依赖于他对这些印象与感觉的诠释方式。最重要的是,它会依赖于他的教育。  智力的遗传亦是如此,尽管正面证据也许还不太明显。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兴趣”,我们已经看到兴趣的受阻,并非遗传使然,而是由于沮丧、气馁和对失败的害怕。毫无疑问,大脑的实际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遗传所得,但大脑是心灵的工具,而非来源。只要脑部的缺陷不至于严重到,运用我们的现有知识无法克服的程度,否则便可以训练大脑来使之得到弥补。在不同凡响的能力后面,我们发现的不是不同凡响的遗传,而是坚持不懈的对兴趣的培训。  即使我们发现有些家庭,数代为社会贡献出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我们也不能断定起作用的是遗传影响。我们宁可这样假设:家里某一成员的成功激励了其他人,家庭的传统的期望也促使孩子们继承先人的志趣,并通过锻炼和练习训练自己。因此,譬如我们知道伟大的化学家利比格(Liebig)的父亲是位药店老板后,我们无需断定他在化学方面的才能来自遗传。仔细调查后,我们发现他的环境允许他追求自己的兴趣,在其他孩子对化学还一无所知的年纪时,他已经熟悉了大量化学知识。  莫扎特的父母喜欢音乐,但莫扎特的天才并非来自遗传。其父母希望他喜欢音乐,并对他极力鼓励。从很小的时候起,他的整个环境便充满音乐。在杰出人物当中,我们通常会发现有一个“早的开始”:在4岁时弹钢琴,或者很小时便给家里其他人讲故事。他们的兴趣持续长久,而他们的训练则自发而广泛。他们不气馁,不犹豫,也不后退。  如果老师相信孩子给自己的发展所设置的限制已固定不变,那他决不可能消除这些限制。如果他这样对孩子说:“你没有学数学的天分。”他自己是会更加轻松,但这只会使孩子泄气,我自己便有这类切身体会。好几年我都是班里的数学笨蛋,坚信自己完全没有数学才能。幸运的是有一天,我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解出了一道难倒了老师的题!这个突如其来的成功改变了我对数学的全部态度,以前我对这门功课已完全失去兴趣,后来我开始喜欢数学,并利用这一个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我成了全校数学最好的人。我想这个经验帮我看出:特殊天赋或天生才能理论是个谬论。认识个性特征  任何人只要学习过如何了解儿童,就很容易区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小孩的合作程度可见于他的姿势、他倾听和观看的方式、与其他小孩保持的距离、交朋友的容易与否、以及注意与集中的能力。如查他忘了任务或丢了课本,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对功课不感兴趣。我们必须找出他如此讨厌学校的原因。如果他不加入其他小孩的游戏,我们可看出他有一种孤独感,并且只顾自己的利益。如果他老是要别人帮他做事,我们可看到他缺乏独立精神,并希望受到别人的支持。  有些小孩只有受到秀才不出门赞美和欣赏时才会做事。许多受宠的小孩,只要得到了老师的注意,功课便会做得很好。如果他们丧失了这个得到照顾的位置,麻烦便产生了。没有听众,他们便无法工作;如果观看,他们便会失去兴趣。数学往往会给这种小孩带来巨大的困难。当只要他们记住一些规律或句子时,他们记得极为精彩,但一要他们自己解决一个问题,他们便束手无策了。  这似乎只是一个小小的不足,但正是那些老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注意的人,会给别人的幸福带来最大的危险。如果这种态度不改变,他会终身继续需要并要求得到别人的支持。只要一遇到问题,他的反应就是算计着强迫别人为他解决问题。他的终身都不会为别人的利益做出贡献,只会成为别人的永久包袱。  想成为注意中心的小孩还有一种不同的类型。如果处境不如意,他便会做鬼脸,扰乱全班,引其他孩子开小差,让大家都讨厌他,这样来引起注意。斥责和惩罚对他毫无效果,他以此为乐。他宁愿受罚,也不愿受到忽视。在他看来,自己的恶行所带来的不快是为自己所得到注意付出的正当代价。许多小孩只把惩罚视为对自己的挑战。他们视之为一场看谁坚持得最久的比赛或游戏,而他们总会赢,因为结果就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因此,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的小孩,他们在受罚时,不但不哭,反而会学会笑。  如果一个小孩很懒,除非他是用懒惰直接攻击父母老师,否则他往往是个害怕失败的雄心勃勃的小孩。成功这个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发现孩子把什么视为失败能让人大吃一惊。许多人如果不能超过其他所有人,便会觉得得自己被击败了。即使他们成功了,如果有人做得更好,他们也会认为这是一个失败。懒惰的小孩从来不会品尝到真正的失败感,因为他从未面对过一次真正的考验。他避开问题,不与别人一较长短。每个人都相信,如果他没有这么懒的话,他肯定能克服自己的困难。他总是逃进这个快乐的白日梦之中:“我要是肯做的话,我什么事都能做成。”只要一失败,他便可以将失败化小,一边想:“我只是懒而已,并非没有能力。”这样便维护了自尊。  有时老师会对懒学生说:“你努力一点的话,就会成为全班最聪明的学生。”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名声的话,为什么他要努力学习来冒这个险?也许如果他不再懒惰了,人们便不再认为他才华未显了。人们会用实际成就来评判断他,而不是用可能的成就。懒孩子的另外一大优势就是:如果他做了一点点事,便因此受到表扬。人人都希望他至少已经开始改过自新了,都急着鼓励他继续进步。但同样一件工作,如果是勤劳的孩子做的,人们便甚至不会对此加以注意。这样,懒孩子便靠别人的期望过日子了。他已经被宠坏了,从婴孩期便学会了要通过别人的努力来得到一切。  还有一类孩子往往很容易便可辨认出来。他们喜欢在同龄人中起带头作用。人类确实需要领袖,但需要的只是能为大众谋福利的领袖。这样的领袖比较罕见。大多数儿童要做带头人,只是对他们能够控制、操纵别人的这种处境感兴趣。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与同伴玩成一片。因此,这些儿童的前景并不一派光明。在以后的生活中,各种困难必会出现。两个这样的人在婚姻、商场或社交关系中碰头时,往往不是悲剧的结果,便以闹剧靠终。每一个人都力求寻找一个机会来控制对方,建立自己的优越地位。有时在一个家里,长辈看到宠坏的小孩对自己颐指气使时,他们会以此为乐,对他开怀大笑,继续怂恿他。然而,教师很快便可以看:这种性格发展方式不利于在社会上过一种有益的生活。  自然,孩子们各不相同,我们的目标绝非要把他们切成同一个式样,铸成同一个模子。我们想做的只是要防止那些显然会导致挫败和困难的习惯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在童年期相对而言要易于纠正或防止。如果这类心惯未得以纠正,那成年后生活的社会后果便不仅严重,而且会造成损害。童年期错误与成人期失败之间有一个直接联系。没有学会与人合作的儿童,以后会成为神经症者、酗酒者、罪犯或自杀者。  儿童的焦虑性神经症是受到黑暗、陌生人或新环境的惊吓。忧郁症患者曾是爱哭的娃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希冀走到每个父母身边帮助他们避免错误,特别是因为最需要得到建议的父母往往反而从不去寻求建议。然而,我们却有希望能接触到每一位教师,通过他们,我们可以接触到每一位儿童,尽力帮助他们纠正已经犯下的错误,培养他们去过一种独立、勇敢、乐于合作的生活。这便是人类未来福利的最大保证之所在。对教育工作的一些观察  即使是在大班里,我们也可观察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如果了解他们的性格,而不是对他们一无所知,那便更能教导他们。然而,大班肯定是一大不利。有些孩子的问题被隐藏起来了,难于适当地进行处理。一位老师应当对他所有的学生了如指掌,否则他便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与合作。我认为,如果孩子几年都是同一位老师,这对于他们会有极大的帮助。在某些学校,老师半年左右便是一换。教师们没有足够机会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无法看出其问题,追踪其发展。倘若一位教师与同一帮孩子呆上三四年,他便更能找出他们生活方式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也更容易帮助这个班级发展为一个互相合作的小集体。  让小孩跳级往往并无益处,通常他承担着各种无法实现的期望。如果一个孩子比同班同学大许多,或比其他同学发展快得多,也许可以考虑把他升到高一点的班级中去。然而,如果这个班级如我所主张的一样是个小集体,那么一个成员有了成功的话,也会有利于其他人。  如果班中有光芒四射的学生,那么整班都会加速进步,大步提高。剥夺其他成员这样的刺激力,这是不公平的。我更愿意建议,对于一个聪颖过人的学生,除了让他做班里普通的功课外,应当让他参加其他活动,培养其他兴趣,比如说绘画。他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也会扩大其他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也大步前进。  让孩子留级就更不幸了。每一位老师都认为留级的孩子通常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是一个问题,尽管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极少数留级生也不会造成丝毫问题。但是,绝大部分孩子留级后依然落后,老惹麻烦。同学们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印象,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也持悲观看法。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在我们现今学校结构中,也难于使某些孩子免于留级。有些教师利用假日来训练孩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生活方式中的错误之处,这样尽力使一些落后生免于重读。认清错误后,这些孩子能顺利地度过下一学期。确实,我们只能运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差生,让他看到他在估计自己能力时所犯的错误,这样便能使他无拘无束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下去了。  我曾看到孩子们被分为聪明的学生和愚笨的学生,并被分开不同的班级。一旦这样,便可看到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当然我也必须声明我的经验主要来自欧洲,不知道美国也否也会如此。在慢班里,我发现智力迟钝的孩子与出身贫寒的孩子堆成一片。而在快班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父母都比较富裕。这一现象似乎很易理解。对于贫穷的家庭,小孩对于上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父母的困难重重,他们不能分出太多时间来教育孩子,或者则便是自己的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帮助他们。  但是,我并不认为应当把那些未为上学做好充分准备的孩子放到慢班。一个训练有素的老师懂得如何来纠正他们的准备不足。并且,通过与那些准备更充分的孩子相处,他们会获益良多。如果把他们放到慢班,他们对这一事实会十分清醒,而快班的孩子也会知道,因而会瞧不起他们。这便促生了产生沮丧气馁及对优越地位不正当追求的沃土。  大体上,男女同样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对男孩和女孩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来相互了解,来学会与异性合作。然而,如果认为男女同校可解决一切问题,那便是大错特错了。男女同校有其特殊问题,除非这些特殊问题得到承认并予以处理,否则混合学校里性别疏远比单性学校更甚。  例如,有一个问题便是:在16岁之前,女孩比男孩发展得快。如果男生了解这一点,便难以维持自尊。他们看到女生超过了自己,因而垂头丧气。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害怕与异性竞争,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失败仍记忆犹新。一位赞同男女同样并了解其问题的教师能从中取得极大成就,但如果他不完全赞同,对此不感兴趣,他便会以失败告终。还有一个问题便是:除非孩子受到良好培养和管理,否则肯定会产生性的问题。  学校的性教育问题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教室并非进行性教育的适当场所:如果老师对全班说,他无法知道是否每个孩子都正确理解了他。这样的话,他可能激起了他们的兴趣,但却不知道他们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否则他们会如何调整这些兴趣以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如果孩子想知道得多一点,并私下问他,那老师应当坦白地说出实情。这样,他便有了一个机会来判断这个孩子真正想知道什么,并帮他找到正确答案。然而,如果在班上不断地谈论性,这极为不利。有些孩子肯定会曲解,把性当成似乎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这就毫无益处。顾问会议的工作  为了接触到教师以及建立学校顾问服务项目的这一目的,大约在15年前,我在个体心理学中开始发展顾问会议,这在维也纳及许多欧洲城市中已证明非常有价值。拥有崇高理想的远大希望固然不错,但是除非找到其实际方法,这些理想毫无价值。有了这15年的经验,我认为是可以说顾问会议被证明获得了完全的成功,而且给我们提供了所拥有的最好工具来处理儿童的各种问题、及将儿童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自然,我坚信,如果顾问会议基于个体心理学,那么它们成功会更大,但我也看不到有什么理由要反对它们与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合作。事实上,我一直主张顾问会议应当与心理学其他学派联系起来,应当对各派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在顾问会议的建立过程中有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他擅长解决教师、父母和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他与某校的教师一起探讨他们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在访问这所学校的时候,有教师向他描述某个孩子的情况及问到:这孩子很懒,也许还爱吵、逃学、偷窃、或许还老拉功课。这位心理学家运用了自己的经验,然后进行了一场讨论。大家谈论了一下这个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性格发展,以及她的问题首先出现时的情境。教师们和心理学家讨论了问题的可能起因,以及如何进行处理。因为他们经验丰富,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个解决方法。  在心理学家来访的当天,孩子和她母亲也须在校等候。心理学家和教师决定如何与父母交谈最好,如何对他们施回影响,告诉他们孩子失败的原因之后,就把他们叫进来。父母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然后心理学家与父母进行一场讨论。在讨论中,他向父母建议如何来帮助孩子。通常,父母会很高兴有一次咨询的机会,都很愿意合作,但如果他们抵制,心理学家或教师可以讨论一下类似的情况,从中推断出可以运用到这个孩子身上的办法。然后把孩子叫进来,心理学家与她交谈,不是谈她的错误,而是其问题。在这个小孩身上,他要寻找妨碍他健康成长的观点和判断,以及她所轻视和其他孩子所注重的信念,等等。他不是斥责这个孩子,而是与她友好地交谈,以了解其观点。如果他要提到这个小孩有某种错误,他得作为一种假设,然后征求这个孩子的意见。对这件工作没有经验的人,看到孩子正确理解并迅速改变态度,会大吃一惊。  我所训练的教师对这件工作都是乐此不疲,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这使得与他们工作有关的一切事情都变得更有意思,而他们的努力也会获得成功。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额外负担,因为往往半小时左右他们便可以解决一个拖了多年的问题。全校的合作精神增强了,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大问题没了,只需要治疗小问题了,教师本人也成了心理学家。他们学会了去理解个性的统一性,及其各方面所表现的一贯性。如果在日常教程中突然出现什么问题,他们自己就能解决它。事这站,我们的希望也是如此:如果教师都受到心理学的培训,那么心理学家就成多余的人了。  因此,比如说,如果一位老师在班上有个懒孩子,他会向孩子提议讨论一下懒惰的问题。讨论一开始,他便问:“懒惰从哪儿来?”“为什么有些人会懒?”“一个懒孩子为什么改不了?”“什么东西非改不可?”孩子们会讨论这人问题,然后得出结论。懒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便是讨论对象,但既然讨论的是自己的问题,他会对此感兴趣,并从中学到许多东西。如果只是攻击他,他必一无所获,但如果让他聆听一场心平气和的讨论,他便会仔细考虑,也许会改变自己的意见。  没有人能像老师那样了解孩子的心灵。他与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娱乐。他见过各种各样的孩子,如果富有技巧,他能与每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小孩的早期错误是继续下去还是得以纠正,这完全在于他。像母亲一样,他是人类未来的保护者,他能做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何谓青春期  关于青春期的书可谓层出不穷。在对待这一话题时,几乎所有的书都视之为一个危险,威胁到会改变一个人的全部性格。青春期是有许多危险,但这些危险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使成长中的孩子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考验。他觉得自己正接近生活的前沿。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以前未视观察到的错误开始显露出来了,但一双有经验的眼睛应当早已看出来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已很有威胁性了,不容再受忽视。成人的挑战  有时,对成人生活未做好充分准备的孩子,在诸如立业、友谊、爱情、婚姻等成人挑战逼近时,会惊慌失措。他会丧失一切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与别人在一起时,他害羞抱谨,更愿自己一个人守在家里;在工作领域,他发现不到有什么东西能吸引自己,相信自己干什么都会失败,对于爱情和婚姻,他一与异性在一起便会局促不安,害怕见到他们。与他说话,他便脸红,无言以对。他一天比一天更绝望。  对于这种人,有些极端的例子完全不能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没有人能了解他。他不正视别人,不与他们说话,也不听他们说;他不工作,也不学习,退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只会做一些粗鄙下流的性活动。这便是早发性痴呆症的情况,这种情况基本上源自一个错误。如果能鼓励这样的孩子,向他证明他入了歧路,并给他指出一条更好的路,便能治愈他。这并不容易,因为他的全部教养都必须纠正。他过去、现在和以后的意义都必须用更客观、更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而不是用他自己的逻辑来看待。  青春期的各种危险都是由于未能学会去处理生活中的三大任务之故。如果孩子害怕未来,对未来充满悲观,他们很自然会尽力以最不费力气的办法来对待。然而,这些轻松的方法却毫无效果。这样的孩子愈是受到命令、勉励和批评,他愈会感觉自己是处在深渊之边。我们愈是把他往前推,他愈是尽力往后退。除非能鼓励他,否则一切帮他的努力都是错的,会伤害他更深。如果他非常悲观非常恐惧,我们无法期望他能付出更多的努力。U青少年的性欲  在青春期,男孩女孩都有注重或夸张性关系的倾向,以证明自己已长大了。例如,如果一个女孩反抗母亲,老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压制,她会不断与所遇到的任何男人发生性关系来抗议。她并不在意母亲发现与否;事实上,如果能让母亲焦虑不安,那她就再高兴不过了。一个女孩与母亲大吵一架后,也许也同父亲吵一架,然后离家出走,与她遇到的第一个男子发生性关系。这并不奇怪。人们往往以为这些女孩是好女孩,教养很好,谁也不会料到她会做出这种事来。然而,这些女孩并非真的有罪。她们并未为生活做好适当准备;她们觉得受到忽视,觉得自卑,这好像是她们所有的能取得较好地位的唯一方法。期待青春期  一般而言,人的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被赋予一个增大的私人意义,而且被视为好像是决定性的转折点。例如,大家几乎都相信:青春期是一段特别奇异的时光。更年期也是被这样以为的。然而,这些阶段并没有带来剧烈变化,它们只是生命的延续,它们的各种现象也没有了不起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一个人想在这一阶段发现什么东西、赋予这一阶段什么意义,以及他自觉的面对方式。  青春期开始的时候,小孩往往会大吃一惊,好像碰到了妖魔鬼怪一样。如果正确理解了这一反应,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一点都不担心青春期的生理方面,只是社会环境要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做出新的调整。然而,问题往往是他们认为青春期是一切的结束,他们的一切价值和尊严都丧失殆尽了。他们再也无权合作和奉献:没有人再需要他们了。青春期的一切困难都出自这类感觉和担忧。  如果小孩已经学会将自己视为社会中平等的一员,明白了自己要为大众做出奉献的任务,特别是如果他学会了把异性看作同伴和与自己平等的人,青春期只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开始为解决成人生活的各种问题设计自己富于创意而且独立的答案。倘若他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的环境有错误的观点,他便会显得还没准备好去面对青春期的自由。如果有人总是推动他去做应做之事,他便能完成。但如果让他独立完成,他便会踌躇、失败。这种孩子受人奴役会适应良好;但一有自由,便束手无策了。理解犯罪者的心理  个体心理学能帮助我们认清人的各种类型,并且让我们明白:尽管有这种差异,人类彼此之间的差异并非十分显著。譬如,罪犯的行为所表现的失败与问题儿童、神经症者、精神病者、自杀者、酗酒者、及性欲倒错者都属同一类型。他们都是在处理生活问题上失败了,并且在某一固定而且明显的领域,他们失败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失败了,他们都不关心其他人。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没有人能作为完全乐于合作或具有完全社会感的典范,因此罪犯与普通人只是在失败的严重程度上不同而已。罪犯类型  您好会发现罪犯分为两类。有的确实知道世界上有友谊,但从未体验过。这种罪犯对别人抱有恶意,他们觉得受到排挤,不被欣赏。另一类就是被宠坏的儿童,我常常在囚徒的声明中注意到这样的抱怨:“我犯罪是因为妈妈太溺爱我了。”对于这一点,我们确实可以详加讨论,但我在此提到它,只是想强调:由于各种错误方式,罪犯没有得到很好的教养,没有学到适当的合作程度。  父母也许也曾想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好公民,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盛气凌人、严厉苛刻,他们一定会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宠他让他站在舞台的中间,他们只会教会他仅以自己存在这一事实便认为自己是重要人物、无需付出努力来争取别人的赞扬。因此,这样的孩子失去了不懈努力的能力;他们总是想受到注意,总是期望得到什么东西。如果没有找到获得满足的轻松办法,他们便会归咎于别的事或别的人。合作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回到上面所提到的正题:所有罪犯——所有其他人——都努力要获得胜利,要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这些目标又类型繁多。我们发现罪犯的目标总是在私人意义上优越于人。他所努力追求的东西于其他人毫无益处。他不乐于合作。社会需要所有成员——我们也彼此需要——为共同利益做出贡献,需要一种合作的能力。罪犯的目标并不包括这种于社会有用的目标。这便是每个罪犯生涯中真正最为重要的一面。我们在后来将会看到这从何而来。在这一点上,我想说清楚,如果想要理解一名罪犯,主要要寻找的便是他在合作上失败的程度及性质。  罪犯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的合作能力,只是有些人的失败程度较轻而已。例如,有些人只犯小罪,绝不超过这一限制。而有的却喜欢犯大罪。有的是头儿,有的是小喽罗。要了解犯罪生涯的各种类型,我们必须审视一下罪犯的生活方式。早期生活对于合作的影响  在此我会探究一下导致合作失败的一些情境。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务  束缚人类的三大纽带提出了生活的三大问题,但这三大问题都不能分开来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需要其他两个问题的成功处理。第一根纽带提出了工作问题。我们居住在这个星球的表面,拥有它的一切资源、沃土、矿藏、气候和空气,寻求这些环境呈现给我们的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一直是人类的工作。即便是令天,我们也不能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在每一个时代,人类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总是有争取更大进步和成功的余地。  解决第一问题——即工作问题——的最佳途径来自对第二问题——即社会问题——的解答。把我们束缚在一起的第二根纽带是这样的事实:我们同属人类这个种族,必须彼此相联地生活。倘若我们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唯一生存者,那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完全不同。但是,我们总得去考虑他人,使自己适应他们,并对他们发生兴趣,这个问题通过友谊、社会感与合作得到了最佳解决,解决于第二问题,我们便可以大步朝前,去解决第一大问题。  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合作,我们才能有劳动分工这一伟大发现,这一发现是人类幸福的首要保障。如果每个人都靠一己之力在地球上奋力谋生,不进行合作,不依造过去合作产生的结果和裨益,人类的生命绝对不可能延续下去。通过劳动分工,我们得以将许多不同训练的结果运用起来,将许多不同的能力组织起来。这样,每个人都能为人类共同利益做出贡献,保证了人类的安全,并且增加了社会每个成员的机会。确实,我们还不能宣称自己取得了所能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能宣称劳动分工已经发展到尽善尽美。然而,解决工作问题的任何努力都必须在这一大纲之中:劳动分工、以及为大众利益做出贡献的共同努力。  有些人试图逃避工作问题,要不就是企图完全逃避工作,要不就是忙碌于那些符合人类利益的一般领域之外的事情。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如果有人逃避这个问题,他们实际上是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以某种方式,他们依赖别人的劳动生活下去,但自己却毫无贡献。这便是受宠孩子的生活方式:遇到任何问题,他总是要求别人努力为他解决。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主要就是他们阻碍了人类的合作,并把不公平的负担抛到那些积极解决生活问题之人的身上。  第三根纽带便是:我们要不是男性,要不便是女性。在人类的延续中,我们的职责依赖于我们去接近异性,并完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而性关系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像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一样,这个问题也不能孤立地解决。要成功地解决婚姻爱情问题,必须要有一份有利于大众利益的职业,要与其他人进行友善的接触。我们已经看到,在我们的时代,对这一问题最完美的解决办法,最能符合社会和劳动分工的办法,就是一夫一妻制。从一个人谈论这一问题的方式中,可以极为清晰地看出他的合作程度。  这三大问题决不会单独出现,他们总是缠绕在一起,并且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有助于其他二者的解决。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是同一环境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这个问题便是:人类必须在其所处环境中保存生命、延续生命。  有时,事业会用来作为逃避社会问题和爱情问题的借口。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人往往会选择过分地投入工作之中,以此来逃避爱情与婚姻问题。婚姻失败时,我们发现有时这也用来作为借口。一个人疯狂地工作,他想:“我没有时间去分给婚姻,因此我不必对自己的不幸负责。”对于那些尽力逃避社会与爱情这两大问题的神经症患者来说,这尤为常见。他们不接近异性,不对别人发生兴趣,只是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他们对工作日思夜想,把自己累得紧张不堪。在紧张中,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便出现了,比如胃病或其他毛病。这样,他们便觉得自己有了胃病,便不要去面对社会和爱情问题了。还有的人不断地变换工作,他总能想到有适于自己的工作,但事实上是他无法坚持某份工作,而要常变常换。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些因素  毫无准备就遇到疾病问题或死亡问题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对这些事情保留浓厚的兴趣。他们想当医生、护士或药剂师。我认为,他们的努力也应当加以鼓励,因为我总是发现:具有这种志趣而且成为了医生的孩子,他们很早便开始了训练,并且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时候,死亡的经历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加以补偿。这个小孩会希望通过艺作创作或文学作品而获永生。或许他会对宗教非常虔诚。  还有一种最为常见的努力就是要尽力超过家里的其他人,特别是要超过父母。这极有价值,我们很高兴看到新一代超过老一代。而且,如果孩是想在父亲的行业中胜过其父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其父的经验便能为他提供一个极好的开始。一个孩子的父亲如果是警察,这个小孩子的抱负往往是要当律师或法官。如果父亲受雇于医院,孩子便想成为一名医生,如果父亲是老师,孩子便想当大学教授。  如果在家庭生活中过分强调了金钱的价值,孩子便只会凭赚钱的多少来看待工作问题。这大错特错,因为这个孩子追求的不是能使他有益于人类的兴趣。确实,每个人都必须谋生,确实也有人忘记了这一点,使自己成为了别人的负担。但倘使一个孩子只对赚钱感兴趣,他很容易便会脱离合作之道,只追求自己的一己私利。如果他的唯一兴趣便是“赚钱”,没有任何社会兴趣,他怎么会不去偷、去抢来“赚钱”呢?即使情况没有这么极端,这一目标中仍有少量的社会兴趣,这个人虽然可能会腰缠万贯,但他的所作所为对其他人却毫无裨益。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走这条路很可能会致富,会成功。在某些方面,即使是旁门左道有的也会显得成功。我们不能保证一个以正确态度走过一生的人会取得快速成功,但可以保证他会保持勇气,而且不失其自尊。检查解决方法  对问题儿童的第一步解决法就是要找到其主要兴趣所在。这样,帮助和鼓励一个孩子便要容易得多。如果是职业上未定的年青人,或是工作失败的中年人,我们应当找出其真正的兴趣,以此作为职业指导的基础,并且还要努力帮他们找到工作。这并不容易。在今天,高失业率是件极受关注的事情。当人们正努力提高合作能力时,这是一种不利环境。因此,我认为,每一个认识到合作之重要性的人,都要尽力确保没有失业者,确保每个想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  通过继续发展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我们可以改善这一处境。许多失业者从未受到训练,无一技之长。有的也许还对社会生活兴趣廖廖。这些未受训练的社会成员和对大众利益毫无兴趣的人,对人类是个很大的包袱。这些人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处于不利地位。很大比例的罪犯、神经症患者和自杀者都是不学无术的人,这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们缺少训练,落在其他人的后面。父母、教师以及所有关心人类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的人,都应当努力保证孩子们受到更好的训练,使他们为在劳动分工中占有特殊席位而做好充分准备。人类为统一而奋斗  人类最古老的奋斗,就是与其他人合而为一。正是通过对他人的兴趣,人类才得以成长,得以进步。在家庭这个组织中,对别人的兴趣至关重要。从亘古时代起,人类便倾向于把自己聚集在家庭里。原始部落运用共同的符号团结在一起、获得一共同的身份感,这种符号的目的就是团结人们进行合作。社会利益与社会平等  对其他人要有兴趣,这在学校和家里都已教过。我们也已看到儿童的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社会感或许并非遗传本能,但是潜能却是遗传而来,这一潜能的发展与以下因素相一致:父母的技巧和对小孩的兴趣、以及小孩自己对其环境的判断。如果他觉得其他人都心怀敌意,觉得四周都是敌人而做困兽斗,我们便无法期望他能交到朋友,能成为别人的良友。倘使他觉得别人应当成为自己的奴隶,他便不会想到帮助他们,而只想控制他们。倘使他只关心自己的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疼痛不适,他会把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  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才能让小孩最能觉得自己是家里受到同等珍惜的人,怎样能让他们最容易对别人产生兴趣。我们已经看到:父母本人应当平等相待,与外界也应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小孩才会觉得家庭内外都有值得信赖的人。我们还看到:小孩在学校也要觉得是班里的一分子,是其他孩子的朋友,并且能够信赖他们的友谊。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都是为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家庭和学校的目的都是要把小孩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之中平等的一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保持勇气,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问题,并找出促进他人幸福的解决办法。  如果说一个人成为大家的好朋友,并通过有用的工作和幸福的婚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便不会觉得不如别人或被别人击败了。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友善的地方,他在这儿轻松适意、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能得心应手地应付自己的困难。他觉得:“这是我的世界,我必须去行动,去筹划,而不是坐等观望。”他完全清楚,现在只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段,并且自己属于整个人类进程——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他也觉得这个时代正是自己能完成创造工作以及为人类发展有所贡献的时代。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邪恶、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是我们的世界,它的有利与不利都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工作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要改善的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相信:如果人人都以正确方式面对其任务,他在改善世界的事业中,便能尽自己的力量。  面对任何,这意味着要以合作方式担负起解决生活三大问题的责任。我们对一个人的全部要求,我们所能给予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就是:他在工作上应当是位好同事,在爱情和婚姻中应当是好伙伴,是个真正的伴侣。总而言之,可以说他应当证明自己是一个“人”。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德国某个地区有一种古老的风俗,可以考验订婚男女是否适于过婚姻生活。婚礼前,新郎新娘被带到一块空地上,那儿有一棵砍倒的树。他们要用一把两端有柄的锯子,把树干锯成两段。这个考验可以看出他们彼此合的愿意程度如何。这是两个人的工作,如果两人彼此不信任,他们便会持着拉锯,结果一事无成。如果其中一个想当主力,什么事都自己做,即使另外一个甘于如此,这件工作也会事倍功半。两人都必须积极主动,协调努力。这些德国村民已经认识到合作是婚姻的首要前提条件。  如果有人问我爱情和婚姻意味着什么,我会这样下定义,尽管可能不甚完整:爱情、及其成果婚姻,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挚爱。它表现于肉体吸引、同伴关系、以及生儿育女的决定之中。爱情与婚姻于人类不可或缺——这不仅是有利于两者幸福的合作,而且是有利于全人类幸福的合作。  爱情与婚姻是为人类幸福而进行合作这种观点,有助于说明本课题的各个方面。即使是肉体吸引,人类这一最为重要的推动力,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发展。我常常说到,人类由于其各种弱点,并不完全胜任在地球上的生活。维持人类生命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繁衍,因此我们就必须有生育能力、以及不断受到肉体吸引的刺激。  今天,在爱情的所有问题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困难和纷争。已婚夫妇面临着这些问题,父母关心这些问题,整个社会都卷入其中,因此,倘若我们要得到正确结论,就必须采取客观公正、毫无偏见的方法。我们要尽力忘记所知道和所尝试过的东西,全面自由地加以讨论和探究,而不要受到其他顾虑的干涉。  我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把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当作一个完全孤立的问题来进行判断。任何人都决不可能获得这种自由。只基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不可能找到其问题的解决办法。事实上,每个人都受某些确定纽带的束缚,他只能在一定框架下发展,他必须按照这个框架来做任何决定。我们已经看到,这三根主要纽带主要源于这些事实:我们生活在宇宙中的某个特定地方,必须在环境的限制和可能中发展;我们生活在别人之中,必须学会调整自己适合他人;人类有两性,我们这个种族的未来即依赖于这两性间的良好关系。  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幸福,他做任何事情都会照顾别人的利益,他会尽力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就好像这也关系到别人的幸福一样。他不一定“清楚”自己在这样解决问题。如果问他,他也许不能客观地说出自己的目的,但他会自发地去追求人类的幸福与进步,这一兴趣可见于他的所有行为。  这些人却不甚关心人类幸福。“我能为其他人做点什么?”“我怎样可以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他们从来不把这类问题作为自己潜在的人生观,相反,他们会问:“生活中有什么给我的?其他人充分注意我了吗?我受到了适当的欣赏吗?”如果一个人以这种态度来面对生活,在处理爱情与婚姻问题时,他也会尽量采取同样方法。他只会问:“从中我能捞到什么?”  爱情并不如一些心理学家所想的那样,纯粹是种自然作用。性欲是一种驱动力,一种本能,但是爱情与婚姻问题并不仅仅是满足这种驱动力。不论怎么看,我们发现这些驱动力和本能都已经得到发展,它们文雅而高尚。我们压制了一些欲望和意愿。例如,为了其他人的利益,我们学会了如可避免触犯对方。我们学会了如何显得干净漂亮。甚至饥饿也不纯粹是自然发泄;我们有高雅的口味以及有关进食的礼仪。我们的驱动力已经适宜于我们的共同文化:它们反映出我们为人类利益和自己的社会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爱情和婚姻问题,我们会再次发现:这总会牵涉到所有人的兴趣、对全人类的兴趣,这是一种基本兴趣,除非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只能通过采取一种开阔观点,全面考虑人类幸福而解决,否则,讨论爱情婚姻的任何方面,提出任何妥协、改变新的规则和机构,都毫无益处。也许我们能改进,也许我们能为这个问题找到更圆满的答案,只要找到稍好的答案,这就更好,因为它们会更加全面地顾及到这一事实:人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由两性构成,合作对于生存必不可少。只要答案考虑到这些条件,其中的真理便会永存。婚前准备  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做好了合作的充分准备。我们的教育太注重个人成功,太注重我们能在生活中得到什么东西,而不是能注入什么。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当两个人生活在婚姻所要求的亲密关系中时,任何合作方面和关心他人的能力方面的失败,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大部分人都是首次经历这种亲密关系。他们还不习惯于顾及另一个人的兴趣、意图、欲望、希望和报负。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去处理“共同”工作的问题。这解释了我们在四周所见到的许多错误,但现在我人应当审视这些事实,学会在以后避免错误。U婚姻的承诺与责任  如果一个人只学会去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人做的准备最差。如果他这样长大成人,他时时刻刻便只考虑从生活中可以得到什么愉悦和刺激。他只会要求得到自由和别人的让步,而不会考虑怎么样去使伴侣过得轻松富足。这是一种会招致不幸的方法,这种人可与在马尾套马缰的人相比,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做事方法。  因此,在爱情观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寻找借口和逃避责任的途径。存在犹豫和猜忌,爱侣关系便不会发展。合作需要一生的承诺,只有许下一个坚定不变的承诺,婚姻才能成其为婚姻。这个承诺包括生儿育女的决定,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合作的决定,并决定尽其所能将他们培养成于社会真正有用的成员、人类真正平等负责的一分子。美满婚姻是养育下一代的最好方式,任何婚姻都必须具有这一目标。婚姻其实是一项工作,有其法则和规律。如果只关注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我们便会犯触犯合作这一永恒规律。  如果我们限制只承担5年的责任,并把婚姻视为一个试验期,便不可能得到真正亲密和忠诚的爱情。如果男子或女从预备这么一条退路,他们对这件工作便不会全力以赴。在生活中其他严肃重要的工作中,我们是不会安排这样一个“退出条款”的。爱情是不能限制的。有些用意良好本性善良的人,他们想为婚姻找到其他变通方式,这都是走入歧途了。他们提出的这些变通方式会削弱那些已婚夫妇的努力,会使他们更容易选择退出婚姻,躲避他们在这件工作中应做的努力。  我知道社会上存在许多问题,它们阻碍人们正确地去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尽管他们有心于此。然而,我觉得我们不应当因此便舍弃爱情和婚姻,而应当消除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知道甜蜜的爱侣关系需要的特征——忠诚、正直、可靠、不保守、不自私……求爱  一个人的勇敢程度和合作能力大小可见于他对异性的接近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方式,独特态度和求爱时表现的气质。这些与他的生活方式总是一致的。他在恋爱中的行为方式,揭示出他对人类未来是乐观、充满信心、乐于合作,或还是只关心自己、临场退缩,还这样责问自己:“我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他们会怎么想我?”一个男子追女性时可能慢条斯礼、小心谨慎,也可能大胆冲动、狂攻猛追。不管怎么样,他的求爱行为决定于他的目标及生活方式,而且是生活方式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无法完全从一个人的求爱行为来判断他是否适于结婚,因为此处他目前有一个直接目标,而在其他方面,他却可能忧柔不决。然而不论如何,这还是对他的性格给予了一些可靠提示。  在我们这种文化中(也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通常希望男子采取主动,首先表达爱意。因此,只要这一传统存在,就必须训练男孩去学会男性态度——主动、不犹豫、不后退。只有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并且视其利弊为己有,他们才能学会这些态度。当然,女孩子和女士们也可以去求爱,她们也会采取主动,但在我们西方的主要文化气候中,她们觉得必须要比男性更加保守,她们对异性的接近表达在她们的风姿仪态、穿着打扮、活动方式以及顾盼谈吐中。因此,可以说男性的方式要较为简单肤浅,而女性则较为深觉复杂。婚姻与男女平等  可以肯定,我们决不可低估或者小看爱情问题,而应当置之于重要地位。在我所听到的所有处方中,真正处于不利地位的往往是女性。在我们的这会中,男性无疑要比女性轻松。这是社会错误地处理婚姻的结果。个人反抗是无法克服它的。尤其是在婚姻当中,个人反抗既会影响到两者关系,又会影响到对方的幸福。只有认识到社会的一般态度并加以改变。这才能得到克服。我有一个底特律的学生拉西教授。她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40%的女孩都希望自己是男孩,这就意味着她们对自己的性别不满。如果人类的一半都失望沮丧,痛恨其社会地位,痛恨另一半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我们怎能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如果女性等待的只是受到轻视,如果她们认为自己不过是男子的玩物,认为男人自然是要花心的,这个问题能够容易解决吗?  以后所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明了而且极为有助的结论:人类的天性既非多夫多妻,也非一夫一妻,但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并且尽管人人平等,但还是分成了两性。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必须解决面临自己的三大生活问题,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只有一夫一妻制,才最能保障一个人在爱情与婚姻中得到最为完美最为充分的发展。忽视  第三种容易导致错误的情形,就是被忽视的小孩所处的情形。这样的小孩从不知道受与合作为何物,他所形成的对生命的诠释根本就没有这些积极力量。不难理解,当他面对生活中的诸种问题时,他会极力应付困难,而低估自己在别人的帮助和善意下解决它们的能力。他发现社会冷酷无情,而且以为它永远冷酷无情。特别的是,他意识不到自己可凭有益于他人的行动来赢得感情和尊敬。因此,他既怀疑他人,又不能相信自己。  确实,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无私公正的感情。母亲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让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其他人”。然后她要将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真到它涵盖孩子周围的一切之物。如果她的第一项工作——赢得孩子的兴趣、感情与合作——以失败告终,孩子就难于发展社会兴趣及与周围其他人的同类感。任何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得到培养得以练习,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如果一个小孩受到忽视、憎恶或抛弃,我们在研究这种极端例子时便可能会发现:他无视合作的存在,自我封闭,不能与人交流,并且完全不知道任何能帮他与人和睦相处的事物。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必会灭亡。小孩度过了婴儿期这一事实,便可证明:他受到了一定的关爱。因此,没有完全被忽视的儿童。我们所讲的只是那些所受照顾较一般要少的孩子,或那些在某些方面被忽视而其他方面如常的小孩。总之,受忽视的儿童从未找到一个真正值得依赖的“他人”。生活中的许多失败者都来自孤儿或私生子,通常我们把这类儿童归于被忽视儿童的范畴,这样评价我们的文明,的确令人悲哀。  这三种情形——身体缺陷、受娇宠、被忽视——最易使人对生命的意义得到错误结论。经历过这些情形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得到帮助以修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应当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为何物。假若我们有心于此,也就是说,对他们真正感兴趣,并朝这方面努力,我们将会在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中,看到他们对生命的解释。早期记忆与梦  探究一下梦境和联想可能能证实有效:不论做梦还是清醒,人格都毫无二致。但是在梦中,社会要求的压力较弱,又因为防戒和隐藏少了,人格就要表露无遗。然而,要破解一个人赋予自己和生命的意义,最大的帮助莫过于他的记忆库。任何记忆,不管他以为多么微不足道,也相当重要,因为这对他来说意味着“值得记忆”的东西,而它之所以“值得记忆”,是因为这与他所想象的生命相关。它对他说:“这就是你必须期望的”,或者“这就是你必须避免的”,甚至“这就是生活”!特定的经历停留在记忆中,并且使生命所赋的意义更为明确。我们必须重申:经历本身并没有上述事实重要。任何记忆都是经过筛选的提醒之物。  对于表明个人对待生活的特定方式存在的时间,以及提示其生活态度形成的最初环境,儿童期的早期记忆极为有用。早期记忆之所以有特殊地位,原因有二:其一,它包含了个人对自己及其境况的最初估计,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外貌的总结,第一次对自己几乎完整的概念,以及对自己最初的要求。其二,这是他的主观起点,是他的自传的开端。因此,我们往往能从中发现他所察觉的脆弱或不安全地位与被他视为理想的那个强壮和安全目标的对比。于心理学的目的而言,一个人是否认为这个最早记忆是他所能想起的最早的事,甚至是否是对真人真事的记忆,这都毫不重要。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代表的东西,在于它们对生命的解释及与现在和未来的关联。  我们来看看几个早期记忆的例子,看看它们所体现的“生命意义”。“咖啡壶从桌上掉下来烫伤了我”,这就是生活!如果一个女孩的自传这样开头,她的终身将伴随一种无助感,她会夸大生活里的危险和困难,这样的发现一点都不会令人奇怪。在她心底,她责怪其他人没有照料好她,对此我们也不会奇怪。有人这么不小心,让这么小的孩子处于这样的危险之中。另一种最初记忆描绘出一种相似的世界之图:“记得3岁时,我从婴儿车里摔下来”。这种最初记忆会导致不断做这样一个梦:世界末日快到了。我在午夜醒来,发现天空被大火照得通红。星星纷纷坠落,我们与另一个星球相撞了。但正要爆炸之际,我就醒来了。这个病人是个学生,当问他他是否害怕什么东西时,他说:“我害怕我的生活不会成功。”很明显他的最初记忆和他反复做的梦让他气馁,并且加重了他对失败和灾祸的恐惧之心。  有个12岁的男孩,因为尿床,并且总和妈妈发生冲突,被带到了诊所,他说起他的最初记忆:“妈妈以为我丢了,冲到街上大叫我的名字,她害怕极了,但其实我一直藏在屋里的橱柜里”。通过这个记忆,我们得到这个解释: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制造麻烦以博取注意;获得安全感的途径是欺骗;我不受重视,但我能愚弄别人。他的尿床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他处于受担忧得到关注的焦点。他妈妈这么焦虑紧张,正证实了他对生命的诠释。  就像这里所提的例子,这个男孩早已形成了一个印象:外面世界的生活充满危险,他断定:唯有别人都为他担忧时,他才安全。只有用这种方法他才能安慰自己;如果自己需要的话,别人便会来保护我的。  一位35岁的女士有这样一个最初记忆:“黑暗中,我在楼梯上,比我略大的表哥打开门,跟着我走下来,我被他吓了一大跳。”从这个记忆看来,她可能不大习惯与其他小孩一起玩耍,与异性在一起尤其不自在。一问,她果然是个独生女,而且35岁了还未婚。  下面的例子体现出一种发展更为完善的社会感:“我记得妈妈让我推小妹妹的婴儿车。”然而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迹象:只与弱者在一起才自如,并且可能还依赖母亲。当新生婴儿降生时,最好是得到年纪较长的孩子的合作来照料他,使他们对家里的新成员感兴趣,并分担保护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得到了他们的合作,大孩子就不易认为对婴儿的关注削弱了自己的重要性而憎恨这个婴儿。  想与别人在一起的欲望不一定表明对他人真正感兴趣。当一个女孩被问及到最初记忆时,她回答道:“我与姐姐和另外两个女伴一起玩。”在此,我们当然可以看到这个小女孩正在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但是,当她说她的最大恐怖是“孤伶伶的一个人”时,我们对她又有了新的了解。从中我们看到她缺乏独立性的迹象。  一旦我们发现并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他整个人格的钥匙。有人称人的性格不可能改变,实际上这种观点只属于那些没有找到解开情境之匙的人。我们已经看到,任何证据或疗法如果没有揭开原始错误,它就不可能奏效。而改进的唯一途径,就是培养他们更有合作精神和更勇敢无畏的生活方式。学会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相互合作精神是我们能抵制神经症倾向发展的唯一保障。因此,这一点极其重要;培养并鼓励小孩参予合作,允许他们与同龄人一起作事或玩耍以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任何对合作的阻碍都会造成严重后果。以被宠坏的小孩为例: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并且会把这种对别人缺乏兴趣的态度带到学校。他们对功课感兴趣,只因为他们以为这样老师会喜欢自己。只有他们以为于自己有利的东西,他们才听得进去。在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这种缺乏社会感的结果会愈加明显。一旦开始曲解生命的意义,他们便不再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独立感。从此他们也就无法应付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挫折了。  我们不能将一个人的早期错误归咎于他,只能在他开始品尝苦果时帮他改正错误。一个小孩若没有学过地理,我们不能期望他在地理考试中得高分。同样道理,一个小孩若没学过与人合作,我们不能期望他在需要合作的工作中表现良好。但是,生命中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作的能力;任何困难的征服,都必须是在人类社会的框架之中,并增加人类幸福。唯有那些懂得生命在于奉献的人,才会充满勇气并很可能获得成功。  倘若老师、家长和心理学家都清楚赋予生命意义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倘若他们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能确信:缺乏社会感的儿童最终会对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中的机遇产生一种更为良好的感觉。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放弃努力,不会另寻捷径,不会逃避责任或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他们不会谋求额外照顾或特殊同情,他们不会觉得颜面扫地而施行报复,不会追问:“活着有什么用?它给了我什么?”他们只会说:“我要自己开始生活。这是我自己的事,我完全能做好。我是自己行为的主宰。推陈出新的工作,只能靠自己。”倘使这样面对生活,做一个独立而合作的人,那么人类文明前途无量。增强生活方式  下面这一事实马上就帮我们澄清了梦的意图。我们做梦,但早晨醒来一般忘了自己的梦,似乎不留一丝痕迹。果真如此吗?一丝痕迹被未留下?是有东西留下的:我们还留有梦中所引起的感觉。图像不复存在,对梦的了解也丝毫未留——留下的只是萦绕于心的感觉。梦的意图肯定存在于它所激发的感觉之中。梦只是激发感觉的方式和工具。梦的目的在于它所遗留下来的感觉。  一个人产生的感觉必定与其生活方式保持一致。梦中想法和白天想法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这两者之间并无严格区分。这种差异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在梦中比在醒时与现实的接触要少,但并未真正脱离现实。如果白天我们牵挂某个问题,那么在睡眠中也会牵挂这个问题。即使在熟睡中,我们仍能使自己不掉下订。这一事实说明,在熟睡中,我们与现实的联系依然存在。大街上喧嚣吵闹,父母也能安然入睡;但孩子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会马上醒来。即使在熟睡中,我们与外界也依然保持联系。然而,这时感官知觉虽然存在,但已经减弱了,我们与现实的联系也减少了。做梦时,我们只是孤身一人,社会的要求并不那么急迫地压着我们。在梦里的想法中,我们也不必那么忠实地应付周围的环境。  只有当我们没有紧张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睡眠才不会受到干扰。做梦是对宁静睡眠的一种干扰。我们可以断定:只有当我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只有当现实即使在熟睡中也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展现我们所面对并要求找到答案的问题时,我们才会做梦。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在睡眠中心灵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因为在梦中面对的不是全部环境,某些问题看上去要容易一些,所提供的解决方法要求我们作的调整也最小。梦的意图是要支持并增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激发与之最相适宜的感觉。但是,生活方式为什么还需要支持?有什么东西可能威胁到它?从现实和常识的角度看,生活方式不堪一击。 因此,梦的意图就是保卫生活方式抵御常识的种种要求。这使我们有了一个有趣的了解。如果一个人遇到一个问题,他不想依照常识来解决,他的这种态度便可通过梦所激发的感觉得以确定。  初见之下,这似乎与我们醒时的生活相对立,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对立。我们可以通过与醒时完全一样的方式来激发各种感觉。如果一个人遇到困难,又不想用常识来解决,而想继续沿用他落伍的生活方式,他必会施展浑身解数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护,使它显得令人满意。例如,有个人的目标可能是轻轻松松地赚到钱,而不通过奋斗和劳动,不为他人做贡献。他也会想到有人在赌博中输了钱,遭了灾,但他想过上舒适的生活,想暴富。他会怎么做呢?他为自己构想出这样一幅图画:通过投机赚了钱、买了汽车,过着奢侈的生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个阔佬。通过这些幻觉,他激起了促使自己行动的感觉。最后,他便抛开了常识,开始赌博。  在更为常见的情况下,这种事情也会发生。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一部他看过并喜爱的戏剧。我们便会开始觉得好像放下工具,跑到戏剧去了。如果一个人在恋爱,他会为自己构想未来。如果他真的神魂颠倒,他会把未来构想得很美好。有时,如果他觉得悲观,他对未来的构想便会浑浑噩噩。但不论怎样,他都会激起自己的感觉。通过注意他在自己身上激起的是哪种感觉,我们可以判断他是哪一类人。  如果做梦之后只有感觉留下,那常识又怎样了呢?梦与常识是一对死敌。我们可能发现:那些不想受到感觉欺骗、喜欢以科学的方式行事的人,他们不常做梦,甚至根本不做梦。还有些人不想通过正常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想运用符合常识的解决方法。常识是合作的一个方面,那些没有很好地学会合作的人讨厌常识。这些人常常做梦。他们担心生活方式会获胜、会得到正常理由,他们想逃避现实的挑战。我们断定:梦是试图在生活方式和现实问题之间架一座桥梁,以免于对生活方式做出调整。生活方式既是梦的创作者,又是它的制片人和导演。它总会激发一个人所需要的感觉。在梦中发现的东西,我们都可在其他特征和行为中找到。无论做梦与否,我们都会用同一办法来处理问题,但梦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理由。  果真如此,对于梦的了解,我们便迈出了极为重要的新的一步:在梦中,我们是在愚弄自己。每个梦都是一次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其全部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心境,使我们为面对某种情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在梦中,我们能看到与日常生活完全一样的个性。但也要看到,在心灵的作坊中,这种个性正在为白天所要运用的各种感觉做准备。如果真的如此,在梦的构造中,在它所采用的意义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自我欺骗。  我们发现了什么呢?首先,我们发现,对于各种图像、插图和事件,会有某种选择。我们曾提及这种选择。回顾过去的时候,这个人便是把图像的事件整编为一部选集。我们发现这种选择是有目的的,他只会从记忆中选择那些能支持其优越感目标的事件。是人的目标操纵他的记忆。同样,在构造一个梦时,我们选出的事只会加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我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揭露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要求。这样,这种对于事件的选择性表示出与我们的现实困难有关的生活方式的意义。现实地处理这些困难需要常识,但生活方式拒不让步。符号与暗喻  梦还有其他哪些来源呢?人们在古代便已观察到,现代又有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了:梦主要由暗喻和符号构成。如一个心理学家所说:“在梦中,我们都是诗人。”梦为什么要用新的语言和暗喻来表达?答案很简单,如果直来直去,不用暗喻和符号,我们便无法避开常识。暗喻和符号可以滥用。它们可以综合不同的意义,可以同时说两件事,其中一件还可能是假的。从中还可以得出不合逻辑的结论。它们还能激发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在运用它们。如果想纠正某个人,我们会说:“不要这么小孩气!”我们使用暗喻时,不相关的事情、只诉诸情感的事情,都会混进来。或许有一个大个子对一个小个子生气,他说:“他是条毛毛虫草,只配让人踩。”用这个暗喻,他在为自己的愤怒找正当理由。  暗喻是一种奇妙的表达工具,但我们可以欺骗自己。当荷马描述希腊军队如雄狮般弛骋疆场时他给了我们一个壮观的形象。难道我们相信他想准确地描写一群可怜、肮脏的士兵怎样在战场上爬行吗?不,他是想让我们把他们视为雄狮。我们知道他们不是真的雄狮,但如果诗人描述士兵们怎样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怎样鼓起勇气或避开危境,他们的甲胄如何破旧等细枝末节,我们便不会有这么深的印象了。运用暗喻是为了美,为了想象,为了幻想。然而,我们必须强调,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错了,那他所动用的暗喻和符号便十分危险。  一个学生面临考试。这个问题浅显,他应当鼓起勇气,运用常识来处理它。但倘使他的生活方式是想逃避,他可能会梦见自己在作战。他用暗喻将这个浅显的问题描绘出来,这样便觉得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害怕了。或者他会梦到自己站在悬崖旁边,必须后退才不会掉下去。他必须产生这种感觉来作为一种躲避的策略,一种逃避现实的形式。他把考试比拟为悬崖,欺骗自己。同样,我们还可认出梦中常用的另一个花招,这就是把一个问题化小,只留下原来问题的精髓部分,然后剩余部分用一个暗喻表达出来,视为原问题一样加以处理。  例如,还有一个学生,充满勇气,有长远的生活观,希望能完成功课,通过考试。当然,他还是需要支持,想安慰自己——他的生活方式就这样要求。考试前夜,他梦见自己站在一座高山顶上。这幅表现其处境的图像已被大大简化了。他的全部生活环境只有最小的那部分表达出来了。考试问题对他来说非常重大。但通过排除这个问题的许多方面,只集中在成功的前景上,他激发了感觉来帮助自己。次日早晨起床时,他觉得心情比以前更愉快,精力更充沛,而且也更有勇气了。他已经成功地化小了自己所必须面对的困难。但尽管他是安慰了自己,他实际上也愚弄了自己。他没有运用常识来面对全部问题,只是激发了一种自信的心态。  这种故意激发某种感觉的事极为普通。一个人要想跳过一条小溪,在跳之前,他可能会数到三。数一二三难道真的这么重要?跑过去与数一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一丝一毫都没有。他数一二三只是激起自己的感觉,集中所有力量。我们具备一切必要的心理资源,来精心构成一种生活方式,并加以固定、加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就是激发感觉的能力。我们不分昼夜地进行这个工作,但可能在梦中更清晰。  我来举个自己的例子,说明我们如何愚弄自己。大战中,我是一家治疗患了弹震症士兵的医院院长。看到那些再也无法面对战争的士兵,我竭尽全力让他们做一些轻松的事来帮他们。这样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紧张,往往很成功。一天,有个士兵跑来找我。他是我看到的体格最健壮的一个人。他垂头丧气,给他检查时,我就想怎样可以帮他。当然,我也可以把这些有病的士兵打发回家,但我的每一份诊断书都必须得到上司的通过,因此我的慈悲之心也必须克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这个士兵的情况很棘手,最后我终于说:“你有弹震症,但身体却很健康,很强壮。我会让你做一些轻松的事,这样你就不必上战场了。”  看到自己不能回家,这个士兵很沮丧,说:“我是个穷学生。要靠教书养活年迈的父母。不教书的话,他们会饿死。如果我不养他们,他们就只会死了。”  我希望能送他回家,找一份办公室工作,但又害怕诊断书这样写的话,长官会勃然大怒而打发他上前线。最后,我决定实话实说。我要证明他的身体只适于做哨兵的工作。当晚回家睡觉时,我做了一个恶梦。我梦见自己成了杀人犯,在黑暗狭窄的街上四处乱跑,使劲想自己杀了谁。我记不得谁是被害者,只是觉得:“我杀了人,我完了。我的生命结束了,一切都完了。”  一醒来,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样了谁?”然后我想起:“如果我不给这个士兵一份办公室的工作,也许他就会被派到前线,然后牺牲了。这样我就成了凶手。”可以看到我是怎样激起自己的感觉欺骗自己。我没有谋杀任何人,即使我预见的不幸真的发生了,我也不会有罪。但我的生活方式不允许我冒这样的险。我是名医生,我是来拯救生命的,而不是让它处于危险之中。我想起如果要帮他,唯一可做的事就是遵从常识的规律,而不要管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我证明了他宜于做哨兵。  后来的事证明遵从常识总是上策。上官看过诊断书后,划了一条横线。我想:“他要把他派到前线去了。”尽管如此,我应当给他一份机关工作的。长官批道:“干半年机关工作。”原来这位长官已经受了贿,是要对这名士兵高抬贵手。这个年青人从来就没有教过书,他对我讲的没有一个字是真的。他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要我给他一份轻松的工作,然后让这位受了贿的长官来批署我的诊断书。自那以后,我就想最好还是不要做梦。  梦是用来欺骗和愚弄我们的,因此它们就很难懂了。如果了解了梦,它们就再也无力激发我们的感觉和情感,也无法欺骗我们了。我们就会选择符合常识的方式来行事,而拒绝听从梦的驱使。因此,如果了解了梦,梦的意图也就失去了。  梦是当前的现实问题与生活方式之间的桥梁,但生活方式不应得到任何增强。它与现实必须直接接触。梦的种类繁多,但每一个梦都揭示出根据所处的特定情境,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哪一点上需要增强。因此,梦的解析总是为个人所独有。因此,根本不可能用公式来解析符号和暗喻。梦是生活方式的产物,来自个人对自己特定环境的解析。我简要描述一些更有典型性的梦的类型时,不是要为梦的解析提供一种死板的指导,而是想用以对梦及其意义有一个一般的了解。一般的梦  许多人都梦见自己会飞。这个梦的关键,像其他梦一样,在于它所激发的感觉。它留下一种轻松快乐、勇气十足的心境。它使人的心情由低沉到高涨。它把克服困难,追求优越描绘为轻松容易的事。它让我们把自己想象为勇敢者,高瞻远瞩,雄心勃勃。即使在熟睡中也不放弃自己的雄心。这种梦包含这样一个问题:“我是继续向前还是就引打住?”而梦建议的答案是“我的路上没有阻碍。”  许少有人没有做过掉下来的梦。这很值得注意。它表明:人类的心灵更专注于对自己的保存、以及对失败的害怕,而不是想法去克服困难。如果我们记起按惯例我们总是警告小孩,要他们警惕点,这就容易理解了。小孩子早被吓坏了:“不要爬到椅子上去!”“不要去摸剪刀!”“不要玩火!”他们总是处于虚构的危险的包围之中。但是,让一个人成为胆小鬼绝不能帮他应付真正的危险。  如果一个人常梦见自己瘫痪了或错过了火车,这个意义通常就是:“如果我不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就会过去,那我真是太高兴了。我要走一条弯路,我要晚点到,这样就能免于遇到这个问题了。我一定要让火车开走。”  许多人梦到了考试。发现自己年纪这么大了还要考试,或者还要通过一门自己很久以前就已通过的考试,他们有时会大吃一惊。对于有些人,这个意义是:“你还没有准备好面对眼前的这个问题。”对其他人,它的意义是:“你以前通过了这种考试,那现在也会通过面临的这个考验。”一个人的符号与别人的决不一样。对于梦,我们应当主要考虑它留下的心境,以及它与整个生活方式的配合方式。一些个案研究  曾经有一个32岁的神经症患者来找我治病。她是家里的老二,像其他老二一样,她雄心勃勃。她老是争当第一,无可挑剔地解决所有问题。来看病时,她的神经已崩溃了。她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的有妇之夫,他做生意失败了。她想嫁给这个男人,但他却离不了婚。她梦见在乡下时,她把自己的公寓租给了一个男子,这位男子搬进来后不久便结婚了,但却没钱交租,他为人不诚实,工作又不努力,她只好把他赶走了。我们马上便可看出,这个梦与她的现实问题有某种联系。她是在考虑要不要嫁给一个事业失败的男人。她的爱人穷困潦倒,养不起她。当他有次带她去晚餐又无钱付账时,这一反差尤其得到了加强。这个梦的效果就是激起对婚姻的反感。她是个雄心勃勃的女人,不想同一个贫穷的男人联系在一起。她用一个暗喻问自己:“如果他租了我的房又付不起租金,我拿这样的房客怎么办?”答案是:“他只能搬出去了。”  然而,这个有妇之夫不是她的房客,不能与他完全等同起来。一个不能赡养家庭的男子不同于一个交不起租金的房客。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更放心地遵从自己的生活方式,她给了自己这种感觉:“我不能嫁给他。”这样,她就避免了用一种符合常识的方法来处理整个问题,而只选择处理很小的一部分。同时,她又化小了爱情与婚姻的整个问题,好像这一问题可以在这个暗喻中得到充分表达:“一个男人租了我的房,如果他交不起租金,就必须滚蛋。”  因为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技巧总是针对增加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种种问题的勇气,因此很明显,在治疗过程中,梦会改变,体现一种更为自信的态度。一个患忧郁症的病人在出院时做了这样一个梦:“我一个人坐在一条凳子上。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雪,幸好我避开了,因为我赶紧跑到屋里,与丈夫在一起。后来,我帮他在一家报纸的广告栏里找合适的工作。”这个病人自己不能解析这个梦。这梦清楚地表现出她想与丈夫重归于好的感觉。起先,她恨他,尖刻地抱怨他的弱点,抱怨他不能谋一份好工作,缺乏上进心。这个梦的意义是:“与其独自面对危险,还不如与丈夫呆在一起好。”尽管我们赞同这个病人的结论,可是她与丈夫和好及使婚姻重合的方式,隐隐现出那些焦虑的亲戚们常提出的建议。独处的危险得到过分强调,她还没有准备好勇敢地独立与丈夫合作。  一个10岁的男孩被带到了诊所。在学校,老师抱怨他对同学很恶毒。他在学校里偷东西,又把东西放到别人的桌子里,诬陷他们。只有当一个小孩觉得有必要去羞辱他人,证明是他们恶毒而不是自己时,这种行为才会发生。如果他用的是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猜到他肯定是在家里学到的,在家里他肯定想陷害某个人。这个10岁的男孩在大街上向一个孕妇扔石头,因此惹上了麻烦。在他的心里,他可能已经知道怀孕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可以怀疑他不喜欢怀孕,我们还必须看到是否有个妹妹或弟弟的降生让他不高兴。在老师的评语中,他被称为“这一带的害虫”;他老烦其他小孩,辱骂他们,到处讲他们的坏话。他还追打小女孩。这表明他可能是与妹妹在竞争。  我们得知他是两个孩子中的老大,有一个4岁的妹妹。他母亲说他很爱妹妹,一直对她很好。我们绝不会轻易相信这种话——这样的男孩不可能爱他妹妹。后来就可能看到我们的怀疑是有理由的。这位母亲还声称自己与丈夫的关系非常融洽,这对这个小孩来说很不幸。显然父母对他的任何错事没有任何责任。这来自他自己邪恶的本性,命运的安排,或许是某个远祖!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理想的婚姻:父母如此优秀,而孩子却如此可怕!教师、心理学家、律师和法官都是这种婚姻的见证人。事实上,“理想的”婚姻可能会对小孩产生这样严重的问题:看到妈妈很爱爸爸,他会感到恼怒。他想独霸母样的注意力,可能会憎恨她对其他人表示爱,如果幸福婚姻对孩子有害,而不幸的婚姻又害处更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使小孩从一开始就与人合作,必须防止他只依恋某个家长。这男孩被宠坏了,他想留住母亲的注意,因此只要一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充分注意,他便会故意去招忍麻烦。  在此,我们的怀疑又马上得到了证实。这位母亲自己从未惩罚过这个孩子,她总是等孩子的父亲回来处罚他。她许她觉得自己心太软,觉得只有男人才能发号施令,才有力量去惩罚。也许她希望保住孩子对她的依恋,害怕失去他的感情。不管怎样,她是在引导孩子不对父亲发生兴趣,不与父亲合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产生了。我们又听到这位父亲很爱妻子和家庭,但因为这个男孩的缘故,下班后不愿回家。他对他惩罚很严厉,经常痛打他。这样,这孩子也就不可能不心灵脆弱了。他只是学会了怎样巧妙地掩饰自己的感觉。  他爱妹妹,但从不与她好好玩,常扇她耳光、踢她。他睡在餐厅的一张睡椅上,而妹妹却睡父母房中的小床。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这个男孩想想,分享一下他的感受,我们也会对父母房中的这张小床恼火。我们尽量通过这个男孩的心灵来想、来看、来感受。他想成为母亲注意的焦点。而在晚上,妹妹与母亲却那么接近。他必须设法让她更与自己亲近。这个男孩非常健康,出生很顺利,喂了7个月的母乳。当他第一次用奶瓶时,他吐了。直到3岁,他才停止呕吐,很可能他胃不大好。现在他饮食正常,营养充分,但仍是担心自己的胃。他认为胃是一个薄弱之点。为什么他会向孕妇扔石子,现在我们了解得更多一点了。他对食物非常挑剔。如果他不喜欢面前的食物,母亲就给他钱,让他出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但是,他却向四邻抱怨父母没有让他吃饱。这一招他已经磨炼乳得炉火纯青了。他总会这么说:通过诋毁别人,重获自己的优越感。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他来诊所时所说的这个梦了:“我是一个西部牛仔,”他说,“他们送我到墨西哥去了,我必须一路杀回美国。有个墨西哥人来拦我,我就踢了他的肚子一脚。”这个梦的感受是:“我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必须挣扎,必须奋战。”在美国,牛仔都被视为英雄,他认为追小女孩、踢别人的肚子就是英雄事迹。我们已经看到,肚子在他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视之为最薄弱的地方。他自己胃不好,父亲也以常唠叨有神经性胃病。在这个家庭里,胃已上升到最为重要的位置。这个男孩的目的就是要打别人最弱的地方。  他的梦和行为表现了完全吻合的生活方式。他活在梦里,如果我们不能使他从这个梦中清醒过来,他会一直这样活下去。他不仅会反抗父亲、打妹妹、小孩子,特别是女孩,还会想去反抗那些要阻止其反抗的医生。梦里的冲动会鼓舞他继续下去,当英雄、征服别人。除非他看到自己是怎样在愚弄自己,否则一切治疗都是白费。  在诊所,我给他解释了他的梦。他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任何想惩罚他、阻拦他的人都是墨西哥人,他们都是敌人。第二次他来到诊所的时候,我们问他:“我们上次见面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我做了坏孩子。”他回答道。  “你干了什么?”  “我追赶一个小女孩。”  这远远不仅是一个坦白,还是一个夸耀,一次进攻。这是诊所,人们想让他变好,但他却强调自己是个坏孩子。他就是在说:“不要幻想会有什么改进。我也会踢你的肚子。”我们该拿他怎么办?他还是在梦中,还在扮英雄。我们必须消除他从这一角色中所得到的满足感。  我们问他:“难道你相信你的英雄真会去追赶小女孩吗?这种英雄行为不也太蹩脚了吗?如果你想成为英雄,那就应当去追那些强壮的大个子女孩,或者你根本就不应当去追女孩。”这是治疗的一面。我们必须让他认识清楚,不要想再继续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如一句法国谚语所说,我们必须“对他的美汤吐痰”。这样,他就不再喜欢自己的美汤了。治疗的另一面就是要鼓励他去与人合作,以一种于社会有益的方式来获得重要性。除非一个人害怕处于生活社会性的一面会遭到失败,否则他不会采取反社会的行为。  有一个24岁的女孩,单身,从事文秘工作,抱怨老板恃强凌弱,让她无法忍受,她还觉得无法交友,保持友谊。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留不住朋友,那肯定是因为他想控制别人,他只关心自己,他的目的是要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她的老板也许也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想控制别人。如果两个这样的人碰到一块儿,那肯定会有问题。这个女孩是家里7个孩子中的老幺,是家里的宠儿。她的外号叫“汤姆”,因为她老想自己是个男孩子。这就更使我们怀疑,她的优越感目标就是要控制他人。她想,变得男性化,就是变为主宰,能控制他人,而不受控于自己。  她很漂亮,但她认为别人喜欢她只是因为她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因此很害怕脸部变形或受到伤害。在我们的社会中,漂亮女孩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控制别人,她也完全知道这一点。但是,她却想成为男孩,以男性化的方式来控制别人。因此,她也不太在乎自己的美丽。  她的最初记忆是被一个男人吓坏了,她承认至今为止还是害怕遭抢或遭劫。一个想成为男性的女孩,竟会害怕强盗和打劫者,这看上去似乎很奇怪,但事实上并不奇怪。是她的软弱感决定了她的目标。她只想生活在自己能操纵控制的环境中,要避开其他所有环境。夜盗和打劫者是控制不住的,她便想把他人通通消灭。她想轻松地变得男性化。这样,如果失败了,就有所凭借来掩饰自己的处境了。这种女性角色的深刻不满,即我所说的“男性化抗议”,往往伴随着一种紧张感——“我是一个与身为女人的种种不利抗争的人”。  我们来看看在她的梦里是否也可以找到同样的感受。她常常梦到被一个人留下来。她是个宠坏的孩子。她的梦意味着:“我必须受到照看。把我单独留下来很不安全,别人会攻击我、操纵我。”另一个她经常做的梦是丢失了钱包。这时她是在说:“小心,你有失去东西的危险。”她不想失去任何东西,特别是不想失去操纵别人的权利。她选择生活当中的一件事——丢失钱包——来代表全部生活。在此,我们又有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梦是如何通过产生感觉来加强生活方式的。她并没有丢钱包,但梦见自己丢了。这种感受就会留下来。  她还有一个长一点的梦,能帮我们更清楚地看出她的态度:“我到了一个游泳池,那儿有许多人,”她说,“有人注意到我站在别人头上,看到有人站在自己的头上,他们好像大叫起来,而我就处在掉下来的危险之中了。”如果我是个雕刻师,便会这样雕刻她:站在别人的头上,把别人作为自己的垫座。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她想激发的感觉。但是,她认为自己的位置很危险。并且以为别人也应当看到她的危险。别人应当小心照顾她。这样她才能继续站在他们的头上!她觉得在水中游泳很不安全,这就是她的生活的全部故事。“要做男人,不做女孩”,这就成为了她心理上的目标。像其他老幺一样,她雄心勃勃,不对现实处境做适当反应,而是想“看上去”比别人优越。而且她每时每刻都处于对失败的恐惧之中。如果要帮她,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她安于自己的女性角色,消除她的害怕和对异性的高估,帮她在其他人当中感受友善、平等。  有个女孩在13岁时,弟弟因一次事故丧生。她说了自己的最初记忆:“弟弟小时候学走路的时候,一次他抓住一把椅子想站起来,但椅子却掉在他身上。”还有一次事故,我们可以看出她对世界上的危险有很深的印象。“我做得最多的一个梦”,她回忆,“非常奇怪,一条街上有一个我没看到的洞,我老是走在那条街上,走着走着,就掉到洞里了。洞里都是水,我一触到水,马上便惊醒了,心跳得好厉害”。  我们不会像她那样觉得这个梦很奇怪,但如果她继续用这个梦来惊吓自己,她肯定会觉得它神秘莫测。这个梦告诉她:“小心点。有许多你不知道的危险。”然而,这个梦告诉我们的不止于此。如果你已经在下面了,你肯定掉不下来。如果她有掉下去的危险,她肯定想象自己比别人要高。在后来这个梦里,她是在说:“我高人一等,但要小心不掉下去。”  还有一个例子,从中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生活方式在最初记忆和梦中是否也发生作用。我个女孩告诉我:“我记得曾喜欢看别人修楼房。”我们能够猜出她有合作精神。一个小女孩不可能参与建房,但通过她的兴趣,可以表现出她喜欢与人分担工作。“我当时是个小娃娃,站在一扇很高的窗子旁,那些玻璃格子至今还历历在目。”如果她注意到了窗子很高,他肯定在脑海中对高矮有个对比。她的意思是:“窗户很大,而我很小。”听到她身材娇小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她才会那么喜欢比较大小。她说自己记得那么清楚只不过是吹噱而已。  我们还是回到她的梦上:“还有几个人同我坐在一辆车上。”正如我们的想,她是个乐于合作的人,她喜欢同别人在一起。“我们一直开,到一片树林前才停车。大家都下了车,跑进林子里。大部分人个头都比我大。”她又注意到了大小差异。“但我还是尽量及时赶到,搭上了电梯。电梯下到一个大约有10英尺深的矿坑里。我们想不走出去的话,一定会被毒气毒死。”现在她在描述一个危险处境。大部分人都害怕某些危险。人类并不十分勇敢,但是,她继续说:“我们全部安然无恙地出来了。”在此可以看出她很乐观。如果一个人乐于合作,他往往勇敢乐观。“我们在那呆了一分钟,然后又集合起来,飞快地跑到汽车上了。”我深信这个女孩一直乐于合作,但她觉得自己应当再高大一点。在此我们会发现她有一点紧张感,就好像站在脚跟上一样,但由于她喜欢别人,喜爱与别人一起取得成就,这种紧张感便会得以抵消。长子  任何长子都经历过一段独生子女的时光,第二个孩子降生的时候,便骤然强迫自己进行调整来适应新形势。头胎孩子通常得到了大量的注意和宠爱。他已经习惯于处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往往他会发现自己措不及防被驱逐出这一位置。又有一个小孩出生了,他不再是唯一了。现在他只能与一个对手分享父母的关注了。这种变化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许多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罪犯、 酗酒者、乖癖者,他们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他们都是家中的老大,对另一个孩子的到来有深刻的体会,他们的被剥夺感改变了他们的全部生活方式。  以后的孩子也会以同样方式丧失他们的地位,但也许他们的感受不会有这么强烈,他们已经与别外一个孩子合作过,他们从未独享过关怀和照顾。而对老大来说,这是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如果他确实因新生儿的到来而受到忽视,我们不能期望他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现实。如果他怀恨在心,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指责他。当然,倘若他的父母让他确信他们爱他,倘若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安全可靠,更重要的是,倘若使他做好充分准备来迎接弟妹的到来,教会他一起来照顾小宝贝,那么这种危险就会过去,不会留下任何影响。但通常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新生儿确实从他那儿抢走了关爱和赞赏。他便开始尽力要把妈妈拉回到自己身边,开始想出各种办法来重获她的关注。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位母亲被两个孩子拉来拉去,每个人都力争比对方多占有她。  老大更能使用武力,能想出新点子。我们可能想象一下他在这种处境中会怎么做。假若我们是在他的处境,追求他的目标,我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会毫无二致。我们会竭力让母亲担忧、反抗她,做出一些她不可能忽视我们的行为。他也会这样做。最后,他会让母亲耐心尽失。他运用各种能用上的东西,孤注一掷地反抗。母亲对他给自己惹的事不胜其烦,现在他开始真正品尝到不再受人疼爱的滋味了。他为得到母亲的爱而战,但结果却失去了。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但由于其行为,他现在真的受到冷落了,他觉得理直气壮了。“我就知道。”他说。别人都错了,自己才是对的。他好象陷入了一个陷阱:他挣扎得越激烈,处境越坏。他对自己处境的看法,无时无刻不可以得到印证。当他的全部直觉都告诉他说自己对了时,他怎么会放弃反抗呢?  对于所有这些反抗,我们都必须探究其特殊处境。如果母亲予以回击,孩子便会变得脾气暴躁、难以控制、吹毛求疵、不听话。当他背离母亲时,父亲往往会给他提供一个机会来重获受宠地位。他对父亲兴趣日益浓厚,竭力要赢得他的关心和感情。老大往往会更喜欢父亲,会倾向于他们。小孩只要开始更喜欢父亲,我们便可肯定这是第二阶段了:一开始他会依恋母亲,但如今他已失去了她的爱,为了谴责她,他把这种爱转到了父亲身上。如果一个小孩更喜爱父亲,我们便知道他已经受过一次挫折了;他觉得受到了拒绝和忽视,对此他再也无法忘怀,而他的整个生活方式都会建立在这种被拒感之中。  这种反抗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时甚至会持续终生。这个小孩已经学会了去反抗、去抵制,他在所有环境中都会继续反抗。也许他不会对任何人感兴趣。然后,他便失去希望,认为自己得不到任何人的真情。他会变得暴躁易怒、内向、无法与别人合作。这个小孩已经学会了与人隔绝。这种小孩的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是针对过去,那段时光他曾是注意的焦点。  因此之故,老大通常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对过去的兴趣。他们喜欢回顾,喜欢谈论过去。他们羡慕过去,对未来却充满悲观。有时候,一个小孩如果丧失过权力,丧失过自己统治的小王国,他会比别人更能理解权力和威信的重要性。长大以后,他会喜欢行使权威,夸大法律和纪律的重要性。每件事情都必须依法而行,而法律也永不更改。权力只能掌握在那些被予以权力之人的手中。我们可以理解:儿童期这样的影响会造成保守主义的强烈倾向。倘若这种人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好的地位,他会老是疑心背后有人要赶上来,想把他赶走,取而代之。  长子的处境提出了一个特殊问题,但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化为优势。当小宝贝出生时,如果头胎孩子已经学会了合作,他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在这样的老大当中,我们发现他们会产生一种愿望去保护别人、帮助他们。他们学会了去模仿父亲或母亲;在与弟妹相处时,他们往往会扮演父母的角色,照顾他们,教导他们,觉得应对他们的利益负责。有时他们发展出一种善于组织的巨大才能。这都是一些有益的情况,尽管这种要保护别人的努力也会夸大,想延长别人对自己的依赖,控制他们。  依我自己在欧美的经验,我发现绝大部分的问题儿童都是老大,其次便是老二。真是有趣,这些极端的位置会造成最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未能成功地解决老大的问题。第二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的处境完全不同,他的处境与其他孩子的处境不可同日而语。从出生之时起,他即与另一个孩子分享注意,因此,他比最大的孩子会容易合作一点。他的身边有许多人,如果老大不与他对抗、不把他往下压,他的处境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在他的整个童年期,他的处境有一点十分重要:他有一个带领人。无论是年龄还是发展方面,他前面总有一个孩子,无时无刻不刺激他施展浑身解数要迎头赶上。典型的老二很容易便可认出来:他表现得好像在参加一场比赛一样,好像有个人比他快一两步,他得加紧步伐超过他。他时时刻刻都要全力以赴。他一直学着要超过哥哥,征服他。  《圣经》中有许多奇妙的心理学暗示,通过雅各(Jocob)的故事,精彩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次子形象。他想当第一,想取代以扫的地位,攻击他、超过他。老二会恼怒地感到自己落在后面,便竭尽全力要征服别人。他往往会成功。老二往往比老大更有才华,而且更成功。在此,我们不能说在这一发展中遗传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说他赶得很快,这只是因为他非常努力而已。即使当他长大以后,离开家庭这个圈子后,他也通常会利用一个带领人;他会把自己跟一个他认为位置更有利的人相比,而尽力要超过他。  我们不仅只在醒着的生活中能看到这些特征,个性的一切表现中,都留下了它们的印迹。在梦中,它们也更容易找到。例如,老大常会梦见掉下来。他们站在高处,但他们不能肯定自己能否保持这一优越地位。相反,老二往往会想象自己在赛跑。他们跟在火车后面跑,或者骑自行车跟人比赛。有时,这些匆匆忙忙的梦非常明显,我们很容易便可猜到做梦者是老二。  然而,我们必须说,规律也非死板不变的。无需表现得像一个老大才能成为老大。决定的是环境,而非出生顺序。在大家庭中,有些较晚出生的小孩处境与老大也完全一样。也许有两个孩子出生得比较靠近,然后很长一段时间,第三个小孩子出生生,后来又生了两个。第三个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老大的一切特征。所以,不只是老二,四五个孩子出生后,也许还会出现一个典型的“老二”。如果两个孩子年龄相近,一起长大,而且又同别的孩子年龄差距较大,他们便会表现出老大和老二的种种特征。  有时候,老大在这种竞赛中被击败了,这时就会发现他出现问题了。有时候,老大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压住弟妹,这时候老二就会有麻烦了。当老大是个男孩,老二是个女孩时,老大的处境便极为困难了。他有被一个女孩击败的危险,在当代社会,他可能会视为奇耻大辱。比起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之间的竞争,一男一女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在这种争斗中,女孩天生就会得到偏爱;在16岁之前,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她比男孩发育得要更快。很多时候哥哥会放弃这场争斗,变得懒散沮丧。他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更高权威,譬如说吹牛、撒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女孩会赢。我们会看到男孩走上了各种歧途,而女孩却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但事先必面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并在未造成任何损害之前采取措施。家庭是一个整体,所有成员一律平等、相互合作。无需竞争,不能让小孩有理由觉得自己受到威胁、花时间去反抗。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才可能避免任何不良后果。最小的孩子  除了最小的孩子,其他小孩后面都有弟妹,因此他们的地位都可能被取代。但是最小的孩子却永不可能被取消地位。他没有弟妹,但有很多带领人。他总是家中的宝贝,很可能最受宠。他面临任何受宠孩子的所有问题,但是因为他受的刺激这么大,因为他面临这么多竞争,最小的孩子通常会发展得出奇的好,比其他小孩发展得都快,把其他人都抛在后面。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中,老幺的地位从未改变。在最古老的故事中,都可以发现老幺如何超过兄妹的记载。  在《圣经》中,获胜的总是最小的。约瑟夫是作为老幺被抚养大的。尽管班杰明在约瑟夫出生17年后出生,但他在约瑟夫的发展中未起丝毫作用。约瑟夫的生活方式是典型老幺的生活方式。他总是维护自己的优越,即使在梦中也是如此。其他人必须对他弯腰低头,他的光芒掩盖了所有人。他的哥哥们对他的梦非常理解。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为约瑟夫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他的态度十分明了。他们也体会了约瑟夫在自己梦中所激发的感觉。他们害怕他,想除去他。但是,约瑟夫从最后变成了第一。以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最小的孩子往往是家中的支柱,这决非偶然。人们一直就知道一点,编了许多关于老幺的力量的故事。事实上,他的处境十分有利:父母兄姊都帮助他,许多人都刺激他的雄心和努力,而无人来攻击他,分散他的注意。  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最小的孩子在问题儿童中,数量占据第二位。通常,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全家对他们的宠爱方式。被宠坏的孩子不可能独立起来。他缺乏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最小的孩子通常都雄心勃勃,但大部分有雄心的孩子都很懒。懒惰是雄心与沮丧相混的一个信号:一个人的野心太大,以至于他看不到任何实现的希望。有时候,最小的孩子不承认有一个什么雄心,但这是因为他想一切方面都优秀,他希望不受限制,自己是唯一。最小的孩子有很深的自卑感,这一点也很明显。周围的人都比他大,比他强壮,比他更有经验。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有其特殊的问题。他有一个对手,但他的对手不是兄弟姐妹。他的竞争感是针对父亲的。独生子女受到母亲的宠爱。她害怕失去他,总想置之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他产生了所谓的“母亲情结”;他总是拉着母亲的围裙,想把父亲推出家去。这件事也一样,只有父母共同努力,让孩子对两者都感兴趣,才能防患于未然。但在大部分情况下,父亲与孩子的联系不及母亲多。最大的孩子与独生子女的情况往往极为相似:他们要征服父亲,喜欢同比自己年长的人在一起。  独生子女往往深怕自己的弟弟妹妹。家里的朋友说:“你应当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他对这一前景恨之入骨。他们一直是注意的中心。他确实觉得这是自己的权力,如果地位受到挑战,他便觉得自己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他不再是注意的中心,他便会出现许多问题。如果他出生在一个小心翼翼的环境之中,这也会妨碍他的发展。如果父母因为有病的缘故不能再生育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解决独生孩子的种种问题。但是,在那些可能养育更多孩子的家中,我们往往也会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父母既胆小,又悲观。他们觉得自己在经济上只能养活一个小孩。家里的整个气氛充满焦虑,孩子受到许多不良影响。  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小孩间相距的年龄较大,那么两个孩子都会表现一些独生子女的特征。这种情况不是很妙。总是有人问我:“你认为一个家的顺序要怎样安排最好?”“孩子们之间的年龄是相差小一点好,还是相差大一点好?”以我的经验看,我以为最好是相差3年左右。一个3岁的小孩,如果有弟妹出生了,是能够合作的。他的年龄已经使他明白了家里可以有许多小孩。如果他只有一岁、一岁半或两岁,我们便不能与他讨论,他无法理解我们的道理。因此,我们无法使他为这件事做好充分准备。  在全是女孩的家里长大的独子,日子也不会好过。如果父亲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他便完全生活在一个女性环境中,他看到的只有母亲、姐妹、或许还有女佣,他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长大后会与人隔绝。如果女性们联合起来对付他,这就更加会成为事实了。她们认为自己都必须联合教育他,或者想证明他毫无理由骄傲自大。这会造成许多敌对的竞争。如果他排行在中间,他便可能是处于最糟的位置——腹背受敌。如果他是长子,便有被一个女孩紧咬不放的危险,这个女孩是个非常锋利的竞争者。如果他是幼子,便会宠坏。  独子在女孩中长大这一情况并不太妙,但如果他们过一种积极的社会生活,与其他孩子交往,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否则,处在女孩之中,他们也会表现得像女孩一样。女性环境与混合环境截然不同。如果一间房子不仅根据居住者的品味来设定标准,而且还以此来装修,我们可以肯定,女性居住的房子定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颜色会经过精心挑选,每个细节都会受到注意。如果里面有男人或男孩,房子便不会如此整洁;里面会有更多的粗糙之处,有更多的喧闹和异样的家具。在女孩子中长大的独子,都倾向于带有女性品味和女性的生活观。  与此相反,他也可能激烈地与这种气氛作反抗,极力强调自己的男性特征。他会总是保持警惕,决心不受女子的控制。他觉得必须维持自己的个性的优越,但总会有一些紧张感存在。他会朝极端发展:或者把自己训练得十分强壮,或者特别虚弱。与此相似,在男孩中长大的独生女儿也会倾向于长得特别女性化,或十分男子气。通常,她一生都会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助感。这种情况很值得研究和探索。我们并非每天都遇到这种情况,在下更多的结论之前,我们必须研究更多的例子。  我研究成人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童年早期留下的印象,而且这些印象从未曾消失。在家庭中的位置会给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发展的每一个困难,都是由于家庭中存在竞争缺乏合作引起的。我们如果环顾一下我们的社会生活,或确确实实把这个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并问一问为什么敌对的竞争是它最明显的一个方面,那么我们便会认识到各处的人都在追求一个成为征服者的目标,想要征服别人、超越别人。这一目标是童年早期经验的结果,是那些觉得自己不是家中平等成员的儿童敌对竞争的结果。只有通过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我们才可能消除这些不利后果。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性格培养的有效性仍在实验之中。我们必须掠过法律体制,因为它并没有做认真而有组织的尝试去进行纠正性的性格教育。然而,即使在学校,结果也并不如意。在家庭生活中已经是失败者的孩子来到学校,他们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尽管接受了许多的教导和劝勉。因此,别无它法,只能改善教师的培养,使之能理解并帮助学校里孩子的发展。  我主要是在学校从事工作,我相信维也纳的许多学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别的地方,虽然精神病学家给孩子看病,对他们的照顾提出建议,但除非教师同意他们的建议,并明白如何执行,否则,这有什么用呢?心理学家每周给小孩看一两次——也许每天一次——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来自环境的影响、来自家庭内外和学校的影响。他写个条子,说这个孩子应当加强营养,或者应当接受甲状腺冶疗。也许他还会提示老师要给这个孩子个别对待。然而,老师却不明白心理学家为何要开这个处方,也对避免错误毫无经验。除非他理解这个小孩的性格,否则他将一事无成。心理学家和老师需要进行最亲密的合作。老师必须知道心理学所知道的一切,因此在谈论过孩子的问题之后,他不需要进一步帮助便可以独自进行下去了。如果出现什么意外问题,他应当知道该怎么做,就像心理学家如果在场时会做的一样。最实用的方法似乎是我们在维也纳建立的顾问会议。在本章结束时,我会描述一下这种方法。  当一个孩子刚刚送到学校时,他的社会生活中遇到了一个新的考验。这个考验将揭示他发展中的任何缺点。现在,他合作的领域比以前广泛了。如果他在家中被宠坏了,他可能不愿离开自己受人呵护的生活,而与其他孩子打成一片。这样,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我们便可看出受宠孩子社会感的局限。他可能会大哭,要回家。他不会对功课或教师感兴趣。他对别人说的听不进去,因为他一直只想着自己。很容易看到:如果有父母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儿童在家里根本不惹麻烦,只有在学校时才会出现问题。然而,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在家中的位置极为有利。家里并未设置任何考验,他发展中的错误也不明显。然而在学校,他不再受宠,因此便觉得自己被击败了。  有个孩子在上学的第一天,什么都不做,就只嘲笑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他对功课没有一丝兴趣,老师都认为他肯定智力迟钝。看到他时,我说:“每个人都很奇怪为什么你在学校老笑个不停。”他答道:“学校是家长开的玩笑。他们把小孩送到学校去愚弄他们。”  他在家里受到了逗弄,坚信每一个新环境都是对自己开的玩笑。我终于让他相信了他自己过分强调了要维护自己尊严的必要,没有人想玩弄他。结果,他开始对功课感兴趣,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老师与孩子的关系  注意到孩子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这是教师的职责。他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准备好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这些孩子已经在学校学会了对别人感兴趣。有些人却没有做好准备。一旦某个人没有对某个问题做好准备,他便会犹豫畏缩。表面迟钝但实际并非如此的小孩,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问题感到犹豫。教师的位置能帮助他们直面眼前的新环境。  但老师要怎样才可帮助他们?他要做的与母亲做的完全一样——与孩子联系在一起,获得其注意。孩子以后的全部适应在于首先捕捉住他们的兴趣。没有人可以通过严厉和惩罚做到这一点。如果一个小孩到学校后,觉得难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沟通,最坏的事情就是批评他、斥责他,这种方法只会更让确信自己讨厌学校是对的。我觉得如果我是一个在学校总受到谴责的小孩,我会极快地失去对老师的兴趣。我会寻找各种方式来逃离这种环境,完全避开学校。逃学、表现极差、显得极笨或难以对付的小孩,主要是那些将学校视为令人不快的人工环境的孩子。他们实际上并不笨,在编造理由不去上学或模仿父母的笔迹时,他们展现了极高的天分。但是,他们在校外发现了许多其他逃学的孩子,从这些同伴之中,他们获得了比学校多得多的欣赏。他们感兴趣并且觉得受到尊重的圈子,不是学校,而是这些团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孩子在班里不被接受为平等的一员,他们很容易便会转向犯罪生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老师要吸引孩子的兴趣,他必须找出孩子有些什么样的兴趣,并要使他相信自己能在这些兴趣上和其他兴趣上取得成功。当小孩对某一科目感到自信时,很容易便可激起他对其他科目的兴趣。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必须找出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哪种感官运用得最多,并且训练程度最高。有的小孩对看最感兴趣,有的是听,而有的是动。视觉型的小孩会更容易对诸如地理和绘画之类的科目感兴趣,这样他们便要使用自己的双眼。老师讲课时,他们不会听,他们不大习惯于听觉注意。如果这种小孩没有机会通过眼睛来学习,他们便会学得很慢。大家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缺乏能力,没有天分,而归咎于遗传。  倘若有人应对教育失败负责,那应当是那些没能找到让孩子发生兴趣的正确途径的教师和家长。我并不是建议对小孩要鼓励进行早期的专门教育,但对他们产生的任何兴趣都应加以运用,以激发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兴趣。现在有一些学校,课程的教授方式对孩子的所有感官都适应。例如,把模型制作的绘画与传统课程结合在一起。这种潮流应当受到鼓励,加以推广。教授任何科目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它与生活的其他部分紧密相关,这样孩子们便可看到这种教育的意图,看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价值。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只教小孩汲收事实好呢,还是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好?我觉得无需将两者完全对立,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譬如,联系房屋建筑来教小孩数学,让他找出需要多少木头,算出可住多少人,等等,这对小孩会极为有利。  有的科目很容易可以放在一起教,许多老师很善于将生活的一面与另一面联系起来。譬如,老师可以与小孩散散步,找到他们对什么最感兴趣。与此同时,他可以教他们了解植物及其结构、植物的生长及用途、气候的影响、山川的自然特征、人类的农业史等等,实际上可以是生活的任何方面。当然,我们必须首先假定这位教师对所教孩子真正感兴趣,如果不是这样,教育便毫无希望可言。宗教的作用  最简单的原始宗教是图腾崇拜,一个部落会崇拜晰蝎,另一个部落则崇拜公牛或蛇。崇拜同一图腾的人居住在一起,并且相互合作,这个部落成员都情同手足。这些原始习俗是人类获得合作、并且维持合作的最伟大的方式之一。例如,在与这些原始宗教有关的节日上,崇拜蜥蜴的人会与同伴一起,讨论收成,讨论如何抵御野兽和天灾。这就是这种节日的意义。  那时,婚姻被视为是一件关系到整个部落利益的大事。根据社会限定,每个人都必须找自己部落之外与自己崇拜不同图腾的配偶。即使是今天,认识到爱情与婚姻并不是私事,而是全人类在心灵与精神上都必须参与的共同事物,仍然相当重要。婚姻涉及到一定的责任,因为这是全社会所托付给他们的一种责任。全社会都希望他们生育健康的孩子,并以合作精神将他抚养成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乐于去帮助每一个婚姻。对我们现在而言,原始社会的制度、图腾、以及他们用以控制婚姻的繁文褥节,可能显得滑稽荒谬,但是它们在当时的重要性却不可低估。其真正目的是要增加人类的合作。  宗教所提出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爱你的邻居”。在此,我们又以另一种形式来努力增加自己对其他人的兴趣。我们现在可以从科学角度来肯定这一努力的价值,这真是有趣。被宠坏的孩子问我:“我为什么要爱我的邻居?他们爱我吗?”这样便揭示出缺乏合作的训练,只对自己感兴趣。正是这些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们在生活中会有最大的困难,会对别人造烦忧最严重的伤害。人类所有失败都源于这些人。许多宗教和政治行动都以自己的方式增加合作。于我而言,只要将合作视为最终目标,我都赞同,没有必要去相互争斗,相互谴责,彼此贬低。没有哪个人有幸拥有绝对真理,有许许多多的途径都通往合作的最终目标。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  我们知道,在政治上,即使是最好的办法也可能遭到诋毁。但是,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政治取得任何成就。每一位政治家都必须以人类的进步作为其最终目标,这往往意味着具备一种高度的合作精神。我们往往不足以断定哪位政治家或哪个改善能带来真正的进步。每个人都会根据其生活方式进行判断。但倘使某个政党能使人们在其圈内愉快地合作,我们便没有理由去憎恨其活动。对社会运动也是如此,如果这些运动参与者的目的是要把孩子们培养成社会的好公民,并增强其社会感,这些运动就可以继续其传统,宣传其文化,并努力把法律影响改变成自己所认为的最好的形式。我们不能反对他们的各种努力。班级活动也一样,是团体活动和合作。如果其目的是促进人类进步,我们就不应当对它抱有偏见。  因此,对于一切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都应当基于它们扩大我们对其他人的兴趣的能力大小进行判断。我们发现,有助于增加合作的方式有许许多多。也许有的方式要比较好,但只要有合作的目标,就不必攻击某种方法,说它不是最好的。自私自利  我们要继续探讨的是这些人的态度,他们只以个人私利为动力。这种态度对个人、对集体的进步都是最大的障碍。只有通过我们对其他人的兴趣,我们人类的各种能力才得以发展。说、读、写,这些都必须以与别人相联系为前提条件。语言本身为全人类所共有,它是社会兴趣的产物。理解是彼此的事,不是私人的作用。理解意味着以一种我们希望别人也能如此的方式去领悟。它使我们通过一个共享的媒介与别人联系起来,并服从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  有些人明显地在追随自己的兴趣,寻求个人的优越地位。他们赋予生活一种私有意义。他们认为,生命应当只为他们的利益而存在。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共同的理解。这种观点在整个世界上都无人会赞同。这样,我们发现这种人不能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看到那些被教育成只以自己为中心的孩子时,我们往往发现他们的脸上有一种卑劣或空虚的表情。在罪犯和疯子的脸上,也会看到同样的表情。他们不用眼睛与别蛤接触。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与别人不同。有时候,这类儿童或成人根本不会正眼看其他人,他们转移视线,望向别处。精神障碍  在许多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中,也会看到他们不能与别人相联系。例如,在强迫性脸红、口吃、阳萎以及早泄中,这种症状特别明显。这些都揭示出他们不能与其他人发生联系,这些病症都来自缺乏对别人的兴趣。  孤僻的最高程度表现为神经症,僻使病人能够激发对别人的兴趣,神经症也不是无可救药的。但是,比起任何其他症状,也许只有自杀除外。神经症与周围社会的距离都要更遥远。治疗这种病需要极大的技巧。我们必须争取病人来进行合作,这只有通过耐心和最友善的治疗才能做到。有一次,有人请我尽力去治疗一个患有早发性痴呆症的女孩。她这个样子已经有8年之久了,最后两年是呆在精神病院。她像狗一样狂吠,吐口水,撕裂衣服,而且还要吃手帕。这些都揭示出她已经远远脱离对别人的兴趣了。她想扮演狗的角色。这完全可以理解:她觉得母亲把她当狗一样对待。也许她是在说:“我见到的人越多,我越想当一条狗。”我对她连续说了8天,而她一言未发。我继续说下去。一个月后,她开始含混不清地讲话了。我对她很友善,她受到了鼓舞。  即使这类病人受到了鼓舞,他也没有自己处理问题的勇气。他对其他人的抵制还是非常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预料得到他重获勇气后会做出的举动,他仍不想合作。他就象个问题儿童,会竭尽全力让别人讨厌他:他会砸碎任何摸得着的东西,或者打护士。我再与这个女孩讲话时,她打了我。我必须考虑要如何反应,唯一能让她吃惊的反应就是毫不还手。这个小姑娘的体力并不强,我让她打,只是友善地望着他。她没料到会这样,这让她失去任何对她的挑战。  她还是不知道要如何处理自己苏醒的勇气,于是打碎我的窗子,用玻璃划自己的手。我没有批评她,只是把她的手包裹起来。通常对这种暴力事件最普通的反应,就是把她关起来,锁在自己的屋里,这是一种错误的处理方法。如果希望争取像这个女孩一样的人,我们就必须做出不同的反应。希望精神有毛病的人有正常人一样的举止,这是极大的错误。许多人都对精神病人感到恼火、愤怒,因为他们的反应与正常人不同。他们不吃不喝,撕裂衣服,等等。就让他们做好了,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帮助他们。  从那以后,这个女孩痊愈了。一年过去了,她还是十分健康。一天,在去收容过她的精神病医院时,我在路上遇见了她。  “您干嘛?”她问我。  “跟我走。”我回答说,“我要去那座你生活过两年的医院。”我们一起去了医院,见到了给她治过病的大夫。我建议他在我看另一个病人的时候与她谈谈。我回来时,这位大夫非常迷惑。  “她非常健康。”他说,“但有一件事让我不高兴:她不喜欢我。”  我仍然不时地观察这个女孩,十年来,她一直非常健康。她自己谋生,与别人相处融洽,见过她的没有人相信她得过精神病。  狂想症和忧郁症这两种情况特别清楚地表明病人与其他人的疏远。有狂想症的病人控诉所有人,她认为别人都在密谋反抗她。而忧郁症病人则控诉自己。譬如,他说:“我毁灭了全家”,或者:“我丢了所有的钱,孩子们全饿死了。”尽管这个人控诉的是自己,然而,这仅仅是她表现的外表,实际上,他还是在控诉他人。  例如,有一位影响广泛的著名女士,遭遇一次意外事故后,无法再继续她的社会生活了。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她觉得很孤单,便开始到外国去旅游。但是,她觉得自己没有以前那样重要了。在国外时,开始得上忧郁症,她的新朋友也离开了她。  忧郁症这种疾病对所有与患者有关的人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这位女士打电报要女儿来一趟,但每个人都有借口,结果一个也没来看她。回家后,她说得最多的话是:“我的女儿真是太好了。”她的女儿让她一个人生活,请了一位护士照顾她。而现在她回家了,她们也只是偶尔才看看她。这些话便是一种控诉,每个了解情况的人都会这样认为。忧郁症就像长期对别人的愤怒和谴责,目的是要获得照顾、同情和帮助,尽管病人看上去只对自己的过错感到悲伤沮丧。忧郁症病人的早期记忆通常是这样:“我记得我想躺到沙发上,但哥哥已经躺在那儿了。我拼命大哭,他只好离开。”  忧郁症病人往往喜欢用自杀来报复别人,因此医生首先要关注的事就是要避免给他们一个自杀的借口。我本人给他们解除这种紧张感的方法就是向他人建议治疗中的第一原则:“绝不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这件事看上去很小,但我认为它触及到了问题的根源。如果忧郁症病人可以随心所欲,她能指控谁?她要向谁报复?“如果你想去剧院,”我告诉她,“或者想去度假,你就去好了。如果在路上又不想去了,就不要去了。”  这是任何人能找到的最佳处境,这满足了一个人对于优越感的需要。他就像上帝一样,可以为所欲为。这并不易于与他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他想控制别人、指控别人,如果别人都迎合他,那就没有办法去操纵他们了。这种方式极富成效,我的病人当中从来没有自杀的。当然,可以理解:最好是有人看管这样的病人。我的有些病人就没有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受到密切看管。只有要有在一边盯着,就不会有任何危险。  对于我的建议,有的病人常会回答到:“可是我什么东西都不喜欢。”  我对这种回答早已胸有成竹,因为我已经听到无数次了。我说:“那就不要做你不喜欢做的任何事。”  但是,有时候病人会回答道:“我想成天呆在床上。”  我知道一旦我允许了,他便再不想这样做了;也知道只要制止他,他便会开始反抗。我因此总是表示同意。这是一种策略。另一种方法比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攻击更为直接。我告诉他:“如果用这个处方,你在两周之内便可痊愈:每天都要想想自己怎样可以取悦别人。”想想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通常,他们会绞尽脑汁地想:“我怎样可以让别人烦恼?”  回答非常有趣。有人说:“这对我来说真是易如反掌。我这一辈子就一直这样做的。”  当然,他们从未这样做过。我要他们仔细考虑清楚,但他们并没有仔细考虑。我对他们说:“如果睡不着觉,你就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考虑怎样可以取悦他人,这样,你的健康便会大幅度改善。”第二天见到他们时,我问:“你想清楚我的话没有?”  他们会回答:“昨晚,我倒床便睡了。”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一种诚恳、友善的方式进行,不能流露一丝优越感。  还有人会回答道:“我绝不会这样做,我太烦了。”  我告诉他们:“不要停止烦恼,但同时你还是可以时不时想想别人。”我们再把他们的兴趣引向别人。  许多人说:“我为什么要取悦别人?别人也没有尽力来取悦我呀。”  “你也想想自己的身体,”我说,“其他人以后会得病的。”很少有病人会回答:“我仔细考虑了你的话。”我的一切努力都要增强病人的社会兴趣。我知道,他们患病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精神。我也想让他们自己看到这一点,只要他们能够平等而合作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他们便痊愈了。犯罪性疏忽  缺乏社会感的另一明显的例子是“犯罪性疏忽”。一个人丢下一根火柴,便引起了一场森林大火。最近还有个案子,有个工人在下班回家时,把一根电缆横放在路上。一辆车开过去,结果车上的人死亡了。在这两个案子中,肇事者都未存害人之心。对于这些已经发生的灾难,他们在道德上似乎也没有什么罪过,但是他们没有学会去为他们着想,他不会自发地去注意保证别人的安全。脏兮兮的小孩、踩别人脚的人、摔碟子摔碗的人、以及敲下壁炉前饰的人,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合作精神的高度缺乏。平等的伴侣关系  我们运用这一方法时,对爱情问题的第一个发现便是:这是两个人的事情。对许多人而言,这肯定是件全新的事。我们的早期训练有的教导我们独自工作,有的教会与一群人一起工作,但成双成对工作的经验相对来说却非常少。因此,这些新情况造成了一个困难,但如果两者都对其他人感兴趣,这个问题便容易解决,因为这样的话,他们很容易便能学会对彼此发生兴趣。  我们甚至可以说,要完全了解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任何一方都应当关心对方甚于自己。这是爱情与婚姻能够成功的唯一基石。我们马上便能看出各种婚姻观点以及改革提议的错误之处。如果每一方都关心对方甚于自己,两人肯定是平等的。如果形成了这种亲密关系,双方彼此忠诚,那么每一方都不会觉得受到控制和压抑。然而,只有双方都持这种态度,才能实现平等。双方都应当竭尽全力使对方生活得舒适。这样,每人都会安全,都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别人需要自己。在此,我们看到了婚姻的基本保证,看到了婚姻关系中幸福的基本意义:这就是觉得自己有价值、无可取代,伴侣需要自己;觉得自己行为正确,是个良好的伴侣、真正的朋友。  在合作的工作中,不可能让一方接受一种屈从的地位。如果一方想操纵另一方,强迫他顺从自己,两者便无法成功地生活在一起。在现在的情况下,许多男人(事实上还有许多女人)都坚信:男人就是要控制,要发令,他们要起主要作用,他们是主人。因此,我们便有了这么多不美满的婚姻。没有人会毫无怨言地忍受卑下地位。伴侣之间是平等的,只要人们平等相待,他们总能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譬如,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他们会达成一致意见。他们知道,如果决定不生育,便反是非曲直自己不愿出力去争取人类的未来。对教育问题他们也会达成协议。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会立即解决,因为他们知道不幸婚姻的孩子会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得到良好发展。生活方式、父母以及婚姻态度  成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危机与我们早先受到的训练是相吻合的,我们总是遵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反应。婚前准备并非旦夕可就。在小孩的行为特征中,他的态度、想法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训练自己去应付成人环境的。在五六岁的时候,他的主要性格中对爱情的处理方式已经定型了。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我们看到他已经在形成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我们切不可以为他是在感受我们成人意义上的性冲动。他觉得自己是社会普遍生活的一分子。而他只是对这种生活的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已。爱情和婚姻是他所处环境的特征:它们会进入他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之中。他必须对此有所理解,对这些问题保持一个立场。  当小孩很小便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并且为自己选择对象时,我们切不可将此理解为错误、故闹、或早熟的性冲动,更不可加以嘲弄、取笑。我们应当认为这为爱情与婚姻的准备迈出了前进的一步。我们不能轻视爱情,而是应当同意小孩的看法,认为爱情是个奇妙的挑战;应当为这个挑战做好准备,为了全人类,他应当接受这个挑战。这样,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灵中便输入了一个理想。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便能做好充分准备,彼此以同伴和朋友相待,形成一种亲密关系。有些小孩的父母婚姻并不总是和谐美满,但是这些小孩会自然而然地全心拥护一夫一妻制。这现象太有启发性了。  如果父母的婚姻和谐,我们的准备总会更加充分。孩子对婚姻的最初印象来自父母的生活。生活中大部分失败者都生长在破裂家庭或生活不幸的家庭,这便不足为奇了。如果父母自己无法合作,他们就不可能教会教子去合作。我们看一个人是否适于结婚时,往往最好是看他是否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看他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态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看他是从哪儿获得对爱情和婚姻的准备的。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并非决定于其环境,而是决定于他对环境的诠释。他的诠释非常有用。其父母可能有一个十分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但这只激励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更加用心,他可能努力在婚前做好充分准备。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有过不幸的家庭生活,便以此来判断他、拒绝他。友谊与工作的重要性  友谊是产生社会感的途径之一。从友谊中,我们学会用另一个人的眼睛来观看,用他的双耳来聆听,用他的心来感受。如果小孩受到挫折,总是受到看管和保护;如果他在孤独中长大,没有朋友,没有伙伴,他便不会产生与别人认同的能力。他总是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总是迫切地去保护自己的利益。  对友谊的训练是为婚姻的一种准备。如果游戏包括了对合作的训练,那这种游戏是很有益的;但是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我们经常只会发现竞争和超过别人的欲望。建立一些孩子们可以共同工作、共同读书、共同学习的环境,这是极有用的。我认为我们不可低估跳舞。跳舞是一种必须由两人共同完成的娱活动。但是,如果教会孩子们走简单容易的舞步,这会大大有助于他们的发展。  另一个有助于婚前准备的问题是工作问题。今天,人们通常在爱情婚姻问题之前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某个配偶或者夫妻双方必须有份工作,这样他们才能养家糊口。婚姻准备很明显也包括对工作的准备。性教育    我从不鼓励家长过早地向孩子解释性和肉体方面的问题,或者给孩子说太多他们还不想知道的东西。小孩看待婚姻问题的方式显然十分重要。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当,他会把这些事情神为危险,或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据我的经验,在四五六岁这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成人关系的小孩,以及有过早熟经验的小孩,他们在以后生活中往往会更加害怕爱情。肉体吸引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危险。如果小孩在较为成熟之后才得到初次的解释和经验,他便不会这么害怕,他在这种关系中犯错的机会也要少得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决不要欺骗孩子,不要逃避他的问题,而要理解其问题隐藏的含义,只要向他解释他希望了解的东西、以及我们确信他能理解的东西。过分殷勤地插入性格识会造成巨大伤害。这个生活问题和其他问题一样,最好是让孩子自主、学会通过询问来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如果他和父母彼此信赖,他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有这么一种常见的迷信,认为小孩会从同龄人的解释中受到误导。受到良好的合作和独立训练的小孩,他们决不会受到这些玩笑打闹的伤害。我从未见过健康的小孩这样受到伤害的。孩子们不会盲目轻信同学告诉他的一切。大多数孩子都爱吹毛求疵,如果不确定听到的东西是否真实,他们会问父母或兄弟姐妹。我还必须承认,在这种事情上,我发现小孩往往比他们的长辈更灵敏、更机智。对配偶抉择的影响因素  即使是成人性生活中的肉体吸引,其启蒙知识也是在童年期学到的。小孩对于爱怜与吸引的印象、对于周围异性给予他的印象——这些就是肉体吸引的启蒙知识。一个男孩从母亲、姐妹以及周围女孩那里得到这些印象后,他在以后选择肉体上有吸引力的人,就会看她们是否与自己早期环境中的这些人有相似性。有时候,他还会受到艺术作品的影响。就这样,每个人都受其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广义上说,一个人并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只能受教养的影响来进行抉择。  对美的追求,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追求。我们的审美情绪总是基于对健康和人类进步的渴望,我们的所有机能,所有能力,都会把我们吸引到这一方向。我们无法逃避这一点,我们视为美丽的东西,是会永垂不朽的东西,有利于人类利益和人类未来的东西,代表着我们所希望的孩子们的发展方式。这就是永远吸引我们的美。  有时,如果男孩与母亲相处不和,或女孩与父亲不和(这在合作不甚愉快的婚姻中往往发生),他们在以后便会找与父母相反类型的人。例如,如果一个男孩的母亲老是责骂他,而这个男孩又很软弱,害怕受到控制,他会只觉得那些表面上不飞扬跨扈的女人具有吸引力。如果他很容易犯错,他可能会找一个表面强壮的妻子,因为他喜欢力量,或者他觉得她是能证明自己的力量的更好的挑战。如果男孩和母亲之间的裂缝极宽,他对爱情与婚姻的准备便会受阻,甚至异性对他而言会毫无肉体吸引力。这种阻碍有许多种程度。到达最厉害的程度,他会完全排斥异性。U常见的循辞  如果一个人认为一天之内便可看出忠诚与否,很明显,他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充分准备。甚至如果夫妻双方都同意保留彼此的“自由”,那么他们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伴侣关系。这不是同伙关。在同伙关系中,我们不能随意活动。我们已经同意要进行合作了。从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这种对于个人的协议,完全不适合婚姻的成功和人类的幸福,而且会伤害到夫妻双方。有一对离过婚的男女又结婚了。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衷心希望这次婚姻比前一次要美满幸福。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原因,他们想找到一种更好的夫妻关系,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社会感。他们自称思想开放、想拥有一种现代婚姻,这样便不会彼此厌烦了。因此,他们约定两人在一切事务上都完全自由,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又必须彼此信赖,把自己的一切事情告诉对方。  在这一点上,丈夫似乎比妻子要勇敢得多,每次他一回家,便给妻子讲许多风流韵事。而妻子似乎也深以此为乐,对丈夫的魅力也深以为荣。她自己也想去卖弄风情、有婚外恋,但每次行动之前,便会有公共场所恐惧症。她再也无法单独出门了,因为这种神经过敏,她只能呆在家里。出门一步,她便惊恐万状,赶紧后退。这种恐惧症使她无法实现其决定,但它的意义远非如此。最后,因为她不能单独出门,她的丈夫只要陪在她身边。可以看到,这种关于婚姻的逻辑打破了他们的决定。丈夫再也无法作思想开放者了,因为他必须陪伴妻子。她自己也无法享受自由,因为她害怕单独出门。如果要治愈这位妇女,应当迫使她对婚姻有个更好的理解,这位丈夫也要将婚姻视为一种合作的同伙关系。  有些错误在婚姻一开始便已铸成。在家里受宠的孩子,他在婚姻中往往会觉得受到了忽视。他还没有学会去适应婚姻的要求。爱宠的孩子结婚后会变成大暴君,另一方又会觉得受到虐待和束缚,而开始反抗。两个被宠坏的人结婚,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双方都要求得到关心和注意,双方都无法得到满足。下一步他们便会找一个脱身之法:有一方开始与第三者勾搭,希望这样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有的人无法只与一个人恋爱:他们必须同时与两个人相爱。这样他们才觉得自由:可以从一个人那儿逃到另一个人那儿,永远不要负爱情的全部责任。事实上,脚踩两只船就是一无所有。  有的人会想象一种浪漫、理想、或不可企及的爱情;这样他们便可沉迷于感觉中,而不需在现实中找一位伴侣。浪漫的理想会排除掉所有恋爱对象,因为现实中没有什么爱人能达到理想水平。  由于发展中的错误,许多男女学会了讨厌,并且拒绝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压抑了自己的自然机能,不经治疗的话,他们在肉体方面便无法获得成功的婚姻。这已经提到了,就是我所谓的“男性抗议”,这是由当今社会对男性的过高评价引起的。如果小孩不清楚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便容易觉得不安全。只要人们认为男性的角色是支配角色,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自然便会觉得男怀角色令人羡慕。这样,他们会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一角色,过分强调男子气概的重要性,并且要竭力避免受到考验。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十分不适应的人。这可能就是女人性冷淡和男人心身性阳萎的根本原因。在这些情况中,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抗拒就表现在这种肉体的抗拒中。这些问题无法避免,除非我们真正认为男女平等。只要一半人类还有理由不满其社会地位,这种不满便会为婚姻的成功造成巨大的阻碍。补救方法就是要进行男女平等的教育,同时,应当让孩子完全清楚自己未来的角色。  我认为,如果婚前没有发生性关系,人们便很容易获得亲密而忠诚的爱情和婚姻。我发现大多数男人私下都不喜欢自己的情人在结婚时不再是处女了。有时候,他们会把这种献身视为太随便,因此而大为震惊。并且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婚前发生性关系,女子的精神压力要比男子大。  因恐惧而不是勇敢而结婚,这也是一大错误。我们知道勇气是合作的一面,如果男女出于害怕而去选择伴侣,这表明他们并不真正相合作。如果他们选择酗酒或者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远不如自己的人,情况也是一样。他们是害怕爱情和婚姻,想要创造出一种受到伴侣尊敬的地位。婚姻的生理方面  夫妻双方有性的吸引力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符合对人类幸福的渴望。倘若双方真正彼此吸引,他们便不会觉得性的吸引力在减弱。这种问题只意味着他们缺乏对彼此的兴趣,这告诉我们这个人不再平等地看待其配偶、友好地与之合作,也不再想去充实对方的生活了。有的人也许认为兴趣还在,但肉体吸引却消失了。这决非事实。有时候嘴巴说谎,脑筋也不明白,但是身体的机能只会吐露实情。如果有机能缺陷,便一定是两者之间没有达到真正的协调,他们彼此失去了兴趣。至少有一方不再想面对爱情与婚姻这一任务,而想寻找逃脱之路了。  人的性冲动与动物的性冲动还有一点不同:它是连续不断地。这是保证人类幸福和繁衍的另一途径;这是人类得以增大繁殖的途径;这样人类才能得以生存,获得幸福。对于其他生物,老天爷则运用了其他方式来确保其生存,例如,我们发现许多雌性动物产下大量的卵,这些卵却不会成熟。一些丢失了,一些被损坏了,但因为数量如此之巨,有些还是能生存下来。  人类也是如此,确保生存的一种方式便是生儿育女。这样我们便发现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中,那些最自发地关心人类幸福的人,就是那些最可能生育的人,而那些有意无意对其他人不感兴趣的人,便会拒绝生育的负担。如果人们总是索求、期待,而不给予,他们便不会喜欢孩子。他们只关心自己,而把孩子视为累赘和麻烦,视为要花去时间和精力的东西,而他们更愿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因此我们可以说,要圆满地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就必须下定生育后代的决心。美满婚姻是我们所知的养育人类下一代的最佳方式,所有婚姻都必须达到这一点。一夫一妻制、辛苦的工作和现实  在现实社会中,对爱情和婚姻的解决办法就是一夫一妻制。任何进入这种要求对对方忠诚不渝、关怀体贴的关系的人,他们不会动摇这种关系的基石,去寻找逃脱之径。我们知道婚姻是可能破裂的,不幸的是,我们却无法完全避免这一点,但倘若我们将爱情视为一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功能,一个我们必须完全的任务,这就容易避免多了。  夫妻双方没有尽力而为,这样婚姻往往会破裂。他们没有设法使其婚姻成功美满,而只等待有人会用碟子装着成功送给他们。如果他们这样处理问题,当然便会失败了。将爱情与婚姻视为理想状态,或是一个故事的幸福结尾,这是一种错误。两人结婚后,他们的各种关系才得以开始;在婚姻中,他们面临生活的真正任务,以及为社会而创造的真正机会。  另外一种观点,把婚姻视为终结、视为最终目标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也非常显著。例如,我们在成千上万的小说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小说总以两人结婚而告终,但其实他们的共同生活还刚刚开始。而作者却总是这样处理,好像婚姻就圆满地解决了所有事情,好像两个人已经到达终点,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样。要认识到的另一要点就是:爱情本身并未解决一切问题。爱情有许多种类,解决婚姻问题最好是依靠工作、兴趣和合作。  婚姻关系中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任何人对婚姻的态度都是对其生活方式的表达,因此,只有整体了解这个人,我们才能了解其婚姻态度,这与他的所有努力与目标相一致。例如,我们会发现许多人都在寻找逃脱之计。我可以准确判断哪些人持有这种逃避态度:他们都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  这种人对社会可能会造成危险。在四五岁的时候,这些如今已长大成人的受宠小孩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问:“我能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吗?”倘若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认为生活毫无目的。他们会问:“如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他们因此悲观失望,构想一种“求死的希望”。他们把自己弄出病、神经兮兮;从错误的生活方式中,他们又形成了一整套社会观点。他们认为自己的错误观点无与伦比,至关重要;认为如果要他们压抑自己的冲动和情感,这纯粹是这个世界出于恶意才这样。这就是他们受到的教养。很久以前,他们有过一段黄金时间,那时他们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也许他们中间还有人会认为如果使劲地哭、使劲的抗议,如果拒绝合作,他们还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不去全面地看待生活和社会,而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兴趣。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