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爱的五种能力》+2014升级电子版-2

作者:赵永久 字数:22830 更新:2023-10-08 21:38:32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在做,有一次我发现自己也做了一些这样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夏天,我如果买水果回家,就是喜欢买西瓜。因为我感觉西瓜好吃,皮薄肉多,消暑解渴,价格又便宜,实在是最棒的水果了。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从外面回来,路上接到老婆的电话,要我买点水果回家。我就在小区的大门口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没想到,一进家门,我太太看到是西瓜,马上就不高兴了:“西瓜、西瓜,又是西瓜,你这个自私的家伙,就你喜欢吃西瓜,你不知道我喜欢吃草莓吗?”  这时,我儿子在旁边插言道:“爸爸,我喜欢吃樱桃!”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在干什么!  我喜欢吃西瓜,我就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也喜欢吃西瓜,所以,经常给他们买西瓜。我认为我在付出爱,但他们感受到的是我的自私。这一次,我太太和儿子给我上了一课,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经常是这样爱对方的。  这样的人还会经常说一句话:“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你好?”  看看这句话,你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话。很多做父母的,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在爱自己的孩子,只管自己认为正确,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在学业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情感问题上,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意愿。看起来是爱,本质上,是以爱的名义在控制孩子。  这样的人,他们的注意力还是在自己身上,就像我买西瓜一样,我关注的是我买了西瓜这个行为。我认为付出了,我爱了,却忽略了家人是否喜欢?其实,这还不是爱对方,这是爱上了“付出”这个行为本身,只关注自己有没有付出,却没有关注对方是否喜欢。  这也不是爱,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的话,这顶多算是爱的中级形式,比前面讲的满足自己的需求高级些,但这是不够的,也是不能够获得幸福的。  爱的第三个层次:满足对方的需求。  满足自己不算是爱,“自以为是”的付出也不是真正的爱,那么,什么样的爱才能算是真正的爱呢?有爱的能力的人是如何爱的呢?  他们是这样爱的,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里:  静秋上体育课没有运动衣,老三就悄悄地买来了运动衣。  静秋没有胶鞋,老三就悄悄买来了胶鞋。  静秋的妈妈治病需要用冰糖、核桃,老三就托人捎去了冰糖、核桃……  看完这部电影,我从影院里出来了很久,我的内心还深深地被感动着,我知道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也跟我一样被深深地感动,那是什么感动我们的呢?不就是老三对静秋那种恰到好处的爱和付出吗?  这才是真正的爱,为对方做的事情,都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自己的“自以为是”。  这样的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是用心去观察对方需要什么?有什么需求?然后去满足他,也许并不需要非常昂贵,却能深深地打动对方,让对方感觉到深深的爱意。  有一次我在大学讲课时,一位学生问我:“我省吃俭用了很长时间,为我女朋友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可是她好像并不感动,不愿意跟我出来约会,我该怎么对她呢?”  我听他说她女朋友正在考研,于是问他:“你女朋友现在最需要什么呢?”  他说:“她正在考研,最需要时间和考研复习资料!”  我说:“是啊,她需要复习资料,你却送了项链;她需要时间,你还想占用她的时间,这些是她想要的还是你想要的?你在爱她还是爱自己?”  他笑了笑说:“我明白了!”  最好的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他最好的爱对方的方式,是看自己做些什么可以帮助到对方节约些时间,或者主动去为她买些考研复习资料。  这样的爱,其本质才是爱对方,才是真正的爱、爱的高级形式,爱的能力高的人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去爱对方的,只有这样,对方才能深深地感受到爱的存在,才能因为爱的存在而更加幸福。  其实,这不只是在爱情关系里面爱对方的方式,这也不能只是在爱情里才有的方式,这是我们和所有人以及这个世界相处的原则,如果要为别人做些什么?一定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前提的。  弗洛姆说: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某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想要成为爱的能力高的人吗?那就不要一味地付出了,用心地去观察爱人都需要什么,然后去满足吧!  真正的爱是以满足对方需求为前提的,不像最低级的爱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前提,也不像中级的爱自以为是,表面上是爱对方,本质上是爱上了付出这个行为。  当两人都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前提时,双方都感觉不到来自对方的爱,都感受到对方是自私的,这样的爱情怎么可能会幸福?  当两人都“自以为是”地爱对方时,双方感受到的都是对方的“自以为是”,内心是感受不到对方的爱的,这样的爱情也不会幸福。  当两人都以满足对方的需求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去爱对方时,浓浓的爱意就产生了,这样的爱意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比如:  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就经常买什么!  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就经常买来送给他!  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样的称呼,就经常这样称呼他!  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样的爱抚,就经常这样做!  只要把握住满足对方需求这个原则,可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在电视剧《金婚风雨情》里,就描述了这种相互满足对方需求的爱,耿直(胡军饰演)不为自己老家来的人安排工作,却为舒曼(周韵饰演)的姐姐和姐夫,忙来忙去,解决工作落实问题。舒曼也悄悄地帮助耿直的家人在医院里安排了工作,相互都为对方着想和考虑。  这样的夫妻,相互为对方付出,而且又是以对方的需求为前提的付出,付出就很容易被对方收到,久而久之,双方的内心就会储存很多对彼此的感恩,在这对夫妻的爱情当中,因为增加了更多的恩情,这样的感情就会越来越牢固,也越来越幸福。     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  所以,想要真爱吗?想成为爱的能力高的人吗?那就经常观察对方需要什么并满足对方吧,同时也不要忘了,经常告诉对方:你希望什么、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也为对方如何爱你指明方向。第二部分 管好情绪享受爱:情绪管理第三章 管理不了情绪,挽救不了婚姻  做情感培训和咨询工作的这些年,我已经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情景:  一位已婚的女人经人介绍来到我的咨询室,让我一定要帮帮她,她的婚姻出现了危机,老公有了“小三”。  听她介绍完情况后,我通常会问她一个问题:“你老公知道你知道他有‘小三’吗?”  她多数会说:“当然知道,因为这个事情我都跟他吵了好几次架了,现在他也不愿意进家了,整天跟那个女人在一起。”  我还会问:“除了你老公,还有谁知道你知道了?”  “都知道了,我父母,他父母,他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还有那个‘小三’,我打电话把她骂了一顿。”  我会继续问:“事已至此,你希望怎么样?”  “我当然希望挽回我的婚姻,让我老公离开她!”  我最后问她:“那么,你觉得你闹完之后,他回到你身边的概率是被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可能是降低了……这我知道啊,但我不闹不行,我受不了啊!”  通常这时,我的心情也会很沉重,为又一桩出现危机的婚姻惋惜,也为她惋惜!她几乎已经把自己能够战胜“小三”的机会白白浪费完了,而仅仅是因为她没有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里主要介绍情绪管理的方法,所以就不花篇幅来讨论男人找“小三”对不对的问题了,我们还是看怎么样能够帮助更多老公有“小三”的女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战胜“小三”,让老公回归。  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男人爱面子,女人知道老公有“小三”,如果希望挽救婚姻的话,最好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情绪被管理好了,人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先不扩大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范围,更不到单位去闹。  因为知道的人越多,男人面子上越过不去,当他颜面扫地的时候,也可能就切断了最后的情感连接。更有可能的是,他为了继续在社会上和单位里有脸面,也为了能够获得众多亲戚朋友的支持,他会告诉大家他的老婆是如何不善解人意、无理取闹。而女人到处闹的行为,是他言论最好的证据。结果,女人闹完之后,舆论可能会同情男人。他的离开,就合情又合理了。  即便是女人闹完后,他处于各种压力下,离开“小三”、回归家庭了,可能也没有多少感情了。如果回来的是一个感情上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的男人,后边的路走起来也是很难的。  所以,当女人知道老公有了“小三”,希望挽回的话,不要去闹。最好都不让老公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了,然后,好好思考一下两人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男人有“小三”,很多时候,是夫妻之间出现了问题,在这个时候女人最好去寻求婚姻专家的帮助,先是疏导自己心中的情绪,然后快速地找出夫妻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对症下药,老公回来的概率一定会更高些。            有时并不是婚外恋,导致婚姻出问题而是婚姻出问题,导致婚外恋  在我辅导过的婚外恋案例中,一些夫妻是因为性生活出现了问题,另一方在外面寻求弥补,还有一些是因为一方在家里得不到认可,心理需求无法满足,就到家外去寻求满足。  一个人有外遇,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约束好自己;但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是需求未得到满足,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老公和“小三”,也是一对“爱人”,他们也会像夫妻一样,待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出现问题。当两人出现了问题,而男人和老婆之间的问题刚好又变少了,那么可想而知,男人回来的概率自然更高。  即便女人想给老公挑明这件事情,也最好就把范围控制在两人之间,可以给老公一段时间,让他好好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段时间,女人照样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老公感觉到自己离开他还是可以过得很好。通常这样处理,让男人在结发妻子和“小三”之间做出选择,老婆胜算的概率还是较高的。  会输给“小三”的,恰恰就是那些到处去闹,把老公赶出家门的女人。她们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只能把老公一步步地推向“小三”,在与“小三”的战争中彻底输掉。  一个管理不好情绪的女人难以战胜“小三”,一个管理不好情绪的人也难让别人感受到爱。他们常常心中有爱,却因需要发泄情绪而伤害他人,或者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情绪,会使别人在付出爱时,自己却收不到,这样的人很难获得幸福。  容易起情绪显然是不利于经营感情的,想要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但情绪管理并不是控制情绪,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相同区别控制情绪看起来平和起了情绪压下去,情绪还在管理情绪看起来平和根本就不起情绪,或通过管理使以后少起。  控制情绪是当有了情绪后把它强压在心里,不去表达,也不释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但“忍”字头上一把刀,忍久了,要么伤害自己,身体生病,或心理出问题;要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受不了,爆发,对关系的伤害更大。  管理情绪是使自己根本就少起或不起情绪,整个人更加平和,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不情绪化,这样人就会能更多感受幸福,也会能更好与人相处。  简单来说,情绪控制的好的人并不一定是内心强大,还可能是委曲求全,内心感受是不好的;而情绪管理能力好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根本就不容易起那么多不必要的情绪。管理好情绪,爱才不会变伤害  网上流转过一篇据说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文章,题目叫《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文章对一个母亲打孩子时内心情感描写的极其细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对于这篇文章,网上批评的居多,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评价:“此文有毒,请小心!”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评论说:“变态杀手都有类似逻辑:杀你虐待你只因太爱你。所以,此文是变态逻辑。”有人甚至质疑这篇文章是否真的出自心理咨询师出身的毕淑敏之手,对此,我没有去考证。但多年的工作中接触的诸多个案,让我深深的意识到,无论出于什么的理由,对孩子施暴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响,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与儿时被父母施暴有关的。这个道理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情绪,很多家长在打孩子时,想的并不是爱,而可能是什么都没想,因为他们已经被情绪控制了,打孩子是因为需要通过打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才是很多家长打孩子的真正理由。至于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多是事后对自己失控行为的合理化。一些人往往理性上知道如何做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处理不了因这件事情而起的强烈的情绪,被情绪驱使着,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把事情做成自己不希望的状态。根本问题还是缺少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这样的人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往往不只是在对孩子施暴上,也不只是在遭遇“小三”时难以挽救婚姻,而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比如:因为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同,家务分工上的分歧,个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问题,导致伤害式吵架,进而引发负面情绪强烈爆发,就有可能产生婚姻危机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离婚。还比如有的人在恋爱中总是跟对方闹,明明自己知道这样对恋爱关系的顺利发展不利,但事到临头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过后又后悔。一次又一次,最后对方实在受不了,就只能选择离开了。情绪管理能力低的人,有时候的确可以称赞他们的“真性情”,敢爱敢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容易让别人受伤,难以真正的爱别人,即便心中有爱,却因需要发泄情绪而常常伤害他人。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经营情感,也不利于对子女的教育。人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才能享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情绪的基本功能:提示和驱动  早上,一个男人开车走在上班的路上,他忽然发现右边的马路上走着一个身材超好的美女,他盯着美女的背影想看到她的长相,结果走到十字路口时没有看见红灯,撞上了正在横着通过的公交车。  红绿灯的作用是提示行人和车辆停或行,像是提示器,人们开车不看红绿灯的提示就可能会撞车。而情绪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像红绿灯对于行人和司机的作用,它像是人类行为的信号灯、提示器。所有的情绪都在提示人们、驱动人们,促使人们做出潜意识认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比如:  恐惧是提示人们可能有危险!  后悔是提示人们在过去的那个事情中我们做的不够好!  担心是提示人们未来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恶心是提示人们眼前的事物对我们可能是有害的!  从本质上来看,每种情绪对于人类,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并各不相同。有的情绪起保护的作用,比如恐惧、厌恶;有的情绪让人反思和成长,比如后悔、自责;有的情绪,促使人们未雨绸缪,比如担心、焦虑;有的情绪让人进入安静、储备能量,比如失落、挫败;有的情绪使人看起来强大,并使攻击力增强,比如愤怒、生气等。  进化赋予人类情绪的功能,使人类可以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很明显,人类适应的很好,也说明人类的情绪功能良好有效。  人会起情绪是正常而且必须的,人类因情绪而适应良好,也因情绪而使生活丰富多彩。没有情绪的人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情绪的人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人类的一些情绪反应是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是进化的结果,比如诸多人天生就对蛇、蝙蝠、蜈蚣等毒物有所恐惧,使得人们可以远离这些毒物,得以自我保护。婴儿在成人之前对于陌生环境的害怕,使得他们不敢离开父母,这样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保护和照顾。试想在原始人时期,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独自走出家门进入原始森林,会是什么结果?  但人类会起情绪的情景,并不全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人在出生之后,从婴儿成长为成人的过程之中,也会通过学习、记忆和社会化,发展出诸多的情绪情景。个体在情绪反应上的诸多差异,由此导致。因此,同样的场景,有的人会起情绪,有的人不会。同样是人类,有的人容易起情绪,有的人比较平静,也导致了人的性格的不同。  比如,一个小男孩,在池塘边上玩耍的时候掉进了池塘差点淹死,他就可能会对水产生恐惧。以后再看见池塘、河流、湖泊的时候,他就会尽量不靠近,更不敢轻易下水。哪怕他长大之后,若不经过刻意的锻炼,这种恐惧可能还会一直存在,伴其一生。他的潜意识通过一次事件,就学习会了保护他,避免再次发生掉进水里的情况。这就是潜意识了不起的地方,它会自动学习,把人们遇到的可能会受伤害的情景,统统记录下来。以后遇到类似场景,潜意识就及时用情绪来提示人们保护自己。如果没有了情绪,人们不会从危险中学习会保护自己,也不会提前计划预防危险,而是会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深深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对其百分百地信任和无条件地付出。有一天他所爱的人离他而去,他可能会非常地伤心和绝望,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从这种极度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如果每次爱情最后受的伤都足够深,感受也足够痛苦,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他以后可能就不会再轻易爱上并信任另一个人,在感情关系里也不会再轻易付出了。潜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厚厚的防火墙来保护人们,避免其再次受到伤害。这也使一些人的感情总是遇到问题,常常在几次受伤之后,再也难以找到心动的感觉,也就不会轻易再进入感情关系。当下很多人找对象时不容易找到感觉,这也是原因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了情绪,我们是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就像没有信号灯指挥的车辆一样,会乱七八糟地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那样的话,车就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了,而是一个个冷血的马路杀手。而没有情绪的人也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个机器般的行尸走肉,更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在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遵循心的指引  情绪是潜意识对我们的提示,不同的情绪就像不同的信号,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以及接下来该做什么。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情绪在提示我们什么,或向哪个方向驱动我们,并遵循心的指引有所思考或行动,情绪的作用就完成了。  拿“焦虑”这个情绪来举个例子。  “焦虑”是潜意识在提示人们,如果现在不做一些准备和努力,未来可能会有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或者无法突破眼前的现状,焦虑的存在是提示人们现在需要做些努力,来突破现状或为未来未雨绸缪的。  比如:一个未婚男人,没有房子,当下的房价也无力承受,而女朋友又不愿意跟他“裸婚”,他就可能会有“焦虑”这个情绪!  这是他的潜意识在提示他:以他的经济能力和赚钱能力,如果他现在不想些别的办法,他未来可能是买不起房的。如果他买不起房,女朋友可能就跟他说拜拜了。  此时,“焦虑”这个情绪提示或驱动他现在要针对女朋友不愿意“裸婚”采取一些行动。或再多挣一份工资,或向亲戚朋友借点,或赶快趁房价有一些下调时,出手贷款买一套小户型的,或在别的地方给女朋友安全感。  如果他对焦虑的提示和驱动不理不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和思考来应对“焦虑”,焦虑就不会消失,并可能加大提示和驱动的力度。他只会一直陷在“焦虑”这个情绪中,无法摆脱。  如果他遵循焦虑的提示和驱动,积极去想办法,或多挣点钱,或想办法提升女朋友对未来的安全感,等这些事情做完了,焦虑就会消失。  情绪是潜意识给我们的提示,如果我们能懂得潜意识在提示什么,并遵循它的指引去行动或思考,它们就会完成任务,然后消失。可是,如果我们不能明白情绪在提示我们什么,情绪就会一直提示我们,因为我们没有让它们完成任务。  这好比站在马路上检查酒驾司机的交警手中拿的“停”字牌,这个牌子的作用就是提示你停车,当交警远远地看到你的车开来时,他会举起这个牌,示意你靠边停车,你看到这个牌后,就会减慢车速,慢慢地靠边停下,在这个过程中,“停”字牌的作用就是提示你停车。  所以,当你减速靠边停车后,它的任务就完成了,交警会把它放下来。  情绪提示你时,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它就会不断地加大提示你的力度,这就是它的工作机制,就像提示你靠边停车的交警手里的“停”字牌,如果你不停车,交警就会把它挥得更厉害,甚至会把它横在你的车前。  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情商的高低,甚至幸福指数的高低,都跟自己能不能够懂得情绪的提示是有关系的,越是能够懂得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的,越是那些情绪管理能力高的人、越是情商高的人,他们也更加容易获得幸福。  而那些不能遵循心的指引去做事情的人,是没有行动力的人,他们容易陷入到情绪当中,丧失做事的动力,形成拖延症,很多事不拖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不去做。这样久了,即便去做了也会有自责的情绪,因为觉得自己不应该拖到最后才做。  这样基本就是被情绪俘虏了,饱受负面情绪的煎熬,成为情绪的奴隶。时间久了可能会患各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样就彻底被情绪打败了。  根据情绪的提示去行动,顺着情绪的驱动去做事情,就是人们常说的“遵循心的指引”。能够遵循心的指引的人,往往也就是在“做自己”的人,他们根据心的指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他们的生活也往往会更加美好。  比如:  通过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或提升自己战胜危险的能力。  通过担心,知道自己当下做什么未来就会更好。  通过后悔,向过去学习,知道可以怎么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因而更加智慧。  通过失落,开始反思,在下一次如何做会更好。  通过害羞,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进而完善自己。  他们一直感受着自己的内心,内心有任何的提示都会用心去觉察,并细心对待。他们呵护自己的心,他们的心也就更能把他们的人生呵护得更好。  情绪的这个功能,又像是一种驱动力,推动着人们去到达内心最想要的地方。好比一个人向上爬山,后边一直有一个力量在推动自己,这个力量的目标,就是让人更快到达目的地。如果人们不去理会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期望通过加大力量来驱动人们前行。  当然,如果人们对这股力量说,我不一定要去前面这个目的地,或不去也无所谓,这股驱动的力量也消失,因为情绪已经失去了提示的必要性。  应该说,只要不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人们就需要去遵循心的指引做事,这基本也就是做愉快的事。  小练习:  1、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问自己,它在提示自己什么?  2、如果自己按照情绪的指引,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3、如果不会伤害人,那就去做情绪指引的事情。  例:  一个女人去相亲,对方的言行令她很反感。  1、她觉察到自己很烦,问自己这个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  答案:心烦是不喜欢相亲对象导致的,情绪提示自己要离开他。  2、如果离开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答案:相亲的时候不喜欢就离开,只要语言委婉些,一般不会伤害人,更不会伤害自己,反而是继续下去会令自己更难受。  3、既然一般不会伤害人,于是选择礼貌的离开。至此就完成了一次跟随心的指引的行动。一个人做事,在不会伤害他人和自己情况下,跟随心的指引,就不会让自己太压抑,不会太委屈自己。这不但让一个人活的洒脱自在,更是一个人爱自己的体现,而心是最好的引路者,懂得人的所有需求。只要心指引的方向没有问题,跟着心走,总能走到幸福的路上。需要被管理的情绪:伤害人  情绪是潜意识对人的提示,是心对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们的情绪在该提示的时候不进行提示,这个人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他会遇到一大堆的麻烦。  比如:  一个人没有恐惧,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不会恐惧,就总是处于危险场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  一个人不会后悔,他就不会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学习,就不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得到智慧。  一个人不会担心,他就不会提前对未来做出安排,做事就没有前瞻性,总是事到临头了才开始去处理。  一个人的潜意识不会提示,就像坏了的红绿灯,失去了驱动力的船,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情绪如果过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过大,反而也会影响人们享受幸福生活。  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人类的进化程度已经很高级了,很多时候,人类的智商已经能够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来保护自己了,情绪还是在用原始的方法保护人类,问题由此产生。  拿“担心”来做例子,一个人的潜意识,如果总是在提示一些实际概率很小的事情,这个人也就会长期处于情绪当中。  比如:  总是担心食物是不是不卫生,  总是担心别人是不是会看不起自己,  总是担心爱人是不是会喜欢上别人。  我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的。是的,这就是因为潜意识的提示太过于细致和频繁了,这会给这个人带来很多的麻烦,难以幸福。  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潜意识的提示过于多了。这样的人长期在各种痛苦的情绪当中,也是被情绪控制着,感受不到幸福的。  所以,我们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也要调整自己,让潜意识处于一种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状态,更要通过情绪懂得潜意识在提示我们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跟随心的指引来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后边我们会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练习,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的经历已经证实这点,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以后,自己更加幸福了。也希望你能通过对自己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做情绪的主人,享受到爱情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完美。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遵循情绪的指引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因为情绪就是心对自己的指引。但当遵循情绪的指引会伤害别人或自己时,人们就需要管理情绪了。  就象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人们是要遵循它的指引去走,但如果哪天你发现四面都是红灯并且一直不再变成绿灯时,就需要修理红绿灯,而不是遵循它的指引了。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吃东西,购物、喝酒、打游戏、赌博、发生性行为可以快速转换情绪,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当人静下来的事情,之前逃避的情绪也许又会出来。也因此,一些人总是静不下来或闲不下来,总是需要到人多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因为一旦静下来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内心的情绪就又出来了。        情绪并不都因看法而产生  去年,在深圳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已转型为主持人的乐嘉,与节目中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相亲中遇到的问题时,了解到现场多数观众都对有小孩的离婚异性有排斥心理以后,乐嘉连称受伤,并大呼:“给我这样"三婚"的男人一点人生的温暖。”此话一出,网上一片哗然。  有人在网上留下的表情,说:“怪不得他参与的相亲节目成功率低,原来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  有人留下的表情,说:“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多段情感经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才成为情感专家。”  还有人说:“这不一定是真的,也许只是炒作。”说他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的人,可能会对他有排斥的负面情绪。说他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才成为专家的人,可能会对他有钦佩的正向情绪。乐嘉是真的“三婚”还只是一句玩笑话?还是炒作,我们不知道,但同样听到这句话,为什么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情绪感受?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来解释,并不是乐嘉说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情绪,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所有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导致了自己内在的情绪体验,更促使他们说了这些话。         情绪ABC理论  埃利斯认为: 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consequences),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实际上,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是因为B的中介。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改变认知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比如:改变人们对于”情感专家”能不能离婚的看法,就可以改变人们对于“乐嘉三婚”的情绪体验和网上留言的内容。艾利斯本人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自1955年艾利斯提出情绪ABC(合理情绪疗法)以来,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心理学界的情绪理论上,情绪ABC理论一直一统情绪理论的江湖。直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脑神经中的关键作用之后,这个局面才被打破。在这个发现之前,医学界认为感觉器官先将感觉信息传到丘脑,转为脑的语言,再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处理区,形成认知和意义,再传到杏仁核,决定如何反应,再通知其它脑区和全身。事实上某些情况确实如此,这意味着,杏仁核是依靠来自大脑皮层的指令来决定情绪反应。         一般认为的信息加工流程但是,行走在原始深林里的祖先们,在看到一个像是老虎的动物影子时,是要先把这个信号通过丘脑传到大脑视觉皮层,确定是不是真的老虎?然后再传递信号给杏仁核,产生恐惧的情绪,进而逃跑?还是先产生恐惧的情绪,跑了再说,会更能保护自己呢?想想你走在大街上,忽然走人从后边拍了你一下,你被惊吓的情绪是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之后产生的?还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本能反应呢?毫无疑问,是本能反应,无须大脑加工。情绪ABC理论在这里不适用了,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人们在第一时间里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B的加工,没有信念、看法、解释,人们直接会产生惊吓的情绪,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们的恐惧也不是经过B的加工而产生的。而是第一反应,出于本能,不自觉的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启动快速逃跑机制。在这里,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体验C。  勒杜克斯革命性发现,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丘脑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丘脑还有直达杏仁核的一小绺神经元。人类的感觉信号先传到丘脑,在这里被翻译成大脑的语言,然后大部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在此被评估和分析之后,如果与情绪相关,信号就会被传到杏仁核,从而激活情绪中枢。与情绪有关的少部分原始信号以更快的速度,从丘脑像超小路似的直接传到杏仁核。杏仁核抢先于大脑皮层的处理过程,激发出情绪反应与相应的行为反应方式。这就说明,情绪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脑皮层加工后产生的,本书中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未经脑皮层加工,直接从丘脑传递信息到达杏仁核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本书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情绪”。“本能的情绪”由于未通过大脑皮层加工,由感觉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开始反应,产生情绪,速度快于理性的情绪。对老鼠的研究发现,老鼠本能的情绪在12毫秒发生,而丘脑到脑皮层,再到杏仁核的通道反应时间是前者的2倍。尽管还没有对人类研究的数据,但两者反应的时间差异大体应该是类似的。当然,“本能的情绪”和“理性的情绪”两种情绪的神经通道,在情绪发生时并非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会并行工作,只是本能的要快于理性的。  比如你在演讲,有人忽然向你扔来一只鞋,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紧张、害怕,第一时间躲开,这是“本能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行为;之后你脑子里的理性情绪通道开始起作用,心想即便我讲的不好,你也不能扔鞋啊?这是脑皮层在对对方行为进行评价,经过了这样的评价、看法的加工,你心中就可能会有怒火,这份怒的情绪就属于“理性的情绪”。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还可能是循环着相互作用的,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即便都是在演讲时被人扔鞋子,即便都是在看法上觉得对方“不应该”,每个人的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经过理性加工后,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内心脆弱的人容易产生羞耻感,可能会恼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绪更容易强化理性上觉得对方不应该的信念。内心相对强大的人,则更容易原谅对方。第四章 觉察:做情绪的主人  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里,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向叶问学习咏春拳,但叶问每天给李小龙布置的练习任务,却是扎马步,也称站桩,李小龙很有情绪,叶问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情绪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跟练习武术一样,光是看书,只能知道,而做不到。想要做到,需要像练习武术一样,从基本功练起,没有练好基本功,后边的方法即便知道,情绪上来时却做不到。  基本功是功夫的基础,练习武术的人,都要从马步开始练起,马步都扎不好的人,就是学习了再多的武术套路,轮到实战时,也是难以战胜对方的。  我儿时曾经跟随一位少林寺还俗的僧人学习过半年武术,前两个月天天都是在扎马步,等马步可以连续扎几十分钟后,师父才开始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  对于常被情绪控制的人而言,要想对情绪进行管理,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情绪的产生?有没有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开始发生变化?只有时刻觉察自己内心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里意识到情绪的变化。觉察就是意识到自己起了情绪。就像看到了情绪一样,可以看到自己的情绪起来又下去的整个过程。小练习:看完这段文字,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做两个深呼吸,然后回忆一件曾经让你觉得很气愤的事情,然后觉察着自己的情绪。你是否能感受到气愤这个情绪是如何慢慢起来的?如果这是在事情发生的当时,你能觉察到你有情绪了,就有机会管理这个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如果觉察不到,就可能被这个情绪控制,情绪是你的主宰者。有些人会被情绪驱使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而在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诸多负面的情绪,犹如一些潜藏在人内心里的恶魔,它们时常跟人争夺对人体的控制权,如果人没有体察情绪的意识,就有可能经常被这些“恶魔”控制,很多做错事的人,事后都常说这类的话:“我并不想那样的做的,但我控制不了自己。”“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时事后甚至会恨自己。人们需要战胜心中的恶魔,做自己主人,管理好自己情绪,就需要带着觉察去生活,这需要刻意的练习,才能做到或做得更好。现在你可以做几个深呼吸,吸气的时候把气吸到小腹,你是否能感觉到情绪会慢慢减弱,好像被你呼出去了一样?下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升情绪觉察能力的练习方法,做完这个练习人们将会大幅提高一个人的情绪觉察能力,在情绪起来的第一时间就能觉察到,使情绪管理成为可能。快速提升觉察力的练习方法  情绪作为我们人类心理的重要功能,是时刻都存在的,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平静的,这时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其实不是没有感觉,而是感觉到了平静,平静也是一种感觉。就像水的温度,零度也是温度,那些负面的情绪像是零下的温度,正面的情绪像是零上的温度,平静像是零度,零度的水不是没有温度,平静也不是没有感觉,是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并且是我们多数时间的感觉,说明你整个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当中,潜意识不需要提示你什么。  情绪会随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有起有伏,可是有的人能够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有的人觉察不到,觉察不到的人就容易被情绪控制着做些情绪化的事情,也就是受情绪的支配做些事情。人在被情绪支配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为了快速地宣泄情绪而做事情,当然也就想不起来要做情绪管理。  练习方法:找个小本子和一支笔,随身带在身上,或者用手机也可以,随时随地一旦觉察到内心有了情绪,情绪上不再是平静时,就记录下来,格式是这样的:  例如:  时间: 地点: 事情: 情绪:  早上8:50 地铁上 去公司上班 有点着急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是一个简单的练习,却有着很明显的效果,坚持记录自己的情绪两到三周,你就能成为一个自我觉察的高手。而一旦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就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可能。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有情绪时没有意识到,而想起来记时情绪已经过去了的情况,但这样依靠回忆记录一段时间,觉察的能力依然会提升。这也是一个由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的过程。一张图看清自己的情绪模式如果你已经做了两周以上的情绪记录,你就可以做下面这个小练习了。1、对上面练习中记录的情绪打分,正面的情绪(如开心、高兴等)打正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负面的情绪(伤心、委屈等)打负分: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0份代表平静。2、在纸上画一个坐标图,横轴代表时间,以天为最小单位,纵轴代表情绪的分数,以1为基本单位;3、把每天的最大分值的情绪分数填入图中,1和-1一样大,-10和-10一样大,只是在表上的位置是相反的。绘制完成后,你就可以得到一张自己的情绪走势曲线图,好比是股票的K线图一样,这能帮助自己测量自己的情绪反应的状态,使你更加了解自己。如果人们想知道自己心脏是不是出了问题,常会去做心电图,如果人们想知道大脑的健康状况,也可能会去做脑电图。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情绪反应情绪,你其实需要这样情绪走势图。有些人在绘完这个图之后,内心产生了很大震撼,他们从未如此清晰的看到过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也从未意识到原来自己是经常被情绪控制着,而没有任何意识的。这幅图的完成,让很多人开始下决心练习情绪管理,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而当你画出3周以上这个图时,你已基本有了情绪觉察的能力。第五章 情绪管理方法一:保持客观  情绪是原始的,也是非理性的,它对人的保护是不够精细的,有时是会搞错的。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先要在众多起情绪的事情里边,把这样的情绪找出来,并学会管理它们,不要让它们总是出来打扰到你平静的心情,也不要让它们总是来影响到你的生活。  有的情绪是这样产生的:  我们假设这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一件事情。一个周末的下午,你约一个新认识的异性朋友两点钟见面,你提议到一个你常去的咖啡馆见面,定好地点后,你把地址通过短信发到他手机上了。你是一个守时的人,在一点五十分之前就到了,足足提前了十分钟。看到咖啡馆里没有你约的朋友,你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随后,你顺手拿起了一本杂志漫不经心地翻起来。时间很快到了,他还没有到,你心里有了一个对他的看法:原来这是一个不太守时的人,居然迟到了。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了,他还没有到,你心想,他居然迟到了五分钟,看来他不怎么把你放在眼里,你有一点点小生气了。十分钟后,他还没有到,你压住心中的一些气愤,拿起手机,准备给他打个电话,拨完号码,你深呼吸了一下,并把手机放在耳边听着拨号音。“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已关机!”手机里传来了这样的声音,你更加生气了,你觉得这个人简直不把你放在眼里。二十分钟后,他还是没有到,电话依然是打不通,你已经很生气了,心想:做人怎么可以这样呢?即便是真遇到了事儿不能按时来,也要打个电话说一声啊!你越想越生气,觉得这样的人简直不可交,于是,你拿起手机,放下杂志,走出了咖啡馆。  你生气了,这是潜意识在对你进行提示,那么,潜意识在提示你什么呢?  很明显,潜意识在提示你,有人居然不尊重你,你需要给这样的人一点教训,或远离这样的人。  但是,潜意识的工作方法是纯粹感性的,是很原始的,潜意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的一个假设,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有很多种可能,到目前为止,你还不知道什么是事实呢!  可你已经很生气了,这就是潜意识原始和非理性的地方。  这个人不尊重你,只是你编的一个故事而已,只不过你很相信你编的这个故事,所以,你才会很生气,甚至决定马上离开这个地方,再也不想见到这个人。多数人在和“假想敌”作战  在这个例子中,你之所以会越来越生气,是因为你的潜意识认为他是不尊重你的,你的潜意识只看到了其中一种可能,就坚定不移地认为这就是事实,其实这只是你的一个假设,事实是什么,你并不知道,他不尊重你而故意不来,或忘记了这次约会,只是众多可能的一种。  这是人们常常会起情绪的一个原因,这证明了潜意识用情绪提示我们这个方法的原始性和非理性,其实,这样的提示是没有必要的,至少在没有搞清事实之前是没有必要的。  实际的可能有很多种,你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比如:他的手机在路上被盗了,小偷把手机关机了,而你的号码和咖啡馆的地址又都存在他的手机里,所以,他找不到地点,但又联系不上你。他临时有事赶过来晚了,恰巧手机又没电自动关机了,所以,找不到地点时也联系不上你。他的手机上午坏了,他需要把手机送去修并让维修人员尝试把里边的信息导出来,才能联系上你,或者找到咖啡馆。  当然,还有很多种可能。  在众多的可能里,你只看到了一种,你作了一个假设,假设你想到的这种可能就是事实,于是你会起情绪,此时这个情绪可能是气愤,如果你跟随气愤的指引,你可能会做出想要教训这个人的想法,或者你会以牙还牙,以后也不尊重他,因为你想,你不尊重我,我为什么要尊重你呢?  很快,在你的假设之下,他成了你的假想敌。  人在有情绪的时候,更容易看不到其他可能,生气会使你更坚定自己的假设。这时,你会忽略其他可能,关注点都在他不尊重你这个可能上,你所做出的决定都是建立在这个假设之上。  有意思的是,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假设的存在,假设很容易变成事实。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因为你的假设,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你就可能也会从此不再尊重他。结果他看到你不再尊重他后,就可能真的开始不尊重你。假设成为事实,这在心理学里称为自我预言实现。生活中的很多误会、误解基本都是这样产生的。  像这样因假设而起情绪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某女孩儿给男朋友打电话,男朋友没有接,她就很生气,认为男朋友不够在乎她。某男孩儿看见自己的女朋友跟另一个男人有说有笑,关系很亲密,就非常生气,认为他两个关系不一般。某女人在夜间跟出差在外的老公通电话时,听到旁边有女人的声音,就非常气愤,认为老公外边有女人了。某员工看到领导总是往自己的工位上看,就很紧张,认为领导在监视自己工作……  这样的例子可以有无数个。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凭自己的一个假设,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随之而起,如果后来证实事实并非你想的那样,你会发现你被你的情绪欺骗了,你只是自然而然做出了一个非理性的假设。  当然,人们分析事物时,总是先假设,然后再验证假设,进而得到事物的真相的,这里的问题是,人们很多时候并没有验证自己的假设,就认为自己的假设是事实,进而会起情绪,把事情搞砸。  人们都会作假设,但往往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假设,是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系的。  把男友是否在乎自己看得特别重的女孩儿,会容易在男友没有接电话时,假设男友不在乎自己。  对女友不相信,或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男人,看到女友跟其他男人在一起时,会容易假设女友喜欢上别的男人了。  对老公不信任,对自己也没有自信的女人,会容易假设老公电话那边的女人声音,是来自于老公的情人。  对自己不自信,特别在乎领导看法的员工,会容易假设领导总是在监视自己。  同样的事实,发生在不同人的生活中,人们做出的假设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想法也不相同。  很多心理测试都是运用这个原理进行的,比如墨迹测试,摆在被试者面前的就是一摊随意弄成的墨迹,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东西。  有的人看到蝴蝶、有的人看到蝙蝠、有的人看到人的内脏、有的人看到魔鬼,其实,那什么也不是,就是一团墨迹,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人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假设,由于人们的假设往往和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所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被试者的假设了解这个人的心理特点。    罗夏墨迹测验  这些因假设而起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验证,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就是原始的、非理性的,可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  一个人越是客观,就越是能够摆脱这样的假设和情绪,一个人越是主观,就可能会有更多这样的假设,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也会越多,俗话说:“世间本无烦恼,庸人自扰之。”那些容易因假设而产生大量情绪的人,大概就是属于这里说的“庸人”吧。  多数人的多数情绪,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假设引起的,心中所谓的敌人,只不过都是自己假设出来的“假想敌”而已,看到这里,也请你想一想,你最近一次生气,会不会就是这个原因呢?朋友请客不带钱包,你会编什么故事  人们都会作假设,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而不同的假设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  最终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并不直接是由发生什么事情而引起的,更直接的是这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也就是编了一个什么版本的故事而引起的。比如:一个朋友跟你吃饭,本来是他请客,结果埋单时他说自己忘带钱包了。  这时,你可以编的故事、作的假设有很多,而不同的假设、不同版本的故事将导致你对他有不同情绪:  事情假设(故事)情绪朋友请你吃饭,埋单时他说自己忘带钱了。真的就是忘了相对平静明明带了,不想买单可能会生气故意考验你可能会有些失望、心寒  当然,上面这个表格里写的“假设和情绪”,也是我的假设,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假设,也会不同的情绪。实际上如果别人在考验我,我可能会很平静,因为这是我允许的事情,我想你的反应可能也会有不同,这就是前面讲的,不同的人因为心理特点不同,所以情绪反应可能也不一样。  既然在面临同样一件事情时,你的情绪会和别人一样,你有情绪就不能直接说是对方的直接责任,而是通过你自己的假设最终导致的。  回到前面你和新认识的朋友在咖啡馆约会的事情上,你假设他不尊重你,你会生气;如果你假设他的手机坏了,你可能就不生气了,反而能理解他;如果你假设他的手机被小偷偷了,你也不会生他的气,你可能会生小偷的气了。  所以,在你不知道真相之前,你的情绪都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并不知道你的假设是否是符合事实的。  我们接着说上面的那个故事:  你和你的朋友约会在咖啡馆,你等了他二十分钟,他还没有来,你认为他是不够尊重你,你很生气地准备离开咖啡馆,当你推开咖啡馆的门,准备离开时,恰巧碰到他要进门,这时,你正被你的情绪控制着,既生气又尴尬地对他说声:“来了?”  说完还用眼睛白了他一眼,同时你也停住了脚步,等待他解释。  他告诉你,他中午在一个餐厅吃饭时,把手机忘在了餐厅的桌子上,当他快要赶到你们约会的咖啡馆时,才发现手机丢了,看到还有多余的时间,他就赶快回去找手机了。  等他回到吃饭的餐厅,餐厅工作人员说没有见到他的手机,通过调餐厅的录像发现,原来是被另一桌用餐的客人拿走了,并且已经把手机关机了,而你的电话号码就存在他的手机里,他一时也联系不到你,所以,他才会晚到了也没办法提前通知你一声。  听完他的这番话,你可能会为你前面对他误解而后悔,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看看你前面起的情绪是不是很多余?  如果在爱情的关系中,一个人总是会把自己的假设当成事实,想想他会有多少的情绪要起,对于整天起情绪的人而言,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况且男女之间的事情,假设起来是非常容易的。  生活中很多人际之间的误会,是因为这样的假设而引起的,这些情绪,真的是很原始和不理性,甚至多余。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这种因假设而起的情绪,让自己可以更加平静地去享受生活,而不是经常编个故事气自己。管理的方法:保持客观,不再编故事  对于因假设而起的情绪,我们知道那是自己编的故事,是假设,有时可能是事实,有时可能不是事实。我们要管理这类情绪,而不是不作假设。不作假设,人们可能就没有创新和推理的能力了,也就不能很好地分析事物了。  管理这类情绪,有两个方法,可以根据具体发生的事情的类型和重要程度,结合使用。  在觉察到自己有情绪,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因假设而起,你可以:  一、无为。  所谓无为,就是知道自己暂时了解不到真相,而真相又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并且知不知道真相关系也不是特别大,或者不知道真相也不会引起太大的不良后果,这时,选择什么也不做。  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针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每个想法都是假设,不是事实,索性不再作任何假设,等待事情自然呈现真相。  在前面的例子中,你在咖啡馆等朋友,他迟到了没有来时,你管理情绪的方法是:  如果他不来也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不良后果,你之后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做,不如就坐在那里,看看杂志,喝喝咖啡,不再作任何假设,因为你知道,你所想的种种可能,都不一定是事实,你没有必要再用各种假设来引起自己的种种情绪,进而折磨自己,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享受这个下午。  这样你的情绪马上就平复下来了,而且你会很享受这个时光,不会因为他的迟到而影响到你的心情,等他到时,或者他主动联系你时,你自然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这样,你就使用“无为”的方法,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情绪管理。  通常情况下,对方迟到了,都是事出有因,等你知道了原因,你可能就不会有生气这个情绪了。即便是对方迟到的原因真的是不尊重你,你知道了真相再生气也不迟,这样在十次同样的情况里边可能有八九次,你其实是不用生气的。(即便是对方真的不尊重你,这样的情绪也是可以管理的,具体在下一节阐述。)  我在平时等人时,尤其是有人跟我约了咨询时,我通常会在等待时看会儿书,如果到了时间我等的人还没有到,我不会立即打电话问对方,而是采取“无为”的方式,静静地等待,一般过不了多长时间对方就到了。  二、验证。  当你有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让你感觉事情可能很严重,你不一定要无为,你可以采取另一个方法,跟随情绪的提示,去验证你的假设,更早地让事实的真相呈现出来。  但切记,在你的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要牢牢记住,这只是你的假设,这样,你的情绪就会好得多。  很多情况下,事实可能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当你发现这一点,也就是事实并不是你假设的情况时,你的情绪就完全消失了。  这样,你就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潜意识这个原始的、非理想的提示方式而额外产生的情绪,那些“庸人自扰之”类的情绪就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你也就不会误会别人了。  这个方法,不只是可以管理你的一些情绪,还可以让你和他人之间少产生误会和误解,但也请你务必记得,这个方法,不是不让你作假设,而是在假设没有得到验证之前,你必须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个假设,还不是事实,单单就这一点,就可以让你的很多没必要的情绪消失。  这两个情绪管理的方法,很多时候是要结合的,当你无法“验证”时,你只能采取无为,就像你在咖啡馆等朋友,你打电话他关机了,你无法及时验证了,这时“无为”、好好享受下午的好时光就成了最佳选择了。  管理好这种因假设而引起的情绪,让自己不要再编个故事气自己,你就可以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平静,也就能有心情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爱情了。  以上阐述的情绪管理方法,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情绪的,而实际上针对情绪还有很多角度,下面的章节,将提供更多角度来教会你管理情绪。因此,你可能会发现同一件起情绪的事情,本书前后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都是有效的。你可以结合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六章 情绪管理方法二:穿越“情绪按钮”,  人类的潜意识会通过学习,来确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提示人们,但是,这个心理的学习机制,有时也会给人们制造麻烦。  我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我和一个朋友在外面聊了些事情,回到家里,我太太很关心聊的结果,在她闲下来的时候,问了我一句话:“你们刚才说了些什么?”她刚说完这句话,我忽然就感觉到一股无明之火从心里蹿出,大声地对她说:“关你什么事?”她听到后非常生气,大声反问道:“我关心你不可以吗?”  此时,我忽然意识到她问我并没有问题,她只是关心我,而我会对她的关心起情绪,一定是我的问题。  就在我们对话的这一瞬间,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儿时的经历。也许是从事心理学方面工作的缘故,我马上意识到,当下我的这个情绪,可能是和这个儿时的经历有关。在我小的时候,住的地方离外婆家有三、四公里左右的路程,由于我母亲腿脚不方便,很长时间都不回一趟娘家,那时也没有电话和网络,所以母亲对外婆家情况的了解,需要经过我们几个孩子来传递。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以后,经常去外婆家。在我印象中,我从外婆家回来以后,母亲会经常很仔细地问我:“大姥爷给你说了什么?”(我的外公排行老大,他有两个弟弟)我会重复一下外公跟我说的话,有时我说外公没有给我说什么,她会问:“什么话都没有说吗?”当然不是,至少会给我说“来了”这样的话,所以,我就需要把外公说过“来了”这样的话,也给母亲重复一遍。问完外公跟我说了什么,母亲还会问:“二姥爷跟你说了什么?”接着是:“三姥爷跟你说了什么?”然后是每个外婆跟我说什么,姨、舅舅,包括姨父都跟我说了什么,都要跟她汇报一遍。这样全部汇报下来,通常是外公家的十几口子人跟我说了什么或什么也没说,都要跟母亲汇报一遍。有时,刚跟母亲汇报完毕,正想着出去跟小朋友们玩,父亲又回来了,也叫住我问外公家的情况。他们不愧是夫妻,问话的格式也是:“大姥爷跟你说什么了?”那时我回来后一心想着出去跟小朋友玩,是没有什么耐心的,听到他们的问题就心烦,所以很不愿意回答父母的这些问题。但又不能不回答或者发脾气,只好把自己的心烦压起来,一一回答。久而久之,我的潜意识学会了一个模式:一旦有人问了“谁跟你说了什么”,我马上就会心烦,用来保护自己,远离这些问这样问题的人。所以才会有我太太一问我,我就有一股无明火蹿上来。但她关心我是正常的,潜意识让我离开她,明显是一种有问题的保护模式。  这种一旦被触碰就会起情绪的某些心理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按钮”。而人在“情绪按钮”被触碰后头脑中的一些想法通常是非理性的,人们容易在此时形成偏执的想法。就会出现上节所讲的“假设”,被情绪支配着大脑开始编故事,使人失去客观。比如:看到男友手机上存有他前女友的电话,一些女孩儿的“害怕被抛弃”的情绪按钮被触碰到,就开始胡思乱想,编故事假设男友可能跟他前女友还保持某种关系,其实不一定是事实,只是被情绪支配后的自由联想。            只不过“假设”是在头脑里发生,而“情绪按钮”在心理层面,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头脑的自动化思维----“假设”会导致情绪,内心的情绪也会导致头脑的自动化思维——也就是“假设”。  情绪按钮并非某些人特有,而是每个人都有情绪按钮,只不过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多的人敏感脆弱,少的人淡定强大。通过这些情绪按钮,别人就可以像控制机器人一样控制我们,只要一触碰情绪按钮,我们就会有固定的情绪反应。情绪按钮让人无法做自己  电脑处于待机状态下,把手指放在电源按钮上按一下,立即被唤醒,切换到工作状态。电源按钮是电脑的唤醒开关,一旦触碰,就有固定的结果发生。  情绪按钮像是我们心理上的开关,并不需要价值判断、理性的参与,一旦被触碰到,就马上会有相应的情绪被唤醒,我们会立即体验到相应的情绪。没有理性的参与,事件直接导致了情绪,毫无疑问,这种情绪属于本能的情绪。  比如:我有一个上海的学员,只要有人跟她说话时声音里带着些愤怒的情绪,她马上就会恐惧。这就是她的一个情绪按钮,想让她害怕,只需对她大声训斥,她马上就懵了。  上课时,她问我:“老师,如何才能鉴别出什么样的男人有暴力倾向?”  这位学员儿时父母经常吵架,父亲对母亲有暴力行为,她很恐惧。这成了她的一个情绪按钮,一旦她遇到有人看起来想对她凶,就可能马上会害怕。很多时候,她的害怕并不是当前这个人给她带来的,而是儿时对父亲施展暴力时的恐惧记忆被唤醒了。  这会使她跟男人交往时特别关注对方是否有暴力倾向,只要对方言行略微有点“像”有暴力倾向的人,她就会逃之夭夭,进而错过更多的人。  实际上,想在刚认识一个人时,就鉴别出这个人有没有暴力倾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即便一个男人有暴力倾向,一般也不会在刚开始恋爱时就呈现出来,而是要等到关系稳定后才能发现。  一些男人的原生家庭里父亲有暴力行为,自己会从父亲那里习得暴力倾向。比如曾经身陷“疯狂家暴”风波的疯狂英语创世人李阳,曾公开坦言自己的暴力倾向来自原生家庭。但这并不绝对,同样都是暴力家庭出来的孩子,有的孩子反而可能会想,父亲总是打母亲和我们,母亲很不幸福,我的童年也很不幸福。等我结了婚,一定不等动手,以免延续父亲的模式,所以,他可能会朝父亲的相反方向发展。  她这个情绪按钮更大的问题在于,即便她找了一个自认为没有暴力倾向的男人结了婚。这个男人也可能会有发脾气的时候,一旦对方发脾气,她就会害怕,做出让步。这可能会让对方意识到发脾气对她很有用,发脾气得到强化,进而对她发更多的脾气甚至动手。她可能会自己创造一个对自己施暴的人,让同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演,产生强迫性重复。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