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貌相——品谋贵人:从相到位------------ 一个人的神情总是奉承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谄媚,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洋洋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一个人感情的喜怒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乱七八糟的琐事虽然使人心烦意乱,但心志不被蒙蔽;不为厚利的诱惑所动;不向权势的威胁屈服,这种人是内心平静、坚贞不屈的人。由外在事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琐而心生烦乱,不能安静;见了蝇头小利就动心;一受威胁就屈服,这种人是心性鄙陋而没有骨气的人。------------完美产生动力------------ 按照肖伯纳的观点,通过改变谈吐和举止,再进行几次关键性的表演,人的形象是可以得到改变的。肖伯纳提高了形象改变观念的水平,但也就仅此而已。在他的“皮格马利翁”中,形象的改变不过是一种成败未卜的冒险。形象再造者希金斯是在心血来潮的赌博中进行工作的。而今天,使默默无闻者成为名人,对个性、举止和品质中每一个因素进行塑造,已经由一套完整的企业来操作了。这种企业操作不是凭心血来潮,而是靠精心设计;不是为自尊,而是为利益。事实上,使普通人成为名人的策略已经变得如此精细,高知名度的报酬飞涨得如此惊人,以至使皮格马利翁信念在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里都在起作用。 希拉里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帕克里奇市的一个中等家庭。她一直设法为自己创造一种具有两个不同侧面的完美形象:一面是时髦、有爱心并且善解人意的母亲,另一面是精于谋略、出类拔萃并且颇有成就的政治家。麻烦在于她用了太多的皮格马利翁来改变她的形象。顾问们常常根据最新民意测验结果所引发的想法,来强化或软化她的形象。某一天,第一夫人上午在烤饼干;下午与女童子军一起喝茶;晚上为玛莎·斯图尔特圣诞演出而和她一起修剪圣诞树。紧接着第二天,就是第一夫人在传授防止家庭暴力方面的特殊技能;她又在给记者们讲授在新闻报道领域中,争论环境的公正性;此外还在波斯尼亚冲突问题上向总统提出建议。和伊丽莎·都利特尔不同的是,她的外表是按照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改变。她的化妆、发型、服装会因她是保守的母亲,还是性感、诱人的女人,或者是对下属严肃认真的企业主管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她的外表风格设计师们,把希拉里当做在商店橱窗里展示的时装模特,随时等待着他们以最新的款式加以打扮。希拉里在这种混杂形象之间所造成的反差度之高,在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夫人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容貌带来机会------------ 一个心质诚仁的人,必定会展现出温柔随和的貌色;一个心质诚勇的人,必定会展示出严肃庄重的貌色;一个心质诚智的人,必定会展示出明智清楚的貌色。 明建文二年(1400年)策试中试举人有个叫王良的对策最佳,但以其貌不扬,被押为第二,原本第二的胡靖摧为第一。后来惠帝亡国,倒是王良以死殉国,而胡靖却投靠了永乐皇帝,做了高官。明英宗对朝臣的相貌也特别看重,天顺时,大同巡抚韩雍升为兵部侍郎,英宗发诏让大学士李贤举荐一个与韩雍人品相同的人继任。李贤举荐了山东按察使王越。王越人长得身材高大,步履轻捷,又喜着宽身短袖的服饰,英宗见后很是满意,说:“王越是爽利武职打扮。”后来王在边陲果然颇有战功。 古人认为,好的面色是:面相有威严,意志坚强,富有魄力,处事果断,无私正直,嫉恶如仇;秃发谢顶,善于理财,有掌管钱物的能力;观额高耸圆重,面目威严,有权有势,众人依顺;颧高鼻丰并与下巴相称,中年到老年享福不断;颧隆鼻高,脸颇丰腴,晚年更为富足;颧骨高耸,眼长而印堂丰满,脸相威严,贵享八方朝贡。 识面认为不好的脸色是:颧高面脸颐削瘦,做事难成,晚年孤独清苦;颧面而鬓发疏稀,老来孤独;额高鼻陷,做事多成亦多败。薄脸皮的人常常会被误认为高傲,或者低能。这些误解更增加了薄脸皮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因此,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不敢大胆行事,宁愿选择消极应付的办法。他们对工作往往但求无过,不求有功,怕担风险。然而,脸皮薄的人并非一无是处。一般说来,脸皮薄者的为人倒是比较坚定可靠的。他们是好部下、好朋友,在特定的狭小范围内,还可以充任好骨干。 但是,识人不能单从貌相出发。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请看下面这两个例子。 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疲,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但见面后却心中不悦。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加之庞统不推崇孙权一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什么大用。于是,鲁肃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南赶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爱才心切的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兴,只让他当了个小小的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俊,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后来,还是张飞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极力举荐,刘备才委以副军师的职务。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错举。盖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镬头尖,鼻惬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携西川四十一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昌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从而产生厌烦之感;加之张松言词激烈,揭了自己的短处,便将张松赶出国门。刘备乘机而入,争取到了张松,从而取得了进取西川军事上的优势。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充分发挥其才识,那样恐怕会是另一种结果。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特征暴露身份------------ 初次会晤即能与人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大多数是人貌观察的高手。他们以对方的外表、服装及细微的动作为线索,巧妙地掌握对方的性格或生活状况。就像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侦探,会注意对方为人所疏忽的“特征”。譬如,从对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茧,指头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测该人从事案头工作,又如看对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发出消毒药水的臭味,则揣测是牙医……。 有经验的推销员或店员,通常是鉴别初次见面者身份的天才。譬如,前几年在日本发生的运钞车被袭案件中,发现犯罪嫌疑人可疑迹象的东京证券公司某员工,就采用了表面观察的方法。 这位证券公司的职员,对抱着2000万元巨款、而且其中全是肮脏的千元或百钞票、前来购买股票的顾客感到可疑。同时,这名顾客搭乘的汽车挂的是名古屋的车牌,名古屋也有多家证券公司,何必长途跋涉到东京购买?更何况身上带的是肮脏的千元钞票。这职员觉得其中颇为蹊跷而紧急向警方通报。 在各个场合会无意间暴露个人的性格、愿望或生活状况。训练自己从生活琐事中掌握对方心理,可以说是促使自己圆满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想看透别人的人,很容易忽视一些周围的人。其实,别人同时也在观察你!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只顾观察对方,那你一定会招致种种的失败。 ◎表情蕴藏玄机 从面部表情上,读透人内心所蕴藏的玄机,是品人高手厚积而薄发的秘技,而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合唱的“空城计”了。 一部《三国演义》,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空城计”,当诸葛亮带领一帮老弱残兵坐守阴平这座空城时,兵强马壮的司马懿父子,率领20万大军兵临城下。 在城墙之上,诸葛亮焚香朝天,面色平静,他旁若无人地洞开城门,自己端坐在城墙之上,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飘飘然令人有出尘之想。 一场千古的双簧戏,由此拉开了帷幕,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谋略上势均力敌的高手,一个在城墙之上,一个在城墙之下,用心机对峙着。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眼能看穿他虚张声势的空架式,但诸葛亮更知道,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冲突,倘若司马懿拿下了诸葛亮,三国鼎立之势不再,司马家族目前羽翼未丰,最后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精于军事的司马懿当然知道帮刘邦打天下的韩信的下场。诸葛亮的存在,让司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机会,对付诸葛亮,曹操还必须倚重司马懿,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没了后顾之忧,安内是必然之举,那一刻,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静的背后,俩人心中都在波澜起伏,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心知司马懿不会下手,才敢下这盘看似冒险之局,当司马懿的儿子提醒说,诸葛亮在使诈,城中必无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马懿,立即打断他的话,以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话,搪塞过去了。机智的司马懿从诸葛亮平静的表情上领悟到,这是诸葛亮用谋略和他合唱双簧戏,这出戏,非大智大慧的人,绝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齐国攻打宋国。受强大齐军入侵的宋国,惶恐万分,马上派遣臧子向南方的楚国求救。楚王接见宋国使者之时,不但一口答应救援之事,并且大备筵席,热情款待。完成使命的臧子于是返国复命,可是在回国的途中,始终愁眉不展。 跟随在旁的侍从,看到这种情景深感疑惑,于是问道: “救援之事,楚王已经应允,为何您还这样愁眉不展呢?” 臧子回答:“宋是小国,齐是大国。因为援救小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必然是楚国不愿意做的事情;可是现在楚王却出乎寻常地大表欢迎,所以我认为楚王必定心怀不轨,想要等到宋、齐两国互相残杀之后,坐收渔翁之利。因此我满心怀着忧虑。” 不久,齐国进军宋国,攻陷了宋国5个城池,果然不出臧子所料,楚国并没有实践派兵援救宋国的诺言。 我们不但要观察对方脸色,还要从对方的其他举止来判断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只看外表就决定这个人的内心,往往会出入甚大,必须同时考虑到种种客观的情况,再加以推断,正确的可能性才会大些。上述的司马懿和宋国使者,都是由于观察了对方的表情,并且深入地了解了他当时的处境,所以才发现了其中的真象。 在淮军刚刚建立时,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来,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曾国藩摆摆手,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奇怪地询问是为什么,曾国藩说:“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地厚道、稳重,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 这两个例子足见曾国藩识人文术的高明。曾国藩识人,重视几句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志量看神采,风波看脚跟,如若看条理,全在言语中。”------------反骨照显叛逆------------ 刘邦在世时为了防止外人专权,大封刘氏子孙为王,但刘氏子孙也没让死去的刘邦省心,在景帝时还是反了,以吴王刘濞为首联络胶西王、楚王、赵王及胶东、淄川、济南六王造反。 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封赏之时,刘濞伏身下拜,据说刘邦忽然发现刘濞眼冒戾气,背长反骨,就料定他久后必反,直言相告说:“看你的样子,将来必反。”惊得刘濞汗流浃背。刘邦又抚其背说:“汉后50年东南有乱,莫非就应在你身上吗?为汉朝大业计,还是不要反!” 现在,刘濞真的造反了,吴、楚七王造反也得有个理由,因为他们知道公开反叛毕竟不得人心,就提出了一个具有欺骗和煽动性的口号,叫“诛晁错,清君侧”。也就是说皇帝无过错,只是皇帝身边的大臣有错,他们起兵是为了帮助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而并非反叛。 一天夜里,晁错忽听有敲门声,原来受人奉诏前来传御史晁错立刻入朝。晁错惊问何事,来人只称不知。晁错急忙穿上朝服,坐上中尉的马车。行进途中,晁错忽觉并非上朝,拔开车门往外一看,所经之处均是闹市。正在疑惑,车子已停下,中尉喝令晁错下车听旨。晁错下车一看,正是处决犯人的东市,才知大事不好。中尉读旨未完,只读到处以腰斩之刑处,晁错已被斩成两段,身上仍然穿着朝服。 景帝又命将晁错的罪状宣告天下,把他的母妻子侄等一概拿到长安,唯晁错之父于半月前服毒而死,不能拿来。景帝命已死者勿问,余者处斩。晁错一族竟被全部诛戮。 晁错族诛,袁盎又赴吴议和,景帝以为万无一失,七国该退兵了,但等了许久,并无消息。一日,周亚夫军中校尉邓公从前线来见景帝,景帝忙问:“你从前线来,可知晁错已死,吴、楚愿意罢兵吗?”邓公直言不讳地说道:“吴王蓄谋造反,已有几十年了,今天借故发兵,其实不过是托名诛错,本是欲得天下,哪里有为一臣子而发兵叛乱的道理呢?您现在杀了晁错,恐怕天下的有识之士都缄口而不敢言了。晁错欲削诸侯,乃是为了强本弱末,为大汉事世之计,今计划方行,就遭族诛,臣以为实不可取。” 景帝听罢,默默不语。------------形象改变命运------------ 立志成名者必须了解每个形象塑造渠道的特征,然后专注于那些最适合他发挥能力,并能尽快使他达到目的的那些传递渠道。 一位立志成名的歌手,会发现夜总会是传递自己形象比较完善的渠道。听众不太多,夜总会为你提供了积累经验的机会,而不必冒上广播电台的风险。因为上电台,你就有可能把不受欢迎的表演一下子传送到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听众的耳朵里。接到一份曲目不多、仅仅演唱45分钟的节目单,一名歌手很容易把它安排得当,并且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夜总会不太拘泥于某种形式,这也给新手以完善自己语言技巧的机会,还比较容易把握住本场演出主题的格调与内容。因为每天晚上演出的节目都要重复,所以新手可以很快地使自己的表演趋于完善,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杰埃·莱诺主持的“今晚娱乐”节目中,歌手亮相的时间是7分钟,其中3分钟唱歌,4分钟和莱诺谈话。因为歌手只能演唱一首歌,无法把其全部的歌唱能力都表现出来,所以歌手必须慎重地选择这首歌,显然这是表现自己唯一的机会。歌手还必须巧妙地着装,因为服装可以表现你的风格与特点。由于无法预先决定谈话的内容,所以他必须事先把他要表现的东西组织好,以便使谈话显得自然流畅。如果他事先没有把资料准备好,那么他很可能使公众失望。如果他准备得充分、恰当,那么通过这个节目,他就会很容易进入其他更大的形象传递渠道。 政治家也必须评估各种形象塑造渠道的特点。大多数政治家都倾向于先做一次措词严谨的演说,用来主持一个现场直播记者招待会。因为在记者招待会上,他们可能会遇到事先没有料到或是令人尴尬的问题。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竞选连任成功的过程中,曾寻求过一种会面形式:使事先经过精心安排的问答,表现为一次自由访谈。后来这种策略被称做“希尔斯波罗形式”。通过这个定做的形象传递渠道,尼克松会见了一个公民小组,回答了他们一些稳妥的问题。 人们可以操纵媒体,向公众传递不真实的形象。事情发生在法国,一位80岁的政治家竞选公职,这个政治家是“法国抵抗运动”的荣誉成员。由于已经老态龙钟,所以他避免与新闻界接触,不做公开演讲,不与公众见面。与此同时,他的竞选班子发出新闻报道,引证他本人的原话,再附上一张他20年前拍的照片。他们所宣传的这位老政治家,基本上是他们重新制作的形象,和他本人当时的状况相去甚远。竞选运动完全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结果这位老政治家竟然当选了。 立志成名者必须学会判断某个形象传递渠道,究竟会增加还是损害他的利益。很多知名度很高的演员,拒绝上电视做广告。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会损害他们的形象,好像他们是在用知名度换钱,而不是宣扬他们的艺术。一些名人拒绝某些杂志记者的采访。纽特·金里奇认为他如果接受“活跃分子”杂志记者的采访,将会损害自己的可信程度;摇滚乐名人戴夫·马修斯如果出现在《十七》或者《吼声》杂志上,那么他也会有和金里奇同样的想法。著名的画家都不可能接受委托,在办公楼的侧面画一幅画。一些演员,比如罗伯特·迪奈罗和保罗·纽曼给沙拉酱、爆玉米花和通心粉调味计做过商标名称广告,但是他们把所得的酬金全都捐给慈善事业了。------------海水可以斗量——品谋贵人:从仪到襟------------ 仪表分为仪和表两部分,前者指人体,后者指人的装饰。 名山大川、江海波涛、飞鸟白云、清泉古松,这些景象使人领略到大自然中多种多样的美。美学专家称,人乃是美中之至美。这是因为人体具有流畅的线条、精确的比例、和谐的色彩、微妙的起伏、美丽的轮廓,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可比美的。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人貌七分装,人的装饰和人体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慧眼识乞丐,免却牢狱灾------------ 清代的查继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慧眼识英雄,济人于难,最终也为自己免去了一场牢狱之灾。故事从查继佐参与修订《明史》一案开始的。 碟血庄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狱,被凌迟、斩决的达70多人,震惊华夏。事源起于浙江湖州府南当镇上的庄廷珑。他很有抱负,不料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之后,意外地得到明朝相国朱国帧修撰的《明史》的最后几十卷手稿。庄廷珑立志学左丘明盲目著《国语》的事迹,聘请江浙文人吴之铭等10多人,对该稿进行整理和润色,更名为《明史辑略》,署上庄廷珑并江浙18名士的名字刻印刊行,其中有江南名士查继佐(即查伊璜)。可惜庄廷珑未见到《明史辑略》正式出版就去世了。 虽然修史诸人已将文中不利于清廷的文字一一删去,但字里行间仍读得出怀念前朝、扬明贬清的意味。更大的遗漏是,文中历年仍按明代年号编排,称清先祖和清兵为“贼”,称清为“后金”等等。湖州人士吴之荣抓住这个漏洞,想借此升官发财,将“反书”告了上去,一直告到刑部。参加修订工作的10多人自然脱不了干系,因牵连入狱的达2000多人,处死的有70多人。列名参订的18人除查继佐外,无一幸免(时庄廷珑已死,被开棺戮尸)。 查继佐能够在这场文字狱中逃脱厄运,是与他数年前一段奇缘有着重要的关系。 那年岁末,天降大雪。查继佐独自饮酒,颇觉无聊,到户外走赏雪景,见一乞丐在屋檐避雪。那个乞丐虽只穿了一件破旧单衣衫,在寒风雪冻中却丝毫不以为意。走近一看,查继佐见他生得身材魁梧,骨格雄奇,心下非常奇怪,便对那位乞丐说:“雪一时不会停,去喝杯酒如何?”乞丐爽快地答应了,无丝毫忸怩受宠之态。乞丐喝了20多碗仍无酒意,查继佐却已趴在了桌子上。 第二天醒来,查继佐忙去瞧那位乞丐,见他正在园里负手赏雪。寒风吹过,查继佐只觉冷气入骨,那乞丐大大方方接过银子,道声“好说”,也不言谢,扬长而去。 原来这乞丐身负绝世武功,名叫吴六奇,一时落魄江湖,受阻于风雪中,后因军功累官至广东提督,在《明史》一案牵连到查继佐时,出面救助了他。查继佐虽为一时之兴,未必真识出吴六奇的才干气运,但仍有“那乞丐非一般可比”的见识意气,因此在《明史》一案中逃脱性命。 查继佐是从古人关于筋与骨的论述中,推断出吴六奇是个“非一般可比”的人。古人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 洪应明的《菜根谭》中对筋骨之论,是二者分而论之的。他认为:观察一个人的“筋”,能识别他的胆量。“筋”劲,其人勇猛有力;“筋”松,其人怯懦乏劲,像柔弱无缚鸡之力的酸腐书生。一个人手足如受到伤害,医生要专门察看一下手足能否自由地活动,如伸展自如,表明筋腱完好无损,医治起来不甚麻烦。 “筋”是一个人力量的基础。“筋”强劲,其人势勇,行事人胆洒脱;“筋”软弱,其人势怯,行事唯唯诺诺,无甚主见。这一个特征很难在鉴别人才时单独使用,往往与“骨”等特征合并运用。------------衣冠楚楚容易接受------------ 莎士比亚说,衣装是人的门面。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许多人经常因为他们不得体的穿着而备受指责。初看起来,仅凭衣着去判断一个人似乎肤浅轻率了一些,但经验一再证明:衣着的确是衡量穿衣人的品位和自尊感的标准。渴望成功的有志者应该像选择伴侣一样谨慎地选择衣装。古谚云:“我根据你的伴侣就能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一个文学家也说过一句相当精妙的话:“让我看看一个妇女一生所穿的所有衣服,我就能写出一部关于她的传记。” 衣着打扮不仅反映出一个人容貌、气质和风度,更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审美观。 衣服是一种不说话的物体语言,它传递人的心理状态。意向、性格、爱好、兴趣及身份等多方面的信息。举例子说,公司的公关人员很少穿得古板单调、稀奇怪诞,而会穿得时尚优雅、自然潇洒,使人愿意与他接近和交朋友。 正因为衣服可反映人的品格,人们总结出几种不同的穿着格调: 自由随便的人喜欢穿牛仔服、宽松式;规规矩矩的、一本正经的人喜欢穿西服、系领带;脏乱差、歪戴帽、敞胸怀、挽裤管显示性格粗犷,满不在乎;穿黑色衣服显得冷静、肃穆;穿着艳丽显得活泼可爱;地位高的人穿着严肃端庄。 或者有许多人未曾料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包括颜色、质料,反而把自己毫无掩饰地坦露出来了。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得一览无遗。------------仪表展个性,风度露胸襟------------ 有种人穿着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予威严,借以弥补自己自卑的感觉。 遇到这种人,最好不要和他们论理,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以期保存剩下的一点点面子和尊严。这时候,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他的观点,使他感到我们的宽容大度,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大庭广众之中,你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同时这种人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强烈。所以,当我们看到这类身着华服的人,或同事中有这样的人时,就能洞察到他们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们的服装服饰,满足其膨胀的显示欲是一个好办法,这种人就不会轻易刁难我们。 有种人平时爱穿着时髦服装,他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随着潮流走,没有主见。这种人在心底里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波动。 一位公司职员阿水,到目前为止一直穿戴固定式样与格调的西装。但有一天,他却改成了潇洒的夹克、鲜艳的长裤,带着完全不同颜色的领带来公司上班。 从表相或精神方面说,阿水的内心必然受到了某种刺激,使他在想法上发生若干变化,所以,在他的深层心态里,通常怀有某种新的意思。同事们则好奇地问:“你今天有什么事吗?”“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对于这种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显得不当一回事儿,或者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我们敞开,我们承认的态度比别人的质疑的态度要强,过不了多久他会靠近我们,与我们交流、谈心,说出他改变服装的原因。 有一种人对于流行的状况毫不关心,他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但这些人中的部分人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这种人认为,如果跟别人同调,岂不是失去了自我?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弄得大家不欢而散。 这种人情绪稳定,处事中庸,一般不会做什么越轨的事。他们理性多于狂热,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这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在公司里是一位优秀的员工。------------仪表堂堂,只为财商------------ 仪表塑造在对专业才能要求不高或专业不十分明确的行业中,会起很大作用。例如,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人也可以进入政界,于是仪表塑造者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极大的帮助。现代派画家也会在仪表塑造中获益,因为在这个行业中竞争所需要的所谓技能变化无常,只有艺术批评家才能告诉我们谁优谁劣。而一个小提琴手的水平则有很多具体的评判标准,所以,除非具有艺术家的演奏水平,否则你不要指望能成名。 仪表塑造在能够吸引大量公众和媒体兴趣的领域中,也能起到极大作用。因为公众对娱乐业、体育界、政界兴趣浓厚,所以在这些领域中的立志成名者会被媒体大量报道。媒体需要大量的素材来填满它们所占用的时间、画面或版面。在这些领域中,仪表制造的戏剧性报道长期以来一直为公众所接受。然而,公众对某些特殊领域没有多大兴趣,比如插花竞赛、裁缝竞赛或狗拉雪橇比赛等等,所以这类赛事的组织者得不到大量的回报,他们也没有那么多钱花在仪表塑造上。 仪表塑造在那些职位有限却有大量立志成名者前来竞争的领域中,也会起很大作用。很多有才华的女演员在好莱坞竞争角色,在仪表塑造上的投资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反,没有多少人竞争列支敦士登历史研究首席学者的职位,所以任何有能力获得此项殊荣的学者,没有必要在仪表塑造上下大功夫。 仪表塑造在需要进行大规模宣传才能取得成功的领域中,也会起很大作用。例如,政治家仅靠把少数选民转变成自己的支持者,是无法在选举中获胜的。在竞选中,争取有效数量选民的支持,其工作量十分巨大。政治家们需要依靠仪表塑造业的帮助进行民意调查,撰写有感染力的演讲稿,并且准备商业性的宣传广告。 仪表塑造业在仪表塑造专家们可以获得高额报酬的行业中,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仪表改变专家和仪表塑造者的精力,大都集中在他们的技能可以获得高额回报的行业。因为娱乐业、体育界和政界的名人都是要下大赌注的,而仪表塑造则有助于他们取得成功,所以仪表塑造业自然在这些领域中更容易发展。------------万般妆显万种风情------------ 法国心理学家果克兰,发表了一本奇特的书《了解人的心理学》,从而掀起讨论的热潮。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独特,在介绍观察对方人品的方法时,强调不只根据其习性或表情,还要观察对方的携带品、用餐方式、日常穿戴等生活习惯。 一般说来,城府型的人比较喜欢灰暗的色调,他们会尽量避免显眼的颜色与花样。以领带来说,他们不会挑选花色单调而明快的那种,而偏爱复杂又微妙的设计。颜色方面,对中间色情有独钟,尤其喜欢浓淡相配的颜色变化,最讨厌接近原色的彩色。从这种对颜色的执着态度,表现出了他们细致且复杂的心理状况。 不过当他优雅地穿着整套西服,真的很完美,浑身飘散着绅士的气息,简直无懈可击,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印象。他的装饰品无一不豪华,全身的搭配非常出色。他的兴趣似乎很贵族化,就连手表也与众不同,显得异乎寻常的雅致,并非金光闪闪的俗物。 任何人在判断别人时,通常是先从面部,其次从服装或所携带的物品大致推测一番。服装或携带的物品可谓自我性格的延伸,因为那是经由本人挑选而穿着、佩带的,必然充分显示其人的气质。因此,如果将这些视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也不为过。 过分重视外表装扮的人,兴趣范围多半狭隘;反之,如果样样有兴趣,却太过广泛而分身乏术时,必然无法精通某一活动了,因此,太热衷于服装打扮的人,较缺乏嗜好方面的话题,而交际范围也容易越来越小。 注意色彩者,属于明朗的“社交型人物”,是较缺乏自制力、感情丰富的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躁郁型性格”或“外向型性格”。挑选物品时,他们只注重颜色,而不注意形状,他们通常有偏爱的色彩,只要是自己喜爱的颜色就不在乎形状、款式。 注重形状者,则是内向而缺乏社交性的“内省型人物”。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裂型性格”或“内向型性格”。他们挑选物品的时候,形状重于颜色,因较注重形状,即使颜色不喜欢,只因考虑到外形,也会买下来。 年轻的女孩,大都努力使自己变得更美丽、更出色。但如果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就会变成上述后者过分花俏的装扮了。 这种女孩子对演艺生活怀有莫名的憧憬,对于从周围投来的无论是好奇或轻视的眼光,一律以为是对自己美貌的欣赏,这实在是一种错觉。 一般说来,这类女子虚荣心极强,没有良好的教养与高深的学识。在众人注视时,总是装模作样吸引旁人眼光。与伙伴在一起时,则立刻显露本性,表现出没有教养的模样。但是她们的心思并不坏,而且大多心地善良。 有的年轻女子喜欢佩带男性用的大手表。这种女性在心理上多有着极强烈的男性化倾向,极受工作场所中男性同事的影响,对于自己喜欢的男子抱着幻想,希望与他有一致之处。这类女子在性格上比较爽快干脆,比其他女同事更容易与男同事相处。 通常,无论男人或女人,服装及佩件以合乎自己身份为主。若是太缺乏谐调的打扮,就可认为他(她)在心理上不够平衡。 名片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透过名片能一目了然对方的工作和职位。但是,仅仅看名片上的这些内容,我们是无法洞悉其人品性如何的。因此,我们要想通过名片,看一个人的性格与心理,就必须注意名片的其他方面。 送递名片的方式和名片本身的形状一样,同样会改变对方对你的印象。投递方式可能令人心动,也可能未引起对方注意。如果在递名片给他人时,能一并自我介绍是“××公司的××”更能引起对方注意。 递名片给他人的瞬间,一定要唤起对方的注意。必须让对方尽早记住你的名字。即使眼前有桌子也不可将名片置于其上。让对方亲手接名片的动作会加强他的印象。 接受对方的名片后应该轻读对方的姓名,确认其公司与职称。任何人都渴望被呼叫其名,当自己的名字被人称呼时,会突然地对对方产生亲近感。同样,对方也会仔细地看我们所递出的名片,并称呼我们的名字。------------仪表后面,真象难见------------ 将普通人转变成名人的经历四个阶段——仪表产生、仪表测试、仪表完善和仪表设计的实现。 在仪表产生阶段,立志成名者和他的仪表改变班子(经理人、代理人、朋友、配偶)必须开动脑筋寻找各种有可能吸引潜在公众的仪表。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或者创造出几种不同个性特点的组合,使某一位立志成名者区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多数立志成名者乐于接受某种程度的调整和仪表改变,因为“我能够成为不同的人,并且能够承受不同的感受。我有能力适应各种不同的改变,并且可以选择能给我带来最大成功的类型和性格。”这种被恩里克·弗罗姆称为“以推销为导向”的态度,多年来对立志成名者起着主导作用,并且在接受过专门教育的职业、艺术界、宗教界和其他新兴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基础。 “世界宗教热情复兴牧师联合会”的创始人兼会长瑞弗雷德·塞西尔·托德成功地让堪萨斯电视台拍摄了一套关于他的节目,并且向47个州播放。回忆起这段经历,托德说:“奥瑞尔·罗伯兹和雷克斯·哈姆伯德也上了电视,但他们两个都没有涉及政治问题。杰瑞·费尔维尔在林兹伯格地区还有影响,但在全国范围内他就不行了。” 托德注意到了成为宗教界领袖人物的机会,并且乐于调整自己的仪表和思想观念,以适应媒体播出。更能显示他“以推销为导向”的态度是他决定把他的电视节目制作转移到加利福尼亚州。来自俄克拉荷马州东南部一个小镇的托德,了解他需要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来获取知名度。〓 像托德一样具有推销倾向的立志成名者,在改变他们的性格特点以适应市场需求方面,通常也有这种灵活性。------------追求目标,重视仪表------------ 制造出来的名人,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让公众把他们当做朋友来接受——这一过程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同时要利用公众的一种心理——公众总是想要了解能体现名人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公开的和媒体报道他们的“做戏”生活中的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各个领域中的名人都在宣传他们所期望的仪表,他们利用大量介绍人物的报纸、地方电台以及多家电台联合同时播送的访谈、专业杂志、脱口秀和记者招待会等媒体所提供的机会,把本人的真面目和编造的故事混合在一起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阿兰·格林斯潘真的是“全美第二个最有权势的人物”吗?作家安妮·莱斯“总是”过着秘密、隐居的生活吗?女演员朱迪·福斯特“曾经”做过错误的决定吗? 由于声望制造传播到了我们文化的各个领域,以至使堪萨斯州首府托皮卡或者是爱达菏州首府博伊西的声望追求者都聘请公关顾问,用来围绕着他们选定的主题创作、加工、讲述并加强宣传有关他们动人的故事。这种情况已经变得很普通了。于是制造出来的仪表就成了名人的商标和新的真实存在,而回报就是他们所提供特殊服务的高额酬金。 “声望”仍是一个含有正反两方面效果的词,它预示着高风险、可塑性和反常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名人仍旧似乎是随意出现和消失——卖给我们冰激凌和电脑;鼓动我们向慈善事业捐款;并对我们的选举施加影响。对于其余一些人,成为名人是追求的目标,是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持续不断获取高知名度的欲望。忽视这种现象,就是低估我们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观念:没有名人参与,我们的很多事业就无法进行或很困难,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制造并宣传名人是一种相当复杂的产业,它要求所有的声望追求者必须认真了解,它要求所有摆脱了偏见的人必须加以探索。------------穿着得体,渗出自信------------ 客观地说,人的衣着打扮在所有影响成功的因素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你的穿着已经影响制约了你的成功,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重要了。 衣着虽然属于外表的一部分,但它和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理世界密切相关。当过兵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当你穿上军装,你立刻就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军人了。当一位女士为赴宴会而精心打扮时,她的心里也会真的感觉到一种甜蜜约会般的情调。 那么,同样的道理,一个经理打扮得像个经理时,就会觉得自己真的是个经理,因而就能表现出经理的派头来。 你的仪表会对你自己说话,同时也会对别人说话。它可以帮助别人决定对你的看法。当然,我们应该看重一个人的内在本质而不是外表,但你也不能太天真,大家其实都是以你的外表衣着来打量你,因为第一次见面的人对你的内在并不了解,他也只能通过外表来打量你,所以,仪表是别人打量你的第一项最简便的工具,而且这种印象会继续持续下去,在许多方面影响别人以后对你的看法。 可能你会说,人可不能光看外表。是的,看人不能光看外表。但是,假如你现在要和一个你从没见过面的人签订一笔百万元的某项合同,对方的衣着以及打扮非常怪异,或者衣着破烂不堪,脸看上去像有5天都没洗,你敢不敢和他签这个合同? 所以,你的仪容修饰得越好,越得体,越容易受到别人的接受和重视。下次当你推销自己时,你应当记住:经过“包装”以后的你,会有活跃的“交投”,同时肯定能以你满意的价钱“成交”。------------威风凛凛,源于战绩------------ 麦克阿瑟为了追求与众不同的效果,在着装上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有一次一位军官问他的衣着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他回答说:“不服从命令才会出名。”麦克阿瑟的衣着的确和巴顿的衣着一样出名(不过,巴顿是以他的豪华而出名),在不服从命令和自负傲物方面也几乎一样。在任职西点军校校长期间,麦克阿瑟经常拿着一根马鞭在校园里走动,与这个将军的摇篮多有不和谐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着装更是不符合规范要求。人们在照片和电影记录片中可以看到,麦克阿瑟几乎总是戴着一副太阳镜,身穿褪了色的卡其布军服,一顶发旧的便帽,玉米芯烟斗,除了衬衣领子上镶着5颗小小的金星外,再无上将的标志。麦克阿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美军将领中着装最随便的一位。后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这身装束颇有微词:“戴着那副讨厌的太阳镜,身上穿一件衬衣,还不扣纽扣,头上是一顶带着一堆军徽的便帽。我怎么也不明白……年纪这么大了,加上个五星上将,干吗要穿得像个19岁的少尉似的跑东跑西。”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样评价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一个巨人,一个体现了传奇人物的一切矛盾和对比的传奇式人物。他是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又是威风凛凛、自负的军人;他是专制者,又是民主主义者;他天生口才好,演说时感染力很强,丘吉尔式的雄辩可以鼓舞千百万人———也使大多数自由派无招架之功。”尼克松的这些评价明显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麦克阿瑟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曾在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担任入侵菲律宾的美军司令。历史和人生常常就是这样的巧合,时间仅仅过了30多年,麦克阿瑟便成为了驻菲律宾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自负、高傲是出了名的。是个性使然,还是缺少应有的自制力?也许两方面的因素都有,也许另有其他原因。就麦克阿瑟本人来说,他的自负是有“本钱”的。在离开军界之前,虽然他在日军进攻菲律宾时,留下了“走麦城”的记录,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仅有骄人的战绩,更为自己“积攒”了自负的“资本”。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凡是他留下足迹的地方(朝鲜战场除外),他都留下了不同凡响的声誉。 如此经历,以麦克阿瑟的个性,要求他“夹着尾巴做人”,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讲究个性、自由的国度里,恐怕是不可能的。------------放浪形赅,天才形态------------ 20世纪人类科学界有两个现在尚无人能够超越的伟人,一个是社会科学家弗洛伊德,他为人类贡献了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另一个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不但为当代物理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而且还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重新认识。人称他的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万有引力定律”。不错,从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以来,还没有哪位科学家的成就能够与之相比美。 用伟大、著名来形容爱因斯坦,丝毫不过分,他的科学理论高深莫测,因此对于爱因斯坦也很难全面认识,和许许多多科学家一样,在大多数人看来,爱因斯坦有许多常人不能理解或解释的怪癖。比如,这位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不修边幅,差不多人尽皆知。即便是他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仍然不加修饰,头发蓬乱,以至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他还经常忘记带钥匙,甚至在结婚当天晚上,他带新娘回去还不得不喊房东老太太开门。移居美国后,爱因斯坦的生活境况改变了许多,但从装束上,谁也看不出他就是改变科学命运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总是穿着一件灰色的毛线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就连会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但是,这一简单的、在别人眼中甚至是可笑的生活习惯不能说明这位伟大科学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不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更不是爱因斯坦性格孤僻的表现。有个性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的确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这似乎能与他取得与众不同的伟大成就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值得让人体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孤独。值得注意的是:孤独与孤僻不是一回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孤独和苦闷联系在一起。其实,对那些取得伟大成就、名扬四海的科学家来说。孤独已不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境界——他人难以理喻的境界。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孤独创造完美,混乱制造麻烦。”结合爱因斯坦的孤独个性以及他在科学上创造的完美,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来形容爱因斯坦再恰当不过了。------------得意忘形,露出浅薄------------ 任何一次成功毕竟只是一次成功,离你人生的目标还很远很远;你所完成的,不过是你人生的一个短期目标。 一个人如果只是因为暂时的成功就得意得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从此就可以运天地于掌握之中,这种行为就叫做“浅薄”。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得意之色。 你成功了,所以你得意,但没有跟你一起奋斗的人可能并不会这么想。而那些人生的失意者,由于他们的失败与你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此刻的心理最为脆弱,也最多心,因此,此时你的得意,你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反衬着他的失意、他的落寞、他的潦倒,甚至,你的一言一行在他听来都像是对他的嘲讽和讥笑。就如人们平时所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在你为你的成功而欢呼的时候,你得看看你的周围,看看你的身边,否则,有可能你的欢呼就会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一次,一个人因为晋升了高级职称,约了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庆祝。或许是因为年少得志,或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或许是因为多喝了几杯,这位老兄就在酒桌上大谈特谈自己成功的经验,大谈特谈自己的才华是如何的出众,能力是多么地强于别人。这些,不是不可以谈,但他忘记了同桌有一个“屡试不第”的老范进,评了五六次职称,年年都是名落孙山,眼看着胡子一大把了,却仍然和那些嘴上没长几根毛的小伙子一起参评。为这件事情,妻子隔三岔五就数落他,骂他没出息,没本事,没能耐,总之是什么难听、什么能刺伤他就骂他什么,而且就连离婚都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你想,在这种情景下,他能听得下去吗?所以,没喝几杯,他就借故离开了,弄得一桌人不欢而散。过后,有些朋友就说那位晋升了高级职称的老兄不够朋友,明知道有老范进在座,却大谈特谈什么自己的成功之道,且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未免太残忍了一些。 好端端的一件喜事,最后却弄成这样,这恐怕出乎请客者的意料。 不管你是新近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你的公司这两天又接了大生意,或者是你在股市上又狠赚了一笔,等等,你尽可以高兴、得意,但切记不要忘形。你不妨这么想,距离真正的成功,我还差得远这呢!这样,你就会低调一些,不会得意忘形,别人也可能就会真诚地为你的成功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行为说明才智——品谋贵人:从行到智------------ 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果断地处理事情,以无穷的应变能力面对突然的惊扰,不用文采就能表现出灵秀,这是有智慧、有头脑的人。一个人不能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又不听人劝告,执守一种观念而不懂得变通,固执己见而不懂得改正,这是愚鲁刚愎的人。别人说什么也不听从,自私自利,毫不掩饰,强词夺理,颠倒是非,这种人是好诬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一言一行见人品(1)------------ 楚国有一个人,涉嫌犯罪,虽然宰相调查了3年,可是一直都没有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问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没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房产一定会被没收,为什么宰相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呢?”他想了很久,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去试探宰相的心意。 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办这件事。那个人见了宰相脱口就说:“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让给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应了,就表示这个人有罪,但是宰相摇摇头说:“不!这个人没有罪,这幢房子不能让给你。”当那个人要离开的时候,宰相暗叫一声:“糟了!”同时大声叫住他说:“我与你的交情不错,你为什么要跟我耍这种手段呢?”那个人明知被看透了,却仍然装出不解的样子说:“我并没有耍什么花样啊!”宰相说:“你的要求被我拒绝了,却仍然这么高兴,我想你一定是受了那个嫌疑犯的委托前来试探我的吧?” 这个故事里,两位主角各自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成功地透视了对方的心意。 战国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3世纪,在这200年间,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你争我夺,整个政局纷扰不安,直至秦始皇出来才统一了天下,这段时期可说是人类文化史的转折点。人类的纠纷,自古以来就层出不穷,而尤以战国时代最为激烈。不但政治上如此,就是在学术上也是一样,从人性到底是善是恶之争,以至如何处理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哲学,诸子百家都各据一说,相互抗衡;故以战国时代为中心的前后四五百年间,产生了《老子》、《论语》、《孟子》、《苟子》、《韩非子》、《战国策》……等经典著作。有些人认为,研究古典文学、哲学是非常困难的事,而且与现代生活脱了节,殊不知这些古典文学、哲学,在今日的人际关系中还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任何人都无法把所有快乐、不快乐的感情完全掩饰,而不表露在言行举止上。高兴时动作自然比较起劲,态度也比较爽朗干脆。相反地,悲伤或疲倦时,便变得消沉郁闷而兴趣索然。 手指如弹钢琴般的敲打着,是内心焦躁的表现;拿着香烟的手微微颤抖,表示紧张、兴奋的情绪;而无意识地拍拍西裤的灰尘、挖指甲等,是心不在焉的表现。 不时交叉双脚,其实是焦急或掺杂着畏缩、恐惧的行为,而以鞋头踢着东西,或以鞋跟打着拍子,则是心中思索着其他事物,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如果像关在铁笼中的熊不停地踱着步伐,若有所思,则是心理焦躁的表征动作。 掩嘴是一种明显未成熟、还带孩子气的动作。用拇指触在面颊上,将手遮住嘴的部位称作掩嘴。也许说谎者大脑潜意识中他不想说那些骗人的话,而导致了掩嘴这一动作。也有人假装咳嗽来掩饰其掩嘴的动作,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一个同你谈话的人常伴有掩嘴的手势,也许他正在说谎话。可当你讲话时,听者掩着嘴,也许说明听者觉察到你在说的话令他不满意。有时,这种掩嘴的动作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形式:用指尖轻轻触摸一下嘴唇;将手握成拳状,将嘴遮住。 有时,当一个人说谎后,会有一种不好的想法进入大脑,于是会下意识地指示手指去遮掩嘴,但是,到了最后的关头,又害怕别人看出他在说谎,因此,只是很快地在鼻子上摸一下,马上就把手放下来。当一个人不是在说谎,那么,他触摸鼻子时,一般要用手在鼻子上磨擦一会儿,或搔抓一下,而不是只轻轻触摸一下。 有时,说谎者讲话时用写字的那只手的食指挠耳垂下方部位。有趣的是这种手势要挠上5次左右。 手插裤兜者双脚自然站立,双手插在裤兜里,时不时取出来又插进去,这种人的性格比较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中他们最缺乏灵活性,往往用呆办法来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双手后背者两脚并拢或自然站立,双手背在背后,这种人大多在感情上比较急躁,但他与人交往时,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其中可能较大的原因是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当过兵的人对双手后背这种习惯动作很熟悉。尽管部队规定在正式场合不许袖手和背手,但还是可以看到在非正式场合一群新兵聊天的时候,突然老兵班长来了,他往往就是背握着手,昂起下巴,在新兵中走来走去。把老班长这种动作换成语言来表示,就等于他在说:“我是老兵,我是班长,你们得听我的。”这是相当自信的姿势。 经常“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他们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引起别人的不愉快。但是,经常摇头或点头的人,自我意识强烈,工作积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吐烟圈者突出的特点是与别人谈话时,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支配欲望强,不喜欢受约束,为人比较慷慨,哥们儿义气重,因此他们周围总是包围着一群相干和不相干的人。吐烟圈还能看出此人对某个状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态度,那就是看他把烟圈是朝上吐还是朝下吐。一个积极、自信的人多半会把烟向上吐。相反,消极、多疑的人多半会朝下吐烟。若是朝下吐,而且是由嘴角吐烟时,表示出此人非常消极或诡秘的态度。------------一言一行见人品(2)------------ 拍打头部这个动作多数时候的意义是表示对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刚才还陷入困境,现在则走出了迷雾,找到了处理事情的办法。拍打的部位如果是后脑勺表明这种人敬业,拍打脑部只是为了放松一下自己。时常拍打前额的人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不怕得罪人。 拍打掌心者与人谈话时,只要他动嘴,一定会有一个手部动作,比如相互拍打掌心、摊开双手、摆动手指等等,表示对他说话内容的强调。这种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自信心强,习惯于把自己在任何场合都塑造成“领袖”人物,性格大都属于外向型,很有一种男子汉的气派。 触摸头发者个性突出,性格鲜明,爱憎分明,尤其嫉恶如仇。他们经常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喜欢挤眉弄眼,爱拿人当调侃对象。这些人当中有的缺乏内涵修养,但他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大方并善于捕捉机会。 抖动腿脚者喜欢用腿或脚尖使整个腿部颤动,有时候还用脚尖磕打脚尖或者以脚掌拍打地面,这种人很能自我欣赏,性格较保守,很少考虑别人。然而当朋友有困难时,他会经常给朋友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建议。 习惯用手摸颈后时,是出现了恼恨或懊悔等负面情绪。这个姿势称为“防卫式的攻击姿态”,在遇到危险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用手护住脑后,但在防卫式的攻击姿势中,他们的防卫是伪装,结果手没有放到脑后,而是放到了颈后。女人伸手向后,撩起头发,来掩饰自己的恼恨情绪,并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摊开双手者大部分要表示真诚与公开的一个姿势。意大利人毫无约束地使用这种姿势,当他们受挫时,便将摊开的手放在胸前,做出“你要我怎么办”的姿态。他做的事情出现了坏的现象,别人提出来,而他摊开双手,表示他自己也没有办法解决,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摊开双手,有时耸肩的姿态也会随着张手和手掌朝上而来。演员常常用到这个姿势,他们不只是表现情绪,即使在说话前,也能显示出这个角色的开放个性。 解开外衣钮扣者内心真诚友善,他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这种思想时,最直接的动作便是解开外衣的钮扣,甚至脱掉外衣。在一个商业谈判会议上,当谈判对手开始脱掉外套,领导便可以知道双方正在谈论的某种协定有达成的可能;不管气温多么高,当一个商人觉得问题尚未解决,或尚未达成协议时,他是不会脱掉外套的。那些一会儿解开钮扣,一会儿又系上钮扣的人,做人较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 拍案击节者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谈话时,一个人以手在桌上叩击出单调的节奏,或者用笔杆敲打桌面,同时脚跟在地板上打拍子,或抖动脚,或用脚尖轻拍,这种节奏并不中途停止,而是不断地嗒嗒作响,这些都是在告诉你他已经对你所讲的话感到厌烦了。另外一种情形是,一个人在看书、读报、看电视,尤其是看球赛之类突然拍案击节,表示他对故事情节或运动员的某个动作表示赞赏。这种人性格乐观,对烦恼不记挂于心。 双手叉腰者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经过最短的距离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这个姿势,就像他用V字代表胜利的符号一样,成为他的特征。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这个意思。 双方距离的变化,能透露彼此的亲密程度。进展顺利的男女朋友,其间距离变化应该是呈社会距离、个体距离、亲密距离的渐近改变。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约会,都无法接近彼此距离,那么双方就有重新审视彼此关系的必要了。 用手势传达强烈的感情。手势可以表示强调,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愤怒时紧握拳头;懊悔时拍腿顿足;勇敢时拍胸而应;痛苦时捶胸顿足;失望时双手捂脸。有的手势令人远远地感到他的热情和欢喜;有的手势却轻率得像个阿飞;有的手势漫不经心。有的手势使人觉得洋洋自得;有的手势告诉你他非常之忙,正要赶着办一件紧急的事情;有的手势又告诉你他有要紧的事情要向你谈,请你等一等。------------三顾茅庐见才智------------ 三国时蜀汉建立者刘备是以“知人之明”著称于世的。他的知人之明的智慧,通过三顾茅庐一事,典型的体现出来。 刘备,字玄德。东汉远支皇族。少有大志,鲜语言,喜怒不形于色,款款有君子之风。幼年家贫穷,与母贩麻鞋、织草席为生。15岁同辽西公孙瓒师于名儒九江太守卢植,但不好读书,善与人相处,好结交豪杰。青少年争相附之,尤与关羽、张飞相友善,寝则同床,情若兄弟。 关羽人称美髯公,字云长,熟读《左氏春秋》,有深谋大略。 张飞,字翼德,以勇猛雄壮称世。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得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之资助,得以在涿县组建军队,与关羽、张飞起兵。刘备为平原相,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属,时人称二员大将为“万人敌”,为刘备建立霸业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刘备又得智勇双全“一身是胆”的赵云,更是如虎添翼。可惜他们都是武将,缺乏一位善于出谋划策,具有远见卓识的文将。因此,刘备常常寄人篱下,先依大将军何进,后转中郎将公孙瓒处,旋又投靠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人,继而投奔刘表。在中原始终无法立足,施展不了鸿图雄业。刘备懂得“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的道理,更渴慕贤才奇上辅佐自己。于是,归附刘备的荆襄之士和北方流落南方的士人智者不断增多。 207年,刘备拜访了当时名士司马徽,此人素有知人物知世事之名。遂介绍诸葛亮、庞统给刘备,说前者是“伏龙”,后者是“凤雏”。后诸葛亮好友徐庶投奔刘备,力荐诸葛亮,说亮是“卧龙”。刘备于是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登门向年仅27岁的诸葛亮求教。精诚所至,使诸葛亮大为感动。他纵论天下形势,建议占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内修政治,外联孙权,待机统一中国。此乃著名之“隆中对”。从此,诸葛亮即为刘备之得力助手和主要谋士。仅用7年时间,刘备就入蜀占成都,不仅获“殷盛丰乐”的益州,又得刘璋部下法正、董和、黄权、李严等,增加了不少人才。至此,三方鼎立之势已成。 刘备从一贩履织席之徒,成为雄踞一方之主,其根本原因就是具有知人之明,而且择人用人时,先则出于礼贤下士,广收各种人才。其次为待人以诚,不分尊卑,一视同仁。士之下者,亦同席而坐,同篡而食,无所区别。此等诚心,使刺客不忍,语之而去。 刘备早年屡遭挫折,但百折不挠,奋力创业,中年开疆拓土,建国称帝。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刘禅,是否能继承父业,帝统长存。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备又是以有“知人之明”著称的。他对刘禅应当是有所了解,预感到这位太子可能出息不大。所以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君臣坦诚相知不知感动了多少代后辈。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厚望,辅佐刘禅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扶不起来的阿斗”终于把江山拱手让于魏,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然使诸葛亮遗憾痛心的不止一个“阿斗”。刘备在临终前鉴于马谡常夸夸其谈,劝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仔细观察他。诸葛亮不以为然,仍然器重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知“明不知人”,请自贬三级。人们诚然传颂诸葛亮执法公正,严于律己的作风,同时也对刘备知人甚明而感叹不止。------------能屈能伸的大谋略------------ 凡能“忍”者,必能成大事,这是一种典型的成功性格。为了自己的抱负、事业,什么都能忍。从一朝诸侯王到为人奴仆、从锦衣玉食到粗茶淡饭,为人养马,给人尝便,都忍了,为的是日后的崛起。 勾践忍辱负重终吞吴,显示他以屈求伸的政治谋略。 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的忍使他成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国王、侍从、霸主这三者的更替变化为勾践画出一条奇妙的命运轨迹。 勾践性格能忍,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最终也没有白忍,终于大仇得报。其实,这本算不上什么报仇不报仇,诸侯国之间相互蚕食攻伐在春秋战国时是很正常的事,这里所要探究的是勾践能忍的性格,而最终凭此成就了复国大业。 坚韧不拔,忍辱负重,其结果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勾践坚韧能忍是为了灭吴兴越,忍到一定程度总有爆发的一天,如果一味的忍下去,则是性格懦弱的表现,勾践终于忍到该向吴国发难的时候了。结果正如勾践所愿,一战便把吴军杀得大败,这次卑躬屈膝的不再是越王勾践了,而是吴王夫差。夫差也想像当年勾践向自己称臣为奴一样,打算投降勾践,勾践很可怜夫差,想答应夫差的请求,但被范蠡劝住了,最终吴国灭亡了,吴王夫差自杀身亡,当时中原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处于低潮,不少小国投降了勾践,于是勾践俨然成了最后一代春秋霸主。勾践终于一吐胸中20多年的压抑。 坚韧不屈的性格,忍辱负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从晋文公的称霸之路和勾践的称霸之路来看,虽然经历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坚韧,能挺住困难,晋文公流亡19年,倍受磨难,勾践为人奴仆3年,他们都忍住了,挺住了,所以也成功了,看来坚韧不屈的性格所打造的命运是辉煌的。 国王、奴仆、霸主把勾践人生命运的轨迹勾画得清清楚楚,难道我们不能从此例中受到启发吗?------------忍辱负重为才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更是司马迁性格与人格的绝唱,客观地涵盖了司马迁性格的耿直,人格的伟大,命运的悲枪。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已成为中国人警世格言了,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心声的呐喊,民族性格的展现,民族灵魂的精华得到了全面的昭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耿直伟大的人,更看到了一个不屈的民族。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显示出他的学术抱负。 千百年来,耿直性格的代表人物应首推汉朝的司马迁。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满朝文武诬辞如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而司马迁则挺身而出。司马迁当然知道为李陵辩护的危险,但司马迁就是司马迁,他有着耿直的性格,他不会违心的去说话,他不怕“以卵击石”的后果,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趁机对李陵大肆进攻,司马迁抱着就事论事的态度,对汉武帝直言不讳,认真地评定了李陵的功过,他想把“李陵事件”放在道德与人格的高度去认识,同时也揭露了形形色色的丑恶嘴脸。这使他激怒了汉武帝,更激怒了那些“全躯保佑妻子之臣”,司马迁由“李陵事件”走向了“李陵之祸”被判处了死刑。虽然这是由汉武帝一手操纵和导演的历史话剧,但直接导致他个人悲剧的原因,在于他的个性——不受他人影响,不畏权势,敢讲真话,耿直无私。 或许是他对生命的热爱,或许是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他正在写《史记》),他没有选择死,如果是以钱赎罪,对清贫的他来说是不现实的,如果他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接受宫刑的处罚,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经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昂首挺胸地奔赴刑场,刀起头落,只需一时的勇气。然而走进“蚕室”接受宫刑,却是莫大耻辱,需要的是一生的勇气,但是他觉得如果“伏法受死”,不过是举手投足间的事情,还会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死得其所!耿直的性格告诉他,他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读到此处,不知后人都是怎么看待司马迁的,或许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许封建卫道士认为:不知羞耻,死了算了;或许迂腐的文人认为:呜呼,痛哉!不管他们怎么看,在今天看来司马迁算得上一个伟丈夫,何也?顶天立地,面对汉武帝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知道这是冒杀头危险的;能屈能伸,受官刑忍了。让人对他的性格及人格无话可说。司马迁的耿直为我们的伟大民族宣告了一个精神誓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是的,人总免不了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此人生的价值在比较中表现出来。鸿毛与泰山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是人生价值的比较。在比较中让人选择,在比较中使人思考。不朽的精神有着坚韧的传播力。 司马迁通过《史记》表达了自己对以汉武帝为首的封建专制不屈的信念,这其中也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司马迁是一个思想者,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一个永恒的思想者。他把人生旅程中的风风雨雨,熔铸在自己的思想里,他思索社会,直书历史,透视统治阶级的本质,悲壮的命运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深邃,观念越来越清晰,认识越来越独到,因而,他具备了更深刻的生命力度。------------运筹时间,运筹智力------------ 善于运筹时间,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为了提高时效,把时间流逝的“不知不觉”变为“有知有觉”,诊断时间的实际利用率,从而建立更为有益的作息规律和生活节律,许多人都做了积极的探索。 康德(Immanue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祖籍苏格兰,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1740年入哥尼斯堡大学,5年后毕业,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开始在母校任教,1770年升为教授。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被恩格斯认为“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并且在哲学史上起了革命性的作用。1770年以后,致力于哲学和社会理论问题研究。发表了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依次阐述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观点。由于他在哲学上的卓著成就,被后人称为“西方哲学泰斗”。1797年退休。 康德的生活习惯比太阳的升沉还要有规律。他每天起床、穿衣、喝咖啡、写稿、讲演、吃饭、散步都有定时。替他写传记的人说:“康德的生活是最规矩不过的规则动词。”德国的哥尼斯堡的居民都有一个毫无差错的时钟,帮助他们校对时间,因为住在这个地方的大思想家康德每天恰好在下午3点30分出门散步,分秒不差,连续30年准确无误,恒定不变。康德迈着匀称的步伐走向菩堤街的时候,他的灰色手杖也轻轻地敲打着地面,合拍应节丝毫不爽。“你看,哲学家出巡了?”哥尼斯堡的人都用惊异的眼光看他旁若无人地穿街过巷,感叹他几十年能够守志笃一,宁静致远,竟有这样严格的作息制度。康德靠着自己的毅力,养成规律用时的良好习惯,终生受益无穷。这使他在深入了形而上学的堂奥,并且进军科学如物理学、几何学、代数学、心理学、天文学和逻辑学的领域时,能够集中起全部的体力和精力,充分挖掘时间的最大能源,达到了“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执着探索。他的学术思想可谓会通百家,在西方哲学中是继希腊的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一个集大成的人物。 居里夫妇被人们誉为“镭的父母”。由于这一杰出成就,居里夫妇和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者)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06年,居里逝世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物质放射性,取得重大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著作,对原子核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玛丽·居里的成就,是与她一生爱惜时间,艰苦奋斗分不开的。1891年,玛丽来到巴黎上大学,一开始住在做医生的二姐家里,但因为这里人来人往,应酬不断,再加上离学校远,每天要乘公共马车上学,太耽误时间,于是,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阁楼,单身独居。在居里看来,时间就是知识。巴黎的冬天是寒冷的,阁楼像个冰窖。但是,为了省钱,更为了节省生炉子的时间,她很少买煤取暖。晚上实在太冷,冻得睡不着,她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有时还把屋里的一把椅子也压在被子上,借以“取暖”。平时居里总是买一些现成的食品充饥,有时一连几个星期只吃面包,而不肯用半小时去做饭,这种习惯一直伴随她一生。在她成为名人之后,她依然很少做饭和上饭馆,每天只在实验室里吃几片面包和牛油。 为了从事科学研究,居里夫人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平时,居里夫妇闭门谢客,甚至为了不让客人占用宝贵的时间,竟不愿在家中添第三把椅子。做了母亲的居里夫人,有时连孩子吃饭的时间过长都焦急得流泪。在穿着上,她更是从不花费时间打扮自己,在她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后,竟还穿着那件初出茅庐时的“黑色薄纱面子”的长裙。 这种看似不尽人情,几乎是苛刻地珍惜分分秒秒的做法,恰恰是献身于任何一种事业都不能缺少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得好:“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了。”由此可见,爱惜时间,对于成才是何等重要啊。 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1890~1972),以惊人的毅力,56年如一日,总结出来的“时间统计法”,为后人用时间巧运筹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好办法。他从1916年1月1日26岁时起,每天对自身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浪费的时间加以记录,加以核算,并且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从未间断。每天的各项活动所支出的时间全都历历在案,而且各种事情耗时的起讫时间,相当准确,误差不超过5分钟。1964年4月8日这一天,他这样记录道: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 柳比歇夫在统计中,把所有的毛时间都扣除,只注重每天纯时间(花在专一工作上的时间)的数量。柳比歇夫纯时间的最高记录是1937年7月,一个月工作316小时,每天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他还把一昼夜中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分别从事两类工作。第一类是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如写书、研究等。第二类是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其他活动,如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等等,所有计算过的工作量都竭力按时完成。 有了精确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还能作出各种单项统计。比如一年中看书、作文、听报告、会友等的次数和时间。譬如,他撰写《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这一学术论文,共用去了“43小时45分钟”,文末还列有论文的写作历程。他像成本会计,每做一项工作,都要计算时间的“投资”。他的统计精确到“分”。正因为他计时到“分”,惜时也到“分”,使他牢牢抓住了时间的效率,一生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众多成就:发表学术著作70余部;撰写了125万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从昆虫学到科学史,从遗传学到进化论,其数量和质量之高均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统计法”,像一面镜子,随时照出了时间的无形流逝,照出了难以预料的浪费和某种自难察觉的懒惰。柳比歇夫借助于此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消除无效时耗,集中使用精力,捕捉最佳情绪,赢得最佳时间,争取最佳效果,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效益。------------修齐治平足下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仁孝思想的核心。家国一体,移孝为忠是仁孝思想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的发展,正是这些能舍弃“小家”而为“大家”的志士仁人们自强不息地进取与追求的结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民族腾飞的源泉。 孔子处于春秋末年,正是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产生的大变革时代。当时社会政治动荡,臣弑君、下侵上等事件不断出现,各诸侯国几乎找不到像样的典章制度,只有鲁国还保留许多文献,这为孔子提供了良好的旧文化基础。孔子提出最高的道德概念“仁”,他的道德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梯”为本,以“礼”作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绳。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认为自己不搞创新,只是转述前人的传统。孔子认为“礼治”必须从“正名”开始。“正名”就是严格遵守周礼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绝不允许任何人有犯上作乱的行为。而“礼治”必须提倡“仁”,“仁”就是“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仪规范,他把“克己”的手段归结为四个条目,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实质上就是自省与律己,他要求人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宽于责人,严于律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强调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他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要求积极帮助别人,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把自己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孔子称赞安贫乐道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他的“仁人”、“君子”的论述鼓励了后来多少志士仁人、忠臣孝子。孔子也被人们尊为“圣人”、“先师”。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孝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的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自己的父母,推广开来也尊敬别人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儿女,推广开来也爱护别人的儿女,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这可以说是孔子“仁爱”思想的发扬光大。 孟子从“人性善”的角度出发,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统治人才。他认为统治阶级“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之道,用一般的政治手段不如用教育手段那样有效。 孟子与孔子一样,重视立志问题。他认为士首先应当“尚志”,就是要“居仁由义”。“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一个人如果有所选择,以“仁义”为标准,就能分辨善恶,认清应为与不应为的事情。孟轲主张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闻过则喜”,“见善思迁”,“与人为善”;“大丈夫”应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但更宝贵的是忠于统治阶级的道德,在必要时,一个人应当“舍生取义”。他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孔于“杀身成仁”的同义语。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的政治和伦理思想体系,而孟轲则在“仁”的基础上增加了“义”这个重点,后人概括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对于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有深刻的影响,无数“志士仁人”为保家卫国,甘为疆土洒鲜血。这种伟大精神,一直都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勤奋一生,分秒必争------------ 我国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了研究经学,曾“三年不窥园”。他对时间的重视,颇为后人赞叹。 董仲舒(前179至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北)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当上了博士(官名)。汉武帝即位后,招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接连对董仲舒进行了3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也称为“天人三策”。任江都相、胶西王相。晚年虽退居在家,朝廷如有大议,还要派使者至其家中请教,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他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秩序。另外,他还根据《春秋》大一统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2000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可谓为学勤奋,惜时如金。据传董仲舒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专心,从不懈怠,而且这种精神一直保持到老年。《汉书·董仲舒传》言其为研究经学“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桓谭的《新论·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于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家里的园子也不看一看。他全力投入经学研究,不给自己留下片刻闲散的时间。他一连数年足不出户,以至他的一些后人师门的弟子只能向先来的师兄请教学问,好些弟子学业有成,竞久未见过老师的面。 正是在这种不肯荒废一分一秒的人生中,董仲舒学贯百家,通古穷经,被时人称为“汉代孔子”,成了一位上继往圣起绝学,下开万世兴太平的杰出的经学家。------------进谏是为国,改革是忠人------------ 自古敢谏必敢犯,这种性格的人不多,他们都正直无私。古今第一谏臣,魏征可算其一,如果说魏征敢谏是他遇上了英明之主唐太宗,那关逢龙谏桀、比干谏纣又当怎论呢?后二者明知所侍之君昏庸残暴也谏了。实际是耿介正直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敢犯天成龙颜。 明知天威不可犯,但魏征却偏犯,这是由其耿介刚直的个性所决定。如果说考虑到天下长治久安的的大计可谏,那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应该属私事了吧,但在魏征眼里,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社稷的安危,黎民的祸福,所以他的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 人言“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以这种观点来看,魏征自然不是“忠臣”,然而,他却是千古良臣!因为在他心目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正直耿介的个性让他“大忠”而不是“小怨”。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就是说忠国不是忠君,忠民不是忠人。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一生惜时好学,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好学,为他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 王安石平生好学不倦,读书可以说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少年时即喜欢读书,且记忆力惊人,能过目不忘。后来,他为了谋求进身之路,将来好干一番事业,更是珍惜时间,发愤攻读。22岁的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派到扬州做淮南判官。他在官署里,除了办公事之外,就是埋头学习,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牺牲了。他常常通宵读书,黎明时才睡一会儿,然后匆匆起床,胡乱穿上衣服,到衙中办公,有时连脸也顾不上洗。因此,人们总见他蓬首垢面,当时,担任扬州知府的韩琦,见这个属官如此不修边幅,萎靡不振,就怀疑他夜间不务正业,饮酒过度。为此,韩琦多次劝戒王安石要自重自爱,不可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王安石听了,并不分辨,只是点头称是。日后,韩琦得知王安石衣冠不整,形容憔悴的原因,是因为通宵苦读的缘故,大为赞叹,并格外器重这位属官了。在任鄞县知县时,王安石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一周中拿出两天时间集中处理公务,其余全部用于读书和写作。他为了多读一些书,不仅忘记了休息。睡眠,就连吃饭的功夫也常常被挤占。他常常在吃饭时边吃边读书,有时来不及用筷子,便用手抓食物。他做宰相时,家仆们曾误认为他喜欢吃獐子肉。因为每次吃饭时,他都只吃獐子肉,其他菜一概不动。后来发现,每次上菜,獐子肉都摆在离他最近处。于是,夫人让家人故意用别的菜与獐子肉调换位置,结果这次獐子肉原封不动。人们才知道王安石吃菜只捡靠近身边的吃,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读书思考问题上了。 靠着这种惜时的精神,王安石博览群书,不仅钻研了大量经史典籍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著作,同时还研究了佛学和道学。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使王安石的眼界越来越宽阔,学问越来越渊博,后来,他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集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杰出人才。------------于条理处看思路------------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的阶段,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的意思。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沉静地等待其他更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经常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安放得也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的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决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做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 厨师用锅煎鱼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不觉得好吃。相反地,如果尽煎一面,不加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子,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是烹调需要秘诀,做一切事都是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检讨的地步,至少可以使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唯有那些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头脑昏乱,做事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于细节处看功夫------------ 忽略细节的人生是古装戏里的“洒狗血”——内心什么也没有,却装着有感情的样子,大喊大叫,拼命表演。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测定一下今后工作的前途。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做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上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细节的问题了。 工作细心不容忽视。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的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发展的营养剂。 工作上的这种细心,所需的另一点就是亲切感,一点人情味,与人方便,一种替别人着想的心情。“若是我的话,就想这么做”,这就是亲切感。 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做了注脚:“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细节,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感。也许是生活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我们读小说时,总被作家笔下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碍、动作、语言所感动。------------识人之妙存乎一心——品谋贵人:从言到识------------ 所谓品人之言,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考查人的心志。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言是鉴识别人的重要依据。人的思想及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试看那些善于言谈的人,把生活弄得随时随地都很快乐。他们在业余的时间里,可以和他们的朋友或他们的家庭快快活活地过一个晚上,使大家得到更多的乐趣。这些人在一起需要说几句话的场合,往往能说得十分得体,恰到好处。因此,善于运用口才的人,在生活、工作中都有很大的成功。------------侃侃而谈,路在何方------------ 什么是世界上引力最大的东西呢?是语言。有一则谜语这样讲道:“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不用多用脑子,一猜就知道是人的语言。谁拥有了美妙的语言,谁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试想想,人们深邃的思想,哪一样离得开语言来表达呢?所以说它能“粘”住一切。人有一张嘴,作用无非是两个,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也许说话对人类来说是太普遍、太平常了,人们对这个抓不住、摸不清、又稍纵即逝的“怪物”的由来作种种美好的想像。有一个传说,在人类还处于野蛮时代的时候,大家都是哑巴,传情达意只靠手势和眼神。有一年大旱,忽然下起了大雨,久渴的人们纷纷张大嘴巴来喝。奇怪的是,这雨水一落到哑巴的嘴里,即能发出声音,继而又能说出话。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古今中外都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雄辩家。像古罗马,演说曾风靡一时,群众把倾听演说作为生活的享受之一。那时演说家比文学家占有更光辉的地位,雄辩术甚至成为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装饰品。那时,人们不愿意听音乐,而愿意把时间花在听讲演、听争辩上。每天这个庄严的时刻,城市万人空巷,铺子关门,主教也由卫兵簇拥着去听。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甚至专门养一批“说客”,周游天下,为宣传自己的主张服务。战国时,苏秦与张仪,一纵一横,其辩才声震之下,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至于司马错论伐蜀,虞卿斥楼援等。这些说客,词锋锐利,议论悉辟,推论事理,切中时弊,他们都不愧是口才艺术家。纵观我国历史,从古代的孟轲、晏子、墨子……直到近代许多杰出的人物,如严复、孙中山、李大钊、肖楚女等,都有着极其高超的说话艺术。外国的有希腊的西塞罗、雅典的德摩斯梯尼、美国的华盛顿、林肯直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都堪称口才艺术家。这些人中豪杰,自然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说话能力是21世纪高效能必备的能力,不但要做到会说话、擅说话,还一定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切忌狂妄自大、言语伤人。------------言辞选择见城府------------ 善于言谈者似乎是城府型的人,因为他不会擅自下结论,同时也不会强迫对方同意。 相对说来,城府型的人说起话来总是静悄悄的,说话的节奏缓慢,平铺直叙,极少抑扬顿挫的变化,在交谈时始终保持沉着的态度。至于谈及自己本身的事情……不是结结巴巴,就是模棱两可。 城府型的人不会轻易地同意别人的说法,也不容易被说服,他更不会盲目地附和对方,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是不会明显地说出来罢了。 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不容易看到他的内心,说他狡猾也不为过。 寒暄、问候,以及礼仪等方面的待人态度、举止等,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那种微妙的不同处,在初次见面时就会叫人感受到“人格”的差异。其实除了这点以外,又可以借此判断对方的性格。 某些城府型人首次会见尊长时,会感到非常紧张,如果是有介绍者同席的场合,情形将更糟糕。尤其是怕见陌生人的城府型人,初次见面时尴尬万分,使气氛更加紧张;跟尊长寒暄时,要么言词生硬,给人一种唐突的感觉,要么说起话来支支吾吾令人不知所云。而且在自我介绍以后,久久不能把自己的意图说出来。就算对方叫他坐下,两个人相对时,他也不会主动地打开话匣子,坐在那儿忸怩不安,一旦开始进入正题时,开头语会拖得出奇的冗长,又喜欢仔细考虑以后,方才说出口,以致在进入“正题”以前,耗费了很长的时间。 单纯型的人跟初识的人交谈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属于单纯型,就算是初次见面,他也不怕生,甚至能够以亲密而开放的态度接待对方。 即使在打招呼时,他也会两眼脉脉含情,以明快的态度表示亲热。在礼节方面,他也懂得殷勤而诚心地待人,以给人温暖而明朗的感觉。 如果有介绍者在场,他就会尤如见到老朋友似的应对,配合着对方讲话的节奏,点头称“是……是……”如果被介绍给比他地位更高的人物时,开始时他会显得很谦卑的样子,以致声调偶尔上扬,偶尔也会变得细小。 对于伟大的人物,他会很坦诚地表现出尊敬之意,当对方温柔地对他说话,或者赞扬他时,他就会表现出喜不自胜的样子而把头颈低垂。自己被他人理解时,他就会喜形于色,内心充满了感谢之情,当他感到安心而精神松弛时,就会变成劲头十足的模样。他的态度马上会表现出一点儿的得意忘形,说话的方式有些大言不惭。因为单纯的人一旦碰到他人说了几句话以后,就会更为“活份”起来,自然谈起话来就会夸大些。一旦聊到自我陶醉的境界时,就会对自己所说的话得意起来。因为懂得抓住跟对方同时笑的时机,气氛就会和谐起来,对方自然也会感到愉快。 他们不像城府型的人那样,跟对方保持一段距离交谈,而是始终认为别人跟他们并没有隔阂,正因为如此,喜欢靠近对方交谈。在他们的眼里没有所谓难缠的人,就算对方不发一语,他们也能够叫对方开口说话。 就是由于拥有这种特性,他们喜欢跟人们在一块儿。当他们独处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愿意到人多的地方露脸。喜欢联合几个伙伴,在一块儿相聚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