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1) 兵问曰:交和而舍(2),粮食均足,人兵敌衡(3),客主(4)两惧。敌人圆阵以胥(5),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惧。 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7)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日:击此者,□阵而□(8)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匆令知之。 此击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9),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10),期其中极(11)。此杀将击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12),慎避广易(13)。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14)。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15)之道也。 交和而舍,粮食不属(16),人兵不足俧(17),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梁偼(18),诸侯莫之或待(19)。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骀(20),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21),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22),使离其固,以揆其虑(23),施伏设援,击其移庶(24)。此击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25),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村士练兵,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 此击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和,军队左右垒门。舍,扎营。意谓两军相对,准备交战。 (3)敌,相当。意谓双方人力和武器相当。 (4)客指进攻的一方,主指守御的一方。 (5)胥,等待。 (6)傅,借为薄,迫近,接触。 (7)遂,借为队。 (8)参看《十阵》注(47) (9)延而衡,与下文“延阵以衡”同意,指把军阵延长,横着摆开。 (10)材士,材力之士。练兵,精选的士卒。 (11)中极,要害。意谓务期攻敌要害。下文“期于中极”与此同意。 (12)意谓凭据险阻隘塞之地,恃以为固。 (13)意谓要避开平敞开阔的地形。 (14)抵,挤,推。意谓把敌人压迫到平坦的地带。 (15)徒人,步卒。 (16)属,连续。意谓粮食接济不上。 (17)俧,疑借为恃。 (18)理强梁偼,疑当读为“吏强粮接”,吏指军吏。 (19)待,抵御。意谓其它诸侯国都不能抵御。 (20)骀(tai台),疑借为担 (21)以上二句意谓我离敌太远则打不到敌人,离敌过近则无立足之地。 (22)“攻其所必救”之语见《孙子,虚实》。 (23)揆(kui葵),揣度。意谓揣度敌人的行动意图。 (24)庶,众。移庶,移动中的敌众。 (25)意谓敌人把军队布置成簸箕形的阵势。 [ 原文]兵问曰:交和而舍,粮食均足,人兵敌衡,客主两惧。敌人圆阵以胥,因以为固,击[ 之奈何?曰] :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佯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其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曰:击此者,□阵而□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此击方之道也。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二者[□□□□□] 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此杀将击衡之道也。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道也。交和而舍,粮食不属,人兵不足俧,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粮瞍,诸侯莫之或待。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骀,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此击保固之道也。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良,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材士练兵,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此击箕之道也。 [ 译文]兵家问道:“两军对垒,双方粮食都很充足,兵员人数和武器也相当,双方彼此都畏惧对方。这时,敌军布下圆阵固守待战,怎么攻击敌军呢?”孙膑道:“攻击这样的敌军,可以把本方军兵分成四五路,有的军兵与敌军稍一接触就假装败逃,装出十分畏惧敌军的样子。敌军见我军畏惧,就会毫无顾忌地分兵追击我军。我军就可以乘放军乱而毁掉其坚固的阵地,随即驱动战车,擂响战鼓,五路军兵齐发,全军协同攻击敌军了。这就是击破敌军圆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方很富,我方很穷,敌军兵多,我军兵少,敌强我弱,敌军用方阵向我方进攻,我军该如何抗击敌军呢?”孙膑说:“抗击这样的敌军,..使集中的敌军分散,一接触就假装败逃,然后伺机从后面攻击敌军,但要注意不让敌军事先察觉。这就是攻破敌军方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人数既多又强,勇猛、敏捷,并且列成锐阵准备与我军交战,该如何抗击这样的敌军?”孙膑说:“抗击这样的敌军,要把本方的军队分成三部分,以便调动、分散敌军。用本方一部分军兵与敌军周旋抗衡,阻滞敌军;第二部分军兵..从而造成敌军将领恐惧,士兵惶惑,上下混乱,敌军必将全军大败。这就是击破敌军锐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人数多而且强大,布成阵势与我军交战,我军也列阵等待,但我军兵力太少,无法抗击敌军,该怎么办呢?”孙膑说:“抗击这样的敌军,要把本方军队分成三部分,并且要特别选出一部分精兵组成敢死队。用三部分中的两路军兵列成阵势,张开两翼,再用精兵组成的敢死队攻击敌军中枢,务求一击必中。这就是击杀敌军统兵将领,击破敌军攻击阵势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我军人数多,但战车、骑兵少,敌军战车和骑兵是我军的10 倍,该怎么与敌军交战呢?”孙膑说:“和这样的敌军交战,要占据险要地形,利用狭长的隘口,千万要避开开阔平坦的地带,因为开阔平坦地带有利于战车冲击,而险要隘口有利于步兵作战。这就是打败战车敌军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我军战车和骑乓多,但步兵少,而敌军步兵多,是我军的10 倍,该如何与敌军作战呢?”孙膑说:“和这样的敌军交战,千万要避开险阻地带,想方设法把敌军引到平坦开阔地带去决战。敌军步兵虽是我军10 倍,但开阔平坦地区便于我军战车和骑兵冲击,这样就可将敌军全部击败了。这就是打败放军步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我军粮食不足,人员和兵器又补给不上,而且是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去攻击敌军,而敌军兵力又是我军的10 倍,该怎样对敌作战呢?”孙膑说:“对这样的敌军作战,..(原文残缺)”“两军对垒时,敌军将领勇猛无畏,敌军兵多而强,阵地十分坚固,全军将士都很勇敢,没有后顾之忧。敌军将领威武,士兵勇敢善战,后方人员强干,粮食供应充足,诸候中无人敢与之争锋。该怎么与这样的敌军抗争呢?”孙膑说:“和这样的敌军抗争,可以公开宣布不敢与其抗争,明白显示出没有能力与其抗争,装出完全对其屈服的样子,从而使我军产生骄傲情绪,松懈斗志,要让敌军看不出我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趁敌军懈怠和疑虑之际,对敌军发动攻击。敌军虽然又富又勇敢,但全军离开营地,行军迁移,前后不能相互照应,这时,我军可以趁机拦腰截击敌军,很容易将其打败。这就是打败强敌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凭借山地险要地形据守,阻止我军前进,我军如离敌军远就无法接触敌军,离敌军近了又没有依托之地,该怎样与这样的敌军交战呢?”孙膑说:“与这样的敌军交战,..要攻击敌军必定要救援的地方,从而牵敌军离开其坚固的阵地,并预先算计好敌军的计划,部署好伏兵和援军,在敌军移动时对其发动攻击。这就是攻击据险固守的敌军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和我军列阵相对,敌人摆出箕形阵势。估计敌军的意图,是想让我军落入其包围而使我全军覆没。该怎样与敌军对抗呢?”孙膑说:“对抗这样的敌军,要像口渴的人不喝水,饥饿的人不吃饭一样,不受敌军引诱,不中敌军圈套。用本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攻击敌军的中枢要害,待敌军..之时,派出精兵去攻击敌阵两翼。..敌军必然全军大败。 这就是攻破敌军簸箕阵的办法。” [ 解析]《十问》和上一篇《十阵》有共同之处:都是临敌用兵的战术总汇,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十阵》集中讲述如何运用兵阵去破敌取胜,而《十问》则是讲述在两军对垒的各种情势下,如何用兵取胜的战术战法。《十问》一文非常细致具体他讲述了在各种情况下用兵破敌的战术原则和具体办法,比如讲“敌强我弱”,一般文章也就是从双方兵力对比和战斗力强弱对比而言,而这篇文章却又把“敌强我弱”具体划分为十种情况,提出十个怎么办,而且除第七种因竹简残缺,不知原文外,其余九种情况都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足供统兵将领临敌用兵参考。对敌我情势,用兵战术对策作出如此细致、具体、有效、可行的讲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难找出第二人了。所以说,这篇文章是临敌用兵的战术总汇。孙膑讲述的战术对策,不仅细致具体. 而且对实战很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可以用几个战例来加以印证。在对秦征战中,楚军的统兵将领项梁因骄傲松懈,被秦国大将章邯在一天夜里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死,楚军遭了一场大败。后来,楚怀王悬赏:“谁先打进关里,就封谁为王。”项羽抢先说:“秦军杀了我叔父,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我非报不可!大王请派我去!”刘邦接着说:“我也愿去。”楚怀王让他们二人各自领兵,分路进军。当时正有赵国使者向楚怀王求救:“章邯30 万大军围着我国矩鹿己快一个月了。要是大王不去救,赵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杀。请大王可怜吧!”项羽正要为叔父项梁报仇,当即表示愿领兵去救赵,向章邯报仇。楚怀王认为项羽年轻,不放心他单独领兵前去,便让宋义统兵,项羽为副将。楚军到达安阳后。宋义就不敢再前进了,他畏惧秦军势大。项羽再三请求,宋义就是不同意。甚至下了一道命令:“上下将士,尽管像老虎那样勇猛,像豺狠那样凶狠,如果不服从我的命令,都得砍头!”宋义不让进军,整天在军帐中喝酒玩乐,不但气坏了项羽,也引起众楚军将士不满,纷纷请求项羽去对宋义说。项羽又一次去见宋义,从形势大义去说服宋义进军,而宋义却拍着桌子训斥项羽:“你反了?你怎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再也不能容忍,拔出宝剑,砍下宋义人头,提着人头出帐对士兵们说:“宋义私通齐国,背叛大王,我奉大王密令,已将他处死了!”众将士不明真象,又本来就不满宋义,便拥护项羽任统兵将领——代理上将军。项羽随后派人去向楚王报告,楚怀王也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兵权在握,立即派英布和蒲将军两员勇将带领两万军兵,渡过漳河,向秦军阵地前进,章邯派出两员大将领乓拦阻,被英布和蒲将军打得大败而逃。项羽随后带领大军渡过漳河。过河之后,项羽下令,每人只带三天干粮,把行军所带的锅全部砸烂,把渡河的船只全部凿沉,全军轻装疾进。他对众将士说:“国家兴亡,在此一举!咱们这次打仗,只准进,不许退,三天里一定要把秦兵打败!咱们死也不能回头!大家同意不同意?”众将士高举拳头,齐声高呼:“同意!同意!死也不回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壮举。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带兵去断秦军的粮道,他自统大军继续向钜鹿前进。秦军大将王离见楚军渡河后背水扎营,认为楚军不懂兵法,没把项羽看在眼里,只带了一支军马去迎战,结果碰上了正在前进的楚军,一交锋就吃了败仗,逃了回去,章邯正商议对付楚军办法,一听败回的王离说项羽厉害,便分兵九路迎敌。章邯本来想以他亲自带领的一路诱项羽进入秦军的包围之中,结果却被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以压倒秦军的气概和勇猛,把章邯带的一路秦军打得大败而逃,反倒把其他几路秦军冲乱了。章邯自己也弃军逃到钜鹿南面的大营里去了。项羽舞动画戟,催动乌骓马,带头勇猛冲杀秦军,众楚军全都英勇拼杀,秦军的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哪里还能抵挡得住!楚军势如破竹,二天打了九个大胜仗,打败了秦军九路大军,不但解了钜鹿之围,还让前来救赵却又畏惧秦军的齐、燕等各军将领畏服,恭推项羽为“诸候上将军”,表示“情愿听从上将军的指挥”。项羽果断地拿过兵权,“破釜沉舟”,敢打敢拼,身先士卒,神勇破敌,这正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所在。李世民是历代帝王中杰出的军事家,当年他御驾亲征高丽时,进军到辽东半岛,唐军连胜数仗,又进围安市。高丽派出高延寿、高惠真率兵15 万,前来救援。这时,太宗李世民对众将分析敌情说:“高延寿领兵直前,把几座城连起来作为堡垒,储足粮草,凭险据守,同时派兵抢夺我军牛马,困住我军,这是他们的上策;如不实行上策,而把安市城内的兵士和百姓全部迁走,乘黑夜全军退走,仍然不失为中策;如果他们不自量力,要和我军一决雌雄,这便是下策了。我料定他必定采用下策。你们等着看吧,高延寿必定被我活捉!”太宗话还没悦完,己有探马来报,高延寿领兵前来,离城只有40 里了。太宗高兴地说:“我早就料定他会如此,但还担心他在中途停留,不肯早来送死,现在要设法引诱他快点来,才好歼灭他。”便召来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命其带领一千突厥骑兵,前去诱敌,只准败,不准胜。阿史那社尔领兵前去,走了30 余里便与敌军相遇。敌军见唐军人少,便奋勇向前。阿史那社尔上前交锋,打了几个回合,便假装战败逃走。高延寿不知是计,笑着对高惠真说道:“人人都说唐兵强盛,哪知竟是这般没用,真是有名无实!”便毫无顾忌地催促大军快速前进,直到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布阵。太宗正带领数百人马,在高处了望,远远看见高丽兵到了,便回到大营,命令李世勣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五千人,在西岭列阵。命令长孙无忌带领一万精兵,从山北面经过狭谷,冲击敌后。而太宗自己则带领步兵和骑兵四千人,偃旗息鼓,悄悄登上北山,并和几支军队约定:一听见鼓声,各军一齐出击,倾尽全力攻击敌军。太宗领兵到达北山,望见李世勣在西岭列好阵,和敌阵对垒,两军都跃跃欲试,很快就要交锋。忽见敌军阵后尘沙飞起,太宗料想是长孙无忌己抄到敌后,这时,太宗命令随从击鼓吹号,把唐军的旗帜高高举起。众唐军见了信号,齐声呐喊,冲向敌阵。高延寿和高惠真起初还自恃兵多势旺,不慌不忙,打算分兵抵敌。突然有一员身穿白袍的唐将,高声呼喊,勇猛地冲锋陷阵,手中一支方天画戟,盘旋飞舞,只见戟影,不见人身,一片白光,像狂飚一般卷向高丽阵中,所到之处,高丽兵将纷纷倒下。众唐军将士紧跟白袍将军,杀入敌阵,高丽兵顿时阵脚大乱,片刻之间,已逃得无影无踪,谁还去听高延寿、高惠真指挥。高丽15 万大军就这样被打得溃不成军,被杀死二万余人。二高收拾残兵想要固守,又被围攻,并被唐军破坏桥梁,断了退路。二高无奈,只好投降了唐朝。那位首立奇功的白袍将军便是被传为神人的薛仁贵。太宗亲自召见,大加嘉勉赏赐。这也是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在高丽兵来说,放弃险要阵地盲目决战,这是弃长就短,实为不智。临阵又骄傲轻敌,中了诱敌计,被唐军三路攻击,再加上临战慌乱,士无斗志,失败就不足为怪了,而唐太宗料敌如神,诱敌成功,分三路攻击,出敌不意,给予突然痛击,再加上薛仁贵神勇,众唐军将士勇猛,所以一击全胜。高丽统兵将领犯了兵家大忌,而唐太宗用兵巧妙,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十面埋伏”是历史上又一脍炙人口的战例。袁绍在官渡大战中一败涂地,回到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好在不久他的儿子袁熙、袁谭和外甥高于带来幽州、青州和并州兵共计16 万,援助冀州。袁绍重整四州兵力,尚有二三十万人马。袁绍进兵仓亭,与曹操再决雌雄。双方接战,袁绍的三儿子射死曹军将领吏涣,两军一场混战,各有损失,各自鸣金收兵。回寨之后,程昱献了一条“十面埋伏”的计策,曹操照计部署兵力。他把军兵分为左右各五队,左面: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面:一队曹洪,二队张,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第二天,10 队人马先出发,分左右埋伏好。到半夜时分,曹操命许褚假装劫袁军营寨。袁绍五寨人马一齐起来,许褚领军便退。袁绍领兵赶来,喊声不绝,到了天亮,赶到河上。曹军已没有退路,曹操便大声对众将士说:“前面已没有退路,诸军还不拼死作战吗?”众军转过身来,奋力向前。许褚飞马上前,力斩数十名袁军将领。袁军顿时大乱,袁绍急忙退兵,曹军在后面紧紧追赶。袁军正退,一声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军冲出。袁绍集中三子一甥,拼死冲开一条血路,奔逃而去。刚走不到10 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只杀得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再走不到几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又截杀一阵。袁家父子吓得丧魂失魄,好不容易奔入旧寨,命令做饭,刚准备进餐,左边张辽,右边张又来冲寨。袁绍慌忙上马,直奔仓亭。袁军人困马乏,又饥又渴,正想休息,曹操大军又随后赶来。袁绍只得再逃。正走之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袁绍大呼:“如不决一死战,我们必定被擒!”众人奋起余力冲锋,才算脱出重围。袁熙和高干都负了箭伤,军马也快死光了。袁绍抱着三个儿子,痛哭一场,昏倒过去。众人急救,袁绍口吐鲜血不止,叹道:“我经历战斗数十场,没想到今天如此狼狈!这是老天爷要灭我啊!”袁绍只好命大儿子袁谭、二儿子袁熙和外甥高于各回本州,整顿人马,准备调用;自己带领三儿子袁尚等人退回冀州养病,命袁尚、审配和逢纪暂管军事。曹操在仓亭之战大胜袁绍,关键在于按程昱的建议,战术运用成功。他利用袁绍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诱敌计运用成功,很容易就把袁绍全军引入了伏击圈;他又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理,激起曹军众将士拼死决战的勇气,并发挥许褚英勇善战的长处,一举压垮敌军,震慑敌兵,迫使敌军进入圈套。然后用十面埋伏,五次截杀,使得袁绍全军损失殆尽,再也无法重整军威,为彻底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在五次截杀中,第四次截杀尤为神妙,利用敌军疲惫不堪,回寨休息而放松之机,再次给予打击,出其不意,不但迫使敌军不能吃饭、休整,而且使其失去营寨依托,无法防御。这“十面埋伏”从构思、部署到实施都很精彩,堪称战术运用的一个典范。以上“破釜沉舟”、“李世民安市破高丽”、“十面埋伏”都是综合运用战术成功的战例。当然,对项羽、李世民、曹操来说是成功,而对章邯、高延寿、袁绍来说则是失败。三个战例中涉及到的战术原理,使用方法,许多领兵将领都知道,但运用起来却大不一样,这大概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和莽撞的武夫的区别吧!杰出的军事家能纵观全局,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但善于调整和使用自己的军队,而且能调动敌军就范,乖乖地进入自己的圈套就歼。而莽撞的武夫则只知己不知彼,注重一点不及其余,一厢情愿,所以军情发展总是出乎他们意外,而又不能临敌应变,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章邯只知自己兵多将广,以为自己九路大军万无一失,就是没想到项羽“破釜沉舟”,带领敢死军兵那么猛烈地杀来,结果是诱敌不成,反而一败涂地。高延寿只知自己兵多,不知唐军将勇势强,轻易就上了诱敌计。袁绍只想着报仇雪耻,轻易出动全军,毫无其他防御措施,结果连连挨打,差点丢了老命。从这三个战例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孙膑述说的战术原理和运用方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在实战中,却要按照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绝不能生搬硬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确为至理名言。略甲 本篇简文残缺,无法看出主要内容。除首简以外,各简次序不能确定,释文一律提行,不连写。 本篇字体与《十阵》、《十问》相近,不易区分,现将可能属于这三篇的残简一并附于本篇之后。 略甲(1)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 ……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 之…… ……以国章,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2)中因之,必将…………篡卒因之,必…… * * *……左右旁伐以相趋,此谓{钅畟}钩击。 ……之气不藏于心,三军之众□循之知不…………将分□军以脩□□□□寡而民…………威□□其难将之□也。分其众,乱其…………阵不厉,故列不…………远揄之,敌倦以远…………治,孤其将,荡其心,击…………其将勇,其卒众…………彼大众将之…………卒之道……(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篡,借为眩 [ 原文]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以国章,欲战若狂,夫昔此者,少阵....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卒因之,必将....篡卒因之,必..(以下为散简)..左右旁伐以相趋,此谓钩击。..之气不藏于心,三军之众□循之知不....将分□军以修□□□□寡而民....威□□其难将之□也。分其众,乱其....阵不厉,故列不....远揄之,敌倦以远....治,孤其将,荡其心,击....其将勇,其卒众....彼大众将之....卒之道.. [ 译文](这篇简文残缺太多,已没有一段完整的内容,无法译出完整的句段,只好译出几个片断的句子。可略知本文内容之一二。)用兵的谋略在于,当敌军列出方阵时,....想要攻击敌军,而敌军的兵势又不可战胜时,在这种形势下,....求战的心情像是发疯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让大队士兵尾随,选出精兵沿途袭扰,....从左右两边相向攻击,这就叫做钩击。..使其将领孤立,军心动摇,.. [ 解析]仅从这些残缺简文中,我们就可看出这篇文章依然是论述临敌战术的。孙膑讲述了在临敌用兵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敌军和双方的情势,恰当地运用相应战术,从而克敌制胜。全文和前面两篇讲战术运用的文章主旨是相通的,即统兵将领要有谋略,要用头脑打仗,因时、因地、因势用兵。这些基本的军事思想,孙膑在许多篇文章中都涉及到,可见他对此的重视,应引起重视。至于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恕我无法作更多分析。客主人分 本篇指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都不足恃,只有掌握战争规律,明了敌我双方情况,善于利用有利形势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客主人分(1)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2)。 负……定者也(3)。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4)。 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势便地利则民自……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带甲数十万,民有余粮弗得食也,有余……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余而用者不足。带甲数十万,千千而出,千千而□之……万万以遗我。所谓善战者,善翦断之,如□会捝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5)。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6)。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7)。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8)。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9),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10)功于已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五百一十四 * * *……焉。为人客则先人作…………兵曰:主人逆客于境…………客好事则…………使劳,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按左抶右(11),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败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客,指战争中攻入他人境内的一方。主人,指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分,份量,比例。 (2)敌,匹敌。意谓主人兵力只有客方的一半,然而可以与之匹敌。《汉书·陈汤传》:“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 (3)此句残缺,原文疑当作:“主人者,先定者也。”先定,指先作好部署。 (4)意谓凭据良好地形,利用有利形势,严阵以待。 (5)《淮南子·兵略》:“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 (zi资)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简文“锱”字残存“金”旁,“铢”字全缺,今据《淮南子》补。锱、铢都是古代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比喻份量极校(6)算,古代计数用的算筹。意谓如果人多既能取得胜利,那只要数数算筹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7)意谓如果财富雄厚就能取得胜利,那只要量一量粮食的多少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8)意谓如果武器装备精良就能取得胜利,那么胜负也就太容易知道了。 (9)“以为固”上约缺八字,据《善者》篇的类似文字,以上两句可补足为,“受敌者不得相[知,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受敌,受攻击。 (10)“之”字疑是衍文。 (11)抶(chi翅),击。按左抶右,意谓牵制敌人之左翼,而攻击其右翼。 [ 原文]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负..定者也。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则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势便地利则民自..自退。所谓善者战,便势利地者也。带甲数十万,民有余粮弗得食也,有余..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余而用者不足。带甲数十万,千千而出,千千而□之..万万以遗我。所谓善战者,善翦断之,如□会捝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 铢] 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 未居败也] 。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已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以下为散简)..焉。为人客则先人作....兵曰:主人逆客于境,....客好事则....使劳,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按左抶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扶左,左败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 [ 译文]用兵作战有客军和主军的分别。处于进攻地位的客军兵力必须比对方多,而处于守势的主军兵力较少。当客军兵力是主军兵力的一倍,主军兵力只有客军一半时,可以交战。..客军当然是在主军之后进入阵地的。主军则已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客军了。而客军要攻破关隘,越过险阻,才能到达交战地点。进攻关隘..后退就等于自杀,不敢前进抗拒放军,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形势不利,地形不好。当形势有利,地形有利时,士兵自然会..通常所说的善于用兵的人,就是会利用形势和地利的人。带领数十万大军,哪怕百姓有余粮也不可能保证供给,..养兵时觉得多,而用兵时却觉得少,养兵有余而用兵时兵力又不足。有军兵数十万,成千成千地出征,..善于用兵作战的将领,必定善于分割截断放军,就像..而会解脱的人一样。能分散敌军兵力,善于抑制敌军兵力的将领,哪怕自己的兵力非常少,他用起来也会觉得有富余,而不会分散敌军兵力,不能抑制敌军兵力的将领,即使自己的兵力数涪于敌军,他仍然觉得不够用。兵多就能取胜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用筹签算算双方的兵力就可知战争的结果了。富足就能取胜吗?那么量量双方的粮食就可以知道战争的结果了。兵器锐利,铠甲坚固就能取胜吗?那么胜负就很容易预先知道了。所以说,国家富足,不一定就安全,国家贫穷,不一定就有危险;兵多不一定就能取胜,兵少也不一定就会失败。决定胜败与安危的关键在于掌握用兵的规律。敌军兵多,可以使敌军分散而不能相互救援,使敌军..虽然铠甲坚固,兵器锐利,却不能发挥威力,军兵勇敢却不能保卫他们的将领,这就是掌握了致胜的途径了。所以说,英明的君王和懂得用兵规律的将领必定事先..交战之前就有把握取胜,这样的君王和将领就能万无一失;而在交战之中能取胜,出兵之后能建功立业,退兵之时不受损伤的将领,那就只能算是明白用兵的人而已。(中间三行散简文字残缺,无法译出)..使敌军疲劳,就可以便放军全军将士完全丧失斗志,那么,就有战胜敌军的把握了。所以钳制敌军左翼而攻击敌军右翼,就是要使其右翼失败时,左翼不能救援;钳制敌军右翼而攻击其左翼的战法,也是要使得放军左翼失败时右翼不能相救。这样作战,就是要使得敌军只能坐而待毙,不敢主动出去,只敢远避而不敢交锋,造成敌军近处兵力少,不够用,远处的兵力分散,不能支援,.. [ 解析]这篇文章从题目看是论述防御和进攻的,但其重点却在论述统兵将领的指挥艺术,从主,客两军的态势。讲到善于利用地形地利;从主、客两军的兵力对比,讲到善分散敌军兵力、抑制敌军将领等指挥素质,最终进入本文论述的中心——用兵的规律。孙膑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兵多就能取胜吗?富足就能取胜吗?兵器锐利、铠甲坚固就能取胜吗?接着又用三个十分浅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的回答,说明不能依表面的强大决定胜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懂得用兵规律,事先就有胜利把握的将领,才是真正会用兵的将领;而在战事开始后才能因应取胜或避免损失的将领,也只能算刚入门的将领。文章没有提战事开始后也不能因应取胜或避免损失的将领,大概孙膑觉得这种庸将不值一提吧!从全文的逻辑和论述方法,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孙膑所极力推崇的是那种“有功于未战之前”的精通兵法的“知道之将”。当然,这很难达到,但却是从事军事指挥的人应有的奋斗目标,而且不仅是统兵将领,就是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又何尝不应成为精通本行的专家,确保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万无一失呢?诸葛亮、周瑜、曹操都称得上著名的军事家,但在赤壁大战中就显出其高下了。先看诸葛亮和周瑜,面对曹操号称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严重威胁,他们二人的认识和主张基本一样,先是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以及面见孙权的一番论述,十分透彻地说明了曹操貌似强大,实际上并非不可战胜。请看诸葛亮向孙权作的一番分析:“刘豫州虽然刚刚败过,但是关云长还带领精兵万人,刘琦率领的江夏战士也不少于万人。曹操的兵虽多,但从远道而来,已是疲劳不堪。新近追赶刘豫州,曹军兵将轻装骑马,一天一夜跑三百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强弩之末,连丝绸那么薄也穿不透了’。再说,北方人又不习惯水战。荆州的百姓归附曹操,是形势所迫,并不是他们的本心。现在将军如能和刘豫州同心协力,那打败曹操是毫无问题的。曹操兵败,必定回北方去,那时荆州、东吴的力量就强大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就会形成。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就在今天。请将军定夺!”孙权听了这一番分析,十分高兴地说:“先生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我的主意定了,再没有什么疑虑了!今天就商议起兵,一起消灭曹操!”再看周瑜的一番分析:“曹操虽然打着汉朝丞相的名号,实质上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神武雄才,依仗父兄创下的基业,据有江东,武器精良,粮食充足,正应该横扫天下,替国家清除残暴的奸贼,怎么能去投降呢?再说,曹操现在来这里,犯了兵家的许多忌讳:北方尚没有平定,马腾、韩遂是他后方的隐患,曹操却长时间南征,这是犯的一忌;北方军士不熟悉水战,曹操舍弃马匹,依靠船只来和东吴争斗,这是犯的二忌;现在正是严冬酷寒,曹军的马匹没有草料,这是犯的三忌;驱赶中原士兵,远道跋涉江河湖泊,他们水土不服,很多人生病,这是犯的四忌。曹操犯了这么多忌,尽管军兵人数多,也是必败无疑!将军捉拿曹操,现在正是良机。请派给我精兵数万,进驻夏口,我替将军打败曹操!”从诸葛亮和周瑜的分析,可以看出. 他们两人都能认清曹操的本质弱点,从而预见是可以战胜的;但如何战胜曹操,二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诸葛亮强调的是刘备和孙权联合,并进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周瑜强调的却只是江东武器精良,粮食充足,东吴一家单独横扫天下,并保证他自己领几万兵就可以打败曹操。一对比就分出了高下:在分析曹操本质上,两人一样,而在战胜曹操的办法上,诸葛亮的刘、孙联合,三足鼎立就更符合客观实际,后来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诸葛亮的预见;周瑜的主张就显得片面而且有些狂妄了。如果真是独力抗曹,那结果还真难说哩。再从破曹的战略战术看,二人约定各自写在手心上,结果二人伸出手一看,都不禁大笑起来,原来二人写的是同一个字——“火”。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在如何实施火攻灭曹上,诸葛亮解决了两个常人难于解决的难题,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这两件事是借箭和借东风,都是取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先说借箭。一天周瑜聚将议事,也派人把诸葛亮请去。当诸葛亮进帐坐定后,周瑜问诸葛亮:“水路交兵,首要的武器该用什么?”诸葛亮回答:“弓箭。”周瑜说:“先生的话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只是现在军中正缺箭用,请先生监造10 万枝箭,作应敌之用。这是公事,请先生千万别推辞。”诸葛亮说:“都督委派,自然应该效劳。我大胆请问,什么时候要?”周瑜说:“10 天内能完成吗?”诸葛亮说:“曹操大军近日就要来,如等10 天,必定误事。”周瑜问:“据先生想,几天能造好?”诸葛亮说:“只用三天就行了。”周瑜说:“军中无戏言!”诸葛亮说:“怎敢戏弄都督!我愿立军令状:如三天办不成,甘愿受重罚!”周瑜正想借机除掉诸葛亮,听了不禁大喜,便当场立了军令状,又摆酒招待诸葛亮。诸葛亮说:“从明天开始造,等到第三天可以派五百名士兵到江边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告辞走了。周瑜说:“他自己送死,并不是我逼他。这次他当众立了文书,就算他生出双翅,也飞不走了。”又吩咐军匠拖延,物资也不给准备。鲁肃奉周瑜令去探听消息,诸葛亮埋怨他把以前的谈话内容告诉周瑜,引起周瑜妒忌,所以要害他。接着又说:“请你借给我20 只船,每只船派30 名军士,船上都用青布围上。扎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包管有10 万枝箭。只是,再不能让公瑾知道。要是让他知道了,我的计就完了!”鲁肃是力主联合抗曹的,人也较为憨厚,便替诸葛亮准备了船只,并替他保密。周瑜听说诸葛亮第一天没动静,第二天仍没动静,也是疑惑不解。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诸葛亮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上,说:“特地请你一同去取箭!”鲁肃疑惑不解,问道:“到哪儿去取?”诸葛亮说:“你别问,去了就知道了。”诸葛亮下令,把20 只船用长绳连结起来,直接向北岸前进。这天夜里,大雾迷天,长江上面,雾气更浓,对面都看不见人。诸葛亮催船快走,五更时分,船已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让把船只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摆开,然后命军兵擂鼓呐喊。鲁肃吃惊地问:“如果曹军一齐杀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我料定曹操在浓雾中,必定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等雾散了就回去。”再说曹操寨中,听到擂鼓呐喊,水军都督毛玠、于禁慌忙去向曹操报告。曹操传令:“浓雾迷漫江上,敌军果然来到,必定有埋伏,切切不可轻易出动,可以派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他们。”又派人去旱寨传张辽、徐晃各带三千弓弩手,火速赶到江边帮着射。就这样,曹军水旱弓弩手箭如雨发,一齐射向诸葛亮的船只。过一会儿,诸葛亮让把船只调过头,逼近水寨受箭,同时仍然不断擂鼓呐喊,直到太阳升高,浓雾消散,诸葛亮才让收回船只,快速返回。20 只船的草靶上,全插满了箭枝。诸葛亮让众军士齐声高叫:“谢丞相箭!”等曹军报告曹操,诸葛亮的船已离去20 多里,哪里还追得上。曹操只有干生气,却毫无办法。这一下,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得到10 万多枝箭。鲁肃说:“先生真是神仙啊!你怎么知道今天一定会有这种大雾呢?”诸葛亮说:“作为一名将领,却不知晓天文,不懂地利,不会奇门遁甲、未卜先知的法术,不懂阴阳,不会看阵图,不明了行军用兵的形势,就是庸材!我三天前就算定今天定有大雾,所以敢于答应三天的期限。公瑾让我10 天造完,工匠物料全无保证,把这个好听的罪名放到我头上,这不明明是要杀我吗!然而,我的命运由天定,公瑾又怎能害得了我呢!”鲁肃完全服了。船一靠岸,周瑜已派了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诸葛亮让他们上船去取,足够10 万枝。众军士把箭搬入中军帐交差。鲁肃进帐,把取箭经过一说,周瑜先是大惊,继而感慨说:“孔明神机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再说第二个难题:东南风。这一点,曹操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当程昱提醒他防火攻时,他曾十分肯定他说那根本不可能,东吴用火攻,只能烧自己。而在周瑜来说却成了一块心病。在火烧曹军之前,东吴和曹操的水军曾打了一次,东吴稍占上风。而周瑜正在山顶观战时,却见狂风吹断曹军旗杆,又吹得自己这边惊涛拍岸,狂风吹起旗角,还扫到了周瑜的脸。这一阵西北狂风,只吹得周瑜口吐鲜血,不省人事。诸葛亮听了之后,却笑着说,“公瑾的病,我也能医。”鲁肃便请诸葛亮去看病。见面之后,诸葛亮说:“几天没见到将军,没想到您会贵体欠安!”周瑜说:“人有旦夕祸福,自己怎能保证不病?”诸葛亮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怎能料得到呢?”周瑜一听,立刻脸变颜色,只是呻吟。诸葛亮说:“都督是心中觉得烦闷吧?”周瑜说:“是。”诸葛亮说,“必须用凉药来解。”周瑜说:“已吃过了,一点效都没有。”诸葛亮说:“应该先理气,气顺了,立刻就好。”周瑜心里明白诸葛亮已知道他的心病,便试探着问道:“要顺气该用什么药呢?”诸葛亮笑着说:“我有一个方子,能让都督顺气。”随即要来纸笔,让从人退下,秘密写了16 个字,递给周瑜说:”这就是都督的病源!”周瑜接过一看,只见写的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大吃一惊,知道再无须隐瞒,便把实情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周瑜求教办法时,答应筑坛借风。他对周瑜说:“我在台上作法,借三天三夜东南大风,助将军用兵,怎么样?”周瑜高兴他说,“不用说三天三夜,只要有一夜大风,大事就成了。只是眼前就要进兵,不能迟延。”诸葛亮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到二十二日丙寅风停,怎么样?”周瑜听了,一下子就站起来了,什么病也没有了。跟着就传令按诸葛亮的吩咐建坛,准备人员和用品。到了诸葛亮说好的时间,果然刮起了猛烈的东南风。周瑜又是大惊,一面派出各路军兵去火烧曹营,一面派丁奉、徐盛两员大将,各带一百人马,从水旱两路赶到七星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捉住诸葛亮立即砍头,享首级来请功。二将奉命急忙赶去,可是诸葛亮早已上了赵子龙的船。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早已吩咐赵子龙在指定的时间带船队来接应。徐盛见状,拉起满帆急追,还想把诸葛亮截回去。只听赵子龙大声说:“我是常山赵子龙!奉命来接军师。你们为什么来追赶我们?我本想一箭射死你,但是,那会伤了两家的和气。现在,让你知道我的手段!”说完,一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的篷索。徐盛的船篷落下,船体打横。赵子龙下令升起满帆,乘顺风如飞而去。徐盛、丁奉再也追赶不得了诸葛亮的东南风之助,周瑜一场大火,把曹操烧得大败而逃,差点连性命都不保。曹操在逃跑途中,还遭到诸葛亮的三支伏兵截击,最后靠苦苦哀求,才逃得一命。总之,“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两件事,不难看出,诸葛亮正是孙膑所推崇的“有功于未战之前”的“知道之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都能正确而且准确地预测,事先做出神妙的部署,因而事事主动,稳操胜券。相比之下,周瑜在政治和军事大局上不识大体,处处搞小动作;在具体用兵上又不晓天文,以至为欠东风而一筹莫展。曹操则既不能把握形势,在大冬天用兵征南,犯了许多兵家大忌,注定要失败;在具体用兵上又片面主观,不晓当地气象的特殊规律,结果败得极惨。善者 本篇指出善战者在作战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善者(1)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2)而不如知(3)也。故沟深(4)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 故善者制险量阻(5),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7),五动必工(8)。故进不可迎于前(9),退不可绝于后(10),左右不可陷于阻,默 [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11)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12),倍道兼行(13),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 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14)。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15)。二百□□□ (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善者,指善战者。 (2)受敌,受攻击。 (3)不相知,互不知情。 (4)简文“沟深”二字只残存“水”旁,据文义释。 (5)意谓善战者能审察地形,利用险阻。 (6)柴,陋俗为訾(zi子),怨恨。 (7)彻,通达。 (8)工,巧,善。 (9)意谓进军时敌人不能阻挡前进。 (10)意谓退军时敌人不能切断退路。 (11)傅,借为保薄,迫。 (12)卷甲,卷起铠甲。趋远,向远方急进。 (13)一天走两天的路。 (14)“战必不胜”是指敌方说的。 (15)不还踵(zhong肿),犹言不旋踵。意谓冒锋刃而不后退。 [ 原文]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 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干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侍其饥也,安处以侍其劳也,正静以侍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 [ 译文]善于用兵的将领,面对兵力多而强的敌军时,能使得敌军兵力分散而不能相互支援,遭到攻击时仍不能互通消息,彼此不知情况。所以说,壕沟很深、壁垒很高的阵地算不得坚固,战车坚固、兵器锐利算不上成不可挡,士兵勇猛善战也算不上强大。因此,善于用兵的将领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敌军稳守不动时能使敌军疲劳,能让得全国民心的敌军离心离德,能使全军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所以说,用兵有四路五动,前进是一条路,后退是一条路,向左是一条路,向右也是一条路;前进是动,后退是动,向左是动,向右是动,按兵不动同样也是动。善于用乓的将领做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因此,当自己的军队前进时会让敌军不能阻挡,后退时不会让敌军切断后路,向左向右不会受敌军阻拦,按兵不动时..反过来要使敌军四路全都受困,五动必定有忧虑,前进时必有我军阻挡于前,后退时必定被切断后路,向左向右一定受到阻拦,即使按兵不动,也必定免不了灾祸。善于用兵的将领能让敌军偃旗息鼓绕远路,也能使敌军抄近路急行军,能使敌军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敌方用这样的军队交战. 那肯定是不能取牲了。而我军则是吃饱了等待饥饿的敌军,以逸而等待疲惫的敌军。按兵不动而等敌军动。这样交战,我军士兵当然会勇往直前,绝不会后退,即使踩上敌军锋利的刀刃,也绝不会转身退缩。 [ 解析]这是一篇论述临敌指挥艺术的文章,文章通过多方分析。说明只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敌制胜的将领才能称得上善于用兵的将领。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面对兵多而强的敌军时,善于用兵的将领却能巧妙地使敌我形势发生有利于本方的转化,让敌军由全局的优势变为局部的劣势,进而扩大为全局的劣势,并战而胜之。文章不但指出了善于用兵的将领应该具备的水平,而且指出了达到的途径:善于审视和利用地形,能指挥全军进退自如,能使敌军兵力由多变少,由粮足变为粮少,由逸变疲,由团结变为不和等等。这些述说对用兵之人都是很好的提示。文章进而把用兵的临敌指挥概括为“四路五动”,特别是把“按兵不动”也列力一“动”,很有辩证思想,也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四路五动”,很准确地概括了军队的各种运动方式,因为当时还没有空降、空中撤退或潜水等方式。孙膑就是从这“四路五动”的指挥上来区分是否善于用兵。孙膑把用兵能做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的将领认定为善于用兵的将领,并进而将“四路、五动”阐释为让自己的军队进、退、守皆运动自如,并让敌军“四路受困,五动优虑”。诚然,能有那么高的指挥艺术的将领确实难求,正如古人所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为了国家的安全,这样的将领非“求”不可。楚汉相争时有一场“成皋之战”,这是秦朝被推翻之后决定两支力量最大的起义军的命运的大战役,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许多临敌指挥的谋略和技巧。这场大战役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地点在河南的荣阳地区。战役开始时,项羽有4O 万人,刘邦仅有10 万人,项羽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而且项羽本人又十分勇猛善战,几乎无人能敌。所以,从战役开始时双方兵力对比等基本方面看,是楚强汉弱,但战役的结果却是汉胜楚败,战役是如何进行的呢?形势是如何扭转的呢?公元前206 年,项羽带兵攻入咸阳,处死了秦国的王位继承者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殿,结束了秦王朝的统治。这时项羽的兵力最强,他便自封为西楚霸土,自认为各路义军的统帅。为了确立自己的首领地位,他分封各路义军首领和六国后裔及秦国降将共18 人为王。但起义军将领多有不服,尤其是刘邦,按楚怀王当初的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攻入关中,理应为“关中王”,而项羽却把他封为“汉王”,把巴、蜀、汉中等偏僻地区封给他,还把三员秦朝降将封在关中为王,用以监视刘邦。这样,这次分封已埋下了楚汉相争的种子。分封之后,项羽认为刘邦已在他控制之下,不足为患了。便带兵北征,去攻打齐国的田荣。而刘邦自知实力不如项羽,便利用这个机会积蓄力量,他首先广招贤才能人,得到了韩信这位卓越的军事家,封其为大将。接着采纳韩信的建议,袭击了三个秦国降将,夺取了关中要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第二年,刘邦就联合五路诸侯,共有五六十万军兵,一举攻占了楚国都城——彭城。这一胜利却冲昏了刘邦的头脑,他不思戒备和进取,而是天天饮酒作乐,结果被迅速赶回的项羽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大败仗,不但丢掉了彭城,还被项羽穷迫猛打,伤亡十几万人。最后,刘邦仅带几十人马突出重围,狼狈逃命。这次惨败,使刘邦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这时才真正明白了当时的形势。这时,刘邦接受谋臣张良的建议,把军队撤到荥阳,在这里休整,建设战略根据地。荥阳占有地利,北面有黄河作为屏障;往西可通关中,和刘邦的根据地相通,汉军便有了可靠的后方依托;东南面是开阔的平原地带,进攻便于展开兵力,防守也利于消灭敌军;而且荥阳境内的敖山上还有秦朝留下的大粮仓,可以保证军粮供应。张良选的这个地方确实不错。随后,萧何又从关中送来了一批兵员补充了汉军兵力,使刘邦的军队实力增强。经过彭城失陷之后,项羽认清刘邦是主要对手,便集中兵力对付刘邦。因此,在荣阳地区,楚汉决战的态势便形成这时,刘邦采取了几项措施,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地位。他派兵在荥阳和敖山粮仓之间修了一条运粮通道,道路两旁都修了围墙掩护,以便安全运粮。接着,刘邦派韩信平定了背叛汉王、投向楚军的魏王魏豹,解除了自己侧翼的威胁,并扩大了刘邦的势力范围。随后,韩信带兵北攻燕、赵,东伐齐军,向南断绝楚军的粮道。这样,不但解除了汉军左翼的威胁,而且牵制了楚军正面进攻汉军的兵力。不久,占据江西、安徽一带的九江山英布背叛项羽,归顺刘邦。英布曾是项羽的一员猛将,这时背楚归汉,是刘邦策反工作的一大成功,削弱了项羽的力量,增强了刘邦的力量。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大大改善了刘邦的战略地位。面对刘邦的步步进逼,项羽加紧正面进攻,不但增兵包围荥阳,而且多次切断刘邦的运粮通道,使刘邦的汉军粮食供应不上,军心动摇。刘邦一时无法打破被围困局面,便用了一着缓兵计:派人向项羽求和,愿以荥阳为界,荥阳以东归楚,以西归汉。项羽自度一时也难以消灭刘邦,而且自己后方也不大稳,便欲同意这项和议。但项羽的得力谋士范增却说:“现在对付汉军很容易,如果错过机会那将后悔莫及!”于是,项羽拒绝和议,加强攻势。刘邦的处境越发困难。这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提出下一条反间计,去破坏项羽和部下的团结。得到刘邦同意后,陈平就用大量金银财宝收买楚军将士,通过他们散布谣言,挑拨项羽和部下将领的关系,尤其不遗余力地破坏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一次,项羽的使者到了刘邦营地,刘邦命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使者,但在入席时又故做惊讶他说道,“我原以为是范将军派来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派来的使者啊!”说完,便命随从把原来的酒席撤去,换上了几样粗劣的饭菜。使者回去一说,项羽果然中计,对范增产生了怀疑,不再像过去那么信任。范增一气之下,便离开了项羽,病死在回家路上,项羽能够成功,范增的作用极大;范增一去,项羽的实力大减。反间计成功,但其效果并不能立时显现,荥阳的危机还是不能解除。刘邦不得不放弃荥阳,用计脱身。汉将纪信自愿扮作刘邦,坐刘邦平日坐的车子,用刘邦的仪仗,去投降项羽,引开项羽的注意,让刘邦得以顺利脱身。刘邦从荥阳逃出,进入关中,重整军备,而荥阳仍有他的部将坚守。这时,有一位谋上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从武关再出关中,筑垒和项羽长期对峙,吸引过项羽兵力,减轻荥阳、成皋的汉军压力,使他们得到休整。另派韩信等人去安抚、联合赵、燕、齐等国,从背后攻击项羽,便可分散项羽兵力,稳操胜券了。刘邦照计行事,果然力汉军赢得了休整机会。项羽不但被迫分散兵力,还遭到了彭越从背后的袭击。这位彭越也是起义军首领,在反秦战争中功劳不小,军事上也很有实力。但是,项羽在封王时没封他,激起他不满,在楚、汉战争中,他便站在刘邦一边,与汉军配合作战,在河南、山东一带活动,常常袭击楚军的运粮线,还渡过淮河,占据下邳,威胁楚国都城。项羽为解后顾之忧,不得不回军攻彭越。这样,刘邦便有机会击败留下的楚军,夺回成皋。不过,项羽这时还是很有实力的,他打败彭越后,又马上回师攻下荥阳,杀了守军将领,并猛攻成皋,迫使刘邦放弃成皋,退到巩县固守。恰好这时韩信、张耳从河北胜利归来,驻扎在河南的小修武。刘邦渡过黄河,与他们会合,兵力复壮,等待时机再次收复成皋。为了最后决战,他一面在个修武深沟高垒,固守待机,一面又派韩信征调赵国兵力攻打齐国,以便从背后进攻项羽,而派刘贾,卢绾带领两万人马渡过黄河,到河南东部配合彭越活动,切断楚军补给钱。彭越得到汉军支援,接连攻下17 座城池,给楚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样一来,项羽感到形势不大妙,特别是背后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分析正面和背后的形势,认为汉军屡遭打击,己无力发起全面攻势,而彭越的威胁却是越来越大,于是,他决定亲率精兵东征彭越,留下大将曹咎守卫成皋,并吩咐曹咎坚守不出,等他打败彭越再回军共同消灭刘邦。他哪里知道,他东征之后,刘邦就率领大军,渡过黄河,会同在巩县守卫的汉军,向成皋的楚军发动了进攻。曹咎起初还谨记项羽的嘱咐,坚守不出。但刘邦知道他性情暴躁,有勇无谋,便派出军兵,天天在城下谩骂嘲笑。这一招果然灵验,曹咎忍耐不住,便领兵出战了。刘邦见曹咎中计,并没有马上交锋,而是把汉军撤到汜水对岸,进一步引诱楚军。曹咎不管不顾,便带领楚军抢渡汜水去追击汉军。刘邦要的就是这个机会,当楚军到了河中间的时候,刘邦才指挥汉军猛击楚军,这个“半渡而击”用得恰到好处,楚军无力反击,一举被歼,曹咎自知罪责难逃,在河上自杀了。刘邦大获全胜,不但收复了成皋,还缴获了大批物资。刘邦随即把军队驻扎在荥阳北面的广武山西山头,等待和项羽决战的时机。项羽到了河南东部,连续收复十几座城池,正想彻底消灭彭越,却得到了楚军汜水惨败的消息。项羽心急如火,立即带兵西去,想消灭刘邦。这时项羽已是首尾不能兼顾,心挂东西两头,疲于奔命了。刘邦又给项羽来了个据险固守,避不出战。项羽失去范增,没有高招,被刘邦又耗了几个月,军粮接济不上,更加焦躁不安。项羽万般无奈,只好把早已扣押在军中的刘邦的父亲押到军前,威胁刘邦。他没想到刘邦却说:“当初我曾和你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如果一定要煮死你的父亲,请别忘了分给我一杯肉汤喝!”这一招大出项羽意外,项羽骑虎难下,亏得项伯劝阻,才算收了场,再把刘邦的父亲押回军营。刘邦仍然坚守不出,消耗楚军,项羽却急于决战,不断前去挑战,一天项羽又去向刘邦挑战,要单打独斗,决一死战,刘邦却大肆数落项羽的种种暴行,给他列了10 大罪状,连骂带损,气得项羽暴跳如雷。项羽下令埋伏好的弓弩手放箭,刘邦大意中箭,正在胸部。但他硬挺住,还说:“那贼兵只不过射中我的脚趾头!”回营后虽然疼痛难忍,还是接受张良的建议,挣扎起来去巡视营寨,以稳定军心。然后才回成皋调养。楚汉两军在成皋、荥阳对峙、均无进展,韩信征齐却大获全胜,攻占了齐国的都城。齐国是项羽的主要同盟和后助,他经不起失去齐国,便分出大部分兵力,号称20 万大军,去救授齐国。可是,楚齐联军又被韩信打得大败,韩信平定了齐国,完成了配合正面战场的任务,刘邦认为决战时刻到了,便准备发动攻击。不料,事情又出现了变化。原来,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给刘邦送了一封信,说是为了稳定局势,希望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一看,便破口大骂:“我困守在这里,日夜盼你来支援,你却反而想自立为王!”当时张良、陈平正在刘邦身旁,张良深知韩信的作用举足轻重,连忙暗中轻轻踩了刘邦的脚一下,并在刘邦耳边说:“现在局势并未完全有利于我们,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立为王呢?不如送个顺水人情,封他为齐王,也好笼络他,为我所用,防止变故。”刘邦顿时醒悟过来,改变了口气,把骂韩信的下文变成了:“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王就做真正的,何必要什么代理呢!”刘邦总算机灵,掩饰得巧妙,避免了一场可能使形势逆转的变故,刘邦随即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并下令调他的军队前来夹击项羽。韩信得遂所愿,自然高高兴兴地出兵。楚汉两军又相持了几个月,韩信便领兵南下,直捣彭城,彭越的队伍又连下20 余城,多次切断项羽的补给钱。到这时候,整个军事形势就完全改变了,项羽不但兵力大减,而且三面受敌,毫无外援,空前孤立,由当初的绝对优势,变成了明显的劣势,项羽这时才省悟到形势不妙,提出和议,并愿送回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想休整一番,便接受了和议。但张良、陈平极力谏阻,劝刘邦勿失消灭项羽的良机、切切不可放虎归山。刘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立即统领大军追击项羽,到了公元前202 年10 月,刘邦、韩信、彭越三路大军把项羽包围在垓下,全歼了项羽的楚军,项羽虽然奋战突围,但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在乌江自杀了。这一场持续两年多的大会战,以刘邦大获全胜而告终,给后人留下很多经验教训。我们以孙膑在《善者》一文中所阐述的指挥原理和方法来衡量双方的用兵技巧和水平,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楚败汉胜的原因在于项羽和刘邦自身。项羽骄傲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便只知凭借武力征服他人,而不懂用兵的根本策略,当他还有范增辅佐时,还能弥补他的不足,所以十分强大,当他中了刘邦、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使得范增一怒而去后,他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由战略上的主动变为战略上的被动,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而被各个击破,最终全军覆没。项羽应了孙膑说的“四路都受困,五动皆有忧”,终究失败,反观刘邦,虽然他本来兵力较弱,而且有过致命的错误,但他身边有张良、陈平等杰出的谋士和韩信这样杰出的将领,能及时提醒他,帮助他纠正错误,扭转局势。而刘邦也能信任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计策,从而大大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水平。在张良、陈平辅佐下,刘邦选定荥阳、成皋作为基地与项羽打持久战,这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正确的,正如孙膑所说的,“善于审视地形险阻而加以利用,能够指挥全军将士进退自如,敌军兵多时能使其变少,敌军军粮充足时能让其挨饿受饥。”使用反间计,又使得本来同心协力的敌军不和。经过几次波折,终于使楚军“疲病而得不到休息,又饥又渴而不能吃饭喝水”,而汉军则“吃饱了等待饥饿的敌军,以逸而等待疲惫的敌军”,汉军最终达到“四路通达,五动巧妙”。可以说,成皋之战,是孙膑《善者》一文所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的具体体现。五名五恭 《五名》、《五恭》原为两段,标题分别写在段末,今据文例、字体合为一篇。 《五名》论述用不同方法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五恭》论述军队进入敌方境内时,“恭”“暴”两种手段要交替使用。 兵有五名:一日威强,二日轩骄(1),三曰刚至(2),四曰{目力}忌(3),五曰重柔(4)。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5);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目鸟}忌之兵,则薄其前,譟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譟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6)之。五名兵有五恭、五暴。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粮(7)。三举而恭,军失其事(8)。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 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诈(9)。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10)。 五恭二百五十六(11) (1)轩骄,疑是高傲或骄悍之意。 (2)刚至,“至”疑借为{忄至}(zhi质)。刚俊,刚愎(bi必)自用。 (3){目力}忌,下文作{目鸟}忌。{目鸟},{目力}皆从目声,疑当读为冒。 冒,贪。忌,疑忌。 (4)重柔,极其软弱。 (5)意谓用示弱的办法对付强敌。 (6)回,围。 (7)军队征集不到粮草。 (8)失其事,误事。 (9)见诈,受骗。 (10)相错,交替使用。 (11)据篇末所记字数,本篇除《五名》、《五恭》外,还应有一段,但在整理过程中没有发现。 [ 原文]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三曰刚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忌之乒,则薄其前,噪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噪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之。兵有五恭、五暴。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粮。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 [ 译文]军队有五种类型:第一种是威武强大,第二种是高傲骄横,第三种是刚愎自用,第四种是贪婪猜忌,第五种是优柔寡断。对付威武强大的军队要故意示弱,装出屈服的样子而等待时机;对付高傲骄横的军队,可以装出恭敬的样子而假以时日;对付刚愎自用的军队,可以用诱敌计而战胜;对付贪婪猜忌的军队,可以成逼其前锋,同时在其侧翼虚张声势加以骚扰,再用深沟高垒使其难于运粮补给:对付优柔寡断的军队,可以虚张声势施以恐吓,用小股部队作些试探性的攻击,如果敌军出动就加以攻击,如果敌军不出战就逼其后退。军队有五种表示谦恭的情况,也有五种表现凶暴的情况。表示谦恭是哪五种情况呢?第一是在进入对方国境立即表示谦恭,军队就会失去其正常的状态;第二次行动时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会无从得到粮食补给;第三次行动时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会失利;第四次行动时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要挨饿了;第五次进攻向敌方表示谦恭,军队就无法完成任务了。表现凶暴又会是哪五种情况呢?一进入对方国境就表现凶暴,该国人定会把你当做外来客;第二次行动表现凶暴,就会引起该国哗然纷乱;第三次行动表现凶暴,就会引起该国百姓恐惧;第四次行动表现凶暴,你的士兵在该国就只能得到欺诈了;第五次行动再表现凶暴,你的军队就将大受损耗了。所以说,谦恭和凶暴要视情况交替使用。 [ 解析]这篇文章讲述对待敌国的态度,但两部分各有侧重。第一部分讲述两军对垒时,对待不同敌军的相应态度和办法。孙膑把敌军分为五种类型:即威武强大、高傲骄横、刚愎自用、贪婪猜忌、优柔寡断。从孙膑所说特点来看,这里所说的军队,实际是指统兵将领的特点。文章的重点不在于给敌军分类,而在于论述对付这五种敌军的办法。孙膑述说的这些办法针对性很强,述说得很具体。我们可以分析几个实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孙膑这些论述的价值。《曹刿论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较为弱小的鲁国战胜当时最强大的齐国的故事。战事发生在公元前684 年,齐国大军侵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不能立即和强大的齐军正面对抗,便采取了暂时避开敌军锋锐,保存实力,待机反攻的策略。一退再退之后,鲁军选定长勺作为决战地点。两军在长勺摆开阵势,齐军首先发动猛攻,战鼓声震天动地,众齐军呐喊冲锋,气势很盛。鲁庄公见状,很怕鲁军抵挡不住,便要下令反击。辅佐鲁庄公的谋士曹刿连忙阻止。“等一等,现在敌军气势正盛,不能反击。我军现在反击,正合敌军之意,交锋对我军不利。不如先避过敌军锋锐,消磨他们的锐气。”正说之间,齐军眼看就要攻入鲁军阵地,鲁军突然万箭齐发,遏制了齐军的攻势。过了一会儿齐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冲锋,鲁军仍是坚守不出。齐军一连发动了三次冲锋,鲁军都是坚守不动。齐军将士三次冲锋没有奏效,便松懈而且疲劳了,失去了起初那种锐不可当的气势。曹刿见齐军锐气消失,将士疲惫,便请鲁庄公下令擂鼓进军,反击齐军。鲁国军兵憋了半天,现在一下出击,人人奋勇争先,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一下子就把疲劳的齐军冲了个落花流水,败退下去。鲁庄公见齐军败退,便要下令追击。曹刿忙说:“且慢!等我看看他们是不是真败。”说着,曹刿跳下战车,查看齐军战车的辙印,接着又登上战车观望齐军的旗帜,然后请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军见齐军狼狈逃窜,便一齐奋力追击,一鼓作气把齐军赶出了国境。战斗结束后,曹刿才解答了鲁庄公的疑问:“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第一次冲锋,气势正旺;第二次冲锋时,已是衰退了;两次不成功,第三次冲锋时,气势已消耗殆尽了。齐军三次冲锋没有成功,气势已衰竭时,我军再发动反击,以高昂的士气去攻击士气衰竭的齐军,所以一举成功。”“齐军败退时,我不让马上追击,是防止齐军用诈。待我看清齐军车辙印很乱,旗帜也是东倒西歪时,已能确定齐军确实是溃败了,这才请你下令追击,以保证万无一失。”鲁庄公听了曹刿一番说明,心悦诚服。这一场齐鲁之战,鲁国的用兵策略和孙膑所说的对付威武强大的敌军的策略完全一样,先是节节后退,故意示弱避敌,待到退到合适反击的地点后,又避过敌军三次冲锋,才在最恰当的时机反击,所以一举全胜。说到以弱胜强,成吉思汗也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发生在他没有当上蒙古大汗的时候。当时他叫铁木真汗,是一个部族首领,有一天,他带着几个儿子和部将,被他的宿敌世仇泰亦赤兀部的大军包围在一座小山上。他看清了敌势,先派手下大将木华黎和他的二儿子一起,领一队兵向西退却,待机行动,又命猛将博尔术和赤老温带一队兵向北退却,命忽必来和速不台领一队兵往南退却。让这四路人马,看见自己的中央大旗高举时,一齐住回冲杀。四路人马出发后,铁木真汗和他的义弟忽都虎,带领猛将者勒米,统领三千精兵守卫在土山周围。敌军见铁木真的白毛大旗仍插在山上,便不管四路退走的兵,而集中大军,密密麻麻地向土山涌来,高声大叫,“活捉铁木真!活捉铁木真!”敌军太多了,万马奔腾,以致只见一团团黄雾,分不清敌人到底有多少了。任凭敌军狂呼猛攻,万箭齐射,铁木真仍是站在土山高处,凛然不可侵犯,十几名劲卒举起铁盾围在他四周,严密保护,他的义弟忽都虎和猛将者勒米则率领三千精兵在土山周围力抗敌军,死守不退。经过半个多时辰激战,铁木真的兵将顶住了数万敌军的轮番冲击,杀伤敌兵千余名,但自己也伤亡了四百多。敌军继续乱箭狂射,不停冲击,东北角的进攻尤其猛烈,守军渐渐抵挡不住了。铁木真的三儿子窝阔台很着急,问他爹爹:“可以举旗吹号了吗?”铁木真瞪着双眼,一眨也不眨地注视着敌兵,低声说:“不行!敌兵还没有衰疲!”这时,东北角的敌军攻得更猛了,竖起了三杆黑色大旗,显然是有三员大将在那里督战。守军渐渐后退。者勒米奔上上山叫道:“大汗,孩儿们抵挡不住啦!”铁木真愤怒他说道:“挡不住?你是什么英雄好汉?”者勒米胀红了脸,从军士手中抢过一把大刀,狂叫着冲入敌阵,杀开一条血路,直冲到敌军黑旗前。敌军主将见他来势凶猛,不敢迎战,勒马退开。好个者勒米,手起刀落,把敌军三名大汉旗手一一砍死,抛下大刀,抢过三杆黑旗,跑回土山上,把黑旗倒过来,插入士中。敌军兵将见他如此悍勇,一时间吓得呆住了。而铁木真的兵将却欢呼狂叫,立即把东北角的缺口堵住了。双方又相持了一段时间。忽然西南角上有一名黑袍敌将,越众而出,箭无虚发,将铁木真的兵士接连射倒了10 余名。铁木真部下两员将官持予冲上前去,忽听“飕、飕”两声响,两名将官接连撞下马来。铁木真刚说出“好箭法”三个字,那员黑袍将军已冲近土山,弓弦响处,一箭射中铁木真手臂,第二箭又朝肚腹上射来。铁木真忙提马缰,那匹坐骑人立起来。铁木真躲过了第二箭,而那匹战马却被射穿胸部,扑倒地上。铁木真的兵将见主帅落马,不禁大惊失色。敌军兵将欢呼呐喊,潮水般冲杀上来。窝阔台替父亲拔下箭,正要裹伤,铁木真喊道:“别管我,守住山口!”窝阔台应命转身,射倒两名敌兵。铁木真的义弟忽都虎退了回来。者勒米以为他临阵退缩,红着眼斥责他。忽都虎说是没箭了,铁木真坐在地上,从自己箭袋中抽出一把箭扔过去。忽都虎接过箭来,弓弦连响,一名敌军将军应声落马。忽都虎猛冲下山,抢过那名将军的骏马,回到山上。铁木真连连称赞:“好兄弟,真有你的!”忽都虎满身是血,低声问道:“可以举旗吹号了么?”铁木真伸手按住伤口,鲜血从手掌里流出来,他只说,“敌军还没有衰疲,再坚持一会儿!”说着,拉过一匹马来,奋力骑上马背,大声叫道:“大家要牢牢守住!”随即挥动长刀,劈死了三名冲上土山的敌兵。敌军忽然看见铁木真重行上马,神威依然,不觉气馁,纷纷退下山去,攻势顿缓。铁木真见时机到了,便吩咐:“举旗,吹号!”只见一名蒙古勇士,在众军呼喊声中,站上马背,将白毛大旗高高举起,铁木真的号角,随之呜呜吹响,只听四下里杀声震天,远处,铁木真的四路骑兵排山倒海般冲杀过来。敌军被铁木真军兵的气势压倒,顿时乱作一团,你推我挤,争相逃命。不到半个时辰,敌军已土崩瓦解,死伤无数,仅有小股逃散,这一仗,铁木真打得十分出色,先磨掉敌军的锐气,继而震慑敌胆,最后四路合围,内外夹击,把实力超过自己的敌军一举消灭,从此声威大振。说到骄狂自大,刚愎自用,关云长后期确实犯了这个大毛病。请葛亮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他,曾谆谆嘱咐他要和东吴修好,共同对付曹操,但他后来却把这一关系到蜀汉存亡的根本大计置诸脑后,狂妄自大,破坏了蜀汉和东吴的联盟关系。那是在曹操派人到东吴活动,拉拢孙权之时,诸葛瑾奉命去荆州探听虚实。诸葛瑾是主张吴蜀联盟的,他想通过关云长与孙权联姻来巩固和促进吴蜀联盟,共同破曹,才向关云长提亲,希望关云长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不料关云长不但一口回绝,还恶语伤人:“我的虎女怎么肯嫁犬子!”还把诸葛瑾给赶了回去,说:“我要不是看你兄弟的面子,便立即斩下你的首级!”诸葛瑾回去把实情报告孙权。孙权大怒说:“他怎么敢如此无礼!”便决定和曹操联合对付关云长。关云长的骄狂不但表现在对孙权上,还表现在对同僚上。当孔明派费诗前去给关云长送官诰时,他问:“汉中王封我什么官爵?”费诗说:“ ‘五虎大将’之首。”关云长又问:“哪五虎将?”费诗说,“就是您和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关云长一听就火了,愤愤不平他说,“翼德是我兄弟;孟起是世代名家出身;子龙多年跟随我兄长,也就是我的兄弟了。他们与我并列,还说得过去。黄忠是什么人,大丈夫绝不能和这个老匹夫同列!”说完,连官印都不肯接受。经费诗多方劝解、开导,关云长才勉强接受了印信。关云长在用人方面也出了问题。当他打败曹仁,夺下襄阳后,随军司马王甫提醒他:“将军一举攻下襄阳,虽然令曹兵丧胆,然而属下有一个看法,尚请将军斟酌:现今东吴的吕蒙屯兵在陆口,时时有吞并荆州的图谋,如果他领兵径直来夺取荆州,该如何对付他?”关云长说:“我也想到这一点了。你就去总管这件事吧!在沿江一带,每隔20 里或30 里选一处高地设置烽火台,每座烽火台派50 名军士守卫。如果东吴军兵渡江,夜晚便举火为号,白天放烟为号,我便会亲自去打击东吴军兵。”关云长接受了这一正确建议,可是在派遣守卫江防的将官时却错用了糜芳、博士仁。这二人能力本就不行,又因纵酒失火,引燃火炮,造成不小损失,而受过关云长的痛斥,心有不满情绪。关云长还派潘濬负责荆州的防卫,王甫听了马上劝阻:“潘濬这个人一贯贪图私利而且爱妒忌人,不能让他担任这个要职。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为人忠诚、廉洁、爽直,如果用他担任这个职务,可保万无一失。”关云长却说:“我很了解潘濬的为人。现在既然已任命他了,就不必更改了。赵累现今掌管粮料,也是重要任务。你不必多疑,只管按我的要求去筑烽火台就是了。”王甫闷闷不乐地拜别了,一个致命的隐患就这样留下了。关云长的这些错误正好给了吕蒙可乘之机。吕蒙开始本来无计可施,十分发愁,正好陆逊给他出了一条妙计,吕蒙欣然接受。吕蒙装病辞职,由陆逊以右都督的身份继任陆口守卫职务,陆逊上任后,马上派人带着厚礼去拜见关云长,表示敬意,关云长听说吕蒙病危,由陆逊继任,非常高兴,指着东吴使者说:“你们孙仲谋真是见识短浅,竟然用一个黄毛小儿为将!”这一来,关云长便完全不把东吴放在眼内,调动大部分兵力去对付坚守樊城的曹仁。陆逊得知关云长上当,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去报告孙权。实施第二步计划。孙权封吕蒙为大都督,总领江东各路人马。吕蒙带领三万人马,快船80多只,选出善于游水的军士,身穿白衣,扮成商人在船上摇橹,而将精兵埋伏在大船里面。调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周泰、徐盛、丁奉七员大将随后跟进。同时派人去传报陆逊,又派人致书曹操配合行动。吕蒙的伪装船顺利地抵达北岸,汉军守兵盘问,他们都说是商船到这里避风,又给守军送了礼。守军深信不疑,就让他们靠岸停泊了。当天夜里二更,东吴精兵一齐出动,把烽火台里的守军全部捉住,无一漏网。然后,东吴军兵长驱直入,让烽火台守军诓开荆州城门,一举而夺得荆州。接着,吕蒙又派人去收降守卫公安的傅士仁和守卫南郡的糜芳。博士仁见了吴军从城外射进来的招降书信,心想:“关公恨我的意思很深,我不如早点投降东吴好。”当即下令大开城门,请东吴招降使臣进城。傅士仁投降后,又去招降糜芳,糜芳因为早就跟随刘备,一开始还不愿投降,但傅士仁说,“关公临走那天就痛斥我们二人一顿,非常恨我们二人。如果他得胜回来,绝不会轻饶我们。您仔细想想吧!”糜芳终被说动,也投降了东吴。潘濬防守大意,傅、糜二将相继投降,荆州地区全落入东吴手中,这一来,关云长就失去了大部分地盘,而且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关云长退到麦城后,又连犯错误。东吴吕蒙用善待荆州军兵家属的办法动摇了荆州军心,关云长却不知抚慰关怀以安定军心,而是一味责罚催逼,结果荆州军兵在行军路上纷纷开了小差,到达麦成已所剩无几。被困在麦城的关云长,因两次中曹军箭伤,尤其第二次中的是毒箭,虽经华佗刮骨疗毒,但因连续交战、败退,既得不到休息,更免不了焦急生气,所以一直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已远非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了。在小城之中,外无援军,内无粮草,最后只好突围。关云长决定夜间从城北小路逃走,王甫却建议走大路,以防小路有埋伏。关云长说:“即使有埋伏,我又怕什么呢?”正是这次骄傲,使他落入东吴的埋伏。原来,吕蒙早已料定他要走小路,遂派出数路军兵沿路袭击,最后,被东吴一个低级将领马忠活捉。曾经所向无敌、叱咤风云的关云长,终困骄傲自大而使自己内部有了隔阂,又因刚愎自用,几次不听别人的忠告,以致落得彻底失败。而吕蒙、陆逊正是连连利用了他的错误,才获得很大成功。仅从以上三例便可充分证明,孙膑这篇文章把军队分为五种类型,是很准确的,针对五种情况提出的对付策略也是对症之药,切实可行。孙膑的论述,既可供带兵将领作为临敌时分析敌情,确定对敌策略战术之用,又可作为带兵将领作为自律的标准,防止犯这几种错误,防止敌军用以对付自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的“五恭五暴”,是论述己方军队进入敌对国家时应持的态度。这是带兵将领难于处理好的一个问题。任何一支军队进入敌对国家时,都会遇到对方民众自然的猜疑、不信任,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敌对情绪。处理得好,可以逐步取得信任,从而站住脚跟;处理不好,则会加剧敌对情绪,使自己寸步难行,处处挨打,孙膑在这里提的五恭和五暴,实际是两种极端的态度,单纯采取哪一种都是不行的:一味谦恭,会被对方民众视作自觉理亏,软弱可欺,自然对你毫无畏惧,更谈不上尊重;一味凶暴则只会加深仇恨,激发反抗,其结果也同样不妙。孙膑认为,二者应交替使用。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不卑不亢,不软不暴,掌握适度。既要理直气壮,显示出正义之师的威严,又要对敌国民众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爱护,让他们对进入该国的军队既敬畏又信任。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很难,但又非如此不可。可以回忆一下董卓怔讨专权的宦官进京护驾的情况。董卓的大军进入京城和中原地区,当然不是敌对国家,但总是进入了原非他所管辖的地区,虽不至于有天然的敌对情绪,也总有不了解的一面。董卓本是打着勤王的旗号进兵的,本可得到民众的拥护,但他进入京城,占据中原之后,比原来把持朝政的宦官更凶残,不但威逼皇帝、擅定兴废、淫乱宫廷,更是四处抢掠百姓,滥杀无辜,其残暴凶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董卓很快就激起各方面、各阶层纷纷起来反抗、讨伐,他的专权没多久就以失败告终。这说明,单纯依靠凶暴是不行的。倒是诸葛亮平南,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范例。他带领的蜀兵蜀将,自是比盂获的蛮兵厉害多了,所以一次又一次战胜蛮兵。但他从不施暴,对俘虏一律释放,并给以种种优待,更不用说对普通百姓了。他在宽大的同时,还不忘显示实力,他曾带领孟获观看蜀军兵营、武器、粮草,目的是让孟获知道蜀军的强大,启发他不要作无谓的反抗。诸葛亮的刚柔相济,不但从武力上征服了南蛮,而且从内心收服了蛮邦上下。在唐将征讨高丽中,也有这样一段佳话。从隋炀帝东征开始,到唐太宗御驾东征,都无功而返。到了唐高宗年间,征战仍然不断,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不断反叛、侵边。后有刘仁愿、刘仁轨二将率兵从半岛中部登陆,打败了百济。百济灭亡后,刘仁轨留下镇守,他安抚当地民众,派人掩埋敌兵遗骸,清理户口,重建被战争毁坏的村庄,选拔当地官员协助治理,修桥铺路,修塘补堤,教百济民众种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救济老弱孤残等。这些安定富民的措施一执行,便大得百济民众拥护,当地出现了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这一反两正的实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在“敌对国度”中,该如何行事。像董卓那样凶残贪婪,尽管在井非真正的敌国,仍是站不住脚,而像诸葛亮和刘仁轨那样,在真正的异国他乡,照样能得到拥护。总之,如何具体掌握“谦”与“暴”,大有学问。兵失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分析了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提出军队要行“起道”的主张。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1)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6)者也。兵失民,不知过者也。 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7),时至而疑(8),去非而弗能居(9),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10),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11)。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 * *……之兵也。欲以国…………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而兵强国…………兵不能……(1)强多,勉强增加。 (2)屈,竭荆 (3)意谓设防坚固,但抵挡不住敌人进攻的器械。 (4)陵兵,被欺凌的军队。 (5)背向,指行军布阵时的所向或所背。如《孙子·军争》:“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同书《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司马法·用众》:“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之类。 (6)金,时机。 (7)见善而怠,见到有利条件而怠惰不前。 (8)面临良好战机而犹豫不决。 (9)抛弃错误,但又不能照正确的去做。 (10)《六韬·文韬·明传》有一段类似的话,“龙而敬”作“恭而敬”(参看注⑩)。 龙、恭二字古通用,但此处上下文为“贪而廉”“弱而强”,而字前后二字义正相反,恭、敬二字义重,疑有误。一说“龙”借为“宠”。 (11)《六韬·文韬·明传》:“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字与本篇相近。 但本篇的“止道”“起道”,从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语来看,似是两种道的名称。疑“止道”指停滞、灭亡之道,“起道”指兴旺、胜利之道。 [ 原文]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兵夫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宠而敬,弱而强,柔而[ 刚] ,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 译文]想利用敌国百姓所不能接受的东西,纠正该国的习俗..(勉强用自己的短处)去对付敌国军队的长处,只能是耗费兵力。想勉强用许多本国缺少的东西,去对付敌国所富有的东西,那只会使本国军队很快失败。即使防御坚固,也抵挡不住敌军使用利器,敌军使用利器便使己方军队衰颓。用不锋利的兵器去攻击敌军,一定不能攻破敌军坚固的防御,而只会使本国军队受挫。..将领善于布阵,了解地势的背向,也懂得利用地形,但用兵却屡陷困境,这是因为不明白只有国家昌盛,用兵才能取胜的道理。..用兵不能立大功,是由于不懂得集中兵力作战。用兵的人失去民心,是由于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用兵的人使用很多兵力,而建的战功却很少,这是由于不会把握时机。用兵的人不能避免大灾祸,是因为他的行动不合民心。用兵的人常常后悔,这是由于他轻信而多疑。用兵的人在胜利和灾祸尚未出现之时不能预见,是由于不懂得要做好战前准备。用兵的人见到有利条件就松懈,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又迟疑不决,离开了不利境地仍然不能保持部队稳定,那只能走向灭亡了。虽有贪心但能保持廉洁,虽得宠但能保持恭谨,虽然弱小但能图强,虽然性格软弱但能表现刚强,这是走向兴盛的途径。走灭亡道路的人,天和地都不能让他兴盛。走兴盛道路的人,天地.. [ 解析]这篇文章写法比较独特,其目的本来是要论述统兵将领的决策能力,但又不作正面论述,而是列举出统乓将领用兵中的种种决策错误导致用兵失败的反面例证,来说明统兵将领在决策指挥时,应该防止哪些错误,应该把握些什么正确的东西。这种反证法,能让人从错误的教训中悟出正确的道理,这往往比单纯的正面论述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决策时更具有参考价值。该文正是在列举了大量导致用兵失利的因素之后,才提出走向兴盛的途径——廉洁、恭谨、图强、刚强,这就更易于为人接受。像孙膑列举的这类决策指挥错误导致失败的事例,古往今来,是很多很多的,我们不妨列出几个加以剖析。当武则天篡唐登基之时,徐敬业等人曾起兵讨伐,按当时的民心和唐廷的基础,本可大有作为,但因决策不当,终致失败。起兵讨伐武则天之初,魏思温曾向徐敬业建议:“明公是以匡复社稷的名义出兵的,应该率领大军大张旗鼓进军征讨,矛头直指洛阳。这样,普天下的义士都知道您是志在勤王灭贼,恢复唐廷,众人自然会群起响应了。”而薛璋却说:“金陵地势险要,又有长江天险,足以作为根据地。不如先夺取常州和润州作为根据地,然后再北上争夺中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才是好办法。”魏思温听了赶忙说:“不能这样!中原的英雄豪杰,现今都对武氏专制篡政愤愤不平,听说明公高举义旗,起兵勤王,人人都准备好了干粮,拿起锄头当武器,等待明公到达。如不乘此大好时机,尽一切力量北伐,却在江南经营自己的巢穴,那么,..”魏思温的分析和策略,无疑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决策,可惜徐敬业却不肯采纳,而是先经营自己的巢穴。接着,徐敬业在攻克润州时,捉住了李思文。这个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听到徐敬业起兵便派人去向武则天报讯,并领兵据守润州,长时间对抗勤王义军。对这样一个死心塌地效忠武则天,对抗义军的李思文,魏思温请求徐敬业将其斩首示众,但徐敬业却不同意,只关在狱中了事。魏思温叹息说,“不顾大义,专徇私利,恐怕败亡就在眼前了。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了。”事态的发展果然如魏思温所料,武则天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调集几路人马,合力进攻义军,徐敬业连吃败仗,最后带领老婆孩子登上船只,想出海投奔高丽,结果士兵哗变,杀死涂敬业全家25 口,向武则天的军队投降。徐敬业不听忠告,贻误战机,正如孙膑所说:“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又迟疑不决。”焉得不败。吕布可算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中武艺最高强的一员猛将,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曾合战吕布仍不能占到上风,可见吕布武艺之一斑。然而也正是勇猛使他坐失良机。那是在曹操攻打徐州的陶谦未能得逞之时,吕布马上部署兵力,要去进攻曹操。陈宫得知,立即进见,极力谏阻:“将军离开兖州,想到哪里去?”吕布说:“我想屯兵濮阳,和兖州形成鼎足之势。”陈宫说:“这个部署不成!你让薛兰守兖州,他肯定守不住。不如这样:这里西南方180 里,正是泰山险路,将军可以埋伏一万精兵在那里。曹军得知失去兖州,必定赶来,等他们一半人马过去时,便可拦腰出击,保证一击成功!”这本是一条据险设伏的妙计,吕布却说:“我屯兵濮阳,另有计谋,你哪里懂得!”不肯采纳陈宫的妙计,坚持派薛兰守兖州,自己领兵去濮阳。曹操果然如陈宫所料,带兵经泰山险路去夺兖州。当他行军到泰山险路时,郭嘉说:“先不能进,巩怕这里有伏兵。“曹操却笑着说,“吕布是个没有谋略的莽夫,所以才会让薛兰守兖州,而自己去了濮阳,他怎么会在这里设埋伏呢?”曹操顺利通过泰山险路,派曹仁领一路人马去围困兖州,自己领兵直奔濮阳,进攻吕布。陈宫得报曹兵已逼近,又向吕布献了一计:“现今曹兵远道而来,必然疲劳,我们应该速战,不能让曹军恢复体力!”吕布又不肯听,而是狂妄地说:“我单戟匹马纵横天下,还担心曹操什么?等他安下营寨,我自会活捉他!”第二天两军交战,吕布仗恃神勇无敌,打了胜仗,但也未能消灭曹军。吕布回营,只顾庆功劳军,陈宫提醒:“西寨是个要紧去处,假如曹操去偷袭,怎么办?”吕布还不当回事他说:“曹操今天刚败了一阵,怎么还敢再来?”陈宫又说:“曹操是很会用兵的人,应该防备他攻我不备!”吕布这才拨出大将高顺带领兵将去加强西寨防卫。当天夜里,曹操的兵将果然从四面突入西寨,一举夺下吕布的重要营寨,亏得高顺及时领兵到来,一场混战,吕布又闻讯赶来,才打败曹操,夺回西寨。随后,陈宫又献一计:让濮阳城中的一个姓田的富户给曹操送假情报,说吕布残暴不仁,民怨沸腾,他已移兵黎阳,城内只有高顺,兵力单薄,可以连夜进兵。姓田富户并约定暗号,愿做内应。曹操得到情报,十分高兴,立即定下暗号,约定进兵办法。谋士刘晔提醒:“吕布虽然没有谋略,陈宫却是计谋很多。只怕其中有诈,不能不防。”刘晔提出兵分三队,一队进城,两队在城外接应,以防万一。曹操同意照办。曹操领兵前进,按约定初更时分进城。起初一切都如约进行,曹操再无疑虑,带头进城。可是,进城之后,曹操直到州衙,一路上不见一人,才知中计。急忙回马,大叫:“退兵!”可惜已经迟了!只听州衙内一声炮响,四门烈火轰天而起,金鼓齐鸣,喊声如雷,伏兵四处杀出。亏得典韦拼死力战,曹操才侥幸突出城去,幸免于难。从吕布和曹操两次交锋来看,吕布自恃神勇无敌,但不懂用兵之道,又不肯听陈宫的忠告,以致不能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虽也能多次取胜,却终难成气候,其原因正在于孙膑所指出的那种错误。曹操虽会用兵,也往往自视过高,屡犯轻敌错误,这次又是只知昌布无谋,而忘了陈宫多计,差点连命都送在濮阳。这不正是孙膑所说的“见到有利条件就松懈”吗?袁术在东汉未年的群雄中也算是势力最大的力量之一,他多年据在淮南,地广粮多,后来又从孙策处得到汉朝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这一来,他的野心就大大膨胀了。一天,他召集部下文官武将,说道:“当初汉高祖刘邦只不过是泗上的一个亭长,后来却据有天下,当上了皇帝。然而,他的汉朝历经四百年,至今气数已尽,天下已是动乱不安。我家四代人中出了三位封‘公’的高官,百姓的心意早已归顺我家。现在我准备顺应天意民心,正式登上九五大位。你们众人以为如何?”主薄阎象说:“不行。当年周的历代祖先功德卓著,到了周文王时,已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地域,却仍然臣服殷朝。明公您的家世虽然尊贵,仍然没有当年周的鼎盛;如今汉王室虽然衰败,也并没有像当年殷纣王那样的暴行。所以说,您登极称帝之事绝不能实施!”袁术大怒说:“我家的‘袁’姓,本是从‘陈’姓演变出来的。‘陈’是大舜的后代。这是‘土’承继‘火’,正是顺应天运。还有签语传言说:‘代替汉朝的人,是当涂名叫高的人。’我表字公路,正是应了签语。而今,我又有了传国玉玺,如再不称帝,那就违背天意了。我的主意已定,谁再多说就处斩!”说完之后,就搞了一套登基称帝的仪式和封赏,还派人去催吕布把女儿送来给他做东宫妃子。可是,吕布却不肯听命,把他的使臣送到许都去给曹操杀了。袁术闻报不禁大怒,当即派出七路人马,由七员大将统领,去向吕布问罪。袁术自己带三万军兵随后进军。袁术出动七路大军,20 多万人马征讨吕布,每天只能前进50 里,这些军兵一路抢劫掠夺,祸害百姓。吕布得报,忙请众谋士商议,陈宫和陈珪父子都到了。陈宫说:“徐州的祸事全是陈珪父子招来的,是他们主张把袁木的使臣送去许都,向朝廷讨好以求封赏,现在让灾祸落在将军头上。应该立即斩下他父子二人的头献给袁术谢罪,袁术就会退兵了。”吕布听了陈宫的话,马上下令把陈珪和他儿子陈登抓了起来。陈登却大笑说:“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啊?我看袁术那七路军兵,就如同七堆烂草一般,有什么值得焦急的!”吕布说:“你如有破敌的计策,我就免你的罪。”陈登出了一条计谋:“袁术的军兵虽然很多,只不过是乌合之众,他从来没有亲信。我们如以一部分军队正面防守,再加奇兵配合,一定能胜过袁木。我还有一计,不但可以保证徐州安全,还可以活捉袁术。”吕布忙问:“是什么计呀?”陈登说:“韩暹和杨奉是汉朝的老臣,只因畏惧曹操才出走,由于无处安身而暂时归附袁术。袁术必定轻慢于他们,他们也不会乐意为袁术效力。如果我们给他们写书信,约他们为内应,再联合刘备作外援,那将必定能捉住袁术了。”吕布说:“那你得亲自去给韩暹、杨奉二人送信。”陈登答应去送。吕布便向许都上表报告,给刘备去信,然后让陈登带了几个随从到下邳路上等候韩暹。韩暹领兵到达,下寨完毕,陈登便去求见。韩暹说:“你是吕布的人,来这里干什么?”陈登笑着说:“我是大汉的公卿,你怎么说我是吕布的人?像将军你一直是汉朝的臣子,现在却成了叛贼的臣子,你当日在关中保驾的功劳化为乌有,我认为将军这样做不值得。再说,袁术生性特别多疑,将军以后必定被他所害。现在将军如不早想办法,将悔之不及!”韩暹叹息道:“我想回归汉朝,只恨没有门路啊!”陈登取出吕布的书信,韩退看后说道:“我知道了。您先回去吧,我和杨将军定会反戈一击。你们只看火起就是信号,请吕温侯立即派兵接应。”陈登告辞,回报昌布。吕布分兵五路迎敌袁术大军,自己领兵出城30 里下寨。袁术的一路人马在张勋带领下先到,自知不是吕布对手,便后退20 里下寨。当天夜里二更时分,韩暹、杨奉如约行动,分兵到处放火,接应吕家军入寨。张勋的军兵大乱,吕布趁势掩杀,张勋败逃。吕布追到天亮,和袁术部下第一勇将纪灵相遇,两军刚要交锋,韩、杨两军向纪灵杀来,纪灵败走。吕布领兵再追,又与袁术相遇,一阵对骂,两军交战,袁术部将不敌吕布,袁术军兵大乱败走。途中又被关云长截杀一阵。袁术逃回淮南,从此一蹶不振。袁术之败,主要在于他妄自称帝,已是大失人心;他的军兵一路上又大肆抢掠,更是民怨沸腾,连部下将领也离心思叛,最后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反观吕布,由于接受了陈登的计谋,抓住了袁术的致命弱点,实施分化瓦解,因而轻易战胜了兵力大占优势的袁术军队。这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都在孙膑的论述之中。上面举了三个用兵决策指挥错误而导致失败的事例。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指挥正确的事例。那是曹洪统兵到汉中,与张飞交战时,曹操的得力大将张领兵三万,分立三个营寨,都有山险作为依傍。这三个寨一叫宕渠寨,一叫蒙头寨,一叫荡石寨。扎好寨后,张从三寨各分出一半军兵去攻打张飞镇守的巴西,其余一半军兵守寨。张飞得报,召来副将雷铜商议,雷铜说,“阆中地恶山险,便于设伏。将军领兵出战,我出奇兵相助,就可以擒拿张了。”张飞拨了五千精兵给雷铜,让他去埋伏;自己领兵一万,在离阆中30 里处与张带领的军兵相遇。两军摆开阵势,张飞出马向张挑战,张也不示弱,挺枪出战。两人打了20 几个回合,张的后军忽然乱喊起来。原来他们望见北山背后有蜀军的旗幡隐现,便乱了起来。张不敢恋战,拨马退走。张飞挥兵掩杀,雷铜又堵住退路,两下夹击,张大败而逃。张飞、雷铜领兵连夜追赶,直追到宕渠寨。张下令坚守不出。张飞便在离宕渠寨10 里处下寨,天天去叫骂挑战。但无论张飞如何叫骂、挑战,张只是坚守不出。张的三个营寨据险而设,张飞也攻不下来。两军对峙50 多天,张飞索性在宕渠山前扎下大寨,每天饮洒,喝得大醉时,便坐在山前辱骂张。刘玄德派去劳军的使者见张飞终日饮酒,便回去向玄德报告。玄德怕张飞酒醉误事,十分着急,而孔明却笑着说:“原来如此!军前恐怕没有好酒,而成都的美酒极多,可以用三辆车子装50 瓮酒送到军前,供张将军饮用!”玄德忙说:“我这个兄弟向来饮酒多了便出事,军师为什么反而送酒给他呢?”孔明说:“主公不必担心,其中自有奥妙!”孔明让魏延押送美酒到张飞军前,每辆车上都插上一面大黄旗,旗上写着几个大字,“军前公用美酒。”美酒送到军中,张飞拜领。然后吩咐魏延和雷铜各领一支人马,分为左右两翼,只看军中升起红旗,便各自进兵。随后张飞吩咐把酒摆在帐下,命众军士大张旗鼓饮酒。曹军细作报告张,张亲自到山顶观望,只见张飞正坐在帐下饮酒,还让两名小兵在他面前表演相扑游戏。张见状气愤极了:“张飞欺我太甚!”当天夜里,张领兵去张飞处劫营,到其寨前,远远望见张飞帐中灯火通明,张飞正坐在帐中饮酒。张一马当先,大喊一声杀入张飞帐中。曹军在山头擂鼓助威。张到得寨中,见张飞仍端坐不动,真是喜出望外,一枪刺了过去。枪一刺中,张才知不妙,原来那个张飞是个草人。张知道中计,连忙勒马退回。说时迟,那时快,张飞帐后连珠炮响,一员大将拦住张去路,一声如霹雷般的大吼“燕人张翼德在此等候!”吓得张丢魂落魄,慌忙应战。张苦斗坚持,只盼蒙头和荡石二寨来救。他哪里知道,那两个山寨已被魏延、雷铜夺去。张盼不来救兵,又见山头火起,宕渠寨已失,万般无奈,只好逃奔瓦口关去了。这一仗,张飞一改有勇无谋,用计引出了张,使其失去山险据点,又用两路奇兵,断其后路,从而一举破了张倚为犄角的易守难攻的三个山寨,获得大捷。而张却终于免不了意气用事,中了张飞诱敌之计,招致大败。从这几个正反事例,人们不难领会孙膑的有关论述,悟出用兵决策的真谛。将义 本篇提出将帅必须具备义、仁等品质。从文中可以看出,要求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要求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可见此所谓义、仁与儒家所说的仁义不同。《孙子·计》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可参考。 义将(1)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2)。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军不槫则无名(3)。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4)……则军无□。故决(5)者,兵之尾也。将义(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篇末亦有篇题,作“将义”。从文义看,以作“将义”为是。 (2)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名,功绩。 (4)简文胜字及其下重文号疑是抄书者多写的,原文当作:“不可以不智,不智……”。一说“不智胜”当读为“不知胜,不知胜即不智。 (5)决,果断。 [ 原文]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动。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军不则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兵之尾也。 [ 译文]军队的将领绝不能不公正,如不公正就不可能严格治军,冶军不严就没有威信,将领没有威信,那士兵就不会拼死效命。所以说,公正是统兵的首要条件,就像人必须有头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不仁爱,将领不仁爱军队就不会有制胜的能力,军队没有制胜的能力就不能使用。所以说,仁爱是统兵的中心事项,就像人必须有腹心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不施恩德,将领不施恩德就没有威力,没有威力的将领就无法发挥全军的威力。所以说,恩德是统兵的手段,就像人必须有手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不讲信用,将领不讲信用,他的命令就无法贯彻执行,军令不能贯彻执行,军队就不能集中统一,那军队就不会有声名了。所以说,信用是统兵的支点,就如同人必须有足一样。军队的将领不能没有智慧,将领没有智慧.. [ 解析]自古以来,我国政治家、军事家崇尚的选将标准便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而把只有武功的将领视作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只配去冲锋陷阵,对敌拼杀,而不能担起统兵指挥的重任,所以自古以来便有一句感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很明显,这里所说的难求的“将”,就是指那种智勇双全、文韬武略皆备的统兵将帅。所谓的文武双全,其内含是非常深广的,其“文”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有学问,而是要有很渊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素养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地理、天文,社会等方面的学识,按古人的说法就是“经天纬地”之才。而其“武”也不单是指武艺,更主要的是英勇善战,善于把自己的军事才干用于实战,能够克敌制胜,百战不殆,也就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仅有这些才干还不足以成为杰出的将领,还必须有德,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这个“德”字,有“德”之人,才能称之为贤才。那么,对于一个统兵将领在“德”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正是本文所论述的“义、仁、德、信、智”这些方面。我国著名的兵法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这几个字,只不过提法略异而已,姜太公在《论将》一文中提出“五材”作为将领的美德,并明确回答:“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孙子(武)在其兵法的开卷首篇《始计第一》中,就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诸葛亮在《将材》一文中提出“将村有九”,这九项标准中,除“步、骑、猛”是军事素养方面的要求外,“仁、义、礼、智、信”五项以及最后提出的“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大将修养,均是德方面的标准。除在《将材》一文中论述将领的品德修养外,诸葛亮还在其《将器》、《将善》、《将强》等多篇论述将领的文章中,从正反两方面深入透彻地论述将应有的品德修养,如“五强”,要求将领“高节、孝悌、信义、沉虑、力行”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要求。孙膑在这篇文章中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论述了“义、仁、德、信、智”。他把“义”比作“首”,把“仁”比作“腹”,把“德”比作“手”,把“信”比作“足”(可惜“智”一项残缺,不知其所比),他这么一比,不用再多费唇舌,便使人得出结论,这几项是一员称职的将领所不可或缺的。哪一个健全的人也不能没有头,或缺手、缺足、缺肚腹,健全的人不能缺其中的任何一项,同样的道理,合格的将领也不能少任何一项。这种比喻论证,确实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这篇文章不但比喻论证用得好,而且从反面论述其危害也用得很出色。孙膑一一指出不义、不仁、无德、不信、不智的恶果,从而反证“义、仁、德、信、智”是缺一不可的,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包括孙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为什么十分注重“义、仁,德、信、智”这类品德修养呢?因为这些品德修养,确实是一位杰出将领所应具备的、缺了任何一项,都会给统兵用兵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不妨拿《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作些比较。《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名著,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集我国兵法大成的形象化军事教材。先看三国的首领人物,曹操可谓有勇有谋,能征惯战,但在《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为人奸诈,不仁、不义:为了灭口,他竟能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为了稳定军心,他毫不犹豫地问斩一名管粮官员作替罪羊;为防备暗杀,他可以装着睡梦中杀卫士;为了嫁祸于人,他可以忍辱让弥衡出使荆州;因为忌才,他便以惑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等等方面,把曹操刻画成了一个奸雄形象。刘备,作者是把他作为汉室后裔、正统代表来写的,作者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爱民,任用贤能等才德,但纵观全书,也只不过表现了他作为一般皇室继承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远非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这只须看他求得诸葛亮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再从几件具体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从新野往荆州撤退时,带着大批难民,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结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军队元气大伤,刘备连夫人也失去了,这只能说是“妇人之仁”;刘备在娶了孙尚香之后,居然甘当江东驸马,沉醉于富贵温柔乡中,若不是诸葛亮授予赵子龙三个锦囊妙计,还不知结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只知为兄弟报仇,心中只有哥们儿义气,全无国家社稷,置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顾,带领大军讨伐东吴,又瞎指挥,在树林地区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75 万大军全军覆没,可见,刘备也不是理想人物,孙权继承兄业,也能招榄贤才,振兴江东,但在作者笔下却有优柔寡断、大志不足的缺陷。仅以赤壁大战之前的决策情况来看,他听了张昭等人的主和言论,又听了诸葛亮、鲁肃的主战言论,显得主见不足,缺乏决断的气慨,最后还得周瑜力排众议,他才能最后下决心。再看他的全部历史,他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想法,最多也只是想收回荆州,苟安江南而已。孙权也不是理想的形象。至于其他实力人物,董卓残暴荒淫;袁绍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袁术只知骄傲自大,实际才疏识浅;吕布有勇无谋,沉迷酒色,而且刚愎自用。所以,他们虽都曾势大一时,却都很快灭亡了。至于说到统兵将帅,决策谋士,最主要的应数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了。周瑜不失为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帅才,可惜他又是个胸无全局、气量狭小的人物,他能辅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称雄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军,力主抗战;他能利用蒋干、黄忠,骗过曹操,让曹操中计;他也能指挥火烧赤壁的大战。但是,他却不懂刘、孙联合的大计,只知妒贤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三气身亡。罗贯中笔下的司马懿,不失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多次为曹魏挽回劣势,但在诸葛亮面前,他却只能是甘拜下风,自叹弗如,甚至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不敢进,在尚方谷差点丧命,被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至于有名的大将,当然首推关羽,他确有赫赫战功: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斩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勇猛过人,有仁有义,但后来却骄傲自大,不顾大局,失荆州、走麦城,落得“虎落平阳被犬欺”,成了无名小卒的俘虏。张飞曾威震长坂桥,大吼一声,吓退曹操百万大军,智胜严颜,智取张,可算勇猛超人,而且粗中有细,但却改不了粗暴的脾气,最后落得身首异处。马超曾凭一杆枪,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靠一棵树侥幸逃命,却中了曹操反间计,落得功亏一篑,反胜为败。在诸将之中,赵子龙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论勇猛和武艺,他可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单骑救幼主;论仁义,他曾一拳打倒为他作媒的桂阳太守赵范,只为这个结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给他;说智谋,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杀得众曹军心胆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用说。可是,作者却从没有让赵子龙扮演过“独当一面”的统兵重任,无从显示他的帅才,而只是一员虎威大将而已。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罗贯中笔下,尽管也各有过人之处,各有显赫战功,但比起关、张、马、赵来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况理想形象。现在再来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未出草庐,已有“三分”妙论,对当时的形势及事态发展的精辟论述已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出山后小试身手,两把火便烧得曹操的20 万大军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赤壁鏖兵、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智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路伏击,三气周公瑾,每一项都是人所不及。接下来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南蛮七擒七纵、八阵图吓退陆逊、六出祁山屡胜司马懿,每一次都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信,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论“义”他确实公正无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过错,地不但挥泪斩了马谡,还自贬三级;论“仁”,他对军兵、百姓的爱护自不必说,仅对南蛮孟获七擒七纵,就足见他罕见的宽大仁慈;论“德”,他在《出师》一文中提出:“士未坐,勿坐;士来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在《哀死》一文中,又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他不但如此主张,更是身体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烧藤甲军之后,便深深自责说:“尽管我有功于国家,我却必定减寿了!”在班师之时,还特别郑重地在沪水岸上,设香案,摆上许多祭物,亲自撰写祭文,亲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难的蜀军兵将和南人亡灵。回到成都之后,他又奏请后主批准,给平南将士家属以优厚抚恤;论“信”,他在和司马懿决战前夕,仍让该换防的军兵如期回汉中,令众军大为感动,自愿留下参战;论“智”,那更不用多说了,前面列举的一个又一个光辉战例,无一不闪耀着他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人民理想的化身,是罗贯中塑造的我国兵法家理想的杰出军事家。尽管诸葛亮只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毕竟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理想。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得上一位。不说他的文治,单说他的武功,也可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从他十六岁投军便出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救出隋场帝,到他辅佐父亲李渊起事,平定诸路群雄,身经百战,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间,他的勇,他的智,他的仁,他的义,他的信,在本书前面举的他用兵作战的一些战例中已有充分表现。无疑他可以称得起我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军事家。上述杰出人物的功绩,又可进一步证明,孙膑提出的“义、仁、德、信、智”,确实是统兵将领所必备的品德修养素质,也应该是选拔将领的标准和统兵将领自我要求、自我修养的信条。其实,孙膑提的这“五字标准”,不仅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素质,也是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包括我们的党政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质,只不过在新的时代又该赋予新的内容而已。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如此。具备这“五字标准”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将德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提出了不轻敌、赏罚及时等将帅应具备的品德。本篇除最未一简外,次序都不能确定,释文中各简都提行,不连写。 ……赤子,爱之若狡(1)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2),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3),不劫于敌(4),慎终若始(5),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 赏不逾日,罚不还面(6),不维其人,不何…………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1)狡,年少而美好。 (2)芥,草芥。土芥比喻轻微无价值的东西。此数句意谓将帅之于士卒,平时须爱护,敬重,该用的时候又要舍得用。 (3)不因敌人数量少而轻视它。 (4)劫,迫。意谓不为强大的敌人所吓倒。 (5)《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参考。 (6)还面,转脸。 [ 原文]..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 译文]..对士兵要像对可爱的孩童一样爱护,要像对严师一样尊敬,而使用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样,不惜牺牲,将军....是将军的智慧。不轻视兵力少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重对待,将军....君王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直接传达贯彻,军队中只以统兵将帅的命令为准,这是将军固定不变的准则。....将军不能和敌军将领共生,自己的军队也不能与交战的敌军共存,这是将军的....这是将军赏赐的恩惠。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须当面就兑现,赏罚不因人而异,必须一视同仁,....这是将军应有的品德。 [ 解析]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继续和补充,讲的也是统兵将领的素养,只不过比上篇更具体,更细微一些。本文论述了带兵必备的几条素养,全都是历代兵法家所强调的内容。但孙膑却有其独特之处。孙膑不但提倡爱兵,而且提出“敬之若严师”,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爱兵如子”,“爱民如子”,提倡这些信条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兵当作严师一般尊敬的,在历史上却十分少见,在今天真正树立这一信条的也不见得很多。要知道,在孙膑及其以后的两千余年之中,是把将领官员之流看作当然的“治人”者的,而广大士兵在军中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中则只不过是“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爱之若狡童”已属可贵了,还有几人能“敬之若严师”呢?因为按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是聪明的上等人,而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统治驱策,更谈不上提倡把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严师,去向他们请教了。正是如此,孙膑能在那个时代提倡“敬之若严师”,确实超群出众。当然,在那样的时代,如果统兵将领真正如孙膑提倡的那样,把自己部下的将士“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这些将士又怎会不舍命为其战斗呢?由此可见,这一主张确是军队强大战斗力之源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爱兵敬兵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李广是汉代名将,他就是以爱兵出名的将领,《史记》记载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这段话译成现代语言就是:李广十分清廉,经常把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将士,和士兵吃一样的饭食;李广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时间有40 多年,但家中却没有余财,他从来不说置办家产。正是因为他如此清廉,肯与部下将士共享富贵,所以将士都爱戴他,拥护他,肯为他效命。《史记》还有一段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身;士卒不尽食,厂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乐为用。”这是进一步说明李广带兵时,总是与士卒同甘共苦,甚至是吃苦在前,并能宽缓待人,所以他深得军心,他的军队便英勇善战,令敌军闻风丧胆。李广的事例生动地体现了爱兵、敬兵也是战斗力的道理。至于本文所说“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说明在残酷的战争中,必要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胜利,明知会有牺牲,也会投入兵力拼战,只有以无畏的士气压倒敌人才能战胜敌军。尤其是孙膑那个时代,依靠战车、骑兵、步兵作战,除弓箭外,都是近距离肉搏的兵器,就和当今的刺刀见红一般,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比现代战争更加残酷,更加恐怖,如果没有不怕死的拼斗精神,没有不惜牺牲的士气,那是很难有胜算的。因此,统兵将领在使用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牺牲、血流成河的大无畏气慨。这不能理解为不爱惜士兵的生命。当然,另一方面,“用之若上芥”这个比喻说法,也确有其不够准确严密之处,英明的统帅应该善于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战争的胜利,要以智谋取胜,而不是拼人力,拼牺牲。当年孙权和曹操的40 万大军在濡须口对峙时,东吴大将甘宁倒有一段佳话,可作为统兵将领的楷模。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带领大军援救合肥,到达孙权部署伏兵的濡须口附近时,张昭提出应先挫曹军锐气,当时甘宁、凌统都愿领兵出战,凌统说带三千兵即可,甘宁却说:“只须一百名骑兵,便可打败敌军,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气,便争执起来,结果孙权说:“曹军势大,不可轻敌。”命凌统带三千兵出战,和曹军先锋张辽遭遇,二将斗了50 回合,不分胜负。孙权恐怕凌统受损失,派吕蒙带兵接应回营,这时甘宁对孙权说:“我今天夜里只带一百人马去劫曹营,如果损失一人一马,也不算功劳。”孙权便拨给他一百精锐骑兵,还赐给50 瓶酒,50 斤羊肉。甘宁回到自己营中,让一百骑兵成排坐下,他用银碗斟满酒,自己先喝了两碗,然后对大家说,“今夜奉命劫寨,请诸位各自饮一满碗,今夜努力向前!”众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所措。甘宁见大家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便拔剑在手,怒斥道:“我身为主将,尚且不怕牺牲生命,你们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众人见甘宁变了脸色,全都站起来恭敬地说道:“愿效死力!”甘宁便把酒肉和大家一起喝光吃尽。到二更时分,甘宁取出一百根白鹅翎毛,让大家插在头盔上作为记号。大家随即披好铠甲,飞身上马,向曹营飞奔而去。到了曹军营前,拔开敌军布设的鹿角障碍,大喊一声,便杀入敌军寨中,直奔曹军中军大寨去杀曹操。但曹操的中军四周用车仗埋入地下,互相连结围得铁桶一般严密,甘宁的军兵冲不进中军营帐。甘宁便带领百名铁骑,在曹军营中,左冲右突,纵横驰骋,碰上曹军便杀。曹军不知来了多少敌军,乱成了一锅粥,哪还顾得上抵敌。曹军各营乱成一团,又喊又叫,慌忙点起火把,这才稍微安定一点。甘宁带队一阵冲杀之后,也不恋战,又从曹军南门杀出,无人敢挡。孙权派周泰领兵接应,甘宁的一百人马果然不损一人一马,全体安全凯旋。到达东吴营门口,鼓乐齐鸣,孙权亲自迎接,大加赞扬,并赐给绢一千匹,利刀一百口。甘宁拜谢领受,转手全部分给一百勇士。甘宁这一百铁骑,直贯曹军大寨,如入无人之境,真是威震敌胆,大扬虎威。甘宁能不损一人一马,横冲曹营,首先在于他以身作则,不怕牺牲,他的大无畏气概鼓舞了一百勇士,深得军心;其次,他以这样一支少而勇悍的小分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敌营,完全符合兵家关于突然袭击的要领,作到了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一下子使敌人完全失去抵抗力,所以小分队得以毫无损伤而退。这次突袭正反映了甘宁的高明,他能抓住军心,激发他们的英雄气慨和杀敌决心,又能巧妙用兵。难怪孙权赞叹:“曹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与他相抗衡了!”孙膑说到将军的智慧,强调不因故军兵少而轻视对方,也不因敌军势大而畏惧对方,必须自始至终谨慎对敌,不到最后胜利绝不松懈。这一点可说是兵法家的老生常谈了,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许多领兵将领都是败在胜利之后或败在弱敌之手。在隋朝末年各路反王之中,李密曾是势力最大的一路,他在河南攻下兴洛仓之后,又接着打败隋军从东都派来的援军,声威大振。原来的义军首领翟让推举他当了魏公,李密便如皇帝一般,改元永平,分封官吏。这时,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吝路义军纷纷前来归附。随后他的军队又横扫东都外围,逼得很有实力的王世充困守东都内城。之后,隋朝的许多文官武将也献城归降。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猛将和魏征等谋士也前来投效,李密更是实力大增,兵力达到30 万,在洛口与王世充10 万大军交战,开始失利,后来大胜。就在这时义军却发生内江,李密和翟让都想独掌大权,结果李密以宴请为名,用计杀了翟让及其亲信。这件事,李密虽然成功了,对义军内部却不会没有影响,接着,李密上表隋在东都称帝的越王,表示愿入朝辅政,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图谋被王世充所阻。李密便在洛口与王世充对峙。李密据有兴洛仓,粮食充足,便开仓赈济百姓。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但李密不加管理,让人随意取走,自是有许多浪费。谋士贾润甫劝谏:“国家以百姓作为根本,而百姓以饮食作为第一需要。如今百姓扶老携幼而来,无非是得到粮食维生。但是,如果毫不爱惜,不派人管理,任人随便取用,等到仓中粮米耗尽,谁还肯和您一起完成大业呢?”李密这才稍有醒悟,让贾润甫管理仓库,并参预军机大事。可是,王世充已想好办法对付李密。王世充派人假装和李密讲和,表示愿意用布和李密换粮食。当时东都洛阳城内早已断粮,军兵中不少人逃出来找饭吃,实是李密消灭王世充的大好时机。然而李密毫不知情,便同意与王世充交换。东都得到粮食,军心民心便稳定下来,再无人出逃。这时李密才知中计,可是为时已晚。王世充挑选出精兵,喂饱战马,向李密发动攻击。裴仁基建议不与王世充正面交锋,可派出三万精兵,趁东都空虚,绕道去攻袭东都。李密起初也觉得是好计,但听了单雄信等将的速战主张,又改变了主意。结果出兵交战时,中了王世充的埋伏,一败涂地,最后只得去投靠李渊。李密与王世充的较量,本是李密大占优势,可是李密却不会把握时机,先是自相残杀,后来又坐失良机,把粮食轻易送给王世充,使王世充得以重整兵力,最后李密又不听裴仁基的妙计和魏征的劝告,轻易出战,终致惨败,永远丧失了成功良机。孙膑在这篇文章中谈的第三点是兵权问题。他提的“君令不入军门”,即是我国许多兵法家所持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主张将军统兵、用兵的全权。这个观点,孙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论述,这里又再次提出,足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孙膑那个时代以及其后若干年,通讯联络极其不便,即便用换马不换人的最快信使,一日也很难达到千里,在军情紧急之时,要请示批准自是只能贻误战机,所以,将军拥有统兵、用兵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通讯如此快捷的情况下,事关全局的问题,前敌指挥当然不该一人擅作决定,但战场的用兵问题,仍然应该由现场指挥及时决断,而不可能、也不允许事事请示,否则将贻误战机。说到“君命不入军门”,汉朝名将周亚夫有这么一个事例。那是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 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时的事。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共同防备匈奴。文帝亲自去慰问军队时,到达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长驱直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是敞开营门恭迎恭送圣驾。但文帝的车驾到达细柳军营时却是另一番景象,周亚夫军中的官兵全都全副披挂,兵器锋锐,张弓搭箭,戒备森严。文帝的前导人马到了军营门口,门军不让入内。前导官员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却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命。’我们没有得到将军的命令,你们现在不能进营。”过了不久,文帝到了,门军仍不让进,文帝只好派使臣手持符节给周亚夫下诏:“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军兵又对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天子的随从只得照办,拉紧缰绳,让天子的车驾慢慢行进。文帝到了营中,周亚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陛下允许我以军礼参见。”文帝深受感动,面容庄重严肃地手扶车前横木,向营中官兵致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问将军!”文帝劳军完毕,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讶的表情。文帝却说:“唉,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形同儿戏,他们的将军自然很容易遭受袭击且被敌军俘虏。至于亚夫,敌军又怎能侵犯他呢!”周亚夫不仅有不让皇帝随便入营的事,而且还曾在实际作战中不听皇帝的诏命。那是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 年),吴、楚等七个封国叛乱,周亚夫奉旨领兵前去征讨。周亚夫在荣阳会台各路军队后,吴国叛军正在加紧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十分危急,向周亚夫求救。而周亚夫却领兵到了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夭派人去向太尉周亚夫求救,周亚夫认为坚守对全局有利,便不肯去救。梁国见周亚夫一直不肯去救,便上表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臣送诏命给周亚夫,让他立即去救梁国。周亚夫拒不执行景帝的命令,仍是坚守不出,只是派出轻装骑兵去断绝吴、楚叛军的运粮通道。吴国军队缺粮,士兵饥饿,急于挑战,周亚夫的汉军仍是不出。夜里,汉军营中受惊,营中军兵互相攻击扰乱,直闹到太尉周亚夫的营帐之外,周亚夫仍是安安稳稳地躺着不起来。时间不长,营中也就安定下来。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周亚夫却让大家注意防备西北面。结果,吴国精兵果然到了西北角,汉军防个正着,吴军攻不下来。吴军早已挨饿,攻不下便撤走。这时,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击,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濞只带着几千军兵逃跑。汉军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叛军。周亚夫的两个事例,生动有力地说明了孙膑关于兵权问题的论述完全正确,授予将军全权是十分必要的。周亚夫若遵照景帝诏命去援救梁国,那结果如何还很难说哩!这篇文章谈论的第四点是赏罚问题。“赏罚分明”也可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赘言,尽人皆知。但孙膑在此强调的却是赏罚的及时和一视同仁,这自有其道理。赏罚及时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若不及时,那便有可能徒耗钱财官爵而不能发挥其作用。至于一视同仁则更加重要,赏罚不公,非但不能起到激励或警戒作用,反而会引发不满或更严重的后果。在唐懿宗年间,有个岭南西道节度使,本来就不是统兵材料,奉旨去平定南诏叛军,他不懂什么指挥,只知一昧奏请增兵。皇帝派了八个道的军兵去增援,他仍是一战即败,他派出的一万军兵,刚接触敌军便损失了八千,吓得康承训手足无措。亏得节度副使李行素领兵修好壕沟寨栅,才保住了邕城。邕城被蛮兵围住,诸将请求乘夜去劫敌营,康承训却不同意。经天平军的小校再三力争,他才同意。那名小校召集了军中三百勇士,夜里用绳子缒出城外,悄悄摸到敌寨,有的高声呐喊,有的放火,一齐闯入敌寨,一阵乱砍乱杀,杀死蛮兵五百有余,众蛮兵大惊逃走。可惜康承训事先没有部署,待敌军逃跑再派兵迫击,已是追之不及。这位节度使打仗不行,邀功却是大行家,当即向朝廷报捷,说是大败蛮兵。唐朝末年,皇帝昏庸,得到捷报非常高兴,满朝庆贺,加封康承训为检校右仆射。这还不够,更可气复可恨的是康承训不为那位小校及三百勇士请赏,而是把功劳全归于自己的子弟亲信,为他们请功受赏,真正的功臣却无一受赏。这一来,军中将士大为失望,怨声载道。后来岭南东道的韦宙把真相上报宰相,康承训怕追究罪名,便上表自称有病,由朝廷降职另调完事。康承训身为统兵将官,赏罚不肯一视同仁,而是谋取私利,便闹得军心涣散,自己也难辞其咎。将军必须具备大公无私的美德,这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将军应有的品德。其实,何止统兵将领,哪行哪业的领导能例外呢?政府官员自不必说,就是企业的厂长、经理们,也应具备这几项品德,才能办好企业。将败 本篇列举将帅品质上的种种缺点,这些缺点都会导致战争失败。 将败(1) 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五曰]□。六曰轻。 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担十七曰□。十八曰贼(2)。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1)此是篇题,单独写在一简上。 (2)贼,残暴。 [ 原文]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 五曰□。]六曰轻。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 曰] ..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 译文]统兵将领遭致失败的原因有以下种种:第一种是自己本来没有能力却自认能力高强;第二种是骄傲自大;第三种是贪图权位;第四是贪图钱财;第五种是..第六种是轻敌;第七种是反应迟钝;第八种是缺乏勇气;第九种是表面勇敢,实际懦弱;第十种是缺乏信誉;第十一种是..第十四种是优柔寡断;第十五种是行动迟缓;第十六种是懈怠懒惰;第十七种是..第十八种是暴虐;第十九种是自私;第二十种是自己把事情搞乱。将领的毛病越多,失败就越多。 [ 解析]这篇文章仍然是论述统兵将领的品德修养和指挥素养,但和前面两篇不同,不是正面论述将领应有的品质,而是从反面为将领设镜,把可能招致失败的种种缺陷、错误一一列出,足以让将领们引以为戒。这篇论述实际是前两篇的继续和补充。孙膑把将领们常犯、易犯和可能犯的错误分门别类地逐条列出,竟达20种之多,可谓十分详尽,十分具体,可见孙膑对此研究根深,分析很细,也可见他对此十分重视。孙膑最后警告说:“将领的毛病越多,失败就越多!”可做为统兵将领的一面明镜。细读孙膑所列各项,可说条条都是致命错误,一条也犯不得。谓予不信,可看下面实例。唐朝开国之初,隋末反叛群雄并未全部降服,隋朝将领也还有的尚在顽抗。宇文化及便是隋未的一员大将,他杀了隋炀帝之后,自称大丞相,仍拥有重兵,几经转战到了魏县。在这个地区既有自称夏王的窦建德,又有奉唐高祖李渊的诏命进击魏县的唐将淮南王李神通。宇文化及抵挡不住李神通率领的唐军的进攻,只得放弃魏县,用隋朝宫中的珍宝买动山东的反王王薄,一同拒守聊城。宇文化及支持了一些时日,城中粮食将尽,又听说窦建德要来攻城,军心开始动摇。宇文化及十分恐慌,派人向李神通送信,表示愿意投降。谁知李神通却怒骂,“弑君逆贼,还想屈膝求生吗?”李神通的副使崔世干进谏道:“他既愿意投降,不妨允许。”而李神通却斥责说,“我军征战已久,无非是为了诛杀逆贼。现今逆贼已经粮尽计穷,旦夕之间我军便可攻克,我正要进城诛杀逆贼,以扬国威,并且夺取他的钱财珍宝赏给将士,如果今天接受他投降,试问,我还能以什么名义出动军队去惩罚他?我又拿什么东西去奖赏众军呢?”崔世干又说:“现今窦建德马上就要到了,宇文化及又未能平定,我军内外受敌,必败无疑!现今如若受降,可以不战而取得聊城,平定逆贼,为什么却要因贪图敌军的财物而拒绝其投降呢?”这番话说得十分中肯,分析透彻入理,谁知李神通不但不听,反而勃然大怒,把崔世干关在军营之中。随后,宇文上及给宇文化及运来了粮食,宇文化及也不再谈投降之事。当时有一位贝州刺史赵君德,也归李神通指挥,他带领军兵攻城,正当他身先士卒,奋勇登上城头之际,李神通反而鸣金收军,赵君德孤掌难鸣,只好退下,结果功亏一篑。赵君德回营后诘问李神通,为什么让他收兵,李神通说:“窦建德的军兵马上就到,我军不能继续攻城了。”赵君德遥望东方,并未看见一兵一卒到来,知道是李神通妒忌争功,只好一声叹息。过了一夜,才听见锣鼓喧天,窦建德督促军兵杀来。李神通一见夏军声势浩大,不敢迎战,领兵退走。李神通功败垂成,就是犯了孙膑所说的错误,而且不止一条,他本来没有能力却自认高明,不肯听取副使崔世干的正确意见,拒绝受降。他对当时的形势没有全面认识,不能及时决策,贻误战机,使得宇文化及得到补给,又遭夏军威逼,说明他反应迟钝,优柔寡断。他在赵君德已登上城头,胜利即将到手之际,反而鸣金收兵,更反映了他品质很差,自私忌功,置军队和国家利益于不顾。他不但不听崔世干的正确意见,反而将其关了起来,既是自大,又是暴虐,自乱军心。李神通犯的错误可谓多了,难怪他不但失去到手的胜利,被迫退走,后来还连吃败仗,丢城失地,最后他自己也成了窦建德的俘虏,正应了孙膑说的“将领毛病越多,失败就越多”的论断。东晋末年,在北方有一南燕,向南侵犯,刘裕带兵前去征讨。当时南燕君主是慕容德,在位七年,死后其兄长的儿子慕容超继位。这个慕容超专宠信公孙五楼,而对亲族十分猜忌,屡次加以诛戮,又派部将领兵侵入河南境内,掳掠数千男女;还到淮北大肆抢掠,捉走了阳平太守和济南太守。刘裕调集大军,经沂、淮河入泗水,到达下邳后,留下船舰辎重,领兵徒步向琅琊进军。所经过的地方筑城并派人守卫。随从诸将中有些有不同看法,拦住刘裕的马进谏:“燕人听说我军远道而来,我料定他们不敢与我军交战,然而,他们如果据守大岘山,实行坚壁清野,我军无处得到粮食,必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那将如何是好!”刘裕笑着说:“诸君不必害怕!我早已摸透燕人,他们生性贪婪,从来没有长远打算,只图近利,只知掳掠,他们退走时舍不得毁掉禾苗,而且,他们会认为我们孤军深入,必定难于持久。他们只须进据临胸,最多是退守广固,便可无事,所以他们不会据守天险。那么,当我军进入岘山时,他们一定会大出意外,惊惶失措,我们还愁不能攻克敌军吗?我现在就和大家约定,我们只管奋勇上前,一定可以灭掉燕贼!”刘裕催着众军昼夜不停地进军。而南燕皇帝慕容超果然和刘裕所料一样,不听公孙五楼的计谋,放弃大岘山天险,只去加固都城,整备车杖兵马,等着决战。刘裕带领军兵过了大岘山,仍没有燕兵出现,知道自己所料不错,不禁举起手来指着天说:“我军幸亏得到老天爷保祐,能够轻松地过了这处险关,消灭贼虏,便在此一举了!”当时慕容超任命公孙五楼为征虏将军,带领部将及五万步、骑军兵,屯兵临胸。听说东晋大军到达,慕容超又亲自统领四万步兵和骑兵,出来接应。幕容超让公孙五楼到离临胸城40 里的巨蔑水去守卫。待公孙五楼到达该河岸边时,晋军前锋已经到达,两军相争,燕军抵敌不住,往后退去。晋军有四千辆战车,分为左右两翼,徐徐推进,直达临朐城外10 里,慕容超带领所有军兵前来,两军展开一场恶斗,战了一天,仍是旗鼓相当,未分胜负。刘裕的一名参军向刘裕献计:“现在燕军全体出动前来接战,城中必定空虚,将军为什么不派兵抄小路去袭击敌军城池呢?这就是当年韩信破赵用过的妙计呀!”刘裕连声说好,当即派兵数千,由两员部将率领,绕过燕军后面,前去袭击临朐城。此时城内只有老弱残兵守卫,城南有一营垒,也不过军兵千名,遭受晋军突然袭击,哪有抵抗之力。晋军轻易占领了临朐城。慕容超得知临朐城池已失,大吃一惊,便不顾燕军大队,单人独骑跑了回去。燕军失去主子,顿时大乱,纷纷逃跑,刘裕挥兵追击,吓得慕容超马失前蹄,摔下马来,差点儿被晋军捉住。亏得公孙五楼替他换了一匹马,保护他得以逃脱。慕容超拼命逃跑,跑回广固城中,尚来不及整顿人马,晋军已经追到,突入了外城。慕容超和公孙五楼退入内城死守。晋军猛攻,一时未能攻下,刘裕便下令筑起长围困敌,堡垒高达三丈,还有三道堑壕相连。一面派人招降远近人众,选拔贤德之人加以任用,当地汉族和夷族人士都很高兴,很拥护刘裕。慕容超困守孤城,万般无奈,派尚书郎张纲,夜里缒出城外,去向秦国求援,救兵没请来,张纲却成了晋军俘虏。刘裕大喜,亲自为张纲解绑,赐酒压惊,张纲便归顺了刘裕。慕容超没盼来秦国援兵,却见到张纲站在晋军的楼车上劝降。燕军大为惊恐,慕客超派人向刘裕求和,刘裕斥退了来使。慕客超无计可施,第二次派尚书令韩范去向秦国求援。秦国自己尚且吃紧,哪里派得出援兵,只派了一名使臣去威胁刘裕,要刘裕退兵,说是如若不退,秦军10 万铁骑将来攻打晋军。刘裕很清楚这是虚声恫吓,便怒斥来使:“你去向你的主子姚兴传话,等我平定青州之后,便要进函谷关了,如果姚兴想早死,那就让他快来吧!”张纲善于制造攻城器具,刘裕便让他设计监造,果然十分巧妙,攻城之时,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损失便能登城。韩范见孤城难保,也投降刘裕。刘裕让韩范到城下招降守将,城中军兵更失信心,陆续出城投降。刘裕见时机成熟了,便发动了总攻。南燕尚书悦寿见势不妙,便开城迎进晋军。慕容超带领数十人马逃跑,不到一里路,就被晋军捉回。征服南燕,就刘裕来说是知己知彼,算度准确,用兵得当。而在慕容超来说,却是犯了几大错误,首先是残杀亲族,不得人心;其次是南征掳掠,行为残暴;第三、也是最严重的一条是放弃天险,退守孤城;第四是只图近利,没有远谋,把粮食留给晋军;第五是盲目出战,没有后援;第六是一旦失败,只顾自己逃命,导致全军溃乱..这诸多错误,使他败得很惨。李神通、慕容超两人所犯错误相似,其下场也类似——当了俘虏。人们可以从他们的事例中看出,孙膑所列各项,确实是用兵之大忌。当然,孙膑的这些论述,也不仅仅适用于用兵之人,而是适用于各行各业,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如若犯了类似错误,必定遭致失败,“毛病越多,失败越多”,值得人们自勉。将失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分析了造成将帅作战失利的种种情况。此篇内容与《将败》篇相关,文例、字体也相同,可能本为一篇。疑《将败》篇末“多败者多失”下即紧接本篇文字。 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1),可败也。二曰,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而还斗之(2),无资而有资(3),可败也。三曰,是非争,谋事辩讼(4),可败也。四曰,令不行,众不壹,可败也。五曰,下不服,众不为用,可败也。六曰,民苦其师,可败也。七曰,师老(5),可败也。八曰,师怀(6),可败也。九曰,兵遁,可败也。十曰,兵□不□,可败也。十一曰,军数惊,可败也。十二曰,兵道足陷,众苦,可败也。十三曰,军事险固,众劳(7),可败也。十四[曰],□□□备,可败也。十五曰,日暮路远,众有至气(8),可败也。十六曰,……可败也。十七[曰],……众恐,可败也。十八曰,令数变,众偷(9),可败也。十九曰,军淮,众不能其将吏(10),可败也。廿曰,多幸(11),众怠,可败也。廿一曰,多疑,众疑,可败也。廿二曰,恶闻其过,可败也。廿三曰,与不能(12),可败也。 廿四曰,暴露伤志(13),可败也。廿五曰,期战心分(14),可败也。廿六曰,恃人之伤气(15),可败也。 廿七曰,事伤人,恃伏诈(16),可败也。廿八曰,军舆无□,[可败也。廿九曰],□下卒,众之心恶,可败也。卅曰,不能以成阵,出于夹道(17),可败也。 卅一曰,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卅二曰,战而忧前者后虚,忧后者前虚,忧左者右虚,忧右者左虚。战而有忧,可败也。 (1)意谓军队行动茫无目的。 (2)以上两句意谓收用乱民和败卒来打仗。 (3)本无实力而自以为有实力。 (4)以上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是非问题上总是争执;在谋划大事时,总是辩论争吵,不能作出决定。 (5)士卒长期出征在外,不得休息。 (6)士卒有所挂念。 (7)以修筑军事要塞为事,使士卒劳苦。 (8)至,疑借为{忄至},怨恨。 (9)偷,苟且敷衍。 (10)淮,疑借为乖,不和。众不能其将吏,意谓士卒与将吏的关系不好。 (11)幸,偏爱。 (12)与,亲近,交往。不能,无能之辈。一说与借为举,意谓举用无能之人。 (13)士卒暴露于野外,伤其心志。 (14)临战之前军心涣散。 (15)恃,凭借。意谓所凭借的是敌人的斗志消沉。 (16)做的是伤害人的事,靠的是阴谋诡诈的手段。 (17)夹,疑借为狭。 [ 原文]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可败也。二曰,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而还斗之,无资而有资,可败也。三曰,是非争,谋事辨讼,可败也。四曰,令不行,众不壹,可败也。五曰,下不服,众不为用,可败也。六曰,民苦其师,可败也。七曰,师老,可败也。八曰,师怀,可败也。九曰,兵遁,可败也。十曰,兵□不□,可败也。十一曰,军数惊,可败也。十二曰,兵道足陷,众苦,可败也。十三曰,军事险固,众劳,可败也。十四[ 曰],□□□备,可败也。十五曰,日暮路远,众有至气,可败也。十六曰,..可败也。十七[ 曰] ,..众恐,可败也。十八曰,令数变,众偷,可败也。十九曰,军淮,众不能其将吏,可败也。廿曰,多幸,众怠,可败也。廿一曰,多疑,众疑,可败也。廿二曰,恶闻其过,可败也。廿三曰,与不能,可败也。廿四曰,暴露伤志,可败也。廿五曰,期战心分,可败也。廿六曰,恃人之伤气,可败也。廿七曰,事伤人,恃伏诈,可败也。廿八曰,军舆无□,[ 可败也。廿九曰,] □下卒,众之心恶,可败也。卅曰,不能以成阵,出于夹道,可败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卅二曰,战而忧前者后虚,忧后者前虚,忧左者右虚,忧右者左虚,战而有忧,可败也。 [ 译文]统兵的将领可能出现的过失有以下各种:第1 种是军队调动失当,可能导致失败。第2 种是收容散乱的百姓,不加训练就用去作战,或是收集刚打败仗退下来的士兵,马上又让他们去打仗,或是没有供给保障仍然一意孤行,这些都可能导致失败。第3 种是爱争论是非,作计划时争论不休,可能导致失败。第4 种是命令不能执行,士兵不能一致行动,可能导致失败。第5 种是部下不服从、士兵不听指挥,不肯效命,可能导致失败。第6 种是他的军队使百姓遭受痛苦,可能导致失败。第7 种是军队疲惫,可能导致失败。第8 种是军队思乡想家,可能导致失败。第9 种是士兵逃跑,可能导致失败。第10 种是士兵..可能导致失败。第11 种是军队多次受惊吓,可能导致失败。第12 种是行军的道路难以行走,使士兵常常陷脚,士兵困苦不堪,可能导致失败。第13 种是修筑险要坚固的军事设施,使士兵过度疲劳,可能导致失败。第14 种是..可能导致失败。第15 种是天快黑了,行军路程还很远,士兵极其气愤,可能导致失贩。第16 种..可能导致失败。第17 种是..士兵恐惧,可能导致失败。第18 种是军令屡屡改变,士兵偷安应付,可能导致失败。第19 种是军队军心涣散,士兵不信任他们的将领和长官,可能导致失败。第20 种是统兵将领多数存在侥幸心理,士兵懈怠懒惰,可能导致失败。第21 种是将领和士兵都多疑,犹豫不决,可能导致失败。第22 种是将领厌恶听别人指出其过错,可能导致失败。第23 种是任用的下级官吏无能,可能导致失败。第24 种是长期露宿,挫伤士气,可能导致失败。第25 种是将领临战分心,可能导致失败。第26 种是只想凭借敌军士气低落,可能导致失败。第27 种是单纯依靠埋伏和施行欺骗去打败敌军,可能导致失败。第28 种是..可能导致失败。第29 种是..士兵产生厌恶心理,可能导致失败。第30 种是不能用合适的阵势通过狭谷通道,可能导致失败。第31 种是军队先出发和后出发的士兵,不能在阵前会齐集结,可能导致失败。第32 种是作战时由于担心前锋致使后卫空虚,或者由于担心后卫致使前锋空虚,或者由于担心左翼致使右翼空虚,又或是由于担心右翼致使左翼空虚,作战时总是有种种担心,可能导致失败。 [ 解析]这篇文章集中论述统兵将领的指挥才干和指挥素养,和前篇共同之处在于也是从反面论述。孙膑在文中把临敌指挥不当可能造成的错误一一列出,令人惊叹的是他竟列出了32 种之多,可见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加以细心研究。他列举的这32 种错误都是实战之中发生过的,也是一般将领易犯的。下面我们看几个战例,便可更深刻地领悟孙膑的论述了。东晋末年,安帝复位不久,广州刺史卢循和始兴相徐道覆二人便趁刘裕统兵北伐南燕、朝廷空虚之际,起兵反叛,二人分别攻下长沙、南康、庐陵、豫州诸郡,沿长江东下,声势很大。江荆都督何无忌从寻阳领兵拒敌,又身受重伤而死。朝廷惊恐,安帝只好下诏召刚灭了南燕的刘裕回京抗敌,刘裕回京,立即整备战船,准备出兵迎敌。这时,豫州都督刘毅不服气刘裕,便要出兵南征。他的堂弟刘藩送信给他,说是贼军刚刚得胜,其锋锐不可挡,建议与他在江上会合,等待时机破敌。谁知刘毅连信都没有看完,便瞪着眼睛,很生气地看着刘藩说:“前次举义平定叛逆时,只不过是因为刘裕发起,我才暂时推重他,你便以为我真不如刘裕吗?”说着,把书信扔到地上,立即集合二万水军,从姑熟出发。刘毅的水军急忙行驶到桑落洲,便和卢循、徐道覆所率领的贼兵遭遇。贼兵顺流而下,猛力前冲,船头又高又锐利,一下子便突入刘毅船队之中。刘毅的船只又小又不坚固,与敌船一撞即破损,纷纷往两旁躲避,刘毅的船队顿时乱了。卢、徐二人带领贼船,东冲西撞,很快便把刘毅的船只都撞沉了。刘毅支持不住,只好带领几百军兵弃船登岸,狼狈而逃。卢循、徐道覆接连打败何无忌,刘毅两名都督,声威更是大振,叛军兵力已达十几万之多,船只车辆连绵百里,其楼船高达20 丈,在长江中横行无敌。但卢循很畏惧刘裕,听说刘裕已领兵回到京都建业城,就惊慌起来,有了退回寻阳,掉头去攻打江陵的意思,而徐道覆却主张乘胜进攻都城。二人一连商议好几天,才决定继续东下。其实,当时刘裕刚刚北代赶回,军兵人数不多,又十分疲惫,而京城的军兵也仅仅几千人。卢循如果早听徐道覆的主张,乘胜东下,那东晋都城就很难保住了。亏得有了数日缓冲,刘裕得以募集民兵,修整石头城,同时又有一些勤王军兵到达,实力有所增强。但贼军兵势仍是远远超出东晋守卫都城兵力,一些文官武将便力主晋帝过江躲避,只有刘裕坚决反对走避。不久,卢循到达淮口,京城戒严,琅琊王司马德文督守宫城,刘裕亲自领兵屯驻石头城,又让咨义参军刘粹,带领他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去守卫京口。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当时仅四岁,当然不会什么守卫,刘裕让刘粹带他去守京口,只不过表示决心,以激励士气而已,部署停当,刘裕召集诸将说:“贼兵如果由新亭直接进兵,那便不好抵御,只好暂时回避了,以后的胜负也难以预料;如果贼兵退回西岸停泊,那便说明贼兵的锋锐已减,就容易对付了。”以后刘裕常常登上城头向西了望。起初还看不见敌军踪影,只见长江烟波浩渺,山水一色。随后便听见鼓声,远处有敌船出没。驶向新亭。刘裕不由得看看左右随从,脸上露出忧虑神色。随后见敌船又回到西岸蔡洲停泊,刘裕才转忧为喜说:“果然不出我之所料。贼兵虽然声势很大,却不能有什么作为了!”贼兵为什么到了新亭又回去了呢?原来,按徐道覆的主张,是由新亭进兵,烧了船只直接进攻,这正是刘裕最担心的战法。然而,卢循却十分多疑,优柔寡断,想要找出保证万无一失的策略,因而在江中徘徊,先到东岸,又回泊西岸。徐道覆见卢循如此,只好叹息说:“我最后还是被您耽误了!这次举事一定不会成功了!假如是我独自举事,那夺取建康简直易如反掌哩!”徐道覆无奈,只好依从卢循,驶回西岸。刘裕得到喘息之机,便加紧修整防御工事,再说卢循、徐道覆回泊蔡洲后,等了几天,不见刘裕动静,卢循才明白自己的决策有误,开始后悔。卢循派出十几艘战舰去攻石头城外的防御栅栏,刘裕并不出战,只命军兵用神臂弓连射,这神臂弓确实厉害,一张弓可以连射几支箭,而且劲道强急,卢循只好退回。卢循进攻不成,又派兵到南岸埋伏,同时派出一些老弱军兵乘船东下,扬言要进攻白石。白石在新亭左侧,也是江边的一处要塞,刘裕还真怕他弄假成真,不敢不采取防御措施。正好刘毅打败仗后逃回,到京城请罪,安帝把他降为后将军,仍叫他到军营效力。刘裕也不计较,让他一同去白石,截击贼兵船只。留下参军沈林子、徐赤特等将扼守查浦,吩咐他们不许轻举妄动。刘裕走后,贼兵从南岸偷偷进兵,攻入了查浦、放火焚烧张侯侨。徐赤特违反刘裕的命令出战,中了贼兵埋伏,只身单船逃往淮北去了。只有沈林子单独据守栅寨,奋力守卫,随后得到刘钟、朱龄石等将领兵救援,贼兵退走。刘裕得报,飞骑赶回,徐赤特也逃回石头城,刘裕斥责他违令,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刘裕脱下甲胄,从容坐下和军士一起吃饭,然后出镇南塘,命参军诸葛叔度和朱龄石等将率领精兵去追击敌军。朱龄石的部下军兵大多是鲜卑壮士,身材高大,手握长枪,追着刺杀敌兵。那些贼兵大多拿的是刀,枪长刀短,武器上也吃亏,便抵挡不住,纷纷逃命。卢循不敢再战,便率领残兵,一路抢掠,退回寻阳去了。沿途各郡都坚壁清野,严密防守,卢循什么收获也没捞着。卢循、徐道覆后来虽又重整军兵向西去攻打江陵,但也没能得逞。而刘裕战胜卢循后便督造大船,派兵从海上直捣卢循老巢,他自己又率领水军在大雷江面,把贼兵逼到西岸,一阵火攻,烧得贼兵溃不成军。卢循几经败阵,逃回番禺老巢,可那里早被刘裕派出的军兵占领。卢循想夺回番禺,未能得逞,最终送了命。这一场反叛和平叛的争斗,从正反面为孙膑的《将失》一文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刘裕善于准确分析敌情,部署得当,所以连连获胜,不必多言,单说刘毅和卢循的失败,正是犯了孙膑所说的指挥错误。刘毅盲目自大,不服气刘裕,又不了解敌情,便盲目出战,结果装备上吃了大亏,又无恰当战术,只凭侥幸,哪能不败!而卢循所犯错误就更多更重了,他没有指挥才能,又不肯听徐道覆的正确意见,多疑不决,最后中了刘裕火攻之计,招致惨败。一次吃了败仗,卢循便信心全失,匆忙退走,因而一败到底,以送命告终。唐高宗时,吐蕃本来和唐朝友好相处,但后来吐蕃王赞普弄赞病故,新继位的赞普弄赞的孙子年幼,由国相禄东赞摄政。这个禄东赞很有才能,使吐蕃很快强大起来,便开始外侵,一连攻占西域18 州,并继续入侵。唐廷派出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领兵去讨伐吐蕃。行军到达大非川时,薛仁贵对郭待封说:“此去乌海,路途遥远而且难行,又有瘴气,我军如果深入,实在是一条死路。然而,我等既然奉命前来,又怎能贪生怕死呢?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死中求生。当今之计:快速进军便可建功图存,缓慢进军就必败无疑。这大非川山岭地势还比较平坦,可以建立两个栅寨,储存辎重,留下一万军兵守卫,我自己率领轻骑前往乌海,抄近路急行军,攻他一个出其不意,定可打败敌军!”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再次叮嘱他:“我如果到了乌海,自会派骑兵来运辎重,那时请您保护辎重一同到乌海;否则,请您务必不要随便出动!”郭待封满口答应,薛仁贵这才率兵先行,让阿史那道真随后跟进,加速突进。到达河口,遇到数万吐蕃兵据住险要扼守。薛仁贵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凭着一杆大戟,杀入敌军营垒,那真是所向披靡。唐军大队紧跟薛仁贵拥上,杀伤许多敌军,夺得许多物资和一万多头牛羊。唐军大队乘胜西进,直指乌海,同时派出随从将领带领一千骑兵到大非川去接运辎重。哪知留守大非川的郭待封,早已把若干辎重送给敌人了。事情是这样的:那郭待封曾任鄯城镇守,当时的名位与薛仁贵相同,而现时却在薛仁贵之下任副职,他认为是一种耻辱,所以不愿受薛仁贵节制,竟然在薛仁贵领兵出发后,擅自带领军兵运着辎重缓缓跟进。行到半路,被20 万吐蕃大军攻击,郭待封无处可避,只好接战,被吐蕃兵杀得大败,他自己慌忙逃跑,把数百车辎重全部丢失,薛仁贵哪里知道郭待封如此荒唐,还在乌海城下眼巴巴地等着郭待封运送辎重到来。阿史那道真领兵到了,仍是不见郭待封到来。随后,去接运辎重的骑兵回报,郭待纣已经把辎重丢失了。薛仁贵大惊说道:“这辎重丢失,我们还怎能久留呢?只好飞速撤军了!”当即下令退军,从近道赶回大非川。郭待封也逃回大非川驻扎。两军刚刚会合,吐蕃大军40 万已随后追来。薛仁贵正要布阵接战,又是那个郭待封,已经带着部下抢先逃命去了。郭待封的这支军兵一逃,引起唐军全军混乱,全军失去了斗志。而吐蕃军又是一支久经训练的劲旅,所以,任凭薛仁贵一人有通天本领,只靠一杆大戟,也敌不住40 万吐蕃劲旅。唐军失去斗志,便逃的逃,死的死,溃不成军了。薛仁贵见大势己去,忙和阿史那道真杀开一条血路,边战边退。直至太阳落山,吐蕃兵才停止追击。薛仁贵收拾残兵,剩下的己仅有十分之一二了。薛仁贵除了哀叹,已无计可施。薛仁贵是唐朝名将,一杆方天画戟,打遍东西,横扫敌军,真是所向无敌,而这一次证讨吐蕃却吃了大败仗。分析这次战例,薛仁贵指挥部署并无失误,他的神勇仍然如故,尽管地形、路途不利,他仍领兵打到了乌海,胜利有望。坏就坏在副总管身上,那郭待封只知争名夺利,竟然置薛仁贵的一再叮嘱于不顾,擅自行动,导致辎重丢失,薛仁贵被迫退军。而在敌军追来之时,郭待封又不服从命令,不听指挥,带头逃跑,瓦解了唐军斗志,导致全军失败。这一战例的教训,正是孙膑在《将失》一文中指出的导致失败的诸多错误中的几种,尽管责任在一位副将身上。从以上两个战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孙膑的告诫是正确的忠告,值得统兵将领引以为戒。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们,特别是领导人物,亦应仔细体会孙膑的论述,在自己的工作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将会大有裨益。例如:“收容散乱的百姓,不加训练就用去作战。”这一项在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就有类似现象,不经培训就上岗,生产质量自然就没有保障,企业就不能搞好。至于高科技行业,没有相应技术人员,更休想搞好。而我们有不少企业,恰恰就是不大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不培训或者培训只是走过场,就靠这样的人员去生产顶岗,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又如:“没有保障仍然一意孤行。”这在我国几十年的建设中,也不鲜见。许多企业凭长官意志或盲目模仿,不经科学论证便上马,结果是原料没有保证,技术不过关,没有销路等等,只有以失败告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千万、亿万损失。再如:“作计划时争论不休”,“命令不能执行”,“不能行动一致”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往往在“研究”之中被长期拖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一拖数月,数年乃至不了了之的事不在少数。还有,不听指挥,不执行决议、政令、命令以致法律、法规,贪污、受贿,公款吃喝,文过饰非,虚报浮夸等现象,凡此种种,都可能导致他们的事业受损乃至失败。敝人在此,只举了孙膑论述的几项,对照当今的一些弊端提请诸君思考,想来会起到一些警戒作用的。雄牝城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主要论述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牧城在地形上的特点。 城在渒泽(1)之中,无亢山名谷(2),而有付丘(3)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军食流水,[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营军趣舍(4),毋回名水(5),伤气弱志(6),可击也。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虚城也,可击也。□尽烧(7)者,死壤也,可击也。军食泛水(8)者,死水也,可击也。城在发泽(9)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10)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1)渒泽,小泽。 (2)亢,高。名,大。 (3)付丘,疑即负丘,两层的丘。 (4)营军,安营。趣舍,行军。 (5)回,环绕。名水,指大江大河。 (6)伤气,损伤士气。以上几句之意,疑谓行军安营不要绕着大河走,否则会沮丧士气。 (7)烧,疑借为硗(qiao敲),坚硬贫瘠的土地。 (8)泛水,积水,与流水相对。 (9)发,疑借为沛。沛泽,大泽。 (10)牝(pin聘),雌。牝城与雄城相对。 [ 原文]城在渒泽之中,无亢山名谷,而有付丘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军食流水,[ 生水也,不可攻] 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营军趣舍,毋回名水,伤气弱志,可击也。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虚城也,可击也。□尽烧者,死壤也,可击也。军食泛水者,死水也,可击也。城在发泽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 译文]城池建在小片沼泽地带,虽然城周围没有高山深谷,但是有连绵不断的丘陵环绕于城池四周,这种城池叫做雄城,很难攻克,不要攻打。敌军饮用流水,(水源充足,不要攻打)。城池前临深谷,背靠高山,是雄城,不要攻打。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的城池是雄城,不要攻打。城内有连绵不断的丘陵的城池是雄城,不要攻打。军队驻扎的营地四周,没有大河环绕作为屏障,军队士气受挫,斗志低落,对这样的军队可以攻击。城池背临深谷,其左右两面又没有高山,这是虚弱的城池,可以攻击。..烧光了的,这是死亡了的地区,可以攻击。军队饮用的是不流通的小沟渠的水,是死水,可以攻击。城池建在大片的沼泽地带,又没有深谷和连绵不断的丘陵作屏障,这种城池叫做牝城,容易攻打,可以攻击。城池前有高山,背临深谷,前高后低,是牝城,可以攻击。 [ 解析]这篇文章专门论述利用地形设防以及攻守问题。文章把设防的城池分为两类:易守难攻的叫做雄城,易攻难守的叫做牝城,并相应地指出了在哪些地形条件下建的城叫雄城,在哪些地形条件下建的城叫牝城。孙膑的这些论述在军事上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供用兵之人在筑城建垒时作为选择地形的参考,聪明的将领便会选择孙膑说的那些构成雄城的地形条件的地方去筑垒建城;二是在进攻时供用兵之人选择攻击突破点作参考,聪明的将领应该选择那些易攻难守的地方作为攻击突破口,而不能轻易去攻击易守难攻的雄城,以避免进攻受阻或消耗损失过大。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在地形条件不利的地方有时也不是不能设防,而是要想办法避免不利条件易于带来的损失,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不利条件可能带来的不利。这方面的事例不少。马谡一意孤行,在没有水源的土山上设营,结果遭了惨败;刘备在森林地带连营七百里,吃了火攻,这是不懂利用地形设防的惨痛教训。而曹操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却有成功设防的经验。那是在曹操被马超、韩遂杀得连连败退之时,曹操在渭河之滨,车船、浮桥全被马、韩军兵烧毁,立不起营寨。河边上全是沙土,虽然荀攸建议“取沙筑城,可以坚守”,但沙土不实,筑起便倒,马超又派出庞德和马岱带兵袭扰,曹操更加无计可施。忽然有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老者,姓娄名子伯,道号“梦梅居士”,求见曹操,对曹操说:“丞相早就想横跨渭河筑城,现在为什么不趁天时修筑呢?”曹操说:“这里是沙土地,筑垒总不成功。隐士可有什么好办法教给我?”娄子伯说:“丞相用兵如神,难道不懂得天时吗?这几天连日阴云密布,只等朔风一起,就必定天寒地冻了。等风起之时,丞相派军兵边运土边泼水,等到天亮,土城不就筑起来了吗!”曹操这才醒悟,要厚赏老人,老人不肯受赏,自己走了。当天夜里果然刮起了强劲的北风,曹操把军兵全派出去担土泼水,当时没有盛水的工具,便拿出很细很密的丝织物作成口袋,盛水浇泼,果然如梦梅居士所说,随筑随冻,到天亮时,沙土已冻得很结实了,一座坚固的土城终于筑成。西凉兵的细作报告马超,马超带领军兵察看,大吃一惊,以为是有神仙帮助曹操。第二天,马超出动大军进攻,曹操出营,只有许褚一人随后。曹操举起马鞭大声说:“我曹孟德单骑来此,请马超出来答话。”马超骑马挺枪而出,曹操说:“你欺负我筑不成营垒,现在我一夜就筑成了,你还不早早投降吗?”马超无话对答,想要去捉曹操,又见许褚圆睁怪眼,手提钢刀,勒马立在曹操后面,没敢轻举妄动,最后约定第二天决战。第二天马超和许褚苦斗几百回合,未分出胜负,最后两军混战,曹军虽然败了,但困有冰冻土城,总算没有受太大损失。后来曹操闭门坚守,又用反间计,终于战胜马超。曹操得隐士娄子伯指点,泼水冻土而筑成坚固的城堡,可说是在不利地形条件下建筑防御工事的一个范例,其诀窍就在于因时因地制宜,巧用各种条件。试想,如果不是隆冬天气,不是像娄子伯这样久居当地,能观天象而知气候变化,曹操能筑成冰冻土城吗?这种巧用地形,变不利为有利的事例,在现代战争中也有应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坑道战,就是光辉范例。华北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起初抗日军民还可用青纱帐作掩护,但到了冬天就很困难了,尤其在日本鬼子实施大修碉堡的囚宠政策,再辅以拉网战术和残酷的三光政策以后,抗日军民便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处境极其艰难了。这时,抗日军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成了地道,开始只是为了躲避鬼子,后来就建成了既可隐蔽又能作战,还可防毒防水的村与村相连的地道网,彻底变不利为有利,为机动灵活地打击日本鬼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平原不易修筑地面工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敌强我弱,抗日军民更不可能在地面修建永久性工事。但是平原地区,尤其是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土质情况,却有利于修建地道,这比山区或南方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容易得多,抗日军民正是因地制宜,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地道战,打破了日本侵略军的囚笼封锁,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直至战胜日本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是如此,美国侵略军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炮兵,他们凭借火力优势,狂轰滥炸,经常是在一小块阵地上倾下几万发炸弹和炮弹,把岩石炸成砂土,我志愿军的地面工事便很难保存,守卫阵地也随之变得极其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指战员便利用朝鲜战场多是石山的条件,开挖坑道。这种坑道不怕飞机轰炸和大炮轰击,志愿军就可以安全隐蔽,在适当时机出击,保证阵地丢不了。志愿军指战员在当时的敌我形势下,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坑道战,扭转了不利形势,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至于说在地形有利之处建城筑垒便能收到易守难攻之效,这不难理解。在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高丽时,便碰了一个硬钉子,致使全军无功而返。东征开始,唐军连连取胜,又打败了高丽15 万援兵,声咸正盛,便移军攻打安市城。这座安市城便依山而筑,正是孙膑所说的“雄城”,守军据险死守,顽强不屈。前军指挥李世勣过于轻敌,他对太宗说,“这座斗大的孤城,不用担心攻不下来。等攻下城池,便将所有男子全部杀掉,以泄守城敌军侮骂陛下之恨。”这时,太宗还有些犹豫,说道:“朕的想法是先攻建安城,只要建安攻克了,安市便在我军掌握之中了。这正是兵法说的舍坚攻瑕呀!”李世勣又说:“建安城在南面,安市在北面,我军的粮饷都在辽东,现在如果越过安市去攻打建安,假如敌军断我粮道,那便如何是好?臣的意见还是先攻安市,安市一攻下,便可大张旗鼓地进军,没有后顾之忧了。”太宗这时只好说:“朕命你任将帅,自然应该用你的计划,但愿你不要误了朕的大事!”太宗话还没说完,已有两人走上前跪奏道:“奴才等人既然委身大国,不敢不竭诚献计,但愿天子早立大功,也可以让奴才能够早日和妻子儿女相见。那安市城池坚固,守军勇敢,人人拼死守卫,一下子很难攻下。而今奴才等带着十多万高丽兵前来,却全军覆没,我国上下人等正因奴才等投降而心惊胆颤。那乌骨城的守将老迈无用,如果天子的王师飞临乌骨城下,立时便可拿下!拿下乌骨城后,其他小城便可不战而下,王师再长驱直入,那平壤也就守不住了。”太宗见是新近投降的高延寿、高惠真二人,知道他们做了唐朝官员,想要立功报答主子,所以献了这一计策。太宗觉得他们的计策很好,但长孙无忌却说:“天子亲征,与别的将领不同,必须有万无一失的计谋才能进行,不能冒险希图侥幸成功。现在建安、安市共有敌兵10 万以上,如果我军进攻乌骨城,后路被敌军切断,那就不妙了。不如先取安市和建安再进兵稳妥。”太宗也觉有理,便没有采纳二高的计策。唐军仍旧围攻安市,李世勣攻打西南城,使用冲车炮石,轰毁了城堞。城中守军便竖起木栅,塞住了缺口,唐军还是攻不进去。江夏王李道宗攻打东南城,他督促众军在城外筑起土山,和城墙一样高。城中守军见状也培土加高城墙,轮番防御,城里守军和城外唐军一守一攻,一天作战数次,夜里也不停止战斗。李道宗足受箭伤,行路十分困难,便令裨将傅伏爱屯兵在人工土山顶上。谁知凑巧土山崩塌压塌几丈长的城墙,正好傅伏爱又私离防地,众军虽有机会攻进城中,却未得将令不敢擅自行动,坐失良机,反遭从城墙缺口处出来的高丽兵一阵乱击。土山上的唐军被驱散,土山也被夺了过去。此后,唐军连攻数日,终于未能得手。转眼到了初冬,辽东己是草枯水冻,唐军已是立足不住,太宗只好下诏班师。高丽军兵依山筑城,凭险坚守,固然符合兵法,所以能经受唐军的猛攻而保城池不失,这便是利用了地形之利。而在唐军来说却是犯了兵家大忌,舍弃攻建安迂回取安市和取乌骨城直捣平壤两条妙计不用,却一味去攻打易守难攻的雄城”安市,结果徒耗时日,最后无功而返。当然,易守难攻的“雄城”,也并非绝对不能攻克,而是不能蛮打硬攻。请看一贯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的张飞是如何攻打一座“雄城”的。那是进军西川的事,张飞谨记军师诸葛亮临别时的嘱咐,一路上秋毫无犯,西川守将慑于他的威名,纷纷归降,所以进展很快。然而,当张飞抵达巴郡城外时,巴郡守将严颜却闭门坚守,不但不降,还把张飞派去招降的军士割了耳鼻才放回。张飞大怒,带领几百人马去叫战。城上军兵只是百般痛骂,并不出战。张飞性如烈火,哪能忍受,几番杀到吊桥处,想过护城河,都被乱箭射了回来。直至天黑,城中无一人出来,张飞虽有一肚子怒气,也不得不收兵回寨。第二天早晨,张飞又领兵前去叫战。守将严颜在城头敌楼之上,放了一箭,正中张飞头盔,张飞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指着严颜大骂,“如果捉住你这个老匹夫,我要亲自吃你的肉!”然而,不管张飞气成什么样,第二天仍是毫无进展。第三天,张飞又带领军兵沿城骂战。这巴郡城是座山城,周围都是乱山,张飞骑马在四周叫骂,有的山头比城还高,能看见城中军兵全都披挂整齐,分成若干队,伏在城中,就是不出战,还可看见许多民夫来来往往,搬砖运石,帮助守城。然而,张飞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城池据险而筑,他过不去;严颜又早已深沟高垒,张飞到城下也攻不上去。一连三天叫骂,守军毫无动静,坚守不出。张飞见这样不行,从第四天开始,便只派出三五十名军兵直抵城下叫骂,想以此引得守军出来,再趁机冲杀。哪知又是三天,守军仍然不为所动。猛张飞这时也来了个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传令军士四散砍柴打草,寻找攻城路径,不再去叫战。这一来,严颜的心中反而不踏实了,一连几天不见张飞动静,难免心中生疑,便派了十几名小军,扮成张飞砍柴军士的模样,偷偷出城,混在张飞砍柴军士中探听消息。当天众军士回寨时,张飞坐在寨中,顿着脚大骂:“严颜这个老匹夫,真是气死我了!”帐前的三四人忙说:“将军不必心焦!这几天已经打探到一条小路,可以偷过巴郡。”张飞听了大声说道,“既有这个去处,为什么不早点来说?”众军说:“是这几天刚刚打探到的。”张飞说:“事不宜迟,今天晚上二更就造饭,趁三更天时月色明亮,全军拔寨出发,要人衔枚、马匹摘去铃铛,悄悄行动。我亲自在前面开路,你们依次前进。”众军随即把张飞的命令传告全寨。严颜派出的细作打听到了消息,飞快回报严颜。严颜得报大喜,说道:“我算定张飞这个匹夫一定忍耐不住!你偷偷从小路过去,你的粮草辎重必定在后面;我截住你的后路,看你如何能过去?好一个无谋的匹夫,你必定中我之计!”严颜当即传令:“今晚也是二更造饭,三更出城,埋伏在树林杂草丛中,只等张飞通过咽喉小路,他的车仗来到时,听鼓声为号,一齐杀出!”当天晚上,严颜按计划派出军兵埋伏,他自己带领十数员裨将,下马埋伏在树林里。大约三更过后,严颜便远远望见张飞横矛纵马,亲自在前开路,其军兵悄悄跟进。张飞过去不到三四里路,其车仗人马便陆续走来。严颜一看时机到了,下令一齐擂鼓,伏兵听见鼓声,一齐冲出去抢夺车仗。严颜的军兵忽然听见背后一声锣响,一队军马杀到,只听一声如雷吼叫:“老贼休走!我等的正好是你!”严颜猛回头一看,为首一员大将,豹头环眼,脖子很短,一部虎须,手执丈八蛇矛,骑着一匹黑马,不是张飞还有谁人?只听四下里锣声大震,张飞的军兵杀将过来。严颜惊得手足无措,交战不到十个回合便被张飞生擒活捉了。川军见势不妙,大部分都投降了。张飞随即杀入城中,夺取了巴郡。这一仗正应了一句谚语,“张飞用计——粗中有细”。这是张飞第一次智取。原来,他故意大声对答,公开传令,让严颜的细作听见,以便引诱严颜上钩。晚上走在前面的是假张飞,让严颜毫不怀疑。张飞又料定严颜必定以鼓声为号,所以便规定自己的军队鸣金为号,一听锣声,众军齐到,张飞这一仗的成功,就在于用计把严颜调出难攻的城池,使其失掉依托,再来个出其不意,打了严颜一个措手不及,从而破了一道险关。张飞随后还义释严颜,使严颜感恩投降,为汉军争得一员老将,进而一路不战而胜,顺利到达雒城,与刘备会师。像这种把敌军从坚固设防的城池中引出而加以消灭,为夺取城池创造有利条件的战法,我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就曾多次使用,在辽沈战役中把敌军大兵团引出沈阳,在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区消灭敌军主力廖耀湘兵团10 余万人,并乘胜前进,攻下了沈阳、营口等地,进而解放东北全境。随后,在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之中,也都是把敌军引出坚固设防的城市,在运动中加以歼灭,从而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当然,攻取易守难攻的城堡不止这一种战法,诸葛亮在南征平蛮中攻打十分难攻的三江城用的是让军士人人运土,飞速地在城下堆起土山,趁敌军尚未反应过来,便登上城头,一举攻了下来。诸葛亮和李世勣攻安市时用的都是堆土山的办法,但诸葛亮是让敌军没有察觉时一气堆成,因而收到突袭成功的效果;而唐军却是在敌军注视下堆土山,所以敌军有对付的办法。同样的办法,应用之妙不同,效果便完全不同了。曹操在攻冀州之时,使用的是另一种策略。曹操采纳许攸的计策,派军兵在城外掘壕堑。审配在城上见了,暗笑说:“这是想决漳河水灌城罗!挖深沟可以灌城,现在他们挖得这么浅,有什么用呢?”便不加防备。当天夜里,曹操增加10 倍人力,尽全力挖沟,到天亮时,壕沟已是宽深各两丈了,决漳河水一灌,城中水深即达数丈。城中本已断粮,再这么一淹,城中军兵大批饿死。这时,已投降曹操的袁绍的谋士辛毗,又用枪挑着袁尚的印章、缓带和衣服,招降城内军兵。守城的审配大怒,把辛毗家属老小一共80 多口,全部杀死,将头颅掷到城下。辛毗放声痛哭。审配有个侄子审荣,一向与辛毗要好,见审配如此作为,十分气愤,便写了一封密信,用箭射到城外,约定献门配合破城。到第二天黎明,审荣如约打开西门,放曹军入城。冀州就这样被曹操破了。曹操用水破城,其成功在于许攸计划周密,白天用人少,挖得浅,使审配产生麻痹思想,到了晚上再加人突击,一夜之间挖成又宽又深的壕沟,灌城得以成功。这一计谋收到了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从而一举成功。如若不然,让守城军兵早早察觉,那就会采取预防措施,结果也就难说了。通过以上几个事例,不但可以加深对孙膑论述的理解,还可以扩展、拓宽人们的思路,启发人们去理解孙膑兵法思想的精髓,因时因地制宜活用孙膑兵法,既可照孙膑的论述去部署攻防,又可从“难”中找出其弱点,求出破“坚”的策略;或者在不利中找出让其变坚的办法,在不利条件下坚固设防。从这些转化中,体会一个变和活。不仅战争攻防如此,干其他事业也是相通的,只要细细琢磨,便可一通百通。五度九夺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篇中指出作战时针对自己一方的不利条件应该避免什么,以及为了挫败敌军应当争夺什么。 ……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1),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2),此程(3)兵之极也。故兵(4)曰:积(5)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6)。□[弗如,勿与□□。□□弗如,勿]与□长。习(7)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8)既明,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9)。四曰取途。 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弱。八曰弱。九]曰取其所读(10)贵。 凡九夺,所以趋敌也。四百二字 (1)大数,大要。 (2)此句有缺文,据文义,原文似当为:“况近者数里,远者数百里”。 (3)程,衡量。 (4)兵,指古兵法。 (5)积,委积,指粮草。 (6)接和,与交和同意,两军对垒。 (7)习,训练。 (8)五度,指上文所说“积弗如,勿与持久”等五事。 (9)津,渡口。 (10)读,借为独。 [ 原文]..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故兵曰: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 弗如,勿与□□。□弗如,勿] 与□长。习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既明,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 取□。八曰取□。九] 曰取其所读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 译文]..救兵到达,又再度打败敌军。所以,用兵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相距50 里就不能相互救援了。..有几百里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已超过行军救援的极限了。因此兵法说,当储备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打持久战。兵力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周旋。..不如敌军时,不要与敌军..。..不如敌军时,不要与敌军..士兵训练不如敌军时,不要用这样的士兵去与敌军的长处抗争。统军将领如能懂得衡量这五项,并能恰当地把握分寸,那他带的军队就可以纵横驰骋了。所以兵法说:..各种逼迫敌军的办法。第一是夺取敌军粮草。第二是夺取敌军水源,第三是夺取敌军必经的渡口。第四是夺取敌军必经的道路。第五是夺占敌军必经的险要关隘。第六是夺取平坦开阔地带。第七是..第八是..第九是夺取敌军最珍视的东西。以上九项夺取,都可以逼迫敌军。 [ 解析]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临敌指挥决策问题,“五度”是说明在五种情况下易遭失败,不宜和敌军对阵接战。这五种情况包括己方的军兵之间相距过远,不能互相支援;己方储备不足,不宜和敌军打持久战;己方的士兵训练不足,不足与训练有素的敌军相抗争等等。这些情况都是明显的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如果贸然接战,那当然很容易遭败,自是应该避免。而“九夺”则是说明可置敌军于死地的战术措施,诸如夺粮、夺水源、夺路、夺险关等等,都是夺取敌军赖以生存的东西或进退机动的通道,抓住敌军的要害,从而把敌军置之死地。这“九夺”确是许多统兵将领行之有效的战术,虽不能说一用就灵,万无一失,总是成功率较高的办法。《南征北战》是我国男女老少都熟知的一部优秀影片,这里面就既有占山,又有占水。陈毅指挥的华东野战部队,机动灵活地把敌军主力七十四师一步步引入盂良崮,在那里摆下了歼灭敌军的战场,同时又把另一股敌军李仙洲所部引开,让这两股敌军不能互相支援。分隔任务完成之后,就在孟良崮展开了歼灭七十四师的第一战役。有这样一个镜头,给人很深印象:双方的先头部队都在抢占孟良崮主峰制高点,分别在两面攀登。很明显,谁先登上山峰,谁就占据主动。结果,我军终于先登上山顶,在山上候个正着,一下子把登山的敌军先头部队打得死的死、滚的滚,从而占据了主动,后来便牢牢地控制住主峰,任凭敌军炮轰、飞机炸,一次次猛扑,总是寸步不让,为主力及时赶到,聚歼敌军赢得了时间。在敌军七十四师被歼过程中,敌军师长张灵甫一再要求李仙洲所部第七军增援,蒋介石也下令李仙洲去增援,但李仙洲已被我军引开,难于及时赶到,又被我军阻击,炸坝放大沙河水,使敌军无法通过,终于一举全歼七十四师,并回师展开第二战役,全歼李仙洲所部敌军。这一光辉战例,既有孙膑所说的“不能相互教授”(不过,这不是敌军自己的安排,而是我军牵着敌军鼻子走造成的),又有“夺险要关隘”,抢占主峰,控制整个战场,还有“夺取敌军必经的渡口”,炸坝放水,使增援敌军无法通过。《南征北战》证明,孙腹所说的战法原理,在现代战争中也是适用的。在古代战争中,这样的战例也是很多的。李世民征讨刘黑闼时,前进到洺水南岸,李艺也带领数万人马前来会合。刘黑闼留下范愿守洺州,自己带精兵去迎战李艺,当夜在沙河边宿营。李世民命令程名振领兵,夜里运送大鼓60 面,到城西二里的河堤上,一齐擂响,顿时鼓声大震,响彻远近,连洺州城中都摇动起来。守城的范愿吓坏了,派人飞马去报告刘黑闼,刘黑闼慌忙返回,派他的弟弟刘广善和行台张君立领一万兵去出战。在徐何与李艺一场大战,结果大败而逃。洺水人李玄感献城降唐,李世民派王君廓进城,与李玄感一同守城。刘黑闼回兵,见城已失,而城又在水上,攻击不便,就从东面和北面修了两条甬道,以便出兵攻城。节世民领兵去支援,三次都被刘黑闼打退。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李世勣主张让王君廓撤出,而罗士信自愿前去守城。李世民虽有顾虑,最后还是同意了。罗士信接应王君廓撤出后,自己进入城中。刘黑闼加紧围攻,罗士信八昼夜衣不解甲,目不交睫,督军守城,力保城池不失。后来,下了一场大雪,全城一片白,十分刺眼,令人头晕目眩,刘黑闼乘机攻入。罗士信虽拼命力战,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李世民十分悲痛。刘黑闼夺回洺州城后,又进兵向唐军挑战。李世民和李艺合兵一处,坚守不出。随后,唐军探听到刘黑闼的将领高雅贤在营中摆酒与众人痛饮,李世民便派李世勣领兵偷袭。李世勣杀入敌营时,高雅贤已酩酊大醉,勉强乘马接战,被李世勣部将潘毛刺落马下,顷刻毙命。李世民又派程名振截断敌军粮道,凿沉敌军粮船,烧掉敌军粮车。刘黑闼仍不肯退,双方又对峙了60多天。李世民料定刘黑闼粮尽,必定会来寻求决战,便派人秘密到洺水上游堵水,嘱咐道:“等我军和贼兵决战时,再放下水来,千万别出差错!”刘黑闼果然渡过洺水前来进攻。李世民亲自统领精锐骑兵,攻破敌军前锋,直捣敌军后队,与刘黑闼相遇。刘黑闼督兵死战,从中午打到黄昏,刘黑闼的军兵渐渐支持不住了。刘黑闼部将王小胡建议早早退走,二人便自己逃了,其军兵尚不知道,还在坚持苦战。冷不防,洺水上游放下的大水冲来,一下子把刘黑闼的军兵冲走了好几千。剩下的来不及逃跑,也被唐军杀死。刘黑闼手下只剩二百兵马,仓惶逃向突厥去了。这一仗,李世民用了疑兵计震慑敌胆,又用“夺粮”计,迫使敌军决战,再用大水消灭敌军过半,从而最终战胜强敌。这一仗也说明孙膑所说的“九夺”确是致胜之道。五代之时也有一个战例。朱温篡唐称帝后,新继位的晋王李存勗多次与朱温的梁军交战。后来,在晋军援赵时,朱温派出几员大将率领10 万大军进逼镇州,直达柏乡。赵王十分惊慌,急忙向晋王求援。李存勗亲自领兵援救,在赵州与部下大将周德威会合后,便进兵野河,在离柏乡五里处,与梁军对垒。起初梁军坚守不出,后来周德威领兵骂战,终于激出梁军。双方一场战斗,未分胜负,但梁军的装备和士气,却令晋军产生了一些畏惧心理。有鉴于此,周德威献计说:“贼军兵势十分强大,我军应该先按兵不动,待敌军疲惫时,方可进攻。”李存勗尚有疑虑,认为应该速战速决,周德威又进一步分析说:“镇定兵只能守城,不善野战,我军虽能野战驰骋,但须得有广阔的地区才便于展开。现在这样紧逼寨门,无从发挥我军优势,而且现在敌众我寡,我军实力也不足。如被敌军摸清我军虚实,我军就危险了。”李存勗还在犹豫,退回帐中躺下了,没有回答。周德威出来后又对张承业说:“大王因意外的胜利而产生了骄傲情绪,现今不自量力,只知速战速决。我们现在离敌军这么近,只有一水相隔,敌军如果造桥进逼,我军恐怕会立时大败罗!不如退后屯驻高邑,据守城池,同时诱使敌军离开营地,敌军出动,我军就退回,敌军一退,我军又出动,让敌军疲劳。另外派出轻装骑兵去抢夺敌军粮饷。这样做,不出一月,定可打败敌军!”张承业点头说好,又进帐去劝李存勗。李存勗这时也已想明白了,一下从床上跳起,召周德威进帐,下令退回高邑。过后探子回报,梁军果然在编筏,准备造俘侨以便进兵,李存勗更佩服周德威,加以奖励。晋军退回高邑后,双方暂时没有交战,转眼过了残冬。到第二年正月,晋军便不断派出游动骑兵,截击梁军放牧的军兵和马匹,俘虏了不少,梁军便闭门不出。周德威又让游骑去围着梁营四周呐喊叫骂,梁军怀疑有埋伏,更不敢动,只是困守营中,喂养战马,由于草料不足,饿死不少战马。周德威见梁军仍不出战,便亲自带领两员战将,统领三千精锐骑兵,直抵梁军寨门前叫骂,众军士把梁将以及梁朝皇帝朱温一通辱骂,揭出他们的种种丑史,直骂了一两个时辰,梁将终于忍耐不住,开门出战。周德威与他战了几个回合即后退,边战边走,把梁军引到野河旁。那里有一座浮桥,晋军将领李存璋带兵守卫,让周德威等人过去后,便拦住梁军,不让通过。但是,梁军实在太多,前赴后继,争着前来夺桥。晋王李存勗见形势危急,派出二百长枪兵增援,杀了半天,未分胜负。李存勗又想出去决战,便对周德威说:“现在两军不相上下,我军兴亡就在此一举了。我愿去打头阵,你们随后跟进,定要杀败敌军,才能泄我心头之恨!”说完便要出动,周德威拦住马头力谏:“梁兵太多,我军只能智取,不能力胜。他们离开营地有数里之遥,虽然带着干粮,也没时间拿出来吃,战到傍晚,敌军一定又饥又渴。那时再战,敌军疲惫,必定产生退却的心理,我方再派出精锐骑兵冲杀过去,一定能大获全胜。现在还必须静待才成!”李存勗这才没有出动,两军仍是僵持着。到夕阳西下之时,梁军终于支持不住,慢慢地向后退去。这时,周德威站到高处大声喊道:“敌兵逃跑了!”说着,指挥精骑猛冲过去,晋军喊声如雷,如猛虎下山,巨浪席卷,势不可挡。梁军本已没有斗志,便只顾逃命,溃不成军了!晋军又适时高喊:“梁人也是我们的百姓,只要放下武器,一律免死!”梁兵听了便纷纷放下武器。但晋军深恨梁军,仍杀了不少梁兵。晋军一鼓作气追到柏乡,梁军营内已经空无一人,遗弃的辎重、粮食、兵器不计其数。这一仗,晋军杀敌两万余名,缴获马三千匹,铠甲兵杖七万件,还活捉梁军大小将领近三百人。晋梁决战,晋军大获全胜,全靠周德威计谋巧妙,既用诱敌计给了敌军一个下马威,又采用坚守之法,消耗敌人,用截粮断草的办法,令敌军损失许多战马,最后用了曹刿的办法,耗敌一天,让敌军疲惫不堪,最后战而胜之。这当中还有一条,就是孙膑说的“夺取开阔平坦的地带”,用退后的办法得到了大片开阔平坦之地,便于骑兵冲杀。顶住敌军的关键是坚守浮桥,这是占据了水上的险要之道。周德威的指挥正是符合了孙膑所说的用兵之道,因而大获全胜。“夺粮”是一条妙计,许多兵家都是用夺粮之策,把敌人置之死地。但是,也有别的妙用。那是在司马昭篡位之心日益暴露,杀了魏朝皇帝曹髦、私自换上曹矣时,姜维带领15 万军兵、数千辆车杖,杀奔祁山而来。当时镇守祁山的邓艾召集诸将商议对策,参军王瓘说:“我有一计,不能当众说出,现已写在这里,请将军决定。”邓艾看后笑着说:“这条计策虽妙,只怕瞒不过姜维。”王瓘说:“ 我愿舍出性命去办!”邓艾说:“您这样坚决,定能成功!”便拨给他五千兵去执行计划。蜀军正在前进,王瓘迎上蜀军前哨说,“我是魏国来投降的军队,请向主帅报告!”哨兵报告姜维,姜维下令拦住敌军,只让其主将进见。王瓘到姜维面前拜倒在地,说道:“我是王经的侄儿王瓘,前不久司马昭擅自杀了皇帝,我叔父全家也被杀害,我恨之入骨。现在幸得将军兴师问罪,我特地带领本部五千军兵前来投降。情愿听从调遣,剿除奸党,以报我叔父之仇!”姜维大喜说:“你既然诚心来投降,我怎能不诚心待你呢?我军中最让人担心的,没有超过粮食的了。我军有粮车数千辆,现在停在川口,你去把粮车运到祁山来吧。我现在就去夺取祁山敌寨。”王瓘一听,心中大喜,当即领命。姜维又说:“你去运粮,不必用五千人,领三千人去就行了,留下的两千人给我领路,去打祁山魏军营寨。”王瓘怕引起姜维怀疑,便领三千人走了。姜维命傅佥把剩下的两千名魏兵领去,随时听候调用。忽然夏侯霸来到,着急地对姜维说:“都督怎么轻易相信王瓘的话?我曾经在魏朝干事,虽然不知详情,但从未听说王瓘是王经的侄儿。其中必定有诈,请将军详察。”姜维大笑说:“我已经知道王瓘是用诈了。所以我把他的军兵分开,将计就计行事。”夏侯霸说:“您怎么知道的?”姜维说:“司马昭是个奸雄,比曹操毫不逊色。他既然杀了王经,灭了他的三族,又怎么肯让他的亲侄儿活下来并且在外领兵呢?足见王瓘是使用诈降计。你的看法,跟我一致。我已有布置,等着看吧!”果然不到10 天,埋伏的哨兵便捉住了王瓘派去向魏营送信的人,送到姜维寨中。姜维审问了情节,并搜出了书信。王瓘在书信中约定:8 月20 日从小路运粮回大寨,请邓艾派兵在坛山谷中接应。姜维把送书人杀了,又把日期改为8 月15 日,约邓艾亲自带领大队来接应。改好书信,派人扮成魏军去送信,同时命人把现有的数百辆粮车上的粮食卸下,装上干柴、茅草等引火物品,用青布罩上。命傅佥带领投降的两千魏军,打着运粮旗号,押运这些粮车。姜维自己和夏侯霸各领军兵去谷中埋伏。又令廖化、张翼等将领兵去取祁山。邓艾收到王瓘的“书信”,高兴极了,急忙写了回信,让来人带回。8月15 那天,邓艾带领五万精兵直奔坛山谷中,让人在远处登高观望,果然看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谷中行进。邓艾又勒马观望,看见果然是自己的魏兵。邓艾的随从说:“天已黑了,应该赶快接应王瓘出谷口。”邓艾说:“前面山势险恶,假如有伏兵,很难退回,只能在这里等候。”正说话间,忽然有两人骑马跑来报告:“因为王将军运粮超过界限,背后有军马追来了,请快快接应!”邓艾大惊,急忙催动人马前进。当时正是初更时分,月明如昼。邓艾听见山后呐喊,以为王瓘在山后厮杀,便急驰过去救应。忽然树林后冲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是蜀将傅佥,大声说道:“邓艾匹夫,你已中了我们主将的计,为什么不早早下马受死!”邓艾大吃一惊,勒马便往回逃。这时,粮车上的火全着了,火光便是信号。两边的蜀军尽数冲出,杀得魏军七零八落,只听四面八方都在喊:“捉住邓艾的,赏千金,封万户侯!”吓得邓艾丢盔弃甲,扔下坐骑,混在步兵之中,翻山越岭逃走。姜维、夏侯霸没有捉住邓艾,有些遗憾,便回去对付王瓘。这一仗姜维以粮食作诱饵,将计就计,引来邓艾大军,把五万魏军杀得落花流水,虽未捉住邓艾,也算一次大胜了。他这一计与他老师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引司马懿入上方谷,一把大火差点要了司马懿父子的命相比,部署虽然尚有差距。但也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夺敌军的粮、水、路等,或者以粮、水等为诱饵引敌上钩,方法不同,本质一样,都是抓住敌军的要害而把敌军置之死地。可见孙膑说的“五度”与“九夺”都是临敌指挥的重大问题,只要能在用乓之时因时因地制宜巧妙运用,便能收到奇效。积疏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主要阐述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矛盾的相互关系。此篇字体与《五度九夺》篇相同,可能本为一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1),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2),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3),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毋以积当积(4),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5),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6),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1)径,小路,指捷径。行,大道。 (2)集聚的就使它集聚。 (3)集聚与分散互相变化。 (4)不要用集聚对集聚。 (5)集聚和分散相对。 (6)犹言敌积故可疏之。 [ 原文]..[ 积] 胜疏,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 故虚之,径故径] 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 徐故徐之,众敌众] 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盈虚[ 相为变,径行相为] 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 为变,佚劳相] 为变。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虚相[ 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 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 故可徐,众故可寡,件故可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