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孙策的眼中好像又看到了什么。他一脚踢倒了祭坛,连道士都被他抓起来抛了出去,整个人处于不可理喻的狂暴状态。 不久,他又像往常那样困乏地喘着大气,昏昏地睡去。 过了半晌,孙策终于清醒过来,他突然说了声“回去”就匆匆地走出了玉清观的山门。 一路上,有一个老头飘飘然如影相随般紧追不舍。孙策从轿内偶然看到这个老头,发现还是那个于吉。 “老东西,你还在啊?” 孙策大叫一声,用剑将轿子的垂帘砍落在地。当轿子进入城门时,他又手指着琉璃瓦的门楼屋顶狂吼,整个身心处于疯魔状态。因为他看到于吉的身影就在门楼上,于是不断地命令手下的士兵对着门楼的屋顶一会儿射箭,一会儿投枪,简直就像在阵地前沿打仗一样。 每当孙策处于癫狂状态时,身边有再多的侍卫也束手无策。于是每天晚上,整个寝宫宛如不夜城,到处点着明晃晃的灯烛。不论白天黑夜,侍臣们都不能睡觉。有时一阵黑风吹来,整座城池都会莫名其妙地晃动。 “我在这座城里无法安睡了。” 最后,孙策终于这样无奈地说道。他只得在城外搭起野营帐篷,并派了三万精兵严密地护卫。在他睡眠的帐篷外面,强悍的武士和将军们手持斧钺,日夜不眠地守护着。尽管如此,于吉那睚眦欲裂、披头散发的身影似乎每天夜晚都站在孙策的枕边。见到孙策的容貌如此憔悴,每个来探望他的人都惊愕不已。 “……怎么会变得这样又老又瘦?” 有一天,孙策自己拿来铜镜一照,发现自己的容貌变得如此憔悴,不由得大吃一惊。他一下子扔掉了铜镜,大叫道:“妖魔!” 接着他拔出宝剑,对着虚空乱砍乱杀十几遍,然后狂叫一声,昏了过去。御医急忙赶来救治,发现前些时候好不容易才愈合的伤口再度迸裂,全身的旧伤都在大量出血。 此时,孙策的病势非常危急,即使名医华佗赶来也回天乏术。孙策似乎隐约领悟到自己天命难逃,随着身体不断衰弱,病情日趋严重,先前时常出现的狂暴举动也不再出现。 有一天,他招手把妻子叫到身边,对她坦诚地说道:“我不行了。虽说遗憾,但真的不行了。像我现在这样的病体怎么能掌理国政呢?去把张昭叫来,把其他人都叫到这儿来,我有话想对他们说。” 夫人听了泪如雨下,痛哭不止。 那些御医和侍臣们都觉得孙策的情况不妙,于是赶紧去城内报信。 张昭和数朝的元老重臣、大将们闻讯后纷纷赶来,集合在孙策的病榻前。孙策想要起身,被众人制止了。 此时,他的表情十分平和,眼眸也非常清澈。 “给我水喝。”孙策说道。 他喝了口水,润了润干裂的嘴唇,对众人平静地说道:“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大变革时期,后汉王朝已经像盛开后凋零的花朵。黑风浊流在大地上肆虐,群雄逐鹿愈演愈烈,天下必然更加混乱,纷争不断。……不过,我们东吴拥有三江要害之利,据守于此便能充分了解各州的动向和诸侯的成败。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地利和天然物产的丰饶偏安一隅。因为说到底,国家的生存安危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人的力量。待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地辅助我的弟弟,不得有丝毫的懈怠。” 孙策说完后,又举起一只枯瘦如柴的手,细声地招呼道:“弟弟!弟弟!仲谋在吗?” “在,在,孙权在这儿!” 群臣中响起了一个年轻人低沉的声音。 那是孙策的弟弟孙权。 孙权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走到孙策的枕边。 他两手捂住脸对孙策泣诉道:“哥哥,请务必多保重身体。如果您现在撒手而去,我们东吴就失去了柱石,我哪有能力保护母亲,领导众多的臣下呢?” 孙策虽然已经奄奄一息,但他还是一边强颜微笑着,一边在枕上摇着头:“你必须振奋精神……这是我留给你的话。仲谋,不要怕。你虽然有治理内政的才能,但在率领江东之兵与对手作乾坤一掷的决战上你远不及我。所以你不能忘记父兄在建立东吴时的艰难,要很好地起用贤人和有才之士,保卫领土,爱护百姓,更要孝养堂上的老母亲。” 孙策的眉宇间时时刻刻显露出死亡之兆。病室内外,寂静得连夜深露水滴落的声音都听得格外分明。所以即使孙策用极低的声音说出遗言,一旁垂首肃立的群臣们也都能听到。 “啊,我真是不孝之子。作为兄长,我的天命已尽,只能把孝养慈母的责任交给弟弟。各位大将要尊重我年轻的弟弟孙权,凡事以和为贵,要真心实意地扶助他。孙权也要做到赏罚分明,绝不能轻视各位卓有功劳的大将。内部之事不论大小可问张昭,外面的事有难题时可问周瑜。……啊,公瑾!可惜周瑜不在这儿,快去传周瑜,叫他赶快从巴丘回来。” 孙策说着,自己解下东吴的印绶,亲手交给孙权。 孙权双手颤抖着接受了孙策授予的印绶。他单膝跪地,泪雨滂沱。 “夫人……夫人……” 孙策的眼眸竭力搜寻着。哭得死去活来的夫人乔氏赶紧凑到丈夫身边,散乱的云鬓紧贴着丈夫的脸颊,她依然在不停地抽泣着。孙策低声地吩咐道:“周瑜已经娶了你的妹妹。要对你的妹妹说明我的意思,让周瑜好好地辅佐孙权。你是个贤内助,我们夫妇在人生的中途生离死别,那是多么的不幸,但也实在是无可奈何。” 接着,孙策又把幼小的弟妹们叫到自己的面前,拼着最后一口气对他们断断续续地说道:“从今以后,你们要以孙权为支柱,共同把持好这个家。要孝养侍奉慈母,家庭要和睦,绝不能兄弟相背。如果有谁做了辱没家门、背信弃义之事,我孙策在九泉之下也饶不了他。” 孙策刚说完,就突然气绝而亡,时年仅二十六岁。他号称江东小霸王,竟然如此英年早逝,这是谁都未能预料到的。 拜领印绶而成为东吴新主的孙权年仅十九岁。 正如孙策临终时所言,他虽然有不及兄长之处,却也具备兄长未有的优点,那就是治理内政的手腕和保守沉稳的政治作风,这些的确是孙权的优势。 孙权,字仲谋,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这也许是孙家的血统里有热带地区南方人血统的缘故。 他还有众多年幼的弟弟。曾经出使东吴的汉朝使者刘琬精通骨相之术,据他的观察,对孙氏兄弟有过如下的评论:“孙氏兄弟个个富有才干,但大多未能尽享天禄而终。唯独孙仲谋有异相,大概他能保持孙家长盛不衰且得享高寿。” 这段话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孙家的未来和几个儿子的命运,孙策或许就是被他不幸言中了吧。 孙策死后东吴举国服丧。除了听到空中的哀鸿之声外,大地上一时歌舞断绝。孙策的葬礼由孙权的叔父孙静主持,前后为期七天。 丧仪期间,孙权终日脸色惨淡,他痛惜兄长的英年早逝,动辄痛哭不已。 张昭每次看到孙权痛不欲生的样态,总是激励他说:“这样下去怎么行?在遍地都是野心勃勃的豺狼之辈的危险时刻,请您一定要奉行先王的遗言。对内治理国政,对外分析各国的军事形势,积极备战,向四邻显示自己是一个不逊于先王的英主。” 在巴丘的周瑜闻讯后从其领地骑马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吴郡。孙策的母亲和遗孀一见周瑜又不免热泪盈眶,向他详细地转达了故人的临终所托。 “我发誓一定遵奉先主遗言,以报知遇之恩!” 周瑜拜伏在孙策的灵坛前久久不肯离去。 其后,他入室拜见孙权,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周瑜道:“无论做什么事,其根本在于人才。得人才则国家昌盛,失人才则国家灭亡。所以,当前第一要务就是国君的身边一定要有高德贤达之人辅助才行。” 孙权认真听取了周瑜的意见,并不住地点头称是。他道:“家兄临终前也是这样说的。他留下遗言说内事问张昭,外事谋周瑜。我一定要遵守家兄的遗命。” 周瑜又道:“张昭的确是个贤士,所以您应该对他行师傅之礼,并尊重他的意见。而我生来驽钝,实在难以担当先主的重托。所以我想推荐一位才能远在我等之上的贤士来辅佐您。” “他是谁?” “其名鲁肃,字子敬。” “此人我还没听说过。不过这样有才能的贤士怎么会在世上隐居不出呢?” “古语说野无遗贤。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情况不乏其例,只可惜世上少有伯乐。而且,一旦用人不善,即使有才之士也会变为无能之辈。这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周瑜,你说的那个鲁肃现在住在哪儿?” “他现居临淮的东城,其人胸藏六韬三略,生来足智多谋,且平时待人诚实敦厚,与他会面如沐春风。他幼年丧父,一人侍奉孝养母亲。他家资产殷实,在东城的郊外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真想不到在我统治下的国土上竟有这样的人才。” “鲁肃不喜做官。他有个朋友叫刘子扬,曾一再劝他入仕,问他想不想去巢湖投靠郑宝。尽管对方以极其优渥的待遇诚意延揽,但鲁肃就是不去。” “周瑜,要是让这样的人才去了其他地方,将对我们大为不利,还是你去一次,设法把他找来怎么样?” “我刚才已经说了,不管是多么好的人才,如果不能善加起用也是枉然。您若真有诚意,我一定去说服他,并把他带到您的身边。” “为国为家,我求贤若渴,绝不会弃之不用。你快去吧,辛苦你了。” “遵命!” 周瑜领受了孙权的命令,于次日动身去东城。考虑到是去鲁肃居住的乡下拜访,他特意不带随从,一人单骑地来到鲁肃的家门前。 鲁肃家是当地一户富裕的农家,门内悠然传来磨磨的声音。 据说只要走进一户人家的家门,就能马上明白这家主人的嗜好和家风。周瑜走进鲁肃的家门后,马上就能感觉到他的为人。 周瑜径直入内,未见有人来挡驾,而内院则显得宽敞又宁静。 这是当地典型的大户农家的院落。蓦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几声牛叫,回头一看,原来有两三个村童正在放农具的小仓库边,和横卧在地上的水牛嬉戏着。 “主人在家吗?” 周瑜走近后问道。 那几个村童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周瑜一番后,指着里面的一座小木屋说道:“主人在家,就在那儿!” 周瑜抬头一看,果然在离农家主屋不远处有一个书斋。他对村童们亲切地说了声“谢谢”,立刻穿过树林的小路朝书斋走去。 正行走之间,只见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带着随从从对面大步走来。周瑜心想此人应该也是鲁肃的访客吧,便谦逊地让在一边。那人并不点头致意,依然傲慢地擦身而过。 周瑜对此并不在意,径直来到书斋前,正巧遇见了刚打开柴扉送客,现在还在原地伫立的主人。 “对不起,请问您就是这儿的当家主人鲁肃先生吗?” 周瑜恭敬地问道。 鲁肃有些疑惑地看着周瑜,说道:“我就是鲁肃,请问您是……” “奉东吴新主孙权的旨意,特来拜访。鄙人就是巴丘的周瑜。” “噢,您就是周瑜将军吗?” 鲁肃听说来者是大名鼎鼎的周瑜,非常惊讶。 “无论如何,请先进屋坐一坐吧。” 鲁肃把周瑜请进书斋,殷勤地询问周瑜的来意。 周瑜感到鲁肃的人品果然名不虚传,心里非常高兴。于是他放低声调,郑重其事地说道:“今日来商谈的大事,主要是为了东吴的将来。为东吴的将来着想,身为人君者必须选择好辅助自己的良臣。当然,良臣也会选择自己的明主,因为这是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大事。我一直仰慕先生的大名,但苦于没有见面的机会。正如先生所知,时下继承先主孙策登上大位的是年轻的孙权。也许先生也听说过一般的国主都是自私自利者,而我们的新国主孙权却是世间罕有的英明笃诚之人。他认真地研究先哲的理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具有务实有为的风度。” 一番开场白之后,周瑜直接切入主题。他力陈道:“怎么样,先生愿为东吴效力吗?我想您并不是一个喜欢整日关在书斋里,过着文人雅士般闲适生活的人,也不会愿意终身当一个普通的富裕农民。如果处于太平之世,这样的生活倒也不错,但当今天下的形势已不允许像您这样的贤能之士终老在农舍里。我敢断言,你与其去巢湖为郑宝效力,还不如跟我到东吴去。” 鲁肃温和地点了点头。他问道:“刚才你在半路上是否遇见过从我这儿离开的客人?” “我遇见了,看来是引荐你出山的那个刘子扬吧?” “是的,他三番两次地来我家,极力劝我去郑宝那儿做官。” “我想你的意志是不会改变的。良禽择木而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是请先生和我一起去东吴吧。” “……” “先生不想去吗?”周瑜单刀直入地问道。 “不,请将军稍等一下。” 鲁肃说着,突然站起身来,他让周瑜在此稍候,自己一人朝主屋方向走去。 “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不久,鲁肃从主屋返回书斋,客气地向周瑜致歉。接着,他爽快地允诺道:“我上有老母,不敢擅作主张。刚才是征求老母意见去了。没想到她的想法也和我一样,认为应该去报效国主,并为我的选择而感到非常欣慰。既然如此,我决定现在就答应将军的要求。” 周瑜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雀跃不已:“这样一来,我们三江的阵营将因先生的到来而更加强固。” 于是两人迅速离开鲁肃家,并辔回到吴郡。周瑜领着鲁肃前去拜见国主孙权。 孙权迎入鲁肃这样的贤才后,更是信心倍增。他一扫居丧以来的伤感情绪,亲理政务,热心军事,朝暮聆教鲁肃的真知灼见。 有一天,两人饮酒后同卧一张睡榻,到了半夜又开始挑灯谈论国事。 孙权双眸闪闪发光地问道:“你对汉室的现状是如何考虑的?另外,为了我的将来,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鲁肃回答:“汉朝的昌盛时期大概已经过去了。曹操就像是一棵依附于汉朝这棵大树上的寄生树,正在不断长大并侵蚀着汉朝这棵老树。为了让自己的枝干粗壮树叶茂盛,他的根系终于要在汉朝的土壤里急剧扩张,这是必然的趋势。对于这种情况,您应静观时运的变化,并不断巩固江东的要害之地。与河北的袁绍一起,形成曹、袁、吴三足鼎立之势,同时从容地伺机而动,这才是上策。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可以荡平黄祖,征伐荆州的刘表,一举溯江而上,不断扩大战果。而曹操因长期处于和河北袁绍的攻防状态,已自顾不暇,无力妨碍东吴的出征。” “汉室衰弱之后,朝廷方面会出现何种局面?” “会再次出现像汉高祖那样的人物,开始其帝王之业,历史会反复重演的。国君处于这样的多事之秋,拥有地利和人和,又继承了东吴的基业,所以请务必珍惜。” 孙权一直认真地听着鲁肃的分析,听到鲁肃最后的期望时,不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其后,鲁肃向孙权告假几天,准备回到乡下探望母亲,孙权特意向他的老母赠送了华服和帷帐。 新主的知遇之恩令鲁肃深受感动,他没过几天就赶回首府,进而向孙权推荐了一名贤士。 由于此人的姓氏乃汉人中非常稀少的复姓,所以谁都知道他的家世。 他姓诸葛,名瑾。 孙权问其身世时,他如斯回答:“我的家乡在琅琊的南阳(今山东泰山之南),先父名叫诸葛珪,曾任泰山的郡丞,在我到洛阳的太学学习期间亡故了。其后由于河北战乱不断,继母无法在那儿安居,所以我不得不陪继母到江东避难。而我的弟弟和姐姐离开我去荆州的伯父处,由伯父抚养。” “你的伯父是干什么的?” “我伯父为荆州刺史刘表做事,并受到他的重用。但是四五年前因遭变乱被当地的乡民所杀,现已成为故人了。” “你多大年纪了?” “今年二十七岁。” “二十七岁?那你和我的亡兄孙策同岁。” 孙权说着,不由得流露出对兄长的怀念之情。 鲁肃在一旁插嘴说道:“诸葛兄现在还年轻,但听说他在洛阳太学读书时已被举为茂才。诗文经书无所不通,特别令我佩服的是他对待继母就像侍奉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孝顺。我曾到他家去过,亲身感悟到他那温文尔雅的情操。” 孙权把诸葛瑾敬为上宾,从此以后一直很器重他。 诸葛瑾即诸葛孔明的亲哥哥,比孔明年长七岁。 八 霹雳车 东吴失去了英主孙策,全国曾一度因国丧而沉寂。年轻的新主孙权因势而动,集聚了不少优秀的辅佐人才,致使国防和内政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作为重大的国策方针,孙权首先与河北的袁绍断绝了关系。 这个策略是诸葛瑾提出的。因为他曾长期居住河北,对袁绍高层内部的纷争非常熟悉,因此认为断绝与袁绍的往来,利大于弊。 另一方面,暂时给人追随曹操的假象,一旦时机成熟,就对曹操加以讨伐! 以上的设想构成了诸葛瑾策略的核心内容。 由于东吴做出了这样重大的决策,所以,陈震作为河北方面的使者虽然已在东吴待了很长时间,但最后毫无所得,反被赶出了东吴。 此时,曹操的阵营也有了新的动向。 东吴因孙策之死受到巨大冲击后,曹操突然召开了评议会。他即席提议道:“这真是天赐良机。我们是否应该乘机立即派遣大军下江南,攻伐东吴?” 此时正巧来京的侍御史张纮在会上当场表示反对。他谏言道:“乘人之丧而动兵马,这好像不符合丞相的身份,在古代也未有先例。” 曹操听了也觉得此言有理,似乎对自己的卑劣想法感到羞愧。于是,以后不仅绝口不提此事,反而派特使代表他向东吴新主孙权送去朝廷的恩命,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那个忠谏的张纮也被授予会稽都尉的官职荣耀而归。 姑且不论曹操选择的方针和东吴决定的国策永续性如何,但在孙策死后的这段时间里没想到两者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此间,最感到愤愤不平的是河北的袁绍。 不仅派去的使者被逐,东吴还进而以此向曹操献媚。而曹操也捐弃前嫌,又对孙权加官晋爵。通过双方的外交斡旋,实现了两国提携的目标。袁绍面对这样的现实,更为自己的河北军被孤立感到焦躁和不安。 “首先要打倒曹操!” 袁绍一声令下。 于是,来自冀州、青州、并州、幽州等地的河北五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开赴官渡(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战场。 袁绍自己也穿上华丽的战袍,骑上战马,准备亲自率军离开冀州城奔赴战场。重臣田丰对此深感忧虑,他对袁绍极力陈说出战官渡的不利因素,“如果主公这样穷兵黩武,造成内部空虚,必然招致大祸。我认为与其如此,倒不如撤回去官渡决战之兵,转为防守,这才是当下的最善之策。” 站在一旁的逢纪素来与田丰不和,这时故意小题大做地指责田丰,“大军出征之时就讲出如此不吉之言,是期待着主公的失败吗?你有什么根据说会招来大祸,现在为何要如此断言?” 大军出阵之日,为一点小事预卜吉凶都会令世人耿耿于怀,甚至会被判为散布不吉之言的大罪,更何况现在发出此言的是一位重臣。 袁绍听了勃然大怒,除了痛斥田丰的荒谬之外,还下令拿田丰的人头祭旗。 经过众臣的苦苦哀求,袁绍才饶其一命,但仍余怒未消,大声叱道:“把田丰戴上颈枷关进大牢,待我凯旋后再论其罪。” 袁绍说罢立即率军出征。 途中,当大军行进到阳武(今河南原阳附近)时,沮授又来对袁绍谏言道:“曹操最希望速战速决,因为其后续的军粮补给严重不足,所以我觉得我军不应中他的诡计而立即决战。我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斗志和士气方面还不及曹军。” “住口!难道你也想学田丰,乱放不吉之言吗?” 袁绍简直怒不可遏,他下令把沮授也戴上颈枷下狱待罪。 就这样,在官渡一带方圆九十里的山野地区,河北的七十万军队严密布阵与曹军对峙。 那一天,烟尘蔽天,两军的密集旗鼓遮没了大地。在蒙蒙的尘土之中,天空的亮色时隐时现,宛如黑夜中的群星飞舞。 正午,太阳高悬天空。 这时,袁绍的阵地上响起了三通战鼓。 仔细一看,只见大将军袁绍在猎猎飞舞的军旗下催马出阵。他穿戴着金盔、锦袍、银带,一身重铠,骑着名呼“春兰”的骏马,坐在遍镶螺钿的雕鞍上,真是威风凛凛,仪表堂堂,不愧出自河北的第一名门。 袁绍耀武扬威地站在阵头,大声叫道:“曹操出来,我有话对你说!” 曹军的铁壁阵里,许褚、张辽、徐晃、李典、乐进、于禁等武将率领的军队紧密相连,就像一道人马组成的长城。此时,在这长城的中间突然响起一个人的声音:“曹操在此,你就是难得一见的河北袁绍吗?” 接着,那人拍马出阵,不用说,出阵者就是当今天下动乱皆因他而起的曹操。 曹操首先义正辞严地说道:“我先前上奏天子,封你为冀北大将军,并吩咐你好好地管理河北的治安。可是你今天却亲自兴兵叛乱,究竟为了何事?” 曹操在对他的敌人宣战时始终采用这样的口气。袁绍听了当然满脸通红地发怒了:“住口,曹操!你是什么东西!假借天子之名,矫诏谋私,滥施朝威。你就是庙堂的鼠贼,罪不容赦的逆臣。我袁绍的世代先祖都是汉室的第一直臣,所以今日替天行道,讨伐像你这样的逆贼,这也是顺应天下百姓的民心。” 就双方发出的讨伐宣言而言,谁都会感到袁绍的铿锵之语更为有力。 曹操听后匆匆地说了声“不必多说了!”就拨马回阵。同时,他高举着马鞭大声地命令道:“张辽,你给我出阵杀敌!” 刹那间,弩弓、铁炮齐发。在如雨的飞箭中,只听得曹营中的张辽说了声“拜见大将军”就驰马出阵,直接迫近袁绍。 正在这时,从袁绍的身后突然蹿跃出一员勇将。他对张辽破口大骂:“你这个天杀的家伙,给我住嘴!” 此人正是河北的勇将张郃。 两将相遇,分外眼红。于是立刻各持兵器混战起来。 两人火花迸溅地激战五十回合,难分胜负。 曹操站在远处惊讶地瞪大眼睛看着越战越勇的张郃,不由轻轻地自语道:“啊,这个怪物是谁?” 站在一边的许褚见此情状,忍不住挥舞着大刀奋然冲上前去。河北军方面也立刻有一员大将一边高叫“让你见识我高览的厉害”一边纵骑出阵,挺枪迎敌。 这时,袁绍的宿将审配正站在将台上观察军情大势,他发现现在曹军分成两支,每支军队约三千人,企图夹击己方军队的侧面。 “快,发信号!”审配大叫一声,拼命地挥动着手中的令旗。 一切似乎都在预料之中,事先定下的暗伏弓弩队和铁炮队之计果然立奏奇效。 只听得天崩地裂般的炮声突然轰响,如雨的矢石、铁丸迅速覆盖了企图突击河北军侧面的曹军部队。指挥部队的夏侯惇和曹洪两位大将急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曹军受到暗伏驽炮的袭击后立刻狼狈地四处逃散,出现了溃乱的悲惨局面。 “现在开始乘胜追击!”袁绍下达了全线追击的命令。 袁绍胜利了。的确,在那天的战斗中,河北军取得克敌制胜的大捷。与此相反,曹军则不得不渡过官渡河进行了悲壮的撤退,其时已日薄西山。 原来,这官渡地势的特点使其成为河南北方唯一的要冲之地。它的背后耸立着高山,官渡河围绕着山脚,蜿蜒三十余里,形成了天然的壕沟。曹操在这河流一带设置了大量的鹿砦,并凭借大山的险要进行了严密的防守。 两军隔着官渡河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无论河北军采取什么方法,都难以接近我们这儿。” 曹军对其据险布阵的优势颇为自负。经常犹豫不决的袁绍似乎也有所醒悟,说道:“强攻是愚蠢的”。所以在其后的几天,竟然一箭不放。 不过,就在一夜之间,官渡的北岸出现了一座新的土山。 原来,不知袁绍出于何种考虑,派遣二十万士兵运用工具垒起了这座人造假山。经过十天功夫,已经完全形成了一座山丘。 “这是在干什么?” 曹操的一方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惑不解。各个阵所的将士们手搭凉棚眺望这座人工土山,无不议论纷纷,但始终没有应对之策。 “啊,他们正在假山上修筑几个观察的岗楼呢。” “原来如此。他们花那么大的精力做这件事究竟想干什么?” 不久,袁绍的河北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在细长的人工土丘上修筑了五十余座岗楼。每座岗楼上配备了五十名弓箭手,只待一声令下,五十个岗楼同时放箭,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箭雨”。 曹操对此目瞪口呆,只得将前沿阵地后撤到山脚后面。 “准备渡河!” 根据袁绍的作战部署,河北军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 袁绍利用夜间不断派人去清除设置在河中的鹿砦,同时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在己方弓箭手掩护射击的配合下,伺机登上曹军的前沿阵地。 面对着袁绍咄咄逼人的攻势,曹操的内心似乎也充满着惶恐。他暗忖:原以为有了这条河流的拦阻,官渡的防守可保无虞,没想到…… 正在这时,曹操的幕僚刘晔献上了破敌之策。他道:“我们当前的要务就是必须先粉碎敌人的人造假山和射箭岗楼。如若不然,我军就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我建议迅速制造发石车,这样就能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了。” “发石车是什么东西?” “这是我家乡的一个不知名的老铁匠发明的。他把巨石填入炮筒,利用火药使巨石在空中爆炸,以此可大量歼灭敌军。”说罢,他又描画了具体的制造图纸。 曹操听后大喜过望,他立刻派人请来了那位老铁匠,并督励几千名铁匠、木匠、石匠和火药制作工人日夜劳作,很快就按照设计图纸造出了数百辆发石车。 这的确是一场具有科技含量的战争。虽然还无法和现代的兵器相提并论,但当时的精神和战法确实已经产生了令人瞩目的飞跃。曹操命人将几百辆发石车集中起来,几百只炮筒喷发着火焰同时发威。飞出的大石在空中发出“嗖嗖”的响声,越过官渡河,在人工的假山上激起了无数的土烟。敌人的那些射箭岗楼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那种器械是什么玩意?” 不仅是敌人,就连自己阵营里的人也对亲眼所见的兵器的威力怀有同等的恐惧。 “好像叫霹雳车。那是从西方漂洋过海而来的蛮夷们所使用的火器。” 有人摆出见多识广的样子如斯说道。于是,这种说法不知不觉地流传开来,人们就此把这种武器叫做霹雳车。 尽管如此,河北军又提出一个新的作战方案,对曹操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河北军的作战新方案就是组建“掘子军”。 其特点就是像鼹鼠那样在地底下挖掘地道,并随地道的推进攻击敌军的前沿阵地,这种战法也被看做河北军最擅长的战法。先前在攻陷公孙瓒的易京楼时也应用了这种奇特的战法。他们把地道挖到城内,然后由放火队通过地道将城池一举攻下,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当前这场战争中,“掘子军”的任务和进攻的方法有所不同法。横亘在两军之间的并非城壁,而是官渡河,幸好河水很浅,深挖地道也不会太难。 这个新的作战方案是审配提出来的。 “好吧。”袁绍听了大喜,立即下令实施。两万多人像“鼹鼠”一样,眨眼工夫就开始挖掘起一条通到对岸敌军阵地的地道。 曹操很早就察觉到敌军的行动。这是因为挖地道时坑口都会堆积起挖土形成的小土堆,就像蚁穴一般。曹操觉得其中必有蹊跷。 “我们该怎样防范他们的新战术呢?” 曹操又向刘晔询问。 刘晔笑道:“这种战术已经过时了。防备的方法就是在我军的阵地前面横向挖掘一条长长的沟壕就可以了。如果我们再把官渡河的河水引入沟壕,那就更妙了。” “原来如此!”曹操恍然大悟。 曹军毫不费力地挖好一条横向的防御沟壕。 根据侦察兵的报告,袁绍知道曹军的防范措施后,就慌忙停止了掘子军的行动。由于双方拉锯式地兼用攻防战术,两军只得陷入对峙的僵局。转眼间,八月、九月也就这样过去了。 由于双方都是大军云集,从运输能力上来说,如果时间一长,大家都会苦于军粮难以为继。 曹操为此几次想放弃官渡,暂时率军返回许都。最后他决定不管怎样,先派人回京听听荀彧的意见后再说。 正在这时,徐晃有个叫史涣的部下抓获了一名敌兵。徐晃使其屈服后,对他严加审问。 敌兵坦白道:“现在袁绍的阵营也面临着军粮匮乏的大问题。最近责成一个叫韩猛的大将负责此事,他从各地征收了大量的谷物、粮草准备运往前线。我这次主要是为了将军粮运往前线而来探路的,没想到半路上自己运气不好,脚底踩到了利物而受伤,以致落伍被擒。” 从交代的内容上看,敌兵好像没有撒谎。 于是,徐晃立即将此事报告了曹操。 曹操听后,抚掌大笑道:“这批军粮好像是天赐我军的,韩猛这个人我清楚,他虽然孔武有力,但脾气暴躁,是个很容易骄傲轻敌的家伙。有谁愿去劫夺这批军粮?” 徐晃道:“丞相与其叫别人去,不如让我带着史涣率军走一趟吧。” 曹操很欣赏徐晃的壮举,立即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考虑到这是深入敌区的行动,所以除了徐晃率领两千士兵打先锋,后面还有张辽和许褚二将率领五千余骑兵接应。 那天夜晚,负责河北军粮押运的韩猛押送着几千辆满载谷物的粮车和载驮的牛马,快马加鞭地沿着山间小道蜿蜒而行。 突然,从四周的山谷间传来了士兵的呐喊声。 “咦,这是怎么回事?” 韩猛心中不由得一惊。虽然做了应急的准备,但现在正是在崎岖的山道上,地形条件差,光线又暗,牛马受惊后四处乱跑,所以还没见到敌军,运粮车队已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了。 徐晃的奇袭部队向敌军的运粮车投掷了大量的事先准备好的硫磺和烟硝等易燃物,敌军的粮车队立刻八方起火,陷于绝境。 火牛狂叫,火马狂跳。被火光映照得通红的山谷底下,两队人马拼命厮杀,出现了一片混战的场面。 深夜,西北的上空一片火红。 袁绍站在阵地外面久久地凝望着。他满腹狐疑地暗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没过多久,韩猛手下的溃逃士兵不断地逃返阵地,向袁绍报告说:“我们的军粮被烧了!” 袁绍听到这个坏消息后非常沮丧,对韩猛的败退无比恼怒。 “真是个不会动脑子的饭桶!” 袁绍突然又大叫:“张郃在吗?把高览也叫来!” 他叫来张、高二将后,严命他们率领精兵截断袭击军粮队敌军的退路,一举将其歼灭。 “明白。我方的损失虽然很大,但是那些焚烧军粮的家伙也休想逃走一人。” 两员大将分开后各率其部赶赴大道,迅速地截断了敌军的退路。 徐晃完成了焚烧粮草的使命后,正得意洋洋地朝着这条大道过来。 早已严阵以待的高览、张郃二将见到徐晃的人马后大叫:“你们这些毛头小贼,统统斩了!” 他们指挥军队轻易地包围了徐晃的部队。两将同时驱马冲入敌军阵中,见到徐晃的身影,只是问了一声:“你就是徐晃吗?”未等对方回答,两人就挥舞着兵器,从左右夹击徐晃。 但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后的部下不知为何都四处逃散了。两人虽然感到奇怪,可也不得不跟着逃跑,终于看到原来有无数曹军正威风凛凛地赶来支援。 由张辽和许褚分别率领的两支军队总共有五千骑兵,他们一起发出战斗的呐喊声,那些溃散的逃兵岂有不灭之理。 高览一看情况不妙,慌张地说了声“再不跑就来不及了”!他不战而退,一眨眼便逃之夭夭。 张郃也叹了口气,说:“我不想白白丢掉性命!”接着,也快马加鞭地逃得无影无踪。 徐晃的袭击部队和张辽、许褚两部汇合后,悠然渡过官渡河的下游,回到曹军的阵地。 曹操对徐晃立下的战功大为夸奖。 但徐晃却面露愧色:“丞相过奖了,虽然是我主动请缨,但未竟全功,只取得一半的胜利。” “你为何要感到羞愧呢?”曹操问道。 徐晃答道:“我只带领士兵烧了敌人军粮后凯旋,而我军还饿着肚子。” “那也是没办法的,你的胃口也太大了点。” 曹操竭力安慰着,诸位大将看了也露出无奈的苦笑。确实,徐晃率兵焚烧敌人军粮所取得的战果,一点也没解决己方军粮匮乏的问题。 但是毕竟徐晃令袁绍的军队遭受了损失,使得曹军士气大振,所以说他立下大功也并不为过。 由于日夜盼望的大批军粮都白白地被曹军烧毁,袁绍异常震怒,他下令:“将韩猛砍了,把他的人头挂在阵门上示众。” 经众将的一再哀求,韩猛虽然保住一命,但被解除了将军的职位,降为普通士兵。 面对这次失败,审配郑重其事地提醒袁绍:“乌巢的防守太重要了。敌人越是饥饿,乌巢的危险就越大。” 乌巢,位于邺都之地,那里有与河北军性命攸关的大粮仓。 袁绍听了审配的提醒后,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派审配去乌巢检查军粮的情况,同时紧急任命淳于琼为大将,率三万骑兵作为粮仓的守备军赶赴乌巢。 淳于琼生来就是个大酒徒,并且性情狂躁、放言不羁。他的部将有吕威、韩莒子、眭元等人。刚开始,他的心中还有些不安,告诫自己“不要酒后失态,坏了大事”。但是后来他觉得乌巢处于天险要害之地,可保万无一失,于是每日召集部下饮酒作乐。 在袁绍军中,有一个叫许攸的将校。虽然年纪不小,但只不过是掘子军的一个小头目,平常的职位相当于一个中队长。因为没有立下战功,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怀才不遇的境况。 许攸的怀才不遇还有其他的原因。他是曹操的同乡,袁绍如果重用他,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每次饮酒之后,许攸总会吐露一些自己少年时代的旧事。 他道:“我从小就非常了解曹操,那家伙在乡里整天不是打猎、调戏妇女,就是穿着光鲜的衣服泡在酒馆里饮酒作乐。他是我们当地街头混混的老大,我当时也跟随过他,做过一些非常野蛮、荒唐的事情。” 由于他回忆往事常带着一半自我炫耀的意味,所以其他人都讨厌他,时常报以白眼。 但就是这个许攸,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捡到了一份功劳。 有一天,他率一小队人马出去侦察,走到很远的地方,抓获了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 经过一番拷问后,没想到捅出了一件惊天的大事。 先前曹操曾派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向留守在许都的荀彧征求意见,但荀彧至今依然既不报喜,也无军粮送来。所以曹操不得不再次写信,并派人紧急送往许都。曹操在信中说全军已到了饿死的边缘,要求荀彧迅速调配军粮送到前线。为了慎重起见,曹操特意命人把自己的亲笔写的告急信缝入信使的衣襟里。但没想到,信使在路上却被许攸抓住了。 “请主公答应我的请求,允许我率领五千骑兵。” 许攸认为抓住曹操的信使实在是个天赐的良机,既可以借此消除他人平时对自己的怀疑,又能摆脱长期怀才不遇的境况,所以他直接拜见了袁绍,提出自己立功的愿望。 当然,他也向袁绍呈上了作为证据的曹操的亲笔告急信,还有那个信使的全部口供记录。 袁绍看了这些证据后,反问许攸:“你要率领五千骑兵去干什么?” “我打算绕过路上的险要,抄近道一举攻入敌人的心脏许都。” “愚蠢!如果这种事情能轻易得手,那我和我的大将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许攸依然固执己见地争辩道:“不,我想这件事一定会成功的。为何这样说呢?我认为荀彧之所以未能马上送军粮到前线,主要是因为军粮的守备和护送都需要大量的部队。但是,现在如果再不运送军粮来,以曹操为首的前线将士们都将饿死。所以,我觉得曹军护送军粮运输的大部队一定已经离开了京城。果真如此的话,京城的兵力必定空虚,我们的突袭就必胜无疑。” 袁绍怒道:“你不要轻视我方大将们的智谋。你说的那些事谁都想得到,而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道曹操的这封信不会是伪造的吗?” “那封信绝对不是伪造的,我年轻时就见过曹操的笔迹。” 尽管袁绍并没有被许攸的热诚感动,但是许攸丝毫没有就此打消念头的意思,仍然不断地恳求袁绍。 袁绍在中途离席而去,他要接见审配派来的使者。在这期间,一位侍臣悄悄地对袁绍耳语道:“许攸说的话千万不可胡乱采用,况且他只是个下级军官,竟敢妄自对统帅提出愿望,这本身就是僭越之举。不仅如此,那家伙在冀州时就经常行为不端,欺压百姓,还接受贿赂,索借金银,沉溺酒色,是个人人讨厌的坏家伙。” 袁绍听了,连连说道:“嗯,嗯,我明白,我明白。” 当袁绍再次来到许攸的面前时,他厌恶地看着许攸,不耐烦地斥责道:“你怎么还在这儿?快退下!你再等下去结果也是一样的。” 许攸悻悻而退。他走到外面,愤懑之余,不由得想拔剑自刎。但转念一想,又断了此念。他在心中暗骂道:“袁绍,你这小子不肯用我,我现在就要让你后悔莫及。好吧,咱们走着瞧,我有什么理由自杀呢?” 许攸突然改变了原先的想法,他偷偷地躲在堑壕里。当晚,他带着五六名手下的士兵,趁着夜色渡过官渡河的浅滩,一溜烟地奔向敌军阵地。 九 汹涌的黄河 曹操的士兵们看到一位敌将挥舞着枪尖上绑着白布的长枪,正朝前沿阵地而来。 “等一下,你是谁?” 士兵们立刻逮捕了许攸,并详细地盘问他的姓名和来这儿的目的。 许攸回答道:“我是曹丞相的旧友。若对他说南阳的许攸,他一定会想起来的。我这次来是有一件大事要告诉丞相,请你们立刻转告。” 此时,曹操在营帐内正准备解衣就寝,他从特来禀报的部将口中听说了这件事后,脸上露出了些许意外的神色。“什么?是许攸吗?那我马上出去看看。” 两人在辕门旁见了面,彼此的面容多少还留有少年时代的印迹。 “啊,是你啊。”曹操带着怀旧的口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 许攸慌忙伏地施礼。 曹操道:“你和我是幼年时代的老朋友,就不必拘于仪礼了吧。如果我们俩见面还讲究官爵的高下,岂不是见外了吗?” 曹操说罢,用双手把许攸搀扶起来。许攸越发感到惭愧,他道:“我虽然已经度过大半生,但没有遇见过明主。像袁绍那样的人,表面上礼贤下士,其实气量狭小,听不进逆耳忠言,刚愎拒谏。今日我被逼无奈,只得逃到故友的阵地乞降,实在没有脸面相见。丞相,您能否可怜我,收留我这把老骨头?” 曹操道:“你的脾性我原本就很了解。这次看到你安然无恙,心里更感到欣慰。如果你能助我一臂之力,那真是求之不得,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我很高兴倾听你的见解,如果有什么击败袁绍的良策,请马上告诉我。” 许攸沉吟了半晌,说道:“其实,我自己向袁绍献过一计。请他同意我现在率领五千轻骑精兵,绕过路上的险要,抄近道突然袭击许都,然后从前后夹击官渡的阵地。可恨袁绍不但没有采纳我的计谋,还指责我犯了下级建言的僭越之罪,严厉地把我斥退。” 曹操听了大吃一惊:“险哉!如果袁绍采用了你的计谋,我的阵地一定会被打得七零八落,彻底完蛋。你这次来到我的阵地,如果反过来打败袁绍,你有什么良策?” “在说出我的计谋之前,我想先请教一个问题。现在丞相军营里准备的军粮还能维持多久?” “能维持半年左右吧。”曹操不假思索地当即回答。 许攸面露苦涩的表情,他盯着曹操的眼睛质问道:“您在撒谎。难得我至今还念旧情,对您毫无保留地吐露真言,而您却对我不说真话。难道我还能对欺骗我的人讲真话吗?” “不,我刚才是和你开玩笑。说老实话,现在的储粮只够支撑三个月。” 许攸听了冷笑道:“怪不得世人都传言曹操是个奸雄,是个玩弄小聪明的鬼才。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就算没有完全说中,也相差不远。我觉得你始终不相信我。” 说罢,许攸咂了咂嘴,发出一声嗟叹。曹操听了似乎有些慌张,突然凑近许攸的耳边,小声地说道:“这是军事机密,其实到现在我对自己人也保密。不过我可以对你说实话,我们的军粮已经到了枯竭的地步,只能支撑到这个月了。” 许攸听了越发感到愤懑,他从曹操身边走开,一针见血地说道:“您不要再说那些欺骗小孩子的谎言了。我知道,丞相军营里现在应该连一粒军粮都没有了。你们吃的是马吃的草,这不能说是军粮。” “啊?!你怎么连这种情况都知道了?” 曹操不由得大惊失色。 许攸把手伸进怀里,拿出一封有些破损的书简,放在曹操的面前。 “这究竟是谁写的信?” 许攸耸耸鼻子,嘲讽似的问道。这封书简就是先前曹操写给许都荀彧的亲笔告急信。信中明确地告知了前线军粮的危急情况,并催促赶快安排调运军粮。 “啊,我的信怎么会落到你的手里呢?” 曹操大吃一惊,他深知现在再对许攸撒谎已经没有任何效果了。 于是,许攸把自己亲手抓捕曹操信使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曹操,并且推心置腹地说道:“丞相以少数的兵力对付数量庞大的敌军,而且现在军粮已经告罄。情势危急,想必已迫在眼前。我不明白丞相为何也愿意打敌人喜好的持久战,难道是等待自灭吗?” 对于许攸的分析,曹操彻底甘拜下风。其实,他想速战速决又没有良策,而打持久战又缺乏军粮。该怎样打破现在的僵局呢?曹操苦无对策,不得不谦恭地询问许攸。 许攸这才第一次向曹操袒露了心中的计谋:“离这儿四十里地,有一个叫做乌巢的要塞,是袁绍军队贮备军粮和给养的粮仓所在地。在那儿担任守备的大将叫淳于琼,他嗜酒无度,部下又不团结,因此防备脆弱。如果我们趁其不备突袭乌巢,那儿立刻就会土崩瓦解。” “不过,我们怎样才能突破敌军的防卫,逼近乌巢呢?” “采用寻常的方法很难通过。但我们可以挑选一批精锐的士兵,把他们打扮成河北军的模样。在通过敌军的关卡时,可自称是袁将军的心腹蒋奇的部下,此次增派到乌巢守备粮仓。借着夜色的掩护,肯定能不被怀疑地顺利通过。” 曹操听了许攸讲述的计谋,犹如在黑夜看到希望的曙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是的,如果我们烧了乌巢的粮仓,袁绍的军队肯定支撑不过七天。”曹操高兴地说着,立刻着手夜袭乌巢的准备工作。 曹军首先伪造了大量河北军的军旗,然后对将士的军装、战马的饰物、旗幡等物品全部按河北军的风格进行仿制和上彩,总共编列了五千名伪装的士兵。 张辽见此情景,不无担心地对曹操提醒道:“丞相,如果许攸是袁绍派来的奸细,那五千兵马就可能无一生还啊。” “这五千兵马由我亲自统率,怎么会中敌人的圈套呢?” “嗯?怎么是丞相亲自率军前往呢?” “不用担心,此次许攸投奔我方,其实是上天给我曹操成大事的机会。如果我们犹疑不决,退缩不前,让这样的良机在我手中白白地失去,上天岂不会因为我的愚蠢而舍弃我吗?” 行事果断,是曹操天性中的一大优点。他有着敏锐的直觉,具备了兵法中绝对必要的为将之道。他敢于冒险,不喜欢采用常规的计谋。 这种冒险精神和敏锐的直觉,使他在一瞬间就能判断出成败的最终结果。 但是,对曹操而言,所担心的并不是前方的敌营,而是处于留守状态的本营。于是他在行动之前,对安顿本营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定。 当然,要把许攸留在本营中,并热情地款待他。曹操命曹洪为留守大将,贾翊、荀攸协助,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李典等人也一起留守后方。 他自己亲率五千伪装的精兵,以张辽、许褚为先锋,在黄昏时分兵衔枚,马勒口,悄悄地离开官渡,深入到敌人后方进行重大的突袭行动。 时为建安五年十月中旬。 袁绍的下臣沮授因向主公谏言反而惹恼袁绍,结果被投入军队的监狱。那天晚上,他在狱中独坐,仰望着天上的星星,突然大声地叹道:“啊,大祸临头了!” 典狱长对沮授的自语深感奇怪,问他何以出此凶言? 沮授说道:“今夜星光灿烂,天气晴朗。但我刚才观测天象,发现有一道妖雾遮蔽了太白星,这是发生兵变的凶兆啊。” 于是,他通过典狱长求见袁绍,说有紧急的事情禀告。 此时,袁绍正在饮酒作乐,听到典狱长的转告后,便把沮授叫到面前,有些不耐烦地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 沮授自信满满地进言道:“在今天晚上到明天早晨这段时间里,敌军一定会采取偷袭行动。根据我的推察,由于我军的军粮基地在乌巢,敌人如有智谋,一定会把偷袭的目标定在乌巢。请主公赶快派遣精兵猛将,扼守山间的通道,采用各种应变手段粉碎敌人的阴谋,这样才能逢凶化吉。” 袁绍听后竟然大为恼怒:“你现在是关在监狱里的待罪之人,还要妖言惑众,打击我军的士气吗?你这个假冒贤才之名的可恶囚徒,还不给我退下!” 听着袁绍的一声大喝,沮授不得不含愤而退。 不仅如此,袁绍还以与狱犯交往过密的罪名,将安排沮授参见的典狱长斩首示众。 沮授在狱中听到这个噩耗后,只能独自无奈地哭泣,长叹不已:“我马上就能亲眼看到悲剧的发生,我方灭亡的时刻已至。啊,想不到我的血肉之躯,也将变成山野的一抔泥土……” 在此期间,曹操率领的伪装部队正快速地行进着,他们每到一个敌军的警备哨卡,就大模大样地说道:“我们是九将军蒋奇的部队,现在奉主公袁绍之命紧急增派到乌巢担任守备工作。” 哨卡的敌军见其来头颇大,也不为难,所以一路上竟然都能平安无事地顺利过关。那天晚上,负责守备乌巢谷仓的淳于琼依然毫无警觉,他强行叫来几个当地农家的女孩和部下一起饮酒作乐,直至深夜。突然,营房的四周响起了巴拉巴拉的声响,淳于琼慌忙冲出去一看,只见四周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硝烟的闪光、投柴的火光形成了一条火龙正在到处乱窜。这时,金鼓动地,鸣镝如雨,呐喊四起,瞬间达到了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程度。 “啊,原来是敌军夜袭!” 淳于琼顿时慌乱无措。他想紧急展开防御,但为时已晚。结果,淳于琼的粮仓守备部队一半投降成为俘虏,一小部分四处逃亡。至于那些在战斗中受伤倒地被乱兵践踏者早已葬身火海,成为一具具烧焦的死尸。 曹操的部下手持铁扒,活捉了淳于琼。 他的副将眭元下落不明,而赵叡则在逃跑的路上被曹军斩杀。 曹操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他还割下淳于琼的耳鼻,悬挂在马上,全军高唱凯歌顺利而返。 此时,天色未明。 正当袁绍在主营中放心地安睡时,突然,值夜班的哨兵大声叫道:“那边起火了。” 袁绍听了赶紧起身,第一次看到了乌巢方向赤焰燎天的夜空。 这时,传来了乌巢受到曹军袭击的急报。 袁绍惊愕万分,竟然一时想不出应对的措施。 部将张郃着急地建议道:“我们赶快去救援乌巢!” 高览却表示反对,他主张:“与其长途救援,不如直接进攻曹军在官渡的留守阵地,并截断夜袭乌巢的曹军退路。” 他们就这样,一边看着乌巢方向的熊熊大火,一边在袁绍的帷幕中激烈地争辩着。 眼看已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刻,袁绍却没有果断的处置方案。即使对于帷幕之中的激辩,他也未能直截了当地裁定。 其实,袁绍绝不是愚钝之人。只是他出生于传统的名门世家,心理极为自负,平时最大的弱点就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时刻变化的形势和处理自己周围发生的情况。 “都给我住嘴!现在不是争吵的时候!” 袁绍再也忍不住了,只得用一声断喝,止住了双方的争论。 接着,他又颇不自信地命令道:“张郃、高览二将率五千骑兵进攻官渡的敌阵。另外,乌巢方面由蒋奇率领一万骑兵前去救援就可以了。你们要赶快行动,赶快!” 蒋奇领命之后,立刻率领一万骑兵,以疾风阵的阵形迅速奔赴乌巢。此时,乌巢的上空还是火光冲天,但山间的道路却是一片黑暗。 蒋奇的部队行至半途,突然发现对面零零落落地跑来一些骑兵,他们或百骑一组,或五十骑一组,一来就纷纷混入蒋奇的队伍里。 蒋奇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刚一见对方来的骑兵便警惕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他本想好好地盘查一番,谁知对方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是淳于琼的部下。大将淳于琼被曹军俘虏了,我们的阵所也被化成火海,所以只得逃了出来。” 蒋奇一看对方都穿着河北军的制服,所以也没多加怀疑,让他们都加入到救援军的队伍里。 其实,这些新来的骑兵都是从乌巢返回的曹军将士。甚至连张辽、许褚这样的猛将也混入其列。在行进期间,他们逐步接近蒋奇身边。 “啊,是反叛者吗?” “是敌军!” 随着蒋奇的惊叫声,他的部队顿时发生了极大的混乱。此时,天色很暗,敌我难辨,蒋奇便在混乱中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没过多久,四周伪装的树木、山石都变成了大批的曹军。顿时金鼓齐鸣,刀枪飞舞。在曹操的指挥下,蒋奇的一万骑兵刹那间就被消灭了大半。 “袁绍也真是大方,还追着送来这么多礼物。” 连获大捷的曹操发出了会心的欢笑声。 接着,他又派人来到袁绍的阵地前,指着对方的将士高声说道:“蒋奇带领的军队刚才已到达乌巢,大破敌军,请袁将军放心。” 袁绍彻底放心了。他做着好梦安睡到早晨,但这个梦就如晨雾一般虚无缥缈,当他醒来后不得不再次面对惨淡险恶的现实。 张郃和高览进攻官渡的曹军阵地也没得逞,而且损失惨重。由于他们不知道对方早有准备,贸然地对着严阵以待、摩拳擦掌的曹仁、夏侯渊的阵地发动正面进攻,其遭受惨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最后,在他们从官渡溃败后逃回自己阵地途中,又连遭噩运,竟然和曹操率领的凯旋兵马相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五千人的军队中生还者还不足千人。 袁绍处处碰壁,茫然若失。 所以,当他看到被割去了耳鼻、由敌军送回的败将淳于琼时,不禁怒火中烧。他大骂淳于琼玩忽职守,当即愤怒地将其斩首。 袁绍的幕僚们亲眼见到淳于琼当场被斩的惨状后,每个人的心里都惶恐不安。 “什么时候,也会轮到我吧?” 大家都对自己的命运深感恐惧。 幕僚中郭图最为忧心,他很早就为了保命安身而绞尽脑汁。 他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因为昨晚正是他力谏袁绍派兵攻打曹操在官渡的主要阵地,并声称此战必胜。 郭图明白,如果张郃、高览大败而归,袁绍一定会来问罪。于是,他慌忙先向袁绍进谗言道:“张郃和高览的军队昨晚在官渡遭到了惨败,但我发现他们俩原本就对主公存有二心,他们想出卖我军,投降曹操。正因为如此,昨夜的大败恐怕也是事出有因的,也许是故意让我军遭受损失。不管怎么说,败给为数不多的敌军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袁绍听后,脸色惨白。 “你说得对。等他们回来后,我一定治他们的罪。” 郭图听到袁绍说了这样的狠话后,暗中派人拦截正在打道回府的张郃、高览二人,告知他们道:“请二位将军暂时不要回去,袁将军已拔出论成败的宝剑,正等着砍你们的头呢。” 张、高二将刚听到这个消息,还没反应过来,袁绍派来的传令使者已经赶到了。 “赶快回来!”传令使者简单地传达了袁绍的命令。 高览听后突然拔出宝剑,把传令使者斩落马下。 张郃大吃一惊,他绝望且悲伤地说道:“你为何要斩杀主公派来的传令使者呢?这样地动用暴力,我们回去怎样向主公交代呢?” 高览使劲地摇了摇头,道:“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张郃,当今时代已非河北军所能左右了,我们还是改换旗帜,投降曹操吧。” 于是他们又重返官渡阵地,在官渡河的北方竖起了白旗。那一天,他们终于来到曹操的军门前宣布投降。 尽管有人谏言不可收留他们,但曹操自有容人的雅量。 他不但接受了两位敌将的投降,还封赏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也同样被封赏为偏将军、东莱侯。 “期盼你们将来有更大的作为!” 对于曹操的鼓励,张、高二将自然感恩不尽。 敌方减去二,己方增加二,两者要相差四。所以,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强,袁绍的实力大幅下降,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大了。 此外,自从火烧乌巢的粮仓之后,曹军军粮困难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丞相旗高高飘扬的地方,出现了犹如旭日东升般兴旺的景象。 许攸也在其后一直受到曹操优渥的礼遇,因此他再次鼓励曹操道:“现在绝不能停下来松口气,必须抓住时机,把握今朝。” 于是曹军开始昼夜不停地轮番进攻。但是,不管怎么说,河北的阵营里毕竟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仅仅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难以使其顷刻间土崩瓦解。 “我有一计,把敌军分为三块,分别围歼,不知丞相以为如何?首先我们为了诱导敌军,把少部分的军队也分为黎阳、邺都、酸枣三部。通过我军的佯动来分散敌军的兵力,一旦时机成熟,各方就可一鼓作气地攻克袁绍的主阵。” 上述的分兵之计是荀彧提出的。在这场战争中,荀彧第一次开口献策,所以曹操非常重视,认真地倾听他的建议。 袁绍听说曹操正在向邺都、黎阳、酸枣三地大规模调动兵力的消息后,心有余悸地说道:“看来曹操又要在哪个地方出险棋了。” 于是,他派大将辛明率五万骑兵去黎阳,派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袁尚率五万骑兵急赴邺都,并往酸枣派去了大量的兵力。 经过如此的分兵部署,袁绍主阵的兵力明显地薄弱了。曹操探知这个消息后,窃喜:“袁绍果然中计了!”于是他迅即和那些暂时分往三处的部队取得联络,命令他们马上三方汇合,向袁绍的主阵发起进攻。 霎时,黄河汹涌,大山崩裂,使人误以为盘古开天地之前的大冥晦时期再度出现。 袁绍不敌曹军的猛烈攻势,连铠甲都没穿,只是单衣幅巾地骑着马逃跑了。 他的身后只跟着嫡子袁谭一人。 “活捉袁绍,别让他跑了!” 张辽、许褚、徐晃、于禁等将高喊着一路追来。谁知到了黄河的支流边上,却不见了袁绍父子的身影。 一般而言,如果只有一两条支流还能设法找到,但黄河的支流却不可胜数。在广袤的原野上,沼泽和湖泊星罗棋布,它们之间还有无数条互相连接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