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基停了下来。 我说:“你关闭会完蛋,不关闭也会完蛋。” 朱丽亚火冒三丈,咬牙切齿地说:“我恨死你了!” 她的身体已经开始出现灰色暗影,慢慢地变为一种单一颜色,里基也是如此,身了的颜色开始退去。那是空气中的病毒在起作用,已经对他们身上的集群产生了影响。 高处的章鱼爪子嘎嘎地冒了一阵火花,接着是一道电弧。 里基看见后大叫一声:“没有办法,朱丽亚!我们只有冒险了!”他敲击键盘,恢复了安全系统。 警报响了起来。屏幕上闪着红色报警信号,显示甲烷和其他气体浓度超标。主屏幕上显示出一行字:安全系统启动。 灭火喷淋器喷出了呈锥形的棕色液体。 他们接触到液体时尖声叫喊。他们扭动着身体,开始萎缩,在我眼前变得枯萎。朱丽亚的面部缩小了。她瞪眼看我的目光里只有仇恨。但是,她已经开始分解了。她跪倒在地,接着又仰身倒下。其他人在地上翻滚,痛苦地尖叫着。 “来吧,杰克。”有人在拉我的袖子。原来是梅。“来吧,”她说,“这个房间充满甲烷气体。你得离开。” 我迟疑了一下,目光仍旧在朱丽亚身上。后来我们转身跑了出去。第7天 上午9点11分 在我们穿过停机坪时,直升机飞行员推开了机舱门。我们跳了进去。 梅说:“起飞!” 那名飞行员说:“我得要你们系上安全带后飞机才能——” “让这鬼东西起飞!”我高声说。 “对不起,这是规定,没有安全带会很危险——” 黑色烟雾开始从我们刚才逃离的配电房门洞里冒出来。滚滚浓烟蹿入沙漠的蓝色天空。 飞行员看见后说:“抓紧!” 我们升空,然后朝北方飞去,远远避开地下的那幢建筑。这时,房顶上所有废气排放口都冒出了浓烟。一股黑色烟雾直冲云霄。 梅说:“大火还会烧掉那些纳米微粒和细菌。不用担心。” 飞行员问:“我们往哪里飞?” “回去。” 他转向西方。几分钟之后,我们已经把那幢建筑远近抛在了身后。它消失在地平线下。 梅把身休靠在坐椅背上,两只眼睛闭着。 我对她说:“我本以为它会爆炸。但是他们重新开启了安全系统。所以,我猜它不会爆炸。” 她没有说活。 我说:“我们干吗要急匆匆地逃离那里?你今天早上究竟在什么地方?没有人能够找到你。” 她回答说:“我在外面,在库房里。” “干什么呢?” “多找一些铝热剂。” “找到了吗?” 没有声音。只有一道黄色亮光在沙漠中遥远的地平线上闪过,接着便消失了。你可能会相信它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但是,随着冲击波的到来,直升飞机摇摆着,震动着。 飞行员说:“天哪,那是什么?” “工业事故。”我说,“非常不幸。” 他伸手抓起无线通话机话筒:“我最好报告。” “对,”我说,“你最好那样做。” 我们向西飞行,在飞向加利福尼亚州的过程中,我看见了森林的绿色边际,看见了内华达山脉的起伏山麓和丘陵。第7天 晚上11点57分 时间已经很晚了。 几乎是午夜了。整个房子里一片寂静。我不确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孩子们全都病得非常历害,我给他们服用了病毒之后全都呕吐起来。我可以听到儿子和女儿在不同浴室里呕吐的声音。几分钟以前,我进去看了一下他们,了解具体的病情。他们的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我看得出来,他们很害怕,因为他们知道我害怕了。我还没有告诉他们有关朱丽亚的事情。他们没有问。他们病得太厉害,现在不会问我。 我最担心的是小女儿,因为我也不得不让她服用病毒。那是她惟一的希望。埃伦现在和她在一起,但是埃伦也在呕吐。小女儿还没有开始觉得恶心。我不知道这是福音还是凶兆。幼小的孩子对病毒的反应不同。 我觉得我没有问题,至少现在还没有。我疲惫极了。我觉得自己整夜都在不停地打瞌睡。这时,我坐在这里,看着房后的窗户,等候梅的消息。她刚才跳出了后院栅栏,这时可能正在斜坡上的灌木丛中爬着;那道斜坡从安装着喷琳器的后院延伸下去。 她认为在斜坡下面的什么地方冒出了时隐时现的绿光。我叫她不要独自一人下去,但是我太累了,无法和她同行。如果她等到明天,军方的人会带着火焰喷射器到来,把这里的一切全都烧光。 军方对这一事件反应愚钝,但是我家里有朱丽亚的电脑,我在她的硬盘留下了电子邮件的踪迹。 我取下了那个硬盘,只是为了安全起见。我复制了硬盘,把原件存放在城里的一个保险箱里了。我担心的其实并不是军方。我担心的是拉里·亨德勒和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其他人。他们知道他们会面对多项骇人听闻的诉讼。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在本周将会宣告破产,但是他们仍然要承担刑事诉讼责任——尤其是拉里本人。如果他被关进监狱,我是不会哭泣的。 梅和我设法弄清了过去几天里发生的大多数事情。我女儿身上的疹子是由伽马装配工——那种利用元件碎片组装成品分子的微型机器——引起的。朱丽亚从实验室回家时,伽马装配工沾附在她的衣服上。朱丽亚担心那种可能性;这就是她一到家就立刻淋浴的原因。实验室里拥有良好的清除污染的方法,但是朱丽亚在实验室以外和集群产生了互动。她知道存在着危险。 不管怎样说,那天晚上她意外地让伽玛装配工溜进了婴儿房。按照设计要求,伽马装配工会破坏微型硅碎片,但是在遇到像皮肤这样具有柔韧性的物质时只是刺激它。那种感觉令人痛苦,并且引起某种没有见过——或者甚至没有被怀疑过——的微型创伤。难怪阿曼达会发烧。她没有出现感染,而是在皮肤上有一层正在不停噬咬的微粒。核磁共振成像仪立刻就治愈了她的病——在第一次脉冲出现时,她身上的装配工全都被吸走了。(显然,沙漠中的那个家伙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不知何故接触了一批装配工。他野营的地方距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沙漠设施只有一英里远。) 朱丽亚知道阿曼达遇到的麻烦,但是没有告诉任何人。她反而叫来那帮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清洁人员;我在医院的那段时间里,他们半夜到了我家。只有埃里克一个人看见了他们,现在我知道他看见的是什么了。因为同一帮人几个小时以前来清扫了我的房子。同一帮人那天晚上我在公路上的面包车里也见过。 领头的那个人身穿一件银色的防磁防化服,他看上去确实像鬼一样。他的银色面罩使他显得没有面部。他首先进入现场进行检查。接着,四个穿着连裤工作服的男人走了进来,进行吸尘和清洁。我告诉埃里克他做了梦,但是他并没有做。那帮人在阿曼达的床下留置了一个传感件,那是有意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测万一漏掉的伽马装配工残余。它不是平压装置,只是被组装成了平压装置的样子。 当我最终了解所有这些真相时,我对朱丽亚隐瞒实情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对她让我担心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不过,她已经死了。现在生她的气已经没有意义了。 埃里克的MP3播放器是被伽马装配工破坏的,沙漠里的那些汽车也是以同样方式被破坏的。那台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某种原因,伽马装配工破坏记忆芯片,却没有动中央处理器。我还没有听到对其原因的任何解释。 那天晚上,在朱丽亚的敞篷车里确实有一个集群。它是她从沙漠中带回来的。我不知道她是否是有意那样做的。那个集群能够隐身,所以埃里克出去到汽车旁边观察时,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她开车离家时,我也无法确定自己看见了什么东西。那个集群还可能以奇妙的方式捕捉到了灯光。在我的记忆中,它有点像里基,但是时间很可能太短,集群还不能模仿人的外貌。那时,集群还没有进化到那么高级的阶段。要么,我可能只是看见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形状,我在嫉妒的心态下把它想像成了一个人。我觉得我没有瞎编,但是可能我那样做了。埃伦认为有那种可能性。 出了车祸以后,朱丽亚叫来了清洁人员。那就是那天深夜他们在路上的原因。他们正等着到山坡下面去清理现场。我不知道引起车祸的原因,不知道它是与那集群有关,还是单纯的交通事故。现在没有人可以解答这个谜了。 沙漠中的那座设施被完全摧毁了。主实验室里有足够的甲烷气来形成一个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的大火球。任何生物材料都应该被彻底焚毁了。但是,我仍然担心。他们在废墟中没有发现任何尸体,甚至连尸骨也没有发现。 梅把那种噬菌体带回了她原来工作的位于帕洛阿托的实验室。我希望她让他们认识到局势的紧迫性。她对他们的反应守口如瓶。我觉得他们应该把那种噬菌体放到供水系统中,但是梅说,氯会把它杀灭。或许,应该搞一个疫苗计划。就我所知,那种噬菌体可以起到杀灭集群的作用。 我有时候会出现耳呜,这是一种令人担心的兆头。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胸部和腹部有种颤动感。我无法说明这只是我的偏执想法呢,还是我的体内真的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努力在孩子面前做出一副勇敢的样子,但是其实是无法欺骗孩子的,他们知道我心里害怕。 最后一个需要揭开的谜底是那些集群总是要返回实验室的原因。我当时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我心里一直想着它,因为它是一种无法理喻的目标。它不符合掠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的公式。掠食者为什么总是返回一个特定的场所呢? 当然,现在回头去看,只有一个答案是可能的:有人故意编制了让那些集群返回的程序。那个目标显然是由程序编制员自己规定的。 但是,为什么有人会在程序中编入那样一种目标呢? 我在几个小时之前才知道了答案。 里基向我展示的那一组编码并不是他们实际用于控制纳米微粒的编码。他不可能让我看到真正的编码,因为那样我立刻就会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手脚。里基根本没有告诉我实情。一直没有任何人告诉我。 最使我感到恐慌的是我今天早些时候在朱丽亚的硬盘上发现的一封电子邮件。那是她发给里基·莫斯的,并且抄送给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老板拉里·亨德勒,邮件概述了使摄像头微粒集群在大风中工作的具体方法。那个计划蓄谋将个集群释放到环境中去。 那正是他们后来干的事情。 他们佯装它是一次事故性排放,事故的原因是忘记了安装空气过滤器。正是因为如此,里基才领着我逛了一大圈,给我解释关于建筑承包商和通风系统的问题。但是,他的话没有一句是真的。那次排放是精心策划的。 它从一开始便是蓄谋已久的行为。 他们发现摄像头微粒集群在强风中不能工作,于是便努力找出解决办法。他们没有成功。那些微粒体积太小,重量太轻——也可以说太愚蠢了。他们从一开始便遇到了设计缺陷,到那时仍无法克服它们。他们得到的数百万美元的国防项目化为乌有,他们无法摆脱困境。 于是,他们决定让集群自己为他们解决问题。 他们重构了纳米微粒,以便增强太阳能和记忆力。他们重新编写了控制微粒的程序,以便包括一种遗传演算法。而且,他们释放出纳米微粒,让它们繁殖和进化,以便观察集群是否能够学会自已存活。 他们取得了成功。 那样做太愚蠢,太冒险了。我不理解他们怎么会实施那项计划,完全没有认识到其后果的。与我在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见到其他东西类似,那项计划漏洞百出,技术不成熟,匆忙凑合而成,只是为了解决眼前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到将来情况。那可能是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典型的企业思维,但是在使用这类技术的情况下,它的危险性异常巨大。 但是,事情的真相当然更为复杂。那项技术本身引起了那种行为,分布式智能体系统是自行控制的。那是它们的工作方式。那就是全部问题所在:你把它们建立起来,然后让它们自由行动。你养成了那样做的习惯。你养成了以那种方式对待智能体网络的习惯。自主性是问题的关键。 但是将一个虚拟智能体种群放入计算机记忆中去解决问题是一回事,将真正的智能体释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却是另一回事。 他们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或者,他们没有用心去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别。 于是,他们释放了集群。 这一点的技术术语是“自行忧化”。集群自己进化,运行不太成功的智能体死亡,运行更成功的智能体繁殖出后代。在10代或者100代之后,集群进化出一种最佳解决办法。一种最优解决方案。 在计算机内部,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在进行。它甚至被用来生成新的计算机演算法。丹尼·希利斯在多年以前进行了最初的尝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优化一种排序演算法。希利斯希望了解计算机是否能够找到提高自身的方式。那一程序发现,一种新方法。其他人很快追随他的研究。 但是,它尚未被用于真实世界中的自动机器人。据我所知,这是首次。可能它已经问世了,只是我们尚未听说而已。不管怎样说,我确信它将会再次出现。 很可能为期不远了。 凌晨2点。孩子们终于停止呕吐。他们已经入睡了。他们看上去很平静。小女儿也睡着了。埃伦的感觉仍然很糟,我刚才肯定打了瞌睡。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我惊醒了。 我看见梅沿着我家房后的斜坡上来了。她和身穿银色服装的人在一起,还有SSVT团队的其他人。她正朝我走来。我可以看到她的笑脸。我希望她带来了好消息。 我现在就可以使用某种好消息。 朱丽亚的电子邮件原文说:“我们什么也不会失去。” 但是,他们最终失去了一切——他们的公司、生命,还有其余的一切。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是,那个方法获得了成功。集群实际上解决他们当初要它解决的问题。 但是,它后来却一直进化,不停地进化。 而他们放手不管。 他们不理解自己的行为。 我担心,这一行文字将会出现在人类的墓碑上。 我希望它不会。 我们有可能幸免于此。 【全书完】作者简介 迈克尔·克莱顿1942年出生于芝加哥。1964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次年远赴剑桥大学进行人类学访学。1969年他又进入哈佛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克莱顿便开始了小说创作的生涯。《侏罗纪公园》和《重返中世纪》等众多轰动一时的作品使他享有了“高科技惊险小说之父”的美誉。 克莱顿的书已经销售了一亿册,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有12部作品被拍成电影。他同时在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导演协会、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等多家行业协会任职,是美国惟一一位同时在畅销书、电影和电视剧三个领域获得非凡成就的人。 1992年,克莱顿被《人物》杂志评选为“最其魅力的50人”之一。书评 克莱顿在《猎物》中涉及了诸多严肃主题,像技术失控、金钱对科学的荼毒等,这是他自《侏罗纪公园》后最令人瞩目的一部小说。《猎物》的电影版权已经被20世纪福克斯公司购得。就像恐龙一样,纳米微粒虽然不是流行文化的因素,但通过克莱顿的小说,它很快就会进入人们的视野。 ——《出版商周刊》 错综复杂的密谋娓娓道来……你将爱不释卷。 ——《时代》独具匠心的构思发人深省的警示 ——评迈克尔克莱顿的《猎物》 严忠志 对许多中国读者而言,迈克尔·克莱顿这个名字是随着当年上映的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进入他们的视野的。跌宕起伏的紧张情节、险象环生的生动画面、叹为观止的幻想色彩和丰富渊博的科学背景是克莱顿作品的标志性特征。克莱顿的新作《猎物》出现了明显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远到近,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被称为21世纪三大热门领域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作家借助这一具有轰动效应的题材,演绎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里,微生物纳米集群被人放出实验室,进入荒野之中。它们实际上是纳米机器人掠食者,具有自体繁殖、自我进化和自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在自然界中飞速进化,很快变成极度危险的杀手,消灭它们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人类成了它们的猎物……这部小说在美国推出两周后便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首。2002年11月24日的《纽约时报书评》称,“从纯技术的角度看,《猎物》也许是克莱顿创作的最有追求的科技惊险小说。” 《猎物》中采用了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主要场景选在一个远离人群、几乎处于封闭状态的沙漠工厂中,包含了克莱顿科幻小说的主要特征。不同之处在于,这次失控的是不为肉眼所见的微生物纳米微粒,这次的男女主角杰克和朱丽亚都是当今令人羡慕的美国硅谷的科技人员。杰克是一名计算机程序专家,暂时处于失业状态,堪称“模范丈夫”,对婚姻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子女充满爱心。他的妻子朱丽亚在小说开始时已经变为一名利欲熏心的工作狂,并且红杏出墙,与一名年轻同事有了外遇。故事开头给读者的印象是,小说的题材是现代社会中家庭角色的颠倒或转换问题。但是,克莱顿总是能够给读者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首先,与克莱顿以前创作的多数作品不同,《猎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故事的来龙去脉、其他角色的背景和言行都是通过主角杰克的眼睛,从他的角度叙述和介绍的。杰克的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和语言叙述贯穿全篇,是作品的主要黏合剂,对读者产生直接影响。读者不得不进入小说主要人物杰克的内心世界,因此情节发展过程也同时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化。《猎物》扣人心弦,令人不忍释卷,其主要原因除了精彩的故事之外,还在于杰克展示的个人魅力,而这种魅力是与他的渊博知识、缜密思考和勇敢行为密不可分的。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与克莱顿以前塑造的角色不同,杰克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平面人物。就人物塑造手法而言,这部作品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在克莱顿的笔下,杰克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叙述者。《猎物》没有采用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视角,但是,杰克在科技知识方面几乎是一个“全知全能”角色:他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种群生物学,熟悉野生动物研究技术和遗传筛选技术,在电子媒体公司担任过程序设计部门的主管,专攻分布式并行处理程序,而且擅长智能体群体研究。作为叙述者,杰克的这种专家身份很容易取得读者的信任。其次,他是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副总裁朱丽亚的丈夫,暂时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精心打造的身份设计使杰克既有业内人士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又在利益问题上比较超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外人的独特优势。 其次,克莱顿巧妙地利用了主角杰克和朱丽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这种独具匠心的构思有利于增加作品的可信度,有利于情节展开的连续性。因此,读者大都相信作为叙述者的杰克在小说开始不久留下的伏笔,“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表”,知道对平淡家庭琐事的叙述中暗藏玄机,愿意跟随杰克去寻找一个个问题的答案。例如,杰克发现朱丽亚行踪诡秘,怀疑她另有所爱。读者一方面相信杰克的判断,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也有所准备,去发现新的情节。杰克想要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朱丽亚为什么行为反常,她是否有了外遇?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读者和主人公一起离开小说的第一个场景“家”,进入了第二个场景“沙漠”中的装配工厂。 小说的情节随即变得非常紧张,环环相扣,伏笔迭出,几乎令人透不过气来: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集群项目从开始便遇到了设计缺陷,到那时仍束手无策。公司得到的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国防项目化为乌有,看来难以摆脱破产困境。于是,朱丽亚和里基铤而走险,释放出纳米微粒集群,让它们繁殖和进化,观察那些集群是否能够学会自己存活,期望能够绝处逢生。然而,那一试验计划“漏洞百出,技术不成熟,匆忙凑合而成,只是为了解决眼前问题,根本没有考虑到将来情况”。它是“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典型的企业思维的产物”。 这样一来,杰克想要查清的第二个问题是,朱丽亚迷恋的是她的同事里基,还是那些被她视为尤物的纳米集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杰克在寻找事实真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出人意表”的情况:当初他领导的团队编写的分布式智能程序已被滥用,朱丽亚和里基事实上制造出了一种能够自体提供能量、自体维持的机器人纳米集群。而且,那些集群的人工进化速度异常迅速,在野外变成了真正的掠食者,动物和人类都将成为它们的猎物。于是,杰克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自控集群? 再次,《猎物》妙笔生花,较好地处理了展开情节与介绍科技知识这个科幻小说创作中的重大难题。克莱顿当年从哈佛大学英语专业改行专攻人类学,并以最优异成绩毕业,后来又进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这些经历有助于他在这部作品中得心应手地处理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在他的笔下,医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都不是枯燥乏味的内容,而是在文学想像中变成了精彩纷呈、妙趣无穷的知识。作者很好地平衡了介绍科技信息与保持情节连续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杰克这个专家型叙事者,时而讲述故事,时而讲解科技知识,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猎物》的前半部分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故事所涉及的各个科技领域,这既有助于读者了解杰克和朱丽亚的专业背景,又为故事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形成了精心安排的伏笔和扣人心弦的悬念,与后半部分情节的快速推进形成强烈对比。这就避免了科幻小说中常见的那种堆砌术语的做法,使整个作品张弛有度,开合自如,让读者始终保持适度紧张感和阅读兴趣。 此外,克莱顿还采用了寓意深刻的对比手法来保持情节的发展节奏,深化了富于启迪的人文思考。如果说《猎物》中的科学幻想令人匪夷所思,那么对杰克一家生活状态的描写则拉近了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如果说朱丽亚从科技人员和贤妻良母变为被纳米集群控制的恶魔,类似于玛丽·雪莱笔下的弗兰肯斯泰因,那么对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常梅的刻画则有助于读者始终意识到什么是科技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良心。如果说朱丽亚的“外遇”包括现实社会中的里基和被里基形象具体化的纳米微粒集群,那么对杰克这一人物的精心塑造会使读者在情感层面上产生这样的认同和共鸣:对杰克来说,这两种“外遇”都是异己力量,起到破坏个人家庭和人类家园的有害作用。 除了以上三个推动和控制情节发展的创作手法之外,《猎物》在现实意义方面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突破。克莱顿认为,小说创作中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包括叙事技巧和现实意义。他在2002年11月的一次访谈中讲到了创作动机:“一般说来,我知道我努力去尝试这二者之一:要么解决某种叙事可信性问题(例如,如何让人们——至少在几个小时中——相信恐龙的存在?),要么认识现实世界中的某个问题(例如,在性骚扰中侵犯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他指出,“战争事关重大,不能只由将军们说了算;与之类似,科学事关重大,也不能只由科学家们说了算。”克莱顿认为,传统的人文主义批评者对科技知之甚少,而科学家们既不会去接受外行的意见,也不会去接受用荒谬危险来蛊惑公众的做法。 作为当代美国文坛上擅长编写告诫性故事的大腕,克莱顿在《猎物》中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警示:如果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人文反思,技术失控将会带来巨大灾难和潜在危险。这部小说并不止步于对科技奇迹的赞叹和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无论作品在某些方面显得多么离奇,多么不可思议,它的大胆想像始终保持着在将来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是具有明显现实意义的技术灾难小说。作者通过富有魅力的想像,揭示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可能给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促使读者全面重审科学和理性,思考关于科学、人性、道德以及人的定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值得指出的是,《猎物》这样的反思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小说是在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科学哲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能够以人文的眼光,从总体上反思科学技术的本质,反思科学技术实践与世界、与人类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关系。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例如,它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环境问题,加大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鸿沟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瓶颈效应,科学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它当初为人称道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和思考《猎物》揭示的重大问题: 第一,在经济利益与职业操守发生冲突时,科技人员如何做出选择?从个人角度上看,名利考虑是驱使朱丽亚和里基不顾后果地释放集群的直接原因。纳米微粒摄像头试验失败了,技术人员无法找到解决办法,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将要失去供货合同。那样,该公司就要彻底破产。朱丽亚最初“只是想挽救公司而已”。她告诉杰克:“我以前从来没有把公司搞砸过。我管理的公司从来没有出过大问题,我不愿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成为第一个。我在公司里有投资,我在公司里有利害关系,而且,我想我有自负感。我想挽救它。我知道我的判断有问题。我铤而走险。不是别人的错误。他们都想制止它。我强迫他们继续干。它是……它是我搞的重大项目。” 对里基来说,经济利益是促成他和朱丽亚合作的直接原因。读者在小说开头就已经发现,集群项目是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救命稻草。而且,“这个公司的成败在经济上对里基非常重要”。里基拥有该公司的优先认股权,认为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是他赚大钱的最后机会。作者通过常梅之口告诉读者:“他在这里已经5年了。如果这个项目不能成功,他年龄太大,不适合在别的公司再去另起炉灶。他有妻子和孩子;他不能再用5年来赌博,等着看下一家公司是否成功。所以,他真的想让这个项目成功,真的在强逼他自己干下去。他不分昼夜地工作,思考。他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足三四个小时。坦率地说,我担心这种干法已经影响了他的判断力。”读者发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贪欲是人类面对的最可怕的“掠食者”之一,朱丽亚和里基最终都变为贪欲的可悲“猎物”。为了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朱丽亚和里基那样的毫无社会责任感的“科技疯子”或“科技魔鬼”,必须时刻提醒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科学技术是造福人类的途径,不是实现个人名利欲望的工具。 第二,科学和理性会不会出错?科学是否会按照理性的设想发展下去?杰克对纳米集群的态度典型地体现了科学家在处理技术问题时面临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杰克看到那些纳米集群正在迅速进化,按照他主持编写的“掠食猎物”程序成功运行,在朱丽亚和里基手里脱离了虚拟空间,变成了现实世界中的掠食者。“在那一刹那,我有一种非理性的自豪感。‘掠食猎物’程序运行良好!”而且,杰克发现问题后的最初反应也是典型的纯技术态度:弄清事实真相,寻求解决方案。他首先考虑的是,集群为什么逃脱了控制?集群能够存活多久?集群是如何追踪目标的?另一方面,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杰克看到了失控集群可能导致的严重问题。“‘掠食猎物’程序并没有让元件变为真正的掠食者。它只是使用了掠食者的模式,以便让智能体集中起来,具有目标定位性。不知何故,那一点已经变了,那些集群现在看来真的在猎食了。”杰克还意识到,如果处理失当,在自然界中作为掠食者的人类就会变为科学技术的猎物。杰克“对沙漠里发生的事情感到愤怒。错误决策、操作失误和失职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已经持续了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了。看来,艾克西莫斯技术公司的每个人都在搞短期解决办法,东拼西凑,手段卑鄙。没有人关注长期后果”。 由此可见,《猎物》所描述的并不仅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而更像是一场检验理性的较量。杰克知道集群被释放的真相之后,开始怀疑理性的价值,怀疑理性能否解释朱丽亚和里基等人的不可理喻的行为。《猎物》向读者揭示,理性并非总是追求真理,它仅仅是人们的工具。当人们能利用理性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时,他们依赖理性;当他们不需要理性或者理性无能为力时,他们就会抛弃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朱丽亚和里基这样的技术人员成了他们自己信奉的科学技术的“猎物”。这正好印证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家是最可悲的群体。 从思维方式上看,“事情的真相当然更为复杂。那项技术本身引起了那种行为。分布式智能体系统是自行控制的。那是它们的工作方式。那就是全部问题所在:你把它们建立起来,然后让它们自由行动。你养成了那样做的习惯。你养成了以那种方式对待智能体网络的习惯。自主性是问题的关键。”换言之,科学技术可能使人根据科技自身的逻辑进行思维,缺乏对科学和理性的应有反思。如果说《猎物》中的朱丽亚和里基是有理性的,那么,那种理性已被工具化,已经沦为被技术操纵的工具和手段,脱离了人的意义,脱离了人文价值的总体构想和设计。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那是一种技术理性。技术由手段变为目的,成为压抑人、控制人、摧残人的异端力量,成为人生目标与人文价值的毁灭者。我们可以说,以朱丽亚和里基为首的那一帮人已经失去了理性,因为理性的本质性特征之一在于它具有反思性。《猎物》提出的告诫是,应对科学技术在思维方式上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保持高度警觉,应该使现代科技与人的价值和意义保持和谐统一。 第三,如何在哲学层面上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反思?有的人认为,“全知全能”的现代科技几乎可以再造世界,颇像基督教中的上帝。例如,基因技术几乎能够创造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空间技术能使人移居太空,纳米技术已在原子结构上合成了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冷冻技术、智能信息化技术可使人在一定意义上永生,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在《猎物》中,那些“装配工”利用垃圾来生成具有分布式智能、可以适应环境、能够自体繁殖的微型机器人。技术不再是被人类利用的工具,不再是人类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工具,反而成了与人类抗衡的另类“造物主”。科技知识已经带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试图控制一切、统治一切的权力意志。结果,科学技术被不加批判地接受,几乎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神灵地位。科技界内部尤其缺乏深刻、成熟的批判意识,这无论对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科学技术能够带来物质繁荣和经济发展,但是却无法解决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问题。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与这种追求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根本性冲突。如果用“技术上帝”取消应有的人文价值判断,最终必然导致无法摆脱的科技灾难。 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且还涉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往往表现出狂妄自大的心态,其中包括所谓的“技术狂妄自大”。《猎物》的故事在时间上历时七天,暗指基督教中的创世神话,然而创造出来的却是一场人为灾难。这部小说揭示了这一理念:狂妄自大、缺乏自知是产生科技灾难的深层次根源。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从本质上讲是非常有限的。正如作者在小说《绪言》中所说,“人类的所有行为必然具有难以预料的结果。我们称为生物圈的整个系统非常复杂,我们无法事先了解我们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作者借助杰克之口告诉读者,人的“整个意识结构以及人的自我控制感和目的性是一种使用者幻觉。我们对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我们只是觉得我们有”。其实,由自信导致的“自我欺骗可能是我们这个物种具有的一种更为显著的特征”。“在21世纪的某个时刻,我们的自我欺骗的鲁莽性将会与我们的不断发展的技术力量发生碰撞。”在此,我们仿佛见到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那位狂妄自大的国王的影子;在此,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著名格言——“认识你自己。” 《猎物》将令人感到震撼的文学真实置于我们眼前,使我们顿悟,让我们思考,令我们回味。我们掩卷之余不禁自问: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如何把握科技赋予的力量?如何自觉进行反思,认识自身的善恶?我们掩卷之余不禁感叹:人类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进步,都不能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必须学会首先考虑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其次才是自己行为将会带来的利益。只有这样,“他们不理解自己的行为”这一行文字才不会出现在人类的墓碑上。译者简介: 严忠志:四川外语学院教授。 欧阳亚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